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创作杂志社

发布时间:

创作杂志社

何立伟,男,1954年生于湖南长沙,1978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从事过工人、教师、文学专干、专业作家、广告策划、期刊主编等职业,现为《创作》杂志社主编、长沙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 何立伟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以短篇小说为主。在此之前曾经从事诗歌创作,所以后来的小说中诗意比较浓厚。他的短篇小说主要有《石匠留下的歌》、《小城无故事》、《小站》、《萧萧落叶》、《搬家》、《滋味》、《白色鸟》等。其中,《白色鸟》一篇曾经荣获1984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奖,被选入人教版初一教材,为他带来广泛赞誉。他的部分作品结集为《小城无故事》,1986年由作家出版列入著名的“文学星丛书”第一辑出版。中篇小说主要有《花非花》、《跟爱情开开玩笑》、《天堂之歌》、《老康开始旅行》、《北方落雪,南方落雪》等,另有中短篇小说集《天下的小事》、《老康开始旅行》、《老何的女人》。长篇小说有《你在哪里》,《像那八九点钟的太阳》。何立伟先后获文学奖励十余种。何立伟是多彩多艺之人,画漫画也有十余年,有《何立伟漫画与戏语》、《失眠的星光》、《情文情画》等漫画集。

何立伟,1954年生于湖南长沙。何立伟 何立伟,男,1954年生于湖南长沙,1978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从事过工人、教师、文学专干、专业作家、广告策划、期刊主编等职业,现为《创作》杂志社主编、长沙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 何立伟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以短篇小说为主。在此之前曾经从事诗歌创作,所以后来的小说中诗意比较浓厚。他的短篇小说主要有《石匠留下的歌》、《小城无故事》、《小站》、《萧萧落叶》、《搬家》、《滋味》、《白色鸟》等。其中,《白色鸟》一篇曾经荣获1984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奖,被选入人教版初一教材,为他带来广泛赞誉。他的部分作品结集为《小城无故事》,1986年由作家出版列入著名的“文学星丛书”第一辑出版。中篇小说主要有《花非花》、《跟爱情开开玩笑》、《天堂之歌》、《老康开始旅行》、《北方落雪,南方落雪》等,另有中短篇小说集《天下的小事》、《老康开始旅行》、《老何的女人》。长篇小说有《你在哪里》,《像那八九点钟的太阳》。何立伟先后获文学奖励十余种。何立伟是多彩多艺之人,画漫画也有十余年,有《何立伟漫画与戏语》、《失眠的星光》、《情文情画》等漫画集。

1954年出生。湖南长沙人。1978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做过工人、教员,现为长沙市文联主席。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以短篇小说为主。作品多次获“百花奖”等各种文学奖项。在此之前,曾经从事诗歌创作,所以后来的小说中诗意比较浓厚。 他的短篇小说主要有《石匠留下的歌》、《小城无故事》、《小站》、《萧萧落叶》、《搬家》、《滋味》、《白色鸟》、《花非花》等等。其中,《白色鸟》一篇曾经荣获1984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部分作品曾结集为《小城无故事》, 1986年由作家出版社列入著名的“文学新星丛书”第1辑出版。其哲理漫画曾结集出版,是国内著名的小说、漫画两栖作家。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创刊

要看你的需求方面了 目前所知 比较有影响力的杂志应该算《当代作家评论》了1984年创刊 连续两届成为中国文学类核心期刊前三名 至于那两名则都是国家机构主办的 无法与之抗衡 大部分人认为这三个都是国家所属 其实有一个是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创 很不容易了

是的。《当代作家评论》创刊于1984年,是由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办、主管的哲学与人文科学类学术期刊。据2021年1月16日中国知网显示,《当代作家评论》共出版文献量为6368篇,总被下载次数为2062896次,总被引次数为46966次,(2020)复合影响因子为,(2020)综合影响因子为。据2021年1月16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当代作家评论》文献量为3159篇,被引量为19456次,基金论文量为420篇;2018年影响因子为。据2021年1月16日维普网显示,《当代作家评论》发文量为6794篇,被引量为17183次,影响因子为。

