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东野圭吾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东野圭吾论文题目

东野圭吾的《沉睡的人鱼之家》吧。写的很温暖

首先,先要列出推理小说为什么好的要素,从中挖掘出运用推理的重要性,(最好举一些得了奖的书,如:西泽保彦的《解体诸因》,东野圭吾的《幻夜》等……)第二,写出推理小说里的逻辑推理与其他逻辑推理的不同,它的特点是什么?(如侦探小说里的逻辑是要靠条件启动的,不如方程直接可以算。)第三,写出它是如何演变的,(建议多读相关书,不要连变格,本格,悬疑小说,侦探小说,推理小说都弄混了。)第四,从中我们能发现什么,能了解什么?(如:逻辑推理也可以很有趣,推理小说是把文学与数学结合了的结晶。我知道虽然很扯)多用例子绝没坏处!

题目选择的都不小呀。保险起见,1和4排除掉。1你没有亲身体会的话,如果是在校学生的话很难写好,基本都是抄和拼了。4呢,话题太大,这方面素材倒是不缺但是很难总结出有独特见解的结论。2和3看你擅长于哪个了。论文你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新的内容亮点。祝你好运!

建议写2第一个范围太大,题目订的越细越好写第三个文学类比较难写出新颖的观点,而且你这个题目范围也太大第四个题目比较新,估计能参考的资料会比较少,写起来会吃力

研究东野圭吾的论文

东野圭吾的《沉睡的人鱼之家》吧。写的很温暖

你看看《信》,研究这本这方面的吧!是说家里有个杀人犯后社会的眼光就会变了!自己也变了!东野圭吾写的人性特别好! 补充回答:研究一个作家肯定是研究一本书比较好!我没有现成的论文给你看,我只是个人很喜欢东野的小说才会闲暇时研究一下,《信》这本书不是东野最闪光的书,但是我觉得对于社会现象来说,很有点研究!

