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我国的 教育 领域中,发展职业教育对于开发劳动力资源,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职业教育的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论职业教育新常态
[摘要]职业教育是中国经济跨入新常态的重要基石,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新常态。以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为标志,中国职业教育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呈现着两个新特点,蕴含着两个新动力,催生着两个新局面。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仍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需认真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常态;含义;标志;任务
自2014年5月首次以“新常态”来描述当下的中国经济以来,“新常态”一词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研究的高频热词。尤其是当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了系统性阐述,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在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同时,职业教育必须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也要进入新常态。
一、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的含义
什么是“新常态”?从字面上看,“新”就是“有异于旧质的状态和性质”;“常态”就是平常的、正常的状态,也即时常发生的状态。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新常态就是凸显新特征,蕴含新动力,催生新局面。
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呈现着两个新的特征。其一,职业教育发展从追求数量增长转为更为重视品质提升,从注重规模扩张转为更为强调内涵建设,由过去的更快更大转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更好更强。其二,创新发展成为职教发展的主旋律。面对新的情况和问题,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要进一步创新职业教育的思想观念、发展战略、发展模式、体制机制;要不断深化改革,适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实现专业提升、产教深度融合;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自身优势,主动为行业转型发展服务,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蕴含着两个新的动力。
首先,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处于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步人新常态,经济增速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驱使社会加大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要求更加重视中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职业教育今后更多把资源配置和工作中心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从而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其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能源革命蓄势待发,信息技术催生的教育革命对职业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化、在线化日益普及深化,这必将促进职业教育从职前延伸至职后,从职业岗位需求延伸到生活需求,从而形成全程化、多元化的职业教育。
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催生着两个新的局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为此,国家正努力打通从中职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实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衔接行动计划,推动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藉此,构建科学合理的职教体系,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这是其一。其二,实践证明,市场和社会决定着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而社会资本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源头活水。
这就要求有关单位和部门认真落实国家政策,进一步敞开社会力量办学的大门,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兴办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也将更加对外开放,中外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和深入。
二、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的标志
2014年6月23日―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在会前接见与会全体代表并讲话。这是时隔九年之后我国召开的又一次全国性的职教会议,会议前一天,《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公布,会议闭幕当天,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此次会议及其前后的相关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新时期中央关于职业教育的功能新定位、形势新判断、工作新部署。会议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阐述了现代化职业教育的新功能,回答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上顶天,下抵地,范围广,力度大。会议的召开,意味着职业教育改革拉开了新帷幕,标志着新时期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由此中国职业教育走进了新时代,步入了新常态。
新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人们群众的需要。会议认为,新时期职业教育不仅要为学生即将从事的职业做好准备,而且要使他们有自尊、有目的的生活。由此,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首先受益的是学生,其次受益的是职业教育体系本身。随着“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职教也是抓发展、抓职教又是抓民生、抓职教就是促就业”意识的逐步强化,职业教育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黄金期,这对于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完善现代职教体系必将产生重要作用,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长远竞争力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压力与动力相伴,机遇与挑战相随。在旧习惯仍惯性运行下的今天,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必将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能不能适应新常态,能不能让新常态逐渐走向成熟,今后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一)处理好发展速度与质量提升之间的关系。
职业教育与其他事物一样,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个统一体的主要方面是不同的。在过去一段时间,量的扩张是职教发展的主要方面;而在职业教育迈入新常态的今天,质的提高就成为主要方面。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又受到多种条件的束缚和制约,因而当今职业教育仍需追求一定的速度,保持适当的规模,过慢的速度,过小的规模,不是新常态的固有之意,但另一方面,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和条件都不同程度发生了改变,不以结构优化和质量提高为基础与前提的高速度,不仅不能够长久保持,而且会给自身发展带来危害。
新常态,发展要有新思路,要树立没有质量的发展是浪费,没有效益的速度是后退的意识,破除单纯追求速度、不重质量、不讲效益、不顾代价的思想,充分认识新常态下现代职业教育肩负的使命,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努力以更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服务于更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落实好2014年全国职教会议精神。
此次会议科学 总结 了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 经验 ,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对新常态下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全面安排和部署。会议的精神重在落实,贵在行动,现在要做的就是要以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姿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吃透精神,压实责任,把办好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解决好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能,大力培养一大批新型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同时,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 入职 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 传统 文化 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积淀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把学生的品行操守看得比一纸分数更重要,把学生的人文素养看得比考试成绩更重要,把育人看得比育才更重要。教育将不再以“分”为向导,以片面追求教育的GDP为目标,而是基于“人”的哲学考量与追问,把培养一个个精神独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担当,能够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作为己任。
(四)构建好科学合理的现代职教体系。
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最为密切。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必须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是创新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通过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立从初级到高端的技能人才完整培养链条,畅通各类技能人才成长成才 渠道 。
二是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深化师资培养改革。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建立教师动态管理机制,实施名师培养计划,大力提升双师型教师所占比重。
三是统筹发展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使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使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学生的双向流动机制,大力推动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职教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和实施社区教育发展计划,加快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开放衔接。
四是优化职业教育空间布局,科学安排资源配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品牌、突出特色、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按照依法治教、有序发展、先易后难、整体推进的原则,合理安排职业院校区域布局、城乡布局。
围绕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各地自身实际,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努力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浅析职业教育信息化
摘 要:将传统职业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化的职业教学方式进行对比,充分介绍了信息化之后职业教育发生的变化。提出信息化课堂与实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方案,展望了未来信息化职教教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信息化;职教教学改革;多媒体课堂;多媒体实训教学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爆发,计算机、网络逐步进入千家万户,而职业教育也逐步走进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多媒体技术、 网络技术 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与课堂相结合,展现出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无法实现的教学过程,人们所熟知的职业教育在新技术的引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信息化引领的改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以及分组讨论等是常见的教学手段。信息化职教教学则引入了更多的教学方式。
情境式教学:无论是哪门学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永远的话题,所以上课的前几分钟导入环节才显得尤为重要。信息化可以为学生创设逼真的学习情境,大场景导入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还原真实的操作过程,帮助学生获得示范性的知识。
启发式教学:幻灯片、音视频的运用提供了直观形象的素材。学生对于这些感官信息的理解能力要远远大于对数字、文字等抽象事物的理解。信息化使得教师在与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以对其中的难点和不同观点进行引导,通过提供在线答疑和参考资料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这种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发现式教学:在许多实训课或者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中,学生往往根据教师的示范在具体的设备上操作练习。过程单一,且容易受到设备数量的限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所开发出来的许多多媒体教学软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良好的人机交互让学生可以自主学习,通过犯错、错误反馈、错误纠正的过程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信息化的课堂教学
在多媒体越来越普及的现在,大部分学校已经为每一个教室配备了信息化的设备,课堂教学也在向信息化转型。但是大部分职业学校的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还停留在使用一个简单的ppt代替板书,或者简单播放一段视频上。如何利用信息化设备的优越性来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职业学校教师需要研究的问题。
教学用的ppt或者flash课件是信息化课堂的重要体现之一。课件可以把文字、音视频、动画、小游戏、网页等多媒体元素融于一体,从而帮助师生更好地理解重点、克服难点。课件不是书上内容的生搬硬套,不是把板书从黑板上简单移到电脑上。通过对多媒体素材的适当选取与呈现形式的适当安排,可以不时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学会精心设计课件,以学生的视角安排学习流程,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视频的应用是信息化课堂的直接体现。许多学生无法亲身经历的场景可以通过视频来展现,因此,有许多老师喜欢用视频来创设学习情境。也有一些实训课的老师,将实际的操作过程播放给学生看,从而代替实际的演示,解决了人多看不清,无法重复演示的问题。更有学校将视频与网络摄像头相结合,将企业引进校园,直接将企业现场视频转入课堂,由专家现身说法,为学生答疑解惑。
除了视频之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也是传统课堂中没有的。计算机的普及导致各种仿真软件层出不穷,由于市面上大部分的软件偏重于实际应用效果而不是教学,专门针对教学的软件也逐步被开发出来。教学软件的优势在于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备的帮助系统几乎可以完全取代教师的功能,优良的交互性能可以将仿真现实环境的图像、声音、语言等通过人机接口作用到用户的感官,再针对用户的反应做出及时的反馈,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用户可以通过不断地使用软件获取知识,加强技能的练习。
另外,教学软件也打破了传统课堂链式的教学流程,不同学力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选择相应的模块学习。在一堂课结束之后,学习进度可以保存,以便之后继续。而学习的效果也可以实现即时的评价并反馈给学生与教师,让学生可以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也让教师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以便采取相应的 措施 因材施教。在最后进行课程评分的时候,也实现了过程性评价,不以一次考试决定成绩。
最后,网络的普及将课堂从教室延展到了课外。不仅教师有教案,学生也开始有学案,在上课之前就了解课堂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课堂的反应能力。网络通讯软件的使用使得师生之前再无隔阂,师生实现网上交流,答疑解惑、畅所欲言,网络对收发作业也提供了便利。
三、信息化的实训教学
大多数理工科科目都有理实一体化课程,在实验室中通过实际操作锻炼技能。在传统实训教学中,一般理论部分先由教师讲解,然后教师演示,最后学生自行操作练习。其中暴露出来许多的问题,例如,理论部分学生理解不够透彻;在演示的环节由于学生数目众多,难以做到人人看得清楚明白,且几乎不可重复;在练习的时候又容易受到设备台套数的限制,一旦学生遇到问题,教师无法及时做出响应。
信息化的实训教学通过引入多媒体的手段解决了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制作一个简短的课件,利用动画、视频等资源讲解抽象的概念。在演示阶段,一段事先录制好的视频可以代替教师展示操作的全过程,清晰直观,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看见,并且可以反复播放。仿真软件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操作不熟练、设备台套数不足的问题。一部分学生可以首先在仿真软件上练习,熟练的学生再到设备上实际操作,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降低了出错概率。除了解决传统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数字”还为实训教学带来许多新的变化。由于教学软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教师的工作,学生的学习与操作过程变得更加具有灵活性。集中体现在:
构想性,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 想象力 进行创新,实训教室变成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做的课堂,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及时得到需要的辅助指导;
重复性,操作过程通过软件的适当引导形成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每一次循环学生都可以反省,自己把握自己练习的进度,在反复的练习中不断提高;
协同性:通过人机交互、人人交互,学生交流的对象不再限制于教师,学生可以理解虚拟用户的需求,许多项目可以设计成必须具备协同操作能力才能完成的训练。
