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玥 微型课题研究的依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论依据;二是实践依据。作为应用型研究,微型课题研究并不需要研究者具备高深的理论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微型课题研究不需要理论的支撑。因为,任何一个作为课题研究的教育教学问题都由一个或一组最基本的研究单位组成,并属于一个或几个研究领域的科学体系之中,其中作为研究这个课题的所必须的理论体系就成了支持这个课题研究的依据。教育科学理论对微型课题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如果一项微型课题研究的思想、观点以及概念与这个科学体系中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相违背、矛盾,包括逻辑上的错误,那么,这项微型课题研究就缺乏教育科学理论和知识的支持,或者说这项微型课题研究在理论上是错误,没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第二,这些理论和知识是这项微型课题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那么,研究者对这些理论和知识了解得越多,掌握得越扎实、越牢固,课题研究起来就越方便,越顺利。反之,一个研究者对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一无所知,却要去研究有关课堂教学设计的微型课题,成功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但一线教师往往忽视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掌握,总认为理论是空的,没有用,其实不然。教育理论不是具体的教育方法,而是教育思想,教育原理、规律和原则,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中,任何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都不可能脱离教育理论的支撑和指导,否则,这样的实践和研究都是盲目的,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就微型课题研究而言,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是必须的。首先,有利于微型课题研究的选题。只有借助教育理论来观察、分析教育教学中的现象,才会发现许多单凭经验所认识不到的东西。如掌握了心理学上记忆的遗忘规律,就会认识到,学生学习过的知识遗忘率高,往往是因为不能复习。了解了学生气质的类型,就会认识到有些学生好冲动、鲁莽是属于气质类型的个性因素,因此就不能简单归到学生思想品质方面的问题上去。有了这些理性思维,再去观察身边的教育现象,就会感到要探讨的问题实在太多了。 其次,有利于在研究中改进工作。有人说,教师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介者”。学生是一本“活书”,教师要读好这本书,就要一边直接观察了解,一边根据教育科学理论揭示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来对照思考。这样,才能全面的把握学生心理世界。只有真正了解教育对象,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只有用教育理论来驾驭教学,才能使教学克服盲目性、增强针对性,获得实效性。 再次,有利于撰写研究论文。教育研究论文要有论,有论就要讲道理,以理服人,而这些道理要运用教育理论来分析论证。既然是论文,就要有理论色彩,就需要一定的理性思维,而加强教育理论修养,就能提高教师的理性思维。教育研究论文不仅要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分析问题所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第四,有利于消除研究中的概念障碍。教师无论是做研究,还是写文章,都会涉及一系列专业的概念。如“感知”“反馈”“强化”“班集体”“元认知”“启发式”“遗忘曲线”“心理定势”“课堂结构”“主导作用”“主体作用”等等。如果教师对这些概念了解甚少,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做研究、写论文就会产生障碍,或者出现错误。如果学习了教育科学基本理论,就会掌握这些概念,无论是阅读教育刊物,还是撰写论文就会方便多了。 所谓实践依据主要是指研究课题能否反映学校和个人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或对提升自己的教育质量、启发同行有帮助。对实际问题反映越深刻、越及时,课题研究的实践依据就越充分,指导意义也就越大。(节选自《教师微型课题研究指南》)
为使微型课题研究工作在学校扎实有效地深入开展,真正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学校会制定微型课题研究方案,现在就和我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微型课题研究方案 范文 1 一.研究背景 分层 教育 的研究由来已久。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教学“各因其材”,便产生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落实这一思想的 教学 方法 ,特别是在采用 “班级授课制”以后,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变得更为迫切。国内外关于分组的,个别的教学实践和层次教学实验,都为解决这一问题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1987年7月至今,湖北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黎世法黎世法在发展异步教学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异步教育学。 异步教育学认为:过去,教师讲到哪里,学生就学到哪里,这是班级授课制下很普遍的“同步教学”。而建立在学生的“六步学习”基础上的教师“五步指导”的异步教学方式,改变了教与学同步的状况,做到了学生自主地学、教师科学地教,因而具有相当的科学性,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就是国内外已经取得巨大成果的层次教学。所谓的层次教学,比较集中地强调了几点: ①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 ②分层次。 ③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关注,都得到应有的提高。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使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分层教学能够以人为本,能够弥补班级授课制天然的不足,能够因材施教,使得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都有事可做,有目标可循,有发展的果子可摘。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关于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异步教学。 注重学情,改变传统的同步教学的方式,倡导学生自主的学,老师科学的教。 2.分层教学。 分层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通过 自我鉴定 和老师参照,把学生动态分为A、B、C三层。通过备课分层、教学分层、作业分层、考核分层等。促使学生从低层向高层攀登,然后再进行动态分层,让学生收获看得见的成功。 3.异步分层教学。 主要是针对同步教学和班级授课制的弊端,以“学情理论”为基础,以人为本,以“异步分层教学”为核心内容的,对学生进行动态分层,分层教学,异步推进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二.研究目的 ①构建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实际,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又体现语文教学常规,既体现以人为本、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异步推进的教学思想,又便于操作的中学语文异步分层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②改革传统的“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变“满堂灌”、“填鸭式”为“启发式”、“研讨式”,变“讲堂”为“学堂”,保证每个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使全体学生真正做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③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遵循教学层次性和照顾学生差异性的原则,注意指导学法,培养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④学习、研究、国内外先进教学方法,转化语文教学改革成果,推动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改革。通过课题实验与研究培养、锻炼语文教师队伍,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 ⑤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提高全体学生 语文知识 水平、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⑥本实验的根本目标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本实验最重要的形式是“小组讨论”,重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共同学习和共同提高中,实现性格互补,人格融合,意在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本实验最重要的内容是 作文 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阅读与写作,两手都硬起来,以阅读促进写作,以写作带动阅读;本实验不仅注重眼前目标,而且注重长远目标,大力提倡“创新是灵魂”,不仅针对学生,也针对老师,尤重学生创新思想的培养,为学生的将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 础,并提供品质保证。 三.研究内容 1.研究假设 为了保证实验的信度和效度,要把无关变量控制到最小程度。实验班和对照班,在一样的教学条件下,进行实验的具 体操 作: ①首先与学生商讨“异步分层教学法”,让学生了解这种教法,喜欢这种教 让这种教法深入人心。 ②面向全体学生,摸底铺排,在充解和掌握学生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动态分层分为A(低层) (中层).c层(高层)三层,也可发动学生用自我鉴定式来分层,同时,要让学生展望自己在单位时间里,通过异步推进达到的新层次,树立异步推进的目标。 ③教师对分层的学合理搭配,构成小组内各层次的有机组合,为小组讨论作准备。 ④在“指导预习”中,教师告诉学生预习方法,鼓励学生填写“质疑卡”。在充分参考不同学生的质疑,即完全了解学情的一半,结合课文的重、难点,设定“异步推进”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争取有的放矢。这样的教学,每一个层的学生既有现实目标,也有长期目标。老师把教学任务分解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再让他们汇报交流,产生碰撞。甚至可以让C组的学生充当小先生。 2.拟创新点 ①自主学习的时候,每个同学都要填写质疑卡。这个质疑内容,有时候可以让其他层的学生解答。 ②分层教学和分组教学有机结合,这样在本组之内就形成了一个发展层级。 ③动态分层,让学生有努力的方向和清晰的目标,产生了动力源泉。 ④促使老师关注学生,改变旧有的教学模式。实质上“四阶六步”及其变式就是 高效课堂 教学模式。 3、核心内容 经过认真调研和反复论证,本课题组决定把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异步分层教学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①科学的对学生进行动态分层,促进各个层面的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学习。 ②落实“四阶六步”的教学模式,并开拓出各种变格的课堂,收集好各类课堂案例,进行必要的研究和 反思 。 ③摸索分层教学的规律,把分层教学、个别辅导、整体学习有机结合的方法。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④探索分层教学和分组教学、探究学习等的有机结合。