可以,作品不错

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东野圭吾 东野圭吾是日本推理小说家,1985年,他凭借《放学后》获得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1999年,作品《秘密》获第52节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2006年,作品《嫌疑人X的献身》获第34届直木奖,从而被誉为日本推理小说史上罕见的 “三冠王” 。 初识东野圭吾,源于儿子爱看他的小说,由此,我深受吸引,把誉为四大杰作的《白夜行》、《解忧杂货铺》、《恶意》、《放学后》全部看过后,还读了他的其它小说,每每因为情节、故事、神魂颠倒,一读再读。 读完东野圭吾的四大杰作,不能不感叹,不愧是东野圭吾, 他笔下的每个故事,都是一首人性的颂歌,或是悲恸的守望,亦或是爱的救赎……每一种都让我陷入对人性的沉思, 心中徘徊着疑问:究竟他读过多少本书,才成就出一个东野圭吾? 而东野圭吾在自传体随笔集《我的晃荡的青春》里却说,"自己还是孩子时非常讨厌读书。看到姐姐们读着世界儿童文学全集,觉得很蠢,那种东西没什么意思。"但高中的东野圭吾,被大姐的一本硬皮书—— 《阿基米德借刀杀人》 所吸引,他第一次产生"推理小说还真的可以啊"的想法, 随后,东野圭吾开始探索推理小说的世界。由此可见,他不是不爱读书,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书,就是那本 《阿基米德借刀杀人》帮助东野圭吾开启了推理小说的广阔世界。 东野圭吾的作品中,我尤其喜欢《恶意》与《白夜行》,这两部作品恰似两生花, 《白夜行》中的爱情极度炽烈,令人粉身碎骨;《恶意》中的怨恨则无比深沉,令人万劫不复。其实这两部作品就是东野圭吾 本格小说与变格小说 的代表作。 “本格” 是日语的一个常用词汇,即正统的意思。简单来说, “本格派” ,侦探不是主角,唯一的主角只有一个——犯罪手法或动机。一本小说,在揭晓谜底之前,如果读者始终对罪犯的手法保持强烈的好奇心,那么就是 “本格派”,《恶意》如是; 几乎与本格一起出现的,还有 “变格派” ,它注重恐怖气氛,总是阴森诡秘, 《白夜行》如是。 下面分别以《白夜行》《恶意》这两部小说为例,来一一分析它们的特点 :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后,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恶意》 《恶意》是东野圭吾巅峰时期的作品,也是他自己最为满意的作品之一,虽然这部小说没有获奖,可是却收获了无数的赞誉,这可能是从另一方面对作者的褒奖吧。 《恶意》讲述的是一件凶杀案,畅销书作家日高在出国前一晚于家中被杀,凶手很快落网并对罪行供认不讳,可是却拒不交代自己的作案动机,警察加贺通过细致入微的调查和取证,终于查出了事情的真相。随着真相浮出水面,一场精心策划的也不告而破,野野口修心中深入骨髓的恶意让人感到寒彻心扉。 东野圭吾在《恶意》中驾驭作品的能力绝对称得上炉火纯青。他早期的作品是以 本格推理为主。简单来说,就是作者将现场证据全部放出来,这样读者和作者就站在一个平面,进行思考。 我们通常所读的推理小说都在绞尽脑汁隐藏凶手,不到结尾绝不肯吐露真相。东野圭吾的《恶意》,不到三分之一处,罪犯就已经招供。你一定在想,案子都破了,后面的篇幅会怎样开展呢?于是,我们忍不住跟着警察加贺层层剥茧,不断推翻各种设定,直到最后,恍如拨云见日,原来, 自卑与嫉妒熬成了心底的恶意,这仇恨深不见底。 《恶意》除了本格小说的特点,还使用了 双线手记体 的叙事方式,其中对人性恶的探讨,对校园暴力等的关注等,都让东野圭吾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这部小说虽说没有什么令人惊心动魄的情节,读来却一波三折,不断地颠覆我们已形成的认知,也许这就是《恶意》的特殊叙事手法带来的魅力及精彩绝伦之处。 ▶ 小说使用了手记体的叙事: 作家日高被杀,留下证据A、B、C等,根依据证据的推理,我们和警察加贺一样,推断凶手是野野口修,加贺将其逮捕,随后,在加贺的盘问下,野野口修说出了杀人真相。随着加贺的深入调查,发现野野口修所交代的并不是真正的真相,此时新的线索出现,打字机盛行的时代,野野口修手指上居然有茧,这个小小的发现,让警察加贺重新进行了新的推理,从而离真相也越来越近。 《恶意》真正的脉络其实是:日高被杀→野野口修被抓→被日高胁迫,野野口修写小说→被迫杀人→真相浮现,野野口修是因为恶意杀死了日高。 ▶ 小说使用双线索展开叙事: 这部小说采用了双线索展开故事,即野野口修的手记和加贺的办案记录两条线索同时展开,形成了双线结构,这两条线索交错进行,有时相互推翻,有时相互印证,这种推理小说的形式,新颖别致,给读者呈现了一幕幕似是电影片段的一个个精彩画面,更加形象地突出了人物的立体感。 在我看来,《恶意》中破案过程环环相扣,剧情发展百转千回,它无论从故事层面,还是从叙述层面来说,无疑都是巨大的成功。这种手记式叙事手法,不仅利于小说内容的表现,还增强了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更深刻地展现了小说蕴含的主题:人性的深不可测。 ▶ 小说第七章所运用的多种叙事视角,多个人物不断出现,不但增加了小说的灵动性和可读性,让小说充满悬疑和神秘感,吸引读者进一步深入思考,同时带动起了读者的好奇心,这种方式的运用可说是别致新颖,可以避免阅读中的疲劳感,并消除单一的叙事视角带来的沉闷感。 《 恶意》这个名字起得实在是贴切,东野圭吾的高超的笔法就在于他总是能够把看似无关的事物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小说末尾,东野圭吾将那些看似合情合理的故事撕得稀碎,对读者的心猛猛地击了一大拳。俗话说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不知心不可无” ,日高如此尽心全力地去关心野野口修,谁知道换来的却是恶意相待呢? 《白夜行》被称为卫冕之王",读它更像是在一个黑暗无光的海底里潜行,当你浮上水面想透一口气时,忽然一股力量将你重新按压到水平面以下,不让你呼吸。它让我们神经紧绷,急于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直到最后结果出现,我们紧绷的神经才得到解放。 《白夜行》作为变格小说的代表作,它的 特点是,只呈现一部分现场证据,另一部分的证据则隐藏着 ,《白夜行》开头,将现场堵住的门隐藏了起来,其实这个证据对于破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假如门被堵住,罪犯逃离的地方就只有一个——通风口,然而这个地方对体格有着严格要求的,后来,随着剧情的发展,笹垣才想起这个很重要的证据。 《白夜行》是一部犯罪题材小说,它不断地利用反讽的效果,以及虚实交织的意境,让我们从小说中看清现实,有勇气面对痛苦和麻木,最终回归到对爱的坚守。其中的 邪与恶、黑与白、罪孽与可怜、扭曲与纯粹,像一面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本来的面目 , 引领着我们对精神世界的期待、对爱的渴望、对情感的寻求,直抵内心深处。 下面我们来看《白夜行》的叙事风格:设置悬念→揭露真相 ▶ 设置悬念 小说的前半部分呈现了两个场景:一位男子离奇死于他杀,一位女性疑似死于自杀。警司笹垣对案件开始了追踪和调查,这时主人公亮司、雪穗走进我们的视线。 年少的雪穗与母亲相依为命,一直挣扎在生存的边缘,即没有和同龄人一样无忧无虑的童年,经济窘迫,还要目睹妈妈为了维持生计出卖着肉体。 亮司同样生长于不幸的环境,他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得到父母的爱护和关心,相反,他生活在暗无边际的黑暗中。他多次看到母亲与店员发生关系,幼小的心灵自此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处于同样境地的雪穗和亮司这两颗孤独的心相遇,他们承诺要彼此爱护和陪伴。相约图书馆时,他们都暂时忘却了自己生活的悲惨境地,寻觅着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童年快乐。亮司心灵手巧、真诚善良,擅长剪纸,常常剪出漂亮的图案给雪穗,而雪穗聪明漂亮,这一切看似毫无关系,却是在冥冥之中暗示了他们悲剧的人生。 ▶ 真相浮出 这篇小说设置了一个个单独的小故事,看似无关,却似连环套,一环套着一环,随着故事的步步推进,真相浮出水面。亮司在通风管道亲眼目睹父亲用尽龌龊不堪的手段对待纯洁善良的雪穗,他像一头早已被激怒的狮子,把对家庭与父母的不满爆发出来,拿起心爱的剪刀倾尽全力地刺向父亲,父亲倒在血泊中。雪穗和亮司变成了杀人犯。为了掩饰,他们不断导演着一出出的悲剧,由此两人的命运也交织在一起。 东野圭吾最擅长的就是人物的心理刻画,在这篇小说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他借助他人的角度,通过具体的视觉化形象显示出人物的心理动态,给读者留下了宽阔的想象空间。 