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辩论要有论题啊。你是哪方的?不知道你支持考研还是就业怎么给你论点。。o(╯□╰)o
考研能给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现在研究生也不好找工作,特别是一般研究生院校的学生,如果你希望避免就业压力而考研,我劝你还是工作的好。这一点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的学习、身体、经济等方面的条件都是不同的,关键是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考研是否有利于就业,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不管你是选择就业还是选择考研,都必须要摆正自己的心态,看清自己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结果。 希望帮到你
《考研还是就业辩论赛范文一》尊敬的主席,在座的各位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来辩论的话题是毕业后先考研好还是先就业好。从辩题看这是一个考虑先工作或先考研的相对合理性问题需要先强调的是优中选优要突出的有三个要点。(一)大学生群体究竟应当如何处理考研和工作的先后关系。(二)如何评价工作与考研中的整体与局部群体与个人关系。(三)在保证最有利于成长的前提下对工作和考研谁更优先做出选择。我方坚持认为毕业后先就业好。之所以这么认为有如下原因:11/30页(一)个人成长和需要是相互适应的,现代社会市场发达高度分工无疑需要大量的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现代大学正是以培养以高级技能的合作的工作者为基本前提的这是大学毕业后优先考虑工作的客观前提。(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在社会中有自己五个层次的需要,即:自我实现-尊重需求-社交需求-安全需求-生理需求。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只有实现了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才会追求最高等级的需要。所以毕业先就业相比先考研更加实际,也能照顾到家庭的实际。考研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工作,另外研究生并非大众教育,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三)毕业考不上研究生怎么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先就业更有利于实现人生价值。当研究生毕业才开始挣钱时,先就业的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因此,发展之路就是找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而不是人云亦云地跟风考研。另外,大学生先就业,也是考虑了家庭压力以及时间不等人等因素,我们认为这机会成本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重视并作出最终决定的。(四)考研之后不见得竞争力就强于本科、专科毕业生。2006年,扩招后的首批研究生毕业开始走向市场,两年多来,其就业形式日趋严峻。大部分研究生都想留在大城市就业,22/30页对月薪的要求也在3000元左右。然而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硕士研究生的优势并不十分明显,想留校,他们学历不够;想考公务员,竞争相对也是十分激烈;同时,他们也没有过多的实践经验,到企业仍然要从头学起。在2007年各省公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中,许多省市更是出现了本科生初次就业率高于硕士研究生的情况。等等一系列因素吧,总之这无不印证我方观点,先就业要由于先考研。陈述完毕,谢谢大家~~~《考研还是就业辩论赛范文二》先工作才能先积累经验~先工作才能先磨练心志~先工作才能先培养能力~各位先工作才能先抢占先机 所以大学本科毕业先工作好~各位观众各位评委大家好,经过刚刚激烈的辩驳,结合我方观点,我方认为对方辩友有以下几个漏洞第一是经济成本。毕业考研如果考得上,三年的学费和生活费也不是小数字。如果一次考不上,还要考第2次、第3
辩论稿没有,我就说一下我的意见吧,你可以做一下参考。考研还是就业要根据个人情况而定,没有标准答案。从专业领域的角度,机械专业没有必要考研,但医学、计算机等专业就有这个必要;从今后就业的角度,有些公司某些岗位的招聘有研究生学历这个硬性要求;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有些人在大学时期没有好好努力或者还没有做好踏入社会的准备,想要重新充电,如果是这种情况,可以考虑考研。最后说一句,想考研的话不一定全日制,可以边工作边读研,中国有很多博硕士都是边工作边搞科研的。
目前我国学校主要分为教育部直属学校,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学校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学校,按照现行高校管理体制,毕业生就业采取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实行分级负责,相互调剂的办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由教育部归口管理。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了职责明确、条块结合的毕业生就业管理体制,在实践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促进了各地积极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提供优惠。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满足本地毕业生的就业,减轻社会压力,而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屏障,实行地方保护主义,诸如户口限制、地方垄断、本地生源优先等,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毕业生就业。教育服务的生产与供给混同的制度,不适应当前大学生市场化就业的需要。教育服务是高等教育产业的主要产品,在此,我们引入教育服务的生产和教育服务的供给。就业指导制度令人担忧。学历证书不能有效反映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等“信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学历证书制度注重对知识的教育,但缺乏有针对性的职业能力教育。自主创业制度门槛过高。公共就业服务缺位。
很多的,可以看 国外研究生论文期刊参考资料 [1].国外研究生学术,国外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EM)设置对我国的启示,《国外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国外蒙学文献》 ,英文论文参考文献等文献的,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研究生参考文献格式
导读: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以下是研究生参考文献格式!
论文题目:
姓 名:
学 号:
专业/领域:
培养类型:□ 全日制 □
在职学习指导教师:
实践导师:
入学日期:
报告日期:
报告地点:
研究生院制表
说 明
学位论文开题考核是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结束后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工作进度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首要环节。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可以是产品研发、工程设计、专题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形式,具体要求应参照全国相关专业/领域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学位标准。
一、考核内容:首先,考查硕士生对本专业/领域课程学习、校内实践(实验)情况,对专业知识、技能、标准规范等掌握程度;其次,考查学位论文工作准备情况,包括论文选题是否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论文的目的意义及国内外发展状况、论文内容设置的合理性、方法的科学性、工作量与工作难度、预期成果的实用性和新颖性、文献阅读等;第三,还要考查学生校外企业实践情况及时间安排、研究生的学习和工作态度等;此外,还要考查该生实践环节的`实践条件是否有保障、校内外实践安排是否合理等。
二、考核时间:硕士生的开题报告应在第2学期末或第3学期初进行。
三、报告撰写:开题报告正文字数不少于5000字;参考文献数量不少于2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40%);正文及参考文献等撰写要求参见《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格式规范》。
四、考核办法:开题考核由学部(学院)集中组织5名以上本学科领域专家(至少一名专家来自企业,导师和企业导师除外)以答辩的方式进行。学生进行口头陈述时间不得少于10分钟。专家组给出考核成绩和是否通过的意见。
