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幼儿进行 教育 活动中,幼儿园教育环境是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3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教育课程”,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创设动态的、多元的幼儿园教育环境,不仅可以充分顺应幼儿不同的发展潜智、学习方式以及学习需要,而且能够让 儿童 在与环境、材料的有效互动中大胆地探索、充分地表达,获取各种有益的 经验 ,最终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
[关键词] 动态环境;多元性;参与性;渗透性
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教育课程”,在开发幼儿的多元智能、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就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良好的幼儿园环境就像一个“会运动的生命体”,会随着幼儿的身心发展变化而改变,孩子们可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地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如何创设一个动态的幼儿园教育环境,让孩子与环境实现真正的“对话”,并在“对话”中得到全面发展应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一、“以动制动”——幼儿园动态环境创设的基本指导思想
儿童是有着无限发展潜能的个体,但儿童的潜能开发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儿童的发展成长是动态的,他们的潜能也就需要不断地激发,这就意味着各种教育元素只有不断地更新、变化并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以动制动”才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其教育功能。就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来讲,就是要保持环境的动态性。
动态的幼儿园教育环境首先意味着环境创设在形式上要体现变化性、流动性,意味着环境创设要依据不同的环境特点而布置,突出环境本身的教育属性。户外环境和室内环境的布置本身就存在非常大的不同,适合室内环境布置的形式本质上并不适合户外环境,如室内环境中的各种主题区角(如游戏区、手工制作区等)就不适合置于户外,而空阔、开放的户外环境本身决定了儿童在与环境互动时进行的更多是大的肢体活动,不考虑这种环境布置的差别性就容易造成不同环境功能的相互干扰和冲突。
其次,动态的幼儿园教育环境意味着环境创设在内容上要富于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不仅要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特点,要凸显、传达特定的教育信息,还要能让儿童与之不断地互动,才能让环境“会说话”,这就离不开教师提供相应的支持。目前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普遍存在过于注重环境创设本身的丰富性而忽视儿童的真实需要、环境创设与课程相互脱节等误区。[1]环境被认为不需要教师介入就能自行发挥其教育功能。为此,在实践中要注意环境的创设在内容上不断变化的同时,既要考虑与儿童发展的适应性,还要融入教师的课程计划,才能真正实现儿童在与环境的对话中成长。
总之,动态的幼儿园教育环境从总体上讲要能体现出一种“空灵性”,不仅在形式上能够促进儿童与环境发生多元的互动,而且能够在内容上激发儿童不断地想像、思考与操作,促进儿童自主学习的同时,辅以教师适时的教育支持,最终使幼儿园环境发挥“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2]
二、幼儿园动态教育环境创设应体现的特点
(一)幼儿园动态环境创设应体现多元性
建构主义认为,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儿童往往通过亲身体验,运用自身已有经验来解释和分析自己所面对的各种现象和事物。[3]因此,儿童的学习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支持。幼儿园环境是个大概念,它不仅包括与幼儿接触最频繁的课堂环境,也包括课堂之外的园所环境。首先就外部环境而言,动态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可以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各个角落。如在幼儿园大门入口处,我们根据幼儿园门厅弧形的墙面结构,量身定制了一个直通二楼的多功能玩具区,孩子们可以通过钻、爬、攀、滑等多种方式来上下楼梯。理想的游戏场所不仅为孩子灵动的思维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同时也发展了孩子的运动智能。在楼梯拐角处我们安放了多面镜子,孩子们无论站在楼梯拐角的哪个位置,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自己,以此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其次就班室环境而言,它作为幼儿园日常环境创设中最主要的部分,本身要与班室内部所要发生的既定教育活动相对应。很多教育元素要在班室有限的空间格局内很好的整合在一起,体现了班室教育环境本身所要求的集约性和整合性。因此班室环境的布置需要教师能在小地方做大 文章 。班室内部整个三维的立体空间都可以纳入到动态教育环的境创设中来,而不仅指墙面环境创设,也包括区角环境整体格局的安排和布置等。班室内每一方面的环境布置又有着它特定的规律。
实践中,为保证环境创设的质量,在班室环境创设上我们首先是从美化墙面开始的,然后逐渐过渡到其他方面的环境布置,如利用悬吊的方式将班室的上部空间开辟成展示儿童作品的平台等。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提高对教师的要求,同时也不断完善和加深教师对教育的理解。
(二)幼儿园动态环境创设应体现参与性
在幼儿园日常教育环境的创设过程中,很多情况下儿童是被排除在外的,这实际上并不利于环境教育功能的发挥。首先,要保证幼儿园环境的内容和形式的动态性。仅仅依靠教师,不仅工作量非常大,而且环境创设仅由教师一手包办,必定难以避免教师以成人的价值标准思考问题,最终还会影响环境本身的教育功能的发挥;其次,儿童同样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本身又是具有主动发展能力的独立个体,他们具有参与创设同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环境的能力和需要,这种需要理应得到满足和尊重。儿童的学习不仅包括直接的感知,更主要的还是亲自参与的过程。在参与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能体会到主人翁的角色意识,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可以锻炼自身的操作能力,激发想像力。此外,通过感知自身劳动成果在环境创设中的体现,孩子们会形成对班级、幼儿园和教师的热爱,以及一定的自我效能感,最终促进儿童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幼儿园动态环境创设应体现渗透性
幼儿园动态环境创设的渗透性一方面是指环境本身所包含的教育元素要多元、综合,另一方面指环境创设要能增强儿童的积极体验。首先,许多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包含的教育元素往往过于单调、僵化,虽然环境内容和形式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但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联系,教师习惯于将幼儿园环境分门别类地进行创设,而较多的忽视不同环境功能之间的综合和交叉。生态环境教育的相关研究则认为,环境教育一方面要注重通过“多领域综合”的方式具体实施,另一方面可以采取主题活动的形式来整合各种教育元素。[4]因此,我们在实践中针对幼儿园学期教育工作重点,确立每月的活动主题,并紧紧围绕主题创设出适宜的教育环境,如我们利用 教师节 、 国庆节 、新年等重大节日,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主题创设活动,使孩子们在动态的教育环境中各种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另外,班级环境创设要以丰富、增强儿童真实的生活体验为目标,才能最大程度地体现环境的教育功能。目前许多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唯美的误区,环境建设注重美感和审美价值本无可厚非,但过分追求色彩的艳丽和刺激以及精致的装饰效果都是不可取的。[5]忽略儿童真实体验的环境创设没能从儿童真实的生活情景出发,仅能短暂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却无法引导儿童对周围环境进行更为深入的实践和思考。因此,我们在进行班级环境创设时十分重视联系儿童已有经验,潜移默化地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如在教学活动“超市理货员”中,教师就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浓缩的真实超市环境,孩子们扮演着营业员的角色,教师则一改过去统领课堂的角色,通过选用具有区域特点的货架,让孩子们自主思考和探索超市不同区域的划分,促进孩子在开放的环境中积极的思考,主动的探索,在真实的情景中体验着角色的责任,练习通过协商解决问题,从而增进他们交往的能力,使得适宜的教学环境为教育目标的达成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三、幼儿园动态教育环境创设的要点
第一,教师在孩子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要扮演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动态的幼儿园环境本身直接传递给儿童的教育信息是有限的,特别是当环境本身包含有教育者明确的教育意图和丰富的教育元素时,儿童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自动地吸收和转化其中隐含的教育信息,反而有可能由于环境本身的复杂性使儿童变得无所适从。因此,环境要能真正“会说话”,同儿童发生深刻的互动,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支持。环境中的教育元素只有通过教师才能“流动”到儿童感知和体验的过程中,最终内化为儿童自身的经验和理解。
第二,要对幼儿园环境进行持续、科学的评估。虽然我们明确了幼儿园动态环境创设要体现多元性、渗透性和参与性等特点,但作为一种“动态”的教育环境客观上要能很好地体现这些特点,还需要对之进行不断的评价与评估,才能保证幼儿园环境创设不偏离教育目标。此外,评价本身也为教师深入 反思 环境创设过程中的各种教育理念、提升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提供了契机。因此,确立一系列相对科学、合理的评价形式、标准和体系至关重要。
第三,以多种方式提高幼儿教师关于环境创设的专业素养。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同显性课程一样也面临着课程转化的问题。按照古德莱德的说法,课程有五个层面的存在形态,从理想的文本到形成儿童的 学习经验 ,必须经过教师的领会和实施才能真正实现。因此,要充分发挥幼儿园环境的教育功能,必然对教师有关“环境课程”的专业素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且由于环境课程本身的内隐性,教师形成关于环境创设的专业素养不仅仅是简单的理论学习所能实现的,还需要幼儿园灵活采取多种形式给予充分的支持,如建立一定的学习型组织、形成常规化的教育研讨氛围等,以促进教师对环境教育与环境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费萍.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几个问题.早期教育,2003,(6)
[2]刘小青.浅谈幼儿园“空灵型”环境的创设.教育导刊,2008,(9)
[3]郭丽.建构主义理论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启示.教育导刊,2004,(2—3)
[4]彭蝶飞.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探析.学前教育研究,2007,(7—8)
[5]李俐.幼儿园班级环境建设.学前教育
引言
幼儿园环境创设是指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充分结合幼儿自身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幼儿周围环境中的可利用因素,把这些因素通过合适的情景活动转变为教育因素。幼儿剪纸可以高度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 记忆力 。剪纸艺术可以在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得到充分展示和传播。
一、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幼儿园教育环境大多是由幼儿园内的教师设计的,主要以追求美观、美化环境为目的,忽视了环境对幼儿的教育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给幼儿提供的动手操作机会较少,可供操作的材料和资源比较匮乏,师生互动少,内容比较枯燥,不利于对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科学的 方法 为幼儿创设有益的教育环境。幼儿剪纸艺术,可以培养幼儿肢体协调能力,自己动手制作的剪纸艺术品,有利于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二、剪纸艺术在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的运用价值
(一)剪纸艺术的作用
剪纸艺术在我国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是一门可操作性比较强的艺术。剪纸艺术品给人视觉上带来透空的感受和艺术享受,如 春节 的窗花就增加了春节喜庆的氛围。剪纸具有剪不断的完整性和趣味性,并且可以达到一定的装饰效果,具有一定程度的适用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同时,剪纸操作简单,工具简单,造型不受拘泥。把剪纸艺术应用到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中,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二)剪纸对幼儿美术教育的作用
幼儿园是对幼儿进行正确指导和教育的重要场所,这就要求幼儿园教育重视对幼儿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幼儿教育的内容极其广泛,具有启蒙性。其中,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美术活动,加深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引导他们发现身边事物的美好。剪纸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剪纸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幼儿动作的灵活性与精确性,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勤动手也有助于培养幼儿敏捷的思维。剪纸活动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给幼儿创造美的学习环境,让幼儿接受美的熏陶,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对传承优秀的 传统 文化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美化幼儿园环境
研究表明,教育和环境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所谓环境,就是包括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在内的所有个体生活所需要的外部条件综合。幼儿园的环境是教育工作者结合幼儿自身发展特点,精心创设的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条件。幼儿园环境包括幼儿喜闻乐见的专用场所、设施和玩具等。对于幼儿园的建设,要以对幼儿有教育价值为出发点,以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为建设目的,充分发挥幼儿在幼儿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幼儿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布置,需要师生共同参与,是师生活动相互依赖、协同合作的过程。
幼儿教育环境的创设强调幼儿的参与性,要加强环境与幼儿的互动,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忽视幼儿,即便创设的环境再精美,对于幼儿教育也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环境创设要能够对幼儿有足够的吸引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还要让幼儿简单、方便、主动地融入到环境中。加强教师与幼儿的合作,教师要时刻引导幼儿以小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和参与意识。
幼儿园环境创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做好幼儿教育环境创设工作,幼儿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有足够的了解,充分挖掘环境材料中蕴含的对幼儿教育有利的价值,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加强幼儿的参与,让他们成为周围环境的小设计师。在环境创设中,通过亲身体验,有利于引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剪纸作品可以用来装饰环境,美化环境,在手工剪纸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剪纸创作兴趣,布置幼儿亲手设计的剪纸作品,有效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在剪纸活动中,幼儿可以尽情展现自我,充分享受“小主人”的感觉,在自信满满的同时,激发对剪纸的浓厚兴趣,培养对美的享受,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选择幼儿园环境装饰材料时,需要根据幼儿自身特点,在考虑材料的安全性、可操作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同时,还要考虑经济性的因素。剪纸是使用普通的纸成型,既可以达到点缀装饰的目的,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成本。剪纸艺术活动具有基础性、趣味性和多样性。在幼儿剪纸的活动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幼儿正确使用剪刀,保证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安全,还要训练他们的剪纸技能和熟练操作程度,培养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再指导他们叠纸,剪出一幅幅艺术作品。从易到难地教授,让幼儿更快接受,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这样不断进行折叠、剪纸,会给幼儿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幼儿在感受剪纸活动趣味性的同时,达到幼儿教育目的。
结语
