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机器视觉识别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机器视觉识别论文题目

深度嵌入聚类算法研究 基于机器视觉的行人重识别算法的分析与实现 基于动力学模型的属性网络重叠社团发现 基于Spring-Boot框架的一体化运维监控应用的研究与实现 Android系统中基于手写密码与笔迹信息的综合认证技术研究 公交线路准点预测方法研究 基于深度学习的医学图像分割算法研究 基于CNN的高速公路流量预测 服务器安全防护与管理综合平台实现 JavaScript全栈视频播放系统设计与实现快速行人检测算法的研发 基于数据挖掘的药物分子筛选方法研究 基于消息队列的自定义审批流程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CRF的初等数学命名实体识别 基于多尺度 CNN的图片语义分割研究 基于图像分割技术的连通区域提取算法的研究 基于背景因素推理的目标关系识别算法研究与实现 基于智能移动设备的非接触式人机交互系统设计与实现 分布式数据库物理查询计划调度优化算法研究 基于遮挡的人脸特征提取算法研究与实现 表情识别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CloudSim的云计算与大数据系统的可靠性仿真研究 多源数据库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Android和WiFi的无线自组织网络P2P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 矩阵分解中的流形结构学习研究 基于无监督的OSN恶意账号检测 深度学习在基于视频的人体动作识别上的应用 用户评分的隐式成分信息的研究 线性规划求解算法的实现与应用 基于freeRTOS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分析与实验设计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信息检索的研究与实现 CPM语言编译链接系统的实现 基于SSD的Pascal Voc数据集目标检测设计与实现 复杂网络关键节点识别算法比较研究 基于对抗网络和知识表示的可视问答 基于FPGA实现存储器及虚拟存储器管理 匿名可信身份共享区块链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图像的场景分类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恶意APK静态检测技术研究与实现 车辆再识别技术研究

写过好多次了。需要的话Q我

其中这些有开题报告 1. 用单片机进行温度的控制及LCD显示系统的设计 2. 基于MultiSim 8的高频电路仿真技术 3. 简易数字电压表的设计 4. 虚拟信号发生器设计及远程实现 5. 智能物业管理器的设计 6. 信号高精度测频方法设计 7. 三相电机的保护控制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8. 温度监控系统设计 9. 数字式温度计的设计 10. 全自动节水灌溉系统--硬件部分 11. 电子时钟的设计 12. 全自动电压表的设计 13. 脉冲调宽型伺服放大器的设计 14.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数字滤波及频率测试 15. 基于无线传输技术的室温控制系统设计——温度控制器硬件设计 16. 温度箱模拟控制系统 17. 基于无线传输技术的室温控制系统设计——温度控制器软件设计 18. 基于微控制器的电容器储能放电系统设计 19. 基于机器视觉的构件表面缺陷特征提取 20. 基于单片机的语音提示测温系统的研究 21. 基于单片机的步进电机的控制 22. 单片机的数字钟设计 23. 基于单片机的数字电压表的设计 24. 基于单片机的交流调功器设计 25. 基于SPI通信方式的多通道信号采集器设计 26. 基于LabVIEW虚拟频谱分析仪的设计 27. 功率因数校正器的设计 28. 高精度电容电感测量系统设计 29. 电表智能管理装置的设计 30. 基于Labview的虚拟数字钟设计 31. 超声波测距语音提示系统的研究 32. 斩控式交流电子调压器设计 33. 基于单片机的脉象信号采集系统设计 34. 基于单片机的简易智能小车设计 35. 基于FPGA的18路智力竞赛电子抢答器设计 36. 基于EDA技术的智力竞赛抢答器的设计 37. 基于EDA技术的数字电子钟设计 38. 基于EDA的计算器的设计 39. 基于DDS的频率特性测试仪设计 40. 基于CPLD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41. 单色显示屏的设计 42. 扩音电话机的设计 43. 基于单片机的低频信号发生器设计 44. 35KV变电所及配电线路的设计 45. 10kV变电所及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 46. 6Kv变电所及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 47. 多功能充电器的硬件开发 48. 镍镉电池智能充电器的设计 49. 基于MCS-51单片机的变色灯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50. 智能住宅的功能设计与实现原理研究 51. 用IC卡实现门禁管理系统 5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研究 53. 单片机步进电机转速控制器的设计 54. 无刷直流电机数字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55. 液位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 56. 智能红外遥控暖风机设计 57. 基于单片机的多点无线温度监控系统 58. 蔬菜公司恒温库微机监控系统 59. 数字触发提升机控制系统 60. 仓储用多点温湿度测量系统 61. 矿井提升机装置的设计 62. 中频电源的设计 63. 数字PWM直流调速系统的设计 64. 基于ARM的嵌入式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 65. 锅炉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66. 动力电池充电系统设计 67. 多电量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8. PWM及单片机在按摩机中的应用 69. IC卡预付费煤气表的设计 70. 基于单片机的电子音乐门铃的设计 71. 新型出租车计价器控制电路的设计 72. 单片机太阳能热水器测控仪的设计 73. LED点阵显示屏-软件设计 74. 双容液位串级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75. 三电平Buck直流变换器主电路的研究 76. 基于PROTEUS软件的实验板仿真 77. 基于16位单片机的串口数据采集 78. 电机学课程CAI课件开发 79. 单片机教学实验板——软件设计 80. 63A三极交流接触器设计 81. 总线式智能PID控制仪 82. 自动售报机的设计 83. 断路器的设计 84. 基于MATLAB的水轮发电机调速系统仿真 85. 数控缠绕机树脂含量自控系统的设计 86. 软胶囊的单片机温度控制(硬件设计) 87. 空调温度控制单元的设计 88.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对谐波鉴幅 89. 基于单片机的鱼用投饵机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90. 锅炉汽包水位控制系统 91. 基于单片机的玻璃管加热控制系统设计 92. 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号音自动播放器设计 93. 基于单片机的普通铣床数控化设计 94. 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电源切换控制器的设计 95. 基于51单片机的液晶显示器设计 96. 超声波测距仪的设计及其在倒车技术上的应用 97. 智能多路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98. 公交车报站系统的设计 99. 基于RS485总线的远程双向数据通信系统的设计 100. 宾馆客房环境检测系统 101. 智能充电器的设计与制作 102. 基于单片机的户式中央空调器温度测控系统设计 103. 基于单片机的乳粉包装称重控制系统设计 104. 基于单片机的定量物料自动配比系统 105. 基于单片机的液位检测 106. 基于单片机的水位控制系统设计 107. 基于VDMOS调速实验系统主电路模板的设计与开发 108. 基于IGBT-IPM的调速实验系统驱动模板的设计与开发 109. HEF4752为核心的交流调速系统控制电路模板的设计与开发 110. 基于87C196MC交流调速实验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111. 87C196MC单片机最小系统单板电路模板的设计与开发 112. 电子密码锁控制电路设计 113. 基于单片机的数字式温度计设计 114. 列车测速报警系统 115. 基于单片机的步进电机控制系统 116. 语音控制小汽车控制系统设计 117. 智能型客车超载检测系统的设计 118. 直流机组电动机设计 119. 单片机控制交通灯设计 120. 中型电弧炉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 121. 中频淬火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122. 新型洗浴器设计 123. 新型电磁开水炉设计 124. 基于电流型逆变器的中频冶炼电气设计 125. 6KW电磁采暖炉电气设计 126. 基于CD4017电平显示器 127. 多路智力抢答器设计 128. 智能型充电器的电源和显示的设计 129.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测量系统的设计 130. 龙门刨床的可逆直流调速系统的设计 131. 音频信号分析仪 132. 基于单片机的机械通风控制器设计 133. 论电气设计中低压交流接触器的使用 134. 论人工智能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135. 浅论配电系统的保护与选择 136. 浅论扬州帝一电器的供电系统 137. 浅谈光纤光缆和通信电缆 138. 浅谈数据通信及其应用前景 139. 浅谈塑料光纤传光原理 140. 浅析数字信号的载波传输 141. 浅析通信原理中的增量控制 142. 太阳能热水器水温水位测控仪分析 143. 电气设备的漏电保护及接地 144. 论“人工智能”中的知识获取技术 145. 论PLC应用及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46. 论传感器使用中的抗干扰技术 147. 论电测技术中的抗干扰问题 148. 论高频电路的频谱线性搬移 149. 论高频反馈控制电路 150. 论工厂导线和电缆截面的选择 151. 论工厂供电系统的运行及管理 152. 论供电系统的防雷、接地保护及电气安全 153. 论交流变频调速系统 154. 论人工智能中的知识表示技术 155. 论双闭环无静差调速系统 156. 论特殊应用类型的传感器 157. 论无损探伤的特点 158. 论在线检测 159. 论专家系统 160. 论自动测试系统设计的几个问题 161. 浅析时分复用的基本原理 162. 试论配电系统设计方案的比较 163. 试论特殊条件下交流接触器的选用 164. 自动选台立体声调频收音机 165. 基于立体声调频收音机的研究 166. 基于环绕立体声转接器的设计 167. 基于红外线报警系统的研究 168. 多种变化彩灯 169. 单片机音乐演奏控制器设计 170. 单目视觉车道偏离报警系统 171. 基于单片机的波形发生器设计 172. 智能毫伏表的设计 173. 微机型高压电网继电保护系统的设计 174. 基于单片机mega16L的煤气报警器的设计 175. 串行显示的步进电机单片机控制系统 176. 编码发射与接收报警系统设计:看护机 177. 编码发射接收报警设计:爱情鸟 178. 红外快速检测人体温度装置的设计与研制 179. 用单片机控制的多功能门铃 180. 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原则 181. 电气设备的选择与校验 182. 浅论10KV供电系统的继电保护的设计方案 183. 智能编码电控锁设计 184. 自行车里程,速度计的设计 185. 等精度频率计的设计 186.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原油含水分析仪的硬件与人机界面设计 187. 数字电子钟的设计与制作 188. 温度报警器的电路设计与制作 189. 数字电子钟的电路设计 190. 鸡舍电子智能补光器的设计 191. 电子密码锁的电路设计与制作 192. 单片机控制电梯系统的设计 193. 常用电器维修方法综述 194. 控制式智能计热表的设计 195. 无线射频识别系统发射接收硬件电路的设计 196. 基于单片机PIC16F877的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 197. 基于ADE7758的电能监测系统的设计 198. 基于单片机的水温控制系统 199. 基于单片机的鸡雏恒温孵化器的设计 200. 自动存包柜的设计 201. 空调器微电脑控制系统 202. 全自动洗衣机控制器 203. 小功率不间断电源(UPS)中变换器的原理与设计 204. 智能温度巡检仪的研制 205. 保险箱遥控密码锁 206. 基于蓝牙技术的心电动态监护系统的研究 207. 低成本智能住宅监控系统的设计 208. 大型发电厂的继电保护配置 209. 直流操作电源监控系统的研究 210. 悬挂运动控制系统 211. 气体泄漏超声检测系统的设计 212. FC-TCR型无功补偿装置控制器的设计 213. 150MHz频段窄带调频无线接收机 214. 数字显示式电子体温计 215. 基于单片机的病床呼叫控制系统 216. 基于单片微型计算机的多路室内火灾报警器 217. 基于单片微型计算机的语音播出的作息时间控制器 218. 交通信号灯控制电路的设计 219. 单片机控制的全自动洗衣机毕业设计论文 220. 单片机脉搏测量仪 221. 红外报警器设计与实现

