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与重庆火锅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与重庆火锅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重庆火锅,又称为毛肚火锅或麻辣火锅,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重庆嘉陵江畔、朝天门等码头船工纤夫的粗放餐饮方式,原料主要是牛毛肚、猪黄喉、鸭肠、牛血旺等。由于巴蜀素有“尚滋味”、“好辛香”、用辣椒、花椒等调味的饮食习惯,后发展为小商贩挑担沿街叫卖。重庆火锅随着改革春风迅速辐射全国。从西北戈壁腹地格尔木到冬海之滨的国际大都会上海;从北国冰城哈尔滨到椰岛首府海口市,都布满了重庆火锅馆,到处都可以品尝到重庆火锅的独特风味。真可味是重庆火锅红遍大江南北,魅力无限。但正宗的重庆火锅一直的发展可味是保守的,大型的重庆火锅技术向来不外传,一向以加盟形式在发展。加盟费少则几万,多则上百万,且店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店面少则百十平米,多则几千平米,不谈装修款,光是店面租金和加盟费就让居社会绝大数的中小投资者望火锅而心叹,-----只有有钱人才敢想,才能做,才能加盟重庆火锅,才能赚火锅带来的滚滚财源。 重庆华飞食品技术推广服务有限公司在广大咨询者及加盟商的强烈要求下,经过三年数以百次反复研究,终于将重庆各有名火锅店的汤卤调配熬制及配料的制作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有机地结合起来,让重庆火锅的口味更加地霸道,更加完美,把火锅消费引向更广阔的市场,并推动重庆火锅事业的不断发展,让重庆火锅经营更科学化,也更加的人性化,让整个社会更加和谐。 据传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马氏兄弟开办了重庆第一家以毛肚为主要菜品的红汤毛肚火锅馆。大约在清道光年间,重庆的筵席上开始出现毛肚火锅。抗战时期,重庆的火锅餐饮有较大发展,大街小巷遍开火锅店,其中著名的有云龙园、述园、一四一、不醉无归、桥头等等火锅店。在此基础上,演变为现代重庆的火锅。 重庆火锅文化积淀深厚,独具特色。其一是表现了中国烹饪的包容性。“火锅”一词既是炊具、盛具的名称,还是技法、“吃”法与炊具、盛具的统一。其二是表现了中国饮食之道蕴含的和谐性。从原料、汤料的采用到烹调技法的配合,同中求异,异中求和,使荤与素、生与熟、麻辣与鲜甜、嫩脆与绵烂、清香与浓醇等美妙地结合在一起。特别在民俗风情上,重庆火锅呈现出一派和谐与淋漓酣畅相溶之场景和心理感受,营造出一种“同心、同聚、同享、同乐”的文化氛围。其三是普及性。 重庆火锅来源于民间,升华于庙堂,无论是贩夫走卒、达官显宦、文人骚客、商贾农工,还是红男绿女、白发垂髫,其消费群体涵盖之广泛、人均消费次数之大,都是他地望尘莫及的。作为一种美食,火锅已成为重庆美食的代表和城市名片,以至于人们说:“到重庆不吃火锅,就等于没到重庆。”[编辑本段]重庆火锅的特色 1、菜品多样 传统的毛肚火锅以牛的毛肚为主。正宗的毛肚火锅的菜品用的几乎都是牛身上的肝、心、舌、背柳肉片、血旺和莲白、蒜苗、葱节、豌豆尖等素菜。 如今,火锅选料包罗万象,菜品发展到几百种,囊括了食物王国里可食用之物,菜品已扩大到家禽、水产、海鲜、野味、动物内脏、各类蔬菜和干鲜菌果等。在毛肚火锅的基础上,发展到清汤火锅、鸳鸯火锅、啤酒鸭火锅、狗肉火锅、肥牛火锅、辣子鸡火锅等等,品种不下百余种,还有为外国人准备的西洋火锅。 更加注重现代营养健康观念。传统火锅以厚味重油著称,现在则进行科学兑配,适量减少麻辣或改变用油,使营养结构不断趋于合理。 2、调料独特 在制作配料上,最能代表川味中麻辣烫的典型性格,正宗的毛肚火锅以厚味重油著称,传统汤汁的配制是选用郫县辣豆瓣、永川豆豉、甘孜的牛油、汉源花椒为原料。先将牛油放入旺火的锅中熬化,在把豆瓣剁碎倒入,待熬成酱红油后,加速炒香花椒,然后掺牛肉原汤,加进舂茸的豆豉和拍碎的冰糖、老姜,加川盐、醪糟和小辣椒熬制。 近年来,又出现了啤酒风味、酸菜风味以及海鲜风味等味型,不同的火锅品种,有不同的火锅汤汁和不同的调味料,数量可达30多种。此外,附属重庆火锅的味碟也很多,可用麻油、蚝油、熟菜油、汤汁和味精、蒜泥、蛋清等调制而成,将烫好的菜品蘸着吃,既调和滋味,又降火生津。 3、吃法豪放 重庆火锅在吃法上独树一帜。 昔日的老火锅馆内,特制高大的桌凳,铁铜质的锅下,炭火熊熊,锅里汤汁翻滚,食客居高临下,虎视眈眈盯着锅中的菜品,举杯挥箸。尤其盛夏临锅,在炉火熏烤中汗流浃背,吃得起劲时脱掉上衣赤膊上阵。重庆人吃火锅的豪放与气吞山河之势是其他地区无法相比的,这正是巴渝饮食文化的体现,是古老巴民族勇武豪放性格和饮食文化心理的表现。 如今的重庆火锅已现代化了,火锅汤由传统的红汤发展到红白汤、海鲜汤、药膳汤、酸辣汤等;出现了全牛锅、全羊锅、龙飞凤舞锅、狗肉锅、鱼头锅、鸭火锅、鸡火锅、山珍锅、粥底锅和冷火锅等。调味则出现了清油碟、麻油碟、干油碟、蒜油碟、茶油碟、蛋清碟等,美不胜收。在火锅的设备和燃料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吃重庆火锅的乐趣和豪放气派,只有身临其境,亲口品尝才能体会。[编辑本段]重庆火锅的起源 火锅是中国的传统饮食方式,起源于民间,历史悠久。 今日火锅的容器、制法和调味等,虽然已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但一个共同点未变,就是用火烧锅,以水(汤)导热,煮(涮)食物。这种烹调方法早在商周时期已经出现,可以说它是火锅的雏形。 《韩诗外传》中记载,古代祭祀或庆典,要“击钟列鼎”而食,即众人围在鼎的周边,将牛羊肉等食物放入鼎中煮熟分食,这就是火锅的萌芽。历经秦、汉、唐代的演变,直到宋代才真正有了火锅的记载。 宋人林洪在其《山家清供》中提到吃火锅之事,即其所称的“拨霞供”,谈到他游五夷山,访师道,在雪地里得一兔子,无厨师烹制。“师云,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桌上,用水半铫(半吊子),候汤响一杯后(等汤开后),各分以箸,令自夹入汤摆(涮)熟,啖(吃)之,乃随意各以汁供(各人)随意沾食。”从吃法上看,它类似现在的“涮兔肉火锅”。 直到明清,火锅才真正兴盛起来。清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办了530桌宫廷火锅,其盛况可谓是当时中国火锅之最。清嘉庆皇帝登基时,曾摆“千叟宴”,所用火锅达到1550个,其规模堪称登峰造极,令人惊叹。 麻辣火锅发源于重庆。大约是在清道光年间,重庆的筵席上才开始有了毛肚火锅。 毛肚火锅的起源和由来,说法不一,它的由来和渊源,值得探讨。据老街坊说:毛肚火锅起源于清末民初,重庆码头和街边下力人吃的廉价实惠的街头大众饮食摊上的“水八块”。水八块全是牛的下杂(毛肚、肝腰和牛血旺),生切成薄片摆在几个菜品不同的碟子里,食摊泥炉上砂锅里煮起麻辣牛油的卤汁,食者自备酒,自选一格,站在摊前,拈起碟里的生片,且烫且吃。吃后按空碟子计价。价格低廉,经济实惠,吃得方便热烙,所以受到码头力夫、贩夫走卒和城市贫民的欢迎。 至于纯粹地道的毛肚火锅,据老重庆们回忆,出现于民国十五年前后,发源地不是江北而是下半城南纪门的宰房街(现长江大桥桥坎下)。当年牛贩子多从川黔大路赶运菜牛来渝,在南岸过夜,翌日早过江,将牛赶到宰房街宰杀。有马氏兄弟廉价收购不易售出的牛毛肚和血旺,在下宰房街开了一家以毛肚为主要菜品仿市井“水八块”的制作和吃法的红汤毛肚火锅馆。将毛肚漂白洗净,去梗,外加一碟只是芝麻酱和蒜泥的调和。 据说,这就是重庆毛肚火锅的起源和得名。直到抗战时期,较场口街边仍有一马姓老妪开一家专供应毛肚的正宗毛肚火锅,碟中的牛毛肚按匹论价(每匹二分钱)。正宗的麻辣毛肚火锅,毛肚的鲜嫩脆香,味道比其他牛猪的下杂远胜一筹,赢得食客赞扬。[编辑本段]重庆火锅的发展 由于重庆火锅的影响,四川各地的火锅逐渐兴盛起来,使得四川火锅的源流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实。四川火锅以重庆火锅为主流,各地火锅为支流一起汇合成一条美食之河。 随着岁月的推移,重庆火锅逐渐风靡全国名扬四方。出现了“德庄”、“小天鹅”、“秦妈”、“孔亮”等火锅大型品牌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火锅企业10家,年营业额超亿元的火锅企业有17家,先后进入全国餐饮百强企业14家。在2005年度全国餐饮百强的20强火锅企业中,重庆占到11家。重庆举办的“万人火锅宴”摆放火锅餐桌1000桌以上,绵延公里,30多万市民集聚现场,10多万人就餐,可谓场面宏大、世界罕见。 在北京,大大小小的火锅店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在上海,重庆火锅猛烈冲击上海滩;在南京,重庆火锅扎根大小饭店、百姓家;在深圳,“山城火锅”随处可见;在天津、昆明、贵阳、拉萨、西安……重庆火锅已流传全国,香飘四方。 远渡重洋 落户海外。 山城火锅,不仅香飘国内大中城市、边陲小镇,而且作为川菜烹饪文化远渡重洋,在日本和南洋落户。在港台,重庆火锅十分走红,在国外,如日本、美国、俄罗斯等,重庆火锅也有一定影响。我国专门派重庆火锅特级厨师许远明到日本去献艺,日本朋友十分的推崇,并且赞不绝口,认为毛肚火锅是“中国美食第一”,并称许远明为“毛肚火锅先生”。足见重庆火锅的诱人魅力和影响。目前,在日本东京、美国纽约、俄罗斯莫斯科等地,已经有重庆火锅营业,生意兴隆。[编辑本段]重庆火锅与成都火锅趣谈 当重庆火锅碰到成都火锅的时候,自然会有重庆和成都任何一种事物碰面之后所必然产生的比较和争斗。虽不如足球的“川渝情结”那样直观火爆,但于无声处,却暗有各式各样的差异和变化。火锅虽然都是火锅,但在前面加上不同的城市名称之后,自然也就有了各自的性格和脾气。而不同的性格和脾气,自然会碰出各式各样有趣的火花来: 第一碰:历史碰 重庆火锅历史悠久,并以此为骄傲。从当年江北码头船工们自创的陶炉煮汤料烹制毛肚等无人问津的牛下水开始,到小贩们担着挑子沿街叫卖的“水八块”简易火锅,直至被宰房街马氏兄弟于民国十五年正式拉入饭店,逐渐成为主食。并历经了“抗战”、“文革”等历史时期的演变,经由“脸盆火锅”、“镶火锅”等品类的变进而逐渐形成今日历史。悠悠乎乎也历经百年,故而,成为山城的名片,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在这一轮碰撞中,成都火锅显然处于下峰。但是,成都火锅在嘴硬这方面倒是与成都人的性格是相符的。在明明处于下峰状况之下,他会说:火锅由来已久,老祖宗几千年前就以鼎煮食,那不是火锅鼻祖?再者,想当年清嘉庆皇帝登基,早已摆出1550个火锅的千叟宴。那可是1796年的事。那阵你重庆火锅还在江边上陪船工们喝冷风呢! 有此一想,则四川火锅更愿意在泸州或宜宾江边上的船工们身上去找自家火锅的祖宗。此种状况,在巴蜀还未分家之前是没有发生过的。 而在面对历史这份遗产的时候,两地的火锅态度是迥异的。重庆火锅因为更看重和在意这个老招牌,而将历史背成了一个包袱,被老字号老传统老工艺等一系列“老”字束缚,虽也曾以“老灶”等概念杀出一片江山。但与成都火锅相比,则明显迟暮了些。后者不长的历史,反而成了轻装前进的理由。再加之成都深厚的川菜文化与火锅的兼容,则创造出了一大批在全国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火锅品牌,这些品牌都是由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新鲜火锅吃法作为支撑的。比之于重庆火锅“老三篇”的毛肚、黄喉、鸭肠来,成都火锅衍生出的火锅鸡、火锅鱼、鱼头火锅、肥兔火锅、牛筋火锅、龙马童子鸡羹锅、虫草鸭羹锅、海鲜火锅等品种口味和吃法各异的火锅。这种变化,反过来又刺激和影响着重庆火锅发展变化,使二者逐渐趋同 第二碰:文化碰 重庆人粗犷豪放,于是便有了创吉尼斯的直径达10米,宽积31吨,可供56人同时就餐的德庄大火锅。 成都人幽默机趣,便有了“猪圈火锅”、“赖皮鱼”火锅和光头火锅之类的搞笑好玩的火锅和名称。 重庆人处事耿直念旧,于是便有了流行数十年而不衰的老灶火锅。 成都人喜欢新鲜事物,因此也就有了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的各式火锅变种和衍生物。 巴文化深层凝重勇武豪放,表现在火锅上的精神气质也是“大江东去式”的,重庆火锅也相应的粗犷豪放,肉食多以块大片厚著称,白菜用手撕,鳝鱼不洗不切,血淋淋整条往锅里煮。连火锅店的名字也气壮山河,如“巴将军”、“刘一手”、“不醉无归火锅”等,听来颇有重庆气质。 蜀文化灵秀深邃,表现在火锅和饮食文化上,则颇有些“小桥流水”的意蕴。成都火锅店的装修和包装古朴雅致,而火锅的汤料和食品的炮制更为细致小巧。在成都,火锅被称之为“热盆景”,也与这种文化差异有关。而在店名选择上,也充分显示出蜀文化的特性,“皇城老妈”、“芙蓉国”、“狮子楼”等让人可感知一斑。 第三碰:口味碰 火锅最终是用来吃的。因此口味非常重要。对于大多数巴蜀以外的食客来说,是很难在看似一模一样的“麻辣烫”之中找出什么差异的。但事实上,二者在口味上差异是非常大的,这就如同很多中国人美国人和俄罗斯人的长相那样,看着都是高鼻子大眼睛,但事实却有天壤之别。 重庆火锅起源较早,口味较厚,以麻辣见长,对麻的感受永远不及对辣的渴望,属酱香型。 成都火锅汤汁中名堂很多,即使最普遍的红味火锅,也以鸡、鱼、牛棒骨熬汤。在香味上,是以五香味和豆瓣味为主。 二者最大的区别不在于烫的食物是什么,而是汤汁上。成都火锅蘸碟调料主要是香油加蒜泥。而重庆火锅必加麻酱料。总体感觉,重庆火锅味道偏重,偏辣,成都火锅相对较淡,但追求麻辣的均衡。 第四碰:商业碰 与成渝两地的球迷在球场上争谁是“雄起”的发起者,谁又是“学起”的模仿者不同。成都火锅与重庆火锅的战斗决不是看起热闹实际却无关痛痒的口水仗,而是兵对兵将对将真枪实弹的搏杀。据专家估计,成渝两地每年各有100亿以上的市场份额。如果再加上正在升温的全国乃至海外市场,简直难以想象。因此,两地的政府和业内人士对此都没有等闲视之。无论是在“西博会”“美食节”等正式场合还是在大街小巷的各式店铺的江湖地面,成都火锅与重庆火锅成为一对实力接近的竞争对手,在火锅市场上搅起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浪头。 九年前,成都人以其特有的应变思维,搞出一个火锅变种——“串串香”来,把刚刚在成都市场攻城掠地的重庆火锅打了个措手不及。这种烧烤与火锅结合产下的混血儿仿佛一枝短小而射速奇快的微型冲锋枪,有效地阻止了重庆火锅的攻势。重庆火锅当即以“江北老灶”为前锋,打出“正宗”的旗号,且使用较低的价格应对“串串香”一角一串的价格优势,结果活生生在成都市场上硬挤下一片天地来。而与此同时,成都一大批改良了的火锅新贵在全国冲锋陷阵时,忽然发现自家后院起火,于是索性也来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纷纷跑到重庆火锅的老窝里置地购铺,抢占高端市场。形成重庆抢占成都低端市场;成都拼抢重庆高端市场的场面。从热闹和影响来说,重庆火锅略占优势。但得势并没有得分,因为低端市场的利润率与经营业绩是远不能与高端市场相比的。前者费劲赚了吆喝,而后者悄悄得实惠。二者算是打了平手。 两地媒体和业内人士却不这么看,他们从对方的行动中看出了自己亟需改进的许多问题。这又显现出两地火锅的又一重要特征——围城效应。看对方,招招新鲜,样样生猛。而看自己,则危机四伏,十面埋伏。这种心态的结果,是两种火锅不断取长补短,并向同一个方向融合的趋势加快。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一大批经过改良的重庆火锅新势力高举8632的旗号再一次杀入成都,此次进攻摸准了成都中高档火锅的命门,以荤菜8元6元,素菜3元2元的绝对优势价格,将成都火锅拖入火锅“微利时代”,成都火锅在惊呼狼来了之后,也不得不认同了市场的价值规律。 第五碰:污点碰 重庆火锅最大的负面事件莫过于2004年2月曝出的少数商家用石蜡做火锅底料的丑闻,一时之间在国内引起巨大的轰动,险些酿成“冠生园”陈馅做月饼和金华毒火腿那样的几颗老鼠屎打坏整个行业的严重后果。除此之外,重庆火锅免收锅底费的老油,在某些地方也受到过查处和罚款。老行规与国家卫生法规的冲突之处也不能小看。 成都人迷信“鸡要吃得叫,鱼要吃得跳”,于是便有了成都火锅中名声最坏的“生抠鹅肠”这一污点,据看过抠鹅肠的目击者称,店伙计将鹅踩在脚下,用刀在鹅屁股上割出一个洞,然后活生生将鹅肠抠出,其残忍程度令人不忍卒听。至于成都火锅里的各式青蛙、野鱼甚至保护动物等,也是亟需修正的。 总的看来,重庆火锅与成都火锅作为餐饮业中的两大流派,已各自长成参天大树。在彼此的碰撞和学习中,不断进步和发展并相互融汇着,并博收众多兄弟菜系的特征和长处,飞速成长着。谁也不知道100年之后的火锅是什么样子。但可以肯定的说,经过下100年的演化和历炼,应该比现在更好100倍,这不是奢望和不可即的理想,而是保守的推测。[编辑本段]中国火锅之都 20073月20日,在第三届中国(重庆)火锅美食文化节开幕式上,中国烹饪协会正式授予重庆市“中国火锅之都”称号。以“火锅之都”命名一个城市,这在我国历史上尚属首次。 3月上旬,来自全国的8位专家组成的“中国火锅之都”考察认定组汇集重庆。专家组围绕重庆火锅的形成、发展和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查和科学论证后一致认为,重庆火锅以其餐饮规模之大、就餐人数之众、层次之丰富、菜品之齐全、民俗风情之浓烈、文化积淀之深厚,在全国首屈一指。“中国火锅之都”重庆当之无愧。

