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方法:出版当年之前两年该期刊在当年被引用次数总和 ÷ 前两年该期刊出版文献之总篇数。例如:某刊1996 及1997 年共出版181 篇文章,而在1998 年共被引用210 次,则Impact Factor 为210÷181=。一般而言Impact Factor >1表示引用率颇高。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简称IF),是每年度JCR统计出来的数据,每年度6月底至7月中更新一次。影响因子是表明期刊影响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也就是某刊前两年所发表的每篇论文的当年平均被引用次数。一种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也即其刊载的文献被引用率越高,一方面说明这些文献报道的研究成果影响力大,另一方面也反映该刊物的学术水平高。
sci影响因子8-10分算高
SCI的影响因子是指该刊前二年发表的文献在当前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数,被引用次数越多,影响因子越高,说明期刊的影响力也越大,是用来衡量期刊的学术水平。
sci论文影响因子代表水平普通。
1、影响因子很多情况下是选择期刊的关键,通常情况下根据影响因子的大小来定位期刊的级别大小。一般影响因子在5以下的在SCI期刊算是普通的期刊,5到10左右的是属于比较优秀的期刊了。
2、基本情况下作者发表论文,选择影响因子在5左右的刊物就可以了,如果高于10那就非常了不得了,影响因子是否高是要相对比较的,在同专业同范围的期刊里,大于2的算高,大于1的可以算比较高,大多数情况我们发的都是零点几的。
3、影响因子高的杂志,代表它的期刊的影响力较高,在SCI期刊众多领域中,把杂志按照影响因子排名,排在总数前30%的期刊杂志影响因子的高低代表了学术期刊的质量,在期刊挑选上,挑选影响因子高的杂志,对展示作者的学术能力有更高的权威性。
计算公式
公式为: IFU =(X(S,T) / Y(S,T))。
例如,某期刊2005年影响因子的计算;本刊2004年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数: 48 ;本刊2004年的发文量: 187;
本刊2003年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数: 128 ;本刊2003年的发文量: 154;
本刊2003-2004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数总计:
176 =(48+128);本刊2003-2004年的发文量总计: 341 =(187+154);本刊2005年的影响因子为 = (176÷341)。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sci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的查询方法如下:
一、通过SCI或SSCI数据库查询期刊的影响因子
1. 在SCI或者SSCI数据库的“出版物名称”字段输入期刊名称,例如查询期刊《Nature》的影响因子,则在SCI或SSCI数据库中选择“出版物名称”字段,在检索框中输入“nature”。
2. 检索结果页面会显示目前数据库收录的发表在该期刊上的论文题目、作者、期刊、出版时间等题录信息,点击任意一篇论文的期刊名称。
3.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会显示期刊的影响因子等信息。
影响因子(英文:Impact Factor),简称IF,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
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
IEEE论文是没有影响因子这一说法的。所谓影响因子是由论文所在的期刊决定的,SCI会定期对其目录中的期刊进行影响因子计算,主要是根据期刊的影响力和期刊中论文被它因的数量等决定。
查询外文期刊影响因子,可使用外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的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其中JCR Science Edition用于查询自然科学类期刊,JCR Social Sciences Edition用于查询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
扩展资料:
影响因素:
从计算公式看,影响因子虽然只和被引次数和论文数直接相关,但实际上,它与很多因素有密切联系。决定影响因子大小的因素现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论文因素。如论文的出版时滞、论文长度、类型及合作者数等。出版时滞较短的刊物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影响因子。
若刊物的出版周期较长,则相当一部分的引文因为文献老化(超过2年)而没有被统计,即没有参与影响因子的计算,从而降低了影响因子。大量统计资料表明,刊载论文如果是热门课题,且篇幅较短,发表较快,则被引率将很快达到高峰,进而使期刊的影响因子上升很快,然后又迅速下降。
刊载完整研究性论文的期刊,持续被引用时间长,影响因子升高较持久。也有资料表明,论文的平均作者数与论文的总被引频次呈显著的正相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影响因子
通过zw或bd学术查找自己文章的期刊名字,输入文章名后会显示期刊名字。
引用高质量的文章对发表论文具有重要的影响,SCI论文正是所有论文的极为重要的一种论文,影响因子是对高质量文章的一种评价形式,影响因子越高代表其文章的含金量越高。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影响因子是指期刊的影响因子,并不代表文章的质量,不过能在期刊上发表,这也说明其文章质量是经过期刊的认可的。
决定影响因子大小的因素现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1)论文因素,如论文的出版时滞、论文长度、类型及合作者数等。
