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工作探析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试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工作探析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文摘要: 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建立有效的教师团队合作机制,有利于推动高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研究,促进教学经验的交流,开发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健全教学团队的管理机制;二是构建合理的团队组织结构;三是创新教学团队成员的合作模式;四是营造和谐的团队文化;五是改革教学团队的评价机制。通过这些措施切实加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推动本科教学的革新发展。
论文关键词: 教学团队;建设;教学
随着《关于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1]226号)的出台,专业建设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抓手,而教学团队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有利于推动高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研究,促进教学经验的交流,开发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在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教学质量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明确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1.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国际上很多高校都鼓励教师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以团队形式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例如在迈阿密大学,教师学习共同体(Faculty Learning Communities,FLCs)是一个由教师和学校职员组成的学习项目团队,人数一般是8~12人。团队以促进教与学为目标,频繁地组织研讨活动,为成员提供申请项目资助、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参与者可以自行选择一个焦点课程或项目,与自身工作相结合,设计案例、尝试教学创新、评价实施效果;参与到两周一次或更加频繁的研讨中,并把项目成果在学校或者国内的交流会上展示,借助教学团队这一平台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国内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认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指高校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方式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使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持续提高,不断完善,在发展过程中尤其强调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注重其作为教学工作者的发展。教师完成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参加到学习共同体中,通过团队的合作探究、团队成员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分享,逐渐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能力。
2.改革、创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质量
师资是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建设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优秀教学团队,通过集体研讨、课堂观摩、开发教学资源等方式,可以为改革、更新教学理念提供契机,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优化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
1.健全教学团队的管理机制
规范顺畅的管理机制是促进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保障,为促进教学团队建设,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制定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关于基层教学团队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和校级培育教学团队评选办法》等管理文件,开展了三级教学团队,即基层教学团队—校级培育教学团队—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形成了教师—教学团队—教学系—学院—学校的教学管理体系,规范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1)教学团队组建。学校规定基层教学团队可以围绕单一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实习课程、实践课程组建,也可以围绕专业系列课程,或学科性质相近的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构成的课程群组建。原则上本科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研究生学位课、其他学生受益面广的课程以及重要实践环节须以单一课程为核心组建教学团队。在团队人数方面,要求每个基层教学团队的人数不少于4人,不多于12人。在团队负责人选定方面,团队负责人应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并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学生授课。
(2)教学团队备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要求各院系根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关于基层教学团队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负责所属基层教学团队的认定工作,并向教务处或研究生院备案新建设教学团队的基本情况(名称、承担的课程、团队成员名单等),以实现规范管理。
(3)教学团队运行管理。在教学团队的日常管理方面,学校要求各个教学团队制订团队工作制度,每个学期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撰写工作总结,工作内容应包括教学大纲制订与实施、课程(实践环节)建设、教材建设、青年教师培养及其他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围绕教学质量的提高积极开展各种教学研究活动。
(4)教学团队网站建设。为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学校还开发了教学团队网站,由教务处牵头组织,各院系教学团队共同建设、管理和维护,将团队研讨纪要、教学改革论文、课程教学材料等在团队网站上进行及时更新,为团队之间的交流创设平台。
(5)教学团队评价考核。学校要求各院系负责对每个教学团队的运行状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教务处或研究生院备案;学校每年从备案的基层教学团队中评选校级培育教学团队和校级优秀教学团队;作为院系日常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学校每年对院系基层教学团队的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考核。
2.构建合理的团队结构
作为高校教学团队,一方面要有出色的团队带头人。带头人应为本学科或专业的专家,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的能力;另一方面,团队要具备合理的梯队结构。团队成员在年龄、职称、知识结构上要科学合理,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实现团队的技能互补和成员技能的共同提高。
3.丰富团队成员的合作交流模式
多元化的、丰富的、创新的团队合作模式可以增强团队建设的效果。北师大的刘宝存教授在其相关论文中介绍,20世纪70年以后团队教学在美国开始应用于高等学校,在传统的学科组织之外,还形成了各种形式的研究和教学团队,如同事互助小组、任务小组、项目计划、学术沙龙、午后茶、论坛、研究中心、实验室、研究所、课题组、首倡行动计划、研究协作组、讲座、工作站等形式,为教师交流提供了平台,也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契机。
国外开展教学团队合作的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整体团队模式”,团队成员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就教学问题或某个项目开展交流,共同完成合作设计→目标、任务呈现→集体工作→过程呈现→反馈与改进→合作工作→评价等事项;另一种是“小组互补模式”,团队中确定多个小组,每组一般有3~5个成员,各小组针对整体目标的若干个分解任务分别进行研究合作,不同小组之间通过交流达到整体目标的实现。
创业团队尤其要注重人才培养。团队职能必须明确,目标才能实现。 1、明确团队目标打造一支良好的创业团队,首先需要明确团队创业目标,团队目标,要让每个人有努力的方向,大家朝着目标各自的目标前进,一致向前,才能达成团队目标。2、明确团队任务有了奋斗的目标,还要有具体的任务目的,否则一切都只是空想,既然在思想上达成一致,在行动上更要一致,劲往一处使,明确任务,积极奋斗,不断提升,向终极目标靠近。3、划分团队职能创业团队职能和责任必须划分明确,每个人要有明细的分工,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事半功倍,否则只会事倍功半。4、培养团队领导重点培养,全面指导。让有能力的人充分发挥其才能,并循循善诱引领团队进步。让一个人带领一群人,想着正确的方向奋斗。5、健全创业团队制度一个成功的创业团队需要有良好的团队文化和团队制度作为精神支柱。制度的建立健全,关乎一个团队的生死,建设人性化的企业制度,让每个人自觉遵守,自愿服从,不但能降低团队管理的成本,对团队提升也是具有极大的帮助。6、树立创业团队形象,打造团队品牌,建设团队文化团队要进步,精神是基础。良好的口碑,过硬的品牌,优秀的文化,不可或缺的要素,才能引领团队发挥才能,提升企业价值观和团队核心竞争力。7、优化奖惩机制管理好团队,就要合理完善的奖惩制度,给积极奉献的给予奖励,激励进步,对于损害团队利益的,坚决给予惩罚,让员工积极奋进,而不是消极散漫。8、提升团队员工福利福利待遇是员工积极发挥才能的重要因素,个人积极努力了,团队才能有提升的价值,所以,9、鼓励发展空间鼓励员工了解团队,参与组织和团队建设,积极提升个人能力和发展空间,让员工看得见自己的未来和价值,更要让员工感到成就感和能力提升。
大学生创业活动开展的核心是形成规模化创业团队,因而在活动中需要了解整个团队的运行机制,管理大学生创业方向,并且对小组成员进行德育 教育 活动,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和 创新思维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团队创业建设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 随着创新创业理念的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加入创新创业的队伍当中。他们将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股巨大潜在力量。然而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也存在一定的短板,需要加强必要的引导和管理。 文章 调查和分析了江西几大高校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运行状况,提出了相应的引导 方法 和管理策略。
关键词 在校大学生 创新创业 引导方法 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DOI:
0 引言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而在校大学生将会是这种新动力中的关键力量。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一个认识与实践完美结合的过程,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国务院和教育部相继颁发了鼓励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各种文件和优惠政策。于是,江西各大高校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开始兴起,但是,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如何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更有效地帮助和促进在校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将是目前江西省政府和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也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要途径之一。
1 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与分析,江西高校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建设、管理和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各式各样,表现形式不同。有的团队目标不明确,有的团队协调不紧密,有的团队分工不明确;在团队运行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团队成员意见不一致、团队成员组成不稳定和任务进度严重滞后等现象。经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虽然江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问题的侧重点不一样,出现问题的时间点也不一样,但是这些团队存在的主要问题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冲突
由于在校大学生的学习规划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有些团队成员在组建团队之前是将创新创业当做大学规划的首要任务,但是往往被后来的 考研 或 考公务员 计划所代替。于是,在项目运作的过程中出现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冲突。这些成员自然就没有将自己的主要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创新创业活动之中。与此同时,合作与竞争理论①提倡的一个团队应当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合作意识,相互交流、尊重,共享信息和资料等理念就难以执行,团队合作效率大打折扣。尽管有些团队在组队之前就提前说明了要放弃考研和考公务员,成员也认为不会出现这种冲突,但是很多在校大学生在父母的劝说和阻力之下,最后还是放弃了团队目标。
团队成员不同专业导致的问题
江西高校大多数创新创业团队的成员来自不同学院或不同专业,只有极少数的团队成员都是一个专业。因此,每个成员所熟知的领域不同,知识结构和 思维方式 也存在较大差异。于是,他们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就不断出现分歧,甚至产生严重的冲突。在组队时,为了让团队知识结构更加科学与完善,大多数团队的成员都是来自不同的专业,可是遇到困难讨论之时,这种专业的差异却变成了求同存异的拦路虎。有些团队甚至在处理专业差异的时候表现得非常不科学和不理性。
团队成员对自身定位不准
准确的自身角色定位是团队建设的基础。团队中每个个体应该有自己的准确定位。然而有些团队成员缺乏角色定位意识,导致定位不准,以至于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作用,甚至产生负面影响。由于现在在校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可能在成长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以致成员对自身工作范围把握不清楚,最典型的现象就是有的团队成员仅仅根据自己的 爱好 行事,而不是将自己的优势与团队的需求相结合,最后往往因为个人因素的影响,使得团队项目的执行效率降低。
进度制定与控制问题
进度控制是比较实际状态和计划之间的差异,并做出必要的调整使项目向有利的方向发展。②理论上,大多数团队成员都知道一个项目是否能及时完成与项目的进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有些团队为了加快进度,忽视注重项目的质量,虽然脚步加快了,但是把项目给毁了;有些团队项目管理 措施 不科学,团队工作安排和项目进度方面出现偏差,使得团队成员感到巨大压力而影响项目进度。有些团队成员也可能由于弥补学业而导致自己的团队任务进度滞后等等。这些都是由于没有根据成员的能力大小进行合理的进度安排与控制而出现的不良现象。
指导老师和高校自身问题
为了更好地组织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江西高校为每个创新创业团队配置了至少一名指导老师。实际上,大多数指导老师基本是从高校到高校,缺乏创业经历,也没有多少企业工作 经验 。另外,江西高校基本没有对指导老师进行创业指导培训,也没真正意识到在校指导老师独有的缺点和短板。指导老师的知识与企业运行管理之间的错位不仅仅是指导老师本身的经历问题,而且也是由于高校对指导老师继续培训 企业管理 知识的空白而造成的。
2 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办法
因为只有在团队所有成员对所要达到的整体目标持一致的肯定和充分的认同,才能为之付出努力,并最终共同实现目标,因此,面对江西高校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出现的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和方法。根据成员专业的不同,关注和擅长的领域也有所差别,本文主要从制度管理③和项目驱动④两个方面出发,为解决成员目标转变、角色定位不清、成员职责不明和指导老师不专业等问题给出以下建议。
制定管理制度,签订团队协议
建立一套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内容规范、奖罚分明的团队管理制度是实现团队目标的重要保障。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制度应该涉及创业目标、发展方向、团队资金、成员分工、事务管理等内容,做到权责明晰、赏罚分明,同时,每个成员都必须认同和遵守该制度,并签订相应协议。有了制度,团队成员就不能因为个人原因而随心所欲做出一些不利团队目标实现的行为。有了制度,团队的功能和组织结构明确化,每个成员必须在性格、经历、能力、专业背景等方面形成互补,以解决团队成员带来的相互排斥,最大限度地提高团队的运行效率。有了协议,团队对成员的约束力得到执行并有效,所有成员在签协议之后都对制度建立了一种严肃和遵守的态度。
弱化缺点,点亮优势,挖掘潜力,提高效益
加强团队的运营建设,运用“木桶原理”,把每个成员都看成是围成团队木桶的木板,那么优势和技能互补的成员则是团队成功的保障。团队真正的核心在于实现取长补短。专业的不同,性格的差异,爱好的差异等在合作过程中逐步由摩擦不断转变为遇事商议、分工合作。技能上的互补使团队成员互 相学 习、发挥优势,从而提升工作质量。不同专业的团队成员,价值观不同,看待问题的思维角度也不同,所以需要专业上的沟通和交流,需要挖掘各自的潜力和优点,使用恰当的方法,融合不同专业的优势,提高项目执行效益。
建立完善的创业导师管理机制
为了优化创业团队导师队伍结构,政府和高校应该建立一支以高校教师和企业高管为主的导师队伍。政府定期对高校教师举行创业指导的相关培训,高校定期举行教师和企业高管的交流研讨会,甚至可以与企业进行交换指导,让高校创业创新指导老师直接进入企业学习。与此同时,高校制定的指导老师管理机制必须坚持严格的选聘标准、条件与灵活的选聘方法相结合,明确创业导师的相关职责和任务。
3 总结
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将进一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但是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现状也有待政府和高校去发现问题,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法。总之,政府和高校应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管理和发展,使得团队成员科学地组织和控制项目,使得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在保证成本、质量和进度的要求下实现创业目标。
注释
① 高太光,王丽敏,任树伟,肖昆.基于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习的平台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研究――以公共事业管理和信息管理专业为例[J].赤子(上中旬),:165.
② 邢晓阳.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的困境与消解路径[J].产业与科技论坛,:195-196.
③ 李含芳.项目团队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项目管理技术,:109-112.
④ 李凌.软件项目管理中的进度控制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309-319.
