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被动立法的百年轮回——谈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历程”,《中外法学》,北京,1999年,第2期;2.“防腐杂谈”,《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北京,2000年,第1期;3.“‘法’之杂谈”,《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北京,2000年,第2期;4.“品牌保护措施不当,旅游业发展将受阻”,《北京日报》,北京,2001年12月27日;5.“无形的约束”,《人民法院报》,北京,2001年12月27日;6.“入世后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国际知识产权的挑战”,《北大知识产权评论》(第一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7.“历史唯物主义与知识产权观念”,《知识产权研究》,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8.“WTO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国企业报》,北京,2002年5月5日;9.“传统财产权理论对知识产权观念之影响”,《中外法学》,北京,2002年,第6期;10.“平行进口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学》,上海,2002年,第8期;11.“专利侵权归责的等同原则研究”,《现代财经》,天津,2002年,第9期;12.“马克思主义与知识产权观”,《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无锡,2003年,第1期;13.“从仿制到创新——中国医药的必由之路”,《中国企业报》,北京,2003年1月10日;14.“从道德化诚信走向制度化诚信”,《中国企业报》,北京,2003年2月24日;15.“把盗版分子送上法庭”,《检察日报》,北京,2003年4月18日;16.“不要再动‘我的奶酪’”,《检察日报》,北京,2003年8月22日;17.“TRIPS协议与专利侵权诉讼措施”,《法制晚报》,北京,2003年8月1日;18.“在枪口下学习法律”,《法制晚报》,北京,2003年8月8日;19.“谁动了斯宾塞的奶酪?”,《法制晚报》,北京,2003年8月16日;20.“知识产权侵权赔偿数额的确定原则”,《法制晚报》,北京,2003年8月22日;21.“外观设计与商标权、著作权冲突的解决”,《法制晚报》,北京,2003年8月29日;22.“评析《专利法》第23条”,《法制晚报》,北京,2003年9月1日;23.“临时措施——在专利侵权进入诉讼前阻却侵权”,《法制晚报》,北京,2003年9月5日;24.“背景音乐的著作权思考”,《法制晚报》,北京,2003年9月11日;25.“我国对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已与国际接轨”,《法制晚报》,北京,2003年9月19日;26.“商标权侵权中的反向假冒”,《法制晚报》,北京,2003年9月25日;27.“中国不能留守‘世界工厂’”,《法制晚报》,北京,2003年9月30日;28.“WTO与中国知识产权”,《法制晚报》,北京,2003年10月7日;29.“走向集体管理的音乐版权”,《法制晚报》,北京,2003年10月12日;30.“如何看待数据库的法律地位”,《法制晚报》,北京,2003年10月19日;31.“保护商业秘密势在必行”,《法制晚报》,北京,2003年10月24日;32.“解读TRIPS协议对中国知识产权法的影响”,《法制晚报》,北京,2003年10月31日;33.“论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现代财经》,天津,2003年,第12期;34.“透视中国版权制度的实质和发展”,《北大知识产权评论》(第二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35.“商标侵权损害赔偿的经济透视”,《北大知识产权评论》(第二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36.“知识产权立国——21世纪日本富国强邦的梦想”,《中外法学》,北京,2004年,第6期;37.Ten Important legal issues when Investing and Trading in China (Part I), The Asialink, Vol 2 , Singapore, 2005;38.Ten Important legal issues when Investing and Trading in China (Part II),TheAsialink, Vol 3 , Singapore, 2005;39.Ten Important legal issues when Investing and Trading in China (Part III), The Asialink, Vol 4 , Singapore, 2005;40.“论药品专利许可与公共健康权”,《学术探索》,昆明,2006年,第1期;41.“论影视作品的著作权”,《中外法学》,北京,2006年,第2期;42.“知识产权许可合同中契约自由原则的适用和限制”,《云南社会科学》,昆明,2006年,第2期;43.“中国发展著作权计划的曲折道路”,《台湾科技法律与政策论丛》,台北,2006年,第3卷第1期;44.“当禽流感给人类健康亮起红灯的时候”,《月旦财经法杂志》,台北,2006年,第4期;45.“论公共健康与药品专利强制许可”,《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昆明,2007年,第1期;46.“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知识产权”,《思想战线》,昆明,2007年,第1期;47.《从窃书不算偷到从窃书就是偷——顾盼中国著作权刑法保护的发展历程》,《中国版权》,2008年,第6期;48.“网络服务商版权责任的适用基础”,《电子知识产权》,北京,2009年,第4期;49.“论影视作品的法律关系”,《中外法学》,北京,2010年,第2期;50.“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趋势”,《法治研究》,杭州,2010年,第4期;51.“理性主义式微与功利主义勃兴——兼论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的走势”,《学术探索》,昆明,2010年,第5期;52.A Dilemma for Feudal China to Launch a Copyright Scheme in Late 19 Century, 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Volume 5, September 2010;53.“知识产权保护的中国路径”,《法制日报》,北京,2011年1月17日;54.“纠结于传统观念与知识产权之间”,《中国知识产权》,2011年,第2期;55.“《春天里》唱不完的纠结”,《法制日报》,北京,2011年2月23日;56.“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研究”,《政法论丛》,北京,2011年,第3期;57.“研究工具专利的前景探析——兼评专利权实验例外制度”,《知识产权》,北京,2011年,第6期;58.