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把结果放在一起,也就是汇编在一起。
●国际交流与合作稳步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重实效”的交流合作模式基本形成
规划院在国际合作工作中充分发挥专业领域广泛、技术人才和政策研究专家众多、基础资料和数据丰富、研究成果积累深厚等优势,通过一系列国际交流和培训,着力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土地专家,复合型人才和国际型专家的培养平台初步构建;积极参与我国对外援助项目,国际合作工作呈现出显著的“走出去”特点;国际合作由技术政策交流,逐渐向技术政策交流与国际项目合作转变,国际合作工作有力地支撑了核心业务工作的发展。
▲莱索托王国土地利用规划技术援助项目
▲赴加拿大MDA公司考察
深化、拓展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实施,为核心业务提供了发展支撑
顺利实施莱索托王国土地利用规划技术援助项目。2012年规划院派出两批专业技术人员10人,分别赴莱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援外技术指导工作,帮助莱索托王国确定了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和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并完成莱索托王国历史上第一张土地利用规划底图的绘制,专家工作受到了莱方政府以及中国相关部门高度评价。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形成了在援外领域的人员储备和成体系的教材,积累了经验,总结了一套有针对性、操作简单、能够妥善协调各方能动性的组织模式,为援外项目的实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顺利启动科技部2012年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国家耕地资源动态监管系统核心技术引进与合作研究”。组织了赴加拿大和美国与加拿大MDA公司和美国TRIMBLE公司开展交流与考察,着重了解MDA公司雷达数据解译的处理技术及TRIMBLE公司在面向对象的变化监测处理技术,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并就核心技术的转让和引进达成了相关协议。顺利启动亚洲开发银行技术援助项目“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研究”。
专业人才亮相国际会议,土地领域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3名专家参加了2012年度国际测量师协会(FIG)年度大会,提交了论文并进行专题发言。选派1名专家参加了亚洲开发银行土地政策交流会议。选派6名专家赴韩国参加了中韩土地政策和规划研讨会议,并作了《中国建设用地管理政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个主题发言,进一步了解了韩国国土研究院编制四轮韩国国土规划的工作经验,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国土规划编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韩土地政策和规划研讨会上周建春副院长赠送礼物
首次派出专家赴外开展客座研究,合作交流深度扩张
应韩国土研究院的邀请,王柏源副研究员赴韩国参与该院《在城市开发过程中的补偿、评估制度》项目的研究。这是规划院第一次派出专家参与国际著名研究机构的客座研究,将有利于学习土地管理研究的新方法、新思路,并对我国的土地管理制成提出建议。
认真组织出访考察,出访实效性不断提升
赴意大利、荷兰、奥地利就不动产税收、地籍管理、土地登记、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情况进行了考察,达成了在土地资源管理领域进一步合作的意向,为今后深化交流与合作搭建了良好的沟通桥梁和平台。赴德国、比利时开展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考察。赴英国、瑞士开展土地法律及土地税费制度政策研究考察。
▲访问德国时与专家进行讨论
深度参与、组织培训,复合型国际人才培养平台初步构建
顺利执行澳大利亚土地管理综合培训项目。培训紧紧围绕国土资源部重点工作设置内容,全面了解澳大利亚土地规划、土地征收、土地税费、土地法律等知识,同时还访问了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政府所属有关部门、高校,启发培训人员对完善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全方位的思考,实现了培训内容由单一的土地登记到土地管理的综合培训的转变。
▲澳大利亚土地管理综合培训
顺利执行了国土资源部与瑞典制图、地籍和土地登记局在北京和瑞典的两期培训合作,就统一登记、地籍信息化和社会化服务开展等瑞典地籍管理的经验展开了培训交流,对我国地籍管理工作的实际应用提出了富有操作性的建议。2012年4月,中瑞双方高层在北京进行了会谈,对在今后持续合作达成了共识,推动中瑞地籍合作向纵深发展。在瑞典培训的过程中,围绕国土资源部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探寻通过健全土地法律体系,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建立全国土地登记信息动态监管查询系统等,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地籍管理体系建立的思路。同时,两名年轻专家还参加了意大利皇家测量师在西班牙举办的针对年轻测量师在地形学方面的培训。
▲中瑞地籍管理综合培训
▲郑凌志院长在中德国土规划研讨会上
召开国际交流研讨会,搭建常态化交流平台
2012年,规划院继续深化与日本、德国、匈牙利等相关部门的交流合作。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召开中日土地政策研讨会、中德国土规划研讨会、中匈地籍管理和遥感监测研讨会、中韩土地政策和规划研讨会,就地籍管理、地价公示、土地税费、空间规划、国土规划、遥感监测等领域开展了交流与研讨,基本建立了常态化双边沟通交流的机制,构建了常态化对外交流平台,国际合作交流的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
▲我国土地价格在工业化和城镇化中的定位研讨会
●对外宣传交流呈现新气象
全年主办了“完善土地产权制度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我国土地价格在工业化和城镇化中的定位研讨会”“快速城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中国土地利用问题与政策国际研讨会”“从学科体系入手开展陆地表层研究”“2012年度土地学会学术年会”“2012年中国土地科学论坛”“加拿大空间规划发展情况介绍”“省级政府土地利用和管理督察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土地价格与物价关系研讨会”“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土地地下空间利用相关政策研讨会”“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专项规划研讨会”等学术交流和讲座30余场。
全年累计有55篇信息被国土资源部《部内要情》采用,信息报送质量提高,多篇信息在《国办要情》刊登并得到国土资源部领导肯定,被评为“国土资源好新闻优秀组织奖”、“国土资源部信息报送先进单位”;编发《地政研究动态》20期、《情况通报》45期、会议纪要23期;出版《中国土地科学》12期,被评为2012年度“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土地科学动态》6期;完成了2011年度、2012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监测与核查工程周报29期及月报8期的编写工作。
●多方合作,全面推进全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系统建设
