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壮族三月三知网论文

发布时间:

壮族三月三知网论文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重要节日,民族志则是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其实你可以在知网上以检索关键词的形式检索民族志、壮族、三月三查看相关文章。要注意的是:1.民族志方法源自于文化人类学,也称田野调查法或者是人种学方法。2.研究者通常采取参与观察的方式,深入到某一特定团体的生活中,持续一段时间,从而询问或观察所发生的事件,以内部的观点对其意义进行说明。3.如果从研究的历时性来考察,它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选择分析对象;第二,提出民族志问题;第三,通过参与性观察,个案访谈等形式搜集民族志资料;第四,进行民族志分析;第五,得出民族志结论。在此之后,经过反思,进入新一轮的第二项到第五项的研究。4.民族志研究方法有三个原则:第一,从广义来说,民族志研究关注所有的文化形式,包括日常生活、宗教和艺术;第二由于研究者本身就是最基本的研究工具,因此必须进行长期的参与观察;第三,必须采用多重资料收集法,必须核实观察中发现的资料。5.民族志有如下特点:(1)研究者个人作为研究工具。(2)研究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即研究本身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3)强调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而不是寻找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4)采用归纳法而非演绎法。(5)研究环境是事件和人类活动的自然情境,而非研究者为中心或者被制作出来的人工环境。(6)重视研究者对自己的反思,以及研究者与参与者(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7)主要以文字而不是数字的形式发表研究结果。(8)民族志方法重视意义的理解而非预测,研究者对研究过程和参与者(被研究者)的“控制”也就相应减少,甚至不存在。(9)研究者很少依赖某个单一的研究方法,而是将各种方法的结合。祝你学习进步。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广西三月三的作文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成群结队的青年男女身穿节日盛装,云集山头旷野,即兴对唱;嘹亮的歌声像阵阵海浪,此起彼伏,响彻山间。唱完了歌,热闹的人群中又开始了“打扁担”、“打铜鼓”等传统活动这就是广西壮族三月三山歌节的场景。每到三月三,广西的人家都要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个盛大的节日。

三月三的来源有个传说。相传,有个叫刘三姐的姑娘,她心地善良,歌声优美动人。她经常教百姓们唱歌,受到了百姓的爱戴。但后来她遭到了迫害,被人推入水中。刘三姐没有沉入水底,而是骑着一条鱼飞上了天,成为了歌仙。为了纪念她,人们把她升天成仙的日子三月三,定为了节日,并一直流传下来。

三月三这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对歌,当地人称之为“赶歌圩”。大家身着盛装,聚在山头旷野、竹林草坡歌唱。歌声连绵不断,深入人心。一会儿让你感觉置身云海间,云雾绕着你翩翩起舞;一会儿让你仿佛走进了森林,绿色在你旁边荡漾开来勤劳智慧的壮族人,创造了悦耳动人、丰富多彩的山歌,使这一传统民族节日披上了迷人的音韵纱衣。

“打扁担”也是一项广受欢迎的活动。三月三这天,村头巷尾,随处可以听到扁担“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敲击声,节奏强烈有力,声响清脆高亢,热闹非凡。表演者或四人一组,或八到十人一组。他们手执一根扁担,配合着轻松悦耳的竹筒伴奏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声合着村民的欢笑声,汇成和谐幸福的声浪,激荡人心。“打扁担”的表演寓意着丰收喜庆,寄托着人们对来年丰收的美好祈盼。

儿童最喜欢的是做五色饭。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壮族人家会采来红兰草、黄花、枫叶和柴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液浸泡糯米,蒸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这样做出来的五色糯米饭色泽鲜艳、五彩斑斓,就像彩虹掉进了碗里;口感柔软滋润,吃起来唇齿间有淡淡的植物清香,令人回味无穷。据说五色饭受到了仙女的赞赏,人们吃了会身体健康。壮家人喜爱五色饭,把它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

三月三,驱除了人们辛劳一年的疲惫,让人们以更好的心态迎接新的一年。

美丽富饶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尤其是盛大的农历三月三,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兴高彩烈地穿上节日盛装赶来参加,少有几百人,多达数千人或上万人。

顿时人山人海,歌声嘹亮,成了歌的海洋。农历三月三是广西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对歌又是农历三月三的一项主要活动,因此又称“歌圩”或“歌节”。歌圩,是广西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在壮语中被称作“窝墩”、“窝岩”,意为“出野外玩耍”。由于这种活动相互酬唱,彼此对歌,所以古代人之为“墩圩”。广西壮族歌圩,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

传说在以前,有位广西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的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不过,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经流行。

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这里所说的就是男女青年聚会的歌圩。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发展,并定期在固定地点举行。广西壮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不过,农历三月三最为隆重。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择佳偶,别有风情。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山歌。

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随编随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青年男女经过对歌后接触,建立一定感情,相约下次歌圩再会。歌圩上,除对歌外,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有精采的抛绣球,有趣的碰红蛋,热闹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戏等。

我的家乡就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这里保留了许多的风俗习惯,我想介绍的是三月三歌圩节。在我国三月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相传三月三是皇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但是现在,每个民族的三月三都是不同的形式。壮族的三月三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所以又称为歌仙节。

大家都知道山歌是壮族的特色,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又称壮族民歌,是指壮族人民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壮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壮族原始社会时代狩猎时的呐喊。虽然呐喊不能算是歌,但它无疑孕育出了壮族山歌的种子。真正义意上的壮歌应该是从壮族原始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开始,这从现在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可见一斑。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壮民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壮族山歌历史悠久,壮民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几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

歌圩节上抛绣球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哪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不过壮族人玩绣球,以抛绣球为乐,也不是近一两百年的事物了。南宋人朱辅所著的《溪蛮丛笑》,对歌墟的抛绣球活动描述道:土俗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彩新囊豆粟,往来抛接,名为飞纶。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也说:土已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纶。男女目成,则女受纶而男婚已定。所谓飞纶,就是今天的绣球。

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宋《太平寰宇记》中也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已经相当兴盛。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墟活动的地方就有多达26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如今在我们家里,虽然不会以唱山歌的形式过节,但会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等等欢度节日。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将是永恒的经典。

今年,我第一次到乡下姥姥家去过农历三月三,农历三月三是广西壮族传统的节日。广西壮族人民做的五色糯米饭特出名,我是早有耳闻的。一听见五色糯米饭这个词,我嘴都谗了。

到了姥姥家,我叫姥姥演示一次做糯米饭的程序给我看,姥姥笑了笑就答应了。开始,姥姥把枫叶放在臼中捣烂,晒干浸入一定量的水中,姥姥还说,这枫叶一定要泡到明天才能继续做。第二天,姥姥把叶渣捞出来滤净,然后取出黑色染料液体。黑色染料液体要放入锅中用文水煮到五、六十度,再把糯米浸入其中。

姥姥接着把黄栀子的果实提取,再将黄栀子捣碎成片后放入清水里浸泡,就可以得到黄橙色的杂料液体。紧接着,姥姥又用同一品种而叶片形状不同的红蓝草经水煮而成的红色杂料液体和紫色杂料液体跟糯米浸泡。姥姥还告诉我说,这些植物叶片稍长的,颜色就稍深点,煮出来的颜色较浓,泡出来的米即成紫色;叶片较圆的,颜色较浅,煮出来的颜色较淡,泡出来的米即成鲜红。经姥姥这么有一讲,我才知道:原来一种植物还会有两种颜色呢,真是太神奇了!

姥姥说,用这些杂料浸泡过的糯米分别放在锅里蒸十几分钟,就能得出各种各样的糯米饭。说着说着,我口水都流了,真想很快就能吃到五色糯米饭啊!

可是当姥姥还没有做好五色糯米饭时,邻居的小伙伴已经来叫我去赶歌圩了。我听了立刻欣喜若狂,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去赶歌圩呀。我和小伙伴边走边聊天起来,虽然他们说的壮语我一句也听不懂,但是从他们的眼神和笑容里,我知道了广西壮族人民是很热情好客的,就连小孩也不例外。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一个土坡上,只见一对对青年男女肩并着肩在土坡上对歌,周围都围满了观众,真是热闹非凡啊!他们唱的山歌咿咿呀呀的,我都听不懂唱的是什么,但是从那些叔叔阿姨脸上的表情来看,我猜想他们唱的应该是喜庆的山歌。听到他们的歌声,我突然想起现在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里所唱的歌,就有一些选手唱的也是用民族语言唱的歌曲,主持人把它叫作原生态唱法,我想:这些叔叔阿姨们唱的调子大概也应该是原生态唱法吧。

看着看着,我忽然想姥姥还在家给我做五色糯米饭呢,于是我赶紧往家跑去。刚回到家门口,就闻到一股清香味从门缝里钻出来。我赶紧跑进家去,只见饭桌上摆满了香喷喷的五色糯米饭,它们的颜色分别是:红、黄、黑、紫、白五种。我连忙盛了一碗糯米饭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那五色糯米饭色泽鲜艳、五彩缤纷、晶莹透亮,再加上它的滋润柔软、味道鲜美、纯正平和、且有微甘、美味可口、沁人心脾,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

如今,已经过了一个多月,可是每当想起姥姥做的'五色糯米饭,那浓浓的亲情和纯纯的友情便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我爱美丽而迷人的家乡,更爱家乡勤劳热情好客的广西壮族人民!