信息化进入职业教育的领域对探索和发展现代教育思想、提高教育技术水平、改善实验实训环境、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职教教学信息化也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加强网络资源的建设,建立起学校之间可以共享的教育资源平台;如何进行教学平台的设计,推广教师空间与学生空间的普及,让师生之间的交流如同使用微博一样成为习惯;一些先进的技术,例如,半实物技术、虚拟技术正在蓬勃发展,其成本投入相对也比较庞大,要不要将这些技术引入职业学校,如何将这些技术引入职业学校?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在信息化技术的推动下,职业教育还会向网络学校、虚拟教育等方向发展,职业教育也会更加完善。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职业教育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摘要: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重要补充,中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的中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体系。针对中职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多年课堂教学工作经验,本文提出分层次教学方法、启发式互动教学方法、现场实训的教学方法、采取模拟教学法等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创新
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重要补充,虽然我国在职业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诸多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探索提高空间。根据多年的管理教学实践来看,中职生学习层次参差不齐,针对学生实际,应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采取分层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只有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两个条件。”还有人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这就更加说明了自信心与成功的紧密联系。所以在学习上,如果缺少了自信心,就会缺少前进的动力,甚至是失去前进的动力。有多少人因为缺少自信而走向人生的低谷,又有多少人缺少自信而失去成功。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中职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不能用统一的要求方式。
有些学生感觉学习很困难,感觉自己永远都做不到,最终选择了放弃学习,从而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采取分层次教学法。例如,成绩差的,要求起点低一点,掌握最基础的要点即可;成绩好一点的,要求全面掌握基础知识;成绩很不错的,除了掌握最基础的知识以外,引导鼓励他们掌握更深的理论,为以后的升学打好坚实的基础。这样不同的要求标准,使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也能感觉到我能学会、也能学好,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
二、采取启发式互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动机的主动学习,其效果极好,因为主动学习学到的东西不会忘,印象深刻,引发更多的思考,而不是死记硬背。而无动机的被动学习,那样往往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学习效果极不好,尤其是对于自控能力不太好的中职生,学习效果更差。
所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对于中职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境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人翁作用,采取主动学习的态度,在学习中发挥独创性,才能培养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为了使学生达到这种主动学习的能力,就要采取一种适合现在中职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启发式互动教学方法不免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因为启发式互动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从而也达到了我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使他们主动地在兴趣的海洋中遨游,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采取现场实训(项目)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的实质是就业教育,是饭碗教育,而就业教育的实质是能力培养,而能力培养的实质是学生在课内外实验、实训、实习中,理论服务与实践、理论与实践学习循环交叉进行,动手能力的锻炼。而现在传统的以知识学科体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也就是说,目前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和人们的期望值三者之间并不是统一关系,而是相互脱节,已无法培养出专业型高技术人才,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笔者以为应该采取现场实训的教学方法,因为它改变了传统理论教学模式,代之以任务式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中的“教学做合一”。任务(项目)式教学指教师根据项目的实施过程,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因为采取这种教学方法是为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提供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时不断联系认识实习,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认识现场实训,为培养专业型、应用型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采取项目教学法,提高学生与他人的合作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老师和学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组织形式对职业教育要求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分成小组工作的方式,即每个小组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许多情况下,参加项目教学工作小组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工种,甚至不同的职业专业领域,目的是训练他们今后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部门的同事合作的能力。
五、采取模拟教学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模拟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为目标导向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模拟教学分为模拟设备教学与模拟情境教学两大类:
1、模拟设备教学,主要是靠模拟设备作为教学的支撑,其特点是不怕学生因操作失误而产生不良的后果,一旦失误可以重新来,而且还可以进行单项技能训练,学生在模拟训练中能通过自身反馈感悟正确的要领并及时改正。
2、模拟情境教学,主要是根据专业学习要求,模拟一个社会场景,在这些场景中具有与实际相同的功能,及工作过程,只是活动是模拟的。通过这种教学让学生在一个现实的社会环境氛围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有一个比较具体的、综合性的全面理解,特别是一些属于行业特有的规范,可以得到深化和强化,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发展,我们要在原来的教学方法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在职业教学方法的探讨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从多方面着手,因为教学方法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广,但实际上还是在于我们自己的“接纳、学习、研究”。我们要通过教学改革的现场观摩学习,网络学习的机会,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增加紧迫感、责任感,这样一来,我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研究,设计具有个人特点的新课改下的个性化教学方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显著的效果。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使其更加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史义城,刘其伟,曲锋,刘晓云.创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3]包蕾,鲍吉龙,余辉晴.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思考[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试论检察职业道德教育
摘要今年,在高检院的统一部署下,集中一年时间在全国检察机关深入开展“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这一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加强检察队伍建设,提高检察队伍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法律监督能力,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和社会形象,全面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检察队伍 职业道德 公正廉洁
检察队伍的道德状况,将对检察官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维护法律权威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也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在检察队伍中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今天,我们依然还要将“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作为检察队伍建设的重要主题,就是因为在现实中,检察队伍还是存在司法道德意识淡漠,司法腐败严重的现象,对检察队伍、检察机关的声誉和尊严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此,在今年开展“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是当前加强检察队伍司法道德观念、司法道德行为和司法道德品质建设的重大举措。
一、对检察职业道德的科学认识是加强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
只有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够对事物的特点、变化规律和功效等一系列问题准确把握。法律职业道德是法律职业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判断是非曲直的准则。法律职业道德对于法律职业而言是不可忽视的基本构成要素,对于法律职业者而言是维持法律职业生涯,保持良好职业形象的基本要求。而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就离不开对检察官职业特性的把握,检察职业道德不同于普通的道德规范,检察机关的性质和检察官的职业特殊性使检察职业道德和其他司法职业职业道德有着根本上的区别:
一是检察职业道德具有更强的责任性,法律赋予了检察官法律监督的职能,其根本使命是“维护公平正义”,检察官的行为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人身财产权利的维护。如果检察官在履行职责时不能用更强的责任感约束自己,会产生强大的负面效应。
二是检察职业道德具有更高的示范性,检察机关是执行法律的机关,有事监督法律实施的机关,这就决定了检察官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司法工作能否廉洁高效的运行。换句话说,作为监督者,人民自然而然的对其的要求更高,如果人们无法从“监督者”那里得到足够让人信服的信息,对于司法工作而言将是巨大的打击。因此检察官的职业道德较之其他司法职业道德具有更强的示范性,内容设置上应该更科学和规范,要求上应该更合理实际。
三是检察职业道德具有更强的约束力。道德规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起作用,但作为检察官其道德规范应该具有更强的约束力,将道德规范与法律和党纪纪律相挂钩,使其产生更强的规范性。
由此可见,检察职业道德作为法律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社会公众对检察官在从事检察工作中的职业态度、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自身形象的综合评价,也是检察官对自身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认同,是检察官在从事检察职业活动中各种法律、社会关系,是在履行检察职能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今年开展的“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对检察职业道德规范做出了新的规定:一是强化“公正”理念,公平正义进一步体现;二是铸造“忠诚”品格,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三是树立“清廉”意识,廉洁从检进一步自觉;四是倡导“文明”观念,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这一要求既说明了检察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对检察队伍的基本要求,也对新时期检察队伍的职业道德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对检察职业道德教育深刻内涵的探索是加强检察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
检察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限于对检察职业道德的讲授,而是要将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寓于检察工作实际中去,与其他职业道德教育相比,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其独特而深刻地内涵,只有把握住其内涵,才能使道德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长期性。检察官职业道德教育是建立在检察官岗位上的教育,是属于继续教育的范畴,因此它必然具有长期性,不能够是简单的照本宣科或者是基础理论和法律知识的讲授,而是更高层次的检察官职业素养的培养。
其次,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复杂性。检察官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要求教育方式要有针对性,教育内容要有实用性,教育目的要有准确性,但另一方面又因为检察官职业的特殊性而难以保证系统的学习时间,容易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干扰,而这些都有悖于国家对于检察官职业道德的高要求。因此,就决定了检察官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论教育,而应该做到入脑入心。
第三,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更高性。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对象是检察干警,这一岗位具有十分特殊的要求。教育对象所从事的职业是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因此对于它的要求和约束大大高于社会上的一般职业,这也决定了它的职业道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一般的职业道德和普通伦理教育,而是要具备更高的约束力和更强的影响力。
三、对检察职业道德教育方式不断创新是加强检察职业道德建设的路径
正是基于检察职业道德在新时期面临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唯有不断创新检察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符合人民的要求,才能更好的开展好“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改变传统,倡导新观念教育
现阶段的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不少县市的问题,一是教育内容空洞,缺乏实质性的内容,教育的内容往往使人有“假大空“的感觉;二是教育方法落后,尤其是在很多基层检察院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做过场,是教育缺乏针对性;三是教育缺乏系统性,没有一套完整、长期性的计划,往往是上面开展什么活动,下面就照搬做法,是职业道德教育显得零散,带来的结果必然就是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四是教育手段的单一性,检察机关尤其是基层检察机关的职业道德教育手段只有学习文件、举办报告会等单一方式,这些方式都注重说教而缺乏打动人心的能力,而且容易收到相反的效果。由此可见,要创新检察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只有首先在观念上突破了,重新思考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才能真正使检察职业道德教育步入新的发展道路。
(二)引入心理教育,提高职业道德教育针对性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方面。如果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协调发展,即保持健康的心理过程,则能使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产生正确的认识、健康的情感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当前,检察职业道德的教育正是缺乏了对检察官心理的了解而是教育效果难以发挥。
当前,检察机关的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还是奖惩并行,忽略了职业情感的培养,是检察官的职业认同感不高,难以使职业道德的认知内化为内心的固有特质。加强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应当在教育、监督、激励、惩处的同时,更加着眼于检察官强化自律能力的培养,要通过人性化的管理观念,通过及时干预有风险预兆的检察官的心理,达到防范于未然的目的。通过营造出良好的职业环境,来提升全体检察人员爱岗敬业、自励自律的职业情感,是检察官们能够自发的遵守检察职业道德。
(三)建立岗位风险防范机制,增强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前瞻性
所谓风险防范机制就是通过主客观方面查找研究如何消除和避免科技成果和社会成果所带给人类的副作用和危害。这也是近年来西方新兴起的一门跨学科边缘科学。对风险的研究,其目的在于规避风险。法律风险在于,在执法过程中如不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就有可能因为超过道德底线而出现触犯法律的行为。因此,通过查找检察职业当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提前教育,引导受教育者提高对法律风险的认知水平,端正对法律风险的态度,通过开展利用典型事例进行反腐败教育等方式,激发其对检察官职务犯罪多侧面的思考,达到风险教育的目的。
(四)建立检察职业道德评估机制,提高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参与性
道德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具有更强的双向性和互动性,需要受教育对象的参与才能使教育更具效果。通过评估机制的建立,使检察官通过评价的方式来指导和纠正自己的行为言论,协调自身的人际关系。通过评价、激励、说明、榜样或示范等形式,以唤起检察官内心的责任感和义务心。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建立起一套包括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等方式在内的科学评价体系,明确评价指标,运用评价式教育方式进行道德的培养。