五、报告保存:开题报告一式两份,签字后分别由学部(学院)和学生保存。 六、信息登录:研究生开题后登录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上传开题报告(PDF文档)及考核结果。
开题报告正文
撰写大纲:
1) 课程学习、技术标准学习及校内实践(实验)情况(附成绩单),参加科研和学术活动等情况;
2) 论文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4)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5) 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手段、关键技术等论述;
6) 年度研究计划、预期成果及现有研究工作基础;
7) 校内外实习实践条件及时间安排;
8) 论文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及对策。
9) 参考文献(不占字数)。
您好,关于国外考研决策相关的文献,我可以提供以下几篇:1.《国外考研决策研究综述》,作者:李晓静,发表于《管理科学学报》,2018年第3期,本文综述了国外考研决策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2.《国外考研决策研究综述》,作者:王晓燕,发表于《管理科学学报》,2019年第2期,本文综述了国外考研决策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3.《国外考研决策研究综述》,作者:刘婷婷,发表于《管理科学学报》,2020年第1期,本文综述了国外考研决策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4.《国外考研决策研究综述》,作者:张文文,发表于《管理科学学报》,2021年第4期,本文综述了国外考研决策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5.《国外考研决策研究综述》,作者:赵明明,发表于《管理科学学报》,2022年第3期,本文综述了国外考研决策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以上就是关于国外考研决策相关的文献,希望能够帮助您。
大学毕业之后我们会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继续深造考研,另一种是找工作就业。那么大学毕业之后,我们应该考研还是去就业?我的观点是,大学毕业之后应该去就业,理由如下。
一,工作经验在工作中很重要。
我已经工作很多年了,就我的经历来说,我觉得工作经验在工作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在大学毕业以后,如果你不找工作,而是继续考研,等你研究生毕业,别人已经有两三年的工作经验了,对于企业来说,很有可能会选择一个具有两三年经验的本科生,而不是一个初出茅庐的研究生。
二,工作是最终的归宿。
很多人考研是为了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一份工作好与不好其实是相对的,有的人喜欢钱少事少离家近的,而有的人喜欢挑战,背井离乡去闯一番事业。在本科毕业的时候如果找不到好的工作,也不意味着在研究生毕业就能找到好工作。等你研究生毕业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对工作的要求更高了,一般的工作你并不想去。
三,年龄优势。
很多岗位对于员工的年龄是有要求的。比如一些互联网公司,喜欢年轻的员工。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就去找工作是比较合适的,二十出头的样子。如果研究生毕业再去找工作,一旦没有喜欢的工作,就会耽搁下来。特别是女生,过了二十五岁以后如果还是没有工作过,也没有结婚,就会陷入被动的境地。
综上所述,我觉得大学毕业应该去就业。当然如果一个人真的很喜欢学习,或者立志从事的职业一定是要求研究生毕业的,那么就可以选择考取研究生。当然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人想考研究生却考了几次都考不上,最后也只能选择先就业了。
应该去就业。因为现在的工作竞争力越来越激烈了,刚毕业的大学生很年轻,很容易找到适合的工作。
,这也是许多应届生想知道的,我分考研和就业的好处和坏处来说。如今考研人数已达到700多万,但是落榜更多,但是你一旦考上就是一次升华。你就是一个研究生,进入社会的起点更高,但备考期间需要你努力学习,有可能会导致你的健康出问题,你还有可能会突然放弃,这就导致前功尽弃。而且你考上了也面临比本科更大的学业压力,所以,请做好心里准备。如果你选择就业,你虽然不用考研 ,但是你得花更多时间去准备就业,或者考公考编 走这条路的人不亚于考研,而且你也得需要去学习更多知识和技能去武装你自己。使你更具有竞争力。其实还有第三条路,就是出国留学,这条路虽然比考研难度要小得多,但是也得需要你有最少10万的财产。总之,无论你选了哪条路,必须有所准备,才能成功
对于自己在大学毕业以后,我选择继续考研深造。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精力进行考虑,有很多大学生在面临着大学毕业以后,还会选择继续考研深造。但是对于学习好的学生可以继续选择考研深造,毕竟在面临着考研深造以后,大学生也会有不一样的发展前景。但是对于自己而言已经有了一定的目标,所以在大学毕业以后,就会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大学毕业以后找工作
虽然对于自己在大学毕业以后,也会开始考虑考研深造,很多人认为考研深造只不过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和金钱而已。如果家庭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自己也会选择考研深造。毕竟在面临着很多大学生在上大学的时候,也会想要继续的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面临着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考研深造一定是第一选择的标准,如果家里人都比较同意的情况下,还是有很多大学生会这样选择。
大学毕业后的打算
生活中面临着很多大学生在面临毕业以后都会显得比较焦虑,很多大学生都会在毕业以后,出现比较迷茫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在应对找工作和考研深造时,也都不知道如何正确的抉择。但是大学生在打算考研深造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家里的经济实力进行考虑,同时也要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考虑。如果大学生认为自己在考研深造有一定的发展前景,那么选择考研深造也是一条不错的道路。
大学生的学习
虽然说对于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了以后,也都会考虑自己学习的专业是否好找工作,大学生要知道面临着考研深造也是需要几年的时间。大学生可以选择在这间接的几年时间里边继续打拼工作,毕竟边工作边考研深造也是可以的,利用短暂几年的时间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工作经验。
写作思路:可以从自身发展以及社会行业发展来看待考研与就业的问题,中心要明确,语言要符合逻辑等等。
正文:
考研的主力军多为应届本科毕业生。许多学生在大学生活中认为自己并未学习到太多与专业相关的知识,还不具备当前就业单位对毕业生所要求的工作能力,或是对已经找到的工作还有诸多不满,因此他们不愿急于就业,想通过考研的方式,在校园中继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延缓择业就业的时间。这也是较多大学生选择考研的一个原因。
“研究生学历就是我们在求职时候的一块敲门砖。”在长安大学读研究生一年级的刘洋对记者说。两年前,刘洋本没有读研究生的打算,但大四求职时屡屡碰壁,他意识到了研究生学历的重要性,于是全力备考,在去年拿到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但刘洋的研究生同学马倩倩则是一心想走科研路。马倩倩来自该校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她在本科阶段就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全面,因此选择继续读研究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学术殿堂,也更希望通过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获得博士研究生的教育资格。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网站调查显示,在选择研究生类别时,学生报考专业型硕士的意愿更高,达到56%。专业型硕士也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考生选择专业型硕士的原因,首先是可以获得更多专业技能,其次是由于难度低于学术型硕士,第三是因为学制时间短。
周明是陕西师范大学的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本已经工作的他,去年又选择重返校园读研。“我来读研究生的原因很简单,工作了几年想要升职,但学历不够用,所以考了非全日制的研究生,多拿个学历,为以后做准备。”周明对记者说。
眼下,有的学生认为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就能提高就业竞争力,于是在大学期间把考研作为唯一目标而选择考研;有的学生其实并不想读研究生,但受到“总归要有研究生学历”的影响而盲目跟从,导致读研就冲着一纸文凭而去。