摘要:随着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增多,对新成立的众多创业组织的建设和科学管理也日益暴露出诸多问题,如何实现好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科学化管理,成为了大学生创业团队以及做相关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所关心的热门话题。本文就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初建及成形之后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挖掘出影响大学生创业团队走向长远的障碍因素,从而寻实现这一问题的路径突破。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团队;管理;现状
1 大学生创业团队组建的特点分析
随着市场就业压力的增大,政府鼓励 创业政策 的出台,大学生创业团队数量如雨后春笋般凸显出来。大学生群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和社会 文化 传播阵地的主流,自主创业,自谋出路,组建创业团队,相应政府号召,支援市场不足。其成功与否不及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及长远发展。因此,深入剖析其成长特点,有利于更好地找到他们在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各问题,更好地指导其发展,使其更健康的成长,从而使之最终成为一支能够支持的住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兴趣、目标的一致性
不同于社会上单个的或者合伙人式的创业人,他们的组建不是单纯的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更多的是因为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而走到了一起。大学生创业团队内部人员基本上是相互熟悉的本专业同学,或者是关系较好的朋友。同时促成大学生创业团队组建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还应该包括他们想获得更多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以便在进入社会前,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和就业资本。由此可见,在对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指导时,还应该考虑到其心理因素。不能单纯的将其简单的等同于社会上创业组织加以考虑。是共同的兴趣、目标的一致将其粘合在一起的,同时这也是激发他们共同向前的一种内在动力。
专业结构的异质化
兴趣和目标的一致是大学生创业团队组建的黏合剂,知识和专业则是黏合剂的主配料,是创业团队走向成功的开山利刃。大学是专业分工的最明显的地方,专业的多元化最突出。大学容纳和发展了社会专业分工的需求。各专业的人才为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组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人力资源,受这种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创业团队内部人员的专业结构也丰富多彩,体现出专业结构异质化的特点。这种特点可以说是把双刃剑,如果能科学调配,各尽所能,使其专业分工得到合理化,对创业团队是一种正向支持;反之,则会成为阻碍创业团队发展不可逾越的门槛儿。很多团队因兴趣和爱好走到一起,却最终因专业观点相异产生分歧,最终不欢而散,将创业搁浅,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伤害了同学之间的感情。
年龄结构的年轻化、单层化
管理学上认为老、中、青三结合梯次人员数目组成是较为科学的组织成员构成。大学生创业团队由于是在校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走到一起的,创业之初,人员的组成的年龄结构呈现出清一色的青年面孔。创业队伍的年轻化有利于创业团队对市场新鲜事物的接纳和吸收,有利于创新思维的产生。但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缺乏辨别市场信息真伪的经验和能力,也是这一特点两面性所暴漏出的问题所在。当然这并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但忽视经验的重要性,一味冒进,是大学生创业团队在这一特点之上,泛生出来的弊病,可能成为阻碍其成功的一个重要障碍。
2 当前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分析
创业团队的人员流失和组织夭折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当前大学生创业团队在组建和管理过程中呈现出多种不合理因素,成为制约其成长的重要障碍,究其勉励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整合不完整
创业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从市场不断获得新的、充分的信息资源,信息的整合是一个包括信息的搜集、信息加工、信息吸收和信息反馈的一整套过程。市场参与者首先要对市场信息有灵敏的嗅觉,尽可能多的搜集与自己相关的有用信息。信息的搜集是信息整合的开始,由于市场信息瞬息万变,来源 渠道 杂乱,因此对信息的搜集不仅要及时、迅速,还要准确、可靠。这就需要对前期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再加工,以便能提炼出的信息精确、无误。提前预测,以便对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市场调节的滞后和盲目,而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组织成员基本是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由于其所处环境的半封闭性,以及其自身经验不足所限,对市场信息的把握和反应速度也就相对迟缓,对信息的加工和提炼也相对粗糙。信息整合不完整会严重影响到其创业思路和创业进程。
资金管理不周全
创业资金是引动 创业项目 起步的原动力。首先,资金的来源的稳定和持续不能得以保证。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组成者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经济来源不稳定,依靠今天支持和自己勤工俭学所能提供的资金是相当有限的。近年来国家在鼓励大学生创业,自谋出路的同时,考虑到了其可能面临的资金方面的障碍,在资金和政策上均提供了些许帮助,这部分资金对于小本创业,小打小闹的创业个人来说还是相当客观的。但对于立足长远的创业团队的创业项目来说可谓杯水车薪。虽说有可能获得天使投资等外来资金的支持,但如何吸收和引进这种持续、稳定的资金则是应该首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况且创业团队所面临的还是一个循环流转的创业过程,资金既要支持流动,又要支持抵御风险,流动资金和储备资金是两种概念,没有雄厚稳定和持续不断的资金支持是不可能盘活整个创业过程的。再者,科学的财账管理是保证资金持续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创业团队对资金的吞吐和管理不能按照正常的公司发展规划进行是导致创业过程破裂的重要原因。
管理方式不科学
科学化管理是保证创业团队正常运营的保证。大学生创业团队的成员之间多是相识的同学,维持其人际间纽带的则是同学之间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创业的前期是靠着这种关系组合起来的,但随着创业过程的深入和创业组织的壮大,仅仅依靠同学之间的默契和约定俗称的校园人际是远远不够的,缺乏科学化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就难以在创业的过程中将各种力量进行综合,难以形成合力。这将是导致大学生创业团队后期过程难以持续的关键性因素。据一家管理咨询公司2007年的调查,在我国100家由大学生创办的成长较快的中小企业中,其中一半的创业团队无法顺利熬过公司创立的头5年,在12个创业团队的个例中只有2家在创立后的5年内团队保持初期的完整[1]。 3 提升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与管理水平的路径探索
提升创业理念,营造创业团队的文化氛围
创业团队成员的共同理念和共同愿景是凝结团队的基础,也是团队在创业过程中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精神支柱[2]。提出具有共同愿景的创业目标和创业 口号 是凝聚创业组织成员内在动力的基础。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组建从一开始就应该有为之长远发展着眼的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发挥每一个创业成员的积极主动性。心甘情愿的为了团队共同的利益而工作。这同时也是创业团队最终走向企业形式所内含的 企业文化 基础。由此建立起来的创业团队在后期的管理中,还要创新企业文化,针对不同时期的创业现状,设计出更高、更好的阶段性目标,由此一步步壮大起来的创业团队,才能依靠精神支撑走的更远。
寻求稳定的合作支持
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建立之初,面临着资金和经验不足的困境。如果能够寻找到能够可以挂靠的创业合作伙伴,不仅能够获得资金上的持续支持,还能弥补经验上的不足。在前期对市场进行过充分的调查的基础上,设计出创业方案和规划产品,然后寻求能够创造合作机会的已成长起来的合作伙伴,以技术和创业项目等软实力做股权抵押,共同开发,相互合作,互利共赢。这是一种简捷且见效快的创业思路。是未来大学生创业团队需要引鉴的理想模式。当然对这种创业方式的借鉴,需要有占领市场空白的优势。需要对市场信息进行大量的调查分析,最终得出丰富、科学的一手资料。这是寻求创业合作和背靠的基础所在。
组建学习型组织,提升创业成员的技能和素质
建设学习型的创业团队是保证创业队伍存在活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可以直接提升创业团队成员创业技能和素质。“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3]。”学习型团队建设需要有来自多方面的力量支持,还要有来自团队内部成员的积极参与。可以通过深入创业成功的典范企业进行学习考察和培训;引进专家学者进行现场指导等各种途径寻求一切能够学习的机会,对团队成员进行继续培训。从而创业成员具备先进的企业理念和企业人的基本素质,在这对较为专业的工作内容,应该对专业性较强的岗位,要注重内部培养和外部人才引进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王红军《我国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问题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 张亮,赵铁权,刘洁,毛方方.浅谈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建设与管理[J].现代商业,2011(7)
大学团队创业建设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1. 创业团队管理论文 创业团队管理论文
2. 有关大学生创业管理论文
3. 创业团队组建与管理
4. 大学生创业论文范文精
5. 创业团队的组建与管理
6. 创业团队管理制度
7. 大学生创业风险管理论文
你这是要写什么领域的论文呀,建议你还是根据你所写的内容,在汉斯出版社 的官网上找下对应的参考文献
组织行为学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摘要:文章将对组织行为学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背景、发展轨迹和应用现状进行探讨,以期在对这一领域作一小结的过程中,对后来的应用与研究有所启示。关键词:组织行为学;学生工作;应用组织行为学是一门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及其成员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探讨调动其行为的积极性和提高行为效能的科学,是研究组织环境中的人的行为的科学。组织行为学认为,作为管理对象的人是复杂的人,即强调人的认知的复杂性,个人的心理、情感状况受尊重、受信任程度直接决定着人在工作中潜能的发挥,并最终影响管理工作的效果。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和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进行,高校学生工作出现了很多新现象、新问题,高校学生工作者为更好地应对这一情况,针对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况不稳定,情感缺乏归属,主体意识得不到认同,个性难以发挥等诸多问题,引入组织行为学原理和方法进行一定的尝试和摸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组织行为学引入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背景(一)组织行为学本身的学科特点使之在组织管理领域得到蓬勃发展组织行为学采用系统研究的方法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其用系统研究代替直觉,把对事物问的因果关系结论的解释建立在科学的论据之上,大大提高了对行为的分析、解释和预测的准确性。其在组织管理领域非常明显的适用成果如下:1、从个体层面出发,以分析个体的传记特点、能力、人格、学习为基础,研究知觉和个人决策、价值观态度和工作满意度、激励理论与方法等,在职务分析、人员的选拔和培训、绩效评价和薪酬分配等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管理效果,并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指导理论和实践方法。2、从群体层面出发,以分析群体外部环境、成员资源、互动过程、结构、任务、决策为基础,探讨团队问题、沟通、领导、权利与政治、冲突等问题,在领导行为、管理决策、组织变革与发展、团队建设、沟通、激励和跨文化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从组织系统层面出发,以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工作场所设计、组织动力为基础,探讨工作设计、工作环境与氛围、工作压力、控制跨度及反馈、正规化集权化、创新与变革等问题,从而在组织结构的变革、组织文化的导入、工作绩效的考核、组织的变革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度。而同样是在以人为组织元素的高校,同样是以人为管理对象的学生工作,组织行为学的这些理论与方法以及其在实践中蓬勃发展的现状,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变革与发展是有很大借鉴意义的。(二)高校学生工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临新的挑战1.高校学生工作的组织结构体系是基础。高校具备了在社会环境中作为一个完整组织的因素,会面临一个组织所会碰到的所有问题,所以这个组织的管理也需要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解决管理中所会碰到的问题,如对组织框架的合理架构、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信息渠道的建立运作以及对管理对象主体意识的唤醒、积极态度的引导、创造能力的挖掘等。2.组织行为学本身的学科特点是前提。在上面已经探讨了这一学科在组织管理领域的适用情况,在此就不作展开。3.社会大环境的新变化是催化剂。我们国家在近年来社会的整体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社会中的组织要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进行变革以适应这些新的变化,作为权变的组织行为学模型体系能够比较好地在这种大环境变化的情况下指导一个组织的发展,高校学生工作对这一方法的引入也就不足为奇。在事实上,高校学生工作也确实在逐步借鉴和引入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与方法。二、组织行为学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发展轨迹组织行为学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发展是与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是紧密相连的,根据国家对高校指导政策的标志性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第一阶段零星型非自觉渗入应用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大学生公费培养,就业包分配时期,组织行为学在高校学生工作的渗入阶段,特点是零星型非自觉地应用。在那个年代,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政策性指令息息相关,与祖国命运相连的纯朴感情充斥大学校园,使当时高校中的以红色主题教育为基调的高校学生工作能比较好地发挥作用。这时组织行为学作为行为科学发展的一门应用型分支学科,在国外开始蓬勃发展,在高校中从事心理学、管理学教学和研究的学者开始作为一门学科将其引入中国,所以在当时的高校,部分学生工作者有机会接触相关的观点与理论,他们恍然大悟,原来自身那种与学生同甘共苦式的工作方法是在组织管理中非常前沿性的人本关怀。但实际上组织行为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是偶然的、非自觉性的,也是少量零星的。查阅当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几乎没有。(二)第二阶段阶段性自觉发展应用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部分大学生自费培养,就业灵活分配时期,组织行为学在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阶段,特点是阶段性自觉地应用。在这个时候,因为教育公费大锅饭体制的打破,大学生需要为自己争取公费名额、争取奖学金等以降低自身的培养投入。在就业分配上,对毕业分配实行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制度。“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也逐步被打破,大学生要争取好的工作岗位,也必须通过一定的竞争途径。这些变化使高校学生工作面临重大挑战,原来的高校学生工作体系已经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与社会相适应,大学生的迷茫充满了当时的很多文艺作品中。而此时组织行为学已经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很多高校的管理类专业中都将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必修的课程,在这一领域进行教学和研究的学者一方面将国外的相关理论全面引入,另一方面进行国内组织行为学本土化方面的研究。高校的学生工作者面对新情况的出现,开始自觉地应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与方法,并进行阶段性试验,在各个高校都有展开,比较典型的是在高校德育中建立一定的指标体系,进行德育量化考评方法的应用,期望建立一种公平合理的考核办法,并能在学校和社会之间建立起相同的信息传递标准。但总的来说,实践应用多,理论总结少,查阅这一时期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篇幅很少。(三)第三阶段整体性系统地繁荣应用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为大学生自费培养,国家实行高校扩招,就业进入双向选择时期,组织行为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繁荣阶段,特点是整体性系统地应用。在这一时期,国家实行毕业生少数由国家安排工作,多数“自主择业”的毕业制度。国家批准部分高校开始招生“并轨”收费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试点,大学生培养和就业保障的政策特权基本取消,大学生需要家庭及自身承担全部培养及生活所需的费用,毕业就业要放到完全的社会就业竞争环境中去争取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浪潮的席卷,意识形态的全球流通与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距离的界定更为复杂。高校学生工作需要在工作职能和方法上进行拓展以适应环境和管理对象的动态变化。同时,组织行为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已经卓有成效。高校学生工作者在前面阶段性应用的基础上,开始整体性系统地应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与方法,并积极地进行经验总结,通过理论探索来引导实践向更好地方法发展。在这一时期,实践上应用比较好的例子是高校对学生工作组织结构的变革,如增设学生帮困助学中心、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使学生工作从原来单一的管理职能拓展成为教育、管理、指导与服务。比较典型的理论成果为对学生管理过程中有选择地借鉴和运用组织行为学的一些原理和经验进行了总结。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组织行为是一个具有大量普通知识的独立的技能领域。它研究什么呢?它研究组织中行为的决定因素:个体、群体和结构。另外,组织行为学把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得的知识用到实际中,使组织的运作更有效。 总之,组织行为学关心人们在组织中做什么,这种行为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因为组织行为学特别关注与就业有关的情境,所以毫不奇怪,你将会发现这一领域强调的是与工作岗位、缺勤、员工流动、生产率、绩效和管理有关的行为。人们对于构成组织行为学主题领域的成分或题目的看法越来越趋于一致。虽然还有孰轻孰重的大量争论,但人们对于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题目基本上达成了共识,这些题目包括激励、领导行为和权威、人际沟通、群体结构与过程、学习、态度形成与知觉、变革过程、冲突、工作设计、工作压力。 一、个体行为的基础 传记特点。对管理者来说传记特点非常易于得到。大部分情况下,每个人的人事档案中都有这些资料。在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得到的最重要的结论是:年龄似乎与生产率不存在关系;员工年龄越大,任职时间越长,则流动的可能性越低;已婚员工相比未婚员工缺勤率更低,流动率更低,对工作的满意度更高。 能力。能力通过能力--工作的适应性直接影响到员工绩效水平和满意度水平。如果管理者希望在二者之间进行合理匹配,该如何来做呢? 第一,有效的选拔程序能提高这种适应性。工作分析可以提供两方面的信息:该工作目前在做些什么以及个体需要具备什么能力以充分完成工作。