[摘要]韩春燕:由贾平凹、张炜、迟子建、刘醒龙、陈晓明、王彬彬、张福贵、张清华、陈汉平9位作家、学者、编辑家组成终评阶段的评委会。采用通信评奖、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最后的获奖者。获奖批评家合影由《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东北大学艺术学院主办的中国文艺高峰论坛:走向经典的中国当代文学——暨第三届当代中国文学优秀批评家奖、《当代作家评论》年度优秀论文奖颁奖典礼,10日在东北大学举行。孟繁华、贺绍俊、施战军、白烨、黄发有被评为本届“当代中国文学优秀批评家”。这个结果是怎样评选出来的?《当代作家评论》主编韩春燕在颁奖典礼给出这样的答案。第三届“当代中国文学优秀批评家奖”评奖说明尊敬的各位作家、批评家,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虽然之前我们辽宁省作家协会的领导已经对大家表示过感谢,但是我在这里还是要再次感谢各位作家批评家能光临此次论坛和颁奖典礼。《当代作家评论》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学评论类期刊之一,从1984年1月25日创刊至今,已经有32年的历史了,32年好像历史并不很长,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时间跨度也不过是30年,而《当代作家评论》这32年与中国社会的云涌风起相伴,与中国文学的潮起潮落相生,它不仅见证了32年来中国文学发展的每一个印记,而且也积极参与其中,介入了当代中国文学的风云际会,成为当代中国文学风景的重要构成。30多年来,《当代作家评论》始终以“坚持艺术信念,恪守学术立场,倡扬人文精神”为办刊宗旨,经过几任主编的不懈努力,成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等,两次获得“东北三省优秀社科期刊”称号,连续三届获“北方优秀期刊” 奖,《当代作家评论》无疑已位居中国文学期刊方阵的最前沿。然而,《当代作家评论》只不过是一个平台而已,这三十多年来,在《当代作家评论》周围聚集了一批又一批才华卓著的文学批评家,正是这些优秀批评家们以智性的思想、激昂的文字、犀利的笔风,成就了《当代作家评论》的今天,同时他们也以文学批评的方式参与了当代文学史的建设。《当代作家评论》自2008年始,设立“当代中国文学优秀批评家奖”, 四年一届,遴选和表彰为中国当代文学与批评的繁荣作出杰出贡献的批评家。今年又是评奖年,第三届“当代中国文学优秀批评家奖”,是《当代作家评论》以30多年来在《当代作家评论》所发表文章的数量、影响力和批评家个人多年研究成绩为参照,选出10名候选者进入终评,终评由贾平凹、张炜、迟子建、刘醒龙、陈晓明、王彬彬、张福贵、张清华、陈汉平9位作家、学者、编辑家组成“当代中国文学优秀批评家奖”评委会。采用通信评奖、记名投票,以超过三分之二得票数为当选标准的方式,由《当代作家评论》负责向9位评委寄出选票,评委投票后签名并将选票寄回《当代作家评论》编辑部,由编辑部统计票数并将选票封存。最终评委投票统计结果为(以得票多少为序):孟繁华、贺绍俊、施战军、白烨、黄发有5位批评家得票数均超过三分之二票,第三届“当代中国文学优秀批评家奖”评委会决定授予这5位批评家“当代中国文学优秀批评家奖”。历史里埋藏着无数人的青春和梦想,也许我们的身体渐渐老去,但我们的内心仍然葱翠着不老的文学之梦。感谢缘分,让我们相遇在同一个时代,并且成为文学路上的同路人。感谢《当代作家评论》的历任主编,是他们的不懈努力让《当代作家评论》有了今天的成绩。第三届“当代中国文学优秀批评家奖”的颁奖盛典,既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一次对未来的郑重开启。谢谢大家!附:第三届“当代中国文学优秀批评家奖”授奖辞白烨授奖辞自投身文学批评以来,白烨在新时期、九十年代和新世纪以来的各个时期,都有基于自己眼光的理论观察,出于自己思考的批评成果。他的这些批评实践,以紧密跟踪当下文学新的发展走向,热情扶持新人新作,积极向有关方面建言献策等,形成务实求真的突出特点,留下与时俱进的鲜明足迹。在一定意义上,这也以他自己的方式,促动了文学批评的持续活跃,推动了当代文学的切实发展。鉴于白烨先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真诚付出,特授予当代中国优秀批评家奖。黄发有颁奖词黄发有的文学批评另辟蹊径,以跨学科视野不断推进当代文学传媒研究和当代文学制度研究。尤为难得的是,他的见解建立在史料发掘与阐释的基础上,言必有据。他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起来的探索,具有方法论意义。贺绍俊授奖辞贺绍俊从1980年代起开始文学批评活动,他始终站在当代文学的前沿,对文学创作进行跟踪阅读与批评,参与并见证了从新时期到新世纪的文学发展历程。他以真诚的姿态和友善的热情进入到批评实践中,其批评文字率真而质朴,在温婉的语调中表达出坚实的自信和智性的审美。他的自信表现在他对“建设性”批评理念的坚守,他通过建设性的批评我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意义和有创见的价值参照。鉴于贺绍俊先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影响,特授予当代中国优秀批评家奖。孟繁华授奖辞孟繁华是当代中国文学重要的批评家。他的批评熔铸着一贯的真诚、敏锐和激情,形成了他独特的格局、气象和视野。从自成一家的学术史和文学史的编撰,到对世纪之交中国文化现象的关注,再到对新世纪文学研究的倡导,他始终站在文学现场的第一线,秉承着理想主义者的风姿,激扬文字,挥斥方遒。数十年来,他以批评家的人格魅力和批评的文字魅力,直面世道人心,守护着文学的最高正义。鉴于孟繁华先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特授予当代中国优秀批评家奖。施战军授奖词学院严谨的学术历练造就了他开阔的中外文学视野,将近三十年对文学现场的深度参与又形成了他敏锐的问题意识和艺术解读的美文特质。史识与悟性的融合、定位时的后顾与评析中的前瞻,让他的文学批评实现了梳理与引领的双重功效。鉴于他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对中国文学尤其是青年写作的实际影响力,特授予当代中国优秀批评家奖。

