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黄瓜育种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黄瓜育种论文参考文献

(一)主要园艺性状

陈远良等(2000)在中农5号中发现了1株黄绿色叶片植株,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正交和反交的F1代植株叶色均为绿色,F2代绿叶与黄绿叶植株的比例接近3:1;F1代与黄绿叶植株亲本测交后,绿叶与黄绿叶植株的比例接近1:1。黄瓜蜡粉性状的遗传由一对主基因控制,有蜡粉表现显性或部分显性,并存在修饰基因(韩旭,1997)。孙小镭(1990)的研究表明,黄瓜株高是受核基因控制的,因为F2代在株高分离方面没有明显的比例关系,而是在亲本范围内呈连续性变化;自封顶和非自封顶株数存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因此认为黄瓜株高除受质量性状基因dede(单基因体系)控制外,同时还受数量性状基因(多基因体系)控制。黄瓜株高和茎蔓节数的遗传均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式,显性效应的方向是使杂交后代株高趋向较矮小的亲本。

刘进生(1995)为探索黄瓜野生变种与普通栽培种的杂交一代在分枝数、产量、早熟性等主要性状方面的遗传相关趋势,选用了13个黄瓜野生变种和2个栽培种为亲本进行试验,采用不完全。CDⅡ遗传设计,4次重复。结果表明,WI2870×hardwickii和WI2870×sikkimensis分别是F1代小区平均结果数最多和产量最高的杂交组合,它们的分枝数亦为最多。从遗传参数看,分枝数与始花日数、结果数、产量之间的遗传相关估计值都较高,分别为r=、、。分枝数与早熟性的遗传相关为极显著负相关,r=。遗传力估计值以产量性状为最低(),分枝数性状为最高()。

黄瓜的花性主要由两个独立分离显性基因控制,对雌雄株为隐性的雌性基因控制,且该隐性基因与决定雌性化程度显性基因紧密连锁,该隐性基因控制的雌性株系属于强雌性系,与显性基因控制的雌性株系不同,植株全部开雌花(陈惠明,1999)。

陈学好等(1995)研究了雌花数、单性结实果数、平均单性结实果重和单性结实产量等4种性状的遗传相关和通径系数。结果表明:雌花数与单性结实果数、单性结实产量之间以及单性结实产量与单性结实果数、平均单果重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和。而雌花数、单性结实果数与平均单性结实果重之间的相关未达显著水平。因此,黄瓜单性结实性能可以通过选择其雌性表现而进行间接选择。

曹碚生等(1994)的研究表明,雌花数和单性结果果数的遗传力较高,分别为、;而开花期与第1雌花数节位的遗传力较低,分别为、。遗传变异系数以单性结果果重和雌花数较高,分别为、,而第一雌花节位和开花期较低,分别为、,表明对雌花数这一性状进行早世代单株选择会有较好的效果。而对第一雌花节位和开花期2个性状进行选择须在高世代进行单株选择才会有较好效果。黄瓜雌花数、单性结实果数和单性结实产量3个主要性状的基因效应均符合加性—显性模型,且均以加性效应为主,加性方差(即狭义遗传力)分别占总方差的、和;显性方差均相对较小,显性势均为正向部分显性;控制这3个性状的最少基因对数分别为3、3和4对;选育黄瓜单性结实新品种宜采用杂交育种法,3个性状适宜的选择世代分别在F2、F3和F4代(曹碚生等,1997)。

(二)抗病虫性

关于黄瓜霜霉病的基因控制,多数研究认为是由多基因控制,Van Vliet等(1974)则认为是由单基因控制。吕淑珍等(1995)研究结果表明黄瓜霜霉病的抗性至少受3对基因控制,其广义遗传力为,狭义遗传力为。而感病特性是由部分显性基因控制的。

对白粉病抗性的基因控制,前人亦有研究。Smith(1948)认为白粉病的抗性是由隐性多基因控制的。Warid认为其抗性受两对重复基因控制。藤枝国光认为其抗性是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吕淑珍等(1995)研究表明黄瓜白粉病的抗性至少受3对基因控制,其广义遗传力为,狭义遗传力为。感病特性也是由部分显性基因控制的。

黄瓜对枯萎病的抗性遗传比较复杂,刘殿林(2003)利用10份黄瓜自交系配制9份杂交一代,通过抗枯萎病苗期接种鉴定,探讨了黄瓜枯萎病抗性的遗传规律及表现形式。结果表明,黄瓜枯萎病抗性为数量性状遗传,抗性为显性基因控制,抗病与感病亲本的杂交一代的抗病性介于双亲抗病性均值与强抗病性亲本之间,抗病性表现出中亲优势与超亲优势。利光等人判断这种抗性是受3对同义基因控制的。

(1977)等人认为抗性是由单显性基因控制的。侯安福等(1995)的研究结果表明黄瓜枯萎病抗性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F1抗性表现完全或部分显性。抗病和感病亲本杂交后代F2抗性较F1明显增加,F1代抗性受到部分抑制,基因效应分析表明抗性由4对基因控制,且受到细胞质因子的一定影响。其抗性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分别为和。

黄瓜疫病抗性遗传效应的组成中以加性效应为主,也存在部分显性和上位性效应;控制抗性的最少基因数目为3对;抗性的狭义遗传力为78%(林明宝,2000)。

Kabelka E.和Grumet R.(1997)以中国引进的黄瓜种质Taichung Mou Gua(TMG)为材料研究表明其对摩洛哥西瓜花叶病毒(Moroccan watermelon mosaic virus,MWMV)的抗性是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该基因与抗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fleck virus,ZYMV)的基因相同或紧密连锁。

Walters等(1997)的研究表明,来自黄瓜变种 的株系L 90430 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javanica)的抗性是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

(三)抗逆性

纪颖彪等(1997)研究表明,黄瓜低温发芽能力的广义遗传力为87%,狭义遗传力为31%,说明该性状主要由非加性效应决定。顾兴芳等(2002)认为低温下黄瓜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指数和相对胚根长度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以显性效应为主,各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和,狭义遗传力分别为、和,控制各性状的显性基因可能为寡基因或寡基因组;而低温下相对发芽率的遗传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控制该性状显性基因的组数可能有两个,并存在上位作用。Cai等(1995)认为黄瓜幼苗时期耐冷性的广义遗传力为,狭义遗传力为,主要由加性基因控制。由此可见黄瓜低温发芽能力和幼苗的耐冷性可能是由不同的基因控制的,要准确鉴定黄瓜的耐冷性需要从两个方面综合进行。

(四)品质性状

赵殿国等(1991)研究认为黄瓜果长遗传相对稳定,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较低。顾兴芳等(1994)发现黄瓜瓜把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加性方差占总遗传方差的,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小。曹辰兴等(2001)对黄瓜茎叶无毛性状与果实瘤刺性状的遗传关系做了研究,发现黄瓜茎叶表面皮毛性状由一对核基因控制,有毛为显性(Gl),无毛为隐性(gl)。皮毛基因参与果实表面性状的表达,与果瘤基因(Tu、tu)共同作用,使果实表面出现有瘤有刺、无瘤有刺、无瘤无刺三种类型,符合9:3:4比例。无毛基因对果瘤基因存在隐性上位作用。瓜条粗度和心室大小的特殊配合力在组合间表现出较大差异,瓜把长和平均单果重的狭义遗传力较低,而瓜条长度、瓜粗和心室直径的遗传力较高,选择较有效,也较易稳定(马德华等,1994)。杨显臣(1996)研究表明,果柄狭义遗传力为±,遗传比重占;果粗狭义遗传力为±,遗传比重占;果长狭义遗传力为±,遗传比重占。

黄瓜可溶性总蛋白质的含量与果肉厚度的遗传相关呈显著正相关。而果实干重与果实长度、果实厚度的遗传相关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果实直径的遗传相关也呈正相关。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总蛋白质含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黄瓜果实可溶性总糖含量、果实长度和果肉厚度的遗传力较高,对其进行早世代单株选择有较好的效果,遗传变异系数以可溶性总糖含量和果实鲜重较高,选择潜力较大(徐强等,2001;何晓明等,2001)。李伶俐(2004)对加工类黄瓜部分品质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则表明,可溶性总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果实鲜重、长径比、果实干重的广义遗传力较高,狭义遗传力较低,在早期世代对这些性状进行选择效果不大。果肉厚度的狭义遗传力较高,可通过单株选择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固定。果肉厚度和果实干、鲜重的相对遗传进度较高,通过较少次的选择可得到有效的提高。可溶性总蛋白含量的狭义遗传力较低,对该性状的选择只能在高世代进行。肉径比的狭义遗传力较高,选择可在早期世代进行。根据果实长度对果实干、鲜重,根据果实直径对可溶性总糖含量的间接选择效果较好。根据果实直径对果肉厚度及果实干、鲜重也具有较好的间接选择效果,但会降低可溶性总蛋白质的含量。根据果肉厚度和肉径比对可溶性总蛋白质含量及干、鲜重的间接选择效果较好,但会引起可溶性总糖含量的降低。

荷兰育种家Andeweg等(1959)从美国改良长绿品种中筛选出植株完全无苦味的黄瓜品系,并报道其由1对隐性基因bibi控制(Lawrence等,1990)。只要营养器官不苦,果实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苦。到目前为止,国外报道的控制黄瓜营养器官苦味的基因除Bi、bi外,还有Bi-2和bi-2(Barham等,1953);控制果实苦味基因有Bt、bt(Wehner等,1998)和Bt-2和bt-2(Walters等,2001)。顾兴芳等(2004)则以3种不同苦味类型(营养器官与果实均苦BiBiBtBt,仅营养器官苦BiBibtbt及营养器官与果实均不苦bibibtbt)的纯合黄瓜自交系为试材,通过对其后代F1、F2、BC1表现型分离比例的分析得出结论:控制黄瓜植株营养器官苦与不苦的基因Bi和bi在后代表现为独立遗传,不受控制果实苦味基因Bt的影响,纯合基因型bibi对Bt存在隐性上位作用;当为杂合状态Bibi时,即使控制果实苦味的基因Bt不存在,果实也会出现苦味,但苦的程度较含Bt基因的轻,出现苦味瓜的比例也低。

刘春香(2006)通过Griffing4模型,对7个黄瓜亲本的可溶性糖、反,顺-2,6-壬二烯醛和反,顺-2,6-壬二烯醛/反-2-壬烯醛的比值的遗传参数分析,发现3个性状的狭义遗传力都不高,前两个性状广义遗传力较高;而反,顺-2,6-壬二烯醛/反-2-壬烯醛比值的广义遗传力为64%,但狭义遗传力为40%,基因的非加性作用影响小,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品种选育过程中,应尽可能排除环境条件对风味的影响。7个品种在3个性状上的一般配合力差异较大,在亲本选育的早期,选择反,顺-2,6-壬二烯醛/反-2-壬烯醛比值一般配合力高的亲本,有利于基因型值的提高,从而提高亲本风味品质;在杂交配组时,应重点考虑可溶性糖和反,顺-2,6-壬二烯醛含量特殊配合力高的组合。

(一)黄瓜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戚春章等(1983)通过对西双版纳黄瓜的染色体数、与普通黄瓜杂交的可育性、一代杂种的表现和过氧化物酶酯酶同功酶的观察和鉴定,证明了西双版纳黄瓜是黄瓜的一个变种。

利容千(1989)的研究表明,西双版纳黄瓜的染色体数目与黄瓜相同,但染色体的绝对长度小于黄瓜,染色体长度比、核型类别与黄瓜有较大差异,而且未显示出Giemsa带。

Ramachandrau等(1985)在分析黄瓜野生种和栽培种有丝分裂时期染色体C-带时,发现其基因组上异染色质较为丰富。同时,野生种的异染色质远远高于栽培种,他们认为这种在栽培种中异染色质的减少与驯化有关。

Hoshi等(1998)对二倍体和四倍体黄瓜染色体的分析发现,其体细胞染色体数分别为2n=14和28。单倍体染色体由5条等臂染色体和2条亚中间着丝粒染色体组成。所有染色体均有清晰可见的C带。单倍体具有C带染色体的长度占染色体总长度的。染色体1、2、4、5和7具有稳定的C带。3条粗大的C带位于染色体1和2的最接近区域。染色体1上的C带长度占短臂长度的。染色体2上的C带位于着丝粒附近,占该染色体全长的,在早中期有伸长的主缢痕。在前中期,染色体2的长臂和短臂完全分离。在中期细胞中,不能观察次缢痕的数量。但是,在单倍体植株中,6条染色体似乎有次缢痕。在2条大染色体的主缢痕处可以观察到两条银染带。

陈劲枫等(2003)认为野黄瓜Cucumis hystrix(2n=24)是在亚洲发现的第一个染色体基数为12的黄瓜属物种。这一发现对现行的以染色体基数和地理分布为基础的黄瓜属分类系统提出了质疑。

曹清河等(2004)以南方型和北方型两个生态型黄瓜为材料,用改良的染色和制片方法,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黄瓜花粉母细胞(PMC)减数分裂及其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黄瓜减数分裂属于同时型胞质分裂,双线期染色体具有明显的交叉节并呈现出较易识别的棒状或环状形态,在末期Ⅰ和末期Ⅱ有多核仁和核仁融合现象;在四分体时期的小孢子成十字交叉形(decussate type),而非四边形(isobilateral type);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观察到两核居中期的特殊现象,在核居中期小孢子只有一层壁,而在核靠边期小孢子出现了两层壁;黄瓜的成熟花粉粒属于两核花粉粒。

(二)黄瓜分子水平的遗传多样性与分类研究

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关于黄瓜的分子遗传多样性分析主要以同工酶标记为主。但标记数量只有18个,且多态性很低,不能区分黄瓜各栽培品种。其后RFLP、AFLP、SSR等DNA标记技术陆续在黄瓜上开始应用。

