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顶级研究参考资料:Gao, X. (2007). The Case for Literature文学的理由 (M. Lee, Trans.). New Haven; London: Yale University , R. (2006). Cosmos and Psyche: Intimations of a New World View. New York, NY: , M. F. (2002). A Narrative Inquiry of Cross-Cultural Lives: Lives in China.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34(3), 301 - 321. Cheng, Z., & Bunnin, N. (2002).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Malden, MA: Blackwell , M. (1996).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 1966-1969: Not a Dinner Party. Armonk, NY: . , C. F. (1982). Native Tongues. New York, NY: Grosset & , E. L. (Ed.). (2005). Encyclopedia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London; New York: , M., Spagnolo, F., & Zhang, X. (2005). Reasoning Patterns and Logical-Linguistic Questions in European and Chinese Cultures: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Scholastic and Non-Scholastic Environments. Mediterranean Journal for Mathematics Education, 4(2), 27-65. Zhang张岂之, Q. (Ed.). (2004).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中国传统文化. Beijing, China中国北京: Foreign Languages Press外文出版社.Samovar, L. A., Porter, R. E., & Stefani, L. A. (2000-1998).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跨文化交际 (3rd ed.). Belmont, CA; Beijing: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Nisbett, R. E. (2003). The Geography of Thought: How Asians and Westerners Think Differently--And Why. New York, NY: Free Press.进步。
短视频国内外研究现状-mv国内外研究现状短视频国内外研究现状短视频应用最早产生于2011年,出现在美国。中国在2013年先后推出了微视、秒拍美拍、抖音、快手、二更、火山小视频等短视频应用。由于短视频进入国内的时间并不长,所以笔者以“短视频”为关键词在读秀上检索时发现,国内目前并没有短视频相关的学术论著,有关短视频的书籍多是跟网红、制作、流量变现、自媒体等有关,缺乏学术价值。学术论文方面,笔者在中国知网 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以“短视频”进行主题检索,截止2018年9月30日,共检索到909条结果,数据分别为:2011年:1条,2012年:1条,2013年:4条,2014年:25条,2015年:27条,2016年:95条,2017年:285条,2018年:471条。从数据结果来看,从2014年开始,相关文献越来越多,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到了2018年达到最高,这与近两年短视频应用的快速发展有着直接关系,相信随着短视频应用越来越火爆,有关短视频的研究也会更多,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国外最早对短视频进行研究的是Gibbs和Colin,他们在文章《Short-form may be long-tail for mobile video》对短视频应用进行了介绍,并预言移动短视频应用势必成为媒体市场必争之地。(1)此外,笔者在百度学术以“short Video”进行外文主题搜索时,一共搜到171000条信息,其中多集中于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临床医学、教育学方面,有关新闻与传播方面的资料非常少。仅有的一些文章也多从短视频应用出发,进行个案研究,如Luck Chitwood的《Social video success for brands on Vine and Instagram:your 6-to-15 seconds of fame》,作者通过对Vine and Instagram这两大短视频应用进行研究从而探讨短视频应用的价值。(2)短视频国内外研究现状-mv国内外研究现状短视频国内外研究现状短视频应用最早产生于2011年,出现在美国。中国在2013年先后推出了微视、秒拍美拍、抖音、快手、二更、火山小视频等短视频应用。由于短视频进入国内的时间并不长,所以笔者以“短视频”为关键词在读秀上检索时发现,国内目前并没有短视频相关的学术论著,有关短视频的书籍多是跟网红、制作、流量变现、自媒体等有关,缺乏学术价值
国外民俗文化研究的目前主要着重于:高度重视民俗文化的价值,不断完善民俗文化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民俗文化保护和市场开发相结合,注重对广大民众的宣传教育,为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提供学术保障等。
在国外相关文献与研究成果中,对于民俗旅游的研究主要注重关于对民俗文化的真实性的保护问题的研究。博纳和克什布兰特认为,旅游中的民俗表演不是要提供真实,而是为游客提供一种旅游现实感,一种可以让他们体验当地文化的舞台。
扩展资料
中国的民俗文化发展:
中国的民俗文化包括中国人生仪礼、岁时节日、生产、饮食、服饰、居住、交通、游艺、信仰等各类民俗事象的产生、发展及其在当今社会的形态。深入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与变迁,认识中国不同特色的风俗、习惯、心态、制度等,充分感受中国民俗文化的恒久魅力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影响。
借鉴国外经验,保护并发展好我国的民俗文化,必须完善机构设置,落实相关政策,重视民俗旅游景观的开发,加强田野调查和科学研究,开展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促进民俗文化保护的规范化、大众化、专业化和产业化。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民俗文化
百度,夸克,知乎,知网等。短视频传播了物质至上的理念。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亿,较2020年3月增长亿,占网民整体的。
文化自信,是我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肯定,是对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我们应该为自己的民族文化充满自信。虽然曾经在那个闭关锁国的年代,中华文化一度缺失,中国这头雄狮一度沉睡不醒,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脱离给中国文化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后来一些文艺工作者在看待这个民族这个社会时的角度也是“悲天悯人,从苦难深处寻找问题”,就这样哀切地悲伤和陈述苦难,也没有乐观的态度面对问题,也不赞美进步。而事实是经过时代的发展,现在的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就是让中国文化再次站在巅峰,引领世界文化潮流。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世界在经历着一场灾难。当新冠病毒席卷全球,一些人在奋力救灾,奋斗在抗疫前线,也有一些人在煽风点火试图制造事端不过是为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而已。在各种千姿百态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国为抗击疫情所做的一切努力。几个重大举措的实施,最终遏制了病毒的蔓延,虽然前期也有一些失误,但最终结果都是好的。当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国外抗击疫情的现状时,会有一些感慨,但更多的是庆幸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此时这种民族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在很久之前的学生时代,总会听老师说起西方国家或欧美国家制度如何民主,经济如何发达,科技实力如何强大等等,那时的我们怀着崇拜的心情对老师说的话深信不疑。但后来,随着人生经历不断丰富,对各种事物有着全面客观的分析时,我会发现其实那只是一个时代的见解。国人对西方世界的向往应该止步于80年代之前成长起来的人,因为他们吃过苦。物质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这是亘古不变的原理。在过去物质条件较匮乏的年代,我们在面临与西方文化的碰撞时也有些许的自卑。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继续发展,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现在西方国家的巅峰时期已经过去,我们的祖国正在和平崛起,庞大的经济体量与丰富的物质生活极大提升了国人的幸福指数。成长于90年代的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作后盾。面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时,我们可以保持谦虚,不卑不亢。我始终坚信,只有不卑不亢的民族才是一个强大的民族。所以,对中华文化充满自信,对中华民族充满自信,保持不卑不亢,这是热爱祖国最好的表达方式。
