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建瓯方言研究本科论文

发布时间:

建瓯方言研究本科论文

建瓯方言是闽语的一个重要次方言。经20世纪60年代初全省方言普查确认,它是闽北方言的代表点,主要通行于明清时期建宁府属的建瓯、松溪、政和、崇安(今武夷山市)、 建阳等县市, 以及浦城、南平、顺昌等县市中接近建瓯的乡镇,使用人口在200万上下。建瓯方言作为汉语方言大家庭中的一个小成员,在其实词的语法表现方面,不论是词形、词义、或是词的语法特点等等,跟普通话都有很多的一致性。然而,既是方言,就必然体现出它跟普通话的差异性。建瓯方言是闽语的一个次方言,因此,它的实词特点,跟闽语其他姐妹方言--闽东(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南(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中(以永安话为代表)等,存在着比普通话更多的一致性。但是,既作为一个闽语次方言独立存在,它在实词特点方面,跟闽语其他姐妹方言,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体现了闽北方言自身的特点。一、词形特点:1、建瓯话有些词语的词形跟普通话完全不同:(括号内是普通话词语,下同)日头(太阳)日时(白天)暗暝(晚上)昼前(上午)昼了(下午)隔暝(昨天)暗边仔(傍晚)透暝(漏夜)天光早(清晨)日日工工(每天)焰刀(闪电)溪坪(河岸)鼎间(厨房)屎坑(厕所)木项筅(刷锅帚)手衤宛(袖子)胰仔(肥皂)目睭(眼睛)手膀(胳臂)骹(脚)骹面(脚背)嬉(玩耍)曝(晒)烘(烤)啜(喝)褪(脱)剔(拣选)拭(擦抹)寐憩(睡觉)褂仔(背心)下襕(裙子)灰卵(皮蛋)度眠(打瞌睡)日头阳(向日葵)木虱(臭虫)只仔(鸟儿)滚汤(开水)毛只仔(麻雀)偷鸡鹞(老鹰)蝉蜶(知了)作头(木匠)泥水(瓦匠)针工(裁缝)针工车(缝纫机)汤池(澡堂)后头(娘家)雅视(好看)刊魁(蜻蜓)好婥(可爱)电壶(热水瓶)字笔(知识)躲角猴(捉迷藏)办酒酒(过家家)栽葱(倒立)病泻(拉肚子)扌百腹寒(疒虐疾)坐一字(劈叉)鸭牳荡(狗爬式)枪必利(长矛)树月能(橡胶)桌橱(抽屉)厝边仙(邻居)2、建瓯话有些词语的词形跟普通话部分不同:时雨(雷阵雨)乌暗天(阴天)年头(年初)年尾(年终)年暝边(年底)两只月日(两个月)五月节(端午节)冬节(冬至)八月中秋(中秋节)交夏(立夏)山垅(山谷)厝檐(房檐)山仑(山风)瓦渣(碎瓦片)砖断(破砖)酒窟子(酒窝)头毛(头发)气紧(气喘)星宿(星星)衣裳(衣服)裤筒仔(短裤)脰领(衣领子)纽仔(纽扣)茶茗(茶叶)番椒(辣椒)马竹(毛竹)绿苔(苔藓)帮衬(帮忙)学堂(学校)学堂生(学生)病疳(疳积)木项刀(菜刀)木项盆(洗碗盆)洗浴(洗澡)木百蹦斗(翻筋斗)砚瓦盘(砚台)水笔(毛笔)赛走(赛跑)跳索(跳绳)拔索(拨河)踢球(踢毽子)沕水底(泅水)关刀(大刀)番薯(白薯)番柿(西红柿)蕹菜(空心菜)豆腐(南豆腐)豆脯(北豆腐)豆脯仔(豆干)牛角豆(江豆)豆腐娘(豆浆)牛月能(牛奶)笼床(蒸笼)冰�q者(冰棒)亲正(亲戚)3、建瓯话有些词语的词序跟普通话不同:天晴(晴天)病痨(痨病)灰尘(尘灰)人客(客人)闹热(热闹)喜欢(欢喜)兄弟(弟兄)气力(力气)聋耳(耳聋)下底(底下)头前(前头)取赎(赎取)胆大(大胆)火柴(柴火)贴补(补贴)石岩(岩石)石碑(碑石)石条(条石)风台(台风)臭酸(酸臭)麻苎(苎麻)膀蹄(蹄膀)菜蔬(蔬菜)花菜(菜花)鞋套(套鞋)容纵(纵容)样式(式样)米薏(薏米)壁板(板壁)落败(败落)缚束(束缚)衔头(头衔)承继(继承)米碎(碎米)何如(如何)狠心(心狠)妒嫉(嫉妒)两兄弟(弟兄俩)两老妈(夫妻俩)火萤虫(萤火虫)鸡牳(母鸡)鸡角(公鸡)量气(气量)坊牌(牌坊)合适(适合)香塔(塔香)配搭(搭配)来往(往来)香线(线香)用费(费用)点钟(钟点)钱纸(纸钱)4、建瓯话中有些单音节词,在普通话中却是多音节词:田(水田)园(旱地)床(床铺)秆(稻草)荐(草垫)潲(猪食)浆(浆糊)索(绳子)唾(唾沫)尾(尾巴)舌(舌头)蜂(蜜蜂)蝇(苍蝇)鳅(泥鳅)蟮(蟮鱼)螺(螺虫丝)崇蚤(蟑螂)囝(儿子)鹞(老鹰)泥(泥巴)力(勤劳)惮(懒惰)炭(木炭)痣(痦子)垢(污垢)5、建瓯话有些多音节词,在普通话中却是单音节词:霜冰(冰)露水(露)水井(井)煤炭(煤)头脑(脑)面颊(脸)腹饥(饿)喙凋(渴)没工(忙)钱癣(癣)老姜(姜)蝉虫卒(蝉)建瓯方言是汉语中比较古老、保守的闽方言中的一个次方言,她在词语还保有相当数量的中古词语,相应的词语在普遍话中已经不用,或是已成为文言。如“走”,建瓯话是“跑”的意思,而“行走”的意思则用“行”。福建在先秦时期是“七闽地”,为闽越人居住,汉武帝后大量汉人入住,人们以使用汉语为主,但少数的、个别的闽越语词语却流存下来了。此外,闽北与江西贴邻,长期来江西人入住闽北,不少江西话词语也渗了入闽北方言。三、词源特点1、近现代词语与普通话基本一致,有些则根据建瓯话特点稍作改造。早期的如中国、外国、书、纸、祖父、父亲、母舅、过年、过节、时辰、皇帝、官吏、光、暗、好、坏、大、小、来、去、上、下……近期的如民国、总统、经理、教室、课本、体育、老师、学生、沙发椅、汽车、客车、卡车、公路、高速路、解放、土改、帝国主义、抗美援朝、委员、干部、收音机、电视机、电脑、上网、批判、表扬、扶贫、开放……2、在建瓯话的口语中,保留了大量的古代词语。相应的词语,在普通话中已不用,或是已成为“文言文”。丈夫囝[tiη44mu42 kyiη21],儿子。《战国策》:“非徒不爱子女也,又不爱丈夫子特甚”。秫米[ts′y44mi42 ],糯米、江米。《尔雅释草》:“众、秫”,疏:“众,一名秫,谓黏粟也。”悬[kyiη21],高、~搭~陡。《广雅释言》:“悬、抗也。”《方言七》:“抗、悬也。自山之东西曰抗。”《后汉书·董卓传》注:“抗,高也。”“悬”与“抗”同义,“高”的意思。厝[ts′iR33],房屋。《庄子·逍遥游》注:“又何厝心于其间哉?”作房屋义是借用。禾齐[tsai44],多。《尔雅·释诂》:“禾齐,获也。”注:“获禾为禾齐。”丰收了,就为禾齐,有转义。豨[k′y21],猪。《方言第八》:“猪,南楚谓之豨。”蜀[tsi42],一。《广雅·释诂》:“蜀,戈也。”《方言十二》:“一,南楚谓之蜀。”扌百[ma42],打。《集韵》:“扌百、莫白切,击也。”渳[mi44],小口喝。《广韵》:“上声纸韵绵婢切”,《说文》:“饮也。”[nu21],令人生厌,“老鸡老鸭吃得补,老人得人~。”《广韵》:“上声皓韵奴皓切, ,相乱也。”《说文》:“有所恨痛也。”月曹[sau44],吃笋会~腹。《集韵》豪韵财劳切,“月曹,一曰腹鸣。”讠少[ts′iau54],讠少唆、搬弄是非。《集韵》笑韵叉肖切。揇[nRη21],用食拇二指搓捻。~经筹。《广韵》“感韵奴感切,搦也。”桄[kuaη42],床、桌、椅的横档。《广韵》岩韵古旷切。凚[keiη42],衍音成[keiη42leiη42],因惊吓、受寒、尿紧而发的短颤。扌百~ ~。《集韵》:寝韵渠饮切,寒貌。胴[tRη33],腹~。《集韵》送韵徒弄切,大肠。赤工[Rη42],伤口红肿发炎。《集韵》东韵胡公切:皮肉赤肿。重沓[lR44]、[la44],高叠。《广韵》合韵托合切:厚积也。掴[k′ua],重打。《广韵》麦韵古获切,打也。豛[tu42],又音[t′u24],尖物刺入。《集韵》沃韵都毒切。《说文》椎击物也。冫度[t′R42],不灵活,不知分寸的样子。《广韵》铎韵徒落切:~ ~无度。~神、~伯。属攴[tsR42],屈指击头:~栗暴。《集韵》殊玉切,击也。敠[tR21],手持物,肩负作“驮”。《广韵》末韵丁括切,~知轻重也。煏[pi24],火炙烟薰,~鸭腊。《集韵》屑韵必结切,灼物焦也。潎[p'iε24],去掉液体浮面的油、尘。~油花。《广韵》薛韵芳灭切,漂~。[tsiaη21],味淡。《集韵》敢韵,子敢切,无味也。笐[Rη44],晒衣竿、竹~。《广韵》、《集韵》岩韵下浪切:竹竿。[kaiη21],遮盖,~被,~瓦。《广韵》敢韵吉敢切、复也、云箱也。《集韵》作 。冢[tOeyη21],坟墓。《广韵》、《集韵》:知陇切,高坟也。沕[mi44],潜水,~水底。《八音》写为“氼”,是后造会意字,《辞海》沕为本字。其他如:日卒[tso33],周岁。曝[p′u33],晒也。凊[ts′eiη33],冷也。餍[aiη44],不新鲜,隔日的。 [ty44],筷子。骹[kau54],脚。眏[iaη33],看守。~羊、~牛。3、“闽越语”遗存。福建在秦前是“七闽地”,为闽越族人居住,由勾践后裔无诸、余善等领导。至汉武帝时,闽越人“数反复”,遂被举族迁往江淮。但是,在当时交通、户籍管理无序的情况下,深山僻壤中遗留的人当不在少数。这些人跟以后迁来的汉人融合,大量吸收了汉人词语,当然也不能排弃他们仍在使用的本族语言,这就形成了独特的闽语。虽然,今日闽语已基本使用汉语,但少数的、个别的闽越族词语的遗存也在所难免。在日常口语中,有些词语无法用文字表达,即使以拟音写出来了,字面上也无能解释。因此,我们认为可能是“闽越语”的遗存。如:刊魁[k′aη33 k′o54],蜻蜓。侎俐[lai33li44],干净。慌热[xuaη54iε21],操心、放心不下。烧色[ts′iau54sε24],生气、发脾气。痴倚[ts′i54uε21],性格、态度不严肃,动作滑稽可笑。开朗、爱搞笑。落泊[lR42pR44],作践,故意糟塌、破坏。讠少补[ts′iau54pu21],劝说、说服。[t′R33],疣包。頶[kR33],昂起头。口[ε44],拖拉、懒散、不振作。4、赣客词语影响:闽北与江西比邻,解放前大批江西人前来做工、经商,不少人留居本地。他们因生存需要,学习使用建瓯方言,但也夹杂赣客词语。尤其他们的后人,以使用建瓯话为主,却也自觉不自觉地用上了赣客词语,本地人在交往中遂也接受了一些赣客词语,因而形成了闽语中的闽北次方言体系。佢[ky42],也写作渠,第三人称他的意思。嬉[xi54],玩、游戏。踦[kyε42],站立。也作“徛”。莝[ts′o44],截、甘蔗的量词,一~蔗。话事[ua44ti44],说话。跌鼓[tiε24ku21],丢脸、没面子、落败。囥[k′Rη33],收藏、藏起来。四、词法特点:1、名词:⑴前缀:名词前缀多用在人称或辈份方面,一般动、植物或器物名词是不能用前缀的(特指特例除外)。建瓯话人称名词前缀很简单,除“老”缀在姓、名前之外,几乎不用什么前缀。如老张、老李、老碧、老光……等。建瓯话辈称不能前缀“老”。福州话名词前缀“依”用得很广,除了人称之外,还可用在辈称之前。如依张、依李、依碧、依光、依水、依胜;依公、依爹、依伯、依哥、依妹……厦门话则是前缀“阿”,如阿张、阿李、阿碧、阿光、阿水、阿胜;阿公、阿爸、阿兄、阿妹……。在闽语中名词加了前缀之后,除习惯之外,还有亲切的意味,尤其是表现在人称方面。⑵后缀:建瓯话名词后缀一般只用“仔”与“佬”两种。“仔”读[tsiε21],相当于普通话的“子”或某些方言的“崽”、福州话、厦门话的“囝”。名词一经后缀“仔”,则具有表示小或鄙薄的意味;有的也表示亲昵。如:表示小的事物:狗~、鸡~、老虎~、椅~、瓯~(杯子)、瓮~(罐子)……表示鄙薄:番~(外国人)、日本~、贩~、刣豨~、北佬~……表示亲昵:兄弟~、姐妹~、学生~要是把“仔”变读为[tsiε33],则用来表示小而可爱的人或物。如舅舅~、新娘~、酒瓶~、鸡角~、落雨~……要是用在数量词后面,则表示量少或时间短暂。如密~(密毛~、一点儿)、一喙~(一小口)、一点~(一点儿)、一刻~、一阵~、一下~(一会儿)……“仔”还可以用在名、动、形等词语的后面,使之成为残疾人的名称。如大头~、禺欠 嘴~、瘸~、哑~、斑~(麻脸)、瞎~、驼~、缺~(豁唇)、聋~。名词后缀“佬”,除了与普通话相同的表示轻鄙意味之外,还可以用来加在名字之后表示亲昵。如:美国佬、浙江佬、担水佬、打铁佬……泉碧佬、水婢佬、金泉佬、炳南佬……⑶重叠:建瓯话名词重叠多用在人称方面,如叔叔、伯伯、哥哥、姐姐、妹妹;要是用在人名方面,则有表示爱昵的意味。如锋锋、光光、英英、珍珍……。要是用于器物方面,则有表示小、可爱的意味。如桌桌仔、瓶瓶仔、瓯瓯仔……。

