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水的车,还是可以的。是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和中国化学会共同主办的教育研究性学术刊物。
不是的,是教育期刊类的。,。
纳尼,这也算核心期刊。。。
《大学化学》不是中文核心期刊
学术论文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如何评析一篇学术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评析一篇学术论文的方法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论文的标题。大多数作者都试图在标题中充分地反映其论文内容的信息。有些论文标题非常醒目,真正能抓住读者的眼球,而有些论文标题则空洞无物,不能让人产生阅读的欲望。虽然有些人通过标题夸大了其论文内容,但在快速评价中,你仍应先淘汰后者,因为空洞的标题反映空洞的内容,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去阅读。 摘要是一篇文章核心内容的缩影,原始论文的摘要提供足够的信息以便他人做出选择和评价。但要得出某种结论,仅凭摘要提供的信息量是不够的。摘要应该是论文的精华的总结,根据摘要内容可初步淘汰那些表面化的或无关紧要的论文。但要注意的是,摘要可认为是初步表达了文章主题。关于摘要,首先要求是对文章时主题及其所属的领域和研究对象给予简短的叙述,更重要、更严格的要求是对文章的理论或实验结果、结论以及其他一些有意义的观点给出情晰,明确、较具体的简要的叙述。可见这三者对一篇论文是能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的. 作者要对论文进行完整的构思,体现严密的逻辑思维,一项研究课题经过长期努力工作而得到结果时,就应当像艺术家构思一幅作品那样,一丝不苟。精雕细刻,对论文的论述方式,内容的取材,学术思想的解释,研究背景的介绍等等需要反复推敲,仔细斟的,以期作到论文的结论严谨,内容充实。论述完整。逻辑性强。如果作不到这一点,那么论文就很难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了。在论述方式上,要作到深入浅出,表达清楚。简练。专业术语准确,前后一致,语言要规范。生动。 文字与插图恰当的配合。国内相当多的论文在利用图、表来生动地阐述学术内容方向还显不足,随着计算机三维可视化方法的普及,论文中采用彩图、立体图的趋势将会增加,这可以避免过多的文字说明,而且效果也比较好。 论文的体例格式。虽然每一期刊都制定了能反映他们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的体例要求,但大体上,学术期刊有一个共同的体例要求,读者对此并不陌生,不过真正认真照着去作的却不多,作者可能很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术期刊为什么要提出体例要求?须知这不是可以随意对待的事。体例不仅保证了论文形式上的规范,也保证了内容上的可读性,恰恰就是这一点被许多作者所忽视了,其中,论文的标题。摘要和关键词这三者基本上决定了论文能否被期刊所采纳和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 论文好比一棵树,内容是它的主杆和分支,本文所述的标题、引言、实验、文字等等,或许可以算是一部分叶片,这棵树植根于真才实学的沃土上。要想写好论文,刻苦钻研,增长学识才是关键,论文是用心血浇灌出来的。 关于人物的学术论文 鲁迅小说人物浅析 【摘要】鲁迅一生大多时间生活在动乱年代,对旧中国的社会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小说人物的形象入木三分,人的景况和社会环境层层紧扣,恰如其分塑造人物形象来针贬时弊,唤醒国民,引起疗救。通过其小说里人物(主要是新旧知识分子、农民)形象的浅析,可以看出鲁迅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为唤醒和改造国民性格弱点所作的不懈努力。 【关键词】鲁迅 小说 人物 形象 分析 鲁迅小说数量虽然不算多,但涉及到的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一个个活生生的从现实中走来,生动跳跃,充满时代特征和社会印痕,能给读者刻骨铭心的印象和深刻的思考,以及对社会时代主题的认识,善于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陈士诚的“含着大希望的恐怖的悲声,游丝似的西关门前的黎明中”震荡;魏连殳的突然长嚎“象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祥林嫂临死之前“消尽了先前的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临死之前却提出有没有地狱的疑问。这些描写深入到了人物的内心深处。尽管鲁迅笔下的人物命运许多都很暗淡,但读者读了并不郁闷颓废,一幅幅真实反映某个时期某些不同的中国人的“国民性”画面凸显出来,作家的文风和气质在现实生活中得以表现。 通过具体人物和事件,深刻剖析了一个时代,而在这个封建势力日趋崩溃的时代里,旧的东西在作垂死挣扎,但谁也挡不住滚滚的历史车轮,这是黎明前的黑暗,虽然民众灾难重重而尚未觉醒,知识分子在追求中充满怀疑与希望,在摆脱“空虚”和“动摇”中改造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对农民寄予殷切的希望。小说里的农民形象虽然落后仍保持坚韧的性格,深厚的蕴藏着一种终将爆发的革命的潜力,几种人的命运在历史的漩涡和时代的风云中淋漓尽致显现出来。 一、旧知识分子 鲁迅小说里的知识分子有新旧知识分子之分,“狂人”则在旧知识分子之列。 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一开始,就跟“我”有关,“我”是小说开头的余,“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简单说明“狂人”不是天外来客,不是神仙鬼怪,是生活在我们中间的熟人、朋友,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于是“我”便进入了“狂人”的自述。 小说一开始写出“狂人”自己内心的恐惧,逐步引起主题。