西北大学研究生徐红晓对记者表示:“作为过来人,我还是建议大家不要先着急去盲目地选择考研或工作。要先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结合行业状况、发展趋势以及就业形势进行综合分析,再确定是要考研还是工作。考研是否有利于就业,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就业还是考研,都必须要摆正自己的心态,看清自己的位置。”考研这个过程十分枯燥,需要承受的压力也很大,考研与就业也并没有最佳选择,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选择。
“我原本也想通过考研来弥补自己本科学历的不足,但是考虑再三,还是选择了就业。”提起考研,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大四学生尹雨一下打开了话匣子,“大一进校我就想考研究生,也一直坚定信心,一定要考上。但是由于对各个行业并不了解,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读什么专业的研究生,就一直没有定下来。”
其实,像尹雨这样只是有着考研的想法,但具体实施起来又感觉无从下手的人很多。后来尹雨觉得古代文学这个专业不错,自己又有兴趣,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决定报考南京师范大学的古代文学专业。
可这时,一年一度的“金九银十”企业招聘会走进了学校,尹雨本来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招聘会,居然幸运地拿到了美的集团的入职通知。在征求了众多亲戚、师长和朋友的意见,查询了相关资料后,她觉得这份工作确实很适合自己,对以后的发展也很有帮助,就放弃了继续考研的想法。
在民间关于最难的“六大考试”中,排名法考和高考之后的考研,尽管总人数远远低于中考和高考,影响力却在逐年递增。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每年全社会围绕考研的人数变化、题目难易、热门行业等话题,乃至猜题、培训、资料、复习等“考研生态链”,总会形成多波次关注的热点。
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2019年考研报考人数达290万人,比2018年激增52万人,增幅达,创历史新高。单从报名人数增长的幅度来看,这确实是一大新闻。然而,倘若以为这其中“虚火重”“泡沫多”,显然是没有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这一变化。
理论上,影响我国研究生总人数变化的因素有人口基数、人均GDP以及高等院校数量等。一般认为,影响我国研究生总人数的最直接因素,是个人的高薪资待遇、高品质生活这些内在需求和整个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外在要求,在更高学历方面构成叠加,进而在考研这个环节形成“风景线”。也就是说,在我国高等教育录取率和招生总人数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考研大军总量仍将保持稳定增长趋势。
一定意义上,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第一大国、制造业第一大国和人口第一大国,在消费电子产品、通信设备、高速列车、物联网、芯片、软件等方面具有全球领先的技术和实力,在电动车、风机、核能、太阳能光伏、节能产品等方面早已跻身大国之列,综合看,我们的研究生总人数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
以美国为例,自2000年以来,美国25岁及以上人口中,最高学位为硕士的人数翻了一番,达到2100万人。在美国成年人口中,的人拥有硕士学位、专业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我国的研究生总量占人口的比例大概在至之间。如果把考研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大业的大视野下,全社会仍然需要为此付出巨大努力。
至于说到该不该考研和考什么专业?是为了学术研究还是为了薪资待遇?是随波逐流还是坚守梦想?在我国的产业结构逐步向全球产业链的上游转移过程中,在知识成为社会治理以及文明进步的一个亮点之时,考研,无疑也是个体磨炼提升自己一个不错的选择。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报考规模较上年增加52万人,增幅达。考研这一话题的热度也随之一升再升,不论是在校大学生,还是在职人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近日,记者就如何理性看待“考研热”,分别专访了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副院长芮小河和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杜波。
芮小河认为,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育高层次人才,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途径。目前,世界各国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仍然很大,许多国家已经放宽研究生教育的准入条件,以此来吸引和培养更多高端人才。在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逐年增加,既顺应了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同时,近年来专业型硕士的报考人数逐年增多,体现出考生心态由单纯追求理论研究学习向注重应用实践能力的转变,促进了以职业应用为主要目标的研究生教育机制的建立与健全,也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定向培养了高层次人才。专业型硕士的热度升高,也表明越来越多的考生明确了研究生教育的意义。
芮小河说,大学毕业生考研大多是为了提升自身价值,想让日后的求职之路更加平坦广阔,但其中也不乏存在逃避就业压力、盲目跟风等消极原因。大学老师应该从自身的经历出发,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考研观”,并根据学生的资历及个性特点,合理指引他们认识自身的优点劣势,规划出一条适合的发展之路。
研究生教育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提升学术和应用能力,而不是单纯为自己“镀金”。研究生学习阶段更加依靠自主学习,如果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即便是获得了硕士学位,也无法提升自身竞争力,仍会遭遇就业难题。
芮小河从高等教育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考研热度的上升也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研究生教育资源缺乏、培养模式不完善、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脱节等问题,急需正视与解决。同时,如何增进中外学术文化交流、培育高质量的研究生、更好贴合科技创新与人才市场的需求、促进产学研更好地合作发展,都将是高校开展研究生教育首要思考的问题。
考生应该冷静看待考研,结合自身的特点与需求,理智决定是否走上考研之路,选取合适的学位类型。高校也不能因为考研人数增多,盲目放宽准入条件或缩减招生规模,而应该反思教育活动开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积极应对解决。
杜波认为,大学生选择考研或者就业,抑或是选择未来从事哪个行业,其实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最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进行判断。正因为每个人的境遇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每个人所走的道路才会各有差异。
杜波希望大学生如果在就业还是考研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时,最好先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自己考研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拿一个文凭还是真心觉得自己想要通过继续学习来弥补和提升自己的不足?第二,自己未来理想的工作是什么样的,是否需要通过读研究生来支撑才能得以实现?第三,自己是否喜欢读书、读文献,喜欢思考问题?当回答这三个问题之后,自然就会清楚自己的选择了。
其实,选择就业或是考研都需要与自己未来的长期目标相匹配,而长期目标又最好和自己的性格爱好相吻合。