广西壮族传统歌节。又叫“农历三月三”、“歌圩节”、歌圩,状语交“窝埠坡”、“双龙洞”。

广西壮族人民每到“农历三月三”时,方圆数千里的男女方,都开开心心地穿上盛装来参加,少则几百人,多多则数千人或上万人。顿时,人山人海,歌声响亮,成了歌的世界。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则佳偶,别有风趣。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方,各自三五成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歌。通常由男方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的答应;彼此互相了解之后,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即编即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男女方经过对歌接触之后,建立了一定的感情,相约下一次歌圩再会。

在歌圩上还有碰蛋的习俗:小伙子用手上的彩蛋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急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此外,还有抢花炮、演壮戏、耍杂技、舞彩龙、无彩凤、武术表演、唱桂剧等,整个山乡沉浸在节目的气氛中。

农历三月三,也叫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节日。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农历三月三活动,广西首次在农历三月三节日放假两天,太令人喜出望外啊。

天空细雨绵绵,我来到了壮乡。这壮乡隐藏在群山怀抱之间,一眼望去,全是用竹子搭建的吊脚楼,满地都是嫩绿的野草,一副多么美丽的田园诗画啊。朴实的广西壮族人们热情地邀请我们这些外来的游客进屋里歇息,避雨。我进了一位老大娘的家中,她热情地给我沏上了一杯热乎乎的茶,我和老大娘攀谈起来,对农历三月三民俗有了更多的了解:相传为了纪念广西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人们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

雨住了,人们的心也不由自主地火热起来了。只见方圆几十里的广西壮族男女青年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来到了精心搭制的歌圩台上载歌载舞。圩台周围人山人海,煞是热闹。我好奇地望着舞台上,只见男女分成了两个队,像抛绣球一样,你抛来一句,我就回一句。对山歌到了高潮,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内容也更精彩纷呈了。

姑娘唱问:“什么结果一条心?”小伙子唱答“就是芭蕉结果一条心呀!”还有很多斗智的歌词,大家也被情不自禁地带入到了思索歌词之下句的境界中了。蓦然回过神来,才知壮乡人民的智慧之大,以及壮乡人民对于歌曲的追求之多,这些早已把人们都折服了吧。

天色晚了,人们渐渐散去了,但这壮乡美妙的山歌已深深留在了人们心中。

布依族三月三论文参考文献

布依族三月三习俗大全

布依族“三月三”是布依族最为普遍的传统节日,其节日来源与活动内容,随居住地区不同有所区别。布依族“三月三”的渊源与祭祀和感恩有关。

汉字文献有记录的布依族 “三月三”,其宗教仪式最为庄严。布依族先民,“其俗畏鬼神,尤尚淫祀”(魏收,《魏书·僚传》卷101,《二十五史》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59页);1854年的《兴义府志》记载有布依族“三月三”民俗,即是南北盘江红水河的“城乡皆以三月初三、六月初六、九月初九祀土地神”。“每岁三月初三宰猪牛祭山,各寨分肉,男妇饮酒,食黄米饭。苗语以是日为‘更将’,犹汉语‘过小年’也。三、四两日,各寨不通来往,误者罚之”。然后在“清明祭墓,以纸钱挂墓上,谓之‘挂青’”。清朝道光贡生黄晋明描述望谟“三月三”的民俗状况是“桃李花开三月三,啸声吹暖碧云涵。女寻男去男寻女,一曲蛮歌意态憨”。清朝道光副贡生张国华也证实望谟布依族的祭祀状况,“闻道旱年群祷雨,屠牛人上后山头”,食牛毕,即雨。

布依族三月三习俗

《布依族祭歌(摩文化古歌)》中的《布依先民阿永学礼仪》是祭祀父母的发端(韦永勤,《布依工作通讯》,世界知识出版社,第187页);布依族的经典民间文学《囊荷斑》也讲到囊荷斑卖粮仓卖家来埋葬父母(著名布依族说唱歌师王妈爱田常唱到这样的内容);布依戏也有卖身葬父母的剧本。如果按照布依族的祭祀传说来推断“三月三”的渊源,该民俗就有几千年的历史。

与挂青的民俗有关

望谟县、罗甸县红水河江岸一带的`“三月三”的渊源与“上坟挂青”的民俗有关。布依人家或宗族集体到祖坟墓地挂青,杀猪宰羊,节日这天,人们到山野踏青游春,儿童们摘嫩枫叶做成圆球抛打或着装枫香树叶子衣,妇女们则摘几匹嫩枫叶插在头髻上,并顺便采集枫香树的枝桠,拿到家里插在房子四周的墙壁里。此外,家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成花糯米饭吃。青年们到山坡上吹木叶、唱山歌。如遇上称心如意的对手,晚上便相邀到布依村寨,通宵达旦地对歌。临别时,主人家用芭蕉叶包着花糯米饭和鸡腿肉分送孩子,作为节日的礼物。

与花米饭有关

望谟县中部的“三月三”与花米饭有关。当时的花米饭的颜色只有三种,黑颜色用来感恩父亲,黄颜色用来感恩母亲,紫红的颜色用来感恩媒人;随着人们情感的加深,花米饭变成了五色花米饭。另外一种传说是相传很久以前,一位布依人家的妇女要回娘家探望父母,但因家境贫穷,没有什么东西可带,就决定做花米饭带回去孝敬父母,结果获得大家的尊重。第三种的说法是一个女子来到情人的墓前用花米饭寄托自己的哀思,人们为这个女子的行动而感动,认识到想念情人尚且如此,每个人应该更加孝敬父母和感恩父母,于是就有“三月三”这样的民俗。

与“祭地蚕”的民俗有关

贵阳市一带的“三月三”的渊源与“祭地蚕”的民俗有关。传说古时有一庄稼汉为避免幼亩遭受虫害,他用了许多方法祭祀都不灵验。后来,他在春播时炒包谷花去喂地蚕,结果保住了幼苗。此后,这一带的布依族为了保护农作物,争取获得丰收,于每年三月初三那天,炒包谷花作供品,三五成群地至附近山坡祭祀“天神、地蚕”,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蚕咬死田地里的禾苗,让五谷丰登。祭毕,人们沿田边土坎边走边唱山歌,并把包谷花撒向田土中。

与“祭祀民族英雄”有关

“三月三”的渊源与“祭祀民族英雄”有关。传说洪水滔天之时,是布依族的先祖“布杰”上天惩戒了雷公,消除了水患,种上了水稻,最后累死在天边。人们为了纪念他,选择农历三月初三在野外杀猪宰羊祭祀他,用代表吉祥的枫树搭起帐篷和歌台来歌颂他。布依族是南北盘江流域的土著民族,居住地大多是坝子,水源好,土地肥沃,据《贵州民间故事集成·安龙卷》记载,东汉末年,一外来部落意欲攻占龙广四十八(布依)寨(包括田坝村),当时驻守广西的汉将岑彭、马武率兵与布依人民一同抗击来敌,战斗中不幸牺牲,时为农历三月初三蛇场天。人们把这两位英雄埋葬在田坝村纳拿与者棉寨之间的土丘上,为他们立碑,修祠堂,并把农历三月初三后第一个蛇场天定为纪念的日子。布依族人民已把二位英雄供为寨神,每年举行一次隆重的祭祀活动,历时三天,但祭祀活动已经不是大家关注的主要内容,而到田坝“赶毛杉树”对歌才是远近闻名的,即已演变成布依族传统的音乐民俗节日了。

祭祀王囊仙、韦朝元等英雄有关

安龙县洞洒、当丈一带的“三月三”与祭祀王囊仙(又名仙姑)、韦朝元等布依族的民族英雄有关。每年的三月三,洞洒村仍然进行祭山和纪念仙姑的活动。阳春季节的洞洒千亩油菜花灿然的坝子里,仙姑田中王囊仙纪念碑越发挺拔,庄严肃穆。随行村民说,上世纪80年代时期,从初五到初八,册亨、望谟、兴义、贞丰甚至安顺、紫云等地上万名各族群众,会自发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纪念英烈,歌会三天里,举行各种悼念活动。

与古时的“上巳节”有关

历史也可以证明“三月三”与古时的“上巳节”有关,是汉族、布依族和其他民族的共同的节日,只是各民族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由于价值观的变化,有的民族还保持这个民俗,有的已经放弃了。总之,“三月三”并未消失,它从汉族地区转向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林林总总的名目存身于世。今日的布依族“三月三”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三月三”文化,在这里人们可以体验布依族远古的文化内涵。

相传,远古的壮乡有个员外生了三个美若天仙的女儿,长女和次女都嫁给了大户人家的公子,只有名叫丽妹的三女儿还没有嫁出去。她聪明过人,能诗能歌,心地善良,经常背着家人乐善好施。芳年十八时,尽管追求她的富人官人络绎不绝,但她都一一回绝,弄得父母伤透了脑筋。