重庆火锅,又称为毛肚火锅或麻辣火锅,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重庆嘉陵江畔、朝天门等码头船工纤夫的粗放餐饮方式,原料主要是牛毛肚、猪黄喉、鸭肠、牛血旺等。由于巴蜀素有“尚滋味”、“好辛香”、用辣椒、花椒等调味的饮食习惯,后发展为小商贩挑担沿街叫卖。重庆火锅随着改革春风迅速辐射全国。从西北戈壁腹地格尔木到冬海之滨的国际大都会上海;从北国冰城哈尔滨到椰岛首府海口市,都布满了重庆火锅馆,到处都可以品尝到重庆火锅的独特风味。真可味是重庆火锅红遍大江南北,魅力无限。但正宗的重庆火锅一直的发展可味是保守的,大型的重庆火锅技术向来不外传,一向以加盟形式在发展。加盟费少则几万,多则上百万,且店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店面少则百十平米,多则几千平米,不谈装修款,光是店面租金和加盟费就让居社会绝大数的中小投资者望火锅而心叹,-----只有有钱人才敢想,才能做,才能加盟重庆火锅,才能赚火锅带来的滚滚财源。

俗话说的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确,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也有不同的饮食。我的家乡四川重庆,最有名的就是火锅了。重庆火锅又叫重庆“麻辣烫”。制作时要准备的材料自然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蔬菜、鱼肉,配料,佐料……而在这些材料中,辣椒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重庆人认为辣椒能开胃,提神、暖身,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大有益处。煮火锅,首先要烧好一锅水,放入火锅底料。等到一锅水沸腾时,就已经是香味四溢了。接着,将切好的辣椒放入锅中,不一会儿,锅里就是火红一片,在空气中,都能闻到那一股火辣的香味。紧接着,将白菜等蔬菜放入锅中,顿时,发出一阵“啪啪”的响声,水面已经浮起一阵水泡。接下来,再将切好的肉片、肉块、鱼肉等放下锅中,只在一刹那,就可以闻到一股蕴含着辣、香、麻的气息,那简直是一种享受。在制作时,闻着那扑鼻的香味,看着一锅“闹腾”的食物,已经让人禁不住垂涎三尺。在静静等候半个小时左右,我们就连锅一起端上桌子。桌子上也有烧食物用的灶台,为的是随时将火锅加热。每人都乘上一碗,看着碗里的热腾腾的麻辣烫,我们已经是迫不及待,急急忙忙拿起一双筷子,夹起一片肉,咬一口,真辣,真香!好像全身都热了起来。一碗接着一碗,我们已经不想停止下来,真想一直享受着美味佳肴。桌子上已经是一阵狼吞虎咽,周围更是一片欢声笑语,大家在热气腾腾的桌上释放着更多的热情与欢乐!这就是我们的重庆麻辣烫,听了我的介绍,你是否也想尝一尝呢?赶紧来重庆做客吧。