影响短视频行业发展的宏观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短视频行业的发展环境。大致来看,对短视频行业发展环境进行分析主要应该着眼于以下几个层面。(1)文化环境:主要应该侧重于分析短视频对传统文化、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例如短视频弘扬社会正能量;同时也需认真研究当前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对短视频内容所持的基本态度,例如低俗短视频导致人们对短视频行业形成偏见。(2)经济环境:主要考察社会的生产力、居民收入水平和人均消费水平等具体经济指标,面向特定城市或特定用户群体的短视频产品还应该具体分析其经济环境中与短视频消费相关的因素,例如美妆短视频带货与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能力。(3)技术环境:分析当前及未来影像短视频行业发展的技术因素,例如短视频平台提供的视频剪辑功能在技术上解决了普通用户的制作难题,又如5G通信技术的普及将推动视频内容超高清化。课堂讨论请读者回忆互联网诞生以来,技术的发展经历了那些阶段?(4)人才环境:考察整个社会及本地区短视频人才的供给状况和收入状况,着重分析创意人才、制作人才和运营人才等群体,了解短视频人才创业的基本状况。完成了对短视频行业发展环境的调研分析之后,就能够清楚地掌握大到全球或全国、小到本地域或本领域的短视频行业宏观发展状况,能够为自身的短视频垂直领域选择和产品基本定位提供决策参考。
国外民俗文化研究的目前主要着重于:高度重视民俗文化的价值,不断完善民俗文化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民俗文化保护和市场开发相结合,注重对广大民众的宣传教育,为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提供学术保障等。
在国外相关文献与研究成果中,对于民俗旅游的研究主要注重关于对民俗文化的真实性的保护问题的研究。博纳和克什布兰特认为,旅游中的民俗表演不是要提供真实,而是为游客提供一种旅游现实感,一种可以让他们体验当地文化的舞台。
扩展资料
中国的民俗文化发展:
中国的民俗文化包括中国人生仪礼、岁时节日、生产、饮食、服饰、居住、交通、游艺、信仰等各类民俗事象的产生、发展及其在当今社会的形态。深入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与变迁,认识中国不同特色的风俗、习惯、心态、制度等,充分感受中国民俗文化的恒久魅力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影响。
借鉴国外经验,保护并发展好我国的民俗文化,必须完善机构设置,落实相关政策,重视民俗旅游景观的开发,加强田野调查和科学研究,开展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促进民俗文化保护的规范化、大众化、专业化和产业化。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民俗文化
百度,夸克,知乎,知网等。短视频传播了物质至上的理念。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亿,较2020年3月增长亿,占网民整体的。
“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美术史话 好有给你个提纲:第一章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 第二章 古代埃及工艺美术 第三章 古代两河流域工艺美术 第四章 古代波斯工艺美术 第五章 古代印度工艺美术 第六章 古代地中海区域工艺美术 第七章 古代希腊工艺美术 第八章 埃特鲁里亚与古代罗马工艺美术 第九章 伊斯兰工艺美术 第十章 古代日本工艺美术 第十一章 古代非洲工艺美术 第十二章 古代美洲工艺美术 第十三章 古代大洋洲工艺美术 第十四章 欧洲中世纪工艺美术 第十五章 文艺复兴时期工艺美术 第十六章 巴洛克时期工艺美术 第十七章 罗可可时期工艺美术 第十八章 新古典主义时期工艺美术 第十九章 近代工艺美术 第二十章 现代工艺美术 自第三至第六王朝,奴隶制生产关系进一步在埃及确立, 史学界将这一阶段划分为“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686—前 2181年)。此时的埃及已成为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亦有了繁荣发展的局面。手工业进一步从 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冶炼、制陶、采石、木作、皮革、编织 和造船等多种手工行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著名的金字塔就 建造于这一时期,它显示了此时埃及国力的强盛,亦反映了当 时埃及人巨大的创造力。第六王朝末期,由于奴隶主的残酷压 迫与剥削,引起了奴隶和贫民的反抗与起义,造成了内战与分 裂的衰败局面,古王国亦随之消亡。 第七至第十王朝,埃及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统一王国 瓦解。史学界称这一时期为“第一中间期”(约公元前2181— 前2005年)。 公元前21世纪晚期,底比斯(Thebes)的一个统治者门图 荷太普一世(MentuhotepI)建立了第十一王朝,恢复了埃及 的统一,开始了“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133—前1786年, 包括第十一、十二王朝统治在内)的历史。这一时期“法老” (pharaoh,即国王)为加强中央集权,同地方贵族展开了长期 斗争,并进一步把王权加以神化。从十二王朝开始,加紧了对 外的侵略和扩张,使奴隶制经济得到了发展。此时埃及已广泛 使用铜器,并已出现青铜器。同时,发明了烧制玻璃的技术, 以后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人类作出了贡献。至第十二王朝的后 期,由于统治者的腐朽,法老的权势削弱了。这时,来自西亚 的希克索斯人(Hykso)乘虚入侵了埃及。此后的第十三王朝至 十七王朝,埃及一直陷于混乱与被异族侵占的局面,史称“第 二中间期”(约公元前1786—前1567年)。 公元前16世纪初,阿赫摩斯一世(约公元前1570—前1546 年)领导埃及人击退希克索斯人之后,建立了第十八王朝(约 公元前1567—前1320年)。自此至第二十王朝的这一阶段被称 为“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567—前1085年)。这是古代埃 及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最强盛的一个时期, 因而历史上也称“帝国时期”。 新王国的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这时,埃及已普遍使用 青铜器,生产技术亦出现了不少革新。在手工业上,用脚踏风 箱代替过去的吹管冶炼,提高了熔炉的温度;在纺织业方面, 发明了一种悬式纺锭和立式的织布机,促进了麻纺工业的发 展。另外,还出现了彩色玻璃、彩纹陶等新的工艺美术制品。 古埃及的“后期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085一前525年) 包括第二十一王朝至二十六王朝的统治。期间前五个王朝是由 僧倡贵族利比亚人(Libyans)和努比亚人建立的,始终未能统 一。其中,亚述人(Assyrians)曾入侵统治埃及达20年之久。后 来,三角洲塞伊斯城的统治者领导埃及驱逐了亚述人,建立了 第二十六王朝,重新统一了埃及。此期,埃及的社会经济在继 续发展,其文化亦保持着自己民族过去的成就,他们已掌握了 冶铁技术,铁器被广泛使用。在第二十六王朝法老尼科(约公 元前610—前595年)统治时期,埃及人挖通了尼罗河与红海之 间的运河,促进了农业与商业的大力发展。 公元前525年,埃及被波斯帝国征服,沦为波斯的一个行 省,丧失了独立,古代埃及的历史便以此为标志宣告结束。“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美术史话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现代设计中应用传统工艺美术,可以使现代设计作品既具有传统性又具有现代性,满足现代人对高雅艺术的追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工艺美术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现代设计中应用传统工艺美术,可以使现代设计作品既具有传统性又具有现代性,满足现代人对高雅艺术的追求。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传统工艺美术的内涵和特殊价值,然后重点阐述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的融合以及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现代设计;融合创新;发展理念