把异步分层教学和新课程衔接起来。更好的落实新课程,推进学生自主学习。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自主学习的理论创新。 2.调查法。通过调查把握学生心理,现有的认知水平,对学生进行动态分层,在异步分层推进的过程中,经常调查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机的方法调整。 3.案例研究法。研究名师课例中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自主学习行为,有针对性的积累实践 经验 和相关的理论依据。 4.经验 总结 法。教师不断地发掘,及时总结提炼“评价促进一年级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的成功经验,比如对三有六让的提炼和总结。 五、研究人员 此微型课题为微型课题,由王开东老师担任组长,程媛和尹晖老师参与研究。 六、研究对象 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高三(1)(3)(4)(5)(2)班,共215人。 七、研究步骤 ⑴准备阶段:2009年7月—2009年9月,在前期“三会”的基础上,统一认识,确立形成课题方案,选定进行实验的年级,规范异步分层教学的相关 规章制度 和实施细则。 ⑵实验阶段:2009年10月—2011年3月,积极稳妥进行异步分层实验,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在实践中提炼出具有推广价值的异步分层教学模式,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⑶结题阶段:2011年3月,准备课题实验研究成果的验收,促进实践结果的宣传推广。历时1年半。 八、预期成果 年8月,高中语文异步分层自主学习各方面论文发表。 年10月,语文异步分层教学实验课题结题 报告 完成。 3. 有关微型课题“高中语文异步分层自主学习”的专著出版。 微型课题研究方案范文2 一、研究思路: 从“课程材料”、“学习时间”、“学习小组”、“课堂环节”、“练习题训练”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1)优组课程材料。结合教材,随机索取信息材料,训练数学知识的驾驭能力。 (2)优组学习时间。激活课堂流程,多角度讨论,从思维的不同扩散方向,获得多种可能的结果。 (3)优组课堂环节。课堂形式多样,环节经济实效,讨论点拨恰倒好处。尽可能让学生的思维流畅、变通、独特。 (4)优组训练练习题。题少而精,能真正起到知识迁移、提高思维能力的作用。 二、研究目标: (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淡化课堂教学传统的角色地位,变“主宰”为“主导”,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大脑潜力,提高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2)发扬创新学习精神,于探究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在愉悦氛围中,对学生实施情感渗透、人品塑造。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探究、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研究方法: (1)类比法:通过类比训练,学生对解题思路做出概括,形成解题模式,并通过经常变换题目情节,提高学生模式辨认的能力。 (2)归纳法:学生要善于归纳知识、规律,教师只起强化作用。 (3)假设法:假设思维方法的训练,开始由老师作假设,让学生思考回答,在各种假设的情况下,如何解决问题,使学生领会要点,直至学生能独立假设解题为止。 (4)乐学法:根据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乔治的“乐学法”原则,充分利用多种媒体,结合多种形式,营造愉悦氛围,产生乐学效果。 四、研究步骤: 根据实际,我设计了“计划——行动——检测——反思”四步循环的思路,分为四个时间段来实施。 第一阶段(用时1个月): 主要是确立研究的具体内容、进行文献研究和学习、调查现状、拟定研究计划。 1.确定内容:通过数学教学,渗透发散性思维培养;运用多种训练手段,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2.理论学习: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我畅游与学校的图书室,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通过互联网,学习先行者的宝贵经验。我阅读了《发散性 思维训练 丛书》、《思维影响认识》、《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系列)》[东尼·博赞]等图书,学习了吴正宪等专家关于中小学数学教育的论著、教学方法,学习了国家教育部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3.调查现状:通过问卷和座谈,了解学生对数学教学的需求,掌握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动态。虽然调查的结果让我有些失望,但这却更坚定了我进行研究的决心。 4.拟定计划: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有经验的同事的帮助下,我完成了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用时5个月): 主要是进行实验、观察、比较,完善教学模式,反思、修正计划。 1.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合理安排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注意训练过程中学生表现的情况记录,以便修整训练方法和方案。 2.邀请学校教师参与听课并提出建议,通过教师的评课,找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3.加强课题研究材料、分析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管理;4.定期与学生交流,促进研究深入。 5.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修正研究计划。 第三阶段(用时5个月): 主要是继续进行试验、观察、检测、比较,针对第二阶段发现的不足,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和训练方法,修正研究计划 1、进一步发掘教材中的“发散”素材,培养 发散思维 的积极性。 2、充分运用“一题多解”的训练方式,培养发散思维的求异性。 3、注重变式引申,培养发散思维的探索性。 4、重视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发散思维的创造性。 5. 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进一步修正研究计划。 第四阶段(用时1个月): 主要是进行研究行动验证,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 工作总结 ,迎接结题验收。 1.进一步研究、探索、总结、运用发散性思维培养教学模式;在校内上研究课,进一步获取同行们的评价和建议。 2.通过多种方式,测试学生的训练成果。 3.收集、整理课题的研究材料,总结研究的过程,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微型课题研究方案范文3 为切实抓好微型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我校教育科研水平,就加强我校微型课题研究管理,规范研究过程,约束研究行为。特作如下规定: 1、“微型课题”可由教师个人申报并独立承担研究工作,也可2人自由组合成立研究小组,共同承担课题研究工作。无论是教师个人单独承担还是小组合作研究的,课题批准立项以后,均须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或研究方案,并在规定时间内向学校提交研究计划方案(申请表)和微型课题研究月度计划。 2、课题组成员一般不超过2人,课题组长负责制定小组的研究计划,并组织成员按计划分阶段实施本课题组的科研工作。课题组成员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和各自的职责,做到围绕目标、分工合作,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完成课题任务。 3、课题承担者必须按计划组织实施研究工作,月末要填写好研究活动情况纪录,撰写阶段性小结或反思,装入课题档案袋。平时要主动向学校教科室汇报课题研究推进实施情况,适时邀请学校领导和校内外老师参加有关本课题的研究课、学术研讨、论文交流及其他形式的阶段成果交流展示活动。在课题研究时间过半时,应及时撰写课题中期总结。 4、课题研究工作完成时,应系统整理、准备好各种资料,向学校教科室提交课题研究方案、过程管理材料、结题报告、“成果鉴定表”等材料,提出结题鉴定申请。 5、课题承担者要详细记录研究活动过程,并注意做好各种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每个课题要建立一个专门的档案袋,课题结题时各种研究资料要随袋递交教导处,由学校作为教育科研档案保存。 6、建立以校长为首,分管教学副校长、教科室主任等骨干组成的微型课题管理小组,负责检查督促学校各课题承担者和课题组按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情况。 组 长:杨国民 副组长:陆建良 沈艳红 成琼 杨晓莉 学校将把微型课题研究纳入学校学期和两周工作安排的范畴,在多方面为微型课题研究提供方便和资助,协助各课题承担者和课题组召开 “微型课题”研讨会,开展“微型课题”阶段成果交流、研究课展示等活动,并做好阶段检查工作,在学期期末按学校制定的《虞园小学微型课题研究工作考核表》(见附表)对各承担人和课题组的研究工作进行专项评估,课题结题时间协助承担者成果鉴定及资料收集等工作。 7、学校对按照计划正常开展活动、研究成果比较突出的课题承担人和课题组给予嘉奖:凡通过市局审核鉴定取得结题证书的;按期完成、研究成果显著的微型课题,学校给予课题组一定金额的奖励。 8、学校把微型课题研究列为学校教师的年度考核评先、职称晋级以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的主要内容之一。 附:微型课题的资料收集与档案管理 ①微型课题的资料统一使用A4纸,按立项申请表、月度计划、分月记载、研究报告、论文,过程资料等装入微型课题档案袋,在档案袋封面按以上顺序列出清单。 ②微型课题的资料由个人提交,教科室统一收集和归档管理。 ③微型课题的资料应具备真实性和实效性,反对网络下载或抄袭。 三点希望:一是各课题研究人员要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二是各课题研究人员要在课题研究中学习如何研究,学会研究。三是各课题研究人员要在问题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猜你喜欢: 1. 科研课题研究方案范文 2. 个人课题研究方案范文 3. 小课题研究方案范文 4. 课题研究方案范文 5.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范文