把检察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个长期的主题实践活动,显示了作为法律职业人的检察官对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知已经提到了新的高度。正如台湾学者史尚宽说过:“虽有完美的保障审判独立之制度,有彻底的法学之研究,然若受外界之引诱,物欲之蒙蔽,舞文弄墨,徇私枉法,则反而以其法学知识为其作奸犯科之工具,有如为虎添翼,助纣为虐,是以法学修养虽为切要,而品德修养尤为重要”。 希望通过此次高检院组织的主题实践活动,能够使检察人的道德操守上升到系的高度,使广大检察干警能够更好的履行法律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适应性职业教育的这种适应性表现在:职业教育一是职业教育制度的适应。国家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它包括办学方向、办学层次、教学内容、职业培训机构及对职业教育管理等都要始终处于主动适应的位置,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二是职业教育对象的适应。受教育者不应只是具有过于狭隘的职业性质或局限于一种技能的掌握,因为瞬息万变是我们时代的特征。所以,未来职教的主要目的必须使青年有很强的适应性。三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适应。为适应市场需要,职业教育要由传统意义上的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封闭的办学模式转向以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及学校等多元化的混合模式。针对上述说法,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也有适应性。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这种适应性仍然是职业的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的准备教育(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范畴的适应性。中介性职业教育中介性就是指职业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教育和职业之间的特殊位置。就是说,职业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是"普通性"或者是"特殊对象性"的,而是直接对应于社会需要和个人生存的,是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促进社会发展需要的个性素质的提高,是使人的个性更适应社会直接需要的发展、提高和更新的中介加工,是其间最基本的桥梁。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担负着将"自然人"培养成为"社会人"的中介职责,但社会人的一个重要标识就是职业化。个体性职业教育的立足点只能是现实中的"个体存在",从事职业教育的主体、接受职业教育的主体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的现实生活的需要和能力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形式、水平等。也只有立足于现实生活的人,才能客观地分析职业教育的外在现象和内在规律。无论是理想的职业教育还是现实的职业教育,如果离开它的基本的逻辑起点,即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是不科学的。历史性职业教育是历史性与超越性的矛盾统一体。历史性是职业教育的内在环节,职业教育总要受到一定历史前提的牵引与制约,职业教育不可能在"真空"中存在和发展。职业教育从来就是受到限制的职业教育,承认职业教育的历史性,就意味着职业教育的"有限性"与"非至上性",但这决非说职业教育因此失去了超越性,恰恰相反,正是职业教育历史性及其导致的有限性和非至上性,为人们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真正的自由和可能,可以说,职业教育的历史性为它的无限开放性提供了真实的可能,职业教育就是不断在有限性中超越有限性并不断敞开自我超越的空间的过程中发展的。这种有限性与无限性、非至上性与至上性、历史性与超越性的否定性统一,正好构成了职业教育的辩证法。它表明:首先,职业教育的历史性意味着职业教育不是绝对自由意志的产物,不能脱离于现实社会。如果否认职业教育的历史性,就等于把职业教育提升到"上帝"、"救世主"的地位,结果只能是职业教育的遮蔽和抽象。其次,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历史性,社会的发展水平和阶段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规模、程度。再次,职业教育的历史性、有限性并不意味人的宿命与无为,相反,承认职业教育的这一现实规定性正是人不断超越、创造新职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超越性"同样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定之一,这意味着,职业教育就是"要决定我们将会成为什么,就是着眼于明天"。最后,正是职业教育的这种历史性与超越性之间的否定性统一,才构成了职业教育的现实性与理想性。现实性指向现在,理想性则指向将来。现实性与理想性互为依存,互为目的,互为环节,互为递进。现实以理想为动力和发展目标,若无理想,职业教育将是一潭死水;而理想须以现实为基础和前提,理想的职业教育需要通过人立足现实的创造性活动,才能获得真正的"现实性"品格。实用性职业教育是在理性指导下的实践,其理性又可分为实用理性和诗意理性两种。职业教育的实用理性注重教育方法、技术和经验,注重职业教育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关注学生个体的现实存在,立足和回归现实生活。职业教育的诗意理性则强调以"以人为本"、"终极关怀"等。具体来讲,就是注重人的"潜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人的个性是否得到充分张扬,人的主体人格是否得到自由发展等,可以说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理念。职业教育的实用理性不是仅仅为了生存、牟利而不择手段,人类的实用理性是千百年来人类生存博弈的结果,职业教育的实用理性是职业教育发展博弈的历史选择;职业教育的诗意理性也不是纯粹的"海市蜃楼",它是一种超功利的理想价值追求,而且对实用理性有着引领和制约作用。总之,职业教育的实用理性与诗意理性相异互补、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职业教育教师素养和能力提升策略论文
摘要: 为了深化改革目的,各种举措无疑都指向一个目的,就是促进辽宁传媒学院校风和学风、教风的全面提升,提高学院整体办学实力与办学质量,打造职教中的高品牌文化。一个团队的进步和发展,其基础就在于能否勇敢的正视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就辽宁传媒学院而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内涵打造,质量立校,特别是去年以来,在准备迎接评估工作中,深入学习,敢于直面在学院师资队伍、经费支持、产教结合、办学模式等等所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月小节等方式举全校之力化解风险,解决矛盾,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整改措施。从现代的职业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来看,
关键词: 职教;分析;认识;提升;
一、引言
辽宁传媒学院现全面启动了整体教学与教改工作,并且先后出台了各项的措施和政策,用来督促这一项工作的顺利圆满进行。为了深化改革目的,各种举措无疑都指向一个目的,那就是促进我学院校风和学风、教风的全面提升,提高学院整体办学实力与办学质量,打造职教中的高品牌文化。
二、职业教育中,教师的能力的提升以及相对有效的办法
从当今的职业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来看,一堂好课不在于教师能讲多少,而在于教师能引导学生做多少,也就是“在学中做,在教中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如果仅仅具备了教师资格证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的是良好的师风和师德,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先进理念,扎实的职业教育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思想进行课程设计的教师。在职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下相对有效的办法:第一,端正教学态度。把自己放在一个服务者的位置上,真正的树立服务意识。除了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师德师风外,还应该主动承担为提高学生文明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而服务,能够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服务,能够为专业课学习服务的重任。切实树立弯下腰来教书,俯下身子育人的意识,把学生始终看成是一个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兼顾所有的教育感化任何一个教育的对象。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管理等工作的关系,坚持以教学为本,妥善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二,不断更新职教观念。在今后的职教教学过程中,能够把先进的职教理念真正贯彻于实践教学中,而不能仅仅再是纸上谈兵。要磅数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要把传授文化知识和陶冶学生的情操结合起来。努力的提升学生的思想层次、职业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尽量满足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能够自觉的终身学习。确实的实现从学科转向能力,重点突出教书育人中育人的特色。第三,运用新技术来提升教学效果。教师想提高自己的职业教育能力。首先提高基本功。其次,系统学习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此外,能够系统学习并且运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开发切实可行的项目载体强化学生实践训练。
三、在职教中如何对测评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应该对教育目标有进一步的'认识、对高职教改原则有着明确的理解。在当今时代中的先进的职业教育观念有很多种,其中,主要应该对:从应试导向到就业导向;从校内封闭教学到开放式的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教学;从智育基础到素质基础;从知识目标到能力目标;从逻辑载体到项目载体;从概念推导到行动引导;从知识展示到能力实训;从灌输学习到建构学习;从教师主体到学生主体;从理论实践分离到一体化教学等等。通过于雷专家的引导以及王院长的讲解,使我对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我们在课程的单元教学设计和整体设计上受到一些具体的启发,如:课程目标要明确:每个单元课程都有明确的目标,特别突出能力目标;真是案例的引入,利用问题来驱动学习:教师在课堂中例举案例主要是为了讲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任务和问题中;正反实例,操作示范。通常教师只设计正面的,事实上反面的实例更有效;案例的模仿,并且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拓宽,教师先师范给学生,在学生完全理解和能够独立操作原有案例的基础上再进行案例的拓宽,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类似或者近似的案例。讨论消化,归纳总结。事情做完了,对其中使用的知识进行消化总结。要把重点放在学生的持续学习的能力上,强调学生的独立钻研和探索的精神。强调与技术能力、过程与方式方法、职业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整合。无可怀疑,现阶段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意味着学院将更加有壮大的发展实力!让进入辽宁传媒学院学习的学生都能够在社会中独立完成工作,甚至能超越工作任务中的要求。让未来辽宁传媒学院输出到社会中的学生都能够非常优秀。今天的改革,将会影响辽宁传媒学院未来的发展。既然要进行职教能力的改革与培训,就必须要有衡量的标准。当然,在任何一重改革中,都会存在困难或者进退两难的情况。辽宁传媒学院采用的测评就是一个很好的衡量办法。即让教师能够在学习中得以提高,又能让教师在改革与学习中有急迫感与危机感。所以在良好的引导和有效的制度下,辽宁传媒学院的职教培训必定取得非常良好的效果。在这条改革的道路上,我们明确了目的,端正了路线。,就一定会涌现出成功者,这其中包括教师,包括学生,这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将是一次质的提升。
四、结束语
总之,只有具备现代职业教育观念的教师,才能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也才能以主人翁的态度投身到专业提升的活动当中,在业务提升中也将相应学院的教学改革,投身于课程教学改革,使自己的专业能力、教育教学能力不断的提升。为学院、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当地经济情况的高技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智.论高校中艺术教育的重要性[J].人才资源开发.2015(24).
[2]陈尚含.浅谈艺术及其教育价值[J].戏剧之家.2015(24).
[3]杨小晋.艺术教育的新趋向:儿童中心论[J].美与时代(中).2015(11).
职业道德是所有教师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教师职业道德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议大学教师职业道德
[摘要]高等 教育 中的职业道德,关系着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影响和制约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 文章 通过分析目前高等教育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讨大学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及加强师德建设的 措施 。
[关键词]职业道德;大学教师;教书育人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责任,教师职业道德是教育发展的软实力。教师职业道德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未来的发展。而在目前大学教师中出现了轻育人、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等不良现象,这与大学教师的职业道德相违背。因此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教育软实力的作用,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要健全教师队伍,必须分析目前高等教育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讨大学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创建大学教师职业道德升华的对策,开拓新思路。
一、大学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大学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其职业道德是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形成的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道德观点、道德情操和品质。在这里既有现实社会的要求,又有对传统职业道德的继承和发展,它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
(一) 爱岗敬业 。
大学教师首先要遵守公民的道德规范。《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要在公民中“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其中爱岗敬业是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普遍要求;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事、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办事公道是做人的一种品格,又是一种工作原则;服务群众是人们应有的价值取向和作风;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境界。公民的道德规范应该是对大学教师职业道德的一般要求。
(二)为人师表。
大学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到行为规范。教育是公共品,具有公益性,理应受到公众的监督。而教师其一言一行要受到广大学生的关注,在人们的心目中,教师就应该是品德高尚、学识渊博、为人师表的典范,否则难为人师。在人们心目中的教师形象,是人们对人类道德完善的一种理想和追求,作为教师能承载人们这一期望是一种光荣。应该说,忠诚党的事业,全心全意投入到教学中,教书育人,不为名利所累,对职业有献身精神,这是所有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如果你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有人民教师的操守,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大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1追求人格的完善。
从本质上讲,大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个人格问题。教师的职业就是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大学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在形成的关键时期,学做人尤为重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作真人。”学生人格的养成主要不是靠说教,而是靠熏陶。教师的言行不但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思想意识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
在大学,教师的人格高尚是职业要求。美国教育家博耶尔指出:我坚定地认为要维系一个学校或学院的价值体系,最终不是靠课程,而是靠伟大教师的人格。教师的人格表现在很多方面:有正确的的政治信念和良好的政治素养,具有政治敏感性,能明辨是非,在重大问题上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能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敢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境界;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情操,为人正直、坦诚、表里如一,不趋炎附势、巧言令色,自尊、自重、自爱。大学需要的就是这种独具魅力的人格,并且有没有这种人格和能否成为主流人格是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一支品德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教育发展的灵魂。
2具有广博的知识。
大学教师面对的学生具有一定的 文化 素养。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社会,新知识出现的频率高、传播速度快,学生作为思想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求知欲强烈,对各种知识有初步的涉猎。大学教师除了应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外,对其他的知识也要有所掌握,才能在教学中显现出“学为人师”。这就是说,教师的知识渊博才能使学生对其产生崇拜,才能有威信,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职业。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必须闻道在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从古代的教育家到现代的陶行知等一代宗师,他们无不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有学无止境的精神,成为教师的楷模。
3有学术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大学教师作为高知识群体,无论在教学还是在科研上都要有更高的追求,要以科学精神作支撑,应该有自觉的学术信念,锲而不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唯上、不唯书,勇于创新;不为利所诱,不为名所惑,保持学者的风范。追思学问,崇尚科学,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是大学教师应有的素质之一。
4具有鲜明的文化人特征,是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
大学教师,一方面用自身的价值观和亲身体验对人类长期积累的文化进行选择、消化、吸收,并将其传播给学生和人民群众;另一方面探索未知,从事精神的生产活动,在探求、 反思 和批判中创造新文化。各种不同领域知识交汇在一起,成为大学文化的基础。教师是人类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在大学这个崇尚学术自由的环境中,通过知识的传播和文化创造使民族的文化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起到促进人类文化积淀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作用。
二、大学教师职业道德问题探析
目前大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正经受考验,在一部分教师中存在着:政治思想观念淡薄,信念动摇,功利主义倾向严重,科学精神弱化,缺乏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缺乏集体合作精神和艰苦努力的作风。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1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的多元化引起了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加之社会政治处在较茫然状态,经济生活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思想观念变化速度快。
有些教师思想观念陈旧,没有学会面对市场经济出现的新情况,有些教师的主体意识增强,但对变化的观念没有认真的选择,而是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
2封建意识在我国有很深的根基,限制了人们的眼界、胸怀和交往方式的选择,在认识问题上容易产生狭隘和固执。这导致了部分教师更注重实际,缺少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3在价值取向上重利忘义。
现有的各种知识体系和观念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有些教师开始重新审视职业道德。在价值取向上,重利忘义。部