近年来,幼儿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幼儿教育专家曾指出,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幼儿的教育目标,必须重视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创设在幼儿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剪纸艺术在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的应用价值,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体验主人翁的感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幼儿参与到环境创设中。
剪纸艺术是我国民间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它以其丰富的形象语言反映了中国深邃的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世界的艺术瑰宝。民间剪纸艺术活动对幼儿的作用是独特的和多方面的,它主要通过剪、粘、抠、刻等技法来表现艺术,以其独特的技法和趣味性,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它通过让幼儿动手动脑,锻炼了幼儿的手眼协调及小肌肉的精细动作,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萌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我园从去年开始开展幼儿民间艺术剪纸活动,目的是:1、 激发幼儿对剪纸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激发幼儿对民间剪纸艺术和民俗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2、提高幼儿的剪纸技能,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开展剪纸活动时,我们遵循三个原则:(一)实践性原则我们的剪纸活动强调的是幼儿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帮助幼儿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中选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注重幼儿的感受与体验,引导幼儿热爱民间剪纸,着重强调幼儿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二) 循序渐进原则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目的、有系统、循序渐进地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使幼儿逐渐提高剪纸的技能和审美情趣。(三) 趣味性原则教学设计力求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创设欢乐的情景,形成愉悦的氛围,让幼儿乐于积极参加。在活动中求知,求乐,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既增长幼儿的技能,又丰富幼儿的学习生活。 @_@我是分割线@_@ 以下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1、激发幼儿的剪纸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幼儿的剪纸技巧获得发展,重要的是激发其兴趣。如果幼儿对剪纸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主动运用感官去看、去听、去动脑想、动手做,积极探索,这样就能促进其剪纸潜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在剪纸教学中,我们并不是采取强制性的教育方法来训练幼儿。而是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有趣方式来培养幼儿的剪纸兴趣。让幼儿高高兴兴地参与到剪纸活动中,从而激发幼儿创造的欲望。例如:在组织小班幼儿进行剪纸《小鹿的家》时,小班的老师就带着孩子们来到我们村里的梅花鹿养殖场,让孩子们自己亲自去喂小鹿,看一看,摸一摸,充分激发起孩子们的兴趣。当孩子们进行剪纸时,脑子里就有了东西,而且是带着对小鹿的感情去进行创作,当一幅幅作品被展示出来时,孩子们的成就感可想而知。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剪纸是一种民间艺术,它的题材都来源与于生活,来源于大自然。因此,当幼儿在创作剪纸时,他首先就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就需要幼儿在平时生活中学做一个有心人,要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在一次创作剪纸活动中,一位老师组织幼儿剪《手拉手》,在组织剪纸之前,她先带领幼儿玩手拉手玩游戏,并请幼儿观察小伙伴手拉手时的样子,这样在剪纸时幼儿对拉手就有了深切的感知,知道哪里应该剪断,哪里应该连在一起。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剪纸教学中,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目的、有系统,循序渐进地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使幼儿逐渐提高剪纸技能和审美观。幼儿开始学习剪纸,我们先让幼儿随意目测剪,包括随意目测剪直线、随意目测剪折线和随意目测剪曲线,其目的是培养幼儿剪纸的兴趣及能熟练使用剪刀。当幼儿学会熟练使用剪刀后,便教幼儿学习沿轮廓线剪。包括:沿线剪直线图形。如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及一些不规则图形。沿线剪圆形、椭圆形等弧线。弧线幼儿掌握较难,常常出现把圆形剪成多边形的情况,这就要教幼儿剪时左手要配合右手的动作旋转纸片,才能剪出光滑的图形。在幼儿掌握了直线与弧线后,使可沿线剪一些物体形状。先剪一些大面积的,线条较简单的,如房子、大树等,然后逐渐加深难度,剪些线条复杂的,有细节的图形,如各种小动物、小朋友、花草树木等。在目测剪的基础上再进行对称剪。让孩子通过对称剪,感知半个会变一个,一个会变两个。然后在已有剪纸经验的前提下,学习镂空剪。在物体轮廓线上、轮廓内折剪镂空剪出图案及装饰线条。如动物的眼睛和花边,树上的果子,动物身上的花纹等。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幼儿的剪纸水平在原有水平上大大提高,继而由对称剪发展为多次折叠剪,即将纸折叠多次后,剪出相连的纹样。在多次折叠剪活动中,应当注意到折叠的层次不能太多,纸张不能太厚,否则幼儿的手腕力量不够,剪不开;其次,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图案的连接点,不能剪散。 @_@我是分割线@_@ 通过开展民间剪纸活动,对幼儿起到了以下的促进作用: 1、民间剪纸活动提升了幼儿的审美情趣。幼儿在民间剪纸的活动中,通过活动前欣赏作品,活动中亲自动手去表现美,到最后创造出一个个美的作品的过程,无不渗透着对幼儿美育的教育。在课题实施一年多的时间里,民间剪纸艺术不但提高了幼儿的审美情趣,同时也使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到了无穷的乐趣。 2、民间剪纸活动促进了幼儿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民间剪纸活动促进了幼儿的智力发展,丰富了幼儿的思维,给幼儿创造了一个自我操作,自由发展思维想像力,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机会。活动中,幼儿通过手、眼、脑的协调动作,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民间剪纸活动提高了幼儿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3、剪纸活动主要是发展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剪纸活动中,幼儿手脑并用,既发展了幼儿剪的技能,也发展了幼儿在画画、折纸等多方面的兴趣及技能。通过一年来剪纸教学地开展,幼儿创造性地剪出了许多图案、花边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也得到了相应地提高。 4、剪纸活动提高了幼儿的合作能力。在幼儿有了一定的剪纸技能之后,我们的教师往往都是采取多名幼儿合作完成一幅作品的方式,这样完成的作品内容会更加丰富,由于多人互相商议,想象空间更加广阔,所呈现出来的作品会让幼儿更有成就感,而在幼儿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其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我们幼儿园为了更好的开展剪纸活动,派了多名教师去上海、北京等地进行学习,开辟了专门的教室作为剪纸工作室,在每个班级都有剪纸活动区域,大厅走廊更是必不可少的悬挂着孩子们的剪纸作品,这些都为剪纸活动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我们的剪纸活动向家长进行开放,无论是大班还是小班的孩子,他们娴熟的剪纸技能,引起了在座每个家长的惊叹。幼儿期是人一生发展中很重要的时期,无论是幼儿对民间剪纸活动的实践,还是创造力地培养上都应把握好这一时机,并将它们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发挥它们更大的作用。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需要有意识地培养,更需要成人不断的启发和引导。以上内容是我们在开展幼儿剪纸活动中的一点心得,由于开展时间短,经验还不够丰富,请各位家长和老师多提宝贵意见,帮助我们更好的开展这项活动。
在对幼儿进行 教育 活动中,幼儿园教育环境是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3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教育课程”,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创设动态的、多元的幼儿园教育环境,不仅可以充分顺应幼儿不同的发展潜智、学习方式以及学习需要,而且能够让 儿童 在与环境、材料的有效互动中大胆地探索、充分地表达,获取各种有益的 经验 ,最终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
[关键词] 动态环境;多元性;参与性;渗透性
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教育课程”,在开发幼儿的多元智能、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就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良好的幼儿园环境就像一个“会运动的生命体”,会随着幼儿的身心发展变化而改变,孩子们可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地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如何创设一个动态的幼儿园教育环境,让孩子与环境实现真正的“对话”,并在“对话”中得到全面发展应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一、“以动制动”——幼儿园动态环境创设的基本指导思想
儿童是有着无限发展潜能的个体,但儿童的潜能开发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儿童的发展成长是动态的,他们的潜能也就需要不断地激发,这就意味着各种教育元素只有不断地更新、变化并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以动制动”才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其教育功能。就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来讲,就是要保持环境的动态性。
动态的幼儿园教育环境首先意味着环境创设在形式上要体现变化性、流动性,意味着环境创设要依据不同的环境特点而布置,突出环境本身的教育属性。户外环境和室内环境的布置本身就存在非常大的不同,适合室内环境布置的形式本质上并不适合户外环境,如室内环境中的各种主题区角(如游戏区、手工制作区等)就不适合置于户外,而空阔、开放的户外环境本身决定了儿童在与环境互动时进行的更多是大的肢体活动,不考虑这种环境布置的差别性就容易造成不同环境功能的相互干扰和冲突。
其次,动态的幼儿园教育环境意味着环境创设在内容上要富于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不仅要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特点,要凸显、传达特定的教育信息,还要能让儿童与之不断地互动,才能让环境“会说话”,这就离不开教师提供相应的支持。目前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普遍存在过于注重环境创设本身的丰富性而忽视儿童的真实需要、环境创设与课程相互脱节等误区。[1]环境被认为不需要教师介入就能自行发挥其教育功能。为此,在实践中要注意环境的创设在内容上不断变化的同时,既要考虑与儿童发展的适应性,还要融入教师的课程计划,才能真正实现儿童在与环境的对话中成长。
总之,动态的幼儿园教育环境从总体上讲要能体现出一种“空灵性”,不仅在形式上能够促进儿童与环境发生多元的互动,而且能够在内容上激发儿童不断地想像、思考与操作,促进儿童自主学习的同时,辅以教师适时的教育支持,最终使幼儿园环境发挥“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2]
二、幼儿园动态教育环境创设应体现的特点
(一)幼儿园动态环境创设应体现多元性
建构主义认为,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儿童往往通过亲身体验,运用自身已有经验来解释和分析自己所面对的各种现象和事物。[3]因此,儿童的学习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支持。幼儿园环境是个大概念,它不仅包括与幼儿接触最频繁的课堂环境,也包括课堂之外的园所环境。首先就外部环境而言,动态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可以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各个角落。如在幼儿园大门入口处,我们根据幼儿园门厅弧形的墙面结构,量身定制了一个直通二楼的多功能玩具区,孩子们可以通过钻、爬、攀、滑等多种方式来上下楼梯。理想的游戏场所不仅为孩子灵动的思维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同时也发展了孩子的运动智能。在楼梯拐角处我们安放了多面镜子,孩子们无论站在楼梯拐角的哪个位置,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自己,以此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其次就班室环境而言,它作为幼儿园日常环境创设中最主要的部分,本身要与班室内部所要发生的既定教育活动相对应。很多教育元素要在班室有限的空间格局内很好的整合在一起,体现了班室教育环境本身所要求的集约性和整合性。因此班室环境的布置需要教师能在小地方做大 文章 。班室内部整个三维的立体空间都可以纳入到动态教育环的境创设中来,而不仅指墙面环境创设,也包括区角环境整体格局的安排和布置等。班室内每一方面的环境布置又有着它特定的规律。
实践中,为保证环境创设的质量,在班室环境创设上我们首先是从美化墙面开始的,然后逐渐过渡到其他方面的环境布置,如利用悬吊的方式将班室的上部空间开辟成展示儿童作品的平台等。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提高对教师的要求,同时也不断完善和加深教师对教育的理解。
(二)幼儿园动态环境创设应体现参与性
在幼儿园日常教育环境的创设过程中,很多情况下儿童是被排除在外的,这实际上并不利于环境教育功能的发挥。首先,要保证幼儿园环境的内容和形式的动态性。仅仅依靠教师,不仅工作量非常大,而且环境创设仅由教师一手包办,必定难以避免教师以成人的价值标准思考问题,最终还会影响环境本身的教育功能的发挥;其次,儿童同样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本身又是具有主动发展能力的独立个体,他们具有参与创设同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环境的能力和需要,这种需要理应得到满足和尊重。儿童的学习不仅包括直接的感知,更主要的还是亲自参与的过程。在参与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能体会到主人翁的角色意识,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可以锻炼自身的操作能力,激发想像力。此外,通过感知自身劳动成果在环境创设中的体现,孩子们会形成对班级、幼儿园和教师的热爱,以及一定的自我效能感,最终促进儿童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幼儿园动态环境创设应体现渗透性
幼儿园动态环境创设的渗透性一方面是指环境本身所包含的教育元素要多元、综合,另一方面指环境创设要能增强儿童的积极体验。首先,许多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包含的教育元素往往过于单调、僵化,虽然环境内容和形式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但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联系,教师习惯于将幼儿园环境分门别类地进行创设,而较多的忽视不同环境功能之间的综合和交叉。生态环境教育的相关研究则认为,环境教育一方面要注重通过“多领域综合”的方式具体实施,另一方面可以采取主题活动的形式来整合各种教育元素。[4]因此,我们在实践中针对幼儿园学期教育工作重点,确立每月的活动主题,并紧紧围绕主题创设出适宜的教育环境,如我们利用 教师节 、 国庆节 、新年等重大节日,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主题创设活动,使孩子们在动态的教育环境中各种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另外,班级环境创设要以丰富、增强儿童真实的生活体验为目标,才能最大程度地体现环境的教育功能。目前许多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唯美的误区,环境建设注重美感和审美价值本无可厚非,但过分追求色彩的艳丽和刺激以及精致的装饰效果都是不可取的。[5]忽略儿童真实体验的环境创设没能从儿童真实的生活情景出发,仅能短暂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却无法引导儿童对周围环境进行更为深入的实践和思考。因此,我们在进行班级环境创设时十分重视联系儿童已有经验,潜移默化地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如在教学活动“超市理货员”中,教师就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浓缩的真实超市环境,孩子们扮演着营业员的角色,教师则一改过去统领课堂的角色,通过选用具有区域特点的货架,让孩子们自主思考和探索超市不同区域的划分,促进孩子在开放的环境中积极的思考,主动的探索,在真实的情景中体验着角色的责任,练习通过协商解决问题,从而增进他们交往的能力,使得适宜的教学环境为教育目标的达成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三、幼儿园动态教育环境创设的要点
第一,教师在孩子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要扮演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动态的幼儿园环境本身直接传递给儿童的教育信息是有限的,特别是当环境本身包含有教育者明确的教育意图和丰富的教育元素时,儿童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自动地吸收和转化其中隐含的教育信息,反而有可能由于环境本身的复杂性使儿童变得无所适从。因此,环境要能真正“会说话”,同儿童发生深刻的互动,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支持。环境中的教育元素只有通过教师才能“流动”到儿童感知和体验的过程中,最终内化为儿童自身的经验和理解。
第二,要对幼儿园环境进行持续、科学的评估。虽然我们明确了幼儿园动态环境创设要体现多元性、渗透性和参与性等特点,但作为一种“动态”的教育环境客观上要能很好地体现这些特点,还需要对之进行不断的评价与评估,才能保证幼儿园环境创设不偏离教育目标。此外,评价本身也为教师深入 反思 环境创设过程中的各种教育理念、提升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提供了契机。因此,确立一系列相对科学、合理的评价形式、标准和体系至关重要。