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应用传统工艺美术,可以使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设计理念下得到不断改进与更新,在现代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从而有力地推动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很多现代设计师从传统工艺美术中找到创作灵感,使现代艺术设计作品蕴含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浓厚的审美艺术情趣,使现代艺术设计作品更好地走向世界。
一、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内涵和特殊价值
1.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内涵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运用各种材料和工艺设计制作出的能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人工造型的统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国造型艺术的核心,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传统工艺美术作品能体现创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情趣爱好,在视觉上能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和独特感受,是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统一体。现代服装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商业招贴广告设计都注重增强设计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2.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特殊价值
其一,文化的标志性。一些传统工艺美术作品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中国传统的青铜工艺,其冶铸技术之先进、装饰雕刻之精美、文化内涵之丰富,是举世无双的,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二,技艺的特殊性。传统工艺美术技艺是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如漆艺,有史料记载的就达数百种,但如今很多已经失传,现存的漆艺水平普遍达不到历史的高度。其三,经济的无价性。无论是彩陶艺术还是佛雕艺术,其精品的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难以估算,可以说价值连城。如,中国元代瓷器《鬼谷子下山图》青花罐、南京云锦、成都蜀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与乔家大院、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等都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无价之宝。其四,精神的凝结性。我国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智慧结晶,其物质实体反映了当时的物质生产和文化水平,其造型、色彩、装饰等视觉形象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所以,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具有亟须传承的精神价值。
二、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的融合
当代,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是必然趋势,现代设计需要传统工艺美术来充实、丰富,使作品既有民族感又具现代感。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创新发展需要遵循市场规律。现代社会已步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要想在世界经济中独领风骚,现代设计必须引领社会时尚潮流,必须更多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使设计作品底蕴更深厚、底气更充足,呈现出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如,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应用剪纸艺术、皮影艺术、年画艺术,能使作品更具灵活性、更富有生命力。此外,这些传统艺术元素还直接推动了中国动画的发展。凤翔的泥塑艺术和景德镇的陶瓷艺术都具有较高的审美观赏价值。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运用泥塑和陶瓷器皿上的花纹,可以使现代包装呈现出传统文化特色和民间艺术风格。
三、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1.设计思想的创新
在现代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要把儒、释、道的思想融入产品的形态、色彩、功能设计,以现代审美观念改造、提炼和运用中国传统元素,追求天人合一、自然无为的思想境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设计富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2.设计形态的创新
中国古人一向认为天圆地方,所以在钟鼎、器皿的形态设计中都运用了方与圆的元素,并赋予其特定的含义。现代产品设计者要结合产品的使用功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对传统精神与传统造型进行深度加工提炼,使设计契合现代美学思想,实现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高度融合。
3.设计色彩的创新
中国古人运用的色彩蕴含了阴阳、五行、中庸的精神内涵,贯穿了生动传神的美学理念。现代设计师应该先对传统色彩进行深刻感悟,然后进行再加工、再提炼、再升华,要符合现代社会的时尚潮流,以此表达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使设计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艺术活力。
四、结语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现代设计在理念、形态、色彩等方面,要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注入民族血液、融入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美学理念相结合,创造出富有东方韵味的现代设计作品,使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永葆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赵娜.浅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发展.现代园艺,2011(5).
[2]王利达.浅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发展和创新.中国电子商务,2012(2).
摘要: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艺美术以崭新的面貌适应着新的环境。由于人们生活方式和对生活需求的不断变化,使得传统工艺美术逐渐失去竞争力。传统工艺美术要想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借用品牌理念,确定一个合理的品牌定位,通过不同媒介和大众进行交流沟通并传递品牌价值,使人们了解该工艺美术品类的故事,进而产生信任感。文中借用科勒模型,对品牌的要素和品牌联想进行阐述,并对工艺美术品牌策略的构建进行讨论。
关键词:工艺美术;品牌;体验;价值;联想
在历史文化长河中工艺美术是一种凝结人类智慧结晶的创造性活动。通过特定的工具和手段打造了一个完整的人类生活方式。毋庸置疑,工艺美术的每一次飞跃都伴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科技化、批量化不断推动着工艺美术以崭新的面貌适应着新的环境。同时,由于人们生活方式和对生活需求的不断变化,使得传统工艺美术逐渐失去竞争力。传统工艺美术逐渐失去了垄断地位,被大批量的工业化设计产品所取代。这使得工艺美术不再为少数的达官贵族服务,转而服务于人民大众。从事工艺美术创作的工作者,不应该仅仅将注意力放到工艺品制作本身,更应该顺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将其作为一种能够提高消费者体验的商品,并通过品牌化的运作被市场所认可,从而起到传播工艺美术的目的。
一、科勒模型
科勒把品牌分为品牌感知和品牌联想两方面,他认为品牌联想是消费者同品牌长期互动所形成的,是人们对品牌认知的一种反映。通过对品牌联想的分析能够对品牌战略起到引导作用。品牌联想可以分为三大类:产品属性、产品利益和组织利益。