然后,通过测验、面试和评估方式了解申请者在所需能力方面的水平如何。第二,组织中在职者的晋升和调职决策应该反映出候选人的能力。应与新员工一样,评估任职者在具体工作中应具备什么关键能力,并将这些要求与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相匹配。第三,通过对工作进行微小调整使其与在职者的能力更为匹配而改善这种适应性。这种调节常常是在对工作的基本活动方面不造成明显影响的条件下进行的改变,以更好地适应在职者的工作潜力。这方面的例子有:在员工群体中,改变所使用的设备、重新安排任务等。这种方法可以用于新员工中,也可应用于现任的在职者中。对于后者,还可以采取培训方式,使其在时间和条件变化时,依然有足够充分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人格。对人格文献的考察为有效的工作绩效提供了总体的指导方针,以此为根据可以提高聘用、调职和晋升决策的有效性。由于一个人的人格特点限制了他的行为,它为我们提供了预测行为的框架。比如,在社会情境中,害羞、内向、不自然的个体可能不适于做推销人员;一个具有服从、循规蹈矩人格特点的人可能在广告策划方面不会有太大的作为。 仅仅靠人格特点一个方面能够预测各行各业的高成就者吗?显然不能。但是,了解个体的人格特征确实能帮助我们减少不匹配性,从而保证员工的流动率降低和工作满意度提高。 我们已经知道某些人格特质与工作的成功有高度的相关。对这些特质进行测验,并在选拔过程中利用这些数据将会使工作更为有效。一个接受规则、遵从权威、依赖性得分高而经验的开放性得分低的个体可能更适合从事的工作是:高结构化的装配线工作,医院的保卫人员或大型公共机构的行政官员;而不适合于做研究人员或从事需要创造性的工作。 学习。根据定义,任何行为中可观察到的变化都是学习已经发生的初步证据。在这里,我们希望确定的是,学习概念对解释和预测行为方面提供了什么见解。积极强化是行为改变的有力工具。通过对与工作绩效相关的行为进行肯定和奖励,管理层可以提高这种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 在学习方面的有关研究还表明,强化比惩罚更有效。对行为进行惩罚常常倾向于只能获得暂时的抑制效果而不能发生长期的转变,而且受惩罚的对象也容易对惩罚实施者产生反感。尽管惩罚比消极强化更迅速地消除了不良行为,但其效果常常只是暂时的,而后还会产生不良的副作用,如士气低落、高缺勤率和高流动率。因此,我们建议管理者使用强化而不是惩罚。 最后,管理者应知道员工把他视为榜样。如果自己经常上班迟到,要用两小时吃午饭,将公司的办公用品挪为私用,则员工必定会接收到这些信息,并相应模仿他的行为。 二、群体行为基础 群体绩效。要预测群体绩效,必须认识到,任何一个工作群体都是更大的组织的一部分,组织战略、权力结构、招聘程序、奖酬体系等因素都会对群体运作提供某种有利或不利的气氛。例如,如果一个组织中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之间互不信任,组织中的群例又可能会形成一些限制员工努力和产出的规范。因此,管理人员不应孤立地看待一个群体,而应该看到群体的外部环境给群体以多少支持和鼓励。显然,一个处于成长型组织之中,外部资源丰富,受到高层管理人员支持的群体,容易提高生产率。同样,如果一个群体的成员具备完成群体任务所需要的技能和有助于群体共事的个性特点,这个群体就容易提高生产率。 有几个结构性因素与群体绩效相关,最主要的有:角色知觉、群体规范、地位不平等、群体规模、群体人口统计方面的构成、群体任务和群体凝聚力。 角色知觉和员工绩效评估之间存在积极关系。在对待雇员工作的态度上,员工和上司之间的一致程度,影响着上司对员工的评价。如果群体规范支持提高产出,管理者就可以期望员工个人的绩效远大于群体规范是限制产出的群体。同样,在群体中,什么样的缺勤率可以接受,也由群体规范决定。 地位不平等,会使群体成员产生挫折感,对群体生产率和员工留在组织之中的愿望有不利影响。对于那些对平等比较敏感的个体,不平等很容易导致其动机降低,并寻求可能带来公平的其他途径(比如另找一份工作)。群体规模对群体绩效的影响取决于群体任务的类型。大型群体对于发现事实之类的活动更有效,而小型群体对于采取行动类的任务更有效。我们对社会惰化现象的认识表明,如果管理人员使用大型群体,应提供衡量群体成员个人绩效水平的手段。 我们发现,群体人口统计方面的构成,是决定个体流动的关键因素。更具体些说,如果群体成员的年龄相近,或进人工作群体的时间相近,他们辞职的可能性就小一些。影响群体互动过程与群体绩效之间关系的权变因素是群体任务。群体任务越复杂,依赖性越强,群体互动过程越容易导致群体绩效的降低。群体凝聚力对群体生产率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取决于群体的绩效规范。 员工满意度。与角色知觉和绩效的关系相似,如果上司和员工对员工工作的认识一致,员工的满意度就比较高。同样,角色冲突与工作压力和工作不满意有联系。 大多数人喜欢和地位等级与自己相同或高于自己的人沟通。这样,我们可以预测,如果员工的工作能够使他们减少和地位比他们低的人交流的机会,他们的满意度会提高。 群体规模和满意的关系我们凭直觉就可以想像得出:群体规模越大,群体成员满意度越低。群体规模越大,群体成员参与和互动的机会就越少。同时,群体成员越多,群体内部就越容易发生纠纷和冲突,并形成小集团。所有这些都会使群体成为一个令人不愉快的地方。
论不确定条件下金融市场群体认知行为偏差效应日期:2007-03-14 12:50字体大小: 小中大摘 要 从金融市场的信息不确定性出发,通过运用行为金融学中对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论述,分析群体非理性行为及其对市场价格不稳定性的影响,对金融市场的健康与稳定有一定现实意义。关键词 不确定条件 群体 认知行为 偏差1 群体认知行为偏差的内涵提出1970年Fama在其关于有效市场假说的论文《有效资本市场:实证研究回顾》中,把有效的金融市场定义为一个资产价格完全反映可得信息的市场。有效市场假说的成立依赖于投资者“理性”假设,一个在完全理性基础上的完全竞争市场模型。这与实际情况是存在矛盾的,是存在一定缺陷的。针对有效市场假说,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可归纳为有限理性个体,群体行为和非有效市场三个层次。基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市场交易者可分为知情交易者和非知情交易者。Kahneman 和Riepe(1998)认为人们会在很多方面偏离标准的决策模型,经济学家将非理性投资者称为“噪音交易者”。在行为金融学中,金融市场中的认知行为偏差包括过度自信、信息反应偏差、损失厌恶、后悔厌恶、心理帐户、证实偏差、时间偏好、羊群行为和反馈机制。由于投资者群体行为效应具有显著性和相互影响性,这里主要从金融市场中具有交互作用并带来显著效应的羊群行为和反馈机制来探讨群体认知行为偏差的影响。2 群体认知行为偏差的定价模型分析2.1 正反馈交易策略模型正反馈交易策略模型结构见表1。表中α和β分别为被动投资者和正反馈投资者的需求曲线的斜率,pj(j=0,1,2,3)为各个时期的价格。结论:(1)信息无噪音时。当信息为正时,即Φ=?准,有p1=p2(μ>0)及p1=0(μ=0)成立,根据时期1和时期2的市场均衡条件,可以解得:当μ>0,p1= p2=α ?准/(α-β);当μ=0,p1=0, p2=?准。当β>α/2时,套利者的加入使得任何时期的价格都比其不存在时更偏离真实价值。因此,在无噪音信息的条件下,套利者的存在促使价格偏离真实价值。2.2 从众行为模型(1)信息层叠与从众行为。基于信息的从众行为模型最初是Banerjee(1992)提出。而当第m位投资者进行投资选择时(m>2),他的行为选择见表2。可以看出模型中达到均衡的决策规则的特征位从众行为的外部性。当投资者决策时无法确定其他人的选择正确与否,依然忽视自己的信息而跟随其他人。在此模型中,从众行为表现出了正反馈性,给资产价格带来了波动性和易变性。(2)模仿传染与从众行为。在没有获得基本价值信息的条件下,交易者只能依靠在市场上观察到的行为来作为决策基础,通过模仿其他人的行为来选择自己的投资决策,由此引起的从众行为导致了资产价格的变动。根据lux(1995)模型,有2N个投机交易者,他们对市场预期持乐观或悲观态度,假定不存在中间态度的投资者,投机者平均观念指标x∈[-1,1],x=0乐观态度与悲观态度持平,x>0则乐观态度投资者占优,x<0则悲观态度投资者占优。态度传染是指当持乐观态度投资者数量占优时,持悲观态度的投资者将买入股票;当持悲观态度投资者数量占优时,持乐观态度的投资者将卖出股票,即态度发生了转移。根据传染机制:dx/dt=2υ[tanh(ax)-x]cosh(ax)其中a为从众行为或传染力度的系数,v为变化速度。a≤1,x=0时有唯一稳定均衡。a>1,均衡不稳定,存在x+>0或x-<0,即a≤1,从众效应较弱,价格偏离将逐渐消失,受到某一干扰后系统将恢复均衡;a>1,从众效应较强,一旦发生偏离,通过互相传染导致均衡不稳定。包含传染和价格动力:x=2υ[tanh(a1p/υ+a2x)-x]cosh(a1p/υ+a2x)p=β[xTN+TF(pf-p)]投资行为依赖于价格动力,增强了传染效果。a2(从其他人行为获得的信息的权重) ≤1,存在唯一均衡,a2>1存在乐观市场E+和悲观市场E-两个均衡。存在这两个均衡时,E0不稳定。唯一均衡E0可以稳定或不稳定,稳定条件由2[α1βTN+v(a2-1)]- βTF<0给出。TN表示投机者交易量,TF表示相对的基本面交易者交易量。考虑a0(衡量市场占优情绪)变量:x=2υ[tanh(a0+a2x)-x]cosh(a0+a2x)a0=τ{[r+τ-1(TN/ TF)x]/[pf+(TN/ TF)x]-R}总存在唯一均衡E=(0,0)。当且仅当a2-1+(TN/ TF)/pf<(>)0,均衡稳定(不稳定)。当一随机事件促使价格上升,a0上升,当传染使投机交易者占大多数,潜在购买者减少,价格增加消失,情绪发生转移。价格趋势减缓后,a0下降,被传染的投机者数量短期依然增加。交易者发现收益减少,则悲观情绪增加,引起价格下降,情绪传染增强,直到悲观态度占优,随即价格下降减弱,收益恢复则态度倾向发生反向转移。3 群体认知行为偏差的因子效应分析 信息的不确定性根据前面正反馈交易策略模型及从众行为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它们都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市场交易者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不完全的,存在不对称性。因此,市场交易者中存在知情交易者和非知情交易者,知情交易者往往掌握更多更全面的市场信息和交易信息,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加准确的作出正确的预期和决策。而非知情交易者则了解信息情况较少,因此常常作为噪音交易者存在,他们所作的反应和投资选择有可能是正确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他们常常根据市场价格反映的信息和其他交易者的行为来进行判断和预测。一旦获得信息成本较大,信息传递有误,而且知情交易者为了获得投机利润故意采取与正确信息相悖的行为,非知情交易者就会发生行为偏差,那么噪音交易者的群体行为就会如模型所述推动价格愈加偏离真实价值,加重市场的不稳定性。因此,在金融市场上应该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增加信息透明度,减少各种信息成本,交易成本的限制,降低信息的不确定性。而针对我国实际,改变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中主体结构的非均衡状态,引入竞争机制,是改善信息偏差的重要方式。 套利者的投机性由正反馈交易模型的分析来看因为知情的套利者的存在,使得噪音交易者的群体效应进一步推动价格偏离程度,形成价格泡沫,破坏了金融市场的稳定。这与之前一些研究说明理性投资者的知情套利行为对噪音交易者的行为偏差有抵消作用,并使价格趋向均衡不同,套利者的知情行为刺激了更多的噪音交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套利者出于投机的目的,没有根据市场基本面的准确估计,而是依靠对未来群体行为预期来行动的。所以这种投机活动造成的群体效应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波动。由此看来,对市场中的投机行为的监管和控制是不能掉以轻心的,一旦忽视,即使是知情的理性投资者的投机行为都可以带动噪音交易群体效应,甚至可能发展成为不可预计的金融动荡。 群体行为的效应放大性 噪音交易者的存在参考文献1 饶育蕾,刘达锋.行为金融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5)2 杨大楷,杜新乐,肖烨等.资产定价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3)3 单树峰.行为金融理论中的投资者行为[J].国际金融研究,2004(3)4 李心丹.行为金融理论:研究体系及展望[J].金融研究,2005(1)5 王擎. 再析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J]. 金融研究,2004(5)6 段进东,陈海明. 我国新股发行定价的信息效率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4(2)
组织行为学论文范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组织行为学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本文以综述的形式,从中西方两个方面,探讨了组织行为学这门学科的形成及发展,并且就近年来出现的新领域、新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组织行为学在中国仍然有很大的不足和研究空间。
关键词:
管理学;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的名称在六十年代诞生于美国,是一门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们的行为规律的综合科学,其中心理学是最主要的基础学科,当然和行为科学的关系也非常密切。
一、管理学的发展
(一)科学管理学派。针对当时大多数工厂缺乏组织,美国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创立了科学管理学派。该理论关于如何对组织行为进行控制和管理设计了一个详细而具体的理论框架。但有两个根本的缺陷,首先是寻找最完美的工人以及工作方法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其次是把工人当成机器一样对待,未考虑到人是有感情有思想的动物。
(二)人际关系学派。针对科学管理学派的理论缺陷,人们开始考虑环境以及对待工人的态度与提高生产率的关系,于是在1926年,霍桑实验导致了人际关系学派的产生。但不幸的是,该学派忽略了影响生产效率的其他因素,简单的认为只要对工人好一些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三)行为科学学派。20世纪30年代,管理学家在斯金纳为代表的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基础上,创立了管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学派,提倡使用奖罚制度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但是没能考虑到此制度会使工人产生许多负面的情绪,反而减低了他们的工作效率。
(四)管理科学学派。二战期间,美国军方为了打败德国将数量分析的方法引入了管理领域,于是诞生了管理科学学派。其贡献在于把数学和计算机技术运用到了管理当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管理问题都可以定量分析的,而且此方法需要大量的费用和时间。
(五)社会系统学派。美国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应该从社会学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管理的问题,并把各类组织都作为协作的社会系统来研究,这种管理理论被后人称作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认为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有三个,但是这些要素只包括人,他认为经理人员没有对财物管理的职能。
二、西方的组织行为学
二战以后,西方管理领域出现了两个重要学派,分别是管理科学学派和以人为中心的行为学派。现在西方国家的管理院校都把它列为必修课,并且在工业界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西方的组织行为学和一般的管理科学不同,它考虑了具体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其理论存在着“合理内核”的成份,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其中很多的理论都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共同要求,因此比传统的管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中国的组织行为学
中国的组织行为学源于西方,其实中国心理学家的研究早已涉及到有关的领域,比如早在60年代初都开始重视人——机关系的研究,我们当时称之为工业心理学或工程心理学。
伴随着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组织行为的要求也日益增加,对中国组织行为学贡献最大的还是心理学家们,但国内多采用“管理心理学”这一名称。虽然我们的管理心理学中的很多理论都是在西方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的,但我们也致力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行为科学,把西方的经验和本国的传统与实践相结合,发展自己的管理科学。
四、组织行为的新发展
(一)研究方法的转向。随着时代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传统的组织行为学的方法论体系受到置疑和挑战。强调外部有用性的体系逐渐代替了传统的注重内部逻辑一致性的方法论体系,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就是案例比较法。这次转向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乃至整个管理思想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积极组织行为学。西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组织行为学研究早在霍桑实验时代就认识到员工的积极感受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在人本主义思潮影响下,研究者开始研究快乐、幸福、满意以及士气等积极的心理课题。美国心理协会主席塞利格曼就积极倡导“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并与席克珍特米哈依(2000年)指明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在于“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其矛头直指在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学模式。
(三)计算机实验法。社会组织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比如说一个企业,它就是由许多个体在共同的目标驱动下和其它诸多要素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而且系统中的复杂性的动态变化通常都是非线性的。因此我们要研究社会组织系统,就必须要进行复杂性科学研究,也就是要研究这个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动态演化中所涌现出的特性。
我们需要探讨复杂的管理问题背后的运行机制,通过系统的分析给这些复杂现象加以解释,并且应该能够根据个人的行为推断其对系统演化的影响。这一系列问题在原来的理论基础上是根本无法解答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介入,才使得利用计算机实验方法研究复杂系统成为可能。
(四)自我效能感研究。随着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的提出,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心理学家和组织行为学家都纷纷开始研究自我效能感在组织行为领域中的影响和作用。他们认为自我效能感对人们的工作态度、工作绩效等都存在明显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出现了研究更加细化的趋势,表现出社会对工作人员提高其自我效能感的渴望。
目前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和测评研究,已经成为组织行为学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并且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已有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方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继续完善。
【摘要】
论文就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展开分析,探讨组织行为学对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采取多样化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使企业健康发展,推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长期有利地位,使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关键词】
组织行为学;企业;激励;人力资源管理
1.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就是系统地研究人在组织中所表现的行为和态度的学科,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它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表现及客观规律。目的是提高管理人员预知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能力,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组织行为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企业应用组织行为学的必要性
所有企业的发展除考虑人才状况、行业特征、资金状况、产品特点外,还必须兼顾企业内部、外部环境。企业内部环境必需及时适应外部市场环境的改变,而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即长期盈利,必须实现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协调互动。企业在发展中要受到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变化及国内国际整体的经济形势变动影响,如质量等级、价格变化、人力资源状况、环保要求等,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企业要实现发展只有注重对人的开发,因为人是第一生产力,是企业发展第一要务,是最重要的因素,发挥企业内部的人才潜能和优势,才能提高企业发展绩效。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要素是“人”,企业管理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价值以及人的`潜能,即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职工个人在工作实践中会遇到各类现实性问题,如企业可控制的工作环境、各种福利、休假等,甚至企业不可控的,如子女入学、就医需求等,这些都会进一步影响职工的需求和对工作的态度。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进一步明确职工个人的实际需求,主要是企业的可控制需求。