在建瓯话中有一种特殊语言——隐语。它用特定的词语替代常用的词语,用改变词形的办法达到“隐”的目的。这种形式的隐语,其实就是“行话”,本地叫“话白仔”,或叫 “丢江(湖)口”。这类行话只通用在某一行业的内部,是该行业小集团内部的语言,未经“会众”、拜师父,“外行”是不容易听懂的。在商贩中通用的隐语,着重在钱钞的数目,货物的名目方面。他们在做买卖的讨价还价中,同行之间要有个大概一致的价格,而又不便让外行了解,就要用隐语——行话。不能“烂行”,谁“烂行”了——抬价买进、压价卖出,是要受到同行责备的。

中国七大方言概述 1.北方话(简称:北语) 2.广东话(简称:粤语) 3.江浙话(简称:吴语):4.福建话(简称:闽语):5.湖南话(简称:湘语): 6.江西话(简称:赣语): 7.客家话(简称:客语): 1、北方方言 又称北方话,以北京话为代表,通行语中国北方地区各省区,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华中地区的部份县市。北方方言分为四个次方言区: (1)华北方言,通行于京津两市几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几河南六省。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话。 (2)西北方言,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等六省一区。 (3)西南方言,通行于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及湖北大部份。湖南、广西北部边沿地区。 (4)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长江中下游,包括安徽、江苏、江西部份沿江地区。 2、吴方言 吴方言又称江浙话或江南话。过去以苏州话为代表,现今随着上海市的经济发展,使上海话使用的人口不断的增多,通晓上海话也逐渐多。因此现今吴方言的代表乃是上海话。通行地域主要是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南通小部份,上海及浙江大部份地区,可分为五个片: (1)以上海话为代表的太湖片,通行地域:上海市、常州地区、杭州地区和宁波地区。 (2)以临海话为代表的台州片。 (3)以温州话为代表的东欧片。 (4)以金华话为代表婺州片。 (5)以丽水话为代表的丽衢片。 3、湘方言 : 湘方言又称湖南话或湖湘话。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区。湘方言从内部语音差异上看,又有新湘语和老湘语的分别。老湘语广泛流行于湖南中部宁乡、衡阳等地,新湘语流行于长沙、株州等大中城市中。 4、赣方言 赣方言又称江西话、赣语或溪语。以南昌话为代表,通行于江西省大部份地区以及福建西部、湖南省部份县市。因历史上多次北方汉人南迁多从江西为中转,家之地理上与江淮官话、湘方言、棚民话区接壤,就使江西省边缘地区深受其他方言影响,也导致赣方言自身特点被淡化。 赣方言内部可分为7个片: (1)以南昌话为代表的昌靖片,通行于南昌地区、高安地区。 (2)以宜春话为代表的宜浏片,通行于宜春地区、新余地区和湖南省 (3)以吉安话为代表的吉茶片,通行于吉安地区、井冈山地区和湖南省的茶陵、攸县、酃县。 (4)以抚州话为代表的抚广片,通行于抚州地区。 (5)以鹰潭话为代表的鹰弋片,通行于鹰潭地区、贵溪地区、乐平地区、景德镇地区。 (6)以赣县话为代表的赣南片(又称赣州片),通行于江西赣南地区。(此片赣语曾被大棚民民系的棚民籍研究者刻意划入棚民方言的分支) (7)以长汀话为代表的闽西片,通行于福建西部的汀州地区。(此片赣语支系同样也被棚民籍的研究者把之划入棚民方言的支系,这是语言学上的大作祟) 5 粤方言又称粤语或广东话,通行于广东省大部份地区,广西自治区的南和东部及港澳地区。(1)以广州话为代表的粤海片,通行地域: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粤西地区、粤北地区部份县市和广西梧州地区。 (2)以台山话为代表的四邑片,通行地域:广东江门地区(新会、台山、江门市、开平、恩平和鹤山一部分)。 (3)以韶关粤语为代表的粤北片,通行地域:广东韶关地区,阳山、佛岗和英德市一部分。 (4)以阳江话为代表的高阳片,通行地域:广东茂名地区和阳江地区。 (5)以广西钦州话为代表的钦廉片,通行地域:广东湛江地区、广西钦州地区和广东雷州地区一部分。 (6)以惠州粤语为代表的惠河片(此片曾被棚民学者误为棚民方言的分支,尤其是广东河源居民,他们也象棚民研究者误认了自己是棚民人)。通行地域:广东惠州地区、河源地区和揭阳地区的普宁、揭西一部分,汕尾地区的陆河县和梅州地区的五华、兴宁一部分。 (7)以广西南宁话为代表的邕浔片,通行地域:广西南宁地区、玉林地区一部分。 (8)以广西玉林话为代表的勾漏片,通行地域:广西玉林地区和广西梧州一部分。 6、棚民方言 棚民方言又称嘉应话、客家话或流话。以广东梅城话为代表,主要通行于广东梅州地区及零星分布于江西南端和福建西部。历史上棚民一族是自东晋开始从中原地区的一群流人为了避免战乱曾好几次向南方迁居。 他们集中生活最多的地方是广东梅州地区。海外华人及华侨中亦有部份说棚民话。 7、闽方言 闽方言又称福建话或福佬话。过去以福州话为代表,今由于闽方言的闽南居民的人口日益增长,使用闽南方言的人口也由此增多。故此现今的闽方言中一般是以闽南方言的厦门话为代表。闽方言内部可分为5个片。 (1)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片 - (2)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片,在闽方言中的闽南片又被分为几个小片:1、泉漳片以福建厦门话为准。2、潮汕片以广东汕头话为准。3、雷州片以海康话为准。4、琼文片以海南海口话为准。 (3)以建瓯话为代表的闽北片。 (4)以永安话为代表的闽中片。 (5)以莆田话为代表的莆仙片。 南洋群岛中的华人社区中也有相当多来自闽方言区,但主要是闽南方言。 附: 还有一种标准是把全国分成八大方言区,即把闽方言分成两支 1、闽北方言,又称为福建话。 闽北方言分布在福建北部、浙江南部个别地区和台湾的一部份,此外,南洋华侨也有一部份人说闽北方言。闽北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 2、闽南方言,广东人称为潮州话,福建人称为厦门话。 闽南方言分布在福建南部、广东东部和海南岛的一部份,海外部分华人社区亦流通闽南方言。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 (这是按地理的南北来分,如果是综合福建方言来说的话,福州话则属于闽东方言) 中国的方言 语系———————语言——————方言——————次方言 ┌晋语——————————┬大同话 │ └太原话 │ │ ┌陕甘语—————┬陕西话 │ │ └甘肃话 │ │ ┌东北话 │ │ ├河北话(国语、普通话) ┌北语群————┤ ├北方汉语————┼山东话 │ │ │ ├胶东话 │ │ │ └河南话 │ │ │ ┌鄂北话 │ │ │ ├楚语 │ │ │ ├湖南官话 │ └北语—————┤ ├岑江话 │ ├西南汉语————┼桂柳话 │ │ ├黔北话 │ │ ├黔南话 │ │ ├灌赤话 │ │ ├昆贵话 │ │ └滇西话 │ │ ┌合肥话 │ │ ├扬州话 │ ├江淮语—————┼南通话 │ │ ├九江话 │ │ └南平话 │ └—————————军家话〔中国福建省武平县中山乡〕 │ │ ┌北部———————南昌话 │ ├东部———————鹰潭话 │ ┌赣语 —————┼中部———————抚州话 │ │ ├西部———————宜春话 │ │ └西南部——————吉安话 │ │ ├客赣语群———┤ ┌赣西北客语————铜鼓话 │ │ ├赣西南客语————赣州话 │ │ ├赣东南客语————宁都话 │ │ ├闽西客语————┬长汀话 │ │ │ └连城话 │ │ ├饶平客家话〔潮州市;中国台湾苗栗县卓兰镇〕 │ │ │ ┌梅县话、四县话〔广东省梅州市;中国台湾〕 │ │ │ ├大埔腔〔广东省梅州市;中国台湾台中县〕 │ └客语 —————┼粤东梅江客语——┼惠阳客家话、海陆话〔广东省汕尾市、深圳市、 东莞市、清远市;中国台湾〕 │ │ └韶南〔广东省韶关市〕 │ ├四川客语 │ ├粤东东江客语〔广东省河源市、惠州市〕 │ ├粤北客语〔广东省韶关市〕 │ ├惠州客家话 │ ├浙江畲话【畲族】〔浙江省丽水市〕 │ ├江西畲话【畲族】〔江西省吉安市、上饶市‧‧‧〕 │ ├福建畲话【畲族】〔福建省南平市、宁德地区〕 │ └广东畲话【畲族】〔广东省汕头市、揭阳市、汕尾市、惠州市〕 │ │ ┌宣州话 │ │ ┌常州话 ↓ ↓ ├上海话 ↑ ├北部、太湖吴语—┼湖州话〕 汉语系┤ │ ├杭州话 ├————————吴语—————┤ ├绍兴话 │ │ └宁波话 │ ├中部、婺州吴语——金华话 │ ├南部、处衢吴语—┬衢州话〕 │ │ └丽水话 │ ├台州话 │ └温州话—————┬温州话 │ └瓯语 │ │ ┌北部、旌-占 ———旌德话 │ ├东部、绩-歙 ———歙县话 ├————————徽语 —————┼西部、休-黟 ———屯溪话 │ ├西南部、祈-德 ——祈门话 │ └严州话 │ │ ┌长-益(新湘话) —长沙话 ├楚语——————湘语—————┼娄-邵(老湘话) —双峰话 │ └吉-溆 ——————吉首话 │ │ ┌闽北语 —————————建瓯话 │ ├闽东语 ——————————福州话 │ │ └泰顺蛮讲 │ ├闽中语 ————————永安话 ├闽语群 ———— ┼莆仙语、兴化话 、莆田话 │ │ ┌闽南话—————┬厦门话 │ │ │ └中国台湾话、 │ └闽南语————┼潮汕语—————┬潮州话 │ └汕头话 │ ├雷州话 │ └海南话、琼文话 │ │ ┌粤海——————┬广东话、广州话 │ │ └东莞话 │ ├四邑话—————┬台山话 │ │ └雅瑶话、拉珈话〔 ├————————粤语 —————┼高-雷 ——————阳江话 │ │ ┌梧州话 │ ├桂南粤语————┼南宁话 │ │ └钦廉话 │ ├吴川话〔广东吴川、湛江〕 │ └蜑家话、水上话〔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 ├————————儋州话〔海南省儋州市、昌江黎族自治县〕 │ ├————————猫家话【苗族】〔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 ├————————伶话【苗族】〔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 │ └————————平地瑶话【汉族、瑶族】〔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绪 论 一.现代汉民话共同语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的语言,它既有共同语——普通话,也有不同的方言。(广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使用情况:是全体汉族人民之间交际的语言,也是汉族与兄弟民族之间、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用来交际的语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汉民族通过长期的互相交往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现代汉语的前身:春秋时期的“雅言”(又称“夏言”),汉朝时的“通语”,明清时代的“官话”,“五四”运动时的“白话”。“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互相推动,互相影响,使民族共同语的书面形式和口语形式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民族共同语的两种形式:口语和书面语。以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是口语;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书面形式是书面语。普通话在台湾省和海外称“国语”,新加坡则称“华语”。二.现代汉语的方言形成方言差异的主要因素:由于人口增长,生活区域扩大;由于社会动乱,人民向远方迁徙;由于山川阻隔、交通闭塞,人民往来不便;由于与异族接触,发生语言的互相影响和融合。汉语方言是汉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汉语方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语音方面的差异最大,词汇次之,语法方面的差异最小。现代汉语方言大致可以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等七大方言。(一)北方方言旧称“官话”,以北京话为代表,使用人口最多,约占汉族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北方方言包括四个次方言:1、华北方言;2、西北方言;3、西南方言;4、江淮方言(二)吴方言也叫江浙话,以苏州话或上海话为代表,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八点四。(三)湘方言以长沙话为代表,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五。(四)赣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四。(五)客家方言以广东东部的梅州话为代表,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四。(六)闽方言通行于福建大部,广东东部潮山地区和南面的雷州半岛以及海南,台湾两大省……,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四点二。包括三次方言:闽南、闽东、闽中。(七)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代表,……港澳地区,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五。三、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了解: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第8页第一段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段尾)了解:我国当前语言文字工作最重要的两项任务是:大力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加强社会用字管理,促进汉字规范化。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这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狭义解释)了解:“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就是以一个具体地点的方言语音作为标准音,使人们有明确的具体的活的语音标准可以遵循。“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就是说以北方话作为词汇规范的基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就是以现当代著名作家的具有代表性作品中的一般用例作为语法规范。(以上三点要理解 书第9-11页)绪论部分出题约占3-5分第一章 语音语音概括一、 语音的性质语音就是人类说话时发出的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它包括生理属性,物理属性、社会属性三个方面。(此名词解释不可少字、差字)(一) 语音的生理属性了解:人的发音器官可以分为肺和气管、喉头和声带、口腔和鼻腔三大部分。(二) 语音的物理属性语音的四要素(即四个物理要素):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1、 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声波的频率。音高在汉语里的作用非常重要。2、 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决定于声波的振幅普通话里的轻音与音强有关。3、 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时间。音量与音高、音强、音长有关。4、 音色又叫音质,就是声音的特色、本质,是不同的声音能够互相区别的最基本的特征,它决定于声波振动的形式。音色的差别由三种因素造成:第一,发音体不同。第二,发音方式不同。第三,共鸣器的形状不同。(三) 语音的社会属性:它首先体现在音义结合的社会性上,还突出地体现了语音的系统性上。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二 语音的分析(一)音节音节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人们在听觉上自然感受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断。儿化了的两个汉字一个音节。(二)音素音素是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素分为辅音和元音两大类。发音时气流不一定振动声带,在口腔或咽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叫辅音(又称子音)。发音时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或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叫元音(又称母音)。元音与辅音的区别:发音气流在发音器官中是否受到阻碍。元、辅区别的简答形式:1、有无阻碍;(辅音有阻碍,元音无阻碍)2、紧张状态;(辅音局部紧张,元音均衡紧张)3、气流强弱;(辅音气流强,元音气流弱)4、、响度大小;(辅音小,元音大)(三)音位音位是某种语言(或方言)里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是根据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一) 声母、韵母、声调一个音节分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指声母后面的部分。一个音节如果不以辅音开头,则称为“零声母”。声调指的是音节的具有区别意义作用音高变化。三 语音的符号汉语拼音方案是记录现代汉语语音系统的法定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方案主要用来给汉字注意和作为推广普通话的工具。汉语拼音的五大块: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隔音符号。(第24-26页)第二节 普通话的辅音和元音一、辅音的发音分析辅音的发音过程有三个阶段:一是成阻,二是持阻,三是除阻。(一)辅音的发音部位发音部位:发音时气流受到阻碍的部位。辅音发音部位的七类: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音、舌根音。(二)辅音的发音方法发音方法:气流破除发音阻碍的方法。1、阻碍的方式:根据成阻或除阻的方式不同,可以五类1) 塞音(暴破音):b、p、d、t、g、k(结合辅音声母表记,前三组前两位)2) 擦音:f、s、sh、r、x、h3) 塞擦音:z、c、zh、ch、j、q(结合辅音声母表记,后三组后两位)4) 边音:l5) 鼻音:m、n、ng2、声带是否振动:分清、浊两类。1) 清音:b、p、d、t、g、k、z、c、zh、ch、j、q、f、s、sh、x、h2) 浊音:m、n、ng、l、r清、浊音记法:声母中除去浊音,其余都为清音,故记住浊音的5个就可以。3、气流的强弱:分送气音、不送气音两类。1) 送气音:p、t、k、c、ch、q2) 不送气音:b、d、g、z、zh、j注:声母表里每组第一个音为不送气音;每组第二个音为送气音。只有是塞音、塞擦音时,才考虑送不送气。一、 元音的发音分析元音的性质有以下三个方面决定:(舌头的高低、前后和嘴唇的形状)舌头的高低分四度:高元音、半高元音、半低元音、低元音;舌头的前后分三度:前元音、央元音、后元音;嘴唇的形状分两种:圆唇元音、不圆唇元音。普通话的元音分:单元音和复合元音两种。(一) 单元音发音时舌位和唇形始终不变的元音叫单元音。单元音分为舌面元音、舌尖元音、卷舌元音。1、 舌面元音:i、u、Ü、a、o、e、ê2、 舌尖元音:-i[ ],只出现在声母z、c、s后面。-i[ ]只出现在zh、ch、sh、r后头3、 卷舌元音:er注:配第35页的舌面元音舌位图,会方便记忆。(二) 复合元音发音时舌位和唇形都有变化的元音叫复合元音。复合元音包括:1、 前响二合元音:ai、ei、ao、ou、ao2、 后响二合元音:ia、ie、ua、uo、ue3、 中响三合元音:iao、iou、uai、uei第三节 普通话音节的分析一、 声母普通话的22个辅音当中,除知根浊音ng(以韵母中出现)不能出现在音节开头,其余21个辅音都可以充当声母。声母共22个,其中一个为零声母。二、 韵母普通话有39个韵母。根据韵母的组成成分,分为单元音韵母、复合元音韵母、鼻音韵母三类。(一)单元音韵母由单元音充当的韵母共有10个,即:i、u、u、a、o、e、ê、-i、-i、er(二)复合元音韵母复合元音充当韵母共有13个。前响复合韵母:ai、ei、ao、ou、ao;后响复合韵母:ia、ie、ua、uo、ue;中响复合韵母:iao、iou、uai、uei(三)鼻音韵母鼻音韵母:则元音和鼻辅音一起构成的韵母。可以出现在音节末尾的辅音只有舌尖中浊鼻音n和舌根浊鼻音ng。n即可出现在音节的开头,又可出现在音节的末尾;ng只出现在音节的末尾。普通话里有16个鼻音韵母。1、 舌尖中鼻音韵母8个:an、ian、uan(u加点)、uan、en、in、uen、un(u加点)2、 舌根鼻音韵母8个:ang、iang、uang、eng、ing、ueng、ong、iong开口呼:没有韵头而韵腹又不是i、u、u(u加点)的韵母齐齿呼:韵头或韵腹是i的韵母。合口呼:韵头或韵腹是u的韵母。撮口呼:韵头或韵腹是u(u加点)的韵母。三、声调声调主要是由音高决定的。调值即声调的实际读法,是每个音节都具有音高变化形式。调值采用“五度标记法”。线条所表现的高低升降的类型叫做调型。注:要会运用调值标记法及记清第42页的图表示方法。在答题时,要注意题的问法:调值用五度标记法标注;声调用阴、阳、上、去添写。调类指的是声调的类别,是通过归纳一种语言或方言的全部调值而得出的类别。普通话的声调有四个调值: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注: 中古汉语的调类演变为普通话的调类,有三条重要规律:第一是“平分阴阳”;第二是“浊上变去”;第三是“入派四声”。四、音节的构成方式(此节为重点,需多看几遍)普通话的音节结构分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韵母又分成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韵腹又叫主要元音,是韵母中发音开口度较大、声音最响亮的元音。所有的单元音都可以构成韵腹。韵头又叫介音,是介于声母和韵腹之间的高元音。韵头开口度较小,响亮度也较差,只能由i、u、u(u加点)三个高元音构成。韵尾指的是一部分韵母后面的收尾部分,有元音韵尾和辅音韵尾。元音韵尾由i、u构成。辅音韵尾由n、ng构成,韵腹和声调是每一个音节都必须具有的。注:熟记第45页中音节构成类型的十二种格式,注意列表中傲、野、卫、曹、贵几个字的分解方式。十二各格式中,最复杂的格式包含四个音素和一个声调,简单的格式只包含一个音素和一个声调。元音在音节里可以连续排列,最多时达到三个。五、声韵的配合规律普通话有21个辅音声母和一个零声母,有39个韵母。普通话声韵配合规律主要的6点:1、 双唇音b、p、m能和开口呼、齐齿呼的韵母配合,和合口呼韵母配合只限于音韵母u,不能得撮口呼韵母配合。2、 唇齿音f能和开口呼韵母配合,和合口呼韵母配合只限于单韵母u,不能和齐齿呼、撮口呼的韵母配合。3、 舌尖中音d、t和n、l与韵母的配合关系略有不同。 n、l能和四呼的韵母配合, d、t不能和撮口呼韵母配合,能和其他三呼的韵母配合。4、 舌尖前音z、c、s,舌尖后音zh、ch、sh、r,舌根音g、k、h,这三套声母的配合关系相同,都能和开口呼、合口呼的韵母配合,不能和齐齿呼、撮口呼的韵母配合。(此点易出选择题)5、 舌面音j、q、x与前面三套声母相反,只能和齐齿呼、撮口呼的韵母配合,不能和开口呼、合口呼的韵母配合。6、 在全部声母中,唇齿音f能配合的韵母范围最窄;舌尖中音n、l和零声母Ф能配合的韵母范围最宽,它们和四呼的韵母都能配合。配合声母最多的是开口呼,配合声母最少的是撮口呼。(此点重点)第四节 方音辨正 (非北京同学注意一下书里的例句即可)第五节 轻声 儿化 变调一、 轻声轻声:一个词或一句话里有的音节失去原有的声调,变得又短又弱的声调,这种语音现象就是轻声。声调主要决定于音高,而轻声的开成取决于音强和音长。轻声的规律:1、助动词;2、虚词;3、表示方位的成分;4、用在动词后表示趋向的词;5、叠音名词及动词叠用后的第二个音节。(轻声规律留意一下书上例词即可)轻声的作用:轻声有分辨词与非词、分辨词义和分辨词性的作用。二、 儿化儿化:普通话的卷舌韵母“er”不与声母拼合,除自成音节外,还可以附加在别的音节的后面,和前面的韵母融为一体。使前面的韵母变成卷舌韵母。这种现像叫“儿化”。儿化的作用:区别词义和词性,有的情况下表示细小、亲切的色彩。三、 变调音节和音节连在一起念时,由于互相影响,本调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叫变调。(一)上声的变调1、上声+上声=阳平+上声(两个上声字相连,前一个上声字变读阳平)2、上声+非上声=半上+非上声1、 上声+轻声(非上声)=半上+轻声2、 上声+轻声(上声)=阳平/半上+轻声(二)“一”的变调1、在阴平、阳平、上声前读去声。2、在去声前读阳平。3、在重叠的单音动词中间读轻声。(三)“不”的变调1、在去声前读阳平。2、在正反并列提问式中和可能补语否定式中读轻声。注:留意(一)(二)(三)中的例子。第六节 语调和朗读一、 语调语调:指的就是有表达语义和感情作用,贯穿全句的语音的高低升降、轻重顿挫的变化形式。包括停顿、重音、升降三个方面。(一) 停顿停顿可分为语法停顿、逻辑停顿、节奏停顿三种。1、 语法停顿:是由句子的语法关系所决定的停顿。标点是语法关系的书面标志。2、 逻辑停顿:为了表达感情和强调某一语义的需要而采用的停顿。3、 节奏停顿:为了显示韵文的节奏而采用的停顿。(二)重音重音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两种。1、 语法重音:指的是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采取的重读。2、 逻辑重音:指的是根据语义或感情表达的需要而采取的重读。注:语法与逻辑的对比(书中例句)。(三)升降语调升降指的是整个句子的音高变化,它是语调的主干,最能表达出全句的思想感情。了解语调升降的四种类型:升调、降调、平调、曲折调。