“互联网技术来袭法律是进是退”,《法制日报》,北京,2011年7月4日59.“‘麦当劳’变‘肯德基’竞价排名的白与黑”,《法制日报》,北京,2011年8月29日;60.“著作权:划向彼岸的渡船”,《法制日报》,北京,2011年9月23日;61.“iPad商标到底伤到了谁”,《法制日报》,北京,2012年2月27日;62.“著作权修法:权力与利益博弈”,《法制日报》,北京,2012年4月11日;63.“祈法律之慧剑 斩侵权之魍魉”,《法制日报》,北京,2013年1月12日。 1.COPYRIGHT IN CHINA(英文版),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2.COPYRIGHT IN CHINA(英文版),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3.《知识产权法原理》,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4.《窃书就是偷——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知识产权》,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5.《北大知识产权评论》(副主编),第一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6.《北大知识产权评论》(执行主编),第二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7.《行政复议应诉和赔偿实用手册》(副主编),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8.《马来西亚经济贸易法律选编》(副主编),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9.《马来西亚经济贸易法律指南》(副主编),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10.《物权法普及读本》(副主编),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11.《现代知识产权法》(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2.《现代著作权法》(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3.《现代工业产权法》(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4.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IN CHINA, KLUWER INTERNATIONAL, 2012。
刘剑文,法学博士、法学博士后。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财经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世界税法协会(ITLA)主席,日中税租法研究会中方主席,中国财税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财税法论丛》主编,《月旦财经法杂志》主编,《税法学研究文库》总主编。创设学术网站“中国财税法网”和“中国税法网”。出版个人学术专著5部、二人合著4部、主编27部,共计约50部;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税务研究》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余项国家级或部级课题。担任全国人大财经委委托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基本法》起草组组长、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委托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转移支付法》起草组组长,全国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资产法》起草组顾问。担纲国家税务总局“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加入WTO后中国税收法律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中方专家组组长,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国开发总署项目一中国税收基本法律研究”专家组组长。研究方向:财税法、国际税法、经济法、知识产权法
1. Foreign Administrative Law and International Taxation: a Case Study of Tax Treaty Implementation in China, 64 Administrative Law Review (2012) ;2. The Tax Dimension of Fiscal Federalism in China, World Tax Journal 2011(3);3. 《美国财税部门对规范性文件的使用》(与张杨合著),载 施正文(编)《中国税法评论》(第一卷)(中国税务出版社)(2011);4. What Is “Law”in Chinese Tax Administration? AsiaPacific Law Review (SSCI), vol. 19, no. 1, pp 75-94 (June 2011);5. Learning to Keep the Consumption Tax Base Broad: Australian and Chinese VAT Design for the Housing Sector, in C. Peacock (ed.) the AUSTRALIAN GST: LOOKING FORWARD FROM THE FIRST DECADE (Reuters, 2011) , pp 367-77;6. China: A New (Furtive)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 Transportation Income, M. Lang et al (eds.), TAX TREATY CASE LAW AROUND THE GLOBE (Linde Verlag and Kluwer, 2011), pp 159-170;7. The Rule of Law in Chinese Tax Administration, in J. Freedman et al (Eds.), TAXATION DISCRETIONS AND THE RULE OF LAW (IBFD 2011), pp 335-366;8. The Tax Consequences of Corporate Reorganisations in China (w. Rick Krever), British Tax Review 2011, no. 3,pp 340-353;9. 《境外税务透明主体的处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问题及其解决》,《比较法研究》2011年第2期;10. 《车船税率应由地方人大确定》,《新世纪周刊》,2011年1月31日;11. 