小方框 长方形 三角形 5 4 7 82041

机器视觉论文文献

机器视觉技术目前未能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主要是产品成本过高.还没有形成广泛应用的环境 。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长期积累的人工检测成本也将会与机器视觉设备持平.在高速生产 线上匹配机器视觉设备将会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发展趋势。伴随着各类企业逐渐提升档次及逐 渐完善.企业对机器视觉技术的需求会越来越普遍。鼎纳自动化的机器视觉技术对于一些比较 复杂或特定的检测项目。机器视觉技术的确可以给与最安全、最清晰的检测。

机器视觉相关技术研发与日俱增

从我国机器视觉专利技术总体申请量变化趋势来看,机器视觉相关技术研发与日俱增。截至2020年10月21日,我国与机器视觉相关的专利申请数量为12441项。2010年机器视觉相关申请数量为215项,至2019年,申请数量达到2074项。截至2020年10月21日,与机器视觉相关的专利申请量为694项。

注:在SooPAT 输入“机器视觉”搜索结果,2020年数据截至2020年10月21日。

2010年,我国机器视觉相关专利公开数量为183项,至2019年,公开数量达到2482项。截至2020年10月21日,与机器视觉相关的专利公开量为2212项。

注:在SooPAT 输入“机器视觉”搜索结果,2020年数据截至2020年10月21日。

高校成为机器视觉技术研发主力军

从我国机器视觉技术申请人构成来看,大学高校是机器视觉技术研发的主力军。截至2020年10月21日,前十位申请人中九位是高校,其中浙江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最多均为148项,均占比,广东工业大学申请专利数量排第三,为142项,占比。

注:在SooPAT 输入“机器视觉”搜索结果,2020年数据截至2020年10月21日。

机器视觉技术主要以物理的测量、计算方面为主

从我国机器视觉部类构成来看,G(物理)部类是机器视觉技术的主要类别,占据近六成的比例。截至2020年10月21日,部类中G(物理)占比为59%,其次为B(作业;运输)占比22%,H(电学)占比8%,A(农业)占比6%。

注:在SooPAT 输入“机器视觉”搜索结果,2020年数据截至2020年10月21日。

按大类来划分,物理部类下的G01(测量;测试)和G06(计算;推算;计数)占据机器视觉专利过半的份额,分别为32%和23%。。B07(将固体从固体中分离;分选)和H04 (电通信技术)均占比6%。

注:在SooPAT 输入“机器视觉”搜索结果,2020年数据截至2020年10月21日。

—— 更多数据及分析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机器视觉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之前也是为论文苦恼了半天,网上的范文和能搜到的资料,大都不全面,一般能有个正文就不错了,而且抄袭的东西肯定不行的,关键是没有数据和分析部分,我好不容易搞出来一篇,结果还过不了审。 还好后来找到文方网,直接让专业人士帮忙,效率很高,核心的部分帮我搞定了,也给了很多参考文献资料。哎,专业的事还是要找专业的人来做啊,建议有问题参考下文方网吧 下面是之前文方网王老师发给我的题目,分享给大家: 基于深度学习的无人机地面小目标算法研究 基于视觉的智能汽车面向前方车辆的运动轨迹预测技术研究 模拟射击训练弹着点检测定位技术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空中目标识别算法的研究 基于可见光图像的飞行器多目标识别及位置估计 无人驾驶车辆手势指令识别研究与实现 车载毫米波雷达目标检测技术研究 基于多传感融合的四足机器人建图方法 中老年人群跌倒风险评估的数据采集系统 基于深度学习的视觉SLAM闭环检测方法研究 真实图片比较视觉搜索任务的年龄效应及对策研究 室内复杂场景下的视觉SLAM系统构建与研究 基于双目内窥镜的软组织图像三维重建 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研究 毫米波雷达与机器视觉双模探测关键技术的研究 语义地图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多重影响因素下的语音识别系统研究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自主空中加油识别测量技术研究 基于视觉语义的深度估计、实例分割与重建 重复视觉危险刺激——本能恐惧反应的“二态型”调控机制研究 低成本视觉下的三维物体识别与位姿估计 面向非规则目标的3D视觉引导抓取方法及系统研究 基于物体识别地理配准的跨视频行人检测定位技术研究 基于结构光的非刚体目标快速三维重建关键技术研究 基于机器视觉的动物交互行为与认知状态分析系统 关于单目视觉实时定位与建图中的优化算法研究 动态场景下无人机SLAM在智慧城市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面向视觉SLAM的联合特征匹配和跟踪算法研究 基于深度学习的显著物体检测 基于平面波的三维超声成像方法与灵长类动物脑成像应用研究 基于物体检测和地理匹配的室内融合定位技术研究 基于多模态信息融合的人体动作识别方法研究 基于视觉惯性里程计的SLAM系统研究 基于语义信息的图像/点云配准与三维重建 基于种子点选取的点云分割算法研究 基于深度学习的场景文字检测与识别方法研究 基于运动上下文信息学习的室内视频烟雾预警算法研究 基于深度学习的垃圾分类系统设计与实现 面向手机部件的目标区域检测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电路板自动光照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机器视觉的工件识别与定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深度学习的物件识别定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视觉四旋翼无人机编队系统设计及实现 基于视觉惯导融合的四旋翼自主导航系统设计与实现 面向城市智能汽车的认知地图车道层生成系统 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化无人机视觉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基于知识库的视觉问答技术研究 基于深度学习的火灾视频实时智能检测研究 结构化道路车道线检测方法研究 基于机器视觉的带式输送机动态煤量计量研究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目标检测算法研究 基于三维激光与视觉信息融合的地点检索算法研究 动态环境下仿人机器人视觉定位与运动规划方法研究 瓷砖铺贴机器人瓷砖空间定位系统研究 城市街景影像中行人车辆检测实现 基于无线信号的身份识别技术研究 基于移动机器人的目标检测方法研究 基于深度学习的机器人三维环境对象感知 基于特征表示的扩展目标跟踪技术研究 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方法研究 基于深度学习的复杂背景下目标检测与跟踪 动态扩展目标的高精度特征定位跟踪技术研究 掩模缺陷检测仪的图像处理系统设计 复杂场景下相关滤波跟踪算法研究 基于多层级联网络的多光谱图像显著性检测研究 基于深度结构特征表示学习的视觉跟踪研究 基于深度网络的显著目标检测方法研究 基于深度学习的电气设备检测方法研究 复杂交通场景下的视频目标检测 基于多图学习的多模态图像显著性检测算法研究 基于面部视频的非接触式心率检测研究 单幅图像协同显著性检测方法研究 轻量级人脸关键点检测算法研究 基于决策树和最佳特征选择的神经网络钓鱼网站检测研究 基于深度学习的场景文本检测方法研究 RGB-D图像显著及协同显著区域检测算法研究 多模态融合的RGB-D图像显著目标检测研究 基于协同排序模型的RGBT显著性检测研究 基于最小障碍距离的视觉跟踪研究 基于协同图学习的RGB-T图像显著性检测研究 基于图学习与标签传播优化模型的图像协同显著性目标检测 姿态和遮挡鲁棒的人脸关键点检测算法研究 基于多模态和多任务学习的显著目标检测方法研究 基于深度学习的交通场景视觉显著性区域目标检测 基于生物视觉机制的视频显著目标检测算法研究 基于场景结构的视觉显著性计算方法研究 精神分裂症患者初级视觉网络的磁共振研究 基于fMRI与TMS技术研究腹侧视觉通路中结构优势效应的加工 脑机接口游戏神经可塑性研究 基于YOLOV3算法的FL-YOLO多目标检测系统 基于深度与宽度神经网络显著性检测方法研究 基于深度学习的零件识别系统设计与研究 基于对抗神经网络的图像超分辨算法研究 基于深度学习复杂场景下停车管理视觉算法的研究与实现 镍电解状态视觉检测与分析方法研究 跨界训练对提升舞者静态平衡能力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施工现场人员类型识别方法的研究与实现 基于深度学习的自然场景文字检测方法研究 基于嵌入式的交通标志识别器的设计 基于视觉感知特性与图像特征的图像质量评价