说白了,是当今毕业生的一个艰难的选择题:是考研还是就业,甚至可以延伸话题:高考和考研哪个对一个人的未来影响更大?阐述之前,我想用几行简单的讲一下自己的故事:高中的时候逛书店,偶然读到覃彪喜写的《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然后把这本书奉为金科玉律,对学历嗤之以鼻。觉得考上重点大学的不就是会做几道数学题,能做对英语阅读吗?书中用大量绘声绘色的故事讲述没有学历的人,大专学历的人获得了如何如何的成功。考研就是安乐死,中国的高校大学生是如何堕落,学历在能力面前多么不值一提。当年真是愚蠢至极,思想一煽动就着火,极度抗拒应试,消极对待高考!当初对学历有多不屑一顾,现如今就有多曲折艰难。大公司根本就筛选不到你的简历,小公司不是倒闭就是发不出工资。如同500强说:我们对待英雄不问出处。然后转身去重点大学招聘。学历或许不能决定一切,但是没有一纸文凭,你连机会的大门都找不到。500强有保安拦着呢,你说自己没有好的学历却有超强能力。对不起,hr太忙,没空接待你。高中的时候还有《读者杂志》的毒鸡汤,大意是:学历只是通往未来的一张车票。专科毕业证,相当于一张汽车票,本科毕业证,相当于一张火车票,硕士毕业证,相当于一张飞机票。老板,不关心你怎么来的,只看你的能力。但是!!!有的地方,坐汽车去不了,得坐火车才能去,有的地方,坐火车去不了,得坐飞机。就如同同样一瓶汽水,马路边上卖2块,咖啡厅里卖20,不是因为可乐有什么不同,而是平台决定了价值!我遇见过低学历的人,甚至没读过大学的人,她们很难跳出自身所在的圈子和层次。我也知道很多高学历的人,大多数在大型央企国企500强工作,年薪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她们的薪水一开始我都不相信,但后来发现这是客观存在毋庸置疑的事实!世界极其残酷,这是一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阶层固化的年代。高考和考研,是人生中为数不多可以翻身的机会。人,都特别容易受当下环境的影响,你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和思想。很多人为了“和群”会选择和周围的人一起去做事,不然就会受到排斥,这是很难承受的。这是人的本性,都喜欢群居,而高考,决定了你是和什么样的人“和群”。当你高考进入了一个不算很好的大学,周围的人都在玩,你却在一旁背单词练听力,人家会觉得你是异类。鹤立鸡群,鹤比鸡难受,所以高考很重要,进入到重点大学里才有更大机会保研。如果高考失利,或是没有上985、211,那么考研进985、211是较好的补救措施。不要再讲谁谁没有学历一样多么成功,那是在特定年代的小概率事件。如果你还年轻,没有养家的负担,趁年轻投资一份自己的学历吧,不出几年,你就会受益。不要浪费青春红利。
一、如果让我来决定,我会选择就业。
我认为考研和就业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定,如果自己所学的专业更偏重于理论研究,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继续考研。但是有很多工程类的学科,我认为大多数这样的学科最好还是选择就业。
就业之后也可以在工作中丰富自己的经验,将自己在学校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因此如果让我来选择就业还是考研,我会选择毕业之后直接就业。
二、如果自己认为更喜欢去研究理论,就应该选择考研。
有些人特别喜欢钻研,但是他们的动手能力稍微差一些,我认为这样的人更适合考研,因为在上研究生之后,所学的知识更加专一,因此,我认为,对于理科生来说,比如数学系,物理系等专业,最好还是读研究生。
当然,如果自己不喜欢继续深造,也可以直接就业,就业之后也可以减少自己以及家庭的经济负担。这对于经济条件相对一般的家庭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考研和就业各有利弊。
首先,在当今这个社会,学历对于就业来说显得非常重要,因此,读完研究生之后,在就业方面会有一定的优势,不过这种优势是用三年的时间换来的。
虽然本科毕业之后直接就业可能会有更大的压力,但是就业之后在实际的工作中也会积累不少的工作经验,虽然学历重要,但是在毕业几年之后,工作经验会显得更重要。因此,考研和就业各有优势,也各有弊端。
但是,我认为,从上大一就开始为考研做准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毕竟在刚上大学那一年,对很多东西都非常陌生,做这样的决定,有些为时过早。
考研,人的一生,年轻的时间有限,机会错过不再有,能读到哪个等级就读到哪个等级,老了也不后悔,考不上是另一回事,毕竟努力过了,没有遗憾。
就业歧视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 目前,我国的“就业歧视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性别歧视性别歧视是各种歧视中历史最长、最突出的问题。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广告中都公开注明要求应聘者“须为男性,或“男性优先。在条件相当甚至更优秀的情况下, 女性经常仅仅因为性别问题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年龄歧视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将35岁作为一个界限,“35岁以下屡见不鲜地出现在 大量招聘广告的限制性条件中。求职者年龄在40岁、50岁上下的更是就业困难,形成了中国特有的“4050现象。� 学历歧视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现象十分突出,许多用人单位不顾客观需求片面追求高学历。而另一个极端的现象却又是,有些用人单位不招高学历的,相反倒要求应聘者必须“本 科以下、“大专以下等等。�答案补充 相貌歧视有些用人单位在挑选求职者时,优先录用相貌好的而不是成绩好的。许多女大学生为了找工作无心学习,而是忙于化妆打扮,甚至拍摄十分暴露的写真集以“扮靓简历 。� 户口歧视有的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本地户口。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也推波助澜,公然违背国家政策,干预本辖区内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利,要求用人单位优先录用本地人 。� 履历歧视有的用人单位不注重考查应聘者实际水平如何,而是过分注重求职者的履历,比如明确提出有学生干部经历的优先录用等。答案补充 工作经验歧视有的用人单位拒绝招收应届毕业生,要求应聘者必须有工作经验。� 健康歧视残疾人就业受到各种歧视自不必说,还有一些病毒携带人群也受到歧视。如“ 乙肝歧视问题,已经引起全国一亿多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强烈反应。其实,没有传染性的乙 肝病毒感染者是可以就业的。根据《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规定,乙肝病毒携带者除不能献血及从事直接入口的食品和保育员工作外,可以照常工作。� 身高歧视不少单位都对身高有限制规定,如有的用人单位规定男性不低于一米七,女性不低于一米六等。� 资料来源:
就业歧视从根本上还是从贫富差距开始的。社会的不平等必然会造就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要不你去看看这个网站吧:迪西欧论文工作室的 我也是不久前从这个网站上看到的类似的论文。你可以参考借鉴下的!
就业歧视治理的比较研究*摘要:就业歧视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产生严重的负面作用,国际社会以及各国政府都采取了反歧视措施。本文从比较研究角度出发,对就业歧视治理措施进行评述,同时对我国未来法律制度设计和政策取向提出建议。关键词:就业;歧视;法律;比较研究就业歧视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没有有和无的区别,只有程度和有无法律规范的区别。由于歧视已经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产生严重的负面作用,为此,国际社会以及各国政府都采取了反歧视措施,特别是加强了反歧视立法。一、国际社会反就业歧视措施概述国际社会反歧视法规主要体现在国际人权宪章、防止歧视、妇女权利、就业等专题类别的人权文件中,反歧视组织也包括在联合国体系下的人权机构,及国际人权条约体系下的人权机构中。(一)国际人权文件中有关反歧视规定1948年12月联大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充满了平等的观念,它详尽列举了《联合国宪章》中平等权的内容。宣言总共30条,其中有十几个条款或者明确到了平等。第一条为“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第七条为“在法律前人人平等,并有权享受法律的平等保护,不受任何歧视。”第二十三条为劳动就业方面的条款,规定“人人有权工作、自由选择职业、享受公正和合适的工作条件并享受免于失业的保障。”“人人有同工同酬的权利,不受任何歧视。”“每一个工作的人,有权享受公正和合适的报酬,保证使他本人和家属有一个符合人的尊严的生活条件,必要时并辅以其他方式的社会保障。”“人人有为维护其利益而组织和参加工会的权利。”在宪章和宣言之后, 1966年12月,又产生两个重要的国际人权公约,即《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该两项公约以明确的法律形式将不歧视原则编纂成为具体的条约法规范。《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规定设立人权事务委员会,它应由18名委员组成,执行与公约有关的权利事务。在联合国平等与不歧视的立法体系中,《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和《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是专门针对宣言中关于不得歧视的某一种理由进行具体规定的主要公约。《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在就业方面,规定不分种族人人有“工作、自由选择职业、享受公平优裕的工作条件、免于失业的保障、同工同酬、获得公平优裕报酬的权利”。1970年,根据联合国《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设立的负责监测缔约国履行公约义务的情况的条约机构,即消除种族歧视委员会,消除种族歧视委员会由德高望重、公认公正的18名专家组成,成员由各缔约国从其国民中选举产生。《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在就业和劳动权利平等方面,第11条明确地规定,妇女应享有工作权利这一基本人权,并列出了缔约国所承担的各项义务,以确保这一权利能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实现。