鸭绿江杂志社函授创作中心

男,1963年1月生。现在安徽省潜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工作。1983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曾在《鸭绿江》函授创作中心学习三年,被评为第四期优秀学员。

2.点击“在线投稿”。

3.然后点击“我要投稿”。

4.投稿提示:

编辑扣号 2834478155

伙计,您倒是回答给《鸭绿江》投稿的官方网址啊。诚如是。真的谢谢你。

创作杂志征稿

lz可以来天使领域浮云殿,天使是一个权威投稿平台,里面各色约稿函涵盖面广,要求约稿函有标注,字数要求也有明细,有大神专门探路,版主组搜索织探路队辨别真假,约稿函有编辑联系信息,和编辑沟通不费力。而且天使有专门的投稿指南,探路成果,专门的入门攻略可供阅读。浮云殿短篇约稿,约稿涵盖面广,文章各类型都有涉及,杂志,报刊都有。 回望筑长篇约稿,内地台湾都有,还涉及晋江,纵横,起点,红袖之类的网站写稿。ps:诗刊一般都是杂志篇首或是栏目,没有特有的刊物,所以亲可以去浮云找找,上至青年文学,下至疯狂作文(这个排位是由稿费和上稿难度决定的)都收诗歌的,邮箱太多,就先贴两个吧。青年文学:邮箱:疯狂作文:投稿邮箱:

1、 北京《青年文学》 注重前卫和青年性质。用短篇、短中篇小说,城市题材散文、诗歌责任编辑:雪媛平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西坝同西路2号浩鸿园静园3C 1000282、 广州《花城》主要发中篇长篇小说 广州水荫路111号 510075编辑:林宋瑜3、《当代》北京朝内大街166号 100075主要发长篇小说 孔令燕编辑4、 民文学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宁小龄编辑 风格比较正统的各类散文、小说、随笔、诗歌。5、 《收获》上海巨鹿路675号 200040 李小林主要发名家新作 风格传统保守6、 海峡 吴编辑 校园青春类文学接近网络文学风格7、《诗刊》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 100026蓝野编辑发各种现代诗

有一个梦想,在独属于自己的天地间悠游徜徉。 有一个梦想,用一支笔描绘出整个世界的明媚与晴朗。 有一个梦想,将心中或稚嫩却认真的想法向众人宣告。 有一个梦想,张扬你熠熠的青春,以及希望。文字是伟岸的力量,他是生活无数片段的剪影,抑或是升华,那不会是柴米油盐般的琐碎,也不能是冠冕堂皇样的颂歌。他始终仰着头傲然地活着,穿越千年遥远的缱绻与战火,柔弱与刚强。我们因此感动,为此沉醉。怀揣理想的年轻的心必将前行,这就是成长与磨砺。 多少人和我们一样为了相同的梦想奋不顾身,时空的限制无法阻止他们的相逢,伟大的文化必将交汇传承,那些名字成为丰碑与镌刻的铭文,目送离人远去,迎接新人到来,不断重复着轮回,世袭着奋斗与坚强。 当怀揣着梦想的孩子们最终相遇的时候,心就是无尽的煤矿,开始燃烧,便永不熄灭。那些信念集聚的力量会将所有的憧憬都化为现实,年少的轻狂与躁动都渐次沉淀,凝聚为最珍贵的宝藏。也许“在某一天某一个地方,我们开始重新认识这个世界。”那么,这一天就是今天,这个地方就是让我们梦想起航的文学社! 根据文学社发展的需要,经领导批准现决定面向全校征集文学社社名、公布教师社团负责人并招收学生社团负责人。