分教师抛弃了传统的伦理道德,对教师的蜡烛精神、无私奉献精神不屑一顾。在市场经济中,价值观念发生扭曲,出现了教育乱收费、乱办班,违背国家宏观计划乱招生,导致学历证甚至研究生证漫天飞的现象。部分教师价值观念的偏激,极大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学历与实际文凭不相符的怪现象。
4自我缺失。
现在的大学教师,其中一部分经历了““””极“左”政治的冲击,人生经历了曲折与个人理想的幻灭,多元化利益关系的调整,由于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对自己采取了放纵的态度。另有一部分青年教师从校门走到校门,对社会不甚了解,不肯吃苦,虽有强烈的成材欲望,由于缺乏历练,往往是急功近利,作风浮夸,缺乏钻研业务,深入探索精神,不能做到教学相长。
5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分配不公等反映到学校,部分教师心理不平衡,逐渐产生了消极情绪,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专注个人利益的倾向。
6学校在管理上的错位。
有些学校在管理上有不同程度的行政化、市场化倾向,主要精力不是放在教学上,而是放在日常的事务上。教学的主导意识不强,往往被动地工作,忽视为人师表。
三、对提高大学教师职业道德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同时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鉴于大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和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提升职业道德势在必行。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形成普遍的共识,人人参与,从自身做起,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使高等教育中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攀登新台阶。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人格的升华。
教师要注重自身的人格修养,自觉地学习各种积极向上的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从中吸取营养,使之内化为自身的责任。人格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因此这种学习要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从学校来看,要创造人格提升的氛围,激发教师提升自身人格的内在要求和动力,建立对教师业绩、师德师风考评机制的量化指标。督促和激励教师加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教育,只有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作为德育的实质和核心时,才能认识到德育工作的关键之所在,从而使教师的道德修养、师德师风不断得到升华。
(二)重视人文精神。
教师职业道德必须要有人文精神作为支撑,一个学校人文精神状况决定了职业道德的品位。人文精神不是靠 口号 ,靠的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靠多元文化的气氛。如形成宽松的、和谐的学术氛围,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发挥教师的潜能,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建立积极的、有品位的校园文化,鼓励教师的个性张扬,等等。彰显人文精神有利于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三)拓宽教师的视野。
哲学家雅斯贝尔说过:交往是寻找真理的源泉之一,大学有这种交往才能成为一种为真理而生活的方式。学校应创造条件,支持教师扩大各种交流,如参加会议、培训,组织各种讲座,访问学者,组织参观学习,等等。教师也应利用一切外出的机会开阔眼界。
(四)进一步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除教育教师遵守职业道德外,主要对教师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提高大学教师职业素质,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引导教师严以律己,为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
试谈教师的职业道德
摘要: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劳动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教师的品质和素养不仅是教师发展的前提,还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本文全面论述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并联系现实提出了建设职业道德的途径。
关键词: 教师职业道德师爱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关于“人生三种境界”有精彩论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如下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用此语来描述从事教育的心路历程也十分恰当。刚出校门,带着课本知识,踌躇满志,此为第一境;实际教学中问题多多,饱受挫折,此为第二境;辗转苦思,幡然醒悟,此为第三境。第三境就是悟到教育的真谛:爱。
教育起源于爱,爱完美了教育,爱永远是人类的主题,师爱是教育永恒的话题。师爱为师德之“魂”。“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的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教师对教育事业无限的爱叫敬业,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叫爱生,学生对教师的爱叫尊师。
在这里我们把师爱设定为这样的公式:
这个公式表达为:一是师生的爱是平等的,互相尊重,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二是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有回报的,互相效应,教师鞭策、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当学生得到充分尊重、理解,并且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他才能充分成长。
我们施教的对象是一群天真活泼、富有感情的孩子,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放在与教师平等的位置,而不是高高在上,师道尊严。譬如:有这样一种现象,很多学生在校园里或在路上,只要一看到教师都会深情地叫一声:“老师好”,可有的教师骑着车视而不见,“勇往直前”。
这导致学生以后再遇到到老师时也会一声不吭,这种行为违背了教育规律,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再者教师作为青少年道德修养的楷模,更应该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对学生的爱应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手势、一个问候,都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表扬、肯定、关心、支持。因此,教师应该把握好每一个契机,发挥教师示范、引导、教育的作用。
你爱学生,学生就会爱你,就会喜欢你,喜欢你教的学科,甚至喜欢自己的学校。反之,教师如果不注意自己的师德形象,不从内心深处热爱学生,学生怎能喜欢或你所教的学科?有的学生所谓的学科“瘸腿”,如语文考试都是优秀,数学却不及格,难道能说这个学生的智商有问题吗?不,很有可能是学生对你老师,对你所教的学科不感兴趣,他不喜欢你,因此不喜欢你所教的学科。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与学生相处呢?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告诫教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从爱的角度看,就是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一个教师如果热爱教育事业,热爱你的学生,尽了你应有的责任,你的事业就成功了一大半。
记得我教过的一个苏同学,他的智商很高,就是非常顽皮,从接手这个班到期中考试时,他数学考了92分,可到后来两次单元测试时都只考了40多分,上课时不听讲,课堂作业不按时交,家庭作业不做。发现这个问题后,我第一次找他谈心,他不理我,谈话的结果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思想问题。
后来,我从其他同学那里了解到,是因为我嫌弃他字写得太差,曾简单粗暴地把他的作业给撕了,并要他罚抄作业50遍。这导致他不喜欢我,也不高兴学数学了,要让我教的数学成绩在年级中倒数。我知道这个情况以后,买了几本新本子和一支钢笔,把他带回家,和他谈心,承认老师上次粗暴地把他的作业本撕掉是错误的,并认真地指导他写好字,把数学作业补做好,愿意和他交朋友。
从这以后,他上课能认真听讲,作业书写也很认真,每次考试,他的语文、数学成绩都是优秀,同学们还选他当小组长。实践证明,上述师爱恒等式是成立的,教师能尊重、热爱学生,学生就爱老师、爱学科、爱学习,教师的爱就得到回报。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胡锦涛强调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要落实这一思想,正如教育部长周济所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而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职业道德建设。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劳动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教师的品质和素养不仅是教师发展的前提,更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示范者和转接者。因此,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
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了,尤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孔子《礼记?劝学》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我们应该把挑战当成机遇,不断学习进取,才能把职业道德建设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周济.在教育部2009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阮成武.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8.
《职业教育浅析》
摘 要:职业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重要基地,为科教兴国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也是新时期推进高教事业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高校教师肩负着为祖国的明天培养高级人才的重任,教师能否做好本职工作,教学能否收到良好效果,方法固然是重要的,但教师的教学态度、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等,都会对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世界观的形成和培养产生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个人状况 职业教育作用 现状 生源 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168-02
走上工作岗位后,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我积极向上、努力进取,认真学习理论,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为学生学习设想,言传身教,一心扑在教学上,辛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敬。我在工作中注重掌握学生基本情况,了解学生思想,在与学生交流、解答疑问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带领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也取得了进步。同时大量阅读教育类书籍,为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从更高的层次上对教育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从小事做起,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用积极地态度工作: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学生的一次进步,家长的一次感谢,同事的一次赞许,都给我莫大的鼓舞。因为我一直从事的是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因此对职业教育有着以下的一些认识:
一、经济发展以教育为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潜在的和综合性的,能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以及各种专门人才。教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大业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科技进步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恰恰在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中有其他类型教育所不具备的功能,即可把具有普通文化素质的劳动者培养成为掌握某一行业技能的专门人才,使职业教育成为与经济发展联系最密切、作用最直接的教育类型。简单来说,职业教育可向经济社会提供能掌握和运用先进生产技术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进而丰富社会的物质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的关系
经济发展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和教育体制,,教育作为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工具,必然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与经济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更是明显突出。人力资本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教育投入的增加促进了人力资本形成以及技术创新的速度,进而推动了整个经济的增长。而经济的持续增长又为教育的投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并激发了教育投资的进一步增加,可以说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循环关系。
二、职业学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从本质上说,是经济和社会矛盾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反映。就目前看,一方面许多职业学校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社会急切呼唤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企业苦于找不到理想的技术人才,许多有教育需要的人也寻不到理想的学习场所。这表明: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不优的问题同时存在。这是制约当前职业学校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而职业教育的发展,受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同时自身发展存在各种问题:
1.职业学校社会认可度不高
社会歧视导致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职业院校的学生都将学历歧视放在第一位。普高热的冲击。就业形势的严峻,加剧了人们对学历的追求,读大学成为大多数人认为求得好职业的基本条件。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也迅速发展各种专业,高中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加上一般高校逐年扩招,高职院校也打通了对高中生的招生渠道,多种社会力量都为普高毕业生提供了宽松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条件,不少家长对升学形势盲目乐观,认为现在就是把孩子送入高中、再进人大学的大好时机。因此不少家长不愿意把孩子送到职校就读,以及一些学校自身管理的疏漏导致声誉下降,也是导致生源日益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2.学生厌学数量居多
职业学校学生大多在初中学习、纪律双差。经历中考失败的打击而产生强烈的厌学心理,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同程度存在问题,更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少学生抱着混文凭的想法走进职校。厌学情绪不仅制约学生的发展,也困扰着职业学校教师,不少教师由此产生职业倦怠感。
3.专业不专,特色不特
随着社会发展,一些传统优势专业的地位受到挑战,一些新兴、弱势专业还没有形成特色和一定的影响力。目前就业看好的汽车维修与驾驶、数控机床、挖掘机培训,护理学等专业根本没有软硬件设施,甚至没有办学资质;而联合办学又是需要条件的,实质上是帮助别的学校招生办班,这些都影响到学校的特色发展与整体竞争力。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用工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而学校的发展却跟不上经济的发展步伐,企业需要具备更高科技水平的技术人员,而职业学校毕业生对此几乎无法胜任。另一方面,技术含量型企业比例偏少,就业准入门槛较低,出现了职专生与非职专生同工同酬现象,无法显示职专生能力优势,也影响了上职教的积极性。就业出路的困难,是职业学校遭冷遇、招生困难的一个直接的主要的原因。
三、改革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2.完善制度,创设有利于技术人才培养的良好社会环境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首先,提高教学和就业质量。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苦练内功,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学校既要拓宽就业渠道,保证出口畅通;既要加大外联力度,又要狠抓质量管理,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最受企业、用人单位欢迎的并且具有吃苦耐劳精神、遵纪守法意识并能熟练掌握一门或几门实用技能的人才。
其次,拓宽办学思路,实施产教结合。实行联合办学,推行“订单”培养。学校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
再次,着力搞好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水平是衡量职业学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条件,要以提高实践技能水平和师德素质为重点,建设一支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尤其应当加强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双师型“教师除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外,在能力和素养方面还有特殊要求:一是行业职业道德。“双师型”教师除熟悉并遵守职业道德外,还要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自觉按照行业职业道德办事。二是行业职业素质。必须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三是组织管理能力。要懂得企业行业管理规律,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的能力。四是协调交往能力。“双师型”教师要自觉按照竞争规律、价值规律办事,具有较强的交往协调能力。五是创新能力。要善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主动适应变化的新形势,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