3.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提高职工工作满意度,创新组织行为学激励机制
社会中的任何企业都是由人组成的,任何企业都离不开管理,管理的核心在于人,企业的生命力来自于企业中每一个员工的热忱,“人”是企业最主要因素,从职工的发展实际出发对职工的业绩、行为进行激励,引导职工的思想行为、开发职工的潜能。积极的组织行为学,即通过肯定职工的工作行为、业绩,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企业荣誉感和满足感,保证实现其最基本的权益需求。
企业在激励机制的设计时要以人为中心,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职工的实际工作出发,提高职工的工作满意度。管理人员还可以通过有效的规定和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对每个制度规定提前进行细致化的研究,多想些可能的情况,当发现问题时及时纠正解决制度出现的缺陷,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效果。人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主体,是最重要的因素,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企业必须建立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管理制度,现代企业的发展告诉我们,科学技术越发展,越要重视人的因素。企业管理人员应关心职工,从小事做起,采取奖惩制度,激励引导等。企业要获得发展,应使职工的自我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将企业的发展同职工的追求融为一体,使企业与职工的发展方向达成一致,形成统一的奋斗目标。
同时,企业在激励机制的建立中要把握机制的动态化发展,充分留出激励机制变动的空间,根据企业内外部情况做出适应性的变化,定期修改。激励机制的建立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既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又在创新上注重对职工实际情况的考虑,最终实现企业整体性的发展目标。制度的建立要先讨论、发布,再执行。
在组织行为学理论的指导下,采取科学合理的激励措施,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制度,形成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和职工的发展,如首钢公司“开拓进取、当家作主、顽强拼搏”的“首钢精神”;攀钢公司“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攀钢精神”;第一汽车制造厂“争第一、创新业”的“一汽精神”。这些精神都是这一思想在企业实际当中的应用。
落实组织行为学理念,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性安排,企业要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即企业标准化体系,如职业素质标准,岗位职责标准,岗位考评标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标准等。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成果正好可以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建立,将其理念融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并加强落实,提高管理的效果。另外,应认真执行制度,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搞特殊化,同时强调对职工个体积极心理、合理需求以及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团队管理已成为 企业管理 中一种重要形式,运用团队来完成任务已成为企业的普遍现象。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团队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团队精神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团队建设和团队管理的关键环节。下面我们就团队精神培养中的几个重要方面作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团队精神;领导艺术;沟通;创新
诺基亚在亚洲的投资超过17亿美元,建立8个合资企业、20多家办事处和2个研发中心,拥有员工超过5,500人,他是移动电话市场的领导厂商,诺基亚的移动电话增长率持续高于市场增长率,曾一度有全球三分之一的市场,几乎是位居第二的竞争对手市场份额的两倍。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诺基亚能从1998年至今座在冠军的宝座上,靠的就是团队精诚合作的精神。
团队精神有如此的力量,那么什么是团队精神,又该如何培养呢,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
一、团队精神的内涵
团队精神,就是团队成员在领导的指导和带领下相互沟通,交流,协同一致为了共同的原景而奋斗的精神。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团队精神的形成并不要求团队成员牺牲自我,相反,挥洒个性、表现特长保证了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而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产生了真正的内心动力。它包含了三层含义:首先,要有一个团队共同认同的目标,有了目标也就为行动确定了方向,使成员的努力有的放矢。其次,团队成员要良好的沟通,相互的信任,成员之间和谐相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后,团队成员在工作中能优势互补,协同合作完成任务。
二、团队精神在企业中的作用
缺乏团队精神的团队不过是乌合之众,和失去思维的人有什么区别。一个有团队精神的团队,每个成员都会产生一种很强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激发团队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成员之间的合作力度加强,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和谐快速发展。
三、怎样培养团队精神
现代企业已经把团队建设作为了企业建设的重头戏,而团队精神的培养有是这重头戏的主角。要扮演好这个角色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有卓越的领导者指引团队前进
1.领导者要有魅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巨人集团的老总史玉柱在最困难的时候,在企业即将破产的情况下,很多部下一直追随他,即使不发工资也甘心跟着他干,就是因为史玉柱身上有一种吸引力和感召力,能让员工喷发出激情。
2.领导者要有凝聚力和协调能力。百看不厌的《西游记》中唐僧就是一个凝聚者,他用自己西天取经的坚定意志和宽容的胸怀,把实干家沙僧,推进者孙悟空,协调者猪八戒这样的团队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优势互补的高效团队。
3. 领导者要德才兼备,善于倾听,善于决策。9年前三星集团主席李健熙在汽车投产130亿,最后落得血本无归,你能说是他不善于决策吗?是因为他不善于倾听,导致了决策的失误。善于倾听和善于决策是密不可分的。
(二)设定团队共同的愿景
共同愿景为团队精神建设导航,有了共同的愿望和目标,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同心同德,同甘共苦。
1.设定的愿景要切实可行,而且团队成员对此都有强烈的渴望。一个不可能实现不切合实际的目标让员工能产生激情吗?马列主义教导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就是印证,这可是我们用血的代价换来的。
2.愿景必须达成一致共同协作完成。2004年上半年NBA总决赛,豪华的湖人队以1:4输给了平民活塞队,从实力上看,湖人队有四位超级巨星:科比,奥尼儿,马龙,佩顿,还拥有全联盟最优秀的教练迈克.杰克逊,为什么还是失败了呢?就是因为他们的目标不一致,不是一支有凝聚力的团队。首先,科比与奥尼儿争论谁是团队的领袖,马龙和佩顿为了争夺总冠军戒指而你争我夺,结局就可想而知。
(三)全方位的进行沟通和交流
1.进行平等的,双向式的交流。沟通不要只停留在纵向或者横向,既要进行横向沟通,又要进行纵向沟通,还必须保证保证沟通的平等性和双向性。让团队成员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沟通无极限”。
2. 沟通的范围要渗透到企业的每个方面,不仅仅是在内部,在外部上也要形成良好的沟通。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世纪,只要有一个环节沟通不畅,就可能造成功亏一篑的残局。
3.通过沟通一定要让让员工达成一致的观点和行动,形成团队的共价值观。这里我说一个大家都听腻了的例子:2003年那是非典的天下,中国是“实践”最早, 经验 最多的,理所应当研究成果应该丰富,但我国的非典权威人士钟南山院士却遗憾地表示:重要的研究成果基本都是外国首先研究出来的。为什么?因为我们做实验的拿不到足够的病毒样本,而掌握病毒样本的有没有科研能力,要害是沟通不畅,行动不一致协调不起来,更勿论默契了。
(四)合理有效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
1.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成员们都能产生一种归属感。
2.了解分析每个团队成员的个人特点和实际情况,尽可能去满足团队成员的愿望。(下转第53页)
3.既要要重视物质激励又要重视精神激励,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4.激励的方式要有创新,更要做到激励那些有创新的队员。
2001年,有50余年辉煌历史的美国宝丽来公司破产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重要的一条是该公司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销售业绩不同的员工获得基本相同的收入,于是能人流失,庸人留下。无独有偶。IBM公司衰落的原因之一也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郭士纳正是在变革了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后才使这头大象翩翩起舞。
(五)引进竞争机制在成长中合理要求
著名的进化论提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现在这样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没有竞争企业的前进就失去了动力,当然作为一个团队没有了竞争也就失去了活力。但还应当做到:
1.授人于渔,打造学习型团队。引进竞争不是让成员之间尔虞我诈,而是让每个成员都感受得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2.关心每一个成员的成长,和成员一起规划他们的职业生涯,制定他们每个阶段切实可行的目标。
3.广泛开张“比,学,赶,帮,超”活动。
引入竞争机制有众多的争议,有人说在团队内有竞争就不和谐了。但我要说之所以引入竞争就是为了让每个成员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同时也去发现其他成员的优势和劣势,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其他队员形成优势互补,使团队的凝聚力增强,从而避免了“搭便车”和吃“大锅饭”的现象。这一点要很好的与激励机制相结合的来用。
总之,21世纪的市场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要让人才聚集在一起形成合力就必须加强团队精神的建设,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进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走越宽,越做越强。
【参考文献】
[1]曾仕强.中国式领导[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李慧波.团队精神[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刘峰.管理创新与领导艺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每个人表达的方式不一样,有的善谈,有的善听,有的善行。善于交谈不等于有效沟通,对于个人、企业和社会来说,评价有效沟通的标准应该取决具体的沟通是否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是否对人的发展及企业和社会有贡献。而沟通的目的和意义,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他认为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做好企业和社会中的事。
而就IT项目成员来讲,大多数成员不是很善于言谈,因为大多数人基本上和电脑相处的时间比较多,而与人沟通技巧上相对缺乏。然而项目管理中沟通却非常重要,既有项目成员之间的沟通,上下级之间的沟通,还有Team之间的沟通,以及和老外的沟通问题。如果沟通不畅,就会导致需求的误解,目标的偏移,项目的delay或失败,甚至更严重的导致人员的 离职 ,因此在团队和项目管理中值得我们引起足够重视。
沟通并不是随便找人 说说 话而已,它存在一个基本问题,也就是心态(mindset)。一个人一旦自私、自我、自大起来,是很难与别人沟通的。以下几种心态的人都是很难沟通的:
自私:关心只在五伦以内,没有关心帮助他人之心自我:别人的问题与我无关,不要多管闲事自大:我的想法就是答案,我的解决 方法 就是最好的。
沟通其实很简单,其基本原理就是关心(concern)。例如,注意他人的状况与难处;注意他人的需求与不便,注意他人的痛苦与问题,设身处地的关心别人。管理者可以经常进行走动管理,而不是整天开会或者坐在电脑前看文件打电话,通过走动来控制员工的行为,监督员工是否按你的方向去做,及时发现问题和困难,并串联所有团队成员和资源,保证项目进度。关心还能实现沟通的另外一个重要目的,那就是表达情感,实现团队的融洽。
在沟通中,还要有主动性(initiative)。如果只是一味等待,那就错过了最好的时间。沟通是相互的,但只有一方主动,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例如,组长可以在团队成员提要求之前主动的关心他的困难并进行支援,团队成员可以主动的反馈当前的状况。余博士说在沟通中还要注意语言的运用,要准确,简练,找准词语切入点。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幽默和才智,巧妙的转化资源优势。如果是国外项目,还应注意 文化 背景和角色背景,尽量不要耍弄专业术语,而是使用对方熟悉的语言和词汇简明的进行阐述,这样才能达到沟通的效果。
上级对下级布置任务应当要将清楚,有的时候你以为你讲清楚了,其实别人根本没有听明白;为了预防这种情况你就要事后盯牢手下,有没有按照你的意思去做,采用例如“走动管理”的方法。而下级对上级布置的任务一定要事前问清楚,事后负责任。这些都是交代和接受任务时候要注意的。
沟通的个人障碍:
地位差异。例如,有上往下沟通比较容易,有下往上沟通比较有障碍,领导应该要知道这一点并进行克服。
来源的可信度。沟通中如果经常引用不可信的未经证实的东西为降低沟通可信度,从而达不到沟通的效果,因此做领导的一定要言出必行。
个人偏见。
过去的经验。有的人特别是领导自恃经验丰富,居高临下和别人进行沟通,有时候就往往影响沟通效果。其实即使你2004年的经验拿到2007年也不一定管用,更何况是1999年的呢? 项目管理者联盟,项目管理问题。
情绪的干扰。领导者特别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脾气,就是要有高的情商。否则往往严重影响沟通的效果,甚至做出令人懊悔的举动。
这其中还有一些重要的沟通建议,个人觉得非常有用,摘录一下:
往下沟通建议:
要了解状况和瓶颈。对不懂的和不了解的东西一定要做足功课,最好有实际经验,才能对手下讲出问题的关键和瓶颈;否则会被手下认为是外行。
提供方法和建议,紧盯过程。对自己熟悉和有经验的领域要给新手提供经验和指导,中间要紧盯过程,防止事情出现偏差。
作为领导要善于倾听,要能够接纳别人的意见,而不是经验主义和个人主义。因为以前的经验不一定在现在适用,而且至少要给手下一次尝试的机会。
开会沟通要注意效率,不要形式化,开会扯的很远变成聊天会。与会人员要预先准备,注意效率,控制时间,控制与会人员的数量;大领导尽量少发言,尽量最后发言,这样才能让大家畅所欲言,否则大领导一旦定调,后面就是一言堂。
注意态度和姿态,注意讲话技巧。要关心体恤手下的难处,而不是给手下压力。给手下压力和情绪化都无助于解决问题。
往上沟通建议:
在和领导沟通前一定要预先有答案和解决方法,而且一定要有两个以上的答案,自己已经有想法了。尽量不要给领导出问答题,而是出选择题。
对各个答案和对策一定要有优劣对比和可能的后果风险评估。
和领导沟通不一定非要在领导办公室或会议室。只要有机会,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和领导沟通。
和领导沟通尽量简化语言和重点。
如何做才能主动让领导了解你?
1.自动 报告 你的工作进度和当前状况。让上司知道,而不是等他来问你。让上司知道你现在在干啥,这一点非常重要。
2.对上司的询问,有问必答,详细,让上司放心。
3.充实自己,努力学习,跟上上司的境界和步伐,学会上司的语言,才能了解上司,体察上意,知道上司在烦恼什么,替上司分忧,让上司轻松。
4.不忙的时候主动帮助别人,而不是独善其身。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而且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何乐不为呢?
5.毫无怨言的接受上司布置给你的任务,让上司圆满。有时候上司也有难处,这种任务你如果能毫无怨言的接下来,事后必有回报。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一定要毫无怨言的接受上司布置给你的任务,不要做扶不起的阿斗。
6.对自己的业务和工作主动提出改善计划。
最后一段我想对任何人都非常有用,因为无论你现在处于什么位置,上面总有领导管着你。有的人喜欢抱怨自己如何的人才被埋没,其实很多时候还是应该多从自身找原因。抱怨领导不了解你,领导凭什么要主动来了解你呢?不是领导不了解你的才能,而是你应当主动让领导了解你的才能,做的让领导了解和喜欢,如果上面六点你真正做到了,你不让上司喜欢都难。这就回到了沟通的关键:主动沟通,积极沟通。
一、团队的概念
团队的含义是通过其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协同作用的最低层次的组织。在管理科学和实践中,人们的看法基本一致,即“团队”是:一个组织在特定的可操作范围内,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相互合作、一直努力的由若干成员组成的共同体。作为一个共同体,其成员努力的结果,能使该组织的目标较好地达到,且可能是绩效水平远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实际上,人们的观点也有一些小的差异,如美国学者罗宾斯更强调成员们协同合作的巨大绩效,章仪伍更强调对每一个成员知识技能的合理利用,贾硕林、颜寒松更强调“其成员的行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追求集体的成功”。由此可见,我们应多方位全面理解团队概念。
二、团队管理中的矛盾冲突
(一)常见的团队冲突
常见的团队冲突以两种不同的形式存在:一种是显性的,很可能在爆发之后能得到妥善的处理而平息,当然也不排除爆发后导致更糟糕的结果。但对于经理人来说,显性的冲突总是可以想出办法来处理的。真正令人头疼的是第二种:隐性冲突。这类冲突存在于团队成员们的头脑之中,尽管他们内心很气愤,但是彼此保持沉默,隐性冲突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在工作中采取独立态度,这样必然导致团队的协同逐渐瓦解。
(二)团队冲突后的员工反应
团队冲突发生后,员工们如何面对、如何继续相处,对团队的良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次团队冲突后,冲突双方的反应都会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有关调研发现团队冲突发生后员工们的反应归结为六种:
1、良性反应
(1)积极展开竞争;(2)友好合作;(3)友善和解。
2、恶性反应
(1)恶性竞争;(2)刻意回避;(3)彻底分裂。
了解冲突发生之后员工可能采取的反应是经理人有效处理冲突的基础。
(三)团队冲突的不良后果
根据有关调研,团队冲突的不良后果通常会有四种:
1、人心涣散;2、派系斗争;3、互不理睬;4、争论不休。
三、如何有效解决团队冲突
1、竞争的策略是指牺牲他人的利益,以换取自己的利益。通常采用的人都是以权力为中心,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可以动用一切手段,又称强迫式。
采取竞争策略的时机:当需要快速进行决策时;执行重要的且又不受欢迎的行动计划时;进行重要决策时;当有人企图利用你的非竞争行为时。
2、迁就的策略指一方为了抚慰另一方并维持良好关系,愿意把对方的利益放在自己利益之上,遵从他人观点。
采取迁就策略的时机:认为自己不正确时;当事情对别人来说更为重要时;为了将来在重要事情上能建立信用基础;当竞争难以取得成效时;当和谐比分裂更为重要时。
3、回避的策略是指一个人意识到冲突的存在,希望逃避而采取的既不合作也不维护自身利益,一躲了之的办法。
采取回避策略的时机:当问题并不重要时;冲突带来的损失大于解决问题所带的利益时;希望别人冷静下来时;为获取更多的信息时;当别人能有效解决问题时。
4、合作的策略是指主动与对方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互惠互利的策略,是双赢。
四、如何打造一支高效团队
1、确立共同目标
确立一个共同目标,并采取有效策略, 融合每个成员的思想,使他们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全身心地奋斗。这一目标以实现团队整体利益为前提,同时包括团队成员的个人意愿和目标,并具有足够的重要性和吸引力,能引起团队成员的激情,这一目标还要随环境的变化有所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整个团队效率最大化。
2、完善制度与机制
合理的制度与机制建设主要包括:团队纪律;上级对下级的合理授权;团队的激励与约束;公平的考核升迁制度。如果说选择团队共同目标是建设高效团队的核心,那么建立合理的制度和机制是实现团队共同目标的保证。有严明纪律,团队就能战无不胜;有合理的上下级授权,就能明确责任和义务,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的激励约束、公平考核与升迁制度,就能做到人尽其才,既可充分实现职工个人价值和团队价值,又可杜绝团队中因责、权、利不明导致的摩擦和冲突而损害团队整体利益。
3、聚集高素质人才