给杂志投稿,需要先拥有杂志的投稿方式,杂志的投稿联系方式可以上百度搜索。然后按着投稿方式投稿。有详细的约稿函和刊物的介绍。杂志投稿的注意事项:一、 电子邮件投稿应该用什么格式:主题:投稿栏目、文章名、发表笔名。内容:文章的全部内容、正文。落款:您的真实联系地址、邮编、姓名、邮箱地址、固定电话、手机、QQ号码(注明QQ名)以及其他您觉得有必要留的联系信息。除了以上内容,一概不欢迎。注:如实在拿不准栏目的可以写好“拟投XX栏目”二、不使用附件:大家知道,很多病毒是通过邮件附件传送的,而且很多杂志社的电脑上都装了病毒粉碎机这个软件,就是说在处理电子邮件的时候,有附件的系统一律删除。这意味着您辛苦的文字永远不会被编辑看到。另外,附件来稿格式不同,往往因为软件问题而打不开,或者,打开是乱码。所以,为了您自身利益,请勿使用附件投稿。三、 来稿之前知道自己的文字适合什么栏目:每个杂志都是由无数个栏目组成的。在来稿之前,必须确定自己的文章适合哪个栏目。这样,在邮件的主题里列出来,编辑在看稿的时候,也有更强的目的性。此外,这么做,也代表着你对杂志的熟悉程度。编辑在文章归档的时候,也方便。编辑都很懒,喜欢省事省心的作者。呵呵……允许作者有一定的出入,但至少要思考,这样创作的文章才有可能符合要求,有人将护肤美甲、星座解析发来给我,实在让人比较……四、 一个月来几篇稿子比较适合:不要超过三篇。有时一个作者一下子发来十篇二十几篇文章。从好的方面想,这是作者信任,将他的文章全部都给人挑选;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如果这么多文章都是没发表过的,那是否意味着这些都是被其他编辑筛选下来的?别的编辑不要的文章,要来干什么?如果都是精品更糟糕,不可能一个月用您这么多稿子,每个作者都希望最短时间内得到最好的答复,如果造成稿件积压也不是作者希望的结果。五、 截稿时间是什么样的概念:截稿时间分为两种,一是杂志每月交稿时间,就是每月的月末;二是临时征稿截止时间,应对临时的约稿。对于第一个时间,个人觉得没必要太计较。杂志一直做,这期赶不上,放到下一期好了。对于第二个时间,最好在截稿之前按照要求来写,但是,一旦过了时间,就没必要再写再投了。因为时间一过立即定稿,就算你写得再好,也不会用。六、 字数要求的含义是什么:简单点来说,能少就不要多。规定多少字就写多少字,不可以任性多写几百一千字让编辑删。毕竟,字少了,只要文章不错,空出来的版面还可以安排其他一些东西;但是,字多了,虽然文章很漂亮,万一懒得删了,多出来的字数杂志放哪里?