为审查执行公约所取得的进展,该公约设立了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该委员会由23名专家组成。(二)消除就业歧视与国际劳工标准、国际贸易问题国际劳工标准,又称国际劳动标准,一般是指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公约和建议书,以及其它达成国际协议的具有完备系统的关于处理劳动关系和与之相关的一些关系的原则、规则。国际劳工公约的核心和宗旨是确立和保障世界范围内的劳工权利。1998年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基本劳工权利原则宣言》将其明确规定为四个方面的权利:结社自由并有效承认集体谈判权利;消除一切形式的强迫劳动;有效废除童工;消除就业歧视。这四项基本劳工权利,主要体现在八项《国际劳工公约》中。其中,关于消除就业歧视方面的公约包括1958年《(就业与职业)歧视公约》(第111号公约)和1951年《同工同酬公约》(第100号公约)。截至2000年2月,国际劳工组织会员国中已经有80%的国家数目不等地批准了前七项公约。其中有50多个国家批准了全部的七项公约,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古巴等,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批准了六项,加拿大、日本等国批准了四项。美国只批准了105号公约。中国目前加入了100号和138号公约。国际贸易中的社会条款问题主要是劳工标准问题。社会条款之所以成为问题,是由于提出者企图将社会条款与国际贸易直接挂钩,即违反社会条款者可予以经济制裁。早在1953年,美国国务院即非正式提出在关贸总协定中写入禁止不公平劳动的条款。由于其他国家对于不公平的定义未达成共识,这项建议未获采纳。在后来的关贸总协定谈判以及其他场合,美国又多次提出社会条款的建议,但遭到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国际劳工组织也是社会条款的积极提倡者。1996年12月,在新加坡的WTO首届部长级会议上,经过激烈争论后,“核心劳工标准”以显要的位置作为新议题被列入宣言之中。中国加入WTO,不仅在企业规则和贸易规则上要与国际接轨,在劳动法制上逐步与国际劳工标准接轨,也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核心劳工标准”中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消除就业歧视,这是我国加入WTO后所无法回避的问题。我国虽然没有加入《(就业与职业)歧视公约》(第111号公约),但作为国际劳工组织的成员国,顺应国际潮流,积极消除就业领域中或明或暗的任何歧视,促进就业权领域中的机会和待遇平等,加强就业歧视立法势在必行。二、西方各国反就业歧视措施述评西方各国反就业歧视措施始于60年代的反种族歧视立法,后来逐渐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制定反歧视法等措施来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视。(一)反就业歧视的主要措施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经济理论分析是制定反歧视政策措施的理论基础。西方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认为,歧视的根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即个人偏见、市场垄断力量、统计性歧视,并从中得出一些政策结论。概括起来包括两个方面: (1)减少歧视偏好。如果个人偏见减少,肯定会减少人们的歧视行为。西方国家主要是通过立法、政府补贴、教育等形式来改变个人偏见,鼓励不歧视行为。(2)减少垄断力量。市场缺陷形成市场垄断力量,是构成市场歧视的重要来源。市场缺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劳动力市场信息缺乏。②市场不完全竞争。③劳动力流动性障碍。总之,如果劳动力流动障碍是政府造成的,那么政府在消除歧视中就有重要作用,如果是其他因素造成的,平等就业机会等法案就起到很大作用。另外,如果少数群体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训,职分隔就很难维持,因为教育和培训提供开辟了就业机会,使得他们流动性增强。(二)反就业歧视措施的实施效果歧视问题普遍存在,可是要找到广泛支持的解决办法仍然困难重重。作为一种反歧视工具,一些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在许多情况下可能会违背初衷,使得希望帮助的人受到损失。很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这些法律和政策的净效应到底怎样,一直以来是歧视经济学争论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1)同工同酬问题。1963年美国颁布《同酬法》规定对于从事技能、责任和体力要求相等并且工作条件相似的工作的男女劳动者,雇主必须支付相等的报酬,实行同工同酬原则;英国政府于1970年颁布《同酬法》。同工同酬做法在消除性别工资差别方面是奏效的,也带来一种不良倾向,导致女性雇佣水平的下降,而且事实上,女性集中在工资相对较低的职业里,男性则大多集中于高工资的职业中,同工同酬没有要求雇主在对待具有相同生产率的人提供相同的就业和晋升机会。如果要想消除劳动力歧视,法律就不仅要求雇主对具有相同生产率的人支付相同的工资,而且应当要求他们为具有相同生产率的人提供相同的就业和晋升机会。(2)可比价值问题。基于同工同酬的问题,可比价值原则把同工同酬原则推广到要求对类似的或可比工作提供相同的报酬。具体来说,可比价值是利用专家来根据各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大小、工作的物理条件,以及其他各种可能的特点来分别给它们分配点数,具有相同点值的工作将获得同样的工资,而获得较高点值的工作则将获得较高的工资。可比价值支持者认为职业是被隔离的,所以,雇主不仅对相同的工作付相同的工资,而且对可比价值的工作付相同的工资。反对者认为可比价值会削弱价格机制的作用,一些人增加了工资,有相当多的人也会失去雇佣机会。此外,可比价值提高了被保护群体主导的职业工资水平,削弱了他们寻求其它职业的动力,从而不仅不会减轻职业分离,反而会强化职业分隔。(3)雇佣配额问题。1965年,美国联邦政府实施了合同配套计划,目的在于责成厂商制定计划改变妇女和少数民族成员所面临的就业机会不平等的问题,结果是确立了雇佣配额,对雇主的雇佣活动和晋升活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也产生了很大的争议。反对者认为数字雇佣目标引起了对白人和男性的反向歧视,因为有些合格的白人和男性得不到雇佣;这个计划给少数群体提供了免受市场竞争力量的庇护,削弱了市场竞争。三、我国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制度设计就业歧视行为在我国的大量存在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加强就业歧视立法规制是十分必要的,在立法明确就业歧视的涵义并确立其判断规则,赋予被歧视者适宜的法律救济手段是反就业歧视的关键之一。(一)我国现有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规范体系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也是我国劳动法的立法依据和重要渊源。我国《宪法》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多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这不仅规定了公民有劳动的权利,而且为公民实现劳动权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为了将宪法规定的公民劳动权具体化,保持公民的合法权益,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 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全国统一的综合性的劳动法律。其中,涉及到禁止就业歧视之法律条款主要有:(1)禁止就业机会歧视,保障劳动者享有就业平等权和职业选择权。《劳动法》第12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第13条进一步指出,“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2)禁止就业待遇歧视,保障劳动者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的权利。《劳动法》第46条明确规定:“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第48条规定:“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3)禁止就业服务、就业安全歧视,保障劳动者享有参加职业培训、签订有效劳动合同和参加社会保险的权利。