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这部千古传奇,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文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每以论红、评红为时尚,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红楼梦学术论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试论《红楼梦》
【摘要】《红楼梦》这部千古传奇,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文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每以论红、评红为时尚,它以一部小说成就了一门学问——“红学”。本文对主要红学派别进行了综合概括,并针对索隐派、考证派的谬误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不是传记,也不是 历史。作为文学作品的研究,重在研究作品本身,重在研究它的思想文化内涵、 艺术成就,而不是去探佚、猜谜或毫无意义的考证。
【关键词】《红楼梦》研究;索隐;考证;思想内涵;艺术成就
《红楼梦》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文人学士的极大兴趣,研究、评论《红楼梦》开始盛行,点评是研究《红楼梦》的最早形式,点评者人数众多,点评者旨趣也不尽相同,其中最重要最神秘的是脂砚斋,其点评已成为《红楼梦》的一部分,是研究《红楼梦》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资料。至光绪年间,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已成为显学,随着《红楼梦》的广泛流传,对《红楼梦》的研究日益 发展。“清末的民族主义思潮,激励着索隐红学的兴盛,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民族与 科学精神,激励着新红学的诞生……1954年由毛泽东亲自介入并领导的批俞运动,使得红学的显学地位达到空前的显赫状态。此后,学者、作家、艺术家、学生乃至普通读者都以论红、评红为时尚”。
1 《红楼梦》研究之红学派别
《红楼梦》它以一部小说成就了一门学问即“红学”。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去研究《红楼梦》,产生了不同的红学派别:
索隐派
顺治董鄂妃故事说。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说《红楼梦》“全为清世祖与董鄂妃而作,兼及当时的诸名王奇女”。并且说董鄂妃是秦淮名妓董小宛,本是明末名士冒辟疆的爱妾,后来清兵南下把她掠夺了去,送到北京,得到了清世祖的宠爱,封为贵妃,后来董妃夭亡,清世祖非常悲痛,就跑到五台山做了和尚,遂以为宝玉即清世祖顺治帝,黛玉即是董小宛。
民族主义小说,影康熙朝 政治状况说。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认为:“《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当时既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事本之上,加以数层障幕,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状况。”主张贾宝玉即为康熙帝废太子胤礽,金陵十二钗为拟清初江南之名士。书中“红”字多影“朱”字,“贾”字为斥伪朝。
历史小说,影康熙诸皇子争储说。寿鹏飞《红楼梦本事辨证》认为:以余所闻,则《红楼梦》一书……,与其谓为政治小说,毋宁谓为历史小说,不如迳谓为康熙季年宫闱秘史之为确也,盖是书所隐括者,明为康熙诸皇子争储事,只以事涉宫闱,多所顾忌,故隐约吞吐,加以障幕,而细按事实,皆有可证。
明珠家事说。陈康祺《郎潜纪闻》、钱静方《红楼梦考》认为:《红楼梦》一书即记故相明珠家事,宝玉即纳兰成德,成德乃康熙朝宰相明珠之子,金陵十二钗,皆纳兰侍卫所奉为上客者也。
金陵张侯家事说。周春《红楼梦随笔.》认为:“相传此书为纳兰太傅而作,余细观之,乃知非纳兰,而叙金陵张侯家事也。忆少时见《爵秩便览》,江宁有一等侯张谦(一说张勇),上元人,癸亥甲子间,听父老谈张侯家事,约略与此书相符,再证以《曝书亭集》、《池北偶谈》、《江宁通志》、《随园诗谈》、《张侯行述》诸书,遂决其无疑。”
考证派:曹雪芹自传说。胡适《红楼梦考证》,说《红楼梦》记的是曹雪芹的自叙传,贾政即是曹頫,宝玉即是曹雪芹。雪芹一生的事实,原是很合乎全书的故事的,作者在卷首自己也这样说:“因曾经历过一番幻梦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又云:“今日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厌肥之日,背父兄 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已告天下。”主张贾宝玉即曹雪芹缩影,书中事迹,乃备记其身历风月繁华之盛。考证派代表人物还有俞平伯、周汝昌、顾颉刚等。
新索隐派:“”结束,红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红学也呈现出市场化、普及化、大众化、消费化的特点,各种新旧流派纷纷登场,其中最引人注目、在社会上不时引起轰动效应的是索隐红学。新索隐派的代表人物是霍国玲和刘心武。索隐红学与曹学合流成为这一时期索隐红学的新趋势。
雍正、曹雪芹、竺香玉故事说。霍国玲的《红楼解梦》将《红楼梦》索解为雍正与曹雪芹和香玉三人之间的故事:康熙朝,曹雪芹家三代四人袭任江宁织造之职,享尽荣华富贵,雍正即位后,不仅结束了曹家的富贵荣宠地位,而且在雍正六年抄了曹家,雍正八年宫中选秀女,又把曹雪芹倾心爱恋的竺香玉夺入宫中,纳作妃子,后封为皇后。为了抗议这种****,曹、竺二人合力将雍正毒死,最后香玉以身殉情。
曹雪芹家族参与皇权争斗说。《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索隐出的“本事”则是曹雪芹家族参与康、雍、乾三朝宫廷内部争夺皇权的故事:《红楼梦》中秦可卿的生活原型,就是康熙朝两立两废的太子胤礽的女儿。曹家与胤礽关系密切,为了潜在的政治资本,将废太子胤礽的女儿偷运出来,藏匿曹家,并隐瞒其身世。而曹家当选为王妃的女儿,即书中的元春,为了保护家族和自己的地位,向皇帝告发了“秦可卿”身世秘密,这位废太子的女儿只好上吊自尽。后来曹家又参与了谋刺乾隆的“弘皙逆案”,事败,王妃“贾元春”被缢杀,曹家遭到毁灭性打击。
除上述红学派别外,还有运用西方 哲学和文学理论对《红楼梦》的思想性、艺术性、主题、人物、语言等进行研究者,代表性作品,如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李长之的《红楼梦批判》、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等等。
2 我对《红楼梦》研究之拙见
索隐派是《红楼梦》早期研究的主要派别,但他们既不讲究科学逻辑,也不尊重客观事实和材料,他们可以把事实和材料任意剪裁、组合使其成为符合自己主观需要的东西,甚至可以制造出事实和材料,以证明自己的主观猜测。他们用测字猜谜的方法,牵强附会地构想出人物和事件的某种关系。正如刘梦溪先生所说,索引派是“起于猜测,止于猜测,辗转相传,缺乏论证”。胡适先生认为,索隐红学属于“附会的红学”,其索隐工作是“猜笨谜”。王昆仑先生说:“《红楼梦》索引派不是从作品内容去说明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人物故事的真实意义,偏要按照书中人名、故事、用字用语,穿凿附会,证明他是影射清初某些政治历史上的个别事实,或怀着善良的动机,力求说明作者以民族思想侧面宣传反对满清皇朝统治 中国,这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意义,可是毕竟武断的歪曲了作者自己的写作目的,抹杀了她的社会的艺术的价值。”