《科普创作》杂志

编辑词条张钰哲 张钰哲——“中华星”的发现者 1928年11月22日夜,美国叶凯士天文台爆发出一阵欢呼声。一个高挑儿身材,面庞清秀的中国小伙子一边摘下眼镜揩去激动的泪花,一边不禁地高喊着:“捉住了,捉住了!我终于把它捉住了……”他就是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两年中,他一直在苦苦地追索,在茫茫地星海当中找寻一颗人类从未发现过的行星。这颗星溜得太快了,当它刚一进入张钰哲的眼帘时,又在转瞬之间躲进了茫茫的星海之中。 为了它,两年时间张钰哲从未睡过一个好觉,吃过一顿安静饭,伴随他的只有伸向星空的天文望远镜。多少个不眠之夜过去了,张钰哲熬红了双眼,深陷的面颊显露出苍白的容色,但他依然如故,仍在星海中搜寻。他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更相信自己的中国心。这是一颗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的心。有了这颗心,他虽然身在异国,却能创造出散发着老祖宗气息的奇迹。 经过连续的观测和精密的轨道计算,张钰哲确信两年前他发现的一颗星是从未有过纪录的新行星。今天,当这颗星再次进入他的观测网时,他轻按相机快门,终于将这颗新星留在了底片上。张钰哲的发现,很快就得到了“国际行星中心”的承认。依照国际惯例,发现者有权为它命名了。身处异国他乡的张钰哲,此时心潮澎湃:天文学乃是我国古学,其成就早就领先于世界各国。只是到了近代,我国才落后于西方,就天上闪烁的行星来说吧,没有一颗是中国人发现的。多少年来的梦想今天终于实现了,中国人发现了行星,中国的名字也将在太空遨游。“就叫它‘中华星’吧!”张钰哲坚定地说。 从此,一颗新发现的“中华星”带着海外游子的拳拳报国心闪烁在无垠的宇宙之中。 1902年,张钰哲出生在福建闽侯县城一个职员的家庭。他两岁丧父,家境贫寒。艰难的世道,磨练出他坚毅顽强的性格。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成为学校里品学兼优的学生,无论在小学还是中学毕业的考试中,他都取得了全校第一名的成绩。1919年他又以优异的分数考取了清华的留美预备班。 张钰哲多才多艺,他热爱文学,擅长美术。但他更希望发展祖国的工业。在清华园里,他攻读机械工程,准备有朝一日,使祖国的经济腾飞而起,不再受洋人的欺辱。 一天晚上,在同学的宿舍里,他偶然发现了一本小册子,而这本小册子却改变了他的一生,也改变了中国天文事业的命运。这是一本普通的天文科普读物,作者在卷首写了这样一段令人心泣的言语: “天文学乃中国古学,在我国启昌独早,其研究规模,千年前即已灿然大备,惜后中落……近百年复受晚清腐败政治之影响和军阀的摧残,天文古学更日就消亡,几成绝响。诸君关心国粹,扶翼文明,想亦深同愤惜也。” 读到这里,张钰哲的心微微颤抖了一下,难道中国真的要沉沦下去?天文古国的雄风难道真的再也树不起来了? 1923年,张钰哲来到美国求学,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毅然放弃了追求已久的机械工程专业,转而投考了芝加哥大学天文系。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发现了“中华星”,为中国的天文事业争得了荣誉,他的名字如同一颗升起的新星传遍了整个世界。 1929年夏,张钰哲获芝加哥大学天文博士学位。他放弃了美方提供的优厚报酬,轻装返回祖国。从此在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上,与中国的天文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冒险抢国宝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三省并继续西犯,不久又占领了热河地区,矛头直指华北,直指平津。 1932年9月10日,正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服务的张钰哲,受台长余青松的派遣,到北平将安放在古观象台上的四架古天文仪器抢运至南京,以免落入日本之手。 安放在北平古观象台上的四架古仪器,是我国的传世之宝,也是世界上罕见的古雕铸珍品。其中的两件——天象仪和圭表,曾遭八国联军的劫难,落入德、法侵略军之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我方是战胜国,才几经周折将宝物要回。难道让它们再次落入侵略者的手中?想到这里,张钰哲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无论如何也要把国宝抢回来。人在国宝在,宝亡人也亡。张钰哲下定了决心,只身奔赴北平。 到了北平,他顾不得喘一口气,直奔古观象台。张钰哲令人将天象仪和圭表装入木箱内,然后运送到火车站,通过铁路运往南京。剩下的浑天仪和简仪竟是庞然大物。这两件铜铸仪器分别重8吨和7吨,像两座小山一样稳坐在古观象台上,难怪八国联军对它们都奈何不得! 张钰哲八方求援,跑遍了整个北平城,都找不到一辆可以运载它们的车辆。根据南京政府的密令,一旦北平危急,即将这两座古宝炸毁,决不落入日本人手。奔波了一天的张钰哲回到古观象台时,看到全副武装的士兵散站在两架仪器的旁边,正在筹划着炸毁仪器。 张钰哲一个箭步冲上去,又手抱住了浑天仪,热泪夺眶而出,口里重复着一句话:“等等,等等,你们要相信我……”此时,他的心像撕裂了一样疼痛。急切之中,他猛然想起了光绪年间浑天仪自钦天监紫微殿移到观象台,两地相距3公里之遥,这个庞然大物是如何过来的呢?经过了解,答案找到了,原来是在严冬季节,沿途百姓泼水成冰,100多个壮汉将仪器前呼后拥着自冰道上推过来的。 张钰哲茅塞顿开。早在中学时代,他就学过摩擦力的原理。早秋的季节自然是制不得冰道,但滚动的圆木却可以将摩擦力降低到最小限度。 第二天清晨,张钰哲叫来几十名工人。