Esquinas-Alcazar(1977)、Staub等(1985c)都曾分别利用同工酶研究黄瓜的亲缘关系。尽管黄瓜同功酶的遗传变异较小,但Knerr等(1989)用代表74个生化位点的40种酶对美国收集保存的757份来源于45个国家的黄瓜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价,在18个位点观察到了多态性。Meglic等(1996a,1996b),Staub等(1997,1999)先后对美国国家种质库保存的黄瓜资源和后来从印度和中国收集或引入的资源进行了21个同功酶位点的多态性的比较分析,在明确不同来源黄瓜种质资源的特点和关系的同时,认为印度和中国的黄瓜种质互不相同,而且也不同于其他来源的黄瓜种质,中国和印度的黄瓜种质资源代表了美国黄瓜收集品中最多样的遗传变异。

Dijkhuizen等(1996)利用RFLP标记评价两组黄瓜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在第一组16个品系中,RFLP标记反映了与同工酶分析一致的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在第二组35个栽培品种中,RFLP分析揭示了与形态(果形)及实际系谱关系相一致的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认为RFLP可用于黄瓜分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张海英等(1998)对34份分别来自美国、日本、英国和中国的黄瓜材料作了遗传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从200个10碱基的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0个用于PCR反应,共获得130条扩增带,其中51条表现多态性;每个生态型品种都具有其特有的扩增(或缺失)条带以区别于其他生态型品种,聚类分析成功地将供试材料分为三类:类群Ⅰ为华北类型;类群Ⅱ为华南类型与欧洲露地型;类群Ⅲ为欧洲温室型。其分析结果显示:黄瓜基因组中有大量相同的DNA序列,是一种遗传变异幅度较小的植物;尽管如此,RAPD技术仍然能够成功的对其进行聚类分析,验证了RAPD对黄瓜聚类的可能性,同时认为一些引物所产生的特有缺失和特异条带可作为某些类型的特异条带。

李锡香等(2004)利用29个引物对66份来源和类型不同的黄瓜种质基因组DNA的RAPD分析,共扩增出了253条带,其中195条为多态性带,比例为。不同引物所揭示的种质多样性差异很大。供试种质间平均期望杂合度为。中国黄瓜种质的平均期望杂合度为,略高于国外引进种质。长江以南黄瓜种质的遗传多样性高于长江以北,华南型种质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华北型种质。长江流域以南可能是黄瓜的较早或主要的演化地。供试种质依RAPD标记被分为8个组群。西双版纳黄瓜明显地与其他栽培种质分开了,国外引入的绝大多数种质被聚到一起或分属单独组群。除西双版纳黄瓜外,其他中国黄瓜栽培种质的遗传关系与形态特征和地域分布虽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总是一致,表明地区间的引种交流可能导致了某些基因在不同种质间的渗入。

Horejsi和Staub(1999)对180个黄瓜材料进行RAPD分析,得到的遗传距离在~之间,认为黄瓜的遗传背景较窄。RAPD的聚类结果与RFLP的相似,同时,获得的71个多态性位点可把每个品种都区分开来,证明RAPD方法对黄瓜遗传多样性的分析和区分黄瓜不同的基因型是有效的。

庄飞云等(2003)从22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31个对23份黄瓜属材料,包括黄瓜栽培种、黄瓜野生变种、近缘野生种、种间杂交种及其与黄瓜回交自交的后代以及甜瓜进行亲缘关系的分析。以遗传距离为阈值,23份材料被聚类为黄瓜栽培种、近缘野生种、种间杂交种和甜瓜亚属种4类。RAPD的分析结果表明,野生种与黄瓜栽培种的遗传距离近于甜瓜,该结果与同工酶分析结果一致。

Truksa(1996)的研究证明RAPD的低多态性难以在验证杂交种子的杂交性上发挥作用。

Katzer等(1996)用SSR研究了不同葫芦科蔬菜品系的多态性,7个SSR中的4个可检测出11个黄瓜品系的多态性。证实了SSR在黄瓜中存在多态性。Danin-Poleg(2000)使用来自甜瓜的48个和来自黄瓜的13个共计61个SSR对甜瓜和黄瓜进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其中53个显示多态性。利用其中的40个SSR(30个来自甜瓜,10个来自黄瓜)对11个供试黄瓜品种进行多态性分析,26个SSR扩增出产物(10个黄瓜SSR,16个甜瓜SSR),其中19个SSR(8个黄瓜SSR,11个甜瓜SSR)显示良好的多态性。11个黄瓜供试品种被明显聚类为栽培黄瓜和野生黄瓜两类(遗传距离)。而10个栽培黄瓜品种内聚类距离小于,未能显示足够的多态性,因此进行黄瓜栽培品种内的遗传多态性分析还需结合其他分子标记及更多的SSR标记。

陈劲枫等(2002)通过RAPD标记分析表明,在所选的21个随机引物中,15个引物(占71%)显示出栽培黄瓜(Cucumis sativus L.,2n=14)与酸黄瓜( Chakr.,2n=24)正反交之间的差异;其中一些条带表现出父性遗传现象。陈劲枫等(2003)采用SSR和RAPD两种分子标记对黄瓜属22份不同类型材料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野黄瓜与黄瓜 (2n=14)间的遗传距离(SSR:,RAPD:)小于其与甜瓜 (2n=24)间的距离(SSR:,RAPD:)。SSR计算的各物种间遗传距离值高于RAPD的结果,线性方程为y=,但两者相关性较好,r=。综合109个SSR位点和398个RAPD条带对22份材料进行聚类分析,共分为两群:CS群(黄瓜、西南野黄瓜 、及野黄瓜)和CM群(甜瓜、菜瓜 、野生小甜瓜 及非洲角黄瓜)。

顾兴芳等(2000)对AFLP技术在黄瓜种质资源鉴定及分类上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分析了国内外的15份品种,将它们分为两大类群和一个特殊类型:华北类型、欧美露地型和一个特殊的以色列Kessem品种。AFLP在黄瓜上显示的多态性高于RAPD。

李锡香等(2004)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中国黄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其与外来种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对AFLP引物在70份黄瓜种质中共扩增出425条带,多态性带的比例为66%。供试黄瓜种质的平均期望杂合度为,中国种质的平均期望杂合度为,明显高于国外种质的。西双版纳黄瓜和印度野生黄瓜具有一些栽培种质没有的特异位点,中国栽培种质的特异位点多于外来栽培种质,后者也有一些中国栽培种质没有的特异位点。聚类分析将70份种质分为三大组群,即西双版纳黄瓜(Cucumis sativus Qi et Yuan)组群, 野生黄瓜组群和栽培黄瓜组群。西双版纳黄瓜与栽培黄瓜的距离最远,与野生黄瓜次之。按一定的遗传距离可以将中国和外来栽培种质分开。大多数华南型和华北型种质归属于不同的亚组。这些结果有助于有目的地利用这些变异拓宽育种材料的遗传背景。

各种分子标记在栽培黄瓜上显示的多态性较低。如RFLP的多态性标记比率为33%(Dijkhuizen等,1996)。RAPD的多态率为64%(Kennerd等,1994)。说明黄瓜栽培品种的遗传基础比较狭窄。野生黄瓜则具有栽培黄瓜所没有的性状和位点,在育种中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李锡香,2002)。

(三)黄瓜连锁图谱的构建

Pierce等(1990)对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发现的黄瓜已知性状的基因进行了总结和分类,并根据相关文献数据又构建了一张含有42个黄瓜标记性状、6个连锁群的经典遗传连锁图。显然6个连锁群并没有与黄瓜染色体一一对应,其中连锁群Ⅰ最大,有12个基因;而连锁群Ⅳ最小,只有2个基因。还有一些基因没有被定位在这些连锁群中。该图谱来自之前的基因连锁研究数据分析整合,由于基因定位所依据的群体无法确定,使得图谱的精确度降低,一些基因位点的间距以及图谱总长度无法确定。

Ramachandran等(1986)研究认为:黄瓜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每对染色体将有次交换,每次交换约占基因组长度50cM,黄瓜基因组长度大约为742cM(交换/对染色体×7对染色体×50cM/交换)。Staub(1993)认为黄瓜的基因组长度是750~1000cM,因此一个饱和的黄瓜连锁图谱应包含至少1000个左右的标记。

研究者们先后利用各种标记,构建了多张黄瓜遗传图谱,Lee等(1995)利用RAPD在黄瓜的杂交F2群体中发展分子标记,获得具有28个RAPD标记的黄瓜分子连锁图谱。

Fanourakis等(1987)利用F2和形态学标记构建了4个连锁群,图谱长度为168cM,涉及13个形态标记,标记间平均间距。Vakalounakis(1992)发现了一个隐性叶型突变基因,并与其他的表型标记进行连锁分析,构建了具4个连锁群的遗传图谱,涉及11个标记,覆盖基因组长度95cM。Knerr等(1992)利用同工酶标记构建的图谱长度为166cM,由18个同工酶标记组成,相互连锁组成4个连锁群。Kennard等(1994)利用分子标记(RAPD、RFL P)、同工酶、抗病性和形态学标记在一个遗传背景宽和窄的群体中构建的图谱长度分别为766cM和480cM,前者有58个位点,分属10个连锁群,该图谱标记间平均距离约为21cM。后来,Meglic等(1996c)又利用同工酶和形态学标记构建的图谱长度为584cM,将同工酶的标记增加到21个。Serquen等(1997)以栽培品种间杂交后代群体,使用1520个RAPD引物和形态学标记进行了连锁图谱的构建,共产生180条多态性带,73个引物标记出80个位点。在构建的9个连锁群中有77个RAPD标记、3个农艺性状(F,de和ll)。标记间平均距离为±,覆盖了600cM。Staub等(2000)利用JoinMap v 110软件,将前6张黄瓜遗传图谱进行了图谱整合研究,最后整合成一个具有134个位点的连锁图谱,图谱长度431cM,两个标记间平均间隔。随着RAPD,RFLP,SSR,AFLP等DNA标记的出现和使用,Staub实验室构建的黄瓜标记连锁图谱有了很大发展。该小组完成的Park图谱所定位的RFLP,RAPD,AFLP的标记总数达到353个,覆盖了的黄瓜基因组。与Kenard图谱相比,某些相同标记在两图谱上的位置存在差异(Park等,2000)。与Staub实验室合作完成的Danin-Poleg图谱在Kenard图谱基础上新增14个SSR标记、39个RAPD和同工酶标记,定位标记121,其中RFLP标记62个、RAPD标记36个、SSR标记14个、同工酶标记5个及形态和抗性性状4个,覆盖基因组长度,标记平均间距(Danin-Poleg等,2000)。Bradeen等(2001)公布的最新连锁图谱由于AFLP标记的使用使得标记间的平均连锁距离缩短到。

李效尊等(2004)利用侧枝长势强、全雌性、欧洲温室型黄瓜自交系S06和侧枝长势极弱、强雄性自交系S52的栽培品种间杂交F2代群体,构建了黄瓜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子遗传框架图谱,并定位了侧枝性状基因(lb)和全雌基因(f)。图谱中共包括79个RAPD标记,分属9个连锁群,总长度,平均间距为。侧枝基因(lb)定位在一个大的连锁群上,其两侧标记是OP2Q521和OP2M2222,与lb的间距分别是和。全雌性基因(f)定位在一个小的连锁群上,其两侧标记是OP2Q522和BC151,与f的间距分别是和。

张海英等(2004a)以黄瓜栽培品种的重组自交系为材料,采用AFLP、SSR、RAPD分子标记,构建了包含9个连锁组群,由234个标记组成的连锁图谱,其中包括141个AFLP标记、4个SSR标记和89个RAPD标记,覆盖基因组,平均图距。至此,构建的遗传图谱长度为166~,平均标记间隔为~。

目前已经发表的黄瓜各类形态学基因总数已经达到132个(Wehner,1997;Xie等,2001),在图谱中被定位的基因有52个,与重要经济性状紧密连锁的标记尚少(张海英等,2004a)。

目前被标记的园艺性状基因有雌性系(F)、有限生长(de)、小叶片(ll)。被进行QTL分析的园艺性状包括性别表达、主干长度、侧蔓数量、花期、果数和果重、瓜长和瓜径、瓜长/瓜径的比值。

陈劲枫等(2003)利用RAPD技术对黄瓜性别特异基因进行分子标记连锁研究。共选用300个10碱基的随机引物,按BSA法对黄瓜性别表型分离群体进行PCR扩增,筛选出5个在全雌和弱雌株基因池(gene pool)中表现多态性的引物。单株检测表明,引物B11具有全雌特异性,在检测的大多数全雌性单株中均可扩增出一条约1000bp的特征带。而在雌雄同株的单株中则未见。因此,将该全雌性特异的片段命名为B1121000。该标记的获得为黄瓜性别特异基因的分离和克隆奠定了基础。另外,以ACC合酶基因(CS2ACS1)特异引物检测分离群体单株,发现该酶基因存在于所有性型的单株中,不具有性别特异性。娄群峰等(2005)以F2性型分离群体为材料,利用BSA法和AFLP引物EcoRI-TG+MseI-CAC筛选出了一条分子量为234bp的特异带,该标记与全雌性位点的连锁距离为。

张海英等(2004b)以叶面积增长量为鉴定指标,对黄瓜耐弱光性状进行了研究。在234个分子标记位点组成定位了5个叶面积增长量的QTL,每个QTL的贡献量在~之间,其中1个QTL显示正效加性效应,4个QTL显示负效加性效应。