以胡适先生为代表的考证派,其实与索隐派没什么本质区别,二者都认为《红楼梦》作品中隐匿或如实记录着历史事件,企图从作品中还原出历史本事来,只不过索隐派提出了所谓“明珠家事说”,“顺治董鄂妃故事说”,而胡适提出了“曹雪芹家事说”罢了。黄乃秋先生认为:“胡君考证《红楼梦》,范围限于着者与本子,不容以史事附会书中之情节。”“然胡君虽以此律人,其自身之考证,顾仍未出此种谜学范围,如谓甄贾两宝玉即曹雪芹,甄贾两府即曹家,又谓两府之接驾,皆曹家事。”“其以不相干的零碎史事来附会《红楼梦》的情节”,与索隐派如出一辙,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文学创作要求的不是简单的记录生活,不是简单的生活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是作家认识生活、概括生活的产物,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家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加工、提炼的结果,是通过艺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本质的真实,是生活真实的概括与升华,所以文学作品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李辰冬先生也说:“以创作家的惯例而论,他们的着作绝不是实际事物的抄写。”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要塑造一个典型人物或安排一套故事,并不拘泥于生活真实,不一定仅仅根据一位模特或一件实在的事件照抄下来,他需要观察许多同类的人物和同类的故事。当他开始之时,可能是从一位模特或事件观察起,但久而久之,观察思考得多了,就会把原来真正的模特或事件忘记了,而只凝成为一个普遍的共性的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所以对于一部伟大的作品的典型人物和故事,固然无从考证出其模特是谁,故事是哪一实事,即使作者自己恐怕也难于确凿的指出来。高尔基曾说:“文学者描写他所熟悉的商人、官吏或工人……如果作家从二十个至五十个,不,从几百个商人、官吏或工人每个人当中,抽出最特质的阶层特征——习惯、趣味、动作、信仰、言论等,而能够将他们统一在一个商人、官吏或工人身上,那么,作家就会由这样的手法而创造成典型。”鲁迅先生也曾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也一样,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像这样,我们如何叫鲁迅先生能如实的指出他的“阿Q”或“孔乙己”的模特究竟是谁来呢?曹雪芹在下笔写《红楼梦》之前,他一定不知观察和研究过多少实在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以及一切其他人物,然后才能产生他想象的笔下的人物,所以你现在想指出他们的生活原型是谁,那是徒劳无益的。
夫《红楼梦》者,小说也。他只是一本由许多素材综合而成的小说,而不是为一家一人作传,贾宝玉是许多贵公子性格所组成的典型,他代表着不热衷功名、贪图安乐、为祖母所宠爱的聪明温柔的贵族公子。这里面有纳兰容若、有和珅的公子玉宝,有其他我们所不知道的人物,也有部分是曹雪芹自己。这部混合体的伟大人情小说,目的只是寄托作者自己的出世的消极的愤慨,以及幻想的繁华梦。他是一本小说,一本利用各种材料和想象组织的小说,不是传记,也不是历史。所以李渔说:“凡阅传奇必考其事从何来,人居何地者,皆说之痴人,可以不答者也。”
不少研究者指出,“《红楼梦》只不过是一部小说”,“ 《红楼梦》首先是一部小说”,呼吁回归到《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上来,回归到《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和文化中地位研究,回归到作品的艺术分析,把《红楼梦》当小说来读。启功先生说:“我以为与其费劲炒作这种没有意义的发现,还不如好好读读《红楼梦》本身,体会一下书中丰富的内容。”如果抛开作品本身而去研究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去索隐作品影射谁,这是本末倒置,舍本而求末。离开了《红楼梦》这部小说,研究其它又有什么意义?研究曹雪芹及《红楼梦》版本对帮助作品的理解有一定作用,但没有弄清曹雪芹及其家族史,并不会影响《红楼梦》成为一部伟大作品,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由作品本身的成就所决定的。至于索隐是自传说、顺治董小宛故事说等,这原本偏离了小说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完全没有实际意义,对小说的研究也没有任何作用。如果研究某一部作品都要这么研究的话,那么“阿Q”是不是也要研究一下影射谁,“孙悟空”又是影射谁?吴俊升先生认为:“我们所以读此书,是因为艺术之美的欣赏,而此书美之所在,并不在乎勾心斗角,影射史事,而在乎即此人,即此事,写的入情入理,为深刻呈露的表现。所以读此书,只要就其本体欣赏,已便得其神髓,不必另下索隐的功夫。”
当然为满足公众对古典文学的娱乐需求,作为一种娱乐、消遣,就好像听故事,这种索隐也未尝不可,如刘心武先生的《揭秘红楼梦》。但这仅仅是一种娱乐,就好像“戏说”一样,不是学术研究,已偏离了学术研究的范围。
3 结语
《红楼梦》首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他伟大就伟大在有深邃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鲜明的人物形象、复杂的结构、写实的手法、个性化的语言。作为文学作品的《红楼梦》,对它的研究应该重在研究作品的本身,重在研究它的思想意义、艺术成就、语言、结构、人物塑造、文化内涵等等。正如黄乃秋先生所说:“是故居今日而读《红楼梦》,首当体会其所表现之人生真理,如欢爱繁华之为梦幻,出世解脱之为究竟……。次当欣赏其所创造之幻境,如布局之完密,人物之敻绝,设境之奇妙,谈话之精美等。不此之务,而尚考证,舍本逐末,玩物丧志,于己徒劳,于人鲜益。”冯其庸先生也明确指出:“把《红楼梦》作为一部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社会内涵的文学作品小说来研究,而绝不是把它当做‘清宫秘史’或‘谜语大全’,文学就是文学。”
参考文献
[1] 吕启祥,林东海.《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何安萍.《红楼梦研究ABC》.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
李长之,李辰冬.《李长之李辰冬点评红楼梦》.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启功.《启功给你讲红楼》.北京:中华书局,200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红楼梦学术论文
《红楼梦》中描写的建筑有贾府和大观园,又以大观园为主,可以说大观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经典之作,同时,大观园也是曹雪芹构建《红楼梦》一书的空间基础和出发点。大观园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园林,也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描述的典范,小说主要通过贾政等人游览大观园来表现它的整体特征,共有八个景点,即大门、曲径通幽、沁芳亭、潇湘馆、稻香村、蘅芜院、大观楼、怡红院。纵观《红楼梦》中对建筑的描写,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曹雪芹如一个画师一般,将他生活的时代的建筑以文笔的方式呈现在了我们当代人的眼前,多年以后,当我们再次品味古代的建筑时,会发现再也找不到当时那种精致典雅的人居环境了。