狂人看到赵贵翁奇怪的眼色,小孩子们铁青的脸,人们交头接耳的议论,街上女人说的“咬你几口”的话,联想到狼子村佃户告荒时讲过人吃人的故事。从他大哥平常的言论开始怀疑到当前的安排。他把医生把脉理解为“揣一揣肥瘠”,如果肥了,便可以“吃”了。嘱咐吃药的“赶紧吃吧”,理解为赶紧吃他,然后归结到这个社会是人吃人的社会的深刻道理。而且普遍的国人却不知道。愚昧、麻木、甚至有意无意帮助着“吃人”而不知道。日记里写着:“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没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从而认识到将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表现出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忧愤、深广、犀利的批判,这是以前从未有的彻底的精神,反映了中国进入新的阶段的历史特征,“让人再清楚不过地看到中国旧知识分子命运的悲剧性和荒谬性”。 和“狂人”一样类型的是《长明灯》里的试图吹熄“不灭之灯”的疯子“灯和塔”,在旧社会是宗法统治的象征。鲁迅曾经在杂感里欢呼过“塔”的倒掉,又在小说里期待着“灯‘的熄灭,他再一次选中疯子作为启发人们向封建势力宣战的形象,不断地传出”熄掉它吧“的呼声;虽然疯子最后还是被禁闭起来,然而他的”我放火“的叫喊已经广泛传播,加上孩子们的歌唱,由后一代把这个任务接受过来了。《长明灯》里的歌声和《药》里夏瑜坟上的花环都是作者希望的寄与。 继《狂人日记》之后,鲁迅又写了《孔乙己》。封建社会一方面是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教育思想铸就了孔乙己“读书人”的自尊的性格。而另一方面又使他受到最残酷的打击和冷淡的待遇。他的性格、人格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受到践踏、蹂躏、摧残。咸亨酒店的环境,是当时社会环境的缩影。里边是穿长衫的人要酒要菜,座着慢慢的吃喝;柜台外面则是站着喝酒的“短衣帮”劳动者。而孔乙己的特殊就在于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已经失去踱进房子里去的资格,仍然没有忘记“读书人”的身份,又不肯脱下又脏又破的长衫,又不愿与穿短衣的人为伍,最终流为窃贼,却还在声辩“窃书不算偷”。这些细节典型、鲜明、揭示了孔乙己悲剧的性格。作者通过人物的行动抨击了封建制度,鞭策了孔乙己的这种性格,反衬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他的精神的戕害,启发人们对那个社会合理性的深刻质疑。作者把孔乙己置身于社会的背景中去考察,既批判又同情,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开拓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孔乙己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并不是一个完全没有廉耻的读书人和“偷”窃者;更不是一个无道德品行的人。是一个讲诚信、有爱心、热心肠的人。他的行为并不是严重的缺陷。他的优点恰恰是那个病态社会不需要的。而这正是鲁迅作品中深刻批判的国民性弱点的主题。 二、新知识分子 《在酒楼上》的吕纬甫是一个敏捷精悍热心改革的青年,虽然多次辗转流离,青年时代的梦一件也没有实现。于是,随波逐流自我放任,无力自拔于那样的生活和思想,于是便又回到原来的起点而无所事事。不过,他毕竟奋斗过,毕竟是新知识分子,比孔乙己要进步得多。但在那个时代和环境里,他们注定命运将充满悲剧色彩。 《孤独者》里的魏连殳则表现得更加阴郁、冷漠。虽不愤世嫉俗,却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现实又不允许他完全和社会隔绝。对他的流言不绝于耳,失业折磨着他,最终不得不向环境低头,抛弃理想而求于“现实”到军伐里去当一个顾问,想完成“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周围人都趋奉他、颂扬他。他是胜利了,然而实际上他是失败了。他在“胜利”的嬉笑中独自啃嚼“失败”的悲哀,终于背负内心的创伤寂寞地死去。 吕纬甫和魏连殳都是理想和现实的牺牲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革新力量和习惯势力之间的冲突,笼罩着辛亥革命后令人窒息的历史气氛。同时也批判了吕纬甫、魏连殳性格的弱点。这种性格在小说写作当时的许多知识分子中仍然具有典型意义。 《伤逝》里子君和涓生比较年轻,是“五四”时代的人物比较叛逆,要求个性解放的呼声是坚决的。但是个性解放却又怎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解决。他们沉湎在日常琐事里,未能继续向前跨开步去,不久也便让生命随着希望一起一同幻灭。 在描绘个人和社会的冲突中,作者对知识分子不光是同情,而是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清醒的剖析和揭示:知识分子需要向劳动人民学习。 三、农民 如果说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或是受封建残害,或是“空虚”和“动摇”中碌碌无为而毁掉自己。那么,他笔下的农民形象则是受苦受难、愚昧无知、命运凄苦、逆来顺受,而不想到怎样去改变。这也是读者通常熟知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农村生活和农民形象在鲁迅小说中占有显著的地位,《阿Q正传》塑造了辛亥革命时期一个农民的典型形象。在鲁迅略带嘲讽的语调中,阿Q身上可以说没有一点可亲的特质,他的“自欺欺人”“精神胜利法”“欺软怕硬”“自我作贱”都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虽然阿Q只有一个,但是当时的社会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带有阿Q的特点。就是在今天,我们也不否认,社会人身上或多或少有“阿Q的成分”。作为改造“国民性”的理想中的一个最大的成果。鲁迅成功塑造了阿Q的人物形象,把中国人的深层人物性格揭示得淋漓尽致,这是他的一个巨大贡献。 