规划院继续坚持“开放建院、合作互利、共同提升”,通过不断创新思路,改进方式,谋划整体,将院系合作纳入规划院系统常态化管理之中,进一步集聚系统资源,从单纯的沟通情况、交流信息,到以项目为核心的实质性合作,再到目前初步形成的“项目合作、人才交流、基地建设”等多元化格局,取得了互利共赢的巨大成效,基本实现了“项目协作、平台共建、优势互补、发展双赢”的整体发展目标,通过开展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全国土地变更调查监测与核查项目、政策调研、国际援助项目合作以及对九大国家土地督察局的支撑服务等,积极落实与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业务发展合作备忘录,调动和依靠整个规划院系统的力量,顺利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充分发挥了规划院系统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的整体功能和优势,进一步巩固了规划院系统作为土地管理支撑服务主力军的地位。
以“创新、提升、合作、发展”为主题,成功举办2012年度全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系统业务交流会,来自31个省(区、市)和有关城市的规划院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国土资源部重点工作布局,以积极主动发挥土地管理技术支撑和决策服务方面主力军作用为主线,全面推进重点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徐绍史部长对规划院系统工作的重要批示和王世元副部长重要讲话精神,对全国规划院系统一年来的工作进行交流总结,研讨国土资源管理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以加强高端建设、促进交流合作、整合力量、完善机制、推进工作为目的,完善全国规划院系统的国土资源管理业务体系和工作基础,提高土地管理理论,明确“做什么、怎么做”,更好地发挥支持服务作用。会议的圆满成功,对全国规划院系统建设,对未来规划院系统在土地领域更好地发挥技术服务支撑功能,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全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系统业务交流会
●积极谋划,稳步推进基地建设
2012年,在国土资源部的大力支持下,规划院通过科学谋划、前期调研、方案制订和实地考察及专家咨询,创建了四川、江苏等6个科研基地及浙江、贵州等4个实证监测基地,基本确立了科研基地办公场所、办公设施配备、运行机制及野外观测点等。通过开展多项技术研究、政策研究等项目合作,逐步建立了保障基地持续、长久、健康运行和发展的运行机制,以及地方主导、国家支持、多方联合、共享互惠的基地运作机制,以“一系统两中心”为重点的平台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为规划院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重要的路径,对规划院系统开展高端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于国土资源战略目标,提升国土资源研究的战略地位,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土地政策实证研究基地揭牌
召开了首届“全国规划院系统科研基地建设专题研讨会”,出台了《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野外科研基地建设规定(试行)》、《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野外科研基地年度考核办法》、《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野外科研基地人才交流方案》和《土地政策实证基地建设管理办法》,进一步凝聚了共识,明确了任务,为稳步推进基地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表2 2012年考察培训情况表
(1)联系工作实际选题要结合我国行政管理实践(特别是自身工作实际),提倡选择应用性较强的课题,特别鼓励结合当前社会实践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建议立足于本地甚至是本单位的工作进行选题。选题时可以考虑选些与自己工作有关的论题,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实践工作经验上升为理论,或者以自己通过大学学习所掌握到的理论去分析和解决一些引起实际工作问题。(2)选题适当所谓选题要适当,就是指如何掌握好论题的广度与深度。(3)选题要新意所谓要有新意,就是要从自己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出发,在研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善于发现新问题,敢于提出前人没有提出过的,或者虽已提出来,但尚未得到定论或者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只要自己的论文观点正确鲜明,材料真实充分,论证深刻有力,也可能填补我国理论界对某些方面研究的空白,或者对以前有关学说的不足进行补充、深化和修正。这样,也就使论文具有新意,具有独创性。选题技巧:技巧—:依据学术方向进行选题。论文写作的价值,关键在于能够解决特定行业的特定问题,特别是在学术方面的论文更是如此。因此,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一,就是依据学术价值进行选择提炼。技巧二:依据兴趣爱好进行选题。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二,就是从作者的爱好和兴趣出发,只有选题符合作者兴趣和爱好,作者平日所积累的资料才能得以发挥效用,语言应用等方面也才能熟能生巧。技巧三:依据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选题。文献资料是支撑、充实论文的基础,同时更能体现论文所研究的方向和观点,因而,作者从现有文献资料出发,进行选题和提炼标题,即成为第三大技巧。技巧四:从小从专进行选题。所谓从小从专,即是指软文撰稿者在进行选则和提炼标题时,要从专业出发,从小处入手进行突破,切记全而不专,大而空洞。[3]
“土地系统科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2016-11-21 14:51:22 来源: 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乔思伟 廖蓉 张衍毓——访全球土地计划(GLP)联合主席彼得·凡布格10月24日~27日,全球土地计划第三届开放科学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以“土地系统科学:理解科学事实、寻求解决方案”为主题,研讨土地科学的前沿问题。大会间隙,记者采访了全球土地计划(GLP)联合主席彼得·凡布格。他表示,全球土地计划前两届开放科学大会分别在美国和欧洲,第三届之所以选择在北京举办,因为中国是一个对全球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在土地利用方面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同时也有很多从事土地系统科学研究的专家和青年学子,这次会议对促进中国与全球学者的交流意义重大。问:作为GLP联合主席,您如何看待GLP这个全球计划和土地系统科学的?彼得:全球土地计划是一个关于土地科学和实践的跨学科社区,旨在促进土地系统科学的发展,鼓励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分享,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土地系统代表着人类与自然环境互动的相关联系,土地系统在处理粮食安全、水资源获取、人类生计、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退和气候变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许多全球变化的挑战都与土地系统紧密相关,而许多可持续发展目标都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紧密相关。在这种情况下,土地系统科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搭建全球与地区、科学和实践的桥梁问:GLP是联合国倡议的“未来地球”的核心计划之一,请问GLP能够为联合国层面以及区域层面的土地政策带来哪些贡献?彼得:土地问题有着具体到区域层面的特点,涉及每一个具体的土地利用者和他们的权利。GLP的研究成果为区域合理利用土地提供相关信息和建议。