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关于月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关于月的论文题目

据说,今年的中秋,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我好生期待。我期待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期待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我期待着“圆圆的月亮爬上来……然而,很遗憾,八月十五的夜,我找不到月亮。自我安慰吧,或许,吴刚的桂花酒还没有酿好吧!或许,嫦娥的女儿装还没有扮妥吧!或许,调皮的玉兔在月亮山跑丢了,月宫的大门不敢打开。总之,八月十五的夜,无风无雨,我却找不到月亮。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十六的夜,我总能找到圆月亮吧?晚饭一过,我拖了席子,仰面躺在屋顶阳台上,静静等待着和月亮约会。我听见,远处山村的犬吠;我听见,耳边蟋蟀的吟唱;我听见,树叶和微风的亲吻;我听见,邻家的几个老太太不知疲倦地闲聊……夜空没有飘动的乌云,也没有闪烁的星星,只有单调的朦胧,于是,渐渐地,夜来香的浓香,桂花的残香,还有远远飘来的烧秸秆的味道,伴着我渐渐粗重的呼吸,都渐次朦胧了。我飘忽的意识在飞,飞过城市的林立高楼,飞过城市的万家灯火,不知不觉中,回到了儿时的故乡。那时候,月亮总是很皎洁;那地方,月亮总是清亮;那岁月,月亮下的故事总是很多很多。我常常有一种遗憾,乡村的晚饭总是很晚,以至于总是看不到月亮是怎么升起来的。常常是一抬头,她就笑咪咪在天上了。乡村的欢乐立刻开演。男孩子玩耍的地方常常选在村西头的沙岗上,有时也选在村北的沙河滩上。“甩龙”“摔跤”、“斗鸡”、“摸树猴”、“攻山头”……男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常常体现在游戏中。摸树猴掉下树,从十多米的沙岗被打下悬崖,头上被土块打肿了包,鼻子被拳头打喷了血,门牙不知怎么被碰掉了,手指头被木棍误伤了,“伤兵”时有发生,“阵亡”也屡有出现,但大人似乎并不多过问,我们也严守“组织秘密”。以至于若干年后见面,还在对方身体上寻找自己留下的“战果”。汽车的喇叭带来一道白光,我睁眼看时,邻家屋顶多了一轮娇羞的满月。我和月亮约会,到得很早却迟到了。我还是没有发现月亮是如何升起来的。这城市屋顶的月亮对我很是陌生。说满月,其实并不大,还有些朦胧和倦怠,红红的脸,喝醉了一样,少了几分灵气,多了几分沧桑。

娃,你这样造,你爸妈会伤心的,自己学着写

论中国古诗中的月亮摘 要: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它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而月亮本身安宁与静谧的情韵,创造出静与美的审美意境,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关键词: 月亮、象征、思念、失意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有人马上会想到与月亮相关的诗词:“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这些诗词虽然写的是同一个物象——月亮,但是月亮在不同的诗词中其象征意义是各不相同的。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是非常丰富的,关于它的诸多象征意义,已有许多人从文化原型、诗词鉴赏等角度作过许多分析,且成果斐然。拙文则想以中国的古典诗词为基础,粗略谈谈中国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一、月亮是美的象征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月亮成为文学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题。《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注意到了月之美。到汉魏六朝,月更成为诗文歌赋的直接描写对象。南朝周祗《月赋》形象地描述了月的美感:“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月被赋予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而当月与世间山水相结合,便会构成更加清美的景致。谢庄《月赋》写道:“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秋月的纯净之美在山水的背景衬托下得到表现的;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有一种化景作用,能赋予山水景物以独特的神韵,陶渊明《闲情赋》云:“月媚景于云端。”一方面说明月本身是美的,另一方面说高挂云端的明月可以为世间景物增添美感。写月的诗,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唐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的月光存在。北宋词人张先在《青门引》中写道:“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描绘的是溶溶月光居然把隔墙的秋千影子送过来,令人想象荡秋千的丽人那轻盈翩跹的身影,微妙地表现出词人怀念情人的心绪。张先《木兰花》中也有:“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表现清明月色中飘过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将自己内心中浮漾的前尘旧梦融入这“无影”画面中。这些诗,皆因月如梦似烟般的清澄和恬淡,而被罩上一层模糊不清的“朦胧色”,也给人们一种朦胧的美感。“新月如眉,让人想起玉阶伫立楚楚动人的月下佳人,构成一种恬淡婉约的宁静之美;烟月迷蒙,弥漫着难以名状的轻忧淡愁,构成一种朦胧戚楚之美;花月披离,余香袅袅,象征典雅艳丽之美;皓月当空,通脱潇洒,象征着雄浑高古之美,不尽的象征创造着不尽的月亮审美世界,无数的心灵创造着无数的月亮审美形象。”月亮给人的美感,是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纯净的。写月之诗中,月亮意象的出现,使得全诗的意境立刻变得优美起来。如《春江花月夜》一诗中,春、江、花、月、夜是全诗的背景,而月亮又是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纽带,贯穿上下,触处生神。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构成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全诗的意境是如此优美宁静,可以说,《春江花月夜》一诗创造的优美意境是空前绝后的。而作为冲淡派大师的王维,其诗作的风格是闲、静、淡、远,其诗作的意境也是十分优美的。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此诗意境,不仅如施朴华评价,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诗人在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和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相一致。明月来相照在诗中不仅与“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整首诗的意境之优美,让人有“余音绕梁”之感。月亮不仅本身给人以美感,而且也象征了女子的美貌。翻阅《诗经》,我们会发现,月亮在诗中象征了女子的美貌,这从《东方之日》、《月出》中均可以得到印证。其中《东方之日》中以“东方之日”、“东方之月”象征女子的容貌,是富有创造性的。马瑞辰说:“古者喻人颜色之美,多取譬于日月。”(《毛诗传笺通释》)这对以后的作家和民歌创作都有很大影响。如宋玉《神女赋》写美女:“其始来也,耀乎白日初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光”,韦庄有“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名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它对我国以月喻美人、以月来表达相思之情的诗歌传统具有开创意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大绍兮。劳心惨兮!”这是一首月下怀人的情诗。诗中的“皎”、“皓”、“照”都是形容月光皎洁明亮,“僚”、“懰”、“燎”均是形容女性的美貌。“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毛传》注曰:“妇人有美白皙也”。皎洁的月光使人联想到美人的白皙明艳,高悬的明月暗示美人的可望而不可及。朱熹在《诗集传第七·陈风之十二》中评此诗曰:“此亦男女相悦而思念之辞,言月出则皎然矣,佼人则僚然矣,安得见之而舒窈纠之情乎?是以为之劳心而悄然也。”傅绍良曾指出:“《月出》中的明月,便是诗人抒发其相思不得、愁闷难遣幽怨之情的自然背景。”我认为,此时月亮已不仅仅作为背景渲染了,在《诗经》时代,我们的先人已将许多情感寄托在明月中,月亮象征美、寄托相思,应该说是月亮的传统象征意义。其实,以月来象征人的美貌,不仅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出现,而且,以月喻人还不局限于女性,漂亮的男子也可以用月亮来形容其美丽。阿拉伯的著名民间神话集《一千零一夜》中就经常出现以月亮来比喻人的美貌。例如《戛梅禄太子和白都伦公主的故事》中就有:“后来王后怀孕,妊娠期满,生下太子,如同十四晚上的月儿那样美丽可爱,就取名戛梅禄·审曼。……他那柔和和妩媚的脸蛋,显得格外漂亮,象十四晚上的月亮那样美丽可爱。……人很漂亮,像月儿一样美丽。”二、月亮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1.月亮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本文前面已说过,在《月出》这首诗中,月亮就已经用来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之情了,可见这一象征意义的渊源之久远。傅绍良在《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与哲人风范》一文中这样说过:“在情感寄托阶段,月亮已由独立的客观景物内化为人类情感的组成部分,创作主体以象征、移情等手法,将自我感情倾注到月亮意象上,主客体通过某种特定的感情活动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确,纵观古代与月相关的诗,借月抒情的作品不胜枚举。题材有闺情、乡思、送别等等,这些都成为月亮诗的基本主题。而这些主题中,尤以爱情诗数量居多,成就居高。这也许同月亮的原型象征意义——以月喻人美丽相关吧。《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这是一首思妇怀念远游丈夫的闺情诗。开头写景,把主人公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夜深人静,明月皎洁,流光透过罗帐洒在床上。她一人独守空帏,寂寞凄凉。因此这明月的流光便成了诱发物,引出她积郁内心的不尽愁思。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其二)中也有:“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岁寒无与问,朗月何胧胧”的借月抒情之句。作者通过抒发秋夜月上窗棂时心中产生的孤独无偶的悲凉之感,表现了诗人思念亡妻的无限伤痛之情。月亮的清晖照在诗人空荡荡的床上,诗人在床上辗转反侧,心中思念亡妻的情感不断加深。“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则把思妇的相思举动生动地表现出来了。思妇看到了月亮便勾起了心中的思念,因而无比烦躁,想把月亮拒之眼外,以免又勾起相思。可是把帘子卷起来,月影还是赶不走,不停地拂走捣衣砧上的月影,但怎么拂它都在。相思之情,无法排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则将相恋中的男女心态逼真地描写出来了。二人相隔很远,心中爱的语言不能直接地向对方表达,只能望着月亮排遣相思之情。杜甫在他的《月夜》中也曾写到:“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的一开始是既突兀又形象。诗人身在长安,不写长安的月夜,却突然写起鄜州的月色,不写自己怀念妻子,反而写妻子想念自己。这种写法超越常规,但仔细品味,却很有一番深意。正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在思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想念自己,所谓“月圆人不圆”,这是夫妻离别后的共同感叹!诗人通过望月把自己真挚而凝重的相思之情流露无疑。借月抒发相思之情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莫过于南宋吕本中的那首《采桑子》了:“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作者写一位思妇,夜不能寐,独立江边楼头,对着一轮明月,产生无尽的离愁。同是一轮明月,它有着皎洁明亮,南北东西,处处随人的特征。它多么像一位忠实而多情的伴侣,如影随形,依依不舍。可恨我的夫君,他却不能像这轮明月,总是离家别妇,远走他乡。让我独守闺房,孤单寂寞。在此词中,月亮在上片是正面形象,它温情脉脉,反衬出丈夫的浪迹天涯和自己的无穷别恨。而词的下片,作者又从月亮的暂满还亏特征设喻,月亮此时又成了反面形象。这位思妇从分离的经久,又想到欢会的短暂,夫妻恩爱,相对厮守的时间总是稍纵即逝,恰恰相反如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月之中,团团当空,能有几时?亏缺的月亮又正面衬托丈夫离家时长日久和离愁别恨的痛苦。总之,女主人公思夫不得,便寄情明月,正比反比,俱是相思离愁。L·克兰默在《灯宴》(1916)的序言中谈到了月亮这个在中国诗坛上无所不在的象征:“月亮悬挂在中国旧诗坛的上空。……(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苍白的观众,而她所知道的一切隐秘、激情和欢乐,迅速地崩溃或是慢慢地腐烂,……她把远隔千山万水的情侣思念联结起来。”2.月亮也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月的思念古典诗词中望月思乡也是很多诗人都涉及的传统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成为诗人乡愁最无言的见证,诗人怀念家园、亲人的情思,常寄托与明月,真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思故乡”是由“明月”而“故乡”的联想,是人们共通的心理体验。无行思家是一种典型情绪。作客他乡的人,思乡心切,总想望见家乡,于是登高远眺。尽管瞻望不到,但只要距离不是太远,总还是可以给自己的心情一种安慰。但如果相隔千山万水,那纵使是“望尽天涯路”,也依然是“悲故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王粲《登楼赋》)“举头望明月”倒能使千里外的他乡游子产生一点“望乡之情”。因为此时的月亮正成为游子故乡亲人之间的中介,大家的视线都在月亮上相交,月亮在人们的心理上缩短了地理上的距离,犹如来自故乡的乡人给游子以特别亲切之感一样。“君从故乡来”(王维《杂诗》),他不但带来了亲人的信息,而且由于他刚从亲人身边来,他身上仿佛还散发着亲人的体温。这样,故乡来客成为故乡和他乡的中介,在游子的心中,“客从故乡来”的亲切感与望乡思乡之感同出一辙。月夜思乡是美丽的。类似的诗还有: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卢纶:“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晚次鄂州》)徐桢卿:“故园今夜月,迢递向人明。”(《月》)陈后山:“不应明白发,似欲劝人归。”(《十五月夜》)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朋友,彼此都心存美好的愿望,都希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个普普通通的月亮,经过人们的一番加工,成了最能表达人们的离愁别恨之物了。3.月下相思,还有一种特殊的类型,便是边塞诗里的月下相思。戍边的将士在寥廓凄清的边关,他们更加想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可“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片思念之情无法让亲人知晓,于是他们只能把这段情愫寄托于明月和胡笳箫管。边关本是寂寞苦寒之地,这种月下相思的诗往往更是充满悲凉凄苦之情。例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所见的月下景色。回乐烽前的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犹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样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月夜下的边地寥廓凄情,闻笛而引起的普遍的望乡之情,感慨至深;这真是“意态绝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百读不厌”的千古绝唱啊!这类边塞诗还有许多,如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的《听晓角》:“边霜昨夜随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李益作为写边塞诗的高手,从明月、乐声入手,将征人的边愁乡思弥漫于诗句的字里行间之中,征人的月下相思,的确另有一番风味。4.月下相思,不仅仅表达了我们的传统情感,在有的诗人笔下,它也有着特殊的用意。如曹操在其《短歌行》中有这样的诗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诗人把“明月”比拟成他所思念和向往的贤才。他感到思念和向往的贤才,不能为自己所招纳,正象天上的明月,可望而不可及,可爱而不可掇,因而使他心中的忧虑之情如永不止息的流水。这更表现了诗人招贤纳士、思慕人才的迫切心情。曹植在《七哀》中也有这样的诗句:“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这首诗是在曹植后期不幸的境下写的。表面上是写一个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与哀怨之情,实际上是诗人在政治上被遗弃后产生哀怨心情的曲折吐露。诗人从明月着笔,即景生情,叙写夜深人静的晚上,一轮皎洁的明月悬照高楼,明彻如水的月光在徘徊徜徉,照见高楼上这位哀愁的思妇,正思念丈夫而悲叹不已,她心底埋的缕缕哀思,就象晃动着的明媚的月光,在轻轻地叩动她的心房,此时此景和思妇之情完全融汇在静谧优美的月景之中了。而实际上,诗人要表达他对政治的态度也正像这位思妇一样。以思妇在月下哀叹来表达自己的身世之感,可谓形象之至。三、月亮是失意文人的寄托《淮南子·览冥训》中有这一样一段记载:“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经过历代诗人的反复吟咏,这一神话原形逐渐成为失意的情感象征: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怀才不遇,仕途潦倒、孤独无依、屡遭苦难之时,也常常把这种情感寄托于月,月亮在失意者笔下成为了孤月、冷月、寒月。杜甫的《月》诗中有“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的诗句。诗人借写嫦娥,来写自己孤寂悲凉的人生晚境。寡居月宫的嫦娥,无法忍受月宫的孤寂苦寒,她只得独自一人,自斟自酌,以洒打发死一般寂寞的日子。诗人孤身年老,漂泊西南,有家难归,这和嫦娥的处境多么相似!李商隐也写道:“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表面看去,诗人是在诉说月中嫦娥的孤寂冷清,实则包含了诗人的顾影自怜。作者借嫦娥曾偷食仙药飞升月宫的传说,来比喻和象征自己也曾想“蟾宫折桂”,后因不幸被牵入牛李党争,不但无法施展政治抱负,而且落魄终身,因此清冷与后悔之情,溢于言外。诗人置身于月光下,遥想月宫中失意的嫦娥,自然与诗人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相契合。但中国的诗人是善于逃避现实的,当他们政治上受打击,生活上遇到困顿时,有的人颓唐厌世,极其消沉,而有的人则泰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苏东坡就总结出一条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大自然成为士大夫们逃避现实的好去处,此时的月亮已不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象,它成为诗人自身飘逸风采、潇洒气度的象征了。王维《竹里馆》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这首诗里,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诗人尽情地享受着这片宁静,甚至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成为大自然的有机体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实际上是诗人自己,大自然已被人格化了。月光衬托着诗人宁静自适的精神境界,月亮在诗中表现出来的虚静,主要的目的是在于表现心的虚静。正如傅绍良所说:“在哲理升发阶段,月亮不仅是主体情感的组成部分,而且还是一个蕴含着独立和永恒意志的复合物象。创作主体在将月亮内化为自我情感的同时,还有意识地将自我外化为一种自然的存在物,以感受和体验那一种超然物外的情趣。”四、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月亮孤悬天际,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意识和历史意识,让人们产生一种寻求生命真谛的哲人式的感悟,它启示着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在这种心态中,明月意象常作为永恒的象征。诗人站在月光下便有一种掩饰不住的思古幽情,月亮此时也成了阅尽沧桑的见证。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曾写道:“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在月下神思飞跃,他将月亮与人生紧紧联系,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李白的《把酒问月》更是将月亮的哲理升发上升到一个高度:“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作者描述了月亮的不可知性,他剖析月亮运行的空间轨迹,表现月亮由升到没、从秋复春、幽静孤寂的变化规则,提示月亮所蕴含的生命启迪。他通过对人与月在时间上的差距,突出人生的悲剧性,同时也提示了人生真趣和价值:人生是短暂的,其间有不尽的坎坷、曲折、孤独、寂寞。但沉浮交替,幽寂虚静又正是宇宙万物的真谛,何须让有限的人生去承担那些无益的忧虑呢?人类虽然不可能永远享有生命,但其精神和理性却可以永远享有宇宙。只要明月常相伴,忘却尘世的一切,人生就会像明月一样自由自在。在这些诗句中,皎月横陈,朗照乾坤,引发了人事历历、岁月悠悠、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喟然长叹,月亮则成为宁静而永恒的存在。月亮在中国人眼中是永恒的。有意思的是,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一段著名的对白:“罗密欧:姑娘,凭着这一轮皎洁的月亮,它的银光涂染着这些果树的梢端,我发誓——朱丽叶:啊!不要指着月亮起誓,它的变化是无常的,每个月都有盈亏圆缺;你要是指着它起誓,也许你的爱情也会像它一样无常。"我不知道西方人是否认为月亮可以作为永恒的代表,但从这段对白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并不认为月亮是永恒的,恰恰相反它是运动的。这同中国人的普遍心态背道而驰。也许,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距。所以,只有中国人才最能理解月亮所象征的永恒。永恒是“中国的月亮”所具有的特点。结语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显著地位,即使在今天,中国人对月亮仍是情有独钟的,月亮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仍影响着我们的文学创作。本文依据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选择了一些关于月亮的诗词,根据月亮意象不同的象征意义,将它们进行分类、整理,总结出以上几点月亮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衷心希望通过本文能让大家对“中国的月亮”的象征意义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并让大家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一些更深入的认识。