1.产品属性包括与产品有关的联想和与产品无关的联想。与产品有关的属性是指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满足消费者需求所必需的产品要素,也就是产品的功能性以及物理属性等。与产品无关的属性主要包括:价格、体验、品牌个性等。
2.产品利益联想是消费大众赋予该产品的价值内涵,利益联想分为三类:功能性利益、体验性利益和象征性利益。功能性利益一般指产品内在的功能性或者服务方面的特性;产品象征性利益是产品的外在特征,一般与产品本身无关;体验性利益则是消费者在消费产品时候的主观感觉,与产品的功能性和象征性紧密相联。
3.组织利益包括:组织规模、社会形象、组织文化、员工形象、组织历史、组织的营销策略。
二、传统工艺美术所面临的问题
1.工艺美术丧失了同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契合点。有些传统工艺美术简单照搬传统工艺和设计,忽略了对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研究,久而久之使传统工艺美术品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工艺美术的最终目的是要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所服务,设计师应该在继承传统工艺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结合现代生活方式设计活化,以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的工艺美术作品。
2.工艺美术传承人待遇较低,传承问题比较突出。工艺美术大师的收入比较微薄很难维持带徒弟、房租、材料等基本开销,徒弟们常常因为生计问题简单学了一些技艺就另谋出路,或者干脆放弃学习该门技艺。个别工艺美术大师开设的工厂规模较小且定位不清晰,小作坊式的运作模式比较保守,使大师们都忙于维持生计很难静下心长期培养接班人。
3.工艺美术产品缺少品牌营销意识。在很多人眼中工艺美术产品离人们日常生活非常遥远,无论从材料还是工艺都不被大众所了解。同类技艺之间缺少雷同性比较强,无论在经营模式还是在产品创新上缺少差异化。工艺美术的发展离不开大众的支持,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工艺美术技艺,将品牌意识植入到工艺美术的传播中,赋予工艺美术产品更多的附加价值,才能被更多大众所了解,进而促进传统手工艺术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的普及。
4.缺乏系统的工艺美术技艺培训。工艺美术的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作品基本是靠模仿,严重影响了工艺的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对于工艺美术从业人员的系统培训或者行业再培训。使得从业人员缺少对工艺美术技艺的创新,严重影响到了行业的发展后劲。
三、传统工艺美术品牌的构建
1.传统工艺美术品类在品牌建立的过程中,要注意品牌的传播。品牌应该具有叙事能力,每一个成功的品牌都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作为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牌,应该对该品牌的历史和未来进行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大力吸收该工艺美术品牌的优秀文化成果,在深化优秀成果的过程中,让当地的老手艺人和民众参与其中,不仅还原丰富了地域文化,也激发当地民众的保护热情,加快工艺美术品牌的传播与发展。
2.强化工艺美术手艺人的品牌意识。首先工艺美术手艺人需要建立知识产权意识,手艺人应该明确工艺美术是极具内涵的文化品牌。为了避免同一品类不同手艺人的纠纷,可以引入行业协会同手艺人所在企业合作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企业必须经过授权才有资格生产和销售某一种产品。
3.传统工艺美术品牌推广要使品牌能够深植于消费大众内心。消费大众因为其生活环境、受教育背景不同,对工艺美术品牌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尽管工艺美术品牌会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但品牌若想延续仍然应该往更深层次发展。应该结合工艺美术的品类特征和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确定不同的品牌营销模式。在确定品牌定位之后,通过适当的推广对品牌进行持续宣传,以培育和发掘潜在消费群体,保持消费者对该品牌的热情。
4.传统工艺美术品牌的传播应该注意其广度。很多工艺美术品类不被大众所熟知,在品牌宣传和推广的过程中要注意和消费者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利用不同的媒介,例如网络、电视等,使消费者认识并产生信任感,同时满足消费者对工艺美术多样化的需求。
5.传统工艺美术品牌应该有清晰的品牌定位和品牌价值。品牌定位是在消费者或者潜在消费者心理的位置,它与消费者的利益和市场竞争紧密联系。虽然工艺美术品类是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产品,但是将其进行品牌化的打造还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品牌定位和富有感染力的品牌价值的传递。工艺美术品牌必须扎根于本民族的文化,才能寻找到属于该工艺美术品类的独一无二的特色,从而增加品牌竞争力,消费者在购买的过程中会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了解所接触的工艺美术品牌,并且在和该品牌互动的过程中感知品牌的价值。如果该品牌的品牌价值正好能够和消费者产生共鸣,该消费者就会成为这一工艺美术品牌的忠实消费者。
6.加强工艺美术品牌的消费者体验。消费者大多是通过产品了解工艺美术品牌的,但这不足以建立起一个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品牌。仅仅通过品牌名称和产品所建立起来的工艺美术品牌并不能够使消费者和品牌产生共鸣,消费者更多的是通过服务、环境等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感官来感受品牌的价值。一个品牌给予消费者的感受越多就越有可能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一个多维度的品牌体验能够更有效的架起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作为一个工艺美术类的品牌,同样应该注重多维度消费者体验的建立,通过标志、媒体宣传和服务等各个方面进行。在工艺美术品牌推广之前,要对目标消费群体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有针对性的感官体验设计传递独特的品牌价值。
7.为工艺美术品牌注入新的元素。工艺美术虽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也在不断的进步,传统工艺美术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注入新的元素,让其新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审美需求。
四、结语
传统工艺美术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打造具有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术品牌,不仅能够实现传统手工艺的可持续性发展,也是凸显地域文化特色、传承地域文化的必然趋势。通过建立品牌意识、注入新的设计元素、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体验来传递独一无二的品牌价值,进而扩大广大民众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了解,激发他们的保护意识,使传统工艺美术能够不断地传承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KELLER,KEVINLANE,StrategicBrandManagement[M]NewJersey:PrenticeHall,1998.
[2]丛玲玲.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面临九大问题[J].《美术观察》,2008(7).
[3]江明华,曹鸿星.品牌形象模型的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4]李静,金永生.基于凯勒模型的电信品牌形象研究[J].《商业研究》,2013(21).
[5]张凌浩.基于品牌体验的设计思考基于凯勒模型的电信品牌形象研究[J].《包装工程》,2006(6).
[6]曹薇.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战略研究——以赫哲族为例[J].《商业经济》,2014(9).
[7]舒三峡.如何打造非遗文化品牌[J].《东方企业文化》,2012(18).
[8]谭宏.传统品牌保护模式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活化路径研究[J].《商业时代》,2010(28).