在国家、大区、市县等层面上,GLP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帮助,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合理的多层级空间规划,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当然,土地利用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某一个国家的土地利用会影响到其他国家,这也是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所在。有很多国家没有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产生了贫困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联合国提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原因。可持续发展目标涉及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粮食安全等诸多方面,但从全球层面的发展目标过渡到实施层面,的确是一个挑战。我认为,GLP可以在实施层面上帮助有需要的国家,分析发展机遇,提供实施工具,以促成其早日实现联合国制定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全球和地区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帮助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每个国家政策实施之间的转化。此外,不同国家的科学家们也需要进行交流,学习和分享不同地区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就像我们这次大会一样。一个国家在某个问题上走了弯路,其他国家就应规避这个错误,GLP也会推动国际合作平台的搭建。问:除举办国际会议的方式,将来GLP还将组织哪些其他活动?彼得:GLP的目标是要建立跨学科的一个团体。除了召开国际会议,我们还建立了网站,人们可以找到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合作研究。我们会征集论文,了解当前的知识发展阶段,明确知识点空缺所在。GLP也会召开小型的专题研讨会,形成某个议题的综述或者政策简述。此外,我们还会组织一些实践性的研究活动,引导形成成功的实践案例,并在此基础上发布全球指导性文件。同时,我们还帮助研究者寻求资金支持。总之,我们的活动很多样化,有学术型的也有实践型的,GLP本质就是位于科学和实践中间的一座桥梁。以科学事实为政策制定提供优先考虑因素问:目前土地系统科学已经发展成一门复合型的科学,涵盖了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各个方面与土地利用相关的内容,通过不同的学科角度研究所得到的政策建议有些是相冲突的。那么,在制定政策时,哪些方面的内容将被优先考虑?彼得:确定哪些作为优先考虑因素是政策制定者的职责。政策制定者在决策过程中,面临不同利益方时有很大的裁量权。我认为,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应更多地关注长期愿景,明确我们最终想建立一个怎样的社会,指向是不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因此,优先考虑的因素应是基于长期愿景而不是短期目标的选择。科学家的角色是通过监测现状、构建模型、开展评估等一些研究方法向决策者完整地展示其政策带来的变化以及长期效益。在某种程度上,科学家可以通过科学事实改变政策制定者的优先考虑因素。问:中国土地学会和GLP的土地科学家都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大家关注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怎么能够为政策制定者所用,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您有什么经验?彼得: 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3个相关者:一是科学家,也就是学术圈;二是政策制定者;三是政策实施者。他们间的相互协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GLP致力于构建科学研究与政策制定之间的相关性,不仅是让两者进行对话,而是要确保科学家对于政策制定有一定的影响力。科学家必须要做长期深入的科学研究,为研究成果的质量负责。决策者则须在短时间内快速对土地问题进行反应并制定相关政策。因此,耗时的科学研究与追求效率的政策之间存在着矛盾,这也是科学家和决策者之间合作的挑战。我认为,科学家与决策者之间的协作是一个交互的双向影响过程。科学家应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解答政策制定者的问题,同时还要引领和提出新的发展问题,并促使决策者意识到这些问题。决策者如果只是参照科学家的解答制定政策也是有缺陷的,而要从管理的角度提出自己认为重要的问题,由科学家一起协同解决。当然,科学家还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学术团体,能够开展独立研究并指出可能的问题,从而引起包括决策者在内的全社会的关注。科学家提出的问题可能现在不重要,而在未来可能就非常重要。根据我的经验,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有很多科学与政策制定成功结合的案例。建好土地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将科学、实践、政策相结合问:中国在土地科技平台网络建设方面具有较好基础,中国土地学会本身就是土地科技交流的重要平台,不同层级国土资源部门也有一些专门的土地科技研发平台,还有众多的高校和研究所。为更好地整合科研资源,开展协同创新,我们也在着手建设中国土地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其目标和设计理念跟GLP有很多相似之处。请问GLP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分享?我们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合作?彼得:我很高兴听到这样一个计划,这对全球土地系统科学研究也是很重要的。中国的土地利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寻求土地问题解决方案上也具有广泛的实践经验。中国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探索和案例,比如成功地实施退耕还林,这在国际上也是不多见的。同时,中国也面临很多挑战,如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农用地面积的减少、土地污染以及人们享用到的绿色空间有限等。我认为,土地系统科学研究网络可以向全球土地计划学习的是,分享世界各国不同的案例。我们可以针对一些特定问题,看看某个国家是怎么成功解决的,而另一个国家又为什么失败。例如,目前可持续城镇化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国际上也有类似案例,中国可以与其他国家分享这些国家的解决方案。GLP可以协助不同国家间的沟通,找到解决办法,包括就如何建立中国土地系统观测研究网络这样的问题都可以一起讨论。土地问题涉及方方面面,这意味着土地利用需要不同学科的人协同工作、彼此学习,但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共同工作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总而言之,我认为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管理就是要学会怎样实现其间的权衡。土地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建设的倡议很重要,尤其是将科学、实践、政策结合到一起。就土地利用而言,丧失优质土地是一场灾难。我非常希望能够尽自己的力量协助这个网络的建设。-----------------------------------------------GLP ,彼得·凡布格是不是也算敏感词或者广告嫌疑,会被杀掉?^_^
《中国土地》是土地管理专业刊物。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土地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介绍有关土地管理的理论和科学技术成果,交流国内外土地管理的经验。主要栏目:地政时评、特别策划、理论探讨、新闻月评、就地说法、经验交流、地产市场、调查研究。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主办单位:中国国土资源报社主编:孙国瑞ISSN:1002-9729CN:11-1351/F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羊肉胡同甲30号邮政编码:100034电话:/66557817;Email: ps:lz只需将稿件正文+附件邮箱传到编辑邮箱,就基本可以了。