1.学生现状职业学校的学生起点为初中,学生刚从初中的强压式教学中走出,走进职业教育的相对宽松的环境里。从年龄结构中学生一般在16到20岁之间,思想波动较大,是非观在确定过程中。外部的诱惑很大,自我克制和约束能力不够。当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初中的强压式教学中走出,走进职业教育的相对宽松的环境里,一下改变了学习的环境,加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度目前还是低于普通高中阶段的教育和学生自我的“失败”感,对许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的冲击。2.学生的学习观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有5%左右的学生基本失去学习的动力,只对某些课程,随自我爱好,而有兴趣;有11%左右的学生学习相当的困难,主要是怕吃苦等因素造成的;有10%左右的学生,对感兴趣的课程比较重视,其他非感兴趣的课程得过且过;56%左右的学生对所学的课程有学习的要求,但也缺乏主动性;14%左右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对所学的课程都有较高的兴趣,能主动地学。3.学生的就业观从调查情况来看,当初填报现在所学专业时,自己占主导意见有55%,来自父母的有37%;其性格、特长是否适应现在所学专业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完全适合有20%,一般有68%,对现在所学的专业感兴趣有47%,一般是有93%;对现在的专业学习和今后的实习就业是否已经开始规划,并开始实施有16%左右;就业实习后,职业定向技术人才有54%,管理人才有27%,不清楚和一般人才是只有19%左右;求职业单位知名度非常重要有17%左右,对单位规模大非常重要有18%;有较高社会地位非常重要有18% ;对容易成名成家非常重要是有16%;在选择实习单位的时候,对职业稳定非常重要的有46%,能在大城市的非常重要的有19% ,不大重要的只有4%;对符合兴趣爱好的有36%;对学以致用感觉非常重要的有60%;对工作环境要求的有32%;对收入高要求的有38%;对有培训要求的有55%。 四、企业对我们学生的要求从对企业的要求的调查来看,企业的基本要求有 1)对企业要有忠诚度。企业希望员工爱本企业,要用踏实的工作态度进行工作。 2)要有团队的精神。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对团队精神要求很高,认为团队精神是企业的基石。 3)要求新员工能融入企业文化中。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理念的精髓,是企业价值和经营理念的反映。 4)要求员工要有进取心和敬业精神。有进取心和敬业精神的员工,就可以更好的承担起工作职责 5)要求员工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对专业各个企业要求不一样,但对动手能力有一定要求。企业更加强调后续的发展能力。五、结论和建议1.结论调查的情况可以看出:1)职业学校的学生相当一部分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兴趣性,被动学习型的学生较多;对理论性学习有点惧怕,对实践性学习兴趣超过理论性学习。 2)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相当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相对偏高,但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的兴趣不是很高,对实施未来规划的学生不多,有相当学生开始有规划,但相当学生不大重视。对企业要求过高,对自身的定位有点偏颇,很容易在未来的实习和工作都有可能产生误差。2.对策和建议职业院校的学生的最大出发点是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因此就业教育和学习观的教育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就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可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正确树立学生的就业观,我们提出的对策和建议是1)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从专业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和企业的需求进行课程改革。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感觉到有兴趣,有用,摆脱简单和空洞的内容,更加贴近与企业。理论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堂和实验室,也要走进企业。 对学习确实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个别辅导外,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在技能等方面加强培训。改变一考决定成绩的方式,用多种形式的考试和测试,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在某些班级中开展试点活动。2)加强对学生创新和创业的教育,学校提供一定的政策去扶持和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创业的活动,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也可以带动更多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要了解学生的就业心理和对就业的认识。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班主任可按学生的自身情况给学生制定发展规划和就业趋向的指导。4)我们要经常深入企业,安排我们的专业教师在企业进修,接触企业,了解企业的文化内涵,企业对学生的要求,企业对用人的要求,以及在企业里掌握专业的最新发展。教师可以将这些通过课堂教育传播给我们的学生,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5)对学生的就业教育应该是全员性的,不只是德育课程和专门的讲座。所以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该增加就业方面的知识和就业观的教育。我们在就业教育中,要切贴社会、切贴企业,既要利用课堂教育也要走进社会,走进企业,进行教育。我们在抓好学校教育的同时,即要请进来,又要走出去。请企业人来学校进行教育,也可以通过在企业的短暂的实习,来了解企业。 通过对企业的了解和我们的教育,使我们的学生对自己有个正确的就业自我定位。我们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如何融入企业文化的教育,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与学校教育的宽容度的差别。 我们可以用学生在就业和实习过程中发生的个案,通过小辩论等方式,将社会或企业的教育方式走进学校,走进学生的脑海里,这样就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在未来的实习或就业中少走弯路。 当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把就业教育和学生的学习观的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每一个教师都达成共识,一同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我们就可以在学生的就业和学习观教育上一同去努力,从而推动我们的学生的文化和专业的学习更上一层楼,更使我们的学生全面素质得到更大的提升,这样可以促进学校提出的“现代化、高职化、有特色、第一流”的目标的实现。
《职业教育浅析》
摘 要:职业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重要基地,为科教兴国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也是新时期推进高教事业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高校教师肩负着为祖国的明天培养高级人才的重任,教师能否做好本职工作,教学能否收到良好效果,方法固然是重要的,但教师的教学态度、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等,都会对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世界观的形成和培养产生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个人状况 职业教育作用 现状 生源 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168-02
走上工作岗位后,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我积极向上、努力进取,认真学习理论,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为学生学习设想,言传身教,一心扑在教学上,辛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敬。我在工作中注重掌握学生基本情况,了解学生思想,在与学生交流、解答疑问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带领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也取得了进步。同时大量阅读教育类书籍,为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从更高的层次上对教育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从小事做起,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用积极地态度工作: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学生的一次进步,家长的一次感谢,同事的一次赞许,都给我莫大的鼓舞。因为我一直从事的是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因此对职业教育有着以下的一些认识:
一、经济发展以教育为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潜在的和综合性的,能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以及各种专门人才。教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大业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科技进步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恰恰在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中有其他类型教育所不具备的功能,即可把具有普通文化素质的劳动者培养成为掌握某一行业技能的专门人才,使职业教育成为与经济发展联系最密切、作用最直接的教育类型。简单来说,职业教育可向经济社会提供能掌握和运用先进生产技术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进而丰富社会的物质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的关系
经济发展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和教育体制,,教育作为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工具,必然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与经济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更是明显突出。人力资本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教育投入的增加促进了人力资本形成以及技术创新的速度,进而推动了整个经济的增长。而经济的持续增长又为教育的投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并激发了教育投资的进一步增加,可以说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循环关系。
二、职业学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从本质上说,是经济和社会矛盾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反映。就目前看,一方面许多职业学校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社会急切呼唤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企业苦于找不到理想的技术人才,许多有教育需要的人也寻不到理想的学习场所。这表明: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不优的问题同时存在。这是制约当前职业学校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而职业教育的发展,受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同时自身发展存在各种问题:
1.职业学校社会认可度不高
社会歧视导致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职业院校的学生都将学历歧视放在第一位。普高热的冲击。就业形势的严峻,加剧了人们对学历的追求,读大学成为大多数人认为求得好职业的基本条件。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也迅速发展各种专业,高中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加上一般高校逐年扩招,高职院校也打通了对高中生的招生渠道,多种社会力量都为普高毕业生提供了宽松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条件,不少家长对升学形势盲目乐观,认为现在就是把孩子送入高中、再进人大学的大好时机。因此不少家长不愿意把孩子送到职校就读,以及一些学校自身管理的疏漏导致声誉下降,也是导致生源日益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2.学生厌学数量居多
职业学校学生大多在初中学习、纪律双差。经历中考失败的打击而产生强烈的厌学心理,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同程度存在问题,更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少学生抱着混文凭的想法走进职校。厌学情绪不仅制约学生的发展,也困扰着职业学校教师,不少教师由此产生职业倦怠感。
3.专业不专,特色不特
随着社会发展,一些传统优势专业的地位受到挑战,一些新兴、弱势专业还没有形成特色和一定的影响力。目前就业看好的汽车维修与驾驶、数控机床、挖掘机培训,护理学等专业根本没有软硬件设施,甚至没有办学资质;而联合办学又是需要条件的,实质上是帮助别的学校招生办班,这些都影响到学校的特色发展与整体竞争力。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用工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而学校的发展却跟不上经济的发展步伐,企业需要具备更高科技水平的技术人员,而职业学校毕业生对此几乎无法胜任。另一方面,技术含量型企业比例偏少,就业准入门槛较低,出现了职专生与非职专生同工同酬现象,无法显示职专生能力优势,也影响了上职教的积极性。就业出路的困难,是职业学校遭冷遇、招生困难的一个直接的主要的原因。
三、改革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2.完善制度,创设有利于技术人才培养的良好社会环境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首先,提高教学和就业质量。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苦练内功,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学校既要拓宽就业渠道,保证出口畅通;既要加大外联力度,又要狠抓质量管理,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最受企业、用人单位欢迎的并且具有吃苦耐劳精神、遵纪守法意识并能熟练掌握一门或几门实用技能的人才。
其次,拓宽办学思路,实施产教结合。实行联合办学,推行“订单”培养。学校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
再次,着力搞好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水平是衡量职业学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条件,要以提高实践技能水平和师德素质为重点,建设一支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尤其应当加强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双师型“教师除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外,在能力和素养方面还有特殊要求:一是行业职业道德。“双师型”教师除熟悉并遵守职业道德外,还要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自觉按照行业职业道德办事。二是行业职业素质。必须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三是组织管理能力。要懂得企业行业管理规律,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的能力。四是协调交往能力。“双师型”教师要自觉按照竞争规律、价值规律办事,具有较强的交往协调能力。五是创新能力。要善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主动适应变化的新形势,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
现在我进入职校已经快一年了,在这个风风雨雨的一年里,我真的是成长了,长大了,原来那个懵懂的小孩已经不在了,现在的我经过了一年的磨砺,已经变得成熟,不会再有小孩子的脾气 当我刚进校门的时候,我对着一切的事物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和向往,第一学期,我是住校生,在没有入校前,都向往着哥哥姐姐们住校的快活和悠闲,但是当自己真正的住进这个校园时才明白什么叫“自由”,在住校期间有许多的烦恼,从小在那个温室长大的我,真正的脱离了家,真的没有办法独自的生活,那时候每每看见走读生,拿着白色的校牌走出校门的时候,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我羡慕他们每天都可以见到自己最亲最亲的家人,每天都能吃到自己妈妈煮的饭菜,每天都能睡在自己的小小被窝里面。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不能得到的,在学校的生活是没有自己独自的时间的,在处理好自己学习上的事情的同时,还要处理好与同学间的关系,每当走进天天都要走进的食堂看见熟悉的面孔在烹调美味的食物时,都会有一阵无可奈何从心底一涌而上,每周我的生活费有100块钱,但是为了车费等一些费用我只能省吃俭用,节省出100元里面的五分之二,一周的伙食我都是吃的比较差的,青菜鸡蛋面,几乎是每天就是。 原本是班级这个大家庭里面的一个小小的角色,但是因为一次而然的机会参加了征文比赛,因此我得到了我在班级的第一份工作——写稿子,到现在我仍然迷惑,我的作文水平其实不好,但是为什么大家总是这样的看中我呢?慢慢的到了团员的选拔,本以为自己能够选上,但是我错了,到了学期末,和自己的宿舍的舍友产生了一些小摩擦,他们都开始排斥我,但是我没有说一句话,这件事情没有告诉家人,等到了学期末才慢慢的告诉了家人,逐渐的第一学期结束了,不知不觉中进入了第二学期…… 班主任换了,什么都换了,这一学期因为交通方便时间宽裕,我不住校了,在走读的生活里,也体会到了走读的心酸,这学期我还是接管着班级每周的稿子的任务,慢慢的我爱上了它,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学生会要召集新成员,班主任推荐了我,我也抓住了这个机会,进入了学生会的学习部,加入共青团等,在这一学期里面真的有好多事情,这学期里我努力过了,因为我要证明给曾经欺负过我的人看,在这个学期我和以前宿舍的同学的关系渐渐的好了,不再有以前的争吵和排斥,这是我这一个学期最大的欣慰。 点题结尾 在进入职校之后的我成长不仅仅的限于此,我一梦醒来我成长了,变得更加的成熟,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处理事情的理智,学会了怎么才能认真的工作,学会了怎么才能忘记,在我的工作中必须忘记任何的感情我才能好好的干起来,才能很好的完成我的工作,我也学会了勤俭节约,有了一定的理财观念,我长大了,真的长大了,在我的身上少了一份天真幼稚,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份多情,逐渐的明白了感情的真谛,以前看见情侣们总会羡慕不已,但是现在我知道了,什么才是我当前的任务,什么人才是我该爱的,这一年的成长让我改变了许多,真的,我真的变了,也许进入职校是我正确的选择,让我看清了许多原本我在初中时期看不到的事情,在职校中收获最大的就是学会了承担责任
沐浴职业教育的阳光 有人说,职校生是失败者,是社会的弃儿,其实,我们只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但人生路上,我们依然能够拥抱春天,职业学校使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找回了自信,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放眼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凡是经济上独领 *** ,称雄于世的国家无不与他们的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息息相关,战后的德国百废待兴,正是因为他们的职业教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才使德国经济异军突起;美国的经济有目共睹,国民收入名列世界前矛,几十年来他们左右着世界的经济潮流,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势头靠什么?归根结底,靠的是它们高素质的劳动者;澳大利亚的国民平均每人一年至少要接受三次以上不同工种的职业培训,一专多能的劳动者,无疑是他们经济腾飞的翅膀。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证明,经济的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成绝对的正比。我国山东、浙江、深圳近二十年来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当今世界充满竞争,没有知识,便无权参与竞争。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期,落后的生产力迅速被淘汰,社会生产中科技含量日益提高,这就需要全面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普通教育为青少年将来成才提供了一种可能,职业技术教育充当了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让我们的成功变为现实。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 *** 所做出的的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当今教育的主要任务,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现代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人培养为目标,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专业技能教育、职业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到创业就业教育,让我们扬起职业生涯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让我们沐浴职业教育的阳光,实现自己的“职业梦”!