(2)期刊因素,如期刊大小(发表论文数)、类型等。
(3)学科因素,如不同学科的期刊数目、平均参考文献数、引证半衰期等都会对期刊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产生影响。
(4)检索系统因素,如参与统计的期刊来源、引文条目的统计范围等。
(5)名人效应的影响。
sci论文影响因子代表水平普通。
1、影响因子很多情况下是选择期刊的关键,通常情况下根据影响因子的大小来定位期刊的级别大小。一般影响因子在5以下的在SCI期刊算是普通的期刊,5到10左右的是属于比较优秀的期刊了。
2、基本情况下作者发表论文,选择影响因子在5左右的刊物就可以了,如果高于10那就非常了不得了,影响因子是否高是要相对比较的,在同专业同范围的期刊里,大于2的算高,大于1的可以算比较高,大多数情况我们发的都是零点几的。
3、影响因子高的杂志,代表它的期刊的影响力较高,在SCI期刊众多领域中,把杂志按照影响因子排名,排在总数前30%的期刊杂志影响因子的高低代表了学术期刊的质量,在期刊挑选上,挑选影响因子高的杂志,对展示作者的学术能力有更高的权威性。
计算公式
公式为: IFU =(X(S,T) / Y(S,T))。
例如,某期刊2005年影响因子的计算;本刊2004年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数: 48 ;本刊2004年的发文量: 187;
本刊2003年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数: 128 ;本刊2003年的发文量: 154;
本刊2003-2004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数总计:
176 =(48+128);本刊2003-2004年的发文量总计: 341 =(187+154);本刊2005年的影响因子为 = (176÷341)。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sci影响因子
sci影响因子意思是:该刊前二年发表的文献在当前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数。
SCI影响因子的作用:
1、图书馆员: 制定文献收藏计划和经费预算,向读者推荐优秀期刊。
2、编辑: 了解和掌握自己编辑的期刊的情况,制订有效的编辑规划和办刊目标。
3、出版商: 掌握和监测出版动态,掌握出版机会,做出新的出版决策。
4、作者(科研人员):
a.寻找和确定与自己专业有关的期刊,
b.确定论文投稿期刊,
c.证实已经发表自己论文的期刊的水平。
5、信息研究分析人员:
a.跟踪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趋势,
b.研究学科之间及各学科内的引用模式。
c.研究学术论文生产的学问[2]。
d.研究专业学科的发展变化趋势。
计算方法:出版当年之前两年该期刊在当年被引用次数总和÷前两年该期刊出版文献之总篇数。
例如,某期刊2005年影响因子的计算;本刊2004年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数:48;本刊2004年的发文量:187;本刊2003年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数:128;本刊2003年的发文量:154;
本刊2003-2004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数总计:176 =(48+128);本刊2003-2004年的发文量总计:341 =(187+154);本刊2005年的影响因子为 =(176÷341)。
发表SCI论文作用
1、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编辑出版的引文索引类刊物,在全球范围内影响深远,是我国与国际科学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使国际同行了解我们的主要渠道。
2、发表SCI论文,可以向世界显示我国基础研究的实力,提高我国在世界科学界的地位。
3、发表SCI论文的多少和论文被引用率的高低,是国际上通用的评价基础研究成果水平的标准。是招聘、提升、考核、评奖的重要指标。
计算方法:出版当年之前两年该期刊在当年被引用次数总和 ÷ 前两年该期刊出版文献之总篇数。例如:某刊1996 及1997 年共出版181 篇文章,而在1998 年共被引用210 次,则Impact Factor 为210÷181=。一般而言Impact Factor >1表示引用率颇高。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简称IF),是每年度JCR统计出来的数据,每年度6月底至7月中更新一次。影响因子是表明期刊影响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也就是某刊前两年所发表的每篇论文的当年平均被引用次数。一种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也即其刊载的文献被引用率越高,一方面说明这些文献报道的研究成果影响力大,另一方面也反映该刊物的学术水平高。
sci论文影响因子代表水平普通。
1、影响因子很多情况下是选择期刊的关键,通常情况下根据影响因子的大小来定位期刊的级别大小。一般影响因子在5以下的在SCI期刊算是普通的期刊,5到10左右的是属于比较优秀的期刊了。
2、基本情况下作者发表论文,选择影响因子在5左右的刊物就可以了,如果高于10那就非常了不得了,影响因子是否高是要相对比较的,在同专业同范围的期刊里,大于2的算高,大于1的可以算比较高,大多数情况我们发的都是零点几的。
3、影响因子高的杂志,代表它的期刊的影响力较高,在SCI期刊众多领域中,把杂志按照影响因子排名,排在总数前30%的期刊杂志影响因子的高低代表了学术期刊的质量,在期刊挑选上,挑选影响因子高的杂志,对展示作者的学术能力有更高的权威性。
计算公式
公式为: IFU =(X(S,T) / Y(S,T))。
例如,某期刊2005年影响因子的计算;本刊2004年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数: 48 ;本刊2004年的发文量: 187;
本刊2003年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数: 128 ;本刊2003年的发文量: 154;
