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革命和二次革命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提出来的关于中国革命事业发展的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次革命论是由以王明等人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提出的一种错误理论。而二次革命论则是由著名革命家、学者陈独秀在其发表的关于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段的论文中曾经提出的一种观点。一次革命和二次革命论都就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作出了深刻的讨论和总结。一次革命评价:一次革命中,“左”倾机会主义者否认中国革命的阶段之分,混淆了中国革命的步骤,妄想一步到位,在民主革命时期就能收获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才能收获的成果。一次革命论故意忽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间的差别,对中国的革命事业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混为一谈的一次革命和二次革命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次革命论认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完全是两个不同阶段不同性质的革命。它肯定了在进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之前,要进行资本主义民主革命的必要性。二次革命论的启蒙思想来源于俄国孟什维克提出的观点。在孟什维克的观点中,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于民主革命相适应的是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只会使革命走向末路。二次革命论将中国的革命事业分出两个阶段,在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下发展一段时间后,还需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二次革命评价:孙中山所发动的二次革命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它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政治格局中三股势力的产生及发展。对于二次革命的评价,有很多不同的观点。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与军阀独裁统治之间的斗争,虽然最终以孙中山的失败告终,但却对袁统治带来沉重打击。
首先从辛亥歌名的历史意义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2,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3,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4,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很难说有完全彻底的。所谓彻底,只能说是基本彻底。自沉阶级革命成功的结果足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而剥削制度的更替,并不需要新旧完全彻底决裂,他们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协、融合、并存。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贵族头衔,此即革命不彻底的明显例子。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西欧、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在彻底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远胜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不仅赶跑了清朝皇帝,还是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从此永绝。从民元到民六,其间虽经袁世凯帝制自为、张勋复辟,但只不过是两场短暂的闹剧,并没有使民国中断,更没有像法兰西那样出现两次帝国、三次共和国的波折。所以说,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其次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来看可以分为三点1.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没有认清真正的敌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终归失败的原因之一。 2.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 3.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在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斗争都是短期的。“二次革命”中国民党人虽然掌握了一些军队,但并不是统一的革命力量,护法运动则依靠军阀的力量,因此每当遇到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就不能不失败。 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也是松散的。同盟会建立后缺乏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武昌起义爆发前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就不能使革命者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坚强的战斗力。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也与同盟会的涣散、领导成员政见不一有关。
一次革命论和二次革命论区别是观点不同。
一次革命论是由以王x等人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提出的一种错误理论。而二次革命论则是由著名革命家、学者陈xx在其发表的关于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段的论文中曾经提出的一种观点。
一次革命论介绍:
我国民主革命时期,“左”倾机会主义者的一种错误理论。以王x等为代表。他们反对中国革命有阶段之分,抹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区别。
迷恋于所谓"毕其功于一役”,企图把社会主义革命和民主革命并作一步走,在民主革命时期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错误理论,混淆革命的阶段和步骤,对革命事业危害板大。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二次革命论;百度百科-一次革命论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朝政府郁积着的愤怒和仇恨的大爆发。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和封建压迫的加重,使中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激化,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因而不断高涨。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用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进行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的斗争。在革命斗争中,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充满着胜利和失败,前进和暂时的后退。近代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准备,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和发展。一切为中国独立、民主、富强而奋斗牺牲的烈士都永垂不朽,一切为中国革命作出过贡献的人都受到人民的崇敬和怀念。 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丰富多彩,可歌可泣。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农民阶级为了反抗清朝封建专制的残酷统治和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这些斗争的高峰,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义和团运动。