影响短视频行业发展的宏观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短视频行业的发展环境。大致来看,对短视频行业发展环境进行分析主要应该着眼于以下几个层面。(1)文化环境:主要应该侧重于分析短视频对传统文化、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例如短视频弘扬社会正能量;同时也需认真研究当前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对短视频内容所持的基本态度,例如低俗短视频导致人们对短视频行业形成偏见。(2)经济环境:主要考察社会的生产力、居民收入水平和人均消费水平等具体经济指标,面向特定城市或特定用户群体的短视频产品还应该具体分析其经济环境中与短视频消费相关的因素,例如美妆短视频带货与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能力。(3)技术环境:分析当前及未来影像短视频行业发展的技术因素,例如短视频平台提供的视频剪辑功能在技术上解决了普通用户的制作难题,又如5G通信技术的普及将推动视频内容超高清化。课堂讨论请读者回忆互联网诞生以来,技术的发展经历了那些阶段?(4)人才环境:考察整个社会及本地区短视频人才的供给状况和收入状况,着重分析创意人才、制作人才和运营人才等群体,了解短视频人才创业的基本状况。完成了对短视频行业发展环境的调研分析之后,就能够清楚地掌握大到全球或全国、小到本地域或本领域的短视频行业宏观发展状况,能够为自身的短视频垂直领域选择和产品基本定位提供决策参考。
百度,夸克,知乎,知网等。短视频传播了物质至上的理念。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亿,较2020年3月增长亿,占网民整体的。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传播的理念与途径论文
众所周知,事物具有两面性,全球化的发展趋向也是如此。关于每个国度来说,全球化都意味着发展机遇与应战并存。随着全球化的疾速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昔日益亲密,全球化已成为当前每个国度进行文化事业建立不可防止的趋向和发展道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国度的文化软实力,也会面临更多的文化平安问题与风险要素。每个国度文化的生存发展、文化创新、文化传播以及文化的影响力都会迎来更多的机遇与应战。这无疑也对我国的文化传播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请求。所以,研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研讨价值及理想意义。
一、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传播的特性。
(一)传播范围广。
文化传播不具有固定的区域或时间限制,在全球化的趋向下更是不可能进行封锁式的发展。往常,每个国度的文化都在逐渐走向国际,进行全球范围的文化传播。实践上,这也是每个国度文化发展与进步所必经的一个过程和阶段。在全球化背景下,每个国度、每个民族、每个地域都会盲目将国门翻开,积极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成果,也会向他国传播国度外乡的文化艺术,文化传播变得愈加顺畅、愈加积极,不同的文化也开端了深化的交融与碰撞,逐渐打破国度地域的限制,突破民族成见与歧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同与传播。
(二)传播速度快。
在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这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传播载体。特别是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文化传播的速度变得更快,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活动也带动了文化的传播。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的全球化同样也推进了文化的全球化发展,往常的文化传播速度曾经有了显著的进步,任何文化理念或文化认识都能以很快的速度向全球进行传播。
(三)传播强度大。
从某种水平上说,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传播,更像是文化的碰撞与冲击。每一种文化形态都有其共同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方式,在全球化这个大平台上,一切的文化汇集在一同,构成了互相交融碰撞的壮观场面。无论我们对每种文化持有怎样的态度和见地,都无法防止不同性质文化间的冲击与碰撞。在这样的发展局势下,弱势的文化就容易被强势的文化所淹没,失去本人的国际位置。
(四)传播内容多样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多样化是当今时期最显著的一个特性,也是世界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文化传播的多样化是基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的一个主要表现方式和特性,是各个国度外乡文化走向世界的必备要素,也是当今时期发展的重要局部。
二、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传播的理念。
(一)人本主义理念。
在过去的奴隶社会中,人的主体位置与人的主权并没有得到注重,也没有在国度层面得到表现,国度关注的重点在于上层社会人们的生活,而不是国民的整体利益。但是,人的思想发展、人的实践需求依然是推进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动力,也是人类社会一切变动与改造的基本动身点与落脚点。因而,想要有效促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就应当充沛思索当前人民的基本利益与需求,在文化传播的途径中强调对人权、人的发展的尊重与关注。
在实践的文化传播活动中,我们不能片面地关注现有的条文请求,或者片面地注重各国间的军事力气、政治力气的比照状况,更重要的是对人的注重,对人的需求、人的希冀的思索。因而,在全球化不时深化的状况下,过去注重国度利益的文化传播理念曾经不顺应时期发展的请求,也不契合人类发展进步的需求。我们应当坚持人本主义理念,追求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二)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道路自提出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惹起了普遍的关注,往常曾经是一切国度在制定发展战略、进行国际交往时必需思索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样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由于文化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传播方式越来越丰厚,经过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可以促进文化传播愈加顺利,协助我们找到更科学合理的文化传播途径。
首先,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一个更有效更科学的发展环境。其次,可持续发展理念又给文化传播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在指明道路的同时又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发展思绪,能够完成对文化传播事业的合理控制与推进。除此之外,文化传播事业需求在一个漫长的时间中持续进行,同时效劳于国际社会次序的稳定与人们的团结。因而,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熏陶下,文化传播还能促进各国人民的大团结,为国度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稳定安康的发展环境,并充沛思索子孙后代的发展后路与发展时机。
(三)调和共存理念。
在当前的文化传播理念的影响下,国际社会各个国度地域的文化传播表现出几个不同的等级。首先是欧美等兴旺国度在文化传播中处于优势位置,很多发展中国度都处于文化传播中的弱势位置。在这样的等级情况中,发展中国度就在无形中增加了文化传播的阻力与障碍。因而,我们应当对这种自然构成的等级次序进行严厉的标准,让其遭到国际社会次序的限制和道德认识的控制,从而促使各国文化传播有序进行,构建一个良好的调和的文化传播气氛。我们应当在文化传播中树立调和共存的发展理念,构建一个有效的多元化的文化传播体系,这个文化体系应当是多层次、平面性的组织构造。还应当具备有效的监视管理机构,担任每个国度文化传播行为的管理与监视,并为国度间的文化交流与协作追求时机,对文化传播者进行相应的培训与效劳。
三、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传播的途径。
(一)树立健全法律制度标准。
从我国相关制度体系的建立状况来看,关于文化传播的法律标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进步。固然当前曾经公布了一些相应的制度与措施,但是还无法完整满足当前文化传播事业展开的需求。文化传播不只直接影响到我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交往与交流,而且还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文化竞争力、文化影响力以及文化软实力的加强。因而我们有必要为我国的文化传播事业提供相应的制度保证与法律标准。首先需求思索的是对相关文化教育标准的树立健全,让我国的文化对外传播有法可依,依法进行。由于在当今这个时期,文化传播方式更先进、传播才能更强的国度更能让外乡的文化认识与价值观念得到更为普遍的传播,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个国度的文化状况,从而进步国度的文化影响力,进而促进国度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二)增强与国际组织的协作与交流。