本刊2003-2004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数总计:
176 =(48+128);本刊2003-2004年的发文量总计: 341 =(187+154);本刊2005年的影响因子为 = (176÷341)。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sci影响因子
计算方法:出版当年之前两年该期刊在当年被引用次数总和÷前两年该期刊出版文献之总篇数。
例如,某期刊2005年影响因子的计算;本刊2004年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数:48;本刊2004年的发文量:187;本刊2003年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数:128;本刊2003年的发文量:154;
本刊2003-2004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数总计:176 =(48+128);本刊2003-2004年的发文量总计:341 =(187+154);本刊2005年的影响因子为 =(176÷341)。
发表SCI论文作用
1、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编辑出版的引文索引类刊物,在全球范围内影响深远,是我国与国际科学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使国际同行了解我们的主要渠道。
2、发表SCI论文,可以向世界显示我国基础研究的实力,提高我国在世界科学界的地位。
3、发表SCI论文的多少和论文被引用率的高低,是国际上通用的评价基础研究成果水平的标准。是招聘、提升、考核、评奖的重要指标。
去年的,比如2015年的影响因子,大上周不是刚公布嘛,所以sci影响因子是评价去年的参考:查尔斯沃思论文润色
仅供参考先说说影响因子的定义:2021年6月JCR发布的是期刊2020年的影响因子,其值等于(该期刊2018+2019年的所有类型文章在2020年的被引数)除以(该期刊2018+2019年所发表的可被引文章的数量)。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2020年的影响因子来自于该期刊2018年和2019年所发表文章的贡献,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2018年和2019年发表的文章其实都可以采用今年最新发布的影响因子。按照这个思路,2020年和2021年的情况还未可知,所以也可以采用最新的影响因子。上面是理想情况,也是最合理的情况,但是实际操作中有时候要求填写文章发表当年的影响因子,即2020年发表的文章按今年发布的最新影响因子填报,而2021年由于尚不可知,所以也填写最新影响因子。总结一下:① 2020年和2021年发表的文章,100%可以按今年最新发布的影响因子为准。② 建议政策制定者,2018年和2019年发表的文章也可以采用今年最新的影响因子,这是比较合理的方式。③ 如果填报要求没有做出任何规定,一律以最新的影响因子为准(当然,如果最新的IF比发表当年的IF还要低,那你还是填当年吧,就高不就低)。这一点虽有些牵强,但毕竟以自身利益优先,你不这样填,万一别人这样填了呢?另外,对于一些新刊,要2~3年后才出影响因子,要是非要按当年,岂不是都不作数了?当然,你填报的几篇文章肯定要采用同一标准,不能第一篇发表当年高,就用当年的,第二篇今年最新的高,就用今年的,那就有点太不地道了啊。④ 有明确规定的情况,按规定执行。分区先说说中科院分区的计算方法:根据该期刊前3年平均影响因子排序,按学科分类设定阈值,分出1~4区。也就是说,2020年底,中科院分区的数据来自于期刊在2017,2018,2019三年的影响因子。而由于2017年的影响因子又来自于2015年和2016年文章的贡献,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2015~2020年的文章均可采用2020年底中科院发布的最新分区。同样地,上面只是理想情况,实际操作中有时候要求填写文章发表当年的分区,即2020年发表的文章按2020年底的分区,2021年发表的文章在2021年底分区出来之前以2020分区为准,出来之后以2021分区为准。但这种方法其实很不科学,因为直接否定了三年平均影响因子这个概念,所以最起码的,2017-2019的文章都应该可以按2020年底发布的最新分区来算。总结一下:① 2020年发表的文章,100%可以按2020年底发布的分区为准,2021年发表的文章,在2021年底新分区出来之前,100%可以按2020年底发布的分区为准,2021年底新分区出来之后,100%可以按2021年底发布的新分区为准。②建议政策制定者,2017-2019年发表的文章也可以采用2020年底发布的分区,这才是符合分区定义的方式。③ 如果填报要求没有做出任何规定,一律以最新分区(或根据发表当年分区,就高不就低)为准,理由同影响因子。④有明确规定的情况,按规定执行。
计算方法:出版当年之前两年该期刊在当年被引用次数总和 ÷ 前两年该期刊出版文献之总篇数。例如:某刊1996 及1997 年共出版181 篇文章,而在1998 年共被引用210 次,则Impact Factor 为210÷181=。一般而言Impact Factor >1表示引用率颇高。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简称IF),是每年度JCR统计出来的数据,每年度6月底至7月中更新一次。影响因子是表明期刊影响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也就是某刊前两年所发表的每篇论文的当年平均被引用次数。一种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也即其刊载的文献被引用率越高,一方面说明这些文献报道的研究成果影响力大,另一方面也反映该刊物的学术水平高。
SCI论文影响因子要看出版当年的,不是看第二年的。SCI影响因子计算方法如下:每年(以2020年为例)公布的期刊SCI影响因子,其实算的是上一年(以2019年为例)的IF值,具体来说就是该期刊2017年和2018年发表的文章在2019年平均引用情况,计算公式为:IF2019=C2019/(N2017是上一年的,如2016年的影响因子其实是2015年的。都是统计前一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