衔山抱水建来精 多少工夫筑始成 ----《红楼梦》大观园图样分析与中国园林建筑特色 摘要: 曹雪芹真不愧是中国古代最出类拔萃的小说巨匠。以我们今人的眼光来重新拜读这部百科全书似的宏篇巨著,竟然惊奇的发现曹雪芹还扮演着一个出色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师的角色——《红楼梦》便是他气势恢弘的巨大建筑工地,大观园则是让他自感“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得意之作。用今人对小说 “七实三虚”的标准去衡量和约束红楼梦,品评大观园已很不合适。利用自然而高于自然,近于自然而不等于自然,师法自然而不局限于模仿自然山水之形态。 关键字:图样分析 中国园林建筑 功能 特色 布局 序言 曹雪芹真不愧是中国古代最出类拔萃的小说巨匠。他以自己超人的想象力,天才的剪辑能力,以及生花妙笔的感染力,为我们创作了《红楼梦》这部传世佳作。《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之林中享有盛誉,有口皆碑,无人不晓。以我们今人的眼光来重新拜读这部百科全书似的鸿篇巨著,竟然惊奇的发现曹雪芹还扮演着一个出色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师的角色——《红楼梦》便是他气势恢弘的巨大建筑工地,大观园则是让他自感“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得意之作。小说中的大观园早已跳出单纯文学虚构的范畴,成为3000年以来中华造园传统最完整、最宏大的典范。它必将作为中华传统建筑文明的集大成者而彪炳千秋。 (一) 大观园之概况 用今人对小说“七实三虚”的标准去衡量和约束红楼梦,品评大观园已很不合适。大观园在前80回中占了64回,作为红楼梦主要人物的活动场所和重要情节的展开场所,诸如大观园试才(17回)、元妃省亲(18回)、刘姥姥游园(40回)等前后历次情节涉及到的景点,都能相互吻合,丝丝入扣,不差毫爽,这便真的让人不能不赞叹其构思之精巧了。作者就是这样娴熟的运用国画反复皴染之法,为我们构造了这个“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园林,写的如此和谐完美,这么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品评,不妨从以下六方面着眼: 一、立意构思 二、掇山理水 三、亭台楼阁 四、莳花栽木 五、题名点景 六、诗情画意 结合大观园,看它是如何体现了这几个方面的。 一、立意构思 凡建园者,必先于立意处胸有丘壑,否则定为败笔。大观园便有它高超的立意构思艺术,“先令匠人拆宁府会芳园城垣楼阁,直接入东府后花园中。宁府东边所有下人一带群房尽已拆去。会芳园本从北拐角墙下引来一段活水,其中竹村山石以及亭榭栏杆等物皆可挪就前来。”(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机敏动诸宾》)这便充分体现了文人哲匠因地制宜的理性思想。利用原有建筑,节省下许多才力,立意处已显不落俗套。惟其如此才是大观园,才能体现出曹雪芹高人一筹的先进思想。明末清初造园大师计成在《园治》中反复强调“体宜因制”的造园思想与创作思路,所谓“体宜因制”,也就是造景要因地制宜,向往自然,追求天趣。《园治》中用一句高度概括的话叫做“境由人作,宛自天开”,而大观园将其发挥的淋漓尽致。以已有建筑为据,以原有自然风景为景,巧加组合改造、加工、剪裁,从而形成精练概括的风景,典型化的自然。这种借景,点景,添景,最大限度内利用原有景观的办法,不知比刻意雕凿要好多少倍呢! 此外,我们还可以梳理出大观园的大致图样(如图1) 。《红楼梦》中有这样的话:“老爷们议定好了,从南边一带接着东府里花园起,转到北边,一共丈量了,三里半大,可以建造省亲别园了 ”。 另根据“西北通一带贾母卧室后”,可知西北一带是多宽出的。这样便可大致得出其大致形状(如上图)。假定为模糊的刀把形的长度,则可推出总面积为平方米,顶多也就三百亩大小。有人总以为建园一定要大面积才有气势,孰不知中国园林极讲究以小见大,以少总多,以有限达无限。即使面积不大,能引人做天下之想,发是宇宙之感,这才是中国园林艺术精华之所在。“大家闺秀”故不失为美,“小家碧玉”也是别样风景,要知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留园也就几十亩,怎么能以大小论美媸呢! 二、掇山理水 山水在我国园林建筑中是构成自然美最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建筑家窦武在《文人园林试论》一文中作了透辟的论述:“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色是中国两千年来‘士’这个阶层的价值观念、社会形态、道德规范,审美追求和审美趣味的结晶。要研究它,就要从自然美的发现与田园生活的意境两方面下手。” 何谓自然美?何谓田园生活?《红楼梦》第17回中作者通过宝玉的口道破了天机:“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也。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不负郭,背山山无脉,近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二字,正是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巧而终不相宜”。师法自然,绝不是在形式上模仿自然景观,一如现在城市改造中大建仿古建筑一般。 关于假山的设置艺术,在17回中得以集中体现。通过贾珍与贾政二人对话,表达了假山的设置在正门而入的地方,使人一入门,先迎面一带翠嶂挡在前面,拦住游人的视线,从而避免了一览无余的直白寡味。真是妙趣横生。不是胸有丘壑,哪能想到这里,现在诸多园林设计大抵仿照大观园的思路。此处题名曰“曲径通幽处”,是因为曲径展示的是一种委婉回旋的美。它的真正意义在于延缓游人的行进速度,增加欣赏者的观赏视点,造成时间加长,空间加大,给人于深邃的空间关系中品味山水。惟曲才有韵味,惟曲才有情趣。 作为一位扬州通,他娴熟地运用“瘦西湖”的水景设置方法,使人们觉得大观园似乎处处有水,有如圆明园中的福海。水本有根,木定有源。曹雪芹通过贾珍的口对水系做出了一番解释:“1、原从那闸起流至那洞口2、从东北山坳里引到那村庄里3、又开一道岔口引到西南上4、总共流到这里5、仍然合到一处6、从那墙下流出。(第十七回)”贾珍带众人出了怡红院,看见清溪前阻,显然溪水是流动的。从2句下,都是从沁芳闸提高了水头的那股水,从东往西,流到稻香村与苗圃区,再从开闸口流到西南角。为保持水头,才筑了一道柳堤,即五十九回莺儿编柳篮处的“西南上”。所谓“西南上”,应包括翠障里的流泉与潇湘馆的水源,这股水由怡红院出来,后汇入“瘦西湖”主流,再由南墙出来,从而构成了大观园完整的水系。如果没有看出沁芳闸、翠樾棣与柳堤保持水头的作用,把溪水与湖水混为一谈,就不能正确理解大观园的引水技巧,更不能明白当手下人听了贾珍的解释后,为何齐赞神妙之极。脂批中早就盛赞沁芳闸曰:“写出水源,要紧之极。造园圃者唯知弄莽憨顽石,壅苯之冢,则谓之景。皆不知水为先著,此园大概一描,处处未尝离水,盖又未写水之从来,究竟只一脉,赖人引导之工园不易成,景非泛写。”(《辑评》227页)曹雪芹的造景功力由此可见一斑。满意请采纳
《红楼梦》中描写的建筑有贾府和大观园,又以大观园为主,可以说大观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经典之作,同时,大观园也是曹雪芹构建《红楼梦》一书的空间基础和出发点。大观园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园林,也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描述的典范,小说主要通过贾政等人游览大观园来表现它的整体特征,共有八个景点,即大门、曲径通幽、沁芳亭、潇湘馆、稻香村、蘅芜院、大观楼、怡红院。纵观《红楼梦》中对建筑的描写,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曹雪芹如一个画师一般,将他生活的时代的建筑以文笔的方式呈现在了我们当代人的眼前,多年以后,当我们再次品味古代的建筑时,会发现再也找不到当时那种精致典雅的人居环境了。
我有《红楼梦》的论文,“曹雪芹不是《红楼梦》的作者”。
赤瑕宫神瑛侍者,西方灵河岸三生石畔绛珠仙草,这就是宝玉和黛玉的前身。只因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绛珠,日月长久,绛珠便吸天地之灵气而得道,修成女体,是为绛珠仙子。一日,侍者凡心偶痴,便欲往人间投胎做人,而绛珠为报其甘露之恩,在警幻的指引下亦下界为人,欲将其一生之泪还之,始成就木石前盟。 只因前世结孽缘,致使今生死别离。下凡的神瑛和绛珠注定不会一起共赴巫山,携手白头,因为绛珠是来还债的,而这债是他一生的眼泪。所以我们看到,人间的神瑛就是那身在温柔富贵乡的宝玉和出身书香世家的黛玉,机缘巧合下走到了一起,来到了同一个屋檐之下。此时的黛玉打破了她人生的一个预言,他天生有不足之症,而预言便是“他要一生不见除父母之外的任何外姓亲戚病才会好”,脂批更是指出“惟宝玉更不可见”。不幸的是黛玉来到了荣国府,见到了贾宝玉,开始了他多愁善感的生活。我们看到宝玉和黛玉真可谓三天一吵五天一闹,而此间的话题永远是那个束缚人的“金玉姻缘”,一块无才补天的顽石幻化来的玉石和一个癞头和尚相赠的金锁横在了宝黛之间。相信这一切都是由司人间风月之情的警幻仙子所安排,因为他要助绛珠还泪。由此便使得书中宝黛之间若即若离,忽而心有灵犀相敬如宾,忽而又变生不测起了角口,黛玉堕泪宝玉伤怀,一个对花独悲,一个望月空悔。正如判词有云“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他们之间的距离永远说不清远近。他们在人间懵懵懂懂,接受着命运的安排,因为他们不会知道自己的前身。然而人间红尘之中也会有人感知天机,荣国府的祖宗也就是宝玉的祖母黛玉的外祖,他说他们“不是冤家不聚头”,可不是吗,他们不正是前生有债的冤家吗?