19世纪80—90年代,中国年轻的资产阶级,在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不得不仓促地走上历史舞台,勇敢地领导了救亡运动——发动了戊戌维新运动。但这些斗争都没有避免失败的结局。中国历史的发展充分说明,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强大压迫下,旧式的中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都不能挽救中国的民族危机。只有通过革命,打碎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枷锁,才能取得民族的独立,也只有冲垮封建主义的桎梏,才能开拓社会发展的道路。民主革命,唯有民主革命,才是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奴役、封建主义专制和国家贫穷落后,使中华民族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的必由之路。 中国的民主革命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辛亥革命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继续和发展,但它又不同于此前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它是在中国出现了新的社会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和新的社会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因此,资产阶级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导力量。民族资产阶级下层领导的辛亥革命不仅提出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去替代旧的生产方式,而且还要用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民主共和制度去代替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所以它具有更新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重大意义。 毛泽东说过:“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开始的。”孙中山开始革命是以他在19世纪90年代建立兴中会作为标志的。兴中会的建立是中国正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端,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3年“二次革命”结束,辛亥革命失败,这场革命运动历经了近20年,大致可分为两大时期和6个阶段。 两大时期为: 1912年前兴中会和同盟会发动和领导革命时期; 1912年后组建中央政府和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时期。 6个阶段为: 从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起至1900年11月兴中会领导的惠州起义失败,此为辛亥革命的最初酝酿阶段; 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失败到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前,是辛亥革命运动的兴起阶段; 从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至1911年10月武昌首义前夕是辛亥革命运动的发展阶段; 从1911年10月武昌首义至11月下旬革命风暴席卷全国,各省区宣布起义或独立,为辛亥革命运动的高涨阶段; 从1911年11月下旬,光复的各省都督代表在汉口举行会议筹组临时政府至1912年4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解散之前,为辛亥革命运动的胜利阶段; 从1912年4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解散至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是辛亥革命运动由胜利到失败的阶段。 从整个革命运动的进程看,斗争是异常复杂和曲折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有过胜利的亢奋和喜悦,更有失败的悲愤和痛苦。胜利和失败都来得很迅速,说明当时中国革命与反革命,进步与反动,爱国与卖国两种势力、两条道路、两种前途的斗争极其尖锐和激烈。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不成熟,革命派的力量十分软弱,不能在极端复杂和困难的环境下战胜敌人,在推翻封建帝制之后未能把政权巩固起来。革命的果实被大地主大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表袁世凯篡夺,革命以失败告终。然而,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伟大事件。作为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它的历史功绩是永存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叫产业革命) 18 世纪从英国发端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 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 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工业革命从18 世纪60 年代开始,到19世纪40 年代基本完成。 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不是偶然的,这是有深刻政治前提、社会经济前提和科学技术前提的。 17 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国家。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加速推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迅速形成。 资产阶级通过大规模地对外掠夺以及在国内实行的国债制度和消费税政策,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所必须的货币资金;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 英国工场手工业的高度发展,培养了大批富有实践经验的熟练工人,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创造了条件;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成就,特别是牛顿的力学和数学,为机器的产生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介绍(也叫电气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当时,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迅速发展起来。人类跨入了电气时代。 19世纪早期,人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根据这一现象,对电作了深入的研究。在进一步完善电学理论的同时,科学家们开始研制发电机。1866年,德国科学家西门子制成一部发电机,后来几经改进,逐渐完善,到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动机的发明,实现了电能和机械能的互换。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电焊机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又一重大成就是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诞生,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造了第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得到迅速发展。内燃机的发明,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电讯事业的发展尤为迅速。继有线电报出现之后,电话、无线电报相继问世,为快速地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从此,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地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其次,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发展相对缓慢;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了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第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有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第三次工业革命介绍(也叫能源革命)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过后产生的日益庞大的能源消耗,在20世纪末逐渐体现了由它引起的各项不利因素:能源匮乏、环境污染、社会对于能源的依赖加重。