原来钱不4经花了 女生男生把日看的更开了 好的成坏 坏的成恶 毕业还多了些狐朋狗友
刚刚从中学的校园踏进职校的大门,感触很深。 不知道未来是何许样子。 中学的时候我们没有把学习搞好,不能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只有在日后进入了职场,才能明白我们需要学什么,学了这些有什么用 虽然进入了职业学校, 我们的心已心灰意冷。 但是不能因此而放任我们自己。 这个题目对迷茫的我们而言太难了 希望在这个学校度过快乐,充实的青少年。 希望自己能够满载收获而走入社会。 新的校园新的起点。 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虽然中考落榜了,在生生学子之中没能脱颖而出。 但是日后,必定会坚定自己的决心,收起自己的玩心 一心投入学习报效祖国。 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尽自己的全力做好我们自己。不让以后后悔 学习并不是难事在于有心 也许我们过去没有把学习学好。但是日后我们一定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取长补短。在职业学习中,一展拳脚。 好费劲啊·· 写了一哈
翻开历史浩瀚的画卷,范仲淹怀先天下之忧思,杜少陵揣得广厦之理想。 仰望五洲四海的英杰,马丁路德金的平等之追求,特蕾莎修女的慈悲之怀 照耀我心。 纵使世界广阔,自我渺小,我仍骄傲地生活,因为世界需要我。需要我为之忧虑,需要我为之创造...
童年一件件有趣的事情就像沙漠中的细沙,数也数不清。它们是田里的青蛙,是墙角缝里的蚂蚁,是院子门前的狗,是绿树上的蝉,也是夏天夜里的摸人比赛,更是西瓜地里的迷藏……这些许许多多的事物有着许多我难忘的回忆,每当我回想起童年时代的趣事...
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和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夜雨寄北22.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23.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24.渔家傲塞下秋来...
自古以来,世上流传着一句名言:苦尽甜来。是的,没有苦,就没有甜。苦与乐就像一对孪生兄弟,缺一不可。我们学习也是如此:只有经受苦中苦,才能得到甜上甜。 在学校里,常常听到一些同学诉苦喊冤:学习太苦了!但他们是否尝到了苦后之乐呢? ...
茉莉公主 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一位茉莉公主非常美丽,可是茉莉国王禁止公主出宫门,茉莉公主每天都感到非常无聊。 有一天,公主叫一个忠实的女仆打听到国王要离开茉莉宫五个月。公主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次我可以去我喜欢的地方了。”公主带上一个...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兼论高职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目标的实现,必须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职业能力主要由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健能力构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其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变革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和能力评价模式,从市场和企业的要求出发,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和适应学生就业以及发展创新的需要。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就业导向 职业能力 办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目标的实现.其落脚点是使学生能顺利地走向社会,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从现实来看.高职生的就业情况并不理想。据教育部的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9月1日,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比2003年同期增加了3%,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3%,本科生就业率为84%,高职生就业率仅为61%,虽比2003年同期增加了6%,但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高职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目标的实现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对高职教育来说,要实现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必须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从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
一、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
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有较高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型人才,以适应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现代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职生职业能力是指从事现代职业的能力,是心理、知识、素质、技能等在职业活动中的外在综合表现。
高职生职业能力由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基本能力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它具有在社会不同职业和岗位之间普遍的适用性、通用性和可迁移性等特点,是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责任感、诚信度、计算机操作能力、基本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加强,外语能力将成为高职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这是作为一名岗位技术人员所必备的能力,主要包括专业岗位知识、工艺流程掌握程度、工艺熟练程度、实践操作能力、检查维修技能、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及新设备的应用能力和推广能力等。
关键能力也称核心能力,是指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性能力,这是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能力。关键能力概念由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在1972年向欧盟提交的一份报告《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中提出,1974年他又在《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使命》一文中对关键能力作了系统论述。在德国,比较有影响的是联邦职教所与西门子公司合作开发的“项目与迁移培训”对关键能力的定义和凯泽等人提出的概念。前者把关键能力分为5个方面,即组织和执行任务的能力、交往与合作能力、学习技能和思维能力、独立性与责任感、承受能力;后者认为关键能力包括明确主题的能力、独立性与参与能力、团体或社会能力、系统和方法能力、反省能力。1979年,英国继续教育处制定了一份文件《选择的基础》,第一次对英国职业教育中的关键能力作出了明确规定。这份文件把关键能力概括为H项,即读写能力、计算能力、制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研究能力、处理事物的能力、独立能力、动手能力、个性的和道德的素养、物理环境和技术环境。1992年,英国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在进行国家职业资格考核中,把6项关键能力分为两类,一类为强制性能力(包括通讯能力、计算能力、信息技术),另一类为选择性能力泡括问题解决能力、个人能力、现代外语能力)。美国劳工部在《关于2000年的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劳动者应具备5种关键能力:处理资料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和运用技术的能力。澳大利亚也对劳动者提出了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包括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的能力,交流信息的能力,计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与工作伙伴合作交流的能力,运用数学和基本技巧的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结合我国的实际,借鉴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关于关键能力的认识,可以将关键能力归纳为以下方面: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包括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交往能力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分析问题的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运用科技的能力等;心理承受能力,包括自信心、独立性以及适应环境、承受挫折和风险的能力等;组织管理能力,包括预测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判断力、决策能力、设计能力、协调能力、经营能力、管理能力等;发展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想像能力、思维能力、进取心、上进心、毅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等。 综上所述,可以将高职生职业能力构成归纳如表1.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
(一)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能力本位培养模式是把影响活动进行的个体的内在品质即能力作为教育目标,把教育的目标指向受教育的人本身,注重人的全面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因而适合高职生现代职业能力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和发展能力比获取知识更重要。高职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超越和突破知识本位观,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建立以人为本的能力观,实现学生个性和能力的综合发展。要实现这一转变,需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人文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人文教育一直是高职教育的薄弱环节,实现以能力为本位,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人文知识,克服片面强调专业教育和岗位技能培养的狭隘能力观。二是坚持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特别是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要有广泛的知识面,要具有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发展创新等其他能力,这些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难以完成,只有与课外活动如第二课堂、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三是坚持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综合的知识和技能,狭隘的能力本位观往往单纯注重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全面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知识面窄,能力单一,出现专业能力强、基本能力差、关键能力缺乏的现象,因而后劲不足,不能适应现代技术升级和岗位变换的要求,在就业岗位上只能做一些机械性的、固定的、程度化的工作,其管理能力、发展能力、创新能力不强,经济意识薄弱,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和经济发展要求。现代能力本位观是一种广义的宽泛的能力观,要求既注重专业技能、岗位技能的培养,又注重知识面的拓宽,同时加强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各种综合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办学模式:实现由学校单一培养向校企结合转变
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必须走校企结合之路,实现“订单”培养的新机制。校企结合模式是校企双方根据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企业发展、市场需求等方面的需要,共同研究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人才规格、教学计划、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共同承担相应的教育管理工作。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为基本原则,因而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企业的参与十分重要。企业为高职“埋单”、提供就业岗位,理应参与学校的办学,这一点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早已实行,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校企结合这一办学模式有利于使高职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导向性,有利于高职院校和企业的资源共享,弥补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所必需的实训基地之不足,有利于充分利用企业的人才优势,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从业能力,弥补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之不足。
(三)教学模式:实现由传授型向参与型转变。由刚性向柔性转变
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必然要求变革教学模式。现行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师的传授,习惯于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参与少,不注重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显然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来看,存在着脱离企业和市场要求的现象,使教学导向出现偏差,不利于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的培养。现行的教学管理方式是学年制,刚性强,柔性差,对学生管得过严,学制固定,考试机械,教学计划刻板,不适应市场和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特点,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职业能力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表现在教学方式上应该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想像力、独立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从市场和企业所需岗位人才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出发,结合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实际来组织教学、开发课程、安排教学内容,不仅使学生掌握专业职业技能,而且使专业职业技能以外的其他基本能力和关键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在教学管理上,根据企业用人的波动性特点及其与学校教学管理难以吻合的实际,实行柔性化管理,推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允许工学交替,巩固学生的基本能力,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实现市场、企业、学校、学生几方面共赢。
(四)能力评价模式:由单证制向双证制、多证制转变,构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评价平台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评价模式,应最大限度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充分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这就要求学校及其他相关部门要以实施职业资格证书为切人点,推动学生评价模式的改革,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不断完善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充分反映就业的实际需要,用先进和适用的评价技术和管理技术来评价、鉴定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要认真考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为学生在就业岗位上的成长开辟更为广阔的道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单证制(毕业证)已不适应企业和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双证制(毕业证+职业资格证)也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向多证制转变。因此,高职院校要通过改革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式和评价模式,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内容等方面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构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评价平台,逐步提升高职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等级,扩大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领域,力争使绝大部分学生毕业时能拿到多个职业资格证书,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顺利就业。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职业教育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摘要: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重要补充,中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的中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体系。针对中职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多年课堂教学工作经验,本文提出分层次教学方法、启发式互动教学方法、现场实训的教学方法、采取模拟教学法等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创新
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重要补充,虽然我国在职业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诸多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探索提高空间。根据多年的管理教学实践来看,中职生学习层次参差不齐,针对学生实际,应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采取分层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只有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两个条件。”还有人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这就更加说明了自信心与成功的紧密联系。所以在学习上,如果缺少了自信心,就会缺少前进的动力,甚至是失去前进的动力。有多少人因为缺少自信而走向人生的低谷,又有多少人缺少自信而失去成功。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中职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不能用统一的要求方式。
有些学生感觉学习很困难,感觉自己永远都做不到,最终选择了放弃学习,从而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采取分层次教学法。例如,成绩差的,要求起点低一点,掌握最基础的要点即可;成绩好一点的,要求全面掌握基础知识;成绩很不错的,除了掌握最基础的知识以外,引导鼓励他们掌握更深的理论,为以后的升学打好坚实的基础。这样不同的要求标准,使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也能感觉到我能学会、也能学好,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