最终,黛玉泪尽而亡魂归离恨,宝玉悬崖撒手遁入空门。还泪之事就此完结,浪漫的前世,不完美的今生…… 然而我要说的是俗世中的宝玉和黛玉,他们之间的的确确是相互欣赏,相互吸引的。而这种吸引力是来自世间两种至纯至真的力量:佛与诗。 我欣赏贾宝玉,他拥有一颗佛心一颗不为世俗所容的心。他是世俗中的惫懒人物,是家里的混世魔王,是女孩队里的“无事忙”,是一个“贯在女孩身上下功夫的人”,可见,俗世中理解他的认可谓寥寥。 无数的红学家在评论他时,都会说他是一个反封建的典型,是一个社会激进主义者,对此我却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他更是一个反社会世俗化的先驱,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蠢物,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不堪。”他珍惜美好的食物,保护青春美好的女儿,是一个绛洞花王。“自己被淋得水鸡似的,却提醒别人下雨了”,“自己被烫伤了,却还关心别人烫着了不曾?”这些都是宝玉的日常言行,然而,世俗中这却是一个又一个的笑话。她同情社会的底层人物,愿意与这些人交往,只因他们都抱有一颗可善良的心,从市井优伶到乡野游民,他都平等对待并且都投之以真情。他是一个充满佛性和诗情的人,“见了鱼便同鱼说话,见了鸟儿便同她讲话”,自然万物在他眼中都是平等的生命。我很感动,一个封建纨绔子弟居然能有如此情怀。同时他讨厌那些峨冠博带满口圣贤礼仪的人,那些为了名利而不择手段,阴险狡诈的人,他称他们为“禄蠢”,真可谓骂尽天下世俗人。而这些人中除了男人,还有那些沾惹了男人气味儿的女人。“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一嫁了汉子,染了男人的气味就这样混账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他提出了疑问,可世俗之人却不通其意,反问他道“这样说,女儿个个是好的,女人个个是坏的了?”宝玉如是,这样评价女儿和女人正是他对这种世俗生活的强烈否定。“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的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了珠光宝气,竟是一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洋来?”他困惑了…… 宝玉喜欢黛玉,为什么呢?别人都说是因为他们意趣相投,都有社会叛逆性。可我认为他们的结合是佛与诗的相互吸引。宝玉是有佛性的,妙玉说他是“些微有些知识的”,而黛玉十足是天上下凡的诗仙儿,她诗意的生活别人是无法读懂的。他每天都会与鹦哥儿对话,教它读自己的诗;每次出门都要嘱咐丫头们,将帘子拢起等待觅食的大燕子回来;而他选择潇湘馆为居所,自是因为喜爱那几杆幽竹……总之,他的一言一行都自然般充满了灵秀。春去夏初,落花满园,他便手执花锄,锦囊,进行自己独特的行为艺术——葬花,“花落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黛玉自己早已与花儿融为一体了,“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葬花吟》的诗句和着她断断续续的抽泣,响彻了自然的每一处角落,鸟魂受惊,花魂陨落……诗意的绛珠是为宝玉而下凡的。 宝玉和黛玉,佛与诗……
这道题目出的颇有趣味,一是材料出自《红楼梦》的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二是材料中的几个名词都值得推敲一番。在繁重的学习之余,还要了解《红楼梦》中的情节,可以说此题难度是不小的,对写作能力和古典文学的积累理解提出了双重要求。不过作文的思路也能从材料中挖掘出来。这篇材料作文的思路已经明了,辨析“照抄”“借鉴”“创新”。值得注意的是,材料对于这三种做法都没有明确的观点,但是依照《红楼梦》中,亭子最终命名为“沁芳”,我们能够判断出“创新”的重要性。同时我们还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问题。比如写一篇文章,确实要多方面参考名家名篇,积累一些语句,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化用,最后创新出自己的写作风格,自成一家。文章如此,生活亦如此,做任何事情都要先遵照规律,然后根据现有的条件利用规律,进行创新。当然,我们也不能将创新陌生化,刻意写成一个高大上的文章,可以从中国古典文学中找寻灵感。例如司马迁的《史记》,他的创作宗旨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就是在前人著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调查、访问,最后才写成“史家之绝唱”。例如李白的诗歌创作,即便享誉“诗仙”,还是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创作”,一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表达了对于建安以来的文人墨客的赞颂,没有了前人的创作积淀,便不会有“诗仙”李白。当代流行音乐中,一曲《涛声依旧》“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字里行间的诗情画意,让人联想到唐代张继笔下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正是基于前人的诗句进行创新。这些都是基于前人,基于现实条件的创新,都能够作为素材,写入文章中。对于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总结出:1、直接借用:发现规律,取的是形。比如练字,一开始临摹字帖,“照抄”字形,又比如于中国一开始学西方之“器”等。2、借鉴化用:尊重规律,取之为己用,开始有个人之思。由临摹字体开始试着仿写规范字。3、创新:利用规律,创新思维。厚积而薄发,结合自己的风格来书写。三个不同的取名方法,代表了做事情的三种境界:学——思——悟。这样一看,这个写作主题可大可小,既可从个人切入也可从社会大角度切入。但材料让我们结合个人生活学习经历,最好的就是以小见大,从小切口看大世界。
衔山抱水建来精 多少工夫筑始成 ----《红楼梦》大观园图样分析与中国园林建筑特色 摘要: 曹雪芹真不愧是中国古代最出类拔萃的小说巨匠。以我们今人的眼光来重新拜读这部百科全书似的宏篇巨著,竟然惊奇的发现曹雪芹还扮演着一个出色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师的角色——《红楼梦》便是他气势恢弘的巨大建筑工地,大观园则是让他自感“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得意之作。用今人对小说 “七实三虚”的标准去衡量和约束红楼梦,品评大观园已很不合适。利用自然而高于自然,近于自然而不等于自然,师法自然而不局限于模仿自然山水之形态。 关键字:图样分析 中国园林建筑 功能 特色 布局 序言 曹雪芹真不愧是中国古代最出类拔萃的小说巨匠。他以自己超人的想象力,天才的剪辑能力,以及生花妙笔的感染力,为我们创作了《红楼梦》这部传世佳作。《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之林中享有盛誉,有口皆碑,无人不晓。以我们今人的眼光来重新拜读这部百科全书似的鸿篇巨著,竟然惊奇的发现曹雪芹还扮演着一个出色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师的角色——《红楼梦》便是他气势恢弘的巨大建筑工地,大观园则是让他自感“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得意之作。小说中的大观园早已跳出单纯文学虚构的范畴,成为3000年以来中华造园传统最完整、最宏大的典范。它必将作为中华传统建筑文明的集大成者而彪炳千秋。 (一) 大观园之概况 用今人对小说“七实三虚”的标准去衡量和约束红楼梦,品评大观园已很不合适。大观园在前80回中占了64回,作为红楼梦主要人物的活动场所和重要情节的展开场所,诸如大观园试才(17回)、元妃省亲(18回)、刘姥姥游园(40回)等前后历次情节涉及到的景点,都能相互吻合,丝丝入扣,不差毫爽,这便真的让人不能不赞叹其构思之精巧了。作者就是这样娴熟的运用国画反复皴染之法,为我们构造了这个“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园林,写的如此和谐完美,这么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品评,不妨从以下六方面着眼: 一、立意构思 二、掇山理水 三、亭台楼阁 四、莳花栽木 五、题名点景 六、诗情画意 结合大观园,看它是如何体现了这几个方面的。 