《劳动法》第八章对职业培训作了专章规定,“国家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发展职业培训事业,开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发展职业培训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进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有计划地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劳动法》第三章对禁止就业运行过程的安全歧视进行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劳动法》第九章用大部分章节对就业中断过程的安全保障———社会保险加以规定,“国家……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此外,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制定并颁布了《劳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等一系列与《劳动法》相配套的劳动法规和规章,使《劳动法》的各项制度更加具体化和规范化,为有效地禁止、杜绝就业歧视行为和真正实现就业平等提供了法律武器。(二)我国现行就业歧视法律法规的缺陷现行就业歧视规范尚不完善,如没有就业与职业歧视定义、就业与职业歧视规范适用范围不够广(如未包括农民工和非正规就业)、就业与职业歧视内容不全、缺少有关法律责任的规定等,由此造成执法和监管缺乏依据。而其中立法的不完善是多数学者共同持有的观点。有关这个问题,研究的角度通常有两个(朱董理, 2004):一是我国目前的立法与国际劳工标准之间究竞有多少的差距,学者们对此的态度不尽相同。普遍的观点是我国现有的规定基本体现了国际劳工标准的原则。我国有关清除就业歧视主要规定于《宪法》和《劳动法》中。我国《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津面前一律平等。”第42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法》第12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而《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第1条规定,歧视是指“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其效果为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方面的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据此有学者(常凯, 2002)总结到:“在法津的意义上。中国关于就业歧视的规定基本上是符合国际劳工公约原则并符合中国实际的。”这是因为,虽然“两相比较,我国法津的歧视含义没有包括肤色、政治见解和社会出身”,但“就中国的现状而言。我国不存在肤色差别,政治见解在计划经济时期就业是个重要条件,但在市场就业的情况下并没有更多的意义。”这一观点有不少的赞同者(王昌硕, 1999):“尽管中国目前在禁止就业和职业歧视方面还有不足之处。但中国的政策法规与111号公约的有关规定原则上是一致的。”“总的来看,中国现行政策法规基本上可保证公约各项条款的贯沏实行。”在此基础上,有学者(董宝华、邱婕, 2003)进一步指出,我国《劳动法》的规定虽“基本反映了'国际劳工标准'中反对就业歧视的理念,但其显然在范畴的广度和内容的深度上还有不足。”也有观点(张文山, 2003)认为,《劳动法》定义的范围要“远远小于第111号国际公约的范围。”二是从我国《劳动法》本身来研究目前立法缺陷,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 (1)《劳动法》的适用范围过窄。对于许多从农村进城的打工者来说不适用。(2)缺乏救济途径。我国当前法律规定的劳动争议受案范围,均以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已经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或建立事实劳动关系为基本前提,从而未包括就业争议在内。⑶现有规定过于原则。⑷缺乏法津责任的规定。(三)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制度设计为了彻底废止就业歧视行为,保证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的真正实现,我国必须在现行《劳动法》的基础上,依据《宪法》,尽快制定《就业平等法》。其基本思路如下:借鉴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第100号《男女劳工同工同酬公约》、第111号《歧视(就业与职业)公约》,以及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如本文在前述部分所提到的美国1963年《同酬法》、1964年以及1991年《民权法》系列立法体系等系列公约、法律之规定,吸取其精华,立足我国国情,以我国《宪法》为基本依据,在我国现行《劳动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有关禁止就业歧视之条款的基础上,制定一部禁止就业歧视的统一性立法。其内容应体现以下基本精神: (1)拓宽我国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法规之适用范围,凡是我国公民的合法劳动就业行为,均应受到禁止就业歧视法的保护。(2)禁止就业歧视法的条款应涵盖就业机会平等、就业待遇平等、就业安全保障平等以及就业服务平等,禁止民族型、种族型、性别型、宗教型、党派型、户籍型等各种类型的就业歧视,尤其要淡化性别、户籍等因素对就业的影响,突出对女性劳动者的就业平等权和农村劳动者的就业平等权保护等内容。⑶除了明确规定违反此法者应承担法律责任,即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的原则规定外,还应制定具体的包括量化标准在内的可操作性制裁、惩罚条款。四、我国禁止就业歧视的政府未来政策取向制度型歧视仍然是当前劳动力市场歧视的主要特征。制度性歧视主要是由于制度不衔接,体制摩擦而引起的,这种就业歧视现象常常在转轨经济中出现。蔡?(2002)认为:“如果城市政府的歧视性就业政策延续下去,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所要求的任务就会被无限期地搁置”,“就业歧视将贻误中国改革”。因此,政府应把反对就业歧视,促进公平就业作为重要的任务来抓。(一)推进现行劳动力市场的变革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建设既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制度遗产,也要结合自身的禀赋结构,使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得到最佳的平衡。具体来说,劳动力市场的目标模式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遵循“低水平和广覆盖”的原则。社会保障应该覆盖社会的所有劳动者,不应该使城乡之间、地域之间和所有制之间存在差异。其次,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工资形成和雇佣决策机制。另外,劳动力市场的规制措施应该鼓励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但是对一些破坏劳动力市场竞争性的行为必须得到有效的制止,例如,清欠工资、劳动安全等。(二)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体系首先,要建立起对就业市场的监测机制,对就业市场进行动态监控,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就业市场的人员结构、工资水平、流动的方向进行调查,以行政指导的方式,定期发布市场信息,尽力解决就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其次,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作为信息的采集者、短期对策的研究者、指导市场的调控者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完善我国就业制度改革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提出改革方案,为劳动力最终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创造条件。(三)建立“公平就业机会委员会”类似机构美国的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EEOC)是由1964年民权法案提出设立的,以负责执行法案所指定的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就业平等机会委员会的功能具体如下:对就业歧视的认定或消除歧视提出建议;对于求职者或受雇人提出的遭受就业歧视申诉案件进行协商、调解;研究并对公平就业政策提出建议;协助各企事业单位或有法人资格之雇主或社会团体订立公平就业政策;提供各机关团体或民众以有关就业歧视的咨询服务。建立对于就业歧视开展法律援助的机制,协助劳动者开展反就业歧视的诉讼或者维权活动。这既是反对就业歧视的事后补救措施,同时也是防止就业歧视的事前预防措施。参考文献:[1]朱懂理·健进就业与反歧视研究综述[J].中国劳动, 2004, (2)∶24—27·[2]常凯·WTO与劳工权益保障[J].中国社会科学, 2002, (1)∶126—134·[3]王昌硕·消除就业与职业歧视———建议批准国际劳工组织第111号公约会议综述[J].中国改革, 1999, (6)∶20—22·[4]董保华,邱婕·社会条款、国际劳工标准与中国劳动法制建设思考[R].“国际劳工标准研究与劳动法教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 2003·[5]张文山·论国际劳动标准与我国劳动法的修改[R].劳动法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 2003·[6]蔡?·就业歧视将贻误中国改革[N].国家信息中心中经要报, 2002, (25)·