《国有企业重组的“超特殊”税务处理:法律背景及评议》,《中外法学》2010年第6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劳动法)2011年第3期);12. 《对企业重组税务规则起草过程的反思》,载 熊伟(编)《税法判例与解释评注》(第一卷)(法律出版社)(2010);13. 《论跨境服务营业税征收规则》,《税务研究》2010年第11期;14. 《新法规释放出纳税人权利良性信号》,《法制日报》2010年6月22日;15. Establishment”: An Analysis of a Core Concept in Chinese Inbound Income Taxation, 1 Columbia Journal of Tax Law 1 (2010);16. 《美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法律框架及最新动向》, 载 熊伟(编)《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法律调整》(法律出版社)(2010);17. 《特定行业征收增值税比较研究》(全国人大预算工作委员会法案室及财政部税政司的“增值税制改革与立法研究”项目研究成果)(2010);18.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急需解决的两个税法问题》,《税务研究》2009年第11期;19. 《外商投资境内合伙企业的税法分析》,《环球法律评论》2009年第6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劳动法)2010年第3期);20. 《营业税改革的一种基本原则》,《财税法论丛》第十卷(2009);21. Responding to Sovereign Funds: Are We Looking in the Right Place? 123 Tax Notes 1237 (June 8, 2009) (全文转载于55 Tax Notes Int'l 117);22. 《公司合伙人与企业所得税法对合伙税制的意义》,载《法学评论》2009年第2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劳动法)2009年第6期);23. 《外商投资二元课税模式及其政策取向——基于‘机构、场所'概念的分析》,载《中外法学》2008年第6期(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劳动法)2009年第4期);24. 《提高个税起征点拉动内需有限》,《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12月4日;25. The Prospect of New Partnership Taxation in China, 46 Tax Notes Int'l 625 (May 7, 2007);26. 《境外居民企业投资者所得税预提制度设立的困惑》,《安徽大学法学评论》,2007年第2期;27. 《资产出资的税务处理:从一个细节看新企业所得税制》,《月旦财经法杂志》2007年第9期;28. 《准确衡量支付能力应该是个税改革的目标吗?》,《月旦财经法杂志》2006年12月第7期;29. Government Licensing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Municipal Jurisdiction, 33 Hong Kong L. J. 417 (2003);30. Joint Management as a Fair Solution to the Spratly Dispute, 36 Vanderbilt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Law 799 (2003)。
郭德纲和王玥波在相声界也是已经有一定的名气的,两人关系很好,亲如兄弟,但是王玥波因为一本书就翻脸,出走德云社其实并没有任何的异议。
1996年,郭德纲在一个小茶馆里遇到了王玥波和李菁。当时,王玥波当时正在谈论与他的兄弟李菁的相声,引起了郭德纲的兴趣。经过一番会谈,他们俩都感到有点彼此珍惜,因此成为了朋友。当时,他们没想到这种茶馆的命运会造成他们的半衰期命运。当时,郭德纲还没有成为大热门,但他痴迷于谈论相声。我去过北京好几次了,即使我一再感到沮丧,也从不放弃。甚至后来,他的妻子胡中慧选择离婚郭德纲,因为他无法承受这种生活,而且郭德纲从未放弃。
他似乎天生就是一个在相声舞台上很耀眼的人。像他一样,王玥波和李菁也很喜欢相声。相同的爱好使他们成为亲密的伙伴和伴侣。郭德纲和王玥波成为当时的黄金搭档,在相声中赢得了很多掌声。但是郭德纲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即使舞台像王玥波那样默契,郭德纲也永远不会轻易在他面前表现出软弱。在德运会发展的初期,到处都需要钱,而郭德纲经常在口袋里害羞。但是即使这样,要坚强,他也从未向王玥波借钱。即使和王跃波一起吃饭,郭德纲也常常因为王玥波年轻而付钱。
后来,当王玥波回忆起这些事情时,他说:“换一种方式思考。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你能坚持不懈吗?恐怕没人能做到。”当时,在王玥波的心中,他真的很尊重郭德纲的。人们。不仅因为他的才华,还因为他的性格强。因此,在德云社慢慢发展之后,郭德纲受到了很多批评。
王玥波也坚定地站在他身边,并在讲故事时描述了郭德纲良好品格的许多细节。这两个曾经是非常铁腕的伙伴。然而,时间变了,随着德云社的逐步发展,郭和王的两个不可避免地分离了。郭德纲不熟悉的时候,王玥波呆在他身边。但是,当德云社成名,郭德纲为春风感到骄傲时,王玥波就离开了德云社。
王玥波和李菁等人从小就是朋友和同学。尽管他和郭德纲已经建立了十多年的友谊,但他们仍不如王跃波和李静那么深,更不用说王跃波和李静都有同一个干妈连丽如了。如果王玥波不得不在郭德纲和李菁之间进行选择,他自然会选择与李菁更亲密并长大的李静玩耍。在还没到必须选的那步时,他倒一直处于超然的地位。
王玥波虽然比郭德纲小了很多岁,但是也曾经拜师过很多人,干妈就是其中一个。她的干妈连丽如认为王玥波也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不必再投别人所好。虽说如此,王玥波走后,依然和德云社的关系很亲密,业内人也不再议论什么。再者,当时郭德纲也找到了第二任的搭档于谦,有了于谦,郭德纲照就可以把他的德云社支撑起来,所以也不应必太过依赖王月波了。
现在,王玥波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评书上。 那些曾经和郭德纲同台表演的岁月,似乎都已经成为记忆里的往事。 也有媒体问过王玥波:还会和郭德纲同台吗? 王玥波说:“你问问德纲,我尊重他的意见。” 或许在王玥波的心里,那些不愉快的过往也早已随风而逝。
但是对于郭德纲来说,为什么不呢?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壮大,德云社已不再是过去。郭德纲早已成为相声世界的传奇人物。当他站在舞台上时,他充满自信和镇定。而且力量很强,也容易使人变得宽容。曾经不熟悉的事情,曾经无法放任的抱怨,在今天的郭德纲看来可能不值得一提。他以更加和平的态度面对现在和过去的一切。这次,王玥波出现在德云社湖广会馆里,可能是两个人逐渐放手的信号。
也许他们在很多事情上仍然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现在他们必须知道如何更好地处理这种关系。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老钢丝将有机会再次在同一舞台上见到它们。