原来丽妹早有了心上人,他是本村贫穷人家的子弟,村民管他叫阿强哥。阿强虽出身贫寒,但心地善良,经常为穷人做好事,无论谁家有什么农活忙不过来,他总是挤出时间前去帮忙,他家有什么好吃的,也少不了相亲们,因而得到了大家的厚爱。

阿强也聪明过人,虽然经文圣书没读多少,但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尤其是吟诗唱山歌,能触景生情,即兴而发。丽妹虽然经文圣书比她读得多,但还拜他为师。阿强见丽妹谦虚好学,总把她当亲妹妹看待,经常一起探讨诗文,这一年农历二月下旬,壮乡举行山歌比赛,丽妹,阿强哥都报名参赛。

听他俩的对歌,人人都如痴如醉,流连忘返。结果双双都得了头名金奖。通过这次比赛,丽妹对阿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尤其对他那聪明绝顶,现编现唱以及乐于助人的品格深感敬佩,于是产生了爱慕之情。

在大家离去后,丽妹有意留了下来,含情脉脉地对阿强吐露了自己的爱意,并发誓说:“如阿强不娶她,她也一辈子不嫁人。”对她的话,啊强十分高兴,但又想到自己的身世,难为情地推辞说:“我出身贫寒,恐怕你父母不会同意这门亲事的。”

丽妹紧紧抱住他,告诉他:“不会吧,只要你登门求亲,他们会同意的。”丽妹追求阿强哥相亲们都知道了,他们都说愿意为阿强捐献彩礼,只要员外家人开恩。

一个深更半夜,丽妹跳窗找阿强哥去了,正当他们相互倾吐衷肠之际,员外家丁闯了进来,强行把丽妹抓了回去,丽妹泣不成声,祈求父母成全她和阿强的这门婚事。说阿强虽家境贫寒,但凭他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一定会有好日子过的。

但固执的父母还是不同意她的哀求。痴情的丽妹眼看不能与阿强结为夫妻了,便心灰意冷,萌发了轻生的念头。到父母都散去入睡后,留下遗书,便悬梁自尽了。门外的丫鬟朦胧中醒来,听到闺房内有异常,打开门一看,她简直惊呆了,丽妹已经寻短见了。

她拼命呼救,顿时,员外一家嚎哭起来,他们看着遗书,悔恨不该干涉女儿的婚姻自由,相亲们听到哭声,知道了丽妹为了反抗父母干涉婚姻自由而愤怒死去,对她深感同情,对员外夫妇极为愤慨。

再说阿强从员外家提亲不成,回到家后,茶饭不思,一头栽倒在床上,父母怎么叫唤他,就是不坑声。当丽妹殉情的噩耗传来,无疑是给阿强重大的精神打击,他脑子嗡嗡作响,想到生不能结为夫妻,死了再阴间也要结为夫妻。

想到这里,他起身走出了家门,三步并做两步,走到员外家,“哇”的一声扑到了丽妹的尸体上,说时迟,那时快,他猛的起身一头撞到梁柱,也殉情了。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三,相亲们见壮乡的好儿子,好女儿双双殉情了,个个悲痛万分,哽咽着,哭泣着。

有的还以山歌老歌颂他们忠贞不屈的爱情,一唱就是三天三夜,三天后才隆重地为他俩下葬。

为了纪念他俩,每年人们便在三月三这一天,蒸着糯米饭,带上鸡鸭鱼肉,上山为他们扫墓,同时联欢唱歌,歌圩就这样形成了。

民族特色

壮族

壮族“三月三”习俗,很多人只知道对歌谈情,其实壮族“三月三”习俗有很多,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饭等也是有趣的节日习俗。

1、包五色糯米饭

节前家家户户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

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2、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

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3、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4、打扁担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

5、对歌谈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

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

6、打铜鼓

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习惯,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现在东兰、天峨等地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群众过祝着节,南丹瑶族举行葬礼祭祀,南丹中堡苗族过春节或遇上喜庆时都要以击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7、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运气”的意头。

扩展资料

布依族三月三节日习俗

祭祀社神:“三月三”是布依族人民敬神祈福的日子。“三月三”各家男人上山祭祀山神。

组织人(祭祀)多是布摩(即摩公,摩文化传承人),活动一开始,先将牛或猪宰杀,这时各家各户就将预先备好的钱纸多的十几张,少则五六张拿去沾上牛的鲜血,预备以后拿去挂在田中或地头,说明此份田土已有人管辖,野鬼不敢侵占,病虫诸灾不敢入侵,保证粮食丰收。

人们点燃香火和红烛,石桌上摆着祭品(非有花米饭不可),寨老站于山庙前台阶上高喊:“敬祭开始!”台下的村民成阶梯状面对社神,神色凝重,气氛肃穆,山林寂然无声。在寨老的带领下,村民九跪三叩首,寨老祈告山神保佑,宣读神灵的告诫和村规民约,并征询大家的意见。

异议统一后,每人在庙前跪下承诺不践约、遵村规,否则将受到山神的惩罚。三月三祭祀山神、水神、寨神。

祭祀民族英雄:有祭祀传说中的民族英雄,有古代的英雄如王囊仙、贺连级等人。

扫寨:由摩公组织队伍把每个农户家的魔鬼妖邪扫出家里,把寨子的魔鬼妖邪扫出寨子,保一方平安。

“祭地蚕”:传说古时有一庄稼汉为避免幼亩遭受虫害,他在春播时炒包谷花去喂地蚕,结果保住了幼苗。

植树挂青(扫墓):各家各户,男主人背着背兜和镰刀,杠着锄头,女主人背着祭品牵着孩子,不辞辛苦地在一个月之内将自己家的祖坟全部上完,并在坟山植树以示纪念。也有宗族集体到祖坟墓地挂青的情况,大家杀猪宰鸡。嫁出去的姑娘要带着祭祀的物品回娘家参加挂青。

踏青:踏青之俗十分古老,基本上是伴随挂青扫墓形成的,人们到山野踏青游春,儿童们摘嫩枫叶做成圆球抛打,妇女们则摘几匹嫩枫叶插在头髻上,把枫树的枝桠插在房屋的四周。当然踏青绝不仅仅是要谈情说爱,更重要的是游戏娱乐。

局促于劳作的人们,此时可以郊原驰骋、山野纵横了。于是,女孩儿树上挂起秋千,男孩儿空地放起风筝、打水枪。

对歌:对歌之俗也是十分古老,基本上也是伴随挂青踏青形成的。聚众畅饮,联络感情。青年男女对唱山歌是布依族“三月三”活动的主题。对歌是祭拜完毕后最重要的活动。以唱歌为媒介开展社交活动,通过唱歌来交朋结友,寻求配偶。

传统体育:对歌期间,除唱山歌外,还有打猎、抛糠包、“耍吉篮”(麒麟舞)、“得浆”(类似陀螺)、斗牛、斗鸡、赛马、马杠(类似高跷)对抗、打竹水枪、下布依棋、荡秋千、放风筝等传统活动。

传统乡场上的经济贸易交流活动:布依族“三月三”节日期间,随着前来参加的人数增多,随之就出现了为活动服务的商贩,他们满载商品纷至沓来,大到家具、小到各种生活用品,还有各民族特有的饰品、食品,货物应有尽有。

进而发展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物资交流和商品交易盛会,促进了布依族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月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布依族“三月三”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上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里,《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阴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三月三风俗如下: 1、壮族: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三月三”是壮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是传统骆越文化的主要表现,统称为“三月三”歌圩。 2、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节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预祝“山兰”(山地旱稻)、狩猎双丰收。老人们携带腌好的山味和酿好的糯米酒,来到村中最享众望的老人家里,席地围坐,在芭蕉叶和木瓜叶上痛饮。 3、土族传统节日鸡蛋会。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或三月初八日、三月十八日,因地而异。届时,在寺庙里举行献牲酬祭,请法师诵经跳酬神舞,以禳灾祛祸,保五谷丰登,人畜两旺。与会群众还随身携带许多熟鸡蛋,一是自食,二是相互敲击作戏。 4、三月三日,是布依族较为普遍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节日来源与活动内容,随居住地区不同有所区别。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一带布依族将“三月三”又叫“祭地蚕”,俗称“地蚕会”。

望谟三月三论文文献

少数民族地区的三月都有节日,尤其是三月初三,因此得名为“三月三”,这是以布依族为主的千百年来长盛不衰的民族传统节日。望谟县为挖掘、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不断提高民族自信和发展软实力,推进“三月三”申报为联合国“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工作进程,增进民族团结,建设“中国布依城”,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从2009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三月三”布依族文化节,集中展示布依族音乐、舞蹈、纺织、服饰、美术等原生态文化,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品牌。望谟县布依族“三月三”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具有外在与内在的美、个体与群众的美、侧面与立体的美、单方面与多方面多维度的美感。“三月三”是布依族特别隆重的民俗节日之一,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三月三”也称“枫香节”,有多种美丽的传说,主题是祭祀感恩。在节日期 间,布依族村村寨寨、家家户户上山为祖先扫墓,用五彩花米饭、鸡肉、腊肉、土酒水果等食品在坟前供奉,男女老少踏青野炊,欢醉而归。

