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绿色建筑
摘要:以绿色建筑为主题,对绿色建筑的产生及涵义进行了简单阐述,就绿色建筑发展的总体概况作了总结,最后综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及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以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绿色建筑,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其历史悠久。
原生的绿色建筑曾伴随着人类一起诞生和成长,世界各地的原始住居及其发展所形成的体系已延续数千年,度过了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
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繁荣、经济增长,但是却助长了人类部分无休止膨胀的欲望,自然资源被肆意滥用,生存环境恶化,人类住区渐为灰色所吞噬。
面对世界范围内人口剧增、土地严重沙化、自然灾害频发、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的日渐枯竭等人类生存危机,人类不得不明白“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明确提出了人类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不仅揭开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篇章,同时也带来了人类社会各领域、各层次的深刻变革。
“建筑”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在世界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大潮中也日益显示出勃勃生机。
1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
绿色建筑的产生
绿色思想源远流长。
在中国古代就有这样的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文中的“巢”就是最早的绿色建筑———利用自然条件,就地取材,对附近环境没有产生副作用。
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繁荣、经济增长,但是却助长了某些无知而又贪欲的人无休止膨胀的欲望,自然资源被肆意滥用,生存环境恶化。
20世纪60年代,公害事件和环境污染频生,从而引发了一场绿色运动。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的报告,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境问题,认识到如果人类不去保护生态环境,那么人类发展的负效应行为将毁灭人类本身。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
1993年的斯图加特生态建筑展览会上提出了绿色建筑的各种设想和模型。
至此,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等的研究与实践达到了 *** 。
绿色建筑的涵义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
它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
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规划、设计、施工、运行、拆除/再利用)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它是“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形象代名词,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与环境共生建筑等,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
2 绿色建筑的发展概况
国际上对绿色建筑的探索和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
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Paola Soleri)把生态学和建筑学两词合并提出“生态建筑学”的新理念。
1963年V·奥戈亚(V·Ol-gyay)在《设计结合气候:建筑地方主义的生物气候研究》中提出建筑设计与地域气候相协调的设计理论。
1969年美国风景建筑师麦克哈格(McHarg)在其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提出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应协调发展并探索了建造生态建筑的有效途径与设计方法,它标志着生态建筑理论的正式确立。
70年代石油危机后,工业发达国家开始注重建筑节能的研究,太阳能、地热、风能、节能围护结构等新技术应运而生,其中在掩土建筑研究方面的成果尤为突出。
80年代,节能建筑体系日趋完善,并在英、德等发达国家广为应用。
90年代后,绿色建筑理论研究开始走入正规。
阿莫里·B·洛温斯在文章《东西方的融合:为可持续发展建筑而进行的整体设计》中指出:“绿色建筑不仅仅关注的是物质上的创造而且还包括经济文化交流和精神等方面。”
40多年来,绿色建筑由理念到实践,在发达国家逐步完善。
绿色建筑研究由建筑个体,单纯技术上升到体系层面,由建筑设计扩展到环境评估,区域规划等多种领域,形成了整体性,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社会的推广,绿色建筑理念也逐渐得到了行业人员的重视和支持。
1993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18次大会发表了《芝加哥宣言》,号召全世界建筑师把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列入建筑师职业及其责任的核心。
1999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发布的《北京 *** 》,明确要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师和工程师在21世纪中的工作准则。
这一切标志了绿色建筑的兴起。
3关于中国绿色建筑设计的其他几点认识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建筑文明的重要历史见证,其对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所做出的独特解答,已成为建筑界关注的热点。
我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材料是土和木。
土取自于大地,当建筑结束寿命时又回归于大地;木材则是可再生资源。
我国传统建筑材料的本质在于“源于自然,融于自然”。
适应自然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绿色建筑技术是经过长期的摸索而得出来的,虽然它没有现代建筑技术的华丽外表,但其朴实的内在却包含了许多现代技术原理,如众所周知的窑洞建筑所具有的“冬暖夏凉”特性,实质是其蓄热性能较好的厚重性围护结构,由于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对于较大的室外温度波动的衰减作用的一种表现。
我国各地民居中也有许多宝贵的绿色建筑的经验。
譬如关中民居,关中地区气候干燥,夏热冬冷,风沙多,因而关中民居自然形成了狭长的四合院式的庭院。
这种庭院充分反映了关中地区特有的深宅、窄院和封闭的地方特点,这样不仅节约用地,也解决遮阳、避暑、通风和室外排水等问题。
但是,笔者认为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却没能很好的在现代建筑中继承下来。
究其原因,可能是在传统建筑的实践中,环境观只是一种模糊、自发的观念,并没有形成明确的认识和完整的理论。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我国绿色建筑的起步始于20世纪后半叶,是以绿色建筑的核心内容———建筑节能入手逐步推广的。
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国际社会的认同,绿色建筑理念在我国也逐渐受到了重视。
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发布的《北京 *** 》,明确要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师在21世纪中的工作准则。
随之在一些办公建筑、高等院校图书馆、城市住宅小区、农村住宅进行了绿色建筑实践,还进行了与此相关的“生态建筑”“健康住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2002年年底,国家对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进行了研究,系统地提出了绿色建筑所涉及的内容和重点。
进一步引进了绿色建筑的理念和技术,并应用到我国现在以及未来蓬勃的建筑市场中,让绿色建筑的观念深入人民大众。
当前,中国的发展现状已对其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因此,传统的高物耗的发展模式既不经济也不利于环境,它已严重阻碍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实行新的、有利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模式即可持续发展模式势在必行。
总之,我国对于绿色建筑这一理念的认识日益完善,绿色意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默默无闻到成为时尚,从理想到现实,发展迅速,成绩显著。
4 结语
目前,人口剧增、土地严重沙化、自然灾害频发、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的日渐枯竭等人类生存危机急剧恶化,绿色建筑的出现是建筑设计发展的必然结果。