袁玥 微型课题研究的依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论依据;二是实践依据。作为应用型研究,微型课题研究并不需要研究者具备高深的理论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微型课题研究不需要理论的支撑。因为,任何一个作为课题研究的教育教学问题都由一个或一组最基本的研究单位组成,并属于一个或几个研究领域的科学体系之中,其中作为研究这个课题的所必须的理论体系就成了支持这个课题研究的依据。教育科学理论对微型课题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如果一项微型课题研究的思想、观点以及概念与这个科学体系中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相违背、矛盾,包括逻辑上的错误,那么,这项微型课题研究就缺乏教育科学理论和知识的支持,或者说这项微型课题研究在理论上是错误,没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第二,这些理论和知识是这项微型课题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那么,研究者对这些理论和知识了解得越多,掌握得越扎实、越牢固,课题研究起来就越方便,越顺利。反之,一个研究者对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一无所知,却要去研究有关课堂教学设计的微型课题,成功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但一线教师往往忽视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掌握,总认为理论是空的,没有用,其实不然。教育理论不是具体的教育方法,而是教育思想,教育原理、规律和原则,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中,任何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都不可能脱离教育理论的支撑和指导,否则,这样的实践和研究都是盲目的,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就微型课题研究而言,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是必须的。首先,有利于微型课题研究的选题。只有借助教育理论来观察、分析教育教学中的现象,才会发现许多单凭经验所认识不到的东西。如掌握了心理学上记忆的遗忘规律,就会认识到,学生学习过的知识遗忘率高,往往是因为不能复习。了解了学生气质的类型,就会认识到有些学生好冲动、鲁莽是属于气质类型的个性因素,因此就不能简单归到学生思想品质方面的问题上去。有了这些理性思维,再去观察身边的教育现象,就会感到要探讨的问题实在太多了。 其次,有利于在研究中改进工作。有人说,教师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介者”。学生是一本“活书”,教师要读好这本书,就要一边直接观察了解,一边根据教育科学理论揭示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来对照思考。这样,才能全面的把握学生心理世界。只有真正了解教育对象,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只有用教育理论来驾驭教学,才能使教学克服盲目性、增强针对性,获得实效性。 再次,有利于撰写研究论文。教育研究论文要有论,有论就要讲道理,以理服人,而这些道理要运用教育理论来分析论证。既然是论文,就要有理论色彩,就需要一定的理性思维,而加强教育理论修养,就能提高教师的理性思维。教育研究论文不仅要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分析问题所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第四,有利于消除研究中的概念障碍。教师无论是做研究,还是写文章,都会涉及一系列专业的概念。如“感知”“反馈”“强化”“班集体”“元认知”“启发式”“遗忘曲线”“心理定势”“课堂结构”“主导作用”“主体作用”等等。如果教师对这些概念了解甚少,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做研究、写论文就会产生障碍,或者出现错误。如果学习了教育科学基本理论,就会掌握这些概念,无论是阅读教育刊物,还是撰写论文就会方便多了。 所谓实践依据主要是指研究课题能否反映学校和个人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或对提升自己的教育质量、启发同行有帮助。对实际问题反映越深刻、越及时,课题研究的实践依据就越充分,指导意义也就越大。(节选自《教师微型课题研究指南》)
小学语文微型课题研究计划(三) 一、背景 理论上教师的科研应该解决教师自己在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 题,科研应该为学校的发展服务,应该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但是,现实中我们很多学校、很多老师做的课题都是怎么来的?是省教科院的、电教馆的,或者某些专家在在国家、省申请的“十一五课题”、“十二五课题”,那下面的子课题,从理论到理论或从理论到实践,我们一线老师只是忠实的执行者和被要求者,也就是说我们只是接受者和单纯的学习者,我们辛辛苦苦给别人做课题,辛辛苦苦忙着解决别人的问题,我们并没有自己的课题,也没有或很少解决自己的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课题才是我们一线教师“自己的课题”? 1、能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推动工作有效进展的课题; 2、 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实际作用的,并且我们能够胜任的课题。因此做教师期望的一种研究周期短、能够有效解决自己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微型课题研究运用而生。 二、微型课题的特点 微型课题研究具有“短、平、快、活”的特点,它是一种 “贴身式”的教育研究。研究者可以是一个教研组、备课组,也可以一位教师,研究内容可以针对本学科教学的某一知识教学内容(比如识字,比如口语交际)或一堂课的某一环节(比如童话作品的导入,比如读写结合,比如质疑问难、比如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训练) 进行研究。 微型课题研究具有“短、平、快、活”的特点: 短,即周期短。原来我们做的课题在时间上总是拉得很长,三年五载才一个周期。那么微型课题不需要这么长时间耗着,什么时候想研究了、什么时候有问题了就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问题解决了、眼明了、心亮了,就可以什么时候结题,十天、半月可以,一月、半年也行。 平,即平实。微型课题研究立足于当前教学实际,针对教师教学中遇到的盲点、 热点 、难点、疑点问题,开展实实在在的行动研究。微型课题研究抓住一个“实”字就能出成果:课题源于教学“实际”,放在教学活动中去“实践”,研究活动要 “真实”,研究过程要“踏实”,研究结果要“务实”…… 快,即收效快。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转入到下一个问题的研究;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得到一点收获。它不需要触及该问题的方方面面,更不需要形成系统的经验总结,也不苛求一定要将自己的研究心得发表,关键是要让自己体 味到“眼前一亮”、“心头一喜”的愉悦。 活,即灵活。“微型课题”是一种非正式的教育研究活动,在选题及管理上,它不需要囿于科研机构所提供的选题指南,也不需要申报、审批、立项,发现问题就可以自己确立选题,有了选题就可以研究;在实施流程上,它不需要严格按 照“选题论证———设计方案———立项开题———实施研究———结果分析———鉴定推广”等环节。同时,微型课题研究存活于教师日复一日的工作生活中,没有固定的研究模式,没有强制的操作流程,人人都可以研究,时时都可以开展,处处都可以进行,在兴趣中生根,在实践中开花,在过程中结果。 三、课题研究的一般流程 教育科研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过程,包括选择课题、制订计划、 实施活动、分析整理资料、成果整理五个步骤。 (一)选择课题 选题是研究的第一步,贝尔纳说:“一般说来,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所以评价和选择课题,便成了研究战略的起点。” 1、选题来源(课题从哪里来) (1)从常规工作落实时存在的问题中提出课题 研究始于问题,而问题始于对现状的不满。如果我们追求常规工作的品牌化和精致化,就会发现问题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那么请大家思考:自己的常规工 作实现品牌化精致化了吗? “把简单的事做圆满,把平凡的事做精致。”反思和审视常规工作中的每个环节,一定会发现有很多很多问题值得研究。 教学常规: ——以备课为例:怎么吃透教材?如何在文本中找到让学生生长、发展的训 练点?备课时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如何进行学情分析?…… ——以上课为例:上课时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提问?如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师生互动?如何指导朗读?如何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多媒体环境 下如何板书?所有学生都达标了吗?重点难点疑点弄懂了吗?…… ——以学生为例: 语文学习 习惯怎么样?学生善于倾听吗?善于思考吗吗? 个性阅读如何展现?…… ——以作业为例:布置什么样的作业?批改时如何写评语?…… ——以评价为例:课堂上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吗?如何使用成长记录袋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如何编制科学的测试试卷?如何进行试卷分析?评价 时您是采用等级制还是百分制?…… (2)从教育教学的疑难中寻找课题 例:你是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 (3)从学校或学科发展中确定课题 例:一些老的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是否应该用新的思路去解决。 例:结合当地实际探讨某个问题的解决途径(城市学校农村孩子的教学问 题、作业问题。) 2、微型课题选题的原则 (1)选题要小 从小处着眼,切口越小越好。问题相对单一。 如:《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问题好大,因为语文素养包含的内容很广,单课标上就用了好长一段话来阐述:“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而其中的每一个逗号还可以分解, 所以如《一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研究》,只研究一年级学生语文习惯,切入点小,内容单一。列举一些选题: 《小学语文发展性阅读的研究》 《高年级语文综合性作业设计的研究》 《低年级加强写字指导的研究》 《中年级观察作文教学研究》 《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 《高年级读写结合教学研究》 《文本空白补充教学研究》 《高年级 话题作文 教学研究》 《口语交际教学中学生应对能力的培养研究》 《三年级片段作文训练研究》 《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 《一年级学生朗读指导研究》 (2)选题要现实 解决自己在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而又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的问题。十天、半月可以,一月、半年也行。一是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带普遍性、整体性全局性的客观课题;三是带局部性、具体性的微观课题:四是教育实践中的 新发现新创造。 (3)选题求新 题目新颖:抓住最新出现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经常关注主流教育媒体的新 动向.把握新热点.选准新角度。 针对原有问题,提出新观点、新思路、新的解决之道.此谓“旧瓶装新酒”。 (4)选题宜熟。立足本职工作.选择熟悉的、主观上有利于开展的课题 3、确定课题名称 一个好的课题名,要符合准确、规范、简洁、醒目的要求。 (1)准确:课题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研究内容)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因此课题名称应尽可能表明: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 法。如: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 研究对象:高年级学生 研究问题:课外阅读 研究方法:调查法 又如:三年级片断作文训练研究 (没有写:就可能是综合的,如:观察法、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个案 研究、行动研究) (2)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规范、科学,所有是而非是的词不能用, 口号 方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能用。如《利用 网络技术 ,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如果是一篇经验总结的论文的题目还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就不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准备进行研究,还不知道结果如何,所以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这个课题后来改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 小学作文 教学研究》。在确定课题名称时,还应慎用疑问句,因为,疑问句表述的是一个问题,而不是一个论点或假设。课题应以陈述式句型表述。比如,《中年级作文教学是否需要 范文 引路》就是一个问题,一般不宜用作课题名称。如果要作为课 题来研究则应改为《习作范文对中年级学生作文影响的研究》。 (3)简洁就是名称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4)醒目就是课题研究的切口适宜、新颖,使人一看就对课题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微型课题研究方案的撰写 微型课题的研究方案没有固定的格式,但要尽可能地把一些基本内容讲清楚: 1、问题描述:即描述遇到的问题及课题产生的过程,并由问题提炼出课题名称。