布依族“三月三”的民俗价值及文化特征

布依族 “三月三”是一个跨境的民俗圈,主要分布于贵州省南北盘江红水河两岸,即贵州、云南和广西三省区二十多个县市,面积大约有四万多平方公里。其中,以贵州望谟县的布依族“三月三”的表现最为浓重,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真实性可以达到“全城空巷,满城尽插枫香叶”,其品牌的美誉度得到周边各地的认可。

文化特征

民族性特征: 布依族“三月三”具有布依族文化的特点,是由本民族人世代传承的民俗事象。

布依族三月三对歌活动

社会性特征: 布依族“三月三”是布依人在共同生活中所形成和约定的风俗习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比如说制定村规民约的制度。

集体性特征 :布依族“三月三”是集体创造的结果,在民俗中流传,依靠集体的响应、丰富、发展而来的,并由集体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稳定性特征: 布依族“三月三”为布依人所共同遵守,并且成为约束其行为的标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在传承和发展中,又形成一定的规模。

变异性特征: 布依族“三月三”由于受社会的、政治的和生活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比如说经贸活动已经成为“三月三”的一项重要表现形式。

文化交融的特征: 布依族“三月三”包含有孝道、感恩、和谐、欢乐、富贵、吉祥、团结、情爱等文化内涵。布依族群众认为,不管你当多大的官,你读多少的书,在 “三月三”你必须回家扫墓;布依族有这样的民俗“三月三要起得早,六月六要坐得晚”,这天人们起得比那天都早,把花米饭做好后就烧香敬祖宗和自己家的恩人;“三月三”是“民族团结”节,各民族相互来往,不亦乐乎。

重要价值

布依族“三月三”的民俗价值:

民俗价值:“ 三月三”反映了布依族最真实的生活文化状态,通过传承和发展布依族的“三月三”, 可真实还原布依族人民的文化状态。

宗教价值: 布依族的原始宗教摩文化是“三月三”的'重要组成,反映了布依族从自然宗教向人文宗教过渡的演化情况,对研究人类宗教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历史价值: 布依族的“三月三”是布依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典型的农耕文化色彩。

文学价值 :“三月三”是布依族最重要的对歌节之一,布依族的民间文学多是以歌的形式表述,不管是古歌还是山歌,甚至儿歌。

语言学价值: 如果说布依族摩文学和古歌是语言的基础,那么布依族的山歌就肩负着布依族语言在现代化进程的任务。因为布依族山歌通俗易懂,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丰富和发展布依族语言的词汇量和语法。

社会学价值: 布依族“三月三”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民族与民族的和谐,对当前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布依族认为树是灵魂的象征,“三月三”植树造林可以告慰祖先,同时绿化了家园。

精神文明建设价值: 在少数民族民俗的活动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我们不能忽视民俗活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经济价值: 古老的“三月三”融合了现代文明的活动,如经济活动,“三月三”不但成了文化品牌,也是经济品牌。在保护好望谟“三月三”的基础上,可以开发布依族民俗游和“三月三”的相关食品,特别是布依族五色花米饭。

关于广西三月三的论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广西三月三的作文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成群结队的青年男女身穿节日盛装,云集山头旷野,即兴对唱;嘹亮的歌声像阵阵海浪,此起彼伏,响彻山间。唱完了歌,热闹的人群中又开始了“打扁担”、“打铜鼓”等传统活动这就是广西壮族三月三山歌节的场景。每到三月三,广西的人家都要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个盛大的节日。

三月三的来源有个传说。相传,有个叫刘三姐的姑娘,她心地善良,歌声优美动人。她经常教百姓们唱歌,受到了百姓的爱戴。但后来她遭到了迫害,被人推入水中。刘三姐没有沉入水底,而是骑着一条鱼飞上了天,成为了歌仙。为了纪念她,人们把她升天成仙的日子三月三,定为了节日,并一直流传下来。

三月三这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对歌,当地人称之为“赶歌圩”。大家身着盛装,聚在山头旷野、竹林草坡歌唱。歌声连绵不断,深入人心。一会儿让你感觉置身云海间,云雾绕着你翩翩起舞;一会儿让你仿佛走进了森林,绿色在你旁边荡漾开来勤劳智慧的壮族人,创造了悦耳动人、丰富多彩的山歌,使这一传统民族节日披上了迷人的音韵纱衣。

“打扁担”也是一项广受欢迎的活动。三月三这天,村头巷尾,随处可以听到扁担“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敲击声,节奏强烈有力,声响清脆高亢,热闹非凡。表演者或四人一组,或八到十人一组。他们手执一根扁担,配合着轻松悦耳的竹筒伴奏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声合着村民的欢笑声,汇成和谐幸福的声浪,激荡人心。“打扁担”的表演寓意着丰收喜庆,寄托着人们对来年丰收的美好祈盼。

儿童最喜欢的是做五色饭。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壮族人家会采来红兰草、黄花、枫叶和柴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液浸泡糯米,蒸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这样做出来的五色糯米饭色泽鲜艳、五彩斑斓,就像彩虹掉进了碗里;口感柔软滋润,吃起来唇齿间有淡淡的植物清香,令人回味无穷。据说五色饭受到了仙女的赞赏,人们吃了会身体健康。壮家人喜爱五色饭,把它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

三月三,驱除了人们辛劳一年的疲惫,让人们以更好的心态迎接新的一年。

美丽富饶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尤其是盛大的农历三月三,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兴高彩烈地穿上节日盛装赶来参加,少有几百人,多达数千人或上万人。

顿时人山人海,歌声嘹亮,成了歌的海洋。农历三月三是广西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对歌又是农历三月三的一项主要活动,因此又称“歌圩”或“歌节”。歌圩,是广西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在壮语中被称作“窝墩”、“窝岩”,意为“出野外玩耍”。由于这种活动相互酬唱,彼此对歌,所以古代人之为“墩圩”。广西壮族歌圩,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

传说在以前,有位广西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的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不过,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经流行。

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这里所说的就是男女青年聚会的歌圩。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发展,并定期在固定地点举行。广西壮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不过,农历三月三最为隆重。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择佳偶,别有风情。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山歌。

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随编随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青年男女经过对歌后接触,建立一定感情,相约下次歌圩再会。歌圩上,除对歌外,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有精采的抛绣球,有趣的碰红蛋,热闹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戏等。

我的家乡就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这里保留了许多的风俗习惯,我想介绍的是三月三歌圩节。在我国三月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相传三月三是皇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但是现在,每个民族的三月三都是不同的形式。壮族的三月三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所以又称为歌仙节。

大家都知道山歌是壮族的特色,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又称壮族民歌,是指壮族人民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壮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壮族原始社会时代狩猎时的呐喊。虽然呐喊不能算是歌,但它无疑孕育出了壮族山歌的种子。真正义意上的壮歌应该是从壮族原始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开始,这从现在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可见一斑。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壮民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壮族山歌历史悠久,壮民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几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

歌圩节上抛绣球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哪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不过壮族人玩绣球,以抛绣球为乐,也不是近一两百年的事物了。南宋人朱辅所著的《溪蛮丛笑》,对歌墟的抛绣球活动描述道:土俗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彩新囊豆粟,往来抛接,名为飞纶。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也说:土已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纶。男女目成,则女受纶而男婚已定。所谓飞纶,就是今天的绣球。

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宋《太平寰宇记》中也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已经相当兴盛。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墟活动的地方就有多达26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如今在我们家里,虽然不会以唱山歌的形式过节,但会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等等欢度节日。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将是永恒的经典。

今年,我第一次到乡下姥姥家去过农历三月三,农历三月三是广西壮族传统的节日。广西壮族人民做的五色糯米饭特出名,我是早有耳闻的。一听见五色糯米饭这个词,我嘴都谗了。

到了姥姥家,我叫姥姥演示一次做糯米饭的程序给我看,姥姥笑了笑就答应了。开始,姥姥把枫叶放在臼中捣烂,晒干浸入一定量的水中,姥姥还说,这枫叶一定要泡到明天才能继续做。第二天,姥姥把叶渣捞出来滤净,然后取出黑色染料液体。黑色染料液体要放入锅中用文水煮到五、六十度,再把糯米浸入其中。

姥姥接着把黄栀子的果实提取,再将黄栀子捣碎成片后放入清水里浸泡,就可以得到黄橙色的杂料液体。紧接着,姥姥又用同一品种而叶片形状不同的红蓝草经水煮而成的红色杂料液体和紫色杂料液体跟糯米浸泡。姥姥还告诉我说,这些植物叶片稍长的,颜色就稍深点,煮出来的颜色较浓,泡出来的米即成紫色;叶片较圆的,颜色较浅,煮出来的颜色较淡,泡出来的米即成鲜红。经姥姥这么有一讲,我才知道:原来一种植物还会有两种颜色呢,真是太神奇了!

姥姥说,用这些杂料浸泡过的糯米分别放在锅里蒸十几分钟,就能得出各种各样的糯米饭。说着说着,我口水都流了,真想很快就能吃到五色糯米饭啊!