依我看来,《白夜行》,正是因为有了温情,才能让人远离黑暗与阴霾,感受到温暖和希望,坚强的活下去。无论是雪穗和亮司于黑暗童年里的淡淡温情,还是互相守护着无私的爱情,又或者在作品之外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都仿佛一种无言的力量,让人感动。 愿我们都能记住生命中的丝丝温情,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抵御命运的严寒。 ①《恶意》作为一部推理小说,极尽曲折、复杂与周密,同时又深刻揭示了人性,达到了很多纯文学作品所未能达到的深度。 《白夜行》为什么能成为东野圭吾的“无冕之王”,亮司和雪穗为什么活得如此坚强,因为他们已经没有别的生存之路,所以不会迷茫。 因为不迷茫,才会更坚强。 自1985年出版《放学后》,到最新的《魔力的胎动》出版,33年间,东野圭吾一共出版了93部作品,平均每年本。《白夜行》《解忧杂货店》《嫌疑人X的献身》《恶意》……都是近年来最畅销的推理小说。 有记者采访东野圭吾,问他坚持写作的原动力是什么?东野圭吾先生说:“我绝对不会偷懒。”现实中他确实也是这么做的,别的作家休息的时候,东野圭吾先生一直在努力。 他不断思索小说内容,做笔记,想结构,试验情节可行性。这样的努力,他从未间断过。哪怕是在聚餐之后,他也会创作到临睡前的那一刻,然后一睁眼,还是继续想小说的事情。 东野圭吾作品如此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 就是因为故事的快速发展、配角的人物设定、凛然的女性形象,以及用简练的语言推动情节的进展,使得读者越来越喜欢东野圭吾。 东野圭吾说: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能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人性的复杂是无法用善良和邪恶来简单概括的,而东野圭吾所做的,就是利用他的作品,带领读者洞察人心,看尽世态炎凉,同时也在这个凉薄绝望的世界里步履不停地寻找希望和爱,他全身心都在创作,他的爱情也都出现在了作品中。 ②小说所蕴含的关于爱和恨的主题,给我们带来了现实的思考意义 《恶意》《白夜行》均凭借叙述视角的独特性,增强了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更深刻地展现出人性中深藏的爱意和恶意。小说一经面世,也引发了大众对人性的思考,这才是小说的真正使命所在,也是小说的最成功之处。那么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爱和恨,应该如何平衡呢? 首先,一定要“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恶意》中,野野口修上小学时性格软弱,常常遭受同学的欺凌,幸好日高常为他打抱不平,而日高因为这遭到了校园暴力,野野口修没有“以德报德”,相反,却成了校霸的帮凶,假如校园霸凌队伍去欺负日高。成年后,当野野口修有困难难,求助日高时,日高“ 以直报怨”, 不遗余力地帮助他,谁知身怀恨意的野野口修却杀害了日高。 这里体现了我们古老的文化,孔子的弟子就曾经问孔子: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孔子说: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孔子早就洞悉了人性,我们永远无法用善去感化恶,只有用公正合理的行为回击怨恨和恶意,那才是有底线的正义,才是真正的善。 其次,一定要认定 “人之初,性本善” 每个人出生时都是都是白纸一张,都是善良的,只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的环境、教育及其它许多因素造就了人与人的不同,造成了有善有恶,于是,我们也就站在了善与恶不同的阵营中。 《恶意》中,日高邦彦和野野口修,日高 正直、善良、阳光 ,展现了人性最美好的一面;而野野口修 内心则阴暗自私,以德报怨 ,他展现了人性最丑陋的一面。其实我们从小说的字里行间中可以看到,人物不同的善恶、是非观都是在后天的成长中慢慢形成的。野野口修其实就是受他母亲影响,才会产生这种 畸形心理。 我以为,每个人的人生无法重来, 正因为此才给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敲响了警钟。帝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孩子是父母最重要也是最艰巨的任务,唯有以身作则,在生活中不断地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并加以引导,才可能铸造一个人才。 最后,一定要谨记 “嫉妒心害人” 我们内心的嫉妒会引发无尽的恶意,这就是人性。 《恶意》中日高虽然遭受过校园暴力,依然保持一种正直和善良,他从来没有向恶势力低过头。相反地,野野口修得到日高的帮助后,反而加入欺凌日高的队伍,进一步衬托出他的卑鄙、阴暗的性格,而嫉妒的种子就从刚开始的萌芽渐渐成长为一颗狠毒的心。 美国作者约瑟夫说: 嫉妒的背后是一种强烈的恶意,嫉妒者希望摧毁别人的幸福。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别比自己好的东西,却忽略了自己拥有的、别人羡慕的东西。就这样,心里慢慢被嫉妒左右,蒙蔽了双眼。嫉妒别人,还不如运用自己的优势,把生活中的小事变成幸福,那样幸福生活唾手可得,何必再去嫉妒别人呢?嫉妒是人之本性,当我们任由这种情绪在内心滋长时,嫉妒就变成了一剂毒药,将自己和别人推入无尽的深渊之中。 村上春树曾说:你要记得那些黑暗中默默抱紧你的人,逗你笑的人,陪你彻夜聊天的人,坐车来看望你的人,陪你哭过的人,在医院陪你的人,总是以你为重的人,带着你四处游荡的人, 说想念你的人。是这些人组成你生命中一点一滴的温暖 ,是这些温暖使你远离阴霾, 是这些温暖使你成为善良的人。 东野圭吾的作品就像那些给我们温暖的人,使我们逐渐远离阴霾,越来越善良纯真。就让我们徜徉在东野圭吾的作品中,慢慢地回味他高超的写作手法所带来了一部部精彩的作品,回味着爱与恨交织其间。他的作品值得一读再读。

论文想研究东野圭吾

建议写2第一个范围太大,题目订的越细越好写第三个文学类比较难写出新颖的观点,而且你这个题目范围也太大第四个题目比较新,估计能参考的资料会比较少,写起来会吃力

可以。我个人也是很喜欢他的解忧杂货铺这本书。

我们开始论文选题了,想了半天决定围绕着东野圭吾的书写。 班里的同学都写现当代或古代体裁。 其实,上学期我想围绕纳兰性德写,可是我对他的作品不熟悉,只是单纯喜欢他的才情。 而最近几个月,我读了东野圭吾的书,它们给了我人性和推理上的颠覆。 以前读这类书,我会看不下去。 从他的平行时空里的爱情开始,我发现自己也在随着作者的推理,而开始自己的推理。这是我以前看书从来不会有的事情。 这次选这东野圭吾为论文题材,是觉得要想把一个论文写好,你选的作品须给你某方面的冲击感,东野圭吾的作品就可以给我视野、想像和人性上的冲击。

写推理小说发展历史

关于东野圭吾论文答辩自述

《恶意》讲述的是作家在 出国 前一晚被杀,警方很快锁定了凶手,但事情的真相绝非如此   。其主体部分表现为第一人称不定内聚焦型叙述,并充分体现了内聚焦叙述的特点  。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东野圭吾恶意 读后感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东野圭吾恶意读后感篇1

在一个早晨,我读完了《恶意》,然后去厨房准备早餐,一边准备一边想着书里的情景,有那么一瞬间,有种后背发麻的感觉,你永远都不知道,人性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恶意。

书中,善良的日高不遗余力地帮助少年伙伴,即便在学生时代被伙伴伤害过,也不影响他日后对伙伴那种真诚地帮助。这个伙伴就是野野口,一个内心世界极其复杂的人。或许他曾经也在心底感激日高的帮助。但对于日高,他更多的是妒忌吧,妒忌日高比他强,比他优秀。以致成年后,得知日高成名,主动去找日高,一方面得到日高的帮助,另一方面内心的妒忌远远超过感激。后来,日高出版了一本又一本书,知名度也越来越高,最终,野野口内心的妒忌战胜感激,谋划杀害了日高。看完书之后,我心里拨凉拨凉的,妒忌是多么可怕,它能可怕到让人不顾一切地去杀害对自己有恩的人。

在《恶意》中,作者通过层层推理,向我们展示了人性背后的恶意,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校园暴力,直到今天,校园暴力仍然是一个残酷的问题。再比如 家庭 教育 ,我们都知道,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重要,父母的言行总是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野野口的母亲就曾经在他面前,表达过对日高的不屑一顾,后来野野口对日高的一系列行为,谁说不是少年时代家庭教育造成的呢?