Serquen等(1997)对黄瓜园艺性状进行了QTL分析。发现标记BC-551和BC-592与ll位点分别相距和;OP-L18-2与de相距16cM。在两个试验点鉴定出了5个与性别有关的QTLs,效应最大的QTL位于B连锁群上,与F位点相连,解释了该性状变异的。5个控制主茎长度的QTLs中,效应最大的QTL位于B连锁群上,解释了表型变异的39%~45%。3个与单株分枝数有关的QTLs中,1个两试验点共有的QTL位于B连锁群上,解释了表型变异的40%和37%。控制开花天数的3个QTL均位于B连锁群上,单个位点最大表型效应为。控制果数的4个QTL的单个位点最大效应为。与果重有关的4个QTL的单个位点解释的最大表型方差为。控制果长的1个QTL解释的表型方差为~。与果径有关的4个QTL中效应最大的QTL解释的表型方差为。

Serquen(1997)使用RAPD技术对黄瓜进行了园艺性状的QTL分析。在5个与性别表达有关的QTL中,贡献最大的一个QTL在连锁群B中与F位点相连[Serquen 和Staub(1997)]。

被研究的抗病基因有番木瓜环斑病毒西瓜小种(PRSV-W)的抗性基因(Prsv-2)、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ZYMV)的抗性基因(zym)和霜霉病的抗性基因(dm)。

Park(2000)对Prsv-2和zym两种抗性位点(分别抗PRSV-W和ZYMV)进行标记筛选,发现Prsv-2和zym相距,找到了一个与zym共分离的AFLP标记,E15/M47-F-197;另有3个AFLP与zym以连锁。标记dm的研究比较多见,但是,大多距离较远。在Horejsi(2000)所筛选到的几个RAPD标记中,BC519连锁最紧密,遗传距离是;而Kennard(1994)也曾获得过一个连锁距离为的RFLP标记。

张桂华等(2004)利用F2群体和BSA法,通过P18M47引物获得了与黄瓜抗白粉病基因紧密连锁()的两个特异片断238bp/236bp。

适用黄瓜选种毕业论文

一般黄瓜种子的千粒重为25克左右,按每667米2地4000株计算,约需种子100克左右。考虑到种子质量和为了排除各种影响造成死苗现象,确保壮苗足数定植,菜农常规育苗一般均按每667米2200克左右的种子量准备。黄瓜种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收获产量的高低及品质的好坏,进而关系栽培经济效益的好坏,因而一定要保证种子的纯正和质量。首先要保证品种选择正确,如适合露地栽培、温室栽培、塑料拱棚栽培、地膜覆盖栽培等;适合早熟栽培、中熟栽培、延迟栽培;适合不同地区栽培等。如果引种本地区没有种过的品种,一定要小面积试种,表现好后再大面积种植。同时还要注意当地消费习惯对品种的要求。其次播种前最好测验一下所购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简单的发芽势计算是黄瓜催芽3天内的种子发芽百分数。发芽势强的种子出苗迅速、整齐。发芽率是一定量的种子中发芽种子的百分率,黄瓜一般是指催芽7天内种子的发芽百分数。发芽率在90%以上时才能符合播种要求。

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看你喜欢吃哪种口味的黄瓜。

种植黄瓜之前,现在很多人喜欢吃老品种的黄瓜,可以选择老品种的黄瓜,还有人喜欢吃水黄瓜,也可以选择水黄瓜,这两种黄瓜都非常的受大众们的欢迎 。

1、 [园艺]不同土壤含水量对黄瓜品质特性的影响 摘要利用TDR土壤水分传感器控制土壤含水量,对不同栽培季节、不同土壤含水量处理的日光温室黄瓜的品质特性做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85%~90%的处理较为理想,以秋季栽培为例,黄瓜可...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587 KB 日期:2008-08-01 2、 [园艺]3种内生拮抗菌的宿主范围及防病效果研究 摘 要本文对菜心的2种内生细菌(CX-PS、CX-PA)和小白菜的1种内生菌(XBC-PA)的形态特征,抗菌谱,寄主范围以及对菜心炭疽病和小白菜霜霉病的防病作用进行研究。结果如下:3种内生细菌都...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 MB 日期:2007-11-16 3、 [园艺]枇杷灰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了温度、pH值、湿度、光照、营养对枇杷拟盘多毛孢菌 ( Pestalotiopsis eriobotryfolia (Guba) Chen et chao )生长、产孢和孢子萌...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188 KB 日期:2007-11-16 4、 [园艺]枇杷采后灰斑病、黑斑病调查及其防治 摘 要:本文研究了中国广东枇杷采后病害发生情况,对枇杷灰斑病菌(Pestalotiopsis eriobotryfolia (Guba) Chen et chao)、和黑斑病菌(Alternar...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541 KB 日期:2007-11-16 5、 [园艺]枇杷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了温度、湿度、pH值、光照、营养对枇杷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 Simmonds)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6~34℃...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190 KB 日期:2007-11-16 6、 [园艺]墨兰茎腐病病原及其防治研究 摘 要墨兰茎腐病是一种严重影响墨兰生长品质及生产的病害。本文通过自己的研究及对墨兰茎腐病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对照他人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墨兰茎腐病的病原。针对该病的特点,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 MB 日期:2007-11-16

黄瓜栽培技术论文文献

有很多 种植 户都在种植水果型黄瓜,那怎样去栽培水果型黄瓜呢?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你介绍下水果型黄瓜的栽培技术吧!水果型黄瓜栽培技术 水果型黄瓜是近几年推广的黄瓜新品种,与普通黄瓜相比,具有瓜短小、表皮光滑、强雌性、果皮薄、心室小、无刺无瘤、瓜码密、果肉比重大、品质好等特点。一般瓜长12~18厘米,直径2~3厘米,每株结瓜达60条以上,最多结瓜达85条。目前市场上水果黄瓜的品种较多,综合性状较好的有以下几种。 戴多星:从荷兰引进,一代杂交种,强雌性,以主蔓结瓜为主,瓜码密,瓜长14~16厘米,无刺无瘤,果皮翠绿色,有光泽,皮薄,口感脆嫩,口质好,耐低温弱光等不良条件,抗病性较强,丰产性好。 Mk160:从荷兰引进,一代杂交种,强雌性,节间短,瓜码密,结瓜多,果皮翠绿色,果皮光滑,瓜长12~16厘米,耐低温弱光,抗白粉病、抗黑星病能力强,适合春、秋种植。 戴安娜:北京北农西甜瓜育种中心选育,一代杂交种,长势旺盛,瓜码密,结瓜数量多,果实墨绿色,微有棱,无刺无瘤,瓜长14~16厘米,果实口感好,抗病性强,适宜在晚秋、冬季和早春季节保护地种植。 春光2号:中国农业大学[微博]选育,一代杂交种,全雌性,瓜长20~22厘米,果皮亮绿色,光滑富有光泽,皮薄,口感脆、甜、香,是目前口感较好的品种,耐寒性强,不耐高温。 栽培要点: ①播期。水果型黄瓜单株结瓜多,适宜保护栽培。春塑料大棚栽培,1月下旬至2月上旬播种,苗龄30天。早秋大棚栽培,可于7月中下旬播种,苗龄25天。 ②培育壮苗。种子用55℃温水浸种,不停搅动至30℃,再浸种4~8小时,然后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20~30分钟,捞出沥干后用布包好置25~30℃下催芽。最好采用塑料穴盘或营养钵育苗,营养土按每立方米加50%多菌灵100克消毒。幼苗出土时保持较高温度,苗齐后适当降温,定植前7天降温炼苗。 ③施肥定植。每667平方米施腐熟圈肥3000千克,整地成高畦,铺上银灰色地膜,按行距80~100厘米,株距30~40厘米,每667平方米2000~2500株,选晴天定植。 ④田间管理。浇水应小水勤浇,结瓜采瓜期保证水分均衡供应,忌大水漫灌。采瓜期开始追肥,每隔15天1次(滴灌的5~7天1次),每次每667平方米施三元复合肥15千克,还可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加尿素。去掉1~5节位的幼瓜,从第6节开始留瓜。用塑料绳吊蔓,及时引蔓、去老叶,注意棚内光照、温度、湿度调节。可采取秸秆生物反应堆等进行二氧化碳施肥。 ⑤病虫害防治。对霜霉病可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普力克水剂800倍液防治。保护地用5%百菌清粉尘剂,或5%加瑞农粉尘剂喷粉,以及常温烟雾防治,效果更好。对角斑病可选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防治瓜蚜可用10%多来宝悬浮剂1500~2000倍液,或天王星乳油2000~3000倍液进行喷洒。 水果型黄瓜种植 方法 1.选用良种。宜选用“甜脆绿6号”、“春光2号”、“戴多星”等品种,每1/15公顷(1亩)用种50~70克。 2.环境条件:此类黄瓜喜温不耐寒,最适宜生长温度,白天为25~30℃,夜间15~18℃;喜温怕涝,要求较高的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最忌湿、冷并存的环境;需较强光照条件,适宜在保护地种植。 3.栽培季节:春茬:1~2月育苗,2~3月定植,3~7月采收。秋冬茬:8~9月育苗,9~10月定植,10月至翌年2月采收。 4.培育壮苗:用55℃温汤浸种,用草炭做基质,营养钵育苗,种子萌动后在-2~2℃环境下,冷冻低温处理24~48小时,然后将温度调节在25~30℃,保持较强的光照,苗龄25~35天,三叶一心时,达到子叶肥大、叶片深绿、根系发达、无病虫害的标准。 5.施肥整地:每1/15公顷施用腐熟细碎有机肥3000千克以上,或活性有机肥400千克,耕深25厘米,翻耘2~3次,使肥料与土壤混匀,整成高出地面20~30厘米的阳畦,铺地膜,尽量安装滴灌设施。 6.定植:地温在15℃以上时即可定植,行距90~100厘米,~米宽的畦定植两行,也可单植。株距35~40厘米,1/15公顷栽1700~2000株。选在晴天定植,不要过深,以坨面与畦面平为宜。 7.田间管理: (1)浇水:缓苗后蹲苗5~7天,以促进根系生长,以后小水勤浇,常保土壤湿润 (2)追肥:采瓜后每隔10~15天穴施一次活性有机肥100千克,叶面喷施3~4次磷酸二氢钾。 (3)植株调整:从第6节开始留瓜,1~5节位瓜及早疏掉,不插架,用绳吊蔓固定植株,中部每节可留1~2个瓜,分枝可留1个瓜后打顶。植株过高时将下部老叶打掉,盘条往下坐秧 (4)调节温度:加强通风换气:白天25~30℃,夜间15~18℃,地温21℃,冬季增加温室透光率。 8.及时采收:长度达13~18厘米,直径达2~3厘米,花已开始谢时即可采收,用剪刀或小刀割断瓜柄,要轻拿轻放。单瓜重80克左右,每株可结20~30个,1/15公顷产量3000~4000千克。 大棚黄瓜不坐瓜的防治方法 瓜秧弱小化瓜 瓜秧过于衰弱,营养积累少,同时带瓜2-4个,就要化瓜。预防办法:适量冲施生物水冲肥,亩施硫酸锌1公斤,扩大叶面积,增强长势;将夜温提高到20℃左右2-3天,白天25℃左右,加快叶面积增长;疏去部分瓜,集中营养先膨大1-2根瓜。 昼夜温差小化瓜 结瓜期晚土长时间高于20℃,昼夜温差小于10℃,光和产物被大量消耗就会化瓜。预防办法:掌握白天25-32℃、晚上13-18℃;对于长势偏旺的温室,控旺促瓜;瓜条稀少的,喷施催花膨果素和高钾营养素混合液,促进坐瓜和瓜条膨大。 株叶过旺化瓜 黄瓜植株边长秧边长瓜,如果株旺叶大柄长,营养生长过旺,必然抑制生殖生长而化瓜。预防办法:栽苗后控水、控温、控氮肥,蹲苗促根,抑制营养生长,促进坐瓜。 温度过低化瓜 白天气温低于20℃,黄瓜叶片则不能正常光合作用,连续三天营养不良,便会出现空洞化瓜。预防办法:晚上增加覆盖物,白天适当晚揭早盖草苫,提高棚温。 缺钾化瓜 黄瓜生育所需氮磷钾比例约为5∶2∶6,而且78%的钾素被瓜果吸收,钾素营养不足就会化瓜。预防办法:基肥在施足有机肥的情况下,每亩补施优质碳酸钾25-50公斤;进入结瓜期定期喷施99%高纯磷酸二氢钾,壮秧促瓜膨大效果显著;控制氮磷素肥,以防抑制钾素吸收。 病害化瓜 黄瓜常败在霜霉、灰霉和黑斑上,染病植株光合能力差易化瓜。预防办法:防好病害。 棚室种黄瓜防沤根的方法 一、症状识别 育苗期常见根部不发新根或不定根,根皮发锈腐烂,内部组织颜色变暗褐呈水渍状。地上部萎蔫,容易拔起,叶缘枯焦,严重时成片干枯。 二、发病条件 地温低于12℃,且持续时间长,浇水过量或连阴雨天,土壤通气性差所致。 三、防治方法 1.施足农家肥。蔬菜育苗,要增施农家肥,尤其是热性肥,既可培肥地力,培育壮苗,提高蔬菜幼苗抗病能力,又可提高地温,减轻病害发生。具体做法:在蔬菜育苗前,将充分腐熟的热性农家肥捣碎与床土混拌。但必须用腐熟的热性农家肥,否则会造成烧根。 2.保持适当温度。床土配制要合理,播后至苗期应保证适宜的土温。如遇阴雨天,光照不足时,应采取增温保温 措施 。冬季及早春育苗最好在棚室内采用电热温床进行育苗,以有利于保温。 3.及时降低湿度。在大棚或温室等保护地育苗时,一般苗床不明显干旱(表土手握不散团)时不浇水,应尽量少浇水或不浇水;明显干旱时浇水量也不宜过大。苗床内做到宁干勿湿。如果苗床过干,可覆盖湿润细土,这样既可缓解幼苗对水分的需求,又能降低苗床内的空气湿度。如果床内湿度过大,可覆盖草木灰,或在气温较高的中午适当进行通风排湿。 4.注意增加光照。育苗前,要选择光照充足的地方建苗床。这样有利于幼苗健壮生长发育,增强其抗病能力,减轻蔬菜苗期沤根的发生或蔓延。 5.适时通风。在子叶展开后,选择晴暖天气揭开覆盖物通风,并向苗床内均匀撒施一层细干土,随后盖严覆盖物,这样做既可降低床土湿度,又有一定的增温作用。