议论文不是议论事的吗?月亮的因该是描写啊。。。开玩笑啊。。。

关于三月三的论文题目

5、滚布编导:胡玉荣演出单位:五龙乡

家乡的三月三      王安秀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是我们布依民族一个喜庆的日子——三月三。这个节日让我永远难忘!      盼呀,盼呀,终于把三月三盼来了!      三月三头一天,奶奶准备了好多好多的材料。光是染饭的材料就有三四种,加上做菜的总共有十多二十种,爸爸、妈妈都上坡种地了。我看到奶奶忙得团团转,虽说是阴雨天,可是奶奶满头是汗!我在旁边只是干着急,总是插不上手,只好在一旁一边看,一边听奶奶讲着三月三的食俗。奶奶说:“三月三这一天,我们布衣人家要吃五色糯米饭,五色表示五谷丰登。五色饭要在头一天做好,因为有色的饭都是用山上植物的叶或花煮水后分别泡制,然后单独蒸好搅拌而成,要的材料多,手续也多。”奶奶还说:“蒸糯米饭不单单为了吃,更重要的是为第二天上坟祭奠做准备……”。听奶奶把故事讲完,五色糯米饭已做好了,看着看着,我的嘴角渐渐湿润起来。      三月三一大早,天空下着蒙蒙细雨。我和爸爸、妈妈、大伯、哥哥、姐姐、弟弟等一大家人背着一块腊肉、一只公鸡、一盆蔬菜、一些作料和昨天蒸好的五色糯米饭,带上一些炊具、香烛钱纸,扛着锄头,拿着刀,就向我们的坟山走去。来到坟山后,大伯就为大家分好了工。大伯、爸爸负责杀鸡炒菜,妈妈等女同胞负责热饭洗菜,我们哥弟几个负责找柴和烧火。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忙碌,饭菜终于摆上了坟前的石桌,爸爸和大伯点上蜡烛,烧了钱纸,我们哥姐几个磕了头,放了火炮,爸爸们倒了一碗酒后,我们就高高兴兴的吃饭了。不知是什么原因,这顿饭我吃得特别的香,味道就是特别的美。可能是我完成了一个美好心愿的缘故吧!      吃过饭,我唱着老师教的《三月三》歌儿回了家。三月三呀三月三,您真是一个让我难以忘记的日子!      点评:这篇文章小作者把自己在过“三月三”当中的所见所闻朴实的作了描述,不仅把事情交代得清楚,更表现了一个布衣小女孩的执着与天真,以纯朴的语言表达了对家乡民族风情的热爱之情。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广西三月三的作文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成群结队的青年男女身穿节日盛装,云集山头旷野,即兴对唱;嘹亮的歌声像阵阵海浪,此起彼伏,响彻山间。唱完了歌,热闹的人群中又开始了“打扁担”、“打铜鼓”等传统活动这就是广西壮族三月三山歌节的场景。每到三月三,广西的人家都要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个盛大的节日。

三月三的来源有个传说。相传,有个叫刘三姐的姑娘,她心地善良,歌声优美动人。她经常教百姓们唱歌,受到了百姓的爱戴。但后来她遭到了迫害,被人推入水中。刘三姐没有沉入水底,而是骑着一条鱼飞上了天,成为了歌仙。为了纪念她,人们把她升天成仙的日子三月三,定为了节日,并一直流传下来。

三月三这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对歌,当地人称之为“赶歌圩”。大家身着盛装,聚在山头旷野、竹林草坡歌唱。歌声连绵不断,深入人心。一会儿让你感觉置身云海间,云雾绕着你翩翩起舞;一会儿让你仿佛走进了森林,绿色在你旁边荡漾开来勤劳智慧的壮族人,创造了悦耳动人、丰富多彩的山歌,使这一传统民族节日披上了迷人的音韵纱衣。

“打扁担”也是一项广受欢迎的活动。三月三这天,村头巷尾,随处可以听到扁担“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敲击声,节奏强烈有力,声响清脆高亢,热闹非凡。表演者或四人一组,或八到十人一组。他们手执一根扁担,配合着轻松悦耳的竹筒伴奏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声合着村民的欢笑声,汇成和谐幸福的声浪,激荡人心。“打扁担”的表演寓意着丰收喜庆,寄托着人们对来年丰收的美好祈盼。

儿童最喜欢的是做五色饭。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壮族人家会采来红兰草、黄花、枫叶和柴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液浸泡糯米,蒸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这样做出来的五色糯米饭色泽鲜艳、五彩斑斓,就像彩虹掉进了碗里;口感柔软滋润,吃起来唇齿间有淡淡的植物清香,令人回味无穷。据说五色饭受到了仙女的赞赏,人们吃了会身体健康。壮家人喜爱五色饭,把它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