投稿流程:投稿、编辑处理稿件、审稿、修改、结果。投稿的方式:投稿主要有三种方式:纸质投稿、EMAIL投稿和网上投稿。纸质投稿一般需要将稿件打印几份,邮寄给期刊编辑部,有的期刊还要求需要论文的软盘或光 盘;EMAIL投稿就是将论文以附件形式发给编辑;网上投稿就是期刊有网上投稿系统,将论文在网上提交。一般国内期刊要求纸质投稿的比较多,而且还有一些 国内期刊在纸质投稿后,同时还要将稿件EMAIL给编辑,国外期刊也有要求纸质投稿的,但似乎越来越少,毕竟航空信件来往费时费钱,所以逐渐被网上投稿所 取代。EMAIL投稿国内国外期刊都有,但考虑到网络安全和技术的发展,EMAIL投稿也会逐渐被网上投稿所取代。网上投稿是国外期刊所采用的主要形式, 有直观、迅速和方便的特点,但在网上投稿前需要在网站注册一大堆信息,第一次使用网上投稿会感到麻烦,但可以将你第一次注册的信息保存到WORD文件,以 后再网上投稿时大部分信息复制粘贴就可以了,一定要记住注册的帐户名和密码,否则耽误你的投稿计划哦。纸质投稿的期刊国内比如有《微电子学报》、《上海交 通大学学报》,国外的没遇到过,有知道的请告诉我。EMAIL投稿的期刊国内比如有《微细加工技术》,国外期刊比如有“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 网上投稿的期刊国内还比较少,如《半导体学报》、《物理学报》、《中国物理》等一些比较有影响的期刊,国外就比较多了,这里就不举例了。国内邮寄纸质文章 用什么方式寄好呢?我以前用平信邮过的,没丢过,挂号和EMS当然安全迅速了,不在乎费用可以挂号和EMS的。如何投稿:有很多水友问自己该如何投稿,其实大概是这些水友第一次投稿吧?如何投稿主要从四个方面来着想:一是稿件内容和质量;二是找到适合的期刊;三是熟悉投稿要 求和流程;四是经验的积累。稿件的内容自然和你研究方向有关了,这个不能去强求改变,但与稿件质量相关联的似乎分为好几种,比如研究方向冷与热、实验结果 成与败、文章表达优与劣、图形处理好与坏,当中有些我们还是可有作为的,这在以后如何写好论文中进行阐述。作者首先要根据自己的文章进行自我评价,或者请 导师或别人评价,也可以将自己的文章和与文章相关的文献进行对比,看自己文章质量怎样,然后再决定适合投哪个期刊。有的作者受影响因子影响,不能正确评价 自己的文章,好高骛远,喜欢投本研究领域影响因子高的期刊,这当然会导致后来的拒稿,拒稿是 件痛苦的事,一是浪费了那么久的时间,二是打击了自信心,投稿热情受挫。在正确评价自己的文章后,那又如何找到合适的期刊去投稿呢?有几个比较好的方法: 在自己查找的与文章内容有关的文献中找期刊;在数据库中寻找;询问同院的XDJM。如何寻找期刊介绍,后文将说明。在确定多个适合投稿的同类期刊后,要对 这些期刊进行比较甄别,以便确定适合自己最需要的,要比较期刊的审稿周期、期刊知名度(影响因子)、一年出版多少卷、出版速度如何、国内期刊有无审稿 费的发票、期刊编辑服务态度,等等。在最终确定一个投稿的期刊后,要熟悉这个期刊的投稿要求和流程,这样少走弯路,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各个期刊的投稿 要求不一样,一定要仔细阅读投稿要求,否则稿件很可能不会被受理的。一个期刊的投稿流程无非是:投稿(submit)、编辑处理稿件(with editor)、审稿(under review)、修改(revise)、结果(accept or reject),但这过程似乎是漫长的,也是问题出现比较多的,需要我们的耐心和信心,也需要我们的智慧去对待和解决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多次投稿之 后,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投稿方式和经验,如果愿意,请多多在交流你的经历,让别人分享你的经验。投稿须知:如果不熟悉一个期刊的投稿情况,一定想办法了解期刊的投稿须知。每个期刊的投稿要求不尽相同,比如投稿内容、页数、字号、字体、行距、标号、公式、图表、 参考文献写法等。国外一些期刊有字数或页数的算法,算起来还是比较费时费事。在基本了解投稿要求后,还可以下载几篇这个期刊的文献,看看这些文献的内容和 格式。当然,因为文献大多是PDF格式,有些投稿要求并不能体现出来,但可以参考。
1. 征稿范围?? 刊登具有创新性、高水平、有重要意义的原始性研究学术论文以及反映学科发展状况的文献综述和信息性文章。来稿应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层次分明,文理通顺。2. 投稿要求和注意事项(1) 文题、作者姓名(一般不超过 6 人)、作者单位及所在城市和邮编、摘要、关键词均需中英文对照。论文如果获得有关研究基金或课题资助 , 需提供基金名称及编号(亦需中英文对照)、并提供第一作者的姓名、性别、民族(汉族不写)、出生年、职称、学位以及联系人姓名、职称、电话、传真及 E-mail 地址。(2) 论文题目应简洁、准确,不宜使用缩略词;摘要(中文)字数一般在 200~300 字间,内容应包括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及研究结果等;英文摘要字数在300~400个单词左右(对中文摘要内容进行扩展),简要地介绍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成果。关键词的个数为 3~8 个。(3) 文中量、单位及符号的使用应符合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注意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的文种、大小写、正斜体及上下角标的正确书写。文中外国人名、术语统一为英文,不宜采用中文译法。(4) 图、表和公式应通篇分别编号,图题、表题应有中英文对照。表格应采用三线表形式,内容以英文表述。(5) 稿件具体格式、体例请参考出版的本刊杂志。3. 投稿约定(1) 原稿必须是在中外文正式刊物上未发表的论文。本刊严禁一稿多投、重复内容多次投稿、不同文种重复投稿。一旦发现上述情况,稿件将按退稿处理,并将通知作者单位及材料冶金领域有关期刊。作者本人的稿件今后将不被录用。(2) 稿件审查结果在三个月内通知作者 , 在此其间 , 作者不得将稿件投往他处。个别稿件可能送审时间较长。如果作者决定改投他刊或退稿,请通知编辑部后,再进行处理。编辑部决定录用稿件后 , 将及时通知作者。(3) 在稿件的修改过程中,若超过稿件修改时限30日,编辑部将以作者返回修改稿日期作为投稿日期;超过30日,编辑部有权对稿件做出退稿处理。(4) 文责自负, 编辑部有权对稿件做技术性、文字性修改 , 在征得作者同意后可以进行实质内容的修改。(5) 论文发表后 , 版权即属于编辑部所有(包括上网的版权)。(6) 作者需交纳审稿费和发表费, 编辑部将给予一定的稿酬,同时赠寄当期杂志1 册。4. 相关费用一篇文章6个版面内版面费为2000元/篇,多一版面加收500元/页,如需发表彩图,每副图加收500元。5. 稿件流程(1) 投稿:网络远程投稿,请登录本刊网站;投稿成功后email回执。(2) 收稿:编辑收稿,为稿件分配稿号,并由email发送稿号信息。(3) 初审:编辑初审,通过后送外审;否则直接退稿(无需缴费)。(4) 外审:送2名专家进行外审。(5) 终审:主编终审,结合外审意见给出最终结果:录用,改后再审,退稿。(6) 编辑:对录用稿件进行编辑、加工、出版欲对投稿事宜进一步了解者, 可向编辑部询问。
具体的学术努力在于:第一,系统深刻地对中国物权法进行研究,为中国物权法制定的提供了理论基础,主要在国有财产权利、城市土地权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研究领域,以及物权变动这些物权法的核心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第二,根据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理念更新中国民法学思想系统和知识系统,在中国民法基本理论如法律行为理论方面取得突破。第三,在与民法尤其是物权法相关的法律制度,比如土地管理法、公证法、合作社法等法律的研究中贯彻民法的基本精神,促进这些法律取得本质的改进。观点得到立法机关的重视和学术界的认可,内容得到立法系统性的的采纳。 《论物权法》《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德国当代物权法》《国有土地使用权财产法论》《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参编)合作著作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国社会科学》等杂志发表论文80余篇,译文10余篇。 《财团法人的所有权及我国宗教法人财产权利的归属问题初探》,《中国法学》1991年第5期,1万字。《论公有制的法律实现方式》,《法学研究》1992年第6期,万字。