重庆火锅论文文献综述

重庆火锅是咱们当今中国一种非常特色的美食,也是重庆的一种比较传统的饮食。起源于明代,很多人到重庆都必须吃到的一种美食。但是很多人都不太了解关于重庆的火锅文化。大家对于重庆火锅文化的了解有多少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 饮食文化 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重庆火锅的文化特色 1、它表现了中国烹饪的包容性。“火锅”一词既是炊具、盛具的名称,还是技法、“吃”法与炊具、盛具的统一。 2、表现了中国饮食之道蕴含的和谐性。从原料、汤料的采用到烹调技法的配合,同中求异,异中求和,使荤与素、生与熟、麻辣与鲜甜、嫩脆与绵烂、清香与浓醇等美妙地结合在一起。特别在民俗风情上,重庆火锅呈现出一派和谐与淋漓酣畅相溶之场景和心理感受,营造出一种“同心、同聚、同享、同乐”的文化氛围。 3、有较大的普及性。在重庆,上到官员,下到百姓,无一不偏爱重庆火锅,几乎家家都会做。 重庆火锅的影响力 由于重庆火锅的影响,四川地区的火锅逐渐兴盛起来,内容更加充实。四川地区的大部分火锅以重庆火锅为主流,各地火锅为支流一起汇合成一条美食之河。随着岁月的推移,重庆火锅逐渐风靡全国名扬四方,出现了“德庄”、“小天鹅”、“秦妈”、“孔亮”、“苏大姐”、“奇火锅”等火锅大型品牌企业。其中,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着名商标的火锅企业有10家,年营业额超亿元的火锅企业有17家,先后进入全国餐饮百强企业14家。在2005年度全国餐饮百强的20强火锅企业中,重庆占到了11家。 重庆火锅不仅香飘国内大中城市、边陲小镇,而且作为巴渝文化的一部分远渡重洋,在日本和南洋落户。在港台,重庆火锅十分走红,在国外,如日本、美国、俄罗斯等,重庆火锅也有一定影响。中国专门派深圳华夏小吃培训重庆火锅特级厨师陈大顺到日本去献艺,日本朋友十分推崇,并且赞不绝口,认为重庆火锅是“中国美食第一”,可见重庆火锅的诱人魅力和影响。 重庆火锅申遗 2014年,重庆火锅正式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前,在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与饮食相关的项目并不少见,但是在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中国饮食却是一个空白。重庆市火锅协会相关人士表示,重庆火锅申国遗,主要是申请对传统炒料工艺、技艺及火锅器具、吃火锅的饮食方式等进行保护,同时希望重庆火锅的传统技艺及火锅文化能在大工业生产中传承下来。

写作思路:主要写出重庆火锅的历史起源。

正文:

In the 1920s, it developed and expanded in Jiangbei City, Chongqing. Generally, the peddler buys the buffalo tripe, cleans and cooks it, and then cuts the liver and stomach into small pieces.

二十年代在重庆江北城发展壮大。一般挑担子零卖小贩将水牛毛肚买后,洗净煮一煮而后将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块。

A clay stove was placed on the shoulder, and a large iron basin was placed on the stove. In the basin, there was a kind of spicy and salty sauce, so the laborers at the bridge end of the river were surrounded by the burden.

于担头置泥炉一具,炉上置分格的大铁盆一只,盆内翻煎倒滚着一种又麻又辣又咸的卤汁,于是河边桥头一般卖劳力的工人,便围着担子受用起来。

Every one of them decided that it was not only economical, but also caloric to eat a certain amount of hot food. It was not until the 23rd yea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各人认定一格且烫且吃,吃若干块,算若干钱,既经济,又能增加热量……直到民国二十三年。

Only a small restaurant in Chongqing city has upgraded it. It has been moved from the shoulder to the table. The clay stove is still there. It has only replaced the divided iron basin with a small red copper pot, and the stew and dip are also changed to be coordinated by the customers themselves, so as to be clean and suitable for the taste of Chongqing people.

重庆城内才有一家小饭店将它高档化了,从担头移到桌上,泥炉依然,只将分格铁盆换成了赤铜小锅,卤汁、蘸汁也改为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净而适合重庆人的口味。

Play on several occasions to Chongqing, a taste of the mountain city of Chongqing charming style and forthright character, but the most memorable is that I Chongqing hot hot pot with spicy known, are renowned for their large pan behalf pot, red soup bowl is rolling, floating on Ma pepper noodles, pepper, and some I could not utter the name of condiments. Red pot looks like giving the feeling of hot and spicy, often make us foreign tourists daunting. The face of "spicy very tough battle, hemp was badly" Chongqing hot pot, do you dare to try? ——Red beans

Chongqing Hot Pot: Hot pot - is the most famous and favorite dish in Chongqing. Chongqing local people consider the hot pot a local specialty, which is noted for its peppery and hot taste, scalding yet fresh and tender. People gather around a small pot boiled with charcoal, electric or gas filled with flavorful and nutritious soup base. You have a choice of spicy, pure and combo for the soup base. Thin sliced raw variety meat, fish, various bean curd products and all kinds of vegetables are boiled in the soup base. You then dip them in a little bowl of special sauce. Be careful since the spicy soup base is burning hot. First eaten by poor boatmen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Chongqing area and then spread westwards to the rest of Sichuan. Now is a very popular local flavor and can be found at every corner of the city. There are a great variety of hotpots, including Yueyang Hotpot, Four Tastes Hotpot, Yashan Hotpot and Fish Head Hotpot. If you are adventurous enough, you can basically cook anything with hot pot, ., pig's brain and duck's kidney. Chongqing people love their hotpot, especially when the weather is steamy. The fire dances under the pot, the heavily oiled and spiced soup boils with hazy steam, and the people are bathed in sweat. Although hotpot can be found wherever there are street vendors or small restaurants, chongqing Hot pot has the greatest variety and is known for its delicious soup base and dipping sauce. Chongqing Malatang: The other famous local food is hot and spicy Mala Tang. Literally, "ma" means numbness in the mouth, "la" is chili hot and "tang" means piping hot. Mala Tang, with various raw ingredients cooked in a communal pot of steaming stock blended with spices, originated in Sichuan's largest city, Chongqing. The double-sided soup pot, placed on a central table burner, is the focal point of the meal. Powerfully hot Mala Tang soup and fresh tasting chicken broth, side by side, are popular. Ingredients include fresh sliced abalone, sea cucumber, hog tendon, Beijing cabbage and beef dumpling, prawns, carp fish fillet, bean curd, chicken fillet and vegetables. The excellent dipping mixture of sesame oil, chili sauce, peanut sauce, chopped chilies and garlic combine to make magic. Savory tidbits are appetizingly tasty - egg coated glutinous square, crispy spring roll, fried buns, eight treasure black rice and water chestnut jelly.如有词汇不懂就说在字典上找的

火锅类论文参考文献

重庆饮食文化论文

重庆的饮食习俗与习惯,与重庆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有关,我们看看下面的论文,了解一下哦!

摘要:重庆的饮食习俗与习惯,与重庆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有关。三千多年历史的厚重与底蕴,不仅反映在时事变迁、文化灿烂、景绣物丰、人杰地灵等方面,也反映在重庆的饮食文化上,它是展示重庆亮丽风采的一个窗口。探讨重庆饮食习俗与习惯,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重庆,了解重庆的饮食文化,从而更加喜欢重庆,更努力地为建设重庆作贡献。

关键词:重庆;饮食习俗与习惯;渝派川菜;火锅

三千多年历史的厚重与底蕴,不仅反映在时事变迁、文化灿烂、景绣物丰、人杰地灵等方面,也反映在重庆的饮食文化上,它是展示重庆亮丽风采的一个窗口。了解重庆饮食习俗与习惯,有助于再现巴地先民生产、生活的历史画卷,把古今的生产、生活串联在一起,具有丰富的鉴赏价值和情感价值。

一、重庆饮食文化的起源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受古文化影响很深。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十分注重“天人合一”,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表露特别明显,一向为各国朋友称道。许多外国朋友认为,品尝中国菜肴,其身心都能感受到美的享受。艳丽的色彩、美观的形态、诱人的香气、多变的味型成为我国烹饪美学的一大特点。因而,在世界公认为的三大“烹饪王国”中,中国烹饪独占鳌头,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重庆饮食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风味流派,经历了岁月的考炼。最终形成享誉全国的渝派川菜。重庆川菜起源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晚清,与经济的繁荣同步。

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降水量较多,空气中湿度较大,为了适应这种潮湿环境,人们的饮食往往受主观愿望的驱动,在饮食中增添了富含辛辣味的调料品,以此来抵御大自然中的不利因素,达到耐寒驱湿的作用。这种饮食习俗,很快成为重庆人的最爱,进而发展成为重庆人的食俗爱好。

重庆的餐饮业以川菜为主。广纳各地风味,兼收并蓄,主要由筵席式、大众便餐式、三蒸九扣菜式、民间小吃式、家常风味菜式和药膳食疗菜式构成。注重调味,有鱼香、麻辣、怪味、荔枝等20多种常用味型,花色品种数十个。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盛誉。

二、渝派川菜的'代表

渝派川菜的代表首推毛肚火锅。毛肚火锅最能体现重庆人的豪爽性格。

火锅,古称“古董?”,因投料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唐代白居易这样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首诗维妙维肖的描述了围炉品火锅的情景。清代进士严辰的“围炉聚饮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更是描绘出吃火锅时的欢乐场面。

火锅起源于民间,独特风味形成于民国年间,火红于陪都时期。抗战期间,重庆火锅特别兴旺。因为在一锅热腾腾的汤料里,几乎包含了中国人喜欢的各种味道,真可谓百味俱全。尤其是突出麻辣味,吃时刺激,食后口感香甜,令人回味无穷。不仅重庆人喜爱,许多外省人也同样爱上了它。这种饮食习惯发展到后来,越来越讲究,花样不断翻新,层出不穷。入锅的不仅有鸡翅鸭蹼,甚至有山珍海味。吃火锅也不仅限于天寒雾重的季节,就是在三伏天的酷暑中,食客们也围坐在熊熊的火炉旁,一边挥汗如雨,一边酒酣耳热,这是一种何等畅快的情致。

三、重庆饮食文化的特色与展望

饮食业历来是一个敏锐的行业,其兴衰起落、嬗变发展,总是印证着社会经济文化演进的轨迹,反映着社会政治变迁的历程。因而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的发展,无不深深烙刻着时代的标记。

改革开放以后,重庆饮食文化更是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重庆饮食文化广泛兼容的特色,使重庆饮食根植巴渝,享誉全国。渝派川菜的“味”成为其特点的根本。清鲜醇浓、麻辣鲜香、综合调味等都围绕着“味”下工夫,因此,渝派川菜的灵魂就是“味”,重庆饮食享有“吃在四川,味在重庆”之殊荣。

饮食文化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习俗、习惯的积淀,它已深深地扎根于民间,成为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民俗文化之一。它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未来的重庆饮食文化将与时俱进,更加真实地反映老百姓生活的变化。未来的重庆,多彩多姿,具有明显风味特色的餐馆酒楼会继续增加。“八一路”、“南滨路”等美食一条街的现象将覆盖山城的大街小巷。“上山吃鸡、下河吃鱼、路边品羊、晚上围炉烫火锅”的热闹场面将托起重庆餐饮业的长足发展。和谐适中的渝派川菜将更注重向营养型的方向发展。养生、健美、保健等功能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挥。菜肴不仅仅是烹熟可以充饥和具有营养价值就行,社会的发展使它早已超越了充饥养生的阶段而进入了艺术境界。其菜品不仅有营养价值,更要有让人欣赏的艺术价值。色、香、味美的菜肴才能使人食之陶醉其间。

综上所述,重庆饮食的习惯与习俗,是展示重庆亮丽风采的一个窗口,它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重庆,了解重庆的饮食文化,从而更加喜欢重庆,更努力地为建设重庆作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家发.重庆历史与文化[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2]重庆渝中区政协文史委[M].巴渝风情.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3]魏仲云.重庆名胜风情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4]刘庆渝.今日重庆杂志[J].2001,(5).