这个社会很残酷,也很现实。事实上,在读《恶意》的过程中,我总会不经意地想到我的大伯,年轻时候的大伯,走南闯北,跟随好几位师傅,学了很多中医本领,后来回到家乡,偶尔给人治病,大伯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给邻里治病,基本都不收钱。可是他的善良并没有感动别人,很多人不花钱把病治好了,还到处说大伯的坏话。小时候,我总是不明白,那些人为什么要那样做,后来长大了,经历了世间的人情冷暖,我终于明白,那些人那样做,是因为妒忌。妒忌让他们失去了做人应有的原则。

《恶意》反映了社会的某些真实状况,在读它的时候,你会不自觉地言语,生活中有些人和事确实是这样。我们最难防备的就是人性的恶意。

东野圭吾恶意读后感篇2

《恶意》是我读的东野圭吾所著的第三本书。相比于著名的《解忧杂货店》与《白夜行》,它的知名度不过尔尔。然而,这本堙没于东野圭吾其他著名作品的光辉下的小说,却带给我最大的震撼。我一直惊叹于日本作家对于人性刻画的能力,在阅读这本书时,这种感觉达到了顶点。

《恶意》的情节设置本就极其古怪:杀人凶手与杀人 方法 很快被解决,整本书后百分之八十的部分都是在探索凶手的动机。在本格推理派作品中,作案的手法被揭穿,主谋被拘捕,就意味着 故事 走到了终局,正义得到捍卫,世人皆大欢喜。然而在《恶意》中,一切都倒过来了。杀死,尚不是毁灭一个人最恶毒的手段。恶意,渗入皮肉贴附骨髓的憎恶、嫉妒,最后成为了不可消减的杀意。因为一直以来被帮助,被保护,被宽恕,所以反而想要杀死他——这样的情感,在当代大部分作家笔下恐怕是很难展现的。庸碌之辈只能写出感恩戴德的文字,以及“我们要做一辈子的好朋友”那种幼稚而单薄的告白。

主人公野野口修从小被邻居日高邦彦帮助,由他陪着上学,在学校里受他保护,而升入初中的野野口修却参与了对日高邦彦的霸凌。当二人长大后重逢,已经成为畅销书作家的日高邦彦不计前嫌,帮助同样喜好文学的野野口修走上作家之路。但是正因如此,野野口修恨他,极端憎恶他,竭尽脑汁,不惜抹黑死人的名誉,盗取日高邦彦前妻的照片伪造与其有过婚外情,抄写日高邦彦出版的多部小说伪装他的幕后枪手……野野口修在对日高邦彦的莫名的仇恨愈发深重之时,也把自己逼入了死途。我试图推测这一悲剧的源头,却发现几乎是个无解的方程——野野口修的原生家庭的确可鄙可恶,然而怎会步步引导这个懦弱的孩子,走到了犯下杀人之罪的结局?没有万无一失的法子避免这场悲剧的发生,因为造成它的缘由是那个被提过无数次的词语——人性。东野圭吾对人性的深刻刻画,造就了这本书极高的欣赏价值。

刻画人性,概括起来简洁明了,实质难之又难。我从来都以为文学是世上最难学习的东西,因为数理化有公式规律可循,政史地也能找到确切的事实论据以支撑。然而文学,何为行文中不可违背的铁律?何为依照所写就能拿“满分”的万金油?文学的规律极难摸索清,一如人性。而当这两样最复杂、最隐晦的东西化为了承载者与被承载者的关系,不可不说是设下了一场对作者笔力的极大考验。人性,或者说,人的思想、情感,那是一种说不明也道不清的,边界混沌,尺度模糊的漂浮于五感之外的事物。

《白夜行》里从未出现以唐泽雪穗或桐原亮司为第一人称的独白,《恶意》中杀人者野野口修的每一句“口述”都非事实,其心里所想是由刑警加贺恭一郎转述而出,这些安排都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的余地。当某一时刻的人性笔头无法叙写,便采用“曲线救国”的方式——在核心四周层层铺下细节与线索,引导作者用心体味未写出之物。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未写出的那部分思想与情感成为了支撑此书中人物形象的最坚实的支柱,而这种“战略性放弃”,却以虚无之相拔起千斤之力,达到了平白道出达不到的效果。若是非得用言语叙写,说不定反而弄巧成拙。这便是东野圭吾最令我敬佩之处。宛如进行机巧的舞蹈,巧妙地把人心里之物掏出来铺于纸上,又巧妙地留白,“返璞归真”,单纯让人心来品味人心。而我就在这作者与读者不必明言的默契中,体验到了最好的阅读感受。

而加贺恭一郎又是个怎样的人物呢?我读过不少通过他来探索事情真相的小说,然而我却无法归纳他具体的性格。他的性格是那么模糊,水雾后的玻璃镜一般,让人好似马上脱口而出,却又无法用几句话概括。或许是东野圭吾刻意地把他化作了一个引导符号,加贺恭一郎是不能太显眼的,因为正如繁花的背景该是单一的碧绿,一切主谋与被害者的复杂情感都需要加贺恭一郎之口道出,东野圭吾又怎么会做本末倒置的事情呢?

合上书页,我感到胸口一阵发闷。人性是那么的复杂深邃,顺它而行,似乎一转弯就是光明的终点,下一转弯就成了指向绝望的死途。我相信写出这些“负能量”在文学欣赏角度以外还有更大的价值,毕竟,闭着眼装黑暗之物不存在,一味歌颂光明,不过是蠢材的自我安慰。毕竟人最大的对手是自己,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东野圭吾恶意读后感篇3

好书不能比,那今天就只来谈谈《恶意》这本书。东野的书一直以来都有一种想让人一气呵成的感觉,这不仅仅是好看,更重要的是故事的紧凑,情节的反转,都会让人目不暇接的想一探究竟。《恶意》尤其如此,从开始就以杀猫为开端,制造阴郁的情景不久,被害者便出现了。自此开始了无尽的推理。与其他推理小说不同的是,本书很快便交代了杀人凶手,之后的阐述皆围绕着杀人者的动机展开推理。“一直以为,知道了罪犯是谁,推理小说也就结束了,《恶意》彻底颠覆了这一观点。”没错,野野口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但对于迟迟不肯开口的犯罪动机,足以吸引着读者们一直探寻下去。

新颖的是,本书的推理过程,是以加贺的手记,野野口的自白的形式交叉出现的,两个视角,两种陈述,让读者在不断切换视角的同时,也能更清晰的分析其各自想法,抓到更多细节。

在所有读者同情着野野口作品被窃又爱而不得时,以为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然而事实上,高潮才刚刚开始。细致入微的加贺,不断的探求着野野口的童年和过往,在所有人都无法理解他为何这样吹毛求疵时,真相才真正出现。“我就是看你不顺眼”,足以把一个人推向深渊。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了我的理想,我恨你的优越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了你,全部用来恨你。那么在我死之前,杀了你。让你带着世人的骂名下地狱。在你死了以后,我再继续恨你。”

恨不知所起,却深入骨髓,这才是最冷的人性。有些人被恨支撑了一生,有些人被恨击败了生活。有人说爱能给我力量,恨同样可以。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都让我们意识到了人性是如此复杂,复杂到我宁可毁了自己也要毁了你。你我皆肉体凡胎,执念因何如此之深呢?分得清好意还是恶意,才能摆脱黑暗的境遇。

东野圭吾恶意读后感篇4

你若心中怀有恶意,你看这个世界都是阴冷灰暗的。你若看过东野圭吾的《恶意》你会从心底感到寒冷,这种寒气会侵入你的四肢甚至骨骸,让你浑身动弹不得。

——题记

恶意开篇以野野口修的笔记发展案件,以杀人凶手野野口修的口吻,记叙了死者生前的品行道德,婚姻经历,甚至于生活环境。让加贺警官因为曾在同一所学校任教信以为真。

从日高毒杀猫埋下伏笔,讲述日高的前夫人,到藏在野野口修家里的日高前妻的照片以及手写的日高 文章 的初稿……一步步诱导加贺走向野野口修为他布置的结局——日高以前妻初美和野野口修之前不堪的交往和杀人未遂的视频为威胁,让野野口修做他的幕后捉刀人,而野野口修先是为了初美忍辱负重,后来又懒得和日高打心理战继续为日高代笔,到最后日高明明答应结束这种合作,却又反悔,最后忍无可忍冲动杀人。