一、立意构思 凡建园者,必先于立意处胸有丘壑,否则定为败笔。大观园便有它高超的立意构思艺术,“先令匠人拆宁府会芳园城垣楼阁,直接入东府后花园中。宁府东边所有下人一带群房尽已拆去。会芳园本从北拐角墙下引来一段活水,其中竹村山石以及亭榭栏杆等物皆可挪就前来。”(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机敏动诸宾》)这便充分体现了文人哲匠因地制宜的理性思想。利用原有建筑,节省下许多才力,立意处已显不落俗套。惟其如此才是大观园,才能体现出曹雪芹高人一筹的先进思想。明末清初造园大师计成在《园治》中反复强调“体宜因制”的造园思想与创作思路,所谓“体宜因制”,也就是造景要因地制宜,向往自然,追求天趣。《园治》中用一句高度概括的话叫做“境由人作,宛自天开”,而大观园将其发挥的淋漓尽致。以已有建筑为据,以原有自然风景为景,巧加组合改造、加工、剪裁,从而形成精练概括的风景,典型化的自然。这种借景,点景,添景,最大限度内利用原有景观的办法,不知比刻意雕凿要好多少倍呢! 此外,我们还可以梳理出大观园的大致图样(如图1) 。《红楼梦》中有这样的话:“老爷们议定好了,从南边一带接着东府里花园起,转到北边,一共丈量了,三里半大,可以建造省亲别园了 ”。 另根据“西北通一带贾母卧室后”,可知西北一带是多宽出的。这样便可大致得出其大致形状(如上图)。假定为模糊的刀把形的长度,则可推出总面积为平方米,顶多也就三百亩大小。有人总以为建园一定要大面积才有气势,孰不知中国园林极讲究以小见大,以少总多,以有限达无限。即使面积不大,能引人做天下之想,发是宇宙之感,这才是中国园林艺术精华之所在。“大家闺秀”故不失为美,“小家碧玉”也是别样风景,要知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留园也就几十亩,怎么能以大小论美媸呢! 二、掇山理水 山水在我国园林建筑中是构成自然美最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建筑家窦武在《文人园林试论》一文中作了透辟的论述:“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色是中国两千年来‘士’这个阶层的价值观念、社会形态、道德规范,审美追求和审美趣味的结晶。要研究它,就要从自然美的发现与田园生活的意境两方面下手。” 何谓自然美?何谓田园生活?《红楼梦》第17回中作者通过宝玉的口道破了天机:“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也。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不负郭,背山山无脉,近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二字,正是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巧而终不相宜”。师法自然,绝不是在形式上模仿自然景观,一如现在城市改造中大建仿古建筑一般。 关于假山的设置艺术,在17回中得以集中体现。通过贾珍与贾政二人对话,表达了假山的设置在正门而入的地方,使人一入门,先迎面一带翠嶂挡在前面,拦住游人的视线,从而避免了一览无余的直白寡味。真是妙趣横生。不是胸有丘壑,哪能想到这里,现在诸多园林设计大抵仿照大观园的思路。此处题名曰“曲径通幽处”,是因为曲径展示的是一种委婉回旋的美。它的真正意义在于延缓游人的行进速度,增加欣赏者的观赏视点,造成时间加长,空间加大,给人于深邃的空间关系中品味山水。惟曲才有韵味,惟曲才有情趣。 作为一位扬州通,他娴熟地运用“瘦西湖”的水景设置方法,使人们觉得大观园似乎处处有水,有如圆明园中的福海。水本有根,木定有源。曹雪芹通过贾珍的口对水系做出了一番解释:“1、原从那闸起流至那洞口2、从东北山坳里引到那村庄里3、又开一道岔口引到西南上4、总共流到这里5、仍然合到一处6、从那墙下流出。(第十七回)”贾珍带众人出了怡红院,看见清溪前阻,显然溪水是流动的。从2句下,都是从沁芳闸提高了水头的那股水,从东往西,流到稻香村与苗圃区,再从开闸口流到西南角。为保持水头,才筑了一道柳堤,即五十九回莺儿编柳篮处的“西南上”。所谓“西南上”,应包括翠障里的流泉与潇湘馆的水源,这股水由怡红院出来,后汇入“瘦西湖”主流,再由南墙出来,从而构成了大观园完整的水系。如果没有看出沁芳闸、翠樾棣与柳堤保持水头的作用,把溪水与湖水混为一谈,就不能正确理解大观园的引水技巧,更不能明白当手下人听了贾珍的解释后,为何齐赞神妙之极。脂批中早就盛赞沁芳闸曰:“写出水源,要紧之极。造园圃者唯知弄莽憨顽石,壅苯之冢,则谓之景。皆不知水为先著,此园大概一描,处处未尝离水,盖又未写水之从来,究竟只一脉,赖人引导之工园不易成,景非泛写。”(《辑评》227页)曹雪芹的造景功力由此可见一斑。满意请采纳
高考红楼梦的材料作文我会从创新的角度去写。因为贾宝玉等人给亭子取名字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磨合创新的过程。
全国甲卷作文题取材于《红楼梦》,本身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在答题要求中融入了‘移用’‘化用’‘独创’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题旨,构思巧妙,是传承与创新的结合。
如果考生对社会生活的关切不够深、站位不够高、见识不够远,就比较难得高分;如果关切很深、思考很远,文章既有生活的细节,又有思想的高度,就容易在不经意间展现大魅力,拿到好的分数。
1.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我国古代宫殿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轴对称”、左祖右社、三朝五门等格局特征。2.从作品的物质存在形态和旅游者观赏角度,中国画大致可以分为写意:工笔;兼工带写。3.古典园林中的雕塑,壁面、题咏等文字可以起到揭示景物特色、开拓景观境界、激发游者想象的作用。4.自然景观美的类型可以分为雄、奇、险、秀、幽、旷。5.“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中国古代孔子提出的。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苏轼咏西湖诗云:“水光涟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说明观赏自然物不同的( D)会产生不同的效果A、时间B、角度C、距离D、心情2.人们把黄山的奇峰怪石称为“喜鹊登梅”、“猴子观海”,是基于:(B )A、审美直觉 B、类似联想 C、通感 D、审美动机3.长江漂流属于(B)旅游审美。A、崇拜型 B、征服型 C、功利型 D、观赏型4.岳麓书院在旅游景观中可归入:(B)A、自然景观 B、历史人文景观 C、现代人文景观D、风情人文景观5.苏轼词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由人到月的联想是属于( C)A、接近联想B、随意联想C、类似联想D、对比联想6.高架桥、隧道、地铁、磁悬浮等作为旅游景观可以归为:(D)A、街道景观B、建筑景观C、游乐景观D、交通景观7.中国古典园林在配植花木时,十分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谐调。例如梅花,宜配(D)A、峭壁奇峰B、疏篱修竹C、雕栏玉砌D、茅舍清斋8.“吉庆有余(鱼)”、“早(枣)生贵子”等菜名运用了(D )修辞手法。A、比喻B、典故C、夸张D、谐音9.如果一个旅游者来到长沙,他最想去的景点是湘江风光带、橘子洲、岳麓山,那么他的审美个性可以归为:(A)A、自然审美型B、艺术审美型C、社会审美型D、饮食审美型10.“唐三彩”是:(C )A、青铜器B、玉器C、陶器D、竹器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园林的空间对比包括:(Abe)A、虚实对比B、疏密对比C、大小对比D、开合对比E、明暗对比2.杜甫诗句:“两个黄鹂鸣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体现出大自然的( Ade)A、色彩美B、朦胧美C、雄壮美D、动态美E、声音美3.诗歌属于:(Cd)A、时间艺术B、造型艺术C、语言艺术D、表演艺术E、综合艺术4.审美个性形成的后天因素有哪些?(ab)A、气质类型B、家庭影响C、记忆力D、学校教育、社会文化氛围5.商业景观主要通过(bce)得到展示。A、货币B、商店C、橱窗D、街道绿化、广告
毕业论文的选题为《红楼梦》研究,你觉得这个题目合适吗?理由是什么?我感觉有点不合适,这个题目标题有点大哦!《红楼梦》有那么多的章节,情节和人物,你具体写谁和谁的?故事啊?