这么简单啊。。。

海底捞企业文化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海底捞企业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在国民经济素质和综合国力提高的前提下,中国第三产业发展迅猛,餐饮业发展呈稳步上升趋势,市场竞争激烈。海底捞在如此残酷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了24年,无论是海底捞的企业文化还是服务营销,都成了其他餐饮企业争先恐后模仿的对象。海底捞的成功是餐饮业的一个奇迹,其中的“秘密”还需进一步探析。

关键词:

海底捞;企业文化;服务;激励机制

一、引言

四川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以经营川味火锅为主,融汇各地火锅特色于一体的大型跨省直营餐饮民营企业。公司从最初的麻辣烫小摊,到全国知名的餐饮连锁,董事长张勇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公司始终秉承“服务至上、顾客至上”的理念,为顾客提供“贴心、温心、舒心”的服务,为员工创建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实施人性化和亲情化的管理模式,提升员工价值,创造客户价值。海底捞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成为了其他企业争相模仿的对象,营造温暖的家文化,给予员工平等的尊重,带给顾客五星级的服务,使得海底捞成为了餐饮连锁的一个奇迹。

企业文化是近来企业都在强调的一个概念,企业文化是抽象的,因为它存在每一位员工的思想中,同时企业文化又是具体的,它表现在企业员工的行为中。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它能激发员工的潜力,凝聚员工的向心力,创造员工的归属感,赋予员工荣誉感。海底捞的企业文化是海底捞一直引以为傲的,深入每一位员工的内心,再由员工感染每一位顾客,海底捞真正达到了将企业文化深入人心的程度。

二、海底捞企业文化现状

收获人心,营造家文化

海底捞是典型的餐饮连锁企业,对于餐饮管理来说,收获人心是其中一大重点。海底捞董事长张勇深谙这一道理,提出了“把员工当做家人”这一理念,24年海底捞一直在做这件事。

海底捞的新员工入职时会有员工培训,培训的内容细致到如何使用ATM机、如何乘坐地铁,这不仅仅是员工培训,而是在帮助来自农村的员工融入这个企业、融入这个城市。海底捞有独特的师徒制,每一位员工都有自己的“师傅”,这样可以消除员工的不安全感,能够帮助员工尽快融入到集体中来。

餐饮行业大多都是包吃包住,但是很多餐饮企业人员住的是地下室,吃的是店里剩下的食物,而海底捞的宿舍房间设施齐全,有正规的物业,甚至连衣物都有专门的阿姨洗[1]。海底捞的补贴政策相比与其他企业也要高出很多,有交通补助、餐饮补助、话费补助等。在海底捞还有一种特殊的补助叫“嫁妆”,店长及以上级别员工离职,会得到企业给的一笔钱,但是拿走“嫁妆”的至今只有三人,这是海底捞对员工的一种承诺[2],这个承诺让海底捞的员工流动率每个月只有10%左右,店长以上级别的员工基本不会流动,而其他大部分企业员工流动率在20%以上。

合理授权、适当激励

海底捞在全国50多个城市拥有200多家直营店,如今业务也开展到了海外,拥有四万多名员工,面对这么多的员工张勇很谨慎,对人力资源这一部分很有规划,他认为激励是过河的独木桥,而授权则是一根平衡木。

在海底捞,激励机制随处可见,领导随时保持和员工在一起的状态,一旦发现员工有做得好的地方就会进行激励,有的是口头激励,特别优秀的还会申请物质和金钱奖励[3]。新员工入职时,领导会进行自我介绍,向员工展示那些东西是员工应该学习的地方,并且坚持和员工站在同一战线上,这样就能激发员工的斗志。而对于创新这一块,海底捞也有自己的小创意,例如在成都分店就有三块板,黑、黄、红三种颜色分别代表没有创意、有创意但不能推广、有创意并且可以全国推广,员工都努力不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黑板上,因此海底捞的创新层出不穷。有些在全公司推广的创意,该推广的创意会以提出该建议的员工的名字来命名,这种做法激励员工不断创新。

充分信任合理授权,只有授权才是信任员工的表现[4],海底捞通过有效的授权和放权来激发员工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上至区域经理有百万以上的自主权,不用过问上级领导;下至普通员工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自主决定是不是可以给客人免费送一些小菜,甚至遇到不满意想免单的顾客时,员工可以及时做出决定,避免顾客抱怨。这种自主性能使员工产生“企业主人翁”的自豪感,因此对这个“大家庭”的归属感会更加强烈。授权是对员工的尊重,尊重员工才能实现员工价值,最终才能创造客户价值。

服务至上、顾客至上

海底捞的变态服务备受称赞,在海底捞等餐的时候,能够享受免费水果、免费茶水、免费美甲,免费上网,免费玩牌等服务,在厕所还能免费刷牙、补妆。吃饭时能够及时送上你所需要的物品,例如袖套围裙等,海底捞还提供手机套和热毛巾,这样的服务堪比在飞机上所享受的服务。海底捞菜品丰富,价钱公道,分量足,还能点半份菜,没吃没动的还可以退菜。海底捞就是敢于突破常规,为客户创造价值。出去吃饭等位的现象很常见,但大都是干等,海底捞却把等待变成了一种享受,把等待变成了一件容易的事,留住了更多的顾客。

2017年海底捞的老鼠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众都以为会看到海底捞公关的各种解释,但是到来的只有公关的道歉以及坦诚,这令大众措手不及,无一例外地选择原谅海底捞。网上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这个公关危机:这个锅我背,这个错我改,员工我养。如此坦率的企业、人性化的管理、诚挚的服务,最终赢得了大家的青睐。

三、海底捞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员工文化水平较低

众所周知海底捞的晋升制度是非常公开透明的,服务员可以脚踏实地地做,最后达到总会计师的职位,这使得海底捞员工的文化水平大都在高中及以下。海底捞董事长张勇在一次采访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海底捞不需要精英,需要的是踏实、能干、善良的人,精英是为国家做大事的人”,这句话清晰表达了海底捞员工的文化层次定位。餐饮服务行业的一线员工普遍文化较低,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现象将会有所改变,员工“高知化”将成为必然趋势,海底捞如果不做出改变,发展将会变得变缓,到达瓶颈期,缺少精英人士的专业支持的企业,很难有新的突破。

奖惩机制标准差异化

海底捞设有奖励制度和惩罚制度,惩罚制度有非常严格的标准,而奖励制度却充满了主观性。这样会使得员工不满,自己努力工作得到的奖励只有一点,犯了一个小错误却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这就是典型的奖惩力度不平衡。犯错有迹可循,做得好却找不到标准,完全依赖领导者的公平性。长期以往下去,员工的积极性会消退,员工流动率会增加。

员工缺乏竞争意识

海底捞有一套作业标准以及企业文化,在新员工入职时就会被告知如何去做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才能让顾客更满意,员工在一开始便接受了这样的输入,形成了固定思维。餐饮服务是个很枯燥的行业,服务员每日重复着相同的动作,要保证一定的效率,这就使得员工缺乏竞争意识,只想着完成既定目标,没有想过突破自我。随大流不会出错,但也不会取得成功,而创意就来自于和别人的不一样。

海底捞抵触“空降兵”,招聘方法一直采用内部选拔,人才聚集速度缓慢[5],也使得老员工的竞争意识减弱,因为大家都有这样的思想“领导者是从基层做起的”。内部选拔虽然可以保证企业原有的企业文化,但是常年不流动的水,只能变成一潭死水,丧失活力。

四、对策及启示

定期培训吸纳人才

海底捞应从内部提升和外部提升两个方面综合提高员工的文化水平。

内部提升则是在企业内部全面提升,对于普通员工应当进行定期培训,包括计算机、语言、管理等等,提升员工知识储备的同时,还促进了员工之间的感情。而海底捞的高层大都是从基层一步步提拔上来的,因此在晋升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升员工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鼓励店长及以上级别的领导者到到高校进修,开拓员工的知识面。

外部提升则是广纳人才,鼓励高校毕业生到海底捞就业,如今本科毕业生越来越多,人们的文化水平逐渐提高,小学生当董事长的时代将不复存在,因此吸收新鲜血液,才能真正给企业带来活力。到高校进行招聘,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也是给海底捞更多的出口,有输入才能更好地输出。还可以给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海底捞。

建立透明的奖惩制度

奖惩力度不平衡的原因是奖励制度不够透明,主观性太强,奖励往往由领导做出判断,领导的意识会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例如员工的外貌、工龄以及天气的好坏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判断。和奖励制度形成对比的则是惩罚制度,太过标准的惩罚制度会让员工觉得企业很没有人情味,如果能适当模糊一下惩罚制度,而列出非常详细的奖励标准,会让员工觉得有了努力的目标,减少了恶意竞争。将员工的注意力从避免犯错转移到如何得到奖励,才是消除员工不平衡心理的根本办法。

建立合适的竞争制度

建立合适的竞争制度能让员工有一定的危机感,给员工设定一些目标,并用公开透明的奖励制度激励员工,使得员工努力完成目标。员工每当完成一个目标就会有满足感,而这个满足感将会继续延续到下一段工作目标中。如果竞争制度过度,就会本末倒置,太过激烈的竞争会造成员工的心理负担,适当的竞争制度才是提高员工积极性的良药。

五、启示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们在满足了低层次的生理需求之后就会向更高层次追求,最终达到自我实现。海底捞一直在做两件事,一是让员工满意,二是让顾客满意[6],正确的目标设定和企业文化建设,让海底捞越走越远。企业文化的中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对于海底捞来说,人无非就是员工和顾客,尊重员工才能让员工达到自我实现,产生让员工为企业付出的主观性,才能让顾客满意。企业文化是企业背后一只无形的手,从企业存在时就在推着企业前进,是企业的灵魂所在。很多企业在模仿海底捞的时候,都只能做到形似神不似,学得会经营模式,却学不会海底捞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才是海底捞的'核心,是员工自豪感的聚集地,更是员工幸福感的生产地。

参考文献:

[1]李艳红,王莹.企业文化真招牌--以海底捞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7(13):50-51.

[2]黄铁鹰.海底捞你学不会[J].当代电力文化,2017(12):88.

[3]万鹃. 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4]靳冬梅. 海底捞企业文化管理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5]余吉安,杨斌,王曼.餐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功之道--以小肥羊和海底捞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4,28(11):115-122.

[6]刘艳红,袁俊.马斯洛需求理论视角下的海底捞服务创意研究[J].价值工程,2016,35(28):42-44.

公司逐步从一个不知名的小火锅起步,发展成为今天,拥有四千余名员工,拥有一批食品、饮食、营养、工程、仓储、管理方面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跨省大型餐饮企业;发展成为拥有三十二家直营分店,直营店经营面积超过五万平方米。四个大型配送中心和一个投资两千多万元人民币,占地约20余亩大型生产基地(获得HACCP认证、QS认证和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在市场定位方面,海底捞在创业之初就是主打川味为主的火锅,因此,在产品的研发、自身形象的设定上,都力求凸显十足的川味。在产品价格方面,海底捞坚持走平民化大众化的价格,其价格定位坚持大众化,以工薪阶层的消费水平为定价导向。海底捞能够在众多火锅餐饮中独树一帜,打出自己的品牌,与这种明确、从一而终的定位不无关系。

一、海底捞的文化理念

海底捞始终奉行“服务至上,顾客至上”的理念,致力于打造贴心、周到、优质的个性化服务,这一点可以说早已成为了海底捞的一个品牌象征。很多消费者纷纷表示:火锅店到处都是,味道好的也绝对不仅仅,但就是忍不住想来体验一下传说中的海底捞服务。服务,一直是海底捞的王牌竞争优势,也是消费者对海底捞最为称道的一个方面。很多人甚至不是冲着火锅,而是想体验一下服务才选择海底捞的。在服务上,海底捞的要求无疑是精益求精的。不但要让顾客对服务感到满意,甚至乐此不彼地致力于服务的最高境界——感动。海底捞的服务策略之所以能够成为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和品牌形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在差异化服务上的创新。海底捞不是简单地在“服务”二字上做文章,而是用具体行动将这种贴心服务落实到了消费者用餐的整个过程中,并针对每个环节设定了不同而极具人性化的服务。

