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的地域性与语言艺术探析论文
“地方化”不仅仅是戏曲艺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不断扩张的一种重要方式,更是“当代戏曲的一大特色”,在“戏曲”这个大的艺术门类之中,各个地方剧种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殊规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地域性”成为中国戏曲“传统”的重要特点之一。
此外,地方戏曲作为由一定区域内的民众共同创造、共同欣赏的区域性剧种,它体现了一个地区民众的总体审美趣味,是该区域内所有民众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能高高在上地站在“保护文化艺术多样性”的立场,空泛地给戏曲传统的地域性特点下定义,也不能不切实际地考虑到不同地域的民众对本地戏曲的审美和民俗需求。对一定区域内的演员和观众来说,地方戏曲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休闲娱乐、情感交流及宗教祭祀的必需品。以陕西省宝鸡地区民间秦腔演出活动为例①,庙会请戏不仅带有原始的“娱神”意味,更是村民们联络乡情、丰富农闲生活的需要;同时,在演出中还能够通过吉庆剧目,来表达一种质朴而单纯的、对幸福生活的期望。葬礼请戏,往往是因为逝去的老人多为秦腔戏迷,子女们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孝心;同时,这也是为了犒劳为举办葬礼而辛苦忙碌的乡亲邻里。至于各种企业开业、周年庆典请戏,一是企业希望借上了妆、带有“神气”的戏曲人物避邪求福,再则也给附近的居民(也即企业的潜在消费者)提供一场免费看戏的机会,企业方面可以借此机会表达“对父老乡亲的感谢”,是一种巧妙的广告策略。又如,笔者曾对兰州市区内主要茶园进行过调查,发现当地的茶园演出和业余自乐班活动,对于相当一部分中老年市民来说,听着熟悉的秦腔唱段喝茶、谈生意、拉家常,正如年轻人进KTV消遣一样,是他们日常娱乐、交际生活的一部分。而自乐班中各个年龄阶段的业余秦腔表演爱好者聚在一起,吹吹打打、弹弹唱唱,更是他们文化娱乐消遣、甚至是精神寄托的主要形式。
同样地,全国各地的戏曲演出均各有其符合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传统”,这些“传统”也只有针对这个区域内的民众才有实际的价值和意义,把东北二人转搬到苏州水巷茶楼上去,把昆曲小调放在陕西尘土飞扬的庙会戏台上,其结果如何是可想而知的。各地方剧种就像不同品种的花卉植物,只有在适合自己的地域文化土壤中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如果硬生生地把他们拔出来,“移植”到另外的土壤里,除了日益干枯僵死,别无出路。
与戏曲的剧种多样性相表里的,是它的民间性,“民间”这个词除了通常意义上含有的,与“官方”、“正统”、“贵族”等带有社会阶级性的词汇相对立的意思之外,更有“地域性”的含义。因为“民间”归根到底是民众的民间,不同地域的民众物质生活、精神世界的多样性,决定了“民间性”具体所指的多样化和地域性差异。以往研究者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已经指出戏曲在表达民众的思想情感、[2]审美娱乐需求、[3]民俗生活需要[4-6]等方面呈现出的“民间”特性,但对民间性的思考还不能就此打住,因为所有这些需求还具有地域限制性。如果只强调笼统意义上的“民间”而忽略了“民间”内部的多样性和民众群体的.复杂性,就很容易造成对真正“民间性”和具体民众群体需求的漠视。社会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曾指出,如果将广大知识阶层、贵族阶层或者说城市统治阶层的“传统”视为“大传统”,而将底层民众的“传统”视为“小传统”,那么,这两种“传统”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存在着这一种长期的相互影响的关系。“大传统”会对“小传统”形成“下渗”作用,而“小传统”既有积极向“大传统”靠拢的愿望,也会对“大传统”产生重要的影响。[7]29也就是说,“传统”有着自为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倾向,传统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们热爱并且需要它们;传统的变迁“起源于传统内部,并且是由接受它的人所加以改变的”,这种变迁“并不是由‘外界环境’强迫他们作出的,而是他们自身与传统之关系自然成长的结果”[8]229。如果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出发,为了保持某种演出形式的“民间性”而否定这种演出形式自身的发展要求,无疑是对遗产传承的自然链条的一种粗暴的人为破坏。戏曲的民间性,是具体、集中地体现在一群活生生的民众之中的,地方戏曲就是为了满足不同地域民众各种层次的需求而形成多种剧种形态的,我们必须尊重这种建立在地域差异基础上的剧种差异性。
以往学者对民间戏曲的研究,多是从文化分析、艺术欣赏、历史研究的层面展开的,但对于地方民众而言,戏曲的意义也许并不在此。比如,对于陕西民众来说,“请戏”、“唱戏”,首先是一种祖辈流传下来的仪式传统,是婚丧嫁娶、庙会祭祀以及各类庆典上必不可少的活动项目。其次,“看戏”则是一种能够带给人以愉悦感的娱乐活动和一种与亲朋好友联络感情的交流机会。此外,广大农民观众们,还相信传统秦腔剧目大部分都是讲述真实的历史故事。笔者田野调查时,剧团演员常常叮嘱我,要记住每出戏讲述的故事发生的年代,因为他们认为“这在历史上都是真事,人家是有记载的”。从《闯宫抱斗》、《太和城》到《八义图》,再到《出汤邑》、《金沙滩》、《二进宫》,几乎每次演出历史戏,演员们都会向我强调这一点。
传统秦腔戏剧目确实是以历史剧居多,而且很大一部分剧目都是基于历史演义而发挥出来的,其中包含了一些历史真实的成分。虽然这些民间传说和曲艺作品中的历史,对很多历史研究者来说都是“戏说”、“歪说”,但在广大民间观众中却具有很大的权威性。传统的秦腔历史戏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赢得了演员和观众的“尊重”。特别是那些讲述民族英雄和忠臣烈士英勇事迹的历史戏,无论演员还是观众都会对其中的主人公抱有崇敬之情,而对奸臣逆贼则嗤之以鼻。典型的表现是,一出秦腔传统历史戏中,戏分最多的肯定是忠臣义士而不会是奸贼,团里台柱级别的须生演员很少饰演坏人,而演员也往往不愿以自己饰演反面角色的戏作为自己的拿手戏①。从观众的角度来说,他们一般不会为“坏人”的表演而鼓掌叫好,更不会为饰演反面角色的演员“搭红”、放鞭。②[9]72如秦腔传统剧目《八义图》(即《赵氏孤儿》———笔者注)演出时,饰演为救孤儿而慷慨赴死的卜凤、公孙杵臼、程婴等正义人物的演员都会被“搭红”、放鞭,而屠岸贾的饰演者,即使被有些观众称赞“演得好”,也不会得到这样的待遇。也就是说,戏曲的“教化功能”其实不仅仅是上层统治阶级从意识形态角度出发对戏曲提出的“非分要求”,也不仅仅是文人创作者从主观态度出发的“一厢情愿”,同时还是广大观众心中已然形成的一种观赏需求。戏曲在民间传播,确实起到了知识传播和道德培养的积极作用。戏曲剧目的“历史讲述”和“道德教化”特点,对地方民众思维方式、价值判断的培养和塑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也是戏曲地域性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而言之,戏曲“传统”的地域性特征,不仅体现在不同剧种形态各异的表演方式和艺术风格上,更体现在各剧种与他们所属地区民众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密切关联之中。我们不应该只站在“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保持戏曲艺术多样性”的艺术家和理论家的立场上,对如何保护、如何发展指指点点,而应该认识到,这种“多样性”的形成和发展首先取决于民众多样化的审美娱乐需求。应该首先弄清楚观众需要什么,并尊重他们的需要,给他们传承或者改变自己的“传统”的自由。
所谓“口头性”,是借鉴了英文单词Oral/Orality的译法,包括口头创作和口头传承两层含义,在OralandIntangibleHeritage(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和OralPoetry(口头诗歌)这两个相关的重要概念中,“口头”(Oral)均同时包含这两层含义。有学者指出,应将其译为“口传”更为合适,[10]36诚然,“口传”固然强调了传承方式的非文字性和动态性特点,却忽略了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即兴发挥和口头创造性。因此,笔者以为,反倒是“口头”这个似乎比较含混的词语更有概括力。虽然借用了英文词汇,但并不是说中文语境中就没有这一概念;恰恰相反,我国文化传统中,强调“口头”材料价值的历史要更为久远:如汉语中“文献”一词中的“献”字,朱熹曰:“文,典籍也;献,贤也。”即,“文”原是指书面的文字记载,“献”则指博闻的贤人的口头传闻。[11]12可见,文化传统的“口头性”特点,是人类文明的共有特征。
曾有学者将戏曲归结为“语言的艺术”,并从“文学性”的角度对戏曲的“现代化”提出要求。自然,大部分戏曲剧目都有大量可以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创作和记录的唱词、念白,从这个角度出发,认为“元杂剧”、“宋元南戏”、“明清传奇”和“地方戏”都是一种“戏曲文体的概念”[12]4,似乎也未尝不可。接着,如果从文学角度出发对戏曲的唱词和念白进行分析,认为其具有“诗的韵律、节奏”,从而将元杂剧、宋元南戏都纳入“抒情诗”[13]8的范畴,这个逻辑也大体不谬。这也是很多学者斥责清末以来以京剧为代表的地方戏,“使戏剧文学性和思想内容大大‘贫困化’”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14]5但笔者以为,即使考虑到戏曲拥有大量韵律化和节奏化的唱词和念白,故而承认“戏曲文学”的存在、承认“戏曲”的抒情诗本质、承认戏曲是在表达某种思想和情感,也必须认识到,这是一种“口头文学(Oralpoetry)”,它遵循着“口头诗学(OralPoetics)”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口头诗学”理论源自西方文学理论界对荷马史诗的形成及其传播形态的讨论,20世纪30年代,帕里和洛德在对南斯拉夫地区口头史诗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被后世命名为“帕里洛德”理论的观点。自此以后,有关口头诗学理论的方法,“已经影响了散布于五大洲的、超过了150种彼此独立的传统的研究”[15]5,这一理论在大量人类学调查材料的基础上,强调被传统的研究方法所忽略了的史诗文学的口头创作和口头传播特性。“口头诗学”理论,对我们认识中国曲艺和中国戏曲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戏曲的成熟和完善得益于唱讲文学提供的足够多的、情节足够丰富的故事本事,当前许多盛行的剧目,无论是元杂剧、宋元南戏还是明清传奇、地方戏曲剧本,都和唱讲文学有很大的关联,甚至有学者提出,许多地方剧种完全就是在地方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形成的。当然,有关唱讲文学对戏曲艺术所产生影响究竟有多大的问题,相关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但可以肯定的是,戏曲从唱讲艺术中吸收了很多珍贵的养料,其中就包括“口头性”特征。由于唱讲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口头创作、口头传承的艺术样式,“一般来说,说唱的文本就是这样从无数艺人的口中产生的‘口头创作’的阶段成果”[16]48—49。对民间说唱艺人来说,“与文字相比,戏剧或说唱的词句首先是作为‘声音’存在的”,而且艺人还常常“得到师父口头传授书词”[17]84。即使对于现成的演出本,“艺人们也一般不将其书词全部背诵下来,而仅仅是记住其故事情节和成为‘赞’、‘套’、‘赋’的某种韵文就登场了”[18]87。那些认为戏曲源自唱讲艺术、戏剧剧本来自说唱文本的观点,至今有一个问题无法解释,那就是,为什么从说唱文本到戏曲“剧本”之间的“链条仍有一些缺环”?有学者将完善这些“缺环”的希望寄予“文献发现”[18],其实,这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戏曲艺人的口头创造。既然唱讲文学本身,允许艺人对底本进行口头的即兴创作,当它转为另一种形式不同却拥有更加突出的“表演”本质的艺术所用时,这种被实践证明极富创造力和实用性的创作方式,自然会被继承下来。从“口头诗学”的角度来思考,也更容易理解中国戏曲幕表制、条纲戏的演出形式何以成为可能。