《土地在财产法中的意义》,《法律科学》1992年第3期。《物权行为理论探源及其意义》,《法学研究》1996年第18卷第3期,2万2千字。《论不动产物权登记》,《中国法学》1996年第5期,1万7千字。《不动产物权取得研究》,《民商法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2万4千字。《中德民法学者对我国制定物权法的看法》,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1996年12月10日,4千字。《大陆土地权利制度的现状与展望》, 《一九九七海峡两岸土地法制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7年,台北,政治大学地政系,2万字。《当代不动产法评述》,系列论文,《中国土地》1996年第4期至1997年第6期,共计7万5千字。《德国民法对中国制定物权法的借鉴作用》, 《中外法学》1997年第2期,5千字。《德国民法物权体系研究》,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6万3千字。《以法的眼光看企业法人的治理结构》,《中国企业报》1997年9月10日,5千字。《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初探》,《外国法译评》1995年第2期,1万7千字。《当代民法与精神文明》,刘海年、刘瀚等主编《依法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论文集,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7千字。《我国土地权利制度发展展望》,《中国土地科学》1997年第12期,8千字。《从自由到公正-合同法基本原则的进化》, 沈达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科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7千字。《公有制的法律实现方式与国有企业财产权利问题》,《燧石》1998年第3期。6千字。《中国财产权利制度面临根本更新》,《1998年中国国情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5千字。《中国民商法体系建立的过程及最新动向》,1998年3 月在日本召开的“中国、越南、蒙古和日本四国民商法”研讨会的报告之一。万字。《中国财产权利制度的改造》,1998年3 月在日本召开的“中国、越南、蒙古和日本四国民商法”研讨会的报告之二。8千字。《不动产登记部门的法理探讨》,《中国土地科学》1998年第1期,5千字。《土地登记的法理和登记机关的选择》,《中国土地科学》1998年第2期,8千字。《抛弃批判,立足建设——关于民法研究方法》,《世纪评论》1998年第2期,5千字。《我国土地管理法与物权法的相互作用》,《中国土地科学》1999年第1期。1万2千字。《论民商法的研究方法》,《法律科学》1999年第2期,6千字。《制定新世代的物权法》,《中国法律》,1999年第4期,6千字。《论物权变动的原因及其结果的区分原则》,《法学研究》1999年第5期,1万2千字。《物权法的基本范畴及主要制度反思》,《中国法学》1999年第5期、第6期连载,约3万字。《用民法精神重塑我国社会》,《政法研究》2000年第1期。《物权变动中第三人保护的法律基准》,《人民法院报》2000年1月25日。《确定我国物权种类及其内容的难点》,《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中国物权法总则建议稿》 《日本消费者保护刑事法》,作者:胜吉生田[日本]著,《法律译丛》,1991年第6期。6千字。原文为英文。《德国民法典的过去和现在》,作者:海尔穆特·科勒尔[德国] ,《民商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5年,2万4千字。原文为德文。《“抽象物权契约”理论----德意志法系的特征》,作者: K·茨威格特,H·克茨[德国],《外国法译评》,1995年第2期,万字。原文为德文。《合同法中的自由与强制》,作者:K·茨威格特,H·克茨[德国],《民商法论丛》第9卷,3万字。原文为德文。《行为能力比较研究》,作者:K·茨威格特,H·克茨[德国],《外国法译评》,1998年第3期,8千字。原文为德文。《德国物权法的机构及其原则》,作者:F·克瓦克[德国],《民商法论丛》第12卷,万字。原文为德文。《三大法系的要约与承诺制度》,作者:K·茨威格特,H·克茨[德国],《外国法译评》,1998年第6期,8千字。原文为德文。《法律行为理论——产生与演变》,《环球法律评论》,2001年第2期。 目前承担的国家课题《中国物权法建议稿——法条、立法说明、理由及立法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律工作委员会委托项目。本人负责总则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动产法研究》,国家人事部留学归国人员资助项目。以此题目撰写专著一部(已在进行中),已经在2000年上半年完成。《欧洲联盟合同法研究》,欧洲联盟项目,以此题目撰写专著一部,预订2000年底完成。《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律工作委员会委托项目。本人负责总则部分、物权法部分。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是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呢。算是 国家级核心 期刊。
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持的“973”项目及专题、“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国家级项目600余项,科研经费稳步增长。殷鸿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确定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金钉子”(国际标准)的科技成果荣获“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200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的殊荣。学校师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杂志Nature上发表论文4篇,Science 1篇。5年来,学校共有50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学校主办的《地球科学》中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EI收录,英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E收录,学报(社会科学版)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和CSSCI。科学研究始终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参与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引领行业科技发展,培养和输送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学校作为唯一高校参与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拥有军工项目科研生产完整资质,成立了2个“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预研分中心,参与了“嫦娥工程”月球探测数据处理和月球应用研究,自主研发的MAPGIS软件成功应用于“神舟”系列载人航天搜救。学校坚持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协同创新体系建设。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学校及时组织科技赈灾专家组奔赴灾区,为灾区预防次生灾害、做好灾后重建与城镇选址等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馆藏资源 截至2014年,学校拥有纸质图书资料155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100余万册,中外文数据库2067个,多媒体资源近60000小时;学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形成了以科技文献为主体、地球科学类文献为特色的馆藏体系。 