在两座古仪的底座下垫起了一排整齐的圆木杠,在一声声的吆喝中,两架古仪一寸一寸地移向大门口,穿过裱褙胡同,经西观音寺由东单移到前门车站。12华里的路程,竟用了整整3天的时间。 5天以后,4架国宝安全抵达南京。直到此时,张钰哲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在日军轰炸下观测天象 1937年8月11日,张钰哲测得一项重要的太阳活动预报:1941年9月21日将有日全食带进入我国新疆。据张钰哲的测算,日食带将经甘肃、陕西、湖北、江西,最后从福建北部入海。后来,经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证实,张钰哲率先测报的1941年9月21日在我国出现的日全食,是全球400年来罕见的天文奇观,其观赏价值和学术价值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 为了观测这次奇观,我国有关部门积极行动起来,进行了周密的部署。1940年1月,中国日食观测委员会宣告成立,并购买仪器,绘制地图,安排交通给养,确保观测的顺利进行。 1941年4月,中国日食观测队成立,张钰哲任队长,亲自带队到昆明集训。当时正值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前夜,日军加紧了对香港及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轰炸。观测队自德国购进的观测镜被日军炸毁,由于时间急迫,再次从国外进口仪器设备已经没有可能。张钰哲急中生智,将一架6寸口径摄影望远镜头取下,配上自制的木架,外蒙黑布以代镜筒,另以24寸反光望远镜底片匣附于其后,用以摄取日冕图像。在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和测量总局的大力协助下,总算配齐了必需的设备。这时,张钰哲才深深地松了一口气。 根据预测的情况,1941年在我国出现的日食带,其覆盖地区大部分已沦为敌占区,所剩可观测的地区寥寥无几。这些地方离占区近,随时都会遇到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张钰哲深知这次观测意义的重大,这是我国进行的第一次有组织的现代日食观测,其记录将对世界天文科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使中国的天文事业跨入世界强手的行列,就是冒再大的风险,也要完成这次艰巨的任务。 张钰哲选定甘肃临洮县为观测地。他认为临洮县秋季晴天多,而且相距我国西北第一大城市兰州只有100公里,可以为观测队提供更多的方便。 1941年6月29日,张钰哲率领观测队全体成员携带仪器设备,乘坐吨的一辆军用卡车从昆明取道去临洮,开始了3000公里的行程。汽车行至重庆附近,遇到27架日机的轰炸。张钰哲和他的队员们跳下汽车,钻进农田,趴伏在地,头上飞机盘旋,周围烟火弥漫。所庆幸的是,观测队的成员无一伤亡。空袭过后,公路上弹痕累累,尸骨遍地。张钰哲目睹这一切,毅然驱车继续行驶。 经过6个星期的颠簸行程,观测队于8月13日抵达临洮。在当地军民的大力支持下,观测队在泰山庙戏台前的广场上建起了临时观测点。在安装调试仪器的日子里,观测队经常遇到日军的空袭。据《中央日报》统计,观测队抵达临洮以后,共遇日机空袭25次。有次日机空袭,正值张钰哲调试仪器,他立即跑到了旁边的树丛中躲藏起来,周围的群众都为他捏了一把汗。空袭过后,他又埋头紧张地工作起来。 9月21日9时30分,全球瞩目的日全食初亏终于出现了。当时晴空万里,但见月亮的黑影从西侧开始侵入太阳。40分钟后,太阳被“吃掉”了1/3,天空也逐渐昏暗,气温下降。又过了半个多小时,太阳整个被“吃掉”了,月球遮住了整个日轮。又过了一会,全食的四周辐射出万道金光,“日冕出现了!”在场群众欢声雷动。10时59分,太阳开始生光,万物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张钰哲和他的队友们观测和捕捉到珍贵的天文资料170多项,共摄得照片200余张,“五彩”影片20卷,重庆中央广播电台将实况通过无线电波转播到世界各地。 这次日食现象,历时3分钟,与张钰哲所预测的情况完全吻合。在中华民族遭受外国侵略之时,在中国本土上进行的这次成功的有组织的日食观测,其意义早已超出了“天文”的范畴。 心中只有中国 抗战胜利后,身为紫金山天文台台长的张钰哲怀着无比的喜悦,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将天文台迁回南京。 为了更多地了解世界天文发展的动向,发展中国的天文科学,1946年,张钰哲前往美国、加拿大等国考察。凭藉他在世界天文学领域中的影响,在国内外朋友的帮助下,他先后访问和考察了美国帕洛马山天文台、基特峰天文台、阿雷西博天文台、橡树岭天文台等以及加拿大维多利亚天文台。 在出国访问的过程中,张钰哲一方面注意考察美、加等国使用的遥遥领先的仪器设备和尖端的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向西方介绍了中国天文事业的发展状况及中国人对天文科学的贡献。他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天文学界证明:别人家做的事,中国人也能做到;别人不能做到的事,中国人一定也能做到!他在美访问期间,以唯一的外籍代表身份被邀请参加在波士顿召开的美国天文学会年会。在会上他发表了“变星的速度曲线”和“大熊星座的光谱观测”两篇论文。他那严密的论证,透彻的分析获得了同行们的一致好评。论文很快地发表在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上,那是美国很有权威性的一份刊物。当他再次来到使他发现“中华星”的叶凯士天文台时,张钰哲的名字又一次升上天空——他在变星照相观测中发现了一颗新的变星!张钰哲对天文学的贡献令外国人刮目相看,中国人的智慧令外国人惊叹。“张钰哲真了不起!中国人真了不起!”此时此刻,“张钰哲”与“中国人”联在一起。