女性就业的边缘化——中国目前的职业性别隔离及其理论解释 蓝李焰/四川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近年来各经济类型中女性的职业结构、职业地位的考察,从宏观和微观、横向与纵向分析了目前我国存在的职业性别隔离状况,归纳和分析了国外关于职业性别隔离的理论,指出了形成我国的职业性别隔离状况的主要原因,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女性就业/边缘化/职业性别隔离 一、问题的提出和相关概念的界定 据报载,目前由联合国开发署发起,并由中国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等部门合作完成的“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工农业部门妇女的挑战”课题的研究表明,加入世贸组织将在总体上促进女性就业,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很大一部分女性就业集中在技术层次低、收入低、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上,妇女就业出现边缘化,且男女收入差距有扩大的趋势。1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决不仅是女性素质偏低这样泛泛而谈的个人层面的原因,它必定有社会的、制度的深层次的原因。 对于女性就业的概念解释,本文考虑了女性主义的视角,认为它是指妇女在排除了家庭内部的无酬劳动之外而参与的可独立计量收入的经济活动。这里主要是针对城镇妇女就业的职业状况,试图对目前的我国职业性别隔离状况做初步描述,并且剖析其深层次的原因。而对于职业隔离,是指构成劳动力队伍的各个群体(包括不同的性别、种族和民族)在数量上是不同的,如果一种职业所包含的劳动力构成相异于不同人口相对于劳动力人口的相应比例,就说明在这种职业中存在着职业隔离。而职业性别隔离是指劳动力市场中存在“女性”职业和“男性”职业的现象,它突出的表现为男女在某一职业中的构成比例与其在全部劳动力人口中的比例不一致;并且如果说某一职业员工的人数按照其职位、责任、收入等因素形成一个金字塔形的话,那么,在几乎所有职业、包括女性职业中,在具有较高的技术、责任、地位和收入的职位上,女性人数所占比例低于男性所占比例,并且越往金字塔的上方走,存在着女性所占比例相对于男性不断下降的趋势。 二、目前我国的职业性别隔离状况 考察职业性别隔离状况,首先必须对男女两性就业的职业结构有深入的考察,所谓职业结构,是指男女两性在业者在各种职业中所占的比例和状况,它是衡量在业者就业质量和就业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历来学者们研究女性就业情况和女性社会地位的首要指标。 在此,笔者首先考察了1997~2001年五年间各经济类型中女性职工占全部职工的比重情况。 表一:1997~2001年我国各经济类型中女性职工占全部职工的比重2上表中各经济类型的女性职工人数在1997~2001年的五年期间表现出稳定的态势且变幅不大,因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根据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总人口性别比为(女性为100),即女性约占总人口的.如果以这一数据为基准,上表中达到或接近这个比例的经济类型主要有: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等。在这些经济类型中,服装制造、零售、餐饮、旅馆、娱乐服务等行业中女性从业者比例占到50%~60%之间,而这些行业大多数都属于近年来扩张速度较快的第三产业,相对来讲技术层次低、收入低,主要是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因此就业门槛较低。相比之下,建筑业、国家机关政党和社会团体、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地质勘察和水利管理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采掘业等经济类型中女性从业者比例很低,在20%~34%之间,而这些行业相对来讲技术层次高、收入高、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要求也高。因此可以说,从横向和宏观层面上看,我国存在职业性别隔离的状况,女性无论是从行业还是从职业方面来看,她们在就业结构中的地位低于男性,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势下正在被逐渐边缘化。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某一职业不同职位上的劳动者数量上看到职业性别隔离的现象。 这里,笔者出于方便的考虑,考察了成都市一家从事农业种子贸易的县属企业和一所中学的人员构成情况。 首先,A 公司是成都市近郊某县的一家种子公司,是县农业局的下属企业,主要从事杂交水稻种子、蔬菜种子的生产、销售业务,产品远销全国各地的农村甚至越南等临近国家,A 公司多次被评为省、市的先进文明单位,它的人事编制如同大多数的种子公司一样很简单,从最下层的一般工作人员到最上层的总经理一共有四层,分别是一般工作人员(36人,其中女性15人)、销售办事人员(13人,其中女性5人)、部门负责人(6人,其中女性2人)、经理层(2人,全是男性)。公司人员总共有57人,职位等级和人员的性别构成从下图中可以反映出来。女性职工从下级到最上级占各职位职工人数的比例依次为:、、、0.可以看出,职位等级越高,女性占各职位人数的比例依次递减。同样,让我们再来看一所中学。 B 中学是一所民办公助的外语特色中学,近年来由于毕业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高且考取国内外名牌大学和奖学金比例较高,在省内的生源和口碑都很不错。同时由于这所中学是外语学校,全校正式编制的教职员工共有354人(不包括食堂员工、宿舍生活老师等后勤服务人员),英语教师就有111人(其中只有18名男教师),全校共有女教师182人,因此这所学校女教师占各职位等级中的比例很能说明问题。这所中学的职位等级大致分为四等:一般教师和行政人员(共307人,其中女教师166人),教研组长和年级长(共29人,其中女性11人)、主任等中层干部(共12人,其中女性4人)、校长层(6人,女性1人并且是反聘的退休人员)。考察的结果是,在这所中学,女性教职工从最下级到最上级占各职位职工人数的比例依次为:、、、.同样的情况反映在这所女教师偏多的中学,职位等级越高,女性占各职位人数的比例依次递减。(如图二)上面两个例子分别属于农业和教育系统,根据前面笔者在经济类型上的分析,农业和教育在横向上所表现出的职业性别隔离都不是很明显。上述两个职业尚且如此(即在纵向上存在着职业性别隔离状况),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在建筑业、国家机关政党和社会团体、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地质勘察和水利管理等经济类型中的职业中,女性在各职位等级上的递减幅度更大。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职业性别隔离的现象呢?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本身就低于男性吗?如果答案肯定的话,这真的如一些学者所说是源于女性教育水平和素质普遍偏低吗?但是事实上,近年来我们每年夏季都面临着同样一个问题:女大学生就业难。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高学历女性在求职受挫的情况下,不得不降格以求,高能低就。 三、职业性别隔离的理论解释及其启示 关于职业性别隔离的理论解释,笔者在此归纳了主要五种:新古典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提利的综合理论、女性主义的“禀赋”理论以及社会网络理论。 1.人力资本理论 该理论最早由舒尔茨和贝克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被后来的一些学者加以拓展。这一理论认为,由于男人和女人的生活方式存在差异(特别是妇女在家庭中的特殊作用),因此他们在人力资本上的投资也相应的有所不同。男性在就业上总是希望不间断的,所以必须对自己进行持续的人力投资,而相反,女性在就业和人力投资上是阶段性的。因此,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也会对这种差异作出反应,更倾向于把需要较高教育水平和工作经验的工作提供给男性雇员。女性由于生育、家务等因素导致的高人事变动率使女性被认为是高成本的工人,影响了雇主为女性提供工作。因此,女性便较多的从事临时的、报酬低的、不需要很多技术的工作。相反,另一些职业便成为男性的专利,形成职业性别隔离。该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性别歧视的原因,即女性的生育等因素所带来的低效率,它对于我们的启示在于:首先,我们应反思女性的生育成本究竟应该由谁来承担;第二,女性应加大自身人力资本(如教育、技能等)的投资,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2.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该理论由贝克创立,该模型假设制度和政策在决定雇佣、提升和报酬等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同时假设劳动力市场本身被分割为两大非竞争性部门:核心部门和边缘部门。核心部门具有包括采掘业、建筑业、一些耐用品和非耐用品制造业、运输业、通讯业、公用事业、批发贸易、金融业、专业服务以及公共行政管理部门,这些核心产业部门的特征是资本密集、联合、大型资产、高额利润、产品多样、市场集中。而相反,那些产业规模小,劳动力密集、低联合、小资产的产业部门被划分为边缘部门,主要包括:农业、部分耐用品和非耐用品制造业、零售贸易、商业和修理业以及私人和娱乐服务业。核心部门的工作提供相对比较高的工资、比较稳定的工作岗位、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边缘部门则相反。