这个话题比较敏感,不知道你敢不敢写,有没有能力写——反贪纵观一部红楼梦,其实就是一副巨大的贪污腐败利益链画卷。贾母的资产支撑着整个贾府的财政,仔细看你就会发现,她的钱从何而来。贾府真正的嫡子本应该继承的财产哪里去了?贾府两代人冲锋陷阵积累的财富怎么到了第三代就开始拮据了呢,反而靠贾母的私产支撑。王家是最后支撑四大家族的关键点,也是最后的荣光,那么王夫人(贾宝玉的母亲)的嫁资应该很丰厚,为什么不见台面?显而易见,王熙凤的嫁资都可以支撑那么久,王夫人的嫁资就更不用讲了。以上是高级管理层面的 我们再讲基层管理者,陪嫁过来的各大管事、大媳妇——XX家的等,他们从奴隶、仆人到自由民,是一个什么样的跨越。而他们跨越出来最大的依仗就是有钱了,那么钱从何来?具体看贾母的陪嫁人员,儿女还自由身,买了价值不菲的宅院,装修的极尽夸张。还请主子去看,去炫耀。这章你们应该有印象吧,好好看看就知道问题大把。店铺、田庄、生意等掌柜、掌权者又捞到了什么可想而知,最后奴才肥了,主子穷困潦倒了。 唉,这个问题越谈越心酸。再仔细看看,你们就知道了。完了,回归现实。
人们读《红楼梦》,常常有这样的体验:仿佛不是在读虚构的小说,而是在读一些曾经活过或还在活着的人们的心灵与事迹的实录。何其芳同志在《论<红楼梦>》中,有一段话,真切地描述了《红楼梦》的读者与书中人物发生关系的这种情形。我们少年时候,我们还没有读这部巨著的时候,就很可能听到某些年纪较大的人谈论它。他们常常谈论得那样热烈。我们不能不吃惊了,他们对它里面的人物和情节是那样熟悉,而且有时爆发了激烈的争辩,就如同在谈论他们的邻居或亲戚,一如同为了什么和他们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事情而争辩一样。这种情形颇为令人寻味。包括《红楼梦》在内的一切文学艺术作品,本来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是作家的创造物。然而有时候,文学艺术的创造物竟然与客观现实生活取得某种同一性或统一性,读者把文艺作品中的人物看作生活中实有的、具有客观实在的认识价值的对象。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怎样产生的呢?一般说,这是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在起作用。因为作品写得如实、逼真,就能使读者在意象中与艺术形象目接神交,如对生人。不但《红楼梦》,古往今来,一切优秀的现实主义艺术创造,都是凭借着艺术形象的真实性而打动读者,达到艺术形象、实际生活、读者感受这三者之间的互相联结、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与互相转化的。但我们还应再深入一步探究一下,现实主义形象的真实性,在艺术表现上最主要的标志是什么?我以为,那就是形象的客观性。只有那些不带作者的主观随意性而具有客观的生活具体性的形象,才能被称为现实主义的真实的形象。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区别于非现实主义(例如浪漫主义)艺术创造的主要特点,就在形象的客观性上。现实主义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既主要表现为形象的客观性,又依存于形象的客观性。对于现实主义艺术创造来说,失去了形象的客观性,也就失去了形象的真实性。如果说形象的真实性是现实主义艺术的生命的话,那么形象的客观性就是现实主义真实性的生命。因此,形象的客观性应该成为我们深入研究现实主义理论和创作的一个课题。《红楼梦》是我们研究这个课题的一份至为博大渊深的教材。《红楼梦》在人物形象的物质可感性、客观可信性上所达到的卓越成就,是文学史上罕见的,是举世公认的。正是通过形象的客观性这个媒介,万万千千的读者情不自禁地同《红楼梦》中的人物发生这样那样的精神交感以致言行交通的关系,在阅读、研究和日常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进入《红楼梦》的艺术世界,在读者的感受中实现了观念形态的这部作品与物质形态的社会生活的统一
家亡人散各奔腾------就教育方式谈贾府的衰败
人们读《红楼梦》,常常有这样的体验:仿佛不是在读虚构的小说,而是在读一些曾经活过或还在活着的人们的心灵与事迹的实录。何其芳同志在《论<红楼梦>》中,有一段话,真切地描述了《红楼梦》的读者与书中人物发生关系的这种情形。我们少年时候,我们还没有读这部巨著的时候,就很可能听到某些年纪较大的人谈论它。他们常常谈论得那样热烈。我们不能不吃惊了,他们对它里面的人物和情节是那样熟悉,而且有时爆发了激烈的争辩,就如同在谈论他们的邻居或亲戚,一如同为了什么和他们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事情而争辩一样。这种情形颇为令人寻味。包括《红楼梦》在内的一切文学艺术作品,本来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是作家的创造物。然而有时候,文学艺术的创造物竟然与客观现实生活取得某种同一性或统一性,读者把文艺作品中的人物看作生活中实有的、具有客观实在的认识价值的对象。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怎样产生的呢?一般说,这是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在起作用。因为作品写得如实、逼真,就能使读者在意象中与艺术形象目接神交,如对生人。不但《红楼梦》,古往今来,一切优秀的现实主义艺术创造,都是凭借着艺术形象的真实性而打动读者,达到艺术形象、实际生活、读者感受这三者之间的互相联结、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与互相转化的。但我们还应再深入一步探究一下,现实主义形象的真实性,在艺术表现上最主要的标志是什么?我以为,那就是形象的客观性。只有那些不带作者的主观随意性而具有客观的生活具体性的形象,才能被称为现实主义的真实的形象。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区别于非现实主义(例如浪漫主义)艺术创造的主要特点,就在形象的客观性上。现实主义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既主要表现为形象的客观性,又依存于形象的客观性。对于现实主义艺术创造来说,失去了形象的客观性,也就失去了形象的真实性。如果说形象的真实性是现实主义艺术的生命的话,那么形象的客观性就是现实主义真实性的生命。因此,形象的客观性应该成为我们深入研究现实主义理论和创作的一个课题。《红楼梦》是我们研究这个课题的一份至为博大渊深的教材。《红楼梦》在人物形象的物质可感性、客观可信性上所达到的卓越成就,是文学史上罕见的,是举世公认的。正是通过形象的客观性这个媒介,万万千千的读者情不自禁地同《红楼梦》中的人物发生这样那样的精神交感以致言行交通的关系,在阅读、研究和日常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进入《红楼梦》的艺术世界,在读者的感受中实现了观念形态的这部作品与物质形态的社会生活的统一
红楼梦》这部千古传奇,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文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每以论红、评红为时尚,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红楼梦学术论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试论《红楼梦》
【摘要】《红楼梦》这部千古传奇,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文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每以论红、评红为时尚,它以一部小说成就了一门学问——“红学”。本文对主要红学派别进行了综合概括,并针对索隐派、考证派的谬误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不是传记,也不是 历史。作为文学作品的研究,重在研究作品本身,重在研究它的思想文化内涵、 艺术成就,而不是去探佚、猜谜或毫无意义的考证。
【关键词】《红楼梦》研究;索隐;考证;思想内涵;艺术成就
《红楼梦》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文人学士的极大兴趣,研究、评论《红楼梦》开始盛行,点评是研究《红楼梦》的最早形式,点评者人数众多,点评者旨趣也不尽相同,其中最重要最神秘的是脂砚斋,其点评已成为《红楼梦》的一部分,是研究《红楼梦》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资料。至光绪年间,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已成为显学,随着《红楼梦》的广泛流传,对《红楼梦》的研究日益 发展。“清末的民族主义思潮,激励着索隐红学的兴盛,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民族与 科学精神,激励着新红学的诞生……1954年由毛泽东亲自介入并领导的批俞运动,使得红学的显学地位达到空前的显赫状态。此后,学者、作家、艺术家、学生乃至普通读者都以论红、评红为时尚”。
1 《红楼梦》研究之红学派别
《红楼梦》它以一部小说成就了一门学问即“红学”。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去研究《红楼梦》,产生了不同的红学派别:
索隐派
顺治董鄂妃故事说。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说《红楼梦》“全为清世祖与董鄂妃而作,兼及当时的诸名王奇女”。并且说董鄂妃是秦淮名妓董小宛,本是明末名士冒辟疆的爱妾,后来清兵南下把她掠夺了去,送到北京,得到了清世祖的宠爱,封为贵妃,后来董妃夭亡,清世祖非常悲痛,就跑到五台山做了和尚,遂以为宝玉即清世祖顺治帝,黛玉即是董小宛。