大棚黄瓜的栽培技术及病害防治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大棚黄瓜的栽培技术及病害防治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黄瓜在所有的农业种植当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效益较好的果蔬类农作物,在人们的日常饮食当中是最主要的食用蔬菜之一。随着市场上对黄瓜的需求量不断地扩大,人们对黄瓜的口感及品质有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学习良好的黄瓜大棚种植技术,以及对黄瓜的病虫害进行防治工作的研究有着很大的意义。本篇文章对黄瓜的大棚种植技术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对黄瓜病虫害提出一些防治措施。

关键词:

大棚黄瓜;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措施;

引言

随着近些年来大棚黄瓜种植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延长了黄瓜在上市的时间。目前,黄瓜在产量上有很大的提升,进而使大棚黄瓜种植能够满足很大的市场需求,因为大棚种植技术具有的优势,使黄瓜种植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季节和气候上的影响,从而可以实现黄瓜的全年供应,使市场上的需求得到有效缓解。

1、大棚黄瓜种植技术的分析

、大棚黄瓜的种植品种选择和育苗

选择适合种植区域的黄瓜品种,是对黄瓜在品质上及产量上的有效保障。优良的黄瓜品种不但可以收获更高的产量,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虫的危害。当选择完适合种植的黄瓜品种后,就需要进行育苗的工作。首先需要将选好的黄瓜种子搁置在清水中润湿,然后将这些种子搁置在55℃的水中,再对这些种子进行搅拌6h后将种子取出,再把这些种子静置2h以上以备使用,晒种环节在27℃左右的室内进行,再利用一些营养土以及锯末混在一起进行培育工作,最后选择一个温度合适的大棚,并在大棚内加小拱棚的方法,以此来确保育苗工作时可以顺利地完成。

、黄瓜幼苗阶段的管理

将黄瓜播种后就可以等待黄瓜的子叶从土里生长出来,在这段时间中一定要将温度控制在20℃左右,且不要产生比较剧烈的温差波动,大概经过一个星期后就可以把幼苗移植到营养钵中,当黄瓜的幼苗进入到花芽分化的这一阶段,就需要将白天的温度控制在25℃左右,以便可以让黄瓜的幼苗进行光合作用,在夜间要把温度控制在13-15℃,这样就可以抑制住呼吸上的消耗,还能够帮助黄瓜在体内积累一些营养物质,从而就可以有效增加雌花的数量和降低节位,在此期间要做到床土湿润,合理的使用磷酸二氢钾及尿素对幼苗追肥,确保黄瓜幼苗可以茁壮地成长。

、黄瓜幼苗定植

当黄瓜幼苗的苗龄在30-40天左右,茎横径大概在之间,株高在10cm以内,黄瓜幼苗的叶片平展且肥厚,其颜色表现为深绿,达到三叶一心或者是四叶一心,这样的幼苗就可以进行定植工作了,定植时候苗与苗之间的行距要保持在60cm左右,每行的苗间距要控制在33cm。对幼苗进行定植工作是移植黄瓜幼苗的关键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对黄瓜的幼苗操作不当,就会对黄瓜的幼苗存活率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定植工作前,可以对幼苗进行合理的施肥松土,这样就可以使幼苗在定植场地的土壤中保证一个良好的状态,此外还需将温度湿度及肥力都控制在一个最佳的程度。在保证黄瓜幼苗定植工作后的存活率的同时还要将温度保持在25℃,从而就可以保证黄瓜幼苗在短时间内恢复活力,规避温度上的影响致使幼苗的存活率不高,最后影响到定植的效果。

、田间管理

在进行定植工作前半个月,需要对种植区域挖沟施肥,经过对土壤中营养的成分测定以及根据在目前的生长环境中对黄瓜幼苗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肥量进行确定,通常情况下需要在每亩田块中施入30kg复合肥、2000-3000kg腐熟有机肥及10kg优质生物菌肥作为底肥。在黄瓜生长过程中需要随时追肥,其总量为每亩田块内施入50kg尿素及55kg硫酸钾。在施肥时要做到少量多餐的原则,让土壤肥力保持在一个适当的范围之中,这样不但可以满足幼苗在生长上的需求,还能够保持良好的土壤结构。与此同时,还可以使用滴灌的方法,使土壤中的含水量得到有效的控制,保障幼苗生长的需要。在使用大棚进行黄瓜栽培时,也使用地膜覆盖住种植区域,这样不但可以控制杂草的生长,还可以保障幼苗茁长的成长。

2、大棚黄瓜病害防治

、黄瓜的黑腐病

黑腐病是一种在黄瓜生长中比较普遍的病害,其主要表现就是在叶子上产生淡褐色或者是黄褐色的`圆形的病斑,在黄瓜的枝蔓上会出现菱形的病斑,此外,还经常会渗出一些透明色的胶状体,甚至在严重时还会产生蔓烂的状况。因为这种病主要是借助子囊随病株残体隐藏在土壤中,所以,对这种病害防治就是要做到及时处理病株,将病株进行挖走深埋或者是挖走焚烧,除此之外还需选用无病田和无病株作留种株留下种子,若种子有染病嫌疑时可进行消毒工作。当用作物植株制作有机肥时,还可以使用酵素菌充分发酵沤制成堆肥,杀灭黑腐病病菌。在对病害进行防治时最主要的是要控制好在不一样的发病时期适当的用药,对药物的浓度要控制好。一般会用大生M-45进行治理,可将80%大生M-45与50%多菌灵以1∶1的比例充分混合后稀释600倍喷洒防治[1]。

、黄瓜的猝倒病

这种病害常在黄瓜的幼苗期间产生,如果幼苗患上这种病害,就会对幼苗的根茎部产生重创,这样致使黄瓜幼苗不立,更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幼苗死亡。对于猝倒病的防治工作仅需要使用高效无毒的杀菌剂对其处理,比较常用的杀菌剂是大生M-45。可以将80%的大生M-45和50%的多菌灵用1∶1的比例进行混合,混合后稀释600倍,将这些药物每7-10天喷施一次,连续2-3周。

、黄瓜花的打顶现象

黄瓜在幼苗期到结瓜的初期在秧苗顶部出现了雌雄花间杂的花簇以及生长点无法生长为新叶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打顶。这种病害致使黄瓜的生长滞后,在产量以及口感上大打折扣。对于这种病害的防治,需要将地表温度提高到10℃以上,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挖沟晒土,这种方法主要目的是将土壤中的含水量降低。除此之外,将小一点的黄瓜摘掉,保秧促根,对于夜温比较低的打顶现象,在前半夜要将温度保持在15℃,后半夜的温度保持在10℃左右。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大棚黄瓜的种植需要在很多方面进行关注,与此同时,还要引进先进的技术,譬如互联网技术。这样就可以做到对大棚内的温湿度进行控制,从而可以建立起以预防为主体的体系,全面做好对大棚黄瓜病虫害防治的措施,大棚黄瓜的种植将得到更好的发展,收获更多的高品质、高产量的黄瓜。

参考文献

[1]金春范.大棚黄瓜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技服务,2015,32(10):68.

[2]兰德岭.大棚黄瓜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18(26):17+20.