学术期刊 《地球科学一一中国地质大学学报》: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EI》、《CA》、(Pж)、《CBST》、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美、德的《地球科学光盘数据库》以及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和“湖北省优秀期刊”。《地质科技情报》:《CA》、《GeoRef》、《PЖ》收录,已进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是由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长江大学联合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工程地球物理类专业学术期刊。《安全与环境工程》:本刊被收录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入网中国期刊网(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 Info)数字化期刊群》。《宝石和宝石学》:被美国《化学文摘》(CA)等收录,入编《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荣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
5月19日 23:58 首先得遵从论文格式:l.作者署名 必须将作者姓名(笔名)署于篇名之下,并另起一行,加圆括号注明作者的单位全称、所在城市和邮政编码。如属多位作者、且不属同一单位,请在各作者姓名的右上方加序号1、2……,并在圆括号内相对应地列明各位作者的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和邮政编码等内容。作者详细的通联地址、电话号码等,则请附在文末。2.作者简介 应在篇名页地脚处注明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出生地)、职称等内容,并以“作者简介”为标识。3.摘要和关键词(1)必须附有中英文摘要和中英文关键词。中文摘要和关键词置于作者署名之下,正文之前;英文摘要和关键词则另用一页,附在文后。(2)中文摘要以200-300个字为宜,应以第三人称对文中观点进行概括和提炼,避免以“本文认为”、“作者指出”等类词语表述,也不需对文中观点进行评价。(3)英文摘要以80个左右单词为宜,既可与中文摘要对应地加以翻译,亦可概略地加以翻译。(4)中文关键词3-5个,尽量以《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英文关键词与中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4.分类号 应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标明分类号。若论文涉及多个主题,可列出几个分类号,主分类号排在第一位,多个分类号之间用分号分隔。分类号置于篇名下“摘要”、“关键调”之后,正文之前,并以“中图分类号”为标识。5.正文(1)请交打印稿,并把电子稿发送到 ;打印稿的格式为A4纸、小四号仿宋体、1.5倍行距。(2)文中应使用规范的汉字和标点符号,数字书写和插图、表格的编排应当符合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规范。6.注释 注释应是对文章篇名、作者和文内某一特定内容所作的必要解释或说明。篇名、作者注以星号形式标明,置于篇名页地脚处“作者简介”之前;对文中特定内容的注释,以带圆圈的序号紧随需作注释处依次标明。注释的具体内容置于文末“参考文献”之前。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应采用顺序编码制,即紧随引文(直引、间引)的右上方,按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在文中被反复引用者,用同一序号标出,并在序号后加圆括号注明起止页码;如属古籍则注明卷次篇名或章节等内容。参考文献的具体内容置于文末“注释”之后。常用文献的编写格式如下:(l)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研究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注:专著为M,论文集为C,学位论文为D,研究报告为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如文内已列明,则省略)。举例如下:[7]江景波,华楠.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从论文集中析出的文献,还应包括:析出文献的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例如: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21-123.(2)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举例如下:[4]陶志红.城市土地集纳利用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5):l-5O。 (3)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举例如下:[3]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4)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识].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识]如:〔DB/OL〕-- 联机网上数据库 [DB/MT] --磁带数据库 [M/CD] --光盘图书 [CP/DK] --磁盘软件 [J/OL] --网上期刊 [EB/OL] --网上电子公告。例 1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例 2 方锦堃.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文献作者3名以内全部列出,4名以上则列出前3名,后加“et al”。其他文献类型的编写格式请参照新闻出版署颁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其次也要有些技巧:怎 样 写 论 文 一,论文的定义 论文是学术论文的简称.学术论文是指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 国家标准GB7713-87对学术论文所作的定义:"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二,论文的功用 1,可以记录新的科研成果,本身就是学术研究的有效手段. 2,促进学术交流,成果推广和科技发展. 3,促进科研的深化. 4,是考核作者知识,科研水平的重要载体之一. 国外高校对学术论文写作教学相当重视,一些发达国家如美,日等,无论文科还是理工科,关于学术论文写作要讲授二,三十课时. 日本长冈技术科技大学校长川上正光在《科学与创造》一书中说:"大学的最大使命是创造出学问,技术,要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人." 因此可以说,论文写作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见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论文的分类 按功能分:研究论文 考核论文 考核论文:课程论文 学年论文 毕业论文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 :学士学位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 考核论文: ⑴ 学年论文:使学生初步学会使用专业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一般从大三开始(有专业选修课程之后) ⑵ 毕业论文: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考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在导师指导下选定题目,进行研究和撰写.完成后要进行答辩再评定成绩. ⑶ 学位论文:申请学位提交的学术论文,一般分三级,一般同毕业论文合二为一. 