第1章 引言 动机 计算机视觉为什么是困难的 图像表达与图像分析的任务 总结 参考文献 7第2章 图像及其表达与性质 图像表达若干概念 8连续图像函数 图像数字化 采样 量化 数字图像性质 数字图像的度量和拓扑性质 直方图 熵 图像的视觉感知 图像品质 图像中的噪声 彩色图像 色彩物理学 人所感知的色彩 彩色空间 调色板图像 颜色恒常性 摄像机概述 光敏传感器 黑白摄像机 彩色摄像机 总结 参考文献 34第3章 图像及其数学与物理背景 概述 线性 狄拉克(Dirac)分布和卷积 积分线性变换 作为线性系统的图像 积分线性变换引言 1D傅里叶变换 2 D傅里叶变换 采样与香农约束 离散余弦变换 小波变换 本征分析 奇异值分解 主分量分析 其他正交图像变换 作为随机过程的图像 图像形成物理 作为辐射测量的图像 图像获取与几何光学 镜头像差和径向畸变 从辐射学角度看图像获取 表面反射 总结 参考文献 67第4章 图像分析的数据结构 图像数据表示的层次 传统图像数据结构 矩阵 链 拓扑数据结构 关系结构 分层数据结构 金字塔 四叉树 其他金字塔结构 总结 参考文献 78第5章 图像预处理 像素亮度变换 位置相关的亮度校正 灰度级变换 几何变换 像素坐标变换 亮度插值 局部预处理 图像平滑 边缘检测算子 二阶导数过零点 图像处理中的尺度 Canny边缘提取 参数化边缘模型 多光谱图像中的边缘 频域的局部预处理 用局部预处理算子作线检测 角点(兴趣点)检测 最大稳定极值区域检测 图像复原 容易复原的退化 逆滤波 维纳滤波 总结 参考文献 118第6章 分割 I 阈值化 阈值检测方法 最优阈值化 多光谱阈值化 基于边缘的分割 边缘图像阈值化 边缘松弛法 边界跟踪 作为图搜索的边缘跟踪 作为动态规划的边缘跟踪 Hough变换 使用边界位置信息的边界检测 从边界构造区域 基于区域的分割 区域归并 区域分裂 分裂与归并 分水岭分割 区域增长后处理 匹配 匹配标准 匹配的控制策略 分割的评测问题 监督式评测 非监督式评测 总结 参考文献 175第7章 分割II 均值移位分割 活动轮廓模型——蛇行 经典蛇行和气球 扩展 梯度矢量流蛇 几何变形模型——水平集和测地活动轮廓 模糊连接性 面向基于3D图的图像分割 边界对的同时检测 次优的表面检测 图割分割 最优单和多表面分割 总结 参考文献 224第8章 形状表示与描述 区域标识 基于轮廓的形状表示与描述 链码 简单几何边界表示 边界的傅里叶变换 使用片段序列的边界描述 B样条表示 其他基于轮廓的形状描述方法 形状不变量 基于区域的形状表示与描述 简单的标量区域描述 矩 凸包 基于区域骨架的图表示 区域分解 区域邻近图 形状类别 总结 参考文献 263第9章 物体识别 知识表示 统计模式识别 分类原理 分类器设置 分类器学习 支持向量机 聚类分析 神经元网络 前馈网络 非监督学习 Hopfield神经元网络 句法模式识别 语法与语言 句法分析与句法分类器 句法分类器学习与语法推导 作为图匹配的识别 图和子图的同构 图的相似度 识别中的优化技术 遗传算法 模拟退火 模糊系统 模糊集和模糊隶属函数 模糊集运算 模糊推理 模糊系统设计与训练 模式识别中的Boosting方法 总结 参考文献 314第10章 图像理解 图像理解控制策略 并行和串行处理控制 分层控制 自底向上的控制 基于模型的控制 混合的控制策略 非分层控制 RANSAC:通过随机抽样一致来拟合 点分布模型 活动表观模型 图像理解中的模式识别方法 基于分类的分割 上下文图像分类 Boosted层叠分类器用于快速物体检测 场景标注和约束传播 离散松弛法 概率松弛法 搜索解释树 语义图像分割和理解 语义区域增长 遗传图像解释 隐马尔可夫模型 应用 耦合的HMM 贝叶斯信念网络 高斯混合模型和期望最大化 总结 参考文献 380第11章 3D视觉和几何 3D视觉任务 Marr理论 其他视觉范畴:主动和有目的的视觉 射影几何学基础 射影空间中的点和超平面 单应性 根据对应点估计单应性 单透视摄像机 摄像机模型 齐次坐标系中的投影和反投影 从已知场景标定一个摄像机 从多视图重建场景 三角测量 射影重建 匹配约束 光束平差法 升级射影重建和自标定 双摄像机和立体感知 极线几何学——基本矩阵 摄像机的相对运动——本质矩阵 分解基本矩阵到摄像机矩阵 从对应点估计基本矩阵 双摄像机矫正结构 矫正计算 三摄像机和三视张量 立体对应点算法 距离图像的主动获取 由辐射测量到3D信息 由阴影到形状 光度测量立体视觉 总结 参考文献 428第12章 3D视觉的应用 由X到形状 由运动到形状 由纹理到形状 其他由X到形状的技术 完全的3D物体 3D物体、模型以及相关问题 线条标注 体积表示和直接测量 体积建模策略 表面建模策略 为获取完整3D模型的面元标注与融合 基于3D模型的视觉 一般考虑 Goad算法 基于模型的亮度图像曲面物体识别 基于模型的距离图像识别 3D场景的2D视图表达 观察空间 多视图表达和示象图 作为2D视图结构化表达的几何基元 利用存储的2D视图显示3D真实世界场景 实例研究——由未组织的2D视图集重建3D 总结 参考文献 464第13章 数学形态学 形态学基本概念 形态学四原则 二值膨胀和腐蚀 膨胀 腐蚀 击中击不中变换 开运算和闭运算 灰度级膨胀和腐蚀 顶面、本影、灰度级膨胀和腐蚀 本影同胚定理和膨胀、腐蚀及开、闭运算的性质 顶帽变换 骨架和物体标记 同伦变换 骨架和最大球 细化、粗化和同伦骨架 熄灭函数和最终腐蚀 最终腐蚀和距离函数 测地变换 形态学重构 粒度测定法 形态学分割与分水岭 粒子分割、标记和分水岭 二值形态学分割 灰度级分割和分水岭 总结 参考文献 495第14章 图像数据压缩 图像数据性质 图像数据压缩中的离散图像变换 预测压缩方法 矢量量化 分层的和渐进的压缩方法 压缩方法比较 其他技术 编码 JPEG和MPEG图像压缩 JPEG——静态图像压缩 JPEG-2000压缩 MPEG——全运动的视频压缩 总结 参考文献 511第15章 纹理 统计纹理描述 基于空间频率的方法 共生矩阵 边缘频率 基元长度(行程) Laws纹理能量度量 分形纹理描述 多尺度纹理描述——小波域方法 其他纹理描述的统计方法 句法纹理描述方法 形状链语法 图语法 分层纹理中的基元分组 混合的纹理描述方法 纹理识别方法的应用 总结 参考文献 532第16章 运动分析 差分运动分析方法 光流 光流计算 全局和局部光流估计 局部和全局相结合的光流估计 运动分析中的光流 基于兴趣点对应关系的分析 兴趣点的检测 兴趣点的对应关系 特定运动模式的检测 视频跟踪 背景建模 基于核函数的跟踪 目标路径分析 辅助跟踪的运动模型 卡尔曼滤波器 粒子滤波器 总结 参考文献 575词汇 581