1、品种选择应选择产量高、抗病能力强、商品性好,适宜春露地栽培的品种。2、育苗苗龄大约35天左右,壮苗标准:子叶完好,有3-5片真叶,节间较短,叶柄与主蔓的夹角45度,叶色深绿,叶片肥厚,茎粗壮,根系发达,无病虫害。3、施肥做畦整地、施肥腐熟的有机肥5立方米,过磷酸钙25-30公斤或磷酸二铵10-15公斤(过磷酸钙5-5公斤每立方米,磷酸二铵2-3每立方米)。定植前翻耕作畦,畦宽米,高15厘米以上,并地膜覆盖。4、定植(1)定植期的确定在确保定植后不受冻的前提下尽早定植,承德地区一般在4月末五月初定植。温度指标要求:最低夜温高于5℃,0-10厘米处土壤温度高于12 ℃。秋露地黄瓜采用直播的方法。(2)定植密度4000-4500株/亩,大小行定植,小行距40厘米,大行距80厘米,株距25-30厘米,用暗水法定植。(3)田间管理A、插架。定植后及早插架,防风抽苗,插架可采用花架或人字形架,距离根部8-10厘米左右。B、绑蔓。采用“8”字方法绑蔓,防治磨伤茎蔓和茎蔓下垂。每2~3节绑一次,应在下午进行,上午茎蔓易折断,绑蔓的松紧度应抑强扶弱,对于生长势强的植株适当绑得紧一点,并使生长点高矮一致。C、整枝与掐尖。主蔓结瓜的应去掉所有的侧枝,侧蔓结瓜的在结瓜后留一至两片叶掐尖,并打掉所有的卷须。当茎超过架头时要及时掐尖,促进下部瓜的生长,也可以采取扭尖的方法抑制上部生长。D、肥水管理。及时浇水与中耕,水量多少及次数依天气、生育期而定。缓苗水在植后5~7天浇;坐瓜前控水、中耕、蹲苗;根瓜长10~12厘米时浇催瓜水;结果期浇水每5~7天浇一次。追肥的原则是前轻后重、少量多次,催瓜肥在根瓜坐住后追施,盛瓜肥在根瓜采收后进行。提倡使用有机肥追肥。 1、品种选择早春栽培的品种应选择早熟、耐寒性强、果实发育快的品种。2、育苗早春茬育苗苗龄宜大,定植前充分低温锻炼,用营养杯或纸袋育苗。秋延后茬可采用直播的方法。3、定植前的准备提早扣棚、烤地,定植前20~30天扣盖棚膜,旧棚要进行消毒处理,可用磷酸三钠或次氯酸钠喷立柱和棚膜,也可用百菌清等烟剂进行熏蒸。化冻后及时翻耕土地并施足底肥,底肥以有机肥为主,高畦栽培并覆盖地膜。4、定植在确保幼苗不受冻害的前提下尽早定植,棚内10厘米地温大于12℃,最低夜温不低于5℃。适度密植,每亩4000株左右,要适度浅栽。5、定植后的管理(1)温度管理:早春栽培的黄瓜前期主要是保温防寒,一般缓苗期前不放风加强夜间防寒,缓苗大约需要7天左右,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夜温促进缓苗。缓苗后到根瓜坐瓜阶段大约20天,要适当控制温度,白天20~25℃,夜间12~16 ℃,防治徒长。盛果期要适当控温白天25~30 ℃,夜间16~18 ℃。(2)肥水管理及中耕:早春栽培地温较低,定植水要适当的小,缓苗后浇缓苗水,浇水后进行中耕,并进行蹲苗。采收根瓜后进行浇水,以后每隔5天浇水一次,浇水最好在晴天早上进行,夏季暴雨忽晴后要浇一次水。浇水后及时通风降低棚内空气湿度。定植至根瓜采收可追肥1-2次,结瓜盛期7-10天一次。磷酸二铵和硝酸铵交替使用,也可用冲施肥随浇水冲施。(3)吊蔓及整枝:黄瓜长到5节时及时吊秧或插架,以后每2-3天绕秧或绑秧一次,并及时去除所有的侧枝和卷须,瓜秧接近棚膜时掐尖或把尖扭一下。及时打掉下部的病老叶。 1、品种选择黄瓜应选择耐低温、耐弱光,植株长势旺而不易徒长,分枝少,雌瓜节位低,节瓜性能好,瓜条大小适中,外观和风味好,产量高,抗病能力强的品种。2、育苗育苗的时间安排(以黑子南瓜为例)第1天播黄瓜,第4天播南瓜,第12天嫁接,第22天断根,第35天定植。3、定植前的准备(1)覆盖棚膜及棚室消毒,定植前一个月把棚膜覆盖好,并进行棚室消毒,消毒可使用敌敌畏200毫升,加入硫磺公斤,与锯末混匀点燃,闷棚1-2天,可有效地杀死棚内的病虫卵。对于根结线虫较厉害的的棚室,还可以亩施石灰氮80公斤,充分混匀。(2)整地与施基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亩施充分腐熟好的有机肥10000公斤,深翻40厘米混匀。也可以连年施入发酵腐烂的碎草、麦秸、稻壳等有机物。最好的措施就是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既可有效提高地温,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环境,又可减轻病害发生,改善产品品质,而且增产效果突出。(3)做床与覆地膜:冬季温室栽培黄瓜应起高床,并采取滴灌或膜下暗灌的方法,床宽米,高15厘米左右,并采取地膜覆盖。也可以先定植后覆膜。(4)定植期的确定:冬春茬黄瓜一般在11月下旬到12月上旬定植。(5)定植方法、密度:每亩栽培3500株左右。定植苗要严格筛选,剔除病苗、弱苗及嫁接不合格的苗,按28-30厘米株距开好定植穴,将苗植入穴内,浇好水,然后覆地膜。4、定植后的管理(1)前期管理:从定植到瓜条开始采收,这段时间的管理称为前期管理,前期管理的中心是以促根控秧为主。这个时期的气温和光照虽已明显降低,但还未到达最低点。要充分利用这个时期有利气候条件,加强管理,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植株对低温、弱光及特殊天气的适应能力。前期管理的技术水平高低,对中后期的植株生长、抗病、耐寒能力以及产量有重要的影响。浇好前三水:先要浇好定植水,防止土坨和周围土壤分层,影响缓苗。在定植后10—15天,浇好缓苗水,这一水要浇足浇透,从畦中间的暗沟浇入,水位要顶到定植孔。根瓜采收后晴天上午浇第三水,也叫催瓜水。促根控秧:定植后一周内为促进缓苗,白天25-32℃,夜间15-17℃。缓苗后要加大放风量,晴天中午最高不超过30℃,夜间15-12℃,早晨揭帘前维持在10℃即可,加大昼夜温差,控制地上部的生长。若温度管理偏高,植株长势过旺,到最严寒的1、2月份抵御低温寒流的能力下降,同时叶片过大,地面严重遮阴,也会影响地温的升高及根系的发育。植株吊蔓与调整:当植株长到6-7片叶后开始甩蔓时,及时拉线吊蔓。随着茎蔓的生长,茎蔓往吊绳上缠绕,以后每2-3天一次。(2)中期管理:从根瓜采收至3月上旬的管理称之为中期管理,这段时间在冬茬黄瓜生产中温度最低,光照最弱的时候,是管理的难的时候,同时也是产量产值形成的高峰。温度管理:此时期温度管理是核心,白天要尽可能延长光照时间,在不影响室内温度的前提下草帘尽量早揭晚盖,并实行四段变温管理,上午8:00-13:00,温度控制在25-32℃之间,超过32℃时开始放风。下午13:00-15:30光合能力明显下降,温度维持在20-30℃之间,盖帘后室内气温下降平缓,前半夜温度维持在20-15℃,后半夜12-10℃,即有利于养分输送,又能抑制呼吸消耗。地温应保持在15℃以上。进入2月中下旬,随着气温的增高,日照时数的增长和光照强度的增加,植株制造的养分增多,夜间的温度也应提高,前半夜22-16℃,后半夜15-12℃,有利于养分的输送和瓜条生长。湿度管理:由于冬季气温低,室内放风量小,极易形成高湿环境,发生各种病害,针对这一特点,应实行低温、低湿的管理措施。白天空气湿度控制在60-80%,夜间维持在85-90%之间,早晨叶片尽量不结水滴。应尽量减少浇水次数,不旱不浇水,水后要大放风,用药时尽量选择烟雾剂和粉尘。追肥:随着采瓜量的增加,及时补充养分。根据采收量和植株表现,确定追肥的品种和数量,一般在第四水开始随水追肥,如果叶片、瓜条颜色较深,追肥以氮肥为主,磷钾肥为辅,并注意钙镁和其他微量元素的补充。施用时先将肥料溶解随水追肥。若植株颜色较浅,叶片较大,则以追磷钾肥为主。追肥量应遵循“少吃多餐”的原则,避免一次追肥量过大。3月份以后,可结合浇水追施稀粪和沼液沼渣,但要注意必须充分腐熟发酵。(3)后期管理落蔓摘叶:随着植株的生长和瓜条的陆续采收,生长点接近屋面时要采取落蔓。方法是,在落蔓的上方把拴在铁线上的塑料绳解开,使黄瓜生长点下落至合适的高度后再重新拴好,落蔓前将下部的老叶、病叶及时摘掉,可减少养分消耗,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避免病害传播。加强水肥管理,延长采收期:进入4月以后,为防止植株衰老、脱肥,尽量延长采收期,此时应注意加强肥水的管理,一般5-7天浇一次水,7-10天追一次肥,并确保冲施肥的质量。若出现花打顶,呈萎缩状时,可采取闷尖摘心,促生回头瓜。为提高瓜条的商品率,应及时疏掉弯瓜、病瓜和多余的小瓜。采收一定要及时,不可延迟采收而影响瓜条的商品率及总产量。(4)特殊天气的管理在遇寒流、阴雪、连阴天的特殊恶劣天气的情况下,要实施特殊的管理措施,以减少或避免灾害性天气给生产造成损失。在强寒流到来时,严密防寒保温,增加纸被,草帘等覆盖物,室内采取临时加温,生火炉、点灯泡等措施下雪时要及时清扫,防止棚面积雪而增加骨架负荷过重导致温室骨架倒塌。连阴天时及早采收瓜条,减少瓜条对养分的消耗,在不明显影响室内温度下降的情况下,尽量揭开草帘争取一定时间的散射光。天气骤晴后进行叶面追肥,以迅速补充养分和增加棚内湿度,若叶片出现严重萎蔫时,可适当进行临时回苫。5、采收黄瓜适于早采,单瓜重前期100-150克,中后期150-250克,尤其根瓜必须早采,使上部的瓜和蔓同时生长。前期连阴天应当及时早采,防治植株早衰或得病。 1、霜霉病属真菌性病害,其发病部位在黄瓜中上部叶片,在田间观察时应掌握以下要点,每日上午8时左右,看叶背面是否有水浸状、多角形病斑、病斑上是否有灰霉层,若具备这三点可确诊为霜霉病。适宜发病环境是温度16℃~22 ℃,相对湿度在83%以上。该病病菌有两怕,即怕干燥、怕高温。干燥时病菌3~5天自然死亡。在棚内湿度较大的情况下可以把温度控制到45℃2小时,在喷施适当的药剂防治,很容易的控制此病。药剂防治:可选用安克、普力克、灭克、霜脲锰锌、抑快净、金雷多米尔和阿米西达。另外,在防治霜霉病时,要注意细菌性角斑病的同时发生,可以在防治霜霉病的药剂中,加入防治细菌性角斑病的药剂。2、灰霉病症状:可为害瓜、叶片和茎蔓。为害瓜条多先侵染败落的花,使花腐烂,长出淡灰褐色的霉层后,再进一步侵染到幼瓜,被害小瓜迅速变软,萎缩腐烂,其上密生灰白色霉层。叶片发病多为圆形、近圆形至不规则病斑,直径20~50毫米,病斑边缘明显,表面呈浅红褐色,生有少量灰霉。茎蔓受害引起局部腐烂,严重时病茎折断,整株死亡。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温室内本病常在入冬后湿度大、放风不及时且温度低时开始发生。温度20℃左右,阴天光照不足,相对湿度在90%以上,结露时间长,是灰霉病发生蔓延的重要条件。若温度高于30℃,相对湿度在90%以下,病害则停止蔓延。药剂防治:保护地内发病初期可选用10%的速克灵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每次每亩250克,熏3~4小时。也可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1500倍液,或适乐适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利霉康500倍液,或25%阿西米达悬浮剂1500倍液。每6-7天用药一次,连续防治3-4次,要求药要喷到花及幼瓜上。在始花期沾花时加入用量的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或25%适乐时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沾花或喷花效果明显。3、白粉病症状:先在下部叶片正面或背面长出小圆形白粉状霉斑,逐渐扩大,厚密,不久连成一片。发病后期整个叶片布满白粉,后变灰白色,最后叶片呈黄褐色干枯。茎和叶柄上也产生与叶片类似病斑,密生白粉霉斑。在秋天,有时在病班上产生黄褐色小粒点,后变黑色。此病在叶片布满白粉,发病初期霉层下部表皮仍保持绿色,与其它叶部病害容易区别。此病的适宜温度条件是20~25℃, 适宜相对湿度是35~45%。所以,白粉菌对温、湿度的要求是,不冷不热、不干不湿。幼嫩、徒长的植株易感此病。防治方法:白粉菌对“硫”特别敏感,在定植前按每亩用硫磺粉公斤加锯末或其他助燃剂点燃熏蒸,密闭熏闷一昼夜,可杀死白粉菌,隔3天再熏闷一次,然后播种或定植。在黄瓜生长期间,硫磺粉可减量一半,时间减为一夜即可,隔5~7天再熏闪一次,效果良好。当田间发生中心病株时,要及时喷药防治,可选用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达克宁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10%世高2500倍液,或2%加收米400倍液等,每隔5~7天喷一次,并农药的交替使用。在喷药时,不要忽略对地面的喷撒。4、病毒病症状:黄瓜病毒病主要危害叶和瓜。苗期、成株期均能发生。幼苗期发病子叶变黄枯萎,幼叶浓绿与淡绿相间呈花叶状。成株期发病植株矮小,节间短而粗,叶片明显皱缩增厚,新叶呈黄绿相间花叶,病叶严重时反卷,病株下部老叶逐渐枯黄。瓜条发病后停止生长,表面呈深浅绿相间的花斑。严重时瓜表面凹凸不平或畸形,发病重的植株,节间缩短,簇生小叶,不结瓜,导致萎缩枯死。主要靠蚜虫、飞虱、田间操作传播。在高温、干旱、日照强的条件下发病重。缺水、缺肥、管理粗放、蚜虫多时发病重。防治方法:育苗时用遮阳网降温、遮光,远离带病作物。移栽后立即用“天达2116”1000倍液+天达裕丰1000倍液喷雾和灌根,促苗防病。发病初期可用20%毒克星500倍液或20%病毒A500液喷雾,每7天一次。5、细菌角斑病症状:幼苗期子叶上产生圆形或卵圆形水浸状病斑稍凹陷,后变褐色于枯。成株期叶片上初生针头大小水浸状斑点,病斑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黄褐色,湿度大时,叶背面病斑上产生乳白色黏液,干后形成一层白色膜或白色粉末状物,病斑后期质脆,易穿孔。茎、叶柄及幼瓜条上病斑水浸状,近圆形至椭圆形,后呈淡灰色,病斑常开裂,潮湿时瓜条上病部溢出菌脓,病斑向瓜条内部扩展,沿维管束的果肉变色,一直延伸到种子,引起种子带菌。病瓜后期腐烂,有臭味,幼瓜被害后常腐烂、早落。土壤中的病菌通过灌水、风雨、气流、昆虫及农事作业在田间传播蔓延。病菌由气孔、伤口、水孔侵入寄主。发病的适宜温度18一26℃,相对湿度75%以上,湿度愈大,病害愈重,暴风雨过后病害易流行。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重茬,氮肥过多,钾肥不足,种植过密的地块,病害均较重。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新植霉素5 000倍液,或30%琥胶肥酸铜(DT杀菌刑)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以上药剂可交替使用,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3~4次。铜制剂使用过多易引起药害,一般不超过3次。喷药须仔细周到地喷到叶片正面和背面,可以提高防治效果。6、根结线虫症状:主要为害根部。根受害后发育不良,侧根多,并在根端部形成球形或圆锥形大小不等的瘤状物,有时串生,初为白色、质软,后变为褐色至暗褐色,表面有时龟裂。被害株地上部分发育不良,叶色黄,天早时萎蔫枯死,易误认为是枯萎病株。根结线虫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5~30℃,27℃时繁殖一代需25-30天,幼虫在10℃时停止活动,55 ℃经10分钟死亡。线虫多在20厘米深土层内活动,以3-10厘米土层内最多。线虫靠土壤、病苗、灌溉水、农事作业等传播蔓延。地势高、土壤疏松、盐分低的条件下宜于线虫活动,有利于发病,沙土地、重茬地发病重。在无寄主的条件下,线虫在土中可存活1年。防治方法:土壤消毒,种植前结合深翻亩施用石灰氮80公斤,土壤用虫螨克乳油每平方米毫升兑水6升消毒,或每亩用米乐尔3%颗粒剂4-6千克,拌干细土50千克撒施;生长期再用虫螨克乳油1 000-1 500倍液灌根1~2次,间隔10-15天。收获后田间彻底清除病残株,集中烧毁或深埋可用以沤肥。另外亩施用两吨沼渣可有效地防治根结线虫。有条件的地方在蔬菜采收结束后可种一茬水稻效果更好。7、白粉虱白粉虱食性很杂,可危害多种蔬菜。主要以若虫为害,集中在黄瓜叶背面吸取汁液,造成叶片褪色、变黄、萎蔫,严重时植株枯死。为害时还分泌密露,污染叶片,引起霉菌感染,影响植株光合作用,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防治方法:尽量避免混栽,特别是黄瓜、西红柿、菜豆不能混栽。调整生产茬口也是有效的方法,即头茬安排芹菜、甜椒等白粉虱为害轻的蔬菜,下茬再种黄瓜、番茄。老龄若虫多分布于下部叶片,摘除老叶并烧毁。在温室设置黄板可有效地防治白粉虱。用背负式机动发烟器把1%溴氰菊酯或戊菊酯(杀灭菊酯)油剂雾化成雾滴,悬浮在空气中杀灭成虫效果很好。可用25%噻嗪酮(扑虱灵)可湿性粉剂或用溴氰菊酯或20%氰戊菊酯(速灭杀丁)乳油2000倍液喷雾隔6~7天1次,连续防治3次。还可用烟雾剂进行熏蒸,连续2-3次。