阿Q是一个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无赖雇农,他去偷静修庵的萝卜,是因为自从他调戏吴妈以后,没有人再找他打短工,出现了“生计问题”,所以便去偷萝卜,而进了城一开始是给丁举人打短工,后来由于好吃懒做,跟着别人一起做起小偷,他偷萝卜时,表现出了极度的无赖,“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里来偷萝卜”?“这是你的,你能叫得它答应你么?你……”让人感到无尽的辛酸。对赵太爷之流来说,生萝卜那里用得着偷,根本不是人吃的东西。对一般穷人来说,萝卜可能也不是充饥的好东西,而于阿Q,他实在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才想如此“下策”干此“勾当”。平心而论,如果是一个正常的社会,或是一个稍微有一点人情冷暖的地方,与其说他是一个无赖,倒不如说是在揭示世态的冷酷,探究阿Q出现“生计问题”的社会根源,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深思。是封建统治把这个“真能做”的阿Q逼上了末路。他的“违法犯罪”应归咎于社会,他的小缺点是可以原谅的,不是十恶不赦。真正该枪毙的是赵太爷、假洋鬼子和长衫人物等,而不是阿Q、王胡、小D,但恰恰是前者又成了新政权的投机者和把持者。如果广大农民不觉醒起来,不进行一场全面深入的反封建思想革命,推翻封建政权,阿Q们的命运永远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可悲轮回中,阿Q们遭遇的悲惨后果,表现了深刻的反封建思想革命主题。通过阿Q来探掘中国国民的灵魂,“揭出病痛,以引起疗救的希望”。 《祝福》把人物放在更为复杂的社会关系里,为农民的命运提出更为强烈的控诉。它以一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劳动妇女——祥林嫂为主角,逐层展示揭露其革命的必然性,以此痛诉封建社会吃人的礼教,探究其社会根源。祥林嫂十分勤劳,只希望以自己不断的劳动换取最起码的生活权利,但她的遭遇却充满了辛酸和血泪。此外,《药》里的茶馆主人华老栓,《明天》里的单四嫂子,他们的命运非常凄苦,逆来顺受,从来不会想到怎样去改变它。祥林嫂的方式是捐门槛,华老栓是求人血馒头,单四嫂子是盼望明天,他们构成了社会中最大的底层,受压迫剥削而不去抗争,是作者同情而批判的一类人物。写到这些人物的时候,鲁迅的笔墨变得沉重起来,而以祥林嫂最为典型,祥林嫂深受女子从一而终的封建思想的毒害,险进封建礼教给妇女规定的桎梏中,尽管她勤劳、质朴、善良、热爱生活,仍为社会所不容,最后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作者细致描写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环境,这个环境的构成有鲁四老爷、“我”祥林嫂自己、柳妈、还有鲁镇的人们,或许还有所有的中国人,特别是以“我”为代表的以启蒙者自居的知识分子,更应反省自己在造成祥林嫂悲剧中的历史、社会责任。 闰土则是天真烂漫、黄活圆实的少年形象。不过,成年后的闰土迟钝的样子,手象松树皮一样的形象与少年的形象抵消了不少。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写出中国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层层逼迫下的深重灾难,闰土的形象在过去农村里具有普遍的代表性,他质朴、勤劳,象大地一样的厚实,承受了一切艰辛和痛苦,过多的艰辛和痛苦使闰土变得麻木,精神的摧残在这里超过了生活的胁迫,一种壁垒森严的等级制度观念已经注入闰土的头脑,使他默认了那条横亘在自己和童年伙伴之间的不可逾越的界线,并且向主宰命运的“神”低头。二十余年来的变化的确太大了,通过前后两个闰土的变化,真实地批判地表现出来了中国农民自卑、私心、甚至麻木。第一人称“我”的想象在现实面前碰得粉碎,本来清楚地留在记忆里的“神奇的图画”因而也忽地模糊,写来一波三折,使简单的情节表现得跌宕有致,“我”希望下一代“新的生活”——“未经生活过”的生活。说明作品的着重点不是对往昔的缅怀,而是对现实的挑战,并且引导人们去确信前途:“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通过以上这些知识分子、农民的生活和经历,我们看到了当时腐朽社会中人吃人的本质,也看到了作为一个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为唤醒和改造国民性弱点所作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富人著:《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 钱理群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 箭鸣著:《激动人心的优美诗章——〈故乡〉——兼评〈故乡〉分析中的若干错误论点》,《长江文艺》,. 4.《中国现代文学史》 5. 徐中玉著:《鲁迅生平思想及其代表作研究》,上海自由出版社,1954. 6.鲁迅著:《呐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7. 鲁迅著:《彷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9. 鲁迅著:《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 10.《华盖集续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11.《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 (作者单位:551700贵州省毕节市工业学校) 看了“如何评析一篇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论文如何评价 2. 对学术论文的评语 3. 博士学术论文评语 4. 导师对学术论文评语 5. 关于医学学术论文评价意义与方法的探讨论文
首先看这篇文章发在何种档次的期刊上.一般来说,发的期刊档次越高,论文质量越高.其次看这篇文章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一般来说,被引用的越多,说明文章的工作得到认可,质量好.其次看文章发表后有没有被一些相关的学术期刊点评或者推荐(highlight)或者被传媒报导了,如果有,一般说明工作质量高.前面说的都是一般情况下,当然也有例外!