机器视觉论文参考文献

第1章 引言 动机 计算机视觉为什么是困难的 图像表达与图像分析的任务 总结 参考文献 7第2章 图像及其表达与性质 图像表达若干概念 8连续图像函数 图像数字化 采样 量化 数字图像性质 数字图像的度量和拓扑性质 直方图 熵 图像的视觉感知 图像品质 图像中的噪声 彩色图像 色彩物理学 人所感知的色彩 彩色空间 调色板图像 颜色恒常性 摄像机概述 光敏传感器 黑白摄像机 彩色摄像机 总结 参考文献 34第3章 图像及其数学与物理背景 概述 线性 狄拉克(Dirac)分布和卷积 积分线性变换 作为线性系统的图像 积分线性变换引言 1D傅里叶变换 2 D傅里叶变换 采样与香农约束 离散余弦变换 小波变换 本征分析 奇异值分解 主分量分析 其他正交图像变换 作为随机过程的图像 图像形成物理 作为辐射测量的图像 图像获取与几何光学 镜头像差和径向畸变 从辐射学角度看图像获取 表面反射 总结 参考文献 67第4章 图像分析的数据结构 图像数据表示的层次 传统图像数据结构 矩阵 链 拓扑数据结构 关系结构 分层数据结构 金字塔 四叉树 其他金字塔结构 总结 参考文献 78第5章 图像预处理 像素亮度变换 位置相关的亮度校正 灰度级变换 几何变换 像素坐标变换 亮度插值 局部预处理 图像平滑 边缘检测算子 二阶导数过零点 图像处理中的尺度 Canny边缘提取 参数化边缘模型 多光谱图像中的边缘 频域的局部预处理 用局部预处理算子作线检测 角点(兴趣点)检测 最大稳定极值区域检测 图像复原 容易复原的退化 逆滤波 维纳滤波 总结 参考文献 118第6章 分割 I 阈值化 阈值检测方法 最优阈值化 多光谱阈值化 基于边缘的分割 边缘图像阈值化 边缘松弛法 边界跟踪 作为图搜索的边缘跟踪 作为动态规划的边缘跟踪 Hough变换 使用边界位置信息的边界检测 从边界构造区域 基于区域的分割 区域归并 区域分裂 分裂与归并 分水岭分割 区域增长后处理 匹配 匹配标准 匹配的控制策略 分割的评测问题 监督式评测 非监督式评测 总结 参考文献 175第7章 分割II 均值移位分割 活动轮廓模型——蛇行 经典蛇行和气球 扩展 梯度矢量流蛇 几何变形模型——水平集和测地活动轮廓 模糊连接性 面向基于3D图的图像分割 边界对的同时检测 次优的表面检测 图割分割 最优单和多表面分割 总结 参考文献 224第8章 形状表示与描述 区域标识 基于轮廓的形状表示与描述 链码 简单几何边界表示 边界的傅里叶变换 使用片段序列的边界描述 B样条表示 其他基于轮廓的形状描述方法 形状不变量 基于区域的形状表示与描述 简单的标量区域描述 矩 凸包 基于区域骨架的图表示 区域分解 区域邻近图 形状类别 总结 参考文献 263第9章 物体识别 知识表示 统计模式识别 分类原理 分类器设置 分类器学习 支持向量机 聚类分析 神经元网络 前馈网络 非监督学习 Hopfield神经元网络 句法模式识别 语法与语言 句法分析与句法分类器 句法分类器学习与语法推导 作为图匹配的识别 图和子图的同构 图的相似度 识别中的优化技术 遗传算法 模拟退火 模糊系统 模糊集和模糊隶属函数 模糊集运算 模糊推理 模糊系统设计与训练 模式识别中的Boosting方法 总结 参考文献 314第10章 图像理解 图像理解控制策略 并行和串行处理控制 分层控制 自底向上的控制 基于模型的控制 混合的控制策略 非分层控制 RANSAC:通过随机抽样一致来拟合 点分布模型 活动表观模型 图像理解中的模式识别方法 基于分类的分割 上下文图像分类 Boosted层叠分类器用于快速物体检测 场景标注和约束传播 离散松弛法 概率松弛法 搜索解释树 语义图像分割和理解 语义区域增长 遗传图像解释 隐马尔可夫模型 应用 耦合的HMM 贝叶斯信念网络 高斯混合模型和期望最大化 总结 参考文献 380第11章 3D视觉和几何 3D视觉任务 Marr理论 其他视觉范畴:主动和有目的的视觉 射影几何学基础 射影空间中的点和超平面 单应性 根据对应点估计单应性 单透视摄像机 摄像机模型 齐次坐标系中的投影和反投影 从已知场景标定一个摄像机 从多视图重建场景 三角测量 射影重建 匹配约束 光束平差法 升级射影重建和自标定 双摄像机和立体感知 极线几何学——基本矩阵 摄像机的相对运动——本质矩阵 分解基本矩阵到摄像机矩阵 从对应点估计基本矩阵 双摄像机矫正结构 矫正计算 三摄像机和三视张量 立体对应点算法 距离图像的主动获取 由辐射测量到3D信息 由阴影到形状 光度测量立体视觉 总结 参考文献 428第12章 3D视觉的应用 由X到形状 由运动到形状 由纹理到形状 其他由X到形状的技术 完全的3D物体 3D物体、模型以及相关问题 线条标注 体积表示和直接测量 体积建模策略 表面建模策略 为获取完整3D模型的面元标注与融合 基于3D模型的视觉 一般考虑 Goad算法 基于模型的亮度图像曲面物体识别 基于模型的距离图像识别 3D场景的2D视图表达 观察空间 多视图表达和示象图 作为2D视图结构化表达的几何基元 利用存储的2D视图显示3D真实世界场景 实例研究——由未组织的2D视图集重建3D 总结 参考文献 464第13章 数学形态学 形态学基本概念 形态学四原则 二值膨胀和腐蚀 膨胀 腐蚀 击中击不中变换 开运算和闭运算 灰度级膨胀和腐蚀 顶面、本影、灰度级膨胀和腐蚀 本影同胚定理和膨胀、腐蚀及开、闭运算的性质 顶帽变换 骨架和物体标记 同伦变换 骨架和最大球 细化、粗化和同伦骨架 熄灭函数和最终腐蚀 最终腐蚀和距离函数 测地变换 形态学重构 粒度测定法 形态学分割与分水岭 粒子分割、标记和分水岭 二值形态学分割 灰度级分割和分水岭 总结 参考文献 495第14章 图像数据压缩 图像数据性质 图像数据压缩中的离散图像变换 预测压缩方法 矢量量化 分层的和渐进的压缩方法 压缩方法比较 其他技术 编码 JPEG和MPEG图像压缩 JPEG——静态图像压缩 JPEG-2000压缩 MPEG——全运动的视频压缩 总结 参考文献 511第15章 纹理 统计纹理描述 基于空间频率的方法 共生矩阵 边缘频率 基元长度(行程) Laws纹理能量度量 分形纹理描述 多尺度纹理描述——小波域方法 其他纹理描述的统计方法 句法纹理描述方法 形状链语法 图语法 分层纹理中的基元分组 混合的纹理描述方法 纹理识别方法的应用 总结 参考文献 532第16章 运动分析 差分运动分析方法 光流 光流计算 全局和局部光流估计 局部和全局相结合的光流估计 运动分析中的光流 基于兴趣点对应关系的分析 兴趣点的检测 兴趣点的对应关系 特定运动模式的检测 视频跟踪 背景建模 基于核函数的跟踪 目标路径分析 辅助跟踪的运动模型 卡尔曼滤波器 粒子滤波器 总结 参考文献 575词汇 581

硕士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整理的硕士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

[10] Almarza, .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and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6.研究报告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9-10.

7.条例

【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

【举例】[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8.译著

【格式】[序号]原著作者. 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三、注释

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注释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

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与文中注(王小龙,2005)对应。标号在标点符号内。多个都需要标注出来,而不是1-6等等 ,并列写出来。

最后,引用毕业论文属于学位论文,如格式5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参考文献的`作用主要有:

1、反映研究者的研究基础。科研工作具有继承性,大多研究成果是对前人研究的一种深化和拓展。

2、尊重前人和他人的知识成果。参考文献是前人研究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引用参考文献是论文作者的权利,而著录参考文献则是其法律义务,引用了前人的资料又不列出参考文献,会被认为是抄袭或剽窃行为。

3、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说明本文所引用的论点、资料和数据均有出处可查,以便读者核查。

4、向读者推荐一批经过精选的文献。参考文献能为读者深入探讨某些问题提供有关文献的线索,帮助其查阅原始文献,进一步研读作者引用的内容,以求证自己的观点和解决自己的需求。

5、节约论文篇幅。在科研论文中,作者引用或借鉴别人的方法和观点来佐证自己将要展开的论点等,如果把所涉及的内容全都写下来,有时候容易造成论文内容繁琐、重点不明。正确列出了所引的参考文献,论文中所需表述的内容凡已有文献所载者不必详述,只需标注参考文献号码即可解决.

专著著录格式

[序号] 著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1] 孙家广,杨长青.计算机图形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Sun Jiaguang, Yang Changqing. Computer graphics[M].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in Chinese)

例:[2] Skolink M I. Radar handbook[M]. New York: McGraw-Hill, 1990

期刊著录格式

[序号] 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例:[3] 李旭东,宗光华,毕树生,等.生物工程微操作机器人视觉系统的.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28(3):249~252

Li Xudong, Zong Guanghua, Bi Shusheng, et al. Research on global vision system for bioengineering-oriented micromanipulation robot system[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2002,28(3):249~252(in Chinese)

论文集著录格式

[序号] 作者.题名[A].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4]张佐光,张晓宏,仲伟虹,等.多相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拉伸行为分析[A].见:张为民编.第九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416

例:[5]Odoni A R. The flow management problem in air traffic control[A]. In:Odoni A R, Szego G,eds. Flow Control of Congested Networks[C].Berlin: Springer-Verlag,~298

学位论文著录格式

[序号] 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

例:[6] 金 宏.导航系统的精度及容错性能的研究[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1998

导语:硕士是一个介于学士及博士之间的研究生学位,拥有硕士学位者通常象征具有基础的独立的研究能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硕士论文参考文献标注方法大全,欢迎大家阅读!