可是当姥姥还没有做好五色糯米饭时,邻居的小伙伴已经来叫我去赶歌圩了。我听了立刻欣喜若狂,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去赶歌圩呀。我和小伙伴边走边聊天起来,虽然他们说的壮语我一句也听不懂,但是从他们的眼神和笑容里,我知道了广西壮族人民是很热情好客的,就连小孩也不例外。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一个土坡上,只见一对对青年男女肩并着肩在土坡上对歌,周围都围满了观众,真是热闹非凡啊!他们唱的山歌咿咿呀呀的,我都听不懂唱的是什么,但是从那些叔叔阿姨脸上的表情来看,我猜想他们唱的应该是喜庆的山歌。听到他们的歌声,我突然想起现在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里所唱的歌,就有一些选手唱的也是用民族语言唱的歌曲,主持人把它叫作原生态唱法,我想:这些叔叔阿姨们唱的调子大概也应该是原生态唱法吧。

看着看着,我忽然想姥姥还在家给我做五色糯米饭呢,于是我赶紧往家跑去。刚回到家门口,就闻到一股清香味从门缝里钻出来。我赶紧跑进家去,只见饭桌上摆满了香喷喷的五色糯米饭,它们的颜色分别是:红、黄、黑、紫、白五种。我连忙盛了一碗糯米饭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那五色糯米饭色泽鲜艳、五彩缤纷、晶莹透亮,再加上它的滋润柔软、味道鲜美、纯正平和、且有微甘、美味可口、沁人心脾,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

如今,已经过了一个多月,可是每当想起姥姥做的'五色糯米饭,那浓浓的亲情和纯纯的友情便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我爱美丽而迷人的家乡,更爱家乡勤劳热情好客的广西壮族人民!

广西壮族传统歌节。又叫“农历三月三”、“歌圩节”、歌圩,状语交“窝埠坡”、“双龙洞”。

广西壮族人民每到“农历三月三”时,方圆数千里的男女方,都开开心心地穿上盛装来参加,少则几百人,多多则数千人或上万人。顿时,人山人海,歌声响亮,成了歌的世界。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则佳偶,别有风趣。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方,各自三五成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歌。通常由男方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的答应;彼此互相了解之后,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即编即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男女方经过对歌接触之后,建立了一定的感情,相约下一次歌圩再会。

在歌圩上还有碰蛋的习俗:小伙子用手上的彩蛋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急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此外,还有抢花炮、演壮戏、耍杂技、舞彩龙、无彩凤、武术表演、唱桂剧等,整个山乡沉浸在节目的气氛中。

农历三月三,也叫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节日。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农历三月三活动,广西首次在农历三月三节日放假两天,太令人喜出望外啊。

天空细雨绵绵,我来到了壮乡。这壮乡隐藏在群山怀抱之间,一眼望去,全是用竹子搭建的吊脚楼,满地都是嫩绿的野草,一副多么美丽的田园诗画啊。朴实的广西壮族人们热情地邀请我们这些外来的游客进屋里歇息,避雨。我进了一位老大娘的家中,她热情地给我沏上了一杯热乎乎的茶,我和老大娘攀谈起来,对农历三月三民俗有了更多的了解:相传为了纪念广西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人们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

雨住了,人们的心也不由自主地火热起来了。只见方圆几十里的广西壮族男女青年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来到了精心搭制的歌圩台上载歌载舞。圩台周围人山人海,煞是热闹。我好奇地望着舞台上,只见男女分成了两个队,像抛绣球一样,你抛来一句,我就回一句。对山歌到了高潮,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内容也更精彩纷呈了。

姑娘唱问:“什么结果一条心?”小伙子唱答“就是芭蕉结果一条心呀!”还有很多斗智的歌词,大家也被情不自禁地带入到了思索歌词之下句的境界中了。蓦然回过神来,才知壮乡人民的智慧之大,以及壮乡人民对于歌曲的追求之多,这些早已把人们都折服了吧。

天色晚了,人们渐渐散去了,但这壮乡美妙的山歌已深深留在了人们心中。

5、滚布编导:胡玉荣演出单位:五龙乡

每年农历三月,正是风和日丽,春花灿烂的时节,我们广西壮族同胞也迎来一个传统盛大的节日——三月三。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广西壮族三月三节 作文 ,欢迎阅读。

充满奇风异彩的壮族节庆,多数是以村寨或家庭为中心的。说到交际最广泛、规模跨州过县、可以把所有人都牵动起来的节庆,莫过于三月三的歌墟了。

壮族人的能歌善舞是举世闻名的,他们以歌来讲述事情、表露情感、渲泄情绪,自古以来就有以歌会友、赛歌选贤能、以歌传情择偶、赛歌择婿等风俗,逐渐形成了“歌墟”这种以歌为主的节日盛会。

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壮乡处处成了歌的海洋。盛装打扮的人们向“歌墟”涌去,他们带着节前已做好的五色糯米饭和彩蛋,先去祭祀歌仙刘三姐的神像,祈求她赐予歌才。刘三姐是壮族人心目中美与爱、智慧与才能的化身,据说“歌墟”便是为纪念刘三姐而起的。

人们敬过刘三姐后,即争相亮七歌喉相对唱,歌声此起彼落。打擂台式的对歌是最有趣的,应对双方或单对单、或组对组,歌词往往都是脱口而出,即兴“爆肚”,以难倒对方为胜,当然大不乏戏谑诙谐之词,逗得听众哄堂大笑。

节日期间,不但有欢歌笑语,还有抢花炮,耍杂技、舞龙舞凤、演壮戏等各种文娱活动;而最终硕果累累的,却是造就了双双对对的美好姻缘。

实际上,壮族男女青年把三月三视为他(她)们的“情人节”,谁不想抓住这每年一度最好的交际机会,觅得意中人呢?这时,传情择偶的对歌便在歌墟的一角展开。通常先是小伙子唱“游览歌”观察特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就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如果有意,便以歌声回应,彼此有了倾慕之心,就唱爱慕歌。若姑娘觉得小伙子的人才、歌才都合意,就会悄悄将自己精心绣制的绣球赠给意中人。

绣球是用12块花瓣结成的一个圆球,每瓣代表一个月份,它是壮族人的传情信物。有的专访,歌墟场上还会搭起彩棚让男女青年互抛绣球,那场面既欢乐又让人感到情意绵绵,煞是动人。隆重的歌墟往往要一连狂欢几天。而近年来,壮族歌节更发展成为“广西国际民歌艺术节”,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民歌好手也云集而来,自然,活动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了。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我们壮乡的传统节日。

今年的“三月三”又快到了。时间在飞逝,明天就是我早盼望来到的“三月三”了,我的心情哪,甭提多高兴了。

晚上,妈妈就开始作起“三月三”的食品准备。首先妈妈拿来红兰,炒了一下就滚了热水,就把红兰泡入水中,妈妈就用手co着红兰,不过多久,红兰便冒着热气,水变成了红紫颜色的了,香透了。我想……彩妈妈就把糯米洗好,泡入红兰水,等到明天早晨蒸。听了妈妈说明天蒸,我焦急了。但还是得明天吃上这香喷喷的糯米饭,因为明天是“三月三”嘛,这只是准备。然后,妈妈做另一种食品,就是鸡蛋。

第二天清早,我一骨碌地爬床来,穿上衣裤就闻到一股糯米饭的香味。于是,我赶忙来到厨房。早起的妈妈见了我说:“快快来吃糯米饭了。”我兴奋地欢呼起来,拧开饭jin的盖,哇,好香啊,只见饭jin里乘着美丽的糯米饭,有黄色的,白色的,红色的,紫色的。我抓起一大把的糯米饭,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吃了一会儿,妈妈又递给我鸡蛋,我惊喜极了。于是,我又津津有味地吃起鸡蛋来。原来这些美味食品是妈妈一清早起来做的。我想:“……”这天,有的小朋友还结了个鸡蛋网,挂在胸前,网里放着个红通通的鸡蛋(那时__)。我们还拿着鸡蛋,和别的同学斗呢,真是有趣。

我想:人们为什么要做各种颜色的糯米饭,肯定是它表示着使人们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利的含义吧!鸡蛋呢,也许是祝愿我们小孩呢感快长快长,健康成长呢。

每天早上,我都会吃早点,每每来到早点摊前,看着什么包子、饺子、粑这些,我总是了了解决,吃着吃着就想起了每年三月三奶奶做的腊肉韭菜粑。我趴在座位上陷入了沉思。那是去年的三月初三,在我们这管这天叫鬼节,又叫粑节。