第三,以多种方式提高幼儿教师关于环境创设的专业素养。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同显性课程一样也面临着课程转化的问题。按照古德莱德的说法,课程有五个层面的存在形态,从理想的文本到形成儿童的 学习经验 ,必须经过教师的领会和实施才能真正实现。因此,要充分发挥幼儿园环境的教育功能,必然对教师有关“环境课程”的专业素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且由于环境课程本身的内隐性,教师形成关于环境创设的专业素养不仅仅是简单的理论学习所能实现的,还需要幼儿园灵活采取多种形式给予充分的支持,如建立一定的学习型组织、形成常规化的教育研讨氛围等,以促进教师对环境教育与环境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费萍.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几个问题.早期教育,2003,(6)
[2]刘小青.浅谈幼儿园“空灵型”环境的创设.教育导刊,2008,(9)
[3]郭丽.建构主义理论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启示.教育导刊,2004,(2—3)
[4]彭蝶飞.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探析.学前教育研究,2007,(7—8)
[5]李俐.幼儿园班级环境建设.学前教育
引言
幼儿园环境创设是指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充分结合幼儿自身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充分挖掘幼儿周围环境中的可利用因素,把这些因素通过合适的情景活动转变为教育因素。幼儿剪纸可以高度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 记忆力 。剪纸艺术可以在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得到充分展示和传播。
一、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幼儿园教育环境大多是由幼儿园内的教师设计的,主要以追求美观、美化环境为目的,忽视了环境对幼儿的教育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给幼儿提供的动手操作机会较少,可供操作的材料和资源比较匮乏,师生互动少,内容比较枯燥,不利于对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科学的 方法 为幼儿创设有益的教育环境。幼儿剪纸艺术,可以培养幼儿肢体协调能力,自己动手制作的剪纸艺术品,有利于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二、剪纸艺术在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的运用价值
(一)剪纸艺术的作用
剪纸艺术在我国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是一门可操作性比较强的艺术。剪纸艺术品给人视觉上带来透空的感受和艺术享受,如 春节 的窗花就增加了春节喜庆的氛围。剪纸具有剪不断的完整性和趣味性,并且可以达到一定的装饰效果,具有一定程度的适用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同时,剪纸操作简单,工具简单,造型不受拘泥。把剪纸艺术应用到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中,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二)剪纸对幼儿美术教育的作用
幼儿园是对幼儿进行正确指导和教育的重要场所,这就要求幼儿园教育重视对幼儿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幼儿教育的内容极其广泛,具有启蒙性。其中,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美术活动,加深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引导他们发现身边事物的美好。剪纸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剪纸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幼儿动作的灵活性与精确性,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勤动手也有助于培养幼儿敏捷的思维。剪纸活动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给幼儿创造美的学习环境,让幼儿接受美的熏陶,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对传承优秀的 传统 文化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美化幼儿园环境
研究表明,教育和环境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所谓环境,就是包括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在内的所有个体生活所需要的外部条件综合。幼儿园的环境是教育工作者结合幼儿自身发展特点,精心创设的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条件。幼儿园环境包括幼儿喜闻乐见的专用场所、设施和玩具等。对于幼儿园的建设,要以对幼儿有教育价值为出发点,以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为建设目的,充分发挥幼儿在幼儿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幼儿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布置,需要师生共同参与,是师生活动相互依赖、协同合作的过程。
幼儿教育环境的创设强调幼儿的参与性,要加强环境与幼儿的互动,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忽视幼儿,即便创设的环境再精美,对于幼儿教育也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环境创设要能够对幼儿有足够的吸引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还要让幼儿简单、方便、主动地融入到环境中。加强教师与幼儿的合作,教师要时刻引导幼儿以小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和参与意识。
幼儿园环境创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做好幼儿教育环境创设工作,幼儿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有足够的了解,充分挖掘环境材料中蕴含的对幼儿教育有利的价值,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加强幼儿的参与,让他们成为周围环境的小设计师。在环境创设中,通过亲身体验,有利于引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剪纸作品可以用来装饰环境,美化环境,在手工剪纸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剪纸创作兴趣,布置幼儿亲手设计的剪纸作品,有效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在剪纸活动中,幼儿可以尽情展现自我,充分享受“小主人”的感觉,在自信满满的同时,激发对剪纸的浓厚兴趣,培养对美的享受,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选择幼儿园环境装饰材料时,需要根据幼儿自身特点,在考虑材料的安全性、可操作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同时,还要考虑经济性的因素。剪纸是使用普通的纸成型,既可以达到点缀装饰的目的,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成本。剪纸艺术活动具有基础性、趣味性和多样性。在幼儿剪纸的活动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幼儿正确使用剪刀,保证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安全,还要训练他们的剪纸技能和熟练操作程度,培养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再指导他们叠纸,剪出一幅幅艺术作品。从易到难地教授,让幼儿更快接受,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这样不断进行折叠、剪纸,会给幼儿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幼儿在感受剪纸活动趣味性的同时,达到幼儿教育目的。
结语
近年来,幼儿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幼儿教育专家曾指出,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幼儿的教育目标,必须重视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创设在幼儿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剪纸艺术在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的应用价值,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体验主人翁的感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幼儿参与到环境创设中。
单位全称:北京市通州区大方居幼儿园
姓名:李雪莲
幼儿 剪纸 教学 活动 开展 的 实践研究
内容摘要: 剪纸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和艺术情趣。剪纸也是幼儿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剪纸不仅可以丰富幼儿园的教学内容,更是促进幼儿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极好途径。幼儿的年龄特点就是好玩、好动,剪纸活动正与其符合,并且剪纸作为一门艺术极易入门,没有年龄约束,幼儿极易从中获得成功感受,对于幼儿健康发展帮助很大。利用剪纸活动在提高幼儿的多元智能的发展,以及研究其在熏陶幼儿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所发挥出的功能,促进探寻对历史文化发掘、传承途径,接受美得熏陶等方面意义深远。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幼儿逐步了解民间剪纸艺术的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激发幼儿积极动手、动脑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所以,幼儿期开展的系列剪纸教学是非常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的。
关键词 : 剪纸 ; 方法 ; 兴趣 ; 协作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剪纸艺术起源于汉朝,经历近一千五百年,目前发现最早的是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高昌故址出土的团花剪纸.在外国历史上,剪纸也早就被许多艺术家重视和应用了。著名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就常常创作剪纸,来介绍他所写的童话故事和表达自己的感情,法国著名画家马蒂斯创作了很多剪纸,来装饰房间和高大的建筑物。
而所谓的剪纸就是一种镂空艺术和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当然还是以纸为最佳。在我国传统的传统手工艺术形式中,中国民间传统剪纸具备传承性与内涵丰富的特征,一直以来在全国各地流传,在艺术品类中深受大众欢迎,由古至今,人们的情与美可以通过其抒发出来。民间传统剪纸艺术作为弘扬文化的载体而存在,把人们的审美爱好表现出来,在中国民族艺术中较具特色。通过调查发现当今大多数幼儿对于剪纸艺术并不熟悉,只是觉得剪纸作品外观很美,具有欣赏价值,而但自己不会做。而剪纸活动既能够锻炼双手小肌肉群的力量和灵活度,有利于幼儿磨练幼儿的耐性,促进其动手能力的提高,同时能够推动幼儿认识和理解剪纸艺术,提升幼儿观察生活能力,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审美价观。在幼儿园中加强对传统剪纸活动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是当务之急。
一 、环境熏陶 ,激发幼儿对剪纸的兴趣。
由于剪纸是一种民间艺术,幼儿接触的较少。为了让幼儿感受、理解剪纸作品的美,首先要为幼儿营造了浓郁的艺术环境,例如:模仿民间的过年习俗,在教室的玻璃上贴上剪纸作品、把正方形的窗花巧妙的改变呈现方式、在教室中开设剪纸小屋,设计自制一些镂空的屏风、花球类的剪纸作品悬挂摆放在班中供幼儿欣赏,进一步让幼儿感知剪纸艺术的美,后期还可以带领幼儿一起欣赏一些名家及地域特征突出的剪纸佳作,使幼儿身临其境的感受民俗文化带来的剪纸艺术美。
二、探索技法, 让幼儿实践中 体验 快乐 。
通过有趣的剪纸游戏,幼儿对剪纸都只是初步的尝试而没有深入了解和操作过,所以前期的欣赏、自由剪只是剪纸初期的体验过程。尝试学习一些基本的剪纸技能,让幼儿从实际操作中从手、眼、纸、剪刀的通力配合下慢慢体验艺术美的产生,这也遵循了美术教学的可行性原则,从基本技法学起,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剪纸有它特出的语言。
如:“直线”、“折线”、“曲线”、“螺旋线”等。在教学方法上,我很赞同布鲁纳提倡的“发现学习”,他认为,“儿童应该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按自己观察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表现学科知识的结构,借助于教师或教师提供的其他材料去发现事物。布鲁纳强还调说,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
针对这一观点在幼儿接触剪纸活动初期活动,特别是线条的练习中提供了多样、有趣的操作材料、设计幼儿情景的活动情节、小主题活动、亲子游戏等来辅助幼儿理解这些“语言”。在游戏的牵引下幼儿能用剪刀自如熟练的把线条填充到了剪纸图样内,幼儿在打开作品的刹那间呈现了意想不到的剪纸作品,使幼儿在探索、实践、体验中活动成功的快乐。
三、 教学多样 , 促进 幼儿积极主动学习
剪纸对幼儿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又比较枯燥的活动。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由易到难,要有目的、循序渐进地不断提高出新的要求,使幼儿逐渐提高剪纸技能和审美能力。比如在投放直线剪时教师为幼儿准备的操作材料要由易到难,长度:短——长;密度:稀——密而折线剪同样要注意折线的长度,一剪能完成的较适中,也可以投放长短不一的折线来增加难度。
趣味性同样是儿童学习和进取的重要动力,缺乏趣味性的教学就预示着教学低效益或者失败。我们都知道儿童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好动、好奇和求新知。教育儿童时必须先考虑这些特点,尽量满足他们这方面的要求,让他们在满足和成功的体验之中,自觉自愿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形成良性循环,因此趣味性必须在教学一开始就加以重视,而不应该把趣味性只看成是可有可无的点缀。
(一)情境导入,带动幼儿参与活动
创设情境是调动幼儿参与任何活动的法宝,就像在直线剪的活动中就可以创设《小老虎来刷牙》情境活动,活动前可以用白色的泡沫模仿牙齿做了一只张着大嘴表情痛苦的小老虎来求助幼儿,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在讨论之后教师可以直接出示了直线的小牙刷,孩子们在剪完牙刷后可以拿着小牙刷认认真真的为小老虎刷牙。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在区域中投放了用塑料米醋瓶、白白的大云豆制作的大鲨鱼来吸引幼儿剪小牙为大鲨鱼刷牙。
总之,应该把趣味性看成是把儿童“领进门”的一个重要法宝,是教学生命力之所在,是启发式教学的必要前提,活动有了趣味性,幼儿的注意力、自觉性就会相应的加强。同时幼儿在上有趣味的课时,教师自然而然地便成为他们心目中最可尊敬的老师和课亲近的朋友,教师的威信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会从“要我学”的被动局面,转变成“我要学”的主动局面了。
1.在主题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剪纸技能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幼儿感兴趣的各种游戏活动,把各种图形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结合起来,使幼儿感到有趣并易于理解接受。如练习直线剪,便可设计为剪“牙刷”、“梳子”、“门帘”、“面条”等等。要求幼儿要沿着黑线剪,这种有情景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幼儿轻松愉快地掌握所学的技能。
2.在创编故事中,增强幼儿的剪纸兴趣。
幼儿往往再剪出了一件作品之后,就觉得自己完成了任务了,如果老师能够深入挖掘一下,不但会拓展幼儿活动的内容,还会使幼儿的活动兴趣长久的保持。例如:在剪纸续编故事的活动中起初幼儿每人剪好一件作品,几个人自由组成一组,利用剪纸作品编故事。后来幼儿会根据自己熟悉的故事进行创编。他们通过剪、摆、看、说的环节创编出了许多小故事,如《美妙的春天》、《美丽的蝴蝶王国》、《奥运福娃》、《恐龙世界》、《拇指姑娘》等后来他们会把自己剪好的许多作品放在一起,创编出一个故事,有声有色的讲给同伴听。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3.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幼儿剪纸新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不再追随老师,他们喜欢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同时喜欢向同伴学习。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的机会,如把剪纸的步骤图压好膜贴在桌子上,幼儿可以自己看步骤图学习剪纸的方法;在图书区投放许多剪纸的工具书,他们不会剪的时候可以去书中寻找答案;同时还开设了剪纸屋的角色区,会剪纸的幼儿来当小老师,不会剪的幼儿可以向他们学习。
这样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幼儿更加自主、积极的参与剪纸活动。在幼儿掌握了基本的剪纸方法以后,他们会在观察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想象,剪纸的作品就会越来越丰富。
(二)熟知概念,教师掌握剪纸方法
教师在进行剪纸教学前首先要了解最基本的剪纸概念及注意事项:
( 1 ) 目测剪: 就是在没有画痕的纸上依靠目测剪出形象。幼儿靠目测剪的大多是线条、几何形和一些轮廓线简单的形象。由于目测剪没有什么限制,剪起来比较自由,因而,在幼儿开始学习用剪刀时可以采用这种剪法,在幼儿年龄稍长,有了一些剪纸经验后,教师可要求他们先考虑好自己要剪的形象,然后在下剪刀。
( 2 ) 沿线剪: 按照纸上画好的轮廓线剪出所需要的图形。教师可以在美工区中投放一些废旧画册或挂历,供幼儿在游戏时练习沿轮廓剪。剪下的形象可供粘贴。
( 3 ) 折叠剪: 指将纸折叠后剪出纹样。折叠剪剪出的纹样具有对称、均衡感。折叠剪的第一步是将纸折叠,由于幼儿手部肌肉发育不成熟,所以纸的折叠层数不宜太多,一般以折叠2~3层为宜,叠的层数太多,幼儿有可能剪不动。
除了让幼儿了解最基本的概念外其次还要让幼儿明确在使用剪刀时的一些注意事项,剪纸用的主要是剪刀。所以教师要为幼儿准备圆头握力刚好的剪刀,为方便幼儿安全取放,教师可以把剪刀头有序的插在长条的泡沫条上,这样幼儿在操作中取放方便而且也有利于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剪纸顺序上,目测剪和沿轮廓剪要注意先从大的轮廓开始,再剪小的细节,最后逐渐修剪成型。