二、采取启发式互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动机的主动学习,其效果极好,因为主动学习学到的东西不会忘,印象深刻,引发更多的思考,而不是死记硬背。而无动机的被动学习,那样往往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学习效果极不好,尤其是对于自控能力不太好的中职生,学习效果更差。
所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对于中职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境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人翁作用,采取主动学习的态度,在学习中发挥独创性,才能培养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为了使学生达到这种主动学习的能力,就要采取一种适合现在中职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启发式互动教学方法不免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因为启发式互动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从而也达到了我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使他们主动地在兴趣的海洋中遨游,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采取现场实训(项目)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的实质是就业教育,是饭碗教育,而就业教育的实质是能力培养,而能力培养的实质是学生在课内外实验、实训、实习中,理论服务与实践、理论与实践学习循环交叉进行,动手能力的锻炼。而现在传统的以知识学科体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也就是说,目前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和人们的期望值三者之间并不是统一关系,而是相互脱节,已无法培养出专业型高技术人才,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笔者以为应该采取现场实训的教学方法,因为它改变了传统理论教学模式,代之以任务式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中的“教学做合一”。任务(项目)式教学指教师根据项目的实施过程,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因为采取这种教学方法是为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提供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时不断联系认识实习,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认识现场实训,为培养专业型、应用型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采取项目教学法,提高学生与他人的合作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老师和学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组织形式对职业教育要求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分成小组工作的方式,即每个小组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许多情况下,参加项目教学工作小组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工种,甚至不同的职业专业领域,目的是训练他们今后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部门的同事合作的能力。
五、采取模拟教学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模拟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为目标导向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模拟教学分为模拟设备教学与模拟情境教学两大类:
1、模拟设备教学,主要是靠模拟设备作为教学的支撑,其特点是不怕学生因操作失误而产生不良的后果,一旦失误可以重新来,而且还可以进行单项技能训练,学生在模拟训练中能通过自身反馈感悟正确的要领并及时改正。
2、模拟情境教学,主要是根据专业学习要求,模拟一个社会场景,在这些场景中具有与实际相同的功能,及工作过程,只是活动是模拟的。通过这种教学让学生在一个现实的社会环境氛围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有一个比较具体的、综合性的全面理解,特别是一些属于行业特有的规范,可以得到深化和强化,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发展,我们要在原来的教学方法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在职业教学方法的探讨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从多方面着手,因为教学方法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广,但实际上还是在于我们自己的“接纳、学习、研究”。我们要通过教学改革的现场观摩学习,网络学习的机会,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增加紧迫感、责任感,这样一来,我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研究,设计具有个人特点的新课改下的个性化教学方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显著的效果。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使其更加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史义城,刘其伟,曲锋,刘晓云.创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3]包蕾,鲍吉龙,余辉晴.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思考[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试论检察职业道德教育
摘要今年,在高检院的统一部署下,集中一年时间在全国检察机关深入开展“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这一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加强检察队伍建设,提高检察队伍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法律监督能力,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和社会形象,全面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检察队伍 职业道德 公正廉洁
检察队伍的道德状况,将对检察官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维护法律权威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也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在检察队伍中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今天,我们依然还要将“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作为检察队伍建设的重要主题,就是因为在现实中,检察队伍还是存在司法道德意识淡漠,司法腐败严重的现象,对检察队伍、检察机关的声誉和尊严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此,在今年开展“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是当前加强检察队伍司法道德观念、司法道德行为和司法道德品质建设的重大举措。
一、对检察职业道德的科学认识是加强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
只有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够对事物的特点、变化规律和功效等一系列问题准确把握。法律职业道德是法律职业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判断是非曲直的准则。法律职业道德对于法律职业而言是不可忽视的基本构成要素,对于法律职业者而言是维持法律职业生涯,保持良好职业形象的基本要求。而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就离不开对检察官职业特性的把握,检察职业道德不同于普通的道德规范,检察机关的性质和检察官的职业特殊性使检察职业道德和其他司法职业职业道德有着根本上的区别:
一是检察职业道德具有更强的责任性,法律赋予了检察官法律监督的职能,其根本使命是“维护公平正义”,检察官的行为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人身财产权利的维护。如果检察官在履行职责时不能用更强的责任感约束自己,会产生强大的负面效应。
二是检察职业道德具有更高的示范性,检察机关是执行法律的机关,有事监督法律实施的机关,这就决定了检察官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司法工作能否廉洁高效的运行。换句话说,作为监督者,人民自然而然的对其的要求更高,如果人们无法从“监督者”那里得到足够让人信服的信息,对于司法工作而言将是巨大的打击。因此检察官的职业道德较之其他司法职业道德具有更强的示范性,内容设置上应该更科学和规范,要求上应该更合理实际。
三是检察职业道德具有更强的约束力。道德规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起作用,但作为检察官其道德规范应该具有更强的约束力,将道德规范与法律和党纪纪律相挂钩,使其产生更强的规范性。
由此可见,检察职业道德作为法律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社会公众对检察官在从事检察工作中的职业态度、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自身形象的综合评价,也是检察官对自身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认同,是检察官在从事检察职业活动中各种法律、社会关系,是在履行检察职能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今年开展的“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对检察职业道德规范做出了新的规定:一是强化“公正”理念,公平正义进一步体现;二是铸造“忠诚”品格,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三是树立“清廉”意识,廉洁从检进一步自觉;四是倡导“文明”观念,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这一要求既说明了检察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对检察队伍的基本要求,也对新时期检察队伍的职业道德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对检察职业道德教育深刻内涵的探索是加强检察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
检察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限于对检察职业道德的讲授,而是要将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寓于检察工作实际中去,与其他职业道德教育相比,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其独特而深刻地内涵,只有把握住其内涵,才能使道德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长期性。检察官职业道德教育是建立在检察官岗位上的教育,是属于继续教育的范畴,因此它必然具有长期性,不能够是简单的照本宣科或者是基础理论和法律知识的讲授,而是更高层次的检察官职业素养的培养。
其次,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复杂性。检察官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要求教育方式要有针对性,教育内容要有实用性,教育目的要有准确性,但另一方面又因为检察官职业的特殊性而难以保证系统的学习时间,容易受到社会负面因素的干扰,而这些都有悖于国家对于检察官职业道德的高要求。因此,就决定了检察官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论教育,而应该做到入脑入心。
第三,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更高性。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对象是检察干警,这一岗位具有十分特殊的要求。教育对象所从事的职业是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因此对于它的要求和约束大大高于社会上的一般职业,这也决定了它的职业道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一般的职业道德和普通伦理教育,而是要具备更高的约束力和更强的影响力。
三、对检察职业道德教育方式不断创新是加强检察职业道德建设的路径
正是基于检察职业道德在新时期面临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唯有不断创新检察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符合人民的要求,才能更好的开展好“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主题实践活动。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改变传统,倡导新观念教育
现阶段的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不少县市的问题,一是教育内容空洞,缺乏实质性的内容,教育的内容往往使人有“假大空“的感觉;二是教育方法落后,尤其是在很多基层检察院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做过场,是教育缺乏针对性;三是教育缺乏系统性,没有一套完整、长期性的计划,往往是上面开展什么活动,下面就照搬做法,是职业道德教育显得零散,带来的结果必然就是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四是教育手段的单一性,检察机关尤其是基层检察机关的职业道德教育手段只有学习文件、举办报告会等单一方式,这些方式都注重说教而缺乏打动人心的能力,而且容易收到相反的效果。由此可见,要创新检察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只有首先在观念上突破了,重新思考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才能真正使检察职业道德教育步入新的发展道路。
(二)引入心理教育,提高职业道德教育针对性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方面。如果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协调发展,即保持健康的心理过程,则能使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产生正确的认识、健康的情感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当前,检察职业道德的教育正是缺乏了对检察官心理的了解而是教育效果难以发挥。
当前,检察机关的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还是奖惩并行,忽略了职业情感的培养,是检察官的职业认同感不高,难以使职业道德的认知内化为内心的固有特质。加强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应当在教育、监督、激励、惩处的同时,更加着眼于检察官强化自律能力的培养,要通过人性化的管理观念,通过及时干预有风险预兆的检察官的心理,达到防范于未然的目的。通过营造出良好的职业环境,来提升全体检察人员爱岗敬业、自励自律的职业情感,是检察官们能够自发的遵守检察职业道德。
(三)建立岗位风险防范机制,增强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前瞻性
所谓风险防范机制就是通过主客观方面查找研究如何消除和避免科技成果和社会成果所带给人类的副作用和危害。这也是近年来西方新兴起的一门跨学科边缘科学。对风险的研究,其目的在于规避风险。法律风险在于,在执法过程中如不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就有可能因为超过道德底线而出现触犯法律的行为。因此,通过查找检察职业当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提前教育,引导受教育者提高对法律风险的认知水平,端正对法律风险的态度,通过开展利用典型事例进行反腐败教育等方式,激发其对检察官职务犯罪多侧面的思考,达到风险教育的目的。
(四)建立检察职业道德评估机制,提高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参与性
道德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具有更强的双向性和互动性,需要受教育对象的参与才能使教育更具效果。通过评估机制的建立,使检察官通过评价的方式来指导和纠正自己的行为言论,协调自身的人际关系。通过评价、激励、说明、榜样或示范等形式,以唤起检察官内心的责任感和义务心。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检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建立起一套包括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等方式在内的科学评价体系,明确评价指标,运用评价式教育方式进行道德的培养。
把检察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个长期的主题实践活动,显示了作为法律职业人的检察官对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知已经提到了新的高度。正如台湾学者史尚宽说过:“虽有完美的保障审判独立之制度,有彻底的法学之研究,然若受外界之引诱,物欲之蒙蔽,舞文弄墨,徇私枉法,则反而以其法学知识为其作奸犯科之工具,有如为虎添翼,助纣为虐,是以法学修养虽为切要,而品德修养尤为重要”。 希望通过此次高检院组织的主题实践活动,能够使检察人的道德操守上升到系的高度,使广大检察干警能够更好的履行法律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目前,在我国的 教育 领域中,发展职业教育对于开发劳动力资源,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职业教育的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论职业教育新常态
[摘要]职业教育是中国经济跨入新常态的重要基石,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新常态。以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为标志,中国职业教育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呈现着两个新特点,蕴含着两个新动力,催生着两个新局面。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仍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需认真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常态;含义;标志;任务
自2014年5月首次以“新常态”来描述当下的中国经济以来,“新常态”一词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研究的高频热词。尤其是当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了系统性阐述,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在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同时,职业教育必须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也要进入新常态。
一、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的含义
什么是“新常态”?从字面上看,“新”就是“有异于旧质的状态和性质”;“常态”就是平常的、正常的状态,也即时常发生的状态。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新常态就是凸显新特征,蕴含新动力,催生新局面。
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呈现着两个新的特征。其一,职业教育发展从追求数量增长转为更为重视品质提升,从注重规模扩张转为更为强调内涵建设,由过去的更快更大转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更好更强。其二,创新发展成为职教发展的主旋律。面对新的情况和问题,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要进一步创新职业教育的思想观念、发展战略、发展模式、体制机制;要不断深化改革,适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实现专业提升、产教深度融合;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自身优势,主动为行业转型发展服务,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蕴含着两个新的动力。
首先,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处于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步人新常态,经济增速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驱使社会加大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要求更加重视中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职业教育今后更多把资源配置和工作中心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从而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其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能源革命蓄势待发,信息技术催生的教育革命对职业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化、在线化日益普及深化,这必将促进职业教育从职前延伸至职后,从职业岗位需求延伸到生活需求,从而形成全程化、多元化的职业教育。