1、名词:⑴前缀:名词前缀多用在人称或辈份方面,一般动、植物或器物名词是不能用前缀的(特指特例除外)。建瓯话人称名词前缀很简单,除“老”缀在姓、名前之外,几乎不用什么前缀。如老张、老李、老碧、老光……等。建瓯话辈称不能前缀“老”。福州话名词前缀“依”用得很广,除了人称之外,还可用在辈称之前。如依张、依李、依碧、依光、依水、依胜;依公、依爹、依伯、依哥、依妹……厦门话则是前缀“阿”,如阿张、阿李、阿碧、阿光、阿水、阿胜;阿公、阿爸、阿兄、阿妹……。在闽语中名词加了前缀之后,除习惯之外,还有亲切的意味,尤其是表现在人称方面。⑵后缀:建瓯话名词后缀一般只用“仔”与“佬”两种。“仔”读[tsiZ21],相当于普通话的“子”或某些方言的“崽”、福州话、厦门话的“囝”。名词一经后缀“仔”,则具有表示小或鄙薄的意味;有的也表示亲昵。如:表示小的事物:狗~、鸡~、老虎~、椅~、瓯~(杯子)、瓮~(罐子)……表示鄙薄:番~(外国人)、日本~、贩~、刣豨~、北佬~……表示亲昵:兄弟~、姐妹~、学生~要是把“仔”变读为[tsiZ33],则用来表示小而可爱的人或物。如舅舅~、新娘~、酒瓶~、鸡角~、落雨~……要是用在数量词后面,则表示量少或时间短暂。如密~(密毛~、一点儿)、一喙~(一小口)、一点~(一点儿)、一刻~、一阵~、一下~(一会儿)……“仔”还可以用在名、动、形等词语的后面,使之成为残疾人的名称。如大头~、禺欠嘴~、瘸~、哑~、斑~(麻脸)、瞎~、驼~、缺~(豁唇)、聋~。名词后缀“佬”,除了与普通话相同的表示轻鄙意味之外,还可以用来加在名字之后表示亲昵。如:美国佬、浙江佬、担水佬、打铁佬……泉碧佬、水婢佬、金泉佬、炳南佬……⑶重叠:建瓯话名词重叠多用在人称方面,如叔叔、伯伯、哥哥、姐姐、妹妹;要是用在人名方面,则有表示爱昵的意味。如锋锋、光光、英英、珍珍……。要是用于器物方面,则有表示小、可爱的意味。如桌桌仔、瓶瓶仔、瓯瓯仔……。⑷衍音:在建瓯话中存在一种衍音现象,它通过叠韵手段,将单音节词扩衍成双音节词;并在这基础上通过双声手段扩衍为三音节词;还可在这基础上,通过嵌音手段扩衍成四音节词。如:疤――疤啦——吡疤啦——吡哩疤啦;瘼——瘼啰——蜜瘼啰——蜜哩瘼啰;丸——丸口笼——嚥丸口笼——嚥口连丸口笼;渣——渣啦——吱渣啦——吱哩渣啦。名词衍音之后,则转化为具有形容性词义,并具有加深程度的作用。“疤”就是疤痕,“疤啦”就转化成有疤痕、不平整的意思。“吡疤啦”就成了很不平整的意思。“吡哩疤啦”则成了十分不平整的意思。名词的衍音现象出现率很少,只限于少数几个可转化成形容性作用的单音节名词。如浆、瘼、糊、羹……等。2、动词:⑴重叠:单音节动词重叠,构成“××下”,表示做一做就停止,或做一做试试,或随便做做的意思。如觑觑下(随便看看),行行下(走走就停下),炒炒下、拖拖下,喊喊下(呌呌试试)、想想下、笑笑下……。双音节动词重叠,除了跟普通话一样,构成ABAB式(如修理修理、招呼招呼)外,还可以重叠成“ABB下”式,表示不紧迫或试一试的意思。如修理理下、招呼呼下、商量量下……。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还含有一定轻鄙或亲昵的感情色彩。如:大家都做伓赴,你也罔来帮衬衬下。(大家都忙得不可开交,你也应该来帮帮)口样事没什么原则问题,你罔商量量下。(这事不是什么原则问题,你们可以再商量商量)⑵时态表示:可以用“住”[tiu44]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持续。如“佢到里做住事”(他正在干活);拿住(拿着);拿拿住(经常不断地拿);吼住(呌住);吼吼住(经常地不停地呌)。用“了”[lau42]表示动作完成。如:“吃了了”(吃过了);“话了了”(已经说了);“洗了碗了”(已经洗完碗了)。用“掉”[t′iR44]表示动作完结,不须继续了。如:吃掉了(全部吃完了);去掉了(已经去了,走了);觑掉了(全部看完了);做掉了(完全做完了)。用“着”或“过”表示动作经历过。如:未曾吃着肉也见过豨行土泽。(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走路)管着锁匙掐过印。(曾经管过钅于匙、抓过印把子——管过事、掌过权)⑶衍音:大部分单音节动词都可以衍音,经衍音后表示动作程度加深或转成形容性态势。如:缚[pu33](捆扎)——缚口路(捆卷)——啤缚路(捆卷得乱七八糟)——啤哩缚路(捆卷得非常乱七八糟)。虬(弯曲)——虬口留(很弯曲)——口奇虬口留(非常弯曲)——口奇哩虬口留(乱七八糟地弯曲)。抓住(抓着)——抓啦住(认真抓住)——吱抓啦(胡乱抓着)——吱哩抓啦(乱七八糟地抓着或抓得乱七八糟)。曲——曲律——气曲律——气哩曲律。⑷前缀、后缀:建瓯话动词前缀情况不很多,但后缀却比较活跃。如:前缀:咭咭吼、哈哈笑后缀:跷咭咭、握唧唧、躲缩缩、啼流流、笑哈哈、嚷口省口省、胀闭闭、响口当口当、闹轰轰。建瓯话动词,还可以前缀“来个”,表示动作持续不断。如:来个抽、来个吼、来个话、来个拍、来个落、来个摸、来个搡、来个商量、来个答应、来个蹦啉、来个缚口路、来个扰唠、来个走、来个行……3、形容词:⑴重叠:单音节形容词可重叠成“AA”式,表示程度加深。重叠后加“的”,表示指示、修饰意义,在句子中作定语。如“白白的衣裳”、“红红的裤仔”、“好好的书包”。要是加“地”,就只有形容意义,在句子中作状语或补语。如“白白地丢掉”、“漆得白白地”、“拖得长长地”。在建瓯话中,双音节形容词可以重叠成“AABB”式,表示强调、程度加深。如“正正派派”、“大大方方”、“沤沤浊浊”、“俫俫俐俐”、“光光荣荣”。这在普通中有些是不能这么重叠的。说“干干净净”可以,说“光光荣荣”就不行了。⑵前缀:在建瓯话中,有些形容词可以前缀相应的名词构成“名形”式,使形容性质显得更具体、深刻;还可以构成“名名形”式,使形容性质更加强调、突出。如:乌——漆乌——漆漆乌;白——雪白——雪雪白;红——桔红——桔桔红;黄——薰黄——薰薰黄;小——鼻小——鼻鼻小;薄——冰薄——冰冰薄。当然,有些形容词的前缀不都必需是名词,有的也前缀相应的形容词或习惯的相应的其他词语,构成“××形”式。如:甜——比甜——比比甜;热——煌热——煌煌热;厚——嘿厚——嘿嘿厚;大——捞大——捞捞大;疒衰——咔疒衰——咔咔疒衰;阔——皇阔——皇皇阔;酸——口舌酸——口舌口舌酸;咸——夹咸——夹夹咸……有些表示负面的形容词,可以前缀“加拉”,以强调形容的程度。如:加拉蛮、加拉横、加拉欹、加拉乌、加拉斜、加拉趄等。个别的为了强调具体性状,正、负面还可以连用。如“加拉横、加拉直乱丢、弄得土泽都没法行。”(横七竖八地扔在那儿,路都没法走了。)⑶后缀:有些形容词可以后缀相应的重叠词,构成“A××”式,使形容性状更加突出。如长绺绺、白析日析日、黄澄澄、肥胴胴、瘦猴猴、酸口丑口丑、阔达达、细比比、辣桔桔、直拢拢、硬钢钢、苦咽咽、矮矬矬、红嘻嘻、乌哝哝、齐水水、硬磕磕、软糍糍、直水水……⑷嵌音:在建瓯话中,双音节形容词可以通过嵌“里”的手段构成“A里AB”式,使形容词性状变得更轻松、明快、深刻。如“糊里糊涂”、“麻里麻烦”、“疯里疯颠”、“正里正经”……等。在普通话里对这种嵌音却是有选择的,说“糊里糊涂”还行,说“麻里麻烦”就比较勉强了,说“疯里疯颠”就不行了,说“正里正经”就完全通不过了。在建瓯话里,还有一种在形容词及其前缀之间嵌入“咭哩”的形式,表示更加强调和突出。如:乌——漆乌——漆咭哩乌;白——雪白——雪咭哩白;热——煌热——煌咭哩热;凊——冰凊——冰咭哩凊;酸——口舌酸——口舌咭哩酸;咸——夹咸——夹咭哩咸;疒衰——枯疒衰——枯咭哩疒衰;⑸衍音:建瓯话形容词衍音有选择性,多是负面的,可衍扩的词也不很多。如:皱——皱喽——吱皱喽——吱哩皱喽;禺欠——禺欠楼——宜禺欠楼——宜哩禺欠楼;横——横兰——显横兰——显口连横兰。建瓯话单音节形容词大都可以构成双音节衍音,一经扩衍,这形容词竞呈现动词态势,有“逐渐变成(得)”的情态。如:大——大口束页;小——小嘹;白——白啦;乌——乌口路……“口样鸡仔大口束页尽禾齐了”(这小鸡大得多了)“口样阿娘更白啦起来了”(这女人越长越白了)这里这类形容词不可能构成三衍音、四衍音词。4、代词:⑴人称代词:建瓯话的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这跟普通话是一致的,但第二人称的说法跟闽东话、闽南话用“汝”却又不同了。建瓯话第三人称用“佢”(渠),这是受赣客方言的影响,跟普通话的“他”、福州话的“伊”都不同。建瓯话还有个包括听话人在内的第一人称的“俺”的说法,相当于普通话的“咱”,福州话没这种说法。普通话有个表示人称代词复数的“们”,如我们、你们、他们。建瓯话却没这个“们”,而是用“伙人”表示人称复数,如我伙人、你伙人、渠伙人。福州话也不用“们”,而是用“各侬”:我各侬、汝各侬、伊各人。顺便说一下,普通话的“们”还可用在名词后面称说一个群体,如同志们、同学们、老师们、先生们。对此,建瓯话却不能代入“伙人”表示群体,说“同志伙人、先生伙人”是不行的;要说就只能用前加“各位”的办法来表示群体。如“各位同志、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各位先生”等。然而,解放后大力推广普通话,其中的“们”也有些引入,有些人在某些场合也用建瓯话说“同志们”、“同学们”……但是,谁都觉得很牵强,至少是不地道。⑵物称代词:动物、植物、器物因为没有语言,不能与人交谈,所以不具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代词,只有人们在指称它们时用第三人称代词。在建瓯话里物称第三称也用“渠”。如“狗又不会得知事,咬破掉书你尽打渠也没使。”(狗是不懂事的,把书咬破了你总打它也解决不了问题。)“书都到齐了,你拿渠一本一本包起来。”(书都到齐了,你把它一本一本包好。)对指物的复数代词,则用指示代词来称说。近指用“口样多”(这些)、远指用“兀多”(那些)。如:“拿口样多书都搬出去。”(把这些书都搬出去)“拿兀多花都沃一下。”(把那些花都浇浇)⑶指示代词建瓯话指示代词没有“这”、“那”的说法,而是用“口样”[iRN24]表示近指,用“兀”[u24]表示远指。如:口样里(这里)、兀里(那里);口样多(这些)、兀多(那些);口样格式(这样)、兀格式(那样);口样的(这种)、兀的(那种);口样一样(这一类)、兀一样(那一类)……5、数词:建瓯话的数词跟普通话一样,也是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兆来表示。但是,在称说和使用方面却有不少自己的特点。⑴“一”和“蜀”:“一”读[i24]、“蜀”读[tsi42],在概念方面都是数词“一”。但是,在建瓯话中使用时却有严格的区分。在作序数时,用“一”:一、二、三……、第一;在多位数中的十位数、个位数(包括尾位)时用“一”:三百一十一、四百二十一、三千一(三千一百)……;“一”与量词单独配合使用“蜀”:蜀本书、蜀头牛、蜀间厝、蜀尺布、蜀斗米……在多位数的百位以上的开头用“蜀”:蜀百一十一、蜀千两百一十三、蜀万蜀千蜀百一十一;“一”在百、千、万跟量词配合使用,开头时用“蜀”:蜀万斤、蜀千只、蜀百尺。在多位数中,百位数以上,对百位数可以用“一”,也可以用“蜀”:三千蜀百一十一;也可说:三千一百一十一。在特殊的场合,如丢骰子(即色子)时,还用“幺”[iau54]作“一”:幺二三。“幺”只此一用,在建瓯方言中,它不能与量词配合用。⑵“二”和“两”:“二”读[ni44]、“两”读[niRN42],概念都是“二”。但是,在建瓯话中使用时却有严格的分工。在作序数时用“二”:一、二、三,第二、第二名;在多位数的十位、个位的位置上用“二”:两百二十二、两千两百二十二、两万两千二百二十二;在多位数略说的开头或尾数用“二”:二万二(两万二千)、二千二(两千二百);在多位数的百位上,可以用“二”、也可以用“两”:两万两千两百二十二,也可以说成:两万两千二百二十二。“二”单独跟量词配合使用时,只能用“两”:两本书、两头牛、两间厝、两尺布、两斗米……。“二”在多位数的万位、千位上用“两”:两万两千二百二十二。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用“对”、“双”代表“二”:蜀对蜡烛、蜀双鞋。尤其是在农村,不少地方直接用“双”作“二”:双只卵(两个蛋)、双头牛。有人认为:“双”[sRN54]是“两”的异读,因为“两”还有一读是[liRN21],在闽北话的文白异读中l~s是可以对转的。⑶“十”的异读:“十”读[si54],在某些场合读[si44]。“十”作序数,在复数的开头,跟量词配合使用时读[si54]:第十;十一、十二;十斤豆、十头牛、十只人;“十”在整十或尾位时读[si44]:二十、三十、五十、八九十。“十”在数词略读时若夹在两数中间,还会变读成[i44]:三十四、七十八、五十六、九十三……。⑷约略数:在建瓯话中用“把”表示数的大约:十把人(十来个人)、五百把只(五百个上下)、十把二十只(一二十个);用“零”表示数目略超:十零人(十多个人)、五百零只(五百多个)、千零元(一千多元)。⑸数词略说:在建瓯话中,对百位数以上的数词,次一级的数目可以用略说法表示——即可以不说出次一级的数词万、千、百、十:三百二(三百二十)、四千三(四千三百)、五万四(五万四千)……;如果“一”在十、百、千、万的开头,也可以简省不说:十二尺(一十二尺)、百三只(一百三十个)、千四块(一千四百块)、万五斤(一万五仟斤)。要是这个开头的“一”直接跟量词配合,也可以省去“一”而用量词就行:斤三两(一斤三两)、尺半(一尺五寸)、块四(一元四角)、丈八(一丈八尺)……6、量词:建瓯话的量词比普通话简单,但也很具方言的自身特色:⑴“头”的泛用:建瓯量词“头”使用面很广,对禽、兽、鸟、畜、虫、鱼、花的计量单位,几乎都可用“头”表示:蜀头鸡、两头鸭、三头老虎、四头猴别(猴子)、五头只仔(鸟)、六头鹞(老鹰)、七头牛、八头豨(猪)、九头蝇、十头木虱(臭虫)、九头草鱼、八头鲤仔(鲤鱼)、七头鸡角髺(鸡冠花)、六头日头阳(向日葵)、五头蛇、四头壁哩蝎(壁虎)、三头乌龟、两头蛤蟆仔……⑵专用量词:在建瓯话中有些量词使用频率极小,几乎是某一事物专用的。如:莝:截、段,专用于成段甘蔗计量,蜀莝蔗。这个量词是从赣客方言引进的,但它用得广,而建瓯话就只用于成段的甘蔗。腰:只作裤子的量词用——两腰裤。钹:只作莲蓬的量词用——三钹莲钹。身:整套衣裤——蜀身衣裳。尊:对神佛的计量——蜀尊观音佛。⑶建瓯话(指城关话)没有“个”这个量词,几乎都用“只”替代。如:两只人、三只苹果、四只瓯仔(杯子)、五只手枝仔(手指)、六只糖……⑷建瓯话量词“轮”的含盖面也比普通话广:下蜀轮(下一回)、第二轮(第二次)、去过三轮(去过三趟)、觑了两轮(看过两遍)。⑸特殊量词:建瓯话有些量词跟普通话差异很大:蜀瓮花露水(一瓶花露水)、两丛白菜(两棵白菜)、两丛树(两株树)、三瓯酒(三杯酒)。在动量方面表现更突出,有时就用动作物件作量词:行蜀差(走一回)、两拳头(打两拳)、踢蜀骹尖(踢一脚)、咬两喙(咬两口)、撕成两爿(撕成两半)……对成双器物的单只用“骹”计量。蜀骹鞋、蜀骹⺮者(一只筷子)、蜀骹腊烛台。然而,有些跟普通话也很一致。如一只手、一只脚等就不能用“骹”称说了。说到与普通话的一致,在量词方面也是大量的,如两张纸、三把椅仔、四架飞机、五床被、六枝笔、七本书……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方言词语研究本科论文