快到粑节了,那个星期天我早早的起床,拉着妹妹,到野外采了好多的韭菜,奶奶也提前把米淘洗干净晾晒干磨成了粉,就等着粑节的到来了,去年的粑节正好也是 清明 节,我们祭祖回来后,奶奶就在忙活了,正在那和粉,里面放了韭菜和腊肉丁,我蹲在奶奶旁,问奶奶为什么三月初三叫粑节,为什么要吃粑。奶奶告诉我,在我们这有这么个说法,这要从女娲造人说起,女娲在第七天造好了人,但是她已经很累了,仙气不足,给人灵魂时,没附在肉体,风一吹就飘到野外了,每到三月三那天,野外的一种野韭菜气味最浓,人的灵魂都被吸引了,附在了上面,女娲就叫人去吃这种野韭菜,还要吃米糊,这样就归位了,后来人们就将这种韭菜加米粉掺和在一起做成粑,吃下,灵魂就不再飘走了,粑魂粑魂,再说韭菜粑谐音久财发。我听了,觉得有点迷信,但总算也是一种期盼,期盼平平安安,财运大发,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奶奶揉了好多粑,我在灶下添柴,奶奶在锅里放了些油,把揉好的粑放入锅中,煎几分钟后又翻转过来再煎两三分钟,奶奶说“好了,别再添柴了。”还没等奶奶装起来,我就从锅里抢出一个,那个烫的我左手换右手,香气扑鼻使我忘记了痛,妹妹大老远就喊着“好香好香”,冲进厨房把我手中的粑,抢了去,我还没来得及看清呢,奶奶边说别急别急,多着呢,又从锅里取出一个用纸包着放到了我们的手里。我望着这焦黄的粑,直流口说,我轻轻咬了一口,外脆里嫩,既有腊肉的香味,又有韭菜的清香,好吃极了,我越吃越带劲,一个粑不知不觉就下肚了。我看看妹妹,只见她双手捧着,从四周吃起,一个圆形最后成了圆点被她塞进了嘴里,最后还用舌头向嘴唇四周捞了了一下,就像牛吃草一样。

奶奶拿了两个用碗装着放在锅台里边,供灶神,然后用筷子夹起慢慢地吃着,嘴角还一厥一厥的,每吃一口都用舌头舔一下嘴唇。我一口气吃了六个,妹妹说她也吃了六个。实在肚子装不下,那个好吃真是没的说。恨不得扒在锅沿吃。可惜爸妈常年在外打工,没能吃到奶奶的美味,我想,他们在外也作了家乡的这种粑吧,因为今天可是三月三啊!吃完后,妹妹挺着个大肚子大摇大摆的一手拿着一个出去了,我也不甘落后,也拿着两个藏了起来,等能吃时在来享受。还叮嘱奶奶说,晚上还要吃这粑。想着想着,口水都流进了装早点的袋子里。快到三月三了,我又可以尝到奶奶的,腊肉韭菜粑了。三月三,真好。

布依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在黔西南州主要分布在南北盘江两岸。我老家是布依族,居住在贞丰县平街乡的北盘江岸边。布依族有许多民族节日和风俗习惯,让我记忆最深刻的节日是布依族三月三。

我们布依族村子每年由五家人轮流做东,牵头组织做每年的节日活动。三月三的节日由东家开会决定收钱的多少,然后分头告诉各户,大家按照规定的时间把钱交上,东家在节日的前一天把东西准备好。

节日当天,小孩们穿着五颜六色的新服装,欢快的跳舞,尽情的歌唱;年轻的哥哥姐姐在做古歌比赛;阿姨们上午在家里打糍粑,下午去藏山;叔叔们杀猪祭山祭祖。

神秘的仪式在寨中的古树下进行,只有大男人才能参加,做一些神秘的活动,我们不知道。仪式开始前,由东家和先生在村边路上的树枝上挂稻草绳作为标记,有专人看守着。东家大喊:“各家各户藏山喽!各家各户藏山喽!……”家家户户纷纷关门上山,就开始藏山。仪式开始了,外面的人不能进村,也不能路过村子,否则将受到惩罚。仪式结束后,东家又大喊:“各家各户回家喽!各家各户回家喽!……”大家回家做饭祭祖。

在山上的活动有古歌比赛、吹木叶比赛、斗牛比赛、放风筝比赛等等。

古歌比赛在树林里进行,男女分为两派,一边问一边答,场面非常热烈。答对的大家热烈鼓掌,答错的大家嘲笑他们。比赛一直持续到傍晚,大人叫回家时才收场,大家依依不舍地分手了。

参加布依族过三月三,你会觉得非常有趣!非常奇妙!非常神秘!

今年,我第一次到乡下外婆家去过三月三,农历三月三是壮族传统的节日。壮族人民做的五色糯米饭特出名,我是早有耳闻的。一听见五色糯米饭这个词,我嘴都谗了。

到了外婆家,我叫外婆演示一次做糯米饭的程序给我看,外婆笑了笑就答应了。开始,外婆把枫叶放在臼中捣烂,晒干浸入一定量的水中,外婆还说,这枫叶一定要泡到明天才能继续做。

第二天,外婆把叶渣捞出来滤净,然后取出黑色染料液体。黑色染料液体要放入锅中用文水煮到五、六十度,再把糯米浸入其中。外婆接着把黄栀子的果实提取,再将黄栀子捣碎成片后放入清水里浸泡,就可以得到黄橙色的杂料液体。紧接着,外婆又用同一品种而叶片形状不同的红蓝草经水煮而成的红色杂料液体和紫色杂料液体跟糯米浸泡。外婆还告诉我说,这些植物叶片稍长的,颜色就稍深点,煮出来的颜色较浓,泡出来的米即成紫色;叶片较圆的,颜色较浅,煮出来的颜色较淡,泡出来的米即成鲜红。经外婆这么有一讲,我才知道:原来一 种植 物还会有两种颜色呢,真是太神奇了!

外婆说,用这些杂料浸泡过的糯米分别放在锅里蒸十几分钟,就能得出各种各样的糯米饭。说着说着,我口水都流了,真想很快就能吃到五色糯米饭啊!

可是当外婆还没有做好五色糯米饭时,邻居的小伙伴已经来叫我去赶歌圩了。我听了立刻欣喜若狂,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去赶歌圩呀。我和小伙伴边走边聊天起来,虽然他们说的壮语我一句也听不懂,但是从他们的眼神和笑容里,我知道了壮族人民是很热情好客的,就连小孩也不例外。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一个土坡上,只见一对对青年男女肩并着肩在土坡上对歌,周围都围满了观众,真是热闹非凡啊!他们唱的山歌咿咿呀呀的,我都听不懂唱的是什么,但是从那些叔叔阿姨脸上的表情来看,我猜想他们唱的应该是喜庆的山歌。听到他们的歌声,我突然想起现在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里所唱的歌,就有一些选手唱的也是用民族语言唱的歌曲,主持人把它叫作“原生态唱法”,我想:这些叔叔阿姨们唱的调子大概也应该是原生态唱法吧。

看着看着,我忽然想外婆还在家给我做五色糯米饭呢,于是我赶紧往家跑去。刚回到家门口,就闻到一股清香味从门缝里钻出来。我赶紧跑进家去,只见饭桌上摆满了香喷喷的五色糯米饭,它们的颜色分别是:红、黄、黑、紫、白五种。我连忙盛了一碗糯米饭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那五色糯米饭色泽鲜艳、五彩缤纷、晶莹透亮,再加上它的滋润柔软、味道鲜美、纯正平和、且有微甘、美味可口、沁人心脾,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

如今,已经过了一个多月,可是每当想起外婆做的五色糯米饭,那浓浓的亲情和纯纯的友情便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我爱美丽而迷人的家乡,更爱家乡勤劳热情好客的壮族人民!

春天来了,春姑娘从南方赶到我们身边。小草是她充满阳光的眼睛,小花是她五光十色的衣裳,解冻的小溪是她送给大家的歌声。

“二月二,搓麻线,三月三放风筝。”三月初三,许多地方都有放风筝的习俗。这一天,大家纷纷走到户外放风筝,既陶冶情操,又锻炼身体。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非常喜欢放风筝。

周末,万里无云,碧空如洗,李明、李欢和李丽一家人早早地来到郊外放风筝。李丽拿了一只蝴蝶风筝,李欢和李明拿了一只燕子风筝。

开始放风筝了,三个孩子兴冲冲地来到一片空空的绿草地上。李欢迫不及待地把风筝举到头顶,大声喊:“燕子来报喜喽!”

“小燕子,飞高一些,再飞高一些。”李丽高兴地说。可当她抬头看时,发现有一只老鹰正在天空盘旋,像是在觅食。李丽便皱起了眉说:“你还是别把这个燕子风筝放上天吧!放上天他会被吃掉的。”

李欢笑了,接着说:“那是一只老鹰风筝,不会吃燕子的。”

李丽定睛又看,还真是风筝。

远处,爸爸妈妈早就把三角形的风筝放上了高空。风太大了,妈妈的头发随风"舞蹈",连他自己也没注意到。

渐渐地,放风筝的人渐渐多起来,天上的风筝也逐渐多起来,蜈蚣风筝、红鲤鱼风筝;有的刚飞过头顶,有的只能隐隐约约看到一个黑影子;有的在空中翻着跟头,有的直冲云霄……真是各式各样、千姿百态、五颜六色。天空中,还飘一只断了线的风筝,在漫无目的的飞!那是放风筝的人故意放飞的,因为他们想让风筝把自己美好的祝愿带给远方的亲人。

快乐的三月,美好的春天。

今年的三月三假期我已经盼望很久了,我想让爸爸妈妈带我和弟弟们去田林岑王老山,到叔叔家好好玩一玩。

我正想着要去叔叔家玩什么,电话就“铃铃铃”地响了,妈妈刚接过电话,叔叔和蔼又亲切的声音就从我耳边响起。“今天要不要来我们这里过三月三啊?”妈妈还没来得及回答,我和弟弟们就不约而同地点起了头,妈妈看我们这样子便答应了。随后,妈妈就把我们带上了她那马力十足的越野车,驱车往叔叔家去。待车子驶上了山,我往窗外仔细一看,哇,好高啊!白色的云若隐若现,蓝蓝的天更加美丽,阳光照在云层上面,就像一团仙粉色的棉花。这时的我居高临下,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巨人,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我的脚下。