现在不论是纲丝节还是的德云社封箱演出,郭德纲于谦和高峰的三人群口相声经常是一个重要节目。但老纲丝知道,高峰那个位置以前是属于王玥波的,他和郭德纲于谦的三人群口才是当年德云社的饕餮。
现在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二十年代了,估计王玥波的名字在很多新纲丝那里都非常陌生,事实上王三皮可是德云社的编外元老,是郭德纲搭档了十几年的好朋友,在郭德纲什么都不是的时候他和郭德纲兄弟齐心,等到郭德纲名满天下,王玥波却在德云社销声匿迹。
实事求是讲,王玥波就是和郭德纲反目了,别看两人之间从来没有什么公开的争执,但翻脸早就是事实存在的事情只是谁都不主动提罢了。
那么为什么王玥波会在德云社越来越红的时候和郭德纲越来越远甚至反目呢?
笔者认为,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1、老朋友和小朋友的区别
王玥波和李菁等人是从小的朋友和同学,虽然他和郭德纲有十几年的交情,但论起来还是没有王玥波和李菁等人的感情深厚,更何况王玥波和李菁两人还都有同一个干妈,连丽如。如果让王玥波非要在郭德纲和李菁之间选一个的话,他自然会选心性和他更投缘又从小玩到大的李菁。在还没到必须选的那步时,他倒一直处于超然的地位。
2、地域和氛围的区别
郭德纲的德云社里虽然也有不少北京人,但说到底德云社依然是一个有着浓厚外来户气质的团体,其内部骨干人员不是来自于北京之外就是来自于其他行业转行。
而王玥波周围如李菁、何云伟、徐德亮和王文林等人都是老北京土著,还都是从小喜爱曲艺投身曲艺的人,相比较而言,王玥波和李菁周围的曲艺氛围更为纯粹,不像德云社后台那样充满了名利味道。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王玥波他们更像是相声行业最早的清门艺人,曲艺在他们眼里首先是个玩意儿,他们首先是爱这个,然后才是用爱好当了职业。德云社一干相声明星则像是老北京天桥撂地的浑门艺人,相声在他们那里首先是混饭吃的工具,多数也谈不上什么热爱。
在德云社没走红的时候,王胖子和郭德纲属于同类人,他们都热爱相声和曲艺,穷哥们在一起更多是因为好玩儿,赚钱那都是其次。
而现在则不太一样了,王玥波依然坚守小剧场和小书馆,郭德纲和众徒弟已经转向流量明星,所以才有网友说王玥波现在才是相声评书守墓人。
3、行业的同与不同
王玥波虽然有相声师承,但他更多的时候是一位评书艺人,而且是老派的评书艺人。
郭德纲和几个弟子如今也经常说书,不过他们属于西河门。
说起来挺有意思,王玥波的评书师父是马增锟,马大爷虽然是马连登的儿子,但却不喜欢马派西河的家学,反而钟情于正宗评书门,其180回《罗家将》乃是评书界一绝。而王玥波的评书师爷则有连阔如、袁阔成两种说法。
郭德纲西河门的师父金文声和马增锟在济南就是熟人,曲艺界能让金文声佩服的人不多,马增锟绝对算一个。金文声说过,论《隋唐》,五个金文声赶不上一个马增锟。因此王玥波和郭德纲交好,其实也有马增锟和金文声的渊源。
但是呢,马增锟又是一位极讨厌西河门评书的艺人,他虽然也会西河大鼓,但谁要是在他面前提起西河门评书来,他马上就露出不屑一顾的表情。也不知道马增锟和父亲姐姐来往少是不是因为艺术上的分歧。
有意思的是,王玥波的干妈连丽如的脾气和马增锟一样,虽然连老太太和田连元私人关系很好,但说起西河门评书来她也是极其不喜欢。更别说她还有句名言,让王玥波不要和说相声的搅合在一起。
有这样的师父和干妈,王玥波在根上就有和郭德纲成为冤家的基因。
而且,在郭德纲开始搞《坑王驾到》之后,关于他和王玥波评书水平谁高谁低的议论就没停止过,相对来说郭德纲的评书更像单口相声一些,逗乐成分比较高,有时候不怎么给书听。王玥波虽然在评书上也有拖沓等缺点,但其评书味道显然更正宗一些。不过这些话如果放到网络环境下一发酵就很容易引发争议。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王玥波和郭德纲现在不仅是同行,也有成为冤家的基因和外因,这关系能好得了吗。
4、一本书引发的争议
2013年,郭德纲出版了一本书《过得刚好》,老实说笔者当年也买了,买完了就后悔了,对老纲丝而言,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水,几乎全是郭德纲之前的相声集锦和博文汇编,没什么干货。
如果说有干货的话,那就是在书的末尾,郭德纲以不点名的方式写了很多相声圈儿里的逸闻轶事,当然,几乎全是黑暗面。
对于这些所谓爆料事情的真伪,笔者曾专门找过业内人士逐条解析,有些是真的,有些是假的,更多的则是夸大的。
也就是这本书,尤其是末尾的那些所谓“爆料”引发了老好人王玥波的冲冠一怒。
王玥波在当年天津相声界纪念杨少奎专场演出时曾有一段话:“有的观众朋友,可能看到了某些相声演员写的回忆录,里面说相声演员老先生们,谁吸毒了,谁搞破鞋了 ,谁判刑了。你写那个干嘛?相声圈多少好人好事,可歌可颂的你不写,非得写谁判刑了……还有观众上后台找我们,因为那书上面没写张三李四,拿着书问我们上面写的是谁,让我们给轰出去了,你管得着管不着。”
类似的话,王玥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过。
对于这件事,笔者是支持王玥波的。原因很简单,首先,郭德纲爆料同行的所谓黑暗面同时,为何不写上“天津某年轻相声演员模仿领导签字贪污公款,利用职务之便偷拿行头”呢?这不是乌鸦站在煤堆上,光看见别人黑看不见自己黑嘛。
有网友评价,郭德纲拿这些历史八卦抹黑同行,相当于宋祖德骂卓伟侵犯明星隐私。
其次,你真有种索性就把真实姓名写上,把瓷实的证据贴上,也算是条刚正不阿的汉子,或者你用春秋笔法也算是你有文采。这种光说“某某”不点名的做法和小报记者有何区别。
最后,王玥波是君子,君子不揭人短,不嚼舌头,因此他必定也看不上为了卖书挣钱这么玩命抹黑同行的郭德纲,在王胖子眼里,这绝非君子所为。
所以,这本《过得刚好》就成了王玥波和郭德纲反目的最后一个理由,也让两人的关系彻底走向破裂。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本书也只是一个引子罢了。
好在,毕竟感情在,两人谁也没挑明了开怼,王玥波发完脾气继续回去说他的书。郭德纲在说书闲白时曾说过:“有朋友就说相声,没朋友就说评书。”很多人都认为他这是在说王玥波。
至少,两个老朋友还是保持了面子上的平和。
最后,有人曾问王玥波有没有可能和郭德纲重归于好。笔者认为,很难。君不见,马贵荣曾在贴吧上发表过一篇不赞同郭德纲相声风格导向的业务探讨文章。说起来马贵荣一算相声行业长辈。二算郭德纲的老熟人,在郭德纲落魄时马贵荣不仅请他吃饭,还让弟子孙越、王玥波等人给郭德纲当搭档。因此马贵荣发表一篇业务探讨文章本就属于人家相声行业内的问题。
结果,没想到的是,马贵荣的文章引来了无数德云社粉丝连着几个月的谩骂,其用词很不好看。
要知道,马贵荣是王玥波的恩师,郭德纲又是坚决支持贴吧里的那些粉丝的。这种情况下,让王玥波和郭德纲重归于好,难啊。
可惜了。
在相声界里于谦和郭德纲是合作多年的黄金搭档,尤其在德云社突然爆红之后,相声界中关于两人的“佳话”一直不断,很多人都说:不羡鸳鸯不羡仙,只羡慕郭德纲有于谦。”但在德云社成立的初期,郭德纲和其几位相声演员做过搭档,张文顺,王玥波就是其中的搭档之一。
于谦和郭德纲
现在德云社发展这么好,却早已不见王玥波这位搭档,那他到底去了哪里呢?又是怎么一回事
其实王玥波在德云社刚红的时候就离开了,作为郭德纲早期的搭档,也是德云社的半个顶梁柱,在德云社还没有名气,默默无闻的时候,王玥波就同郭德纲一起同甘共苦,那他为什么要离开呢?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据悉最重要的是他的干妈有关系,不让他和郭德纲这群说相声的有过多的接触,让他以评书为主。
王玥波,人称王三皮。他自幼学习评书、相声等多门曲艺艺术,曾拜马增锟学习评书,拜赵小林学习相声,拜章学楷学习联珠快书。
王玥波