而折叠剪则要按照从里向外、从小到大、从细到粗、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来剪,最后再修整。无论是目测剪、沿轮廓剪还是折叠剪,教师都应提醒幼儿,剪时应左手配合着右手的动作转动纸片,(也就是转纸不转剪)防止边剪边拉造成形象不齐。对于剪纸常规的养成要注意剪纸时,剪下的碎纸屑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要保持桌面和地面的整洁,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 亲子参与 , 让家园互动推动幼儿成长
通过多种丰富的剪纸活动,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亲子参与能够有效的拉近家园沟通的桥梁,同时在家长参与中也能够转化亲子关系,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同时在活动中家长能够身临其境的感知活动本身的教育价值。
例如在《新年灯会》的主题活动中,从最初的启动仪式到家长参与剪纸灯笼的创作以及后期灯会场景的布置、分工、安排等等家长们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整个活动中,家长们积极地配合帮助孩子收集材料,在制作过程中,家长主动与幼儿沟通想法遵从幼儿意愿、想法,把平时积累的一些审美经验、审美能力运用到剪纸中,制作属于自己最具特色的剪纸灯笼,充分利用家庭的教育资源,扩展孩子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做到家园互动,就能更好的推动幼儿的快乐成长。
每个孩子都会幻想得到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每一个老师都希望拥有教育的良方。我们相信,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任务的提出,在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各类的艺术教学活动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实践证明,剪纸这种随心所欲的情感抒发和无所拘束的自由表现,正符合小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符合孩子们手脑并用的生理需要,更重要的是保护并继承了中国的传统艺术。让我们一起来更多地关注儿童剪纸活动,以剪纸为载体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将进一步加强学习,健全和完善园本剪纸课程的研究,充分挖掘剪纸教学资源,不断探索剪纸教学的新途径,进一步开展丰富多彩的剪纸活动,让剪纸这朵古老的艺术之花在幼儿心中扎根。
参考文献: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编制,《北京市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细则 》,北京同心出版社,2006年7月。
2.《提高我国幼儿师资素质的研究》课题组主编,《让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韩平花主编,《幼儿美术教育探索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王恩侠、武红华主编,《艺术教育促进幼儿快乐发展的实践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剪纸艺术是我国民间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它以其丰富的形象语言反映了中国深邃的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世界的艺术瑰宝。民间剪纸艺术活动对幼儿的作用是独特的和多方面的,它主要通过剪、粘、抠、刻等技法来表现艺术,以其独特的技法和趣味性,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它通过让幼儿动手动脑,锻炼了幼儿的手眼协调及小肌肉的精细动作,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萌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我园从去年开始开展幼儿民间艺术剪纸活动,目的是:1、 激发幼儿对剪纸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激发幼儿对民间剪纸艺术和民俗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2、提高幼儿的剪纸技能,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开展剪纸活动时,我们遵循三个原则:(一)实践性原则我们的剪纸活动强调的是幼儿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帮助幼儿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中选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注重幼儿的感受与体验,引导幼儿热爱民间剪纸,着重强调幼儿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二) 循序渐进原则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目的、有系统、循序渐进地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使幼儿逐渐提高剪纸的技能和审美情趣。(三) 趣味性原则教学设计力求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创设欢乐的情景,形成愉悦的氛围,让幼儿乐于积极参加。在活动中求知,求乐,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既增长幼儿的技能,又丰富幼儿的学习生活。 @_@我是分割线@_@ 以下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1、激发幼儿的剪纸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幼儿的剪纸技巧获得发展,重要的是激发其兴趣。如果幼儿对剪纸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主动运用感官去看、去听、去动脑想、动手做,积极探索,这样就能促进其剪纸潜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在剪纸教学中,我们并不是采取强制性的教育方法来训练幼儿。而是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有趣方式来培养幼儿的剪纸兴趣。让幼儿高高兴兴地参与到剪纸活动中,从而激发幼儿创造的欲望。例如:在组织小班幼儿进行剪纸《小鹿的家》时,小班的老师就带着孩子们来到我们村里的梅花鹿养殖场,让孩子们自己亲自去喂小鹿,看一看,摸一摸,充分激发起孩子们的兴趣。当孩子们进行剪纸时,脑子里就有了东西,而且是带着对小鹿的感情去进行创作,当一幅幅作品被展示出来时,孩子们的成就感可想而知。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剪纸是一种民间艺术,它的题材都来源与于生活,来源于大自然。因此,当幼儿在创作剪纸时,他首先就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就需要幼儿在平时生活中学做一个有心人,要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在一次创作剪纸活动中,一位老师组织幼儿剪《手拉手》,在组织剪纸之前,她先带领幼儿玩手拉手玩游戏,并请幼儿观察小伙伴手拉手时的样子,这样在剪纸时幼儿对拉手就有了深切的感知,知道哪里应该剪断,哪里应该连在一起。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剪纸教学中,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目的、有系统,循序渐进地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使幼儿逐渐提高剪纸技能和审美观。幼儿开始学习剪纸,我们先让幼儿随意目测剪,包括随意目测剪直线、随意目测剪折线和随意目测剪曲线,其目的是培养幼儿剪纸的兴趣及能熟练使用剪刀。当幼儿学会熟练使用剪刀后,便教幼儿学习沿轮廓线剪。包括:沿线剪直线图形。如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及一些不规则图形。沿线剪圆形、椭圆形等弧线。弧线幼儿掌握较难,常常出现把圆形剪成多边形的情况,这就要教幼儿剪时左手要配合右手的动作旋转纸片,才能剪出光滑的图形。在幼儿掌握了直线与弧线后,使可沿线剪一些物体形状。先剪一些大面积的,线条较简单的,如房子、大树等,然后逐渐加深难度,剪些线条复杂的,有细节的图形,如各种小动物、小朋友、花草树木等。在目测剪的基础上再进行对称剪。让孩子通过对称剪,感知半个会变一个,一个会变两个。然后在已有剪纸经验的前提下,学习镂空剪。在物体轮廓线上、轮廓内折剪镂空剪出图案及装饰线条。如动物的眼睛和花边,树上的果子,动物身上的花纹等。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幼儿的剪纸水平在原有水平上大大提高,继而由对称剪发展为多次折叠剪,即将纸折叠多次后,剪出相连的纹样。在多次折叠剪活动中,应当注意到折叠的层次不能太多,纸张不能太厚,否则幼儿的手腕力量不够,剪不开;其次,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图案的连接点,不能剪散。 @_@我是分割线@_@ 通过开展民间剪纸活动,对幼儿起到了以下的促进作用: 1、民间剪纸活动提升了幼儿的审美情趣。幼儿在民间剪纸的活动中,通过活动前欣赏作品,活动中亲自动手去表现美,到最后创造出一个个美的作品的过程,无不渗透着对幼儿美育的教育。在课题实施一年多的时间里,民间剪纸艺术不但提高了幼儿的审美情趣,同时也使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到了无穷的乐趣。 2、民间剪纸活动促进了幼儿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民间剪纸活动促进了幼儿的智力发展,丰富了幼儿的思维,给幼儿创造了一个自我操作,自由发展思维想像力,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机会。活动中,幼儿通过手、眼、脑的协调动作,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民间剪纸活动提高了幼儿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3、剪纸活动主要是发展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剪纸活动中,幼儿手脑并用,既发展了幼儿剪的技能,也发展了幼儿在画画、折纸等多方面的兴趣及技能。通过一年来剪纸教学地开展,幼儿创造性地剪出了许多图案、花边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也得到了相应地提高。 4、剪纸活动提高了幼儿的合作能力。在幼儿有了一定的剪纸技能之后,我们的教师往往都是采取多名幼儿合作完成一幅作品的方式,这样完成的作品内容会更加丰富,由于多人互相商议,想象空间更加广阔,所呈现出来的作品会让幼儿更有成就感,而在幼儿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其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我们幼儿园为了更好的开展剪纸活动,派了多名教师去上海、北京等地进行学习,开辟了专门的教室作为剪纸工作室,在每个班级都有剪纸活动区域,大厅走廊更是必不可少的悬挂着孩子们的剪纸作品,这些都为剪纸活动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我们的剪纸活动向家长进行开放,无论是大班还是小班的孩子,他们娴熟的剪纸技能,引起了在座每个家长的惊叹。幼儿期是人一生发展中很重要的时期,无论是幼儿对民间剪纸活动的实践,还是创造力地培养上都应把握好这一时机,并将它们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发挥它们更大的作用。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需要有意识地培养,更需要成人不断的启发和引导。以上内容是我们在开展幼儿剪纸活动中的一点心得,由于开展时间短,经验还不够丰富,请各位家长和老师多提宝贵意见,帮助我们更好的开展这项活动。
幼儿园教学论文1000字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教学论文10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题目: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摘要: 幼儿是国家的花朵,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储备型人才。幼儿园作为幼儿学习的地方,在幼儿能力教育中承载着十分重大的任务,当前合作能力是幼儿能力培养的重点。因此,文章从游戏、美术、表演三个方面对培养幼儿合作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幼儿;合作能力;培养方法;游戏法
合作能力是新时期下对一个人提出的基本要求,合作能力是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必备的基本技能,在家里要和父母亲戚合作,在学校要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工作之后要与同事合作。可见,合作能力的使用贯穿于人的一生,它是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培养合作能力应该从幼儿抓起。
一、游戏培养法
1、有效指导。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教学模式之一,也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要充分利用游戏优势,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在游戏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与幼儿一起进行游戏,利用自身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指导,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易受幼儿接受的、自然的指导方法。例如,建构区中幼儿打算搭建一个弓形门,但材料都是幼儿园的大型玩具,仅凭幼儿是无法完成的。这时需要教师走过去,参与到搭建游戏中,组织更多幼儿参与到弓形门的搭建中,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搭建兴趣,还可以让幼儿体会到人多力量大,加强合作意识。同时,在一起完成建构中,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
2、观察发现。幼儿在很多方面的能力发展都不完善,在游戏中需要合作的环节往往意识不到需要寻找其他伙伴帮助完成。这时,教师就需要具有一双观察与发现的眼睛,对幼儿游戏中的合作环节进行介入,指导学生进行合作,让幼儿意识到与同伴合作的重要性。让幼儿在与其他伙伴合作的条件下,解决遇到的问题,使游戏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例如,幼儿在进行剪纸活动时,如果只是一个人,在完成剪纸后就会收拾纸屑、放剪刀、拿笔、染色等过程中出现一些小问题:收拾好纸屑后找不到剪刀、染色是把整个纸都渗透了、拿剪刀时笔滚到桌子下面、放剪刀把染料打翻了等问题。这时就到了教师发挥作用的时候,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幼儿的剪纸活动中。如委婉地提出帮助一个刚剪完纸的幼儿染色的请求,这样分工合作就会避免幼儿手忙脚乱,同时激发了幼儿对剪纸的兴趣,教师和幼儿一起完成剪纸解决了幼儿遇到的实际问题,其他的幼儿也纷纷学习,与其他幼儿一起合作完成剪纸游戏。有的专门剪裁,有的专门染色,这样的游戏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幼儿的合作能力。
3、总结评价。游戏结束后,教师的总结评价也对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如结束时开展分享活动,让幼儿分享自己游戏中获得的成果,并对那些在游戏中积极与其他伙伴合作的幼儿进行表扬,通过对幼儿合作行为的正强化,激发幼儿与同伴合作的积极性,提高幼儿合作的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二、美术培养法
每个人都具有自己擅长的方面,一个班中的幼儿,虽然年龄相差不大,但在美术上擅长的方面却不尽相同:有的幼儿擅长临摹,对于临摹方面的学习,能够又快又好地掌握方法。有的幼儿具有无比丰富的想象力,能够在日常美术创作中画出让人惊艳的`作品,还有的幼儿擅长涂色,能够将色彩搭配得让人赏心悦目,但幼儿却不知道怎样使用自己的优势,通过结合其他同伴的优势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提倡幼儿之间互相合作,将每个幼儿的特长都发挥到点子上,共同学习和配合,实现幼儿的共同进步。例如,在用树叶组合画金鱼的活动中,要经历收集树叶、挑选树叶、粘贴树叶、涂色并在原基础上进行加工画等步骤,需要用到树叶、剪刀、卡片、胶水和画笔等材料和工具,这样庞大的工程单靠一个幼儿是很难完成的,这就需要班里幼儿协助共同完成。教师要帮助幼儿进行活动前的分工:布置一些孩子收集树叶,一些孩子去寻找胶水等工具,一些孩子描摹金鱼的形状……分工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合作制作了,一起分工收集材料,合作完成美术创作,不仅能够提高美术活动的效率,使幼儿能够按时完成粘贴画,还能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美术活动中,小组合作是最常见的活动方式之一,将几个幼儿分成一组,通过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协作来共同完成美术作品制作。例如,大班举行“面具制作”活动,这是将剪、撕、折、画等多种动手方式融合的活动。如果整个活动从头到位让幼儿一个人完成是不现实的。如果幼儿分组合作完成,将会提高制作的效率,使得面具制作能够按时完成。教师可以将幼儿分组,每组四人,一个负责剪,一个负责撕,一个拆,一个画,这样分工完成,每个幼儿的工作尽量就会减少,完成的效率就会提高,这样的制作模式能将幼儿的动手热情激发出来,都想将自己负责的部分做到最好。这样小组合作的方式,既节省了制作的时间,也使得每个环节都能展现出幼儿的特色,增强幼儿的自信心。通过合作完成的方法,让幼儿体会到合作在美术活动中的重要性,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三、表演培养法
表演活动是一项深受幼儿喜爱、需要多人参与的活动,在表演中幼儿间能够进行有效地互动,体会到与同伴交往合作的快乐,同时表演也是培养幼儿合作能力较好的一种方法。例如,在《狼和小羊》的故事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讨论,狼和羊的故事中,还可以加入哪些动物,这些动物会对羊说些什么话,他们会通过怎样的方式帮助小羊对付大灰狼,将幼儿讨论出来的结果编成剧本,经过讨论后得出的剧本使整个故事的情节更加丰满,故事角色也得以增多。然后分角色让幼儿将整个故事进行演绎,幼儿在表演中加强与同伴之间的互动交流,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同时,通过其他动物与小羊一起合作对付大灰狼的环节的演绎,能够起到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作用。
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一项教学工作。本文探索了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几种方法,其他方法不计其数,比如说通过合作游戏、合作创作、和表演活动等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运用这些方法,给孩子创建良好的合作环境,让幼儿的合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志宏.充分的游戏时间是幼儿游戏品质提高的保证[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2,(1).
[2]李秀英.培养有效的美术常规,让美术活动活而有序[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5).
[3]孙霞.浅谈教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开展美术活动[J].教师,2013,(34).
[4]郑卫东.幼儿合作行为发展特点及合作能力培养的研究述评[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4).