三月三,驱除了人们辛劳一年的疲惫,让人们以更好的心态迎接新的一年。

美丽富饶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尤其是盛大的农历三月三,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兴高彩烈地穿上节日盛装赶来参加,少有几百人,多达数千人或上万人。

顿时人山人海,歌声嘹亮,成了歌的海洋。农历三月三是广西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对歌又是农历三月三的一项主要活动,因此又称“歌圩”或“歌节”。歌圩,是广西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在壮语中被称作“窝墩”、“窝岩”,意为“出野外玩耍”。由于这种活动相互酬唱,彼此对歌,所以古代人之为“墩圩”。广西壮族歌圩,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

传说在以前,有位广西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的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不过,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经流行。

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这里所说的就是男女青年聚会的歌圩。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发展,并定期在固定地点举行。广西壮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不过,农历三月三最为隆重。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择佳偶,别有风情。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山歌。

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随编随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青年男女经过对歌后接触,建立一定感情,相约下次歌圩再会。歌圩上,除对歌外,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有精采的抛绣球,有趣的碰红蛋,热闹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戏等。

我的家乡就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这里保留了许多的风俗习惯,我想介绍的是三月三歌圩节。在我国三月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相传三月三是皇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但是现在,每个民族的三月三都是不同的形式。壮族的三月三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所以又称为歌仙节。

大家都知道山歌是壮族的特色,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又称壮族民歌,是指壮族人民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壮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壮族原始社会时代狩猎时的呐喊。虽然呐喊不能算是歌,但它无疑孕育出了壮族山歌的种子。真正义意上的壮歌应该是从壮族原始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开始,这从现在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可见一斑。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壮民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壮族山歌历史悠久,壮民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几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

歌圩节上抛绣球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哪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不过壮族人玩绣球,以抛绣球为乐,也不是近一两百年的事物了。南宋人朱辅所著的《溪蛮丛笑》,对歌墟的抛绣球活动描述道:土俗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彩新囊豆粟,往来抛接,名为飞纶。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也说:土已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纶。男女目成,则女受纶而男婚已定。所谓飞纶,就是今天的绣球。

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宋《太平寰宇记》中也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已经相当兴盛。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墟活动的地方就有多达26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如今在我们家里,虽然不会以唱山歌的形式过节,但会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等等欢度节日。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将是永恒的经典。

今年,我第一次到乡下姥姥家去过农历三月三,农历三月三是广西壮族传统的节日。广西壮族人民做的五色糯米饭特出名,我是早有耳闻的。一听见五色糯米饭这个词,我嘴都谗了。

到了姥姥家,我叫姥姥演示一次做糯米饭的程序给我看,姥姥笑了笑就答应了。开始,姥姥把枫叶放在臼中捣烂,晒干浸入一定量的水中,姥姥还说,这枫叶一定要泡到明天才能继续做。第二天,姥姥把叶渣捞出来滤净,然后取出黑色染料液体。黑色染料液体要放入锅中用文水煮到五、六十度,再把糯米浸入其中。

姥姥接着把黄栀子的果实提取,再将黄栀子捣碎成片后放入清水里浸泡,就可以得到黄橙色的杂料液体。紧接着,姥姥又用同一品种而叶片形状不同的红蓝草经水煮而成的红色杂料液体和紫色杂料液体跟糯米浸泡。姥姥还告诉我说,这些植物叶片稍长的,颜色就稍深点,煮出来的颜色较浓,泡出来的米即成紫色;叶片较圆的,颜色较浅,煮出来的颜色较淡,泡出来的米即成鲜红。经姥姥这么有一讲,我才知道:原来一种植物还会有两种颜色呢,真是太神奇了!

姥姥说,用这些杂料浸泡过的糯米分别放在锅里蒸十几分钟,就能得出各种各样的糯米饭。说着说着,我口水都流了,真想很快就能吃到五色糯米饭啊!

可是当姥姥还没有做好五色糯米饭时,邻居的小伙伴已经来叫我去赶歌圩了。我听了立刻欣喜若狂,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去赶歌圩呀。我和小伙伴边走边聊天起来,虽然他们说的壮语我一句也听不懂,但是从他们的眼神和笑容里,我知道了广西壮族人民是很热情好客的,就连小孩也不例外。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一个土坡上,只见一对对青年男女肩并着肩在土坡上对歌,周围都围满了观众,真是热闹非凡啊!他们唱的山歌咿咿呀呀的,我都听不懂唱的是什么,但是从那些叔叔阿姨脸上的表情来看,我猜想他们唱的应该是喜庆的山歌。听到他们的歌声,我突然想起现在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里所唱的歌,就有一些选手唱的也是用民族语言唱的歌曲,主持人把它叫作原生态唱法,我想:这些叔叔阿姨们唱的调子大概也应该是原生态唱法吧。

看着看着,我忽然想姥姥还在家给我做五色糯米饭呢,于是我赶紧往家跑去。刚回到家门口,就闻到一股清香味从门缝里钻出来。我赶紧跑进家去,只见饭桌上摆满了香喷喷的五色糯米饭,它们的颜色分别是:红、黄、黑、紫、白五种。我连忙盛了一碗糯米饭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那五色糯米饭色泽鲜艳、五彩缤纷、晶莹透亮,再加上它的滋润柔软、味道鲜美、纯正平和、且有微甘、美味可口、沁人心脾,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

如今,已经过了一个多月,可是每当想起姥姥做的'五色糯米饭,那浓浓的亲情和纯纯的友情便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我爱美丽而迷人的家乡,更爱家乡勤劳热情好客的广西壮族人民!

广西壮族传统歌节。又叫“农历三月三”、“歌圩节”、歌圩,状语交“窝埠坡”、“双龙洞”。

广西壮族人民每到“农历三月三”时,方圆数千里的男女方,都开开心心地穿上盛装来参加,少则几百人,多多则数千人或上万人。顿时,人山人海,歌声响亮,成了歌的世界。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则佳偶,别有风趣。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方,各自三五成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歌。通常由男方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的答应;彼此互相了解之后,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即编即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男女方经过对歌接触之后,建立了一定的感情,相约下一次歌圩再会。

在歌圩上还有碰蛋的习俗:小伙子用手上的彩蛋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急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此外,还有抢花炮、演壮戏、耍杂技、舞彩龙、无彩凤、武术表演、唱桂剧等,整个山乡沉浸在节目的气氛中。

农历三月三,也叫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节日。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农历三月三活动,广西首次在农历三月三节日放假两天,太令人喜出望外啊。

天空细雨绵绵,我来到了壮乡。这壮乡隐藏在群山怀抱之间,一眼望去,全是用竹子搭建的吊脚楼,满地都是嫩绿的野草,一副多么美丽的田园诗画啊。朴实的广西壮族人们热情地邀请我们这些外来的游客进屋里歇息,避雨。我进了一位老大娘的家中,她热情地给我沏上了一杯热乎乎的茶,我和老大娘攀谈起来,对农历三月三民俗有了更多的了解:相传为了纪念广西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人们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

雨住了,人们的心也不由自主地火热起来了。只见方圆几十里的广西壮族男女青年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来到了精心搭制的歌圩台上载歌载舞。圩台周围人山人海,煞是热闹。我好奇地望着舞台上,只见男女分成了两个队,像抛绣球一样,你抛来一句,我就回一句。对山歌到了高潮,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内容也更精彩纷呈了。

姑娘唱问:“什么结果一条心?”小伙子唱答“就是芭蕉结果一条心呀!”还有很多斗智的歌词,大家也被情不自禁地带入到了思索歌词之下句的境界中了。蓦然回过神来,才知壮乡人民的智慧之大,以及壮乡人民对于歌曲的追求之多,这些早已把人们都折服了吧。

天色晚了,人们渐渐散去了,但这壮乡美妙的山歌已深深留在了人们心中。

关于日积月累的议论文题目

我整理了一些积累主题的作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把好生活快慢的航帆

2、把清风明月握在手中

3、抱着生命过海洋

4、捕捉每一个美丽的瞬间

5、成长的历程是一串冰糖葫芦

6、日积月累

7、生活是一点一点的积累

8、积累成功

9、积累你的勇敢、荒唐和梦想

10、积累与收获

屠格涅夫曾说:“学问是光明,无知是黑暗。”没错,知识十分重要,但它不是一日之内就都能学会的。关键在于积累。正如建房子,不论是小小的平房,还是摩天大厦,都要从挖地基开始,如果地基没打好,房子建的再好也会倒塌。沙子一粒一粒积才有沙堆,水一滴一滴积才有江河湖海,学问一点一点积累才有才华横溢,满腹经纶。

我们知道的积累的事很多。例如,平时我们积累名言、警句、成语等,到写作文时就可以写的行云流水一般,一气呵成;说话时可以出口成章,让人感到你才思敏捷,内涵很高,有学问。

以上就是一些积累主题的作文题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滴积累起来可以变成小溪;小溪积累起来可以变成湖泊;湖泊积累起来可以变成大海。但是时间积累起来就可以变成生命。有些人整天,做事总是喜欢。日子积累起来就变成一年,十年,直到一辈子。所以我们应该当天的事情当天完成。不要总往后推。俗话说“”。时间就是生命,就是金钱。一不小心就会从之间溜走。我们要把积累起的时间充分利用,多背一个单词,多学一道难题或者帮爸爸妈妈多做一件家务。每当清晨的太阳又一次升起时,就意味着离死亡的日子又近了一天,我们就要更加抓紧时间。树上的果子需要积累时间努力成长才可能变得成熟;花儿需要积累时间饱经风霜才会变得鲜艳;人需要积累时间不断学习人生才会变得有意义。 只有像这样不断积累时间生活才会完美,生命才会更有价值。由此可见,时间的积累不仅是令花成果的因素,更是一个人步向成功,有所成就的关键。

关于广西三月三的论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广西三月三的作文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成群结队的青年男女身穿节日盛装,云集山头旷野,即兴对唱;嘹亮的歌声像阵阵海浪,此起彼伏,响彻山间。唱完了歌,热闹的人群中又开始了“打扁担”、“打铜鼓”等传统活动这就是广西壮族三月三山歌节的场景。每到三月三,广西的人家都要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个盛大的节日。

三月三的来源有个传说。相传,有个叫刘三姐的姑娘,她心地善良,歌声优美动人。她经常教百姓们唱歌,受到了百姓的爱戴。但后来她遭到了迫害,被人推入水中。刘三姐没有沉入水底,而是骑着一条鱼飞上了天,成为了歌仙。为了纪念她,人们把她升天成仙的日子三月三,定为了节日,并一直流传下来。

三月三这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对歌,当地人称之为“赶歌圩”。大家身着盛装,聚在山头旷野、竹林草坡歌唱。歌声连绵不断,深入人心。一会儿让你感觉置身云海间,云雾绕着你翩翩起舞;一会儿让你仿佛走进了森林,绿色在你旁边荡漾开来勤劳智慧的壮族人,创造了悦耳动人、丰富多彩的山歌,使这一传统民族节日披上了迷人的音韵纱衣。

“打扁担”也是一项广受欢迎的活动。三月三这天,村头巷尾,随处可以听到扁担“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敲击声,节奏强烈有力,声响清脆高亢,热闹非凡。表演者或四人一组,或八到十人一组。他们手执一根扁担,配合着轻松悦耳的竹筒伴奏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声合着村民的欢笑声,汇成和谐幸福的声浪,激荡人心。“打扁担”的表演寓意着丰收喜庆,寄托着人们对来年丰收的美好祈盼。