在描述时,一般都是采用白描的手法叙述此课题产生的过程。同时,在 阐述问题时一定要观点简洁明了、点到为止。 2、研究概况:即在开展研究前,了解一下省内外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情况及主要成果。了解研究概况有利于研究者知己知彼、少走弯路,同时还有利于整 合、借鉴、吸收别人的研究成果,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3、课题界定:即对课题关键词、核心语进行诠释,提示课题研究方向和角 度。关键词要从两个方面定义,一是从内涵上定义,二是从外延上定义。 (1)对研究对象的界定:比如:三年级学生,是本班,还是本校,或是所有的?要明确的说明。尤其是一些模糊对象一定要界定清楚,如:学困生、优等生。 (2)对关键概念的界定:是指给变量下抽象定义(课题中“研究的内容”表述)即分析变量的内容性质、范围、角度结构,也就是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对变量进行研究。所以一般要翻翻词典,或查找资料,搜索概念。如《三年级片段作文训练研究》,片段作文训练就是关键词语,就是研究内容,要进行界定:指以语段形式出现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非整篇作文的一种训练。 4、研究内容(研究什么) 对课题中的研究内容进行任务分解,分解出来的任务就是研究的内容。 如《三年级片段作文训练研究》可以包含哪些内容?(1)片段训练内容研究。哪些内容合适,哪些不合适。(2)训练方法研究,也可以说是模式,拟采用那种模式进行训练。(3)拟采用这种方法后,学生作文能力的研究,这其中又可以分解成:作文兴趣、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等等。往往我们对研究内容进行科学的任务分解,如果发现任务很多,事情并不简单,那说明什么呢?说明所选的课题还是大了,范围还可以缩小,做课题界定的时候要进一步说明。 5、研究思路:即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实施步骤、时间安排以及研究措施等。①研究方法:把本课题能用到的诸如课例描述法、案例研究、调查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列举出来。②实施步骤:即本课题研究计划分几步完成,每一步做些什么。③时间安排:即本课题研究需要多长时间,每步大概需要多长时间等。④研究措施:即在研究中准备采取哪些具体有效、切实可行的措施、做法。 6、预期成果:即该研究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和要求。研究成果报告和论文是微型课题的两种成果表现形式。研究成果中涵盖着教学日记、教学叙事、教学反思、学生作业作品、个案、谈话记录、教学案例、研究报告、发表或交流的文章等各种资料。当然,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课题,选择其中的部分形式作为成果形式。 (三)、实施研究(即按计划做事,开展研究活动) 实施研究是按照研究计划所规定的对象、内容、时间、手段、方法和程序等,对研究对象采取一定的行为措施,观察、测定、记录研究对象的反应,以获得研 究者所希望的结果的过程。 (四)、分析整理资料 (五)、撰写论文和课题研究报告 猜你还感兴趣的: 1.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计划 2. 课题研究计划范本 3. 小学教师个人课题研究计划范本 4. 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计划 5. 小学教师个人课题研究计划
一、微电影适合引入小学教育教学中
小学生在感知、思维、性格等方面有一些不同于中学生和成年人的特点,因此,小学生的教材、教学方法等也有其特色。微电影的“微”特征和互动特性使其更适合引入小学教育教学中。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微电影直观的影视镜头、视听综合更符合小学生的感性认知,更能够让小学生产生兴趣。小学生的注意力通常不稳定、不持久,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明显,因此,微电影短小精简让学生更乐于接受,能够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段内就完成视频的整体“阅读”,从而得到初步的理解。现代社会信息量较大,信息几乎囊括了人类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种类,而且有效信息的占比很小,影视信息同样如此。微电影在有限的篇幅中选取有效内容,才能让小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接受到更多的知识。
二、微电影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微电影除了观看欣赏,还可以恰当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创作自己的微电影作品,微电影在小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的形成,可以通过很多途径,但是利用微电影资源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由于微电影能利用视、听综合形象将学生引入具体写作意境之中,可以为作文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广泛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法可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写作能力。首先,观看微电影作品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学生观看的过程就是观察的过程。学生观察人物的外貌、动作、表情等,观察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学会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重点,有目的地进行观察,不断提高观察质量。
2.发挥校园微电影德育功能
校园微电影是“学生化”的影视,内容思想接近学生口味,容易引起学生思想共鸣,积极发动学生参与到校园微电影节目中,可以实现自我教育。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帮助学生主动关心身边同学以及学校一个阶段热点问题,适时开办专题节目,访谈节目,让学生借助微电影平台,开展讨论、辩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如,针对就餐浪费的现象,制作“食堂里的浪费”,节目播出后,学生容易被触目惊心的浪费画面所震动,为自己习以为常的浪费感到羞愧,又如,针对春节以后,部分学生收到的“压岁钱”比较多,个别学生大手大脚乱花“压岁钱”现象,制作“压岁钱大家谈”,通过家长、老师、同学的访谈了解对压岁钱的正确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用学生的眼睛发现身边的问题,借校园微电影平台给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机会,用自己的方式实现自我教育。
3.优化学科教学
影视中的一个镜头、一件道具、一句台词、一段音乐,有时都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在语文教学中借助微电影,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本创作背景;在品德课上,蕴含着正确浅近哲理的微电影故事,常常能成为小学生行为规范的指南;在数学课中,直观、形象的微电影素材则能较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在音乐课中,微电影则可活化音乐作品的内涵,帮助学生把握音乐情感主线,使微电影成为辅助课堂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微电影与各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4.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策划、制作一部完整的微电影作品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部成功的'微电影也需要经过许多工序,经由许多人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初级阶段,通常需要集体讨论的形式来确定制作节目的主题,在讨论中,参与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观点、看法、特长、爱好等提出不同的见解,如,有的学生想拍课本剧,有的想拍英语短剧,有的想拍MTV,还有的想拍一部讲述小学生自己故事的纪录片等等。当要做的节目主题已经确定下来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进行自由选择,建立各制作小组,根据不同的制作内容会有导演、制片、编剧、剧务、策划、记者、主持人、播音员、配乐等不同的分工。
在这里,无论参与的学生擅长什么,或是对什么感兴趣,都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大家合作收集素材,一起对资料进行推敲,确定节目形式与风格,在拍摄现场,边拍摄边沟通,在后期,一起探讨片头、特技、配音、字幕等内容,协同工作。因此,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对于完成一部微电影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与别人达成一致,学会分享共同成果。小记者的采访活动,节目的制作、各项栏目的开播,使学生主动交往意识、交往能力、表演能力不断增强,口头表达能力不断提高,随机应变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写作能力不断发展。而更多的是使学生在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新等方面促进了发展,既磨炼了学生意志,又增长了学生才干。
5.创办微电影主题活动,使校园学习生活充满生机活力
由学校每年定期开展校园影视活动节,并发动学生、老师、家长参与校园微电影、微视频创作。校园影视活动节活动可以设计如下内容:
(1)开展微电影知识宣传、微电影知识讲座。
(2)每人观看一部优秀微电影,学生可以自己观看,也可以和家人一起观看。
(3)征集微电影小故事、小剧本,鼓励学生个人完成创作,也允许学生和家人一起创作一个有趣的体现正能量影响力的小故事或小剧本。
(4)开展优秀微视频展播,将优秀作品按主题统一编辑,加上片头、字幕后在校园展播。
(5)从收集的小故事和小剧本中选择合适内容进加工改编,由学生、家长、老师出演筹划拍摄校园微电影。
6.开办校园微电影沙龙,做正能量的向导
由于知识积累和鉴赏能力的局限,学校适当开展沙龙交流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引导,纠正一些不当的方法和观点。可以让学生和教师在相互交流中了解微电影知识,交流自己体验微电影魅力的心得,交流运用微电影手法创造文明美好童年生活的经验,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正能量。
三、结语
当我们把微电影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中去时,校园里将呈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课间你会看到一个个小学生手拿相机、手机、DV在校园里寻找着拍摄的目标;三五成群的学生聚在一起谈论着某部校园微电影的某一场景;作文课上教师定格在某一视频画面上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延伸着银幕上的电影故事;电影社团队员们正在讨论筹拍一部新的校园微电影;班会课上学生对着银幕上出现的生活中不良现象的画面进行激烈的讨论;英语课上,学生正为一部模拟的英语短剧剧情进行英语配音。
微课的内容是实现微课教学的载体,因此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发挥微课应有的作用,首先要对微课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然而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由于对微课的认识存在形式化、表面化的误区,从而导致了微课教学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微课的运用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
一、微课研究背景
(一)什么是微课
关于微课,很多人会感到陌生,继而会联想到微博、微信、微电影,从而认为微课是指非常短的教学过程。其实,这个理解还不够准确,微课是这样被定义的: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左右时间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