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绿色建筑理论在笔者看来还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这就要求建筑工作者要不断的学习、更新自己的设计理念,更好的切合绿色建筑的新的发展需求。
随着绿色建筑的国际化,绿色建筑的理念已经在我国受到了重视。在建筑市场上,有些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迎合消费者向往“绿色建筑”的心理,在商品住宅小区中加建一点园林、造几处水景,打出“绿色"、“康居”旗号增加楼盘的卖点,这样住宅建筑未能达到“绿色建筑”的标准。这表明了人们追求绿色、生态、健康的同时,容易使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引入误区,因此我国的绿色建筑体系迫切需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完善。我国第一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已正式实施,该《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六大指标:1)节地与室外环境;2)节能与能源利用;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5)室内环境质量;6)运营管理(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尽管“绿色”、“生态”建筑都存在美观的问题,但因地制宜,环保建材,节能降耗是首要的。我国对fe色建筑的定义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的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的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⑴这样,绿色生态建筑首先要有合理的选址和规划,尽量保护原来的生态系统,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而生态建筑的内、外墙体是必不可少,而且选材应是选低碳的建材,这些建筑材料在性能上要满足坚固、耐用、隔热、保温、不燃、防火、隔声、耐水、耐潮、抗冻性良好、不发霉、不怕虫蛀鼠咬。生态建材的墙体除满足轻质、高强、保温、防火、隔声、耐水等性能外,还需要放射性安全,遇火不产生烟毒,应用施工过程对环境影响最小,在拆除后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对环境友好,可重复利用。为配合绿色建筑六大指标中对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需要,新型墙体材料产品正沿着生态建材的墙体方向发展。生态建材墙体产品的示例无石棉纤维增强硅酸韩/水泥平板的性能是可以满足上述生态建材要求的,这类板是以二氧化硅、氧化钙、纤维素纤维釆用制板工艺成材,在高温185°C和IMpa压力下水化反应,合成以托贝莫来石结晶为主要成份的板状材料,张幅大:长3050mm宽1220mm,厚度由6mm至25tnm。以产品的检测结果和应用技术设计为例:无石棉硅酸钙板有低、中、高密度,可分别用于内、外墙体,低密度板(彡lg/cm3)用于4小时耐火时间的防火墙,中密度板(彡)用于内墙的隔断和吊顶,耐火时间可达2小时,高密度板(^)可用于夕卜墙。内墙用板其抗折强度达彡lOMpa,以C型100轻钢龙骨安装两面厚12mm的中密度板,其间填充入容重100kg/m3的岩棉,隔声量可达国家民用建筑的特级50db的要求,墙的总厚为186mm,比其他材料砌筑的墙厚240mm省54mm?每20m长的墙体可增加使用地面面积约lm2符合节地要求。此内墙结构向外>50mm留作空气层,以钢型材构架配装高密度板作为外墙,墙体的传热系数仅约为,并可满足沿海和内陆地区的风荷载要求。其结构已通过正压5000P负压4500P的测试,此类外墙板含矿物颜料呈不同色泽,也可预涂装各种色.彩的氟碳涂层,与内墙结合而成为外墙外保温装饰体系;应用于冬暖夏热和冬冷夏热地区的建巩。无石棉纤维增强硅酸钙/水泥平板施工过程是干作业,速度快,每人每工日平均可完工8m2墙体,其墙腔内可预装入各种管线,每张板都可以拆卸维修,墙体可用涂料、墙纸、石材、陶瓷片、金属片等做装饰。无石棉纤维增强硅酸钙板/7欠泥板通过-3(TC+2(TC的冻融25次循环,质量完好,放射性检测属安全的A级其应用不受限制。这些板材的浸出液通过动物口服无毒的测试。可在住宅中使用-这类板的材质决定其使用寿命与水泥混凝土相近,板材在拆卸后可集中由生产单位回收粉碎后重新作为原材料循环再利用。此类板材经中国建筑材料规划研究院有关研究其成果显示:属于低碳建材。与采用脱硫石膏生产的纸面石膏板的耗能;i近。生产过程无废水排放,干湿边料均可循环再用,符合可1持续发展的需求。此类板材物理性能详见JC/《无石棉硅酸钙板》和JC/《无石棉纤维水泥平板》国家建材标准。其应用详见:国家标准GB50574-2010《墙体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范》也可向企业索取应用技术手册。生态建材墙体产品的应用实例如用于防火墙(3h、4h耐火时间)则选用低密度板。用于外墙外保温的面板可选髙密度的板,这些板由于其耐候性良好,强度高(抗折强度彡20Mpa)还用于外墙帷幕板,清水墙板如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馆的外墙低密度板还可应用于隧道防火系统,这些板使混凝土结构和隧道的水、电等管线得到保护(耐火时间》)。在广州新电视塔,低密度板构筑了排烟风管系统和防火吊顶(该工程内装饰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中密度板材在工厂生产时表面压制木纹凹凸图案成为披迭板,用于住宅外墙起到保护建筑物的内墙和取得隔声、隔热、保温、装饰效果。无石棉硅酸钙/水泥板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型墙体材料,其应用范围除公共建筑、民用建筑使用外,也在工业建筑上得到应用;如窑炉隔热、防火墙构筑。在核电工业和造船业相应的构件也在应用中。我国订立生态建材产品标准和应用规范的素材,我们认为以生态建材支撑生态绿色建筑是非常需要的。但我国仍未有以生态要求的建筑材料产品标准和应用技术规范,例如板材的耐候性规范测试、应用现场修改板材对环境影响的规定、板材终止应用和拆除终止应用和拆除回收的运作规定等,另外,此类板材在整个生命周期的碳足迹认定和考核,都应引起我国建设行政部门、硅酸盐学会,建筑、建材、科研、设计研究、物流部门和各级行业协会的关注。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绿色建筑成本的案例研究——以上海为例摘要:近年来,绿色建筑进入了人们的生活,而绿色建筑的成本是影响其发展的第一关键因素。本文在对既有绿色建筑进行统计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对影响绿色建筑造价成本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概括出影响绿色建筑成本的最大因素,同时对绿色建筑成本下降趋势做出预测。结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关键词:绿色建筑;上海;增量成本
绿色建筑成本的案例研究——以上海为例摘要:近年来,绿色建筑进入了人们的生活,而绿色建筑的成本是影响其发展的第一关键因素。本文在对既有绿色建筑进行统计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对影响绿色建筑造价成本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概括出影响绿色建筑成本的最大因素,同时对绿色建筑成本下降趋势做出预测。结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关键词:绿色建筑;上海;增量成本
论文关键词:生态建筑 研究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 论文摘要:本文对我国生态建筑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指出我国生态建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生态化的思想是人类的取向和必然选择,城市和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牛态工程是既古老又年轻,既通俗又深奥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涉及到农业生态工程、生态,及生态城镇建设、节水与废水处理及利用、山区小流域治理与开发等众多领域。生态建筑作为其中的一个领域引起建筑界的高度重视,其作为一门学科诞生至今不过40多年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尔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成为Arcology,即生态建筑学。此后麦克哈格、吴良墉等建筑师开始了生态建筑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生态建筑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在20世纪80年代顾孟潮就提出了“未来的世界是生态建筑学的时代”的观点,1994年5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锄,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我国环境保护运动日益扩大和深人,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的绿色革命蓬勃展开。1996年3月,中国国家环保局推出两大举措:一是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二是实施“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在九五期间重点治理淮河、海河、辽河等的污染。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为九五重点资助课题”,1998年又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研究”列为重点资助项目。