中国七大方言概述 1.北方话(简称:北语) 2.广东话(简称:粤语) 3.江浙话(简称:吴语):4.福建话(简称:闽语):5.湖南话(简称:湘语): 6.江西话(简称:赣语): 7.客家话(简称:客语): 1、北方方言 又称北方话,以北京话为代表,通行语中国北方地区各省区,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华中地区的部份县市。北方方言分为四个次方言区: (1)华北方言,通行于京津两市几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几河南六省。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话。 (2)西北方言,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等六省一区。 (3)西南方言,通行于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及湖北大部份。湖南、广西北部边沿地区。 (4)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长江中下游,包括安徽、江苏、江西部份沿江地区。 2、吴方言 吴方言又称江浙话或江南话。过去以苏州话为代表,现今随着上海市的经济发展,使上海话使用的人口不断的增多,通晓上海话也逐渐多。因此现今吴方言的代表乃是上海话。通行地域主要是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南通小部份,上海及浙江大部份地区,可分为五个片: (1)以上海话为代表的太湖片,通行地域:上海市、常州地区、杭州地区和宁波地区。 (2)以临海话为代表的台州片。 (3)以温州话为代表的东欧片。 (4)以金华话为代表婺州片。 (5)以丽水话为代表的丽衢片。 3、湘方言 : 湘方言又称湖南话或湖湘话。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区。湘方言从内部语音差异上看,又有新湘语和老湘语的分别。老湘语广泛流行于湖南中部宁乡、衡阳等地,新湘语流行于长沙、株州等大中城市中。 4、赣方言 赣方言又称江西话、赣语或溪语。以南昌话为代表,通行于江西省大部份地区以及福建西部、湖南省部份县市。因历史上多次北方汉人南迁多从江西为中转,家之地理上与江淮官话、湘方言、棚民话区接壤,就使江西省边缘地区深受其他方言影响,也导致赣方言自身特点被淡化。 赣方言内部可分为7个片: (1)以南昌话为代表的昌靖片,通行于南昌地区、高安地区。 (2)以宜春话为代表的宜浏片,通行于宜春地区、新余地区和湖南省 (3)以吉安话为代表的吉茶片,通行于吉安地区、井冈山地区和湖南省的茶陵、攸县、酃县。 (4)以抚州话为代表的抚广片,通行于抚州地区。 (5)以鹰潭话为代表的鹰弋片,通行于鹰潭地区、贵溪地区、乐平地区、景德镇地区。 (6)以赣县话为代表的赣南片(又称赣州片),通行于江西赣南地区。(此片赣语曾被大棚民民系的棚民籍研究者刻意划入棚民方言的分支) (7)以长汀话为代表的闽西片,通行于福建西部的汀州地区。(此片赣语支系同样也被棚民籍的研究者把之划入棚民方言的支系,这是语言学上的大作祟) 5 粤方言又称粤语或广东话,通行于广东省大部份地区,广西自治区的南和东部及港澳地区。(1)以广州话为代表的粤海片,通行地域: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粤西地区、粤北地区部份县市和广西梧州地区。 (2)以台山话为代表的四邑片,通行地域:广东江门地区(新会、台山、江门市、开平、恩平和鹤山一部分)。 (3)以韶关粤语为代表的粤北片,通行地域:广东韶关地区,阳山、佛岗和英德市一部分。 (4)以阳江话为代表的高阳片,通行地域:广东茂名地区和阳江地区。 (5)以广西钦州话为代表的钦廉片,通行地域:广东湛江地区、广西钦州地区和广东雷州地区一部分。 (6)以惠州粤语为代表的惠河片(此片曾被棚民学者误为棚民方言的分支,尤其是广东河源居民,他们也象棚民研究者误认了自己是棚民人)。通行地域:广东惠州地区、河源地区和揭阳地区的普宁、揭西一部分,汕尾地区的陆河县和梅州地区的五华、兴宁一部分。 (7)以广西南宁话为代表的邕浔片,通行地域:广西南宁地区、玉林地区一部分。 (8)以广西玉林话为代表的勾漏片,通行地域:广西玉林地区和广西梧州一部分。 6、棚民方言 棚民方言又称嘉应话、客家话或流话。以广东梅城话为代表,主要通行于广东梅州地区及零星分布于江西南端和福建西部。历史上棚民一族是自东晋开始从中原地区的一群流人为了避免战乱曾好几次向南方迁居。 他们集中生活最多的地方是广东梅州地区。海外华人及华侨中亦有部份说棚民话。 7、闽方言 闽方言又称福建话或福佬话。过去以福州话为代表,今由于闽方言的闽南居民的人口日益增长,使用闽南方言的人口也由此增多。故此现今的闽方言中一般是以闽南方言的厦门话为代表。闽方言内部可分为5个片。 (1)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片 - (2)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片,在闽方言中的闽南片又被分为几个小片:1、泉漳片以福建厦门话为准。2、潮汕片以广东汕头话为准。3、雷州片以海康话为准。4、琼文片以海南海口话为准。 (3)以建瓯话为代表的闽北片。 (4)以永安话为代表的闽中片。 (5)以莆田话为代表的莆仙片。 南洋群岛中的华人社区中也有相当多来自闽方言区,但主要是闽南方言。 附: 还有一种标准是把全国分成八大方言区,即把闽方言分成两支 1、闽北方言,又称为福建话。 闽北方言分布在福建北部、浙江南部个别地区和台湾的一部份,此外,南洋华侨也有一部份人说闽北方言。闽北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 2、闽南方言,广东人称为潮州话,福建人称为厦门话。 闽南方言分布在福建南部、广东东部和海南岛的一部份,海外部分华人社区亦流通闽南方言。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 (这是按地理的南北来分,如果是综合福建方言来说的话,福州话则属于闽东方言) 中国的方言 语系———————语言——————方言——————次方言 ┌晋语——————————┬大同话 │ └太原话 │ │ ┌陕甘语—————┬陕西话 │ │ └甘肃话 │ │ ┌东北话 │ │ ├河北话(国语、普通话) ┌北语群————┤ ├北方汉语————┼山东话 │ │ │ ├胶东话 │ │ │ └河南话 │ │ │ ┌鄂北话 │ │ │ ├楚语 │ │ │ ├湖南官话 │ └北语—————┤ ├岑江话 │ ├西南汉语————┼桂柳话 │ │ ├黔北话 │ │ ├黔南话 │ │ ├灌赤话 │ │ ├昆贵话 │ │ └滇西话 │ │ ┌合肥话 │ │ ├扬州话 │ ├江淮语—————┼南通话 │ │ ├九江话 │ │ └南平话 │ └—————————军家话〔中国福建省武平县中山乡〕 │ │ ┌北部———————南昌话 │ ├东部———————鹰潭话 │ ┌赣语 —————┼中部———————抚州话 │ │ ├西部———————宜春话 │ │ └西南部——————吉安话 │ │ ├客赣语群———┤ ┌赣西北客语————铜鼓话 │ │ ├赣西南客语————赣州话 │ │ ├赣东南客语————宁都话 │ │ ├闽西客语————┬长汀话 │ │ │ └连城话 │ │ ├饶平客家话〔潮州市;中国台湾苗栗县卓兰镇〕 │ │ │ ┌梅县话、四县话〔广东省梅州市;中国台湾〕 │ │ │ ├大埔腔〔广东省梅州市;中国台湾台中县〕 │ └客语 —————┼粤东梅江客语——┼惠阳客家话、海陆话〔广东省汕尾市、深圳市、 东莞市、清远市;中国台湾〕 │ │ └韶南〔广东省韶关市〕 │ ├四川客语 │ ├粤东东江客语〔广东省河源市、惠州市〕 │ ├粤北客语〔广东省韶关市〕 │ ├惠州客家话 │ ├浙江畲话【畲族】〔浙江省丽水市〕 │ ├江西畲话【畲族】〔江西省吉安市、上饶市‧‧‧〕 │ ├福建畲话【畲族】〔福建省南平市、宁德地区〕 │ └广东畲话【畲族】〔广东省汕头市、揭阳市、汕尾市、惠州市〕 │ │ ┌宣州话 │ │ ┌常州话 ↓ ↓ ├上海话 ↑ ├北部、太湖吴语—┼湖州话〕 汉语系┤ │ ├杭州话 ├————————吴语—————┤ ├绍兴话 │ │ └宁波话 │ ├中部、婺州吴语——金华话 │ ├南部、处衢吴语—┬衢州话〕 │ │ └丽水话 │ ├台州话 │ └温州话—————┬温州话 │ └瓯语 │ │ ┌北部、旌-占 ———旌德话 │ ├东部、绩-歙 ———歙县话 ├————————徽语 —————┼西部、休-黟 ———屯溪话 │ ├西南部、祈-德 ——祈门话 │ └严州话 │ │ ┌长-益(新湘话) —长沙话 ├楚语——————湘语—————┼娄-邵(老湘话) —双峰话 │ └吉-溆 ——————吉首话 │ │ ┌闽北语 —————————建瓯话 │ ├闽东语 ——————————福州话 │ │ └泰顺蛮讲 │ ├闽中语 ————————永安话 ├闽语群 ———— ┼莆仙语、兴化话 、莆田话 │ │ ┌闽南话—————┬厦门话 │ │ │ └中国台湾话、 │ └闽南语————┼潮汕语—————┬潮州话 │ └汕头话 │ ├雷州话 │ └海南话、琼文话 │ │ ┌粤海——————┬广东话、广州话 │ │ └东莞话 │ ├四邑话—————┬台山话 │ │ └雅瑶话、拉珈话〔 ├————————粤语 —————┼高-雷 ——————阳江话 │ │ ┌梧州话 │ ├桂南粤语————┼南宁话 │ │ └钦廉话 │ ├吴川话〔广东吴川、湛江〕 │ └蜑家话、水上话〔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 ├————————儋州话〔海南省儋州市、昌江黎族自治县〕 │ ├————————猫家话【苗族】〔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 ├————————伶话【苗族】〔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 │ └————————平地瑶话【汉族、瑶族】〔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绪 论 一.现代汉民话共同语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的语言,它既有共同语——普通话,也有不同的方言。(广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使用情况:是全体汉族人民之间交际的语言,也是汉族与兄弟民族之间、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用来交际的语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汉民族通过长期的互相交往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现代汉语的前身:春秋时期的“雅言”(又称“夏言”),汉朝时的“通语”,明清时代的“官话”,“五四”运动时的“白话”。“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互相推动,互相影响,使民族共同语的书面形式和口语形式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民族共同语的两种形式:口语和书面语。以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是口语;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书面形式是书面语。普通话在台湾省和海外称“国语”,新加坡则称“华语”。二.现代汉语的方言形成方言差异的主要因素:由于人口增长,生活区域扩大;由于社会动乱,人民向远方迁徙;由于山川阻隔、交通闭塞,人民往来不便;由于与异族接触,发生语言的互相影响和融合。汉语方言是汉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汉语方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语音方面的差异最大,词汇次之,语法方面的差异最小。现代汉语方言大致可以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等七大方言。(一)北方方言旧称“官话”,以北京话为代表,使用人口最多,约占汉族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北方方言包括四个次方言:1、华北方言;2、西北方言;3、西南方言;4、江淮方言(二)吴方言也叫江浙话,以苏州话或上海话为代表,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八点四。(三)湘方言以长沙话为代表,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五。(四)赣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四。(五)客家方言以广东东部的梅州话为代表,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四。(六)闽方言通行于福建大部,广东东部潮山地区和南面的雷州半岛以及海南,台湾两大省……,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四点二。包括三次方言:闽南、闽东、闽中。(七)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代表,……港澳地区,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五。三、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了解: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第8页第一段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段尾)了解:我国当前语言文字工作最重要的两项任务是:大力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加强社会用字管理,促进汉字规范化。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这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狭义解释)了解:“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就是以一个具体地点的方言语音作为标准音,使人们有明确的具体的活的语音标准可以遵循。“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就是说以北方话作为词汇规范的基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就是以现当代著名作家的具有代表性作品中的一般用例作为语法规范。(以上三点要理解 书第9-11页)绪论部分出题约占3-5分第一章 语音语音概括一、 语音的性质语音就是人类说话时发出的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它包括生理属性,物理属性、社会属性三个方面。(此名词解释不可少字、差字)(一) 语音的生理属性了解:人的发音器官可以分为肺和气管、喉头和声带、口腔和鼻腔三大部分。(二) 语音的物理属性语音的四要素(即四个物理要素):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1、 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声波的频率。音高在汉语里的作用非常重要。2、 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决定于声波的振幅普通话里的轻音与音强有关。3、 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时间。音量与音高、音强、音长有关。4、 音色又叫音质,就是声音的特色、本质,是不同的声音能够互相区别的最基本的特征,它决定于声波振动的形式。音色的差别由三种因素造成:第一,发音体不同。第二,发音方式不同。第三,共鸣器的形状不同。(三) 语音的社会属性:它首先体现在音义结合的社会性上,还突出地体现了语音的系统性上。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二 语音的分析(一)音节音节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人们在听觉上自然感受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断。儿化了的两个汉字一个音节。(二)音素音素是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素分为辅音和元音两大类。发音时气流不一定振动声带,在口腔或咽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叫辅音(又称子音)。发音时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或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叫元音(又称母音)。元音与辅音的区别:发音气流在发音器官中是否受到阻碍。元、辅区别的简答形式:1、有无阻碍;(辅音有阻碍,元音无阻碍)2、紧张状态;(辅音局部紧张,元音均衡紧张)3、气流强弱;(辅音气流强,元音气流弱)4、、响度大小;(辅音小,元音大)(三)音位音位是某种语言(或方言)里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是根据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一) 声母、韵母、声调一个音节分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指声母后面的部分。一个音节如果不以辅音开头,则称为“零声母”。声调指的是音节的具有区别意义作用音高变化。三 语音的符号汉语拼音方案是记录现代汉语语音系统的法定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方案主要用来给汉字注意和作为推广普通话的工具。汉语拼音的五大块: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隔音符号。(第24-26页)第二节 普通话的辅音和元音一、辅音的发音分析辅音的发音过程有三个阶段:一是成阻,二是持阻,三是除阻。(一)辅音的发音部位发音部位:发音时气流受到阻碍的部位。辅音发音部位的七类: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音、舌根音。(二)辅音的发音方法发音方法:气流破除发音阻碍的方法。1、阻碍的方式:根据成阻或除阻的方式不同,可以五类1) 塞音(暴破音):b、p、d、t、g、k(结合辅音声母表记,前三组前两位)2) 擦音:f、s、sh、r、x、h3) 塞擦音:z、c、zh、ch、j、q(结合辅音声母表记,后三组后两位)4) 边音:l5) 鼻音:m、n、ng2、声带是否振动:分清、浊两类。1) 清音:b、p、d、t、g、k、z、c、zh、ch、j、q、f、s、sh、x、h2) 浊音:m、n、ng、l、r清、浊音记法:声母中除去浊音,其余都为清音,故记住浊音的5个就可以。3、气流的强弱:分送气音、不送气音两类。1) 送气音:p、t、k、c、ch、q2) 不送气音:b、d、g、z、zh、j注:声母表里每组第一个音为不送气音;每组第二个音为送气音。只有是塞音、塞擦音时,才考虑送不送气。一、 元音的发音分析元音的性质有以下三个方面决定:(舌头的高低、前后和嘴唇的形状)舌头的高低分四度:高元音、半高元音、半低元音、低元音;舌头的前后分三度:前元音、央元音、后元音;嘴唇的形状分两种:圆唇元音、不圆唇元音。普通话的元音分:单元音和复合元音两种。(一) 单元音发音时舌位和唇形始终不变的元音叫单元音。单元音分为舌面元音、舌尖元音、卷舌元音。1、 舌面元音:i、u、Ü、a、o、e、ê2、 舌尖元音:-i[ ],只出现在声母z、c、s后面。-i[ ]只出现在zh、ch、sh、r后头3、 卷舌元音:er注:配第35页的舌面元音舌位图,会方便记忆。(二) 复合元音发音时舌位和唇形都有变化的元音叫复合元音。复合元音包括:1、 前响二合元音:ai、ei、ao、ou、ao2、 后响二合元音:ia、ie、ua、uo、ue3、 中响三合元音:iao、iou、uai、uei第三节 普通话音节的分析一、 声母普通话的22个辅音当中,除知根浊音ng(以韵母中出现)不能出现在音节开头,其余21个辅音都可以充当声母。声母共22个,其中一个为零声母。二、 韵母普通话有39个韵母。根据韵母的组成成分,分为单元音韵母、复合元音韵母、鼻音韵母三类。(一)单元音韵母由单元音充当的韵母共有10个,即:i、u、u、a、o、e、ê、-i、-i、er(二)复合元音韵母复合元音充当韵母共有13个。前响复合韵母:ai、ei、ao、ou、ao;后响复合韵母:ia、ie、ua、uo、ue;中响复合韵母:iao、iou、uai、uei(三)鼻音韵母鼻音韵母:则元音和鼻辅音一起构成的韵母。可以出现在音节末尾的辅音只有舌尖中浊鼻音n和舌根浊鼻音ng。n即可出现在音节的开头,又可出现在音节的末尾;ng只出现在音节的末尾。普通话里有16个鼻音韵母。1、 舌尖中鼻音韵母8个:an、ian、uan(u加点)、uan、en、in、uen、un(u加点)2、 舌根鼻音韵母8个:ang、iang、uang、eng、ing、ueng、ong、iong开口呼:没有韵头而韵腹又不是i、u、u(u加点)的韵母齐齿呼:韵头或韵腹是i的韵母。合口呼:韵头或韵腹是u的韵母。撮口呼:韵头或韵腹是u(u加点)的韵母。三、声调声调主要是由音高决定的。调值即声调的实际读法,是每个音节都具有音高变化形式。调值采用“五度标记法”。线条所表现的高低升降的类型叫做调型。注:要会运用调值标记法及记清第42页的图表示方法。在答题时,要注意题的问法:调值用五度标记法标注;声调用阴、阳、上、去添写。调类指的是声调的类别,是通过归纳一种语言或方言的全部调值而得出的类别。普通话的声调有四个调值: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注: 中古汉语的调类演变为普通话的调类,有三条重要规律:第一是“平分阴阳”;第二是“浊上变去”;第三是“入派四声”。四、音节的构成方式(此节为重点,需多看几遍)普通话的音节结构分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韵母又分成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韵腹又叫主要元音,是韵母中发音开口度较大、声音最响亮的元音。所有的单元音都可以构成韵腹。韵头又叫介音,是介于声母和韵腹之间的高元音。韵头开口度较小,响亮度也较差,只能由i、u、u(u加点)三个高元音构成。韵尾指的是一部分韵母后面的收尾部分,有元音韵尾和辅音韵尾。元音韵尾由i、u构成。辅音韵尾由n、ng构成,韵腹和声调是每一个音节都必须具有的。注:熟记第45页中音节构成类型的十二种格式,注意列表中傲、野、卫、曹、贵几个字的分解方式。十二各格式中,最复杂的格式包含四个音素和一个声调,简单的格式只包含一个音素和一个声调。元音在音节里可以连续排列,最多时达到三个。五、声韵的配合规律普通话有21个辅音声母和一个零声母,有39个韵母。普通话声韵配合规律主要的6点:1、 双唇音b、p、m能和开口呼、齐齿呼的韵母配合,和合口呼韵母配合只限于音韵母u,不能得撮口呼韵母配合。2、 唇齿音f能和开口呼韵母配合,和合口呼韵母配合只限于单韵母u,不能和齐齿呼、撮口呼的韵母配合。3、 舌尖中音d、t和n、l与韵母的配合关系略有不同。 n、l能和四呼的韵母配合, d、t不能和撮口呼韵母配合,能和其他三呼的韵母配合。4、 舌尖前音z、c、s,舌尖后音zh、ch、sh、r,舌根音g、k、h,这三套声母的配合关系相同,都能和开口呼、合口呼的韵母配合,不能和齐齿呼、撮口呼的韵母配合。(此点易出选择题)5、 舌面音j、q、x与前面三套声母相反,只能和齐齿呼、撮口呼的韵母配合,不能和开口呼、合口呼的韵母配合。6、 在全部声母中,唇齿音f能配合的韵母范围最窄;舌尖中音n、l和零声母Ф能配合的韵母范围最宽,它们和四呼的韵母都能配合。配合声母最多的是开口呼,配合声母最少的是撮口呼。(此点重点)第四节 方音辨正 (非北京同学注意一下书里的例句即可)第五节 轻声 儿化 变调一、 轻声轻声:一个词或一句话里有的音节失去原有的声调,变得又短又弱的声调,这种语音现象就是轻声。声调主要决定于音高,而轻声的开成取决于音强和音长。轻声的规律:1、助动词;2、虚词;3、表示方位的成分;4、用在动词后表示趋向的词;5、叠音名词及动词叠用后的第二个音节。(轻声规律留意一下书上例词即可)轻声的作用:轻声有分辨词与非词、分辨词义和分辨词性的作用。二、 儿化儿化:普通话的卷舌韵母“er”不与声母拼合,除自成音节外,还可以附加在别的音节的后面,和前面的韵母融为一体。使前面的韵母变成卷舌韵母。这种现像叫“儿化”。儿化的作用:区别词义和词性,有的情况下表示细小、亲切的色彩。三、 变调音节和音节连在一起念时,由于互相影响,本调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叫变调。(一)上声的变调1、上声+上声=阳平+上声(两个上声字相连,前一个上声字变读阳平)2、上声+非上声=半上+非上声1、 上声+轻声(非上声)=半上+轻声2、 上声+轻声(上声)=阳平/半上+轻声(二)“一”的变调1、在阴平、阳平、上声前读去声。2、在去声前读阳平。3、在重叠的单音动词中间读轻声。(三)“不”的变调1、在去声前读阳平。2、在正反并列提问式中和可能补语否定式中读轻声。注:留意(一)(二)(三)中的例子。第六节 语调和朗读一、 语调语调:指的就是有表达语义和感情作用,贯穿全句的语音的高低升降、轻重顿挫的变化形式。包括停顿、重音、升降三个方面。(一) 停顿停顿可分为语法停顿、逻辑停顿、节奏停顿三种。1、 语法停顿:是由句子的语法关系所决定的停顿。标点是语法关系的书面标志。2、 逻辑停顿:为了表达感情和强调某一语义的需要而采用的停顿。3、 节奏停顿:为了显示韵文的节奏而采用的停顿。(二)重音重音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两种。1、 语法重音:指的是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采取的重读。2、 逻辑重音:指的是根据语义或感情表达的需要而采取的重读。注:语法与逻辑的对比(书中例句)。(三)升降语调升降指的是整个句子的音高变化,它是语调的主干,最能表达出全句的思想感情。了解语调升降的四种类型:升调、降调、平调、曲折调。