儿童最喜欢的是做五色饭。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壮族人家会采来红兰草、黄花、枫叶和柴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液浸泡糯米,蒸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这样做出来的五色糯米饭色泽鲜艳、五彩斑斓,就像彩虹掉进了碗里;口感柔软滋润,吃起来唇齿间有淡淡的植物清香,令人回味无穷。据说五色饭受到了仙女的赞赏,人们吃了会身体健康。壮家人喜爱五色饭,把它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

三月三,驱除了人们辛劳一年的疲惫,让人们以更好的心态迎接新的一年。

美丽富饶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尤其是盛大的农历三月三,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兴高彩烈地穿上节日盛装赶来参加,少有几百人,多达数千人或上万人。

顿时人山人海,歌声嘹亮,成了歌的海洋。农历三月三是广西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对歌又是农历三月三的一项主要活动,因此又称“歌圩”或“歌节”。歌圩,是广西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在壮语中被称作“窝墩”、“窝岩”,意为“出野外玩耍”。由于这种活动相互酬唱,彼此对歌,所以古代人之为“墩圩”。广西壮族歌圩,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

传说在以前,有位广西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的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不过,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经流行。

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这里所说的就是男女青年聚会的歌圩。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发展,并定期在固定地点举行。广西壮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不过,农历三月三最为隆重。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择佳偶,别有风情。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山歌。

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随编随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青年男女经过对歌后接触,建立一定感情,相约下次歌圩再会。歌圩上,除对歌外,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有精采的抛绣球,有趣的碰红蛋,热闹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戏等。

我的家乡就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这里保留了许多的风俗习惯,我想介绍的是三月三歌圩节。在我国三月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相传三月三是皇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但是现在,每个民族的三月三都是不同的形式。壮族的三月三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所以又称为歌仙节。

大家都知道山歌是壮族的特色,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又称壮族民歌,是指壮族人民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壮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壮族原始社会时代狩猎时的呐喊。虽然呐喊不能算是歌,但它无疑孕育出了壮族山歌的种子。真正义意上的壮歌应该是从壮族原始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开始,这从现在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可见一斑。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壮民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壮族山歌历史悠久,壮民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几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

歌圩节上抛绣球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哪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不过壮族人玩绣球,以抛绣球为乐,也不是近一两百年的事物了。南宋人朱辅所著的《溪蛮丛笑》,对歌墟的抛绣球活动描述道:土俗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彩新囊豆粟,往来抛接,名为飞纶。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也说:土已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纶。男女目成,则女受纶而男婚已定。所谓飞纶,就是今天的绣球。

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宋《太平寰宇记》中也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已经相当兴盛。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墟活动的地方就有多达26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如今在我们家里,虽然不会以唱山歌的形式过节,但会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等等欢度节日。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将是永恒的经典。

今年,我第一次到乡下姥姥家去过农历三月三,农历三月三是广西壮族传统的节日。广西壮族人民做的五色糯米饭特出名,我是早有耳闻的。一听见五色糯米饭这个词,我嘴都谗了。

到了姥姥家,我叫姥姥演示一次做糯米饭的程序给我看,姥姥笑了笑就答应了。开始,姥姥把枫叶放在臼中捣烂,晒干浸入一定量的水中,姥姥还说,这枫叶一定要泡到明天才能继续做。第二天,姥姥把叶渣捞出来滤净,然后取出黑色染料液体。黑色染料液体要放入锅中用文水煮到五、六十度,再把糯米浸入其中。

姥姥接着把黄栀子的果实提取,再将黄栀子捣碎成片后放入清水里浸泡,就可以得到黄橙色的杂料液体。紧接着,姥姥又用同一品种而叶片形状不同的红蓝草经水煮而成的红色杂料液体和紫色杂料液体跟糯米浸泡。姥姥还告诉我说,这些植物叶片稍长的,颜色就稍深点,煮出来的颜色较浓,泡出来的米即成紫色;叶片较圆的,颜色较浅,煮出来的颜色较淡,泡出来的米即成鲜红。经姥姥这么有一讲,我才知道:原来一种植物还会有两种颜色呢,真是太神奇了!

姥姥说,用这些杂料浸泡过的糯米分别放在锅里蒸十几分钟,就能得出各种各样的糯米饭。说着说着,我口水都流了,真想很快就能吃到五色糯米饭啊!

可是当姥姥还没有做好五色糯米饭时,邻居的小伙伴已经来叫我去赶歌圩了。我听了立刻欣喜若狂,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去赶歌圩呀。我和小伙伴边走边聊天起来,虽然他们说的壮语我一句也听不懂,但是从他们的眼神和笑容里,我知道了广西壮族人民是很热情好客的,就连小孩也不例外。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一个土坡上,只见一对对青年男女肩并着肩在土坡上对歌,周围都围满了观众,真是热闹非凡啊!他们唱的山歌咿咿呀呀的,我都听不懂唱的是什么,但是从那些叔叔阿姨脸上的表情来看,我猜想他们唱的应该是喜庆的山歌。听到他们的歌声,我突然想起现在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里所唱的歌,就有一些选手唱的也是用民族语言唱的歌曲,主持人把它叫作原生态唱法,我想:这些叔叔阿姨们唱的调子大概也应该是原生态唱法吧。

看着看着,我忽然想姥姥还在家给我做五色糯米饭呢,于是我赶紧往家跑去。刚回到家门口,就闻到一股清香味从门缝里钻出来。我赶紧跑进家去,只见饭桌上摆满了香喷喷的五色糯米饭,它们的颜色分别是:红、黄、黑、紫、白五种。我连忙盛了一碗糯米饭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那五色糯米饭色泽鲜艳、五彩缤纷、晶莹透亮,再加上它的滋润柔软、味道鲜美、纯正平和、且有微甘、美味可口、沁人心脾,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

如今,已经过了一个多月,可是每当想起姥姥做的'五色糯米饭,那浓浓的亲情和纯纯的友情便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我爱美丽而迷人的家乡,更爱家乡勤劳热情好客的广西壮族人民!

广西壮族传统歌节。又叫“农历三月三”、“歌圩节”、歌圩,状语交“窝埠坡”、“双龙洞”。

广西壮族人民每到“农历三月三”时,方圆数千里的男女方,都开开心心地穿上盛装来参加,少则几百人,多多则数千人或上万人。顿时,人山人海,歌声响亮,成了歌的世界。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则佳偶,别有风趣。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方,各自三五成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歌。通常由男方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的答应;彼此互相了解之后,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即编即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男女方经过对歌接触之后,建立了一定的感情,相约下一次歌圩再会。

在歌圩上还有碰蛋的习俗:小伙子用手上的彩蛋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急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此外,还有抢花炮、演壮戏、耍杂技、舞彩龙、无彩凤、武术表演、唱桂剧等,整个山乡沉浸在节目的气氛中。

农历三月三,也叫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节日。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农历三月三活动,广西首次在农历三月三节日放假两天,太令人喜出望外啊。

天空细雨绵绵,我来到了壮乡。这壮乡隐藏在群山怀抱之间,一眼望去,全是用竹子搭建的吊脚楼,满地都是嫩绿的野草,一副多么美丽的田园诗画啊。朴实的广西壮族人们热情地邀请我们这些外来的游客进屋里歇息,避雨。我进了一位老大娘的家中,她热情地给我沏上了一杯热乎乎的茶,我和老大娘攀谈起来,对农历三月三民俗有了更多的了解:相传为了纪念广西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人们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

雨住了,人们的心也不由自主地火热起来了。只见方圆几十里的广西壮族男女青年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来到了精心搭制的歌圩台上载歌载舞。圩台周围人山人海,煞是热闹。我好奇地望着舞台上,只见男女分成了两个队,像抛绣球一样,你抛来一句,我就回一句。对山歌到了高潮,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内容也更精彩纷呈了。

姑娘唱问:“什么结果一条心?”小伙子唱答“就是芭蕉结果一条心呀!”还有很多斗智的歌词,大家也被情不自禁地带入到了思索歌词之下句的境界中了。蓦然回过神来,才知壮乡人民的智慧之大,以及壮乡人民对于歌曲的追求之多,这些早已把人们都折服了吧。

天色晚了,人们渐渐散去了,但这壮乡美妙的山歌已深深留在了人们心中。

5、滚布编导:胡玉荣演出单位:五龙乡

每年农历三月,正是风和日丽,春花灿烂的时节,我们广西壮族同胞也迎来一个传统盛大的节日——三月三。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广西壮族三月三节 作文 ,欢迎阅读。

充满奇风异彩的壮族节庆,多数是以村寨或家庭为中心的。说到交际最广泛、规模跨州过县、可以把所有人都牵动起来的节庆,莫过于三月三的歌墟了。

壮族人的能歌善舞是举世闻名的,他们以歌来讲述事情、表露情感、渲泄情绪,自古以来就有以歌会友、赛歌选贤能、以歌传情择偶、赛歌择婿等风俗,逐渐形成了“歌墟”这种以歌为主的节日盛会。

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壮乡处处成了歌的海洋。盛装打扮的人们向“歌墟”涌去,他们带着节前已做好的五色糯米饭和彩蛋,先去祭祀歌仙刘三姐的神像,祈求她赐予歌才。刘三姐是壮族人心目中美与爱、智慧与才能的化身,据说“歌墟”便是为纪念刘三姐而起的。

人们敬过刘三姐后,即争相亮七歌喉相对唱,歌声此起彼落。打擂台式的对歌是最有趣的,应对双方或单对单、或组对组,歌词往往都是脱口而出,即兴“爆肚”,以难倒对方为胜,当然大不乏戏谑诙谐之词,逗得听众哄堂大笑。

节日期间,不但有欢歌笑语,还有抢花炮,耍杂技、舞龙舞凤、演壮戏等各种文娱活动;而最终硕果累累的,却是造就了双双对对的美好姻缘。

实际上,壮族男女青年把三月三视为他(她)们的“情人节”,谁不想抓住这每年一度最好的交际机会,觅得意中人呢?这时,传情择偶的对歌便在歌墟的一角展开。通常先是小伙子唱“游览歌”观察特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就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如果有意,便以歌声回应,彼此有了倾慕之心,就唱爱慕歌。若姑娘觉得小伙子的人才、歌才都合意,就会悄悄将自己精心绣制的绣球赠给意中人。

绣球是用12块花瓣结成的一个圆球,每瓣代表一个月份,它是壮族人的传情信物。有的专访,歌墟场上还会搭起彩棚让男女青年互抛绣球,那场面既欢乐又让人感到情意绵绵,煞是动人。隆重的歌墟往往要一连狂欢几天。而近年来,壮族歌节更发展成为“广西国际民歌艺术节”,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民歌好手也云集而来,自然,活动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了。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我们壮乡的传统节日。

今年的“三月三”又快到了。时间在飞逝,明天就是我早盼望来到的“三月三”了,我的心情哪,甭提多高兴了。

晚上,妈妈就开始作起“三月三”的食品准备。首先妈妈拿来红兰,炒了一下就滚了热水,就把红兰泡入水中,妈妈就用手co着红兰,不过多久,红兰便冒着热气,水变成了红紫颜色的了,香透了。我想……彩妈妈就把糯米洗好,泡入红兰水,等到明天早晨蒸。听了妈妈说明天蒸,我焦急了。但还是得明天吃上这香喷喷的糯米饭,因为明天是“三月三”嘛,这只是准备。然后,妈妈做另一种食品,就是鸡蛋。

第二天清早,我一骨碌地爬床来,穿上衣裤就闻到一股糯米饭的香味。于是,我赶忙来到厨房。早起的妈妈见了我说:“快快来吃糯米饭了。”我兴奋地欢呼起来,拧开饭jin的盖,哇,好香啊,只见饭jin里乘着美丽的糯米饭,有黄色的,白色的,红色的,紫色的。我抓起一大把的糯米饭,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吃了一会儿,妈妈又递给我鸡蛋,我惊喜极了。于是,我又津津有味地吃起鸡蛋来。原来这些美味食品是妈妈一清早起来做的。我想:“……”这天,有的小朋友还结了个鸡蛋网,挂在胸前,网里放着个红通通的鸡蛋(那时__)。我们还拿着鸡蛋,和别的同学斗呢,真是有趣。