2000年我国颁布了《建筑节能技术政策》;2001年,建设部通过雄录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贝邸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生态小区的概念、内涵;2001年开始实行仁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1年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删出台,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节约资源、防污染、保护生态为主题,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推进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我国生态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1、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理解生态建筑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核心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认为只要将建筑物周围加一些绿化就是生态建筑,在建筑物内部点缀一些植物就是生态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生态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但这些观点只停留在生态建筑的表面,对生态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2、缺乏对农村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不平衡,其中城乡的差别较大。目前各个学科研究的重点大多局限在比较发达的城市,缺乏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系统研究,特别是东北地区。大部分的研究都从本学科(生态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农业建筑学、能源学)的专业角度出发,虽然研究的内容较为丰富,但是各个学科之间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进行深人的研究,特别是如何在特定地区将人居环境与植物环境工程结合起来是函待解决的课题。3、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目前,我国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生态建筑的论文,这些论文对于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停留在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三、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从本质上讲,生态建筑设计是一种由生态伦理观、生态美学观共同驾驭的城市建筑发展观。在实践中的生态建筑设计思路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1、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 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次会议宣言指出:“经济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是探索并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仅是建筑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且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未来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空间的创造中,以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市民的多样化需求。2、善于因地制宜,尊重环境属性。根据生态学的进化论,生态建筑设计包含着资源的经济利用问题,其中首要的是土地的利用问题。今后城市的发展,势必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展开,为了节省有限的土地,必须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如在地面上建立亲和大自然、充满人情味的低层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态技术建立起巨构城市,向地上空间要效益;充分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生态建筑设计强调与环境具有最佳关系,对环境破坏最小,一并充分发挥环境效益。与环境互选共生、共同增长是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筑的选择做到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的环境特点以及当地的地理与气候特征相适应,做到“因地制宜”。3、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调。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人使用者身边,这也是生态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人是自然环境的一分子,人的活动必须建立在生态化的基础上,必须与环境建立起一种新的结合和协调关系。从建筑设计到建筑建造、使用、报废的全过程中,生态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最小。与以往建筑设计相同,生态建筑应致力于为人类提供品质最佳的空间和环境,即使建筑本身对环境污染很小,极为节能,但如果人们的各项活动无法在建筑空间中顺利展开,其空间的存在与人的功能需求格格不人,这样的建筑无疑是失败的。生态建筑的功能应更趋合理,空间更加宜人,更有助于使用者与自然环境间的交流。它应该具备更良好的物理环境,尽可能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并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4、增加“绿色”面积,保护生态平衡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相呼应,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即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将室外的绿色引人室内环境。绿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气,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虑尘、调节湿度、温度、减少噪音等。生态建筑的兴起为绿化环境开辟了广阔天地。通过建筑设计,可以使室内空间室外化,运用绿化、水面等划分空间,这些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最为常见。如建筑物内的共享大厅、内庭院,在其上部加一个可调节的开启式屋顶,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由计算机或人工控制,达到室内温湿度的调节,又可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体。另一种设计手法也被建筑师经常应用:屋面绿化。不仅美化了环境,获得了良好的景观,而且对屋面刚性防水有维护作用。生态建筑在保护生态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为。根据以上发展思路,生态建筑设计对策可以在以下几个具体环节上进行操作。首先,在宏观环境方面,城市规划设计要根据生态原则了解城市发展的自然过程,用它来指导土地的利用和开发建设,同时协调好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在空间利用方式、强度、结构和功能配置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区域规划,则要与城市整体环境所设立的系统相衔接,研究探讨城市改造、更新过程中的复合生态问题等。其次,在微观环境方面,如单体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建筑与自然因素的关系。由于微观环境方面极具广泛性和灵活性,所以,其具体途径和式、法非常丰富,蕴含着广阔的创造性生机。另外,要完善生态建筑设计法律和规范。法律规范是建筑设计的基本依,直接影响我国生态建筑研究的战略方向。在生态建设方面,目前我国已颁布了仲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M-)、《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Z}、佚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R113等法律法规,对我国节约建筑能耗,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通过立法对建材选择、每平米能耗标准,对生态技术研究、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等进行规范,不仅使建筑设计中采用的生态策略具有法律依,而且限制不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鼓励有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从而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结束语生态化的思想是人类的取向和必然选择,城市和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它契合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另一面它为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生态建筑理论的发展将导致建筑科学技术内容的极大丰富与建筑艺术创造的相应发展,推动整个建筑学不断向前发展。