(二)微课的意义在 教育 教学中,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 方法 传授、教学 经验 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把微课看作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形式,它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符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
二、微课案例评述
(一)微课《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效提高了学生“先学”的效率
教师可以把微课运用到学生的预习阶段。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不但常常对知识点的整体把握不住,而且就是教学中的重难点也难以突破。如果不解决这些“关节”问题,那么学生的预习就是无效的。对此,教师可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将学生容易产生疑惑的知识点做成微课的形式,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扫清障碍。如在预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有很多的学生对分母相同的条件下,分数之间的加减,即分子之间的加减,不是很理解。针对这一问题,我课前制作了一节“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在预习时将错误的想法消灭于了萌芽状态,并借助微课正确理解了算法和算理。这节微课有效提高了学生“先学”的效率。
(二)微课《植树问题》,有效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中心,也是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引导学生探究的核心内容。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设计大量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从整个的知识链条中自觉地感悟知识。这样做本无可厚非,但部分学生的领悟能力不是很强,以至于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课堂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而微课却可恰恰打在学生的困扰之处,能够用比较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我通过微课视频,先提醒学生要做的题是“两端要栽”,还利用图片举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间隔”,然后利用化难为易的方法,将例题转化为简单的线段图,画三个点出现两条线段,画四个点出现三条线段……引领学生观察得出“画的点数总比得到的线段数多一”的规律。最后,我又用小路替换线段,小树代替线段上的点,再观察发现期间的规律:种树的棵数总比树的间隔数多一。得出了这个结论,例题中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不仅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还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微课《称面积》,有效拓展了书本内与外的技能学法
在课后,适时使用微课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课堂教学的容量一般比较大,知识点较多,很多学生不能系统地掌握。教师有必要制作微课,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消化和整合,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和深刻化。如在学生学习完“公顷和平方千米”后,我制作了一个微课“称面积”,先提出问题:如何知道我省我市的实际面积?在学生苦思不得其解之后,教师要及时教授具体的方法。最后给学生留下实践作业,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作,去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这节微课,有效拓展了书本内与外的技能学法。
(四)微课《数学游戏九宫格的填写技巧》,有效激发了星号题的探究乐趣
在数学课本中有一些星号题,为学生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启发与引导,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求知欲,使他们逐步形成稳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数学课本一年级下册有一道星号题,内容是“把21、22、23、24、25、26、27、28、29这九个数填入圈里,使横行、竖行和斜行上三个数相加都等于75”。这是一道典型的九宫格题,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很有难度。一年级教师通过网络搜索,找到了一个填写九宫格的口诀,简单易学,对解答这道题很有帮助。于是,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制作成了微课“数学游戏九宫格的填写技巧”,讲授环节从这道星号题入手,继而引出九宫格的填写口诀,再结合九宫格图进行点位分析和数字的对应填写,接着进行纵横行的数和验证,最后推导出任意九个连续数字填入九宫格的步骤和规律。这节微课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分钟,却花费了教师大量的心血,最后呈现给一年级学生的方式是通过QQ空间或者微博,同时要求家长陪着孩子一起看视频,学方法,解难题。深入浅出的讲解,从口诀到验证的科学推导过程,充满乐趣和挑战的学习方式,收到了良好的反响:一年级学生及家长非常喜爱这节微课。亲子共学的效果也非常明显:全班学生都掌握了这道星号题的 _ “秘诀”。“我要挑战星号题”“星号题真有趣”成为了学生学数学的热门话题和探究学习时的目标。这节微课有效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综上所述,这几节微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微课的重要作用。我们要选择恰当的教学点,利用课内和课外两种资源,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和探究,并制作深入浅出的微课,让学生在 课前预习 、课堂合作学习、课后探究等环节都能有效利用,进而使学生真正走进微课的学习,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李艳 单位:甘肃省山丹县三立小学
随着网络的普及,视频压缩与传输技术的发展, 无线网络 的日渐流行,互联网进入了“微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时代”的产物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迅猛地流行起来,而在这一环境下,“微课”应运而生,并且以其新颖、独特、高效的优点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因此我国小学数学教师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都纷纷开始了将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尝试,虽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等问题,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微课在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1、内容设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微课的内容是实现微课教学的载体,因此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发挥微课应有的作用,首先要对微课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然而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由于对微课的认识存在形式化、表面化的误区,从而导致了微课教学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例如一些教师在内容设计时不能根据教学目标或知识的重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除此之外一些教师在微课内容的选择和内容呈现上存在僵化、古板的问题,使微课成为了一种变相的课堂灌输,而这样的微课内容自然也就达不到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微课使用存在盲目过度的问题
微课只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换句话说,教师在应用微课的教学时,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判断是否使用微课,即在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重点时,可将其做成微课,以保证学生能够反复研读,而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如数学概念等问题,可以直接利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完成,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将微课当成了“法宝”,无视知识点的具体情况一律采用微课的形式呈现,而这种盲目滥用微课的情形不仅让学生对微课失去了兴趣,还会使学生在学习中过于依赖微课复习,而产生听课惰性。
3、对微课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教学实际中,有些教师盲目滥用微课,而有的教师却对微课嗤之以鼻,他们坚信课堂讲授对于知识传递的重要作用,并没有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变化,微课已经成为丰富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的资源,因此,其在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学,而这种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从而导致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
二、如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微课
1、在预习中的应用
预习是新知识学习的起点,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步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熟悉课本知识,对于后面的课堂教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微课的使用则可以帮助学生找到预习的重点,从而大大提高预习的效率,例如在“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预习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先将预习内容制成微课,并通过网络群发给学生,而学生根据微课内容进行知识梳理,同时对预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标记、整理,而到了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发现一些学生对于“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应用”、“如何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等内容存在理解困难,而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重点在课堂上进行了讲解,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