我想:人们为什么要做各种颜色的糯米饭,肯定是它表示着使人们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利的含义吧!鸡蛋呢,也许是祝愿我们小孩呢感快长快长,健康成长呢。

每天早上,我都会吃早点,每每来到早点摊前,看着什么包子、饺子、粑这些,我总是了了解决,吃着吃着就想起了每年三月三奶奶做的腊肉韭菜粑。我趴在座位上陷入了沉思。那是去年的三月初三,在我们这管这天叫鬼节,又叫粑节。

快到粑节了,那个星期天我早早的起床,拉着妹妹,到野外采了好多的韭菜,奶奶也提前把米淘洗干净晾晒干磨成了粉,就等着粑节的到来了,去年的粑节正好也是 清明 节,我们祭祖回来后,奶奶就在忙活了,正在那和粉,里面放了韭菜和腊肉丁,我蹲在奶奶旁,问奶奶为什么三月初三叫粑节,为什么要吃粑。奶奶告诉我,在我们这有这么个说法,这要从女娲造人说起,女娲在第七天造好了人,但是她已经很累了,仙气不足,给人灵魂时,没附在肉体,风一吹就飘到野外了,每到三月三那天,野外的一种野韭菜气味最浓,人的灵魂都被吸引了,附在了上面,女娲就叫人去吃这种野韭菜,还要吃米糊,这样就归位了,后来人们就将这种韭菜加米粉掺和在一起做成粑,吃下,灵魂就不再飘走了,粑魂粑魂,再说韭菜粑谐音久财发。我听了,觉得有点迷信,但总算也是一种期盼,期盼平平安安,财运大发,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奶奶揉了好多粑,我在灶下添柴,奶奶在锅里放了些油,把揉好的粑放入锅中,煎几分钟后又翻转过来再煎两三分钟,奶奶说“好了,别再添柴了。”还没等奶奶装起来,我就从锅里抢出一个,那个烫的我左手换右手,香气扑鼻使我忘记了痛,妹妹大老远就喊着“好香好香”,冲进厨房把我手中的粑,抢了去,我还没来得及看清呢,奶奶边说别急别急,多着呢,又从锅里取出一个用纸包着放到了我们的手里。我望着这焦黄的粑,直流口说,我轻轻咬了一口,外脆里嫩,既有腊肉的香味,又有韭菜的清香,好吃极了,我越吃越带劲,一个粑不知不觉就下肚了。我看看妹妹,只见她双手捧着,从四周吃起,一个圆形最后成了圆点被她塞进了嘴里,最后还用舌头向嘴唇四周捞了了一下,就像牛吃草一样。

奶奶拿了两个用碗装着放在锅台里边,供灶神,然后用筷子夹起慢慢地吃着,嘴角还一厥一厥的,每吃一口都用舌头舔一下嘴唇。我一口气吃了六个,妹妹说她也吃了六个。实在肚子装不下,那个好吃真是没的说。恨不得扒在锅沿吃。可惜爸妈常年在外打工,没能吃到奶奶的美味,我想,他们在外也作了家乡的这种粑吧,因为今天可是三月三啊!吃完后,妹妹挺着个大肚子大摇大摆的一手拿着一个出去了,我也不甘落后,也拿着两个藏了起来,等能吃时在来享受。还叮嘱奶奶说,晚上还要吃这粑。想着想着,口水都流进了装早点的袋子里。快到三月三了,我又可以尝到奶奶的,腊肉韭菜粑了。三月三,真好。

布依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在黔西南州主要分布在南北盘江两岸。我老家是布依族,居住在贞丰县平街乡的北盘江岸边。布依族有许多民族节日和风俗习惯,让我记忆最深刻的节日是布依族三月三。

我们布依族村子每年由五家人轮流做东,牵头组织做每年的节日活动。三月三的节日由东家开会决定收钱的多少,然后分头告诉各户,大家按照规定的时间把钱交上,东家在节日的前一天把东西准备好。

节日当天,小孩们穿着五颜六色的新服装,欢快的跳舞,尽情的歌唱;年轻的哥哥姐姐在做古歌比赛;阿姨们上午在家里打糍粑,下午去藏山;叔叔们杀猪祭山祭祖。

神秘的仪式在寨中的古树下进行,只有大男人才能参加,做一些神秘的活动,我们不知道。仪式开始前,由东家和先生在村边路上的树枝上挂稻草绳作为标记,有专人看守着。东家大喊:“各家各户藏山喽!各家各户藏山喽!……”家家户户纷纷关门上山,就开始藏山。仪式开始了,外面的人不能进村,也不能路过村子,否则将受到惩罚。仪式结束后,东家又大喊:“各家各户回家喽!各家各户回家喽!……”大家回家做饭祭祖。

在山上的活动有古歌比赛、吹木叶比赛、斗牛比赛、放风筝比赛等等。

古歌比赛在树林里进行,男女分为两派,一边问一边答,场面非常热烈。答对的大家热烈鼓掌,答错的大家嘲笑他们。比赛一直持续到傍晚,大人叫回家时才收场,大家依依不舍地分手了。

参加布依族过三月三,你会觉得非常有趣!非常奇妙!非常神秘!

今年,我第一次到乡下外婆家去过三月三,农历三月三是壮族传统的节日。壮族人民做的五色糯米饭特出名,我是早有耳闻的。一听见五色糯米饭这个词,我嘴都谗了。

到了外婆家,我叫外婆演示一次做糯米饭的程序给我看,外婆笑了笑就答应了。开始,外婆把枫叶放在臼中捣烂,晒干浸入一定量的水中,外婆还说,这枫叶一定要泡到明天才能继续做。

第二天,外婆把叶渣捞出来滤净,然后取出黑色染料液体。黑色染料液体要放入锅中用文水煮到五、六十度,再把糯米浸入其中。外婆接着把黄栀子的果实提取,再将黄栀子捣碎成片后放入清水里浸泡,就可以得到黄橙色的杂料液体。紧接着,外婆又用同一品种而叶片形状不同的红蓝草经水煮而成的红色杂料液体和紫色杂料液体跟糯米浸泡。外婆还告诉我说,这些植物叶片稍长的,颜色就稍深点,煮出来的颜色较浓,泡出来的米即成紫色;叶片较圆的,颜色较浅,煮出来的颜色较淡,泡出来的米即成鲜红。经外婆这么有一讲,我才知道:原来一 种植 物还会有两种颜色呢,真是太神奇了!

外婆说,用这些杂料浸泡过的糯米分别放在锅里蒸十几分钟,就能得出各种各样的糯米饭。说着说着,我口水都流了,真想很快就能吃到五色糯米饭啊!

可是当外婆还没有做好五色糯米饭时,邻居的小伙伴已经来叫我去赶歌圩了。我听了立刻欣喜若狂,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去赶歌圩呀。我和小伙伴边走边聊天起来,虽然他们说的壮语我一句也听不懂,但是从他们的眼神和笑容里,我知道了壮族人民是很热情好客的,就连小孩也不例外。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一个土坡上,只见一对对青年男女肩并着肩在土坡上对歌,周围都围满了观众,真是热闹非凡啊!他们唱的山歌咿咿呀呀的,我都听不懂唱的是什么,但是从那些叔叔阿姨脸上的表情来看,我猜想他们唱的应该是喜庆的山歌。听到他们的歌声,我突然想起现在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里所唱的歌,就有一些选手唱的也是用民族语言唱的歌曲,主持人把它叫作“原生态唱法”,我想:这些叔叔阿姨们唱的调子大概也应该是原生态唱法吧。

看着看着,我忽然想外婆还在家给我做五色糯米饭呢,于是我赶紧往家跑去。刚回到家门口,就闻到一股清香味从门缝里钻出来。我赶紧跑进家去,只见饭桌上摆满了香喷喷的五色糯米饭,它们的颜色分别是:红、黄、黑、紫、白五种。我连忙盛了一碗糯米饭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那五色糯米饭色泽鲜艳、五彩缤纷、晶莹透亮,再加上它的滋润柔软、味道鲜美、纯正平和、且有微甘、美味可口、沁人心脾,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

如今,已经过了一个多月,可是每当想起外婆做的五色糯米饭,那浓浓的亲情和纯纯的友情便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我爱美丽而迷人的家乡,更爱家乡勤劳热情好客的壮族人民!

春天来了,春姑娘从南方赶到我们身边。小草是她充满阳光的眼睛,小花是她五光十色的衣裳,解冻的小溪是她送给大家的歌声。

“二月二,搓麻线,三月三放风筝。”三月初三,许多地方都有放风筝的习俗。这一天,大家纷纷走到户外放风筝,既陶冶情操,又锻炼身体。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非常喜欢放风筝。

周末,万里无云,碧空如洗,李明、李欢和李丽一家人早早地来到郊外放风筝。李丽拿了一只蝴蝶风筝,李欢和李明拿了一只燕子风筝。

开始放风筝了,三个孩子兴冲冲地来到一片空空的绿草地上。李欢迫不及待地把风筝举到头顶,大声喊:“燕子来报喜喽!”

“小燕子,飞高一些,再飞高一些。”李丽高兴地说。可当她抬头看时,发现有一只老鹰正在天空盘旋,像是在觅食。李丽便皱起了眉说:“你还是别把这个燕子风筝放上天吧!放上天他会被吃掉的。”

李欢笑了,接着说:“那是一只老鹰风筝,不会吃燕子的。”

李丽定睛又看,还真是风筝。

远处,爸爸妈妈早就把三角形的风筝放上了高空。风太大了,妈妈的头发随风"舞蹈",连他自己也没注意到。

渐渐地,放风筝的人渐渐多起来,天上的风筝也逐渐多起来,蜈蚣风筝、红鲤鱼风筝;有的刚飞过头顶,有的只能隐隐约约看到一个黑影子;有的在空中翻着跟头,有的直冲云霄……真是各式各样、千姿百态、五颜六色。天空中,还飘一只断了线的风筝,在漫无目的的飞!那是放风筝的人故意放飞的,因为他们想让风筝把自己美好的祝愿带给远方的亲人。

快乐的三月,美好的春天。

今年的三月三假期我已经盼望很久了,我想让爸爸妈妈带我和弟弟们去田林岑王老山,到叔叔家好好玩一玩。

我正想着要去叔叔家玩什么,电话就“铃铃铃”地响了,妈妈刚接过电话,叔叔和蔼又亲切的声音就从我耳边响起。“今天要不要来我们这里过三月三啊?”妈妈还没来得及回答,我和弟弟们就不约而同地点起了头,妈妈看我们这样子便答应了。随后,妈妈就把我们带上了她那马力十足的越野车,驱车往叔叔家去。待车子驶上了山,我往窗外仔细一看,哇,好高啊!白色的云若隐若现,蓝蓝的天更加美丽,阳光照在云层上面,就像一团仙粉色的棉花。这时的我居高临下,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巨人,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我的脚下。

过了许久,我们到了叔叔家。一进门就看见一口大锅和一大群正在忙碌的人。过了一会儿,只见二婶端着一盘五颜六色的植物叶子走了过来。我弄不清二婶要干什么,决定看个究竟。“二婶,你在干什么啊。”我伸长了脖子。“我要把这些植物的颜色弄到糯米上,这样,就可以做出美味的五色糯米饭了。”听到吃的,我来了劲。见我在那里馋得直舔嘴巴,二婶就说:“这是壮族的传统小吃,你要不要试试?”光说不干哪里行?我立马学着二婶做了起来,好美啊,有黄色的、紫色的、黑色的、白色的、红色的……看得我眼花缭乱,垂涎三尺,着急得都想吃生米了,看着二婶灵活的双手熟练地忙活着,我心里佩服不已。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五色糯米饭就出锅了,大家吃在嘴里美在心里。