由于核心部门的工作要求高,同时雇主由于存在“统计歧视”3,假定妇女的平均生产力低于男性,所以雇主偏好教育水平比较高、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男性。这就使得大量女性“拥挤” 在边缘部门中相对较少的“女性”职业中,工资必然比较低。该理论比人力资本理论更进一步,它表明尽管人力资本变量在不同性别收入上有重要作用,但职业性和产业性的因素也影响了人力资本投入的回报。它为后来一些学者提出的职业整合策略提供了依据。 3.提利的综合理论 提利在1998年从结构的角度考察了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他提出了两种互相联系的不平等形式:其一是基于人口统计和社会差异基础上的绝对不平等,如不同性别、种族、宗教等造成的不平等;其二是生活际遇和生活福利的不平等。提利认为,造成以及维持不平等的主要原因在于体制,减少生活际遇和生活福利的不平等的唯一出路是组织体制的彻底变革,而不是通过个体态度的缓慢改变以及人力资本的积累。4他指出了造成和维持绝对不平等的四种途径:第一是剥削——“有权势的人互相勾结通过控制资源,以折扣劳动报酬的方式获利”。 第二是机会囤积——“所属同一种类的网络成员,掌握了支持其网络活动的手段和方法,并靠此方法使网络权力得到巩固和加强”。第三是仿效——仿效是指将已经确立的体制模式复制或移植到一个新的环境,该过程强化了不平等。第四是适应——适应的过程使得由仿效引进的不平等制度化,通过发展和编纂基于目前体制上的规章制度,更加剧了二极之间的距离,使得不平等持续地再生和维持。该理论提出体制造成制度化的不平等并使之强化,消除两性不平等的根本途径在于体制的变革。这一点颇具启发意义。 4.女性主义的“禀赋”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主要关注的,是经济学家们认为的既定的非劳动力市场因素。认为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利地位,是由社会与家庭中的夫权和女性的从属地位造成的。两性角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区别是女性事实上承担了生育并抚养照顾后代、管理家庭的主要责任。 而传统的“女性”职业真实地反映了女性的共同禀赋。正面的女性禀赋,如擅于照顾他人、忠实、灵巧、细心等,使女性多从事护士、社会工作者、纺织工人和保姆等职业;负面的女性禀赋,如不愿意监督别人、体力不足、不愿意出差或者面对危险、在数理科技方面能力低等等,使女性在管理人员、建筑工人、科学家、飞行员、警察等职业中的比例较低;其正面的禀赋使她们更易于从事低效率的、单调的、几乎没有人力资本要求的职业。所以,女性本身某些“天生的禀赋”限制了她们对于职业的自由选择,也影响到雇主对女性的使用和提拔。该理论的启示在于我们应破除传统的女性居从属地位的观念,鼓励女性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从事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职业。 5.社会网络理论的解释 许多社会学者研究了生育和抚养孩子对男女社交网络的影响,伯可(Berk)1985年和霍合希尔德(Hochschild)1989年的研究同时证实:即使越来越多的妇女成为职业妇女,在控制了职业地位因素以后,女性仍然承担着抚养和看护年幼孩子的主要责任;女性的社交网络显著缩小,一直到孩子上小学,女性的社交网络才会恢复到生育前的水平。而男性所受到的影响要相对短暂和轻微得多。爱丽森·玛齐(AllisionMunch )等人1997年的研究表明:养育孩子使得女性在社会结构网络中的信息流和物质流的获得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从而导致女性总体上在就业信息、工作经验等方面相比于男性较低。而劳动力市场上的雇主和雇员都是充满经济理性的,一方面,对于所需经验丰富、岗位责任较多的职业和职位,雇主更倾向于考虑男性;另一方面,女性由于考虑到自身工作的阶段性和由此导致的信息和经验的相对不足,更多的是到边缘部门工作,也较少有提拔的机会。 四、我国职业性别隔离的出路何在? 造成职业性别隔离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经济的、社会的因素,也有制度和结构的因素。 我国女性就业实际上经历了两个重要时期:第一是计划经济时代妇女的安置型就业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平均主义的需要,生产成本核算不精细,生产与效益脱节,妇女的大规模就业没有遇到大的问题,反而被看作是解放后妇女参与社会、妇女解放的一个明证;但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比重不断加大,女性就业渐成问题。一方面,具有高等学历的女性就业困难,另一方面,被国有企业大批“精简”下来的下岗女工再就业困难。这样,很大部分女性不得不去从事技术含量不高、报酬较少的边缘部门,一步步被市场经济边缘化了。这种状况又势必会又加剧和限制女性的各种才能的充分发挥,势必影响妇女整体素质和就业结构的发展方向。随着职业性别隔离的强化,男女收入差距会不断拉大,将不利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对于我国的职业性别隔离,考虑到上述国外相关的理论和研究,笔者认为由于天赋因素的不同而导致的不平等我们固然不可避免,但是由于制度和观念的原因导致的不平等我们完全可以积极的加以拆除或者改善。事实上,妇女不仅是物质的再生产者,更重要的是人口再生产的承担者,而恰恰是这个原因削弱了她们成为物质生产者的地位。我国政策规定,女性的生育费用、产假期间的工资、奖金由其所在单位支付;另外,由于政策规定妇女比男性要早退休5~10年,因此女性的福利支出要高于男性。出于经济理性,这样雇主很自然的要考虑雇佣成本的现实,在哪怕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更倾向于雇佣和提拔男性。应该指出的是,女性在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生育和抚养下一代的社会价值理应得到承认,生育成本也应由社会来承担。国家应对妇女的生育作出合理的补偿,并制定与之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 此外,观念的更新也是改善目前我国职业性别隔离和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的一个重要前提。对于性别刻板印象的改造将是一个困难和漫长的过程,因为它与传统习俗和文化联系在一起,并以制度化或非制度化的形式存在。有关研究显示,我国的女性就业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广泛存在的对于女性能力的怀疑,这里可以说是统计歧视;二是女性自身的就业动机不足,这主要是缘于我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思想的影响,也正是这个原因,我国女性的职业流动绝大多数属于水平流动,而很少是属于垂直向上流动。这两个因素都将极大的影响女性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出现职业性别隔离。因此,笔者认为应积极的发现和培育我们身边的妇女精英,并加以宣传,使她们成为广大妇女学习的典型。从而使得广大妇女树立信心,积极的参与社会生活。对此,各地的妇联应充分发挥起宣传和引导的作用。 但是,对于目前的职业性别隔离的状况,最直接快捷的方式可能还是鼓励和支持女性从事我们以往认为的所谓男性职业中去,即进行职业整合,鼓励女性争取到技术水平高的核心部门工作。如我国2003年高考录取中首次招收了女飞行员就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可以说,职业性别隔离是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后的一个难以回避的现象和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女性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能力的实现、男女两性收入的平衡以及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女性就业边缘化的解决需要诸多因素的配合,提供两性公平竞争的社会机制和观念的更新尤为重要。 注释: 1《成都商报》,2003年10月9日。 2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3指由于雇主本着利润最大化的原则,需要聘用工资效率高和责任心强的雇员。而雇主可能假定女性的平均生产力低于男性,因而雇佣她们的工资较低。假设雇主们的假定是错误的,那么显然这一错误是因为歧视造成的;假设雇主们的假定是正确的,由于他们不是根据个体的实际能力来确定其待遇的高低,因而也有歧视的嫌疑。 4Tilly,Charles ,1998,Durable Inequalit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niaPress. 参考文献: 1.李路路、孙志祥:《透视不平等:国外社会阶层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刘霓:《西方女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余红、刘欣:《女性天生是弱者吗?——妇女就业难的理论分析》,《青年研究》,2000年第6期。 4.刘德中、牛变秀:《中国的职业性别隔离与女性就业》,《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第4期。 5.《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2002. ,Charles ,1998,Durable Inequality,Berkeley:University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