参考文献

学术研究应精确、有据、坦诚、创新和积累。

而其中精确、有据和积累需要建立在正确对待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

对学位论文中包含的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材料,或为获得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或与作者一同工作的指导教师和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应在论文中做出明确的标引和说明。

因此,凡有直接引用他人成果(文字、数字、事实以及转述他人的观点)之处,均应加标注说明列于参考文献中,以避免论文抄袭现象的发生,见附件1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关于研究生撰写论文引用参考文献应注意的问题》。

研究生学位论文参考文献著录及标引按照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和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编写与交换格式。

正文中标注

(1)标注格式:引用参考文献标注方式应全文统一,标注的格式为[序号],放在引文或转述观点的最后一个句号之前,所引文献序号用小4号Times New Roman体、以上角标形式置于方括号中,如:“…成果[1]”。

(2)序号:标注的序号可选择如下两种方式之一:根据在正文中被首次引用出现的先后次序递增,或者按第一作者姓的英文字母或拼音字母的英文字母顺序递增。

如一篇论著在论文中多处引用时,以第一次出现的序号为准;当某一论述同时引证多篇参考文献时,应采用[1, 2,…]的格式,标注方括号中的序号按增序排列。

(3)当提及的参考文献为文中直接说明时,其序号应该与正文排齐,如“由文献[8, 10-14]可知:”。

参考文献著录标准及格式

参考文献著录应项目齐全、内容完整、顺序正确、标点无误。

具体要求如下:

(1)著录格式: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不用加结束符。

在参考文献中的标点符号都采用“半角标点符号+空格”形式。

(2)排列顺序:根据正文中首次引用出现的先后次序递增,或者按第一作者姓的英文字母或拼音字母的英文字母顺序递增,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一致。

(3)作者姓名:只有3位及以内作者的,其姓名全部列上,中外作者一律姓前名后,外国人的名可用第一个字母的大写代替,如:William E.(名) Johns(姓)在参考文献中应写为Johns .;有3位以上作者的,只列前3位,其后加“,等”或“,et al”。

(4)参考文献类型及标识:根据GB3469规定,对各类参考文献应在题名后用方括号加单字母方式加以标识。

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类型及标识,见表1。

传统文献的类型标识

类型标识 J M C A D P

参考文献类型 标准

(Standard) 报纸文章(Newspaper) 报告

(Report) 资料汇编(General) 其它文献

类型标识 S N R G Z

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类型及标识: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类型的标识,见表2。

电子文献的类型标识

参考文献类型 数据库 计算机程序 图书 电子公告

类型标识 DB CP M EB

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作为参考文献时不必著明其载体类型,而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识中同时表明其载体类型,见表3。

这样,非纸张型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格式为:[电子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如:

[DB/OL] 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

[DB/MT] 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 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 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 网上期刊磁盘软件(serial online)

[EB/OL] 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表3 非纸张型载体的类型标识

非纸张型载体 磁带 磁盘 光盘 联机网络

载体类型标识 MT DK CD OL

(5)著录格式其它说明:原本就缺少某一项时,可将该项连同与其对应的标点符号一起略去;页码不可省略,起止页码间用“-”相隔,不同的引用范围间用“,”相隔。

(6)各类引用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举例,见表4。

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

序号 文献类型 格式及示例

[序号]作者. 文献题名[J] . 刊名, 出版年份, 卷号(期号): 起止-页码

正文中标注文献的方法有很多,但国际上在学术专著和论文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是“作者年份法”,即在所引用的观点、结论或成果等资料后插入圆括号,在圆括号中注明所参考文献的作者姓名和文献发表的`年份,二者之间用逗号分隔。

所标注文献的完整信息则列在文章结尾的参考文献列表中,读者根据所标注的作者姓氏和发表年份加上圆括号来标注。

例如(David,1997);中文文献用作者姓名和发表年份加上圆括号来标注,例如(张五常,2000)。

当文献作者在三个以内时,标注全部作者;超过三个时,只标注前三个作者,再加上“等”或者“et al”,例如(章三封,李斯,汪五得 等,2001),或(Sommerset ,Farrel and Lovekin, et al, 2000)。

如果同一作者有一个以上同一年份的文献被引用,那么在文献标注和参考文献目录里就要增加一个标识符,如(章三封,2001a),(章三封,2001b)。

如果文献中已经出现了作者姓名,可以从括号里省略作者名字,例如“Sommerset(2000)指出……”。

当需要指明所参考的观点、思想或引文的具体出处时,则还要在圆括号内年份的后面增加页码数,例如,(章三封,2001,pp125-132),“安德鲁和希尔德布兰德(1982,p138)指出……”。

对网上下载的文献同样采用作者年份法标注。

没有作者和时间的文献显然缺少必要的可靠性和权威性,不能作为学术论文的参考文献。

用中文翻译的外文文献视同中文文献处理。

对应于正文中的作者年份标注法,论文附录的参考文献应当按照姓氏或者姓氏汉语拼音的字母顺序排列,具体表示方法在节介绍。

显然,采用作者年份法不必考虑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和次数,同一文献在正文中可以多次引用和标注,而在参考文献目录中则只应也只需列举一次。

除此之外,正文中还可以使用脚注对论文中有关术语、公式、背景或数据计算予以解释或说明、对直接引用的数据资料注明数据来源。

脚注要顺序编号。

脚注可以每一页单独编号,也可以在论文的每一章中统一编号。

如果每一页单独编号,则脚注要在当页的下面给出。

脚注用Microword的插入功能实现比较简单。

脚注的标识可以用数字1,2等,也可以用符号①,②等,还可以用[1],[2]等。

脚注的资料来源表示方法同参考文献,资料来源主要有中文书籍、中文杂志、英文书籍、英文杂志、Internet网址等,都可以参照参考文献中的表示方法,但书籍一定要标明页码。

脚注行文用五号宋体,如果脚注中有多行,则行距应比正文中的行距小。

由于正文中的数据来源用当页的脚注给出,图表的数据来源在图表下面或当页脚注注释,因此,年鉴和手册之类的出版物一般不应作为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在正文中采用作者年份法标注,与之相应,在参考文献列表中,应当按作者姓氏顺序编号。

汉字姓名以姓氏汉语拼音字母为序,英语姓名以姓氏字母为序。

在前面加上方括号序号只是为了便于计数。

间隔符可以用圆点符“.”,也可以用逗号“,”。

但在使用国外参考文献时,对于外国作者,一般应当姓在前,用英文“,”间隔姓和名。

但如果名在前,则用一个空格间隔名和姓。

参考文献中的年份表示为“年.月.日.”

参考文献建议中文使用五号宋体,英文使用五号Times New Roman。

建议同一文献的行间距减小,不同文献间的行距则较大,利用段间距方法很容易做到这一点。

可列于参考文献表的文献类型包括学术期刊论文、学术会议论文集、学位论文、学术专著、专利、网上学术论文等。

其著录格式分别如下:

(1)学术期刊: [顺序编号] 作者(3人以内全部写上,3人以上只写3人再加等或et al).文章名称.期刊名称,年号.卷号(期号):起页~止页

(2)学术会议论文集:[顺序编号] 作者(3人以内全部写上,3人以上只写3人再加等或et al).文章名称.in(见):整本文集的编者姓名ed.(多编者用eds.).文集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页~止页

(3)学位论文:[顺序编号] 作者.题名:[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

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如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年份.

(4)学术著作:[顺序编号] 作者(3人以内全部写上,3人以上只写3人再加等或et al).书名.版本(第x版).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页~止页

(5)专利:[顺序编号] 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年,起页~止页

(6)网上论文:[顺序编号] 作者(3人以内全部写上,3人以上只写3人再加等或et al).题名.网址.网页名.文献完成或上网发表时间

具体知网检测系统识别参考文献的标准:

1. 有明显的“参考文献”标记,参考文献4个字独占一行,下面是各个参考文献条目;

2. 每个参考文献有明显的标号,标号可以是以下任意一种:【Num】、[Num]、(Num);

3. 标号可以是Word自动生成也可以手工书写;

4. 标号内不要添加标点符号,例如:不要[Num.]或(Num、)等;

5. 每个参考文献中最好有时间休息或者URL或《》书目信息;

6. 一条参考文献内及在此条参考文献没有结束时不要有手动换行或者回车符(即顺其自然,满行后会自动换行,请勿人为!)