张钰哲是中国人,而中国人就是张钰哲。 正当外国朋友庆贺张钰哲的考察取得丰硕成果之际,国内传来了令人失望的消息:国民党外交部突然中断对他回国路费的承担。这消息如同当头一棒落在了正准备归国的张钰哲身上。此时此刻,他感到浑身冰凉,甜酸苦辣五味俱全,他的心在哭泣…… 恰恰相反,美国及加拿大的同行们听到这个消息后却异常高兴,他们奔走相告,觉得再也找不到像这样一个说服张钰哲留美的好机会了。美国各大天文台向他发来了聘请书,加州大学立克天文台破例以优厚的待遇聘他去当台长,并答应安排好他夫人的工作。金钱、待遇,对他来讲,从来是不屑一顾的,唯一使他感兴趣的是美国天文学界那高精尖的仪器设备。但是这些,和祖国的需要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 这一夜,张钰哲辗转反侧,他想起了18年前,当他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时候,当时的生叶凯士天文台台长樊比博教授向他提出在该台任职的挽留,遭到了他的婉言拒绝。也是这样一个夜晚,他睡不着,披上衣服奋笔疾书,写下了这样两句诗言:“楚材岂能为晋用,相期神州建灵台!”此时,这两句话又在耳边作响。祖国毕竟是我的母亲呀,我的一切都是母亲给的。我虽不材,但岂肯为晋用? 主意已定,他婉言回绝了美国朋友和同行们的邀请,利用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派队到我国浙江武康地区观测日食的机会,1948年初回到了祖国。 新中国成立后,张钰哲一直担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几十年来,他一直耕耘在祖国天文科学的园地上。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富于才华的领导者。有人形象地比喻说,他的一只眼睛盯着星空,而另一只眼睛始终看着紫金山。这话一点也不过分,他在勤奋地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一直关心着对紫金山天文台的建设。 1949年10月,在张钰哲的努力下,紫金山天文台的观测仪器得到了修复。他又倾注心血,花去4年的时间建成了我国最先进的天文仪器厂——南京天文仪器设备制造厂。以后,他又亲率同行自制和引进了国际一流水平的科学仪器,使紫金山天文台,名享四海,它不仅恒星、行星进行观测,同时对空间天文学、射电天文学、实用天文学、历算和天文仪器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这一切包含着张钰哲一生的心血。 从1928年张钰哲发现“中华星”起,到1986年张钰哲病逝,在半个多世纪中,他又陆续发现了“中国星”、“紫金山一号”、“紫金山二号”等400多颗在星历表上没有记载的新星,在它们当中,有81颗得到了国际行星中心的编号命名。张钰哲一生著作甚多,发表论文101篇,出版专著、译作10本。国际天文学界为了纪念他,将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新星命名为“张钰哲星”。 1986年5月5日,《人民日报》为张钰哲发表了专题短评,称他是一颗 “永不熄灭的星”。 张钰哲(1902—1986),福建闽侯人,天文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1926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天文学系,次年获硕士学位,1929年获美国叶凯士天文台天文学博士学位。历任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台长、名誉台长。 张钰哲在国际天文界享有盛名,更在中国天文史上留下许多 “第一”: 1928年,中国人自己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第1125号小行星是他发现并命名为“中华”;1941年,中国境内的第一张日全食照片是他组织拍摄;他第一次提出从研究哈雷彗星的回归,来解决“武王伐纣” 究竟发生在哪一年的历史悬案。新中国成立后,张钰哲一直担任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台长,直到1986年去世为止。30多年间,他拍摄和领导拍摄到7000多次小行星和彗星的精确位置,发现800多颗小行星和3颗命名为“紫金山”的新彗星,他开创并领导了多个领域天文学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世界同行对他的成就极为重视和尊崇。为了表彰他在天文学上的贡献,1978年8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宣布,将第2051号小行星定名为“张”(zhang)。 张先生精通天体力学,同时在创建我国小行星、彗星的探索和研究上倾注了很大的精力,作为我国的首席天文学家,对当代天文学主流的天体物理学的建设,始终备极关注。开创并领导了天文学多个领域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在天文学史研究、天文仪器研制、天文科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张钰哲编著成果颇丰。早在30年代初,即担任中国天文学会《宇宙》杂志主编,出版了19卷;1954年《天文学报》创刊,他首任主编,1962年-1982年再任主编。1979年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卷》编委会主任。他在国内外发表过六十多篇论文和八部译著,并主编《天问》等书,一生论著颇丰。 