这让很多国家为此疲于奔命,并且不惜战争进行掠夺。发达国家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耗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然而,这些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常规能源在不远的将来必然消耗殆尽,随之而来得是人类生存状况发生急剧变化,将会给世界带来灾难!从20世纪末期开始,世界各国大力研究替代能源,并将水能、太阳能、风能、核能、潮汐能、生物质能作为推广和研究的方向。在这些新能源中,水能、生物质能因为自然条件所限,它的能量对于需求来说,少得可怜;核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也不大可能大面积采用;潮汐能的技术开发目前未进入实质性阶段,技术上还需要进一步突破;目前大量推广采用的是太阳能和风能。太阳能的供电时间和成本问题一直是各国难以大量采用的瓶颈,现在各个国家都在通过技术改进解决造价的问题,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许十年或者三十年)不可能做到比现在发电成本低,因此它的全面推广或者使用可行性不高,发达国家(比如德国)也只做到全国发电量10%以下。
从胡服骑射谈起…… 翻开中国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自古以来,各个朝代的兴盛发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拘泥于旧的习俗,敢于摒弃偏见善于向其他民族学习。这种学习,往往使一个朝代变得兴盛强大。 战国时代的赵武灵王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赵武灵王即位时国势一天不如一天,不断受到周边大小国家的欺侮。赵武灵王决心改变落后挨打的状态,他重用肥义、楼援等有经验的大臣,军事上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其中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士兵的服装和打仗方法上的改革,他主张改穿胡服,学少数民族骑马射箭,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训练出精锐的轻骑部队,发动了讨伐中山国的战争,几年工夫,赵国便国威大震,就连强大的秦国也不敢小看它。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在历史上写下了向少数民族学习的精彩一笔。 西汉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文化被称为“汉文化”,中原地区的中国人也被称为“汉人”,文字被成为“汉字”这些都带汉朝的烙印。而汉朝就是一个善于接受外来文化,向其他民族学习的朝代。早在公元前119年,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西域的天马、汗血马等良马种,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乐器和歌舞传入了中原。汉朝学习其他民族,得到了很大的好处,人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 因国力强盛和较开放的对外政策,隋唐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鼎盛时期。与前代相比,往来的国家更多,经济文化交流更频繁。唐代中国和亚欧非地区许多国家的友好交往,扩大了中国人民的视野,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经济生活,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唐初,高僧玄奘克服重重困难,历时十八年西天取经,对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天竺商船也经常到广州、泉州贸易,郁金香、菩提树、棉布等传入中国。中国商人把绢、瓷器输往天竺。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如法炮制,结果“色味愈西域远甚”(《新唐书·摩揭陀》),提高了我国的制糖技术;唐代陶器的代表唐三彩,以其丰富多彩的釉色和美妙高超的造型驰名于世。而唐三彩就是在综合东汉以来的绿釉和黄釉陶的基础上,又引进波斯蓝釉技术创制而成,据说,唐三彩中,呈蓝色用的钴料就是从波斯进口的。唐三彩对东方和中国后来的陶瓷发展,影响非常大。学习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中的壁画和雕塑,都受到古印度北部艺术风格的影响;在唐前期,东罗马的吞刀吐火等杂技、治疗痢疾和眼病等医术也传到了唐朝。对外来文化大胆的学习和吸收,为唐朝的兴盛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明朝以前,中国一直采取对外开放政策,对外交往非常活跃,互通有无,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是当时世界上经济、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但是到了清朝,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学习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鸦片战争时,清军所用的火炮还是二百多年前的老样式,面对西方殖民者先进的洋枪洋炮,根本不堪一击。“闭关锁国”而导致的落后,让中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可见,能不能适时学习其他民族先进文化技术,决定了民族的兴亡,国家的兴衰。在今天,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往往能少走弯路,迅速接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水平。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社会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和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深圳的崛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邓小平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在中国设立了经济特区,使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为世人瞩目。让中国人一天天富起来。是改革开放为我们祖国编织出了一个个春天的童话。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适时学习都非常重要。谁善于借鉴别人好的方法,成功的经验,学习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就难以有很大的进步,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就是强调向别人学习的重要性。 我们今天的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我们中学生更应该“胡服骑射”,培养宽广的胸怀,高远的志向,敏锐的眼光,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从努尔哈赤到欧洲联盟 团结与合作一直被公认为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小到影响一桩事业的成功,大到关乎一个国家的兴衰,甚至牵动着整个世界。 只要打开历史书,你就会发现,历史一直在为我们陈述着这个道理。 汉代张骞通西域联合各国开通丝绸之路,打通了欧亚大陆,开创了中西贸易新时代;三国孙刘联合抗击曹操,留下了赤壁千古美谈,造就了三国鼎立格局;团结合作,也是清太宗努尔哈赤能够在混乱的明末崛起,奠定清朝根基的一个重要原因。 努尔哈赤因为统一了女真各部,又联合蒙古,才结束了民族内部纷争、战乱不已的局面,巩固了自己的政权。他把女真人、蒙古人编制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最终入主中原,使清朝成为统治中国296年的主人。努尔哈赤的成功,很大程度是因为把分散的薄弱力量集合在一起,最后才击败了内部已四分五裂,风雨飘摇的明王朝。如果当年努尔哈赤没有团结女真、蒙古各部,那他的力量就不可能这么强大,历史就可能改写。 再翻开世界历史,团结合作,更是扭转局面,走出困境,取得胜利的关键。 二战的胜利,正是全世界人民联合起来反法西斯的共同胜利。在各国还没有结为联盟之前,德、意、日闪电般的侵略扩张,几乎令各国处于毁灭的边缘。1940年,在欧洲战场上,德军先是侵占丹麦,丹麦投降。接着又入侵挪威,挪威国王流亡。不久荷兰军队停止抵抗,女王流亡英国。随后比利时国王宣布投降。