拓展:
研究生论文格式
1.准确得体
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常见毛病是:过于笼统,题不扣文。关键问题在于题目要紧扣论文内容,或论文内容民论文题目要互相匹配、紧扣,即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这是撰写论文的基本准则。
2.简短精炼
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希望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不过,不能由于一味追求字数少而影响题目对内容的恰当反映,在遇到两者确有矛盾时,宁可多用几个字也要力求表达明确。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以加副标题来补充说明特定的实验材料,方法及内容等信息使标题成为既充实准确又不流于笼统和一般化。
3.外延和内涵要恰如其分
外延和内涵属于形式逻辑中的概念。所谓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而所谓内涵,则是指对每一个概念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命题时,若不考虑逻辑上有关外延和内涵的恰当运用,则有可能出现谬误,至少是不当。
4.醒目
①省略主语枣第一人称代词不达意后,没有使用介词结构,使辅助成分误为主语;
②需要使用介词时又没有使用;
③不需要使用介词结构时使用。属主事的错误的占11%;属于并列关系使用不当错误的占9%;属于用词不当、句子混乱错误的各占9%,其它类型的错误,如标题冗长、文题不符、重复、歧意等亦时有发生。
(二)作者姓名和单位
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厖。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
(三)摘要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剪纸艺术是我国民间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它以其丰富的形象语言反映了中国深邃的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世界的艺术瑰宝。民间剪纸艺术活动对幼儿的作用是独特的和多方面的,它主要通过剪、粘、抠、刻等技法来表现艺术,以其独特的技法和趣味性,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它通过让幼儿动手动脑,锻炼了幼儿的手眼协调及小肌肉的精细动作,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萌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我园从去年开始开展幼儿民间艺术剪纸活动,目的是:1、 激发幼儿对剪纸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激发幼儿对民间剪纸艺术和民俗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2、提高幼儿的剪纸技能,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开展剪纸活动时,我们遵循三个原则:(一)实践性原则我们的剪纸活动强调的是幼儿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帮助幼儿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中选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注重幼儿的感受与体验,引导幼儿热爱民间剪纸,着重强调幼儿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二) 循序渐进原则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目的、有系统、循序渐进地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使幼儿逐渐提高剪纸的技能和审美情趣。(三) 趣味性原则教学设计力求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创设欢乐的情景,形成愉悦的氛围,让幼儿乐于积极参加。在活动中求知,求乐,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既增长幼儿的技能,又丰富幼儿的学习生活。 @_@我是分割线@_@ 以下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1、激发幼儿的剪纸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幼儿的剪纸技巧获得发展,重要的是激发其兴趣。如果幼儿对剪纸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主动运用感官去看、去听、去动脑想、动手做,积极探索,这样就能促进其剪纸潜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在剪纸教学中,我们并不是采取强制性的教育方法来训练幼儿。而是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有趣方式来培养幼儿的剪纸兴趣。让幼儿高高兴兴地参与到剪纸活动中,从而激发幼儿创造的欲望。例如:在组织小班幼儿进行剪纸《小鹿的家》时,小班的老师就带着孩子们来到我们村里的梅花鹿养殖场,让孩子们自己亲自去喂小鹿,看一看,摸一摸,充分激发起孩子们的兴趣。当孩子们进行剪纸时,脑子里就有了东西,而且是带着对小鹿的感情去进行创作,当一幅幅作品被展示出来时,孩子们的成就感可想而知。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剪纸是一种民间艺术,它的题材都来源与于生活,来源于大自然。因此,当幼儿在创作剪纸时,他首先就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就需要幼儿在平时生活中学做一个有心人,要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在一次创作剪纸活动中,一位老师组织幼儿剪《手拉手》,在组织剪纸之前,她先带领幼儿玩手拉手玩游戏,并请幼儿观察小伙伴手拉手时的样子,这样在剪纸时幼儿对拉手就有了深切的感知,知道哪里应该剪断,哪里应该连在一起。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剪纸教学中,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目的、有系统,循序渐进地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使幼儿逐渐提高剪纸技能和审美观。幼儿开始学习剪纸,我们先让幼儿随意目测剪,包括随意目测剪直线、随意目测剪折线和随意目测剪曲线,其目的是培养幼儿剪纸的兴趣及能熟练使用剪刀。当幼儿学会熟练使用剪刀后,便教幼儿学习沿轮廓线剪。包括:沿线剪直线图形。如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及一些不规则图形。沿线剪圆形、椭圆形等弧线。弧线幼儿掌握较难,常常出现把圆形剪成多边形的情况,这就要教幼儿剪时左手要配合右手的动作旋转纸片,才能剪出光滑的图形。在幼儿掌握了直线与弧线后,使可沿线剪一些物体形状。先剪一些大面积的,线条较简单的,如房子、大树等,然后逐渐加深难度,剪些线条复杂的,有细节的图形,如各种小动物、小朋友、花草树木等。在目测剪的基础上再进行对称剪。让孩子通过对称剪,感知半个会变一个,一个会变两个。然后在已有剪纸经验的前提下,学习镂空剪。在物体轮廓线上、轮廓内折剪镂空剪出图案及装饰线条。如动物的眼睛和花边,树上的果子,动物身上的花纹等。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幼儿的剪纸水平在原有水平上大大提高,继而由对称剪发展为多次折叠剪,即将纸折叠多次后,剪出相连的纹样。在多次折叠剪活动中,应当注意到折叠的层次不能太多,纸张不能太厚,否则幼儿的手腕力量不够,剪不开;其次,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图案的连接点,不能剪散。 @_@我是分割线@_@ 通过开展民间剪纸活动,对幼儿起到了以下的促进作用: 1、民间剪纸活动提升了幼儿的审美情趣。幼儿在民间剪纸的活动中,通过活动前欣赏作品,活动中亲自动手去表现美,到最后创造出一个个美的作品的过程,无不渗透着对幼儿美育的教育。在课题实施一年多的时间里,民间剪纸艺术不但提高了幼儿的审美情趣,同时也使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到了无穷的乐趣。 2、民间剪纸活动促进了幼儿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民间剪纸活动促进了幼儿的智力发展,丰富了幼儿的思维,给幼儿创造了一个自我操作,自由发展思维想像力,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机会。活动中,幼儿通过手、眼、脑的协调动作,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民间剪纸活动提高了幼儿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3、剪纸活动主要是发展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剪纸活动中,幼儿手脑并用,既发展了幼儿剪的技能,也发展了幼儿在画画、折纸等多方面的兴趣及技能。通过一年来剪纸教学地开展,幼儿创造性地剪出了许多图案、花边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也得到了相应地提高。 4、剪纸活动提高了幼儿的合作能力。在幼儿有了一定的剪纸技能之后,我们的教师往往都是采取多名幼儿合作完成一幅作品的方式,这样完成的作品内容会更加丰富,由于多人互相商议,想象空间更加广阔,所呈现出来的作品会让幼儿更有成就感,而在幼儿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其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我们幼儿园为了更好的开展剪纸活动,派了多名教师去上海、北京等地进行学习,开辟了专门的教室作为剪纸工作室,在每个班级都有剪纸活动区域,大厅走廊更是必不可少的悬挂着孩子们的剪纸作品,这些都为剪纸活动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我们的剪纸活动向家长进行开放,无论是大班还是小班的孩子,他们娴熟的剪纸技能,引起了在座每个家长的惊叹。幼儿期是人一生发展中很重要的时期,无论是幼儿对民间剪纸活动的实践,还是创造力地培养上都应把握好这一时机,并将它们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发挥它们更大的作用。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需要有意识地培养,更需要成人不断的启发和引导。以上内容是我们在开展幼儿剪纸活动中的一点心得,由于开展时间短,经验还不够丰富,请各位家长和老师多提宝贵意见,帮助我们更好的开展这项活动。
单位全称:北京市通州区大方居幼儿园
姓名:李雪莲
幼儿 剪纸 教学 活动 开展 的 实践研究
内容摘要: 剪纸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和艺术情趣。剪纸也是幼儿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剪纸不仅可以丰富幼儿园的教学内容,更是促进幼儿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极好途径。幼儿的年龄特点就是好玩、好动,剪纸活动正与其符合,并且剪纸作为一门艺术极易入门,没有年龄约束,幼儿极易从中获得成功感受,对于幼儿健康发展帮助很大。利用剪纸活动在提高幼儿的多元智能的发展,以及研究其在熏陶幼儿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所发挥出的功能,促进探寻对历史文化发掘、传承途径,接受美得熏陶等方面意义深远。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幼儿逐步了解民间剪纸艺术的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激发幼儿积极动手、动脑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所以,幼儿期开展的系列剪纸教学是非常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的。
关键词 : 剪纸 ; 方法 ; 兴趣 ; 协作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剪纸艺术起源于汉朝,经历近一千五百年,目前发现最早的是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高昌故址出土的团花剪纸.在外国历史上,剪纸也早就被许多艺术家重视和应用了。著名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就常常创作剪纸,来介绍他所写的童话故事和表达自己的感情,法国著名画家马蒂斯创作了很多剪纸,来装饰房间和高大的建筑物。
而所谓的剪纸就是一种镂空艺术和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当然还是以纸为最佳。在我国传统的传统手工艺术形式中,中国民间传统剪纸具备传承性与内涵丰富的特征,一直以来在全国各地流传,在艺术品类中深受大众欢迎,由古至今,人们的情与美可以通过其抒发出来。民间传统剪纸艺术作为弘扬文化的载体而存在,把人们的审美爱好表现出来,在中国民族艺术中较具特色。通过调查发现当今大多数幼儿对于剪纸艺术并不熟悉,只是觉得剪纸作品外观很美,具有欣赏价值,而但自己不会做。而剪纸活动既能够锻炼双手小肌肉群的力量和灵活度,有利于幼儿磨练幼儿的耐性,促进其动手能力的提高,同时能够推动幼儿认识和理解剪纸艺术,提升幼儿观察生活能力,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审美价观。在幼儿园中加强对传统剪纸活动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是当务之急。
一 、环境熏陶 ,激发幼儿对剪纸的兴趣。
由于剪纸是一种民间艺术,幼儿接触的较少。为了让幼儿感受、理解剪纸作品的美,首先要为幼儿营造了浓郁的艺术环境,例如:模仿民间的过年习俗,在教室的玻璃上贴上剪纸作品、把正方形的窗花巧妙的改变呈现方式、在教室中开设剪纸小屋,设计自制一些镂空的屏风、花球类的剪纸作品悬挂摆放在班中供幼儿欣赏,进一步让幼儿感知剪纸艺术的美,后期还可以带领幼儿一起欣赏一些名家及地域特征突出的剪纸佳作,使幼儿身临其境的感受民俗文化带来的剪纸艺术美。
二、探索技法, 让幼儿实践中 体验 快乐 。
通过有趣的剪纸游戏,幼儿对剪纸都只是初步的尝试而没有深入了解和操作过,所以前期的欣赏、自由剪只是剪纸初期的体验过程。尝试学习一些基本的剪纸技能,让幼儿从实际操作中从手、眼、纸、剪刀的通力配合下慢慢体验艺术美的产生,这也遵循了美术教学的可行性原则,从基本技法学起,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剪纸有它特出的语言。
如:“直线”、“折线”、“曲线”、“螺旋线”等。在教学方法上,我很赞同布鲁纳提倡的“发现学习”,他认为,“儿童应该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按自己观察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表现学科知识的结构,借助于教师或教师提供的其他材料去发现事物。布鲁纳强还调说,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
针对这一观点在幼儿接触剪纸活动初期活动,特别是线条的练习中提供了多样、有趣的操作材料、设计幼儿情景的活动情节、小主题活动、亲子游戏等来辅助幼儿理解这些“语言”。在游戏的牵引下幼儿能用剪刀自如熟练的把线条填充到了剪纸图样内,幼儿在打开作品的刹那间呈现了意想不到的剪纸作品,使幼儿在探索、实践、体验中活动成功的快乐。
三、 教学多样 , 促进 幼儿积极主动学习
剪纸对幼儿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又比较枯燥的活动。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由易到难,要有目的、循序渐进地不断提高出新的要求,使幼儿逐渐提高剪纸技能和审美能力。比如在投放直线剪时教师为幼儿准备的操作材料要由易到难,长度:短——长;密度:稀——密而折线剪同样要注意折线的长度,一剪能完成的较适中,也可以投放长短不一的折线来增加难度。
趣味性同样是儿童学习和进取的重要动力,缺乏趣味性的教学就预示着教学低效益或者失败。我们都知道儿童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好动、好奇和求新知。教育儿童时必须先考虑这些特点,尽量满足他们这方面的要求,让他们在满足和成功的体验之中,自觉自愿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形成良性循环,因此趣味性必须在教学一开始就加以重视,而不应该把趣味性只看成是可有可无的点缀。
(一)情境导入,带动幼儿参与活动
创设情境是调动幼儿参与任何活动的法宝,就像在直线剪的活动中就可以创设《小老虎来刷牙》情境活动,活动前可以用白色的泡沫模仿牙齿做了一只张着大嘴表情痛苦的小老虎来求助幼儿,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在讨论之后教师可以直接出示了直线的小牙刷,孩子们在剪完牙刷后可以拿着小牙刷认认真真的为小老虎刷牙。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在区域中投放了用塑料米醋瓶、白白的大云豆制作的大鲨鱼来吸引幼儿剪小牙为大鲨鱼刷牙。
总之,应该把趣味性看成是把儿童“领进门”的一个重要法宝,是教学生命力之所在,是启发式教学的必要前提,活动有了趣味性,幼儿的注意力、自觉性就会相应的加强。同时幼儿在上有趣味的课时,教师自然而然地便成为他们心目中最可尊敬的老师和课亲近的朋友,教师的威信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会从“要我学”的被动局面,转变成“我要学”的主动局面了。
1.在主题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剪纸技能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幼儿感兴趣的各种游戏活动,把各种图形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结合起来,使幼儿感到有趣并易于理解接受。如练习直线剪,便可设计为剪“牙刷”、“梳子”、“门帘”、“面条”等等。要求幼儿要沿着黑线剪,这种有情景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幼儿轻松愉快地掌握所学的技能。
2.在创编故事中,增强幼儿的剪纸兴趣。
幼儿往往再剪出了一件作品之后,就觉得自己完成了任务了,如果老师能够深入挖掘一下,不但会拓展幼儿活动的内容,还会使幼儿的活动兴趣长久的保持。例如:在剪纸续编故事的活动中起初幼儿每人剪好一件作品,几个人自由组成一组,利用剪纸作品编故事。后来幼儿会根据自己熟悉的故事进行创编。他们通过剪、摆、看、说的环节创编出了许多小故事,如《美妙的春天》、《美丽的蝴蝶王国》、《奥运福娃》、《恐龙世界》、《拇指姑娘》等后来他们会把自己剪好的许多作品放在一起,创编出一个故事,有声有色的讲给同伴听。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3.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幼儿剪纸新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不再追随老师,他们喜欢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同时喜欢向同伴学习。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的机会,如把剪纸的步骤图压好膜贴在桌子上,幼儿可以自己看步骤图学习剪纸的方法;在图书区投放许多剪纸的工具书,他们不会剪的时候可以去书中寻找答案;同时还开设了剪纸屋的角色区,会剪纸的幼儿来当小老师,不会剪的幼儿可以向他们学习。
这样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幼儿更加自主、积极的参与剪纸活动。在幼儿掌握了基本的剪纸方法以后,他们会在观察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想象,剪纸的作品就会越来越丰富。
(二)熟知概念,教师掌握剪纸方法
教师在进行剪纸教学前首先要了解最基本的剪纸概念及注意事项:
( 1 ) 目测剪: 就是在没有画痕的纸上依靠目测剪出形象。幼儿靠目测剪的大多是线条、几何形和一些轮廓线简单的形象。由于目测剪没有什么限制,剪起来比较自由,因而,在幼儿开始学习用剪刀时可以采用这种剪法,在幼儿年龄稍长,有了一些剪纸经验后,教师可要求他们先考虑好自己要剪的形象,然后在下剪刀。
( 2 ) 沿线剪: 按照纸上画好的轮廓线剪出所需要的图形。教师可以在美工区中投放一些废旧画册或挂历,供幼儿在游戏时练习沿轮廓剪。剪下的形象可供粘贴。
( 3 ) 折叠剪: 指将纸折叠后剪出纹样。折叠剪剪出的纹样具有对称、均衡感。折叠剪的第一步是将纸折叠,由于幼儿手部肌肉发育不成熟,所以纸的折叠层数不宜太多,一般以折叠2~3层为宜,叠的层数太多,幼儿有可能剪不动。
除了让幼儿了解最基本的概念外其次还要让幼儿明确在使用剪刀时的一些注意事项,剪纸用的主要是剪刀。所以教师要为幼儿准备圆头握力刚好的剪刀,为方便幼儿安全取放,教师可以把剪刀头有序的插在长条的泡沫条上,这样幼儿在操作中取放方便而且也有利于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剪纸顺序上,目测剪和沿轮廓剪要注意先从大的轮廓开始,再剪小的细节,最后逐渐修剪成型。
而折叠剪则要按照从里向外、从小到大、从细到粗、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来剪,最后再修整。无论是目测剪、沿轮廓剪还是折叠剪,教师都应提醒幼儿,剪时应左手配合着右手的动作转动纸片,(也就是转纸不转剪)防止边剪边拉造成形象不齐。对于剪纸常规的养成要注意剪纸时,剪下的碎纸屑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要保持桌面和地面的整洁,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 亲子参与 , 让家园互动推动幼儿成长
通过多种丰富的剪纸活动,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亲子参与能够有效的拉近家园沟通的桥梁,同时在家长参与中也能够转化亲子关系,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同时在活动中家长能够身临其境的感知活动本身的教育价值。
例如在《新年灯会》的主题活动中,从最初的启动仪式到家长参与剪纸灯笼的创作以及后期灯会场景的布置、分工、安排等等家长们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整个活动中,家长们积极地配合帮助孩子收集材料,在制作过程中,家长主动与幼儿沟通想法遵从幼儿意愿、想法,把平时积累的一些审美经验、审美能力运用到剪纸中,制作属于自己最具特色的剪纸灯笼,充分利用家庭的教育资源,扩展孩子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做到家园互动,就能更好的推动幼儿的快乐成长。
每个孩子都会幻想得到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每一个老师都希望拥有教育的良方。我们相信,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任务的提出,在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各类的艺术教学活动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实践证明,剪纸这种随心所欲的情感抒发和无所拘束的自由表现,正符合小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符合孩子们手脑并用的生理需要,更重要的是保护并继承了中国的传统艺术。让我们一起来更多地关注儿童剪纸活动,以剪纸为载体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将进一步加强学习,健全和完善园本剪纸课程的研究,充分挖掘剪纸教学资源,不断探索剪纸教学的新途径,进一步开展丰富多彩的剪纸活动,让剪纸这朵古老的艺术之花在幼儿心中扎根。
参考文献: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编制,《北京市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细则 》,北京同心出版社,2006年7月。