总而言之,如果考虑到戏曲唱词、念白的“文学形式”,从文学角度理解戏曲的“传统”,这也未尝不可,但必须认识到戏曲剧本不仅仅“为上演而设,非奏之场上不为功”[19]1,而且是可以直接在场上以口头方式创作、并且以师徒之间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下去的。
戏剧是由“文本”和“表演”共同组成的一种“综合艺术”,两者缺一不可,互相依存。上文已经分析指出戏曲“文本”的口头性质,那么接下来,则需再来探讨“表演”的口头性质。事实上,用口头诗学的理论分析戏曲表演的口头性仍有一定的局限,因为舞台表演已经远远超越了口头讲述、口头表演的唱讲艺术范畴,而具有肢体表演艺术的特征。笔者此处只是借鉴口头诗学的理论思维,反对将戏曲艺术文本化、将演出凝固化,认为戏曲的舞台表演具有类似于口头表演的临场创造性和口头传承性特征。笔者在对宝鸡新声剧团及宝鸡秦腔民间演出形态的调查中发现,同样的一个剧目,从来不会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演出。正如有老艺人明确指出的那样,有些戏“根本没有啥本子”,“不同班子有不同班子的演法”。唱词和念白部分尚且如此,具体的身段表演就更加具有灵活可变性了。新声剧团丑角演员杨宝国的表演就很能体现这一点,作为该团唯一当行的丑角演员,他饰演的刘媒婆、杨三小、花仁义、赵飞等角色,时常令观众捧腹大笑,而同样的这几个角色每一场他都有不同的演法、不同的台词和动作,每一场都会增加自己临时发挥的“活口”。当笔者问他这些活口是如何编排出来时,他笑着回答:“这都是胡说八道呢,没有啥道理。见啥人说啥话么!”但又随即严肃地说道,“虽然不存在编排那一说,可也不能真的胡说,要心里有底,说得干净利落、适可而止。”①
其实,理解戏曲的口头性特点,也只能是作为理解戏曲唱词、念白等语言性表演部分的一个新切口。凝结着更多戏曲“传统”的表演的口头性,则需要从另外的角度切入,那就是师徒之间“口传身授”的技艺传承方式。由于戏曲演出纯粹依靠演员高度技艺化、繁难化[20]的肉声演唱和肢体表演,因此,从根本上来说,戏曲是完全诉诸场上的一种表演艺术。它的许多身段程式不仅无法用文字来记录、表达,甚至也是“口传”都说不清楚的。和其他所有类型的文化传统一样,在世代延传过程中的“那些弦外之音(over-tones),不言而喻的知识(tacitknowledge)成分,以及洞见之类不宜应用原理和规则的东西,是不能以明确的语言进行传授的,而要通过内心联想,通过对动作执行者的典型行为的移情来获得”[8]23。具体至戏曲艺术中,就需要老演员的亲身示范,也就是“心授”,演员们习惯称之为“带着走一遍”。演员“跟着铜器点子”、“跟着师父走一遍”之后,很多困惑便可以得到解决。
同样以宝鸡新声剧团为例,该团大部分年轻演员毕业于各类戏曲学校,三年的在校学习仅能掌握基本的表演技法,进剧团后,要想上台表演还需要由老演员对其作具体的指导,这种指导便都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的。笔者在调查期间发现,这种技艺传授行为可以随时随地发生,灵活性很强、形式也比较多样,比如年轻演员在台下观看老演员的现场表演,休息时听老演员“说戏”,等等。如今,随着各种视频影像资料的普及,年轻人还可学习其他知名演员的表演。但这样“看”、“听”、“说”仍然不够,还需要“做”,即老演员的动作示范和年轻人自己的舞台实践。总之,老演员的口传心授和年轻人的身体力行,是戏曲表演技艺得以传承的两个根本要素,二者缺一不可。这一点,从新声剧团老团长李扶中对现在大部分演员不认真练功,只想偷懒地看看、听听,“上台后学样样”的现象表现出的强烈不满也可以体现出来。正如他情绪激动地感慨道:“不是说所有东西都是你看就能看会的,这需要功夫,没有功夫,你演的就算是对的、没错,也不好看、不合式,行家一看就看得出来你这个演员的水平”②。
事实上,认为戏曲是“语言艺术”和认为戏曲是由“剧本”和“演出”共同组成的“综合艺术”这两种观点,笔者均不敢苟同。但上文仍然在肯定这两种观点的基础上分析戏曲“传统”的口头特征,只是为了强调认识“口头性”的重要意义。笔者认为,戏曲不仅仅具有口头艺术的特性,更是一种纯粹的表演艺术,无论是其体现为“文学形态”的唱词和念白、还是最终以“表演”为本质的成品———一次具体的演出,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表演艺术就是一种“时间与空间的瞬间结合,它的本质就是intangible”,也就是“无形性”、“转瞬即逝性”①[21-23]。而戏曲之所以具有这种intangible之特性,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以演员在场上的“在场表演”为主要创作方式,以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既不囿于剧本、灯光、舞美等物质工具,也不会停滞于任何一个固定状态,整个创作、传承过程都依赖“人”的创造力,长期处于不断更新、不断变动的发展过程中。
以剧种多样化和民间性为主要表征的地域性,和以口头创作为主要创作方式、以口传心授为最佳传承模式的口头性,是戏曲“传统”最为突出的两个特征。其中,剧种多样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至今仍然在继续。口头创作和传承的灵活性、创造性也体现出强烈的活态特性。因此,戏曲的“传统”绝对不是已经僵死的、固定不变的、“跟不上时代”的“旧传统”,而是内在的蕴含着无限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一种“活”的传统。遗憾的是,这一点却常常为传统戏曲研究所忽略。[24]96因此,笔者以为,回归“传统”,肯定“传统”的活态性和创造性,发掘古老“传统”对当下戏曲传承、发展的重要意义,从“传统”中汲取力量,是解决当前戏曲困境的根本出路。
经营上:
文化上:
1.坚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如实反映文化遗产的内涵是每个传承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保护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则是基础中的基础。
2.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任何事物要走向强大必须有创新的能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样不能只停留在传承的层面上,要注重形式的创新,使其在保存原本文化的基础上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
政府方面:
全方位积极扶持,做好监督工作;对于毁坏和过度开发行为给与惩罚严厉的惩罚措施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后盾,只有建立起完整保护制度,文化遗产才不会被随意破坏;培养传承人员。政府可以从教育入手,在全国建立起专门的民俗技艺学校,培养人才;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使更多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并逐步建立起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更好的保护中国文化。
以上来自本人毕业论文,同意请采纳~~
不算是。现在是CSSCI来源期刊。还未纳入到核心范围。
比较权威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考古学报》、《考古》,以及国家文物局下属的《文物》,此所谓考古界“三大杂志”。另国家文物局办有《中国文物报》,多有文物政策、最新动态及普及知识等,还有《文物天地》、《中国文化遗产》。还有国家博物馆主办的《中国历史文物》,故宫博物院的《故宫博物院院刊》。河南有《华夏考古》、《中原文物》,陕西有《考古与文物》、《文博》,河北的《文物春秋》,山西的《文物世界》,湖北的《江汉考古》,江西的《南方文物》,南京的《东南文化》,四川的《四川文物》,黑龙江的《北方文物》,内蒙的《内蒙古文物考古》。
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外期刊有《国际遗产研究期刊》。《国际遗产研究期刊》是1994年创刊的,表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前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是AHCI(2022版)外文期刊。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令亿万中华儿女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是,中华文明历经数千载,经历多次朝代更迭和外族入侵,却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饱经沧桑,虽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地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下面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供大家借鉴参考。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第一篇:新媒体环境下汉中传统文化遗产的现代转化探析摘要: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探索新媒体技术支持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当下研究热点。本文以汉中地区为切入点,借助新媒体技术,探讨汉中历史文化遗产的现代转化与传承的问题。分析汉中地区的经典成语故事、古代文学作品、传统戏剧、以及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创新与传播,探索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传承,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公众的民族情怀与人文素养的有效路径。