过了许久,我们到了叔叔家。一进门就看见一口大锅和一大群正在忙碌的人。过了一会儿,只见二婶端着一盘五颜六色的植物叶子走了过来。我弄不清二婶要干什么,决定看个究竟。“二婶,你在干什么啊。”我伸长了脖子。“我要把这些植物的颜色弄到糯米上,这样,就可以做出美味的五色糯米饭了。”听到吃的,我来了劲。见我在那里馋得直舔嘴巴,二婶就说:“这是壮族的传统小吃,你要不要试试?”光说不干哪里行?我立马学着二婶做了起来,好美啊,有黄色的、紫色的、黑色的、白色的、红色的……看得我眼花缭乱,垂涎三尺,着急得都想吃生米了,看着二婶灵活的双手熟练地忙活着,我心里佩服不已。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五色糯米饭就出锅了,大家吃在嘴里美在心里。

吃着自己做的糯米饭,我心里美滋滋的,今年的三月三可真是过得有趣又充实,我要把三月三这些习俗继续传承下去。

壮族传统歌节。又叫“三月三”、“歌圩节”、歌圩,状语交“窝埠坡”、“双龙洞”。

壮族人民每到“三月三”时,方圆数千里的男女青年,都开开心心地穿上盛装来参加,少则几百人,多多则数千人或上万人。顿时,人山人海,歌声响亮,成了歌的世界。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则佳偶,别有风趣。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成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 唱歌 。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的答应;彼此互相了解之后,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即编即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男女青年经过对歌接触之后,建立了一定的感情,相约下一次歌圩再会。

在歌圩上还有碰蛋的习俗:小伙子用手上的彩蛋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急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此外,还有抢花炮、演壮戏、耍杂技、舞彩龙、无彩凤、 武术 表演、唱桂剧等,整个山乡沉浸在节目的气氛中。

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到了。三月三是我们壮族人民传统的盛大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宰羊、蒸糯米饭、煮彩蛋。

三月三的早晨,天刚蒙蒙亮,妈妈就已经把蒸好的五色糯米饭倒进大圆盆里,热腾腾地活像一个鲜花竞艳的花盘。我吃了几口糯米饭,就来到妈妈身边,帮她选蛋煮蛋。妈妈说:煮蛋的时候,火不要太旺,以免蛋在锅里开裂。等水开后,你在一旁用筷子将蛋上下翻一翻,好让它们受到均匀的热度,蛋在锅里就安然无恙了。妈妈说完就忙别的去了。我照着妈妈说的煮好蛋,并把这些蛋涂上七彩颜色,码在竹篮里就像一篮五颜六色的贝壳。

你可知道,碰蛋比赛是三月三孩子们的最大乐趣。我和妹妹拣了几个又尖又大的彩蛋,朝村口跑去,找伙伴们展开碰蛋大战。

村里的伙伴也纷纷来到村口。我们有的把蛋放在衣兜里,走得慢慢的,生怕蛋在衣兜里打起架有的把蛋放进毛线网袋里,挂到胸前;有的两手中各拿一个蛋,兴冲冲地跑来。碰蛋开始了,村口顿时热闹起来,小伙伴们这一群那一伙地围在一起碰蛋比高低。啪!一个蛋被碰破了,人群里爆发出一阵欢笑声。

我和妹妹拿了四个鸡蛋、四个鸭蛋,和小伙伴碰了起来,结果三赢五输,我们把碰破的蛋一个个剥开皮吃掉了。小伙伴们也在剥蛋,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用涂满各种颜色的手抹着沾在嘴边的蛋,笑了。

我们回到家里,只见妈妈正把一碗碗、一碟碟热气腾腾的鱼、肉、菜摆满一桌。这时,爸爸笑盈盈地拎来了几瓶好酒,同邀来的亲戚好友开怀畅饮。一桌人高高兴兴地吃饭、喝酒,欢笑声在屋里回荡着。

三月三,是我们壮家扫墓的节日。

我的家乡在广西扶绥县,每年三月三,都要跟我爸爸妈妈回岜盆老家去扫墓。一大清早,爷爷就蒸好了祭奠先祖用的五色糯米饭。红色,是用红蓝草染成的;黄色,是用密蒙花染成的;黑色,是用枫叶染成的;紫色,是用紫叶染成的。蒸熟的五色糯米钣香喷喷、亮晶晶,一闻到那股清甜的香味,总忍不住伸手抓起一团放到嘴里。

三月三是登高看风景的日子。扫完墓,大人们就带着我爬上墓地附近的小山坡,看看周围的风景,可以看到高速公路,也可以看到附近大学的逐羊景区和 游泳 山泉银泉山庄,还可隐约望见远处的县城,风光美极了。

三月三也是我们壮族唱山歌的节日。青年男女成群结队来到歌坡唱起情歌,穿着壮族节日盛装的大伯大婶们也聚集在这里唱起了歌唱美好生活的山歌:“哎哟尼罗……你来看罗!左江两岸好风光哩……”录相播放到市里的电视上,她们还得过市里的奖状呢!

我爱家乡,我爱家乡的三月三。

广西壮族三月三节作文10篇相关 文章 :

★ 广西壮族三月三节作文5篇

★ 壮族三月三作文5篇

★ 关于壮族三月三作文5篇

★ 广西壮族三月三作文大全

★ 2021广西三月三作文素材5篇

★ 关于三月三的作文

★ 广西壮族三月三国旗下演讲稿范文5篇精选

★ 2020壮族三月三和谐在八桂观后感作文精选5篇

★ 三月三的作文600字满分模板

★ 2020“三月三”线上直播课堂观后感优秀作文5篇

关于三月三的论文题目

5、滚布编导:胡玉荣演出单位:五龙乡

家乡的三月三      王安秀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是我们布依民族一个喜庆的日子——三月三。这个节日让我永远难忘!      盼呀,盼呀,终于把三月三盼来了!      三月三头一天,奶奶准备了好多好多的材料。光是染饭的材料就有三四种,加上做菜的总共有十多二十种,爸爸、妈妈都上坡种地了。我看到奶奶忙得团团转,虽说是阴雨天,可是奶奶满头是汗!我在旁边只是干着急,总是插不上手,只好在一旁一边看,一边听奶奶讲着三月三的食俗。奶奶说:“三月三这一天,我们布衣人家要吃五色糯米饭,五色表示五谷丰登。五色饭要在头一天做好,因为有色的饭都是用山上植物的叶或花煮水后分别泡制,然后单独蒸好搅拌而成,要的材料多,手续也多。”奶奶还说:“蒸糯米饭不单单为了吃,更重要的是为第二天上坟祭奠做准备……”。听奶奶把故事讲完,五色糯米饭已做好了,看着看着,我的嘴角渐渐湿润起来。      三月三一大早,天空下着蒙蒙细雨。我和爸爸、妈妈、大伯、哥哥、姐姐、弟弟等一大家人背着一块腊肉、一只公鸡、一盆蔬菜、一些作料和昨天蒸好的五色糯米饭,带上一些炊具、香烛钱纸,扛着锄头,拿着刀,就向我们的坟山走去。来到坟山后,大伯就为大家分好了工。大伯、爸爸负责杀鸡炒菜,妈妈等女同胞负责热饭洗菜,我们哥弟几个负责找柴和烧火。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忙碌,饭菜终于摆上了坟前的石桌,爸爸和大伯点上蜡烛,烧了钱纸,我们哥姐几个磕了头,放了火炮,爸爸们倒了一碗酒后,我们就高高兴兴的吃饭了。不知是什么原因,这顿饭我吃得特别的香,味道就是特别的美。可能是我完成了一个美好心愿的缘故吧!      吃过饭,我唱着老师教的《三月三》歌儿回了家。三月三呀三月三,您真是一个让我难以忘记的日子!      点评:这篇文章小作者把自己在过“三月三”当中的所见所闻朴实的作了描述,不仅把事情交代得清楚,更表现了一个布衣小女孩的执着与天真,以纯朴的语言表达了对家乡民族风情的热爱之情。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广西三月三的作文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成群结队的青年男女身穿节日盛装,云集山头旷野,即兴对唱;嘹亮的歌声像阵阵海浪,此起彼伏,响彻山间。唱完了歌,热闹的人群中又开始了“打扁担”、“打铜鼓”等传统活动这就是广西壮族三月三山歌节的场景。每到三月三,广西的人家都要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个盛大的节日。

三月三的来源有个传说。相传,有个叫刘三姐的姑娘,她心地善良,歌声优美动人。她经常教百姓们唱歌,受到了百姓的爱戴。但后来她遭到了迫害,被人推入水中。刘三姐没有沉入水底,而是骑着一条鱼飞上了天,成为了歌仙。为了纪念她,人们把她升天成仙的日子三月三,定为了节日,并一直流传下来。