建立高效团队必须重视人才,提倡学习和创新。人才是组织生存之本,是否拥有一批高素质人才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成败。一个高绩效团队人员的构建必须需要三类人:一是有技术专长的成员;二是能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权衡这些建议,然后做出有效选择的成员;三是善于聆听、反馈、解决冲突及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成员。
4、协作与沟通
团队成员间的密切团结和高效沟通,不仅可以减少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成员间相互了解、帮助和交流,使各成员的效能实现最大化,以实现团队的整体目标,而且可以实现团队成员间智力资源共享、促进知识创新。
就团队而言,一个成功的团队必须随时与不同的团队,以及团队内不同的阶层、部门成员之间进行有效协作与沟通,这样才能高效运作。
5、采取有效 措施 管理团队
要组织和管理好团队需要采取如下有效措施:一是实施有效的领导;二是设计合理的组织;三是鼓励意见沟通和参与管理;四是制订合理的用人政策。
6、分而治之
分而治之的差异管理,是指将团队成员分割成众多的“两人关系体”,从而将成员的个人差异局限在两人之间。显然,经过这种划分,成员的个人差异效应被禁锢在两人关系体中,从而使差异引起的冲突和不满不会在团队的层面上反映出来。以这种方式管理团队,必然是领导与成员有单个接触,而不会出现成员之间广泛沟通和频繁交互行为的发生。
五、结语
一个企业的成功不是靠一个人或几个人来实现,必须通过全体员工的努力。个体永远存在缺陷,而团队可以发挥每个人的最佳效能,可以创造完美。一流的团队之所以会出类拔萃,是因为他们的成员能抛开自我,相互包容,避免冲突,彼此信赖,一切只为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1]吴玉良.团队为王[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2]劳伦斯·霍普.管理团队[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3]贾硕林,颜寒松.团队精神[M].上海:上海 财经 出版社,1999
[4]姜德刚.打造你的金牌管理团队[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6
[5]葛亮.大雁精神[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6]邵雨,朱宪.打造高绩效团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7]陈治寰.如何建设高效团队[J].南方周刊,2011第2期
1. 创业团队管理论文
2. 浅谈公司管理论文范文
3. 浅谈现代企业管理相关论文
4. 浅谈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建议
5. 团队建设与管理论文:供电企业管理制度
6. 企业文化论文
7. 浅谈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个人团队管理论文篇二 工程项目团队管理 摘要:工程项目管理的组织形式中,团队是最基础的。而团队的组织形式及文化是团队建设的骨架,因此在团队建设当中,加强组织形式及文化建设是使其成为高绩效团队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通过对团队组织结构及文化的阐述及其和上海世博村项目团队的分析比较,为大型复杂项目团队组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项目,团队,组织结构,组织文化,上海世博村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项目团队理论研究 项目团队概念及组织结构 项目团队就是一组个体成员为了实现共同的具体目标而相互协作组成的群体。而工程建设项目团队是团队的一种形式,其根本使命是在项目经理的直接领导下,为了实现具体工程建设的各项任务而共同努力、并协调一致高效的工作。工程项目团队是一种临时性的组织,并遵循明确的规章制度,一旦工程建设完成,团队也即告解散。 按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分类方式,项目组织的基本形式可以分成职能式、项目式和矩阵式等。 职能式组织结构就是在组织内设置若干职能部门,并都有权在各业务范围内向下级下达命令。也就是各基层组织都接受各职能部门的领导。有利于专业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但有破坏统一指挥原则的缺点;项目式组织结构层次相对简单,项目管理指令一致,对项目费用、质量及进度控制起来更加容易,但是项目组织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组织,公司的管理与对策在项目管理组织中的贯彻可能遇到阻碍,团队沟通基本靠项目经理;矩阵式组织结构特点是双重机构、双重领导。有利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任务的完成,有较好的适应性,但容易产生责任不清的情况。 项目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团队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组织文化的特征有:组织文化以组织价值观为核心;组织文化的中心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文化;组织文化的管理方式是以软性管理为主;组织文化的重要任务是增强群体凝聚力。 组织文化分表层文化、中介文化和深层文化三个层次,分别指工程项目组织文化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组织文化中最直观、最表象的部分,它包括了工程项目本身、建设过程、所处的环境、面貌及机械设备等可以被人们直接看到、感受到的部分;制度文化是指具有本组织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建设规范及员工的行为准则等的总和;精神文化是指项目团队员工长期形成并共同接受的思想意识活动,包括组织目标、组织宗旨、组织精神、价值观念、组织道德、团队意识等。 2.上海世博村团队组织及文化的分析 工程概况 世博村工程作为上海2010年世博会唯一建造的功能齐全的生活和配套项目,其主要功能是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为参展国工作人员和参展旅客提供住宿和其他生活娱乐配套服务。世博村位于世博会场地浦东区G地块, 世博村生活区包括A、B、D、J 四个地块, 其中A地块为五星级宾馆,其他为三星级标准的公寓式酒店。生活区地上新建面积约33 万m2 , 改建面积约3万m2 ,地下建筑面积约万m2,总计约万m2。商业服务配套区包括C、E、F、H、I、K地块, 配套服务区地上新建面积约万m2 ,改建面积约万m2 ,地下建筑面积约1万m2 ,总计约万m2。项目总建筑面积约56万m2,总投资约亿元人民币。 项目组织建设的重点及难点 本项目建设规模巨大,单体多、参建单位多,组织协调工作量大,因此作为业主方其组织协调工作量非常大,难度也大。在本项目技术协调、组织协调工作量大的前提下,业主需委派具有丰富的大型群体工程和酒店工程项目管理经历的资深项目管理人领导项目管理团队,理顺本项目组织关系,为本项目顺利开展和各工种、各单位的协调施工保驾护航。所以建立健全专业、高效、权责分明的项目组织保证体系是决定世博村工程建设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该项目的工程实施组织的建立必须考虑以下因素: (1)明确各部门任务分工和管理职能分工、优化工作流程和信息流程为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尽可能减少管理层次和不同部门之间的界面交叉。 (2)分考虑现有业主方管理班子成员的专业背景、工作经验和企业员工职业化培养的要求以及工程管理服务班子与业主方自身管理班子的有机结合。 (3)充分考虑大型酒店群项目的特点和难点以及其他大型建设项目业主方管理组织的经验和教训,同时顾及将来设计管理、工程发包与设备材料采购、施工管理的有序性。 (4)充分利用专家的知识使项目建设增值,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举行专家论证和咨询会议的方式,对重大关键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或优化方案。 (5)必须考虑我国建设法规的规定,包括项目管理、投资监理、招投标代理和建设监理等, 处理好这些单位和业主方之间的关系。 (6)最终用户导向是工程建设的又一个重要指导思想,项目建设必须为今后的运营管理服务。因此,应注重运营管理部门和酒店咨询单位同其他部门的沟通,以服务于世博会中和会后世博村的运营管理。 世博村组织结构分析 整个工程项目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其下包含众多的子系统。子系统在组织成立之初目标还不明确、界面不明显。因此传统的组织形式无论是职能式组织结构、项目式组织结构还是矩阵组织结构,都很难准确的表达此项目的复杂组织结构及项目群差异化的管理要求。传统的组织分析技术也很难定量分析组织人员的工作量及其积压程度,更无法定量分析沟通、协调及返工所带来的“隐性”工作,因此在组织结构上提出了三维视角理论(见图1)和协同工作理论等。 图1 世博村项目管理的三维视角 通过项目协同机制可以归纳出影响项目组织的六个参数,即信息、文化、目标、范围、过程、和资源。组织的有序依赖于信息流,实现信息协同是组织最重要的目标。而信息流在系统的传递过程中会影射出不同子系统间两个根本性差异,即文化和目标。由于组织的各参与者均有各自的既定目标,因此对于世博村群体项目来说,表面是各参与者与目标一致,实际在组织形成初期的混沌阶段,组织间存在激烈的竞争,目标的差异是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文化和目标被定义为组织项目的中参数。范围、过程和资源是系统运行过程中操作层面上的三个重要变量,他们不直接影响系统信息协同,但是对于文化协同和目标协同有直接的影响。此三个参数被定义为该项目的快参数。 对于世博村项目而言,由于存在众多的要素,各要素之间又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其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所以在整个项目的组织控制中,需要重视运用动态控制 和目标控制的方法。 世博村组织文化建设 世博村工程建设目标的有效控制离不开组织文化的保障和推动。由于工程建设的项目团队来源于不同的单位,具有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理念和价值观,这些单位又是第一次合作,有一个协同适应的阶段,这些不同点难以通过合同关系来完全解决,这就需要在参与各方之间形成共同的价值趋向、道德观念、世博精神及一系列的行为准则等,以此来减少参与各方相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增强合作精神。为此,在世博村建设管理过程中树立以“世博利益高于一切”为核心的价值观是工程文化建设的关键。 工程的组织文化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群体项目管理环境下形成的一种与项目群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型文化,是世博村所有建设者对项目建设达成的一种精神层面的共识。世博村建设管理独有的特征是组织文化必须面对的,因为这是组织文化研究和建设的起点,是保证组织文化的针对性及实用性的重要因素。 3.结语: 上海世博村整个项目庞大复杂,组织结构体系多变,需要实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动态调整。工程项目涉及业主、设计单位、咨询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多家单位,各项目的团队建设及项目团队之间的协调工作都是很具有挑战性。面临这样的背景,整个项目工程能够取得成功与各个项目团队的成功组建及系统化的组织是分不开的。所以上海世博村建设是一个成功的大型组织建设管理案例,是一个成功的多团队合作案例,值得所有类似项目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池仁勇.项目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63-83. [2]赵金先,张立新,姜吉坤.管理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3]Kerzner, Management[M].杨爱华,杨敏,王丽珍,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82-189. 看了“个人团队管理论文”的人还看: 1. 浅谈团队管理相关论文 2. 创业团队管理论文 创业团队管理论文3篇 3. 浅谈企业团队管理论文 4. 大学团队管理论文 5. 大学生团队管理论文
大学生创业活动开展的核心是形成规模化创业团队,因而在活动中需要了解整个团队的运行机制,管理大学生创业方向,并且对小组成员进行德育 教育 活动,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和 创新思维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团队创业建设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 随着创新创业理念的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加入创新创业的队伍当中。他们将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股巨大潜在力量。然而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也存在一定的短板,需要加强必要的引导和管理。 文章 调查和分析了江西几大高校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运行状况,提出了相应的引导 方法 和管理策略。
关键词 在校大学生 创新创业 引导方法 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DOI:
0 引言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而在校大学生将会是这种新动力中的关键力量。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一个认识与实践完美结合的过程,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国务院和教育部相继颁发了鼓励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各种文件和优惠政策。于是,江西各大高校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开始兴起,但是,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如何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更有效地帮助和促进在校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将是目前江西省政府和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也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要途径之一。
1 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与分析,江西高校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建设、管理和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各式各样,表现形式不同。有的团队目标不明确,有的团队协调不紧密,有的团队分工不明确;在团队运行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团队成员意见不一致、团队成员组成不稳定和任务进度严重滞后等现象。经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虽然江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问题的侧重点不一样,出现问题的时间点也不一样,但是这些团队存在的主要问题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冲突
由于在校大学生的学习规划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有些团队成员在组建团队之前是将创新创业当做大学规划的首要任务,但是往往被后来的 考研 或 考公务员 计划所代替。于是,在项目运作的过程中出现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冲突。这些成员自然就没有将自己的主要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创新创业活动之中。与此同时,合作与竞争理论①提倡的一个团队应当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合作意识,相互交流、尊重,共享信息和资料等理念就难以执行,团队合作效率大打折扣。尽管有些团队在组队之前就提前说明了要放弃考研和考公务员,成员也认为不会出现这种冲突,但是很多在校大学生在父母的劝说和阻力之下,最后还是放弃了团队目标。
团队成员不同专业导致的问题
江西高校大多数创新创业团队的成员来自不同学院或不同专业,只有极少数的团队成员都是一个专业。因此,每个成员所熟知的领域不同,知识结构和 思维方式 也存在较大差异。于是,他们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就不断出现分歧,甚至产生严重的冲突。在组队时,为了让团队知识结构更加科学与完善,大多数团队的成员都是来自不同的专业,可是遇到困难讨论之时,这种专业的差异却变成了求同存异的拦路虎。有些团队甚至在处理专业差异的时候表现得非常不科学和不理性。
团队成员对自身定位不准
准确的自身角色定位是团队建设的基础。团队中每个个体应该有自己的准确定位。然而有些团队成员缺乏角色定位意识,导致定位不准,以至于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作用,甚至产生负面影响。由于现在在校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可能在成长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以致成员对自身工作范围把握不清楚,最典型的现象就是有的团队成员仅仅根据自己的 爱好 行事,而不是将自己的优势与团队的需求相结合,最后往往因为个人因素的影响,使得团队项目的执行效率降低。
进度制定与控制问题
进度控制是比较实际状态和计划之间的差异,并做出必要的调整使项目向有利的方向发展。②理论上,大多数团队成员都知道一个项目是否能及时完成与项目的进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有些团队为了加快进度,忽视注重项目的质量,虽然脚步加快了,但是把项目给毁了;有些团队项目管理 措施 不科学,团队工作安排和项目进度方面出现偏差,使得团队成员感到巨大压力而影响项目进度。有些团队成员也可能由于弥补学业而导致自己的团队任务进度滞后等等。这些都是由于没有根据成员的能力大小进行合理的进度安排与控制而出现的不良现象。
指导老师和高校自身问题
为了更好地组织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江西高校为每个创新创业团队配置了至少一名指导老师。实际上,大多数指导老师基本是从高校到高校,缺乏创业经历,也没有多少企业工作 经验 。另外,江西高校基本没有对指导老师进行创业指导培训,也没真正意识到在校指导老师独有的缺点和短板。指导老师的知识与企业运行管理之间的错位不仅仅是指导老师本身的经历问题,而且也是由于高校对指导老师继续培训 企业管理 知识的空白而造成的。
2 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办法
因为只有在团队所有成员对所要达到的整体目标持一致的肯定和充分的认同,才能为之付出努力,并最终共同实现目标,因此,面对江西高校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出现的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和方法。根据成员专业的不同,关注和擅长的领域也有所差别,本文主要从制度管理③和项目驱动④两个方面出发,为解决成员目标转变、角色定位不清、成员职责不明和指导老师不专业等问题给出以下建议。
制定管理制度,签订团队协议
建立一套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内容规范、奖罚分明的团队管理制度是实现团队目标的重要保障。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制度应该涉及创业目标、发展方向、团队资金、成员分工、事务管理等内容,做到权责明晰、赏罚分明,同时,每个成员都必须认同和遵守该制度,并签订相应协议。有了制度,团队成员就不能因为个人原因而随心所欲做出一些不利团队目标实现的行为。有了制度,团队的功能和组织结构明确化,每个成员必须在性格、经历、能力、专业背景等方面形成互补,以解决团队成员带来的相互排斥,最大限度地提高团队的运行效率。有了协议,团队对成员的约束力得到执行并有效,所有成员在签协议之后都对制度建立了一种严肃和遵守的态度。
弱化缺点,点亮优势,挖掘潜力,提高效益
加强团队的运营建设,运用“木桶原理”,把每个成员都看成是围成团队木桶的木板,那么优势和技能互补的成员则是团队成功的保障。团队真正的核心在于实现取长补短。专业的不同,性格的差异,爱好的差异等在合作过程中逐步由摩擦不断转变为遇事商议、分工合作。技能上的互补使团队成员互 相学 习、发挥优势,从而提升工作质量。不同专业的团队成员,价值观不同,看待问题的思维角度也不同,所以需要专业上的沟通和交流,需要挖掘各自的潜力和优点,使用恰当的方法,融合不同专业的优势,提高项目执行效益。
建立完善的创业导师管理机制
为了优化创业团队导师队伍结构,政府和高校应该建立一支以高校教师和企业高管为主的导师队伍。政府定期对高校教师举行创业指导的相关培训,高校定期举行教师和企业高管的交流研讨会,甚至可以与企业进行交换指导,让高校创业创新指导老师直接进入企业学习。与此同时,高校制定的指导老师管理机制必须坚持严格的选聘标准、条件与灵活的选聘方法相结合,明确创业导师的相关职责和任务。
3 总结
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将进一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但是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现状也有待政府和高校去发现问题,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法。总之,政府和高校应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管理和发展,使得团队成员科学地组织和控制项目,使得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在保证成本、质量和进度的要求下实现创业目标。
注释
① 高太光,王丽敏,任树伟,肖昆.基于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习的平台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研究――以公共事业管理和信息管理专业为例[J].赤子(上中旬),:165.
② 邢晓阳.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的困境与消解路径[J].产业与科技论坛,:195-196.
③ 李含芳.项目团队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项目管理技术,:109-112.
④ 李凌.软件项目管理中的进度控制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309-319.