在就餐前,种类繁多的免费服务令人目不暇接。我们了解到,海底捞顾客多,一般去那吃火锅排队两小时左右是非常常见的。按常理来说,很多人是不愿意把宝贵的时间花在等待上的,作为服务业的餐饮行业更是会担忧让顾客等太久容易造成顾客流失的问题。然而,海底捞却成功的将这一忧虑化险为夷。在就餐前,海底捞准备了五花八门的免费服务,弱化了顾客在排队等待中容易产生的负面情绪,让他们在保持良好用餐心情的同时,又加深了对海底捞的好感。在等候区里,瓜果、茶点、酸梅汤,报纸、杂志等配备丰富,甚至还有免费美甲和擦鞋服务。对于带宝宝的顾客还有专门的儿童区,还贴心地安排了负责陪玩的服务员,对老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也有专门服务。这些免费的服务成功消解了顾客等座时的烦躁情绪,让原本枯燥又漫长的等位时间变得丰富多彩,让顾客不觉得是在排队,而是另一种休息了。

在就餐时,海底捞更是别出心裁地设置了多项特色服务。小到给长发的女士提供绑头发的皮筋和发卡,给戴眼镜的顾客提供眼镜布,大到给每位顾客提供围裙以防止汤料溅到身上,每个餐桌甚至还至少配有一名服务生来下菜、捞菜、剥虾皮和递毛巾,等等。为了使顾客能够尽可能多地品尝到丰富菜品,服务员多半会推荐点半份菜。在餐厅的洗手间,海底捞还安排了专人为顾客开水龙头、递纸巾等,真真是没有漏掉与顾客接触的任何一个环节。对于这种无微不至的服务,顾客纷纷表示受宠若惊。

而在就餐后,海底捞还不忘给顾客的服务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会用一些小惊喜或免费赠品来加深顾客的好感度。例如:有小孩夸赞等候区的小蚕豆好吃,临走时服务员就会特意给小朋友赠送一小盒精美包装的蚕豆。通常情况下,在餐馆点餐过后的就餐过程中顾客与服务员就不会再有什么互动了。然而,海底捞的服务是贯穿全程的。在顾客用餐完毕,他们也并不会满足于一句简单的“感谢光临”,而是将这种超出顾客期望的服务进行到底。

这些服务策略成功就在于真正做到了想消费者之所想,思消费者之所思。并且都不是给顾客开出的“空头支票”,而是细致地一一落到了实处。就像用餐前的点心服务,很多餐馆也有提供,甚至茶点的种类比海底捞的还要多样。但他们只是将茶点简单地放在用餐区,没有或者比较疏于在这一块的服务。很多茶点没有了半天都没有补上,也没有及时将这些餐具摆放齐整,更别说其他针对特殊人群的贴心安排了。服务,不仅仅是顾客用餐时那一个点上的服务,应该是贯穿于顾客整个的用餐过程的,这才称得上真正全面而用心的服务。

二、海底捞企业文化背后的危机

火锅文化作为我国特有的一个传统文化,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火锅自然是餐饮行业关注的焦点。在花色纷呈、百锅千味的火锅市场,要想打出一片天地并非易事。虽然凭着多年来的苦心经营,海底捞在火锅市场中已经逐步站稳脚跟,但也不可避免地遭受着严峻的外来压力。

(一)服务至上理念遭遇瓶颈期

海底捞顾客至上的“变态服务”在赢得消费者好评的同时,也不断提高着消费者的期望。而海底捞服务水平的提升速度明显有些跟不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速度,两者难以配套,顾客满意度反而出现下滑现象。此外,海底捞一味追求服务至上的理念难免有些本末倒置,毕竟海底捞是以火锅为主营业务的餐饮企业。此前曝光的海底捞骨汤勾兑等负面新闻,就对其多年来苦心树立的良好形象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质量与服务并重、杜绝产品的负面新闻至关重要。

(二)创新脚步略显迟缓

海底捞的创新脚步略显迟缓。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面对日益繁多又强大的竞争对手,大力创新对海底捞来说刻不容缓。尽管海底捞一直致力于提升经营与管理以及员工整体的创新能力,但就目前看来,在创新这一块海底捞取得的成绩并不乐观。相比之下,呷哺呷哺更是有些后来居上。与众多火锅企业不同,呷哺呷哺另辟蹊径,首创了吧台式涮锅饮食。凭借着这种新颖独特的就餐形式和亲切温馨的家庭式服务,呷哺呷哺成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中式快餐之路,让每位顾客在享受健康美食的同时,又能感受时尚而惬意的就餐氛围。追求时尚的心理,早已由服装衍生到来饮食,餐饮企业也应该把握好消费者的这些心理需求变化,推陈出新,及时制定出相应的配套服务。在这一方面,海底捞就有待加强了。

三、海底捞提升企业文化的途径

从创业之初仅有四张桌子的小火锅店,到今日上百家连锁分店的火锅品牌,海底捞始终不变的是“服务至上”的经营理念。针对消费者的用心服务早已成为海底捞最重要的企业文化,对推动海底捞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十分重要。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伴随时代的变化,消费者的需求也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所以,要开拓市场,海底捞不能只是寄希望于一种成功的服务模式,必须推陈出新,强化针对消费者的服务活动,尽力满足消费者的期望与潜在需求。

(一)改进产品口味满足顾客需求

如上文所述,随着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人们早已不再仅仅满足于一日三餐要吃饱了。对于饮食,人们越来越追求口味的推陈出新。传统的、一成不变的口味,已经远远不能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很多人选择走出家门去餐馆吃饭,很大程度上正是带着一种尝鲜的心态。因此,作为火锅餐饮企业,海底捞要开拓市场,建立一个消费者口味研究中心刻不容缓。

火锅餐饮,从形式上来看虽然较为单一,然而火锅饮食的文化也是比较悠久的了。由于地域、风俗等方面的差别,消费者对于火锅的口味也是千差万别。海底捞如今在全国、甚至海外都发展了连锁分店,更要多从当地消费者口味分析入手,研究消费者不断变化着的消费需求,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突破。建立消费者口味研究中心,这也是一种有利于产品实现创新的有效途径。

(二)强化服务活动增强顾客互动

强化服务活动,可以不时开展一些感恩回馈活动。如:逢年过节给一些VIP客户送一些精心包装准备的礼品;对于那些推荐朋友来海底捞的回头客,可以适当送一些菜品或是海底捞纪念小礼物。也可以多开展一些与顾客互动的活动。例如:抽选一些幸运顾客,邀请他们参观海底捞的原料生产基地、产品加工后台、物流配送基地,等等。加强顾客对海底捞了解的同时,也能拉近两者的距离。此外,除了这类线下活动,也可以大力开展线上活动。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的网民规模达亿。这样一个庞大群体具有的市场潜力无疑是难以估量的,中国的网民比较年轻化,接近海底捞的目标市场,因此,开展针对消费者的线上活动很有必要。这一方面海底捞可以向其他企业的成功案例借鉴学习。

与山城重庆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根据我搜集的一些网站来看,建议看看这个,要做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的,推荐一个网站 ,里面的毕业设计什么的全是优秀的,因为精挑细选的,网上很少有,都是相当不错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别的相关范文很多的,推荐一些比较好的范文写作网站,希望对你有帮助,这些精选的范文网站,里面有大量的范文,也有各种文章写作方法,注意事项,应该有适合你的,自己动手找一下,可不要照搬啊,参考一下,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那才是自己的。 如果你不是校园网的话,请在下面的网站找: 毕业论文网: 分类很细 栏目很多 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 开题报告: 实习论文: 写作指导:

重庆,简称巴和渝,别称巴渝、山城、渝都、桥都,雾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世界温泉之都、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政治、文化、科技、教育、艺术等中心,国务院定位的国际大都市。中西部水、陆、空型综合交通枢纽。重庆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故重庆简称“渝”。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改渝州为恭州。南宋淳熙16年(1189年)正月,孝宗之子赵惇先封恭王,二月即帝位为宋光宗皇帝,称为“双重喜庆”,遂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而得名。地势重庆地处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其北部、东部及南部分别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环绕。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有“山城”之称。重庆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东北部靠大巴山和东南部连武陵山两座大山脉。气候雾重庆 (2张)重庆市年平均气温16~18℃,长江河谷的巴南、綦江、云阳等地达℃以上,东南部的黔江、酉阳等地14~16℃,东北部海拔较高的城口仅℃,最热月份平均气温26~29℃,最冷月平均气温4~8℃,采用候温法可以明显地划分四季。重庆市年平均降水量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在1000~1350毫米,降水多集中在5~9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左右。重庆市年平均相对湿度多在70%~80%,在中国属高湿区。年日照时数1000~1400小时,日照百分率仅为25%~35%,为中国年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冬、春季日照更少,仅占全年的35%左右。重庆市的主要气候特点可以概括为: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空气湿润,降水丰沛;太阳辐射弱,日照时间短;多云雾,少霜雪;光温水同季,立体气候显着,气候资源丰富,气象灾难频繁。重庆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重庆多雾,素有“雾重庆”之称。重庆雾多,是由于重庆地理环境形成的。重庆年平均雾日是104天,有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年平均雾日只有94天,远东雾都的日本东京也只有55天。重庆是名副其实的“雾都”,而重庆壁山区的云雾山全年雾日多达204天,堪称“世界之最”。水文流经重庆的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阿蓬江、酉水河等。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流程长达665公里,横穿巫山三个背斜,形成著名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该峡位于湖北省境内),即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嘉陵江于渝中区汇入长江,乌江于涪陵区汇入长江。

] 李淼. 旅游群体规模与旅游体验质量:针对旅游群体成员间互动过程的实证分析[D]. 东北财经大学 , 2005 [2] 李怀兰. 旅游体验效用因素分析[D]. 广西大学 , 2004 [3] 窦清. 论旅游体验[D]. 广西大学 , 2003 [4] 袁凯. 核心—外围格局的演化对我国居民收入的影响[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2005 [5] 邹艳芬. 中国股票价格理论研究[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2001 [6] 公学国. 体验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经营研究[D]. 山东大学 , 2006 [7] 张颖. 重庆都市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研究[D]. 重庆师范大学 , 2003 [8] 李国卿. 河北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 河北工业大学 , 2005 [9] 谢峥. 农业上市公司企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及提升对策[D]. 四川农业大学 , 2005 [10] 郑聪辉. 旅游景区游客旅游体验影响因素研究[D]. 浙江大学 , 2006

重庆饮食文化论文

重庆的饮食习俗与习惯,与重庆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有关,我们看看下面的论文,了解一下哦!

