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主题活动与五大领域相融合论文

发布时间:

主题活动与五大领域相融合论文

在不断推进基础 教育 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幼儿教育作为最基础的教育,幼儿园艺术教育资源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幼儿园艺术教育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浅谈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渗透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同时也指出:“各领域的内容要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句话传达了如下的观点:在分科课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领域课程模式依然有其合理性,但必须加强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才能实现全面和整体的教育。以下是我对渗透式领域课程的一点思考,并以艺术为例提出领域渗透的策略。

一、领域课程要相互渗透

完全分割开来的领域课程模式过于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例如艺术教育,追求的只是一种由技入道的知识技能传承方式。按中国社科院博士生导师腾守尧先生的说法是:只有技法,而无思想,更谈不上创造。而艺术本是感性和精神的结合体,如果只停留在知识技能的传承上,就会把一种富有灵性的、丰富多彩的东西变成空洞的教条的东西,没有任何美感可言,从而失去了艺术在培养人类情感和创造性上的意义。传统的分科教学虽然有利于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并通过学校教育将学科的知识、技能传递给下一代,满足人类 经验 传承的需要,但是它容易造成 儿童 视野和思维的封闭和孤立定势。

综合课程模式以主题为组织课程内容的主线,将原有各个学科的教育内容联系起来,这样是体现了幼儿学习的整体性,但必然遗失了另一个教育价值,那就是学科知识体系的价值。尽管幼儿尚不能也不必要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但儿童的学习确实存在不同的领域,而这些不同领域的学习规律、教育规律也是不同的。无论怎样组织教育内容,我们都无法回避特定领域教育的规律性。很多老师往往只满足于表面的活动综合,却不去深入研究各种不同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律,从而导致有些幼儿连最基本的艺术表现技能都不具备。

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极端化的课程模式都只能是一种理想,而实际存在的课程必定是一种妥协和折中。《纲要》把幼儿园教育划分为五大领域,这样有利于关照各学科领域的教育规律,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只是对课程内容的一种相对划分,五个领域其实是相互渗透、边际交融的。就象陈鹤琴先生指出的那样,五指活动的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且相互联系。

在幼儿园里课程不是分割的,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幼儿园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张教育的网,它们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 编织 在儿童的生活中。因此渗透式领域课程更适合幼儿园的教育,它保持了学科领域完整性的同时,更多关注了幼儿发展的完整性、整体性。

二、艺术领域之间、艺术与 其它 领域如何渗透

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哲学家本耐特·雷默认为:“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主要要素,音乐中有旋律、和声、节奏;绘画中有色彩、线条、质感;诗歌中有比喻、形象、韵律,如此等等。每种艺术都可以借用其它艺术的要素,再与自己的领域同化,而许多艺术又可以借用非艺术界的要素,加以艺术运用,转化成表现素材。”在组织艺术活动时,要以某一艺术学科为核心,紧紧地围绕这一核心所要达到的目标,有选择地与其他学科相联系。 1、艺术与艺术学科相互渗透。

(1)文学与音乐。文学与音乐相互渗透,能使文学作品的情感因素在音乐的渲染烘托下,变得更加强烈,给幼儿产生强大的震撼力。同时音乐作品的情感在文学语言的描绘下,变得更加具体、明确,使幼儿对情感的识别、体验更深刻。

(2)文学与美术。文学与美术相互渗透能将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直接表现出来,让幼儿在美术欣赏中对画面形象和寓意的理解更加透彻。如:文学活动《树妈妈和叶娃娃》中,首先以语言优美的 散文 引起幼儿兴趣,通过欣赏帮助幼儿感知作品角色的形象,体验他们的情绪变化。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幼儿用绘画、粘贴等多种形式来表现树妈妈在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的不同情绪表现。幼儿的情绪高涨,想象的翅膀张开了,创作的画面形象生动、各具特色。

(3)音乐与美术。音乐与美术相互渗透可以取长补短,使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协同作用,彼此相通,让幼儿在 音乐欣赏 中所激发的不可言状的内心体验变成可视性形象,成为可以交流和识别的情感。如:在音乐活动《波尔卡圆舞曲》中,先让幼儿充分倾听音乐,在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氛围中,引导幼儿用线条、色彩表现作品所描述的情境,体现自己听后的感受。两者互相补充、互相统一,形成强烈的感情冲击波。

(4)文学、音乐与美术。这三者有机渗透,让幼儿从多方面、多角度地感受作品,帮助幼儿挖掘艺术之间共通的因素,提高整体效果。如我把《小蝌蚪找妈妈》分三次活动来进行。活动一:以文学欣赏为主,让幼儿倾听 故事 ,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活动二:以音乐为主,引导幼儿给故事的不同情节选择配乐,创编表演动作,以童话剧的形式搬上舞台,从而进一步理解作品、体验角色的情感。活动三:以美术为主,引导幼儿通过想象、创造,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作品的情境。

2、艺术与非艺术学科的渗透。

艺术与非艺术类学科的渗透方式有两种:一是在坚持艺术教育学科目标的前提下,同时关注其他学科领域的目标,从而体现整合教育的理念;二是在其他领域中,把艺术作为表现认识的手段和宣泄情感的方式,通过美术、音乐、舞蹈等幼儿喜爱的艺术形式,既实现认知方面的目标,又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

浅谈幼儿艺术科学教育

幼儿教育作为最基础的教育,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本文从幼儿的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角度,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从中发现可以将二者融合起来进行教育的必要。最后提出了实现幼儿艺术科学教育的模式。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艺术教育;科学教育;幼儿教育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创造性地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它们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篇章。艺术与科学,在幼儿教育中,是被看作成迥然相异的两种 文化 、两门学科,它们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目的、内容和 方法 ,如何在幼儿教育中通过提高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来改变现代科学对整个教育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一、相关概念简述

1、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与科学的发展几乎是同步进行的。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教育也经历了从单纯科学知识的传授、注重科学教育方法到强调“提高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1]”的过程。

现代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现代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

幼儿正是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身心的发展尚未成熟、完善。因此,幼儿的科学教育应当是科学启蒙的教育,让孩子开始接触科学。通过科学教育,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好奇心,并掌握一些初步的技能,积累科学经验,培养创造力,、为以后的学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2]

2、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包括艺术知识教育、艺术技能教育与艺术审美教育,而艺术审美教育又有对自然、社会、艺术、科学的审美内容。“学前阶段的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更多的重合,艺术教育是艺术审美教育的一部分,艺术美是学前儿童美育中的核心内容,艺术审美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基础。”[3]

由此可见,幼儿艺术教育指教育者遵循学前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艺术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感染幼儿,并培养其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最终促进其情感和个性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

二、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评述

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都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建立在艺术与科学、儿童的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基础上,还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之上。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之间存在着一致的关系

1、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二者都是为了促进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展。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促进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4]

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从二者的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在情感和态度上的目标都着眼于幼儿对生活的兴趣和生命的热爱,在能力的培养上,都重视儿童主动地探究和独立大胆地表现,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都强调和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的联系。

2、教育内容的一致性

二者都是对周围生活环境中的事物进行探究和表现。幼儿科学教育通常是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艺术教育也是来源于生活,教师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它活动。

3、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一致性

二者都鼓励幼儿自由大胆地探索、交流、创造和表现。不论是幼儿艺术教育还是科学教育,都主张给幼儿提供宽松的环境、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自由探索、大胆表现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幼儿科学教育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幼儿艺术教育通过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5]

三、实现幼儿艺术科学教育的模式

通过以上对二者之间关系的一致性分析,我们从中教育的基础上找到了实施幼儿艺术科学融合教育的可能性。艺术和科学作为儿童创造性地把握世界的主要方式,它们在教育中的融合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从而给儿童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通过 总结 在幼儿教学中的多年经验,一下几个模式可以实现幼儿艺术科学融合教育。

1、相互渗透式

相互渗透式的融合是指在艺术分科的课程中渗入科学教育的内容,或者在科学分科的课程中渗入艺术教育的内容。通过我在实践教学中的总结发现,目前我国各个幼儿园大多数还在采用分科教育的形式,所以在此基础上推行幼儿艺术科学教育是可行的。

例如,在小班科学活动的一个单元,我们可以安排如下的教学:

主题:我们喜欢的动物(小班)