除了必要的制度标准以外,国际社会的规则也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局部。很多国际组织和国际机构都为文化在国际社会中的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因而,中国应当注重与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协作,这样不只有利于我国国际位置的提升,为我国寻求更多的国际范畴话语权,同时也能够经过与国际组织间的亲密联络来博得国际规则的制定参与权,从而努力于改善国际规则,促进国际次序愈加科学公正,为我国的文化传播发明愈加良好的国际环境。
(三)注重对孔子学院文化传播作用的发掘。
2004年,第一家孔子学院在韩国建成。在后来的十几年中,孔子学院以迅猛的速度在更多的国度中成立并开端相应的教学活动。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曾经有上百所孔子学院,成为我国进行对外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出口。我们应当充沛认识到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价值,注重孔子学院的建立与扩展,从而促进我国文化传播事业更快发展,完成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四、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时发展与进步,国与国的联络日益亲密,国际间的文化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且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宽,传播的内容愈加丰厚多样。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文化传播就成为当前国度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发展动力。但是从我国文化传播的实践状况来看,在传播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和限制要素,比方西方文化传播的压力、管理方式过于生硬以及文化传播方式不科学等。相关人员应当实在针对这些问题,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予以处理,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文化的传播。
文化传播的论文
[论文摘要】 随着世界文化的不断交流和沟通,各国更加重视文化的繁荣与传播。译者作为文化沟通的使者,应把输入异域文化 、 输出中华文化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有敏锐的文化意识,切实做好文化传播工作。
[论文关键词] 文化交流文化意识文化传播
一、翻译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符号,其使用方式与表达内容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而翻译的基本性质是语言问的转换、是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翻译与文化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翻译丰富、促进了译语文化,这是翻译最为显著的功能。古今中外,翻译从来都是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杨仕章,2001)~1果没有阿拉伯人的翻译,古希腊的明就不会得以保存,欧洲的文艺复兴也将无从谈起;中华文化经佛经翻译吸取了古印度文化的营养,给中国文学注入了强劲动力,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唐代及唐以后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意象成分和功能;同样,没有五四时期的翻译,中国就不可能引入诸多先进的思想理论;而英国文化能有今天的巨大影响力和勃勃生机是与其在漫长的历史中融汇了凯尔特文化、拉丁文化、斯堪的纳文化以及东方文化的精华分不开的。可见,语言和文化的发展往往离不开异域文化的营养,纯粹自给自足的文化注定是要灭亡的,而翻译则为吸收异域文化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
二、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最初由巴斯奈特(Bassnet0和勒菲弗尔(Lefe—vere)在其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199O)一书中提出的:之前的翻译研究要么在语言学的屋檐下躲躲雨,要么在比较文学的墙根下避避风。而在新兴的文化学领域里则压根儿没有涉足之地。漕明伦,2007)以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为代表的文化学派翻译理论者,从宏观角度出发,从大处着眼,从政治、文学、历史等多角度切人,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把翻译看作宏观的文化转换,将翻译的研究重点从原作转向了译作,从作者转向了译者,从源语文化转向了译语文化,以求对翻译和译者的地位与作用有一个新的认识。对文化派而言,翻译的本质就是文化翻译。因此,翻译活动本身就涉及一个文化问题,涉及两种文化的对比研究和互动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翻译的确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文化交际行为之一,翻译工作者必须重视并处理好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地位和作用。(姜艳,2oo6)~n奈达所言:实际上,对一个译者来说,由文化差异引起的问题比语言结构差异引起的问题要多而且更为复杂。
三、文化传播与交流是翻译的根本任务
中外学者对翻译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其中张今先生(1994)的定义尤为惹人瞩目:“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或艺术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进行文化交流,促进社会进步,这正是翻译的根本任务和重大意义所在。其实,中西方翻译家、译论家中提倡尽力保存原文文化特色的大有人在,如杨宪益、许渊冲、刘宓庆等;西方如Sehuhe,Biguenet,Newmark等。鲁迅说(1935):“如果还是翻译,那么,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地何时,有这等事,和旅行外国,是很相像的: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什么叫“异国情调”和“洋气”呢?显然,鲁迅指的“不是在语言上一味仿效西洋,而是尽量保存原文所蕴含的异域文化特点”。这就是说,翻译不仅要考虑语言的差异,还要密切注视文化的差异,文化差异处理的好坏,往往是翻译成败的关键。语言可以转换,甚至可以“归化”,但文化特色却不宜改变,特别不宜“归化”,一定要真实地传达出来。(予I、致礼,2ooo)因此,文化传播应该是翻译的根本任务。翻译中的文化传播,按照鲁迅先生的说法,就是尽量保存外来文化之“异国情调”、“洋味”,以使我国读者扩大文化视野,获得知识和启迪。例如,我们把killtwobirdswithonestone译成“一石二鸟”,中国读者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汉语成语“一箭双雕”,产生一种新鲜感。再如,《圣经》中有beatswordsintoploughshares,如果我们直译为“把刀剑打成耕犁”,中国读者就不会将之与佛教中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混为一谈。(孙致礼,2000)~是因为译者采取了文化翻译策略,汉语才有了“武装到牙齿”(armedtotheteeth)、“替罪羊”(scapegoat)、“橄榄枝”folivebranch)、“时间就是金钱”(timeismoney)等;相应地,英语才有了longtimenosee(好久不见),papertiger(纸老虎),toloseone’sface(丢面子),atoadhankersforatasteofswna(@蛤蟆想吃天鹅肉)等。(蒋骁华,2003)总之,译者在翻译实践时应保持文化翻译意识,尽可能多地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这对于促进语言发展,增进文化传播与交流意义深远。
四、结论
随着世界文化的不断交流和沟通,各国更加重视各自文化的繁荣与传播,目前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从根本上说也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盛会。作为翻译工作者,我们更应该以语言为工具,把输入异域文化、输出中华文化、繁荣中华文化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有敏锐的文化意识,重视语言中所蕴含的“异国情调”,切实做好文化传播工作。