2、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和学生进行交流,并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实现知识重点的科学讲授,例如低年级学生在理解24时计时法时经常出现偏差,因此某教师为解决这一教学问题,将其制成了微课,并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微课内容先从问题入手,即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一张火车票,车票上显示了发车时间为18:00,而钟面上时间的数字只到12,这会不会是印错了呢?通过这一问题引发的思考,教师引出了24小时计时法,并向学生讲授该计时与12时计时法的转换,而学生在这样实际问题中则很轻松地理解了24计时法的含义,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在知识巩固中的应用
课堂上知识需要在课后进行复习巩固,而微课由于其自身的优点,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复习,例如学生可以将微课内容“拷贝”回去,并对课堂教学中未及时消化的内容进行反复的观看、研究,而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咨询,直至完全掌握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课对学生进行课后练习,而通过练习反馈,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该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三、结论
总之,微课作为信息时代新兴的一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其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当前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科学设计微课,并在课堂上合理调控与使用微课,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在微课的帮助下深入分析知识的重难点,进而完成教学目标。
作者:周广洲 单位:阜宁县杨集中心小学
下一页更多精彩“小学数学教学中微课的运用论文”
小学数学微课实施策略研究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数学微课实施策略研究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文章首先分析了目前小学数学微课的实施现状,然后提出了小学数学微课实施策略,包括充分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需求,注重提高微课教学实效性;精心设计微课内容,突出微课主题、明确微课目标;全面认识微课,视内容为微课教学的侧重点;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微课;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微课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促进了教学改革创新,拓展了教学内容与形式,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认知与探究的平台,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然而,由于微课教学时间较短,在小学数学应用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各样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小学数学微课教学实施现状,透过表象深挖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以促进问题改进,全面优化微课教学整体效果,满足小学数学教学需求。
一、目前小学数学微课的实施现状
(一)重形式,轻效果
微课教学以服务于教学目标实现和学生学习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但是不少教师只注重微课授课形式,忽略教学实效,根本没有切实考虑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需求。如讲"物体的体积与容积"一课时,有的教师录制了探究体积与容积关系的微课视频,想通过微课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掌握体积与容积关系。殊不知,二者关系的探究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方能获得真实体验,切实发现二者的关联。所以,教师用微课展示探究过程,使学生失去了自主探究的机会,很难切身感悟到体积与容积关系,降低了教学目标达成度。
(二)微课变成了传统课堂的"精简版"
微课是围绕某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教学视频,要有突出的主题、明确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它不是传统课堂的"精简版"[1]。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直接照搬教材内容录制微课视频,并未精心组织安排微课内容,这样的微课与传统课堂并没有多大差别。或者,从其他课件中截取一段课例片段直接将其作为微课视频,这样的微课很难摆脱传统课堂的束缚,只不过是传统课堂的"翻版",导致教学质量偏低。如讲"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直接把板书教学过程录制成教学视频,未利用课外资源进行教学内容扩充。教学中,教师只顾操作课件,很少拓展延伸微课内容,这样的微课课堂完全是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缩影,二者内容上无明显差别,发挥不出微课教学优势。
(三)把教学视频制作片面地当作微课教学实施的侧重点
微课以视频为载体,高清、精美的视频画面是微课教学实施的前提条件,但不是微课教学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可很多教师没有完全理解微课教学本质,对微课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教学视频这一表象上,把制作画面高清、精美的教学视频当作是微课教学实施的侧重点。很显然,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不正确的.,容易使教师忽略微课教学内容设计,降低微课教学效果。如讲"图形的运动"一课时,有的教师设计了画面精美的微课视频,忽略了微课内容的合理设计,导致学生被五彩缤纷的视频特效所吸引,降低了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度,最终难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四)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明显
在小学数学微课教学中,教师在讲台只顾通过计算机操作微课课件,精力被微课操作所限制,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以往知识讲解者的角色变成了微课课件操作者,并未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发挥得不充分。而学生依然被动听讲,基本没有自主思考与探究的空间,以至于其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降低了自身的主体性作用。
二、小学数学微课实施策略
(一)充分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需求,注重提高微课教学实效性
在小学数学微课教学中,教师应改变过去重形式、轻效果的微课运用观念,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需求组织安排微课内容,使微课内容符合实际情况,确保教学效果[2]。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应精心研究数学教材,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学情,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点等有一个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学习需求为出发点,精心组织安排微课教学内容,提高微课教学效果。
以"物体的体积与容积"为例,笔者基于微课视频创设了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体积与容积之间的关系。微课内容为先播放乌鸦喝水故事的动画视频,告知学生瓶子内的空间代表着瓶子的容积,再呈现一张杯子放置在纸箱中的图片,告知学生杯子在纸箱中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石子的体积,最后,设问"同学们知道物体的体积和容积之间的关系吗?"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通过亲身操作体会体积和容积之间的关系。
(二)精心设计微课内容,突出微课主题、明确微课目标
微课内容呈现的是一个教学重点或教学环节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传统课堂的"精简版",也不能照搬教材内容,而是要突出内容的新颖性、主题性,明确教学目标。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再加工,创造性地把其运用于微课。同时,根据教学需要优选网络上的教学资源,经剪辑后再应用于微课,以此拓展延伸教材内容,丰富微课内容,使微课呈现出的教学内容具备数学思考的内涵。
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笔者借鉴网络上的微课内容,以图片加文字形式呈现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除法知识认识分数,使学生对分数形成初步认识。微课内容如下:笔者先用图片展示3个月饼,预计分给小明、小红、小芳。通过3÷3可知每人分得一个月饼。但是小明没有来,剩下一个月饼,切割两半,小红、小芳各得一半。用除法表示,则是1÷2=1/2.
(三)全面认识微课,视内容为微课教学的侧重点
微课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工作,高清、精美的画面仅是微课教学成功的前提,而不是教学成功的重点。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全面认识微课教学本质,不过分依赖微课,也不过度追求视频效果,把微课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借助微课这一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
以"图形的运动"为例,笔者以图形加文字形式展示了图形旋转前后的变化,没有使用缤纷的色彩和添加多余的视频,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清楚看到图形旋前后形状、大小都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
(四)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构建积极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3]。为做到这一点,教师需树立生本理念,围绕着学生组织设计微课教学过程,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提供给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机会,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而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扮演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助推学生的探究学习。
以"观察物体"为例,笔者通过微课视频在课堂上呈现了正方体、长方体、圆体、锥形体等各种形状的物体。然后,让学生分组观看微课视频,鼓励学生组内讨论,通过自身的亲身实践而获得知识。
三、结语
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顺应现代教育发展方向,是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要持续探究小学数学微课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微课教学作用,促进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水平全面提高。
四、参考文献
[1]程时秋.构建互联网+小学数学微课教学的研究[J].数学大世界(中旬版),2017,23(7):50.
[2]白亮,宋维华.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9):124.
[3]李环宇.将微课融入数学课堂:小学数学微课教学应用探讨[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16(12):76.