摘要:随着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增多,对新成立的众多创业组织的建设和科学管理也日益暴露出诸多问题,如何实现好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科学化管理,成为了大学生创业团队以及做相关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所关心的热门话题。本文就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初建及成形之后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挖掘出影响大学生创业团队走向长远的障碍因素,从而寻实现这一问题的路径突破。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团队;管理;现状
1 大学生创业团队组建的特点分析
随着市场就业压力的增大,政府鼓励 创业政策 的出台,大学生创业团队数量如雨后春笋般凸显出来。大学生群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和社会 文化 传播阵地的主流,自主创业,自谋出路,组建创业团队,相应政府号召,支援市场不足。其成功与否不及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及长远发展。因此,深入剖析其成长特点,有利于更好地找到他们在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各问题,更好地指导其发展,使其更健康的成长,从而使之最终成为一支能够支持的住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兴趣、目标的一致性
不同于社会上单个的或者合伙人式的创业人,他们的组建不是单纯的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更多的是因为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而走到了一起。大学生创业团队内部人员基本上是相互熟悉的本专业同学,或者是关系较好的朋友。同时促成大学生创业团队组建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还应该包括他们想获得更多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以便在进入社会前,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和就业资本。由此可见,在对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指导时,还应该考虑到其心理因素。不能单纯的将其简单的等同于社会上创业组织加以考虑。是共同的兴趣、目标的一致将其粘合在一起的,同时这也是激发他们共同向前的一种内在动力。
专业结构的异质化
兴趣和目标的一致是大学生创业团队组建的黏合剂,知识和专业则是黏合剂的主配料,是创业团队走向成功的开山利刃。大学是专业分工的最明显的地方,专业的多元化最突出。大学容纳和发展了社会专业分工的需求。各专业的人才为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组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人力资源,受这种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创业团队内部人员的专业结构也丰富多彩,体现出专业结构异质化的特点。这种特点可以说是把双刃剑,如果能科学调配,各尽所能,使其专业分工得到合理化,对创业团队是一种正向支持;反之,则会成为阻碍创业团队发展不可逾越的门槛儿。很多团队因兴趣和爱好走到一起,却最终因专业观点相异产生分歧,最终不欢而散,将创业搁浅,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伤害了同学之间的感情。
年龄结构的年轻化、单层化
管理学上认为老、中、青三结合梯次人员数目组成是较为科学的组织成员构成。大学生创业团队由于是在校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走到一起的,创业之初,人员的组成的年龄结构呈现出清一色的青年面孔。创业队伍的年轻化有利于创业团队对市场新鲜事物的接纳和吸收,有利于创新思维的产生。但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缺乏辨别市场信息真伪的经验和能力,也是这一特点两面性所暴漏出的问题所在。当然这并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但忽视经验的重要性,一味冒进,是大学生创业团队在这一特点之上,泛生出来的弊病,可能成为阻碍其成功的一个重要障碍。
2 当前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分析
创业团队的人员流失和组织夭折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当前大学生创业团队在组建和管理过程中呈现出多种不合理因素,成为制约其成长的重要障碍,究其勉励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整合不完整
创业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从市场不断获得新的、充分的信息资源,信息的整合是一个包括信息的搜集、信息加工、信息吸收和信息反馈的一整套过程。市场参与者首先要对市场信息有灵敏的嗅觉,尽可能多的搜集与自己相关的有用信息。信息的搜集是信息整合的开始,由于市场信息瞬息万变,来源 渠道 杂乱,因此对信息的搜集不仅要及时、迅速,还要准确、可靠。这就需要对前期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再加工,以便能提炼出的信息精确、无误。提前预测,以便对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市场调节的滞后和盲目,而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组织成员基本是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由于其所处环境的半封闭性,以及其自身经验不足所限,对市场信息的把握和反应速度也就相对迟缓,对信息的加工和提炼也相对粗糙。信息整合不完整会严重影响到其创业思路和创业进程。
资金管理不周全
创业资金是引动 创业项目 起步的原动力。首先,资金的来源的稳定和持续不能得以保证。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组成者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经济来源不稳定,依靠今天支持和自己勤工俭学所能提供的资金是相当有限的。近年来国家在鼓励大学生创业,自谋出路的同时,考虑到了其可能面临的资金方面的障碍,在资金和政策上均提供了些许帮助,这部分资金对于小本创业,小打小闹的创业个人来说还是相当客观的。但对于立足长远的创业团队的创业项目来说可谓杯水车薪。虽说有可能获得天使投资等外来资金的支持,但如何吸收和引进这种持续、稳定的资金则是应该首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况且创业团队所面临的还是一个循环流转的创业过程,资金既要支持流动,又要支持抵御风险,流动资金和储备资金是两种概念,没有雄厚稳定和持续不断的资金支持是不可能盘活整个创业过程的。再者,科学的财账管理是保证资金持续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创业团队对资金的吞吐和管理不能按照正常的公司发展规划进行是导致创业过程破裂的重要原因。
管理方式不科学
科学化管理是保证创业团队正常运营的保证。大学生创业团队的成员之间多是相识的同学,维持其人际间纽带的则是同学之间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创业的前期是靠着这种关系组合起来的,但随着创业过程的深入和创业组织的壮大,仅仅依靠同学之间的默契和约定俗称的校园人际是远远不够的,缺乏科学化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就难以在创业的过程中将各种力量进行综合,难以形成合力。这将是导致大学生创业团队后期过程难以持续的关键性因素。据一家管理咨询公司2007年的调查,在我国100家由大学生创办的成长较快的中小企业中,其中一半的创业团队无法顺利熬过公司创立的头5年,在12个创业团队的个例中只有2家在创立后的5年内团队保持初期的完整[1]。 3 提升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与管理水平的路径探索
提升创业理念,营造创业团队的文化氛围
创业团队成员的共同理念和共同愿景是凝结团队的基础,也是团队在创业过程中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精神支柱[2]。提出具有共同愿景的创业目标和创业 口号 是凝聚创业组织成员内在动力的基础。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组建从一开始就应该有为之长远发展着眼的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发挥每一个创业成员的积极主动性。心甘情愿的为了团队共同的利益而工作。这同时也是创业团队最终走向企业形式所内含的 企业文化 基础。由此建立起来的创业团队在后期的管理中,还要创新企业文化,针对不同时期的创业现状,设计出更高、更好的阶段性目标,由此一步步壮大起来的创业团队,才能依靠精神支撑走的更远。
寻求稳定的合作支持
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建立之初,面临着资金和经验不足的困境。如果能够寻找到能够可以挂靠的创业合作伙伴,不仅能够获得资金上的持续支持,还能弥补经验上的不足。在前期对市场进行过充分的调查的基础上,设计出创业方案和规划产品,然后寻求能够创造合作机会的已成长起来的合作伙伴,以技术和创业项目等软实力做股权抵押,共同开发,相互合作,互利共赢。这是一种简捷且见效快的创业思路。是未来大学生创业团队需要引鉴的理想模式。当然对这种创业方式的借鉴,需要有占领市场空白的优势。需要对市场信息进行大量的调查分析,最终得出丰富、科学的一手资料。这是寻求创业合作和背靠的基础所在。
组建学习型组织,提升创业成员的技能和素质
建设学习型的创业团队是保证创业队伍存在活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可以直接提升创业团队成员创业技能和素质。“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3]。”学习型团队建设需要有来自多方面的力量支持,还要有来自团队内部成员的积极参与。可以通过深入创业成功的典范企业进行学习考察和培训;引进专家学者进行现场指导等各种途径寻求一切能够学习的机会,对团队成员进行继续培训。从而创业成员具备先进的企业理念和企业人的基本素质,在这对较为专业的工作内容,应该对专业性较强的岗位,要注重内部培养和外部人才引进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王红军《我国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问题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 张亮,赵铁权,刘洁,毛方方.浅谈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建设与管理[J].现代商业,2011(7)
大学团队创业建设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1. 创业团队管理论文 创业团队管理论文
2. 有关大学生创业管理论文
3. 创业团队组建与管理
4. 大学生创业论文范文精
5. 创业团队的组建与管理
6. 创业团队管理制度
7. 大学生创业风险管理论文
大学生创业活动开展的核心是形成规模化创业团队,因而在活动中需要了解整个团队的运行机制,管理大学生创业方向,并且对小组成员进行德育 教育 活动,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和 创新思维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团队创业建设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 随着创新创业理念的不断推广,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加入创新创业的队伍当中。他们将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股巨大潜在力量。然而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也存在一定的短板,需要加强必要的引导和管理。 文章 调查和分析了江西几大高校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运行状况,提出了相应的引导 方法 和管理策略。
关键词 在校大学生 创新创业 引导方法 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DOI:
0 引言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而在校大学生将会是这种新动力中的关键力量。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一个认识与实践完美结合的过程,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国务院和教育部相继颁发了鼓励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各种文件和优惠政策。于是,江西各大高校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开始兴起,但是,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如何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更有效地帮助和促进在校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将是目前江西省政府和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也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要途径之一。
1 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与分析,江西高校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建设、管理和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各式各样,表现形式不同。有的团队目标不明确,有的团队协调不紧密,有的团队分工不明确;在团队运行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团队成员意见不一致、团队成员组成不稳定和任务进度严重滞后等现象。经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虽然江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问题的侧重点不一样,出现问题的时间点也不一样,但是这些团队存在的主要问题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冲突
由于在校大学生的学习规划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有些团队成员在组建团队之前是将创新创业当做大学规划的首要任务,但是往往被后来的 考研 或 考公务员 计划所代替。于是,在项目运作的过程中出现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冲突。这些成员自然就没有将自己的主要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创新创业活动之中。与此同时,合作与竞争理论①提倡的一个团队应当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合作意识,相互交流、尊重,共享信息和资料等理念就难以执行,团队合作效率大打折扣。尽管有些团队在组队之前就提前说明了要放弃考研和考公务员,成员也认为不会出现这种冲突,但是很多在校大学生在父母的劝说和阻力之下,最后还是放弃了团队目标。
团队成员不同专业导致的问题
江西高校大多数创新创业团队的成员来自不同学院或不同专业,只有极少数的团队成员都是一个专业。因此,每个成员所熟知的领域不同,知识结构和 思维方式 也存在较大差异。于是,他们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就不断出现分歧,甚至产生严重的冲突。在组队时,为了让团队知识结构更加科学与完善,大多数团队的成员都是来自不同的专业,可是遇到困难讨论之时,这种专业的差异却变成了求同存异的拦路虎。有些团队甚至在处理专业差异的时候表现得非常不科学和不理性。
团队成员对自身定位不准
准确的自身角色定位是团队建设的基础。团队中每个个体应该有自己的准确定位。然而有些团队成员缺乏角色定位意识,导致定位不准,以至于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作用,甚至产生负面影响。由于现在在校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可能在成长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以致成员对自身工作范围把握不清楚,最典型的现象就是有的团队成员仅仅根据自己的 爱好 行事,而不是将自己的优势与团队的需求相结合,最后往往因为个人因素的影响,使得团队项目的执行效率降低。
进度制定与控制问题
进度控制是比较实际状态和计划之间的差异,并做出必要的调整使项目向有利的方向发展。②理论上,大多数团队成员都知道一个项目是否能及时完成与项目的进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有些团队为了加快进度,忽视注重项目的质量,虽然脚步加快了,但是把项目给毁了;有些团队项目管理 措施 不科学,团队工作安排和项目进度方面出现偏差,使得团队成员感到巨大压力而影响项目进度。有些团队成员也可能由于弥补学业而导致自己的团队任务进度滞后等等。这些都是由于没有根据成员的能力大小进行合理的进度安排与控制而出现的不良现象。
指导老师和高校自身问题
为了更好地组织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江西高校为每个创新创业团队配置了至少一名指导老师。实际上,大多数指导老师基本是从高校到高校,缺乏创业经历,也没有多少企业工作 经验 。另外,江西高校基本没有对指导老师进行创业指导培训,也没真正意识到在校指导老师独有的缺点和短板。指导老师的知识与企业运行管理之间的错位不仅仅是指导老师本身的经历问题,而且也是由于高校对指导老师继续培训 企业管理 知识的空白而造成的。
2 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办法
因为只有在团队所有成员对所要达到的整体目标持一致的肯定和充分的认同,才能为之付出努力,并最终共同实现目标,因此,面对江西高校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出现的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和方法。根据成员专业的不同,关注和擅长的领域也有所差别,本文主要从制度管理③和项目驱动④两个方面出发,为解决成员目标转变、角色定位不清、成员职责不明和指导老师不专业等问题给出以下建议。
制定管理制度,签订团队协议
建立一套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内容规范、奖罚分明的团队管理制度是实现团队目标的重要保障。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制度应该涉及创业目标、发展方向、团队资金、成员分工、事务管理等内容,做到权责明晰、赏罚分明,同时,每个成员都必须认同和遵守该制度,并签订相应协议。有了制度,团队成员就不能因为个人原因而随心所欲做出一些不利团队目标实现的行为。有了制度,团队的功能和组织结构明确化,每个成员必须在性格、经历、能力、专业背景等方面形成互补,以解决团队成员带来的相互排斥,最大限度地提高团队的运行效率。有了协议,团队对成员的约束力得到执行并有效,所有成员在签协议之后都对制度建立了一种严肃和遵守的态度。
弱化缺点,点亮优势,挖掘潜力,提高效益
加强团队的运营建设,运用“木桶原理”,把每个成员都看成是围成团队木桶的木板,那么优势和技能互补的成员则是团队成功的保障。团队真正的核心在于实现取长补短。专业的不同,性格的差异,爱好的差异等在合作过程中逐步由摩擦不断转变为遇事商议、分工合作。技能上的互补使团队成员互 相学 习、发挥优势,从而提升工作质量。不同专业的团队成员,价值观不同,看待问题的思维角度也不同,所以需要专业上的沟通和交流,需要挖掘各自的潜力和优点,使用恰当的方法,融合不同专业的优势,提高项目执行效益。
建立完善的创业导师管理机制
为了优化创业团队导师队伍结构,政府和高校应该建立一支以高校教师和企业高管为主的导师队伍。政府定期对高校教师举行创业指导的相关培训,高校定期举行教师和企业高管的交流研讨会,甚至可以与企业进行交换指导,让高校创业创新指导老师直接进入企业学习。与此同时,高校制定的指导老师管理机制必须坚持严格的选聘标准、条件与灵活的选聘方法相结合,明确创业导师的相关职责和任务。
3 总结
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将进一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但是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现状也有待政府和高校去发现问题,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法。总之,政府和高校应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管理和发展,使得团队成员科学地组织和控制项目,使得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在保证成本、质量和进度的要求下实现创业目标。
注释
① 高太光,王丽敏,任树伟,肖昆.基于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习的平台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研究――以公共事业管理和信息管理专业为例[J].赤子(上中旬),:165.
② 邢晓阳.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的困境与消解路径[J].产业与科技论坛,:195-196.
③ 李含芳.项目团队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项目管理技术,:109-112.
④ 李凌.软件项目管理中的进度控制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309-319.
摘要:随着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增多,对新成立的众多创业组织的建设和科学管理也日益暴露出诸多问题,如何实现好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科学化管理,成为了大学生创业团队以及做相关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所关心的热门话题。本文就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初建及成形之后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挖掘出影响大学生创业团队走向长远的障碍因素,从而寻实现这一问题的路径突破。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团队;管理;现状
1 大学生创业团队组建的特点分析
随着市场就业压力的增大,政府鼓励 创业政策 的出台,大学生创业团队数量如雨后春笋般凸显出来。大学生群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和社会 文化 传播阵地的主流,自主创业,自谋出路,组建创业团队,相应政府号召,支援市场不足。其成功与否不及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及长远发展。因此,深入剖析其成长特点,有利于更好地找到他们在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各问题,更好地指导其发展,使其更健康的成长,从而使之最终成为一支能够支持的住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兴趣、目标的一致性
不同于社会上单个的或者合伙人式的创业人,他们的组建不是单纯的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更多的是因为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而走到了一起。大学生创业团队内部人员基本上是相互熟悉的本专业同学,或者是关系较好的朋友。同时促成大学生创业团队组建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还应该包括他们想获得更多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以便在进入社会前,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和就业资本。由此可见,在对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指导时,还应该考虑到其心理因素。不能单纯的将其简单的等同于社会上创业组织加以考虑。是共同的兴趣、目标的一致将其粘合在一起的,同时这也是激发他们共同向前的一种内在动力。
专业结构的异质化
兴趣和目标的一致是大学生创业团队组建的黏合剂,知识和专业则是黏合剂的主配料,是创业团队走向成功的开山利刃。大学是专业分工的最明显的地方,专业的多元化最突出。大学容纳和发展了社会专业分工的需求。各专业的人才为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组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人力资源,受这种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创业团队内部人员的专业结构也丰富多彩,体现出专业结构异质化的特点。这种特点可以说是把双刃剑,如果能科学调配,各尽所能,使其专业分工得到合理化,对创业团队是一种正向支持;反之,则会成为阻碍创业团队发展不可逾越的门槛儿。很多团队因兴趣和爱好走到一起,却最终因专业观点相异产生分歧,最终不欢而散,将创业搁浅,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伤害了同学之间的感情。