一些元素同位素的原子核可以自发地以一定的速率进行蜕变,放出某种射线后形成新的原子核,这部分同位素称为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蜕变是不稳定同位素原子核的一种特性,是由于原子核中中子过剩(即中子数与质子数之比大于)而引起的,其蜕变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或蜕变)定律
根据卢瑟福和索迪的理论,在任一时刻内不稳定同位素原子核(母核)的衰变速率正比于当时尚未衰变的原子数N,当列入一个比例常数(衰变常数λ)之后,就有下列数学式: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式中:dN/dt——母核原子数的变化速率,此速率随时间而减小,故在其前面加一负号;
λ——衰变常数,它表示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在单位时间内衰变机率的大小;
N——当时尚未衰变的母核原子数。
将上式整理与积分后为: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得-lnN=λt+C
式中:lN是以e为底的N的对数;C是积分常数,它可以从初始条件t=0时N=N0给出,
故有:
C=lnN0
将其代入上式,则有:-lnN=λt-lnN0
整理后,
式中:N0——初始放射性母核原子数(即t=0时刻的放射性母核原子数);
N——t时刻剩余的放射性母核原子数;
λ——放射性衰变常数;
t——衰变时间;
e——自然对数的底数(e=)。
(5-4)式为放射性同位素衰变定律的一般表达式。它表明原始放射性同位素原子核数(N0)的减少是按指数规律进行的。
描述放射性核衰变的特征值是半衰期。所谓半衰期是指具有一定数目的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到一半时所花费的时间,通常以T表示,当t=T时, 代入上式得: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另一个描述放射性核衰变的特征值是平均寿命。所谓平均寿命是指放射性原子的平均概率寿命,并用τ表示。τ被定义为: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据前式—dN/dt=λN,代入则有: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又知 ,则有: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即τ=T/
由此可见,平均寿命τ就等于衰变常数的倒数,它是半衰期T的倍,因此放射性衰变即可用半衰期,也可用衰变的平均寿命来描述,但通常多用半衰期来描述。在水文地质研究中常用的氚的半衰期为年,14C为5568±30年。
在水文地质工作中,可以通过这种衰变作用来计算地下水的年龄。下面仅以在地下水中研究得较好应用得较多的氚(T)和14C这两种放射性同位素为例加以说明。
(二)放射性同位素氚(T)在水文地质中的应用
氚 是氢的一种宇宙射线成因的放射性同位素,发现于1939年,原子量为,衰变时发射出β-射线,生成氦 。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氚的半衰期是年。β-射线的最大能量是(兆电子伏特),最小能量是。氚在水中以氚水(HTO)形式存在,它是水的组成部分,随水一起运动。在天然水的循环中不会生成易沉淀的化合物,也不易被吸收,是最理想的天然示踪剂。
天然水中的氚是用液体闪烁计数方法测定的,一般用两种单位来度量,即放射性单位和浓度单位。测量放射性的基本单位用贝可(Bq)表示,它的定义为任何放射性核素只要每秒衰变数为1就称为1个贝可(Bq)。氚的浓度单位用氚单位表示,记作TU(Trit-iumunit)。1TU相当于在1×1018个氢原子中含有一个氚原子,即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天然水中氚的主要补给来源有两个:天然氚和人工氚。
天然氚是在大气层上部由宇宙射线产生的快中子 与稳定的14N原子反应形成的。当14N与能量超过400万电子伏特以上的中子作用时,可产生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人工氚主要由空中热核试验产生。据历史资料,1949—1950年大气降水中氚的平均浓度为5—10TU。1952年11月美国在低纬区进行的卡赛尔爆炸(核试验)之后14天,纽约的雨水中氚浓度为1240TU。1953—1963年,由于不断进行核试验,使大量人工氚进入空中,氚的浓度均大大超过天然背景值。1963年北半球大气降水中氚的浓度出现高峰值,可达数千TU。据统计,截止到1968年,由于核试验人们在大气圈内抛下了约220kg人工氚,而天然氚仅5—20kg(据)。
大部分氚在同温层积累,形成氚标记水分子,逐渐扩散到对流层,并以大气降水的方式到达地面。因此,雨水、地表水和浅层的地下水中都含有一定量的氚。
近20年来积累的大量天然水的氚含量分布资料表明,北半球的大气降水中氚含量随纬度增高而增加,而且以每年春末夏初时最高。这是因为在同温层积累的氚,大多在春末夏初由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进入对流层,然后被大气降水带至地表的缘故。
河水中氚的含量取决于流域范围内大气降水中氚的含量,以及那里的地质、地理条件。一般说来,河水中的氚含量与当地的大气降水是相当的,但若在河水的补给量中,循环时间较长的地下径流占较大比重时,则每年氚含量高峰值的出现时间会有些滞后。
通过对地下水中氚的研究,可以解决下列水文地质问题:
1.计算地下水的年龄
在空中氚原子生成后,很快就同大气中的氧原子化合生成HTO水分子。然后,HTO与大气水混合并随之一起降落到地表,随普通水分子一起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的组成部分。由于氚的半衰期为年,其寿命很短,在高空生成到进入地下成为地下水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氚在不断地进行衰变。也就是说,氚在水中的浓度在不断减低,特别是当氚进入地下以后,其浓度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加而减少。这样,根据氚自身的衰变而在地下水中的浓度不断减少的事实,客观上就起到了对地下水的地质计时作用。
用氚法测定地下水年龄称为氚法测龄。氚法测龄是通过测定地下水中氚含量(浓度)来计算地下水的年龄,其计算公式为: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式中:t——地下水的年龄(储留时间);
A0——补给区降水输入的氚含量;
A——排泄点地下水输出的氚含量。
但是由于人工核试验破坏了氚的自然平衡,再加上含水层的埋藏条件十分复杂,致使降水输入含水层的氚含量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很大变化,要想正确地确定原始氚的输入量(A0)是比较困难的。在我国,缺乏1952年以来降水中氚含量的长期观测记录,更难以得到原始氚输入量的直接数据。此外,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在径流过程中还可能发生弥散和混合作用,使地下水的氚含量与地下水储留时间之间的关系也发生改变。由此可见,式(5-7)的实际应用范围很小,它仅可以近似地应用于简单水流的年龄计算,否则必须加以修正。修正的方法有等提出的数学模拟法和提出的衰减比率法等。另外,还可以用经验估算法来大致确定地下水的年龄。据国际原子能委员会(IAEA,1972)同位素水文小组的建议,根据地下水中氚含量的多少,来确定地下水的年龄:
氚含量<3TU的地下水,从补给区到采样点大约是20年(1952—1972年);
氚含量为3—20TU的地下水,含有少量热核试验生成的氚,地下水可能是1954—1961年间补给的;
氚含量>20TU的地下水,是最近形成的。
水中氚含量的多少,与氚的来源有关,也与地区的自然地理及水文地质条件有关。在干旱少雨地区,大气中蓄积了一定数量的氚,导致雨水中氚的富集。蒸发作用强的地区,由于蒸发而引起水中同位素分馏减弱,因此有利于氚在地下水中富集。地层岩性同样也影响着地下水中氚的含量,在黄土状亚粘土和中、细粒砂岩含水层中氚的含量明显减少。
氚(T)法测龄只适用于测定浅部的较年轻的地下水,一般只在50年以内的水,而不适于测定时间较久的深部循环水。
2.确定地下水的流向和渗透速度
根据地下水中氚含量资料可作出氚含量的等值线图(图5-1),从图中确定地下水的流向,分析地下水的径流条件。在某些情况下,若能计算出不同取样点处地下水的年龄,那么还可以计算地下水的渗透速度。
3.确定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
图5-11975年5月北京市区地下水氚含量等值线图
根据地下水中的氚含量及其动态,与地表水(或大气降水)的资料相对比,可以判断它们相互间补给关系,研究水的来龙去脉。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据此进行补给量的计算。
此外,通过测定氚的含量,还可以研究包气带水的运动状况及解决工程地质中的渗漏问题。
(三)放射性同位素14C在水文地质中的应用
自然界存在着六种碳的同位素(10C、11C、12C、13C、14C、15C),主要有三种,它们的丰度分别为(12C);(13C);×10-10%(14C)。12C和13C是稳定同位素,14C是碳的一种宇宙射线成因的放射性同位素。自1934年在耶鲁大学首次提出14C的存在迹象以后,迄今,人们已14C有了清楚认识并对其进行了广泛应用。
14C是由于大气中N、O、C等稳定同位素原子在宇宙射线所产生的慢中子 与稳定的14N之间核反应产生的。其反应为: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式中:P是由核反应发射出的一个质子。产生的14C原子将很快地被氧化并生成 ,或者通过与CO2(或CO)分子中的碳稳定同位素发生交换反应而存在于CO2中。 分子随着气体的流动很快混合在CO2中,并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大气圈。达到固定的稳定态平衡的浓度。这一平衡状态,一方面在大气中不断产生14C,另一方面又维持着连续的衰变。