吃着自己做的糯米饭,我心里美滋滋的,今年的三月三可真是过得有趣又充实,我要把三月三这些习俗继续传承下去。

壮族传统歌节。又叫“三月三”、“歌圩节”、歌圩,状语交“窝埠坡”、“双龙洞”。

壮族人民每到“三月三”时,方圆数千里的男女青年,都开开心心地穿上盛装来参加,少则几百人,多多则数千人或上万人。顿时,人山人海,歌声响亮,成了歌的世界。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则佳偶,别有风趣。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成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 唱歌 。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的答应;彼此互相了解之后,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即编即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男女青年经过对歌接触之后,建立了一定的感情,相约下一次歌圩再会。

在歌圩上还有碰蛋的习俗:小伙子用手上的彩蛋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急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此外,还有抢花炮、演壮戏、耍杂技、舞彩龙、无彩凤、 武术 表演、唱桂剧等,整个山乡沉浸在节目的气氛中。

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到了。三月三是我们壮族人民传统的盛大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宰羊、蒸糯米饭、煮彩蛋。

三月三的早晨,天刚蒙蒙亮,妈妈就已经把蒸好的五色糯米饭倒进大圆盆里,热腾腾地活像一个鲜花竞艳的花盘。我吃了几口糯米饭,就来到妈妈身边,帮她选蛋煮蛋。妈妈说:煮蛋的时候,火不要太旺,以免蛋在锅里开裂。等水开后,你在一旁用筷子将蛋上下翻一翻,好让它们受到均匀的热度,蛋在锅里就安然无恙了。妈妈说完就忙别的去了。我照着妈妈说的煮好蛋,并把这些蛋涂上七彩颜色,码在竹篮里就像一篮五颜六色的贝壳。

你可知道,碰蛋比赛是三月三孩子们的最大乐趣。我和妹妹拣了几个又尖又大的彩蛋,朝村口跑去,找伙伴们展开碰蛋大战。

村里的伙伴也纷纷来到村口。我们有的把蛋放在衣兜里,走得慢慢的,生怕蛋在衣兜里打起架有的把蛋放进毛线网袋里,挂到胸前;有的两手中各拿一个蛋,兴冲冲地跑来。碰蛋开始了,村口顿时热闹起来,小伙伴们这一群那一伙地围在一起碰蛋比高低。啪!一个蛋被碰破了,人群里爆发出一阵欢笑声。

我和妹妹拿了四个鸡蛋、四个鸭蛋,和小伙伴碰了起来,结果三赢五输,我们把碰破的蛋一个个剥开皮吃掉了。小伙伴们也在剥蛋,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用涂满各种颜色的手抹着沾在嘴边的蛋,笑了。

我们回到家里,只见妈妈正把一碗碗、一碟碟热气腾腾的鱼、肉、菜摆满一桌。这时,爸爸笑盈盈地拎来了几瓶好酒,同邀来的亲戚好友开怀畅饮。一桌人高高兴兴地吃饭、喝酒,欢笑声在屋里回荡着。

三月三,是我们壮家扫墓的节日。

我的家乡在广西扶绥县,每年三月三,都要跟我爸爸妈妈回岜盆老家去扫墓。一大清早,爷爷就蒸好了祭奠先祖用的五色糯米饭。红色,是用红蓝草染成的;黄色,是用密蒙花染成的;黑色,是用枫叶染成的;紫色,是用紫叶染成的。蒸熟的五色糯米钣香喷喷、亮晶晶,一闻到那股清甜的香味,总忍不住伸手抓起一团放到嘴里。

三月三是登高看风景的日子。扫完墓,大人们就带着我爬上墓地附近的小山坡,看看周围的风景,可以看到高速公路,也可以看到附近大学的逐羊景区和 游泳 山泉银泉山庄,还可隐约望见远处的县城,风光美极了。

三月三也是我们壮族唱山歌的节日。青年男女成群结队来到歌坡唱起情歌,穿着壮族节日盛装的大伯大婶们也聚集在这里唱起了歌唱美好生活的山歌:“哎哟尼罗……你来看罗!左江两岸好风光哩……”录相播放到市里的电视上,她们还得过市里的奖状呢!

我爱家乡,我爱家乡的三月三。

广西壮族三月三节作文10篇相关 文章 :

★ 广西壮族三月三节作文5篇

★ 壮族三月三作文5篇

★ 关于壮族三月三作文5篇

★ 广西壮族三月三作文大全

★ 2021广西三月三作文素材5篇

★ 关于三月三的作文

★ 广西壮族三月三国旗下演讲稿范文5篇精选

★ 2020壮族三月三和谐在八桂观后感作文精选5篇

★ 三月三的作文600字满分模板

★ 2020“三月三”线上直播课堂观后感优秀作文5篇

关于于漪的论文题目

摘要:生活是多样化的,每个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异彩纷呈的。

让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诉真情,做一个真人,这是我们老师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加以恰当的引导,引导他们在写作文时要做到说真话、诉真情,能在大量的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感情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把作文变成让学生说真话、诉真情的一项活动,使学生爱写作文,并通过作文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表面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文学、人学、品德修养、兴趣、艺术价值、审美价值。正文:对语文老师来说,批改作文是令人头痛的事情,倒不是由于任务繁重,而是在一个班级,五十多人,其雷同之多,其叙事抒情之假,令人疑惑不解,继而不免产生了反感甚至厌恶感。

在他们的作文中,我们看不出学生在想什么,他们的生活到底怎么样……于是我们大声指责学生:“你们为什么不在作文中说真话?”然而,当我们沉下思绪,反省我们自己时,发现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学生不愿把心里话说给老师听;可能是学生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造成思想一致;可能是学生有一种惰性;可能是老师不自觉的拿了一个套子去“套”学生的作文……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我手写我口,一向是我们所提倡的。

*** 话也是很重要的,这一点,在许多方面早已有体现,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老一辈教育家谆谆告诫“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若作文中假话连篇,虚情假意,又怎么能“求真”,又怎么能“做真人呢”?当然,要让学生做到在作文中说真话,写出生动活泼,有个性的作文,非一朝一夕之功,要做的工作非常之多,而其中,老师的工作影响最大。现在,我就本人在工作中的一些浅薄的体会谈谈几点愚见。

一、坚持激励,激活学生 *** 话的愿望。想要让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敢于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就要让学生想写,让学生有强烈的愿望。

在这里,教师的思想必须超前,树立起让学生说真话的意识,从多方面去引导学生,撞击学生的思想的火花,使学生乐于说真话,形成一种人人乐于说真话的氛围。在课文分析及课外阅读指导中,尤其是分析一些文字朴实、情感真挚的文章时,应注意引导学生鉴赏文中的真实情感的倾诉。

在初中阶段,有许多这样的文章:《背景》、《回忆我的母亲》、《我的老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面》、《纸船》……如果老师能在课堂上注意引导和灌输,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并在作文中注意要说真话,只有说真话作文才能打动人,才是好文章。在作文训练指导时,老师要注意激励学生在作文中敢于说真话,敢于倾诉自己的情感,敢于袒露出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

所谓文学即人学,作文也应该是心灵世界的展现。在作文中我们能真诚地敞开心扉,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真实地与读者交流,让大家一起分享快乐,分担忧愁,那我们就不会担忧作文写不好,看上去令人头疼。

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内心独特的感受。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个性、兴趣、生活经历都不尽相同。

因此,对外界也会有与众不同的体验与感受,在作文中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把这些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展现在作文中,又何愁出现“千人一面”的局面呢?在作文讲评时,对学生习作中抒发自己真情实感,有自己独特体验的闪光点,都必须予以鼓励、表扬,使他尝到说真话的甜头,乐于在作文中说真话。在学生的习作中,既有现实生活中积极美好的一面,允许存在消极阴暗低落的一面。

只有这样,我们的作文才会远离“假、大、空”,我们的作文才会有活力。二、坚持训练方式的多样化,扩展学生说真话的内容空间。

在作文教学中,应采用多种训练形式,不断翻出花样,使作文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在作文课中充分发掘学生的素材,扩展学生说真话的内容空间。首先,应注意开设情境作文课。

在活动中激 *** 感,面对实情实景,师生在共同创设的特定范围有组织、有目的、有对象的写作,容易酿造氛围,调动情绪,触发灵感。比如在风中、雨中、雷中,或月下、花间、霞光里,写一景致;比如凭窗远眺,写远山、远天,那该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比如开展写作“活动课”,报告、讲座、演讲、交流、讨论、辨论、竞赛、实验、展览等,变“单一”为“多样”,变“静写”为“活写”,这样,又何愁学生思维不活,感情不真,作文不好呢?其次,在作文命题上注意创新。

现在的作文题,很多是单一的、片面的。如《难忘的一件事》、《难忘的一个人》,有许多学生从小学写到初中,反反复复,学生有何新鲜感,有何想象力,有何情感表述?长此以往,学生便应付了事。

所以,要使学生说真话,作文题也应该多样化,要吸引人。比如,看到新闻写新闻评伦,从看奥运到歌颂奥运精神,从喜爱的明星到评价影视等等。

这样,题目吸引人了,学生自然喜欢写,作文自会内容新颖,情感真实丰富。另外,老师还可以抓住一些机。

于是,文章的题目往往缺失了它的效用,更严重的情况就是通常所说的文不对题,文章的内容和题目无法关联起来, “ 桥归桥,路归路 ” ,使得文章留下了遗憾。

任意一篇文章的题目都决非信手拈来的,它应该是作者深思熟虑的结果。古人将拟题比作 “ 画龙点睛 ” ,龙虽画好,但是要让它腾飞,是需要一双 “ 明眸善睐 ” 的眼睛。

醒目而新奇的题目才能够立刻吸引阅卷者的眼球,让阅卷者眼前一亮,你的文章才可以脱颖而出、鹤立鸡群。下面介绍几种从近年来高考满分作文中总结出的拟题形式,以供考生参考:形象描绘式此类题目将所要讲述的道理形象化,把文章的观点生动地表现出来,达到 “ 言浅意深 ” 的效果。

如关于 “ 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 ” 的话题作文,一考生将自己的作文题目拟为 “ 把握别人垂下的藤索 ” ,题目中的藤索正是文中老师的建议,迷惘中的 “ 我 ” 正是抓住了这根藤索,才走出 “ 暗无天日的洞穴 ” 。 “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 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然而作者对这几个字却只字未提,只是以形象的标题明确地向阅卷者传达了这个观点。

2004 年的关于 “ 幸福快乐与我们的思维方式 ” 为话题的作文,一篇名为《蒙着黑纱的幸福》的文章很引人注目。揭开黑纱,即揭开我们思想上的阴影,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幸福就在身边,形象的比喻道出深刻的道理。

上海卷高考作文《文化的呼吸》也正是通过这种形象化的方法写出了文化所需要的一种状态。貌离神合式此类作文题目多将几个毫不相关的名词用分隔号隔开,而通常这些看似毫无联系的名词却被作者巧妙地勾连在一起,共同揭示文章的主题。

如以 “ 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 ” 为话题的高考作文中,重庆一考生的题目拟为 “ 诗人 ? 明月 ? 黄花 ” ,初看此题,自然会产生这一个疑问 ???“ 这三者有什么关系 ”??? 正是这个疑问,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得读者自然而然地产生阅读的愿望。又如一篇名为《哀痛者 ? 幸福者》的文章,文中正是借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的内容阐明了 “ 换一种思维方式, ‘ 哀痛者 ’ 也会变成 ‘ 幸福者 ’” 这一观点。