我们以《天文爱好者》2002年第6期上李元先生的文章,来了解张钰哲先生为我国天文科普事业所做的巨大贡献: 张钰哲--天文科普的引路人——纪念张钰哲诞生100周年 张钰哲是中国现代天文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他在天文教育,天文科研上都有很多贡献,同时他还是一位热心科普的天文学家,他是我国天文科普事业的引路人。 从《宇宙》到《宇宙丛谈》 1929年张钰哲从美国学成归来,他在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讲授天文学等课程之余,也经常写科普文章发表。由于他的文学修养深厚,他的文章十分优美,立刻名传天下。1930年中国天文学会的《宇宙》月刊创刊,发刊辞就是请他写的。后来他为《宇宙》写过很多科普文章。在科普写作方面他出过两部著名文集:《天文学论丛》(商务印书馆1934年)和《宇宙丛谈》(正中书局1945年)。其中有些文章流传海内外,成为经典之作。 破除迷信 声讨伪科学 过去,由于科学知识的馈乏,长期以来流传于民间的天象迷信,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例如日食、月食、彗星、流星等等。张钰哲每逢遇有罕见天象发生时总要进行破除迷信,普及科学的工作。例如1936年6月19日的日食;1941年9月21日的日全食;1953年春节(2月14日)的日偏食;1980年春节(2月16日)的日全食发生前后张钰哲都做了不少科普工作。特别是1941年的日全食,他不但带队在抗战艰苦情况下,到甘肃临洮进行了我国境内第一次日全食的科学观测,并且多次举办了日食图片展览和科普演讲。1953年春节的日偏食,张钰哲也带头进行了全国性的广播演讲,是新中国第一次的全国性科普活动。1980年春节日全食是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日食的观测与科普活动,张钰哲虽已高龄,但也积极参加。至于多次的彗星出现,张钰哲也参加科普宣传。他编著的《哈雷彗星今昔》(1982,知识出版)一书既是科学著作也起到科普作用,驰名中外,在国外也常见到这本书的书影。 在捍卫科学尊严,声讨伪科学方面,张钰哲总是挺身而出,口株笔伐不遗余力。1946年一位留学法国的博士刘某,居然声称用八卦发现了第十大行星--木王星。当时由国民党的宣传部长出面为此大为吹捧,在重庆国民党的《中央日报》上鼓吹宣传,弄得一片乌烟瘴气。中国共产党的《新华日报》首先发表短文予以批评。不久,张钰哲就在当时最有权威的重庆《大公报》上发表著名的长篇星期论文《你知道行星是怎样发现的吗?》,对这种伪科学予以有力的抨击,这是普及科学,发扬科学精神的著名事例。1980年前后,这一伪科学活动又在卷土重来之势,科普界重温了张钰哲先生的著名论文并且在《科普创作》杂志上将它重新发表,使许多人澄清了头脑中的模糊认识。 开放天文台 推动天文馆 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务院任命张钰哲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他除了积极修复仪器开展天文观测和研究之外,还积极支持天文台的科普工作。当时刚成立的大众天文社就挂靠紫台,得到他的大力扶持,因而也使紫台建立了每逢周末日正式向广大群众开放的制度。这可能是建国以来最早向群众开放的科研机构。此外紫台对科普展览,科普电影的拍摄(如《日食和月食》)和译校(如苏联彩色影片《宇宙》)都给予很多便利,还支持了《大众天文》科普期刊,组织翻译了苏联《天文爱好者手册》等。 在筹建北京天文馆中,张钰哲可以说是推动我国天文馆事业的先锋。1929年张钰哲回国不久,就在《科学》杂志上发表长文介绍蔡斯天象仪和天文馆(那时叫假天),还在文末有:"在国都听在地建立一所假天(天文馆)亦孰曰不宜"之句。该文又收入他的名著《天文学论丛》(1934)中。因此张钰哲在筹建北京天文馆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从紫金山天文台调出陈遵妫和李元支援北馆工作就是实例。 在后来天文馆的许多工作及《天文爱好者》杂志的诞生和发展,都有张钰哲的影响和关怀。 在纪念张钰哲院士百年诞辰之际,谨以此言语追述他做为我国天文科普事业引路人的部分事迹,并愿与同志们共勉,献身天文科普事业。 张钰哲先生科普创作介绍: 《小行星漫谈》 这本1977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普小书,系统地介绍在太阳系里,除了九大行星外,还有许多体积较小的小行星也绕太阳运行,用浅显的语言,通俗地介绍小行星的发现、观测、特性、用途及其演化等,供广大天文爱好者欣赏。书中的内容包括:小行星的发现、小行星的观测、小行星的运动和轨道、小行星分布和总质量、不平常的小行星、小行星的用途、小行星的诞生和演化。 《哈雷彗星今昔》 1982年由知识出版社出版,完整介绍了哈雷彗星的运动规律,以及哈雷彗星现象的科学历史,对传统的迷信说法予以批驳,澄清了广大百姓的头脑中的一些糊涂思想,引导大家用科学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这一天文现象。此书的内容有: 年回归的哈雷彗星; 2.我国古代文献记载的彗星; 3.关于彗星的迷信和传说; 4.哈雷彗星的弟兄们; 5.秦代前后的哈雷彗星观测记录; 6.认识同期彗星的过程; 7.哈雷彗星1910年回归的经过和1986年回归预报; 8.研究哈雷彗星的意义。 张钰哲的著述甚多,主要有《变化小行星的光电测光》、《造父变星仙后座CZ的研究》、《哈雷彗星轨道的演化趋势和它的古代历史》等学术论文二十多篇。

岳飞的母亲为让儿子报孝国家在他背上刺了四个字“精忠报国”,带着这个使命为南宋立下了丰功伟业!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一批出版的科普杂志,到现在依旧受到很多读者的信赖和喜爱。许多的科学家都是读着《知识就是力量》长大的。

《奥秘》《少年科普世界》《世界博览》《环球科学》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