关键词:新媒体; 中国传统文化; 汉中历史文化遗产; 现代化转化与传承;1 研究背景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其意义就在于对传统文化进行新时期背景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证明:人们只有在已有的传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传统和传统文化才能承承相因、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发扬光大。”[1]“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传统文化是人民辛勤工作和智慧的结晶。我们必须从历史的延续和文化发展的继承出发,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进行创新。”[2]因此,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转化,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担当,同时也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一种使命。新媒体是一种新生的媒体形式,它是继传统的报刊、广播、户外、电视后出现的“第五媒体”。其功能强大,主要借助于当今发达且成熟的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移动网络、区域无线网等技术渠道以及互联网、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的终端,实现海量信息资讯和娱乐体系的在线共享。新媒体技术使得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和接收者实现了平等和对等,人们既可以发布和传播信息,也可以接收和享用信息,并与周围的人和事物以及世界实现互动。“新媒体的特征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3]新时期,保护和传承好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历史性任务。将新媒体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结合起来,使得两者相辅相成,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着重要意义。2 汉中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简介“截止到2011年6月,汉中已经拥有国家级名录6项,省级名录39项,市级名录59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广泛,种类多样,既有体现历史文化的故事传说及民间戏曲,又有贴近百姓生活的各种民俗活动。”[4]其中比较知名的有蔡伦造纸传说、洋县佛教音乐、镇巴民歌、汉调桄桄、洋县架花焰火技艺、洋县悬台社火等,两汉三国时期遗存下来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俗丰富了汉中的地方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急需借助新媒体传播平台进行现代转换与传承。3 汉中地方传统文化新媒体形式的现代转化与传承(1)汉中经典成语故事及传说新媒体形式的转化与传承。成语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一页。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包含着一段令人回味的历史烟云,其中蕴含着很丰富的人文哲理与生活经验。汉中历史悠久,两汉三国历史文化比较丰富,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流传下了许多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及历史传说,比如,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萧何月下追韩信、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张骞故事传说、廉泉让水、褒姒传说等。对经典成语故事及传说进行整理和编排,标注拼音,制作成为电子书样式,并配上真人语音以及名家讲读的音频;还可制作成幻灯片PPT的形式,配上相应的图片,如果条件允许则可使用GIF动态图片,这样更具吸引力。此外,将文化典故以动画的方式进行呈现,或制作音频节目,将文本转化为音视频以满足受众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借助手机APP在线功能推广和宣传,实现文化的活态传承。(2)汉中地区传统手工技艺新媒体形式的转化与传承。千百年来,中国的传统工艺与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工具与材料,人们将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经验和认识,以相对稳定的造型、图式、技艺和文化等要素凝结在器物之中。[5]中国传统工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由于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氛围,汉中本地保留下来了一些传统的手工技艺,例如,汉中面皮的制作技艺、蔡伦造纸工艺、汉中张氏摩崖石刻拓印技艺、洋县蓑衣编制技艺、城固泥塑、洋县架火烟花、谢村黄酒酿造技艺、西乡松花蛋制作技艺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地方手工技艺急需得到关注和保护。在今天这个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大众传媒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可以借助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来进行宣传与推广,使传统技艺能够被广大的人们所认知和了解。因此,对汉中本土传统手工技艺进行视频加工,将诸如蔡伦造纸技艺、汉中面皮、谢村黄酒的制作过程完整的拍摄记录下来,对其中的加工环节进行细致和完美的展现,能够引发受众的感知欲和好奇心。通过拍摄纪录片或微电影形式,配以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让观众在观赏这些传统手工技艺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一种心灵的愉悦与放松,体味传统文化的魅力。(3)汉中传统民俗文化和民俗活动新媒体形式的转化与传承。历经千秋的历史典故,家喻户晓的民俗活动,见证了汉中地区历史的进步和人们思想意识的开放,相比陕南地区其他区域所特有的自然风光,汉中地区的民俗文化更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首先是汉中的民俗文化,即在汉中境内的民间地区所形成和保留下来的民间艺术,例如汉调桄桄、镇巴民歌、洋县佛教音乐、端公戏等。进行新媒体形式的转化,可以请一些老艺人和技术成熟、经验丰富的民间艺术家进行现场演绎,通过现场录制和后期制作的方式形成音视频作品,通过各大视频媒体以及网络平台进行投送,也可以由当地政府着手操作,在地方台以及各大公共场所的LED屏幕上进行滚动循环播放。其次是汉中的民俗活动,汉中的民俗活动多种多样、种类丰富,如南郑协税社火高跷、南郑新集采莲船表演、略阳羌族羊皮鼓舞、洋县杖头木偶戏、洋县悬台社火、老君庙会、春官说春发放春贴、勉县武侯墓清明祭祀活动等。这些精彩纷呈的传统民俗活动展示了汉中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要对其进行新媒体形式的转化与传播,可以借助一些官方和非官方网络进行传播,充分挖掘民间传播的力度。例如,可以邀请知名视频网站的主播,比如哔哩哔哩、Ac Fun、斗鱼、抖音等,现场参与活动并进行实时直播与互动,借助主播个人的影响力和自媒体视频平台的强大扩散力,可以吸引更多的关注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汉中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此外,借助微信,建立汉中民俗活动的公益性宣传公众号,向广大的在线用户进行推送,有一定的宣传与展示效果。(4)VR技术与汉中文化旅游景点的线上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能使用户沉浸到环境中。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汉中还拥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即各种文化旅游景点。其中,两汉三国时期的石门栈道、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武侯墓、张良庙等。需要政府投入一定的资金,聘请专业的技术团队,对这些文化旅游景点进行精准的测绘,然后通过计算机进行3D立体建模,建立线上文化博物馆。还可在城市内的各大公共场所建立市文化旅游景点的VR体验馆,广大市民和外地游客不用亲临景区,借助VR设备,进行在线漫游,体验立体沉浸式虚拟游览,并能与景点内的物体进行互动,从而获得立体式全感官的综合性体验。这种新的游览方式与以往的游客进入景区实地游玩体验相比,在保持景点全部区域各种参数与信息完整收录与提供的同时,还降低了参与体验的门槛,能够让游客获得多倍的感受与身心的全面满足,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思维与设计理念。4 结束语本文主要探讨了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汉中历史文化遗产的转化与传承的可行性策略,提出借助在线网络媒体技术和各种视频平台,以及VR技术,对各种类型的文化遗产进行视频化和立体化的制作的发展路径。此设想的实现需要政府的帮助与支持,加大新媒体传播的力度,使汉中的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得到普及并深入人心。参考文献[1] 吴增礼,王梦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维度和限度[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01):1-7.[2] 侍舒玮.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化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J].戏剧之家,2019(12):219+221.[3] 张婕,苗思雨,逯鹏祥,等.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特征与对策研究[J].城市党报研究,2020(03):90-92.[4] 潘秀梅,张慨.浅析陕西汉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保护现状[J].美与时代(上),2013(07):43-45.[5] 贺超海.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8.