在敦刻尔克撤退中,英国更是惨败,远征军几乎丧失全部武器装备,243艘大小舰船沉没,唯一庆幸的是英军的有生力量得以保存。随后,法国战败,德军进逼巴黎。欧洲大陆,哀鸿遍野。 在这种关乎各国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各国首脑们经过磋商,1942年1月,苏、美、英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以美、英、苏、中为核心的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达成了全球战略协议,战争形势才得以迅速扭转。由于同盟国的互相支援,处于劣势的苏军得以发动反攻,将绝大多数德军逐出国境;保加利亚在苏军协助下解放全部国土;匈牙利、南斯拉夫、捷克波兰相继解放;法国和荷兰也赢来了反法西斯的胜利。 在旷日持久,消耗巨大,使用了许多新式武器装备,成为历史上空前浩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国家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除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之外,战略战术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原因之一。同盟国之间的战略协作较好,特别是中、苏、美、英等国的首脑在战争期间的多次会晤,对加强各盟国在对敌作战中的协同起了很大作用,从而结成牢不可破的同盟战略伙伴关系,最终取得了胜利。 团结合作,不仅在战争中极为重要,和平年代,它一样有力地推动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1951年到1957年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1965年,上述6国签署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1991年,欧共体又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欧洲联盟正式成立。从此,国际上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欧盟”这个称谓。从“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欧盟,由于拥有共同的中央银行、共同的经济、社会、地区委员会、理事会,强调每个成员国的参与,不仅为欧洲国家的政治、贸易合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且还大大提高了联盟国公民们的生活水平。欧盟成立后,经济快速发展,1995年至2000年间经济增速达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万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万美元。欧盟的经济总量从1993年的约万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近10万亿美元。在此期间,欧盟在1999年启动了欧元,2002年正式流通,从去年的一欧元兑换0。86美元,到如今一欧元兑换美元的比价达1.34美元。如今欧洲的经济总量已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欧盟一体化,已经发展成为制约和抗衡美国单极霸权的坚定力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已经成为了在美国之外成立独立自主的一极,成为美国的平等伙伴,并且通过联合自强显示欧洲的力量,力图成为规范、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导力量,与美国争夺规则和新秩序的主导权。同时也在全世界推行欧洲的模式和价值观念,打破了单极霸权的局面。欧洲的团结合作,正在改变着世界。 再比如现在中国与东盟的深化合作,不仅推动了双方全面的贸易合作,更把合作双方的关系推进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还有中美自由贸易区,由于中国需要从美国得到高科技的支持和援助,美国2亿9千万人民则更需要中国源源不断地提供价廉、物美、质高、耐用的劳动密集型的生活实用品,于是中国企业和工商两界不再以过去意识形态的眼光和观念看待今天中美两国的关系,中美两国政府共同携手并肩步入世界经济发展体。还有最近的联想收购IBM,学习惠普的管理,使得中国开放较早的行业进步迅速,缩短管理水平上与跨国公司的差距,更好的整合资源。 借古可以鉴今。当今社会是一个节奏快、效率高、竞争激烈的社会,面对这种既充满竞争又需要合作的大趋势,任何自我封闭,孤军奋战都不会有好结果,我们必须从现在起,树立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不仅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学会与他人精诚合作,友好共处。竞争是手段,双赢才是目的。只有这样,将来我们才有可能最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两次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现代工厂制,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了公司制、垄断制。
同时。
两次次工业革命在很多方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以蒸汽机的发明应用为标志,后者以电力、电动机和内燃机为标志;前者局限于轻工业领域,后者以重工业部门为主体;前者代表性的产业是纺织业,脱胎于传统的手工业行业,后者代表性的产业是以科学技术为本的新兴产业部门,如电气、电机制造、钢铁、汽车、化工等;前者局限于少数国家,持续时间长,进展缓慢,后者几乎同时在欧美诸国展开,见效快;前者开辟的是“纺织时代”和“蒸汽时代”,后者迎来的则是“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工业革命有时又称产业革命(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这两个概念之间有区别1),或者称为第一次科技革命,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
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有人认为工业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经开始,但直到1830年,它还没有真正蓬勃地展开。
大多数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发源於英格兰中部地区。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气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
随后传播到英格兰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
一般认为,蒸汽机、焦炭、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
在瓦特改良蒸气机之前,整个生产所需动力依靠人力和畜力。
伴随蒸气机的发明和改进,工厂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赖人力与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气机发明后被机械化生产取代。
工业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拟的巨大变革,其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推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类推向了崭新的蒸汽时代。
工业革命对19世纪科学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以前的科学研究很少用於工业生产,随著工业革命的发展长大,工程师与科学家的界限越来越小,更多的工程师埋头做科学研究。
以前的科学家多是贵族或富人的子弟,现在则有许多来自工业发达地区和工人阶级的子弟成为了科学家。
他们更加对化学和电学感兴趣,这也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科学技术应用于工业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化学工业的建立
电力的广泛应用
电力的广泛应用
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马可尼发送第一封无线电报的设备
化学工业的建立
诺贝尔生产的炸药应用于开山筑路
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历史条件
湖北 熊国荣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的范围,出现了明显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重要的机器和新的生产方法主要集中于英国的特点。
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兴起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呢?