浅议绿色建筑
摘要:以绿色建筑为主题,对绿色建筑的产生及涵义进行了简单阐述,就绿色建筑发展的总体概况作了总结,最后综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及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以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绿色建筑,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其历史悠久。
原生的绿色建筑曾伴随着人类一起诞生和成长,世界各地的原始住居及其发展所形成的体系已延续数千年,度过了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
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繁荣、经济增长,但是却助长了人类部分无休止膨胀的欲望,自然资源被肆意滥用,生存环境恶化,人类住区渐为灰色所吞噬。
面对世界范围内人口剧增、土地严重沙化、自然灾害频发、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的日渐枯竭等人类生存危机,人类不得不明白“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明确提出了人类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不仅揭开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篇章,同时也带来了人类社会各领域、各层次的深刻变革。
“建筑”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在世界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大潮中也日益显示出勃勃生机。
1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
绿色建筑的产生
绿色思想源远流长。
在中国古代就有这样的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文中的“巢”就是最早的绿色建筑———利用自然条件,就地取材,对附近环境没有产生副作用。
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繁荣、经济增长,但是却助长了某些无知而又贪欲的人无休止膨胀的欲望,自然资源被肆意滥用,生存环境恶化。
20世纪60年代,公害事件和环境污染频生,从而引发了一场绿色运动。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的报告,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境问题,认识到如果人类不去保护生态环境,那么人类发展的负效应行为将毁灭人类本身。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
1993年的斯图加特生态建筑展览会上提出了绿色建筑的各种设想和模型。
至此,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等的研究与实践达到了 *** 。
绿色建筑的涵义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
它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
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规划、设计、施工、运行、拆除/再利用)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它是“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形象代名词,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与环境共生建筑等,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
2 绿色建筑的发展概况
国际上对绿色建筑的探索和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
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Paola Soleri)把生态学和建筑学两词合并提出“生态建筑学”的新理念。
1963年V·奥戈亚(V·Ol-gyay)在《设计结合气候:建筑地方主义的生物气候研究》中提出建筑设计与地域气候相协调的设计理论。
1969年美国风景建筑师麦克哈格(McHarg)在其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提出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应协调发展并探索了建造生态建筑的有效途径与设计方法,它标志着生态建筑理论的正式确立。
70年代石油危机后,工业发达国家开始注重建筑节能的研究,太阳能、地热、风能、节能围护结构等新技术应运而生,其中在掩土建筑研究方面的成果尤为突出。
80年代,节能建筑体系日趋完善,并在英、德等发达国家广为应用。
90年代后,绿色建筑理论研究开始走入正规。
阿莫里·B·洛温斯在文章《东西方的融合:为可持续发展建筑而进行的整体设计》中指出:“绿色建筑不仅仅关注的是物质上的创造而且还包括经济文化交流和精神等方面。”
40多年来,绿色建筑由理念到实践,在发达国家逐步完善。
绿色建筑研究由建筑个体,单纯技术上升到体系层面,由建筑设计扩展到环境评估,区域规划等多种领域,形成了整体性,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社会的推广,绿色建筑理念也逐渐得到了行业人员的重视和支持。
1993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18次大会发表了《芝加哥宣言》,号召全世界建筑师把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列入建筑师职业及其责任的核心。
1999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发布的《北京 *** 》,明确要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师和工程师在21世纪中的工作准则。
这一切标志了绿色建筑的兴起。
3关于中国绿色建筑设计的其他几点认识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建筑文明的重要历史见证,其对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所做出的独特解答,已成为建筑界关注的热点。
我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材料是土和木。
土取自于大地,当建筑结束寿命时又回归于大地;木材则是可再生资源。
我国传统建筑材料的本质在于“源于自然,融于自然”。
适应自然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绿色建筑技术是经过长期的摸索而得出来的,虽然它没有现代建筑技术的华丽外表,但其朴实的内在却包含了许多现代技术原理,如众所周知的窑洞建筑所具有的“冬暖夏凉”特性,实质是其蓄热性能较好的厚重性围护结构,由于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对于较大的室外温度波动的衰减作用的一种表现。
我国各地民居中也有许多宝贵的绿色建筑的经验。
譬如关中民居,关中地区气候干燥,夏热冬冷,风沙多,因而关中民居自然形成了狭长的四合院式的庭院。
这种庭院充分反映了关中地区特有的深宅、窄院和封闭的地方特点,这样不仅节约用地,也解决遮阳、避暑、通风和室外排水等问题。
但是,笔者认为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却没能很好的在现代建筑中继承下来。
究其原因,可能是在传统建筑的实践中,环境观只是一种模糊、自发的观念,并没有形成明确的认识和完整的理论。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我国绿色建筑的起步始于20世纪后半叶,是以绿色建筑的核心内容———建筑节能入手逐步推广的。
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国际社会的认同,绿色建筑理念在我国也逐渐受到了重视。
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发布的《北京 *** 》,明确要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师在21世纪中的工作准则。
随之在一些办公建筑、高等院校图书馆、城市住宅小区、农村住宅进行了绿色建筑实践,还进行了与此相关的“生态建筑”“健康住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2002年年底,国家对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进行了研究,系统地提出了绿色建筑所涉及的内容和重点。
进一步引进了绿色建筑的理念和技术,并应用到我国现在以及未来蓬勃的建筑市场中,让绿色建筑的观念深入人民大众。
当前,中国的发展现状已对其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因此,传统的高物耗的发展模式既不经济也不利于环境,它已严重阻碍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实行新的、有利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模式即可持续发展模式势在必行。