(1)小鸡的一家

通过感知和观察大公鸡、母鸡和小鸡,讨论对小鸡一家的认识和感受,师生共同创编儿歌,表现小鸡一家的特征和生活习性以及对鸡的情感。

(2)可爱的兔子

感知和观察兔子的形态、特征,了解兔子的毛色是多种多样的,探究兔子喜欢吃什么食物,制作兔子头饰,模仿兔子跳跃或唱小兔子的歌。

(3)机灵的猴子

感知和观察猴子的形态和特征,通过观看录像或参观动物园发现猴子的灵巧和聪明以及猴子的种类和习性,制作猴子的面具进行自由游戏。

单科渗透式的融合,是在保持单科逻辑结构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它与其它学科的核心联系,在完成学科目标的基础上,促进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连接和互动,激发孩子们的创造表现。

2、多科并列式

多科并列式融合是分科教育向综合教育过渡的一种融合,它以分科的形式为基础,选择艺术与科学学科中的共同概念、原理或主题,从不同的学科组织相关的活动,帮助儿童获得相通的理解。如艺术与科学中共同的对比概念,我们可以选择轻和重,冷和暖,柔软与坚硬等主题,分别从音乐、文学、美术、舞蹈、数学、常识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的活动。[6]

例如在以“冷和暖”为主题的教学中,可以安排下列活动达到对主题的认识:

(1)夏天和冬天

比较冬天和夏天的不同特征,如气候,动植物,河流,雨雪,人们的穿着,

饮食,活动等方面,获得对冷暖的不同感受。

(2)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

通过文学故事和情境表演体验作品中温暖与悲凉的感觉。

(3)热情的音乐与悲伤的音乐

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体验音乐中传达的不同情感,如欢快、低沉等或用其它象征性语言来描述,了解不同音乐的特征,如音高、音速等,用自由舞蹈或抽象画的形式表现热情的与悲伤的音乐。

(4)冷暖的变化

谈论生活中的冷暖变化,了解制冷和取暖的工具与方法,并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如取缓可以将房间装扮成暖色,围着火炉 唱歌 ,讲故事等,将日常的感受和审美的感受结合起来。

3、主题网络式

主题网络式的融合适用于综合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它是围绕一个儿童感兴趣的主题,对主题所涉及到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展开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主题网络中的活动可能与特定的某个学科相关,更多的活动是与多个学科相关,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而多科并列式的融合其活动更多的是与特定的学科相关。在主题网络式的融合中,艺术与科学活动不是孤立的,它是幼儿园主题网络中的一部分,与其它领域、其它方面的活动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幼儿来说,主题网络式的融合是比较充分的,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主题网络式的融合不是从学科的关系出发,而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做到生成和预成相结合。

下面以“桥”为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如下活动:

(1)参观桥;

(2)在参观活动的基础上,自由谈论“桥”,并用绘画的方式表现;

(3)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有关“桥”的资料;(教师在儿童的话题和资料中选择下一步的活动内容:欣赏和了解不同种类的桥。)

(4)“我最喜欢的桥”。欣赏有关桥的图片,感知桥的不同造型和态势,初步了解桥的不同种类,在比较中发现自己最喜欢的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用不同材料和方式表现“我最喜爱的桥”。

(5)“怎样造桥”。在上一次的活动中生成,讲“赵洲桥的故事”,孩子们进一步用自选材料搭桥;

(6)“桥的形状。”孩于们搭出了不同形状的桥,并且争论谁的桥最漂亮。

四、结语

对于幼儿艺术科学教育的研究,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对实现模式进行了主要的研究,而其他方面诸如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幼儿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谈幼儿园安全教育》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安全教育是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针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工作,提出幼儿园安全教育的措施,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构建一个平安、稳定、和谐的幼儿园。

【关键词】安全教育;幼儿园

安全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内容中的重中之重。我国独生子女众多,祖辈带幼儿的现象极为普遍,由此,一些家长保护孩子的意识过强,往往会不自觉地“回避”某些安全问题。即尽可能让幼儿避开有危险的因素。幼儿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身体发育尚不完善,生活经验贫乏,对事物缺乏正确的认识,加上幼儿好奇、好动的年龄特点,使得幼儿更容易产生安全问题。然而,如何有效开展安全教育,是学前教育工作者都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我们让幼儿从小接受安全教育,使他们懂得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学习自我保护的技能。

一、健全幼儿园的安全管理

幼儿园不仅具有全新的办园理念,灵活的管理机制,同时还要有始终如一的安全管理原则。如:幼儿园的大型户外玩具器械每周至少有一次的安全检查;保健医生坚持严把“三关”,即晨检关、午检关、消毒关,做到一人一巾制;在完成正常的检查工作外,加大对幼儿服药、幼儿自带物品的监管力度;各项设施与设备应坚实耐用,其装置应牢固稳妥,构造应表面平整、光滑、无尖锐棱角,设备安放应方便幼儿活动,还应符合幼儿生理、心理卫生要求,便于定期清洗、消毒、检查与维修;幼儿园内种植的自然物应是无毒的,饲养的动物应是对幼儿没有威胁、伤害性的。

二、提高教师的安全意识

教师要有对幼儿安全、健康成长高度负责的态度,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我园为了提高教师的安全意识,每周至少一节安全教育活动课,幼儿园教师、保育员、保健医、园长、后勤工作人员都应成为安全教育员。教师每天要做好观察记录、消毒记录等,幼儿园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要向全体幼儿讲活动的安全,教师们为幼儿创设安全通道。

三、增加安全教育形式

(一)常规性教育

培养幼儿的安全自护意识应从培养良好的常规习惯开始,幼儿园把安全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的生活中,做到开园对幼儿开展常规教育,规范幼儿喝水、行走、上下楼梯、进餐、睡觉、游戏等活动的具体要求,保健医要检查幼儿口袋是否带尖锐的器具或珠子之类的东西入园,需服药的幼儿,教师要认真核对好名字、药量,避免幼儿服错药物发生意外。对家长开展安全教育知识讲座等。提醒家长:不要酒后来接幼儿;骑自行车送孩子要有防护网;雨天、雪天注意安全,外出活动时的交通安全,提醒幼儿,要离开家长或老师时,要打招呼。外出和教师或家长走散了,要在原地等,或找警察帮忙和老师或家长联系。教幼儿学会一些安全标识。

(二)多元化教学

安全教育随时贯穿于幼儿园教学的五大领域,教师通过故事、儿歌、游戏、演练、主题活动等多种安全教育形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增加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活动中不但增加了体验,而且还得到了自救技能训练。如:主题活动“交通安全我知道”中,老师利用秋游远足的机会,使幼儿在过马路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交通规则与步行安全的认知和体验;孩子们懂得了“红灯停,绿灯行”,横穿马路要走斑马线,还认识交通标记,并且知道这些交通标记的意义和作用。

(三)家园相结合

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单靠幼儿园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家园合力,家长密切配合幼儿园,强化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深化自我保护教育。教师通过“家长联系册”“给家长的一封信”“安全教育展板”等形式,将近期有关的安全教育内容告诉家长,一方面得到家长的支持和协助。如:“安全教育展板”中告诉家长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一个正面的生活榜样。家长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文明开车等。耳濡目染地影响孩子习惯的养成。

四、注意安全教育的原则

(一)随机性原则

幼儿的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日常生活本身就是培养幼儿安全行为的最真实场所。我们随时抓住偶发事件进行随机安全教育,及时抓住幼儿生活活动中瞬间的偶发事件进行随机教育。如:喝开水时发现有一幼儿把杯子里的热水拿去水龙头下冲冷水喝,及时地结合保健常识活动“喝生水会生病”。告诉幼儿喝生水的危害性,时时处处提醒关注幼儿安全,保护幼儿生命。

(二)坚持性原则

幼儿的日常安全行为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变性,常常会由于认识的淡化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很快改变建立不久的安全行为,因此,幼儿安全教育要持续进行,常抓不懈,如:把安全教育模式作为幼儿园安全教育的重要手段,形成安全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即“每天开园门前1分钟、周末放假前5分钟、节假日放假前30分钟”,对幼儿开展安全警示教育。幼儿园结合自身特点、季节特点和安全事故发生规律,制定安全教育流程,把预防安全事故放在首位,随时提醒幼儿安全注意事项。