一. 政权条件: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权保障。
19世纪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首先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解放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良运动席卷欧洲、北美和亚洲的日本。
如19世纪二三十年代希腊、比利时的独立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日本的明治维新等。
这些改革或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确立或巩固完善;其次是西方资本主义对亚、非、拉地区的侵略,把这些国家纳入资本主义轨道,变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
19世纪中晚期,资本主义基本控制了整个世界,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二. 市场条件: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欧美和日本的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德意志、意大利分别完成统一后都开辟了各自统一的国内市场;美国南北战争后,也形成了统一而广阔的国内市场;同时,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列强在侵略扩张过程中,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在此期间,轮船等先进的交通工具使长途运输变得更加方便,这有利于资本主义列强向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大量掠夺工业原料和输出工业品和资本,并进一步打破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
到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极大地推动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即使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的生产体系已成规模,但它已不能满足市场的巨大需求,它需要更强劲的生产力才能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因此,第二次工业革命应运而生。
三. 科技条件: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为主要标志。
而这些工业方面新的成就主要得益于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取得的许多重大突破,以及把这些科学原理转化为技术直接运用于工业生产。
如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为主要特点的电力的广泛应用,其理论准备就是电磁学的产生和发展。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实验中发现磁铁与金属线的相对运动是由磁产生电的必要条件,证实了电磁感应现象,使人类获得了打开整个电能宝库的钥匙。
1864年,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建立了系统的电磁学理论,进而推断出电磁波的存在。
电磁感应现象和电磁波理论的发现为开辟人类生活的新时代––––电气时代创造了理论条件,在此基础上,人类制成了电动机、发电机,并开创了新的通讯手段––––电报、电话等。
此外,化学理论也取得重大成就,19世纪中期,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确立,大大促进了化学的发展;19世纪60年代末,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为化学工业的新发展提供了条件。
生物学方面,德意志植物学家施莱登提出细胞是一切植物的基础和动物学家施旺发现动物组织也是由细胞形成的,确立了细胞学说体系;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确立了物种的变异性和继承性”,成为“19世纪三大发现”之一(另两大发现分别是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定律)。
19世纪,各门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的建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所要求的新技术革命准备了条件,新技术革命的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从而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四. 劳动力条件:一方面,欧美的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如俄国通过1861年改革规定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美国经过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奴隶等;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更加重视对工人阶级的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如德国统一之前的普鲁士时代,就规定实行义务教育,1860年普鲁士的儿童入学率就达到%,文盲率仅为%。
其它比较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仅通过政策使自由劳动力在数量上大量增加,而且使劳动者在素质上有了本质的提高,这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劳动力条件。
五. 经济条件:19世纪中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阻碍,又经过对外扩张获得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兴起和向其它国家的扩展,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强劲的动力,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两次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现代工厂制,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了公司制、垄断制。同时。两次次工业革命在很多方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以蒸汽机的发明应用为标志,后者以电力、电动机和内燃机为标志;前者局限于轻工业领域,后者以重工业部门为主体;前者代表性的产业是纺织业,脱胎于传统的手工业行业,后者代表性的产业是以科学技术为本的新兴产业部门,如电气、电机制造、钢铁、汽车、化工等;前者局限于少数国家,持续时间长,进展缓慢,后者几乎同时在欧美诸国展开,见效快;前者开辟的是“纺织时代”和“蒸汽时代”,后者迎来的则是“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工业革命有时又称产业革命(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这两个概念之间有区别1),或者称为第一次科技革命,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有人认为工业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经开始,但直到1830年,它还没有真正蓬勃地展开。大多数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发源於英格兰中部地区。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气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传播到英格兰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一般认为,蒸汽机、焦炭、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在瓦特改良蒸气机之前,整个生产所需动力依靠人力和畜力。伴随蒸气机的发明和改进,工厂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赖人力与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气机发明后被机械化生产取代。工业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拟的巨大变革,其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推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类推向了崭新的蒸汽时代。工业革命对19世纪科学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前的科学研究很少用於工业生产,随著工业革命的发展长大,工程师与科学家的界限越来越小,更多的工程师埋头做科学研究。以前的科学家多是贵族或富人的子弟,现在则有许多来自工业发达地区和工人阶级的子弟成为了科学家。他们更加对化学和电学感兴趣,这也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应用于工业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化学工业的建立电力的广泛应用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马可尼发送第一封无线电报的设备化学工业的建立诺贝尔生产的炸药应用于开山筑路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历史条件湖北 熊国荣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的范围,出现了明显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重要的机器和新的生产方法主要集中于英国的特点。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兴起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呢?一. 政权条件: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权保障。19世纪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首先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解放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良运动席卷欧洲、北美和亚洲的日本。