总之,我国对于绿色建筑这一理念的认识日益完善,绿色意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默默无闻到成为时尚,从理想到现实,发展迅速,成绩显著。
4 结语
目前,人口剧增、土地严重沙化、自然灾害频发、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的日渐枯竭等人类生存危机急剧恶化,绿色建筑的出现是建筑设计发展的必然结果。
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绿色建筑理论在笔者看来还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这就要求建筑工作者要不断的学习、更新自己的设计理念,更好的切合绿色建筑的新的发展需求。
绿色建筑论文应该怎么写?其中要包含哪些内容?下面是建筑网带来的关于绿色建筑论文的内容介绍以供参考。绿色建筑论文:浅谈绿色建筑与生态环境摘要:在可持续发展这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在建筑行业里,我们相应地提出并推行发展绿色建筑,为协调人类生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而努力。由此出发,本文对绿色建筑和生态环境进行了浅谈。关键词:绿色建筑 生态环境 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能源、资源的利用不断上升。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很多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向大气中排放过量的二氧化碳等具有强吸热性的温室气体,日积月累导致了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空调、冰箱等制冷设备的使用,让空气中的氯氟烃等化学物质含量过多,造成了臭氧层的破坏、臭氧空洞、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增强等一系列问题。种种的迹象表面,我们的生态环境正在被破坏,人与自然的平衡被打破。为此,我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在这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在建筑行业里,我们相应的提出并推行发展绿色建筑,为协调人类生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而努力。由此出发,本文对绿色建筑和生态环境进行了探讨。1 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概念及内涵 在GB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于绿色建筑的定义为: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由绿色建筑的定义里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绿色建筑,不仅仅是能够提供给人类健康、安全、舒适的内部居住空间,它同时还要具有能够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外部建筑环境。绿色建筑内涵我们可以做如下的理解和归纳:以节约资源、能源,减少建筑对环境负荷的压力为前提,运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的建筑方案和技术,为人类提供健康、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空间,最终达到人及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绿色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是宏观上的总体概念,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好“绿色”二字的定义,建筑师不应该只局限在个体的建筑上,而是应该从整体出发,着眼于大局,将绿色理念放在整体规划和整体设计中去进行思索。因为在绿色建筑中融汇了许多现代的理念和技术,像污水的有效处理、太阳能、风能的采集及利用等。许多技术范畴超出了建筑行业的知识认知水平,这就需要建筑设计师对于其他相关专业略知一二,勤于与其他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进行及时的交流和学习,在多方的配合下,共同实现绿色建筑行业的开发和兴起。设计师在实际的工作中应当严格遵循绿色建筑的基本原则,在尊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将“四节”: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落实到实处,达到既满足人类对建筑的功能和空间的需求,又让建筑与自然协调一致的目的。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尊重当地的生态环境,增加对自然环境的理解,使人们的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协调统一。因地制宜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和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正确处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及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建筑师在建筑设计早期规划中就应制定出绿色建筑技术的导则,利用简单的实用技术、使用节能的建筑材料。要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避免使用易破坏环境、产生废物的建筑材料;同时还应注重地域性,尊重民族习俗,依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状况、气候特点等,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绿色建筑。2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概念及问题 《环境管理学》里对于生态环境的定义为:生态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在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彻底扭转一些地区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应充分考虑区域和流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把城乡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3 绿色建筑与生态环境 推行绿色建筑是生态环境的需要 由上面的定义和分析,我们知道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如果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则会反作用于人类的生活,所以,针对绿色建筑和生态环境,中央提出要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全面推广节能技术,制定并强制执行节能、节地、节材、节水标准,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的误区 绿色并不等于高价和高成本 绿色建筑和生态环保近几年里才逐步被人民大众所了解和认识,所以很多绿色建筑和生态环保在近几年里才逐步的被人民大众所了解和认识,所以很多人误以为绿色就代表着先进的技术和前沿的科技,由此将“绿色”与高价和高成本无形中画上了等号。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错误的。我们所倡导的绿色建筑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它并不意味着高价位和高成本。对于承建单位和开发单位来说,其目标之一就是尽可能地降低建筑的成本,那么如若将眼光放的长远些,从整个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角度去计算整体成本,那么采纳和利用低能耗的环保建材是极为划算的。为了眼前的利益,在建筑的修建初始,采用成本低廉,但质量牵强、能耗大的材料,其结果是往往在使用过程中,能耗量大,维修费用高,总体的消耗远远大于低能耗环保类建材的使用效果。所以,着眼于未来,采用低能耗的环保材料,提倡和全面发展绿色建筑势在必行。 绿色建筑不仅局限于新建筑 提倡绿色建筑并不是只建设新建筑物的时候我们所采用的模式,它还涵盖了对于老建筑和已有建筑的绿色改造,使原本的建筑通过相应的节能环保措施达到绿色建筑的相关指标,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日常生活中的水、电、气等与人民大众息息相关的生活要素说起。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供水、供电已实现了插卡制度,用户购买水卡、电卡,插卡取用能源,杜绝了换表偷水、偷电的行为,加强了人们节约的意识。污水收取治理费用,符合国家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也让百姓有了环保的观念。对此,我们对于供暖的计量改造也有了新的想法。以往的集体供热使得许多家庭在冬天里开窗过冬,这无疑是对能源的一种浪费。实行单户改造,一户一表,在上班和出差时可以停止室内供暖,即经济又节约能源,符合生态环保的概念。就我国目前的形式来看,当今任务之一是北方的供热体质改革将要全面启动,对于新推行供热地区和供热城市,应采用新的供热体质;二是就我国耕地保护行事严峻的国情,率先在沿海地区推行紧凑型的城镇、小区和建筑规划设计模式;三是因地制宜,加强本土的建筑绿色改造。 建筑节能不只是政府的职责 生态环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推行绿色建筑不仅是政府的一项政治措施,更是人民福利的工程。