教学研究论文,就是关于教学研究的论文。教学研究主要面向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教育教学研究人员以及大中小学教师,是传播先进教学思想、开展前沿学术讨论、交流教学改革心得的园地。包括教育论坛、学习科学、创新方法研究、教师教育、教育教学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等。
教学反思小论文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教学反思小论文,请参考!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这会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简言之,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否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讲清楚明白,学生受到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我们不少教师在课堂上总会重复一些语言,久而久之,它会作为一种课堂惯用语存在。稍不注意,这些课堂惯用语就会给我们引发麻烦。比如:一位教师讲课时有一句口头禅:“我想大家都知道……”有一次,后排角落里的一名学生因为没兴趣听课,又怕被老师责备,正在悄悄数老师说的“我想大家都知道”时,这位老师又说了一句“最近,我想大家都知道……”这时,这个学生自言自语地说:“我什么都不知道。”顿时,周围的同学碍于老师的尊严虽没哄堂大笑,但有好几名学生忍不住低下了头在窃笑。
在教学中,不少教师都有或多或少地存在惯用语不当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认真反思。
一、反思导入语
我们常说,兴趣是求知欲的动力,兴趣是创造的`先导。教师的课堂导入语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影响到师生互动,在平常的教学中,导语不能“公式化”。如:“同学们,请打开书,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x课。”当学生听到老师这样的开场白时,可以想象学生在课堂上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导入语,应诱发学生的灵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学的动力。
二、反思提问语
在听课时,我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老师提问时,用手指直接指向一名学生,大声说:“xxx,你来,这个问题怎样回答?”我想,对于这个带有命令式的话语,时间一长,学生中会有很多都会怕老师这句话吧。其实,作为教师,提问应该多样化,讲求艺术性,老师的提问应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才是更有利于学生心灵的发展。
三、反思评价语
有许多教学高年级的教师感叹学生年级越高,发言越不积极。一次,我听了一位教师上的高年级的课。课堂上,这位教师对学生提了许多问题,每当学生回答完他的问题后,他连看都不看这名学生,直接朝学生做了一个坐下的手势,学生一次次的坐下后,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怎么还会有?教学生,教师不能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惯用的方式去评价所有的学生,教师的课堂评价应像音乐家指挥那样,应对每个乐于参与的每个细节进行评价。
四、反思总结语
在一堂课快要结束时,有的教师喜欢说:“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吧。”这就好像是一个程序,这样的课堂真难以让人说是成功的。
课堂总结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总结就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题以及引申、拓展、深化课堂内容的功效。
教学研究论文是以教育教学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文章。
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积极参与教育研讨活动,交流经验,不仅有助于先进的教学思想的传播,新的教学方法的推广和普及。教育教学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供教育界同仁分享、借鉴,共同探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也有助于教育工作者自身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育教学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教育教学论文是以教育教学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文章。
教学研究论文的意义:
1、教育论文是社会共享的精神财富
论文一旦公开发表,便立即产生它的社会价值。任何读者都可以看,都可以用,都可以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与伦比的价值作用。尤其是教育报刊的发行量很大,读者往往有几万,几十万之多,因而教育论文的宣传效果和教育效果更难以估量。
高质量的教育论文不仅可以永载史册,而且也是为社会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是对人类进步的贡献。
2、教育论文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面对未来的教育,广大教师应该向科研型、学者型、特长型的方向发展。撰写教育论文能加速这一发展的进程。写教育论文离不开教育教学的实践,离不开学习和研究,所以说,撰写论文的过程就是教学业务水平、理论研究水平和写作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就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升华的过程;就是从经验型“教书匠”向研究型专家转化的过程。
这方面的内容还真不少。我也是看了很多资料才知道的。
试论体育科研中的创造性思维论述了影响体育科研中的创造性思维的各种因素,并对如何通过建立正确的思维观念来提高体育科研的创造性进行探讨。关键词:体育科研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突破人类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局限,开拓认识新领域的一种思维,它与一般思维的不同之处在于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和突破性。体育科学研究涉及的学科门类众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作。要提高对体育运动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在现有的体育运动技术和理论上有所突破或者创新,就必须以正确的方法去观察问题,用创造性的思维去突破已有的认知水平。“申奥”成功标志着我国的体育事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崭新时期,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群众体育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如何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提高我国的竞技运动水平、增强人民的本质,是摆在体育科研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创造性思维无疑是完成这一课题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武器。1、制约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分析、思维定式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处理问题时每采取一次特定思路,下一次很可能还会采取相同的思路,多次采用后形成思维定式。思维定式制约了人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人们不能发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但一旦冲破了思维定式的制约,往往会产生具有创造性的成果[1]。例如,当运动员出现技术错误时,一般教练员往往会考虑如何采用针对性的训练手段来改正它,而原国家队男排队员汪嘉伟出现扣排球起跳后前冲太大的错误,导致经常触网犯规时,教练员却没有强迫他改正动作,而是与他一起分析缺点的实质,充分利用其中的合理成分变正网起跳为沿网起跳,使前冲力变为横向空中位移的动力,由此创新出了“空间差”扣球技术,汪嘉伟本人也成为著名的“网上飞人”。、迷信权威对权威的迷信会束缚人们的思想,有时甚至会使人们对简单的事实都不敢承认,更不用说有所创新。殊不知,由于人的认知水平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局限,即使是权威泰斗有时也难免作出错误的判断。例如,短跑理论界曾一度认为短跑后蹬时“应该充分蹬伸髋、膝、踝三个关节”,而现代的短跑“屈蹬”技术已经证明,在途中跑阶段,膝关节的适宜蹬伸角度为150°—160°左右,过分强调快跑时蹬直大腿可能延缓支撑时间不利与发展步频,极限平伸膝关节(膝角达165°以上)会增大大腿后群肌肉拉伤的可能。过分崇拜名家学者,对他们的理论或者观点深信不疑,会扼杀人们的智慧,阻碍创新能力的发展,使人们不能接受新思想、创造新事物。2、开拓创造性思维的思路、思维方式新颖、独特体育运动发展到今天,各项运动技术日趋完善,而运动技术上的许多重大进步,源于教练员或者运动员运用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增加了思维的创造性,从而矫正了“常理”的误导并开拓了认识的新领域。例如,在50年代时,苏联体育界曾提出跳远运动员踏跳时应意想“把踏跳板踏入地下”,同时用力蹬伸起跳腿以提高成绩的主张,这符合当时人们认为蹬地越有力,跑得越快、跳得越高的观点。但实践证明,这一主张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要靠踏跳腿瞬间的蹬伸,发挥出巨大的爆发力是困难的,而且,着意于踏跳,神经的指挥重点偏重于踏跳动作本身,以致降低助跑速度。后来联邦德国的体育科研人员运用逆向思维方法,尝试采用与苏联运动员相反的跳远踏跳技术起跳,跳远运动员在起跳时起跳腿放松踏跳,摆动腿有力地向前上方摆动,同时意想“大步跑向空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由此也引起了跳高、三级跳远起跳技术的明显改进。、挑战传统,勇于实践许多人有一个习惯就是顺应传统观念。它会禁锢人们的观念,甚至导致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得不到认可。克服传统观念的不良影响,勇于实践才能将创造性思维转发为创造力,创造出新生事物。例如在60年代前[3],跳水界普遍认为首先接触水的面积越小,水花也越小。我国著名跳水运动员杜度有一次由于左手腕受伤,跳水时只好用右手腕抓住左手腕以减轻疼痛,结果发现入水时水花反而小了。于是他开始对传统的入水技术理论产生了怀疑,并有意识的采用翻手腕的入水动作———后来被称为“翻掌压水花”的入水技术。由此,杜度成为当时唯一掌握此项技术的运动员,独树一帜,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3、结束语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一种智力品质,在体育科研中不但必要而且重要。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快速更新,为发展体育运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时也要求体育科研工作者必须善于进行创造性思维,才能研究出具有创造性的成果,更好的完成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一系列新的课题。
【题名】:体育科技论文写作格式及作用分析体育科学研究论文(TiYuKeJiLunWenXieZuoGeShiJiZuoYongFenXiTiYuKeXueYanJiuLunWen)【关键词】:体育科技论文 作用分析 写作格式 比较分析方法 文献资料法 写作规范 科研论文【keywords】:TiYuKeJiLunWen ZuoYongFenXi XieZuoGeShi BiJiaoFenXiFangFa WenXianZiLiaoFa XieZuoGuiFan KeYanLunWen【作者】:赵云宏 王宇 【来源】: 知识词典【期刊名称】:体育科学研究(TiYuKeXueYanJiu)【国际标准刊号】:1007-7413 【国内统一刊号】:35-1189【作者单位】:台州学院体育系,浙江台州317000(TaiZhouXueYuanTiYuXi,ZheJiangTaiZhou317000)【分类号】: G31 【页码】:-29-31 【出版年】:
体育因其在教育、健康、文化、经济以及对外交往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逐渐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体育类开题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设计(论文)题目: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与对策研究
课题的根据:
1)说明本课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2)综述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实际意义
1.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随着1999年第一次大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市场需求的暴露,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当前,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的时代,高校毕业生是我国急需的宝贵人才资源,每年有数万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涌向社会寻求工作。据反映,受传统的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体育人才的需求变化反应迟钝,应变性差,培养出来的学生也缺乏品牌竞争的优势,从而在社会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因此,要想立足于竞争、并获得竞争优势,体育教育学生就必须要增强竞争实力,尤其是要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构建以学校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形成学校人才培养成本低,高质量的竞争优势。
本课题综合应用系统论、中心地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市场经济学等加强和深化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理论的研究,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更好就业提供理论指导。
2.本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
许多高校在很早以前就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其本校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我校(湖南城市学院)作为一个新升本的院校,在这方面显得相对滞后,除了教学中软硬件投入和师资力量的不足外,还没有真正重视和采取具体的措施来培养和提高我校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因此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现状不容乐观,我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无论在知识理论储备和实践能力方面都略显不足,继续升造(如考研)人数相对较少,学生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就业压力逐年增加。