世界遗产与当代生活 (2230字)内容摘要:本文就世界遗产的文化基石、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的统一、遗产扩展项目的范围和意义与当代人的生活、遗产公约的权威性等几个问题展开思考,提出诸如“世界遗产事业应以巩固和发扬世界共性的进步文化为依归”、“非物质遗产应当作为物质遗产的必然延伸而加以默认或自然扩展”、“遗产扩展项目应有时空的限定和更明确的界定”、“如何提升遗产公约的权性和‘反人类共同遗产罪’的国际法上的意义”等若干看法,以期抛砖引玉。世界遗产正日益成为一个广泛而热门的话题,世界遗产数量的多少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尺码之一,各国政府也为申报世界遗产而不惜动用外交、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影响力,由此不难看出世界遗产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积极意义。世界遗产同时又是个十分宽泛的课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有这一切对于推动人们对世界遗产更加深入的认识是很有益处的。本文想就世界遗产的文化基石、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的统一、遗产拓展项目的范围和意义、遗产公约的权威性等几个问题展开思考,以期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同仁。一、世界遗产的文化基石人类社会的文明起源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这就决定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也必然是多元的,所以即使在资讯发达、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世界的文化依然是多元性的。然而无论怎样的多元,始终有鲜明的共性,这同样从文明的起源开始就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一大特点。比如,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类朴素的唯物思想、对美的追求、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寻、对祖先的崇拜、对人类自身生存模式的幻想、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都反应出人类文明的共性。随着文明的进步,这种共性已经成了或者正在成为不同文明体系之间相互连接相互包容的理性内核。世界遗产之所以在短短三十年时间里能引起全世界的普遍关注且势头正兴,显然人类的文明共性是非常重要的指导理念,从这里,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在世界范围内,作为世界遗产的文化基石主要是哪些,这将有助于人们从宏观的理性的角度更加深入地认识什么是世界遗产,世界遗产在人类文化领域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也许是世界遗产文化基石的重要组成部分:1、未来世界的憧憬与追求我们有趣地发现,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白色人种还是黄色人种,在人类的早期文明中都普遍存在着对未来世界的憧憬与追求的文化现象,这一文化现象一直持续到今天而不衰。孔子的“大同世界”、柏拉图的“理想国”、释迦牟尼的“极乐世界”、耶稣基督的“天堂”等等,虽然名称各异,却是殊途同归。正所谓“天同此理,人同此心”。2、对天灾人祸的恐惧与防范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时刻面临着来自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双重挑战,对天灾人祸的恐惧和防范贯穿了整个人类的发展过程。防天灾避人祸,可以说是一切文化的共有的价值取向之一。3、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全球意识的产生是随着工业革命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而越来越强烈的,可以说,全球意识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最重要的意识之一。与此相关联的是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大气污染、海洋污染、传染病等等,不可能也不再仅仅是一个地区或某个国度的问题,而是与全人类密切相关的全球性问题。4、对人类自身的认识进入 20 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强烈地去认识自己,生命科学的发展,克隆技术的诞生,生命密码的解破等等,促使人类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以上四点,正是人类走向共同文明进步的文化基石,正是有了这样共同的文化基石,人们才会对世界遗产达成共识,世界遗产事业也只有在这样的文化基石上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而优秀和珍贵的遗产又能反过来为巩固和丰富这些文化基石而发挥积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人类文明的自觉和认同感,使世界遗产的保护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的呼声和需要。诚如《世界遗产公约》的前言指出的:“ 注意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一方面因年久腐变所致,同时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造成更加难以对付的损害或破坏现象,考虑到任何文化或自然遗产的坏变或丢失都有使全世界遗产枯竭的有害影响, 考虑到国家一级保护这类遗产的工作往往不很完善,原因在于这项工作需要大量手段而列为保护对象的财产的所在国却不具备充足的经济、科学和技术力量,回顾本组织《组织法》规定,本组织将通过保存和维护世界遗产和建议有关国家订立必要的国际公约来维护、增进和传播知识,考虑到现有关于文化和自然财产的国际公约、建议和决议表明,保护不论属于哪国人民的这类罕见且无法替代的财产,对全世界人民都很重要,考虑到部分文化或自然遗产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因而需作为全人类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护,考虑到鉴于威胁这类遗产的新危险的规模和严重性,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这种援助尽管不能代替有关国家采取的行动,但将成为它的有效补充,考虑到为此有必要通过采用公约形式的新规定,以便为集体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由此可见,世界遗产事业是真正的全人类自己的事业,是切切实实为全人类的共同的文明进步服务的伟大的事业。和平共处、天人合一、地球家园等文明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因此而深入。世界遗产事业也必须有利于巩固和丰富人类共同的文化基石才能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所以,世界遗产事业的发展壮大,不能仅仅局限在遗产本身的保护上,而是应该与一切违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行为做斗争,去倡导健康的文明。 8 回答者: 东方旭起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世界文化遗产的话题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家好!我是来自欢乐阳光旅行社的导游,我姓刘,大家能够叫我刘导,此刻就让我带大家走近我国的“世界遗产”——故宫,另外提醒一下,大家不要乱涂乱画呦!
此刻来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故宫,故宫又名紫禁城,因为时间慢慢的过去,人们就叫它故宫了,它是皇上和皇妃住的地方,里面还有许多中国的宝物、名画和名诗。
此刻我们来看它的城墙,城墙高约十米,有四座城门,南面是午门,北面是神武门,东西面为东华门、西华门。宫殿是长方形的,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七十多座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宫殿和九千多座高低不一样的房屋,墙外有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各有一个玲珑奇巧的角楼,下头我们就到珍妃井去看一看吧。
此刻我们来到了珍妃井,说到那里大家都听说过珍妃跳井的故事吧!下头由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珍妃井的由来,1887年光绪皇帝在慈禧太后的威慑下,无奈地选了隆裕皇后和瑾妃、珍妃之后,他渐渐地爱上了珍妃,这件事被慈禧太后明白了,便把珍妃扔下了井,人们为了纪念她便把那口井叫做珍妃井,这就是珍妃井的由来。
我们往下看,此刻我们来到了九龙壁,大家看上头有九条颜色不一样,姿态各异、十分美丽的九条龙,他们最中间的那一个是金黄色的,它代表着皇帝的尊严,其中有一条红色的龙,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打,有一块石头已经掉了,是现代的石匠找到相同颜色的石头又后补上的。
各位游客,故宫之旅结束了,很高兴当你们的导游,祝大家生活愉快、身体健康!,期待下次的相遇!
一说起南阳,大家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卧龙岗。是的,天下第一的军师“诸葛亮”就在这里。修筑卧龙岗是为了纪念诸葛亮,在这里一直有一个故事就是“刘备三顾茅庐”。一提起“三顾茅庐”大家肯定熟悉,我也非常熟悉。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刘备第一次去茅庐的时候,诸葛亮出去了。第二次去茅庐的时候,诸葛亮去游玩了。第三次去的时候,刘备、关羽、张飞先沐浴了一下才去了卧龙岗。他们到的时候,诸葛亮在睡觉。刘备不想吵醒诸葛亮,就没有让诸葛亮的徒弟叫醒他。最后,诸葛亮因为刘备的忠义给感染了,当了他们的军师,帮他们打了许多胜仗。
这里的风景也非常有古代的文化感。比如说:给诸葛亮对拜的地方、史记馆里面、十八罗汉的雕塑。这些都有着古代的文化感。在给“先师”对拜的地方就有着很多古代的城墙,让人们感觉这些东西跟古代的东西没有区别。还有史记馆里面,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那些故事的字是用一些古代的东西刻在上面的,而且这些人物也跟古代的差不多,这些也可以让人们感觉到了古代的气息。还有十八罗汉,这些十八罗汉的雕塑可都是人们挖出来的。有的完好无损,有的头没了,有的身子没了只留下了头,有的只剩着身子了。
卧龙岗家有很多很多故事还在发生着……
山塘街坐落于美丽的苏州金阊区,被誉为“姑苏第一名街”,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扬子晚报》小记者的采风活动就在古朴典雅的山塘街开展。
乘上大巴,欣赏着一路风景,不一会儿便到了目的地。走进古镇,放眼望去,只见山塘街四周由湖水概括,几条小船在湖面上慢慢地行驶,船上的游客看着这美景,深深的陶醉了。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有一种古色古香的气息,仿佛到了仙境一般,诗情画意,让人感觉飘飘欲仙。跟随着老师的脚步,我们来到了吴宅庄园,这里是吴晓邦的故居。据导游介绍,吴小邦是现代舞的创始人。走进园子,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小亭子,亭子中间有一个小圆桌,中间有一片玻璃,下面是酒,这就是一个小酒窑。亭子旁边有很多很多的空酒瓶在山上,我给这座山取名为“小酒山”。
再往里走旁边有一条河,这是护城河。湖水清澈见底,时不时有几条小船划过。再往里走,我们来到了选酒区,门口有一个装饰物,上面是一段树的树干,用来酿酒;下面是西方的保护神,采用了中西结合的方式。里面有来自各个大国家的好酒,比如:法国、意大利、美国等。藏酒屋里有价值二十万的酒。在门口外,有一棵小松树,它有九层,喻意是步步高升。在选酒区的旁边,也有一个装饰物:一个红酒瓶里的红酒倒入茶杯,一的茶壶里的茶倒入红酒杯里。这也是中西结合。
吴宅庄园参观完了,走回古街,两旁的商品琳琅满目,有江南特产糕点、麦芽糖、丝绸等,我们逛了会儿后,就坐上了大巴,走上了返程之路。
这次旅行,让我充分地感受到古镇的的文化气息,这大概也就是它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之一吧。
中国是一个礼貌古国,蕴藏着人们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例如:夏、周、商三代国家的出现和发展,农耕文化,许多古人的遗址等等。历史也是民族赖以认同和团结奋斗的精神基础,历史需要我们肩并肩去守护它!