因此,要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是绿色建筑,不是有鲜花绿草、喷泉水池、绿化得好的楼盘就是“绿色建筑”。如果老百姓都能关注到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都注意到房屋的能耗、材料、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气体的减排,那么大家的共识就会形成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有了市场需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才能在全社会广泛地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牛季平.绿色建筑与城市生态环境[J].工业建筑,2009(12).[2]张勤.推行绿色建筑建设生态城市[J].今日国土,2005(12).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日趋完善,人们对建筑的环保性能越来越重视。绿色建筑建设是建筑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是确保经济、环境、社会建设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工程造价和成本控制是保证建设项目经济的重要内容,与工程项目的实际性能和质量息息相关。本文主要就绿色建筑的工程造价及成本控制进行研究分析。1绿色建筑工程造价成本构成及影响因素绿色建筑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最大程度上避免能源消耗、资源消耗,降低废弃物排放量,为人们提供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建设原则是将周围环境、生态系统与建筑物本身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确保人与环境的和睦相处。从项目规划到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建设人员都始终将节能环保的理念落实到所有步骤,使建筑物具有较好的生态健康和隔热保温等性能。随着绿色建筑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我国普及绿色建筑理念已经成为必然发展趋势。绿色建筑工程造价的成本构成较多,如材料费、人工费、机械使用费等基础费用外,还包含企业管理费、税款等多个部分。其中核心成本为材料费、人工费和机械设备使用费用。管理费用为用于人员管理的费用、办公场所费用、生产经营费用等。随着我国建筑材料费用的不断提高,项目成本越来越高,如何控制项目建设成本已经成为重要的施工内容。影响绿色建筑成本的主要因素为规划设计阶段建筑方案的选择以及施工过程中工程技术的选择,规划阶段需要对建筑的建设风格、选址、结构造型以及建设标准等进行明确的分析和探讨,对细节问题予以明示,从而预算出建筑建设成本,虽然建筑项目规划设计费用在总成本中所占比例较少,但是这一点直接关乎着建筑后期项目的运行和成本控制。其次施工阶段方案的选择是成本消耗的重要部分,技术的选择、材料的选择将直接影响绿色建筑的建设成本,由此可见,影响建筑成本的关键性因素即规划设计阶段和施工维护阶段。2绿色建筑工程造价成本控制措施分析2.1规划设计阶段成本控制绿色建筑对建筑材料的选择,建筑结构的设计等多种事项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必须事先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充分考虑好建筑物的造型和结构布局,宏观规划,根据建筑要求,合理的选择建筑标准和建筑规模,便于日后施工和后期维护。在规划设计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到预算成本,选择适合建设的建筑规模和标准,避免所选项目规模过大,建筑标准过高,导致后期成本过大,出现烂尾工程。另一方面,在对建筑设计进行规划的同时还需要对工程项目的经济进行具体分析,从工程造价角度上对方案的成本进行控制和研究,对日后的施工和销售进行全面的客观分析与评价,根据建筑投资方的投资限额优化建筑方案。与普通建筑不同的是绿色建筑对环保性能和建筑的综合性要求较高,为了确保项目决策者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需要在设计规划阶段将环保经济性指标放在重要位置。对工程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时,充分理解绿色建筑的有关概念,采用生态建设原理,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充分结合自然因素降低项目成本指出,确保建筑产品与自然环境的全面发展。项目规划设计阶段,项目负责人必须认识到绿色建筑的特点,采选择绿色施工技术,如在建筑项目选址时,需要结合当地区域内的生态环境、气候特征等多方面因素选择建筑的形态、朝向和结构等,使建筑物和周围环境形成有机的结合,创造出舒适、怡人的建筑环境。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贯彻落实建筑整体性原则,结合当地的地势、地貌、水文和历史文化进行设计,保持建筑和环境的亲和性。再者,在设计过程中重视精细化设计。绿色建筑对建筑的整体结构要求较高,很多绿色设计应用方案都是在设计中决定的,只有前期做好精细化设计才能避免后期施工中频繁出现设计变更,也可以在最恰当的时候选择最优方案进行建设。首先,设计人员需要明确认识到建设方对建筑各部分结构和使用要求,综合性考虑后结合建筑结构设计的原则,有针对性的进行取舍,保证建筑方案的合理性。第二,建设方需要根据设计方案对建筑的成本进行准确的预算,预算出企业的投资成本和施工费用,并提前制定好相应的措施控制成本,确保工程项目利益最大化。第三,结合价值工程原理以及限额设计原理,对建筑项目的成本和使用功能进行全方位的评估,选择优秀的设计方案,优化项目结构,保证项目投资额度的情况下,合理控制工程项目的建设投资,将资金使用在最重要的部分。2.2施工及维护阶段的成本控制绿色工程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是效果最明显的控制阶段,选择恰当的承包商确定成本控制。在施工阶段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特点,合理布置施工方案,对施工场地以及施工步骤等合理规划和布置,避免因工程项目建设导致生态环境恶劣。其次,绿色工程施工过程中还需要更加重视周围的水文环境等诸多因素,设计施工组织方案的过程中尽可能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根据建设内容选择新型技术和工艺,不断优化建筑施工质量,还能够有效的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施工方需要重视起材料的选择和采购,选择材料时尽可能选择污染低的绿色材料,同时考虑到施工成本控制好材料的采购。众所周知,材料是建筑工程造价成本控制的重点部分,在整个项目的施工成本中的所占据的比重较高,为了保证施工成本必须有针对性的选择建筑材料,对用量和材料后期维护进行管控,严格按照我国对绿色及建筑的要求购置材料,并对废弃材料和拆迁材料进行再回收利用,从而降低建筑物的建设成本。绿色建筑选择的设计方案,采用的施工材料,以及施工技术都严格按照绿色建设的理念确定,为了保证建筑质量,确保后期长时间使用就必须加强对绿色建筑的后期维护,这也是绿色建筑工程造价成本控制的最后环节,由于建筑已经建设完工,甚至可能已经投入到使用阶段,该环节往往很容易被忽视,为了避免维护期间成本控制超标,在该阶段对成本控制过程中需要着重注意以下两方面:首先,需要对建筑物的周围环境以及节水节能情况进行维护,提高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的质量维护,也可推行使用物业耗材管理制度,避免成本超标。另一方面,维护负责人需要选择合理的维护方案,在保证建筑维护质量的同时,降低维护成本,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3结语当前,我国市场化进程越来越快,随着经济的发展节能环保问题层出不穷,在该种市场背景下,绿色建筑的提倡和使用备受人们关注。绿色建筑在从设计到使用过程中都始终践行环保、绿色、节约的理念,无论是结构的设计、材料的选择,还是施工的技术、后期维护都贯彻落实了绿色理念。对绿色建筑的成本进行控制,从项目规划建设开始直到项目维护结束将其项目成本控制在某一范围内,从而获取较高的利润空间。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绿色建筑成本的案例研究——以上海为例摘要:近年来,绿色建筑进入了人们的生活,而绿色建筑的成本是影响其发展的第一关键因素。本文在对既有绿色建筑进行统计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对影响绿色建筑造价成本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概括出影响绿色建筑成本的最大因素,同时对绿色建筑成本下降趋势做出预测。结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关键词:绿色建筑;上海;增量成本
绿色建筑成本的案例研究——以上海为例摘要:近年来,绿色建筑进入了人们的生活,而绿色建筑的成本是影响其发展的第一关键因素。本文在对既有绿色建筑进行统计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对影响绿色建筑造价成本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概括出影响绿色建筑成本的最大因素,同时对绿色建筑成本下降趋势做出预测。结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关键词:绿色建筑;上海;增量成本
浅议绿色建筑
摘要:以绿色建筑为主题,对绿色建筑的产生及涵义进行了简单阐述,就绿色建筑发展的总体概况作了总结,最后综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及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以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绿色建筑,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其历史悠久。