做材料(冶金占小部分)最好的公认是Nature materials ,这是最顶级的,影响因子普遍在30以上 而对于过程冶金而言,美国的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 B 是国际公认的最高水平的刊物,侧重理论研究(冶金会刊也就是Met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也不错,但A差一些)。影响因子不高,仅多一点。不仅刊登钢铁冶金、还有有色冶金。日本的ISIJ internationa影响因子多些,是过程冶金领域最高的,主要涉及钢铁冶金,与transaction B 相比, 侧重工业过程的内容多一些。如果算是顶级刊物的话,冶金领域只有这两个算得上了。 其他该领域的SCI期刊,德国的steel research还可以,IF〉, 英国的ironmaking and steelmaking, IF>,但是最近几年,都有下降得趋势,尤其是ironmaking steelmaking,文章质量和水平越来越低。加拿大的Canadian Metallugical Quartly 以前水平很高,现在稿源严重下降,影响因子只有左右,但是文章水平还不算很差(可见北美对学术要求的严谨)
<化学教育>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化学会主办的中央级化学教育类学术月刊、中文核心期刊核心期刊对稿件的质量很高,审稿比较严,但是核心刊物的级别很高,如果你的文章比较好,可以投稿,直接向杂志社投稿,一种是通过正规论文代理或期刊采编中心投稿。
这个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化学教育界的名刊,属月刊;核心期刊一般都挺难发,,一般要提前准备6-13个月的时间,而且文章质量要求很很高,质量不行的话,是没法被采稿的
还可以。个人感觉做的比较正规,原来比不上《中化参》,现在跟《中化参》的上月刊差不多。他们审稿快,见刊快,一个版面200元,无稿费。硕士投相对简单一点。《化学教与学》为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公开发行的化学教育教学类期刊。设置教育理论与教学、课堂教学与实践、课程与教学资源等栏目。办刊宗旨:遵循邓小平“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战略思想,帮助中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帮助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和教学科研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知识视野,培养探索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化学教育是国家级期刊,属于正规期刊。还可以发表到《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权威期刊,《中学化学》
现在有开源类型的刊物,分析化学进展,普通的
不一定能加 自己直接给杂志社打电话就行
你文章具体是什么方向呢?这个选择很多的啊。化学论文的话,像壹品优刊化学进展、分析化学进展等等都可以啊
不是的
化学工程与装备
《化学工程与装备》杂志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权威性、学术性、专业性、理论性和实用性,是政府部门、科研院所、教育教学和实践领域的全国广大读者重要的参考资料和学术研究阵地。 《化学工程与装备》杂志读者对象主...
这行业相关的核心期刊有:
1.化学工程
《化学工程》本刊是全国化工化学工程设计技术中心站及中国石油和化工堪察设计协会化学工程设计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化工行业学术性及技术应用性刊物,是国内创刊最早的化学工程专业刊物。获奖情况:第六届全国石油和...
2.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86年,由浙江大学主办。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办刊宗旨是:全心全意为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教育和科学研究服务,全面、正确、迅速地反映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各个领域的...
3.生物质化学工程
《生物质化学工程》是全国林产化工行业唯一的技术类刊物,综合因子为:,期刊级别为:国家级期刊。生物质化学工程主要报道可再生的木质和非木质生物质资源的化学加工与利用,包括生物质能源、生物质化学品和...