诗文化用式此类题目巧妙地运用古典诗词中的语句,或营造意境,或点明观点,可以原诗文完整借用,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写。如 “ 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 的话题作文中,作者借用杜甫的名句 “ 感时花溅泪 ” 为题,形象地揭示出感情亲疏与事物认知的关系,充分说明了 “ 人的感情亲疏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便也不同 ” 的观点。

如 “ 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 为话题的作文中,一考生的题目为 “ 争渡!怎渡? ” ,便是化用李清照《如梦令》中的诗句。 “ 争渡 ” 写出了当人们竞相争渡的情形,而 “ 怎渡 ” 提出了怎么才能拥有最完美的行程,暗合了话题的内容。

2005 年上海卷关于流行文化的话题,有的考生将题目拟为《莫为浮云遮望眼》、《任尔东西南北风》,巧妙地化用诗句吸引阅卷者的注意。妙趣横生式文章的观点也正是通过森林法庭审理兔子与灰狼一案得以体现。

还有一题为《审苍蝇》的文章,也以其独特的视角赢得了阅卷者的喜爱。高考作文中,一篇名为《我饿了》的文章引起阅卷者的注意,原因正在于充满妙趣。

经典改编式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聪明的作者也正借用对文学经典作品的改编让自己的文章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通常,此类作品的题目便明示了这一特点。如《〈孔雀东南飞〉新传》这样的题目,别出心裁,改编原著,以全新的面貌诠释了 “ 水的灵动,山的沉稳 ” 这一话题。

又如《琵琶行之父母有情》一文中,运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对于音乐的描写的诗句与父母对我的教育一一对应,述说了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流行时尚式此类题目能够将学生所感兴趣的流行时尚元素与话题相结合,以新奇的方式让题目引人注目。

如《 “ 爱 ” 在心口难开》,化用流行歌曲《爱你在心口难开》,将父子间的真情真挚地表达出来。前段日子流行《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风靡一时,上海卷的小考生立即借用,改编成自己的作文题目《谁动了我们的文化观》,不能说不聪明。

直现文体式此类题目直接显示出文章的特殊文体。同一般的记叙文、议论文或抒情散文不同,它的文体是别致的,与众不同的。

借此来引起阅卷者的注意。如《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一文,通过文中 “ 望诊 ”“ 把脉 ”……“ 医生建议 ” ,写出了 “ 吴诚信 ” 的种种表现以及治疗办法,极具新意。

又如一篇名为《药品说明》的文章,借对产品的说明写出了自己对 “ 感情亲疏和对事物认知 ” 这一话题的认识。……以上所列出的题目类型不过是沧海一粟,不可能囊括所有的题目式样。

重要的是考生能够从这些题目中得到一些启示,再融入自己的思考,也能拟出精彩的题目。

《名师教你写作文》读书笔记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的名字是《名师教你写作文》3年级版,里面有许许多多的作文,其中我最喜欢一个故事是《秋天的图画》和《和老师“共进晚餐”》。

我先来说说看了《秋天的图画》这个故事,作者的名字丢失《佚名》,里面写了秋天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所有的果实都差不多成熟了,银杏树和枫树向我们招手呢!让我这个故事读起来感觉很美丽,也想去一去这美丽的秋天。

我再来说说《和老师共进“晚餐”》这篇文章,你们以为都是和老师吃饭吧!告诉你,错了。主要内容是这样的:有一天,一个同学没完成作业,只得留下来,这就是和老师共进“晚餐”。放学了,其他同学都走了,我只能留在教室里把作业做完才可以回家。他写啊写啊,终于写完了,但字又写了歪歪扭扭、歪歪斜斜……他作业给老师看,老师微笑着说:“你的书法让我大开眼界,真是‘一行白字上青天’啊,小学生应该端端正正的写字,不是吗?”老师说。不过书上的小朋友写出了和老师共进晚餐的滋味可真不好受。

我以后还要认真读这本书,知识会更好!

然而,当我们沉下思绪,反省我们自己时,发现原因有很多:可能学生不愿把心里话说给老师听;可能学生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造成思想一致;可能是学生有一种惰性;可能是老师不自觉的拿了一个套子去套学生的作文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我后写我口,一向是我们所提倡的。 *** 话也是很重要的,这一点,在许多方面早已有体现,新《课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老一辈教育家谆谆告诫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若作文中假话连篇,虚情假意,又怎么能求真,又怎么能做真人呢?当然,要让学生做到在作文中说真话,写出生动活泼,有个性的作文,非一朝一夕之功,要做的工作非常之多,而其中,老师的工作影响最大,现在,我就本人在工作中的一些浅薄的体会谈谈几点愚见。

一、坚持激励,激活学生 *** 话的愿望想要让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敢于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就要让学生想写,让学生有强烈的愿望,在这里,教师的思想必须超前,树立起让学生说真话的意识,从多方面去引导学生,撞击学生思想的火花,使学生乐于说真话,形成一种人人乐于说真话的范围。在课文分析及课外阅读指导中,尤其是分析一些文字朴实、情感真挚的文章时,应注意引导学生鉴赏文中的真情实事情的倾诉,在初中阶段,有许多这样的文章:《背影》、《回忆我的母亲》、《我的老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面》、《纸船》如果老师能在课堂上注意引导和灌输,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并在作文中注意要说真话,只有说真话作文才能打动人,才是好文章。

在作文训练指导时,老师要注意激励学生在作文中敢于说真话,敢于倾诉自己的情感,敢于袒露出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所谓文学即人学,作文也应该是心灵世界的展现,在作文中我们能真诚地敞开心扉,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真实地与读者交流,让大家一起分享快乐,分担忧忧愁,那我们就不会担忧作文不好,看上去令人头痛。

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内心独特的感受。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个性,兴趣,生活经历都不尽相同,因此对外界也会有与众不同的体验与感受,在作文中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把这些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展现在作文中,又何愁出现千人一面的局面呢?在作文讲评时,对学生习作中抒发了自己真情实感,有自己独特体验的闪光点,都必须予以鼓励、表扬,使他尝到说真话的甜头,乐于在作文中说真话。

在学生的习作中,既有现实生活中积极美好的一面,允许存在消级阴暗低落的一面,只有这样,我们的作文才会远离假、大、空,我们的作文才会有活力。二、坚持训练方式的多样化,扩展学生说真话的内容空间在作文教学中,应采用多种训练形式,不断翻出花样,使作文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在作文课中充分发掘学生的素材,扩展学生说真话的内容空间。

首先应注意开设情境作文课,在活动中激 *** 感,面对实情实景,师生在共同创设的特定范围有组织,有目的,有对象地写作,容易酿造氛围,调动情绪,触发灵感。比如在风中、雨中、雷中,或月下、花间、霞光里,写一景致;比如凭窗远眺,写远山、远天,那该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比如开展写作活动课,报告、讲座、演讲、交流、讨论、辩论、竞赛、实验、展览等,变单一为多样,变静写为活写,这样,又何愁学生思维不活,感情不真,作文不好呢?其次在作文命题上注意创新。

现在的作文题,很多是单一的,片面的,如《难忘的一件事》、《难忘的一个人》,有许多学生从小学写到初中,反反复复,学生有何新鲜感,有何想象力,有何情感表述?长此以往,学生便应付了事。所以要使学生说真话,作文题也应该多样化,要吸引人,比如看到新闻写新闻评论,从看奥运到歌颂奥运精神,从喜爱的明星到评价影视等等,这样,题目吸引人了,学生自然喜欢说,作文自会内容新颖,情感真实丰富。

另外老师还可以抓住一些机遇,让学生写一些应用类文章,比如学生违纪了,让他写一份检讨,要求写清楚事件并对自己的看法,并帮他修改,对其中成功之处提出赞扬;比如学生心中有委屈,也可让学生把中之委屈用笔墨倾诉出来这些做法,既可以让学生反省自身,提高品德修养,又可提高其作文积极性,让他们了解如何说真话、诉真情,何乐而不为?三、坚持指导学生观察,积累素材,广开学生说真话的源泉于漪说: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要深入生活,体会生活,才会了解周围的人和事、景和物,才会有所发现。生活中有大量有趣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材料,如果不仔细去观察、体验、收集,很容易从我们身边溜走,因此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接触社会,细心体验,积累素材。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又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依据这些,在作文中应抓住时机,指导学生对观察有直接兴趣,勾起观察动机。在我教《山中避雨》时,我想让学生谈一谈山色空雨亦奇的感受并写一篇短文,学生无甚材料,脑中空空,。

叶文玲,她的一篇文章曾在五年级的书本中出现过。名字叫《我的“长生果”》,这篇文章给予了我不尽的帮助,给了我不尽的启示。

作文开头简洁明了,没有犯上我们现在的大头病,这一点也是我们大家要好好学习的地方。第二段,我不得不赞美一句,优美的语句就像雨后的彩虹一般,装扮着世界,修饰着文章,使它更加得多姿多彩,让人沉浸在愉悦之中,能愉悦的读下去。

她的故事内容更是令人赞不绝口,运用成语以及各种修辞手法描写出了人物对书的渴望,热爱,向往之情,爱书爱到了一种疯狂的程度,为了书不吃不睡,为了书数次奔波,为了使呐喊助威,通过儿时读书生活的一起起事件更加体现出了人物对书的情感之浓。

内容下半部分写了读书的启发。这不仅是作者读完书的启发,也是对我的一种深刻的教育。叶文玲叫我要多看书,多看好书,将一些好词好句积累下来,做好笔记,要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书哺育我们的灵魂,让我们获取更多知识,食物哺育我们的身体,使我们身强体壮,健健康康,这两者缺一不可。叶文玲通过读千万种书,继而传授给我们读书的好处,以及写作的方法。作文构思首先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与众不同,只有与其他千篇一律的文章不一样,才能脱颖而出,才能吸引读者,是他带着愉快的心情走进你的书的世界。作为不仅构思,落笔要好,内容也要写的真情实感,有时利用一些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好语段,也不能算是抄,而是一种借鉴与模仿,然你的文章充满神奇,更有魄力,为你的文章画龙点睛,添上一道亮丽的彩虹。但是,如果模仿太多,那这就不能算是你写的文章,这依旧还是抄袭,写作文最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独一无二的创造,就像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一样,你也要相信自己的作文是独一无二的!

叶文玲在文章中教会我写作文的真理,写作文的方法,这些方法其实都来自于同一处,那就是-----好书!只要多看好书,我们的文章自然会进步,就算你成绩不行,多看看书,也许会有一定的提高,但记住,要看好书,那些杂七杂八的我们不要!