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催生着两个新的局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为此,国家正努力打通从中职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实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衔接行动计划,推动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藉此,构建科学合理的职教体系,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这是其一。其二,实践证明,市场和社会决定着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而社会资本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源头活水。
这就要求有关单位和部门认真落实国家政策,进一步敞开社会力量办学的大门,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兴办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也将更加对外开放,中外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和深入。
二、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的标志
2014年6月23日―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在会前接见与会全体代表并讲话。这是时隔九年之后我国召开的又一次全国性的职教会议,会议前一天,《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公布,会议闭幕当天,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此次会议及其前后的相关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新时期中央关于职业教育的功能新定位、形势新判断、工作新部署。会议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阐述了现代化职业教育的新功能,回答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上顶天,下抵地,范围广,力度大。会议的召开,意味着职业教育改革拉开了新帷幕,标志着新时期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由此中国职业教育走进了新时代,步入了新常态。
新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人们群众的需要。会议认为,新时期职业教育不仅要为学生即将从事的职业做好准备,而且要使他们有自尊、有目的的生活。由此,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首先受益的是学生,其次受益的是职业教育体系本身。随着“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职教也是抓发展、抓职教又是抓民生、抓职教就是促就业”意识的逐步强化,职业教育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黄金期,这对于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完善现代职教体系必将产生重要作用,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长远竞争力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职业教育进入新常态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压力与动力相伴,机遇与挑战相随。在旧习惯仍惯性运行下的今天,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必将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能不能适应新常态,能不能让新常态逐渐走向成熟,今后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一)处理好发展速度与质量提升之间的关系。
职业教育与其他事物一样,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个统一体的主要方面是不同的。在过去一段时间,量的扩张是职教发展的主要方面;而在职业教育迈入新常态的今天,质的提高就成为主要方面。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又受到多种条件的束缚和制约,因而当今职业教育仍需追求一定的速度,保持适当的规模,过慢的速度,过小的规模,不是新常态的固有之意,但另一方面,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和条件都不同程度发生了改变,不以结构优化和质量提高为基础与前提的高速度,不仅不能够长久保持,而且会给自身发展带来危害。
新常态,发展要有新思路,要树立没有质量的发展是浪费,没有效益的速度是后退的意识,破除单纯追求速度、不重质量、不讲效益、不顾代价的思想,充分认识新常态下现代职业教育肩负的使命,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努力以更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服务于更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落实好2014年全国职教会议精神。
此次会议科学 总结 了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 经验 ,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对新常态下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全面安排和部署。会议的精神重在落实,贵在行动,现在要做的就是要以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姿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吃透精神,压实责任,把办好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解决好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能,大力培养一大批新型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同时,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 入职 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 传统 文化 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积淀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把学生的品行操守看得比一纸分数更重要,把学生的人文素养看得比考试成绩更重要,把育人看得比育才更重要。教育将不再以“分”为向导,以片面追求教育的GDP为目标,而是基于“人”的哲学考量与追问,把培养一个个精神独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担当,能够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作为己任。
(四)构建好科学合理的现代职教体系。
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最为密切。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必须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是创新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通过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立从初级到高端的技能人才完整培养链条,畅通各类技能人才成长成才 渠道 。
二是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深化师资培养改革。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建立教师动态管理机制,实施名师培养计划,大力提升双师型教师所占比重。
三是统筹发展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使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使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学生的双向流动机制,大力推动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职教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和实施社区教育发展计划,加快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开放衔接。
四是优化职业教育空间布局,科学安排资源配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品牌、突出特色、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按照依法治教、有序发展、先易后难、整体推进的原则,合理安排职业院校区域布局、城乡布局。
围绕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各地自身实际,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努力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浅析职业教育信息化
摘 要:将传统职业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化的职业教学方式进行对比,充分介绍了信息化之后职业教育发生的变化。提出信息化课堂与实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方案,展望了未来信息化职教教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信息化;职教教学改革;多媒体课堂;多媒体实训教学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爆发,计算机、网络逐步进入千家万户,而职业教育也逐步走进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多媒体技术、 网络技术 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与课堂相结合,展现出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无法实现的教学过程,人们所熟知的职业教育在新技术的引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信息化引领的改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以及分组讨论等是常见的教学手段。信息化职教教学则引入了更多的教学方式。
情境式教学:无论是哪门学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永远的话题,所以上课的前几分钟导入环节才显得尤为重要。信息化可以为学生创设逼真的学习情境,大场景导入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还原真实的操作过程,帮助学生获得示范性的知识。
启发式教学:幻灯片、音视频的运用提供了直观形象的素材。学生对于这些感官信息的理解能力要远远大于对数字、文字等抽象事物的理解。信息化使得教师在与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以对其中的难点和不同观点进行引导,通过提供在线答疑和参考资料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这种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发现式教学:在许多实训课或者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中,学生往往根据教师的示范在具体的设备上操作练习。过程单一,且容易受到设备数量的限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所开发出来的许多多媒体教学软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良好的人机交互让学生可以自主学习,通过犯错、错误反馈、错误纠正的过程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信息化的课堂教学
在多媒体越来越普及的现在,大部分学校已经为每一个教室配备了信息化的设备,课堂教学也在向信息化转型。但是大部分职业学校的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还停留在使用一个简单的ppt代替板书,或者简单播放一段视频上。如何利用信息化设备的优越性来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职业学校教师需要研究的问题。
教学用的ppt或者flash课件是信息化课堂的重要体现之一。课件可以把文字、音视频、动画、小游戏、网页等多媒体元素融于一体,从而帮助师生更好地理解重点、克服难点。课件不是书上内容的生搬硬套,不是把板书从黑板上简单移到电脑上。通过对多媒体素材的适当选取与呈现形式的适当安排,可以不时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学会精心设计课件,以学生的视角安排学习流程,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视频的应用是信息化课堂的直接体现。许多学生无法亲身经历的场景可以通过视频来展现,因此,有许多老师喜欢用视频来创设学习情境。也有一些实训课的老师,将实际的操作过程播放给学生看,从而代替实际的演示,解决了人多看不清,无法重复演示的问题。更有学校将视频与网络摄像头相结合,将企业引进校园,直接将企业现场视频转入课堂,由专家现身说法,为学生答疑解惑。
除了视频之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也是传统课堂中没有的。计算机的普及导致各种仿真软件层出不穷,由于市面上大部分的软件偏重于实际应用效果而不是教学,专门针对教学的软件也逐步被开发出来。教学软件的优势在于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备的帮助系统几乎可以完全取代教师的功能,优良的交互性能可以将仿真现实环境的图像、声音、语言等通过人机接口作用到用户的感官,再针对用户的反应做出及时的反馈,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用户可以通过不断地使用软件获取知识,加强技能的练习。
另外,教学软件也打破了传统课堂链式的教学流程,不同学力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选择相应的模块学习。在一堂课结束之后,学习进度可以保存,以便之后继续。而学习的效果也可以实现即时的评价并反馈给学生与教师,让学生可以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也让教师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以便采取相应的 措施 因材施教。在最后进行课程评分的时候,也实现了过程性评价,不以一次考试决定成绩。
最后,网络的普及将课堂从教室延展到了课外。不仅教师有教案,学生也开始有学案,在上课之前就了解课堂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课堂的反应能力。网络通讯软件的使用使得师生之前再无隔阂,师生实现网上交流,答疑解惑、畅所欲言,网络对收发作业也提供了便利。
三、信息化的实训教学
大多数理工科科目都有理实一体化课程,在实验室中通过实际操作锻炼技能。在传统实训教学中,一般理论部分先由教师讲解,然后教师演示,最后学生自行操作练习。其中暴露出来许多的问题,例如,理论部分学生理解不够透彻;在演示的环节由于学生数目众多,难以做到人人看得清楚明白,且几乎不可重复;在练习的时候又容易受到设备台套数的限制,一旦学生遇到问题,教师无法及时做出响应。
信息化的实训教学通过引入多媒体的手段解决了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制作一个简短的课件,利用动画、视频等资源讲解抽象的概念。在演示阶段,一段事先录制好的视频可以代替教师展示操作的全过程,清晰直观,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看见,并且可以反复播放。仿真软件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操作不熟练、设备台套数不足的问题。一部分学生可以首先在仿真软件上练习,熟练的学生再到设备上实际操作,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降低了出错概率。除了解决传统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数字”还为实训教学带来许多新的变化。由于教学软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教师的工作,学生的学习与操作过程变得更加具有灵活性。集中体现在:
构想性,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 想象力 进行创新,实训教室变成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做的课堂,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及时得到需要的辅助指导;
重复性,操作过程通过软件的适当引导形成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每一次循环学生都可以反省,自己把握自己练习的进度,在反复的练习中不断提高;
协同性:通过人机交互、人人交互,学生交流的对象不再限制于教师,学生可以理解虚拟用户的需求,许多项目可以设计成必须具备协同操作能力才能完成的训练。
信息化进入职业教育的领域对探索和发展现代教育思想、提高教育技术水平、改善实验实训环境、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职教教学信息化也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加强网络资源的建设,建立起学校之间可以共享的教育资源平台;如何进行教学平台的设计,推广教师空间与学生空间的普及,让师生之间的交流如同使用微博一样成为习惯;一些先进的技术,例如,半实物技术、虚拟技术正在蓬勃发展,其成本投入相对也比较庞大,要不要将这些技术引入职业学校,如何将这些技术引入职业学校?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在信息化技术的推动下,职业教育还会向网络学校、虚拟教育等方向发展,职业教育也会更加完善。
以下是职业教育领域的四大核心期刊:
1.《职业技术教育》:由教育部主管,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主办,是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权威期刊,报道职业教育相关的政策、理论、实践、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2.《职业教育研究》:由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办,是一本关于职业教育的综合性期刊,包括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实践经验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解读。
3.《现代职业教育》:由北京工商大学主办,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为主要内容,包括职业教育的实践研究、案例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等。
4.《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由北京理工大学主办,以高等职业教育为研究对象,包括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以上四本期刊在职业教育领域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可以帮助职业教育研究者和教育从业者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不一样。中国职业教育期刊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期刊所讲述的内容不同,因此不一样。《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一份综合性中文期刊。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是正规期刊。
《现代职业教育》 刊号 14-1381/G4 是由山西省教育厅主管, 山西教育教辅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正规期刊。
扩展资料:
期刊的分类,从广义上来讲,可以分为非正式期刊和正式期刊两种。非正式期刊是指通过行政部门审核领取“内部报刊准印证”作为行业内部交流的期刊(一般只限行业内交流不公开发行),但也是合法期刊的一种,一般正式期刊都经历过非正式期刊过程。正式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办刊申请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办刊实力,正式期刊有独立的办刊方针。
“国内统一刊号”是“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简称,即“CN号”,它是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分配给连续出版物的代号。“国际刊号”是“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的简称,即“ISSN号”,我国大部分期刊都配有“ISSN号”。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期刊社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