大连大学不是211工程高校,学校位于浪漫之都——辽宁省大连市,为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入选高校,首批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1978年10月成立大连工学院旅大分校,后更名为大连工学院大连分院。1983年11月大连工学院大连分院更名为大连大学。1987年10月,与大连师范学校、大连市卫生学校三校合一,组建成为如今的大连大学。
多年来,大连大学在先进大学文化的引领下,秉承“让每个人都成功、让每个人都快乐”的核心理念,发扬“立德树人、崇学笃行、兼容并蓄、创新超越”的连大精神,倡导“崇尚学术、崇尚科学”的优良校风,团结奋斗,坚持“以贡献求支持、求发展”,实现了跨越发展。
学校发挥综合性地方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紧密围绕大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成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等为引领的优势学科群,积极服务大连“两先区”建设,推动了信息、软件、制造、材料、医药、旅游、自贸、现代农业等行业的发展,同时为智慧大连、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民生工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智力支持。学校注重智库建设,积极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近百人担任国家、辽宁省及大连市各行业的智库专家,每年均承担一批政府委托项目,提交的资政建议获得中央、省、市等主要领导的批示和相关部门的采纳。在送文化下乡、科技扶贫、科学普及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肯定。
学校历史
大连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始建于1949年4月成立的大连大学。1978年10月成立大连工学院旅大分校,1979年7月改后为大连工学院旅大分院,1981年11月改为大连工学院大连分院,1983年11月大连工学院大连分院独立办学更名为大连大学。
1949年10月成立旅大师范学校,1978年12月改为旅大师范专科学校,1981年3月改为大连师范专科学校。
1950年10月成立的旅大市卫生学校,1951年3月改为旅大市医士学校,1954年12月改为辽宁省旅大市医士学校,1956年3月改为辽宁省旅大市卫生学校,1963年12月改为旅大市卫生学校,1981年3月改为大连市卫生学校。
1987年10月,大连大学、大连师范专科学校、大连市卫生学校三校合一,组建新的大连大学,大连大学设工学院、师范学院、医学院。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6月,学校现有教职工5900余人(含2所附属医院)。校本部教职工1600余人,正高职146人,博士生导师2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84人,专任教师998人。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实施“金普学者”系列计划,大力强化“大连市人才储备基地”的功能。目前,学校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辽宁省攀登学者1人,辽宁特聘教授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4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22人,辽宁省优秀教师3人,辽宁省优秀专家3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其中副主任委员3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6月,学校设有29个学院,65个本科专业;有7个省重点(培育)学科,8个学科入选辽宁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学科,2个学科入选辽宁省一流特色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及卓越计划项目6个。
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护理学(二批)、小学教育(三批)、生物工程(四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护理学、汉语言文学、日语、化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
辽宁省一流学科(1个):软件工程
辽宁省高校重点学科(4个):专门史、有机化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外科学
辽宁省高校重点培育学科(3个):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结构工程、企业管理
辽宁省高水平重点学科(3个):化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外科学(骨外)
辽宁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5个):专门史、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结构工程、企业管理
辽宁省示范性专业(7个):日语、医学检验、小学教育、护理学、生物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辽宁省特色专业(2个):医学检验、日语
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土木工程
学术科研
截至2018年3月,学校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院士工作站1个,拥有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和6个辽宁省创新团队,建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1个、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以及3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
据2018年3月学校官网资料显示,近五年学校共承担国家级项目225项,年全口径科研经费超亿元;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2016年获得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SCI、SSCI、EI、CSSCI检索论文1000余篇次;授权发明专利335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1项国防科研成果参加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14项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成果参加“辽宁省第一届军民融合成果展”。
学术期刊
《大连大学学报》其前身是1980年创办的《大连师专学报》,1991年1月更为现名。1998年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大连大学学报》转为高等学校正式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其属性为高校教育类综合性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标准刊号为ISSN 1008-2395 CN 21-1390/G4,国外代号为DK21008。1999年1月开始正式出版发行。期刊为全国首届《CAJ-CD》评优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上网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全文收录期刊。
合作交流