回首历史,中华礼貌的拓展,大一统帝国与多民族融合,繁荣昌盛的隋唐礼貌——这些我们中国历代走过的旅程仿佛还历历在目,挥之不去。可是在这些我国古代繁荣景象的背后曾不知有多少惨不忍睹的事件在上演:黄河流域中为了争夺土地、财务,部落间经常发生战争;秦始皇期间,滥用民力,使民不聊生,秦二世即位后,更加昏庸,最终爆发了农民大起义;商鞅变法,却遭酷刑而死……
历史是如此的深重,历史是如此的灿烂。脚下的每一步路,似乎都成了对时间和空间的穿越。在现代,从古代流传下来的遗产少之又少,如果我们此刻还不保护它们,那我们中华儿女岂不是太对不起以前的辛苦劳动者了吗古老的中华民族,应对头顶上的那片天空,迷惑,畏惧,无奈而又向往。谁会想到千百年后的文化遗产,会成为中华儿女探索的终点呢
作为新时代的莘莘学子,我们更应当认真学习我国的历史文化,多关注我国的民俗传统,进取投入到保护中国文化遗产活动中,贡献自我的力量。我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中华文化遗产必须会得到保护和发扬!
遗产已经成为历史上的耀眼明珠,我们绝不能让它停留在此刻,停留在历史上。让文化遗产成为一幅壮美的画卷,一如谱写在旷野的诗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 作文 吧,作文可分为 小学作文 、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世界 文化 遗产小学作文450字,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世界文化遗产小学作文450字一
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它的总宽度约长二万千米,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也因此得到了一个称呼——万里长城。
长城始建于两千多年前。那时,秦始皇动用了大约几百万人来修建长城,占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依靠人力,再加上工作环境很是陡峭,可想而知古代的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是多么艰难啊!
长城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沿着山脊向远方依次排开。城墙上分布着的雄关、隘口和敌楼、烽火台,显得长城更加雄伟壮观。曾任美国总统的里根说过:“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确实令人鼓舞。”
我国还流传着一个关于长城的民间 传说 :在修建长城时,除了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之外,其他人都要去。刚新婚不久的范喜良也被官兵强行捉走,与妻子孟姜女分开了。后来,她十分思念夫君,就千里迢迢地来找范喜良。当她得知夫君死了,她十分难过。就一直在长城下哭。不知过了多久,长城倒了一截,露出了范喜良的尸体。这《孟姜女哭长城》的 故事 令人痛心疾首。
长城是我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它的雄伟壮观是世界闻名的。让我们对建造文化遗产的人们表示敬佩,也向长城点个赞!
世界文化遗产小学作文450字二
欢迎来到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位于号称“煤都”的山西省大同市以西约16公里处,它是中国最大规模的石窟群,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云冈石窟是我国古代 雕刻 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著名的大型石窟群之一,它开凿于北魏年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据说它是那个时代的能工巧匠们前后用了近30年的时间才完成的。整个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 53个,大小造像51000多个,石窟中雕刻的内容基本上是佛像和佛教故事。它们中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形象,如佛、菩萨、弟子和护法等;有风格古朴,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刀法娴熟的佛传 浮雕 ;有构图繁富,优美精致的装饰纹样,真是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呀!
同学们,由于云冈石窟的洞窟比较多,一共有 53个,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个最大最有代表性的石窟,你们知道它是哪一窟吗?让我告诉你吧,它就是第五窟中最大的佛像三世佛,它中间的坐像高达17米,大佛的双腿长达米,膝上可容纳120人,一只脚上可站立12人。怎么样,够大的吧!
世界文化遗产小学作文450字三
大家好!欢迎来到大足石刻,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将带大家一起游览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大足石刻一共有70多处,总计100000多驱。其中,北山石刻,南山石刻,宝顶山石刻,石篆山石刻,石门山石刻最为著名。大足石刻最早建于宋朝。
然而,我们最为关注的千手观音在宝顶山石刻。千手观音形体匀称。千手观音,它有“千手”一共是1007只手,如孔雀开屏般的美丽,对了,千手观音身上有金光闪闪的金薄。千手观音的上,下,左,右都伸出纤美的手,手里拿的有斧头,宝剑绳索等法器。千姿百态,无一雷同。
关于“千手观音”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年妙庄王生病了,到处求医治病,找了很多医生都说无药可治,之后,有一个医生说:“只有亲骨肉才能把病治好。”秒庄王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叫妙金,二女儿叫妙银,三女儿叫妙善。妙庄王求了两位女儿,都不愿意。三女儿知道后答应了。佛祖被感动了就给了她一千只手。有一天七个仙女下人间,经过了大足石刻,被这里的千手观音吸引住了,就给了它7只手。千手观音就多了7只手。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千手观音”有1007只手。
世界文化遗产小学作文450字四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自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故宫累计接待观众达到1亿人次。2019年起,故宫将试行分时段售票。2018年9月3日,故宫养心殿正式进入古建筑研究性保护修缮工作的实施阶段。
故宫有四个大门,正门名为午门,其平面为凹形。午门后有五座汉白玉拱桥通往太和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故宫的四个城角都有角楼,高米,十字屋脊。
世界文化遗产小学作文450字五
布达拉宫是一个神秘的地方,也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坐落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市西北玛布日山上。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城堡和寺院合成一体的宏伟瑰丽的建筑。
关于建造布达拉宫的原因,据说是西藏吐蕃王朝的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建。布达拉宫十分宏伟壮观。它高二百余米,外观十三层,内为九层,海拔三千七百多米,占地总面积三十六万余平方米。如果站在布达拉宫前面仰望,人们看不出它到底有多高;左右环顾,也看不到它的边在哪里。有人估计,如果想数一数里边的房间,可能几天也数不完,因为房间有好几千个。如果想围着布达拉宫走一圈,可能要走好几天。
你可别以为如此宏大的布达拉宫建造得十分粗糙,它可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它的外表染上了美丽的红色,典雅大方又不失佛教特色;内部更是金碧辉煌,走在布达拉宫之中,随处可见佛相、壁画和精巧的家具。在宫中漫步,这种美怎能不让人折服呢?布达拉宫内部的美无处不在,与佛教神秘的气息一起弥漫在各个角落,就连一块砖头都把美展示得淋漓尽致,无论你在哪儿看,都是金碧辉煌……
关于布达拉宫,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及未解之谜,等待着人们去解开。
世界文化遗产小学作文450字六
长城,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它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
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的著名的 典故 “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
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度超过万千米。城墙的平均高度为米,有些地段高达14米。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比较低,平坦的地方构筑比较高,紧要的地方比较高,一般的地方比较低。
长城与巴比伦空中花园、亚历山大灯塔、奥林匹亚宙斯神像、阿尔忒弥斯神庙、埃及胡夫金字塔以及秦陵兵马俑并称世界八大奇迹。
好了,长城就先介绍到这儿,俗话说的好,不到长城非好汉,没有来过的朋友一定要去看一看哦!