年龄结构的年轻化、单层化
管理学上认为老、中、青三结合梯次人员数目组成是较为科学的组织成员构成。大学生创业团队由于是在校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走到一起的,创业之初,人员的组成的年龄结构呈现出清一色的青年面孔。创业队伍的年轻化有利于创业团队对市场新鲜事物的接纳和吸收,有利于创新思维的产生。但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缺乏辨别市场信息真伪的经验和能力,也是这一特点两面性所暴漏出的问题所在。当然这并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但忽视经验的重要性,一味冒进,是大学生创业团队在这一特点之上,泛生出来的弊病,可能成为阻碍其成功的一个重要障碍。
2 当前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分析
创业团队的人员流失和组织夭折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当前大学生创业团队在组建和管理过程中呈现出多种不合理因素,成为制约其成长的重要障碍,究其勉励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整合不完整
创业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从市场不断获得新的、充分的信息资源,信息的整合是一个包括信息的搜集、信息加工、信息吸收和信息反馈的一整套过程。市场参与者首先要对市场信息有灵敏的嗅觉,尽可能多的搜集与自己相关的有用信息。信息的搜集是信息整合的开始,由于市场信息瞬息万变,来源 渠道 杂乱,因此对信息的搜集不仅要及时、迅速,还要准确、可靠。这就需要对前期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再加工,以便能提炼出的信息精确、无误。提前预测,以便对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市场调节的滞后和盲目,而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组织成员基本是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由于其所处环境的半封闭性,以及其自身经验不足所限,对市场信息的把握和反应速度也就相对迟缓,对信息的加工和提炼也相对粗糙。信息整合不完整会严重影响到其创业思路和创业进程。
资金管理不周全
创业资金是引动 创业项目 起步的原动力。首先,资金的来源的稳定和持续不能得以保证。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组成者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经济来源不稳定,依靠今天支持和自己勤工俭学所能提供的资金是相当有限的。近年来国家在鼓励大学生创业,自谋出路的同时,考虑到了其可能面临的资金方面的障碍,在资金和政策上均提供了些许帮助,这部分资金对于小本创业,小打小闹的创业个人来说还是相当客观的。但对于立足长远的创业团队的创业项目来说可谓杯水车薪。虽说有可能获得天使投资等外来资金的支持,但如何吸收和引进这种持续、稳定的资金则是应该首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况且创业团队所面临的还是一个循环流转的创业过程,资金既要支持流动,又要支持抵御风险,流动资金和储备资金是两种概念,没有雄厚稳定和持续不断的资金支持是不可能盘活整个创业过程的。再者,科学的财账管理是保证资金持续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创业团队对资金的吞吐和管理不能按照正常的公司发展规划进行是导致创业过程破裂的重要原因。
管理方式不科学
科学化管理是保证创业团队正常运营的保证。大学生创业团队的成员之间多是相识的同学,维持其人际间纽带的则是同学之间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创业的前期是靠着这种关系组合起来的,但随着创业过程的深入和创业组织的壮大,仅仅依靠同学之间的默契和约定俗称的校园人际是远远不够的,缺乏科学化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就难以在创业的过程中将各种力量进行综合,难以形成合力。这将是导致大学生创业团队后期过程难以持续的关键性因素。据一家管理咨询公司2007年的调查,在我国100家由大学生创办的成长较快的中小企业中,其中一半的创业团队无法顺利熬过公司创立的头5年,在12个创业团队的个例中只有2家在创立后的5年内团队保持初期的完整[1]。 3 提升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与管理水平的路径探索
提升创业理念,营造创业团队的文化氛围
创业团队成员的共同理念和共同愿景是凝结团队的基础,也是团队在创业过程中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精神支柱[2]。提出具有共同愿景的创业目标和创业 口号 是凝聚创业组织成员内在动力的基础。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组建从一开始就应该有为之长远发展着眼的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发挥每一个创业成员的积极主动性。心甘情愿的为了团队共同的利益而工作。这同时也是创业团队最终走向企业形式所内含的 企业文化 基础。由此建立起来的创业团队在后期的管理中,还要创新企业文化,针对不同时期的创业现状,设计出更高、更好的阶段性目标,由此一步步壮大起来的创业团队,才能依靠精神支撑走的更远。
寻求稳定的合作支持
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建立之初,面临着资金和经验不足的困境。如果能够寻找到能够可以挂靠的创业合作伙伴,不仅能够获得资金上的持续支持,还能弥补经验上的不足。在前期对市场进行过充分的调查的基础上,设计出创业方案和规划产品,然后寻求能够创造合作机会的已成长起来的合作伙伴,以技术和创业项目等软实力做股权抵押,共同开发,相互合作,互利共赢。这是一种简捷且见效快的创业思路。是未来大学生创业团队需要引鉴的理想模式。当然对这种创业方式的借鉴,需要有占领市场空白的优势。需要对市场信息进行大量的调查分析,最终得出丰富、科学的一手资料。这是寻求创业合作和背靠的基础所在。
组建学习型组织,提升创业成员的技能和素质
建设学习型的创业团队是保证创业队伍存在活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可以直接提升创业团队成员创业技能和素质。“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3]。”学习型团队建设需要有来自多方面的力量支持,还要有来自团队内部成员的积极参与。可以通过深入创业成功的典范企业进行学习考察和培训;引进专家学者进行现场指导等各种途径寻求一切能够学习的机会,对团队成员进行继续培训。从而创业成员具备先进的企业理念和企业人的基本素质,在这对较为专业的工作内容,应该对专业性较强的岗位,要注重内部培养和外部人才引进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王红军《我国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问题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 张亮,赵铁权,刘洁,毛方方.浅谈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建设与管理[J].现代商业,2011(7)
大学团队创业建设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1. 创业团队管理论文 创业团队管理论文
2. 有关大学生创业管理论文
3. 创业团队组建与管理
4. 大学生创业论文范文精
5. 创业团队的组建与管理
6. 创业团队管理制度
7. 大学生创业风险管理论文
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团队管理已成为 企业管理 中一种重要形式,运用团队来完成任务已成为企业的普遍现象。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团队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团队精神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团队建设和团队管理的关键环节。下面我们就团队精神培养中的几个重要方面作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团队精神;领导艺术;沟通;创新
诺基亚在亚洲的投资超过17亿美元,建立8个合资企业、20多家办事处和2个研发中心,拥有员工超过5,500人,他是移动电话市场的领导厂商,诺基亚的移动电话增长率持续高于市场增长率,曾一度有全球三分之一的市场,几乎是位居第二的竞争对手市场份额的两倍。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诺基亚能从1998年至今座在冠军的宝座上,靠的就是团队精诚合作的精神。
团队精神有如此的力量,那么什么是团队精神,又该如何培养呢,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
一、团队精神的内涵
团队精神,就是团队成员在领导的指导和带领下相互沟通,交流,协同一致为了共同的原景而奋斗的精神。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团队精神的形成并不要求团队成员牺牲自我,相反,挥洒个性、表现特长保证了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而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产生了真正的内心动力。它包含了三层含义:首先,要有一个团队共同认同的目标,有了目标也就为行动确定了方向,使成员的努力有的放矢。其次,团队成员要良好的沟通,相互的信任,成员之间和谐相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后,团队成员在工作中能优势互补,协同合作完成任务。
二、团队精神在企业中的作用
缺乏团队精神的团队不过是乌合之众,和失去思维的人有什么区别。一个有团队精神的团队,每个成员都会产生一种很强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激发团队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成员之间的合作力度加强,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和谐快速发展。
三、怎样培养团队精神
现代企业已经把团队建设作为了企业建设的重头戏,而团队精神的培养有是这重头戏的主角。要扮演好这个角色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有卓越的领导者指引团队前进
1.领导者要有魅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巨人集团的老总史玉柱在最困难的时候,在企业即将破产的情况下,很多部下一直追随他,即使不发工资也甘心跟着他干,就是因为史玉柱身上有一种吸引力和感召力,能让员工喷发出激情。
2.领导者要有凝聚力和协调能力。百看不厌的《西游记》中唐僧就是一个凝聚者,他用自己西天取经的坚定意志和宽容的胸怀,把实干家沙僧,推进者孙悟空,协调者猪八戒这样的团队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优势互补的高效团队。
3. 领导者要德才兼备,善于倾听,善于决策。9年前三星集团主席李健熙在汽车投产130亿,最后落得血本无归,你能说是他不善于决策吗?是因为他不善于倾听,导致了决策的失误。善于倾听和善于决策是密不可分的。
(二)设定团队共同的愿景
共同愿景为团队精神建设导航,有了共同的愿望和目标,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同心同德,同甘共苦。
1.设定的愿景要切实可行,而且团队成员对此都有强烈的渴望。一个不可能实现不切合实际的目标让员工能产生激情吗?马列主义教导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就是印证,这可是我们用血的代价换来的。
2.愿景必须达成一致共同协作完成。2004年上半年NBA总决赛,豪华的湖人队以1:4输给了平民活塞队,从实力上看,湖人队有四位超级巨星:科比,奥尼儿,马龙,佩顿,还拥有全联盟最优秀的教练迈克.杰克逊,为什么还是失败了呢?就是因为他们的目标不一致,不是一支有凝聚力的团队。首先,科比与奥尼儿争论谁是团队的领袖,马龙和佩顿为了争夺总冠军戒指而你争我夺,结局就可想而知。
(三)全方位的进行沟通和交流
1.进行平等的,双向式的交流。沟通不要只停留在纵向或者横向,既要进行横向沟通,又要进行纵向沟通,还必须保证保证沟通的平等性和双向性。让团队成员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沟通无极限”。
2. 沟通的范围要渗透到企业的每个方面,不仅仅是在内部,在外部上也要形成良好的沟通。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世纪,只要有一个环节沟通不畅,就可能造成功亏一篑的残局。
3.通过沟通一定要让让员工达成一致的观点和行动,形成团队的共价值观。这里我说一个大家都听腻了的例子:2003年那是非典的天下,中国是“实践”最早, 经验 最多的,理所应当研究成果应该丰富,但我国的非典权威人士钟南山院士却遗憾地表示:重要的研究成果基本都是外国首先研究出来的。为什么?因为我们做实验的拿不到足够的病毒样本,而掌握病毒样本的有没有科研能力,要害是沟通不畅,行动不一致协调不起来,更勿论默契了。
(四)合理有效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
1.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成员们都能产生一种归属感。
2.了解分析每个团队成员的个人特点和实际情况,尽可能去满足团队成员的愿望。(下转第53页)
3.既要要重视物质激励又要重视精神激励,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4.激励的方式要有创新,更要做到激励那些有创新的队员。
2001年,有50余年辉煌历史的美国宝丽来公司破产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重要的一条是该公司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销售业绩不同的员工获得基本相同的收入,于是能人流失,庸人留下。无独有偶。IBM公司衰落的原因之一也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郭士纳正是在变革了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后才使这头大象翩翩起舞。
(五)引进竞争机制在成长中合理要求
著名的进化论提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现在这样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没有竞争企业的前进就失去了动力,当然作为一个团队没有了竞争也就失去了活力。但还应当做到:
1.授人于渔,打造学习型团队。引进竞争不是让成员之间尔虞我诈,而是让每个成员都感受得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2.关心每一个成员的成长,和成员一起规划他们的职业生涯,制定他们每个阶段切实可行的目标。
3.广泛开张“比,学,赶,帮,超”活动。
引入竞争机制有众多的争议,有人说在团队内有竞争就不和谐了。但我要说之所以引入竞争就是为了让每个成员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同时也去发现其他成员的优势和劣势,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其他队员形成优势互补,使团队的凝聚力增强,从而避免了“搭便车”和吃“大锅饭”的现象。这一点要很好的与激励机制相结合的来用。
总之,21世纪的市场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要让人才聚集在一起形成合力就必须加强团队精神的建设,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进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走越宽,越做越强。
【参考文献】
[1]曾仕强.中国式领导[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李慧波.团队精神[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刘峰.管理创新与领导艺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每个人表达的方式不一样,有的善谈,有的善听,有的善行。善于交谈不等于有效沟通,对于个人、企业和社会来说,评价有效沟通的标准应该取决具体的沟通是否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是否对人的发展及企业和社会有贡献。而沟通的目的和意义,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他认为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做好企业和社会中的事。
而就IT项目成员来讲,大多数成员不是很善于言谈,因为大多数人基本上和电脑相处的时间比较多,而与人沟通技巧上相对缺乏。然而项目管理中沟通却非常重要,既有项目成员之间的沟通,上下级之间的沟通,还有Team之间的沟通,以及和老外的沟通问题。如果沟通不畅,就会导致需求的误解,目标的偏移,项目的delay或失败,甚至更严重的导致人员的 离职 ,因此在团队和项目管理中值得我们引起足够重视。
沟通并不是随便找人 说说 话而已,它存在一个基本问题,也就是心态(mindset)。一个人一旦自私、自我、自大起来,是很难与别人沟通的。以下几种心态的人都是很难沟通的:
自私:关心只在五伦以内,没有关心帮助他人之心自我:别人的问题与我无关,不要多管闲事自大:我的想法就是答案,我的解决 方法 就是最好的。
沟通其实很简单,其基本原理就是关心(concern)。例如,注意他人的状况与难处;注意他人的需求与不便,注意他人的痛苦与问题,设身处地的关心别人。管理者可以经常进行走动管理,而不是整天开会或者坐在电脑前看文件打电话,通过走动来控制员工的行为,监督员工是否按你的方向去做,及时发现问题和困难,并串联所有团队成员和资源,保证项目进度。关心还能实现沟通的另外一个重要目的,那就是表达情感,实现团队的融洽。
在沟通中,还要有主动性(initiative)。如果只是一味等待,那就错过了最好的时间。沟通是相互的,但只有一方主动,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例如,组长可以在团队成员提要求之前主动的关心他的困难并进行支援,团队成员可以主动的反馈当前的状况。余博士说在沟通中还要注意语言的运用,要准确,简练,找准词语切入点。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幽默和才智,巧妙的转化资源优势。如果是国外项目,还应注意 文化 背景和角色背景,尽量不要耍弄专业术语,而是使用对方熟悉的语言和词汇简明的进行阐述,这样才能达到沟通的效果。
上级对下级布置任务应当要将清楚,有的时候你以为你讲清楚了,其实别人根本没有听明白;为了预防这种情况你就要事后盯牢手下,有没有按照你的意思去做,采用例如“走动管理”的方法。而下级对上级布置的任务一定要事前问清楚,事后负责任。这些都是交代和接受任务时候要注意的。
沟通的个人障碍:
地位差异。例如,有上往下沟通比较容易,有下往上沟通比较有障碍,领导应该要知道这一点并进行克服。
来源的可信度。沟通中如果经常引用不可信的未经证实的东西为降低沟通可信度,从而达不到沟通的效果,因此做领导的一定要言出必行。
个人偏见。
过去的经验。有的人特别是领导自恃经验丰富,居高临下和别人进行沟通,有时候就往往影响沟通效果。其实即使你2004年的经验拿到2007年也不一定管用,更何况是1999年的呢? 项目管理者联盟,项目管理问题。
情绪的干扰。领导者特别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脾气,就是要有高的情商。否则往往严重影响沟通的效果,甚至做出令人懊悔的举动。
这其中还有一些重要的沟通建议,个人觉得非常有用,摘录一下:
往下沟通建议:
要了解状况和瓶颈。对不懂的和不了解的东西一定要做足功课,最好有实际经验,才能对手下讲出问题的关键和瓶颈;否则会被手下认为是外行。
提供方法和建议,紧盯过程。对自己熟悉和有经验的领域要给新手提供经验和指导,中间要紧盯过程,防止事情出现偏差。
作为领导要善于倾听,要能够接纳别人的意见,而不是经验主义和个人主义。因为以前的经验不一定在现在适用,而且至少要给手下一次尝试的机会。
开会沟通要注意效率,不要形式化,开会扯的很远变成聊天会。与会人员要预先准备,注意效率,控制时间,控制与会人员的数量;大领导尽量少发言,尽量最后发言,这样才能让大家畅所欲言,否则大领导一旦定调,后面就是一言堂。
注意态度和姿态,注意讲话技巧。要关心体恤手下的难处,而不是给手下压力。给手下压力和情绪化都无助于解决问题。
往上沟通建议:
在和领导沟通前一定要预先有答案和解决方法,而且一定要有两个以上的答案,自己已经有想法了。尽量不要给领导出问答题,而是出选择题。
对各个答案和对策一定要有优劣对比和可能的后果风险评估。
和领导沟通不一定非要在领导办公室或会议室。只要有机会,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和领导沟通。
和领导沟通尽量简化语言和重点。
如何做才能主动让领导了解你?
1.自动 报告 你的工作进度和当前状况。让上司知道,而不是等他来问你。让上司知道你现在在干啥,这一点非常重要。
2.对上司的询问,有问必答,详细,让上司放心。
3.充实自己,努力学习,跟上上司的境界和步伐,学会上司的语言,才能了解上司,体察上意,知道上司在烦恼什么,替上司分忧,让上司轻松。
4.不忙的时候主动帮助别人,而不是独善其身。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而且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何乐不为呢?
5.毫无怨言的接受上司布置给你的任务,让上司圆满。有时候上司也有难处,这种任务你如果能毫无怨言的接下来,事后必有回报。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一定要毫无怨言的接受上司布置给你的任务,不要做扶不起的阿斗。
6.对自己的业务和工作主动提出改善计划。
最后一段我想对任何人都非常有用,因为无论你现在处于什么位置,上面总有领导管着你。有的人喜欢抱怨自己如何的人才被埋没,其实很多时候还是应该多从自身找原因。抱怨领导不了解你,领导凭什么要主动来了解你呢?不是领导不了解你的才能,而是你应当主动让领导了解你的才能,做的让领导了解和喜欢,如果上面六点你真正做到了,你不让上司喜欢都难。这就回到了沟通的关键:主动沟通,积极沟通。
一、团队的概念
团队的含义是通过其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协同作用的最低层次的组织。在管理科学和实践中,人们的看法基本一致,即“团队”是:一个组织在特定的可操作范围内,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相互合作、一直努力的由若干成员组成的共同体。作为一个共同体,其成员努力的结果,能使该组织的目标较好地达到,且可能是绩效水平远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实际上,人们的观点也有一些小的差异,如美国学者罗宾斯更强调成员们协同合作的巨大绩效,章仪伍更强调对每一个成员知识技能的合理利用,贾硕林、颜寒松更强调“其成员的行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追求集体的成功”。由此可见,我们应多方位全面理解团队概念。
二、团队管理中的矛盾冲突
(一)常见的团队冲突
常见的团队冲突以两种不同的形式存在:一种是显性的,很可能在爆发之后能得到妥善的处理而平息,当然也不排除爆发后导致更糟糕的结果。但对于经理人来说,显性的冲突总是可以想出办法来处理的。真正令人头疼的是第二种:隐性冲突。这类冲突存在于团队成员们的头脑之中,尽管他们内心很气愤,但是彼此保持沉默,隐性冲突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在工作中采取独立态度,这样必然导致团队的协同逐渐瓦解。
(二)团队冲突后的员工反应
团队冲突发生后,员工们如何面对、如何继续相处,对团队的良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次团队冲突后,冲突双方的反应都会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有关调研发现团队冲突发生后员工们的反应归结为六种:
1、良性反应
(1)积极展开竞争;(2)友好合作;(3)友善和解。
2、恶性反应
(1)恶性竞争;(2)刻意回避;(3)彻底分裂。
了解冲突发生之后员工可能采取的反应是经理人有效处理冲突的基础。
(三)团队冲突的不良后果
根据有关调研,团队冲突的不良后果通常会有四种:
1、人心涣散;2、派系斗争;3、互不理睬;4、争论不休。
三、如何有效解决团队冲突
1、竞争的策略是指牺牲他人的利益,以换取自己的利益。通常采用的人都是以权力为中心,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可以动用一切手段,又称强迫式。
采取竞争策略的时机:当需要快速进行决策时;执行重要的且又不受欢迎的行动计划时;进行重要决策时;当有人企图利用你的非竞争行为时。
2、迁就的策略指一方为了抚慰另一方并维持良好关系,愿意把对方的利益放在自己利益之上,遵从他人观点。
采取迁就策略的时机:认为自己不正确时;当事情对别人来说更为重要时;为了将来在重要事情上能建立信用基础;当竞争难以取得成效时;当和谐比分裂更为重要时。
3、回避的策略是指一个人意识到冲突的存在,希望逃避而采取的既不合作也不维护自身利益,一躲了之的办法。
采取回避策略的时机:当问题并不重要时;冲突带来的损失大于解决问题所带的利益时;希望别人冷静下来时;为获取更多的信息时;当别人能有效解决问题时。
4、合作的策略是指主动与对方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互惠互利的策略,是双赢。
四、如何打造一支高效团队
1、确立共同目标