(三)趣味性原则

为便于幼儿顺利地掌握安全知识,教师从幼儿的身心和兴趣出发,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重视教育的趣味性。如: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让幼儿玩“公共汽车”的游戏,让幼儿扮演交通警察、司机、行人等角色,孩子们“玩”中,学会了遵守交通规则。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的引领下,不少幼儿园已在努力改变“回避型”的安全教育策略,强调了幼儿的亲身体验,鼓励幼儿在体育活动中接受更多的挑战。让幼儿通过体验学习自我保护。

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让孩子不但拥有知识,而且还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坚强的人生毅力,从而更热爱生命,拥有一个成功快乐的人生。我们有理由相信,幼儿园的安全教育从“回避型”走向了“体验型”,幼儿乐于其中。

【参考文献】

[1]顾荣芳《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论》

[2]黄英《幼儿健康教育》

[3]周念丽《幼儿教育》

一、开展主题游戏活动,在五大领域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传统节日活动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目前,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以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因此,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与主题活动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围绕主题活动,在五大领域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在自然而然中让幼儿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如在端午节来临之际,我们可以围绕“我们的节日·端午”,以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向幼儿讲述屈原的爱国故事,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而一系列的端午节活动,如健康领域包粽子、制香包活动、艺术领域赛龙舟、唱歌谣活动、语言领域念诗会等活动。这些活动既促进了幼儿动作发展,又让幼儿了解了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促进了幼儿对传统文化认知的发展。

五大领域活动主题探讨论文

幼儿五大领域中各领域的核心目标有哪些一、健康领域 情感领域: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认知领域: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动作技能领域: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二、语言领域 情感领域:乐于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认知领域: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动作技能领域: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三、社会领域 情感领域:乐意与他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认知领域: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动作技能领域: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四、科学领域 情感领域: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认知领域: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动作技能领域: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 五、艺术领域 情感领域: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认知领域: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动作技能领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在不断推进基础 教育 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幼儿教育作为最基础的教育,幼儿园艺术教育资源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幼儿园艺术教育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浅谈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渗透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同时也指出:“各领域的内容要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句话传达了如下的观点:在分科课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领域课程模式依然有其合理性,但必须加强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才能实现全面和整体的教育。以下是我对渗透式领域课程的一点思考,并以艺术为例提出领域渗透的策略。

一、领域课程要相互渗透

完全分割开来的领域课程模式过于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例如艺术教育,追求的只是一种由技入道的知识技能传承方式。按中国社科院博士生导师腾守尧先生的说法是:只有技法,而无思想,更谈不上创造。而艺术本是感性和精神的结合体,如果只停留在知识技能的传承上,就会把一种富有灵性的、丰富多彩的东西变成空洞的教条的东西,没有任何美感可言,从而失去了艺术在培养人类情感和创造性上的意义。传统的分科教学虽然有利于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并通过学校教育将学科的知识、技能传递给下一代,满足人类 经验 传承的需要,但是它容易造成 儿童 视野和思维的封闭和孤立定势。

综合课程模式以主题为组织课程内容的主线,将原有各个学科的教育内容联系起来,这样是体现了幼儿学习的整体性,但必然遗失了另一个教育价值,那就是学科知识体系的价值。尽管幼儿尚不能也不必要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但儿童的学习确实存在不同的领域,而这些不同领域的学习规律、教育规律也是不同的。无论怎样组织教育内容,我们都无法回避特定领域教育的规律性。很多老师往往只满足于表面的活动综合,却不去深入研究各种不同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律,从而导致有些幼儿连最基本的艺术表现技能都不具备。

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极端化的课程模式都只能是一种理想,而实际存在的课程必定是一种妥协和折中。《纲要》把幼儿园教育划分为五大领域,这样有利于关照各学科领域的教育规律,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只是对课程内容的一种相对划分,五个领域其实是相互渗透、边际交融的。就象陈鹤琴先生指出的那样,五指活动的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且相互联系。

在幼儿园里课程不是分割的,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幼儿园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张教育的网,它们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 编织 在儿童的生活中。因此渗透式领域课程更适合幼儿园的教育,它保持了学科领域完整性的同时,更多关注了幼儿发展的完整性、整体性。

二、艺术领域之间、艺术与 其它 领域如何渗透

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哲学家本耐特·雷默认为:“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主要要素,音乐中有旋律、和声、节奏;绘画中有色彩、线条、质感;诗歌中有比喻、形象、韵律,如此等等。每种艺术都可以借用其它艺术的要素,再与自己的领域同化,而许多艺术又可以借用非艺术界的要素,加以艺术运用,转化成表现素材。”在组织艺术活动时,要以某一艺术学科为核心,紧紧地围绕这一核心所要达到的目标,有选择地与其他学科相联系。 1、艺术与艺术学科相互渗透。

(1)文学与音乐。文学与音乐相互渗透,能使文学作品的情感因素在音乐的渲染烘托下,变得更加强烈,给幼儿产生强大的震撼力。同时音乐作品的情感在文学语言的描绘下,变得更加具体、明确,使幼儿对情感的识别、体验更深刻。

(2)文学与美术。文学与美术相互渗透能将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直接表现出来,让幼儿在美术欣赏中对画面形象和寓意的理解更加透彻。如:文学活动《树妈妈和叶娃娃》中,首先以语言优美的 散文 引起幼儿兴趣,通过欣赏帮助幼儿感知作品角色的形象,体验他们的情绪变化。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幼儿用绘画、粘贴等多种形式来表现树妈妈在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的不同情绪表现。幼儿的情绪高涨,想象的翅膀张开了,创作的画面形象生动、各具特色。

(3)音乐与美术。音乐与美术相互渗透可以取长补短,使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协同作用,彼此相通,让幼儿在 音乐欣赏 中所激发的不可言状的内心体验变成可视性形象,成为可以交流和识别的情感。如:在音乐活动《波尔卡圆舞曲》中,先让幼儿充分倾听音乐,在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氛围中,引导幼儿用线条、色彩表现作品所描述的情境,体现自己听后的感受。两者互相补充、互相统一,形成强烈的感情冲击波。

(4)文学、音乐与美术。这三者有机渗透,让幼儿从多方面、多角度地感受作品,帮助幼儿挖掘艺术之间共通的因素,提高整体效果。如我把《小蝌蚪找妈妈》分三次活动来进行。活动一:以文学欣赏为主,让幼儿倾听 故事 ,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活动二:以音乐为主,引导幼儿给故事的不同情节选择配乐,创编表演动作,以童话剧的形式搬上舞台,从而进一步理解作品、体验角色的情感。活动三:以美术为主,引导幼儿通过想象、创造,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作品的情境。

2、艺术与非艺术学科的渗透。

艺术与非艺术类学科的渗透方式有两种:一是在坚持艺术教育学科目标的前提下,同时关注其他学科领域的目标,从而体现整合教育的理念;二是在其他领域中,把艺术作为表现认识的手段和宣泄情感的方式,通过美术、音乐、舞蹈等幼儿喜爱的艺术形式,既实现认知方面的目标,又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

浅谈幼儿艺术科学教育

幼儿教育作为最基础的教育,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本文从幼儿的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角度,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从中发现可以将二者融合起来进行教育的必要。最后提出了实现幼儿艺术科学教育的模式。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艺术教育;科学教育;幼儿教育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创造性地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它们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篇章。艺术与科学,在幼儿教育中,是被看作成迥然相异的两种 文化 、两门学科,它们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目的、内容和 方法 ,如何在幼儿教育中通过提高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来改变现代科学对整个教育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一、相关概念简述

1、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与科学的发展几乎是同步进行的。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教育也经历了从单纯科学知识的传授、注重科学教育方法到强调“提高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1]”的过程。

现代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现代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

幼儿正是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身心的发展尚未成熟、完善。因此,幼儿的科学教育应当是科学启蒙的教育,让孩子开始接触科学。通过科学教育,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好奇心,并掌握一些初步的技能,积累科学经验,培养创造力,、为以后的学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科学教育的实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2]

2、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包括艺术知识教育、艺术技能教育与艺术审美教育,而艺术审美教育又有对自然、社会、艺术、科学的审美内容。“学前阶段的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更多的重合,艺术教育是艺术审美教育的一部分,艺术美是学前儿童美育中的核心内容,艺术审美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基础。”[3]