世界文化遗产小学作文450字七
大家好,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是闻名天下的莫高窟。莫高窟地处敦煌,它和鸣沙山、月牙泉一样是敦煌著名的旅游景点,还是我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29处景观之一的文化遗产。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鸣沙山东麓。洞窟始凿于公元4世纪,至14世纪结束,前后延续约一千年。莫高窟是一座灿烂辉煌的建筑,是绘画和雕塑之宫,是中国现在石窟中规模最大、内容最多的石窟。
游客们,现在所在的地点是莫高窟的大门,在我们眼前有二座双塔,背后整面山体都是一层层藏洞,从远处望去就像一座高楼,一屋屋、一间间。洞里藏有许多宝藏、经卷、文书等。最多最醒目的是壁画,特别突出的是飞天壁画形象。
各位游客,你们有没有发现壁画大多是残缺不全的,那是因为一百多年前曾经遭到过几次劫难,被外国人盗走许多珍藏,现在给人们留下许多的遗憾。我在这里也要呼吁大家都来保护好我们的世界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好我们的民族文化。
各位游客,因时间关系,今天的游览就到此为止了。希望大家不虚此行,通过这次参观游览,对莫高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想要更深地了解莫高窟,欢迎你们下一次再来。
世界文化遗产小学作文450字相关 文章 :
★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小学五年级下册作文10篇大全
★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小学作文精选10篇
★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五年级作文500字精选10篇
★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500字10篇
★ 五年级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范文10篇
★ 小学五年级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500字10篇
★ 世界文化遗产的作文5篇
★ 世界文化遗产作文400字十篇
★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殷墟作文
★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五年级作文400字精选7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对 作文 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 记叙文 、 说明文 、应用文、 议论文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世界 文化 遗产 优秀作文 400字,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世界文化遗产优秀作文400字一
颐和园是我国之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汗水,接下来让我带你去那美丽的颐和园看看吧!
首先我们来到了仁寿殿前,看到了那由青铜所造的“四不像”,它俗称麒麟,据说它由龙首、鹿角、马蹄、蛇麟组成,是当时人民心中的瑞兽,乃神仙之坐骑,看上去真的那么古朴新颖、祥瑞顺眼。图片接着来到了鼎鼎有名的17孔桥,17孔桥建于清乾隆15年,东接东堤,西接南湖岛,长150米。远远望去,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透过那17个孔铺在水面上,波光粼粼,美得耀眼;桥下游船如梭,真是美不胜收。
昆明湖的湖水碧绿碧绿的,如一大块碧绿的手帕。夏天一到,湖里便长满了青青的荷叶,时不时有一两朵荷花露出头来,用眼睛打量着这个世界,有的半遮半掩的,偷偷的看着,不愿抛头露面。
再看颐和园中的长廊,一间间的直通的小房子,很美丽华贵,据说这条长廊有几里长,座落在湖边与山边的山水之处,每间都有一幅极美的中 国画 ,每一幅都不重样,而且都有一个小 故事 。
颐和园真不愧是我国之瑰宝。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必须有一个在路上,欢迎大家常来颐和园旅游。
世界文化遗产优秀作文400字二
游客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世界遗产——殷墟名胜区。很高兴成为大家的导游!我叫张钰浦,大家叫我张导好了。
殷墟占地面积近36平方公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记载的商代都城遗址。早在公元前1300年商代第20代帝王盘庚为了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将都城由山东曲阜迁到安阳小屯。历经8代12王,建都254年。
大家请看它的门,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学家杨鸿勋教授专门设计的,大门足由了个甲骨文象形文字“门”放大而成的,是华夏门的鼻祖,门柱上的纹饰是由一种龙形的玉器仿制而成,好像在说:“我们是龙的传人。”
瞧这尊青铜器,它叫司母戊鼎,是我们国家的国宝,是从1939年从王陵区出土的,高米,长米,宽米,重达875公斤,可惜我们看到只是仿制品,真品在北京中央博物馆存放着。
瞧这尊汉白玉的雕像,上面 雕刻 的主人叫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武丁把妇好埋葬在宫殿区的西边。可以看出武丁对她的宠爱和思念。
好了,今天的游览接近尾声了,愿你们这次参观殷墟的经历成为生活中一段美好的记忆。
世界文化遗产优秀作文400字三
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以她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今年,我有幸领略了黄山的美景。
光明顶是黄山的第二大山峰,听人说:“不到光明顶,不看黄山景。”这更加激发了我们“奋发向上”的决心。“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在妈妈的鼓励下,我终于站在了海拔1860多米的光明顶上。只见一大群人围在一块又大又长的岩石上照相。哦,原来这就是光明顶啊!我们忘记了劳累,爬上了这块岩石。哇!太美了!我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站在岩石上,俯视周围的一切,到处都是山,我们好像都被山包围住了。
黄山的怪石是黄山的一大奇观。这些石头,各有各的名字,什么“猪八戒照镜子”、“猴子观海”,“龟兔赛跑”等各具特点,都有其象形和寓意,变换角度观察,更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让人不禁要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不知不觉我们从这个山头翻到了那个山头,足足走了八个小时,连妈妈都佩服我坚韧的毅力。迎着落日的余晖我们恋恋不舍地坐缆车下了山。
黄山的风景真是名不虚传,那一山一石,一草一木,让我流连忘返。
世界文化遗产优秀作文400字四
炎热的夏天,我和我的表弟一家去乐山看大佛。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地处中国四川省乐山市,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是唐代海通和尚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修凿,历时90年完工,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
沿着青衣江,远远的,我们看到了一座山,山上有座塔,我们越走越近,还看到了乐山大佛的头和脚丫。
我们来到了乐山大佛景区,乐山大佛的身体庞大而结实,头发像许多个蜗牛壳,鼻子上面还长了青苔。我想:“如果乐山大佛会动的话,那我们岂不成了蚂蚁了吗?”看着这个庞然大物,我吓得心惊肉跳。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海狮洞,我鼓起勇气进去,结果里面漆黑一团,什么都没有,我走到尽头,实在是太黑了,我“轰”的一声跑出了海狮洞。
我们离开海狮洞,顺着台阶,来到了灵宝塔,灵宝塔的台阶很陡,我爬上了宝塔,站在一个很窄的台阶上往下看,啊!太可怕了!这时,我心里有两个声音告诉我,一个声音说:“小心点!快下来!”另一个声音说:“别担心,放大胆点!”于是我颤颤抖抖地走了一圈,又颤颤抖抖走下了宝塔……
我们离开了乐山大佛,眼看乐山大佛离我们越来越远,我挥了挥手,向它告别。
世界文化遗产优秀作文400字五
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造就了那么多名山秀水,而泰山就是大自然的伟大杰作之一。
隐隐约约看见周围有许多奇峰峻岭高耸入云。一阵凉风拂来,夹杂着山林里独有的清新空气,沁人心脾。树木被风儿吹得左摇右晃,仿佛在为丁冬作响的山泉伴舞,这真是大自然的画卷呀!
我们坐车到了中天门,开始了登山之旅,我们拿着手电筒一步一步往上登。我奋力地往上爬,一会儿扶着铁链,一会儿手脚并用,像小猴子一样。石梯两边郁郁葱葱的树木就像穿着军装的战士守卫着泰山。对松山的松树,排列整齐,犹如千军万马。在对松亭听着流水和涛声,深深体验到了乾隆“岱宗最佳处“的意境。在这绿色的海洋中,那隐藏着的古代建筑不就是一艘艘帆船吗?我们又走了一段路,终于到了玉顶峰,一块巨石上写着“五岳独尊”四个大字,真是帝王风范。
天空云缠雾绕,灰蒙蒙一片。可惜那时是阴天,看不到日出,只能看到缕缕红霞朦朦胧胧的。我们怀着遗憾下山,到了半山腰抬头看是雾,低头看也是雾,感觉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了,使我不禁想到杜甫的诗:“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泰山用树木青草作衣裳,用朵朵白云做头巾,用清清山泉洗脸,用缕缕红霞作胭脂,把自己打扮得雄伟壮丽。我爱你泰山。
世界文化遗产优秀作文400字六
今年正月初六,我和爸爸、奶奶一家人来到了位于湖北以西与陕西、四川三省交界处的神农架。在车上导游说:“神农架景色秀丽,风光宜人,不过据说那里还有野人,至今发现了300多了脚印,这些脚印五指分明,长约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脚印。”这一听我想:完了,遇到野人该咋办呀?那野人的脚就有半米来长,那他有多高呢?我心里一半害怕,一半好奇。
到了神农架我们先去了神农顶。在神农顶俯视神农架,林海与云海奇诡变幻,时而碧波荡漾,时而云涛翻滚,真是人间仙境。山中的奇石异峰、奇水异谷、奇树异木、奇禽异兽,比比皆是。独秀峰下的冰洞深约35米,寒气逼人,导游说在炎热的夏天也有冰柱。金银山下的水帘更是美丽无比。燕天中的燕子洞里生活着许多燕子。据说它们可以像蝙蝠一样无须靠实力飞行、吃食。
神农架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天然植物丰富,其中冷杉较多,粗壮挺拔,三个人都合抱不住,是宝贵的建筑材料。还有一些闻所未闻的药材,如当归、天麻、党参、杜仲,还有珍贵的九死还魂草、头顶一颗珠、七叶一枝花等。
时间多得很快,一会儿就到了傍晚,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不仅景色秀美而且植物繁多的神农架。
世界文化遗产优秀作文400字七
我眼中的良渚古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它出现在公元前3100年,距今有5000多年的历史,比 传说 中的炎黄部落与夏朝还要早。
我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良渚古城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西北部,老师说古城是依靠凤山和雉山两座自然石山作为城墙角建的。它的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我们在游览古城时,坐得是观光车,在车上我看见了很多的稻田,我觉得古城好大,但是导游说这只是古城的一小部分。
在遗址公园里,导游向我们介绍良渚时期的农业很发达,已经开始使用石犁和石镰。手工业也很发达,已经有了纺织、玉石制作、制陶和木作。我再展览厅里看见头顶上挂着独木舟,应该是良渚人用石器凿出来的。墙上挂着石斧和石锤等工具,还有各种玉器的,其中有一张是介绍玉琮王的,上面雕刻着精美的神人兽面纹,导游说这线纹只有毫米。展厅里还有两口陶锅,导游介绍良渚人就用这个来煮食物的。他们的食物包括猪、鹿和牛,我觉得他们吃得很好。
通过一天的学习,我觉得良渚人很勤劳,很伟大,他们创造了自己的城市和文明,我为他们感到自豪。
世界文化遗产优秀作文400字八
京杭大运河,顾名思义,就是一端连接北京,一端连接杭州的一条大运河。它是全球著名的十条大运河之一。全长大约1797千米,它途经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它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它是在距今2500年前开凿的,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开凿时间最早的大运河。
我们沿着大运河向拱宸桥桥走去,一路上看见两岸栽满了青青的垂柳,放眼望去,眼前一片碧绿,在对岸,时不时会冒出几枝粉红色桃花或白色樱花。当我们走到拱宸桥附近时,外公不禁感叹道:“原来这条大运河周围一片荒凉,什么也没有,河面也很窄。现在改造得这么好了,两岸建起了高楼大厦,河面非常宽广,一艘艘艘漂亮的画舫不时的开过,船上坐满了游客。今天的它虽然不再担负全国主要的运输任务,但它依然引人注目,它已渐渐从以前的运输用途,变成了现在的观光线路。
京杭大运河,你是那么顽强,那么不曲,那么美丽!无是外观的美,还是内在的秀,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我们会好好保护大自然,好好保护你!