黄瓜也称胡瓜、青瓜,属葫芦科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并且为主要的温室产品之一,黄瓜的茎上覆有毛,富含汁液,叶片的外观有3-5枚裂片,覆有绒毛,黄瓜的瓜皮本来是青绿色,放久了会逐渐变为黄色,又称为老黄瓜。形态特征黄瓜根主要集中0-30厘米,主根深可达1米。好气性强,抗寒、吸肥能力弱,栽培要浅,适于肥沃、疏松的土壤。根系形成层浅,易老化,苗期发生快,育苗时间不宜过长,定植要保护根系。黄瓜的茎粗细、颜色深浅和茎上的刺的硬度是植株长势强弱和产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一般茎粗厘米,节间5-9厘米为宜。子叶贮藏和制造的养分是秧苗早期营养的主要来源,子叶还是判断黄瓜生长环境优略的重要标志,栽培时应保持子叶完好。真叶大、薄,蒸腾量大,缺水时易萎蔫。雌雄同株异花,具有单行结实的特性。黄瓜在第一片真叶出现时就开始花芽分化,第一片真叶展开时生长点分化已分化到12节,9节内的叶腋均已花芽分化,但性型未定,第二片真叶展开时花芽分化已到12-16节,3-5节性型已经决定,第七片真叶展开时,第26节花芽已经分化,16节以内的花芽性型已经决定。因此苗期结束时植株中下部每个节位是雌花还是雄花就已经决定。雌雄花的多少与环境条件有直接关系,白天适温,适当的降低夜温,有利于雌花的形成。第一片真叶展开时,第二片真叶还未展开,夜温12-14℃,第二片真叶展开时可降到10-12℃,有利于雌瓜的形成。1-5片真叶时,每天8小时光照有利于雌花形成,超过12小时雌花减少。含水量高有利于雌花形成,但过高易徒长,不利雌花形成。氮、磷一次性施入不利雌花形成,分期使用雌花多,如一次性施入雌雄比是1:91;三次施入雌雄比是1:65。适时用乙烯利或增瓜灵可减少雄花,用硝酸银处理可减少雌花。生育周期1、发芽期:播种至第一片真叶出现,一般5-7天,此阶段生长量小、速度缓慢,需较高的温湿度和充足的光照,促进及早出苗,出苗整齐,防止徒长。2、幼苗期:从第1真叶展开至第4-5片真叶展开,一般需要30天左右。此阶段开始花芽分化,但生长中心仍为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管理目标为促控相结合,培育壮苗。3、初花期(发棵伸蔓期):从第4-5片真叶展开至第一个雌瓜坐瓜,大约需要20天左右,此时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同时进行,生长中心逐步由营养生长转换为生殖生长,应该促控结合,促坐瓜控徒长。4、结瓜期:从第一个雌坐瓜至拉秧,持续时间因栽培方式不同而不同。此阶段植株生长速度减缓,以果实及花芽发育为中心。应供给充足的水肥,促进结瓜、防止早衰。

育种论文参考文献

1 符合规范2 不算是参考文献你只是毕业论文,要求没有学术论文那么高,学术论文主要是因为考虑到知识产权,侵权之类的问题,所以,必须把每一份参考文献都标明,但是,只要在末尾标注了,就可以在正文中不注释,因为,正文中太多的标注,会给人感觉,你这篇学术论文似乎是大染缸,似乎是别人的成果拼凑而成,所以,很多从命的学者,喜欢统一放在论文末了,一来,没有很多人关心,二来,可以显得都是自己的成果,真的有人要追究,也可以拿出底下的参考文献把秘密都告诉你咯。。。参考文献的格式参考文献示例 (正文后空一行) 参考文献 (空一行) [1] 王石平,刘克德,王江,张启发.用同源序列的染色体定位寻找水稻抗病基因DNA片段.植物学报,1998,40: 42-50 [2]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 edu. cn/pub/wml. txt/. [3] 刘克德.水稻广亲和性遗传基础的全基因组分析及S5位点区段部分物理图谱的构建.[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1998 [4] 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六分委员会.GB 6447-86文献编写规则.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6 [5] 张启发,李建雄.水稻杂种优势的遗传和分子生物学基础的研究进展.王连铮, 戴景瑞主编, 全国作物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作物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全国作物育种学术讨论会, 北京, 1998,北京:中国农业科技术出版社,1998:1-10 [6] 张启发.玉米的群体和群体遗传学.见:刘纪麟主编,玉米育种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264-320 [7] 姜锡州.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法.中国专利, 881056073.1989-07-26 [8]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 .人民日报,1998-12-25(10). [9] 蓝盛银,徐珍秀.植物花粉剥离观察扫描电镜图解.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47-48 [10] Ahn S, Tanksley S D. Comparative linkage maps of the rice and maize genome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3b, 90:7980-7984 [11] Foth H D. Fundamentals of soil science. 7th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84: 151-159 [12] Aldemita R R. Genetic Engineering of rice: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mediated transformation of rice and evaluation of a corn pollen-specific promoter using the gusA gene in transgenic rice. (Ph D dissertation). West Lafyatte: Purdue University, 1998 [13] Morison J I L. Intercellular CO2 concentration and stomatal responses to CO2. In: Zeiger E, Farquhar G D, Cowan I R eds., Stomatal Func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229-251 [14] Wang X M. Recombinant DNA sequences encoding Phospholipase. USA patent, 5670366. 1997-09-23 [15] Zhang Q, Gao Y J, Yang S H, Ragab R A, Saghai Maroof M A, Li J X, Li Z B. Molecular marker-based analysis of heterosis in hybrid rice. Abstract, 7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s International Program on Rice Biotechnology, 1994, Bali, Indonesia

园艺方面的毕业论文轻风论文网很多啊,可以看下

微生物育种-诱变育种摘要:分析了近几年来我国常用的几种物理诱变和化学诱变育种方法的原理、特点以及成功案例等, 为微生物诱变育种提供了依据。综述了其在酶制剂、抗生素、氨基酸、维生素、杀虫剂等高产菌种选育中的应用进展;对该技术与离子束技术、空间技术的结合在微生物菌种选育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关键词:诱变;微生物育种;应用进展;展望 微生物与酿造工业、食品工业、生物制品工业等的关系非常密切, 其菌株的优良与否直接关系到多种工业产品的好坏,甚至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所以培育优质、高产的微生物菌株十分必要。微生物育种的目的就是要把生物合成的代谢途径朝人们所希望的方向加以引导, 或者促使细胞内发生基因的重新组合优化遗传性状, 人为地使某些代谢产物过量积累,获得所需要的高产、优质和低耗的菌种。作为途径之一的诱变育种一直被广泛应用。目前,国内微生物育种界主要采用的仍是常规的物理及化学因子等诱变方法。此外,原生质体诱变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酶制剂、抗生素、氨基酸、维生素等的菌种选育中,并且取得了许多有重大应用意义的成果。1、诱变育种物理诱变紫外照射紫外线照射是常用的物理诱变方法之一, 是诱发微生物突变的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DNA 和RNA 的嘌呤和嘧啶最大的吸收峰在260nm, 因此在260nm 的紫外辐射是最有效的致死剂。紫外辐射的作用已有多种解释,但比较确定的作用是使DNA 分子形成嘧啶二聚体[1]。二聚体的形成会阻碍碱基间正常配对,所以可能导致突变甚至死亡[2]。紫外照射诱变操作简单,经济实惠,一般实验室条件都可以达到,且出现正突变的几率较高,酵母菌株的诱变大多采用这种方法。电离辐射γ- 射线是电离生物学上应用最广泛的电离射线之一,具有很高的能量,能产生电离作用,可直接或间接地改变DNA 结构。其直接效应是可以氧化脱氧核糖的碱基,或者脱氧核糖的化学键和糖- 磷酸相连接的化学键。其间接效应是能使水或有机分子产生自由基, 这些自由基可以与细胞中的溶质分子发生化学变化,导致DNA 分缺失和损伤[2]。除γ- 射线外的电离辐射还有X- 射线、β- 射线和快中子等。电离辐射有一定的局限性,操作要求较高,且有一定的危险性,通常用于不能使用其他诱变剂的诱变育种过程。离子注入离子注入是20 世纪80 年代初兴起的一项高新技术,主要用于金属材料表面的改性。1986 年以来逐渐用于农作物育种,近年来在微生物育种中逐渐引入该技术[3]。离子注入时,生物分子吸收能量,并且引起复杂的物理和化学上的变化,这些变化的中间体是各类活性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可以引起其它正常生物分子的损伤,可使细胞中的染色体突变,DNA 链断裂,也可使质粒DNA 造成断裂。由于离子注入射程具有可控性, 随着微束技术和精确定位技术的发展,定位诱变将成为可能[4]。离子注入法进行微生物诱变育种, 一般实验室条件难以达到,目前应用相对较少。 激光激光是一种光量子流,又称光微粒。激光辐射可以通过产生光、热、压力和电磁场效应的综合应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有机体,引起细胞染色体畸变效应、酶的激活或钝化,以及细胞分裂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改变。光量子对细胞内含物中的任何物质一旦发生作用, 都可能导致生物有机体在细胞学和遗传学特性上发生变异。不同种类的激光辐射生物有机体,所表现出的细胞学和遗传学变化也不同[5]。激光作为一种育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使用安全等优点,近年来应用于微生物育种中取得不少进展。 微波微波辐射属于一种低能电磁辐射, 具有较强生物效应的频率范围在300MHz~300GHz,对生物体具有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其热效应是指它能引起生物体局部温度上升。从而引起生理生化反应;非热效应指在微波作用下,生物体会产生非温度关联的各种生理生化反应。在这两种效应的综合作用下,生物体会产生一系列突变效应[6]。因而,微波也被用于多个领域的诱变育种,如农作物育种、禽兽育种和工业微生物育种,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航天育种航天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是利用高空气球、返回式卫星、飞船等航天器将作物种子、组织、器官或生命个体搭载到宇宙空间, 利用宇宙空间特殊的环境使生物基因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进行选育,培育新品种、新材料的作物育种新技术。空间环境因素主要有微重力,空间辐射,以及其它诱变因素如交变磁场,超真空环境等,这些因素交互作用导致生物系统遗传物的损伤,使生物发生诸如突变、染色体畸变、细胞失活、发育异常等。航天育种较其它育种方法特殊, 是航天技术与微生物育种技术的有机结合,技术含量高,成本高,个体研究者或一般研究单位都难以实现,只能与航天技术相结合,由国家来完成。2.1 化学诱变 烷化剂烷化剂能与一个或几个核酸碱基反应,引起DNA 复制时碱基配对的转换而发生遗传变异, 常用的烷化剂有甲基磺酸乙酯、亚硝基胍、乙烯亚胺、硫酸二乙酯等。甲基磺酸乙酯( ethylmethane sulphonate ,EMS) 是最常用的烷化剂,诱变率很高。它诱导的突变株大多数是点突变,该物质具有强烈致癌性和挥发性,可用5%硫代硫酸钠作为终止剂和解毒剂。N- 甲基- N'- 硝基- N- 亚硝基胍( NTG) 是一种超诱变剂,应用广泛,但有一定毒性,操作时应该注意。在碱性条件下,NTG 会形成重氮甲烷(CH2N2),它是引起致死和突变的主要原因。它的效应很可能是CH2N2 对DNA 的烷化作用引起的[2]。硫酸二乙酯( DMS) 也很常用,但由于毒性太强,目前很少使用。乙烯亚胺,生产的较少,很难买到。使用浓度,高度致癌性,使用时需要使用缓冲液配置。 碱基类似物碱基类似物分子结构类似天然碱基,可以掺入到DNA 分子中导致DNA 复制时产生错配,mRNA 转录紊乱,功能蛋白重组,表型改变。该类物质毒性相对较小,但负诱变率很高,往往不易得到好的突变体。主要有5- 氟尿嘧啶( 5- FU) 、5- 溴尿嘧啶( 5- BU) 、6- 氯嘌呤等。程世清等[25]用5- BU 对产色素菌( 分枝杆菌T17- 2- 39) 细胞进行诱变,生物量平均提高. 无机化合物诱变效果一般,危险性较小。常用的有氯化锂,白色结晶,使用时配成的溶液, 或者可以直接加到诱变固体培养基中,作用时间为30min~2d。亚硝酸易分解,所以现配现用。常用亚硝酸钠和盐酸制取,将亚硝酸钠配成 的浓度, 使用时加入等浓度等体积的盐酸即可。 其他盐酸羟胺,一种还原剂,作用于C 上,使G- C 变为A- T。也较常用,使用浓度为~,作用时间60min~2h。此外,诱变时将两种或多种诱变因子复合使用,或者重复使用同一种诱变因子,效果更佳。顾正华等[7]以谷氨酸棒杆菌ATCC- 13761 为出发菌株,经DMS 和NTG 多次诱变处理,获得一株L- 组氨酸产生菌。2、诱变剂 诱变剂的选择在选择诱变剂时, 需要注意诱变剂的专一性, 即某一诱变剂或诱变处理优先使基因组的某些部分发生突变而别的部分即使有也很少发生突变。对诱变剂专一性的分子基础不十分了解万尽管有关的修复途径必定对此有影响, 但它们的关系并不那么简单, 其它各种因素,包括诱变处理的环境条件也能影响突变类型。工业遗传学家很难正确地预言改良某一菌种时需要何种类型的分子水平的突变。因此, 为了产生类型尽可能多的突变体, 最适当的方法是采用几种互补类型的诱变处理。远紫外无疑是所有诱变剂中最为合适的, 似乎可以诱导所有已知的损伤类型。采取有效、安全的预防方法也很容易。在化学诱变剂中, 液体试剂比粉末试剂更易进行安全操作。的另一个不利因素是它有产生紧密连锁的突变丛的趋势, 尽管这种效应在某些体系中能成为有利条件。最后, 必须认识到可能某些特异菌系用某些诱变剂是不能被诱变的。当然这一点通过测定易检出的突变体, 如抗药性突变体或原养型回复突变体的诱变动力学可以相当容易地得到验证。[8] 诱变剂的剂量从随机筛选的最佳效果看, 诱变剂的最适剂量就是在用于筛选的存活群体中得到最高比例的所需要的突变体, 因为这会使在测定效价的阶段更省力。因此在菌株改良以前,为了决定所用诱变剂的最适剂量, 并为突变性的增强技术打下基础, 聪明的做法通常是测定不同诱变剂处理不同菌种时的突变动力学。用高单位突变本身来测定最适剂量有时是不可能的, 因为这种突变的检测很困难。但如使用容易检出的标记如耐药标记, 只要估计到方法的局限性, 还是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的。[9]3、原生质体诱变在工业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进展 在酶制剂菌种选育中的应用酶制剂是活的有机体产生的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是所有新陈代谢过程必不可少的要素。应用原生质体诱变技术对酶制剂的生产菌株进行诱变,已经获得了许多高产菌株。胡杰等[10 ]对沪酿(Aspergillus oryzae) 31042米曲霉的原生质体进行紫外线-氯化锂、N-甲基- N′-硝基-N - 亚硝基胍( N - methyle - N′- nitro - N -nitrosogunidinc, NTG)复合诱变,筛选到8 株高产中性蛋白酶突变株群,其中最高产酶活力为出发菌株的1162倍,为以后的细胞融合、基因组改组等提供了优良的候选文库。3.2抗生素高产菌种选育中的应用抗生素是微生物细胞的次级代谢产物,目前主要采用微生物发酵法进行生物合成。由于生产菌种产量的高低受多步代谢调控的制约,高产菌株的选育也很困难。原生质体诱变作为一种诱变技术,在抗生素的高产菌种选育中已有着广泛的应用。朱林东等[ 11 ] 通过紫外线诱变始旋链霉菌( S treptom ycespristinaespiralis)的原生质体, 得到了产普那霉素为1159g/L的高产突变株,比出发菌株提高10113%。 在氨基酸、生产溶剂及有机酸菌种选育中的应用氨基酸是生物功能大分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在食品、饲料、医药、化学工业、农业等行业中应用广泛,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氨基酸生产。发酵法已成为氨基酸生产的主要方法。因此选育高产菌株是氨基酸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生产溶剂和有机酸是微生物的初级代谢产物,原生质体诱变技术在生产溶剂和有机酸生产菌种选育中也取得了成效。 生素菌种选育中的应用维生素是维持人和动物生命活动必需的、但不能自身合成的一类有机物质,在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韩建荣等用激光处理青霉( Penicillium sp) PT95 的原生质体,选育到一株菌核生物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有显著提高的突变株L05。该突变株的菌核生产量提高 ,菌核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 ,类胡萝卜素产率的增加幅度达到。 虫菌种选育中的应用苏云金杆菌(B acillus thuringiensis)是从自然界中筛选出来的一大类细菌型微生物杀虫剂,多应用于农林害虫的防治中。王丽红等[ 12 ] 对苏云金杆菌NU- 2的原生质体进行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筛选到的突变株发酵周期从44h缩短到,晶体蛋白含量提高。4、 展望未来近年来,随着新的诱变源的出现,原生质体诱变技术的应用也会有新的进展。离子束作为一种新的诱变源,有其特有的作用机理[ 13 ] ,使得离子束诱变具有诱变谱广、变异幅度大、突变率高等优点,其应用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特别是运用离子注入选育Vc菌株的成功,为我国的VC 行业增添了活力。航天搭载的微生物菌种,能借助微重力、空间辐射、超真空等综合空间环境因素的转换,在较短时间里创造目前其它育种方法难以获得的罕见基因突变,以此来进行微生物育种是空间技术育种的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利用空间技术对某些抗生素的产量提高及酶制剂研究曾有些可喜的结果。将离子注入、空间技术与微生物原生质体技术结合起来,微生物原生质体诱变技术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5、结语随着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飞速发展, 许多新型复杂的技术被应用于菌种选育, 如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和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等, 但是诱变育种技术仍是提供菌株生产能力的重要有效手段。它获得的正突变率相对较高,可以得到多种优良突变体和新的有益基因类型。另一方面,诱变育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机性,在实际应用中,研究者应根据出发菌株及实验室条件等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诱变方法。本实验室将物理因子和化学因子结合起来对多种酵母菌株进行复合诱变,均得到了理想菌株。此外,我们正在尝试反复采用几种诱变因子进行多次诱变,以期得到更为理想的菌株。参考文献:[1] Madigan,(美),(美),Parker,J.(美).微生物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社,2001:390.[2] 曹友声,刘仲敏.现代工业微生物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 陈义光,李铭刚,徐丽华,等.新型物理诱变方法及其在微生物诱变育种中的应用进展[J].长江大学学报,2005,2(5):46- 48[4] 余增亮.离子注入生物效应及育种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院学报,1991,18(4):251- 257.[5] 胡卫红.激光辐照微生物的研究概况[J].激光生物学报,1999,8(1):66- 69.[6] Leach and reproductive effects of microwave radiation[J].Bull NYAcademicMedicine,1980,55(2):249- 257.[7]顾正华.L- 组氨酸产生菌的选育[J].无限轻工大学学报,2002,21(5): 533- 535.[8]施巧琴,吴松刚.工业微生物育种学(2 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 4,76- 78.[9]戴四发, 黎观红, 吴石金.现代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研究进展.微生物学杂志, 2000 年6 月, 20 卷, 2 期.[ 10] 胡杰,潘力,罗立新,等1米曲霉孢子原生质体复合诱变及高活力蛋白酶菌株选育[ J ]1食品工业科技, 2007, 28 (5) :116~1191[ 11 ] 朱林东,金志华1普那霉素产生菌的原生质体诱变育种[ J ]1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6, 31 (10) : 591~5941[ 12 ] 王丽红,郭爱莲1苏云金杆菌NU- 2原生质体复合诱变的研究[ J ]1微生物学杂志, 2006, 26 (4) : 23~261[ 13 ] Huiyun Feng, Zengliang Yu, Paul K Chu1 Ion imp lantationof organisms [ J ] 1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6, 54(3- 4) : 49~1201