我的方法,辅助软件endnote,大概三个环节:

1.整理独立的参考文献文件夹。

a. 把你所用到的参考文献都下载到这个文件夹内备份(为了日后方便查询)

b. 文件夹名为“时间+主题”(为了方便几年内的管理和查询)

c. 内部文献根据主题、内容和格式(包括期刊、书籍、会议)分类(为了方便日后查询)

d. 时刻更新和备份文件夹(避免日后出现什么问题)

2.整理endnote中library的条目

a. 在endnote中建立“my library”,名字定位“时间+主题”(为了方便管理)

b. my library中列出多个子条目,名字为“主题”(为了方便管理和查询)

c. 在百度学术或者谷歌学术下载所有文献的“endnote”格式的标签(为了之后的导入)

d. 将文献标签导入到你的my library中,按照类型分到各个条目(方便日后查询)

e. 参考第一个环节的下载文献,根据内容修正你所下载文献标签不一致的地方(百度学术和谷歌学术有时会出错的),常见的错误包括:作者的名字表达方式,文献题目的大小写,引用页数的范围等。

3.导入endnote中标签到word文档中

a. 将你的整理好的文献标签,通过word内的endnote选项,链接并插入到你的word正文中;

b. 根据你论文或者目标期刊的要求,修正你的插入方式和显示格式(这个在endnote里面调,草稿阶段用numbered或者nature就好);

c. 插入完成后,检查最后的reference页,看有没有什么错误,并及时修正。

这么做的优势

1.准确性高:不会出错,因为你的每个标签都和文献原文对照过,没有任何人有理由批评你;

2.操作方便:endnote的文献标签一旦导入,便可以永久使用;

3.保存时长:你的library可以用一辈子,包括你所备份的参考文献文件夹,五六年后都很方便查询;

4.更新及时:endnote会随时自动更新你的标签页,而且不会出错;

5.调整方便:你可以随时根据你的目标期刊调整你的文献的插入方式和显示方式。

1 专著著录格式

[序号]著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

[1]孙家广,杨长青.计算机图形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8

Sun Jiaguang, Yang Changqing. Computer graphics[M].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8(in Chinese)

例:

[2]Skolink M I. Radar handbook[M]. New York: McGraw-Hill, 1990

2 期刊著录格式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例:

[3]李旭东,宗光华,毕树生,等.生物工程微操作机器人视觉系统的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28(3):249——252

3论文集著录格式

[序号]作者.题名[A].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

[4]张佐光,张晓宏,仲伟虹,等.多相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拉伸行为分析[A].见:张为民编.第九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416

例:

[5]Odoni A R. The flow management problem in air traffic control[A]. In: Odoni A R, SzegoG,eds. Flow Control of Congested Networks[C]. Berlin: Springer-Verlag,——298

4 学位论文著录格式

[序号]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

例:

[6]金宏.导航系统的精度及容错性能的研究[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1998

5 科技报告著录格式

[序号]作者.题名[R].报告题名及编号,出版年

例:

[7]KyungmoonNho. Automatic landing system design using fuzzy logic[R].AIAA-98-4484,1998

6 国际或国家标准著录格式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例:

[8]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

7 专利著录格式

[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8 电子文献著录格式

文献类型/载体类型标识]:[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 [M/CD]光盘图书、[DB/OL]网上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12]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1998-08-16/1998-10-01. [8]万锦.中国大学学报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序号]作者.题名[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例:

[10]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说明:

①参考文献应是公开出版物,按在论著中出现的先后用阿拉伯数字连续排序.

②参考文献中外国人名书写时一律姓前,名后,姓用全称,名可缩写为首字母(大写),不加缩写点(见例2).

③参考文献中作者为3人或少于3人应全部列出,3人以上只列出前3人,后加"等"或"et al"(见例3).

④在著录中文参考文献时应提供英文著录,见例1、例3.

⑤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见表1,电子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见表2.

⑥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为:磁带——MT,磁盘——DK,光盘——CD

【拓展内容】

论文参考文献的分类

按参考文献的提供目的划分,可分为引文文献、阅读型文献和推荐型文献3大类.

①引文文献是著者在撰写或编辑论著的过程中,为正文中的直接引语 (如数据、公式、理论、观点、图表等) 或间接引语而提供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

②阅读型文献是著者在撰写或编辑论著的过程中,曾经阅读过的文献信息资源.

③推荐型文献通常是专家或教师为特定读者、特定目的而提供的、可供读者查阅的文献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格式要求

1.参考文献按正文部分标注的序号依次列出,并在序号中加[].

2.对于常见的各类参考文献标注方法如下:

1) 著作:作者姓名,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2) 期刊论文:作者姓名. 题名[J].期刊名称,年,卷 (期) :页码.

3) 会议论文集:作者姓名. 题名[C]//论文集名称,会议地点,会议日期.

4) 学位论文:作者姓名. 题名[D].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5) 专利文献: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姓名. 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P].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 获取路径.

6) 电子文献:作者姓名. 题名[文献类型标志 (含文献载体标志) 见其它].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更新或修改日期) , 获取路径.

7) 报告:作者姓名. 题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8) 标准:标准号. 题名[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3.同一著作中作者姓名不超过3名时,全部照录,超过3名时,只著录前3名作者,其后加“, 等”.

4.其他:数据库 (DB) , 计算机程序 (GP) , 光盘 (CD) , 联机网络 (OL) .

以上就是关于“硕士论文参考文献怎么标注”的相关介绍,对于硕士论文参考文献的书写,要掌握写作的方法和具体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参考文献的标注,要掌握写作的具体格式,根据论文引用的资料来进行参考文献的标注,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论文整体的结构更加的严谨。

机器视觉论文研究方法

标定好的真实数据

机械手动作是靠伺服电机上的编码器反馈到工控机处理中心讯号与预设定引数比较、修正再输出给伺服电机执行精确定位的。也就是说靠预先程式设计决定的,不是靠感测器定位的。程式设计可解决机械手三维空间动作精确方向、速度、执行时间…………

依靠定位点以及零点位置,机器手定期修正累加误差,抓取最高阶的是应用影象技术,配合物料定位点。

一般是照相定位的。感测器是COMS或者CCD。

用预先程式设计及其执行中该伺服电机轴尾的编码器反馈讯号至计算中心精确修整偏差定位的。

机器人家上了解到,机器人领域的视觉(Machine Vision)跟计算机领域(Computer Vision)的视觉有一些不同:机器视觉的目的是给机器人提供操作物体的资讯。所以,机器视觉的研究大概有这几块: 物体识别(Object Recognition):在影象中检测到物体型别等,这跟 CV 的研究有很大一部分交叉; 位姿估计(Pose Estimation):计算出物体在摄像机座标系下的位置和姿态,对于机器人而言,需要抓取东西,不仅要知道这是什么,也需要知道它具体在哪里; 相机标定(Camera Calibration):因为上面做的只是计算了物体在相机座标系下的座标,我们还需要确定相机跟机器人的相对位置和姿态,这样才可以将物 *** 姿转换到机器人位姿。 当然,我这里主要是在物体抓取领域的机器视觉;SLAM 等其他领域的就先不讲了。 由于视觉是机器人感知的一块很重要内容,所以研究也非常多了,我就我了解的一些,按照由简入繁的顺序介绍吧: 0. 相机标定 这其实属于比较成熟的领域。由于我们所有物体识别都只是计算物体在相机座标系下的位姿,但是,机器人操作物体需要知道物体在机器人座标系下的位姿。所以,我们先需要对相机的位姿进行标定。 内参标定就不说了,参照张正友的论文,或者各种标定工具箱; 外参标定的话,根据相机安装位置,有两种方式: Eye to Hand:相机与机器人极座标系固连,不随机械臂运动而运动 Eye in Hand:相机固连在机械臂上,随机械臂运动而运动 两种方式的求解思路都类似,首先是眼在手外(Eye to Hand) 只需在机械臂末端固定一个棋盘格,在相机视野内运动几个姿态。由于相机可以计算出棋盘格相对于相机座标系的位姿 、机器人运动学正解可以计算出机器人底座到末端抓手之间的位姿变化 、而末端爪手与棋盘格的位姿相对固定不变。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座标系环 而对于眼在手上(Eye in Hand)的情况,也类似,在地上随便放一个棋盘格(与机器人基座固连),然后让机械臂带着相机走几个位姿,然后也可以形成一个 的座标环。 1. 平面物体检测 这是目前工业流水线上最常见的场景。目前来看,这一领域对视觉的要求是:快速、精确、稳定。所以,一般是采用最简单的边缘提取+边缘匹配/形状匹配的方法;而且,为了提高稳定性、一般会通过主要打光源、采用反差大的背景等手段,减少系统变数。 目前,很多智慧相机(如 cognex)都直接内嵌了这些功能;而且,物体一般都是放置在一个平面上,相机只需计算物体的 三自由度位姿即可。 另外,这种应用场景一般都是用于处理一种特定工件,相当于只有位姿估计,而没有物体识别。 当然,工业上追求稳定性无可厚非,但是随着生产自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服务类机器人的兴起。对更复杂物体的完整位姿 估计也就成了机器视觉的研究热点。 2. 有纹理的物体 机器人视觉领域是最早开始研究有纹理的物体的,如饮料瓶、零食盒等表面带有丰富纹理的都属于这一类。 当然,这些物体也还是可以用类似边缘提取+模板匹配的方法。但是,实际机器人操作过程中,环境会更加复杂:光照条件不确定(光照)、物体距离相机距离不确定(尺度)、相机看物体的角度不确定(旋转、仿射)、甚至是被其他物体遮挡(遮挡)。 幸好有一位叫做 Lowe 的大神,提出了一个叫做 SIFT (Scale-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的超强区域性特征点: Lowe, David G. "Distinctive image features from scale-invariant keypoin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ter vision (2004): 91-110. 具体原理可以看上面这篇被引用 4万+ 的论文或各种部落格,简单地说,这个方法提取的特征点只跟物体表面的某部分纹理有关,与光照变化、尺度变化、仿射变换、整个物体无关。 因此,利用 SIFT 特征点,可以直接在相机影象中寻找到与资料库中相同的特征点,这样,就可以确定相机中的物体是什么东西(物体识别)。 对于不会变形的物体,特征点在物体座标系下的位置是固定的。所以,我们在获取若干点对之后,就可以直接求解出相机中物体与资料库中物体之间的单应性矩阵。 如果我们用深度相机(如Kinect)或者双目视觉方法,确定出每个特征点的 3D 位置。那么,直接求解这个 PnP 问题,就可以计算出物体在当前相机座标系下的位姿。 ↑ 这里就放一个实验室之前毕业师兄的成果 当然,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细节工作才可以让它真正可用的,如:先利用点云分割和欧氏距离去除背景的影响、选用特征比较稳定的物体(有时候 SIFT 也会变化)、利用贝叶斯方法加速匹配等。 而且,除了 SIFT 之外,后来又出了一大堆类似的特征点,如 SURF、ORB 等。 3. 无纹理的物体 好了,有问题的物体容易解决,那么生活中或者工业里还有很多物体是没有纹理的: 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是否有一种特征点,可以描述物体形状,同时具有跟 SIFT 相似的不变性? 不幸的是,据我了解,目前没有这种特征点。 所以,之前一大类方法还是采用基于模板匹配的办法,但是,对匹配的特征进行了专门选择(不只是边缘等简单特征)。 简单而言,这篇论文同时利用了彩色影象的影象梯度和深度影象的表面法向作为特征,与资料库中的模板进行匹配。 由于资料库中的模板是从一个物体的多个视角拍摄后生成的,所以这样匹配得到的物 *** 姿只能算是初步估计,并不精确。 但是,只要有了这个初步估计的物 *** 姿,我们就可以直接采用 ICP 演算法(Iterative closest point)匹配物体模型与 3D 点云,从而得到物体在相机座标系下的精确位姿。 当然,这个演算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细节的:如何建立模板、颜色梯度的表示等。另外,这种方法无法应对物体被遮挡的情况。(当然,通过降低匹配阈值,可以应对部分遮挡,但是会造成误识别)。 针对部分遮挡的情况,我们实验室的张博士去年对 LineMod 进行了改进,但由于论文尚未发表,所以就先不过多涉及了。 4. 深度学习 由于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我们做机器人的自然也会尝试把 DL 用到机器人的物体识别中。 首先,对于物体识别,这个就可以照搬 DL 的研究成果了,各种 CNN 拿过来用就好了。有没有将深度学习融入机器人领域的尝试?有哪些难点? - 知乎 这个回答中,我提到 2016 年的『亚马逊抓取大赛』中,很多队伍都采用了 DL 作为物体识别演算法。 然而, 在这个比赛中,虽然很多人采用 DL 进行物体识别,但在物 *** 姿估计方面都还是使用比较简单、或者传统的演算法。似乎并未广泛采用 DL。 如 @周博磊 所说,一般是采用 semantic segmentation neork 在彩色影象上进行物体分割,之后,将分割出的部分点云与物体 3D 模型进行 ICP 匹配。 当然,直接用神经网路做位姿估计的工作也是有的 它的方法大概是这样:对于一个物体,取很多小块 RGB-D 资料(只关心一个patch,用区域性特征可以应对遮挡);每小块有一个座标(相对于物体座标系);然后,首先用一个自编码器对资料进行降维;之后,用将降维后的特征用于训练Hough Forest。 5. 与任务/运动规划结合 这部分也是比较有意思的研究内容,由于机器视觉的目的是给机器人操作物体提供资讯,所以,并不限于相机中的物体识别与定位,往往需要跟机器人的其他模组相结合。 我们让机器人从冰箱中拿一瓶『雪碧』,但是这个 『雪碧』 被『美年达』挡住了。 我们人类的做法是这样的:先把 『美年达』 移开,再去取 『雪碧』 。 所以,对于机器人来说,它需要先通过视觉确定雪碧在『美年达』后面,同时,还需要确定『美年达』这个东西是可以移开的,而不是冰箱门之类固定不可拿开的物体。 当然,将视觉跟机器人结合后,会引出其他很多好玩的新东西。由于不是我自己的研究方向,所以也就不再班门弄斧了。