世界文化遗产优秀作文400字九
我的家乡在十堰,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家乡风景名胜很多,令我情有独钟的还是那武当山。
早点去武当山我想那里风景会更美,所以我和爸爸妈妈早上5点就到了美丽的武当山脚下。那时天才刚蒙蒙亮,云雾缭绕,像到了仙境里一样。我抬头向山顶望去,那里群山环绕,绵绵起伏,非常的壮观!
我看到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我沿着这条小路向上走去,我发现路的两边长满了郁郁葱葱的大树、嫩绿的小草,花儿群芳吐艳、姹紫嫣红,难道她们在比美吗?
我边看着美丽的风景边走了上去,不知不觉的就走到了山顶。这时太阳已经升了起来,蓝蓝的天空像一张永远剪不完的淡蓝色的卡纸,正等着你去剪呢!这时我向山下望去一切都变的很渺小,人们就像一只只小蚂蚁,可爱极了!从远处望去一座座大山好像是大海中的波浪起伏不停!啊,武当山的风景太美丽、太壮观了,真让我舍不得离开这里呀!
我爱我的家乡,我更爱我家乡美丽的风景呀!
世界文化遗产优秀作文400字十
长城是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历经2000多年的修建,长度长达6000多米。它东起辽东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是我古代工匠们能力的集中体现,也反映了各朝代的实力强大。
长城在那崇山峻岭之中,若隐若现,又似一条青龙蜿蜒盘旋于青山之间,它那举世无双的魅力无与伦比,青山之中的雄伟壮阔令人震惊,青云之中的穿插而过更令人称奇。
站在万里长城之上,触摸着古老的城墙,前方是绵延不断的青山和长城,两边却是万丈深渊,长城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却依旧坚如磐石。长城这条青龙盘旋于山间,沸腾于青天,雄起于华夏,屹立于东方,咆哮于世界。
这座“钢铁之墙”的下面却埋葬着无数劳动者的尸骨。我们很难想象当时的人们是怎么样背着数百斤的石砖到千山之上搭建长城的,即使在科技发达的现代,长城也是一项难以完成的超级工程。
长城是中国人的骄傲,世界的奇迹。人民之心不能改,万里长城不可破,万里青龙飞腾于青天,万里蛟龙潜入于大海。
它像一条蜿蜒的苍龙静卧山脊,又像缠绕在万山丛中的绸带,它不仅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
世界文化遗产优秀作文400字10篇相关 文章 :
★ 世界文化遗产作文五年级400字左右十篇
★ 世界文化遗产的介绍作文400字十篇
★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主题作文400字十篇
★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400字十篇
★ 世界文化遗产五年级400字作文十篇
★ 描写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400字10篇
★ 世界文化遗产主题作文400字左右9篇
★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400字精选15篇
★ 中国的世界遗产优秀作文400字十篇
★ 解说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五年级作文400字十篇
世界文化遗产论文 以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为研究对象,对其特色旅游资源的构成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利于今后本地旅游资 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保护。 关键词 武当山 世界文化遗产 特色旅游资源道教 1 引言旅游资源是—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但旅游业要想获得更大发展,往往还取决于当地旅游资源的特色。 特色旅游资源是产生旅游吸引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旅游业获得发展的重要保证。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武当山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旅游资源丰富,武当山旅游资源开发是湖北省和十堰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迄今为止,海内外学者已从多角度对武当山进行过研究:如王光德、杨立志(1993)对武当道教渊源及发展的研究;刘守华(1991,2001)、李征康(2001,2003)对武当民俗文化的研究;曹本治(1993)、蒲卓强(1993,2001)对武当道教音乐的研究;及其他一些学者对武当建筑、历史等方面进行的专题性研究。 从特色旅游资源角度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冀群风(2001)、廖兆光(2002)在对武当山旅游发展研究,李程(2002)对武当山人文旅游资源的分析中有所涉及。 特色旅游资源是指在自然界、人类社会中,凡垄断性、典型性、特异性、区域性等特征突出,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的各种因素和事物。 本文依据上述特性,尝试对武当山特色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和归纳。 2 独树一帜的道教文化——武当山最重要的特色旅游资源 2.1武当山道教——中国道教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鲁迅,1918),它在中国文明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武当山道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得到历代统治者的捧持和推崇,明朝时达到鼎盛:先后被皇帝封为“大岳”(明成祖),“治世玄岳”(明世宗),使其地位高于五岳,被尊为“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雄镇打岳而祀超百代”。 武当山成为专为朝廷祈福禳灾的“皇室家庙”、“天下第一山”(北宋米芾),在道教领域中取得了独尊的地位,成为全国最大的道场和全国的道教活动中心,影响深远,在中国道教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武当山道教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奇迹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为完好的道教古建筑群,是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特色突出; 规模宏伟,工程浩大。 明朝 *** “南修武当,北修故宫”大兴土木,先后动用了30万工匠,历时12年来修建武当宫观,建成9宫,9观,36庵堂、73岩庙的大规模的道教建筑群,成为皇室利用宗教思想统治的 重要场所。 经过后来的不断扩展,武当山共达到2万多间庙宇,总占地面积160万平方米,超过故宫一倍以上。 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宏伟场面。 选址独特,布局巧妙。 武当山建筑选址融合“阴阳典术”的道家思想、中国古代“风水术”及真武帝修仙的神话,并严格按照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意图营建。 布局方面,武当山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处处结 合自然环境,巧妙利用峰峦岩涧和奇峭幽壑,建设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山体的原始风貌。 武当建筑群的中心位于天柱峰顶的金殿,处于全山各悬崖绝壁的八大宫为主体,众多的庵堂神祠自成体系分布在主体建筑的周围,庞大建筑群与群山和谐地融为一体,完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道教理念。 总体规划严密,建筑技艺高超,工艺精湛。 规模宏大的武当建筑群采取了皇家建筑法式,统一设计布局,其总体规划十分严密,在建筑技艺和建筑美学上均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体现出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 这里有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金殿”,被喻为“中国古代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明珠”,其焊接和铸造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此外如“九曲黄河墙”,“一柱十二梁”,“转身殿”等也都 体现出古代建筑技艺的高超,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武当道教建筑被喻为“补秦皇汉武之遗,历朝罕见,张金阙琳宫之胜,亦环宇所无”(见明代张开东《大岳赋并序》)。 1982年国务院公布武当山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称武当山古建筑”工程浩大,工艺精湛,成功地体现了“仙山琼阁"的意境,犹如我国古建筑成就的展览”。 名扬四海、自成一派的武当武术 武当武术是中国武术中最重要流派之一,由武当山著名的道士张三丰创建,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说法。 武当武术自成一派,被称为“内家拳派”,它以养身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是以柔克刚, 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内家功”。 武当武术深受道教思想影响,提倡心性修养、武德修养,注重内涵与修身养性。 武当功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份宝贵的遗产,在国际上也颇有影响,如今武当拳、太极拳、太极剑已是闻名天下,深受民众的喜爱。 仙乐神韵——武当道教音乐 武当道教音乐又称武当道乐,是中国道教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乐是道士们念经和进行法事活动时表演的,由于历史及所处地域等原因,武当道乐内涵极为丰富:虽属地方道乐,但却有着宫廷音乐的庄严典雅;一方面难袭了远古巫观乐舞传统及先秦的民俗祭神音乐,另一方面又吸纳了大量地方民间音乐元素;除本地外,周边地域的音乐也对其产生着影响,如“秦音楚声”、“秦腔豫调”、“楚韵汉凋”; 既有长期历史传承又在发展中不断创新的道乐,最终形成南北交融,以道为主,同时兼有佛乐和儒乐旋律的道教音乐,被称为武当仙乐神韵,武当韵,悦耳动听,它是武当山宗教文化遗产中极富特色的一部分。 3优美的自然风光——武当山不容忽视的特色旅游资源 武当山虽以“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但与其人文资源相比,武当山的自然景观也毫不逊色。 自古以来武当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就一直吸引着无数的道教修练者、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和隐士们。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盛赞武当山“山峦清秀、风景幽奇”,认为“玄岳出五岳上”,这里还有着“顶镇乾坤举世无双胜境,峰凌霄汉天下第一仙山”的美喻。 