由此可见,幼儿艺术教育指教育者遵循学前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艺术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感染幼儿,并培养其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最终促进其情感和个性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

二、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评述

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都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建立在艺术与科学、儿童的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基础上,还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之上。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之间存在着一致的关系

1、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二者都是为了促进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展。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促进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4]

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从二者的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在情感和态度上的目标都着眼于幼儿对生活的兴趣和生命的热爱,在能力的培养上,都重视儿童主动地探究和独立大胆地表现,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都强调和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的联系。

2、教育内容的一致性

二者都是对周围生活环境中的事物进行探究和表现。幼儿科学教育通常是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艺术教育也是来源于生活,教师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它活动。

3、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一致性

二者都鼓励幼儿自由大胆地探索、交流、创造和表现。不论是幼儿艺术教育还是科学教育,都主张给幼儿提供宽松的环境、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自由探索、大胆表现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幼儿科学教育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幼儿艺术教育通过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5]

三、实现幼儿艺术科学教育的模式

通过以上对二者之间关系的一致性分析,我们从中教育的基础上找到了实施幼儿艺术科学融合教育的可能性。艺术和科学作为儿童创造性地把握世界的主要方式,它们在教育中的融合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从而给儿童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通过 总结 在幼儿教学中的多年经验,一下几个模式可以实现幼儿艺术科学融合教育。

1、相互渗透式

相互渗透式的融合是指在艺术分科的课程中渗入科学教育的内容,或者在科学分科的课程中渗入艺术教育的内容。通过我在实践教学中的总结发现,目前我国各个幼儿园大多数还在采用分科教育的形式,所以在此基础上推行幼儿艺术科学教育是可行的。

例如,在小班科学活动的一个单元,我们可以安排如下的教学:

主题:我们喜欢的动物(小班)

(1)小鸡的一家

通过感知和观察大公鸡、母鸡和小鸡,讨论对小鸡一家的认识和感受,师生共同创编儿歌,表现小鸡一家的特征和生活习性以及对鸡的情感。

(2)可爱的兔子

感知和观察兔子的形态、特征,了解兔子的毛色是多种多样的,探究兔子喜欢吃什么食物,制作兔子头饰,模仿兔子跳跃或唱小兔子的歌。

(3)机灵的猴子

感知和观察猴子的形态和特征,通过观看录像或参观动物园发现猴子的灵巧和聪明以及猴子的种类和习性,制作猴子的面具进行自由游戏。

单科渗透式的融合,是在保持单科逻辑结构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它与其它学科的核心联系,在完成学科目标的基础上,促进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连接和互动,激发孩子们的创造表现。

2、多科并列式

多科并列式融合是分科教育向综合教育过渡的一种融合,它以分科的形式为基础,选择艺术与科学学科中的共同概念、原理或主题,从不同的学科组织相关的活动,帮助儿童获得相通的理解。如艺术与科学中共同的对比概念,我们可以选择轻和重,冷和暖,柔软与坚硬等主题,分别从音乐、文学、美术、舞蹈、数学、常识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的活动。[6]

例如在以“冷和暖”为主题的教学中,可以安排下列活动达到对主题的认识:

(1)夏天和冬天

比较冬天和夏天的不同特征,如气候,动植物,河流,雨雪,人们的穿着,

饮食,活动等方面,获得对冷暖的不同感受。

(2)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

通过文学故事和情境表演体验作品中温暖与悲凉的感觉。

(3)热情的音乐与悲伤的音乐

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体验音乐中传达的不同情感,如欢快、低沉等或用其它象征性语言来描述,了解不同音乐的特征,如音高、音速等,用自由舞蹈或抽象画的形式表现热情的与悲伤的音乐。

(4)冷暖的变化

谈论生活中的冷暖变化,了解制冷和取暖的工具与方法,并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如取缓可以将房间装扮成暖色,围着火炉 唱歌 ,讲故事等,将日常的感受和审美的感受结合起来。

3、主题网络式

主题网络式的融合适用于综合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它是围绕一个儿童感兴趣的主题,对主题所涉及到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展开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主题网络中的活动可能与特定的某个学科相关,更多的活动是与多个学科相关,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而多科并列式的融合其活动更多的是与特定的学科相关。在主题网络式的融合中,艺术与科学活动不是孤立的,它是幼儿园主题网络中的一部分,与其它领域、其它方面的活动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幼儿来说,主题网络式的融合是比较充分的,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主题网络式的融合不是从学科的关系出发,而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做到生成和预成相结合。

下面以“桥”为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如下活动:

(1)参观桥;

(2)在参观活动的基础上,自由谈论“桥”,并用绘画的方式表现;

(3)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有关“桥”的资料;(教师在儿童的话题和资料中选择下一步的活动内容:欣赏和了解不同种类的桥。)

(4)“我最喜欢的桥”。欣赏有关桥的图片,感知桥的不同造型和态势,初步了解桥的不同种类,在比较中发现自己最喜欢的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用不同材料和方式表现“我最喜爱的桥”。

(5)“怎样造桥”。在上一次的活动中生成,讲“赵洲桥的故事”,孩子们进一步用自选材料搭桥;

(6)“桥的形状。”孩于们搭出了不同形状的桥,并且争论谁的桥最漂亮。

四、结语

对于幼儿艺术科学教育的研究,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对实现模式进行了主要的研究,而其他方面诸如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幼儿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幼儿园区域活动与主题融合论文