14C在衰变时,放出一个电子(β-)重新恢复成14N。其反应为: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式中:β-是β粒子;ν是反微中子;Q是终点能,等于(百万电子伏特)。
14CO2分子通过光合作用和从根部吸收进入植物组织中。活植物中14C的浓度是通过从大气中的连续吸收和连续衰变来维持平衡的。草食动物食用植物或者动物通过大气圈或水圈吸收含碳离子或分子也获得恒定的14C,所以,整个生物圈中都含有14C。由于大部分CO2溶解在海洋水中,形成含有14C的碳酸盐和重碳酸盐,一方面溶解,一方面又释放CO2,二者相互转换。在海洋中部分CO2被海洋生物吸收,二者之间又发生交换循环。由于上述情况,所以碳在整个大气圈—生物圈—水圈中交换循环。
通过对地下水中14C的研究,可以解决下列水文地质问题:
1.计算地下水的年龄
自然界中所有参加碳交换循环的物质都含有14C。但是,如果某一含碳物质一旦停止与外界发生交换,例如生物死亡或水中14C以碳酸钙形成沉淀,与大气及水中的二氧化碳不再发生交换,那么,有机体和碳酸盐所含14C将得不到新的补充,其原始的放射性14C就开始按照衰变定律而减少。根据放射性衰变定律,就可以计算出含碳样品脱离交换系统的时间。
为了研究地下水的年龄,还应当明确两点:
(1)系统应该是封闭的,没有其它放射性碳的补充。
(2)在关闭时刻,系统14C的放射性比度应该与同期大气圈中14C的放射性比度相同。
对于植物的遗体来说,关闭系统的概念是很容易理解的,即在它们死亡以后,被埋藏起来,停止了交换,系统也就被关闭起来。对于地下水中的碳酸盐或重碳酸盐来说,只有承压含水层才可能形成关闭系统。因此,计算地下水的年龄,主要是对承压水而言的。当大气降水进入地下,储存在承压含水层中,可以认为它被关闭起来,构成封闭系统,水中的14C不再得到外界补充。自大气降水进入地下以后,地下水中的14C就开始衰变。据此,来大致确定地下水的年龄。
具体计算地下水的年龄,可按下式进行: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式中:t——地下水年龄(储留时间);
T——14C的衰半期;
——地下水补给区14C初始放射性比度;]]
——待测地下水样品中14C的放射性比度。]]
,即地下水补给区14C的初始放射性比度。一般假定, 是一个常数,而且与大气圈中14C的放射性比度一致。即用地下水补给区大气降水中14C的放射性比度,来作为14C的初始放射性比度。
14C法测定地下水的年龄,一般可测得距今500—50000年以内的地下水年龄。
2.确定地下水的渗透速度
使用14C也可以确定地下水的渗透速度。基本方法是沿着地下水的流向选两个点(a、b),分别取水样测定其14C的含量,代入下式: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式中:tb——b点水样的年龄;
ta——a点水样的年龄;
——b点水样中14C的放射性比度;]]
——a点水样中14C的放射性比度。]]
从化学角度说氚是氢元素的同位素。原子核内有1个质子,2个中子 。它具有放射性,可以与氘发生核聚变。可以用于制作核武器。
自1934年Soddy首次发现氚以来,氚的研究和生产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对氚的研究和生产可分为两个阶段,在1954年热核武器的首次试验之前,人们对氚的研究纯属科学性的,主要研究氚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测定氚在自然界中的含量。1954年前,人闪发现地球上约有2公斤的天然氚,其中10克存大气中,13克在地下水中,而其余的氚大都存海水中。首次热核爆炸后,人们开始大规模的生产氚,并对氚的各种化合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氚不仅用于军事目的,而且也有广泛的民用领域。目前世界上大规模生产氚都是采用在反应堆中辐照天然锂的办法。氚的生产包含铝—锂靶件的制备,靶件在堆中辐照,从靶件中提取氚,以及氚的纯化和浓缩。2H(d,p)H3反应导致了氚的发现,但是由于难以制备能抗大通量的加速器用的产氚靶,此法没有得到实际应用。在回旋加速器中轰击铍靶可以制备大量的氚,氚也可以作为核动力堆的废物,从载热剂(D2O)和慢化剂(D2O)中提取。自50年代初以来,美国已经大规模地生产氚,到1982—84年氚的产量达到最高峰,年产氚约10公斤,而1988年全部关闭了军用产氚堆,到1990年美国累积产氚约225公斤,而氚的贮量约100公斤。俄罗斯的产氚堆至今还在运行,估计氚的累积产量和贮存量大体与美国相当。据国外估计,英国和法国氚的贮量大约在5公斤左右。当前尽管美、俄正在进行一系列核裁军谈判,但他们没有全部销毁核武器,而且还在不断改进核武器性能,因此氚的生产仍是两国优先考虑的项目,以改进氚的供应,维持先进核武器系统的有效性。美国核武器用氚最初是由建在汉福特的轻水冷却石墨慢化反应堆提供的。表1列出汉福特生产的氚。早已知道,汉福特的8座生产堆在1971年即已全部停运,而氚的生产继续到1973年,这说明轻水冷却石墨慢化生产—发电两用堆也参加了氚的生产。 表:美国汉福特轻水石墨堆生产的氚年 度 产氚量(g) 年 度 产氚量(g)1949 15 1962 9051950 45 1963 9981951 121 1964 17761952 398 1965 8571953 257 1966 511954 770 1967 10961955 538 1968 12451956 79 1969 1351957 71 1970 111958 109 1971 791959 149 1972 01960 258 1973 1491961 447 合计 10600为了增加氚的供应和保证氚的来源,美国在萨凡纳河基地建造了5座以生产氚为主要目的之一的大型重水堆。其中一座(R堆)于1953年末投入运行,其余四座(P,L,K和C)于1954年—1955年投入生产。关于萨凡纳河重水堆的产氚量,美国官方至今仍未公布,表2所列数据是估计得出的2。1964年和1968年美国先后停闭了萨凡纳河两个重水堆(R堆和L堆),氚的产量大幅度下降,1965年—1981年,美国年产氚约3公斤。1982年开始,里根政府实施扩大核武器积累计划,重新启动萨凡纳河L堆,氚的产量大幅度增加,80年代初,美国年产氚约为10公斤。据Cochran等估计,美国到1984年大约累计生产了190公斤氚,而1985年—88年间它生产了35公斤氚,总共生产了225公斤氚。1988年,美国停止了所有的生产堆,从此,美国停止了大规模地生产氚。由于氚每年要衰变掉,因此美国氚的储备量少于生产积累量。估计美国氚的储备量在100公斤左右,此数小于原先计划的储备量,而大体上与美国现有核武器所需的氚量相当。据报道,美国现有中子弹约400颗,核弹头约20000个,如果按每个中子弹需要氚15克和每个核弹头需要氚4克计算,则美国装备这些核武器需氚约90公斤。由于氚每年衰变减少,氢如要维持这些核武器每年需要补充6公斤的氚,但自1988年8月以来,美国的产氚堆一直没有运行,因此氚的供应发生了短缺。为了克服氚的短缺,美国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短期措施与长期措施。 表:萨凡纳河工厂氚的释放量和以此估计的生产量及库存量 生 产 量 和 库 存 量F 和H 分离区 根据释放量估计 高 低年份 例行释放的氚 年度产量 库存量 年度产量库存量 年度产量 库存量kCi kg kg kg kg kg kg1955 20 420 1120 2250 820 645 654 736 736 963 311 301 308 411 272 246 379 530 312 189* 143* 125 192 192 180 200 231 257 407 合计 * 不包括11974年5月2日事故释放的470000居里和1975年12月31日事故释放的182000居里。短期措施主要对库存氚进行有效管理,具体办法是:①拆除原子弹,回收氚,重新制造;②加速陈旧核武器的退役;③减少某些核弹头的威力;④放慢一些新核弹头的部署;⑤延长氚存核弹头组合芯的存放时间;⑥从国外购买氚;⑦减少出售氚的量。 产氚堆的氚生产或建造新的产氚设施。80年代末,美国考虑了许多产氚的长期方案,这些方案包括:①建造新的产氚堆,曾考虑了9种堆型,后来集中在新建重水堆和高温气冷堆的两种堆型,两种新建堆的建造费用大约各需要55亿美元。②修复萨凡纳河重水堆(K堆),为了修复萨凡纳河K堆,使之备用,每年的总费约2亿美元。③用加速器生产氚,加速器产氚在技术上可行的,而且放射性废物产生少、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易于解决,但投资高,建一台大型加速器多氚,投资约50亿美元。④利用研究堆产氚。美国可以用来生产氚的研究堆很多(表3)。但最有前途的是快中子通量试验堆。用它来生产氚,每年运行费用约为8800万美元,最大和最佳产氚量 为分别为公斤和公斤/年。表:美国热功率30兆瓦以上研究堆的核材料生产能力 热功率, 燃 料 堆的时 产氚量,最 产钚量,最 运行费堆 名 兆瓦 235U的 类型 间利用 大—最佳,大—最佳, 用*美元丰度,% 率,% 公斤/年 公斤/年 /年快中子 400 12%240Pu 氧化物芯块 75 — 140—44 8800万能量试验装置(FFTF)先进试验堆 25 93 Al/U金属 70 — 55— 1900万(ATR)工程试验堆 175 93 Al/U金属 90 — 49— 820万(ETR)高通量同位素 100 93 Al/U金属 94 — 29— 470万反应堆(HFIR)高通量束反应 40 93 U3O8—Al 80 — 10— 270万应堆(HFBR) 金属陶瓷芯块橡树岭研究反30 93 U3O8—Al 85 — 8— 180万应堆(ORR) 金属陶瓷芯块总 计 995 — — — — 291— —* 1994年美元值。⑤利用商业核电站产氚。
氚亦称超重氢,是氢的同位素之一,元素符号为T或H。它的原子核由一个质子和两个中子所组成,并带有放射性,会发生β衰变,其半衰期为年,原子量。对于如何处置核污水,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首席专家刘新华认为,日本政府应采用去污因子高的废水处理技术和装置,对超标核素进一步净化处理,尽可能降低处理后废水中放射性核素含量;研究氚的处理技术,并及时公开研究进展和成果,如有可行技术应立即用于废水中氚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