机器作定位由先由工程式设计决定空前、左右、位置定位精度由伺服电机同轴尾端编码传器反馈讯号经伺服电机驱卡至处理处理再输作自微量调整

机器人多工位动作及其执行中定位全部由人工编写操作程式而决定的,此与感测器暂不搭界。若要根据生产工艺改进,则要重新编写程式,或在原程式中作修改调整。

机器人抓取定位是预先程式设计的,工控机输出带动伺服电机精确定位,包括伺服电机编码器反馈讯号经电机驱动卡直至工控机进一步调整。若用感测器检测定位误差极大,根本不可能细微修正定位精度。

机器人抓取目前最常用的是通过视觉定位,CCD/CMOS感测器拍摄当前视野内图片,找到MARK点,算出偏移的座标和角度,再通过网口或者串列埠将资料反馈到机器人,机器人作出相应修正 ----------众合航迅科技有限公司 邓经理为您解答

机器人动作定位由先由人工程式设计决定它在空中前后、左右、上下位置的。定位精度由伺服电机同轴尾端编码感测器反馈讯号经此伺服电机驱动卡至处理中心处理后再输出作自动微小量调整

视觉注意在机器人上的应用主要是目标定位、目标识别以及目标跟踪等。视觉注意一般分为自上而下的视觉注意和自上而下的视觉注意;对于在机器人上的应用主要是自上而下(目标驱动)和自下而上(早期视觉特征)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如何很好的结合。

首先,我们要了解,机器人领域的视觉(Machine Vision)跟计算机领域(Computer Vision)的视觉有一些不同:机器视觉的目的是给机器人提供操作物体的信息。所以,机器视觉的研究大概有这几块:

物体识别(Object Recognition):在图像中检测到物体类型等,这跟 CV 的研究有很大一部分交叉;

位姿估计(Pose Estimation):计算出物体在摄像机坐标系下的位置和姿态,对于机器人而言,需要抓取东西,不仅要知道这是什么,也需要知道它具体在哪里;

相机标定(Camera Calibration):因为上面做的只是计算了物体在相机坐标系下的坐标,我们还需要确定相机跟机器人的相对位置和姿态,这样才可以将物体位姿转换到机器人位姿。

当然,我这里主要是在物体抓取领域的机器视觉;SLAM 等其他领域的就先不讲了。

由于视觉是机器人感知的一块很重要内容,所以研究也非常多了,我就我了解的一些,按照由简入繁的顺序介绍吧:

0. 相机标定

这其实属于比较成熟的领域。由于我们所有物体识别都只是计算物体在相机坐标系下的位姿,但是,机器人操作物体需要知道物体在机器人坐标系下的位姿。所以,我们先需要对相机的位姿进行标定。  内参标定就不说了,参照张正友的论文,或者各种标定工具箱;  外参标定的话,根据相机安装位置,有两种方式:

Eye to Hand:相机与机器人极坐标系固连,不随机械臂运动而运动

Eye in Hand:相机固连在机械臂上,随机械臂运动而运动 两种方式的求解思路都类似,首先是眼在手外(Eye to Hand)

只需在机械臂末端固定一个棋盘格,在相机视野内运动几个姿态。由于相机可以计算出棋盘格相对于相机坐标系的位姿 、机器人运动学正解可以计算出机器人底座到末端抓手之间的位姿变化 、而末端爪手与棋盘格的位姿相对固定不变。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坐标系环

而对于眼在手上(Eye in Hand)的情况,也类似,在地上随便放一个棋盘格(与机器人基座固连),然后让机械臂带着相机走几个位姿,然后也可以形成一个 的坐标环

这是目前工业流水线上最常见的场景。目前来看,这一领域对视觉的要求是:快速、精确、稳定。所以,一般是采用最简单的边缘提取+边缘匹配/形状匹配的方法;而且,为了提高稳定性、一般会通过主要打光源、采用反差大的背景等手段,减少系统变量。

目前,很多智能相机(如 cognex)都直接内嵌了这些功能;而且,物体一般都是放置在一个平面上,相机只需计算物体的 三自由度位姿即可。  另外,这种应用场景一般都是用于处理一种特定工件,相当于只有位姿估计,而没有物体识别。   当然,工业上追求稳定性无可厚非,但是随着生产自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服务类机器人的兴起。对更复杂物体的完整位姿 估计也就成了机器视觉的研究热点。

2. 有纹理的物体

机器人视觉领域是最早开始研究有纹理的物体的,如饮料瓶、零食盒等表面带有丰富纹理的都属于这一类。  当然,这些物体也还是可以用类似边缘提取+模板匹配的方法。但是,实际机器人操作过程中,环境会更加复杂:光照条件不确定(光照)、物体距离相机距离不确定(尺度)、相机看物体的角度不确定(旋转、仿射)、甚至是被其他物体遮挡(遮挡)。

幸好有一位叫做 Lowe 的大神,提出了一个叫做 SIFT (Scale-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的超强局部特征点:  Lowe, David G. "Distinctive image features from scale-invariant keypoin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 (2004): 91-110.  具体原理可以看上面这篇被引用 4万+ 的论文或各种博客,简单地说,这个方法提取的特征点只跟物体表面的某部分纹理有关,与光照变化、尺度变化、仿射变换、整个物体无关。  因此,利用 SIFT 特征点,可以直接在相机图像中寻找到与数据库中相同的特征点,这样,就可以确定相机中的物体是什么东西(物体识别)。

对于不会变形的物体,特征点在物体坐标系下的位置是固定的。所以,我们在获取若干点对之后,就可以直接求解出相机中物体与数据库中物体之间的单应性矩阵。  如果我们用深度相机(如Kinect)或者双目视觉方法,确定出每个特征点的 3D 位置。那么,直接求解这个 PnP 问题,就可以计算出物体在当前相机坐标系下的位姿。

↑ 这里就放一个实验室之前毕业师兄的成果  当然,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细节工作才可以让它真正可用的,如:先利用点云分割和欧氏距离去除背景的影响、选用特征比较稳定的物体(有时候 SIFT 也会变化)、利用贝叶斯方法加速匹配等。  而且,除了 SIFT 之外,后来又出了一大堆类似的特征点,如 SURF、ORB 等。

3. 无纹理的物体

好了,有问题的物体容易解决,那么生活中或者工业里还有很多物体是没有纹理的:

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是否有一种特征点,可以描述物体形状,同时具有跟 SIFT 相似的不变性?  不幸的是,据我了解,目前没有这种特征点。  所以,之前一大类方法还是采用基于模板匹配的办法,但是,对匹配的特征进行了专门选择(不只是边缘等简单特征)。

这里,我介绍一个我们实验室之前使用和重现过的算法 LineMod:  Hinterstoisser, Stefan, et al. "Multimodal templates for real-time detection of texture-less objects in heavily cluttered scenes." Computer Vision (ICCV), 20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11.