如何结合主题活动更有效地开展区域活动单 位:江阴市文林富昌幼儿园姓 名:黄丹霞职 称:小学一级邮 编:214416电 话:—8021[内容提要]:区域活动是游戏化的小组教学活动, 幼儿园主题活动是幼儿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教师适时、适度的予以支持和引导的一种系列活动, 如何结合主题活动更有效地开展区域活动,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得到更好的发展。一、结合主题活动设计区域活动。二、主题活动中融合区域活动。1、区域活动中生成主题活动。2、区域活动可作为主题活动的“先行”。 3、区域活动可作为主题活动的延伸。三、区域材料设置创主题活动环境。四、让区域活动推动发展主题。[关键词]:主题活动、区域活动[正文]:《纲要》中提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而区域活动正是游戏化的小组教学活动,区域活动是由教师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场地、材料、玩具和学具等,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通过操作、摆弄、发现、讨论、拼搭等活动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主题活动课程则是对幼儿发展所需制定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幼儿园主题活动是幼儿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教师适时、适度的予以支持和引导的一种系列活动。主题下的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和幼儿的发展水平,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幼儿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随着教育观念、教育性质、教育功能的发展,区域活动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它不再是某个固定的模式。只要立足于我们的课程目标,立足于孩子发展的需要,它就更富其价值和生命力。它应与我们的主题背景相融合,通过环境的创设,通过孩子与材料的互动来促进其发展。教师通过观察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更好地设计我们的教学活动,从而使我们的主题实施更加深入有效,孩子的发展才能实现其最大值。一、结合主题活动设计区域活动如何能使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真正体现出来,真正实现让幼儿在轻松、愉快、自愿的状态下,通过自身的探索与多层次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从而获得有益的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在根据主题开展幼儿区域活动前,首先进行区域活动的设计上是很有必要的,这为开展幼儿区域活动奠定基础,使教师更全面、系统地审视活动的规划布局,也使区域活动的开展具有更明确的目标,强化主题意识。在设计时,我们根据预设的主题活动,不但考虑到主题活动中哪些内容适合运用于自主性较强的区域游戏,而且体现了多层次的活动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符合自己水平的学具和内容,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爱好去从事自己的学习活动。而教师则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提供帮助和指导,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从而使每个幼儿都能在自己的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并提高了幼儿对主题的认识和关注程度。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完善的区域活动设计便于区域活动的开展,能使教师实现了从大兵团的教学形式到小组化的转变,我们的教师能从繁重的讲课任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机会观察幼儿,与幼儿单独交流沟通;有更多的机会倾听幼儿,根据幼儿的需要提供适宜的帮助;有更多的机会捕捉幼儿的信息、兴趣点,给予积极的回应。二、主题活动中融合区域活动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区域活动中生成主题活动。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材料的投放者和活动的观察者、支持者。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及孩子的特点需要,在区域活动中先行材料投放,通过观察,发现某些学习内容是大多数幼儿的兴趣点,同时,发现幼儿在操作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一些经验是零碎的、肤浅的,但却具有继续探索的价值。于是,就有了提升幼儿经验的需要,从而生成了集体教育内容。如:在投放材料时,我把一些小瓶子小罐子投放到探索区。没想到,孩子们一有空,就用这些小瓶小罐盛水倒水,玩得不亦乐乎,一边嘴里还会自言自语:“浇水啦”“沉下去了啦”“??”几周后,便在观察孩子活动的基础上生成了“有趣的水”的主题活动。通过设计系列活动,让幼儿观察水的特征;了解水的三状态;探索冰的溶解方法;想办法让开水变凉等,整个系列活动孩子都非常开心,对水也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2、区域活动可作为主题活动的“先行”。作为教师首先考虑的是孩子,因为孩子才是活动主体。只有了解了孩子,设计的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发展。我们确定好主题以后,不仅要考虑预设一些教学活动,更要想想在区域活动中作哪些调整,将一些旧的主题材料替换掉,投放一些与主题有关的新材料,了解孩子对此活动兴趣,同时,让孩子通过区域活动,发现问题,引发思考,积极探究,获取与积累直接的经验。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孩子的兴趣、已有经验、发展层次等,再进行梳理,将一些符合孩子兴趣的、有价值的东西生成集体教育活动,帮助孩子交流与提升经验。如进行主题活动“身边的科学”时,发现孩子们特别喜欢玩探索区的风铃、保鲜袋、纸杯听筒、小乐器等材料,我们就生成了“叮叮当当”“会唱歌的风铃”、“我和朋友打电话”、“快乐小乐队”等活动,一起交流探索各种不同的物体所发出的不同声音;分辨哪个是乐音,哪个是噪音;了解声音可以传递等特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还如:我们在进行“秋天的画报”主题活动时设计了一个本土化的集体教育活动“树叶贴”,老师把树叶贴画先投放于美术区内,发现大多数幼儿只是模仿范例贴画,小部分幼儿能进行创意:根据树叶的不同外型制作成“公鸡”,“蝴蝶”等画面。只有一位幼儿想利用剪刀进行修剪树叶创造出富有创意的“小帆船”。于是,在集体活动中,老师让幼儿先欣赏区域活动中的幼儿作品,再把活动重点放在引导幼儿根据树叶造型进行充分想象:象什么,看谁想的和别人不一样。最后再出示那位小朋友制作的“小帆船”作品,进一步拓展幼儿的思路,使幼儿在制作树叶贴画时思维活跃,进行自己独特的创意。幼儿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3、区域活动可作为主题活动的延伸。在集体教育活动中,为了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我们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动手动脑操作摆弄。但是,有时受材料的局限,不得不分组多人合用一些材料,许多被动型的幼儿只能被动观望。那么区域活动便是最好的弥补。还有在集体教育活动中,由于幼儿发展水平的不一致,有些反应慢的幼儿刚有些开窍,由于时间的不允许,被迫终止探索。那么可到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索,再有,集体教育活动结束,个别幼儿对探索的内容,意犹未尽,还有深入下去的需要,区域活动正好可以满足这些幼儿,使其的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如:在“可爱的动物”主题中的集体活动《把小动物变成一样多》,数字认识的不同,使操作次数增多,在一堂课的时间里,难以完成所有的教学目标。这时我们就把这一教学内容放在区域活动中,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通过自己的积极探索,得出规律和结果。孩子在区域活动处于主导地位,他们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主动性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且区域活动的开展使孩子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打破了集体授课的形式。教育的出发点从教师、教材转向幼儿,强调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体,也为孩子对于主题内容的掌握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区域活动可以为更好的开展主题中的集体活动做铺垫,也可以是集体教学的补充和延续。每个教学方式都有自己优势,把教具材料投放到区域里供孩子复习,老师通过自己的观察及时了解孩子掌握的情况,以便指导和帮助孩子掌握这些教学内容。教师对于幼儿的指导也是直接的,教师参与到某个学习的区域,面对5~6名幼儿,指导更有针对性。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和需求,使每个幼儿的都得到均横的发展。三、区域材料设置创主题活动环境《纲要》指出:"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为"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幼儿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由此可见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环境和材料是幼儿游戏的向导和舞台。"这是我们在准备和投放游戏环境和材料时遵循的原则。区域活动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幼儿处于被动、静止状态的局面,不是教师把知识告诉幼儿,让幼儿被动地、静止地去接受,而是教师通过设计,提供可供幼儿操作的环境,特别是各种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得到发展。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儿童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幼儿园区域游戏的教育功能主要就是通过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来实现的。材料是构成幼儿学习环境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在创设区域是应根据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投放难易不同的材料以满足孩子的多方面的需求。如在主题"秋天的童话"的活动中,我设置了有关美工的区域活动,这个活动需要准备许多材料,有难度高的拼贴材料,也有适合中等水平的添画、以及简单的撕贴、制作,这样在活动中就顾及到全体,是每个幼儿都有参与动手的机会和愿望。于是 在《多彩的秋天》这一主题中,我们把网络分成几大块面,根据气候和具体情况分块逐步实施。带领幼儿去户外采撷秋景,收集了各种树叶标本、种子、芦苇、水稻、小麦等农作物,进行树叶拼贴,果实组画,或栽种、悬挂在教室里。收集多种水果、干果投放在区域中,让幼儿用皱纹纸、粘贴纸、水果包装纸进行装饰,成为生动活泼的水果娃娃,陈列在教室中。把幼儿画的枫叶、银杏叶,彩色碎蛋壳、皱纹纸团、蜡光纸粘贴的水果剪下来,和废旧报纸做成的树枝结合,布置成秋天的树,丰富了主题,美化了教室环境.四、让区域活动推动发展主题所有的区域活动并不是在主题活动建构后马上就能创设出来的,可能在刚开始的时候只有两三个区域与本主题有关,但随着主题的持续开展,区域活动会越来越多,有的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有的是孩子们自主地发展下来的,这些区域呈现了自然性、延续性和发展性,推动了主题的深入开展。每次主题活动后,我们进行积极反思,我们认为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是没有生命力的。为此,我们通过自我反思、集体反思的方法,提高组织区域活动的能力,着眼于自己区域活动组织过程来分析自己作出的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借助教师自己的教学档案,包括区域活动设计、观察记录、反思调整、典型案例等进行。如每个主题对区域活动计划表进行反思,包括区域目标、材料的投放、指导,借助区域入区统计记录,区域观察表进行回顾,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调整措施,为下个主题区域活动目标、材料、指导的调整提供依据。如:反思主题区域活动目标与主题是否相符,区域内容对主题活动的开展和深入起到哪些作用;为什么幼儿对今天投放的材料不感兴趣,原因可能为没有介绍材料或材料太难,或不明白操作方法等,提出下周试着从幼儿实际入手的意见。通过集体反思,以“旁人”的眼光来审查自己的区域教育实践,要求教师互相观察彼此的区域活动教学,详细记录他们所看到的情景,每个教师以自己教学生涯所积累的经验去分析问题,促使大家各自思考、重构和扩展自己的经验和理论,大家聚在一起进行研讨。如:观摩后,面对三个主要反思问题:你从活动中得到哪些启发?你有哪些建议?对此活动你有哪些困惑的地方?