期以来方言研究侧重语音而忽略词汇、语法之偏向被逐渐扭转过来,研究方法的主流从一般的记录描写转入探索各种方言现象的规律。本论文选择马卜江村方言的几个语法现象(马卜江村方言的七个句式,马卜江村方言的动态助词,马卜江村方言形容词构形法)作为研究对象,原因有:(1)本方言是笔者母语,较容易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特别有利于加强方言研究的薄弱环节——语法的研究。(2)湘方言(本方言属老湘语)是汉语在地域上由北向南发展的第二站。(3)本方言语言现象丰富。本文研究方法是,在描写记录的基础上,进行方言比较和语言理论分析。此论文对汉语史的整体把握,方言的比较,普通语言学理论的探讨,本地方言的词典、地方志的编纂,以及对湖南人学习普通话等方面都有所帮助。 本方言有七种句式值得注意。本方言的处置句,补语句,双宾句,比较句,被动句这五种句式值得注意的特点分别是:(1)在处置句中,介词位于宾语前和位于宾语后两种句式使用频率差不多,甚至可以将介宾结构中的宾语提至句首,而介词却保留在原来的位置。(2)对于带有补语的句子来说,下面三对句式分别为同义句式:a、“动+宾+补”与“动+补+宾”;b、“动+宾+补”与“动+宾+动+补”;c、“动+定+宾”与“动+宾+动+补”。(3)双宾句中,指向间接宾语的介词“起”[(?)‘i]与普通话的介词“给”有同有异;双宾句的“动+直接宾语+间接宾语”与“动+直接宾语+动+间接宾语”为同义句式。(4)比较句中,差比句中的虚词[·ti]与平比句中的虚词[(?)]较为特殊。(5)本方言与普通话被动句的区别是:本方言中施动者不出现的被动句,不能有表示被动的介词,而普通话却能有(也可以没有)。 本方言中的“重复”、“隔离反复”这两种语言现象也值得注意。虽然本方言的“重复”与词法中的构形法的重叠,以及与普通话中修辞手法的连续反复有相似之处,但从反复的方式、次数及其表达的语法意义来看,“重复”与“重叠”,“连续反复”是不相同的。本方言“隔离反复”的句式与语法意义是特定的、单一的,与构形法的“重叠”,修辞手法的“隔离反复”差别更大。笔者认为本方言的“重复”与“隔离反复”都属于句法范畴,因而将其视作两种句式。隔离反复的三种具体形式是:(1)“b是ab,但…“;(2)“ab是ab,但…”(3)“a是ab,但…”。 本方言动态助词的研究具有多方面的理论意义。将本方言与湖南省的长沙话,双峰话,安乡方言,怀化方言,广东省的连平话(属客家话)等方言的动态助词进行对比,可以为方言比较,原始方言拟测,方言地图,语音变异,词汇扩散等方面 的研究提供参考。从动态助词“倒”与“啦”的关系,可以探讨离散式音变。连续式 音变,以及词汇扩散等理论的得失。研究“咕哩”等完成态动态助词在紧缩复句中 的具体运聊可以看出在具体语言中,句子形式和它表达的句法意义之间的搭配 情况。 马h江方言形容词的构形法分前加式和后加式两种,其主要方法是重叠和附 -加,而且它们经常结合使用:构形法各具体形式之间有着大致的分工。构形法中 ’4 的词缀b有些仅表语法义,有些则兼表语法义和词汇义;词缀“哩”是后加式的标 志,它是由句法单位演变为词法单位的;词缀卜tgi*则是由词汇单位演变为语法 单位,和它搭配的形容词的性质必须是令人喜爱的。从形容词构形法的各形式在 语言中的运用实例中,我们可以知道它们做主语*语、宾语、定语卞语时(不可 以做状语)龌体情况。