另外,关于王玥波的离开也不是有什么矛盾,他离开时也没任何声张,最关键的是在离开的初期,德云社需要演员救场王玥波还是会赶过去助演,两人的关系还是不错的。在某次演出时,郭德纲,王玥波,于谦合作表演了一个作品“日本梆子”,让人很是欣喜。
王玥波
后来在德云社周年庆典时,王玥波是在在天津参加一场“纪念相声前辈杨少奎专场”的演出,才没有赶过去参加庆典,他还在天津说了这么些话:“外人总传相声界谁不好了,谁害了谁了,我从来不说这些事,我希望能多讲点相声界的好人好事,弘扬好人好事。
现在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二十年代了,估计王玥波的名字在很多新纲丝那里都非常陌生,事实上王三皮可是德云社的编外元老,是郭德纲搭档了十几年的好朋友,在郭德纲什么都不是的时候他和郭德纲兄弟齐心,等到郭德纲名满天下,王玥波却在德云社销声匿迹。
实事求是讲,王玥波就是和郭德纲反目了,别看两人之间从来没有什么公开的争执,但翻脸早就是事实存在的事情只是谁都不主动提罢了。
那么为什么王玥波会在德云社越来越红的时候和郭德纲越来越远甚至反目呢?
我认为,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1、老朋友和小朋友的区别
王玥波和李菁等人是从小的朋友和同学,虽然他和郭德纲有十几年的交情,但论起来还是没有王玥波和李菁等人的感情深厚,更何况王玥波和李菁两人还都有同一个干妈,连丽如。如果让王玥波非要在郭德纲和李菁之间选一个的话,他自然会选心性和他更投缘又从小玩到大的李菁。在还没到必须选的那步时,他倒一直处于超然的地位。
2、地域和氛围的区别
郭德纲的德云社里虽然也有不少北京人,但说到底德云社依然是一个有着浓厚外来户气质的团体,其内部骨干人员不是来自于北京之外就是来自于其他行业转行。
而王玥波周围如李菁、何云伟、徐德亮和王文林等人都是老北京土著,还都是从小喜爱曲艺投身曲艺的人,相比较而言,王玥波和李菁周围的曲艺氛围更为纯粹,不像德云社后台那样充满了名利味道。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王玥波他们更像是相声行业最早的清门艺人,曲艺在他们眼里首先是个玩意儿,他们首先是爱这个,然后才是用爱好当了职业。德云社一干相声明星则像是老北京天桥撂地的浑门艺人,相声在他们那里首先是混饭吃的工具,多数也谈不上什么热爱。
在德云社没走红的时候,王胖子和郭德纲属于同类人,他们都热爱相声和曲艺,穷哥们在一起更多是因为好玩儿,赚钱那都是其次。
而现在则不太一样了,王玥波依然坚守小剧场和小书馆,郭德纲和众徒弟已经转向流量明星,所以才有网友说王玥波现在才是相声评书守墓人。
3、行业的同与不同
王玥波虽然有相声师承,但他更多的时候是一位评书艺人,而且是老派的评书艺人。
郭德纲和几个弟子如今也经常说书,不过他们属于西河门。
说起来挺有意思,王玥波的评书师父是马增锟,马大爷虽然是马连登的儿子,但却不喜欢马派西河的家学,反而钟情于正宗评书门,其180回《罗家将》乃是评书界一绝。而王玥波的评书师爷则有连阔如、袁阔成两种说法。
郭德纲西河门的师父金文声和马增锟在济南就是熟人,曲艺界能让金文声佩服的人不多,马增锟绝对算一个。金文声说过,论《隋唐》,五个金文声赶不上一个马增锟。因此王玥波和郭德纲交好,其实也有马增锟和金文声的渊源。
但是呢,马增锟又是一位极讨厌西河门评书的艺人,他虽然也会西河大鼓,但谁要是在他面前提起西河门评书来,他马上就露出不屑一顾的表情。也不知道马增锟和父亲姐姐来往少是不是因为艺术上的分歧。
有意思的是,王玥波的干妈连丽如的脾气和马增锟一样,虽然连老太太和田连元私人关系很好,但说起西河门评书来她也是极其不喜欢。更别说她还有句名言,让王玥波不要和说相声的搅合在一起。
有这样的师父和干妈,王玥波在根上就有和郭德纲成为冤家的基因。
而且,在郭德纲开始搞《坑王驾到》之后,关于他和王玥波评书水平谁高谁低的议论就没停止过,相对来说郭德纲的评书更像单口相声一些,逗乐成分比较高,有时候不怎么给书听。王玥波虽然在评书上也有拖沓等缺点,但其评书味道显然更正宗一些。不过这些话如果放到网络环境下一发酵就很容易引发争议。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王玥波和郭德纲现在不仅是同行,也有成为冤家的基因和外因,这关系能好得了吗。
4、一本书引发的争议
2013年,郭德纲出版了一本书《过得刚好》,老实说笔者当年也买了,买完了就后悔了,对老纲丝而言,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水,几乎全是郭德纲之前的相声集锦和博文汇编,没什么干货。
如果说有干货的话,那就是在书的末尾,郭德纲以不点名的方式写了很多相声圈儿里的逸闻轶事,当然,几乎全是黑暗面。
对于这些所谓爆料事情的真伪,笔者曾专门找过业内人士逐条解析,有些是真的,有些是假的,更多的则是夸大的。
也就是这本书,尤其是末尾的那些所谓“爆料”引发了老好人王玥波的冲冠一怒。
王玥波在当年天津相声界纪念杨少奎专场演出时曾有一段话:“有的观众朋友,可能看到了某些相声演员写的回忆录,里面说相声演员老先生们,谁吸毒了 ,谁判刑了。你写那个干嘛?相声圈多少好人好事,可歌可颂的你不写,非得写谁判刑了……还有观众上后台找我们,因为那书上面没写张三李四,拿着书问我们上面写的是谁,让我们给轰出去了,你管得着管不着。”
对于这件事,我是支持王玥波的。原因很简单,首先,郭德纲爆料同行的所谓黑暗面同时,为何不写上“天津某年轻相声演员模仿领导签字贪污公款,利用职务之便偷拿行头”呢?这不是乌鸦站在煤堆上,光看见别人黑看不见自己黑嘛。
有网友评价,郭德纲拿这些历史八卦抹黑同行,相当于宋祖德骂卓伟侵犯明星隐私。
其次,你真有种索性就把真实姓名写上,把瓷实的证据贴上,也算是条刚正不阿的汉子,或者你用春秋笔法也算是你有文采。这种光说“某某”不点名的做法和小报记者有何区别?
最后,有人曾问王玥波有没有可能和郭德纲重归于好。
我认为,很难!
北京《财经》杂志社有限公司 企业名称: 北京《财经》杂志社有限公司邮箱: 详细介绍: 北京《财经》杂志社有限公司《财经》杂志创刊于1998年4月,是一本密切关注中国经济制度变革与现代市场经济进程的新闻性商业财经类刊物,秉承“独立立场、独家报道、独到见解“的理念,全面观察并追踪中国经济改革的重大举措、政府高层的重要动向、资本市场建设的重点事件,由于其成功的报道和客观公正的立场,已成为中国经济商业类媒体中最受尊重的杂志。 《财经》秉承“独立立场、独家报道、独到见解”的理念,全面观察并追踪中国经济改革的重大举措、政府高层的重要动向、资本市场建设的重点事件,及时予以分析和评论。 其报道以新闻的独家性和权威性见长,自1998年4月创刊以来,《财经》的很多报道、评论被海外重要财经类媒体如华尔街日报、路透社、纽约时报、时代周刊、远东经济评论、南华早报、金融时报等广泛转载和引述,是目前中国国内仅见的高级财经类新闻性出版物。《财经》杂志简介:《财经》是一本密切关注中国经济制度变革与现代市场经济进程的新闻性刊物。秉承“独立立场、独家报道、独到见解”的理念,《财经》全面观察并追踪中国经济改革的重大举措、政府高层的重要动向、市场建设的重点事件,及时予以分析和评论,对于资本市场在中国的成长变化更给予特别关注;对于海外发生的重大经济、时政要闻,《财经》亦经常派出记者现场专访,其报道以新闻的独家性和权威性见长。 《财经》被广泛地评论为目前中国国内仅见的高级财经类新闻性出版物,其主要读者为中国的中高级投资者、政府管理层和经济学界。自1998年4月创刊以来,《财经》的很多报道、评论为海外重要媒体如华尔街日报、路透社、远东经济评论、南华早报、金融时报等广泛转载或引述。 《财经》杂志的领衔栏目“封面文章” 因深度报道堪称具有史实记录价值。其他重要栏目如“经济全局”、“资本市场”、“财经观察”、“观点评述”、“产业纵深”、“公司透视”等,每有真知灼见迸发,为业内好评。随着专业采编人员素质与规模的提升,一个强大的经济类资讯采集、整理、分析系统亦日渐成熟,并成为该刊得天独厚的新闻资源库。 《财经》杂志隔周周一出版面市,同时出版中英文电子版(网址)