如19世纪二三十年代希腊、比利时的独立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日本的明治维新等。这些改革或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确立或巩固完善;其次是西方资本主义对亚、非、拉地区的侵略,把这些国家纳入资本主义轨道,变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19世纪中晚期,资本主义基本控制了整个世界,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二. 市场条件: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欧美和日本的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德意志、意大利分别完成统一后都开辟了各自统一的国内市场;美国南北战争后,也形成了统一而广阔的国内市场;同时,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列强在侵略扩张过程中,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在此期间,轮船等先进的交通工具使长途运输变得更加方便,这有利于资本主义列强向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大量掠夺工业原料和输出工业品和资本,并进一步打破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到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极大地推动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即使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的生产体系已成规模,但它已不能满足市场的巨大需求,它需要更强劲的生产力才能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因此,第二次工业革命应运而生。三. 科技条件: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为主要标志。而这些工业方面新的成就主要得益于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取得的许多重大突破,以及把这些科学原理转化为技术直接运用于工业生产。如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为主要特点的电力的广泛应用,其理论准备就是电磁学的产生和发展。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实验中发现磁铁与金属线的相对运动是由磁产生电的必要条件,证实了电磁感应现象,使人类获得了打开整个电能宝库的钥匙。1864年,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建立了系统的电磁学理论,进而推断出电磁波的存在。电磁感应现象和电磁波理论的发现为开辟人类生活的新时代––––电气时代创造了理论条件,在此基础上,人类制成了电动机、发电机,并开创了新的通讯手段––––电报、电话等。此外,化学理论也取得重大成就,19世纪中期,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确立,大大促进了化学的发展;19世纪60年代末,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为化学工业的新发展提供了条件。生物学方面,德意志植物学家施莱登提出细胞是一切植物的基础和动物学家施旺发现动物组织也是由细胞形成的,确立了细胞学说体系;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确立了物种的变异性和继承性”,成为“19世纪三大发现”之一(另两大发现分别是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定律)。19世纪,各门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的建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所要求的新技术革命准备了条件,新技术革命的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从而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四. 劳动力条件:一方面,欧美的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如俄国通过1861年改革规定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美国经过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奴隶等;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更加重视对工人阶级的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如德国统一之前的普鲁士时代,就规定实行义务教育,1860年普鲁士的儿童入学率就达到%,文盲率仅为%。其它比较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仅通过政策使自由劳动力在数量上大量增加,而且使劳动者在素质上有了本质的提高,这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劳动力条件。五. 经济条件:19世纪中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阻碍,又经过对外扩张获得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兴起和向其它国家的扩展,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强劲的动力,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1、相同点: a.它们都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b.它们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c.它们都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广大亚非拉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世界被瓜分完毕,世界殖地体系最终形成。 2、不同点: a.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济,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的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结合取得了巨大成果。 b.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比较迅速。 c.对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既可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其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
两次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现代工厂制,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了公司制、垄断制。同时。两次次工业革命在很多方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以蒸汽机的发明应用为标志,后者以电力、电动机和内燃机为标志;前者局限于轻工业领域,后者以重工业部门为主体;前者代表性的产业是纺织业,脱胎于传统的手工业行业,后者代表性的产业是以科学技术为本的新兴产业部门,如电气、电机制造、钢铁、汽车、化工等;前者局限于少数国家,持续时间长,进展缓慢,后者几乎同时在欧美诸国展开,见效快;前者开辟的是“纺织时代”和“蒸汽时代”,后者迎来的则是“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工业革命有时又称产业革命(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这两个概念之间有区别1),或者称为第一次科技革命,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有人认为工业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经开始,但直到1830年,它还没有真正蓬勃地展开。大多数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发源於英格兰中部地区。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气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传播到英格兰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一般认为,蒸汽机、焦炭、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在瓦特改良蒸气机之前,整个生产所需动力依靠人力和畜力。伴随蒸气机的发明和改进,工厂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赖人力与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气机发明后被机械化生产取代。工业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拟的巨大变革,其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推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类推向了崭新的蒸汽时代。工业革命对19世纪科学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前的科学研究很少用於工业生产,随著工业革命的发展长大,工程师与科学家的界限越来越小,更多的工程师埋头做科学研究。以前的科学家多是贵族或富人的子弟,现在则有许多来自工业发达地区和工人阶级的子弟成为了科学家。他们更加对化学和电学感兴趣,这也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应用于工业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化学工业的建立电力的广泛应用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马可尼发送第一封无线电报的设备化学工业的建立诺贝尔生产的炸药应用于开山筑路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历史条件湖北 熊国荣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的范围,出现了明显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重要的机器和新的生产方法主要集中于英国的特点。