在山西的晋中、晋西北一代有很多土语是很古老而优雅的:“居舍”--就是屋子、“家里”;“箸秸”--一种灌木,秸杆很直,质地坚硬,过去老乡很少用竹筷,就是用“箸秸”杆来作筷子的。箸是筷子,秸是秸杆,箸秸是作筷子的秸杆。现在山西人没有“箸”的说法了,但是“箸秸”的名称一直没有变;3“.参差不齐”--不识字的农民都有这样的口头语,而且读音绝对正确:“cencibuqi”。只有上过学的人才可能读成“canchabuqi”“兀”--一种方形的凳子;“兀的”--语气助词,意思比较宽泛,类似“那么”、“当然”、“可不是嘛”等意思。例:“你会唱京剧?”“兀的哩!”这个词在元曲里经常看到,现在仍然是当地人的口头语。“舁”--抬的意思。这个字似乎很古老了。《说文解字》解释是:“舁,共举也”。“荷”--承担、搬动的意思,也引申为一般的“拿”、“携带”。这是非常普遍的口头语。“荷不动”,就是拿不动的意思。这个用法也很古老,汉朝张衡《东京赋》有“荷天下之重任”句。8.“恶色”--就是垃圾。这也是很古老的用语。色,是种类的意思。恶,是“丑恶”,“卑劣”的意思,和“美”、“好”反意。现在台湾人讲的“国语”中把“垃圾”读作“lèsè”和山西方言接近。9.“恶水”――是指脏水、污水,不是我们一般说的“穷山恶水”的“恶水”。说“恶”而不说“脏”,是不是也很文雅?10.“巡田”――就是秋天看护庄稼。别的地方叫“看秋”,“护秋”,远不如“巡田”富有韵味。每到秋天,村里会指定专人担负巡田的职责,担负这种责任的人被称为“巡田的”。“巡田的”很厉害,一般都会几下拳脚。基本的装饰是,腰里缠一条长长的蓝布作的腰带,腰间别一个小小的“马床”。所谓马床,是一种三条腿的袖珍小凳子。马床有两个用途,一是巡田的累了可以随地坐下休息,更重要的用途是用来打人――打那些偷庄稼、蔬果的大人小孩。一般是打屁股。据说打上很疼,但是又不至于打坏筋骨。1“胡阑”――圆圈、环的意思。引申为“那一片地方”。元曲《高祖还乡》有云:“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这里“胡阑”是环的意思,曲连是圈的意思。现在的山西中部和北部也还是这样的说法。这是一种单字复音的语言现象。胡阑,取“胡”字的声母,和“阑”字的韵母,连在一起快读,就近似于是“环”;曲莲,取“曲”字的声母,和“连”字的韵母,连在一起快读,也就近似于“圈”。在山西中部、西北,以及内蒙古西部的方言里,这样的现象还可以举出许多。比如,“圪劳”是“角”的意思,山西民谚:“得过且过,阳圪劳劳暖和”,“阳圪劳劳暖和”就是靠着墙角晒太阳;不阑,是“拌”的意思。山西有一种面食,是用莜麦面拌成小块状然后蒸熟,称为“不阑子”;再比如,木板受潮变形,普通话谓之“翘”,山西方言说“圪料”等等。据有的语言学者说,这种单字复音,是更加古老的一种语言现象。据说,有很多单音的词汇,本来就是复音,比如上面说的“环”、“圈”等,但是在文字产生以后,古人为了减少刻、写文字的工作量,就尽可能地用单音的字来表达,这就是“胡阑”变成“环”、“曲莲”变成“圈”、不阑变成“拌”的原因。1网友心行先生问:“这个‘兀’。真的不是那个‘杌’吗?你描述的就是我印象中的‘杌子’”。兀子,就是“杌子”,兀是本字,木字边是后来加的。汉字的发展,是由简到繁的历程。现在有的人以为汉字越是繁体越古典优雅,其实不是。山西方言说“兀”,不会这样“突兀”,口语里是说“兀兀”或“杌子”。假如再进一步地分析,“兀兀”和“杌子”也是有区别的。兀兀是指小的那种,可以随意搬动;兀子,是指大的一种,不可以随意搬动的。顺便说一下,山西方言里的字词的组合结构是很有意味的,不但有感情色彩,也有概念的区别。比如说“牛”,一般不会说这一个字,而是说“牛儿”,这是指大的牛。说小牛,不说小牛,说“牛牛”,就有了可爱的情感色彩。但是“牛牛”还有另外的意思,是指那些可爱的小虫子。再比如“狗”,也是这样,称大狗为“狗儿”,称小狗为“狗狗”。狗狗也有另外的意思,是父母对年幼的孩子的最亲切的称呼。再比如,吃饭用的勺,山西人说“勺子”,是指用来从锅里往碗里舀饭的大勺,至于放在碗里碟里的小勺,山西人称之为“勺勺”。山西有很多人的小名叫“狗狗”,假如是排行老二,往往叫“二狗”,老三就叫“三狗”。都是昵称,爱称。我们老家村里叫二狗三狗的很多,为了区别,就在前面冠以姓氏曰“张三狗”“李二狗”。当然,他们都有正式的官名,但是除了村上开会,一般不用。假如这“二狗”“三狗”的有什么特点,就在前面加以标记,比如叫“疤三狗”--是说脸上有麻子的。说到名字,也透露着山西地方的文化底蕴。前面说的“二狗”“三狗”之类,仅仅是一种类型。还有不少是以出生年的天干地支来称呼。比如,有叫“甲午儿”的,是在甲午年出生,加“儿”字尾音,也是表示亲切。类似的有:“甲戌”、“辛未”等。1“恓惶”――山西人不说“可怜”,说“恓惶”。查《辞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有三个――“恓惶”、“栖遑”和“凄惶”。据辞源的解释,“恓惶”为烦恼不安貌,例如:唐人韦应物诗句:“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栖遑”是奔忙不定的意思,如,晋人陆机:“德表生民,不能救栖遑之辱”;“凄惶”为悲伤惧怕,举例:金董解元《西厢》:“两口儿合是成间别,天教受此凄惶苦”。结合例句理解,这三个词语的不同的解释,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奔忙不定是指行为,烦恼不安和悲伤惧怕是由这种行为导致的心理状态,而这三种含义假如用一个意思来概括,那就是值得同情,可怜。所以我猜测也许这三个词其实是一个的词语的不同写法,或者是由一个词语演变而来。而山西口语中的“恓惶”所表达的含义和情感,就包含了上述三个词语的意思。比如:“看那孩子哭得真恓惶哩”――意思就是说那个孩子哭得很“悲伤”;“那年月,日子过的真恓惶”――是说为生活奔波不定,受苦受难的意思。不过,山西话里的“恓惶”可能比字典上的解释有了更加丰富的感情色彩。比如,母亲说儿子“俺孩恓惶的可是个好孩!”――是说自己的孩子孝顺、听话、辛劳,言语中饱含了母亲的对儿子的疼爱之情。对别人谈论自己的朋友或相识“某某恓惶的可是个好人”――就不仅是同情,更多的是赞赏了。要饭的假如在山西乞讨,不说“可怜可怜吧”,说“咳,大爷大娘,恓惶的给上些吧”,这里的恓惶就是“可怜”的意思了,不过语法结构和现代普通话还是不尽相同。1“咥”――一个土的不能再土的方言,写下来却是一个古的不能再古的字眼。猛吃猛喝,在北京的俗语中,大概是“甩开腮帮子狠吃”之类,在山西太原、榆次、祁县、太谷一带,说法就简单多了:“咥吧!”“咥”,读“die”,阳平,吃的意思,但是不是一般的吃,是指老虎、狼等猛兽的咬嚼,如《易经˙履卦》:“履虎尾,不咥人,亨。”又如明朝马中锡《中山狼传》:“是狼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我实生之,今反欲咥我。”不咥人,就是不吃人,“咥我”就是吃我。“咥”,就是狼吞虎咽似地大快朵颐。说打某人的秋风,吃他一顿,也说:“咥他一顿”。1“窈窕”――说来你也许不信,这个几千年前的“艳词”至今仍然活活泼泼地保持着青春的魅力,她不仅存在于那些引经据典的文字里,而且就活在老百姓的口语中。晋中一带的人评价一个妖艳的年轻女子的时候,会这样说:“那妮子,可‘yāodiào’哩。”这“yāodiào”该怎样写?是“妖调”吗?读音差不多,可是意思似乎不是很准,而且也不是一个规范的词汇啊。这需要以晋中方言的发音为依据来分析。在这一带,许多声母为“T”的字,读如“D”,比如“柳条”不是“liǔtiáo”是“liǔdiáo”,说“桃子”不说“taozi”,说“dao’er”。那么,窈窕,用晋中方言说,就是“妖调”,倒过来,现在人们形容女人说“妖调”,很有可能就是诗经里的“窈窕”。当然,我这里有推测的成分,但是又有那种考古能避免推测呢?1“倒插插”――这是什么意思?假如我不说,让你猜,不是山西人的恐怕很难猜到:是指衣服上的口袋!“倒插插”,也简称“倒倒”,这是晋中一带的方言。为什么把口袋说成倒插插?这也是有些来历的。大家都看过古装戏。所谓古装,实际上大体是明朝的服装样式,它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袖子普遍很宽。到了清朝,推行马蹄袖,袖口变窄了,就没有这么宽了。明朝以前的衣袖和现在相比,不仅宽敞,而且多一个功能,就是可以装一些小的物件,如手帕之类。戏曲里也会看到这类细节。袖子里怎么能装住东西呢?原来,袖口里面缝有口袋。这口袋的口子和袖口的方向是倒着的,装东西要倒着插进去,所以就叫“倒插”。晋中人讲话,凡是指称小一些事物的名词喜欢用叠音来表示,这种缝在袖口的口袋当然不会有多大,所以就说叫“倒插插”。到了清朝,改穿满式的马蹄袖,袖口变窄了,不便装东西了,口袋就不再缝在袖口,改在衣襟底下了,方向也不是倒着的,但是“倒插插”这个名字还是保留了下来了。可是为什么别的地方不这样说呢?这是因为,本来意义上的“倒插插”是明朝以前的服饰,满清人从关外来,不是这种装扮,人家也没有这种说法。统治者的语言总是时代语言的主导,京城地方的说法当然也就随着变了。京话历来是官话的基础,“倒插插”被满清人挤出京话,不入流了,渐渐地就边缘化了。至于山西,不知道是因为闭塞,还是山西人执拗,不会在“倒插插”问题上与时俱进,抱着这个这个很古老而悠久的名称不放,但是究竟时代在变化,语言在变化,于是“倒插插”就退化为土话