这是多么完整的结局,完美的解释。

可这仅仅只是恶意的表面,这恶意是初美作为有夫之妇还与野野口修有地下恋情,并伙同野野口修谋杀自己的丈夫;这恶意是对爱情的敷衍与嘲笑。这恶意是日高可以毫无愧疚感利用野野口修为自己代笔,从始至终未关心过妻子;这恶意是对人格的侮辱与讽刺。这恶意是野野口修的舅舅明知道他入狱却只看见利益,只字不提野野口修落难后的境遇;这恶意是对金钱的媚俗与贪婪。这恶意是加贺清楚的知道野野口修的病情;在他眼里野野口修依旧是罪不可赦的杀人犯;这恶意是社会的冷漠与无情。这恶意是从小同路上学,长大同行写作,看似是朋友,实则是兵不血刃的仇人,之间两个人面目可憎时的较量,未有一丝犹豫与恍惚。

当你剥开人性的层层包裹,裸露在人面前的是令人脊柱发凉的恶意。然后。真相是什么?作案手法确定,作案动机明了,杀人犯确凿并已经落网,被害者家属安抚完毕可以出庭,自白书由案犯亲手书写。这案子是结了,还有什么疑点,这一切不是很合理吗?可这就是真相吗?

然而就是有人不去相信这表面的真相,偏偏揭开这已经血肉模糊的假象,去寻找更深的罪恶,去挖掘扭曲到极致的恶意。

对,加贺不信,因为野野口修右手中指上的茧。野野口修一向都是用打字机的,无论是教书是还是写作时,既然这样怎么会磨出这么大的一个茧,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茧是野野口修花了大量时间去抄写日高的作品磨出来的。

那么推翻一切再重来。于是一个冠冕堂皇,又极具荣耀的作案动机被戳破,真相缓缓而来。

野野口修对加贺说了有关于他和日高的过去,却唯独没有提到过童年。关于他和他童年最明了的事实就是开篇就提到的一本书《禁地猎》。书中只有两个人物鲜明,一个是校园内一等一的头子;另一个是被殴打整治却依旧像骄阳一样,温暖人,照亮心的青春少年。只是很可惜野野口修并不能成为那个,可以目中无人,恃强凌弱的校园恶霸;也担不起那个,可以心怀正义,保护弱小的热心少年。他只是懦弱且自卑躲在黑暗中的孩子。校园暴力打破了看似和谐的.友情,揭开了每个人最真实的一面。这个伤是加贺教师生涯的败笔,是野野口修少年时的不堪,同样也是日高少年时的噩梦。

故事从他们的少年时代讲起,刚搬完家的孩子,性格孤僻,不与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耍,他的母亲又时常抱怨学校和居住地,住在那个乡镇的人是如何低级,那种地方的学校是如何缺乏水准。他是被迫住在那里的,只是暂时的,因此他不需和邻居套交情,也不想跟附近的小孩玩。可从某一天开始,一个叫邦彦的孩子,每天都来接他上学,邦彦对每个人都很亲切,对他也是,在家时总带着玩,在学校保护他不受别人欺负。可又从某一天开始邦彦成为了被施暴的对象,而那个孩子则是那些人的喽啰,和那些人一起用胶带捆绑邦彦,向邦彦泼硫酸…...那个孩子是害怕的。

然而真正令人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所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

但不论是如何丑恶的偏见,它的产生绝对不是历史或地方的错。

那个孩子就是野野口修,邦彦的全名叫日高邦彦。他们的关系如日后野野口修说的那样“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建立在一份错觉上。老师错以为自己可以教学生什么,而学生错以为能从老师那里学到什么。重要的是,维持这份错觉对双方而言都是件幸福的事。因为看清了真相,反而一点好处都没有。我们在做的事,不过是教育的扮家家而已。”也是建立在错觉上。日高,错以为可以帮助野野口修脱离孤独;野野口修,错以为这是日高侮辱他的手段。实际上,他们的确算不上朋友,真的朋友,当你遇难时不会因为害怕袖手旁观,更不会因为强权转换阵营。一份建立在错觉上的友情,从来就不会有好的结果。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那么,在我死之前,杀了你。让你带着世人的骂名下地狱。在你死了以后,我再继续恨你。”这是野野口修最后自白。

就算是被捕也不怕,即使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在恨这种令人窒息的气氛里,在每一个日子里不断复习那种恨意直到生命终结。

这恶意很深也很简单,那就是“没什么原因,我就是看你不顺眼。”恶意,最执著的怨恨,凶险的人心。

恶意,这个标题不到最后是不会明白它真正的意思的。

东野圭吾恶意读后感篇5

“我相信你心里的封印是在意识到死亡的那一刻解开的,你无法忍受就这么抱着对日高的恶意离开人世,而引燃这股恶意的,是日高握有你过去的秘密这一事实。”

加贺警官对躺在监狱病床上的野野口先生这样说道。

直到最后一页,才明白这位凶手的杀人动机。

看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我还以为这本书的后面还会写一个故事,这个关于“畅销作家被谋杀”的故事应该就这么结束了吧:野野口先生因为和畅销书作家的日高先生互生情愫,而又被日高威胁做他的影子写手(代笔者),忍无可忍之下才选择谋杀。

谁知道不是,没有这么简单。

故事是这样写的:

首先是以野野口先生自述写的:他到日高先生家做客,回到家后又接到日高先生的电话约他见面,之后,他和日高先生的新婚太太在书房发现了日高先生的尸体。

接着是野野口先生的手记,他在手记中写到:我突然兴起一个想法,想把这番体验记录下来,就用我的手写下朋友遇害的悲剧吧。我在想,我会一直写下去,直到真相曝光。”

看到后来,你才发现,这份手记只是加害人对警察和媒体的误导而已,不仅如此,这位心思缜密的野野口先生居然从一年前就在准备这场谋杀。当你跟着情节一步步接近案情真相时,你会觉得背后一阵阵发凉。

最初,野野口引导警察从完全不着边际的方面侦查,当加贺警官“全力”搜索到他早就藏好的证据时,又把案件方向指向另外一个点上,那就是自己被迫成为日高先生的“影子作家”和其妻子的出轨,还造成了很大的舆论。

最终,在加贺景观的直觉引导和大量调查下,才确定了野野口先生的杀人动机,那就是心里暗藏的对日高先生的恶意,那仇恨深得连他自己都无法解释。因为日高先生在学生时代对野野口先生的恩德,反而招致了对方的怨恨,还有在他面前不可避免的自卑。长大成人之后,又陷入妒忌昔日好友的泥潭,无法自拔。特别是知道自己罹患癌症之后,他一心想的大概就是除掉日高。

我想,这里的恶意,也可以称为“心魔”。你控制不好心中的憎恨与恶意,它便慢慢变大,直到占有你。

东野圭吾恶意读后感相关文章:

★ 读《白夜行》1000字读后感5篇范文

★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读后感感想

★ 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读后感

★ 东野圭吾《解忧杂货店》读后感5篇

★ 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读后感

★ 白夜行 (东野圭吾 )---读后感

★ 白夜行读后感范文5篇

★ 白夜行读后感5篇

★ 有关《白夜行》读后感1000字

★ 《白夜行》读后感精选5篇

总是不断有人跟我讨论东野圭吾的小说,因为我喜欢东野圭吾在我的朋友圈里是人尽皆知的。每次跟他们聊完天我都觉得打字打的手抽筋,因为要说的实在太多了。于是…此次又跟一个朋友聊完之后我终于决定把我的心得整理出来造福大众~(好吧…其实是为了造福我自己,为什么我不早这样做,泪…) 言归正传! 我想先说一下我对东野圭吾的看法。虽然东野圭吾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侦探悬疑风的,但是他的故事中侦探们(主要是加贺,汤川两位大神)并没有被特别浓墨重彩的描写,甚至有的故事中只是一个配角,作案和破案手法也并没有像我们传统理解的侦探小说(比如岛田庄司的御手洗洁系列和横滨正史的金田一系列)那样瑰丽奇幻,而是比较平淡细致,所以其实他比较注重的主要还是故事情节本身吧。书中该有的瑰丽华美并不缺失,他笔下的故事往往是几代人或者几个家庭的牵扯,十分错综复杂。而且在他的故事里同很多日本作品一样,没有绝对的恶人,每个人都是自私却也无私的普通人。 值得一提的是,东野圭吾的文风十分鲜明所以褒贬不一。据说其十分喜爱滑雪因此创作了很多滑雪题材的故事,但是这些故事却都差强人意,没有一本能得到较高评价。所以自己越喜欢的越写不好是什么鬼。。但是不知道是运气太好还是太差…我竟然没有买到过一本他关于滑雪题材的书,所以这个就不好点评了。只能说一下他另一颇具争议的方面了,那就是对女性的定位。在东野圭吾的作品中聪明绝顶的女子很多,但是基本都是“恶人”,而且要么疯狂囿于爱情而失去理智,要么就太过理智而利用情色与男人周旋。所以很多人认为他看轻女人,认为她们都只能依附于男人,而相反的也有人认为他十分看重女人所以塑造了那么多经典的女性角色。这个就见仁见智吧,毕竟我们只是读者,作者本人的世界观如何并不影响我们的阅读质量。但是于我个人而言,川端康成、村上春树、村上龙、渡边淳一……我看过的几乎所有日本男作家的书中都会或多或少的涉及到比较露骨的情色描写,所以基本都是读了几页就弃文了。只有东野圭吾,可以说基本没有涉及这方面的东西,只有一本(原谅我忘记了是哪一本)因为剧情需要含蓄的写了一点点,当然也可能是我还没看到,毕竟他的书太多了,我只看了很少一部分。 真的言归正传了! 《天空之蜂》:我就是因为这本书才爱上东野圭吾——的小说的,当时第一遍读完的感觉直接就是惊艳了(后面没有这么惊艳可能是被惊艳习惯了…)。这一本主要是作者关于“核能源是否该继续被利用?”问题的思考,当然,作者是通过剧情来表现内容的。其间又穿插了国家和个人立场之间的矛盾点,结局也十分耐人寻味。整本书的情节设计十分紧凑,扣人心弦,而且对于不同身份的人的心理把握也恰到好处。 这本书的出发点本来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但是落点及面,涉及到的却都是小人物,由小人物来映射社会从而引人深思。书中有一段关于飞行员救人的描写紧张的我手心出了一层薄汗,仿佛身临其境正亲眼目睹一样。说到这里,想起知乎上有人评价东野圭吾的作品太商业化了,言其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小说都是为了影视化而准备的,照着小说内容当剧本演毫无压力。关于这点不敢苟同,小说内容可以直接做剧本是十分贴切的形容,但是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缺点,相反我认为这是一个优点,也是作者一项本领,要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如此娴熟的驾驭情景描写。 《伽利略的苦恼》、《神探伽利略》、《预知梦》: 这三本放到一起是因为它们都是伽利略系列的短篇集。所谓“伽利略”指的是日本帝都大学一位物理学副教授——汤川学。他利用自己的物理知识帮助警察破了很多离奇甚至是诡异的案子,所以被称作伽利略。 我看这一系列的时候觉得东野圭吾的侦探小说与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是同一类型的侦探小说。 福尔摩斯和汤川学都是利用科学严谨的方法来破案的,福尔摩斯是利用化学,而汤川则是利用物理学。他们的出众之处在于十分细心谨慎,会在破案过程中做无数次实验来重现作案手法。这些方法手段都是比较具有可实现性的,基本我们懂了之后就每个人都可以操作,而且看到最后会觉得十分合情合理。其他我看过的侦探小说都是属于作案手法都十分复杂十分纠结,非常人脑力所能及,而破案则是基于侦探的天才大脑,只通过蛛丝马迹或者因缘巧合就脑补了一段恩怨情仇…于是锁定嫌疑人,然后破案大吉。。 《嫌疑人X的献身》:这也是伽利略系列之一,《X》最出色的地方是细节塑造。书中很多小细节都设计的天衣无缝,而情节一直扑朔迷离,线头不会太多让人觉得杂乱无章,最后结局处才让你恍然大悟。 男主角石神是一个绝顶聪明的数学家,为了帮助心仪的对象而设计了一个局,把警察耍的团团转,最终是一直与男主角惺惺相惜的汤川教授破解了迷局。写到这里是不是有人觉得这是一出帅哥美女的凄美爱情故事?虽然想尽量少剧透但我还是想说所谓的数学家已经中年谢顶…所谓的暗恋对象是离过两次婚而且带着一个女儿的打工妇女。所以如果是冲着爱情桥段想看这本书的可以直接绕道了。而且我个人觉得其实男主也未必单纯是出于对女主的爱,作为一个郁郁不得志,空有绝顶聪明的大脑却无处可施的天才,终于有一个机会能证明自己的能力寻找存在感又能在心上人面前表现自己,那么,何乐而不为呢。故事最后揭秘汤川是依据嫌疑人露出的一个小破绽而破了案,这个小破绽的设计很简单很简单很简单,但是简直令人拍案叫绝,所以我一直怀疑东野圭吾主修心理来着。 《圣女的救济》:同为伽利略系列,但是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并不在汤川身上,可以说这个故事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令人无法评价的阴暗美。女主角绫音知性优雅聪明美丽温柔贤惠,满足了男人对一个女人的所有要求,但是偏偏每个女人都能做到的生儿育女她却做不到。而更加悲剧的是,她全心全意爱慕着的丈夫就是为了孩子才娶妻,于是……悲剧发生了。 《圣女的救济》一书名字取得有些不那么精彩,以至于我相当长的时间不愿意看这本书。后来看完了才知道是自己孤陋寡闻了…其实这本书名字取得相当切题。在日本,“圣女”一词与宗教文化有些关联(大概是酱?),需终身保持贞洁,不能有孕,暗合了女主角不能生育。而“救济”一词来源于女主角在结婚初期就已经布下了致丈夫于死地的陷阱,以后的每天她都小心的让丈夫不进入死局,可以说她每天都在救丈夫的命。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被改编成只占了两集时长的电视剧后缩略了很多,不过最大的改动还是对于女主角的心态设定。原书中绫音不能有孩子,而丈夫真柴却跟她约定一年之内不能怀孕就离婚,深爱丈夫的她在约定到期时执行了对丈夫的死刑;而剧中的绫音却是因为这个约定而不再爱真柴,因而不愿意怀孕。不过结局是相同的,我拯救了你一年,你依然不悔改,那么就去死吧。嗯…这样敢爱敢恨又聪明果敢的女子才真正能被称为圣女吧。不知道此剧编剧是否东野圭吾,但是我认为这种设定这个故事才是完美的。 当然啦,这本书的作案手法是最大的看点,强烈建议广大女同志看看这本书,学习女主角爱而不得即毁之的决心和毅力! 《虚无的十字架》: 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作者关于“是否应该执行死刑”的思考。 如果有人犯了故意杀人罪,应不应该判他死刑呢?如果判了死刑但是他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直到死亡的那一刻他依然觉得自己是正确的,那么所谓执行死刑惩罚的意义在哪里呢?如果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诚心诚意的想要弥补想要悔过,那么如果执行死刑岂不是使之连弥补自己错误的机会都没有?其中“十字架”表示“赎罪和救赎”,而虚无则表明了死刑所起到的惩罚作用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成功。 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这也是东野圭吾的惯用手法,抛出一个辩论题,孰是孰非都由作者自己体味。本书是多场景描写,牵扯了两条主线,分别是这两种观点的体现。两条线由同一个人的死关联在一起,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大的跨度,而且所提出的关于死刑、悔过和惩罚的内容也具有十分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因为这本是2015年八九月份才在中国上市的,所以可能看的人相对来说比较少,但是真心强烈推荐。 《祈祷落幕时》、《麒麟之翼》: 这两本都是加贺探案集系列的,两者写的都是父母子女之间剪不断的爱和牵绊。加贺是一名刑警,观察力十分出众,破案的时候总是不放过一个可疑点,即使领导决定结案他也会继续不屈不挠的追查下去。 前者是加贺在破案中遇到一本跟自己母亲遗物十分相似的日历,于是牵扯出了许多被埋藏已久的秘密。故事最后归结到父母为了子女会无条件的牺牲甚至犯罪,虽然可恨但是又可怜可悲。 后者在重点体现父爱的同时还穿插了一部分社会上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男主角是一个少年,因为他和几个朋友的年轻冲动而产生了后面的一系列纠葛,甚至害死了他的父亲。最终真相大白那一刻,少年才明白自己的父亲一直以来的守护,终于放下了自己的心结,成长为真正懂得责任的男子汉。 《秘密》: 这本的内容很新颖。男主角的妻子女儿在同一辆车上遭遇了车祸,妻子当场死亡,女儿活了下来。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虽然女儿身体无恙,但是灵魂却换成了妻子的… 我想这对一个男人、一个父亲来说一定是万分痛苦的一件事。不知该庆幸两个人都存在于世还是该痛苦两个人都离自己而去… 于是在这种十分别扭的关系中他们继续生活,女主角想利用女儿的身体继续自己未完成的年轻时代的梦想,小心翼翼的继续女儿的学业,在人群中不暴露自己的同时刻苦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吸引了优秀的男同学的追求;而男主角则因无法在生活中定位女主角的身份而十分痛苦,甚至做出一系列过分的举动。矛盾终于还是爆发了,两人开始争吵,冷战。就在他们不知该何去何从的时候,女儿的灵魂开始觉醒了… 本书名《秘密》,一开始你会以为指的男女主共同隐瞒女主角身份的秘密,但是最后你会发现,真正的秘密其实另有所指… 《时生》: 据作者自述,创作本书的初衷是因为身边的朋友陆续的都结婚生子,却没有人能明确的说出一个真正的要孩子的理由。于是引起了作者对于子女意愿的关注。好像父母都是想当然的生下小孩子,从来没有人问过孩子是否真的愿意来到这个世界上,来到这个世界上又是否后悔是否怨恨父母把自己生下来。 看到这段自述的时候只想第无数次由衷的感叹作者脑洞真大… 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以为所谓的子女的意愿只是指死后灵魂穿越时空帮助自己颓废的父亲走回正道的时生,第二次再看的时候才意识到其实时生的父亲也表达出了作者这方面的意愿,而且其实更为强烈(原谅我蠢,被先入为主了…)。 《解忧杂货铺》:这本书初上市时宣传的十分成功,以至于东野圭吾再次风靡了大江南北。不能不说这本书的宣传策划者十分厉害。(前段时间我所关注的某微信公众号还请到了此书的包装宣传者举办了两场关于图书营销的讲座,每人每场收费一千多元,据说门庭若市。) 彼此宣传最大的卖点大概就是所谓“悬疑小说家东野圭吾第一本治愈系书籍”了吧,但是真的读完这本书我就呵呵了…起初以为东野大神改换文风了,结果依然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依然是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纵横交错的各种巧合。当然,并不是说这个故事不好,故事本身还是比较有看点的,不过是与宣传不符罢了,而且说实话并没有达到我的期望值。在时间穿越方面与《时生》有些类似,但是可能线索太多了,略微有些杂乱,让人读一遍很难理清思路却没有想读第二遍的欲望。 《白夜行》、《幻夜》: 《白夜行》大概是东野圭吾最火的作品了,在所有的网购平台输入“东野圭吾”四个字搜索出来的结果有一半都是《白夜行》(剩下一半是《解忧杂货铺》-_-||)… 《白夜行》具有那种极颓靡阴郁的动人美丽。 在这里不对内容做任何剧透,因为我买这本书时嘴贱跟一个看过此书的朋友提了一句,然后这个朋友轻描淡写的跟我剧透了一句话,“XXXXXXXXXXXXXXXX…”,导致我后来完全没有享受到读这本书应有的好奇、惊诧、疑惑、赞叹和诧异。嗯,时隔两年写到这里想起这件事我依然充满了对那个朋友的恨意和杀机。 之所以把《白夜行》和《幻夜》放到一起是因为这两本书虽然是两个不相关的故事,但是几乎就是一个模板刻出来的。相当多的人认为《幻夜》是东野大神在《白》大卖之后为了赚钱而迅速复制了一个差不多的故事出来这样子,这也成为部分人抨击东野圭吾作品趋于商业化十分严重的一个作证。甚至有人评论曰,如果《白夜行》能打九十八分,那么《幻夜》能得两分。嗯,《白夜行》剩下的两分。虽然这样说有些刻薄但是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觉得能想到这个形容的人真是一个天才…(默默给东野大神上柱香默念三句大神我对不起你…) 不过两文还是略微有些区别的,大概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女主的被动性和主动性以及男主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吧。没有剧透是不是完全看不懂这句话…简单来说呢,就是《白》的女主起初是为了自保才黑化,而《幻夜》的女主则一开始就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幻夜》中作者卖了一个关子,就是女主的真实身份这里,我有些不太明白,甚至为了这个问题买了两本像字典一样厚的《飘》来看,但是依然不能确定,如有读过此书且弄明白者,望告知。不过《幻夜》的结局很仓促,简直是莫名其妙的就结束了,让我觉得作者是因为写到最后不想写了所以随便结了一个尾,大概也侧面证明了作者对这个故事真的不太上心。 《宿命》: 并不十分出色的一本书,故事是从一宗谋杀案开始的。死者的儿子与接手此案的刑警是多年前的同窗,并且与同一个女子有纠葛。而两人之间其实有剪不断的羁绊。 本书的写作套路和故事主线大概与《分身》有些类似。之所以用“大概”是因为我并没有读完《分身》这本书,所以不敢妄下断言,也没有把《分身》与《宿命》并列于前。 《放课后》: 这本书是我看过的东野圭吾少有的以第一人称来写作的书。文中“我”是一名被人盯上的女子高中学校的老师,多次遭遇袭击却都侥幸没有死。随着一次次事故的发生“我”逐渐发现凶手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我”而是另有其人,所谓的“侥幸避开袭击”其实是必然。当我一步步解开了真相,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却不知道真正想置我于死地的另有其人… 故事情节相较而言比较简单,书中伏笔比较明显,虽说这样但也只是“相较而言”,也已足够脑细胞运作的了,还算值得一看。 《梦幻花》: 这个故事同《虚无的十字架》的叙述手法相同,都是多场景转换描写的,时间空间跨度较大。且若我没记错,本书也是2015年上市的,所以大神真的是批量生产么……但是两本书故事内容和架构倒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类型。 “梦幻花”指的是黄色牵牛花,其种子具有迷幻作用。牵牛花开不出黄色的花朵,但是在江户时代却真的存在过黄色牵牛花,这本身就已经是一个悖论了,所以这也是引起作者写作兴趣的一个点吧。故事源于一位独居老人的死亡案件,嫌疑人却一直无法锁定。最终线索指向了老人培育出的一种未曾出现过的黄色花朵,而那花也在命案之后不知去向。故事也是双线发展,两条线是以老人的死为衔接点,另一边展开的是来源于两个家庭传承的消灭梦幻花的承诺。这是一个关于守护、责任和敬业的故事,我很喜欢。 《十一字杀人事件》: 这是我阅读东野圭吾的第一本书,是一本纯粹的悬疑小说。本书相较他其他的作品来说并不十分突出,但是作为一个侦探故事还算是比较成功的,毕竟就算是十分熟悉东野圭吾写作套路的人也很难猜的出结局。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只是感慨于作者缜密的思维,后来重读了一遍,嗯……作者确实思维缜密…我记得的看过的大概就是这些了,以后会继续补充,不同意见欢迎讨论。