摘要:重庆的饮食习俗与习惯,与重庆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有关。三千多年历史的厚重与底蕴,不仅反映在时事变迁、文化灿烂、景绣物丰、人杰地灵等方面,也反映在重庆的饮食文化上,它是展示重庆亮丽风采的一个窗口。探讨重庆饮食习俗与习惯,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重庆,了解重庆的饮食文化,从而更加喜欢重庆,更努力地为建设重庆作贡献。

关键词:重庆;饮食习俗与习惯;渝派川菜;火锅

三千多年历史的厚重与底蕴,不仅反映在时事变迁、文化灿烂、景绣物丰、人杰地灵等方面,也反映在重庆的饮食文化上,它是展示重庆亮丽风采的一个窗口。了解重庆饮食习俗与习惯,有助于再现巴地先民生产、生活的历史画卷,把古今的生产、生活串联在一起,具有丰富的鉴赏价值和情感价值。

一、重庆饮食文化的起源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受古文化影响很深。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十分注重“天人合一”,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表露特别明显,一向为各国朋友称道。许多外国朋友认为,品尝中国菜肴,其身心都能感受到美的享受。艳丽的色彩、美观的形态、诱人的香气、多变的味型成为我国烹饪美学的一大特点。因而,在世界公认为的三大“烹饪王国”中,中国烹饪独占鳌头,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重庆饮食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风味流派,经历了岁月的考炼。最终形成享誉全国的渝派川菜。重庆川菜起源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晚清,与经济的繁荣同步。

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降水量较多,空气中湿度较大,为了适应这种潮湿环境,人们的饮食往往受主观愿望的驱动,在饮食中增添了富含辛辣味的调料品,以此来抵御大自然中的不利因素,达到耐寒驱湿的作用。这种饮食习俗,很快成为重庆人的最爱,进而发展成为重庆人的食俗爱好。

重庆的餐饮业以川菜为主。广纳各地风味,兼收并蓄,主要由筵席式、大众便餐式、三蒸九扣菜式、民间小吃式、家常风味菜式和药膳食疗菜式构成。注重调味,有鱼香、麻辣、怪味、荔枝等20多种常用味型,花色品种数十个。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盛誉。

二、渝派川菜的'代表

渝派川菜的代表首推毛肚火锅。毛肚火锅最能体现重庆人的豪爽性格。

火锅,古称“古董?”,因投料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唐代白居易这样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首诗维妙维肖的描述了围炉品火锅的情景。清代进士严辰的“围炉聚饮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更是描绘出吃火锅时的欢乐场面。

火锅起源于民间,独特风味形成于民国年间,火红于陪都时期。抗战期间,重庆火锅特别兴旺。因为在一锅热腾腾的汤料里,几乎包含了中国人喜欢的各种味道,真可谓百味俱全。尤其是突出麻辣味,吃时刺激,食后口感香甜,令人回味无穷。不仅重庆人喜爱,许多外省人也同样爱上了它。这种饮食习惯发展到后来,越来越讲究,花样不断翻新,层出不穷。入锅的不仅有鸡翅鸭蹼,甚至有山珍海味。吃火锅也不仅限于天寒雾重的季节,就是在三伏天的酷暑中,食客们也围坐在熊熊的火炉旁,一边挥汗如雨,一边酒酣耳热,这是一种何等畅快的情致。

三、重庆饮食文化的特色与展望

饮食业历来是一个敏锐的行业,其兴衰起落、嬗变发展,总是印证着社会经济文化演进的轨迹,反映着社会政治变迁的历程。因而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的发展,无不深深烙刻着时代的标记。

改革开放以后,重庆饮食文化更是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重庆饮食文化广泛兼容的特色,使重庆饮食根植巴渝,享誉全国。渝派川菜的“味”成为其特点的根本。清鲜醇浓、麻辣鲜香、综合调味等都围绕着“味”下工夫,因此,渝派川菜的灵魂就是“味”,重庆饮食享有“吃在四川,味在重庆”之殊荣。

饮食文化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习俗、习惯的积淀,它已深深地扎根于民间,成为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民俗文化之一。它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未来的重庆饮食文化将与时俱进,更加真实地反映老百姓生活的变化。未来的重庆,多彩多姿,具有明显风味特色的餐馆酒楼会继续增加。“八一路”、“南滨路”等美食一条街的现象将覆盖山城的大街小巷。“上山吃鸡、下河吃鱼、路边品羊、晚上围炉烫火锅”的热闹场面将托起重庆餐饮业的长足发展。和谐适中的渝派川菜将更注重向营养型的方向发展。养生、健美、保健等功能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挥。菜肴不仅仅是烹熟可以充饥和具有营养价值就行,社会的发展使它早已超越了充饥养生的阶段而进入了艺术境界。其菜品不仅有营养价值,更要有让人欣赏的艺术价值。色、香、味美的菜肴才能使人食之陶醉其间。

综上所述,重庆饮食的习惯与习俗,是展示重庆亮丽风采的一个窗口,它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重庆,了解重庆的饮食文化,从而更加喜欢重庆,更努力地为建设重庆作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家发.重庆历史与文化[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2]重庆渝中区政协文史委[M].巴渝风情.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3]魏仲云.重庆名胜风情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4]刘庆渝.今日重庆杂志[J].2001,(5).

关于火锅的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吃的科学观这本书是美国营养界第一把交椅阿德勒-戴维斯 学的

海底捞企业文化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海底捞企业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在国民经济素质和综合国力提高的前提下,中国第三产业发展迅猛,餐饮业发展呈稳步上升趋势,市场竞争激烈。海底捞在如此残酷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了24年,无论是海底捞的企业文化还是服务营销,都成了其他餐饮企业争先恐后模仿的对象。海底捞的成功是餐饮业的一个奇迹,其中的“秘密”还需进一步探析。

关键词:

海底捞;企业文化;服务;激励机制

一、引言

四川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以经营川味火锅为主,融汇各地火锅特色于一体的大型跨省直营餐饮民营企业。公司从最初的麻辣烫小摊,到全国知名的餐饮连锁,董事长张勇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公司始终秉承“服务至上、顾客至上”的理念,为顾客提供“贴心、温心、舒心”的服务,为员工创建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实施人性化和亲情化的管理模式,提升员工价值,创造客户价值。海底捞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成为了其他企业争相模仿的对象,营造温暖的家文化,给予员工平等的尊重,带给顾客五星级的服务,使得海底捞成为了餐饮连锁的一个奇迹。

企业文化是近来企业都在强调的一个概念,企业文化是抽象的,因为它存在每一位员工的思想中,同时企业文化又是具体的,它表现在企业员工的行为中。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它能激发员工的潜力,凝聚员工的向心力,创造员工的归属感,赋予员工荣誉感。海底捞的企业文化是海底捞一直引以为傲的,深入每一位员工的内心,再由员工感染每一位顾客,海底捞真正达到了将企业文化深入人心的程度。

二、海底捞企业文化现状

收获人心,营造家文化

海底捞是典型的餐饮连锁企业,对于餐饮管理来说,收获人心是其中一大重点。海底捞董事长张勇深谙这一道理,提出了“把员工当做家人”这一理念,24年海底捞一直在做这件事。

海底捞的新员工入职时会有员工培训,培训的内容细致到如何使用ATM机、如何乘坐地铁,这不仅仅是员工培训,而是在帮助来自农村的员工融入这个企业、融入这个城市。海底捞有独特的师徒制,每一位员工都有自己的“师傅”,这样可以消除员工的不安全感,能够帮助员工尽快融入到集体中来。

餐饮行业大多都是包吃包住,但是很多餐饮企业人员住的是地下室,吃的是店里剩下的食物,而海底捞的宿舍房间设施齐全,有正规的物业,甚至连衣物都有专门的阿姨洗[1]。海底捞的补贴政策相比与其他企业也要高出很多,有交通补助、餐饮补助、话费补助等。在海底捞还有一种特殊的补助叫“嫁妆”,店长及以上级别员工离职,会得到企业给的一笔钱,但是拿走“嫁妆”的至今只有三人,这是海底捞对员工的一种承诺[2],这个承诺让海底捞的员工流动率每个月只有10%左右,店长以上级别的员工基本不会流动,而其他大部分企业员工流动率在20%以上。

合理授权、适当激励

海底捞在全国50多个城市拥有200多家直营店,如今业务也开展到了海外,拥有四万多名员工,面对这么多的员工张勇很谨慎,对人力资源这一部分很有规划,他认为激励是过河的独木桥,而授权则是一根平衡木。

在海底捞,激励机制随处可见,领导随时保持和员工在一起的状态,一旦发现员工有做得好的地方就会进行激励,有的是口头激励,特别优秀的还会申请物质和金钱奖励[3]。新员工入职时,领导会进行自我介绍,向员工展示那些东西是员工应该学习的地方,并且坚持和员工站在同一战线上,这样就能激发员工的斗志。而对于创新这一块,海底捞也有自己的小创意,例如在成都分店就有三块板,黑、黄、红三种颜色分别代表没有创意、有创意但不能推广、有创意并且可以全国推广,员工都努力不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黑板上,因此海底捞的创新层出不穷。有些在全公司推广的创意,该推广的创意会以提出该建议的员工的名字来命名,这种做法激励员工不断创新。

充分信任合理授权,只有授权才是信任员工的表现[4],海底捞通过有效的授权和放权来激发员工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上至区域经理有百万以上的自主权,不用过问上级领导;下至普通员工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自主决定是不是可以给客人免费送一些小菜,甚至遇到不满意想免单的顾客时,员工可以及时做出决定,避免顾客抱怨。这种自主性能使员工产生“企业主人翁”的自豪感,因此对这个“大家庭”的归属感会更加强烈。授权是对员工的尊重,尊重员工才能实现员工价值,最终才能创造客户价值。

服务至上、顾客至上

海底捞的变态服务备受称赞,在海底捞等餐的时候,能够享受免费水果、免费茶水、免费美甲,免费上网,免费玩牌等服务,在厕所还能免费刷牙、补妆。吃饭时能够及时送上你所需要的物品,例如袖套围裙等,海底捞还提供手机套和热毛巾,这样的服务堪比在飞机上所享受的服务。海底捞菜品丰富,价钱公道,分量足,还能点半份菜,没吃没动的还可以退菜。海底捞就是敢于突破常规,为客户创造价值。出去吃饭等位的现象很常见,但大都是干等,海底捞却把等待变成了一种享受,把等待变成了一件容易的事,留住了更多的顾客。

2017年海底捞的老鼠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众都以为会看到海底捞公关的各种解释,但是到来的只有公关的道歉以及坦诚,这令大众措手不及,无一例外地选择原谅海底捞。网上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这个公关危机:这个锅我背,这个错我改,员工我养。如此坦率的企业、人性化的管理、诚挚的服务,最终赢得了大家的青睐。

三、海底捞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员工文化水平较低

众所周知海底捞的晋升制度是非常公开透明的,服务员可以脚踏实地地做,最后达到总会计师的职位,这使得海底捞员工的文化水平大都在高中及以下。海底捞董事长张勇在一次采访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海底捞不需要精英,需要的是踏实、能干、善良的人,精英是为国家做大事的人”,这句话清晰表达了海底捞员工的文化层次定位。餐饮服务行业的一线员工普遍文化较低,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现象将会有所改变,员工“高知化”将成为必然趋势,海底捞如果不做出改变,发展将会变得变缓,到达瓶颈期,缺少精英人士的专业支持的企业,很难有新的突破。

奖惩机制标准差异化

海底捞设有奖励制度和惩罚制度,惩罚制度有非常严格的标准,而奖励制度却充满了主观性。这样会使得员工不满,自己努力工作得到的奖励只有一点,犯了一个小错误却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这就是典型的奖惩力度不平衡。犯错有迹可循,做得好却找不到标准,完全依赖领导者的公平性。长期以往下去,员工的积极性会消退,员工流动率会增加。

员工缺乏竞争意识

海底捞有一套作业标准以及企业文化,在新员工入职时就会被告知如何去做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才能让顾客更满意,员工在一开始便接受了这样的输入,形成了固定思维。餐饮服务是个很枯燥的行业,服务员每日重复着相同的动作,要保证一定的效率,这就使得员工缺乏竞争意识,只想着完成既定目标,没有想过突破自我。随大流不会出错,但也不会取得成功,而创意就来自于和别人的不一样。

海底捞抵触“空降兵”,招聘方法一直采用内部选拔,人才聚集速度缓慢[5],也使得老员工的竞争意识减弱,因为大家都有这样的思想“领导者是从基层做起的”。内部选拔虽然可以保证企业原有的企业文化,但是常年不流动的水,只能变成一潭死水,丧失活力。

四、对策及启示

定期培训吸纳人才

海底捞应从内部提升和外部提升两个方面综合提高员工的文化水平。

内部提升则是在企业内部全面提升,对于普通员工应当进行定期培训,包括计算机、语言、管理等等,提升员工知识储备的同时,还促进了员工之间的感情。而海底捞的高层大都是从基层一步步提拔上来的,因此在晋升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提升员工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鼓励店长及以上级别的领导者到到高校进修,开拓员工的知识面。

外部提升则是广纳人才,鼓励高校毕业生到海底捞就业,如今本科毕业生越来越多,人们的文化水平逐渐提高,小学生当董事长的时代将不复存在,因此吸收新鲜血液,才能真正给企业带来活力。到高校进行招聘,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也是给海底捞更多的出口,有输入才能更好地输出。还可以给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海底捞。