2.《提高我国幼儿师资素质的研究》课题组主编,《让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韩平花主编,《幼儿美术教育探索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王恩侠、武红华主编,《艺术教育促进幼儿快乐发展的实践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浅议幼儿教育生活化》
摘 要: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和教育是相互交织、互相渗透的两个体系。教育与生活已成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个核心的理念,即课程的生活化、经验化。那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本着这一理念实践下去。
关键词:幼儿教育 生活化
幼儿园教育是孩子们最早接受的教育形式,它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心理状况和健康成长,因此幼儿教育必须得到重视。为孩子们提供精彩、健康的生活与活动环境,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和警醒。[1]
一、生活化教育内容的选择
⒈从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中确定活动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纲要》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如在孩子刚入园的时候,幼儿常在口袋里藏几颗糖,偷偷地与同伴分享。我们就依据这一生活素材开展了“糖果甜甜”的主题活动,请幼儿自愿带了各种糖果,于是,幼儿在尽情地品尝糖果的美味之余,又了解了各种糖果的不同种类和口味,有效地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
其次,我们在生活中要细致观察,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即教师要以敏锐的观察力及时捕捉住来自幼儿的稍纵即逝的生活信息,充分发挥它们的教育价值。 [2]
⒉从幼儿熟悉的节日中选择活动内容
节日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标志,既是文化特色的反映,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尤其是幼儿熟悉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六一“儿童节、中秋节等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就拿“三八”妇女节来说吧,幼儿最熟悉的妇女就是妈妈,于是我让幼儿从了解妈妈入手,妈妈的工作,妈妈为这个家付出的辛勤劳动,妈妈为我做了些什么?从而激发幼儿对妈妈的爱,然后启发幼儿:“你为妈妈做过什么,你打算如何让妈妈的节日过得开心?”让幼儿明白爱是双向的,激起幼儿亲手为妈妈制作小礼物的欲望。于是《我爱我爱》的活动就红红火火地开展了起来。
二、活动过程生活化的实施
⒈让生活走进课堂
生活化的课堂能使幼儿感到生动有趣,充满人情味,回归生活已越来越被教育界认可。如:我在组织幼儿开展《感知6以内的数量》活动时,我把活动室布置成一个“超市”,让幼儿做“顾客”,每人有6以内的点子卡若干张,拿一张点子卡买可以与点子相同数量的一种物体,可以买若干种与点子相同数量的物体。这种生活情景的再现让幼儿感到既亲切又有趣,既从中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有时我还将真实的生活引进课堂,如《水果沙拉》活动中,我与幼儿将带来的水果按品种分类摆放,然后让幼儿看水果,说水果,了解水果的形状和不同味道,最后与幼儿一同洗水果、切水果,做水果沙拉、品尝水果沙拉。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幼儿体验着生活的乐趣,学习着生活的本领。《香香的蔬菜》、《香喷喷的爆米花》这些活动的组织都以幼儿体验生活这种方式来实施的。让生活走进课堂,给我们的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⒉从课堂走进生活
大自然、大社会是本活教材,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拓宽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带领幼儿走向幼儿园,融入大自然、大社会。在幼儿教育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从生活中学习,还要引导他们用学得的知识更好地生活。如: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学会了剪窗花、折纸花,回家后有的幼儿就与爸爸妈妈一起布置自己的小房间,改善生活环境,使环境更漂亮、生活更美好。有的幼儿学会了做“水果沙拉,经常在家里大展身手,享受生活。有的幼儿在学习《安全交通规则》后,制止家长闯红灯,并要求家长过马路时走斑马线,为创建文明安全的城市环境出了把力。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幼儿适应能力
学习来自于生活,学习也服务于生活。只有让幼儿了解生活,才能更好的适应生活。《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情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我们从孩子的身边生活着手,对生活中活动进行开发和创新,关注活动能否真正引发幼儿的参与和兴趣,促进幼儿能力进一步的发展。
例如,我们幼儿园中班的主题活动“我去逛超市”,从幼儿区域活动“小小商店”中引发出来,在幼儿已有逛超市经验基础上,引入“超市”的活动,发现超市与一般商店不同的物品摆放规则、超市购物秩序,购物礼仪等,教师与幼儿一同收集材料,将“小小商店”升级为“小超市”,在幼儿的自主活动中体验超市购物乐趣。结合“环境保护日”“劳动节”,开展“我是环保小卫士”主题活动,播放废气污染、水污染……环境污染录像,了解环境污染带给人们的生活危害,加深幼儿对“环境污染”的理解,萌发环保意识。以“救救地球”为题,开展向社会开放的幼儿画展、设计“爱护环境”提示牌、清扫校园等系列活动,共同关爱我们的生活环境。在此活动中,结合生活中的现象,采用多样的学习形式,引导幼儿的积极参与,各内容相互渗透,引发教育各要素的有机结合,促进幼儿全面的感知生活,适应生活,关爱生活。 [3]
结束语
既然我们的教育是以生活为理念来展开的,那么在幼师关系方面也要加以相应转变,从而进行新的定位,幼儿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自身置于和幼儿平等的地位,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切忌采用强制灌输的方式,幼儿虽然年龄较小,可是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而是要采用商量、分享、平等、耐心的方式加强与幼儿的交流。对于幼儿的疑问与需求,教师要认真、诚实地进行回答,不可因为孩子年幼,就随便糊弄,如果采取这样的态度,会很容易造成孩子养成坏习惯,从而影响他们未来的价值观。总之,教师要做一个好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启发幼儿进行有意义的生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幼儿教师的生活化。
要实现幼儿教育的生活化,需要方方面面共同作出努力,尤其是幼儿教师更要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加强对实践的探究,切实为实现更好的生活化幼儿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高亚琼.谈环境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革新,2010(04).
[2]邓海英.浅谈幼儿教育生活化[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
[3]岳亚平.生命教育:幼儿教育的思考原点[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幼儿园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开展的几点建议论文范文
相信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尤其是议论文,议论文又叫说理文,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那么大家知道优秀的议论文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我整理的幼儿园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开展的几点建议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我国的传统节日活动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情感,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尊老爱幼,追求和平,团结合作等优秀品质和精神。这些优秀文化和精神的传承是教育必须承担的使命。
关键词 :幼儿 传统节日教育 ;重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幼儿德育目标为“萌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并指出一条有效的培养途径:“让幼儿高兴参加各种节日活动,从中感受节日的愉快”。但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在这种背景下,教育迅速发展。可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节日文化的、十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为什么孩子们所熟知并热衷的却是“洋节日”“洋风俗”?很多人对于传统节日的概念已经淡化,尤其对身处激烈社会竞争中的年轻家长而言,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重视我们的传统节日就是在弘扬我们的文化。下面浅谈在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活动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幼儿健康情感的发展
情感是人在社会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丰富而健康的情感是人们精神生活得以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尤其情感对孩子智慧的发展、德性的养成,以及整个人的成长,是阳光,是甘露。如果没有健康的情感就没有完美的童心。但是,儿童的情感生活并不完全是自发的。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期是萌发各种情感的重要时期。诚如郭沫若先生所说:“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所以,我们抓住传统节日教育的核心意义,把握要点进行价值遴选,找准和突出传统节日文化中的精华,然后设计活动,使幼儿在传统节日活动中健康情感得到发展。我们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这些中华传统民俗节日,挖掘其中蕴涵的优良品德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传统节日启蒙教育,增强幼儿对传统节日的兴趣,让其初步了解我国传统民俗节日。培养幼儿敬老、友爱、善良、勤劳、勇敢等健康情感与品德。
二、有利于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的提高
目前大部分幼儿生长在独生子女家庭,很多幼儿缺乏与同伴交往合作的机会,大多数在家里养成独占心理,这对于幼儿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特别是那些习惯于“惟我独尊”的'独生子女。缺乏合作能力的幼儿容易被孤立冷落,从而容易导致破坏行为的发生。而幼儿的交往与合作是满足幼儿的归宿感、自尊心等心理需要方面必不可少的,在幼儿园进行传统节日节庆教育有利于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提高。在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积极动脑、大胆动手尝试,同伴之间互相商量、讨论。例如:在节前,师幼一起布置活动室,班级中陈列、悬挂师幼一起收集制作的与节日有关的物品;在节庆、区域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调查、交流、制作、讨论等活动,一起协商布置主题游戏区,主题表演区,这些过程中幼儿的交往与合作能力提高了,反过来交往合作的成功,又会大大调动幼儿学习,主动参与积极性,从而促进幼儿整体和谐发展。
三、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不仅在于从小训练手的灵巧性,身体动作的协调性,而且由于动手能力的发展与大脑的发育紧密相连,通过手的活动,促进幼儿的积极思维,从而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活动中,我们先让幼儿动手试一试,激发其的兴趣,鼓励幼儿发现问题,自已解决问题。例如:在制作“冬至”汤圆时,我们给孩子们提供冷开水和热水,让孩子们实验出用那种水做出的汤圆好看又好吃,幼儿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食物的变化规律,不仅记得牢,激发了学习科学的兴趣,也培养了幼儿的创新精神。在龙舟接力赛中,让孩子们自己探索,试验出最科学、最省力、速度最快的合作划船方法,老师对孩子的发现给予充分肯定,让孩子在动手操作中活跃了思维,体验发现问题的快乐和创造的乐趣,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区域活动“制作角”中为幼儿创造动手尝试的环境,随时按活动所需增添操作材料,让幼儿随时随地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各种各样的尝试,让他们每一次都有新的操作内容,每一个内容都有新的发现,让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四、有利于促进家园共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家园互动,家长和教师教育理念的沟通,教育行为的一致性能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首先,我们在楼下大厅最显眼的地方设置“十一五”课题专栏,展示该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及计划,让家长对节日节庆课程有了初步了解,知道幼儿园教育的方向,从而产生参与活动的愿望。还有,在每个节日节庆活动开展之前,我们会发放给每位家长一封信,向家长介绍节日节庆课程,请家长协助幼儿进行相关资料的调查及收集,丰富幼儿节日的相关经验。让家长清楚了解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什么,在家配合做什么。例如:参与节日准备活动,家长与孩子一起到商场采购节货,与孩子一起大扫除,装点家居,从而调动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春节的时候,用彩灯装饰柑桔,用各种喜庆的吊饰装点家中的环境。在元宵节,家长可在家中悬挂自制的彩灯与孩子一起猜灯谜……家长还可有意识地添置一些有关节日传说、故事书等,开阔幼儿眼界,鼓励孩子多接触传统文化。再次,我们还邀请家长来园参加活动,与孩子、老师共同感受节日的快乐。通过亲子活动唤起家长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可,通过家长与孩子之间、老师与家长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家长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兴趣,引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喜欢和热爱,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们的子女,激发幼儿想要过“中国节”的欲望,使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幼儿期开始传承下来。如:在“赏月品茶过中秋”节庆中,晚上我们安排了赏月活动,并邀请家长来园和孩子们一起过节,许多家庭爷爷、奶奶也来了。孩子们在与家人过节中形成重视与家人团聚,合家团圆和和美美度佳节的和谐节日观。
开发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建立新型的教育体系,已成为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热点。幼儿园教育与社区教育息息相关,社区在幼儿园教育中也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社区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引入社区教育资源,开拓幼儿园校本课程》
摘要:开发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建立新型的教育体系,已成为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热点。幼儿园教育与社区教育息息相关,社区在幼儿园教育中也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幼儿园应重新认识家、园、社区互动的意义,把研究重点放在提升教育合力上,从而同步、协调地提高幼儿素质,促进幼儿发展。
关键词:社区教育资源;幼儿园;校本课程资源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社区教育资源的积极开发与充分利用,不仅可以使孩子开阔眼界、丰富经验,弥补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拓展课程内容,还可以发展孩子的社会意识,使幼儿更加关心社会与周围的生活。
近年来,我园在《纲要》理念的引领下,积极改变教育资源观,坚持从本园实际出发,建立开放性的幼儿教育体系,优化幼儿园教育资源,在合理有效地依托社区资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方面做出了一些思考与探索。
一、精心遴选可以课程化的社区教育资源
社区是幼儿赖以生存、成长的地方,蕴涵着丰富而广泛的教育资源,但并不是只需具备教育价值的资源都可引入课程内,这就要求教师对社区资源进行充分调查,在此基础上科学选择,以实现资源与课程的有机结合。
(一)选择符合安全性、参与性的资源
在任何情况下,幼儿的生命安全都是第一位的,因此幼儿园在开发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时应把物质环境的安全、卫生放在首要位置。
(二)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资源
幼儿园课程只有面向幼儿、面向生活,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才能使幼儿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才能真正培养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人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因而教师应选择那些与幼儿生活联系密切的社区教育资源,对于幼儿来说,这些资源是他们十分乐意接受的内容,也是他们易于吸收的内容,深入地认识这类资源也是引导幼儿学习需要掌握的社会认知和技能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三)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资源
新《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应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因而教师应选择那些能激起幼儿强烈兴趣,吸引幼儿好奇心的社区教育资源。因为这类社区教育资源往往与幼儿本身或幼儿身边的人发生着联系,也是他们需要学习的社会知识。
二、精心做好社区教育资源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
(一)以社区活动为纽带,开拓校本课程资源
幼儿园的主题活动应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立足幼儿生活而展开课程模式。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主题活动,应重视将社区资源转化为课程内容,将幼儿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动力,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展开探究,使生活中的偶然转化为教育的必然。社区中的很多事件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往往能引发为具有教育价值的课程资源。因此,可以将社区资源纳入主题课程内容,引导幼儿以社区资源为内容展开探究。
例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随着天气逐渐转凉,一片片树叶飘落下来,农民们忙着收割、播种,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正是一个活生生的课堂。我们利用丰富的农村自然资源,开展了以“秋天”为主题的活动。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带领幼儿观察秋天树和花的变化,鼓励家长在秋天多带幼儿到大自然中活动,感受秋天的季节特征。中班主题活动:“多彩的秋天”,使幼儿知道稻子、棉花、花生等是秋天农田里长出的农作物,认识家猪、兔子,知道它们的主要特征,要求家长能积极关注、支持幼儿园的活动,懂得如何利用周围的环境资源进行教育。大班主题活动:“秋游”,组织幼儿进行野外活动,充分利用周围的社区资源,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丰富幼儿对秋景的认识,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秋天的美景。
我们还利用自然资源开展了具有本园特色的主题活动“家乡的农作物”,在活动中带着孩子走进自然,走进农家,走进生活,让幼儿与农民伯伯一起摘菜豆,剥玉米,拾稻穗,在劳动中习得了简单的劳动技能,感受和体验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懂得了自觉去爱惜粮食,尊重劳动成果,从而产生尊重一切劳动者的情感。
(二)以实践活动为桥梁,丰富校本课程资源
社区教育资源中,文化广场、邮局、银行、超市等活动空间较大,幼儿可以自由地观察,与人们充分交流、对话。还可以组织幼儿到医院、邮局参观,鼓励幼儿与医生和营业员自由交谈,请教问题,回园后开展角色游戏“爱心医院”“小小邮局”等。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生成新的游戏活动,使游戏的角色和情节不断丰富,成全班幼儿关注的焦点。
选择社区教育资源时还应考虑到地方的特色,武坚素有“中国体育器材城”之称,工业园区生产的体育器材品种丰富多彩:羽毛球拍、乒乓球拍、网球拍、跳绳、篮球、跳马、体操垫、双杠、单杠等,我们通过带幼儿实地参观生产车间,让他们知道这些体育用品的加工过程,在晨间锻炼时幼儿会很爱惜地玩此类体育用品,在游戏中幼儿不仅获得了有关体育用品的丰富知识,而且在他们心中产生了深厚的爱家乡情结。
选择社区教育资源时还要考虑到地方文化的传承,将扬州民间艺术剪纸引进幼儿园,形成本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的游戏课程,将各式各样的剪纸张贴于美工室的墙面上,引导幼儿欣赏、制作,在每个班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及能力发展开辟了“剪纸”活动区,真正让“扬州剪纸”手工艺术进入幼儿园中。
总之,在实践工作中,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不仅可以将各种活动有机整合在一起,同时也丰富了幼儿的知识,促进了良好品质的形成。今后,我们将继续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深入挖掘社区中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为幼儿园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形式。
参考文献:
[1]郭丽.农村幼儿教育资源开发的误区及实践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4(1):60-61.