孩子们在园一天的活动都是在老师的陪同下完成,面对一班的熊娃娃,老师们的压力可不小。为了保证孩子在园的安全及有条理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建立良好的区域活动常规是前提,也从而使老师在快乐中工作。1)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制定常规要求; 不同班级区域创设不同。小班以娃娃家为主,主要培养孩子交往能力,自理能力;大班幼儿以建构区为主,发展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及合作能力。2)将活动的常规要求落实到实处 ; 当孩子发生矛盾时,要及时阻止。让孩子明白,要大家都遵守活动规则,才能开心地玩。3)活动实践中逐步完善区域常规 ;老师要善于发现活动的细节问题,并思考区域活动与区域常规是否适合孩子的成长学习,孩子是否愿意遵守区域活动及原因。4)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要根据孩子区域活动的情况做好区域活动记录,分析原因,从而制定有效果的措施来引导孩子。总之,区域活动是孩子探索学习,快乐成长的途径之一,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想要开展好区域活动,每个老师都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幼儿园五大领域主题论文

健康:1、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情绪基本安定、愉快。2、逐步学会独立进餐和入厕,在成人帮助下学习洗脸、刷牙、穿脱简单的衣、裤、鞋。学习坐、站、行的正确姿势。3、了解简单的卫生保健知识,乐于接受疾病预防和治疗,认识五官及主要功能,懂得并学习保护。爱吃多种食物,养成喝水的习惯。注意个人卫生,爱清洁。4、知道并学习避开日常生活中电、火、车辆等不安全因素。乐意参加体育活动,发展走、跑、跳、钻、攀爬等动作。社会:1、乐意参加幼儿园各种活动,亲近与自己生活密切的人。喜欢和同伴一起游戏,学习分享、等待与轮流,体验与教师、同伴共处的快乐。2、在成人启发下学习关注他人的情绪表现并作出安慰、关心、助人等简单行为。乐意招呼熟悉的人,学习有礼貌地求助和感谢他人的帮助。3、能从性别、外形等外在特征上比较自己与别人的不同。逐渐接受老师的建议和指示,知道遵守集体生活中的基本规则。4、观察周围生活环境及其变化。喜欢参与各种节日活动,体验节日快乐的氛围。语言:1、学习安静地听他人讲话。听懂日常用语并学习按语言调节自身行为。2、继续学说普通话,乐意用普通话与人交流。能用简单的语言回答别人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需要。3、喜欢念儿歌、听故事、看表演、看图书等,初步了解其大致内容,并乐意表达自己的感受。科学:1、在成人引导下能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物。2、乐意用多种感官感知周围的物品、现象,了解物品颜色、大小、形状、数量、方位等的明显特征,尝试简单的比较、分类。3、喜欢操作、摆弄。尝试提问和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等。亲近大自然,喜爱并学习爱护周围的动植物。艺术;1、在成人引导下,能注意和亲近周围环境中熟悉的诸如树木花草、小动物、交通工具等美的事物,并产生愉悦的情绪。喜欢听音乐和观看美术作品,能借助动作、表情、语言等,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2、尝试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材料和工具进行美术活动,学习用画、拆、搭、剪、贴、揉、捏等技能,自由大胆地表现所熟悉物体的粗略特征。3、学习用正确的姿势和自然的声音唱歌。喜欢用身体动作自由地进行歌表演、做律动。喜欢打击乐活动,能打击简单的节奏。学习和老师、同伴一起做音乐游戏,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情绪。

幼儿五大领域中各领域的核心目标有哪些一、健康领域 情感领域: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认知领域: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动作技能领域: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二、语言领域 情感领域:乐于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认知领域: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动作技能领域: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三、社会领域 情感领域:乐意与他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认知领域: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动作技能领域: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四、科学领域 情感领域: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认知领域: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动作技能领域: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 五、艺术领域 情感领域: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认知领域: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动作技能领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园课程的整合》

【摘 要】主题教育活动打破了学科领域之间的界限,使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促进了幼儿园课程的整合。主题教育活动设计中活动目标应注重培养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活动内容丰富,要与幼儿的生活相联系,采取以游戏为主的活动方式,活动评价注重促进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主题教育活动 幼儿园课程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118-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互相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发展。”“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使幼儿获得相对完整的经验,必须依据幼儿的特点,合理地安排内容,使活动的目标能够综合、灵活地将幼儿的需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由此可知,幼儿园课程的整合符合《纲要》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以儿童发展为本”的中心思想,能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幼儿园课程的整合是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环节,也是改革的重点。

幼儿园课程整合,是将构成课程的各个要素及有内在联系的不同领域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整合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主要着眼于五大领域,以儿童发展为本,目的是激发幼儿主动学习,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主题教育活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确定一个教育活动的主题,将各个领域有机结合后设计活动。活动主题内容的选择比较灵活,可由教师进行预设,也可由幼儿的兴趣生成,还可以由教师与幼儿共同选择确定。首先,教师可以提前预设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也可以在活动中与幼儿共同生成;其次,主题教育活动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都来自于幼儿的生活;最后,主题教育活动应充满趣味性,生动有趣的内容和形式才能很好地满足幼儿“玩”的天性。通过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园课程的整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主题教育活动的目标注重培养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是我国幼儿教育总的指导思想。传统单一科目的教学活动,旨在让幼儿掌握知识和技能,这样的教育活动只能加强幼儿单一方面的发展,忽视幼儿发展的全面性。例如:主题教育活动“中秋节”(大班)。

活动一:快乐的中秋节。

目标领域:语言。

(1)知道中秋节的日期。

(2)了解中秋节的风俗,大胆表达并乐意与同伴交流。

活动二:《八月桂花遍地开》。

目标领域:艺术、健康。

(1)学唱歌曲,理解歌词大意,唱出歌曲的欢快节奏。

(2)通过创编舞蹈动作表现歌曲。

(3)轻声演唱,和大家声音保持一致。

活动三:欣赏《静夜思》。

目标领域:语言、社会。

(1)有感情地朗诵所学古诗并理解含义。

(2)幼儿间相互交流讨论,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环境的寂静以及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活动四:做月饼。

目标领域:综合。

(1)通过观看录像,幼儿了解制作月饼的工具、材料和制作方法。

(2)积极体验亲自动手做月饼的快乐,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3)与同伴协调使用工具,活动后共同清扫环境卫生。

以上主题教学活动目标涉及五大领域,活动过程中将教师预设目标和幼儿活动生成目标相结合,根据活动进程调整教学内容,对幼儿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了幼儿的需要。

二 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注重丰富性,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

整合(综合化)作为教育内容的组织原则,指的是加强内容之间、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经验以及学习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帮助儿童把从各方面、各领域和先后获得的各种经验加以统整和贯通,增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和实施时,尽量整合各学科(领域)的内容,并且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才能引起幼儿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才能

使幼儿学以致用。以“中秋节”主题教学活动为例:

活动一:快乐的中秋节。

教学内容:(1)幼儿讲述有关中秋节的故事;(2)老师根据情况,鼓励幼儿将有关中秋节的故事叙述完整;(3)老师叙述《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幼儿根据叙述发挥想象画出月宫。

活动二:欣赏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

教学内容:(1)学唱《八月桂花遍地开》;(2)学跳扭秧歌,并根据节奏创编动作,自由舞蹈。

活动三:欣赏古诗《静夜思》。

教学内容:

(1)欣赏《静夜思》完整的电脑课件,观察、交流和讨论画面,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2)教师叙述中秋节的由来:北宋太宗年间(976~997年)确定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中秋节,又称秋节、丰收节、团圆节等。中秋节这天,月亮最大、最圆、最亮,中秋夜月亮升起时,全家人要围坐在庭院里,祭月、赏月、吃月饼、饮美酒。圆圆的月饼象征家人团团圆圆。(3)再次欣赏课件,感受古诗中寂静的环境,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4)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活动四:做月饼。

教学内容:(1)认真观看录像,了解月饼制作的过程。(2)相互交流制作月饼工具的使用方法。(3)与同伴交流自己想象的月饼的样子。(4)游戏活动,师幼共同制作月饼。(教师注意提醒幼儿少放馅,轮流使用制作月饼的材料和工具。)(5)烤制月饼,共同品尝做好的月饼,增强幼儿的成就感。

“中秋节”主题教学活动的内容涉及各领域,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教学内容整合时,不能简单将学科领域的知识简单拼接,形成“大拼盘”。并且选择内容时将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平均分配或选择齐全也是错误的,找到一个切入点,注重幼儿的兴趣并与之生活相联系,将所选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主题系列活动可以有效地利用各领域的特色,将各个领域的内容配套结合并应用,使幼儿在学习中自然地接受,减少相关内容的重复实施,提高活动效率。

三 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注重以游戏为主,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主题教育活动可以是以教师计划为主的教育活动,也可以是以幼儿生成为主的教育活动,但无何种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都应该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幼儿是“对话”的伙伴关系。教师在幼儿的活动中承担着多种角色,是集引发者、帮助者、支持者等为一身。例如,主题教学活动“中秋节”,活动一,“快乐的中秋节”活动中,老师引导、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与交流中秋节的相关内容;活动二,师生共同交流秧歌舞的动作,教师帮助幼儿创编舞蹈动作,鼓励幼儿自由跟随歌曲进行舞蹈,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游戏是幼儿教育的重要途径,正如莎士比亚所说,游戏就是小孩子们的工作,因此,游戏作为有效的教育方式,运用于幼儿参与的各项活动中。