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兴起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呢?一. 政权条件: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权保障。19世纪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首先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解放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良运动席卷欧洲、北美和亚洲的日本。如19世纪二三十年代希腊、比利时的独立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日本的明治维新等。这些改革或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确立或巩固完善;其次是西方资本主义对亚、非、拉地区的侵略,把这些国家纳入资本主义轨道,变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19世纪中晚期,资本主义基本控制了整个世界,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二. 市场条件: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欧美和日本的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德意志、意大利分别完成统一后都开辟了各自统一的国内市场;美国南北战争后,也形成了统一而广阔的国内市场;同时,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列强在侵略扩张过程中,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在此期间,轮船等先进的交通工具使长途运输变得更加方便,这有利于资本主义列强向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大量掠夺工业原料和输出工业品和资本,并进一步打破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到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极大地推动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即使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的生产体系已成规模,但它已不能满足市场的巨大需求,它需要更强劲的生产力才能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因此,第二次工业革命应运而生。三. 科技条件: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为主要标志。而这些工业方面新的成就主要得益于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取得的许多重大突破,以及把这些科学原理转化为技术直接运用于工业生产。如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为主要特点的电力的广泛应用,其理论准备就是电磁学的产生和发展。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实验中发现磁铁与金属线的相对运动是由磁产生电的必要条件,证实了电磁感应现象,使人类获得了打开整个电能宝库的钥匙。1864年,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建立了系统的电磁学理论,进而推断出电磁波的存在。电磁感应现象和电磁波理论的发现为开辟人类生活的新时代––––电气时代创造了理论条件,在此基础上,人类制成了电动机、发电机,并开创了新的通讯手段––––电报、电话等。此外,化学理论也取得重大成就,19世纪中期,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确立,大大促进了化学的发展;19世纪60年代末,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为化学工业的新发展提供了条件。生物学方面,德意志植物学家施莱登提出细胞是一切植物的基础和动物学家施旺发现动物组织也是由细胞形成的,确立了细胞学说体系;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确立了物种的变异性和继承性”,成为“19世纪三大发现”之一(另两大发现分别是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定律)。19世纪,各门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的建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所要求的新技术革命准备了条件,新技术革命的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从而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四. 劳动力条件:一方面,欧美的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如俄国通过1861年改革规定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美国经过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奴隶等;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更加重视对工人阶级的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如德国统一之前的普鲁士时代,就规定实行义务教育,1860年普鲁士的儿童入学率就达到%,文盲率仅为%。其它比较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仅通过政策使自由劳动力在数量上大量增加,而且使劳动者在素质上有了本质的提高,这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劳动力条件。五. 经济条件:19世纪中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阻碍,又经过对外扩张获得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兴起和向其它国家的扩展,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强劲的动力,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两次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现代工厂制,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了公司制、垄断制。
同时。
两次次工业革命在很多方面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以蒸汽机的发明应用为标志,后者以电力、电动机和内燃机为标志;前者局限于轻工业领域,后者以重工业部门为主体;前者代表性的产业是纺织业,脱胎于传统的手工业行业,后者代表性的产业是以科学技术为本的新兴产业部门,如电气、电机制造、钢铁、汽车、化工等;前者局限于少数国家,持续时间长,进展缓慢,后者几乎同时在欧美诸国展开,见效快;前者开辟的是“纺织时代”和“蒸汽时代”,后者迎来的则是“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工业革命有时又称产业革命(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这两个概念之间有区别1),或者称为第一次科技革命,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
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有人认为工业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经开始,但直到1830年,它还没有真正蓬勃地展开。
大多数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发源於英格兰中部地区。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气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
随后传播到英格兰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
一般认为,蒸汽机、焦炭、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
在瓦特改良蒸气机之前,整个生产所需动力依靠人力和畜力。
伴随蒸气机的发明和改进,工厂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赖人力与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气机发明后被机械化生产取代。
工业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拟的巨大变革,其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推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类推向了崭新的蒸汽时代。
工业革命对19世纪科学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以前的科学研究很少用於工业生产,随著工业革命的发展长大,工程师与科学家的界限越来越小,更多的工程师埋头做科学研究。
以前的科学家多是贵族或富人的子弟,现在则有许多来自工业发达地区和工人阶级的子弟成为了科学家。
他们更加对化学和电学感兴趣,这也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科学技术应用于工业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化学工业的建立
电力的广泛应用
电力的广泛应用
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马可尼发送第一封无线电报的设备
化学工业的建立
诺贝尔生产的炸药应用于开山筑路
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历史条件
湖北 熊国荣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的范围,出现了明显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重要的机器和新的生产方法主要集中于英国的特点。
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兴起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呢?