本文引自《财经》杂志“纳斯达克经过了这么长时间,该出的事情都出过,它在法律上是滴水不漏的。”张朝阳说----在高调进入中国最知名的互联网门户网站公司之一搜狐()半年之后,北大青鸟集团以同样的高调声称将要退出。10月上旬,北京的各大媒体纷纷报出消息,称“北大青鸟将全面紧急撤出搜狐”。所谓撤出,指的是“卖掉”其四五月间购入的搜狐公司近20%的股票。消息还称北大青鸟集团高层已就此问题基本达成共识,“只剩下程序问题”。----看起来,搜狐与青鸟的故事就要结束了。真的吗?青鸟由来尽管北大青鸟集团的总资产,据北大青鸟集团总裁许振东告诉媒体(北大青鸟婉拒了《财经》对于许振东的采访要求),已达50亿元,但其网站页面()仍简单得近乎简陋,除了旗下各公司的名称及链接再无其他,你找不到北大青鸟集团的任何重要信息,而各公司--其间颇多上市公司--的网页也秉承同样风格。"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在北大青鸟集团最主要的公司之一北大青鸟软件有限公司的网页上,flash软件不停地在窗口闪现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青鸟",传说中西王母的信使,专司传递信息。这也是北大青鸟名称的由来。20世纪90年代初,"青鸟工程"启动。这是一项国家重点支持的知识创新工程,是中国软件产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这一工程由著名软件专家、北京大学计算机系主任、中科院院士杨芙清教授主持,其目标是以实用的软件工程技术为依托,推行软件工程化、工业化生产技术和模式,提供软件工业化生产手段和装备。脱胎于"青鸟工程"的北大青鸟软件有限公司诞生于1994年,是现在青鸟的前身。当年底,许振东加入青鸟。在此之前,许于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是杨芙清教授的学生,在著名的软件公司Oracle有过辉煌的销售业绩,曾名列该公司全球最佳24名销售人员之列。许与杨的合作持续至今,现在,许振东是北大青鸟集团的总裁,杨芙清是董事长。北大青鸟已成为北大校办产业四大重点之一。在北京大学校办产业的名单上,北大青鸟集团排名仅次于北大方正集团。脱胎于软件工程项目的青鸟在随后的数年中嬗变。近几年间,市场上所见的青鸟的重大对外投资就有10余个省的广电传输网投资、中芯国际、《京华时报》、华亿影视等等。从电信概念到芯片到媒体,青鸟的投资囊括了近年来的热点。虽然投资规模缺乏可靠的数据,但仅对中芯国际的投资就达6000万美元,而一个省广电网公司49%的股权亦高达亿元人民币。青鸟不再仅是软件公司了,它更像是一家投资公司。与此同时,北大青鸟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开始了突进,短短三年间,青鸟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的新贵。1998年底,北大青鸟软件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北京北大青鸟有限责任公司入主天桥百货(上交所交易代码600657),成为占股权近21%的第一大股东,杨芙清是北大青鸟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许振东是总经理。随后,天桥百货更名为"青鸟天桥";2000年6月15日,青鸟天桥发出公告,宣布入主华光科技(上交所交易代码600076),受让原大股东潍坊华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有的国有法人股4488万股,占总股本的20%,成为第一大股东。同时,北京北大青鸟有限责任公司受让"潍坊华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有的国有法人股19,532,800股,占总股本的%,成为华光科技的第二大股东。2000年7月,青鸟旗下公司"青鸟环宇"(交易代码8095)2000年7月挂牌香港创业板,集资近3亿港元。在青鸟天桥、青鸟华光和青鸟环宇三家上市公司中,许振东都是法定代表人。青鸟进取势头一时无两。2001年,它看上了搜狐。此时,搜狐每股价格长期在1美元以下,而公司手中的现金却相当于每股美元--一个理想的收购目标。买家青鸟2001年4月23日,香港青鸟科技有限公司以每股美元的价格斥资360万美元买下英特尔手中的307万股搜狐股票,获得%的股权。受此消息刺激,搜狐股价当日上涨%,达到美元。到5月7日、8日,青鸟再度出手,以230万美元(每股美元)的价格接手电讯盈科的互联网风险投资公司(INTERNET CREATIONS)的134万余股,以386万美元的价格(每股美元)买下高盛等五家机构所持的230万股搜狐股票。至此,青鸟共获672万余股,持股比例达到%,一跃成为第三大股东,仅次于第一大股东、公司创始人张朝阳和第二大股东香港晨兴科技。向美国证监会的申报文件显示,香港青鸟科技有限公司为北大青鸟有限责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法定代表人为许振东。在4月11日至5月21日的一个月内,搜狐股份从美元攀升至美元,上涨美元,涨幅高达109%。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反应--市场预期买家青鸟不会止步于%,更何况,青鸟带来了一个故事。据称,青鸟集团从1999年下半年至2001年间,已购入多个省份有线网络公司49%的股份,由此不难勾画出青鸟旗下的广电网络与搜狐的网络门户结合的前景。青鸟近年来在媒体领域内的投资如《京华时报》等,亦提供了与搜狐整合为"跨媒体平台"的想像余地。这个故事包含了"宽带"、"跨媒体"等关键词,在互联网漫长的寒冬,它们几乎是这个行业能拿得出手供市场想像之用的全部概念--国内另一主要门户网站新浪网与阳光卫视的结合,不外是这套概念业已实现的另一份拷贝。搜狐创始人和CEO张朝阳对青鸟的进入最初表示了相当热情的欢迎。在搜狐发布的一份新闻稿上,张朝阳说,"像北大青鸟集团这样的公司非常了解中国市场,因此他们对于搜狐在中国市场上的优势有很好的把握,便于我们将这种优势迅速转化为经营成效。"青鸟对于中国市场的"了解"在不久后即让搜狐感受到寒意。《财经》了解到,在一次会谈中,青鸟向搜狐展现了公司的前景及为此所需要的一系列资产交易,让搜狐方面感到不安。"我们做事的差别太大。"搜狐一位高级管理人员告诉《财经》。青鸟到底为搜狐准备了什么计划?《财经》未能确知。不过,从青鸟天桥在北大青鸟入主后的情形来看,搜狐的谨慎不无道理。青鸟天桥的前身是天桥百货,一家传统的零售商业企业。自上市以来业绩平平,每股收益大多数年份在元之上。1998底,北大青鸟成为其第一大股东。1999年,青鸟天桥先后向北大青鸟出资4814万元收购了北大青鸟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出资万元收购北大青鸟商用信息系统公司2%股权,出资万元收购北大仪器厂100%股权,出资3437万元收购铁路自动售票系统无形资产,出资60万元租赁房屋等。北大青鸟当年收回万元。2000年,北大青鸟又将自己原来投资9800万元的山西广播电视网络系统有限公司49%的股权转让给青鸟天桥,一举收回亿元。仅此几项,北大青鸟就从青鸟天桥回收资金超过2亿元。在此期间,1999年,青鸟天桥原核心业务天桥商场出现了47年来的首次亏损。据青鸟天桥2000年年报显示,2000年底青鸟天桥当年现金流净额为负亿元,每股经营性现金流为负元,在深沪两市所有上市公司中名列倒数第一。2001年青鸟天桥中报出笼后,更给市场留下了深刻印象。青鸟天桥总资产膨胀至亿元,而净资产仅亿元,负债比率提升至近80%。中报显示,半年间,青鸟天桥的负债从去年底的亿元猛增至今年中期的亿元,其中银行贷款达17亿元。