最著名的自然景观为“七十二峰朝大顶,二十四涧水长流”,海拨高1612米的主峰天柱峰,如擎天一柱,拔地冲霄,周围有七十二峰拱立,二十四涧环流,形成天柱峰如一座巨大的神龟,座落在群山之颠,其余诸峰均俯身颔首朝向主峰的“万山来朝”奇观。 联合国赴武当山专家考察组官员们也盛赞武当山美丽的自然风貌,武当山自然景观有“72峰、36岩、24涧、11洞、3潭、9泉、10石、9台”等之称,均各具特色,风光优美。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武当山珍贵的特色旅游资源 武当山地区历史悠久,蕴藏着丰富的史前文物。 从目前巳出土恐龙蛋化石、海洋上脊椎动物化石、古猿颅骨化石、猿人牙齿化石看,这里曾是人类祖先的栖息地之一,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武当山地区曾是楚国早年国都所在地,秦汉以来历朝历代均有建制及发展,悠久的历史为本地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存,道教文物最为丰富,有我国道教文物宝库之誉。 5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武当山极具开发价值的特色旅游资源 武当山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中药材,是我国现存野生药材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初步确定武当山现有野生药材617种。 早在魏晋南北朝即有隐士在此采药修炼,唐宋以后更是络绎不绝。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长期在武当采药,据统计《本草纲目》中有400余种药材取自武当山。 俗话说“十道九医”,道教素有重视医药学研究的传统,结合其博大精深的道教养生文化,与现代旅游开发的健康理念正相一致,药用植物资源无疑是武当山极具开发价值的特色旅游资源。 6多彩的民俗文化——武当山极具开发潜力的特色旅游资源 武当山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本地留下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其中以道教气息浓郁的民俗文化为特征:如武当信仰民俗、大法会、罗天大醮、进香、斋膳禁忌等习俗;如三月三、九月九等与道教信仰密切相关的游艺节日民俗。 这里还留存着许多历代高道、帝王将相、社会名人等与武当山的传说故事,如著名的“铁杵磨针”、“太子读书”等,以及大量描绘武当山的诗词、歌、赋、游记、小说等文学资源。 此外,由于历史的原因,如历代朝廷的扶持及明代大修武当等事件,均直接导致部分宫廷民俗文化与来自全国不同源流的民俗文化同聚于武当,与本地民俗文化碰撞、相融,加之此地处于秦楚交界的“朝秦 暮楚”之地,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交汇处,历史文化渊流巳呈多元化,所以武当民俗文化还表现出来源广泛、南北相融、多姿多彩的显著特点。 7 结论 特色是旅游业的生命,特色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得以发展的基础,是旅游开发的重要依据。 世界文化遗产地武当山的特色旅游资源内涵丰富,特异性突出,除却传统的道教文化资源外,本地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特色也十分鲜明,极具开发价值。 对武当山特色旅游资源的认识,对今后本地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充分认识武当山旅游资源的特色及内涵,才能更好地在进—步的旅游开发中挖掘特色,发挥特色,使其更好地为旅游业服务,也才能在旅游资源保护中做到针对性强、有实效的保护。
世界遗产与当代生活 (2230字)内容摘要:本文就世界遗产的文化基石、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的统一、遗产扩展项目的范围和意义与当代人的生活、遗产公约的权威性等几个问题展开思考,提出诸如“世界遗产事业应以巩固和发扬世界共性的进步文化为依归”、“非物质遗产应当作为物质遗产的必然延伸而加以默认或自然扩展”、“遗产扩展项目应有时空的限定和更明确的界定”、“如何提升遗产公约的权性和‘反人类共同遗产罪’的国际法上的意义”等若干看法,以期抛砖引玉。世界遗产正日益成为一个广泛而热门的话题,世界遗产数量的多少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尺码之一,各国政府也为申报世界遗产而不惜动用外交、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影响力,由此不难看出世界遗产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积极意义。世界遗产同时又是个十分宽泛的课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有这一切对于推动人们对世界遗产更加深入的认识是很有益处的。本文想就世界遗产的文化基石、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的统一、遗产拓展项目的范围和意义、遗产公约的权威性等几个问题展开思考,以期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同仁。一、世界遗产的文化基石人类社会的文明起源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这就决定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也必然是多元的,所以即使在资讯发达、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世界的文化依然是多元性的。然而无论怎样的多元,始终有鲜明的共性,这同样从文明的起源开始就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一大特点。比如,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类朴素的唯物思想、对美的追求、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寻、对祖先的崇拜、对人类自身生存模式的幻想、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都反应出人类文明的共性。随着文明的进步,这种共性已经成了或者正在成为不同文明体系之间相互连接相互包容的理性内核。世界遗产之所以在短短三十年时间里能引起全世界的普遍关注且势头正兴,显然人类的文明共性是非常重要的指导理念,从这里,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在世界范围内,作为世界遗产的文化基石主要是哪些,这将有助于人们从宏观的理性的角度更加深入地认识什么是世界遗产,世界遗产在人类文化领域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也许是世界遗产文化基石的重要组成部分:1、未来世界的憧憬与追求我们有趣地发现,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白色人种还是黄色人种,在人类的早期文明中都普遍存在着对未来世界的憧憬与追求的文化现象,这一文化现象一直持续到今天而不衰。孔子的“大同世界”、柏拉图的“理想国”、释迦牟尼的“极乐世界”、耶稣基督的“天堂”等等,虽然名称各异,却是殊途同归。正所谓“天同此理,人同此心”。2、对天灾人祸的恐惧与防范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时刻面临着来自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双重挑战,对天灾人祸的恐惧和防范贯穿了整个人类的发展过程。防天灾避人祸,可以说是一切文化的共有的价值取向之一。3、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全球意识的产生是随着工业革命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而越来越强烈的,可以说,全球意识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最重要的意识之一。与此相关联的是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大气污染、海洋污染、传染病等等,不可能也不再仅仅是一个地区或某个国度的问题,而是与全人类密切相关的全球性问题。4、对人类自身的认识进入 20 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强烈地去认识自己,生命科学的发展,克隆技术的诞生,生命密码的解破等等,促使人类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以上四点,正是人类走向共同文明进步的文化基石,正是有了这样共同的文化基石,人们才会对世界遗产达成共识,世界遗产事业也只有在这样的文化基石上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而优秀和珍贵的遗产又能反过来为巩固和丰富这些文化基石而发挥积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人类文明的自觉和认同感,使世界遗产的保护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的呼声和需要。诚如《世界遗产公约》的前言指出的:“ 注意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一方面因年久腐变所致,同时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造成更加难以对付的损害或破坏现象,考虑到任何文化或自然遗产的坏变或丢失都有使全世界遗产枯竭的有害影响, 考虑到国家一级保护这类遗产的工作往往不很完善,原因在于这项工作需要大量手段而列为保护对象的财产的所在国却不具备充足的经济、科学和技术力量,回顾本组织《组织法》规定,本组织将通过保存和维护世界遗产和建议有关国家订立必要的国际公约来维护、增进和传播知识,考虑到现有关于文化和自然财产的国际公约、建议和决议表明,保护不论属于哪国人民的这类罕见且无法替代的财产,对全世界人民都很重要,考虑到部分文化或自然遗产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因而需作为全人类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护,考虑到鉴于威胁这类遗产的新危险的规模和严重性,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这种援助尽管不能代替有关国家采取的行动,但将成为它的有效补充,考虑到为此有必要通过采用公约形式的新规定,以便为集体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由此可见,世界遗产事业是真正的全人类自己的事业,是切切实实为全人类的共同的文明进步服务的伟大的事业。和平共处、天人合一、地球家园等文明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因此而深入。世界遗产事业也必须有利于巩固和丰富人类共同的文化基石才能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所以,世界遗产事业的发展壮大,不能仅仅局限在遗产本身的保护上,而是应该与一切违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行为做斗争,去倡导健康的文明。 8 回答者: 东方旭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