你在百度上搜索一下,需要那篇,我给你下载

瓜蒌论文参考文献

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医辨治

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多伴有心悸、心慌、易惊、难寐之症,多为心神虚所致,故诊疗中必须注意护养心神。因中成药具有“便利、快捷、高效”的特点,可在辨证的基础上,恰当选用,如参附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参仙升脉口服液、心宝丸等,因其使用便捷,可显著提高救治效果。

摘要:

目的:探讨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医辨治方法。方法:通过多年临床观察,从中医对本病的认识、辨病辨证、分型论治、诊疗中需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加以总结。结果:中医辨证施治疗效确切,即使重症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综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且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中医药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具有优势。

关键词:

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医病机;辨证分型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指心律失常发生时以心率缓慢为特征的一大类心脏疾病,为临床常见病症,多为心系本身疾病所伴生,如冠心病、心肌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归属于中医“心悸”“怔忡”范畴,其病机错综复杂,标本虚实难辨,中医在本病治疗方面有一定优势,现归纳总结如下。

1中医对本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1]。《伤寒杂病论》正式提出“惊悸”病名;《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对“惊悸”的发病原因及审证求因的方法进行了论述,如“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济生方》提出了“怔忡”病名,指出“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济生方•怔忡论治》指出发病原因为“真血虚耗,心帝失辅,渐成怔忡”,以及“五饮停蓄,湮塞中脘”;《丹溪心法》认为当“责之虚与痰”;《医林改错•心慌》认为瘀血内阻亦能导致心悸怔忡。总之,其病机常与心虚胆怯、心血不足、心阳衰弱、水饮内停、瘀血阻络、湿热阻滞等相关。

2辨病辨证撮要

善于识脉

结脉、代脉、迟脉、缓脉、濡脉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特征性脉象。《伤寒论集注》中载:“结代之脉……皆气血两虚,而经隧不通、阴阳不交之故。”指出经隧不通、阴阳不交为病变之本质。“结脉因气血凝”,需着重行气活血;“代脉因元气衰”,则重在补益元气。若出现成联律的代脉,则心脏虚弱更明显,古人有“结轻代重自殊途”之说,这是识病的一般脉象规律。在此基础上,又需善于认识特殊情况,如损脉、败脉在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较重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时出现,至于夺精脉几乎仅见于心脏骤停时极慢的室性自身节律。临床需知常达变,辨识出脉象的本质意义。

四诊合参

首辨虚实。实证其脉迟而细弦,舌苔白腻,临床表现胸闷气急,或有胸痛彻背,面晦,神疲等,多为痰饮上犯,心阳痹阻,兼挟瘀血者,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虚证其脉沉细,或大而无力,舌质胖大或淡紫,苔白,面白唇绀,心慌、心痛、胸闷,气短似喘,自汗怕冷,神疲懒言,此乃元气虚馁,心阳不振,阳微不运之征。

结合现代医学的相关检查

识别清“病”,如查心电图、或24h动态心电图,心脏多普勒、心电生理检查、运动试验、实验室检查等,分清楚是“器质型”,抑或“功能型”,以及伴随的基础病、危险分型、预后判断等。

3分型论治举要

辨病是基础,辨证是关键,在辨清“证”的前提下,制定出恰当的治法。兹将临床常见治法归纳如下。

益气升清法

症见脑空、眩晕、耳鸣、掉摇欲仆,或卒然晕厥,伴有短气似喘、心悸、胸闷,舌质淡胖、苔薄,脉迟或损脉、败脉。证属上气不足、心肺气虚,治宜益气升陷,方用升陷汤。气虚甚者,加人参、黄芪,山萸肉酸敛,可防升散太过。

益气温中法

症见心悸眩晕,腹部冷痛,呕吐泄泻,虚烦劳热,肢体倦怠,四肢不温,舌体淡胖,苔白,脉迟而软或损脉,或伴结脉、代脉。证属宗气不足、脾胃虚寒,治宜益气温中,在脾用附子理中汤加减,在胃用小建中汤加减。气虚者加黄芪,名黄芪建中汤,血虚者加当归,名当归建中汤。

温阳化饮法

症见胸胁满闷,心悸、眩晕,短气而喘,或腰膝酸软,水肿尿少,舌淡紫,苔腻白滑,脉迟而滑等。证属阳虚饮停、胸阳不振,治宜温阳化饮。在脾用苓桂术甘汤,在肾用五苓散。

温经散寒法

症见怕冷,肢清或微发热,头晕头痛,脉沉迟。证属表里两寒,治宜温阳散寒,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者,应回阳救逆,方用四逆汤化裁。

温通胸阳法

症见胸脘痞闷,心悸眩晕,痰多气短,形寒肢冷,或胸痛彻背,背寒冷如掌大,或浮肿,小便短少,恶心吐涎,苔白腻滑,脉弦迟,或短、代、结。证属痰浊痹阻、心阳不振,治宜温通心阳、化痰蠲浊,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附桂化裁。

温补心肾法

症见胸闷、心悸、气短,畏寒、怕冷,眩晕、乏力,腰酸,小便清长,舌苔灰黑,脉迟缓无力。证属心肾阳虚、神失内守,治宜温通心肾,方用右归丸化裁。

活血化瘀法

症见心悸、心痛,舌紫,脉迟涩或结代。证属瘀血阻络、心脉不畅,治宜活血化瘀、舒心通脉,方用血府逐瘀汤合丹参饮化裁。

清化湿热法

症见胸闷、心悸,脘痞、纳呆、乏力,汗出不畅,尿少色黄,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薄黄腻,脉濡。证属湿热阻滞、心阳被遏,治宜清化湿热,方用三仁汤化裁。

4诊疗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

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原因很多,需借助现代医学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进行危险分层、预后判断等,对重症需中西医结合治疗,如心脏起搏器的急诊植入,基础病的救治等,在此基础上,辨证处以中医综合治疗。

正确处理“标”与“本”的关系

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阳虚(气虚)为发病之本,痰浊、瘀血、湿热为标。亦需处理好温阳与补气的关系,若以阳虚为主者,应在温阳的基础上,兼以补气;若以气虚为主者,可在补气的基础上,兼以温阳,因为“阳为气之渐,气为阳之基”,在临床上,兼顾二者的关系,相使用药。对慢性或恢复期患者,需用药缓图,以逐渐改善患者的体能,提高疗效。

运用好疗效确切的中成药

因中成药具有“便利、快捷、高效”的特点,可在辨证的基础上,恰当选用,如参附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参仙升脉口服液、心宝丸等,因其使用便捷,可显著提高救治效果。

制定出适合患者个体的“组合拳”治疗、康复方案

如“药物治疗+康复训练+食物疗法+戒烟限酒”等,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要善于养心神

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多伴有心悸、心慌、易惊、难寐之症,多为心神虚所致,故诊疗中必须注意护养心神。如心气虚者,选用归脾丸、钱氏养心丸;心阴亏虚者,选用甘麦大枣汤、天王补心丹等;心之阴阳气血皆亏者,常用复脉汤。

5验案举例

王某,女,56岁,教师,2010年4月2日初诊。自诉曾因反复晕厥伴眩晕、心悸3个月,加重5天而住院治疗。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静止。最慢心率43次/min。阿托品试验后见窦性心律不齐,结性逸搏,最快心率86次/min。查血色素62g/L。中医诊断为虚劳(脾胃虚寒、气血两虚型);西医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慢心率),中度贫血。经住院治疗16天,一般情况改善,但心率改善不明显,出院1周后病情反复,遂来门诊求治。刻诊见: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爪甲无华,畏寒踡卧,舌胖苔白,脉细沉迟。四诊合参,辨证为脾胃虚寒、气血两亏。治以温中补虚、养血活血之法,方用四物汤合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化裁。处方:熟地15g,当归10g,赤芍15g,白芍15g,桂枝10g,炙甘草6g,大枣6g,阿胶6g,麻黄6g,附片6g,细辛3g,砂仁5g,干姜6g。3剂,2日1剂,水煎分服。二诊:脉搏48~56次/min,精神好转,仍食欲不振。阳气有所振奋,气血一时尚难恢复,效不更方,守原方7剂,煎服法不变。三诊:服药2周后,脉搏52~64次/min,症状大减,食纳增加明显。此为脾胃生化之机得复,宗气有源,心脉鼓动有力,血运得以通畅。故于前方去麻黄、附片、细辛,加党参15g、白术15g,阿胶每剂增至10g,以加强益气健脾补血之用,续进7剂。四诊:精神、饮食如常,脉率稳定在62次/min以上。在三诊方基础上,加丹参15g、柏子仁15g,5剂,2日1剂,水煎分服。嘱劳逸结合,适当锻炼,饮食以富含营养易消化为宜,避免感冒,调畅情志。服药结束后,脉率稳定在64~68次/min,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血色素恢复正常。

参考文献:

[1]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103.