幼儿通过教师创设的游戏环境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创造性的发挥,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游戏中教师是幼儿重要的合作伙伴,是幼儿的玩伴,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将月饼做成各种形状,解放幼儿的思维,最后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香甜美味的月饼,师幼感受着成功后的喜悦。

四 主题教育活动的评价注重促进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发展

活动评价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推动活动进行,在活动反思中促进教师发展。在实施中,要从活动目标出发,总结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解决策略。特别是教师,应该对照目标和结果,反思过程、分析问题。将每一次的活动进行归纳,形成新的工作策略,并将工作经验推广应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中秋节”活动的目标之一是:了解中秋节的相关风俗习惯,乐于大胆表达并与同伴交流。可是活动结束却发现有五六个幼儿不愿意与其他幼儿交流,表现出无法集中注意力甚至独自玩耍的现象。过后,教师了解到,这几个幼儿由于家长不重视,没有认真地给孩子讲解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因此,孩子对此几乎一无所知。活动之后的反思中,教师总结出应充分地进行活动准备,为目标实现提供必要的条件。

活动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幼儿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单一地判断好与坏。首先,活动评价应兼顾全面性和差异性,《纲要》中明确强调“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视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从只关注幼儿的智育转向关注幼儿多方面的协调发展。通过活动评价让幼儿充分地发现自我、了解自我,进而相信自我。其次,活动评价应注重质性评价。所谓“质性评价”是指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阐释对象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意义,促进理解。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对幼儿的活动进行细致观察,并做观察记录,特别是对细节应针对性地进行分析与研究,结合每位幼儿的特点提出解决对策或分析意见,为幼儿的发展评价提供依据。

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使幼儿的德、智、体、美多方面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与强化,有效地推动了幼儿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幼儿能主动地进行活动并在活动中真正体会到快乐。

论文主题区域活动大班

探究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论文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为了使幼儿园大班的学生能够快乐地成长,现在大部分幼儿园都认识到了区域活动的重要性,已在各自校园内开展了各式各样、丰富多彩,富有创新型、挑战型的区域活动。但是在设置区域活动这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师指导能力较弱、区域活动内各种器材的投放和准备不合理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幼儿园应加强区域教学方面的研讨,积极改善区域活动方面的问题,给幼儿园大班的学生一个快乐的学习天地。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大班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和探索的活动。幼儿园区域活动不单单是符合幼儿爱玩的天性,还能够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也是能够促进幼儿快乐成长的有效方式。然而,这种能促使幼儿快乐成长的学习方式在当前的幼儿园里实施起来却是难上加难,给教师带来烦恼,需要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加以解决。

一、幼儿园大班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幼儿园大班的学生相对于中班和小班的学生来说,独立性和自主性比较强,基本能够独立地在活动区域内自由的活动,也能和其他小伙伴快乐地玩耍。与伙伴玩耍时也能够表达自己想要的观点并且与伙伴分享,但是在区域活动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1.教师指导能力较弱

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一般只是向1或者2个区域进行重点指导,有一些区域的问题就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还有教师只是关注幼儿园大班的预设目标,因此忽略了幼儿园大班学生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和要求,不能够在此时及时地给予支持和解答。区域活动不仅能够满足幼儿园大班学生的成长要求,而且也是幼儿园大班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有的教师认为,即便开展了区域活动,只是把它当成集体活动来进行,没有认识到区域活动与其他集体活动之间存在的差别。也有一些校园没有建设多种多样的活动,活动区域的教材单一,让幼儿园大班的学生在区域活动内自由活动,不给予指导,这些都体现了教师指导能力弱,必须寻求对策。

2.区域活动各种器材的放置和准备不合理

学校给幼儿园大班的学生提供一些比较简易的活动材料,不能好好利用自然物品和一些旧物品,使得活动器材单一,根本就不能为幼儿园大班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提供需要,因此,阻碍了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展开。区域内有一些器材一放就是一两个月,有的甚至是一两个学期,有的甚至没有变化。还有些器材的投放位置忽视了幼儿园大班学生的乐趣,没有新鲜感,因此没有起到区域活动本该有的作用。

二、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的对策

1.教师要在区域活动中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教师的指导主要以观察幼儿园大班学生为依据。要依据幼儿园大班学生的能力,将他们划分为几个小组,便于他们在进行区域活动前,教师可以有倾向性地向他们展示新的教学用品。这样的做法既可以让幼儿园大班学生先了解教学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又可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满足他们内心深处的好奇心。教师在幼儿园大班学生进入该活动之前,可以先让一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为他们展示教学用品的制作方法,使他们自由的发挥,从而带动其他学生的发展。观察幼儿园大班学生是教师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前提。教师要观察活动内每个学生的制作情况。若是在区域活动中呈现的问题,要立即给予解决方法。教师与教师之间要互相配合,教师要重点观察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及时给予解决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快乐的成长。

2.区域活动器材的合理放置

区域器材本身就能引导幼儿园大班学生形成活动目的.,例如,算盘、图书、拼图等,教师可以提供记录的材料,让幼儿园大班学生进行自主操作;不仅可以提供放大镜,让充满好奇心的幼儿园大班学生自主实践,快乐地与大自然接触;还可以制作一个统计表让幼儿园在操作中就能学习统计,更能深入地了解操作。

区域的创建要依据幼儿园大班学生的个人特点,比如有的学生缺乏一些经验,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区域设置不能太多,通常器材的投放应该要集中一点。有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经验,有一定的动手制作能力,器材的投放适量增多,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并激起他们的乐趣;还有的学生说话能力较强,聪明伶俐,教师不单单要增加器材的数量,而且放置的器材应更具有挑战性。因此,每学期初教师应该要从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测评,了解他们的能力。在此方面上,教师要不断地满足幼儿园大班学生的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器材,尽可能让教学用品运用到每一个学生上。

总之而言,区域活动的展开对幼儿园大班学生来说是很重要。活动不一定能够给他们带来学习、发展和成长,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指导,那带来的效果就会很不一样,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要尽量满足学生心中的好奇心,使他们能够在这一阶段中快乐地成长。

幼儿园区角是幼儿活动与学习的场所是教师根据 教育 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以下是我精心收集整理的大班区域活动主题方案,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大班区域活动主题方案1

区域游戏是在正确的教育观, 儿童 观指导下,使儿童的认识水平、个性品质、社会化能力得到积极主动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结合主题活动和我园的教学特色开展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丰富有效的材料,引导幼儿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主动探索、学习,区域活动是体现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育于游戏中的形式好之一。

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大班年级组一共开设了民间游戏区、 编织 区、美食区、印染区、服饰区、剪纸区、益智区、科发区、建构区、阅读区、表演区等,坚持每天开展游戏活动,指导幼儿动手、动脑,积极地与材料相互作用。

一、材料的投放

1、结合幼儿园教学特色——民间游戏,挖掘农村资源,共同制作游戏器材。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有很大一部分的材料是来自对各自幼儿家庭的废物搜集。比如瓶子、竹竿、绒线、纸板、草席等等,都来自幼儿和家长的共同收集并进行制作。幼儿对各自带来的游戏材料都很感兴趣,我们投放以后,都纷纷去尝试着玩。这样,在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提高的前提下,也进一步开发了农村资源。

2、巧用区域活动器材,让幼儿人人参与各种活动。

民游器材种类繁多,如:民间游戏区器材有很多的品种,如:沙包、抽陀螺、滚铁圈、抬轿子、竹竿舞、跳布袋、旱龙船、踩高跷、抛绣球、推小车、风车、竹蜻蜓等近30个品种,但每班每种的数量较少,我们便把所有大班的民游器材集中起来进行整理分配,责任到班,每班负责管理5、6种,然后设计游戏方案和安排表,这样就可以让大班的所有孩子都能玩到所有的民游器材。

3、区域材料能做为班级主题活动的延伸。

区域活动做为班级主题活动的延伸环节,及时地把主题活动进行过后的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中,让幼儿们在区域活动中继续进行相关的主题探索与操作活动。美工区里的材料基本上都是主题活动开展后投放的,这样幼儿基本都了解了怎样操作,也更感兴趣了。