这还是在去年9月配股募资4亿元--北大青鸟仅认购了可配股份的5%,募集资金的%均来自于流通股东--的情形下发生的。青鸟天桥借这么多钱到底干什么?两年多来,青鸟天桥为长期股权投资付出的资金达亿元。这已大大超过了公司在1999年股权重组前六年的投资总和。这些投资中,除对北京天桥百货商场有限责任公司的投资属于公司调整原来产业的需要之外,一部分用于北大青鸟置入资产业务的延伸,另一部分则用于配合北大青鸟对各地有线电视网络庞大投资计划。此外,2001年中报更显示,2001年上半年末,北大青鸟共计占用青鸟天桥资金5981万元。被动投资者?在热情冷却之后的现在,搜狐管理层的口径是把青鸟的进入仅仅看做一宗简单的投资。财务总监柏立卓告诉记者,“青鸟只是被动投资者。他们没有兴趣运营搜狐,”他指着青鸟4月23日初次购入搜狐股权后向美国证监会提交的申报文件说。在这份文件的“交易目的”一栏写着:申报人(指香港青鸟科技)收购普通股是为了“投资目的”。然而,记者对比查阅了青鸟分别于4月23日和5月21日向美国证监会提交的两份文件,发现5月21日文件中“交易目的”已变成“申报人将可能与搜狐寻求促进和发展未来业务与战略关系。一旦作此决定,申报人将可能寻求进入搜狐公司董事会”。实际上,青鸟对于入主搜狐有所期待这一点是不难发现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青鸟副总裁、被青鸟称为对外发言人的范一民谈及收购搜狐股权:“我们的行为并不是偶然的冲动,我们是看好才收购的,也不是什么炒作,是一种长期的策略……假如我们成为第一股东,并且在市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希望和现有的经营班子取得共识……当然也有一个可能,就是青鸟成为第一大股东的时候,整合就是一种趋势性的东西,第一大股东会对经营实体等进行一些方向性的调整。”虽然言辞亦不乏谨慎,青鸟咄咄逼人之势跃如,但它面对的,是不容易对付的搜狐董事会。董事会六名成员分别是张朝阳、爱德华.罗伯茨、托马斯.格历、James McGregor、George Chang、Philip Revzin(于6月底辞职,替补的董事为黄沁,网大公司创始人)。爱德华.罗伯茨提供了搜狐公司的部分创业资本,他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教授,亦是麻省创业中心的创始人和主席。他是美国大学特别是商学院中常见的集学与商于一身的人物,学术上专长于技术性创业公司的研究,同时亦是许多高科技公司的创始人、董事和风险资本家。George Chang是搜狐第二大股东香港晨兴科技副董事长、晨兴亚洲集团和集团内部多家公司的财务总监兼董事,履历表上包括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加拿大会计师协会及香港会计师协会会员。James McGregor自1993年12月至2000年7月担任道-琼斯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兼首席商务代表,其中1996年时担任北京美国商会会长。托马斯.格历曾任搜狐财务总监兼高级副总裁,现为一家私人公司Artest的财务总监。Philip Revzin为道-琼斯公司副总裁。显然,搜狐公司有一个饶富商业经验的、国际化的董事会。他们接受的,是一套与青鸟不同的规则。“理念不同。”张朝阳对《财经》说。知情人告诉《财经》,搜狐董事会逐渐产生怀疑——青鸟的设想不在于对搜狐的长期前景有利的计划,而在于刺激其香港上市公司青鸟环宇的股价上扬。“这很危险。”如若真要实现范一民所称青鸟与搜狐的“资源整合”,青鸟接下来必须进入并控制搜狐董事会。根据搜狐注册地美国特拉华州公司法第203款的规定,如果一家公司收购搜狐普通股超过15%,那么在其后的三年内,搜狐不得与青鸟进行合并、股票收购、资产出售或者其他特定交易,除非交易获得董事会的批准,并且在股东大会上得到关联股东之外2/3以上股东的赞成。更进一步说,不管青鸟对搜狐有何计划,都必须得到张朝阳和晨兴科技的支持。作为第一大和第二大股东,他们合起来占到了搜狐46%的股权。显然,双方没有达成一致。《财经》了解到,7月中,搜狐几大股东在香港进行了最后一次谈判,结果仍是不欢而散。假如说此前青鸟仍有着和平入主的可能性,自此之后,这种可能性消失了。一个星期后,7月19日,搜狐抛出了“毒丸”——它做好了对付可能的敌意收购的准备。“毒丸”7月19日,搜狐董事会宣布了“股东权益计划”。在美国资本市场上,这是“毒丸”的正式名称,它的另一个别名是“驱鲨剂”——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收购兼并的高峰,对公司提起敌意收购的人被称为“鲨鱼”。“毒丸”分两类。一类是赋予公司股东(除敌意收购者外)以廉价购入公司股票或获得公司现金偿付的权利;另一类是赋予公司股东(除敌意收购者外)以廉价购入被收购后公司股票的权利。无论哪一类,“毒丸”都将使得收购行动对于敌意收购者来说成本高得无法忍受,并完全丧失收购的意义。“毒丸”是美国上市公司反敌意收购的通行做法。今年上半年,通过该类计划的公司有150家,比去年同期增长45%。雅虎()、eBay等公司均在今年通过了类似的计划。搜狐董事会通过的“毒丸”计划属于第一类。按照其向美国证监会的申报材料,在2001年7月23日工作日结束时登记在册的搜狐普通股股东均享有优先购买权,购买面额为美元的占搜狐公司所发行的特种优先股千分之一的股票,执行价格为100美元。这一优先购买权在有人或机构收购搜狐股票达20%时启动,有效期为10年。搜狐的“毒丸”厚达数十页,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术语,除专家外少有人能明了,但《财经》所获得的一份相关律师函清楚地讲明了“毒丸”的作用:一旦敌意收购者所收购的搜狐股权超过20%,除他之外的其他所有持股人便将有权执行“毒丸”所赋予的权利,获得价值等于其执行价格双倍的优先股。实际上,股东可以有两种选择:以100美元的价格,从公司赎回现金200美元,或者获得千分之一的优先股。不难推测,一旦“毒丸”启动,绝大多数股东将选择赎回现金200美元,从而立即赚取100美元,结果将是使搜狐握有的巨额现金全数分配给除收购者之外的全部股东,收购搜狐的一大吸引力也将随之消失;即使股东现在不执行此项权利,在今后10年的执行期内也随时可以向公司要求兑现。即便股东选择买入千分之一的优先股,也将使任何敌意收购者的股权被稀释到微不足道。搜狐明确声称该计划用于“威慑恶意收购”,只是没有点明具体的敌意收购来自何处。不过,没有人会发生任何误解:“毒丸”是冲着青鸟来的。考察此时搜狐的股权结构,可以发现,除张朝阳持有25%、晨兴占21%外,北大青鸟持股%,距20%之上限仅一线之隔,其余均是持股比例不超过4%的小股东。“滴水不漏”“毒丸”从法律上确定了任何对搜狐公司的可能的兼并收购,都必须得到公司董事会的同意。青鸟如果想通过收购股票入主搜狐,已几乎没有可能性。在理论上,青鸟要想入主搜狐,还有一个办法,即换掉公司董事会。但是,搜狐的董事会六名董事分两批隔年选举产生,其中三名董事这一任到期的时间是2002年,而包括张朝阳在内的另外三名董事任期到期时间则要到2003年。这是美国公司常见的董事会安排,几乎所有采用“毒丸”的公司均实行交叉到期的董事会任期制。更何况,通过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改选董事会成员的可能性也几乎不存在。且不论股东大会召开表决结果如何,没有张朝阳或董事会的许可,甚至根本不可能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搜狐财务总监柏立卓介绍说,到任的董事要在当年5月17日召开的股东大会上由股东提名并重新选举。如果一年之中有董事辞职或者要增加董事席位,为了省去麻烦,便不再召开股东大会,可由搜狐董事会直接任命。“只有CEO张朝阳或董事会或持股50%以上的大股东有权召集临时股东大会。”