南方方言保留了最完整的古汉语字词、读音和原意,词汇量大,表意清晰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古汉语口语的活化石,历史底蕴深厚。同时语音因地、因时而异。

江西话是中古汉语,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发音、字词、语义,和客家话、粤语高度相似,大概分化在南宋灭亡时期。其保留了古汉语的入声(饿ngok4)、浊音(金jim1)、字(厥jie1<他>、摄<单肩扛>)、称呼(新妇xin1fu、爷娘ya2yang、嬷嬷ma3ma)。再者,江西话用送气(zh ch sh th)阻音、不送气(z c s t)区分卷舌音、平舌音,元音分短元音(a o e i u v)和长元音(aa oo ee ii uu w),存古代高(我ngo,你ng,厥jie1),这与印欧语系相近(汉人祖先起源于甘肃一带,毗邻印欧人种,基因研究我们和印欧人是近亲)。如果想听宋人怎么讲话,就听江西话(gang1xi wak4)。

可以参考

江西话南方赣方言口语词汇江右民系语言本字,里面有专门的本字和发音收集

地方方言研究论文

留住方言,文化立根方言在时代的冲击下踉跄前行,早已衣不蔽体。那些在历史回荡着的声音,有些渐渐远去,甚至不复存在,也带走了承载其中的情感寄托和文化光辉。方言保护亟不可待,一寸乡愁还需留住。留住方言,文化立根。一方水土一片记忆,一声乡音一份联结, “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是心灵安全的归属,奔波再久乡音一响,那就是到家了。这种声音是那样的美,总会让人热泪盈眶,熙熙攘攘的一群人在喉咙震动爆破的那刻已经成了老乡。孕育于同一片土地,声音就是最有力的证明。方言是乡的灵魂,寄居着文化,是人文和历史的载体。不论是秦腔的撕吼还是越剧里的吴语,都用独特的方言美感定义了一片地域的文化特征和性格特点。方言是地方的文化名片和最佳代言。那些埋藏于地下的文字破译需要方言,古代历史的解读需要方言,诗词韵律的判断需要方言。这声音啊,捣破黄龙直击文化的心脏。中华文化在方言的传动下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更是百花绽放博大精深。山山水水下的文化多样性就是在方言的温床中得以孕育发展。令人担忧的是现如今很多方言像是失宠的妃子一样在挣扎着哭泣着。说方言的人越来越少,有些方言甚至已经消失。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在电视台、广播等媒体中都不见方言的影子。在普通话的挤压之下,方言不见天日。中国城镇化也在快速地进行着,普通话渐渐地成为了各地的生活用语,方言使用频率大大下降。而且为了提高教育,很多家长主动放弃教小孩方言,普通话从娃娃抓起,更是雪上加霜。再者很多人对方言的认识不足,忽略了方言的文化内涵和在文化多元方面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是片面地认为方言有碍文化交流阻断文化发展,对方言排斥激烈态度悲观。叹!最令人心痛的是美好的东西被慢慢地撕毁。方言在夹缝中亟待救援,行动刻不容缓。政府应要引起重视,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也要认识到方言是地域特征的浓缩,而不是打出一句“人人都讲普通话,文明社会你我他”就万事大吉,建立方言博物馆,开展方言艺术表演等等都是可行之举,近年来大火的声音影像记录也要提上日程。学者的也要重视方言的研究,充分挖掘方言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提高方言地位。而作为个人,要把传承故乡的声音作为责任和使命,应该以会一口流利的方言而自豪。留住方言,文化立根。那故乡的声音响起的时候,我们都可以有底气地说:生于斯,长于斯,我是这儿的人。

不是很明白你的意思。我这儿有很多地方方言的论文,随便一篇就可以吗?

我不会写的啊

中国方言大致可以分为7大方言,有北方方言,吴语,闽语,粤语,赣语,客家话,湘语北方方言的明显特点包括:除了江淮官话、少部分西南官话保留入声读[-?]之外,大部分官话方言失落了全部中古入声,中古汉语中的“-p,-t,-k,-m,-n,-ng”韵尾现在只剩下“-n,-ng”,但出现了大量儿化韵“-r”韵尾。原本连接“i,ü”韵母的“g,k,h”声母已被颚音化成“j,q,x”声母。官话话在失去清浊对立的过程中,没有经过剧烈的声调分化,但出现了中古平上去入以外的轻声。因此,官话方言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应产生的复合词。上述现象在其他方言中比较少见。 吴语,或称吴方言:在中国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和浙江大部分地区使用。典型的吴语以苏州话为代表。其中安徽西南部受赣语影响,浙江南部保留了较多古代百越话特征,以至不能和作为典型吴语的太湖片吴语通话。使用人数大约为总人口的8.4%。这种方言的对清浊辅音的区分是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但吴语保留了中古汉语的模糊入声。 客家话,或称客语:在中国南方广泛使用,包括广东东部、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广西东南部等地,以梅县话为代表。虽然是一种南方方言,但客家话是在北方移民南下影响中形成的。客家话因而保留了一些中古中原话的特点。使用客家话的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5%。 闽语,或称闽方言:在福建、海南、广东东部、台湾、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还有其他海外的一些华人中使用。由于闽语的内部分歧比较大,通常分为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闽北话、闽东话(以福州话为代表)、莆仙方言和闽中方言。闽语是所有方言中,唯一不完全与中古汉语韵书存在直接对应的方言,其中以闽南语最具影响。但是,根据现有的语音学研究,闽语的音系相当接近上古汉语的音系。 闽南语(狭义的,即闽台片闽南话)共有“-m,-n,-ng,-p,-t,-k,-?”(貌似问号的国际音标是紧喉音。)在入声 [-p/-t/-k] 消失之前,先发生‘入声弱化’,[-p/-t/-k] 全部变成-?。山西方言、吴方言、江淮方言仍保有这种弱化入声)”七种辅音韵尾。闽南语是汉语中声调较复杂的方言之一,泉州音有8个声调(不含轻声),漳州音、厦门音、同安音、台湾音通常有七个声调(不含轻声)。同时,闽南语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泉州音和漳州音是其它支系的母语,闽(南)台片的闽南语内部较为一致。广义的闽南方言还包括海南话、潮州话、浙南闽语等,使用闽南语的人口大约为总数的4.2%。 粤语:以广州话为代表,在广东广西的部分地区、香港、澳门和海外华人中被使用。粤方言是汉语中声调最复杂的方言之一,有九个声调(桂南勾漏片有十个声调)。同时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粤语包含了p,t,k,m,n,ng六种辅音韵尾。粤语内部的分歧不大。使用粤语的人口大约为总数的5%。但是粤语中没有混合入声,可以认为粤语中保留的古汉语成分要早于吴语,但晚于闽语。 湘语,或称湘方言:在湖南使用。按是否保留浊声母分类,可分为老湘和新湘两类,其中浊声母已基本清化的部分新湘语相对接近官话,但也有部分与官话差异较大的新湘语保留有部分全浊音及特有语音和词汇。新老湘语分别以长沙话(新)及衡阳话(老)为代表,使用者约占总人口的5%。历史上湖南地区受到北方文化的强烈影响,故湘语内部差异比较大。并且有多个时期古汉语语音特征之重叠。 赣语,以南昌话为代表,又称老表话、江右语等。属汉藏语系汉语族,主要用于江西大部、湖南东部,安徽西南部等地。使用人数约为使用人口约5148万(早先的3000万不准确)。古全浊和古次清合流为送气音,梗摄字文白异读。昌都片及长江沿岸一带普遍存在全浊声母,但多非严格的古清浊对立。多数地区”知三章组“或”知二章组”端读,日母今读仍为鼻音ȵ。南昌话有七个声调,辅音韵尾-t -k -n -ng,建宁、高安、临川等地为m n ng p t k。 下面的几种方言是否构成独立的大方言区,现在尚有争议: 晋语:在山西绝大部分以及陕西北部、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等地使用,以太原话为代表,有入声韵 [-ʔ]。在入声 [-p/-t/-k] 消失之前,先发生‘入声弱化’,[-p/-t/-k] 全部变成 [-ʔ])。其白读系统与官话截然不同。以前(及现在的不少语言学学者)将其归于官话。 平话:在广西的部分地区使用。传统上将桂南平话归于粤语,近年来有人主张将桂北平话当成孤立的土语存在。 徽语:在安徽南部及赣浙苏部分毗邻地区使用。以前(及现在的部分语言学学者)将其归于吴语。

本科文科论文研究方法

本科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有调查法、实验法、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文献综合法和个案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

毕业论文,按一门课程计,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总结性独立作业、撰写的论文。

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 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文。一般安排在修业的最后一学年(学期)进行。

学生须在教师指导下,选定课题进行研究,撰写并提交论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从总体上考查学生学习所达到的学业水平。

论文题目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提出,经教师同意确定。均应是本专业学科发展或实践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通过这一环节,应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研究选题,查阅、评述文献,制订研究方案,设计进行科学实验或社会调查,处理数据或整理调查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并得出结论,撰写论文等项初步训练。

2020年12月24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提出,本科毕业论文抽检每年进行一次,抽检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2%。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毕业论文