学位论文 (1)学士学位论文 :要求有一定心得. (12000字左右) (2)硕士学位论文 :要求有新见解,反映出作者有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 (4-5万字) (3)博士学位论文 :要求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能从论文的写作中反映出作者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和相当熟练的科研能力. (10万字 ) 四,论文的特点 ⑴ 独创性:学术论文不同于教科书,甚至不同于某些学术专著(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常规性的知识讲解). ⑵ 科学性: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实际出发,具有现实意义,事实,事物,事件真实客观,不带个人偏见,不主观臆断,以最充分,确实有力的加论据作为立论依据,论证严谨而充分,富有逻辑效果,深层的专业理论知识. ⑶ 创新性: ① 对研究对象经过周密观察,调查,分析研究,从中发现别人过去没发现过或没分析过的问题 ② 在综合别人认识基础上进行创新,包括:选题新,方法新,资料新 ⑷学术性(理论性):即遵循客观规律,讲究科学真实性. ⑸ 可读性(文科论文),忌玩弄辞藻. 五,论文的选题 选题是论文成败的关键 爱因斯坦在评价伽利略提出测试光速的问题时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一 选题的意义 1,选题决定着论文的价值也关系着学术研究的成败,有人说,选对了题等于完成了一半,"选对了"包涵两层意义: ①选题与客观需要相符合; ②选题与主体状况的适应. 2,选题为科学研究活动确定了一个明确的目标. 3,选题是研究者才学知识的集中体现,科学方法论者贝法里奇说:"有真正研究才能的学生要选一个合适的题目是不困难的,假如他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曾注意到知识的空白或不一致的地方,或者没有形成自己的想法,那么作为一个研究工作者,他的前途是不大的." 二 选题的途径 1,急待解决的课题,尤其在与现实领域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①关键问题; ②迫切问题 2,科学上的新发现,新创造 3,空白的填补 4,通说的纠正 5,前说的补充 三 选题的原则 1,选择客观上有意义的课题 ① 选择具有社会意义的课题,亟待解决的问题 ② 选择具有学术意义的课题 2,选择主观上有见解的课题 ① 要有浓厚的兴趣,当然兴趣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有兴趣的课题,往往是我们已经了解的或初步了解的课题. ② 能发挥业务专长 ③ 大小适中(量力而行),根据要求选题,要考虑限制的时间,计划的篇幅 ④ 要有占有资料的条件,资料缺乏,是很难写出有力量的论文的,时间条件. ⑤ 指导条件:导师,专家的一两个小时的指导,可以获得几年的东西,"名师出高徒" ⑥ 注重价值:理论价值,现实价值 四 选题的方法 1,做好课题的调查工作: ①专家; ②文献 2,作好课题的限定工作 3,巧选角度 资料的作用 以上三项中最重要的是查阅资料.选题的时候,查阅文献资料,目的是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研究历史与现状,特别是相关研究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看看已有哪些成果,还有哪些问题. 资料的作用: 第一,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只能从资料产生; 第二,有说服力的学术观点只能靠资料支撑. 六,课题研究 一 课题研究的意义 研究是论文写作的基础,初学写论文者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要有作者个人的见解和主张.论文写不写得出,关键在研究上. 二 制定研究计划 写作论文的基本程序与步骤,一般为: 选题,搜集资料,研究资料 阅读,摘记,明确论点 选择材料,拟订提纲,执笔写作,修改定稿,加注 其中,搜集资料,占有资料是计划中的重点 三 利用图书馆 资料是研究的基础,资料来源的基本途径有三: ①利用图书馆;②实地调查;③实践体验 而最基本的方面是利用图书馆. 利用图书馆就是找书,读书,找书 找书三要素: A,图书资料存放场所(指南) B,懂得分类号和索书号 C,会查图书馆目录 中国十大图书馆 北图 1910年建 万册 上图 1952年建 700万册 南图 1933年建 482万册 中科图 1951年建 440万册 北大图 1899年建 370万册 重图 1949年建 287万册 山图 1908年建 286万册 川图 1940年建 385万册 天图 1952年建 250万册 广中山图 1911年建 245万册 1,资料的检索 ①注意图书分类法,常用的是中图法和人大法: 一般正规图书馆必须有三卡:分类卡,著者卡,书名卡,三种卡互相弥补不足. (外文书名一般在卡片第二行,标有星号,冠词不加排,缩写查全称.阿拉伯数字书名,在卡片前或尾,或按数插入笔画.)外国著者将姓提前,用",". ②利用书目,索引等工具书 书目:《全国总书目》①古籍书目;②综合性书目;③报刊目录;④专题性书目 索引:《全国报刊索引》《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①古籍索引;②报刊综合索引;③专题性索引(人大复印资料) 文摘:《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 词典:《新闻学大辞典》 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 年鉴:《中国新闻年鉴》 ③向专家请教 2,资料的选取 ⑴ 考虑需求的数量,太多,白费力气,效率低;太少,难进行创造性思考 基本原则:最大限度地选择资料,但必须是必要的;最小限度地选择资料,但必须是充分的. 一般一天做摘记,做卡片两,三千字. ⑵ 掌握选取的标准: ① 必要的,再长也要选;无关的,再短也不选; ② 确实的:有根据有出处,第一手资料;第二手资料一定要核对; ③ 新颖的:有助于创造性思考的愈多愈能产生新的创见; ④ 充分的:充分不仅指数量,还指质量. ⑶ 讲求读书方法: ① 论文快读法:琢磨标题,读序论,读每段开头句,结尾句,读结尾段; ② 书籍快读法:读提要,读目录,读序言,后记,翻阅全书,读索引; ③ 精读,(研读)充分理解和阅读 研读分选读,通读,研读一般要客观,不存偏见. 3,资料的记录 ⑴ 卡片:《围城》讽刺"做卡片" ⑵ 活页:黑格尔多做活页 ⑶ 读书笔记:列宁做读书笔记,钱钟书分著《管锥编》做三麻袋笔记. ⑷ 眉批 记录资料是一件很麻烦,很细致的工作,但它是积累知识,从事学术研究的基础.所以做学问这碗饭不好吃,常常有人说"要坐板凳十年冷". 4,资料的整理 ⑴ 资料的分类 一种是为研究某个课题,写论文搜集资料的分类,这种分类一般在与构思相关. 卡片分类就是一种研究思考的基本过程.国外专门有种卡片分类法叫"K丁"法.就是像玩扑克牌一样把卡片摆在桌子上,然后分小卡片群,再合成中卡片群,再合成大卡片群,然后从大卡片群中抽出"中心观点卡片",然后编成提纲,最后按提纲顺序写成文章. ⑵ 资料的保管 ①保管的设备,方法方便;②容易搜索;③容易分类,整理. 七,论文的写作 一 论文基本结构 国家标准局1987年颁布《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和《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87) 1,一般格式: ⑴ 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语词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应避免使用的不常见的省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字数一般不宜超过20个题名用语. ⑵ 作者姓名和单位,两人以上,一般按贡献大小排列名次. ① 文责自负;②记录成果;③便于检索 ⑶ 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中文摘要一般不会超过300字,不阅读全文,即可从中获得重要信息.外文250实词. 包括:①本研究重要性;②主要研究内容,使用方法;③总研究成果,突出的新见解,阐明最终结论.重点是结果和结论. ⑷ 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3-7个,有专用《主题词表》. ⑸ 引言.回来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布局,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 ⑹ 正文 ⑺ 结论:是指全文最终的,总体的结论,而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要求准确,完整,明晰,精练. ⑻ 致谢:是对论文写作有过帮助的人表示谢意,要求态度诚恳,文字简洁. ⑼ 参考文献表(注释),文中直接引用过的各种参考文献,均应开列,格式包括作者,题目和出版事项(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始页码)连续出版物依次注明出版物名称,出版日期和期数,起止页码. ⑽ 附录:在论文中注明附后的文字图表等. 