学校注重教育国际化建设,积极开展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吸引海外智力为我校及大连市服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日本、韩国等18个国家的134所高校、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等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与多所高校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师资及研究生联合培养、学生短期交流等国际化人才培养合作,与多个海外团队开展了国际科研合作、智库合作等,每年均邀请一批海外知名专家到我校交流,并有部分专家被聘为客座教授。学校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号召,承建了“教育部环印度洋岛国研究中心”,并分别在塞舌尔大学和科摩罗大学建设了孔子学院。学校的办学内涵不断丰富,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也助力了大连市国际化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211工程 是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
“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
大连大学是省市共建的一般地方高校,非211大学
截止2013年4月,学校设有61个本科专业,设有研究生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医学院、人文学部(法学院、文学院、历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女子学院)、日本语言文化学院、英语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25个学院。 大连大学有附属中山医院、附属新华医院2所三级甲等直属附属医院和2所卫生学校。 截止2013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4500余人,专任教师102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51人(含2所附属医院),其占专任教师比例数列辽宁省80余所高校中的前列。专任教师中有长期在校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16人,正高职人员393人;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7人;有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高校教学名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等30余人。学校被市政府确定为大连市“人才储备基地”。 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宋振骐(双聘教授) 辽宁省省级教学团队(5个):护理学教学团队、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教学团队、小学教育专业教学团队、细胞生物学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教学团队 截止2013年4月,学校建有4个辽宁省省级重点学科、3个重点培育学科,3个省高水平重点学科,5个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有8个学科获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一流学科计划”和“特色突出计划。20个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120多个二级硕士学位授予点。 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20个): 序号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名称 1 法学03 马克思主义理论 2 教育学04 体育学 3 文学05 中国语言文学 4 外国语言文学 5 历史学06 中国史 6 理学07 化学 7 生物学 8 工学08 机械工程 9 控制科学与工程 1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 土木工程 12 环境科学与工程 13 软件工程 14 医学10 临床医学 15 护理学 16 管理学12 管理科学与工程 17 工商管理 18 艺术学13 音乐与舞蹈学 19 美术学 20 设计学 辽宁省高校重点学科(4个):专门史、有机化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外科学 辽宁省高校重点培育学科(3个):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结构工程、企业管理 辽宁省高水平重点学科(3个):化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外科学(骨外) 辽宁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5个):专门史、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结构工程、企业管理 截止2013年4月,学校建有5个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基础物理实验示范中心;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7个,省级示范性专业、特色专业、品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重点支持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3个,省级精品类课程20门,是省微电子通信与IT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05年以来,学校共获得省级教学成果50项,启动校级教改课题425项,建有270个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护理学(二批)、小学教育(三批)、生物工程(四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六批) 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1个):大连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第二批) 国家级大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基础物理实验示范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7个):大连大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心、护理学实验实训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心等 辽宁省示范性专业(7个):日语、医学检验、小学教育、护理学、生物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辽宁省特色专业(1个):医学检验专业 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土木工程 辽宁省精品课程(20门):护理学基础、化工原理、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大学英语、生物化学、液压传动、工程力学、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基因工程等 学生考取研究生比率和一次性就业率逐年上升。