建立透明的奖惩制度

奖惩力度不平衡的原因是奖励制度不够透明,主观性太强,奖励往往由领导做出判断,领导的意识会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例如员工的外貌、工龄以及天气的好坏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判断。和奖励制度形成对比的则是惩罚制度,太过标准的惩罚制度会让员工觉得企业很没有人情味,如果能适当模糊一下惩罚制度,而列出非常详细的奖励标准,会让员工觉得有了努力的目标,减少了恶意竞争。将员工的注意力从避免犯错转移到如何得到奖励,才是消除员工不平衡心理的根本办法。

建立合适的竞争制度

建立合适的竞争制度能让员工有一定的危机感,给员工设定一些目标,并用公开透明的奖励制度激励员工,使得员工努力完成目标。员工每当完成一个目标就会有满足感,而这个满足感将会继续延续到下一段工作目标中。如果竞争制度过度,就会本末倒置,太过激烈的竞争会造成员工的心理负担,适当的竞争制度才是提高员工积极性的良药。

五、启示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们在满足了低层次的生理需求之后就会向更高层次追求,最终达到自我实现。海底捞一直在做两件事,一是让员工满意,二是让顾客满意[6],正确的目标设定和企业文化建设,让海底捞越走越远。企业文化的中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对于海底捞来说,人无非就是员工和顾客,尊重员工才能让员工达到自我实现,产生让员工为企业付出的主观性,才能让顾客满意。企业文化是企业背后一只无形的手,从企业存在时就在推着企业前进,是企业的灵魂所在。很多企业在模仿海底捞的时候,都只能做到形似神不似,学得会经营模式,却学不会海底捞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才是海底捞的'核心,是员工自豪感的聚集地,更是员工幸福感的生产地。

参考文献:

[1]李艳红,王莹.企业文化真招牌--以海底捞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7(13):50-51.

[2]黄铁鹰.海底捞你学不会[J].当代电力文化,2017(12):88.

[3]万鹃. 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4]靳冬梅. 海底捞企业文化管理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5]余吉安,杨斌,王曼.餐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功之道--以小肥羊和海底捞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4,28(11):115-122.

[6]刘艳红,袁俊.马斯洛需求理论视角下的海底捞服务创意研究[J].价值工程,2016,35(28):42-44.

公司逐步从一个不知名的小火锅起步,发展成为今天,拥有四千余名员工,拥有一批食品、饮食、营养、工程、仓储、管理方面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跨省大型餐饮企业;发展成为拥有三十二家直营分店,直营店经营面积超过五万平方米。四个大型配送中心和一个投资两千多万元人民币,占地约20余亩大型生产基地(获得HACCP认证、QS认证和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在市场定位方面,海底捞在创业之初就是主打川味为主的火锅,因此,在产品的研发、自身形象的设定上,都力求凸显十足的川味。在产品价格方面,海底捞坚持走平民化大众化的价格,其价格定位坚持大众化,以工薪阶层的消费水平为定价导向。海底捞能够在众多火锅餐饮中独树一帜,打出自己的品牌,与这种明确、从一而终的定位不无关系。

一、海底捞的文化理念

海底捞始终奉行“服务至上,顾客至上”的理念,致力于打造贴心、周到、优质的个性化服务,这一点可以说早已成为了海底捞的一个品牌象征。很多消费者纷纷表示:火锅店到处都是,味道好的也绝对不仅仅,但就是忍不住想来体验一下传说中的海底捞服务。服务,一直是海底捞的王牌竞争优势,也是消费者对海底捞最为称道的一个方面。很多人甚至不是冲着火锅,而是想体验一下服务才选择海底捞的。在服务上,海底捞的要求无疑是精益求精的。不但要让顾客对服务感到满意,甚至乐此不彼地致力于服务的最高境界——感动。海底捞的服务策略之所以能够成为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和品牌形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在差异化服务上的创新。海底捞不是简单地在“服务”二字上做文章,而是用具体行动将这种贴心服务落实到了消费者用餐的整个过程中,并针对每个环节设定了不同而极具人性化的服务。

在就餐前,种类繁多的免费服务令人目不暇接。我们了解到,海底捞顾客多,一般去那吃火锅排队两小时左右是非常常见的。按常理来说,很多人是不愿意把宝贵的时间花在等待上的,作为服务业的餐饮行业更是会担忧让顾客等太久容易造成顾客流失的问题。然而,海底捞却成功的将这一忧虑化险为夷。在就餐前,海底捞准备了五花八门的免费服务,弱化了顾客在排队等待中容易产生的负面情绪,让他们在保持良好用餐心情的同时,又加深了对海底捞的好感。在等候区里,瓜果、茶点、酸梅汤,报纸、杂志等配备丰富,甚至还有免费美甲和擦鞋服务。对于带宝宝的顾客还有专门的儿童区,还贴心地安排了负责陪玩的服务员,对老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也有专门服务。这些免费的服务成功消解了顾客等座时的烦躁情绪,让原本枯燥又漫长的等位时间变得丰富多彩,让顾客不觉得是在排队,而是另一种休息了。

在就餐时,海底捞更是别出心裁地设置了多项特色服务。小到给长发的女士提供绑头发的皮筋和发卡,给戴眼镜的顾客提供眼镜布,大到给每位顾客提供围裙以防止汤料溅到身上,每个餐桌甚至还至少配有一名服务生来下菜、捞菜、剥虾皮和递毛巾,等等。为了使顾客能够尽可能多地品尝到丰富菜品,服务员多半会推荐点半份菜。在餐厅的洗手间,海底捞还安排了专人为顾客开水龙头、递纸巾等,真真是没有漏掉与顾客接触的任何一个环节。对于这种无微不至的服务,顾客纷纷表示受宠若惊。

而在就餐后,海底捞还不忘给顾客的服务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会用一些小惊喜或免费赠品来加深顾客的好感度。例如:有小孩夸赞等候区的小蚕豆好吃,临走时服务员就会特意给小朋友赠送一小盒精美包装的蚕豆。通常情况下,在餐馆点餐过后的就餐过程中顾客与服务员就不会再有什么互动了。然而,海底捞的服务是贯穿全程的。在顾客用餐完毕,他们也并不会满足于一句简单的“感谢光临”,而是将这种超出顾客期望的服务进行到底。

这些服务策略成功就在于真正做到了想消费者之所想,思消费者之所思。并且都不是给顾客开出的“空头支票”,而是细致地一一落到了实处。就像用餐前的点心服务,很多餐馆也有提供,甚至茶点的种类比海底捞的还要多样。但他们只是将茶点简单地放在用餐区,没有或者比较疏于在这一块的服务。很多茶点没有了半天都没有补上,也没有及时将这些餐具摆放齐整,更别说其他针对特殊人群的贴心安排了。服务,不仅仅是顾客用餐时那一个点上的服务,应该是贯穿于顾客整个的用餐过程的,这才称得上真正全面而用心的服务。

二、海底捞企业文化背后的危机

火锅文化作为我国特有的一个传统文化,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火锅自然是餐饮行业关注的焦点。在花色纷呈、百锅千味的火锅市场,要想打出一片天地并非易事。虽然凭着多年来的苦心经营,海底捞在火锅市场中已经逐步站稳脚跟,但也不可避免地遭受着严峻的外来压力。

(一)服务至上理念遭遇瓶颈期

海底捞顾客至上的“变态服务”在赢得消费者好评的同时,也不断提高着消费者的期望。而海底捞服务水平的提升速度明显有些跟不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速度,两者难以配套,顾客满意度反而出现下滑现象。此外,海底捞一味追求服务至上的理念难免有些本末倒置,毕竟海底捞是以火锅为主营业务的餐饮企业。此前曝光的海底捞骨汤勾兑等负面新闻,就对其多年来苦心树立的良好形象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质量与服务并重、杜绝产品的负面新闻至关重要。

(二)创新脚步略显迟缓

海底捞的创新脚步略显迟缓。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面对日益繁多又强大的竞争对手,大力创新对海底捞来说刻不容缓。尽管海底捞一直致力于提升经营与管理以及员工整体的创新能力,但就目前看来,在创新这一块海底捞取得的成绩并不乐观。相比之下,呷哺呷哺更是有些后来居上。与众多火锅企业不同,呷哺呷哺另辟蹊径,首创了吧台式涮锅饮食。凭借着这种新颖独特的就餐形式和亲切温馨的家庭式服务,呷哺呷哺成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中式快餐之路,让每位顾客在享受健康美食的同时,又能感受时尚而惬意的就餐氛围。追求时尚的心理,早已由服装衍生到来饮食,餐饮企业也应该把握好消费者的这些心理需求变化,推陈出新,及时制定出相应的配套服务。在这一方面,海底捞就有待加强了。

三、海底捞提升企业文化的途径

从创业之初仅有四张桌子的小火锅店,到今日上百家连锁分店的火锅品牌,海底捞始终不变的是“服务至上”的经营理念。针对消费者的用心服务早已成为海底捞最重要的企业文化,对推动海底捞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十分重要。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伴随时代的变化,消费者的需求也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所以,要开拓市场,海底捞不能只是寄希望于一种成功的服务模式,必须推陈出新,强化针对消费者的服务活动,尽力满足消费者的期望与潜在需求。

(一)改进产品口味满足顾客需求

如上文所述,随着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人们早已不再仅仅满足于一日三餐要吃饱了。对于饮食,人们越来越追求口味的推陈出新。传统的、一成不变的口味,已经远远不能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很多人选择走出家门去餐馆吃饭,很大程度上正是带着一种尝鲜的心态。因此,作为火锅餐饮企业,海底捞要开拓市场,建立一个消费者口味研究中心刻不容缓。

火锅餐饮,从形式上来看虽然较为单一,然而火锅饮食的文化也是比较悠久的了。由于地域、风俗等方面的差别,消费者对于火锅的口味也是千差万别。海底捞如今在全国、甚至海外都发展了连锁分店,更要多从当地消费者口味分析入手,研究消费者不断变化着的消费需求,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突破。建立消费者口味研究中心,这也是一种有利于产品实现创新的有效途径。

(二)强化服务活动增强顾客互动

强化服务活动,可以不时开展一些感恩回馈活动。如:逢年过节给一些VIP客户送一些精心包装准备的礼品;对于那些推荐朋友来海底捞的回头客,可以适当送一些菜品或是海底捞纪念小礼物。也可以多开展一些与顾客互动的活动。例如:抽选一些幸运顾客,邀请他们参观海底捞的原料生产基地、产品加工后台、物流配送基地,等等。加强顾客对海底捞了解的同时,也能拉近两者的距离。此外,除了这类线下活动,也可以大力开展线上活动。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的网民规模达亿。这样一个庞大群体具有的市场潜力无疑是难以估量的,中国的网民比较年轻化,接近海底捞的目标市场,因此,开展针对消费者的线上活动很有必要。这一方面海底捞可以向其他企业的成功案例借鉴学习。