确立一个共同目标,并采取有效策略, 融合每个成员的思想,使他们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全身心地奋斗。这一目标以实现团队整体利益为前提,同时包括团队成员的个人意愿和目标,并具有足够的重要性和吸引力,能引起团队成员的激情,这一目标还要随环境的变化有所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整个团队效率最大化。
2、完善制度与机制
合理的制度与机制建设主要包括:团队纪律;上级对下级的合理授权;团队的激励与约束;公平的考核升迁制度。如果说选择团队共同目标是建设高效团队的核心,那么建立合理的制度和机制是实现团队共同目标的保证。有严明纪律,团队就能战无不胜;有合理的上下级授权,就能明确责任和义务,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的激励约束、公平考核与升迁制度,就能做到人尽其才,既可充分实现职工个人价值和团队价值,又可杜绝团队中因责、权、利不明导致的摩擦和冲突而损害团队整体利益。
3、聚集高素质人才
建立高效团队必须重视人才,提倡学习和创新。人才是组织生存之本,是否拥有一批高素质人才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成败。一个高绩效团队人员的构建必须需要三类人:一是有技术专长的成员;二是能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权衡这些建议,然后做出有效选择的成员;三是善于聆听、反馈、解决冲突及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成员。
4、协作与沟通
团队成员间的密切团结和高效沟通,不仅可以减少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成员间相互了解、帮助和交流,使各成员的效能实现最大化,以实现团队的整体目标,而且可以实现团队成员间智力资源共享、促进知识创新。
就团队而言,一个成功的团队必须随时与不同的团队,以及团队内不同的阶层、部门成员之间进行有效协作与沟通,这样才能高效运作。
5、采取有效 措施 管理团队
要组织和管理好团队需要采取如下有效措施:一是实施有效的领导;二是设计合理的组织;三是鼓励意见沟通和参与管理;四是制订合理的用人政策。
6、分而治之
分而治之的差异管理,是指将团队成员分割成众多的“两人关系体”,从而将成员的个人差异局限在两人之间。显然,经过这种划分,成员的个人差异效应被禁锢在两人关系体中,从而使差异引起的冲突和不满不会在团队的层面上反映出来。以这种方式管理团队,必然是领导与成员有单个接触,而不会出现成员之间广泛沟通和频繁交互行为的发生。
五、结语
一个企业的成功不是靠一个人或几个人来实现,必须通过全体员工的努力。个体永远存在缺陷,而团队可以发挥每个人的最佳效能,可以创造完美。一流的团队之所以会出类拔萃,是因为他们的成员能抛开自我,相互包容,避免冲突,彼此信赖,一切只为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1]吴玉良.团队为王[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2]劳伦斯·霍普.管理团队[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3]贾硕林,颜寒松.团队精神[M].上海:上海 财经 出版社,1999
[4]姜德刚.打造你的金牌管理团队[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6
[5]葛亮.大雁精神[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6]邵雨,朱宪.打造高绩效团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7]陈治寰.如何建设高效团队[J].南方周刊,2011第2期
1. 创业团队管理论文
2. 浅谈公司管理论文范文
3. 浅谈现代企业管理相关论文
4. 浅谈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建议
5. 团队建设与管理论文:供电企业管理制度
6. 企业文化论文
7. 浅谈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创业团队尤其要注重人才培养。团队职能必须明确,目标才能实现。 1、明确团队目标打造一支良好的创业团队,首先需要明确团队创业目标,团队目标,要让每个人有努力的方向,大家朝着目标各自的目标前进,一致向前,才能达成团队目标。2、明确团队任务有了奋斗的目标,还要有具体的任务目的,否则一切都只是空想,既然在思想上达成一致,在行动上更要一致,劲往一处使,明确任务,积极奋斗,不断提升,向终极目标靠近。3、划分团队职能创业团队职能和责任必须划分明确,每个人要有明细的分工,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事半功倍,否则只会事倍功半。4、培养团队领导重点培养,全面指导。让有能力的人充分发挥其才能,并循循善诱引领团队进步。让一个人带领一群人,想着正确的方向奋斗。5、健全创业团队制度一个成功的创业团队需要有良好的团队文化和团队制度作为精神支柱。制度的建立健全,关乎一个团队的生死,建设人性化的企业制度,让每个人自觉遵守,自愿服从,不但能降低团队管理的成本,对团队提升也是具有极大的帮助。6、树立创业团队形象,打造团队品牌,建设团队文化团队要进步,精神是基础。良好的口碑,过硬的品牌,优秀的文化,不可或缺的要素,才能引领团队发挥才能,提升企业价值观和团队核心竞争力。7、优化奖惩机制管理好团队,就要合理完善的奖惩制度,给积极奉献的给予奖励,激励进步,对于损害团队利益的,坚决给予惩罚,让员工积极奋进,而不是消极散漫。8、提升团队员工福利福利待遇是员工积极发挥才能的重要因素,个人积极努力了,团队才能有提升的价值,所以,9、鼓励发展空间鼓励员工了解团队,参与组织和团队建设,积极提升个人能力和发展空间,让员工看得见自己的未来和价值,更要让员工感到成就感和能力提升。
。。。这种问题
一、要加强学习,力戒自满。(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政治坚定性。要持之以恒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牢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精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在领会精神实质和把握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努力养成学习理论的浓厚兴趣和对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思考的习惯,学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二)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增强知识系统性。要掌握自身工作中所需要的理论、政策、业务知识,熟知组织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原则及工作程序,练好基本功,使自己成为组织工作的行家里手。同时要加强对国情、市情、县情、镇情的了解,以便在正确了解以上“四情”的前提下,认真思考和研究本乡镇的组织工作。(三)不断总结经验,增强工作创新性。要正确把握组织工作发展趋势,不断总结经验,理清工作思路,在把党的政策规定与本乡镇实际情况相结合上做文章,大胆实践,增强工作的创造性。在工作中力求做到将组织工作的目标、重点、成果与经济社会建设工作的目标、重点与成果相结合。要注重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不断增强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工作上水平、上台阶。二、要恪尽职守,力戒漂浮(一)要熟悉情况。乡镇工作千头万绪,“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工作头绪多、压力大。作为组织委员,要在繁忙的工作中,对全镇党组织、党员的基本情况以及基层支部班子运行情况全面掌握,对乡镇管理权限内的干部了如指掌,对其基本情况、工作表现、能力特长了然于胸,真正成为“活字典”。只有这样,才知道如何去做组织工作,怎样做好组织工作,才能在组织委员这个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干。(二)要有敬业精神。从事乡镇组织工作,是乡镇党委的信任与重托,应当具备无比的自豪感和政治责任感。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组织、奉献与所得、名利与荣誉、权利与责任的关系,发扬甘当人梯、无私奉献的精神,尽心尽力履职尽责。同时要积极进取,充分珍惜组工干部岗位这一平台,强素质,增才干,特别是对待困难和问题,要主动面对,迎难而上,不能看到问题不开口,遇到难题绕道走,复杂工作不插手,当“太平组工干部”,要安下心来为自身能力勤炼、研炼、苦炼,才能具备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与能力。(三)要真抓实干。要在“严、细、准、真”四字上下功夫。“严”就是各项工作严格要求;“细”就是工作中处处细心;“准”就是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要准确,既能到位,又不过头;“真”就是要敢于反映真情,讲真话,办实事。工作中,要力求做到脑勤、眼勤、腿勤、手勤、自觉地养成雷厉风行的好作风,加快工作节奏,力戒拖沓。要学会弹钢琴,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善于抓典型带一般,整体部署,重点突破,全面发展。(四)要发挥好作用。首先要在党委工作中发挥参谋作用。要勤于观察、善于思想,及时从组织角度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寻找途径;要深入调查研究,注意收集各方面信息,为党委决策提供依据;要在党委工作中出现疏忽时,及时提醒,帮助加以完善。其次要在经济工作中发挥助手作用。积极参与乡镇经济工作中的调查研究,提出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观点、新建议,帮助制订经济发展规划。坚持以“五个好”为目标,把党支部能否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作为组织工作的重点内容来抓,协助党委、政府制订综合目标责任制,组织开展一些抓党建促经济的有关活动,量化指标,并签订责任状,加强督查考评。第三要在组织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协助党委主要领导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协助党委切实加强干部管理与考核工作。积极主动地做好上级组织部门布置的业务工作。三、要有自律意识,力戒傲气(一)要自重。尊重自己的人格,注意自己的言行,珍惜自己的岗位。要以事业为重,宽以待人。充分尊重他人的工作和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谅解和宽容他人的不足,切实做到谅解与帮助、领导与尊重、民主与集中的有机结合。要坦荡磊落。在班子成员之间相互支持、坦诚相处,经常与班子成员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切磋工作,以增强彼此之间的了解、配合;光明磊落,公正处事。(二)要自省。经常检查和反省自己,检点自己的行风和行为。工作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勤于检点,防微杜渐,一旦发现问题,立即改正,决不能因小而为、不拘小节而铸大错。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村工作纷繁复杂,难度较大。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如何,关键看农村基层组织。在基层专门从事党务工作的同志,特别是乡镇组织委员,在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中负有重要职责,上要与党组织保持一致,下要与农村党员及干部紧密相连,是基层组织建设中的桥梁与纽带。怎样当好乡镇党委组织委员,我结合多年从事乡党委组织工作的实践,粗浅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当好乡镇组织委员从以下几点着手和考虑,即从“小”处着手,从“大”处考虑,为当地发展尽一己之力,方能履行好组织之责。一、注重在每一点滴学习中获得大经验哲人培根说:“人有多少知识,就有多大能力,他的知识和他的能力是相等的”。知识可转化为能力,知识只能靠学习,做为乡镇组织干部更应注重学习,获得大经验,提高硬本领。一是重视学习提素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不重视学习,素质难以提高。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修养》中指出:“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努力锻炼,认真修养,尽可能提高自己的思想和品质。” 修养的提高离不开学习,只有对学习保持高度自觉,只有通过认真学习,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提高素质,作为领导者要在学习上多下功夫,作为组织委员更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政治业务水平,特别要提高理论学习与实际的结合能力,才能以“智政”代替“愚政”,以“优政”代替“劣政”。二是面向群众吸智慧。“经验在基层,办法在群众”。我从沿江到山区后有体会,每当我到村中少了,与群众交往少了,就感到心中空虚,不知所措,到村中多,与群众交往多,对村中底子清了,脑子也充实了,心中就豁然开朗的感觉。有时对村中处理一个难题,与村里的人多了解,掌握多了,事情也好解决了, “问渠哪有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深深地感到群众的经验、智慧是源头,只有问计于民才能有能力,水平如池水般盈满。三是多解困难求提高。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们往往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自古以来,领导者的才能是在工作实践中锻炼出来,在单位做的实际工作少,办难事少,又想有能力,有水平只能是幻想,在单位里做事多,做难事多,在难事中接触到复杂情况和尖锐矛盾,会逼着动脑筋,多想办法,在处理尖锐复杂和棘手难事中开眼界,长见识,获得大经验,炼就硬本领。因此,我决不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得过且过,遇着矛盾绕道走,而是知难而进,把自己驻在矛盾最大,关系最复杂,自然村最多村,在解决一件一件小事情中也锻炼着。二、注重在每一环节努力中实现大突破组工干部干的是平时看不出的工作,干得好也一时看不出成绩,干不好立即见效,影响大局,因此,探索、求是、创新、突破,这是组织工作创新的基本内涵,也是实现组织工作新突破的根本要求。首先要会探索。探索是做好组织工作的基础。组织工作怎样围绕上级政策和当前乡镇中心工作,特别是针对欠发达地区党员外出多,家族化严重,优秀人员入党难等问题都值得探索,如党员发展是否一定要实行票决制,外出党员怎样管理,怎样围绕乡镇工作中心,探索党员的积极性发挥等。其次能够求是。求是是做好组织工作的关键。组织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很强的工作,既要遵循政策又要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在工作中有所推进,向党委推荐选人用人,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之一,对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负有重要职责,坚持标准用好村干部。真正把那些有较高政治素质,有经济头脑、有致富本领,有奉献精神的人选到干部队伍中来,配强村班子。在党员发展的在工作上严格坚持程序,程序决定公平,坚持按程序办事,防止个人说了算,反对用人唯亲,严把好进口关。再次要会创新。创新是组织工作的动力,任何创新在工作实践中才能得到发展。如加大对贫困村扶持中贫困党员结对,农村生活困难党员互助机制,创新流动党员的管理办法等,让广大党员感到组织的温暖。最后要能够突破。突破是做好组织工作的目的。作为一个组织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解放思想,要以开放的思维、开放的精神,谋划、推动组织工作。树立大组织的新观念,放在大局下来把握,不断拓展组织工作领域,延伸组织工作触角,使组织工作与当地经济工作、社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与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融为一体,实现组织工作新的突破。三、注重在每一处团结中发挥大效应领导班子团结协调,是班子成员共同愿望,也是共同责任,尤其是组织委员更需共同努力,摆正位置,形成正副职和谐互动。因此作为组织委员在班子中要起到“四剂”作用。一是互谅,互谅是做好团结润滑剂。由于在角色的差异,作为委员要善于换位思考,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宽忍,要先敬正职一分,互相体谅,互相支持,共同营造和谐共进的良好氛围。二是互补,互补是团结协调的营养剂。作为组织委员应充分发挥参谋作用,履行好自己职责,以党建为重点,体现自身价值,做到决策上积极献策,思考上有益补充,为党委书记分担任务和责任。作为组织委员勇于承担起基层组织书记不便干,不愿干,不能干的党务,为党委书记分忧解难,从而实现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的局面。三是互赢,互赢是团结的助燃剂。在一个班子中,正副职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分工不同的局部利益,处理好一荣俱荣,处理不好则一损俱损,只有副职间密切配合正职,在共同追求事业中团结一心,才能实现互赢,对处于副职的委员来讲,促进书记成功,是个人成功基础,因此,作为委员要勤于搭台,勤勤恳恳为书记服务;乐于捧场,真心实意为正职喝彩;甘于奉献,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四是互信,互信是班子团结的黏合剂。古人云:“人无信不实”,诚实可信是做人基本道德,也是委员与班子成员共事的基本原则。特别与正职之间要培养和坚持以诚待人,以诚取信的良好习惯,做到开诚布公,诚信合作,不打小算盘,不做小动作,在与正职和班子成员实现“情感认同”;工作上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实现“风雨同舟”,产生巨大的诚信效应,从而发挥班子整体效应。四、注重在当好一个娘家人中赢得大信任乡镇党委组织委员既要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又担负着乡镇干部和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重任。一是要成为党员干部知心人,联系干部群众的纽带。党委组织委员为人要正派,不扬阳奉阴违,正确评价干部的功过是非,不要搞裙带关系,为党委调整干部当好参谋。组织委员由于工作性特殊,有时被人另看一眼,有一定优越感,我们要把这种优越感化为工作动力,把组织赋予权力用来提高自己工作威信,密切联系干部群众,充分利用空闲时间,深入党员干部家中。特别是一般乡镇农村干部,有时对工作意见想法,不敢直接告诉主要领导,有的又没有合适机会,我们要主动同他们做知心朋友,这样才能坦诚相见,愿意与你交流感情,沟通思想,会找到工作上的建议和意见。二是要建好党员干部之家,提高为党员干部服务水平。组织干部要做全体干部靠山,热情真诚为广大干部服务,要主动地,有计划地接触干部,了解干部所思所想,增强服务意识,始终保持谦虚谨慎、平等待人的作风,真正把党组织建成温馨和睦的“党员之家”、“干部之家”,这样真正把组织委员作为娘家人,把组织建设成为农村党员干部之家。三是当好领导得力助手,积极为领导出谋划策。做到勤汇报,常请示,把上级组织部门工作部署和要求及时向分管与主要领导汇报,并结合实际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赢得领导主动为你撑腰壮胆,减少阻力,这样就会在班子和领导心中才有地位,工作才会有成效。四是真诚服务真诚待人,为组织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作为一个组工干部,原则要坚持前提下,待人宽厚,真诚,这也是加强工作作风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做到待人宽厚,别人就会和自己真诚相处,遇到自己工作有失误时,别人就会主动提醒,遇到自己工作有困难时,别人就会主动帮助,更不用担心人际关系不融洽,别人给我出难题,为组织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五、注重在每一小节中实现作风大转变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懂规矩,对组织干部至关重要。首先是遵守的大原则。必须加强对党的各个时期的方针路线的学习和理解,懂得组织人事工作的原则和政策,才能在总体原则的指导下,运作好具体层面上的工作。其次做到懂得具体工作规矩。组织工作在各个时期有特定的规章制度。必须按照权限、程序请示报告后,方可以实施,而不自以为是,这本身就是组织工作的规矩。三是在职权范围内守规矩。基层组织建设,需要办理的事情很多,发展党员,党员管理,乡村级班子建设、村政务公开等,有很多事情的要干,也要形成规矩,这样让领导放心。作为乡镇基层组织领导干部,还要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示范,做出表率。一是求公正。即公正无私,公道正派,办事出以公心,坚持原则;一视同仁,不偏袒,不偏私,豁达大度,心胸开阔,宽厚待人。二是谋事业。要立志做大事,把工作做细,做扎实,做得好。三是讲廉洁。要管住自己的头,不该想的不想;管住自己嘴,不该吃的饭不吃;管信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不拿;管住自己的腿,不该去的地方不去。要耐得住清苦,抗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这样永葆一个组工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四是保气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利益观,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才能树立有地位、有威信、有影响。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基础。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始终抓好保持和发展党员队伍先进性这个基础工程。一要加强发展党员工作。发展党员工作使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要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积极稳妥的发展党员。要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可能与需要、重点与一般、培养与发展以及入党自愿和党组织主动开展工作的关系。要切实搞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建立健全发展对象短期集中培训制度。要切实把好发展党员质量关,坚持党员标准,严格发展党员工作程序,扩大发展党员民主。县级党委要根据上级党组织工作规划,研究和落实发展党员的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健全发展党员工作制度,健全完善组织员队伍建设,并加强对发展党员工作的督促检查。二要加强党员教育工作。要坚持经常性教育和集中教育相结合。党员经常性教育是党的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是党的组织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抓好学习培训。采取办培训班、上党课、举行报告会和组织专题讨论等形式,有计划的组织党员集体学习,倡导党员自学。要加强实践锻炼,组织党员立足本职岗位,通过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户、党员承诺、设岗定责、结对帮扶和志愿者服务等方式,为党员服务群众、加强党性锻炼搭建平台。要严格组织生活,认真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定期开展分析评议活动。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从政治、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爱护、帮助党员,开展经常性谈心活动,沟通思想,相互启发教育,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完善党员教育保障措施。一要加强党员教育队伍建设;二要加强教育阵地建设;三要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四要确保教育时间;五要妥善解决教育经费。三要加强党员管理工作。党员管理工作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要组织党员参加党的活动,做好党员组织关系和党籍管理,坚持三会一课、开好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向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等制度。要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要根据新情况不断改进流动党员管理方法。四要加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要组织党员采取结对帮扶困难群众、参与主题实践活动、参加设岗定责、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做好接待群众工作等制度,把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做深做实,要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及时解决党员服务和联系群众出现的新问题。党员干部还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要建立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网络,及时推进党务公开,畅通群众表达意愿渠道,对群众反映的情况,要及时反馈意见。(王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