[2]刘丽云.整合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三方合作资源的实践研究[J].儿童发展研究,2013(4):65-68.
《如何实现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共享》
摘要:幼儿教育已不仅仅局限在幼儿园,促进幼儿教育的全面发展,单靠幼儿园和教师的作用和影响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幼儿教育来说,积极利用大自然,大社会中有利的教育因素来丰富幼教课程内容,使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三结合,将幼儿园的课程真正与家庭、社区资源整合起来,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优势互补,实现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合作共享,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对幼儿合作共育,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重要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共享
幼儿教育是多方面、多元化的综合系统的工程,是家庭、幼儿园、社会密切结合的综合整体。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幼儿教育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就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要三方面结合方能发挥其充分的功效。”《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区的教育环境,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由此可见家园、社区一体化教育模式已成为当代学前教育的大趋势。
一、幼儿园与社区资源共享,合作共育的策略
社区是社会和自然的缩影,反映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文化的进步,又具有本地区的特点,包括人文景观、风俗习惯、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社区设施等。社区环境天天为幼儿所接触,社区资源就象是一本本精彩的书籍,一幅幅美妙的画卷,它给幼儿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现在许多幼儿园所处小区都有中心花园,这使幼儿园周围优美的环境、完善的绿化设施,各种社会服务机构以及工作人员都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可利用资源。教师应该及时地去发现去挖掘去利用,有目的地选择幼儿感兴趣的题材,适时地将幼儿从“课堂中”带到“社会情境中”来。我们现行的传统教学模式过多地禁锢了幼儿创造与想象空间,把幼儿从“课堂中学习”引领到“社会情境中学习”,给幼儿充分、自由想象和发挥的空间,达到家、园、社区共享共育的效果。把幼儿带入社区,让幼儿在社会情境中去感知、学习,并且获得快乐的体验,绝不是简单的否定或者替代,而是一种新举措、新进步。
二、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家长提供幼教信息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是不完全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辅助幼儿园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又是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合作伙伴和同盟军,共同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家长和教师的配合教育更能营造一个积极主动的家园共育氛围。当前,许多家长对这个问题已经有所认识,但并不真正懂得正确的育儿方法。要取得家长与幼儿园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的尽可能一致,幼儿园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针对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具有共性的问题和他们对育儿知识的不同需求,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知识讲座,专家咨询等活动,帮助家长解决实际问题;认真开辟好“家长园地”,及时向家长传递新时期幼教信息;并引导家长认真阅读学习有关育儿的科学知识,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和合理性,以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质量,帮助家长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掌握正确的育儿方法。
三、家、园、社区共享、共育的措施
1.走进社区,走向社会,是幼儿教育的必由之路
幼儿教育必须与社区教育相结合,才能在最大范围内产生影响。首先,幼儿园在与社区交流的过程中,应坚持互利互惠、平等交流的原则。在开发社区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幼儿园要了解社区对教育的态度,只有社区重视教育,理解并接受正确的教育观,幼儿园与社区的共育才能顺利进行。其次,幼儿园要致力于改善社区教育环境,协助社区建立和发展社区教育网络,并发挥幼儿园的教育辐射功能,形成区域性的学前教育中心,达到幼儿园、社区资源共享,互相服务,共同培养幼儿的目的。
2.成立专门的社区教育机构
管理和协调社区教育,家、园、社区共育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权威的管理机构,这使得三方的交流与合作比较随意,难以形成持久的、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为解决这一问题,可成立专门的社区教育机构,负责管理和协调整个社区教育。专门的社区教育管理机构可以使家、园、社区合作纳入政府管理范畴,改变目前比较松散乃至不合作的合作状态。近年来,人们对学前教育机构功能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即由单一的保教专职机构转变为社区综合性服务机构。这一认识的转变促使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关系也发生转变。幼儿园与家庭不应只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幼儿园与社区不应是互不干涉的关系,三者应加强联系,构建共育平台,共同承担保教责任,从而保证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勇《国外幼儿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教育导刊》,2001年,第2期。
2.桑林《与家长多沟通,让家长多参与》.《学前教育》,2001年,第6期。
3.黄少霞《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结合的学前教育网络》.《教育导刊》,2002年11月。
4.张丽琼《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思考与实践》.《科教文汇》,2009年6月。
《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园课程的整合》
【摘 要】主题教育活动打破了学科领域之间的界限,使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促进了幼儿园课程的整合。主题教育活动设计中活动目标应注重培养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活动内容丰富,要与幼儿的生活相联系,采取以游戏为主的活动方式,活动评价注重促进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主题教育活动 幼儿园课程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118-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互相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发展。”“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使幼儿获得相对完整的经验,必须依据幼儿的特点,合理地安排内容,使活动的目标能够综合、灵活地将幼儿的需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由此可知,幼儿园课程的整合符合《纲要》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以儿童发展为本”的中心思想,能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幼儿园课程的整合是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环节,也是改革的重点。
幼儿园课程整合,是将构成课程的各个要素及有内在联系的不同领域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整合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主要着眼于五大领域,以儿童发展为本,目的是激发幼儿主动学习,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主题教育活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确定一个教育活动的主题,将各个领域有机结合后设计活动。活动主题内容的选择比较灵活,可由教师进行预设,也可由幼儿的兴趣生成,还可以由教师与幼儿共同选择确定。首先,教师可以提前预设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也可以在活动中与幼儿共同生成;其次,主题教育活动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都来自于幼儿的生活;最后,主题教育活动应充满趣味性,生动有趣的内容和形式才能很好地满足幼儿“玩”的天性。通过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园课程的整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主题教育活动的目标注重培养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是我国幼儿教育总的指导思想。传统单一科目的教学活动,旨在让幼儿掌握知识和技能,这样的教育活动只能加强幼儿单一方面的发展,忽视幼儿发展的全面性。例如:主题教育活动“中秋节”(大班)。
活动一:快乐的中秋节。
目标领域:语言。
(1)知道中秋节的日期。
(2)了解中秋节的风俗,大胆表达并乐意与同伴交流。
活动二:《八月桂花遍地开》。
目标领域:艺术、健康。
(1)学唱歌曲,理解歌词大意,唱出歌曲的欢快节奏。
(2)通过创编舞蹈动作表现歌曲。
(3)轻声演唱,和大家声音保持一致。
活动三:欣赏《静夜思》。
目标领域:语言、社会。
(1)有感情地朗诵所学古诗并理解含义。
(2)幼儿间相互交流讨论,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环境的寂静以及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活动四:做月饼。
目标领域:综合。
(1)通过观看录像,幼儿了解制作月饼的工具、材料和制作方法。
(2)积极体验亲自动手做月饼的快乐,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3)与同伴协调使用工具,活动后共同清扫环境卫生。
以上主题教学活动目标涉及五大领域,活动过程中将教师预设目标和幼儿活动生成目标相结合,根据活动进程调整教学内容,对幼儿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了幼儿的需要。
二 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注重丰富性,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
整合(综合化)作为教育内容的组织原则,指的是加强内容之间、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经验以及学习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帮助儿童把从各方面、各领域和先后获得的各种经验加以统整和贯通,增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和实施时,尽量整合各学科(领域)的内容,并且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才能引起幼儿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才能
使幼儿学以致用。以“中秋节”主题教学活动为例:
活动一:快乐的中秋节。
教学内容:(1)幼儿讲述有关中秋节的故事;(2)老师根据情况,鼓励幼儿将有关中秋节的故事叙述完整;(3)老师叙述《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幼儿根据叙述发挥想象画出月宫。
活动二:欣赏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
教学内容:(1)学唱《八月桂花遍地开》;(2)学跳扭秧歌,并根据节奏创编动作,自由舞蹈。
活动三:欣赏古诗《静夜思》。
教学内容:
(1)欣赏《静夜思》完整的电脑课件,观察、交流和讨论画面,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2)教师叙述中秋节的由来:北宋太宗年间(976~997年)确定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中秋节,又称秋节、丰收节、团圆节等。中秋节这天,月亮最大、最圆、最亮,中秋夜月亮升起时,全家人要围坐在庭院里,祭月、赏月、吃月饼、饮美酒。圆圆的月饼象征家人团团圆圆。(3)再次欣赏课件,感受古诗中寂静的环境,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4)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活动四:做月饼。
教学内容:(1)认真观看录像,了解月饼制作的过程。(2)相互交流制作月饼工具的使用方法。(3)与同伴交流自己想象的月饼的样子。(4)游戏活动,师幼共同制作月饼。(教师注意提醒幼儿少放馅,轮流使用制作月饼的材料和工具。)(5)烤制月饼,共同品尝做好的月饼,增强幼儿的成就感。
“中秋节”主题教学活动的内容涉及各领域,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教学内容整合时,不能简单将学科领域的知识简单拼接,形成“大拼盘”。并且选择内容时将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平均分配或选择齐全也是错误的,找到一个切入点,注重幼儿的兴趣并与之生活相联系,将所选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主题系列活动可以有效地利用各领域的特色,将各个领域的内容配套结合并应用,使幼儿在学习中自然地接受,减少相关内容的重复实施,提高活动效率。
三 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注重以游戏为主,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主题教育活动可以是以教师计划为主的教育活动,也可以是以幼儿生成为主的教育活动,但无何种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都应该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幼儿是“对话”的伙伴关系。教师在幼儿的活动中承担着多种角色,是集引发者、帮助者、支持者等为一身。例如,主题教学活动“中秋节”,活动一,“快乐的中秋节”活动中,老师引导、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与交流中秋节的相关内容;活动二,师生共同交流秧歌舞的动作,教师帮助幼儿创编舞蹈动作,鼓励幼儿自由跟随歌曲进行舞蹈,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游戏是幼儿教育的重要途径,正如莎士比亚所说,游戏就是小孩子们的工作,因此,游戏作为有效的教育方式,运用于幼儿参与的各项活动中。
幼儿通过教师创设的游戏环境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创造性的发挥,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游戏中教师是幼儿重要的合作伙伴,是幼儿的玩伴,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将月饼做成各种形状,解放幼儿的思维,最后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香甜美味的月饼,师幼感受着成功后的喜悦。
四 主题教育活动的评价注重促进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发展
活动评价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推动活动进行,在活动反思中促进教师发展。在实施中,要从活动目标出发,总结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解决策略。特别是教师,应该对照目标和结果,反思过程、分析问题。将每一次的活动进行归纳,形成新的工作策略,并将工作经验推广应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中秋节”活动的目标之一是:了解中秋节的相关风俗习惯,乐于大胆表达并与同伴交流。可是活动结束却发现有五六个幼儿不愿意与其他幼儿交流,表现出无法集中注意力甚至独自玩耍的现象。过后,教师了解到,这几个幼儿由于家长不重视,没有认真地给孩子讲解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因此,孩子对此几乎一无所知。活动之后的反思中,教师总结出应充分地进行活动准备,为目标实现提供必要的条件。
活动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幼儿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单一地判断好与坏。首先,活动评价应兼顾全面性和差异性,《纲要》中明确强调“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视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从只关注幼儿的智育转向关注幼儿多方面的协调发展。通过活动评价让幼儿充分地发现自我、了解自我,进而相信自我。其次,活动评价应注重质性评价。所谓“质性评价”是指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阐释对象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意义,促进理解。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对幼儿的活动进行细致观察,并做观察记录,特别是对细节应针对性地进行分析与研究,结合每位幼儿的特点提出解决对策或分析意见,为幼儿的发展评价提供依据。
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使幼儿的德、智、体、美多方面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与强化,有效地推动了幼儿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幼儿能主动地进行活动并在活动中真正体会到快乐。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和基础教育的质量。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素质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摘要: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要鼓励幼儿的好奇心,注重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自主能力和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树立幼儿的自信心,拓展幼儿的活动空间。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参加各种学习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在进行幼儿教育时,我们应该有大教育观。
关键词: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 教师 幼儿
面对新的时代和新的变化,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我认为要提高幼儿教育主要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师素质培养方面
(一)、—重视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及培养。
幼儿教育是人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启蒙教育,为整个人生奠定基础。对于如何在幼儿园中有效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幼儿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能力,我认为主要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⒈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⒉注重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3.注重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⒋注意发展幼儿的自主能力
⒌注意合理培养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