本文主要就是从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在面临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下如何能立于不败之地的角度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综述和分析了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背景和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以及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对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与对策进行了探讨,同时从就业方面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自身方面提出了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几种途径。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对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行合理、全面、系统的分析,明确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就业和发展的各项构成要素,能帮助大学生认清自身的努力方向,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高校体育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1.国外研究状况
核心竞争力 (core competence) 也称之为核心能力或核心特长,这一理论来源于企业管理,代表人物是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1989年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的《与竞争者合作-然后胜利》这一论文,提出了核心竞争力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长期决定因素。1990 年,在《哈佛商业评论》又发表了《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对核心竞争力做了如下定义: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各种技术的学识。1991 年,杰伊.巴尼(jay barney )对核心竞争力的特征进行了概括,指出核心竞争力具有珍贵性、异质性、不能模仿、难以替代等特征,从而确定了核心竞争力的四项标准:有价值、稀有性、难模仿、无替代。
国外直接以“高校核心竞争力”为题进行研究的成果为数不多。不过,一些研究高等教育的文献中渗透着核心竞争力的思想,主要有4个角度:资源观、文化观、专业的动态能力、可持续发展。然而对于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至今并没有一致的定论。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ASTD,1990)将就业所需要的能力特征分为5个类别、16项技能,这五个类别分别是:基本胜任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效果、影响能力。瑞士联邦工业大学高等教育中心主任教授所领导的研究小组曾就大学毕业生获得职业成功的问题做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得到并归纳出使大学生顺利就业并取得职业成功的5个要素,它们是: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人际关系技巧;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有效的工作方法;敏锐的、广阔的视野。由此看出,国外对高校就业核心竞争力有一定的研究,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国内研究状况
国内前人关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种观点,“能力整合论”。主要代表者是北京师范大学的赖德胜、武向荣,他们从核心竞争力规范定义出发,在《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大学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以及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通过其某一要素的效用突现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孟丽菊则在《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及概念塑型》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独有的、长期形成并融入大学内质中支撑大学竞争优势,使大学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系统。她强调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独有性和积累性。
“能力整合论”考虑到了大学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把核心竞争力归结为综合能力,其中几种能力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支柱,由竞争结果反映竞争力的强弱。
第二种观点,“构成要素论”。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一般都从我国办学的实际出发提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模型。王继华、文胜利在《论大学核心竞争力》中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要扬弃其原有涵义,用以指那些“促进大学走向成功,在大学竞争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我国大学核心竞争力要从我国大学办学历程和现实国情出发来界定,应重视以下核心要素:教师、管理和大学校长。李景渤认为,形成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有五个:人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技术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科学的管理体系能发挥整体优势、完善的信息系统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保障、创新是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动力。同样,罗红在《核心竞争力培养与竞争教育平台》认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由三个要素构成:技术(教育能力、管理能力与科研能力)是关键,文化是基础,制度是保证。胡建华则在《试析研究型大学的本质一学问的生产能力》提出,大学的社会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研究型大学发挥社会职能的基础是人才生产能力和学问生产能力。人才生产能力主要表现为生产的人才的规格、数量和质量等;学问的生产能力则指在科学的理论、法则、概念、物质的发明与发现方面的数量和质量。而学问生产能力是研究型大学的本质特征。株洲工学院书记兼院长张晓琪在《面向市场办学是新形势下大学校长的首要任务》一文中认为,普通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教学质量”,(其发展的灵魂是创新、形成自己的包装学科群和专业群)。应智国在《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办学特色》提出,专业群(专业体系和实训体系)设是职业技术学院的核心竞争力。专业群是指一个或若干个相近相关专业及其专业方向共同组成的专业群体。通过专业群建设可以形成自己的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马士斌从分析高校竞争力的结构出发论述其核心要素。他认为高校竞争力要素共有七个层次:办学资金;知名度和美誉度;科研成果和毕业生;办学方向和办学能力;人的因素;内部管理体制与人力资源管理运行机制;高校主要负责人的素质等。在既定的外部管理体制条件下,人的因素是高校竞争力的核心。人的数量、素质、结构、配置、积极性、合作与竞争等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而核心竞争力中的核心力量是教师。
“要素论”从大学的局部出发,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关键要素作为核心竞争力发展的契机,以便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种观点,“资源论”。夏仕武在《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其形成特征》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优势资源”,.是主体对大学资源有效运作而产生的,其表现为“深植于竞争主体的各种资源之中,以自身独有的核心能力为支撑点,在履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中运作自身资源所形成的整体能力”。金勇则在《大学竞争力机理分析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认为,高等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利用现有的资源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并重与统一。经济效益是指多种渠道争取尽可能多的办学经费、投向合理的学科专业、努力降低培养成本、提高办学经费的使用效益;同时高校更应注重社会效益,高校的社会效益包括学校贡献给社会的人才、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许涛和龚波在《解读大学核心竞争力》提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与占有资源的多寡和配置有关,并且这种资源具有高度的稀缺性。主要包括市场资源、知识资源、人力资源和精神资源。
“资源论”把大学之间的竞争的本质归结为争夺稀有资源的能力,谁占有了稀有资源谁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
第四种观点,“知识基础论”。以林莉,刘云芳为代表的“知识观”,在《.知识管理与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认为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是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它“以高等学校基础设施为依托、以高等学校精神为共同愿景”,在“办学理念、组织管理、学术梯队、校园文化以及外部资源等竞争力诸要素协同作用”下形成,“是高等学校内部一系列互补的知识和技能的组合,它具有使高等学校达到国内甚至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同时提出知识管理是提高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具体说来,通过创新价值观和管理观念、优化校园知识共享体系、改进激励机制、强化知识产权、激活知识价值等有效措施,加强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对知识的有效管理,这些举措可以有效地提升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徐学兰从大学的知识特性入手认为,知识既是高校独特的资源,更是高校竞争优势的根源。不仅因为其内部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难以被对手模仿,还在于当前的知识存量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决定了每一所高校有不同的发现未来的机会、不同的创新能力,也正是这现有的知识决定了高校内各种资源发挥效能的程度不同。总之,只有知识才是高校竞争优势的源泉,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特征之所在,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知识基础论”认为学习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知识。
设计 (论文)题目:对XX区中小学体育场馆使用与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
综述本课题研究动态、选题目的及意义
目前国内外主要研究体育场馆的设计、开放及利用现状、经营管理对策研究、利用率与开放率、发展存在的问题、向公众开放若干问题等方面,都取得较好的成果。如北京体育大学 郑俊秋,李玫红著《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活动定价研究》, 主要研究了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的意义与影响因素;重庆邮电大学 李健 姚辉洲著《体育场馆的利用率与开放率》,主要研究了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率的统计与评价等都写了与题目相关的作品。
万州区作为重庆市第二大城市,地处西部。中小学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与管理现状如何值得研究,于是本课题就以这个为选题,旨在通过对重庆市万州区中小学体育场地现状使用率和管理进行调研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在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对策建议。
体育场馆资源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其开发利用已成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关键因素。体育场馆是否向社会开放并用于群众活动的开展,是评价体育场馆是否发挥其主要作用的最重要的标志。我国现阶段存在场馆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的现象,在短缺问题不可能迅速解决的情况下,避免浪费、提高利用就显得更为重要。体育场馆资源是体育产业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而中小学体育场馆资源作为体育产业的基础力量、体育场馆资源的生力军,能否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的深化改革,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进行实践,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内容:
1、学校体育场馆有效利用与科学管理的重要意义。
2、对万州区中小学体育场馆的使用情况、管理情况调查,摸清有关现状。
3、在摸清有关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对策建议。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如何提高场地使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