原生的绿色建筑曾伴随着人类一起诞生和成长,世界各地的原始住居及其发展所形成的体系已延续数千年,度过了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
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繁荣、经济增长,但是却助长了人类部分无休止膨胀的欲望,自然资源被肆意滥用,生存环境恶化,人类住区渐为灰色所吞噬。
面对世界范围内人口剧增、土地严重沙化、自然灾害频发、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的日渐枯竭等人类生存危机,人类不得不明白“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明确提出了人类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不仅揭开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篇章,同时也带来了人类社会各领域、各层次的深刻变革。
“建筑”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在世界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大潮中也日益显示出勃勃生机。
1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
绿色建筑的产生
绿色思想源远流长。
在中国古代就有这样的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文中的“巢”就是最早的绿色建筑———利用自然条件,就地取材,对附近环境没有产生副作用。
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繁荣、经济增长,但是却助长了某些无知而又贪欲的人无休止膨胀的欲望,自然资源被肆意滥用,生存环境恶化。
20世纪60年代,公害事件和环境污染频生,从而引发了一场绿色运动。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的报告,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境问题,认识到如果人类不去保护生态环境,那么人类发展的负效应行为将毁灭人类本身。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
1993年的斯图加特生态建筑展览会上提出了绿色建筑的各种设想和模型。
至此,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等的研究与实践达到了 *** 。
绿色建筑的涵义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
它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
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规划、设计、施工、运行、拆除/再利用)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它是“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形象代名词,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与环境共生建筑等,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
2 绿色建筑的发展概况
国际上对绿色建筑的探索和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
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Paola Soleri)把生态学和建筑学两词合并提出“生态建筑学”的新理念。
1963年V·奥戈亚(V·Ol-gyay)在《设计结合气候:建筑地方主义的生物气候研究》中提出建筑设计与地域气候相协调的设计理论。
1969年美国风景建筑师麦克哈格(McHarg)在其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提出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应协调发展并探索了建造生态建筑的有效途径与设计方法,它标志着生态建筑理论的正式确立。
70年代石油危机后,工业发达国家开始注重建筑节能的研究,太阳能、地热、风能、节能围护结构等新技术应运而生,其中在掩土建筑研究方面的成果尤为突出。
80年代,节能建筑体系日趋完善,并在英、德等发达国家广为应用。
90年代后,绿色建筑理论研究开始走入正规。
阿莫里·B·洛温斯在文章《东西方的融合:为可持续发展建筑而进行的整体设计》中指出:“绿色建筑不仅仅关注的是物质上的创造而且还包括经济文化交流和精神等方面。”
40多年来,绿色建筑由理念到实践,在发达国家逐步完善。
绿色建筑研究由建筑个体,单纯技术上升到体系层面,由建筑设计扩展到环境评估,区域规划等多种领域,形成了整体性,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社会的推广,绿色建筑理念也逐渐得到了行业人员的重视和支持。
1993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18次大会发表了《芝加哥宣言》,号召全世界建筑师把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列入建筑师职业及其责任的核心。
1999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发布的《北京 *** 》,明确要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师和工程师在21世纪中的工作准则。
这一切标志了绿色建筑的兴起。
3关于中国绿色建筑设计的其他几点认识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建筑文明的重要历史见证,其对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所做出的独特解答,已成为建筑界关注的热点。
我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材料是土和木。
土取自于大地,当建筑结束寿命时又回归于大地;木材则是可再生资源。
我国传统建筑材料的本质在于“源于自然,融于自然”。
适应自然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绿色建筑技术是经过长期的摸索而得出来的,虽然它没有现代建筑技术的华丽外表,但其朴实的内在却包含了许多现代技术原理,如众所周知的窑洞建筑所具有的“冬暖夏凉”特性,实质是其蓄热性能较好的厚重性围护结构,由于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对于较大的室外温度波动的衰减作用的一种表现。
我国各地民居中也有许多宝贵的绿色建筑的经验。
譬如关中民居,关中地区气候干燥,夏热冬冷,风沙多,因而关中民居自然形成了狭长的四合院式的庭院。
这种庭院充分反映了关中地区特有的深宅、窄院和封闭的地方特点,这样不仅节约用地,也解决遮阳、避暑、通风和室外排水等问题。
但是,笔者认为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却没能很好的在现代建筑中继承下来。
究其原因,可能是在传统建筑的实践中,环境观只是一种模糊、自发的观念,并没有形成明确的认识和完整的理论。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我国绿色建筑的起步始于20世纪后半叶,是以绿色建筑的核心内容———建筑节能入手逐步推广的。
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国际社会的认同,绿色建筑理念在我国也逐渐受到了重视。
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发布的《北京 *** 》,明确要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师在21世纪中的工作准则。
随之在一些办公建筑、高等院校图书馆、城市住宅小区、农村住宅进行了绿色建筑实践,还进行了与此相关的“生态建筑”“健康住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2002年年底,国家对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进行了研究,系统地提出了绿色建筑所涉及的内容和重点。
进一步引进了绿色建筑的理念和技术,并应用到我国现在以及未来蓬勃的建筑市场中,让绿色建筑的观念深入人民大众。
当前,中国的发展现状已对其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因此,传统的高物耗的发展模式既不经济也不利于环境,它已严重阻碍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实行新的、有利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模式即可持续发展模式势在必行。
总之,我国对于绿色建筑这一理念的认识日益完善,绿色意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默默无闻到成为时尚,从理想到现实,发展迅速,成绩显著。
4 结语
目前,人口剧增、土地严重沙化、自然灾害频发、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的日渐枯竭等人类生存危机急剧恶化,绿色建筑的出现是建筑设计发展的必然结果。
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绿色建筑理论在笔者看来还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这就要求建筑工作者要不断的学习、更新自己的设计理念,更好的切合绿色建筑的新的发展需求。