(二)、重视加强幼师的道德与专业教育。
为了加速师资培养,提高师资素质,对在职幼儿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继续教育是各类幼儿教师不断进行教育思想、专业知识、技能的更新和补充拓宽的一种追加教育。为了适应幼师发展社会化的需求,幼儿教师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
1、幼师必须加强专业的补偿教育;
2、幼师必须加强专业的更新教育;
3、幼师必须加强专业的提高教育;
(三)、具备大教育观念。
大教育观,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顺应时代幼儿教育的发展。它强调,对儿童的教育,不能仅依赖于学校,而应是家庭、社区和社会配合学校一起进行,这样才能取得教育的合力效应。强调这一点,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家庭和社区,作为幼儿生活的主要文化环境,或者作为对幼儿产生作用的最“亲近”的环境,对幼儿的影响相当大;
2、幼儿园是人生启蒙的第一站,是人性真善美体学构建的发端,而它的教育不是以书本为基础,其本身就是面向社会、面向幼儿的周围环境和生活。我们要引导在社会中、在生活中认识事物,培养情感,促进幼儿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可以说,幼儿园的教育是一种完全的面向社会开放的教育;
3、家庭、幼儿园、社区和社会构成的大环境是一种大体系,对幼儿进行教育必须依赖于这种大体系,而且在这种大体系中,幼儿园和其它两者之间发生着交换和融合,幼儿园不能单独成为一个独立的环境;
二、幼儿素质培养
我们经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打基,教师为本。根据当前幼儿教育改革的实际,对幼儿教育的要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必须顺应潮流,迎接挑战,把握现实,下功夫抓好幼儿的素质教育,使幼儿在德、智、体、美几方面全面发展。
在具体工作中,应按照《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规定,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从而提高幼儿的素质,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让幼儿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提高其自觉性
由于幼儿园的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家处处以自己为中心;在与同伴交往中,他们常常从自己的需要出发,事事都想占上风。如两个男孩上体育课,同时去抢一个皮球。他们都会说自己最先拿到皮球,因此互不相让,都抱着皮球不放并用脚踢对方。为了解决争端,我们应该说:“请把皮球给我,你们商量好谁先玩,或一起玩后我再给你们。“在这里我并没有对他们进行诸如“好朋友,不该打架“或“你们谁让一让,等一会儿再玩不可以吗?“这类的说教。因为那样做并不能解决争端,让幼儿自己去思考,并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幼儿来制定某些规则,老师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尊重幼儿的想法,使规则更符合幼儿的需要和实际,且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幼儿发现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体验到在幼儿园交往与生活是有纪律、有规则的,如果不遵守它们,自己的需要就不能得到满足,而自己愿望的实现不能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前提,从而加深对规则意义的理解,提高自觉性,逐渐改掉蛮横,任性,自私自利的毛病。
2、尊重幼儿自尊、多说“悄悄话”
如果对常违反纪律的幼儿高声训斥或对其进行惩罚(如罚站、罚收拾玩具、与群体隔离),这会严重挫伤幼儿的自尊,甚至可能会从内心产生“逆反心理”。长此以往,会使幼儿成为“油盐不进的四季豆”,对纠正幼儿不良行为极为不利。有个女孩上课不听讲、爱讲话,老师叫她站起来改正了再坐下。她才不理这一套呢,偏不站起来。老师生气地拉她起来,没想到她竟歇斯底里地大叫大哭起来。老师拿她真没办法,只好随她。有一天,上课时老师发现她手里拿着玩具并和旁边的幼儿讲得津津有味,老师连续提醒了三次她也没听见,于是,老师轻轻走到她身边俯下身子温和地对她说:“你看,小朋友都坐得端端正正,也没讲话。把你的玩具给老师玩一玩,放学后再给你,好吗?”她愉快地把玩具给了老师,而且马上坐得端端正正。教师应知道自己的作用不是指责、批评,更不是惩罚,而在于引导和支持幼儿的努力,使幼儿掌握是非的标准。老师不妨俯下身子对犯错误的孩子说说“悄悄话”,孩子定会认真听你说,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老师所讲的道理,愉快地改正自己的错误。
3、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
每个幼儿都有优点,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伙伴的喜欢,任性、淘气的幼儿也不例外。老师要透过幼儿的任性、淘气、不听话的表面:去寻找他们内心隐藏着的美好品质,及时鼓励、表扬,帮助其纠正不良行为。
孩子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是他们走入社会的第一站。我们作为老师就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创造每个儿童的适应环境,多和家长取得联系,共同指导幼儿在与周围的人、事、物的交互作用中进行身心活动和素质的培养,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都能得到发展。使他们既有初浅的文化知识;又有健康的体魄、高尚的品德、美好的情趣;有爱心、关心人、意志加强、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在做好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同时,绝不能忽视社会这个大家庭对幼儿的的影响,社会是个大课堂,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生活中到处都是教育孩子的环境。都有杰出的人才让幼儿模仿、敬仰。同时社会又是复杂的,有好人坏人,有好事,有坏事,孩子一时难以分清,一旦步入误区,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我们的明天,让全社会都来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使我们的幼儿教育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作者:程阳东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主题教育活动是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应课程综合化和促进幼儿整体发展趋势而生的一种教育活动形态。促进幼儿整体发展是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主题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思考》
【摘要】主题教育活动是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应课程综合化和促进幼儿整体发展趋势而生的一种教育活动形态。促进幼儿整体发展是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为此,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把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理念融入到主题教育活动的目标设定、内容选择、组织实施等方面中去。
【关键词】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幼儿;整体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4)03-0003-04
在幼儿园课程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成为一种有效的课程与教学思路。从近百年来我国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发展历程及当下的改革趋势与实践状况来看,主题教育活动也是幼儿园教育未来变革的基本走向。幼儿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从浅层次看是为了解决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科中心、课程与幼儿生活脱节等问题;从深层次看是尊重幼儿身心发展与学习特点的体现。幼儿的发展包括身体、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整体发展,因此,相应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不分科的。为此,研究者从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角度解析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以期为幼儿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提供理论支撑。
一、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内涵
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即在幼儿园中围绕特定主题展开的教育活动,具体是指师幼围绕具有独特发展脉络或发展价值的主题开展的教育活动,它以帮助幼儿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认识、促使幼儿发展成为身心和谐的“完整的人”为主旨。主题通常具有统整性,包含儿童要学习的关键经验,统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诸要素,将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过程与评价等整合起来,并使之随主题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它不只是教育教学活动内部的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组织协调或学习内容的重新安排。
具有内在统整性的主题活动为参与者创设了一种分科教学无法比拟的情境系统,对幼儿的发展具有内在价值,关于这一点,伯恩斯坦在其教育编码与教学话语理论中就有所阐述。〔1〕通过主题形式进行学习,对于学习者知识的有意义建构、经验的丰富、情感的发展、主体人格与精神的养成是有益的。主题活动不仅是对活动内容的整体性规定,不仅指向教学系统,更指向幼儿的整体性发展,并关涉相应评价体系的完善。
二、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中的幼儿整体发展解析
幼儿教育领域中的综合课程、当前整体主义倡导的整体教学观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全人发展”理念,都可视为整体论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整体论”(holism)一词源于希腊语“holon”,其意思是“子整体”,表示每一个元素不仅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部分,它同时还是另外一个整体之一部分。John Miller指出,“holon”在希腊语中意味着“由结合的整体所构成的世界是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其各部分的总和的”。〔2〕以整体论的观点来看,世界及宇宙是一个整合的机制,在这个机制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密切的关系,它们是一个共同体,相互关联并演化为更高级的形式。人类也属于这样一种整合的个体。个体的每一部分,包括生理、情绪、智能、艺术性、社会性、道德及性灵等,都有同样的重要性,且每一部分的功能及领域都是互相影响、环环相扣的。
要正确认识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幼儿整体发展,关键在于要正确认识“整体”这个概念。“整体”仅仅是指关涉幼儿发展的各种教学内容的总和,抑或只是强调提供给幼儿的教学内容要面面俱到吗?如果是前者,事实上我们难以界定幼儿发展所需的教学内容究竟有几个方面;如果是后者,我们又无法罗列出面面俱到的教学内容并试图找到其中的关联,因为教学内容本身是难以穷尽的。人是活生生的机体,是相互联系的一切生命交织的现象,是一个不能断然地还原为任何一种东西的、拥有复杂多样的丰富性的整体。因此,促进幼儿整体发展是对幼儿完满世界的关照,包括生理、情绪、智能、艺术性、社会性、道德及性灵等的关照,并促进幼儿个体在活动中逐渐整合这些方面以达到和谐状态。
不同时代对幼儿整体发展的理解及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途径是不同的。分科教学论也是以促进幼儿整体发展为追求的,但它采用了片段化的思维方式,用所谓的科学分析方法将整体拆解为简单、离散的部分,然后赋予每个部分以精确的意义,试图通过这种拼合的方式来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这种还原主义的假设是“整体可以分解为各个部分,整体等于部分之和”,认为只有先了解部分,才能去建构整体。
当下,我们之所以将主题教育活动视为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因为主题教育活动为学习者呈现了一幅整体的学习图景,它更加关注幼儿的整体发展。一方面,人们认识到,幼儿是作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存在着的,所以,他需要的是具有整体性的、不受学科界限限制的知识。在主题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打破学科领域界限,根据主题核心内容,确定主题展开的基本线索,再顺着这些基本线索确定主题的具体内容,并创设相应的教育环境,组织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3〕另一方面,人们认识到,除了知识层面,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更关注幼儿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其他层面的发展。它着眼于幼儿的生活本身,认为幼儿的学习是一个关乎幼儿情感、经验、意义发展的过程。换言之,我们可以把主题教育活动视为多层面、多维度理解和把握知识,把幼儿的个人知识、经验与学习、生活整合起来以促进其有意义学习和整体性发展的活动。
三、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中践行幼儿整体发展思想的路径
(一)以促进幼儿整体发展为主题活动目标设定的出发点
1.摒弃主题活动目标设定的唯理性思维模式
当前幼儿园教育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受唯理性思维模式的影响,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为了训练的目的,一个人的理智认识方面已经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而其他方面不是被遗忘,就是被忽视;不是被还原到一种胚胎状态,就是随它在无政府状态下发展”。〔4〕在这种唯理性教育模式的支配下,幼教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通常会过分注重幼儿的感觉、知觉、概念、判断等认知水平的发展,将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和理性精神视为主要的、甚至唯一的目标。他们往往不关注幼儿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体验等方面,忽视对幼儿完满精神世界的关照。在这种价值观支配下,幼儿园教学活动会变成训练活动的代名词,幼儿获得的不是对整体世界的认识和体验,接受的是难以感受到生命意义的教育。
2.关注幼儿均衡发展的节奏
我们要关注幼儿智力、情感及道德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教育的目的绝不只是满足幼儿求知的欲望、训练其学业及工作上的技能,为其以后进入社会做准备。相反,“我们应该帮助我们的下一代成长为自由的、有创意的、有同情心的人,使之能够完全参与这个群体的生活”。〔5〕
哈佛大学费歇尔教授等人曾据此提出“成长与发展的非线性动态模式”,他们认为,“某种行为产生的不当刺激所导致的短期变化会对人的整体成长系统产生弥散性影响,使得整体发展脱离平衡状态,接受过不当的催熟刺激的领域发展水平会比较低下。成长速率过高可能会导致系统的紊乱无序,为了促使系统的稳定、平衡发展,应维持相对平衡的速率。由此可见,教育所提供的支持性影响应当是适宜有度的,各领域间的联系应当是适中的,这样才有利于学习者的整体发展”。〔6〕
(二)从有机融合的角度选择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
从有机融合的角度来看,我们在选择主题活动内容时要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关系。
一方面,要处理好儿童、社会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寻找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力求主题教育活动设计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不同领域、学科间的关系,有机整合不同领域、学科的知识。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是各个知识领域和知识类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结果,而不是相互孤立的知识的堆砌。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所指出的那样: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儿童作为一个自然存在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是一个不断成长发展的整合体,其发展有各方面的需求,不仅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不仅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不仅有行为的,也有认知的、情感的与社会性的。所以,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单一的、局部的、孤立的发展。”〔7〕因此在选择主题教育活动内容时,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寻求不同学习领域知识间更广泛、深刻的关联,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分科课程内容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帮助幼儿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认识和全息观念。
所谓从有机融合的角度选择主题活动的内容,不是将分化了的部分叠加成一个“复合体”。诚如沃伦・本尼斯所言,“一个整体包括目的、观念和交流,由各个部分间的同一性综合成内部一致而有效的整体”。〔8〕主题活动的内容应该是一种有机“连续体”,是融会贯通了幼儿发展、社会需求、知识经验的具有时间与空间意义上关联性的整体。
(三)以螺旋式构建网络的方式组织与实施主题教育活动
以螺旋式构建网络的方式组织与实施主题教育活动,是指要改变线型课程实施方式,对各年龄主题活动进行统筹,如大、中、小班都有以“季节”为核心的主题活动,但各年龄班主题活动的组织要有层次性,内容要逐层拓展与深化,整个主题活动应成为螺旋式的主题网络。以“我的情绪和需要”主题活动为例,小班阶段的活动目标可以是“知道不同情绪的表达方式,知道自己有喜爱的和不喜爱的事”;中班阶段的活动目标可以是“知道如何使自己及别人快乐,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大班阶段活动目标则可进一步深化为“明白需要被爱和爱别人”。这种螺旋式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是综合的、“去边界”的。主题教育活动实施者要“站在人和儿童的本性是‘活动’的高度,把课程看成是‘一段教育进程’。课程将不仅仅是存在于‘观念状态’的可以分割的‘计划’‘预期结果’或‘经验’,而是生成于‘实践状态’的、无法分解的、整体的‘教育’活动”。〔9〕
参考文献:
〔1〕刘丽玲.论巴兹尔・伯恩斯坦的教学话语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41-142.
〔2〕安桂清.整体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11.
〔3〕郑健成.学前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82.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3.
〔5〕RONALD E KOETZCH.学习自由的国度:另类理念学校在美国的实践〔M〕.薛晓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56.
〔6〕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82.
〔7〕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与变革的历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8〕D・A・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朱水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1.
〔9〕黄甫全.大课程论初探:兼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0,(5):2-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主题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