二 正文的基本构成 1,学术论文的基本构成 前置部分:题名 ,论文作者,摘要,关键词 主体部分:绪论(引言,导论,序论,引论)正文,结论,注释,参考文献,后记(致谢) 2,正文的基本构成:绪论,本论(直线推论) 结论 (并列分论) ⑵ 提纲项目: 题目 基本论点 内容纲要 一,大项目(上位论点,大段段旨) 一,中项目(下位论点,段旨) ① 小项目(段中心,一个材料) 标题写法:简洁,扼要,别人不易误解 句子写法:具体,明确 3,论文提纲编写 ⑴ 论文写作设计图:(三级标目) 一, 二, 一 三, 二 1. 三 2. 3. 4,执笔顺序与起草方法 ⑴ 顺序 自然顺序:结论—本论—结论 颠倒顺序:本论—结论—结论 ⑵ 方法(初稿)一气呵成;分部写成. 5,学术论文的构段 ⑴ 统一,完整的规范段(另兼义段,不完整段) ⑵ 段首和段尾主句显示段旨.(也有段中或兼置首尾) ⑶ 容量运当,一般长段较多 6,表达: ⑴ 明确的观点; ⑵ 结构讲究方法; ⑶ 明快地叙述. 7,修改:整体着眼,大处入手.先整体,后局部;先观点,后材料;先编章,后语句 8,引文和加注 ⑴ 引文:尽量少引,不可断章取义,考虑读者是不理解,引文与解说要界限分明,核对无误,未正式公布材料一般不得引用.网上发布的材料不宜引用. ⑵ 加注:段中注(夹注)脚注,章,节附注 ,尾注 引文要加注码,一般用①②③,如注释很少也可加"*"(星号). ⑶ 注释体例 注释的意义 注释的目的主要在于标明作者在文章中直接或间接引用他们语句或观点的具体出处,其目的: 1,是为了满足读者查证,检索的实际需要 2,是规范的学术研究所必须的"附件",它显示着一个学术成果的视野,质量,水准,趣味等诸多方面 3,对待注释的态度也反映出作者的治学态度,诸如引用他人观点或语句不作注释或在注释中不客观,翔实地注明真实出处,将第二手材料说成第一手材料等等,均有违学术道德. 因此,凡涉及论文论点的形成,对论点进行论证,阐说所运用的资料信息,都应该提供出处,给予注释. 2,注释的格式 尽管国内的刊物对注释格式的要求目前还不完全一致,但注释的格式通常不外是按作者姓名,书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年代,引文所在页码的顺序排列,只是在个别次序及标点符号的运用上略有出入. I.中文注释 A.引用专著 例:①歌德《少年维持的烦恼》,侯滩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第9页. 说明:(1)作者姓名后不加冒号或逗事情,直接跟加书名号的书名; (2)引用著作为译著的必须注出译者的名字,一般情况下在书名后和出版地点前; (3)如作者不限一人,作者姓名间以顿号分开;如作者为二人以上,可写出第一个作者姓名,在后面加"等"字省略其他作者;这两点也适用于译者; 例: ②赫尔曼·海塞等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上帝》,斯人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62页. (4)如书名中有副标题,以破折号与标题隔开,如:《波佩的面纱——日内瓦学科派文论选》; (5)如所引著作系多卷本,卷数直接置于书号名之后,中间不再加逗号,也可以卷数加括号内的形式表示,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西方哲学史》上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一);《西方哲学史》(上); (6)如出版者名字中已包含了出版地,则不必另注明出版地,如上例注①中的"上海译文出版社",否则需注明出版地,如:北京:人民出版社;为准确起见,名字较长的出版社名字最好写出全名,如:北京(或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不要简化为"三联书店","社科出版社"等; B.引用编著 例:③张隆溪主编《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6页. 说明:(1)在编者姓名之后必须根据原信息准确地注明"编","主编","编选"等. C.引用文集或刊物,报纸文章 例:④麦·布鲁特勃莱,詹·麦克法兰《现代主义的称谓和性质》,见袁可嘉等编选《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212页. ⑤黄晋凯《巴尔扎克文学思想控折》,载《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4期,第16页. ⑥徐宏《"再见"误译还是误读 》载《文艺报》1999年11月23日. (7)出版年代后不加"版"字; (8)引文页码应力求准确,如引文跨越了两页,需注明,如第78-79页;如引文涉及多页,则应将页码按顺序一一标如,如:第7,8,9页;多个注释合为一处的,页码的数量必须同注释的数量对应,即使其中有些乃至全部注释的内容出自同一页,如:①②⑤⑧⑩……第20,22,22,22,28页;若其中有的注释涉及不止一个页码,应逐个对应注明,在总的页码中以顿号和逗号区分,即同一个注释的几个页码间以顿号隔开,而它们与其他注释的页码间以号隔开,如:①②⑤⑧⑩……第20,21,22,23-25,27,27,28,28,29页,(①的引文出自第20和21页,②为第22页,⑤为第23至25和27页,⑧为第27页,⑩第27,28和29页). II.外文注释 引用如系外文的论著,均应给出原著的版权信息,无须译为中文,以便读者查找原文. A.引用专著 例:⑦Arthur Ransome,Oscar Wilde:A Critical Study, London: Methuen, 1915, . 说明:(1)作者与书名间加逗号;(2)书名须用袋子斜体,不用书名号;(3)] 书名中的正副标题间以冒号或逗号隔开,不用破折号;(4)如所引著作为译著需注明译者. 例:⑧Leo Tolstoy, What is Art trans. T. Mande,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 . B.引用编著 例:⑨ Karl Beckson , ed., wilde: The Critical Heritage, London :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70,pp,178-179. C.引用文集或刊物文章 例:⑩ Roland Barthes ,"Style and it's Image,"in Seymour Chatman ed., Literrary Style: A Symposium ,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⑾ Mary McCarthy,"A Bolt from the Blue,"in New Pubilc ,CXLVE (June,4,1962), D.引用报纸文章 例:⑿ Richard Bernstein," Interview,"in New York Times, August 14,1989 说明:(1)文章篇名为正体,前后加引号,篇名后的间隔逗号在引号之内; (2)文集书名,刊物或报纸名字均为斜体; (3)外文刊物一般应注明卷数,期数及出版日期. 历年毕业论文存在问题 标题:出现浅论,浅谈,浅说,或者题目太大又没有副题限制 文题不切 语言口语化:我觉得,我觉得…… 没有自己的材料,没有自己的观点,只是一般性的别人说法的罗列 没有注释,不列参考资料 为了完成字数,东拼西凑.不知道在研究什么 写论文前后要问自己(导师 ) 论文提出了什么问题 论文提供了什么新鲜的材料 论文所提出的问题,在文中有没有完满解决 论文的意义何在 论文中的基本概念是否清楚,别人阅读时会产生误读吗 起码要防止评阅老师,答辩老师的误读另外,团IDC网上有许多产品团购,便宜有口碑
敏超哥。。。。
毕业论文格式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哈哈,直接找有博士就好啦,我一百度你这贴就在第一个
所投出的文章编辑还没审稿。中国土地科学待审稿是指所投出的文章编辑还没有审稿。《中国土地科学》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土地学会和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共同主办的中国土地科学领域惟一全国性学术期刊,也是中国土地学会会刊。
不是。《中国土地科学》期刊目前不在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收录范围之内。SCI是由美国的Clarivate Analytics(前身为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部门)提供的一个国际性科学引文数据库,主要收录全球范围内的一流科技期刊论文,对于科学研究和学术评价具有重要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