东野叔,即东野圭吾,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在大众眼里,他是一位社会派推理小说家,写过《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解忧杂货店》等优秀作品。他的书无论评价如何,总是一路畅销,因此被人们称为畅销君。 然而,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东野叔还是一位热衷于体育的运动达人。在他的首部作品《放学后》获得江户川乱步奖的前一年,他构思了一部以棒球为题材的作品《魔球》。书中,东野叔借小说之笔,为读者献上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棒球比赛。尽管不了解棒球,我也能感受到场上针锋相对的较量以及酣畅淋漓的争夺。若不是对棒球有深入了解,东野叔也写不出如此别开生面的竞技运动。 这本《挑战》,是东野叔进入不惑之年后,记述自己挑战单板滑雪的一本散文集。对于滑雪,大多数读者应该都像我一样,体验过双板滑雪,也了解滑雪事故会造成怎样的伤害。而单板滑雪是比双板要求更高的一项雪上运动。东野叔这个岁数玩起单板来,毫不输给年轻人,是一个信心坚定的“大叔滑手”。下面我就从三种角度欣赏东野叔的这本《挑战》。 “大叔滑手”是东野叔为自己起的称谓,或许是一种调侃吧。毕竟在公众眼里,单板滑雪是年轻人的运动,对于年龄超过四十岁的大叔来说,身体各项能力都在下滑,能够进行这项运动,实在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不过,任何阻碍在兴趣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长脖子女人》的作者姜淑梅就是一位敢于挑战自我的白发苍苍的老人。她1937年出生,60岁开始认字,75岁开始写作,如今已经出版包括《长脖子女人》在内的四部作品。谁还能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像东野叔和姜淑梅一样,发展自己的一大爱好,勇于去做,才能不枉此生。 最近读了一本书《终身成长》,里面说到了两种思维方式:固定型思维方式和成长型思维方式。 固定型思维方式的人,认为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是天赋。那些艺术家,歌唱家,体育明星,商业大佬都是有天分的。 我们身边总会有这样的声音“你看那谁谁谁,唱歌真好听。我就没这本事。” 还有这个“郎朗钢琴弹得这么好,从小他就有天分,天生喜欢弹钢琴才行啊!” 这些人就是属于固定型思维,他们不相信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而成长型思维正好相反,他们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技能是可以提高的。在学习中可以犯错,有了错误改正就好,每一次改正就是一次提高。 我有一个同事,在KTV是麦霸,唱歌很有一手。他小时候,想唱歌,但父母说他五音不全,没有音乐细胞,他也就没去尝试。上了大学,为了追求一个女生,他在外面报了班,苦练唱歌,终于达成了现在的样子,当然女生也追到了。 东野叔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成长型思维的人。他在不惑之年学单板滑雪,就是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所以他的家里人无论有着怎样的反对声音,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去迎接挑战。 东野叔的散文透着一股朴实无华的气息,就像他的小说中的描写。而在小说中所没有的,就是散文中的诙谐与幽默。 例如,他与M总编的一次酒席上,表达了对单板的兴趣。 东野叔后面接上的一段话让我哑然失笑。 而在M总编答应送给东野叔一块新的滑雪板时,东野叔是这么说的。 如果只是看他的推理小说,恐怕不知道他是这样一个风趣的人吧? 在《挑战》中,东野叔一点也不避讳对税金制度的不满。在购买吊椅票时,他说要把买票的钱算进写作成本,这样税务部门挑不出毛病。我早就听说日本的税金相当高,看来日本有钱人也是很伤脑筋的,总是会想方设法去合理避税。 在他的另一篇小说《超税金对策杀人事件》中,东野叔更是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大胆的讽刺。在那本书中,主人公为了合理避税,硬是把自己购买的物品强行写入小说,导致小说情节不伦不类,混乱冗余,不过主人公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在本书中,你总是会看到东野叔的冷幽默以及他的为人处世之道。 《挑战》说是散文集,又不单单是散文集。因为,东野叔以单板滑雪的题材写了三篇小说夹在了这部散文集中。 看到《SSAWS之恋》这一篇时,我就产生了疑惑。前面的散文中,东野自述自己有四十四岁,却说在滑雪中见到一位小说家,名叫“冬野”,而他比冬野小十岁,也就是说冬野有五十四岁。结果到最后看到“编辑部注”,我才意识到我上当了。这段是这么写的: 是因为他的文章中出现了真实照片,让我以为真有这档事呢。东野叔又玩了读者一把。 如果只是含有夹在散文集中的小说,并不能说是一部写作教科书。说它是教科书,是因为按照东野叔学习单板的不同阶段,他写了一篇爱情小说,一篇偷情故事,还写了一篇推理小说。你可以循着东野叔写作的历程,去想象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构思了小说。 最后的那部推理小说《大叔滑手凶杀案》,就是东野叔充分了解单板的特性之后,构思的一则巧妙案件。 《挑战》是东野叔为数不多散文集之一,在书中你能找到他对于单板、冰壶、世界杯(2002年)和高尔夫球的看法,可以感受东野叔独有的幽默,还能体验到作者创作小说的一些采风经验。 书里面零散说到了他的《湖畔》、《秘密》、《诱拐》、《放学后》、《魔球》、《绑架游戏》等作品,对于东野叔的粉丝来说,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可以充分了解东野叔的作品,非常值得一看。