二、幼儿在活动中的发展

1、给幼儿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表达和表现。

我们常常在一旁无声地观看孩子们的表演,尽量不去打扰到他们,充分满足了幼儿表达和表现的需求,对幼儿的全方位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

2、仔细观察幼儿发展中的个体差异,对活动作出相应的调整。

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发展上也是不竟相同的。我们在民间游戏区设计了“旱龙船”的活动,能力较好的幼儿既能按照规则玩,还能自己组织进行比赛;但是有几个幼儿不会玩,还有对活动不感兴趣。于是我们就针对这样的差异性作出调整。我们把“同色的一双旱龙船”该成了“不同色的旱龙船”的游戏,如一只是绿色,一只是黄色,那么就可以按照颜色进行直观的喊 口号 进行游戏。游戏器材适当调节后,能力差的幼儿也有了很高的游戏兴趣。

三、良好的师幼互动

1、随时观察幼儿活动的情况,给予及时的引导、帮助,满足幼儿的需要。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区域活动中,我们能够留意观察每个孩子的兴趣操作情况和恰当的时机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与孩子们一起探索、操作、发现、讨论、解决问题,真正体现孩子们的主导地位,而不是在发现问题时,把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强加与孩子。

2、用儿化的评价语言促进区域活动更好地开展。

如果有必要,我们常常深入到孩子中间去,了解他们的玩法、规则意识等,我们还常用“耶”、“真棒真棒啊”、“加油”等等儿化的语言对幼儿进行评价,并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通过努力,虽然孩子的游戏水平所提高,但在很多方面还是存在着问题,如在手工区活动时,有的孩子会相互模仿,动脑不够;在民间游戏区,孩子们的积极性不够,往往会产生游戏的倦怠感;在表演区中,孩子交往性的语言还欠缺,因此,在以后的游戏开展过程中,我们要组织形式各样的幼儿活动来激发幼儿游戏兴趣。我们准备把游戏展示、活动比赛等形式加入到幼儿活动中去,班与班之间能跟深入的交流活动,取长补短,让每个活动区能精致的呈现,也让孩子们都能尽情的游戏。让每个孩子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提高自我,使得我班孩子的游戏水平上升一个新的台阶。

大班区域活动主题方案2

一、幼儿园区角游戏内容

区角游戏的区域包括角色娃娃家、建构区、阅读区、音乐表演游戏区、美工区、科学发现区、自然角、益智区、操作区、玩沙玩水区等。

二、区角游戏的设计与指导的原则

区角游戏的设计与指导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适宜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体化原则。

三、各年龄层区角安排

小班:娃娃家、建构区、阅读区、美工区、自然角、操作区。

中班:娃娃家、建构区、阅读区、美工区、自然角、操作区。

大班:娃娃家、建构区、阅读区、美工区、科学发现区、益智区。

幼小衔接班:表演游戏区、建构区、阅读区、美工区、科学发现区、益智区。

四、各年龄层进区时间

进区时间:小班每天保证2小时,中班每天保证1个半小时,大班每天保证1小时,幼小衔接班每天保证40分钟。

进区时间参考:餐前、餐后、下午游戏时间、离园活动等等。

五、区域活动要求

1.各班教师设计适合本班幼儿特点的区域活动,并根据主题活动的更换不断更新区域材料。

2.教师要保证每天幼儿进区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质量,并做好相关的记录。

六、各年龄层区域活动内容参考、目的及教师指导

大班区域活动主题方案3

【活动目标】

1、通过自主活动,发展幼儿的动手探索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2、乐意共享自己的和别人的快乐。

【活动材料准备】

音乐区:钢琴、铃鼓、响板

动手区:编制板、细纸条

认知区:小动物图片若干

实践区:火腿肠,小刀

游戏区:娃娃家所需材料

计算区:数字卡片、计算题板、水笔

探索区:鸡蛋若干

生活区:筷子、小碗、菜、鞋带

【活动过程】

一、导入主题

1、谈话活动:你们喜欢玩区角活动吗?(在上次的活动中王定涣学会了系鞋带的本领,还有的小朋友发现了磁铁的许多秘密)

2、要求活动时保持安静,专心操作、探索,不影响别人。遇到困难,不怕失败,不轻易放弃。

3、介绍新增设的区域:今天在探索区放置了蛋宝宝,等会请小朋友动脑筋让蛋宝宝站起来,好吗?

二、幼儿自主活动

1、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进入活动区活动。

2、教师观察幼儿的活动,对个别新材料,个别幼儿作适时的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探索,及时捕捉幼儿的创造表现,给予肯定。

3、发现幼儿遇到困难想放弃时,给予适时指导,争取取得成功。

4、活动记录:今天在探索区放置了蛋宝宝,并要求幼儿利用教室里的各种材料让蛋宝宝站起来,活动刚开始时,一起玩的几个幼儿都徒手想让蛋宝宝站起来,试了好些时间也不行,于是陈一鸣想起了去拿一块长方形,中间有镂空的积木,结果蛋宝宝站起来了,经他的提醒,旁边几个幼儿也想到了用积木让蛋宝宝站起来,后来,他们又找到了杯子、瓶盖、瓶子等各类材料,都能让蛋宝宝站起来。

三、师生交流共享:

1、让幼儿展示、介绍作品,部分展示在展示栏中,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及成功感,并体验并分享自己的和别人的快乐,并引导幼儿大胆的表达自己的作品及成果。(王定涣表演弹钢琴、林子怡把编织的生梨展示给大家看等)

2、请幼儿讲讲活动中有没有遇到困难,遇到了怎么做的。鼓励大家遇到困难不要放弃,想办法克服,就会学到更大的本领。

3、共同收拾各类教玩具。

大班区域活动主题方案4

一、幼儿园区角游戏内容

区角游戏的区域包括角色娃娃家、建构区、阅读区、音乐表演游戏区、美工区、科学发现区、自然角、益智区、操作区、玩沙玩水区等。

二、区角游戏的设计与指导的原则

区角游戏的设计与指导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适宜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体化原则。

三、各年龄层区角安排

小班:娃娃家、建构区、阅读区、美工区、自然角、操作区。

中班:娃娃家、建构区、阅读区、美工区、自然角、操作区。

大班:娃娃家、建构区、阅读区、美工区、科学发现区、益智区。

幼小衔接班:表演游戏区、建构区、阅读区、美工区、科学发现区、益智区。

四、各年龄层进区时间

进区时间:小班每天保证2小时,中班每天保证1个半小时,大班每天保证1小时,幼小衔接班每天保证40分钟。

进区时间参考:餐前、餐后、下午游戏时间、离园活动等等。

五、区域活动要求

1.各班教师设计适合本班幼儿特点的区域活动,并根据主题活动的更换不断更新区域材料。

2.教师要保证每天幼儿进区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质量,并做好相关的记录。

六、各年龄层区域活动内容参考、目的及教师指导

大班区域活动主题方案5

一、活动目的:

目前区角活动已经普及了我市各类幼儿园,但存在区角设置形式化、杂乱堆砌化、装饰化等现象,为进一步规范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区角的设置、材料的投放及对区角的指导,特举办本次现场交流活动促使区角活动成为我市幼儿园的一项主要的常态化课程形式,以期提高区角活动的有效性,从而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学科化、知识化倾向,不断落实《指南》精神。

二、交流对象:

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

三、交流办法:

1、要求各级各类幼儿园全部参与,并根据“新密市幼儿园区角活动评价标准”进行准备。

2、统一时间由省、市示范园业务园长分组进行现场交流指导。

3、根据交流情况及复验结果最后确立“区角活动示范园”进行命名表彰。

四、交流流程:

1、业务园长介绍幼儿园区角活动开展情况及本学期研究主题。

2、分组查看区角活动相关资料档案。

3、实地考察区角创设及活动开展情况。

4、集中意见反馈、交流指导。

5、各组负责人对本次活动情况进行 总结 ,发电子稿(图、文)到市教研室。

五、交流时间:

月20日—月31日

大班区域活动主题方案相关 文章 :

★ 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总结

★ 大班区角游戏活动方案

★ 幼儿园区域活动计划

★ 2017大班区域计划三篇

★ 大班区域活动观摩方案

★ 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教学反思

★ 幼儿园大班语言主题活动设计方案

★ 幼儿园区域活动有哪些

★ 大班区角游戏计划

★ 小班活动区域设计方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