民族主义小说,影康熙朝 政治状况说。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认为:“《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当时既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事本之上,加以数层障幕,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状况。”主张贾宝玉即为康熙帝废太子胤礽,金陵十二钗为拟清初江南之名士。书中“红”字多影“朱”字,“贾”字为斥伪朝。
历史小说,影康熙诸皇子争储说。寿鹏飞《红楼梦本事辨证》认为:以余所闻,则《红楼梦》一书……,与其谓为政治小说,毋宁谓为历史小说,不如迳谓为康熙季年宫闱秘史之为确也,盖是书所隐括者,明为康熙诸皇子争储事,只以事涉宫闱,多所顾忌,故隐约吞吐,加以障幕,而细按事实,皆有可证。
明珠家事说。陈康祺《郎潜纪闻》、钱静方《红楼梦考》认为:《红楼梦》一书即记故相明珠家事,宝玉即纳兰成德,成德乃康熙朝宰相明珠之子,金陵十二钗,皆纳兰侍卫所奉为上客者也。
金陵张侯家事说。周春《红楼梦随笔.》认为:“相传此书为纳兰太傅而作,余细观之,乃知非纳兰,而叙金陵张侯家事也。忆少时见《爵秩便览》,江宁有一等侯张谦(一说张勇),上元人,癸亥甲子间,听父老谈张侯家事,约略与此书相符,再证以《曝书亭集》、《池北偶谈》、《江宁通志》、《随园诗谈》、《张侯行述》诸书,遂决其无疑。”
考证派:曹雪芹自传说。胡适《红楼梦考证》,说《红楼梦》记的是曹雪芹的自叙传,贾政即是曹頫,宝玉即是曹雪芹。雪芹一生的事实,原是很合乎全书的故事的,作者在卷首自己也这样说:“因曾经历过一番幻梦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又云:“今日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厌肥之日,背父兄 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已告天下。”主张贾宝玉即曹雪芹缩影,书中事迹,乃备记其身历风月繁华之盛。考证派代表人物还有俞平伯、周汝昌、顾颉刚等。
新索隐派:“”结束,红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红学也呈现出市场化、普及化、大众化、消费化的特点,各种新旧流派纷纷登场,其中最引人注目、在社会上不时引起轰动效应的是索隐红学。新索隐派的代表人物是霍国玲和刘心武。索隐红学与曹学合流成为这一时期索隐红学的新趋势。
雍正、曹雪芹、竺香玉故事说。霍国玲的《红楼解梦》将《红楼梦》索解为雍正与曹雪芹和香玉三人之间的故事:康熙朝,曹雪芹家三代四人袭任江宁织造之职,享尽荣华富贵,雍正即位后,不仅结束了曹家的富贵荣宠地位,而且在雍正六年抄了曹家,雍正八年宫中选秀女,又把曹雪芹倾心爱恋的竺香玉夺入宫中,纳作妃子,后封为皇后。为了抗议这种****,曹、竺二人合力将雍正毒死,最后香玉以身殉情。
曹雪芹家族参与皇权争斗说。《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索隐出的“本事”则是曹雪芹家族参与康、雍、乾三朝宫廷内部争夺皇权的故事:《红楼梦》中秦可卿的生活原型,就是康熙朝两立两废的太子胤礽的女儿。曹家与胤礽关系密切,为了潜在的政治资本,将废太子胤礽的女儿偷运出来,藏匿曹家,并隐瞒其身世。而曹家当选为王妃的女儿,即书中的元春,为了保护家族和自己的地位,向皇帝告发了“秦可卿”身世秘密,这位废太子的女儿只好上吊自尽。后来曹家又参与了谋刺乾隆的“弘皙逆案”,事败,王妃“贾元春”被缢杀,曹家遭到毁灭性打击。
除上述红学派别外,还有运用西方 哲学和文学理论对《红楼梦》的思想性、艺术性、主题、人物、语言等进行研究者,代表性作品,如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李长之的《红楼梦批判》、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等等。
2 我对《红楼梦》研究之拙见
索隐派是《红楼梦》早期研究的主要派别,但他们既不讲究科学逻辑,也不尊重客观事实和材料,他们可以把事实和材料任意剪裁、组合使其成为符合自己主观需要的东西,甚至可以制造出事实和材料,以证明自己的主观猜测。他们用测字猜谜的方法,牵强附会地构想出人物和事件的某种关系。正如刘梦溪先生所说,索引派是“起于猜测,止于猜测,辗转相传,缺乏论证”。胡适先生认为,索隐红学属于“附会的红学”,其索隐工作是“猜笨谜”。王昆仑先生说:“《红楼梦》索引派不是从作品内容去说明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人物故事的真实意义,偏要按照书中人名、故事、用字用语,穿凿附会,证明他是影射清初某些政治历史上的个别事实,或怀着善良的动机,力求说明作者以民族思想侧面宣传反对满清皇朝统治 中国,这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意义,可是毕竟武断的歪曲了作者自己的写作目的,抹杀了她的社会的艺术的价值。”
以胡适先生为代表的考证派,其实与索隐派没什么本质区别,二者都认为《红楼梦》作品中隐匿或如实记录着历史事件,企图从作品中还原出历史本事来,只不过索隐派提出了所谓“明珠家事说”,“顺治董鄂妃故事说”,而胡适提出了“曹雪芹家事说”罢了。黄乃秋先生认为:“胡君考证《红楼梦》,范围限于着者与本子,不容以史事附会书中之情节。”“然胡君虽以此律人,其自身之考证,顾仍未出此种谜学范围,如谓甄贾两宝玉即曹雪芹,甄贾两府即曹家,又谓两府之接驾,皆曹家事。”“其以不相干的零碎史事来附会《红楼梦》的情节”,与索隐派如出一辙,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文学创作要求的不是简单的记录生活,不是简单的生活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是作家认识生活、概括生活的产物,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家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加工、提炼的结果,是通过艺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本质的真实,是生活真实的概括与升华,所以文学作品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李辰冬先生也说:“以创作家的惯例而论,他们的着作绝不是实际事物的抄写。”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要塑造一个典型人物或安排一套故事,并不拘泥于生活真实,不一定仅仅根据一位模特或一件实在的事件照抄下来,他需要观察许多同类的人物和同类的故事。当他开始之时,可能是从一位模特或事件观察起,但久而久之,观察思考得多了,就会把原来真正的模特或事件忘记了,而只凝成为一个普遍的共性的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所以对于一部伟大的作品的典型人物和故事,固然无从考证出其模特是谁,故事是哪一实事,即使作者自己恐怕也难于确凿的指出来。高尔基曾说:“文学者描写他所熟悉的商人、官吏或工人……如果作家从二十个至五十个,不,从几百个商人、官吏或工人每个人当中,抽出最特质的阶层特征——习惯、趣味、动作、信仰、言论等,而能够将他们统一在一个商人、官吏或工人身上,那么,作家就会由这样的手法而创造成典型。”鲁迅先生也曾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也一样,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像这样,我们如何叫鲁迅先生能如实的指出他的“阿Q”或“孔乙己”的模特究竟是谁来呢?曹雪芹在下笔写《红楼梦》之前,他一定不知观察和研究过多少实在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以及一切其他人物,然后才能产生他想象的笔下的人物,所以你现在想指出他们的生活原型是谁,那是徒劳无益的。
夫《红楼梦》者,小说也。他只是一本由许多素材综合而成的小说,而不是为一家一人作传,贾宝玉是许多贵公子性格所组成的典型,他代表着不热衷功名、贪图安乐、为祖母所宠爱的聪明温柔的贵族公子。这里面有纳兰容若、有和珅的公子玉宝,有其他我们所不知道的人物,也有部分是曹雪芹自己。这部混合体的伟大人情小说,目的只是寄托作者自己的出世的消极的愤慨,以及幻想的繁华梦。他是一本小说,一本利用各种材料和想象组织的小说,不是传记,也不是历史。所以李渔说:“凡阅传奇必考其事从何来,人居何地者,皆说之痴人,可以不答者也。”
不少研究者指出,“《红楼梦》只不过是一部小说”,“ 《红楼梦》首先是一部小说”,呼吁回归到《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上来,回归到《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和文化中地位研究,回归到作品的艺术分析,把《红楼梦》当小说来读。启功先生说:“我以为与其费劲炒作这种没有意义的发现,还不如好好读读《红楼梦》本身,体会一下书中丰富的内容。”如果抛开作品本身而去研究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去索隐作品影射谁,这是本末倒置,舍本而求末。离开了《红楼梦》这部小说,研究其它又有什么意义?研究曹雪芹及《红楼梦》版本对帮助作品的理解有一定作用,但没有弄清曹雪芹及其家族史,并不会影响《红楼梦》成为一部伟大作品,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由作品本身的成就所决定的。至于索隐是自传说、顺治董小宛故事说等,这原本偏离了小说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完全没有实际意义,对小说的研究也没有任何作用。如果研究某一部作品都要这么研究的话,那么“阿Q”是不是也要研究一下影射谁,“孙悟空”又是影射谁?吴俊升先生认为:“我们所以读此书,是因为艺术之美的欣赏,而此书美之所在,并不在乎勾心斗角,影射史事,而在乎即此人,即此事,写的入情入理,为深刻呈露的表现。所以读此书,只要就其本体欣赏,已便得其神髓,不必另下索隐的功夫。”
当然为满足公众对古典文学的娱乐需求,作为一种娱乐、消遣,就好像听故事,这种索隐也未尝不可,如刘心武先生的《揭秘红楼梦》。但这仅仅是一种娱乐,就好像“戏说”一样,不是学术研究,已偏离了学术研究的范围。