简单而言,这篇论文同时利用了彩色图像的图像梯度和深度图像的表面法向作为特征,与数据库中的模板进行匹配。  由于数据库中的模板是从一个物体的多个视角拍摄后生成的,所以这样匹配得到的物体位姿只能算是初步估计,并不精确。  但是,只要有了这个初步估计的物体位姿,我们就可以直接采用 ICP 算法(Iterative closest point)匹配物体模型与 3D 点云,从而得到物体在相机坐标系下的精确位姿。

当然,这个算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细节的:如何建立模板、颜色梯度的表示等。另外,这种方法无法应对物体被遮挡的情况。(当然,通过降低匹配阈值,可以应对部分遮挡,但是会造成误识别)。  针对部分遮挡的情况,我们实验室的张博士去年对 LineMod 进行了改进,但由于论文尚未发表,所以就先不过多涉及了。

4. 深度学习

由于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我们做机器人的自然也会尝试把 DL 用到机器人的物体识别中。

首先,对于物体识别,这个就可以照搬 DL 的研究成果了,各种 CNN 拿过来用就好了。有没有将深度学习融入机器人领域的尝试?有哪些难点? - 知乎 这个回答中,我提到 2016 年的『亚马逊抓取大赛』中,很多队伍都采用了 DL 作为物体识别算法。   然而, 在这个比赛中,虽然很多人采用 DL 进行物体识别,但在物体位姿估计方面都还是使用比较简单、或者传统的算法。似乎并未广泛采用 DL。 如  @周博磊  所说,一般是采用 semantic segmentation network 在彩色图像上进行物体分割,之后,将分割出的部分点云与物体 3D 模型进行 ICP 匹配。

当然,直接用神经网络做位姿估计的工作也是有的,如这篇:  Doumanoglou, Andreas, et al. "Recovering 6d object pose and predicting next-best-view in the crowd."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2016.

它的方法大概是这样:对于一个物体,取很多小块 RGB-D 数据(只关心一个patch,用局部特征可以应对遮挡);每小块有一个坐标(相对于物体坐标系);然后,首先用一个自编码器对数据进行降维;之后,用将降维后的特征用于训练Hough Forest。

5. 与任务/运动规划结合

这部分也是比较有意思的研究内容,由于机器视觉的目的是给机器人操作物体提供信息,所以,并不限于相机中的物体识别与定位,往往需要跟机器人的其他模块相结合。

我们让机器人从冰箱中拿一瓶『雪碧』,但是这个 『雪碧』 被『美年达』挡住了。  我们人类的做法是这样的:先把 『美年达』 移开,再去取 『雪碧』 。  所以,对于机器人来说,它需要先通过视觉确定雪碧在『美年达』后面,同时,还需要确定『美年达』这个东西是可以移开的,而不是冰箱门之类固定不可拿开的物体。   当然,将视觉跟机器人结合后,会引出其他很多好玩的新东西。由于不是我自己的研究方向,所以也就不再班门弄斧了。

机器人家上有关于这个很详细的图文讲解,你可以看下,希望对你有用

纺织机器视觉检测论文

这样的主题论文还是比较好写的,首先必须要抓住论文的中心,确立文章的思想内涵,然后分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有效的论证。

随着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自动化改造的趋势愈加明显,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机器视觉融入到自动化生产线中。其实在众多传统的工业自动化品牌中,能够提供专业视觉解决方案的厂家其实并不多。但是近年来,一大批传统的自动化系统供应商扎堆布局视觉产品,这背后隐藏的逻辑是什么?机器视觉又该如何完美应用到自动化生产流程中?话说这年头的机器视觉技术,绝对可以算得上是工业领域的一大热门,因为市场前景一片大好而被各界广泛看好追捧,的确是件很自然的事情。不过,从产品和设备使用的角度看,我们更关注的或许是,将机器视觉和自动化控制“两个世界”的技术整合在一起,会在性能、成本以及应用体验...等各方面给用户带来怎样的影响和改变。 机器视觉的发展并非单一的应用。机器视觉技术使机器具有感知外界的眼睛,使机器具有与人类相同的视觉功能,从而实现各种检测,判断,识别和测量功能。 现在机器视觉的软硬件产品逐渐演变为产品生产和制造各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对系统的集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很多自动化公司需要集成的生产自动化系统,需要集合机器视觉与多种工业生产器械共同协同运作,比如工业机器人。它广泛应用于状态监测,成品检验和质量控制等多领域。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人与人之间的视觉差距正在逐渐缩小。视觉技术的成熟和发展使其在工业制造应用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那么机器视觉又该如何完美应用到自动化生产流程中呢? 首先在集成机器视觉系统中,机器视觉仅仅是作为设备控制的一个应用模块,被整合到生产线设备的控制系统中。用户无需再考虑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和界面切换,仅使用一套自动化控制系统,即可以完成对各类应用参数的设置和调整。 机器视觉技术的应用将因此而被极大简化,设备的总体成本也会得到显著的优化。貌似这样说还是太过于抽象了。接下来,让我们看几个在机器视觉的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场景。 首先,若要将产品图像信息(如产品标识、条码/二维码、品质瑕疵...等)快速呈现到产线和管理系统的屏幕上,如:操作员终端、工厂大屏幕、中控室...等,在集成机器视觉系统中将变得极为简单,很可能也就是点几下鼠标的事情。其次,在集成机器视觉系统中,将更容易实现对高速运动中的物体的精准图像捕捉,无需再在相机上接入编码器,直接使用由高速传感器触发获取的输送线位置,就可以完成对相机快门的实时控制。而如果要在识别出产品瑕疵后进一步对其做出准确的剔废动作,目测用几条运控指令就完全可以搞定了。再比如,若要对产线上的每个产品进行双重甚至多次图像识别,例如:需要同时记录产品条码、标签和外观,传统的做法需要为相邻的几台相机各接入一支光电触发传感器和编码器。 但如果使用集成机器视觉系统,就只需将一个光电输入信号、多台视觉相机和输送带编码器通过运控总线接入同一个设备控制系统,并基于输送带上的产品位置完成对相机快门动作的精准触发,硬件连接和软件逻辑都将因此变得非常简单。另外,对于那些需要使用视觉技术辅助机器人操作的设备应用,使用集成机器视觉系统将可以把产品图像识别和机器人运动控制整合到同一个时间轴和空间坐标系中,从而省去两套系统之间大量繁琐的位置数据转换工作。 在机器视觉应用中,根据不同的产品/背景组合,适当的调整相机镜头和光源的参数设置(如:对焦、颜色...等),对于画面捕捉的质量和图像识别的性能也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将视觉技术集成、整合到设备控制系统中,那么用户仅通过在控制软件中编写的程序逻辑,就可以实现对这些分散在设备各处的视觉元件的自动设置和灵活调整,而无需再在现场逐一手动操作。这将极大的简化设备调试和运维的流程。 不难看出,若要将机器视觉整合到设备控制系统中,除了需要有一套集成视觉功能的设备控制器和系统软件,统一的现场总线网路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为了能够实现上述诸多基于视觉检测的高动态运控功能,这个网络系统还必须具备足够的实时确定性,以确保系统运行时各组件之间及时同步。中国智能制造2025与机器视觉将密不可分。未来机器视觉技术必将成为工业自动化和智能的核心之一。要实现人机视觉在机器人上的延伸,必须要满足自动化程度高,效率高,精度高,适应性差的条件,在工业自动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广东全帝 科技 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机器视觉核心算法研究,视觉检测设备,CCD光学检测设备,机器视觉定位检测,非标自动化设备,视觉方案定制和研发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自主研发针对工业生产制造企业的Smartmake视觉检测系统,已在电子、包装、印刷、化工、食品、塑胶、纺织等行业得到成功的应用与广泛好评。各级生产企业通过对机器视觉检测系统的现场应用,在实时监控产品生产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还可以大幅节约人工成本,是制造业在面向工业时代的最佳选择。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诚招代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下方评论留言哦!

记得是写论文,我觉得还是比较好写,你也可以查找相关的资料

视觉检测可以用于检测各种产品,例如: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