三月三这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对歌,当地人称之为“赶歌圩”。大家身着盛装,聚在山头旷野、竹林草坡歌唱。歌声连绵不断,深入人心。一会儿让你感觉置身云海间,云雾绕着你翩翩起舞;一会儿让你仿佛走进了森林,绿色在你旁边荡漾开来勤劳智慧的壮族人,创造了悦耳动人、丰富多彩的山歌,使这一传统民族节日披上了迷人的音韵纱衣。

“打扁担”也是一项广受欢迎的活动。三月三这天,村头巷尾,随处可以听到扁担“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敲击声,节奏强烈有力,声响清脆高亢,热闹非凡。表演者或四人一组,或八到十人一组。他们手执一根扁担,配合着轻松悦耳的竹筒伴奏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声合着村民的欢笑声,汇成和谐幸福的声浪,激荡人心。“打扁担”的表演寓意着丰收喜庆,寄托着人们对来年丰收的美好祈盼。

儿童最喜欢的是做五色饭。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壮族人家会采来红兰草、黄花、枫叶和柴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液浸泡糯米,蒸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这样做出来的五色糯米饭色泽鲜艳、五彩斑斓,就像彩虹掉进了碗里;口感柔软滋润,吃起来唇齿间有淡淡的植物清香,令人回味无穷。据说五色饭受到了仙女的赞赏,人们吃了会身体健康。壮家人喜爱五色饭,把它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

三月三,驱除了人们辛劳一年的疲惫,让人们以更好的心态迎接新的一年。

美丽富饶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尤其是盛大的农历三月三,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兴高彩烈地穿上节日盛装赶来参加,少有几百人,多达数千人或上万人。

顿时人山人海,歌声嘹亮,成了歌的海洋。农历三月三是广西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对歌又是农历三月三的一项主要活动,因此又称“歌圩”或“歌节”。歌圩,是广西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在壮语中被称作“窝墩”、“窝岩”,意为“出野外玩耍”。由于这种活动相互酬唱,彼此对歌,所以古代人之为“墩圩”。广西壮族歌圩,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

传说在以前,有位广西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的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不过,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经流行。

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这里所说的就是男女青年聚会的歌圩。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发展,并定期在固定地点举行。广西壮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不过,农历三月三最为隆重。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择佳偶,别有风情。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山歌。

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随编随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青年男女经过对歌后接触,建立一定感情,相约下次歌圩再会。歌圩上,除对歌外,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有精采的抛绣球,有趣的碰红蛋,热闹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戏等。

我的家乡就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这里保留了许多的风俗习惯,我想介绍的是三月三歌圩节。在我国三月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相传三月三是皇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但是现在,每个民族的三月三都是不同的形式。壮族的三月三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所以又称为歌仙节。

大家都知道山歌是壮族的特色,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又称壮族民歌,是指壮族人民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壮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壮族原始社会时代狩猎时的呐喊。虽然呐喊不能算是歌,但它无疑孕育出了壮族山歌的种子。真正义意上的壮歌应该是从壮族原始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开始,这从现在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可见一斑。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壮民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壮族山歌历史悠久,壮民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几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

歌圩节上抛绣球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哪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不过壮族人玩绣球,以抛绣球为乐,也不是近一两百年的事物了。南宋人朱辅所著的《溪蛮丛笑》,对歌墟的抛绣球活动描述道:土俗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彩新囊豆粟,往来抛接,名为飞纶。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也说:土已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纶。男女目成,则女受纶而男婚已定。所谓飞纶,就是今天的绣球。

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宋《太平寰宇记》中也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已经相当兴盛。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墟活动的地方就有多达26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如今在我们家里,虽然不会以唱山歌的形式过节,但会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等等欢度节日。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将是永恒的经典。

今年,我第一次到乡下姥姥家去过农历三月三,农历三月三是广西壮族传统的节日。广西壮族人民做的五色糯米饭特出名,我是早有耳闻的。一听见五色糯米饭这个词,我嘴都谗了。

到了姥姥家,我叫姥姥演示一次做糯米饭的程序给我看,姥姥笑了笑就答应了。开始,姥姥把枫叶放在臼中捣烂,晒干浸入一定量的水中,姥姥还说,这枫叶一定要泡到明天才能继续做。第二天,姥姥把叶渣捞出来滤净,然后取出黑色染料液体。黑色染料液体要放入锅中用文水煮到五、六十度,再把糯米浸入其中。

姥姥接着把黄栀子的果实提取,再将黄栀子捣碎成片后放入清水里浸泡,就可以得到黄橙色的杂料液体。紧接着,姥姥又用同一品种而叶片形状不同的红蓝草经水煮而成的红色杂料液体和紫色杂料液体跟糯米浸泡。姥姥还告诉我说,这些植物叶片稍长的,颜色就稍深点,煮出来的颜色较浓,泡出来的米即成紫色;叶片较圆的,颜色较浅,煮出来的颜色较淡,泡出来的米即成鲜红。经姥姥这么有一讲,我才知道:原来一种植物还会有两种颜色呢,真是太神奇了!

姥姥说,用这些杂料浸泡过的糯米分别放在锅里蒸十几分钟,就能得出各种各样的糯米饭。说着说着,我口水都流了,真想很快就能吃到五色糯米饭啊!

可是当姥姥还没有做好五色糯米饭时,邻居的小伙伴已经来叫我去赶歌圩了。我听了立刻欣喜若狂,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去赶歌圩呀。我和小伙伴边走边聊天起来,虽然他们说的壮语我一句也听不懂,但是从他们的眼神和笑容里,我知道了广西壮族人民是很热情好客的,就连小孩也不例外。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一个土坡上,只见一对对青年男女肩并着肩在土坡上对歌,周围都围满了观众,真是热闹非凡啊!他们唱的山歌咿咿呀呀的,我都听不懂唱的是什么,但是从那些叔叔阿姨脸上的表情来看,我猜想他们唱的应该是喜庆的山歌。听到他们的歌声,我突然想起现在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里所唱的歌,就有一些选手唱的也是用民族语言唱的歌曲,主持人把它叫作原生态唱法,我想:这些叔叔阿姨们唱的调子大概也应该是原生态唱法吧。

看着看着,我忽然想姥姥还在家给我做五色糯米饭呢,于是我赶紧往家跑去。刚回到家门口,就闻到一股清香味从门缝里钻出来。我赶紧跑进家去,只见饭桌上摆满了香喷喷的五色糯米饭,它们的颜色分别是:红、黄、黑、紫、白五种。我连忙盛了一碗糯米饭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那五色糯米饭色泽鲜艳、五彩缤纷、晶莹透亮,再加上它的滋润柔软、味道鲜美、纯正平和、且有微甘、美味可口、沁人心脾,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

如今,已经过了一个多月,可是每当想起姥姥做的'五色糯米饭,那浓浓的亲情和纯纯的友情便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我爱美丽而迷人的家乡,更爱家乡勤劳热情好客的广西壮族人民!

广西壮族传统歌节。又叫“农历三月三”、“歌圩节”、歌圩,状语交“窝埠坡”、“双龙洞”。

广西壮族人民每到“农历三月三”时,方圆数千里的男女方,都开开心心地穿上盛装来参加,少则几百人,多多则数千人或上万人。顿时,人山人海,歌声响亮,成了歌的世界。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则佳偶,别有风趣。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方,各自三五成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歌。通常由男方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的答应;彼此互相了解之后,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即编即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男女方经过对歌接触之后,建立了一定的感情,相约下一次歌圩再会。

在歌圩上还有碰蛋的习俗:小伙子用手上的彩蛋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急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此外,还有抢花炮、演壮戏、耍杂技、舞彩龙、无彩凤、武术表演、唱桂剧等,整个山乡沉浸在节目的气氛中。

农历三月三,也叫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节日。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农历三月三活动,广西首次在农历三月三节日放假两天,太令人喜出望外啊。

天空细雨绵绵,我来到了壮乡。这壮乡隐藏在群山怀抱之间,一眼望去,全是用竹子搭建的吊脚楼,满地都是嫩绿的野草,一副多么美丽的田园诗画啊。朴实的广西壮族人们热情地邀请我们这些外来的游客进屋里歇息,避雨。我进了一位老大娘的家中,她热情地给我沏上了一杯热乎乎的茶,我和老大娘攀谈起来,对农历三月三民俗有了更多的了解:相传为了纪念广西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人们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

雨住了,人们的心也不由自主地火热起来了。只见方圆几十里的广西壮族男女青年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来到了精心搭制的歌圩台上载歌载舞。圩台周围人山人海,煞是热闹。我好奇地望着舞台上,只见男女分成了两个队,像抛绣球一样,你抛来一句,我就回一句。对山歌到了高潮,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内容也更精彩纷呈了。

姑娘唱问:“什么结果一条心?”小伙子唱答“就是芭蕉结果一条心呀!”还有很多斗智的歌词,大家也被情不自禁地带入到了思索歌词之下句的境界中了。蓦然回过神来,才知壮乡人民的智慧之大,以及壮乡人民对于歌曲的追求之多,这些早已把人们都折服了吧。

天色晚了,人们渐渐散去了,但这壮乡美妙的山歌已深深留在了人们心中。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