3 结语
《红楼梦》首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他伟大就伟大在有深邃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鲜明的人物形象、复杂的结构、写实的手法、个性化的语言。作为文学作品的《红楼梦》,对它的研究应该重在研究作品的本身,重在研究它的思想意义、艺术成就、语言、结构、人物塑造、文化内涵等等。正如黄乃秋先生所说:“是故居今日而读《红楼梦》,首当体会其所表现之人生真理,如欢爱繁华之为梦幻,出世解脱之为究竟……。次当欣赏其所创造之幻境,如布局之完密,人物之敻绝,设境之奇妙,谈话之精美等。不此之务,而尚考证,舍本逐末,玩物丧志,于己徒劳,于人鲜益。”冯其庸先生也明确指出:“把《红楼梦》作为一部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社会内涵的文学作品小说来研究,而绝不是把它当做‘清宫秘史’或‘谜语大全’,文学就是文学。”
参考文献
[1] 吕启祥,林东海.《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何安萍.《红楼梦研究ABC》.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
李长之,李辰冬.《李长之李辰冬点评红楼梦》.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启功.《启功给你讲红楼》.北京:中华书局,200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红楼梦学术论文
红楼研究第一人胡适先生,后来就是红楼痴儒周汝昌先生。研究红楼无非是学术上的问题,为的是更好的还原红楼梦这部小说的原貌。因为在康熙年间红楼梦因为有许多思想太前卫,涉及许多皇帝的私事,故被作为禁书。然而却又禁止不住,故皇帝派高鹗等御用文人去整编红楼梦,增删一些内容,来掩饰一些与皇帝利益冲突的内容。但是曹雪芹也留了一手,他在第五回写出个人判词隐晦的揭示了一些本该有的内容。高鹗心中也不愿删改,只是君命难为,过在许多地方将改过之处以一个标题带过来给后人研究留下线索,所以红楼梦中许多在标题上出现的内容在文中之子未提,或只言片面。故此研究红楼梦的秘密在于还原这一部伟大的巨作,并且那些被删改之处才是全书思想精华之所在。o
《红楼梦》研究论文“开篇不读《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开口不谈《红楼梦》,此公缺典定糊涂。”,《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涉及面广,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意义深刻,其在民间的流传之广、影响力之大也是其它古典小说难以比拟的。从思想内容看,《红楼梦》是非常成功的。它以贾府的盛衰变迁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对封建社会中种种矛盾的揭示,反应出那个时代社会的罪恶及其不可避免的分崩离析的命运。作品以栩栩如生的对人物的细致刻画及其尖锐的矛盾冲突鲜明的表现了被压迫阶级和统治阶级的尖锐斗争,揭露了腐朽害人的封建制度必将衰亡的事实,如贾府的最终衰落;赞颂了勇于反抗的新生力量,如晴雯、鸳鸯的的斗争,宝玉终不愿做克绍箕裘的孝子,终离家出走;揭发了封建主义的罪恶,如司棋、晴雯的牺牲,四儿、芳官被赶出贾府,宝黛的爱情悲剧,十二女统归薄命司;褒扬了自由、平等的新生思想,如宝玉民主主义思想的发展简直是对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男尊女卑”的颠覆,宝黛爱情早以不是停留在《西厢记》中张生、崔莺莺郎才女貌、一见钟情之类的陈词滥调之上,更多的是思想上的认同——对四书五经的排斥等。表明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残害以成为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说明曹公的创作早已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红楼梦》中最吸引人的地方要算是对人物之间性格矛盾的细致刻画,曹公将这些冲突巧妙的连接起来,情节感人,扣人心弦,从而彻底的暴露出封建礼教制造的种种恶果,有力的鞭挞了旧社会的罪恶,将一个又一个悲剧赤裸裸地揭穿出来,进而完成《红楼梦》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对于环境的描写更是为《红楼梦》这一伟大不朽作品的成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贾宝玉心中,女儿是世界上最可爱、最可敬、最纯洁的人。无论在那个方面都远在男人之上,所以是“人上之人”,这一点尽人皆知不必废话。同时,宝玉更进一步的认为女儿是不能出嫁的,否则便变了质。由纯洁无暇的自由身、被压迫者转变为压迫者,固然可恨,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可悲,大观园自然而然的成为保护女儿们的庇护所,希望女儿们永远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以免染上男子龌龊的气味(电视剧中女主角常说的“天底下男人没一个好东西”,由此一定程度上符合事实),男人自然是不能进入的(除宝玉和稚嫩的贾兰外,其他男性最多也只进入怡红院,而高鹗的伪作中,贾琏、王大夫竟大摇大摆迈进潇湘馆,荒唐!),园中的逍遥日子近乎完美,继而为查抄大观园的悲剧发生起到了对比和铺垫的作用,让人感伤极深,不禁潸然泪下。而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后,宝黛爱情的成熟则标志着僵持局面的基本形成:家长方面坚持薛宝钗,而贾宝玉不愿放弃林黛玉,贾府的决策者——贾母也陷入了犹豫当中。随后的人情世故的变化对宝黛爱情悲剧的发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各种矛盾爆发,贾家渐渐以无法维持,贾宝玉走什么路子转而成为挽救贾家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只有稳重大体、家境富裕的薛宝钗才能扶持宝玉走上封建主义所谓的正路就顺理成章了。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不少典型人物。如平等待人的宝玉、成熟端庄的宝钗、多愁善感的黛玉、满腹心机的凤姐、逆来顺受的迎春、憨厚可爱的史湘云、情傲孤高的妙玉、善良朴实的刘姥姥等等,每个人物的性格、每桩人事和人情,都描绘的十分细腻、十分真实。宝玉是一个敢于反抗的典型。宝玉的性格是及其难得的,受周围出身低下的丫鬟们影响,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公子哥儿,却讨厌士大夫。统治者与被压迫者,本是对立的阶级,而贾宝玉却站在被压迫者一边,几乎有些恋母情结的他,很少有主子架子,以伺候丫鬟为乐。摆在封建地主阶级少爷贾宝玉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去研究四书五经做官,否则便同丫鬟、“戏子”门在一起,走下坡路,他选择了其二,十分尊重和体贴女性。另一特点便是不遵守封建制度的一般规矩,不愿与官宦往来,只要将怡红院门一关,那便是一个世外桃源。对于反对四书五经与科举这样原则性的问题,即使是宝钗、湘云劝他注意仕途经济他也立刻回斥,虽然他的恋爱婚姻问题依然等待家长为他做主,但毕竟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一个人不可能抓着自己的头发里看地面”,作者也给予一定的肯定。林黛玉则是另一个精神反叛的典型。她幼时丧母、弃父进京,从不像薛宝钗那样以扼杀自己的个性为代价来讨好众人做一个所谓的封建淑女,也不像贾探春那样抛弃亲情以保证封建主子的威仪,更不像王熙凤那样灭绝人性来满足自己的权利欲。她至纯至善、崇尚真情却要独自面对这个充满虚伪、邪恶、贪婪、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的社会;她父母双亡、寄人篱下,而命运却没有给予她丝毫同情;她坦读《西厢记》,酒后任意挥洒自己的才华。面对这样的环境,她怎能不多愁善感?不是小气、心胸狭窄,只是为唯一的知己---宝玉献出了全部,怎能不患得患失?只是百年后,孰知葬花悲?而与以上两者不同的是,薛宝钗则是封建礼教思想下的一个正面悲剧。她十分推崇那些封建思想,把其当作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和追求的最高理想,完全沉浸在为自己编织的网中她遵守作为一个封建淑女所有规则,刻意求工的要求自己成为典范,甚至到了不惜一切的地步,不做一件封建礼教所不允许的事。她把自己全部的爱藏于心中,一切去等待家长的抉择乃至支持黛玉和宝玉的结合。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遵守封建礼教的少女,最终却并没有的属于自己的爱情,反倒给予她的是一个悲惨的宿命。进一步的证实封建礼教的虚伪性。王熙凤在<<红楼梦>>中是一个迷恋金钱和权力、自尊心极强的女人。其实她是一个对平等和幸福的追求者,面对无耻的贾瑞,她选择了将他置之死地而后快,而她有不得不承认自己在贾琏在自己生日时出去偷情这件事上所做的是错误的。封建男权蹂躏了无数女子,要求女性遵守所谓的三纲五常,把原本的夫妻的转化成妻妾矛盾,逼得凤姐去迫害尤二姐等原本无辜的人,但在那个时期,这不是可悲、可怜反倒是可恶、可恨、该千刀万剐的。男权的衰落并没有给这位女强人带来空间与理解,贾府衰亡的一切责任竟都归咎于她,是“哭向金陵事更哀”的凄凉。《红楼梦》无论是在题材、体裁、形式、内容、思想等方面都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曹公以优秀的文笔,将种种背景、各色人物、各种事件巧妙地贯穿起来,结构严谨,层层递进,紧凑而完整几乎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愧为一部既可读、又耐读的经典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