为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中西药配伍治疗常见病比较普遍,但合理伍用能使药物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反之则不能获得预期的治疗效果,甚至产生不良反应。笔者现结合本院1 000例中西药配伍应用处方,浅析中西药配伍应用的有关问题。1 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本院门诊部中、西药配伍应用处方。1000例处方分属以下3种:①首诊医生确诊一种疾病采用中西药配伍用药者423例;②以1种疾病先后到中西医就诊同时用药者328例;③2种以上疾病同时应用中西药治疗者249例。中西药伍用形式分3种:①中药汤剂与西药配伍347例;②中成药与西药配伍315例;③中西药注射剂分别或同时伍用338例。2 随访结果①中西药合用有协同、增效者508例;②中西药伍用降低不良反应者321例;③不合理伍用产生不良反应者171例。3 分析 相互制约,减轻不良反应临床应用的许多西药成分单一,其治疗作用虽然明显,但药物不良反应较大,用相应西药对抗或治疗效果不佳,实践证明配合有效中药可获得理想的效果。如多数抗肿瘤化学药物有严重的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引起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将其配伍海螵蛸、白及、女贞子、石韦、补骨脂、山茱萸等可有效减轻化疗中的不良反应,特别是保护胃黏膜、防止白细胞数目下降,提高机体免疫力效果较好,其作用机理是海螵蛸所含大量硫酸钙和白及含的白及胶质等均有收敛、止血、制酸、消肿生肌等作用,对控制5-氟脲嘧啶等化疗等药物引起消化道反应有很好效果;女贞子、石韦、补骨脂、山茱萸分别含有女贞苷、黄酮苷及其他多种苷类等,与环磷酰胺等化疗药物伍用可防止骨髓抑制引起的白细胞数目下降。当前用于抗精神失常的药物氯丙嗪有损害肝脏功能的不良反应,治疗疾病时如与珍珠层粉伍用,对肝功能受损者有较好改善作用,其作用机理是珍珠层粉含有20余种氨基酸及铜、铁、锌、镁等多种元素,有安神定惊、清热解毒的功能,两者合并应用,不但增加镇静效果,而且也利用了氨基酸保肝的作用。链霉素在抗菌消炎治疗中应用较广,但其不良反应也较大,故临床用甘草与链霉素配伍使用,可以降低或消除链霉素的毒性[1]。通过这种方法,在原来因链霉素毒性作用而不能继续使用的患者中,有80%可以继续使用。 发挥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中药及其制剂与抗生素伍用效果较好很多中草药如黄连、黄芩、黄柏、蒲公英、金银花、穿心莲等均有清热解毒、抑菌的作用,象黄连中的小檗碱、黄芩中的黄芩苷、金银花中的绿原酸、穿心莲中的穿心莲内酯均有抑菌成分,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结核杆菌均有抑制作用。黄芩、金银花合用时,在抑制耐药菌体的蛋白质合成方面有协同作用,与青霉素配伍使用时能增强青霉素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本组资料证明,多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例,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伍用上述中草药的患者痊愈状况比单纯应用抗生素者效果好,用药时间一般可缩短2~3 d。另外,板蓝根、大青叶、柴胡具有较强的抗病毒成分,在流行性感冒、肝炎高峰期治疗与西药配伍也收到很好的疗效。 中药及其制剂与治疗冠心病药物伍用可提高疗效如三七、赤芍与乳酸心可定配伍应用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扩张血管降压,减轻心脏负荷,降低血脂等作用;生脉散、丹参注射液与东莨菪碱伍用治疗窦房结综合征既可提高心率,又可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心肌缺血,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相辅相成的功效。 中西药配伍禁忌 与降糖药类不能伍用的中药甘草、鹿茸、麦冬、黄芩、川贝母等含有糖皮质激素样物质,其对糖代谢的作用与胰岛素相反,能促进糖元异生,升高血糖,故上述中西药伍用可使降糖作用减弱。 与铁剂不能伍用的中药铁剂在酸性环境下易于吸收利用,延胡索含生物碱能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液的酸度,影响铁的吸收;杏仁、桃仁、乌梅等含杏仁苷和苦杏仁苷,可与铁剂作用生成亚铁氰化铁,从而影响铁剂的吸收利用。 与胃蛋白酶不能伍用的中药胃蛋白酶需在酸性环境下才能发挥作用,延胡索、栀子、茯苓、桔梗、柴胡、甘草等能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液酸度,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含碱性的中药,如硼砂、海螵蛸及成药行气散等能中和胃酸、使胃酸pH值上升,从而降低胃蛋白酶的疗效;白矾含硫酸铝钾,对酶有凝固作用,使酶失去活性,所以胃蛋白酶不能与之合用,以免降低或失去治疗作用,延误病情。 与胃复安不能伍用的中药胃复安具有较强的拟胆碱作用,能显著加速胃排空,改善胃麻痹症状。含莨菪类生物碱的洋金花、莨菪、颠茄等能拮抗胆碱能神经,延缓胃排空;罂粟壳亦可延缓胃排空,它们在药理作用上与胃复安相互拮抗。 与氨基苷类、磺胺类、治疗溃疡病类药物不能伍用的中药酸性(碱性)中成药不易与碱性(酸性)西药配伍,以免引起中和反应而降低药效[2],如山楂、五味子、乌梅、山茱萸及成药山楂丸、保和丸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枸橼酸、苹果酸、酒石酸等有机酸[3],进入体内均使尿液酸度增加,如与磺胺药物同用,有机酸所致的酸性环境使乙酰化后的磺胺溶解度降低,易在肾小管中析出结晶,损伤肾小管及输尿管的上皮细胞,尤其是大量或长期同用易引起结晶尿、血尿、尿闭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碱性尿液中抗菌力强,如果同用上述酸性中药,使尿液pH值小于4时,则几乎无抗菌作用;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的药物多属碱性,如果同时服用上述含酸性成分的中药,因酸碱中和反应,易降低或丧失这类西药的药效。 与氨茶碱和降压药不能伍用的中药氨茶碱对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麻黄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可增加氨茶碱的毒性,即小剂量麻黄碱可使氨茶碱毒性增加;另外,麻黄碱系拟肾上腺素药,能通过竞争抑制作用而减弱利血平、胍乙腚的降压作用。 与抗结核药不能合用的中药利福平与地榆、虎杖等含有较多鞣质的中药及制剂合用时会妨碍利福平的吸收,降低血液浓度,影响疗效;异烟肼分子结构中有配位体,遇到钙、铁、镁、铝等金属离子易发生反应生成螯生物。因此,石膏、海螵蛸、牡蛎、磁石、自然铜、滑石、明矾等含有各种离子型中药及制剂不宜于异烟肼合用,以免影响药物吸收,降低疗效。 与红霉素不能合用的中药红霉素易被胃酸破坏,莨菪碱类中药能抑制胃蠕动,延缓胃的排空,致使红霉素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生姜、鸡内金、大黄、肉桂、丁香、马钱子等能促进胃液及胃酸的分泌,同样使红霉素的破坏增大;巴豆、牵牛子、瓜蒌及何首乌等峻泻作用,加速肠蠕动,缩短红霉素在肠道的停留时间,影响吸收;地榆、虎杖、石榴皮、金钱草等含有较多的鞣质可与红霉素相结合,影响抗菌活力;炭剂中药亦在胃肠道中吸收红霉素,影响吸收,降低其生物利用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触角伸向各行各业,小到一个开关的设计,大到宇航飞机的研究,都有它的身影。本专业生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技术、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作,是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领域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很大。据估计,随着国外大企业的进入,在这一专业领域将出现很大缺口,那时很可能出现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编辑本段专业介绍 电气自动化控制理论和电力网理论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则为其主要技术手段,同时也包含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以及系统管理与决策等研究领域。该专业还有一些特点,就是强弱电结合、电工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电力、电子、控制、计算机多学科综合,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宽口径”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对广大考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属于热门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往往要比其他专业方向高许多,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有:①就业容易,工作环境好,收入高;②名称好听,专业内容对学生有吸引力; 社会宣传和舆论导向对其有利。该专业方向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研究成果较容易向现实产品转换,而且效益相当可观。他创造性的研究思路吸引着众多考生,这里的确是展示他们才能的好地方。但是鉴于国内现在的形式,考生在报考该专业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也许自己本来并不对该方向感兴趣,但是许多人都说好,于是自己就“感兴趣”了。这对以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衡量自己的综合素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需要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较强的外语综合能力,为今后能够掌握并且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做准备。该专业方向的人才需求虽然大,但可供选择的人也很多,如果没有非常强的综合素质,很难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取得突出成绩。也许这对许多胸怀远大志向的考生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当然,这里所说的两点是否可行也和学生个人的追求有关,如果一个人追求仅限于一份较好的工作,该专业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如果想在科技创新方面做出突破性的贡献还是要建立在个人实力以及刻苦努力的基础上,馅饼是决不会无缘无故从天上掉下来的。 由于本专业研究范围广,应用前景好,毕业生的专业素养相对较高,因此就业形势非常好。我国现在非常需要该专业方向的人才,小到一个家庭,大到整个社会,都离不开这些专业人才的工作。通常情况下,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国有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研究所、工矿企业等;也可以是一些外资、私营企业,待遇当然是相当可观的。如果学生能力足够强,又在学习期间积累了比较好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自己创业,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国外在该专业方向的研究要领先于我们,因此如果想要有进一步的发展,确立自己在国内该方向的领先地位,出国深造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代码:编辑本段教育发展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是理、工、文相结合,融机械工程、艺术学和计算机设计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专业之一。主干学科包括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电力控制箱本专业产生于70年代,首先在英国的牛津大学,首次实现的是直流电的控制方式,那时候执行元件的驱动电压是直流的,控制电压也是直流的,自动化系统的工作方式是很简单、粗糙的,精度也很低。但直流的控制方式由于其历史的久远而被人们所熟知,自然而然的人们想到了用直流电去控制交流执行元件。随着晶体管、大功率晶体管、场效应管等大功率的电子器件的出现和成熟、以及建立在场的理论上、以现代数学、矩阵代数为理论依据的弱电强电控制系统更使电子技术与自动化达到新的历史高度。至此,本专业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日本、美国、英国及其他国家的大学也纷纷设立了本专业,在这一时期的成果也并不少,诸如完成数控机床,车间厂房自动控制的工作已经是新的课题。电子技术与自动化、计算机的有机结合,赋予电子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以全新的内涵。无人操纵,系统简化,格局合理,即插即用型的产品成为新宠。 建国初期(1949—1966)我国许多大学设立了本专业,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电子工艺实习、金工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并为国家培养了许多的这方面人才。他们已成为本行业的专家学者,分布在我国许多省、市,成为骨干力量。 “文革”期间,由于受政治的影响,全国的高等院校相继停止招生,本专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先是老师被批斗,后来学校根本办不下去了,只能停止招生。但是,即便如此,许多老师并没有停止研究。他们知道电子工程及自动化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重要的作用,因而,在这一时期,并没有放弃对专业的研究和探索。 改革开放以后,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学恢复了招生,本专业也发展起来,许多大学设立了本专业,并陆续招生,每年为国家培养大量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包括学士、博士等高级知识分子,特别是目前,各专业扩招,本专业的招生量也在上升。虽然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还没有站在世界的最前沿,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对外交往的增加,我们已经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具有代表性的是:每秒3000亿次计算机研制成功;纳米技术的掌握;模拟技术的应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如何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经过本专业的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把电子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拓展开来,分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电子信息工程”,涵盖原有“绝缘技术”、“电气绝缘与电缆”、“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和“光源与照明”等几个专业方向。设有“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博士学位方向。并以工业产品设计为基础,应用计算机造型、设计、实现工业产品的结构、性能、加工、外形等的设计和优化。该专业培养适应社会急需的,既有扎实科学技术基础又有艺术创新能力的高级复合型技术人才。本专业着重培养学生外语、计算机应用、产品造型、设计等实际工作能力,实现平面设计、立体设计等产品设计的全面智能化。该专业毕业生可从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计算机应用、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广告创意、企业形象策划等行业的教学、科研、生产、开发和管理工作。囊括了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拖动与控制、计算机技术(语言、软件基础、硬件基础、单片机等)、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等课程。高年级还根据社会需要学习柔性的、适应性强、覆盖面宽的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同时也进行电机与控制实验、电子工程系统实验、电力电子实验等。 一直以来,我国在CIMS,自动控制,机器人产品,专用集成电路等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例如:“基于微机环境的集成化CAPP应用框架与开发平台”开发了以工艺知识库为核心的、以交互式设计模式为基础的综合智能化CAPP开发平台与应用框架(CAPPFramework),推出金叶CAPP、同方CAPP等系列产品。具有支持工艺知识建模和动态知识获取、各类工艺的设计与信息管理、产品工艺信息共享、支持特征基创成工艺决策等功能,并提供工艺知识库管理、工艺卡片格式定义等应用支持工具和二次开发工具。系统开放性好,易于扩充和维护。产品已在全国的企业,特别是CIMS示范工程企业,推广应用,还研制了自动控制装置及系列产品,红外光电式安全保护装置,大功率、高品质开关电源的开发。机器人产品包括移动龙门式自动喷涂机,电动喷涂机器人,柔性仿形自动喷涂机,往复式喷涂机,自动涂胶机器人,框架式机器人,搬运机器人,弧焊机器人的研制。以上这些产品的开发应用还只是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在生产中的一个侧面,不足以反映其全貌。在国外先进技术的冲击下,从各个方面进行新一轮技术重组。形势是严峻的,同时也充满机遇。另外,站长团上有产品团购,便宜有保证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