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

写作活动不是仅仅写一篇作文,更是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要引导孩子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小学生应该学会生存,懂得生活,不要再闹“花生长在树上”这样的笑话。

众多作家的写作经验也告诉我们,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丰富的生活实践,写作便如无源之水。因此,要创造机会让学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外活动,如春游、参观工厂、社会公益劳动、兴趣活动、各种比赛活动等;与家长沟通让学生参加生活实践,如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生活中感受,为作文积累丰富的素材,写作文时学生就会有东西可写,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生动、具体,才有真情实感。

浅谈于漪的语文教育思想 于漪老师是我国语文界一位资深教师,多年来一直工作在教育第一线,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著述了许多教育界颇有影响的著作。于漪老师的教学有她自身的一套理论方法,尤其是于漪老师的情感教育方法对语文教育有深远影响。她关于语文教育的著述,多达一百多万字。她的语文教育思想对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学语文教学有着较大的影响。 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的内容,涉及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最主要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阅读于漪的语文教育论著,我们会发现其中最鲜明的一个观点就是“教文育人”。教育的职责就是教文育人。教文,即教会学生文化知识;育人,即培养人高尚的道德品质。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都肩负着这样的职责,但是于老师的教文育人却独树一帜。于老师坚决反对把教文和育人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的做法,主张必须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于老师多次讲到:要善于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既废除离开字词句篇的架空分析,又力戒置思想内容于一旁的支离破碎的词句诠释,力求把思想教育与语文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水乳交融,使学生思想上受教育,感情上受熏陶,语文能力获得有效的提高。在这方面,于老师有很多具体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她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陶冶他们的情操,常常采用“娱目”、“动情”、“激思”、“励志”的方式;采用“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变换提问的角度,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联系扩展,增添情感浓度,形成余音缭绕的气氛”等做法。这些都是教文和育人相统一的好方法。 她的这种教文育人的思想来源大致有三个方面:第一、这是正确认识教育本质和教育使命的必然结果。她曾这样说:“国家把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学生交给我们教师培养,这意味着对教师极大的信任,我们如果不尽心尽力,岂不是浪费学生的青春,对国家、对人民的大不敬?为此,我经常警戒自己、鞭策自己兢兢业业,考虑任何工作都不能忘记培养学生的大目标。”第二、这是正确认识语文学科性质的必然结果。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作为对文革期间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的一种否定,语文教育界出现了一种纯工具论的倾向,于漪老师对此不以为然,她指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思想性。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既然要表情达意,那么用它组成的作品都离不开一定的思想情感,思想情感为里,语言文字为表。语文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教学中完全可以发挥语文本身所固有的德育、智育两种作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进一步提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认为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第三、这是研究传统语文教育经验得出的必然的结论。于老师认为,传统语文教育值得借鉴的方面,例如:传统语文教育既教书又育人,且重视爱国主义教育,还有很重视学养等。于老师对传统语文教育经验中这些精华的认识,自然会影响到她的“教文育人”观。 教文育人是于漪老师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她多年来从事语文教育工作得到的宝贵经验,也是她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 而全面、有序、科学地培养语文能力又是于老师特别强调的一个语文教育思想。她指出,有一点必须十分明确:语文教师教学生学语文,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这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须牢牢抓住不放。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哪些方面的语文能力,这是于老师几十年来一直在关注、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问题,她在这方面的主张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全面训练,循序渐进,突出“内核”,语、思结合。 她把语文能力的培养分成了三个层次:一是学习和应用能力,这是语文能力培养的基础;二是具体的语言能力,会读会写会听会交际,这是语文能力培养的核心部分;三是对生活的认识能力,思考和感受力等,这是语文能力培养的延伸和拓展部分,是语文能力的“内核”。大而言之,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应该是内核。正是基于于老师对语文能力本质的深刻认识,所以于老师提出,“语文教学应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 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知识和能力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这是反映我们学科特点的,是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但是我们对知识和能力的认识,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中学语文就是中学语文,不是以学科为本,不是以某知识为本,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一个很大的变革。学生今后不管从事怎么样的工作,都要有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真本领,即正确理解和正确运用的能力。这样定位,就要淡化原来的很多知识体系,要“择其要而学习”。所以正确的、科学的、有序的培养语文能力才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全面训练。于老师认为,训练能力要树立全面培养的观念,不能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整体。就语言训练而言,听、说、读、写都很重要,不能重读写,轻听说。不能只注重学习的近期效果,轻视适应社会的长远需要。 循序渐进。于老师很重视能力训练的序列,主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的知识、能力、智力,来安排科学的序列。例如,她说:“不探讨科学的序列,教学中有些十分突出的问题很难解决。比如重复劳动的问题,对某一语文知识小学教,初中教,高中还教。……”突出“内核”。 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虽然以全面为好,但是语文训练又不能过于繁杂琐碎,得有个重点。哪些应该是语文能力的“内核”呢?大而言之,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应该是内核。在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于老师关于语文教学要突出内核和她的全面培养语文能力的观点并不矛盾。全面培养是为了防止“以偏概全”,突出内核是为了防止“喧宾夺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语、思结合。于老师最反对进行单纯的语言技术训练,她既主张语文形式和思想内容不可分割,又主张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主张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整个语言训练的全过程。 注重学习兴趣,突出情感教育是于漪的又一个重要的语文教育思想。她满怀激情的一句话就是“丹心一片是关键”。她说老师心中要有一团火,这团火是爱祖国、爱学生的激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激情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在五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于漪老师一次次超越自我,她不顾自己身体健康,背学生上医院;接手乱班,把学生一个个找回来课……而支撑她的始终是充满胸膛的师爱。她说:“你对孩子是全心全意,还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孩子心中清清楚楚,只有把爱播撒到孩子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激发兴趣也是于老师教学的艺术特质。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源泉,于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于老师培养学生兴趣有四点经验:一是课要有新鲜感;二是课要有趣味性,使学生迷恋;三是要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四是增强教学过程中的智力因素,用学生的智力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于老师的这些经验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得来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兴趣一定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寻找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在新课标地指挥下,倡导情感教育。情感熏陶是教学环节中较难的一部分,教师要做到“融情于景”“寓情于景”是比较难的,最重要地是一定要有真情感。如果矫揉造作,虚情假意,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地情感,反而会令人生厌。那么怎样才能凭借语文教材进行情感教育呢?于老师提出了许多情感熏陶的方法,归纳起来有如下三点:第一、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披文入情”,即通过认真研读教材,发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在,做到“文脉、情脉双理清”。第二、发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自己必须进入角色,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传递地情和意。第 三、教学时,教师要带着感情教,要选准动情点,满怀感情地启发、提问、讲述、剖析、朗诵,以情激情。 “立体化,多功能”的课堂教学效率观是于漪的最后一个重要的语文教育思想。“有效教学”现在被国内外众多学者所关注,“有效”不仅指“效率”还指“效果”,只有保证“效率”和“效果”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在于漪看来,语文学科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习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所以如果教师眼睛只盯着一本教科书加一本教参,思路打不开,教起来就会捉襟见肘,学起来就会索然无味。其次要开发与利用语文课外的学习资源,分清别类,择优而用,讲求实际效果。于老师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出了总的要求,就是课要上的“立体化,发挥多功能的作用”。在谈到语文教学效率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忽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只看一堂课学生学到了几条知识,或掌握了几种技能,用单一的、而且是单纯量化的观点看语文教学的效率。这实际上是一种片面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把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的综合效益作为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标准,这才是抓住了根本。于漪老师针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出了几点具体措施,主要包括: 第一、课前精心设计,选择好思想、知识、能力、智力的最佳结合点。所选的知识点或训练点应是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方面闪光的,或辐射,或折射,使课堂教学充满明亮。 第二、课堂教学要有鲜明的节奏。为使课堂教学有鲜明的节奏,于老师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如:剪裁教学内容,突出重点,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教学过程要疏密相间,有起有伏,形成循序渐进的坡度;多种教学方法穿插运用,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第三、适当充实课堂教学的容量。课堂的容量怎样才能得到适当的充实呢?于老师总结出了两条措施:一是从广度上开拓,扩大知识的覆盖面;一是从深度上探讨,加强学生理解力。

《生命与使命同行》观后感  这是一个关于教师教育的视频,我看了三遍,感触很大,深深体会到了作为教师应有的使命。   于漪,中国二十世纪的教育史,有一个名字可以说在教育界都知道,她写了400多万字的论文专著,上了近2000节的公开课,她为中国的教育,中国的语文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的一生虽然都在三尺讲台徘徊,但却受到许多人的尊敬,受学生的爱戴,她胸中却怀有江河世界,她是一名真正的老师。作为新一代的教师,我们应该学习于漪这种对教育的执着的精神。   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于漪一辈子都在寻找。她备课为了改正自己的口语,她把每一句话都背出来的。一句话写出来,然后修改,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改正自己不规范的口语语言,然后背出来,再口语化,把它当做艺术品来授课。为了一堂完美的语文课,她格物致知的探索,血肉交融的感应,砥砺前进,她每教一堂课,都要写几百字的教后心得,笔记,总结在课堂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作为一个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于漪说一要有爱国心,二要有文化积淀,三教学语言要有文化含量。一个好的老师,可以激发学生对某中事物的迷恋。首先作为一个老师,自己要热爱教师这门职业,只有自身热爱了,才有可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老师看似是教课的,其实撒播的是做人的种子!于漪说她能碰到那么多优秀的教师是一种幸运,老师的治学精神滋养了于漪深厚的学识基础,这些名师的身教垂涎也积淀了她血液中沉厚的传统文化品格。老师的教育使她对教育,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对自然从毫无认识到慢慢只晓,回想起她曾经求学的过程中的幸运,在以后工作中她一直带着感恩的心。她说到这儿的时候我特别感动,因为我自身也是因为对教育的热爱才选择这个专业,我能深深感受到她的这种心情。   看了这个视频,我还知道了教育学者的事迹,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之子,他们一生都对文学,对历史的热爱和那种诲人不倦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我们都是学了二十多年的语文。但我们究竟能感受多少语文的美好。究竟拥有多少语言的力量,又有多少人知道文字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我们究竟只晓多少,如果觉得自己知道的很少,又怎么把这种中华文化传承给我们的学生呢?给学生一碗水,我们教师就要有一桶水!   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思考,教人如何做人的学问,也是教给我们对宇宙万物和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是对人类历史和国家命运的思考。语文教学和树人有关,它让你的灵魂有一种充实感,让你感觉到我活在这个世界上,我的价值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一个有理想,有目标,有追求的人。   做老师要有宽广的心,要包容各种各样的学生,而这种包容,不是居高临下的,要走到学生的心里头,跟他们平起平坐,去体会他们的情感,这样才会跟他们有共同语言。老师要有爱心,于漪去家访看到学生家境贫穷,她都尽力承担他们的困境,当时她的工资只有七十二元,而她就拿出六元给学生治病。学生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在那个经济收入普遍都不高的年代,她把所有的积蓄都用在了孩子身上。而她对自己的孩子却很苛刻,她的儿子黄肃直到结婚都没穿过一双皮鞋。什么叫教师?学生的天就是你的天,师爱超过亲子之爱。一个孩子因为太调皮,父母不管他,把他推给了于漪,她毅然接受了这个孩子,把他带回了家。她说你对孩子是全心全意还是三心二意,学生都是知道的,她爱自己的学生,也受到学生的爱戴。正是因为她对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心,使十几年后,她的学生来看她,把她讲得话全部背给她听。三尺讲台,联系着孩子的生命,什么叫上课,上课的质量就影响到孩子生命的质量。老师教这些高尚的人,高尚的道理,自己不感动,怎么去感动别人,教学是用生命在歌唱。不管在教育之路上,她经历怎么样的坎坷,于漪始终不放弃,她说只有教育的力量,才能让人成其为人。   于漪说中文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对文化知识的渴求,也因此而生。语文教育取决于语文教师自身对这门学科的情感,只有热爱,才会有一种热情,要去倾诉,要去表达。用燃烧的激情去教学生母语,用生命传播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好,不仅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还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民族精神和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为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文化,感受到这种魅力!   于漪不光在专业课上有成就,在学校管理上也做的很出色。在她担任校长期间,学校没有聘用过校工,学校里所有的卫生工作都是由学校师生一力承担,让师生身体力行,珍惜劳动成果,她的做法感动了学生。她激发了教师的的奉献意识与创造精神,使教师在学校里的生活不仅是谋生的需要,更有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她对教育钟爱一生,对教育事业有一种信仰般的执着。   她说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心地善良,她说没有善心,是不叫人的。人要勤劳,自己吃点亏,吃点苦没什么,都要帮助别人,要力所能及,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些对她以后成为教师是密不可分的。她自己一个孩子,但她把最多的时间精力都给了她的学生。爱学生是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的。退休了,她依然心系教育事业,把自己的晚年时光又无偿奉献给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生。虽然我做不到她这种程度,但努力去靠近她,这是快乐的,是幸福的。热爱中华文化,一生都在守护着祖国的语言文字,她热爱教师职业,她认为教师职业是一个崇拜的事业。她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于漪老师这句话,时时刻刻激励着我,今后我会努力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