对于青鸟来说更糟糕的是,由于所购的第一笔300多万股搜狐股权来自英特尔,青鸟将自动服从英特尔于1999年10月18日与包括张朝阳、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Brant C. Binder、爱德华.罗伯茨、英特尔、晨兴科技和道-琼斯公司在内的当时搜狐股东们达成的协议。该协议规定,道-琼斯和英特尔可以各提名一名董事;Harrison Enterprises和晨兴科技可以联合提名一名董事;所有各方将利用其投票权支持上述各方提名的董事;未经董事提名一方的同意,任何一方均不得投票罢免符合该协议提名的董事。不仅如此,协议还对各方加以限制,使其难以利用投票权促成企业合并、资产出售、章程修订、红利分配、负债、修改公司战略,以及改变董事会批准的最新商业计划的运作等。这意味着青鸟将会获得董事会之一席,但如果不能获得董事会及其他股东们的同意,它也将只能获得一席。对它可能具有的雄心来说,这太少了。“包括北大青鸟,(做事情)要学习纳斯达克的规则,按程序来。纳斯达克经过了这么长时间,该出的事情都出过,它在法律上是滴水不漏的。”张朝阳近日告诉《财经》。即便如此,谈及青鸟,张仍非常谨慎小心。结束了吗?尽管看不到青鸟继续前进的可能性,仍不是每一个人都相信它会就此退出。“许振东不会这样做事。”一位了解北大青鸟集团总裁许振东的人士说。他指的是,如果青鸟此时退出,那么将在账面上承受大约300多万美元的投资损失。他不相信许振东会接受这一结局。一些信息似乎传递了青鸟的撤退有全身而退的可能。《北京青年报》一篇报道称,北大青鸟集团副总裁范一民说,因为收购完成后曾做过几手交易,此次抛售不会让北大青鸟亏本。但是,这则报道所述最好并非实情,因为搜狐是在美国特拉华州注册成立、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美国公司,根据美国证监会的要求,作为搜狐的大股东之一,青鸟手上搜狐股票的买与卖,都需要预先在美国证监会登记,而且,在一定时限内买卖搜狐股票的收益,将归搜狐公司所有。搜狐公司财务总监柏立卓告诉《财经》:“我没有看到自5月底以来北大青鸟披露过任何这方面(买卖搜狐股票)的信息。(而)上市公司持股比例达到10%的股东,再买入或卖出股票,都要公开披露交易信息。”记者查阅美国证监会有关搜狐公司股票的内部人交易记录(青鸟关于搜狐股票的交易归属于这一类),只能查到5月底之前青鸟的购入记录,卖出记录连一股都没有。在理论上,青鸟不可能也不应该通过高抛低吸的操作摊平对于搜狐的持仓成本。否则,美国证监会将有理由展开调查。就算青鸟真的准备抛出搜狐股票,正常的做法是向美国证监会申报,然后静悄悄地寻找买家。青鸟不是资本市场上天真的新手,它当然知道,一个手持20%股票的大股东公开声称要抛掉股票,对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价将意味着什么。事实已经间接证明了这一点:10月15日,星期一,传出青鸟将抛售手持搜狐股票消息后的第一个交易日,香港市场上,青鸟环宇的股价暴跌15%。原因很简单,投资者误认为青鸟环宇购买了搜狐股票,现在抛出将带来亏损(实际上,北大青鸟通过香港青鸟科技有限公司购入股票)。抛售对于青鸟来说,已经引火烧身。除非,抛售不是青鸟的真正计划。
你好!星期四希望采纳记得给问豆啊!
《财经》杂志邮发代号82-921,原价¥390/份/年(26期) 连续订阅三年 702 元/份(订阅三年节省468元) 连续订阅二年 546 元/份(订阅二年节省234元) 订阅一年 312 元/份(订阅一年节省78元,同时赠送《财经》杂志网站历史文章阅读权限) 订阅半年 156 元/份(订阅半年节省39元)订阅一年 RMB780 元/份 (港、澳地区) 订阅一年 US99 元/份 (台湾地区) 订阅一年 US260 元/份 (欧、美、和其他地区)启动时间: 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 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财经年刊_《2007:预测与战略》 价格为8折 24元 (只限大陆地区) 《财经》杂志年度合订本·《财经》杂志年度合订本邮发代号80-618,价格¥420元/年(包含全年财经、金融实务、视觉、年刊) ·每季度末出版当季度合订本 全年订价 420 元/份 一季度价格 105 元/份 二季度价格 90 元/份 三季度价格 105 元/份 四季度价格 120 元/份
这有两种情况~按楼主说的,如果一本书每月5日出刊,那么既有可能是5日之后可以拿到当月的杂志,根据地区远近快慢不等,但有些杂志出刊会比当月早,也就是说,可能9月5日后拿到的是10月号的杂志,这取决于杂志社的出刊进度~
商业文化国家级投稿信箱:现代商业国家级投稿信箱:
基本上是这样,不过有的远点的地区会迟点拿到
<财经> <财经界> <新财经> 《商界》《名人传记》《中国财经报》《中国财经报》《金融时报》《经济参考报》《财会月刊》《经济视点报》
一财的比较通俗易接受
价格上一个十块 一个十五内容上一个深刻 一个稍浅些出版日期上一个半月 一个周刊总体上财经杂志好些。
《第一财经日报》 创刊于2004年11月,是中国的财经日报,由中国三大传媒集团——上海广播电视台、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社联合主办,2005年被中国传媒大学推选为“2004年中国年度传媒榜中榜年度报纸”。作为中国财经日报的先行者,《第一财经日报》以“对时代负责”作为她迈向下一个未来的核心理念。第一财经周刊,于2008年2月(CBNweekly)由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SMG ,原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主办、第一财经(CBN)正式推出。 经过十年的发展,第一财经周刊已经由一本杂志,转型成为一个囊括纸刊、新媒体、垂直项目和落地活动等全方位产品的内容品牌。
《财经》隶属于联办。中国证券市场设计研究中心,前身为“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简称“联办”,成立于1989年3月15日。是由九家全国性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起和集资成立,并得到中国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支持的非盈利、民间性、会员制事业单位,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总干事负责制。二十年前,应改革之需,“联办”积极参与中国“证券法”、“公司法”等法律的起草工作,参加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设计和筹建工作,组织实施第一次国债发行承销试点,连续三年担任国债发行承销“总协调”,为推动中国资本 市场的创建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其后,联办又自我改革进行“二次创业”,进军传媒产业。今天,“联办”已经成为拥有《财经》、《证券市场周刊》、《证券市场红周刊》、《成功营销》、《地产》、《中国汽车 画报》、《动感驾驭》、《电脑时空》、《信息方略》、《体育画报》、《美好家园》、《新旅行》、《文景Lens》、《TimeOut》中国(北京)版、《TimeOut》中国(上海)版、《TimeOut》北京英文刊、《TimeOut》上海英文刊、《HisLife他生活》、《红秀Grazia》等19个品牌杂志,以及包括《和讯网》、《财经网》、《支点网》等网络新媒体 在内的大型跨媒体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