关于东野圭吾作品的毕业论文

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东野圭吾 东野圭吾是日本推理小说家,1985年,他凭借《放学后》获得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1999年,作品《秘密》获第52节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2006年,作品《嫌疑人X的献身》获第34届直木奖,从而被誉为日本推理小说史上罕见的 “三冠王” 。 初识东野圭吾,源于儿子爱看他的小说,由此,我深受吸引,把誉为四大杰作的《白夜行》、《解忧杂货铺》、《恶意》、《放学后》全部看过后,还读了他的其它小说,每每因为情节、故事、神魂颠倒,一读再读。 读完东野圭吾的四大杰作,不能不感叹,不愧是东野圭吾, 他笔下的每个故事,都是一首人性的颂歌,或是悲恸的守望,亦或是爱的救赎……每一种都让我陷入对人性的沉思, 心中徘徊着疑问:究竟他读过多少本书,才成就出一个东野圭吾? 而东野圭吾在自传体随笔集《我的晃荡的青春》里却说,"自己还是孩子时非常讨厌读书。看到姐姐们读着世界儿童文学全集,觉得很蠢,那种东西没什么意思。"但高中的东野圭吾,被大姐的一本硬皮书—— 《阿基米德借刀杀人》 所吸引,他第一次产生"推理小说还真的可以啊"的想法, 随后,东野圭吾开始探索推理小说的世界。由此可见,他不是不爱读书,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书,就是那本 《阿基米德借刀杀人》帮助东野圭吾开启了推理小说的广阔世界。 东野圭吾的作品中,我尤其喜欢《恶意》与《白夜行》,这两部作品恰似两生花, 《白夜行》中的爱情极度炽烈,令人粉身碎骨;《恶意》中的怨恨则无比深沉,令人万劫不复。其实这两部作品就是东野圭吾 本格小说与变格小说 的代表作。 “本格” 是日语的一个常用词汇,即正统的意思。简单来说, “本格派” ,侦探不是主角,唯一的主角只有一个——犯罪手法或动机。一本小说,在揭晓谜底之前,如果读者始终对罪犯的手法保持强烈的好奇心,那么就是 “本格派”,《恶意》如是; 几乎与本格一起出现的,还有 “变格派” ,它注重恐怖气氛,总是阴森诡秘, 《白夜行》如是。 下面分别以《白夜行》《恶意》这两部小说为例,来一一分析它们的特点 :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后,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恶意》 《恶意》是东野圭吾巅峰时期的作品,也是他自己最为满意的作品之一,虽然这部小说没有获奖,可是却收获了无数的赞誉,这可能是从另一方面对作者的褒奖吧。 《恶意》讲述的是一件凶杀案,畅销书作家日高在出国前一晚于家中被杀,凶手很快落网并对罪行供认不讳,可是却拒不交代自己的作案动机,警察加贺通过细致入微的调查和取证,终于查出了事情的真相。随着真相浮出水面,一场精心策划的也不告而破,野野口修心中深入骨髓的恶意让人感到寒彻心扉。 东野圭吾在《恶意》中驾驭作品的能力绝对称得上炉火纯青。他早期的作品是以 本格推理为主。简单来说,就是作者将现场证据全部放出来,这样读者和作者就站在一个平面,进行思考。 我们通常所读的推理小说都在绞尽脑汁隐藏凶手,不到结尾绝不肯吐露真相。东野圭吾的《恶意》,不到三分之一处,罪犯就已经招供。你一定在想,案子都破了,后面的篇幅会怎样开展呢?于是,我们忍不住跟着警察加贺层层剥茧,不断推翻各种设定,直到最后,恍如拨云见日,原来, 自卑与嫉妒熬成了心底的恶意,这仇恨深不见底。 《恶意》除了本格小说的特点,还使用了 双线手记体 的叙事方式,其中对人性恶的探讨,对校园暴力等的关注等,都让东野圭吾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这部小说虽说没有什么令人惊心动魄的情节,读来却一波三折,不断地颠覆我们已形成的认知,也许这就是《恶意》的特殊叙事手法带来的魅力及精彩绝伦之处。 ▶ 小说使用了手记体的叙事: 作家日高被杀,留下证据A、B、C等,根依据证据的推理,我们和警察加贺一样,推断凶手是野野口修,加贺将其逮捕,随后,在加贺的盘问下,野野口修说出了杀人真相。随着加贺的深入调查,发现野野口修所交代的并不是真正的真相,此时新的线索出现,打字机盛行的时代,野野口修手指上居然有茧,这个小小的发现,让警察加贺重新进行了新的推理,从而离真相也越来越近。 《恶意》真正的脉络其实是:日高被杀→野野口修被抓→被日高胁迫,野野口修写小说→被迫杀人→真相浮现,野野口修是因为恶意杀死了日高。 ▶ 小说使用双线索展开叙事: 这部小说采用了双线索展开故事,即野野口修的手记和加贺的办案记录两条线索同时展开,形成了双线结构,这两条线索交错进行,有时相互推翻,有时相互印证,这种推理小说的形式,新颖别致,给读者呈现了一幕幕似是电影片段的一个个精彩画面,更加形象地突出了人物的立体感。 在我看来,《恶意》中破案过程环环相扣,剧情发展百转千回,它无论从故事层面,还是从叙述层面来说,无疑都是巨大的成功。这种手记式叙事手法,不仅利于小说内容的表现,还增强了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更深刻地展现了小说蕴含的主题:人性的深不可测。 ▶ 小说第七章所运用的多种叙事视角,多个人物不断出现,不但增加了小说的灵动性和可读性,让小说充满悬疑和神秘感,吸引读者进一步深入思考,同时带动起了读者的好奇心,这种方式的运用可说是别致新颖,可以避免阅读中的疲劳感,并消除单一的叙事视角带来的沉闷感。 《 恶意》这个名字起得实在是贴切,东野圭吾的高超的笔法就在于他总是能够把看似无关的事物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小说末尾,东野圭吾将那些看似合情合理的故事撕得稀碎,对读者的心猛猛地击了一大拳。俗话说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不知心不可无” ,日高如此尽心全力地去关心野野口修,谁知道换来的却是恶意相待呢? 《白夜行》被称为卫冕之王",读它更像是在一个黑暗无光的海底里潜行,当你浮上水面想透一口气时,忽然一股力量将你重新按压到水平面以下,不让你呼吸。它让我们神经紧绷,急于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直到最后结果出现,我们紧绷的神经才得到解放。 《白夜行》作为变格小说的代表作,它的 特点是,只呈现一部分现场证据,另一部分的证据则隐藏着 ,《白夜行》开头,将现场堵住的门隐藏了起来,其实这个证据对于破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假如门被堵住,罪犯逃离的地方就只有一个——通风口,然而这个地方对体格有着严格要求的,后来,随着剧情的发展,笹垣才想起这个很重要的证据。 《白夜行》是一部犯罪题材小说,它不断地利用反讽的效果,以及虚实交织的意境,让我们从小说中看清现实,有勇气面对痛苦和麻木,最终回归到对爱的坚守。其中的 邪与恶、黑与白、罪孽与可怜、扭曲与纯粹,像一面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本来的面目 , 引领着我们对精神世界的期待、对爱的渴望、对情感的寻求,直抵内心深处。 下面我们来看《白夜行》的叙事风格:设置悬念→揭露真相 ▶ 设置悬念 小说的前半部分呈现了两个场景:一位男子离奇死于他杀,一位女性疑似死于自杀。警司笹垣对案件开始了追踪和调查,这时主人公亮司、雪穗走进我们的视线。 年少的雪穗与母亲相依为命,一直挣扎在生存的边缘,即没有和同龄人一样无忧无虑的童年,经济窘迫,还要目睹妈妈为了维持生计出卖着肉体。 亮司同样生长于不幸的环境,他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得到父母的爱护和关心,相反,他生活在暗无边际的黑暗中。他多次看到母亲与店员发生关系,幼小的心灵自此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处于同样境地的雪穗和亮司这两颗孤独的心相遇,他们承诺要彼此爱护和陪伴。相约图书馆时,他们都暂时忘却了自己生活的悲惨境地,寻觅着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童年快乐。亮司心灵手巧、真诚善良,擅长剪纸,常常剪出漂亮的图案给雪穗,而雪穗聪明漂亮,这一切看似毫无关系,却是在冥冥之中暗示了他们悲剧的人生。 ▶ 真相浮出 这篇小说设置了一个个单独的小故事,看似无关,却似连环套,一环套着一环,随着故事的步步推进,真相浮出水面。亮司在通风管道亲眼目睹父亲用尽龌龊不堪的手段对待纯洁善良的雪穗,他像一头早已被激怒的狮子,把对家庭与父母的不满爆发出来,拿起心爱的剪刀倾尽全力地刺向父亲,父亲倒在血泊中。雪穗和亮司变成了杀人犯。为了掩饰,他们不断导演着一出出的悲剧,由此两人的命运也交织在一起。 东野圭吾最擅长的就是人物的心理刻画,在这篇小说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他借助他人的角度,通过具体的视觉化形象显示出人物的心理动态,给读者留下了宽阔的想象空间。 依我看来,《白夜行》,正是因为有了温情,才能让人远离黑暗与阴霾,感受到温暖和希望,坚强的活下去。无论是雪穗和亮司于黑暗童年里的淡淡温情,还是互相守护着无私的爱情,又或者在作品之外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都仿佛一种无言的力量,让人感动。 愿我们都能记住生命中的丝丝温情,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抵御命运的严寒。 ①《恶意》作为一部推理小说,极尽曲折、复杂与周密,同时又深刻揭示了人性,达到了很多纯文学作品所未能达到的深度。 《白夜行》为什么能成为东野圭吾的“无冕之王”,亮司和雪穗为什么活得如此坚强,因为他们已经没有别的生存之路,所以不会迷茫。 因为不迷茫,才会更坚强。 自1985年出版《放学后》,到最新的《魔力的胎动》出版,33年间,东野圭吾一共出版了93部作品,平均每年本。《白夜行》《解忧杂货店》《嫌疑人X的献身》《恶意》……都是近年来最畅销的推理小说。 有记者采访东野圭吾,问他坚持写作的原动力是什么?东野圭吾先生说:“我绝对不会偷懒。”现实中他确实也是这么做的,别的作家休息的时候,东野圭吾先生一直在努力。 他不断思索小说内容,做笔记,想结构,试验情节可行性。这样的努力,他从未间断过。哪怕是在聚餐之后,他也会创作到临睡前的那一刻,然后一睁眼,还是继续想小说的事情。 东野圭吾作品如此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 就是因为故事的快速发展、配角的人物设定、凛然的女性形象,以及用简练的语言推动情节的进展,使得读者越来越喜欢东野圭吾。 东野圭吾说: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能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人性的复杂是无法用善良和邪恶来简单概括的,而东野圭吾所做的,就是利用他的作品,带领读者洞察人心,看尽世态炎凉,同时也在这个凉薄绝望的世界里步履不停地寻找希望和爱,他全身心都在创作,他的爱情也都出现在了作品中。 ②小说所蕴含的关于爱和恨的主题,给我们带来了现实的思考意义 《恶意》《白夜行》均凭借叙述视角的独特性,增强了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更深刻地展现出人性中深藏的爱意和恶意。小说一经面世,也引发了大众对人性的思考,这才是小说的真正使命所在,也是小说的最成功之处。那么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爱和恨,应该如何平衡呢? 首先,一定要“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恶意》中,野野口修上小学时性格软弱,常常遭受同学的欺凌,幸好日高常为他打抱不平,而日高因为这遭到了校园暴力,野野口修没有“以德报德”,相反,却成了校霸的帮凶,假如校园霸凌队伍去欺负日高。成年后,当野野口修有困难难,求助日高时,日高“ 以直报怨”, 不遗余力地帮助他,谁知身怀恨意的野野口修却杀害了日高。 这里体现了我们古老的文化,孔子的弟子就曾经问孔子: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孔子说: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孔子早就洞悉了人性,我们永远无法用善去感化恶,只有用公正合理的行为回击怨恨和恶意,那才是有底线的正义,才是真正的善。 其次,一定要认定 “人之初,性本善” 每个人出生时都是都是白纸一张,都是善良的,只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的环境、教育及其它许多因素造就了人与人的不同,造成了有善有恶,于是,我们也就站在了善与恶不同的阵营中。 《恶意》中,日高邦彦和野野口修,日高 正直、善良、阳光 ,展现了人性最美好的一面;而野野口修 内心则阴暗自私,以德报怨 ,他展现了人性最丑陋的一面。其实我们从小说的字里行间中可以看到,人物不同的善恶、是非观都是在后天的成长中慢慢形成的。野野口修其实就是受他母亲影响,才会产生这种 畸形心理。 我以为,每个人的人生无法重来, 正因为此才给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敲响了警钟。帝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孩子是父母最重要也是最艰巨的任务,唯有以身作则,在生活中不断地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并加以引导,才可能铸造一个人才。 最后,一定要谨记 “嫉妒心害人” 我们内心的嫉妒会引发无尽的恶意,这就是人性。 《恶意》中日高虽然遭受过校园暴力,依然保持一种正直和善良,他从来没有向恶势力低过头。相反地,野野口修得到日高的帮助后,反而加入欺凌日高的队伍,进一步衬托出他的卑鄙、阴暗的性格,而嫉妒的种子就从刚开始的萌芽渐渐成长为一颗狠毒的心。 美国作者约瑟夫说: 嫉妒的背后是一种强烈的恶意,嫉妒者希望摧毁别人的幸福。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别比自己好的东西,却忽略了自己拥有的、别人羡慕的东西。就这样,心里慢慢被嫉妒左右,蒙蔽了双眼。嫉妒别人,还不如运用自己的优势,把生活中的小事变成幸福,那样幸福生活唾手可得,何必再去嫉妒别人呢?嫉妒是人之本性,当我们任由这种情绪在内心滋长时,嫉妒就变成了一剂毒药,将自己和别人推入无尽的深渊之中。 村上春树曾说:你要记得那些黑暗中默默抱紧你的人,逗你笑的人,陪你彻夜聊天的人,坐车来看望你的人,陪你哭过的人,在医院陪你的人,总是以你为重的人,带着你四处游荡的人, 说想念你的人。是这些人组成你生命中一点一滴的温暖 ,是这些温暖使你远离阴霾, 是这些温暖使你成为善良的人。 东野圭吾的作品就像那些给我们温暖的人,使我们逐渐远离阴霾,越来越善良纯真。就让我们徜徉在东野圭吾的作品中,慢慢地回味他高超的写作手法所带来了一部部精彩的作品,回味着爱与恨交织其间。他的作品值得一读再读。

其实东野圭吾的小说不恐怖,说句实话由于我是学日语的,而且最近写的毕业论文又是关于东野圭吾的,所以我个人觉得我们中国翻译的他的书都翻译的不是很好,因为基本是平淡直叙的,看起来很没有那种紧张、悬疑的感觉,所以还是去看改编的电视剧更有意思一些。你可以去看看日剧《神探伽利略》《容疑者X的献身》《幻夜》《推理之畔》,其中的伽利略系列是本人非常喜欢的。伽利略系列:主要是讲一个天才物理学家汤川帮助他的好朋友(警察)草智运用物理学知识来 破解一个个杀人事件。推理之畔:主要讲三兄妹为了追查父母去世的真相,然后策划了一场场的适合学生看的推理小说,你可以去看看江户川乱步、松本清张等人的小说,不过由于写作的时代不同,了解社会背景可能会有些困难,但是其中的案件都是很精彩的。还有你可以去看看一些推理的杂志,还可以去百度的推理吧逛逛,那里都是推理迷,还会教你很多其他的东西,比如观察人的技巧、密码暗号的破解等,还有那儿还会有很多原创的推理案件,都是很不错的,大家可以一起讨论、分析。

可以,作品不错

没有啦!《嫌疑犯X的献身》《蓝色列车上的谋杀》挺好看的!《杀人黑暗馆》绫辻行人的,还不错,可能你会觉得有点恐怖啦,它是有一个系列的!其实看看《金田一少年事件簿》也可以,只是是漫画的,电视也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