你好:不知道你是学文科还是理科的毕设呢?两者差别较多。给你个笼统的思路吧。一般设计都是,查阅资料和文献,发现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提出改进意见,最后给出结论。而你重点问的是研究方法,这个有很多,比如对比分析,根据实例总结归纳,数值模拟分析,调查研究等等。

大学毕业论文研究方法有哪些

大学毕业论文研究方法有哪些?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大学生毕业的时候是需要写毕业论文的,不少人好奇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有什么。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大学毕业论文研究方法有哪些的相关内容。

调查法。调查法是毕业论文的重要研究方法,常见的是问卷调查法,这是通过发放和回收问卷,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观察法。这是通过对被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记录而获得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主要通过查询大量文献,通过梳理,以了解研究领域的现状。

个案研究法。指的是通过选择一个特定对象来进行调查和研究的方法。

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

跨学科研究法。这是一种联系多种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

毕业论文怎么写

1、题目:毕业论文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

2、摘要: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要有高度的概括力。

3、关键词: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关键词之间需要用分号或逗号分开。

4、目录: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正文: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5000字以上,本科文学学士毕业论文通常要求8000字以上,硕士论文可能要求在3万字以上。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前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等。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7、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

8、致谢: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9、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所有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可以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也可以按照音序排列。

10、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

文科本科论文研究方法

以下就是7类方法:

论文流程图

1、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可以把你要写的内容资料都查找一遍,然后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比较清晰明了。门捷列夫使用归纳法,从元素周期律预言当时尚未发现的若干个元素的化学性质,使用的就是演绎法。

2、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分析就是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特征和因素而加以认识。你的论文论点够不够符合论题,都需要分析好再去写。分析的任务不仅仅是把整体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通过偶然性把握必然性。

3、因果分析法:就是分析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认识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引起结果的辩证思维方法。使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到真正的内因与结果,而不是似是而非的因果关系。

4、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又称类推或类比法。它是对事物或者问题进行区分,你的论点不够突出的话,那么找一个拿来对比的因素,就会很突出的。

5、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就是通过确定事物的质的关系和数量关系以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方法。这个听起来比较难,多举几个例子就好了。

6、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7、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

本科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有调查法、实验法、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文献综合法和个案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

毕业论文,按一门课程计,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总结性独立作业、撰写的论文。

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 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文。一般安排在修业的最后一学年(学期)进行。

学生须在教师指导下,选定课题进行研究,撰写并提交论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从总体上考查学生学习所达到的学业水平。

论文题目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提出,经教师同意确定。均应是本专业学科发展或实践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通过这一环节,应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研究选题,查阅、评述文献,制订研究方案,设计进行科学实验或社会调查,处理数据或整理调查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并得出结论,撰写论文等项初步训练。

2020年12月24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提出,本科毕业论文抽检每年进行一次,抽检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2%。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毕业论文

本文从学理和实践写作经验两方面,从写作的原则与方法、写作目的、选题、资料收集、创新思维、写作的语言等等方面,论述了写作文科论文应具备的态度与方法。 一、文科论文和理科论文的联系与区别        什么是研究?所谓研究,都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在前人理论或实验的基础上,把研究对象的真理性、客观性向前推进一步的工作。我们的研究,都只是整个研究的一部分,是前面有人,后面也有人的接力运动。有人以为,进行理科研究不用翻阅前人的文献资料,有实验室就行了;其实,在进实验之前和进实验室之后,进行理科研究对文献资料的依赖同样是不可缺少的。        文科论文,要在大量调查和统计数字的基础上揭示事物内部的规律。说花“ 好看还是不好看” 的并不是文科论文( 有人误认为这就是文科论文了) ;文科论文应该研究花是“ 什么颜色的,为什么是这种颜色的” 。譬如枫叶,到秋天颜色渐渐变红。枫叶为什么到秋天颜色变红呢?这和花青素有什么关系?花青素变化与土壤、气候、温度有什么关系?         文学研究是一种追问的研究,不仅应该和历史、哲学不分家,也应该和地理、天文、生物、环境等科学交叉起来。其实,许多研究都有一条潜在的“ 研究链” 。譬如,我们从“ 化学” 这条道路出发,从“ 无机化学” 走到“ 有机化学”;再从“ 有机化学” 走到“ 生命科学”,此时,人和人脑便是“ 生命科学”的核心,而人脑产生的“ 意识” ,又是“ 生命科学” 中最奇特、最珍贵、其复杂性可与地球和外宇宙媲美的神奇事物;而在人的“ 意识” 中, “ 文学” 又是其中最鲜丽的花朵之一;研究“ 文学”,就是研究人类特有的“ 意识花朵”,不仅很有意思,而且也与“ 无机化学” 在同一条“ 研究链” 上,从这个角度说,文科、理科是分工不同的研究。文科论文和理科论文,就科学性来说应该是一样的,真正的研究论文,都应该有很强的客观性。 二、写作文科论文的原则与方法        写作论文,特别是写作学位论文,最重要的四个字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既是态度,也是方法。文史专家王运熙老师对我们说,以前郭绍虞先生(古典文学家、语言学家)写《中国文学批评史》,以他这么大的学问,他也只写他所熟悉的诗文部分。不写小说、戏曲。后来周扬一定要求他写,他写完一点,就请专治小说、戏曲的赵景深先生看一点,最后请赵先生把关,才敢拿出去。实事求是还表现在对研究对象的态度上,文学研究因为有“ 人” 在,有“ 情” 在,就容易把“ 研究对象”看成是“ 崇拜对象”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把研究对象看作是“ 调查对象” 和“ 解剖对象” 。古代诗人、作家经常受到贬谪,而我们往往站在诗人、作家一边,因为喜欢他的诗歌或文学作品,就以为该诗人是受了诬陷,非常同情他们。        其实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从当时的法律来看问题,要区分受诬陷打击和确实是犯了经济或其它错误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譬如对苏东坡的经济问题,辛弃疾的经济问题和对下级过于粗暴的问题。又譬如,范仲淹《岳阳楼记》里写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确有贪污问题才被贬到巴陵郡的,范仲淹的文章有为他说好话的意思,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对待。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方法是一种传统的理性精神。乾嘉学派的研究者为了探求真理,有时甚至会批评自己父亲的文章,说: “ 家大人之说非也。” 这种精神是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的首要条件。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必然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里提出,他的研究是“ 即山铸铜” 式的,即是从深山开采矿石提炼精铜,以备铸造鼎彝或钱币之用。这句话被不少学者引用。清代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把他们自己的研究归结成一句话:即后人的研究绕不开他们的成果。因为他们的研究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这是“ 二王” 不被人忘记和他们引以自豪的原因。后人前进,必定要在他们的基础上起步,这样事业才会趋新,研究才有价值。        我们是后来者,应该继承前人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研究方法、研究理念,由此开创新气象,拓展新局面。除了像乾嘉学派那样重视材料,认真细密、实事求是的方法和风格( 由此派生出日本的“ 京都学派”) 以外,我们还要注入新的思路和新的时代精神。程千帆先生说过:学术也像体育,也有记录;作为学者,不仅要打破前人的“ 学术记录” ,创造“ 新的学术记录” ;还要打破自己创造的学术记录,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理科的论文往往是世界性的; 文科的论文, 也应该是世界性的。随着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在意识形态、心理特点、文化方式上互相渗透融合,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财富都在迅速世界化, 中国文学的研究也已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文学的研究, 早已不是中国学者的专利, 故当今之世, 要把过去视为国粹的中国文学研究, 放在“ 汉字文化圈” 的平台和世界汉学的大背景下进行。这种开放型的研究和理科精神是共通的。 三、写作论文前,先问几个为什么 写一篇论文前,先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第一,你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 第二,你这篇论文解决了什么问题? 第三,对这个问题,你解决到什么程度?解决得可靠不可靠? 第四,你写这篇论文的意义在哪里?        笔者多次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或论文评奖,以上几点,都是评委评审优秀论文的标准和要问的问题。写一篇文科论文,就像做一道几何题:已知什么?求证什么?已知条件是你收集来的文献材料,你的结论就是论文要证明的问题。做几何题时,要有大前提、小前提和推论;推理要符合逻辑, 得出的结论要可靠。        因此,每一篇合格的文科论文至少要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其然”(该事物是怎么样的); 二是“其所以然”( 为什么是这样的); 三是这篇文章意义何在。 四、文科论文的选题        在复旦大学时,我的导师王运熙教授反复对我们说,写好一篇文科论文(这里以中文系为例),第一步是选题,题目选好了,论文就成功了一半。论文的题目有大小之分;有宏观、微观之分;有生、熟之分。我对研究生的希望是,题目先小一点,微观一点,生一点;以小见大,先微观,后宏观。        题目有很多类型:如作家、作品研究;某种文学思潮的研究;某一作家群体、文学集团的研究;某一体裁、题材、主题、类型的研究;专书研究;某一文论范畴、概念、术语以及意象的研究;比较研究(有影响比较或无影响比较) ;跨学科交叉研究( 如历史与文学、地理与文学、天文与文学、文字学与文学、语言学与文学、哲学美学与文学等等)。选题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定,有人擅长文献考证,有人擅长理论分析,选题时有所侧重,才可以扬长避短,把论文写好。题目的来源,可以是导师上课,你突然有了心得,产生灵感。最好的方法是划定一个读书范围,在阅读中积累心得,做成读书札记,然后整理札记,写成论文。写作论文的时候,不必全面展开写,而应重点写自己的见解,凡是别人说过的、别人写过的,就不必再写。立题的技巧也不能忽视,要把你论文中的思想、最精彩的观点放在论文题目里,表述的时候要新颖、要陌生化,让人看了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五、文科论文收集资料的方法         写好一篇文科论文,收集材料很关键。有人收集材料很容易,有人收集资料很困难,为什么?问题出在会不会使用工具书、会不会在互联网上查找各种资料上。         工具书分好几类:如版本、目录类工具书,如书目解题、年谱综录、论文目录索引、类书、方志、家谱等等;网上有各种书籍、期刊。         收集材料也有学问:收集材料时,不能单一收集某种材料,而要注意材料之间的联系。要注意某作家此作品与彼作品、不同体裁作品间的联系。注意一个作家与其他作家的联系,尤要注意朋友、师生、亲戚等关系,如收集白居易的材料,也要注意元稹的材料;研究谢灵运的时候,同样要注意颜延年的材料;研究苏轼,更要看看他们父子兄弟的材料。要注意作品与同时代评论之间的材料;要将作品和当时的理论互相参读;将文、史、哲互相参读;将地下出土的材料与纸质的文献材料互相参读。注意作家、作品与当时社会、时代风气、当时审美意识的联系;注意时代横的联系和历史纵的联系,如与前后时代作家、作品和理论的联系。我们往往觉得自己的论文写得单薄,没有厚度和深刻性,,就是因为你在收集材料的时候,没有注意以上几种联系。 六、要建立自己材料的“根据地”        真正做学问的人在收集材料的时候,还有一个诀窍,即建立自己材料的根据地。前人的体会是熟读一种书,你的许多学问都和那一本书有关,随时可以回到那一本书里去,找你要的材料。陈寅惜虽然博通中西典籍,但最熟悉的还是新旧《唐书》。他的许多重要研究成果,都与新旧《唐书》有关;直到他晚年双目失明后,写文章、做学问的时候,还经常对女儿说,某段话在两《唐书》中哪一段,叫女儿帮他校对。杨树达熟读《汉书》,他就以《汉书》为根据地做学问,写了《论语疏证》( 汉代人对《论语》的看法)、《婚俗考》(汉代人婚嫁习俗) 等,取得很高的成就。他的侄儿杨伯峻,也从杨树达的读书方法中得到启发,写了《论语译著》、《孟子译著》等系列著作。熟读的书不必是僻书,可以是常见的书,但应该是处于学问要津上的书,或历史,或哲学,或文学,最好是材料信息丰富,又是文、史、哲结合的书。所以,余嘉锡说:“要读常见的书。” 西方谚语说:“ 要注意对一本书读得很深的人。” 七、对材料要正确读解        对收集来的材料,要正确读解,要注意它是否可靠。这就要注意查前人补正的书。二十五史、《四库全书》都有补正、辨伪的专书,后者纠正了前者的错误;国外材料也一样,譬如,黑格尔的美学固然是权威,但是在德国,辩证、补充黑格尔书中错误的著作,也成了经典;读黑格尔,要了解这一情况,并读一读辩证的书。再如美国理论家韦涅克·沃伦写过《文学原理》,里面有几处错误,他在第二本著作《诗学》里已经作了订正,你如果不注意他的《诗学》,就不知道他错在哪里。《诗学》尚未翻译成中文,要看英文原版书才行。所以,文科学术研究也是艰难的工作。有些人看外国文艺理论只看译本,看中国古典著作也只看白话文翻译就进行比较研究,实在是很危险的事情;有条件的同学,应该尽可能地看原版书,至少核对原版原文。 八、创新思维加文献实证        写好一篇论文,第一种功夫是努力发现新材料,尽可能让新材料说话;第二种功夫是运用新思维,让常见的材料说话,让旧材料出新观点。        发掘新材料靠文献学功底;在常见材料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靠创新思维;这是新与旧的辩证法。文科论文在用文献学的方法收集材料的同时,还要学习新理论,特别是国外的哲学、美学等等。20 世纪王国维用尼采、叔本华的理论研究中国词学,发明地下发掘与典籍记载互证的“ 二重证据法”; 陈寅恪“ 以诗证史” 和“ 以史证诗” ,都是创新思维和文献实证的典范。        现在,有人用荣格的原型理论研究曹植的《洛神赋》,有人用弗洛伊德的“ 恋母情结” 研究《孔雀东南飞》,都获得了成功。 九、写作的语言和技术性问题        初写论文时应先立个提纲,再分段论证;为求清晰,每段文末可以用几句话小结一下,归纳一下;一篇论文完成后,最后再用几句话总结一下,就像实验完毕填好数据、报表,让人看起来眉目清楚、主题突出。论文的语言可以风格多样,什么样的语言都可以,但要简洁、明白、畅达。“ 达” 就是“ 语言到位” ,这其实是写作中一种很高的境界。写科学论文,追求的应该是论文的逻辑意义,在文字上不必作过分的修饰,有文采当然好,但不要以文害意,最忌把简单的道理用很“ 深” 的语言来表达,让人看不懂。论文的引文要可靠,要规范;要尽可能用第一手资料;如果用了第二手材料,一定要核对第一手原文,要符合学术规范。        最后的注释要注意“ 十大要素” :①时代或国别;②作者; ③译者; ④书刊名称; ⑤卷次; ⑥章节;⑦ 出版地点; ⑧出版单位; ⑨ 出版时间; ⑩页码。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