在国际、国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全国高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舒曼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CCTV模特电视大赛、全国青年学生室内设计大赛等各种科技、文体比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截止2013年4月,学校承担一批国家863和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其中国家863、973项目和国家支撑计划项目5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0余项;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国防、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7项,省部级自然科学、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5项,列辽宁省80余所高校的前列。学校在2008年获得国际科技进步奖之后,潘成胜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主持完成的面向现代服务业的空地一体化网络管理与远程故障诊断维护系统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馆藏资源截止2012年末,大连大学图书馆馆藏总量为万册,《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荟要》、《宛委别藏》以及《古今图书集成》等收藏很完整。在藏书中木刻原版图书有相当数量,价值较高。图书馆已拥有CNKI知识资源系统、万方数据资源系统、VIPExam(中科软股考试、学习系统)、银符考试数据库、博看畅销期刊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读秀和百链知识搜索系统、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方正阿帕比电子图书数据库、书生之家电子图书数据库、北大法宝法律数据库、四部丛刊数据库、库克数字音乐图书馆、畅想之星随书光盘数据库等14个中文数据库;有ScienceDirect数据库、Springer 斯普林格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数据库、JSTOR人文社会科学过刊数据库、IEEE CS(IEEE计算机学会期刊论文数据库)、ACS(美国化学学会期刊全文数据库)、ASME(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期刊数据库)、ASCE(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期刊会议录全文数据库)、Emerald管理工程学期刊数据库、RSC(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全文数据库)、WEL (世界电子图书数据库)等10个外文数据库。 学术期刊《大连大学学报》其前身是1980年创办的《大连师专学报》,1991年1月更为现名。1998年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大连大学学报》转为高等学校正式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其属性为高校教育类综合性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标准刊号为ISSN 1008-2395 CN 21-1390/G4,国外代号为DK21008。1999年1月开始正式出版发行。期刊为全国首届《CAJ-CD》评优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上网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全文收录期刊。
动画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摭论 黄会林; 李明 【期刊】艺术百家 2011-01-15守住民族文化本性 创造不可替代的“第三极文化” 黄会林 【期刊】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11-15第三极艺术文化观 黄会林 【期刊】大连大学学报 2010-10-25真实 真情 真切——记云南卫视大型公益活动《抗旱救灾,我们在行动》 黄会林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0-06-15关于“第三极文化”的设想与讨论 黄会林; 张颐武; 霍建起; 苏小卫 【期刊】艺术评论 2010-05-04感天动地《沂蒙》“魂”——浅析电视连续剧《沂蒙》 黄会林 【期刊】中国电视 2010-04-152009年度未成年人电视媒体收视行为调研报告(下) 黄会林; 阮青; 李璠玎; 林嵒; 李漫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0-04-15电视娱乐节目与未成年人成长 黄会林 【报纸】光明日报 2010-02-252009年度未成年人电视媒体收视行为调研报告(上) 黄会林; 阮青; 李璠玎; 林嵒; 李漫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0-02-15拓宽银幕上下的交流 黄会林 【报纸】人民日报 2010-01-082009年度电影对未成年人成长影响调研分析报告 黄会林; 叶宇; 李小丽; 金学敏 【期刊】当代电影 2010-01-01关于中国艺术学科体系建构的思考 黄会林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9-12-15解放电影想象力以承载核心价值 黄会林 刘藩 【报纸】社会科学报 2009-11-19中国电影:色彩斑斓一甲子 黄会林 【报纸】人民日报 2009-08-14导师点评 黄会林; 王一川; 张同道; 王宜文 【期刊】当代电影 2009-08-01关于艺术学的学科地位及学科设置问题 黄会林 【期刊】艺术评论 2009-07-152008年度未成年人电视媒体收视行为调研报告(下) 黄会林; 杨越明; 董宁宁; 崔莉; 张雨茗; 李晓燕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9-04-152008年度未成年人电视媒体收视行为调研报告(上) 黄会林; 杨越明; 董宁宁; 崔莉; 张雨茗; 李晓燕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9-02-15守望与开拓:未成年人与中国电视文化发展策略 黄会林; 刘琛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8-12-20电影媒介/文化对未成年人社会化影响的调研与思考 黄会林; 刘琛; 刘硕; 喻溟; 李瑞华; 朱毅飞 【期刊】当代电影 2008-12-01“电影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研究报告 黄会林; 刘藩; 许波; 赵玉琦; 王淑梅 【期刊】艺术评论 2008-10-15融古贯今 济世救人——探析《中华医药》的独特奉献 黄会林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8-09-20启动电视文化的优质呈现 构建和谐的电视文化氛围 黄会林 【期刊】中国电视 2008-09-15试论丁荫楠导演的艺术追求 黄会林 【期刊】电影艺术 2008-09-05《潮涌中部》: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 黄会林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8-06-15首都未成年人电视收视行为分析报告(下) 黄会林; 王卓明; 李国顺; 钟芳; 谭华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8-04-15首都未成年人电视收视行为分析报告(上) 黄会林; 王卓明; 李国顺; 钟芳; 谭华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8-02-15传统民族精神与主旋律电影 黄会林; 刘藩 【期刊】电影艺术 2007-11-05钟惦棐电影观初探 黄会林 【期刊】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7-08-15反映人民心声 讴歌时代精神——纪念中国话剧诞生100周年 黄会林 【期刊】求是 2007-05-16观众在电影中的核心地位 黄会林 【期刊】电影艺术 2007-05-05精彩的人文图景与人生壮歌——大型电视纪录片《迁徙的人》观后 黄会林 【期刊】当代电视 2007-05-01电视文化对北京地区未成年人影响的调研与思考(下) 黄会林; 王韵; 蒋文倩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7-04-01雄风猎猎 长调悠悠——评内蒙古电视台文艺晚会 