你好,方便时告诉我论文的具体要求

于饮食文化的论文: 论饮食文化汉译英中的“意译 论饮食文化汉译英中的 意译” 意译〔摘要〕把中国的饮食文化翻译为英语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要把饮食文 化,尤其是菜谱忠实地传达出来,要兼顾菜名的“形美、音美、意美”,又要考 虑到西方人的饮食所讲究的内容和实质,同时还需要关注菜肴本身的材料、烹 调方法和人们的饮食文化心理。本文搜集了大量的菜谱英语译名并加以归纳, 总结出中国饮食文化尤其是菜谱汉译英中的“意译”情况。 〔关键词〕菜谱 翻译 “意译”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 11-0042-02 引言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大事。饮食文化也是世界各族人民文 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各族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 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来工作,或者跟中国人打交道,而他们也在 不断地了解中国, 学习中国文化。 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很多外国学者及外国游客对此兴趣浓厚。要做好饮食文化的对外宣传,我们首 先就要把我国的菜谱翻译出来、整理成文。大多数中国食谱的命名方式都是“形 美、音美、意美”,让食客看得舒服的同时,还充满着期待。中式菜谱的翻译除 了要求语义对等,还必须注重文化联系,这就要求翻译出来的菜名符合西方人 的文化、语言、价值观等思维。 根据王秀芬在其论文《浅析中式菜谱的文化和翻译》的总结和归纳,我国 的学者把菜名译成英文的常用方法有四种。 (1)写实型命名法。如“烤乳猪”被译为 Roast Piglot,“糖醋排骨”被译为 Spareribs with Sweet and Soysauce” (2)写意型命名法。如“红烧狮子头”被译为 Stewed Meat Balls with Brown Sauce.“芙蓉水晶虾”被译为 Shrimps Cooked with Eggwhite. (3)典故型命名法。如“东坡肉”被译为 Dongpo Braised Pork.“叫花鸡”被译 为 Beggar’s Chicken. (4)以地名、数字命名法。如“北京烤鸭”被译为 Peking Duck.“八宝饭”被译 为 Eight-Jewel Rice Pudding. 这四种菜谱的翻译法基本上都能被外国人所接受。 然而从翻译的方法来说, 许多菜名都采用了意译。 一、意译 意译总是与直译、音译联系在一起的。关于意译,钱歌川在其著作《翻译 漫谈》中是这样定义的:“采用原文大意,或甚至有时候改变原意,依译者自己 的意思写出,结果是不大忠于原文(钱歌川,1980:11)。”在汉译英中,很 多时候,直译会让外国人莫名其妙。 在把中国饮食文化对外宣传的翻译过程中,不管写实型命名法还是典故型 命名法的菜谱,都不可避免地采用意译。 二、中国菜谱的意译 中国的菜谱五花八门, 各具特色。 有的只看菜名就对其做工材料一目了然, 有的则采用历史文化典故,让客人在品菜的同时,感受文化气氛;而有的菜名 确实展示了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有的则采取的是浪漫主义的命名方式,让食 客充满遐想。很多菜名还采用了文化典故、历史事件、成语、俗语、谚语来命 名,这就约束了中国菜名翻译时的直译手法。因为很多时候,直译会让外国人 费解,中国人若是不了解这道菜,也会被英文译文弄得莫名其妙,不知所谓。 所以,在把中国菜名翻译成译文的时候,更应该多采用意译的方法。本文通过 分析、归纳和总结,发现中国菜谱采用意译通常有以下三种。 (一)直译表达不明时,常采用意译把菜谱译出 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理解上的困难。不是所有的外国人都有那么好的中文 语言基础和积淀,很多中文说法、词语在我们炎黄子孙看来毫不费劲,但是在 外国人眼里,这些表达可能引起误解,或者让他们在点菜时,因为不理解不了 解而无从下手。直译菜名很多时候并不适合外国人看,因为直译往往会让一样 东西在两种语言中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译文跟原文也许会互不相干或是背道而 驰。因为不是所有的中文词汇都能在英文中找到语义与之对等的单词。或者有 时候找到与之意思相近或者相同的单词,但是这些词不一定可以传达菜名的用 意,因为菜名通常还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时候,菜名的翻译只能采用意 译,在直译不能确切表达菜名本意的时候,添加成分,以达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如,白饭,如果直译,则为 White Rice,但是中国人说“白饭”,强调的并 非它的颜色而是它的内容,是指单独的米饭,不包括菜或其他配料。所以,为 求更准确地表达出中文“白饭”二字的涵义,译者此时应该舍弃直译而采用意译, “Plain White Rice”,加上 plain 一词,外国人更容易联想到饭本身的材料,有 white 他们也不会想到“黑米饭去”。 又如“凤凰玉米羹”这道菜,中国人大概都知道这道菜中的凤凰并非指一种 鸟,而指的是鸡,称之为凤凰只是为求好听,因为这样命名会让这道菜显得更 有档次。若把其中的“凤凰”译为 phoenix,则让外国人纳闷,因为凤凰仅仅是传 说中的一种鸟,并非真实存在的动物,如果搬到餐桌上来了,让人难以置信。 虽然很多外国人可以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点了这道菜,但是上菜时,他们总会 知道这里的“凤凰”的真实身份,或许到时候很多外国食客会觉得失望。所以对 于这道菜,我们可以译为 corn and chicken porridge。 又如“臭豆腐”,有人直译为“Smelly tofu”。这种译法算不上错,因为 Smelly 一词本身就能很确切地描述出臭豆腐的气味特点。但是,很多外国食客也会因 为“Smelly”一词而放弃对此食物的尝试。其实臭豆腐除了臭,也还有香的一面, 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这就是臭豆腐的特点。所以,我们应该采用意译的方法, 把“臭豆腐”译为“stinky tofu”。 (二)结合菜肴所需的主要材料翻译菜名 很多菜谱包含了俗语或习语,而对于俗语、习语的翻译,直译也无法正确 表达其含义,此时多采用意译。然而,对于菜名的翻译,又不能完全等同于单 独的俗语、习语本身的翻译。单独的俗语、习语本身的翻译采用解释、增译等 方法传达其内涵和意思,然而包含俗语、习语的菜名,不仅要求翻译工作者能 够通彻领悟俗语、习语本身的含义,还要注意俗语、习语本身与菜肴之间的紧 密联系。习语、成语做菜名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比菜名本身更为 重要。此外,翻译人员在翻译时还必须注意把菜肴所需的主要材料表达出来, 但又不能过多剔除习语、成语本身的意蕴。因为如果仅仅传达了成语、俗语等 意思,而忽略菜肴材料的介绍,则会让食客在点菜的时候难以兼顾营养的搭配 和均衡。如果食客只是对菜名好奇而点菜,到时候上的菜全部是肉类,这会让 客人觉得很油腻,整个饭局吃得不够尽兴。同时从营养的角度来说,也是不科 学的。所以,翻译人员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把菜名当作是简单的一个词 语来翻译,而应该把菜名与菜肴所需的主要材料结合起来,力求使菜谱的翻译 能够完美、忠实地表达原意。 如,中国有道菜叫“过山峰炖清汤”,如果翻译此菜名时采用直译,则会将 其译为 Guoshan Peak clear soup。对于此译文,不仅外国人看不懂,就连土 生土长的中国人也摸不清这道菜是用什么做的,点了这道菜他们将会品尝到什 么。实际上,这是一道鸡汤。“过山峰”在此当然不可能是一座山峰,也不可能 是山上的某块材料,而是指鸡块本身。为此,我们的翻译工作者把此菜译为 Mountain Peak chicken clear soup。译文既表达了中文原意,又指出了菜肴所 需的材料,同时也不会让外国食客误解 Mountain Peak 在此菜名中的含义。 又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道家常菜“麻婆豆腐”,很多饭馆将其译为 Ma Po’s bean curd。此种译法对于熟悉此菜的中外食客而言是无关紧要的,然 而并非所有的外国食客都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Ma Po 会被理解为一个人名。 她的豆腐可做菜名,对食客当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这菜毕竟还是豆腐, 不管是谁的牌子,对很多外国食客而言不一定有吸引力,或者说他们并不一定 清楚这个豆腐与其他豆腐的不同之处。但是如果我们采用“意译”的方法,把菜 肴的材料填补上去,说不定可以引发食客的兴趣,刺激其的食欲。“麻婆豆腐” 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烹饪所需的配料。所以,我国的翻译工作者也把它译为 “Bean curd with mince and chili oil”。 还有“蚂蚁上树”一菜,单看中文菜名,很多中国食客也会认为是吃蚂蚁, 因为在中国的饮食文化当中,蚂蚁也是可以吃的,也可以泡酒,或是打汤。而 实际上,这道菜是面条跟碎肉末一起烹饪的。煮熟以后,肉末附在面条上,就 如蚂蚁爬到了树上一样。此菜的中文菜名的命名是采用比喻的方法,所以我们 在翻译此菜名时,不可以简单地译为 Ants climbing trees,因为 Ants 会让外国 人食欲尽失。同时,此种译法又不能正确地反映出这道菜的真正内涵,所以把 这个菜名译为 Vermicelli with cpicy minced pork 更受青睐。 (三)意译关注菜肴的烹饪方法 用“意译”翻译出其材料固然好,但是单看材料也不一定就能表达出一道菜 的真正风味,因为同一材料根据不同的刀法和烹调方法可以做出千变万化的多 种佳肴。饮食文化很讲究刀法和烹调方法,如烘(baking)、蒸(steaming)、 煮(boiling)、炸(deepfrying)、剥皮(skinning)、腌制(pickling)、切片 (slicing)、切碎(mingcing)、熏(smoking)等。烹饪方法在食物、菜肴的 制作过程中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影响了食物的味道,还影响了食物的营养和 口感。所以,在直接翻译菜名材料不能传达菜肴的本质意思的时候,我们可以 采用意译的方法,在意译中注重烹饪方法的翻译。 如“千层饼”被译为“multiple-layer steamed bread”突出了饼的形状, “steamed”又明确了这种饼的烹调方法。 此种译法又让外国食客门路清晰而不至 于会错意点错菜,这比“multiple-layer bread”多了一层“multiple-layer bread”的 意思,而多出的这层意思就是烹饪的方法。“multiple-layer bread”可以让外国食 客明白千层饼的外表和材料,而 steamed 又能让客人了解这道事物的做工程 序。 又如“茄汁鸡脯”这道菜,从菜名就可以看出其材料的主要成分:茄汁和鸡 肉。然而单看菜名,一般食客并不知道其中的制作过程和方法,因为任何人都 很难从菜名中寻究出很明显的答案来。用茄汁和鸡肉混在一起可以做出几个样 式的菜来,而直译这两个材料并不能让客人想象出菜肴的味道。事实上,这里 的鸡肉是油炸过的。熟悉这道菜的真正内容和其烹调方法之后,我们就可以将 其译为“Fried chicken in tomato sauce”。此菜译文突显了烹调方法,又充满了 西方饮食风味,让外国食客倍感亲切。 又如“桶子鸡”,若直译为“Chicken in pail”,则让人误以为此菜为炖品,拿 桶来盛装以求新鲜。事实上,这道菜是干的,跟盐焗鸡差不多,只是这里选用 的鸡为童子鸡。所以,这道菜译为“Spring chicken in salt”时,则会让外国食客 更容易从菜名上最快地获取其所需信息而不影响菜肴文化内涵的传达。 菜谱的翻译有时候让人费心费力,但有时候也可以让人舍繁从简。在很多 大餐馆的菜单上,菜谱旁边大都附上图片。有了图片,食客无需从文字上考虑 太多菜肴所包含的材料。此时,菜谱的翻译尽可以从简,只突出其刀法或者其 烹调方法即可。 如“铁扒比目鱼”,在有图片说明的情况下,我们可将其译为“Grilled Sole”。 在此不需要突出盛装菜肴的器皿,也不需强调此菜为汤类还是干炒类或是其他 的。 三、结语 把中国菜谱翻译成英文,既要兼顾菜名给人留下的特有意象,又要考虑到 西方人的饮食思维和爱好,兼顾菜肴本身的材料、烹调方法和人们的饮食文化 心理。因为文化上的差异,加上翻译中出现的语义上的困难,所以“意译”在菜 谱的翻译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意译”比直译更能让译者更好地传达中 国的饮食文化,其译文也能更易为外国食客所接受。当然,因为意译本身有时 候也会让译文失去菜名原有的韵味,语言也失去了色调,所以,中国菜谱的翻 译还将是未来长期的研究话题。 【参考文献】 [1]王秀芬.浅析中式菜谱的文化和翻译[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01(01). [2]伦淑新.直译与意译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1). [3]钱歌川.翻译漫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0. [4]卫虹.短命的意译词语[J].语文研究,1984(01).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