绿色建筑论文应该怎么写?其中要包含哪些内容?下面是建筑网带来的关于绿色建筑论文的内容介绍以供参考。绿色建筑论文:浅谈绿色建筑与生态环境摘要:在可持续发展这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在建筑行业里,我们相应地提出并推行发展绿色建筑,为协调人类生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而努力。由此出发,本文对绿色建筑和生态环境进行了浅谈。关键词:绿色建筑 生态环境 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能源、资源的利用不断上升。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很多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向大气中排放过量的二氧化碳等具有强吸热性的温室气体,日积月累导致了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空调、冰箱等制冷设备的使用,让空气中的氯氟烃等化学物质含量过多,造成了臭氧层的破坏、臭氧空洞、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增强等一系列问题。种种的迹象表面,我们的生态环境正在被破坏,人与自然的平衡被打破。为此,我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在这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在建筑行业里,我们相应的提出并推行发展绿色建筑,为协调人类生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而努力。由此出发,本文对绿色建筑和生态环境进行了探讨。1 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概念及内涵 在GB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于绿色建筑的定义为: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由绿色建筑的定义里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绿色建筑,不仅仅是能够提供给人类健康、安全、舒适的内部居住空间,它同时还要具有能够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外部建筑环境。绿色建筑内涵我们可以做如下的理解和归纳:以节约资源、能源,减少建筑对环境负荷的压力为前提,运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的建筑方案和技术,为人类提供健康、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空间,最终达到人及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绿色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是宏观上的总体概念,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好“绿色”二字的定义,建筑师不应该只局限在个体的建筑上,而是应该从整体出发,着眼于大局,将绿色理念放在整体规划和整体设计中去进行思索。因为在绿色建筑中融汇了许多现代的理念和技术,像污水的有效处理、太阳能、风能的采集及利用等。许多技术范畴超出了建筑行业的知识认知水平,这就需要建筑设计师对于其他相关专业略知一二,勤于与其他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进行及时的交流和学习,在多方的配合下,共同实现绿色建筑行业的开发和兴起。设计师在实际的工作中应当严格遵循绿色建筑的基本原则,在尊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将“四节”: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落实到实处,达到既满足人类对建筑的功能和空间的需求,又让建筑与自然协调一致的目的。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尊重当地的生态环境,增加对自然环境的理解,使人们的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协调统一。因地制宜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和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正确处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及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建筑师在建筑设计早期规划中就应制定出绿色建筑技术的导则,利用简单的实用技术、使用节能的建筑材料。要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避免使用易破坏环境、产生废物的建筑材料;同时还应注重地域性,尊重民族习俗,依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状况、气候特点等,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绿色建筑。2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概念及问题 《环境管理学》里对于生态环境的定义为:生态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在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彻底扭转一些地区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应充分考虑区域和流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把城乡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3 绿色建筑与生态环境 推行绿色建筑是生态环境的需要 由上面的定义和分析,我们知道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如果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则会反作用于人类的生活,所以,针对绿色建筑和生态环境,中央提出要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全面推广节能技术,制定并强制执行节能、节地、节材、节水标准,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的误区 绿色并不等于高价和高成本 绿色建筑和生态环保近几年里才逐步被人民大众所了解和认识,所以很多绿色建筑和生态环保在近几年里才逐步的被人民大众所了解和认识,所以很多人误以为绿色就代表着先进的技术和前沿的科技,由此将“绿色”与高价和高成本无形中画上了等号。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错误的。我们所倡导的绿色建筑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它并不意味着高价位和高成本。对于承建单位和开发单位来说,其目标之一就是尽可能地降低建筑的成本,那么如若将眼光放的长远些,从整个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角度去计算整体成本,那么采纳和利用低能耗的环保建材是极为划算的。为了眼前的利益,在建筑的修建初始,采用成本低廉,但质量牵强、能耗大的材料,其结果是往往在使用过程中,能耗量大,维修费用高,总体的消耗远远大于低能耗环保类建材的使用效果。所以,着眼于未来,采用低能耗的环保材料,提倡和全面发展绿色建筑势在必行。 绿色建筑不仅局限于新建筑 提倡绿色建筑并不是只建设新建筑物的时候我们所采用的模式,它还涵盖了对于老建筑和已有建筑的绿色改造,使原本的建筑通过相应的节能环保措施达到绿色建筑的相关指标,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日常生活中的水、电、气等与人民大众息息相关的生活要素说起。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供水、供电已实现了插卡制度,用户购买水卡、电卡,插卡取用能源,杜绝了换表偷水、偷电的行为,加强了人们节约的意识。污水收取治理费用,符合国家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也让百姓有了环保的观念。对此,我们对于供暖的计量改造也有了新的想法。以往的集体供热使得许多家庭在冬天里开窗过冬,这无疑是对能源的一种浪费。实行单户改造,一户一表,在上班和出差时可以停止室内供暖,即经济又节约能源,符合生态环保的概念。就我国目前的形式来看,当今任务之一是北方的供热体质改革将要全面启动,对于新推行供热地区和供热城市,应采用新的供热体质;二是就我国耕地保护行事严峻的国情,率先在沿海地区推行紧凑型的城镇、小区和建筑规划设计模式;三是因地制宜,加强本土的建筑绿色改造。 建筑节能不只是政府的职责 生态环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推行绿色建筑不仅是政府的一项政治措施,更是人民福利的工程。因此,要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是绿色建筑,不是有鲜花绿草、喷泉水池、绿化得好的楼盘就是“绿色建筑”。如果老百姓都能关注到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都注意到房屋的能耗、材料、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气体的减排,那么大家的共识就会形成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有了市场需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才能在全社会广泛地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牛季平.绿色建筑与城市生态环境[J].工业建筑,2009(12).[2]张勤.推行绿色建筑建设生态城市[J].今日国土,2005(12).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