黄会林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7-03-20电视文化对北京地区未成年人影响的调研与思考(上) 黄会林; 王韵; 蒋文倩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7-02-01电影媒介/文化对未成年人社会化影响的调研与思考 黄会林; 吕益都; 陆彭; 申彩虹 【期刊】电影艺术 2006-11-05现代影视高等教育及学科建设理念探究 黄会林; 明日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6-10-01江与人的生命交响曲——《再说长江》之“再说” 黄会林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6-09-20新百年的中国电影前瞻 黄会林 【期刊】电影艺术 2006-05-05百年中国电影与中国电影观众 黄会林 【期刊】当代电影 2006-03-15历史的记忆 壮美的史诗——电视剧《铁色高原》观后 黄会林 【期刊】当代电视 2006-03-01关于当前文艺思潮的思考 黄会林 【期刊】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05-09-30第五届电视电影百合奖论说 黄会林 【期刊】电影艺术 2005-07-05关于北京影视受众需求的调查 黄会林; 俞虹; 韩培 【期刊】北京社会科学 2005-05-15千帆竞发 活力四射 2004年中国电视综观 黄会林; 双日 【期刊】电影艺术 2005-05-05民族化:影视艺术的现实路径与未来目标——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黄会林教授 黄会林; 杨乘虎 【期刊】现代传播 2005-04-15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电影与受众辨析——电影与受众简论 黄会林 【期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25瑞金点燃品牌战火 黄会林 钟小平 【报纸】中国工商报 2005/02/24点燃品牌的战火 本报通讯员 黄会林 钟小平 【报纸】中国消费者报 2005/01/31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守望与超越——论胡辛创作20年 黄会林; 沈鲁 【期刊】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1-25关于影视艺术教育与学科建设之思考 黄会林 【期刊】电影艺术 2004-09-05关于当前文艺思潮的思考 黄会林 【期刊】北京社会科学 2004-05-15受众·电视剧·青春偶像剧探析 黄会林 【期刊】电影艺术 2004-05-05受众与影视品牌战略发展的民族化思考(续)——北京电影、电视观众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黄会林; 俞虹; 韩培; 陈可红 【期刊】现代传播 2004-04-15中国早期电影与受众辨析——电影与受众简论之一 黄会林 【期刊】当代电影 2004-03-15谢晋电影创作论 黄会林 【期刊】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4-02-25受众与影视品牌战略发展的民族化思考——北京电影、电视观众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黄会林; 俞虹; 韩培; 陈可红 【期刊】现代传播 2004-02-15名导名片展示的独特艺术景观——读《百年回眸》 黄会林 【期刊】江西社会科学 2004-01-25受众:艺术创作的起始与归宿——关于电视剧传播与生存的思考 黄会林 【期刊】现代传播 2003-10-15内容、形式与整体诠释——《那时花开》析 黄会林 【期刊】电影艺术 2003-09-25“权力观”的艺术辨析——电视剧《绝对权力》的独特张力 黄会林 【期刊】中国电视 2003-07-15生命体验与生命感悟 论八十年代中国女性电影导演的艺术追求 黄会林 【期刊】电影艺术 2003-03-25军旅题材创作的新突破——评电视剧《导弹旅长》 黄会林 【期刊】求是 2003-01-16中国电视品牌与民族文化特质 黄会林 【期刊】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02-07-30中国电视品牌与民族文化特质 黄会林 【期刊】中国电视 2002-07-15人性的闪光 生命的胎验——论说《为你而歌》 黄会林 【期刊】当代电视 2002-03-15人性美与艺术美——关于2001年中国电影的审视 黄会林 【期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1-25以“常人”为本──现实题材长篇电视剧如何好看 黄会林 【期刊】中国电视 2001-09-15感应与启示——评说《中国保尔·吴运铎》 黄会林 【期刊】当代电视 2001-08-01艺术魅力:“独特”与“创新”——观《毛泽东在1925》 黄会林 【期刊】当代电影 2001-07-15鲜活形象与生动个性——观《文成公主》后 黄会林 【期刊】当代电视 2001-07-01《仗义执言》的独特艺术“意味” 黄会林 【期刊】当代电视 2001-04-01《百年中国》的文化意蕴 黄会林 【期刊】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2001-02-15民族化:中国电视艺术的现实与未来 黄会林 【期刊】当代电视 2000-12-30新中国“十七年电影”美学探论 黄会林; 王宜文 【期刊】当代电影 1999-09-15“中国影视美学研究”笔谈 黄会林; 周星; 张同道; 于丹 【期刊】中国社会科学 1999-05-10影视编剧艺术谈 黄会林 【期刊】戏剧艺术 1999-02-15情理交至 形神兼备——《笑傲苍穹》的艺术追求 黄会林 【期刊】当代电视 1998-12-15中国影视美学建设刍议(下) 黄会林 【期刊】当代电视 1998-08-15中国影视美学建设刍议(上) 黄会林 【期刊】当代电视 1998-07-15戏剧艺术家与北国剧社 黄会林 【期刊】中国戏剧 1998-03-18《荧屏连着我和你》的新境界——兼谈“气韵生动” 黄会林 【期刊】当代电视 1997-10-15生命的能量与生命之根——评电视剧《生命交响曲》 黄会林; 王宜文 【期刊】当代电视 1996-11-15交融、特写——我观小剧场戏剧 黄会林 【期刊】戏剧艺术 1994-02-15风范永存——追念唐弢师 黄会林 【期刊】鲁迅研究月刊 1992-05-30奉献者之歌——谈电视剧《离太阳最近的人》的人物塑造 黄会林; 尚伟 【期刊】中国电视 1992-05-30评《国魂》 黄会林 【期刊】中国电视 1991-07-30山花浓郁永不雕——读《小二黑结婚》 黄会林 【期刊】名作欣赏 1982-12-27曹禺剧作的艺术结构与人物塑造 黄会林 【期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82-06-30电视剧的生命与艺术内涵 黄会林 【会议】中国传播论坛(2002)——中国电视剧传播 2002-12-28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倾力打造高层次影视教育体系——专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黄会林 黄会林; 卓明 【会议】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 2004-11-01做无愧于历史的守望者 黄会林 【报纸】中国艺术报 2002-08-23在多元共存中突出民族文化主体精神 黄会林 【报纸】光明日报 2004-02-18中国电视艺术的民族化之路 黄会林 【报纸】人民日报 2000-12-23《省委书记》:一部现实主义力作 黄会林 【报纸】人民日报 2002-10-13“权力观”的艺术辨析 黄会林 【报纸】人民日报 2003-11-18以小见大 举重若轻 黄会林 【报纸】文艺报 2001-03-22多姿多彩的现实题材电视剧艺术长廊 黄会林 【报纸】文艺报 2002-02-07与铁血相伴的柔情 黄会林 【报纸】文艺报 2002-08-08田汉与电影 黄会林 【报纸】文艺报 2005-09-15品牌定位与民族文化特质 黄会林 【报纸】中华新闻报 2002-10-08品牌内容与民族文化特质 黄会林 【报纸】中华新闻报 2002-10-22品牌形式与民族文化特质 黄会林 【报纸】中华新闻报 2002-10-29百年电影的民族化特质 黄会林 【报纸】人民日报 2006-01-12富有审美感召力的《戈壁母亲》 黄会林 【报纸】文艺报 2007-12-11民族精神与民族精魂的精彩呈现 黄会林 【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8-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