一. 政权条件: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权保障。
19世纪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首先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解放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良运动席卷欧洲、北美和亚洲的日本。
如19世纪二三十年代希腊、比利时的独立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日本的明治维新等。
这些改革或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确立或巩固完善;其次是西方资本主义对亚、非、拉地区的侵略,把这些国家纳入资本主义轨道,变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
19世纪中晚期,资本主义基本控制了整个世界,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二. 市场条件: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欧美和日本的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德意志、意大利分别完成统一后都开辟了各自统一的国内市场;美国南北战争后,也形成了统一而广阔的国内市场;同时,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列强在侵略扩张过程中,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在此期间,轮船等先进的交通工具使长途运输变得更加方便,这有利于资本主义列强向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大量掠夺工业原料和输出工业品和资本,并进一步打破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
到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极大地推动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即使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的生产体系已成规模,但它已不能满足市场的巨大需求,它需要更强劲的生产力才能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因此,第二次工业革命应运而生。
三. 科技条件: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为主要标志。
而这些工业方面新的成就主要得益于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取得的许多重大突破,以及把这些科学原理转化为技术直接运用于工业生产。
如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为主要特点的电力的广泛应用,其理论准备就是电磁学的产生和发展。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实验中发现磁铁与金属线的相对运动是由磁产生电的必要条件,证实了电磁感应现象,使人类获得了打开整个电能宝库的钥匙。
1864年,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建立了系统的电磁学理论,进而推断出电磁波的存在。
电磁感应现象和电磁波理论的发现为开辟人类生活的新时代––––电气时代创造了理论条件,在此基础上,人类制成了电动机、发电机,并开创了新的通讯手段––––电报、电话等。
此外,化学理论也取得重大成就,19世纪中期,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确立,大大促进了化学的发展;19世纪60年代末,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为化学工业的新发展提供了条件。
生物学方面,德意志植物学家施莱登提出细胞是一切植物的基础和动物学家施旺发现动物组织也是由细胞形成的,确立了细胞学说体系;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确立了物种的变异性和继承性”,成为“19世纪三大发现”之一(另两大发现分别是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定律)。
19世纪,各门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的建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所要求的新技术革命准备了条件,新技术革命的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从而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四. 劳动力条件:一方面,欧美的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如俄国通过1861年改革规定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美国经过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奴隶等;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更加重视对工人阶级的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如德国统一之前的普鲁士时代,就规定实行义务教育,1860年普鲁士的儿童入学率就达到%,文盲率仅为%。
其它比较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仅通过政策使自由劳动力在数量上大量增加,而且使劳动者在素质上有了本质的提高,这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劳动力条件。
五. 经济条件:19世纪中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阻碍,又经过对外扩张获得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兴起和向其它国家的扩展,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强劲的动力,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1、论文包含目录、摘要、正文、参考文献、附录,检测内容根据学校的要求来提交,目录和参考文献格式正确被系统识别到了的话系统是不参与检测,所以目录和参考文献的格式一定要正确;2、论文检测系统是以“连续13个字重复”做为识别标准。如果找不到连续13个字与别人的文章相同,就检测不到重复。3、检测查重报告解读,全文标明引文中标黄色的文字代表这段话被判断为“引用”,标红色的文字代表这段话被判断为“涉嫌剽窃”。4、论文重复率要求:本科院校一般是15%-30%之间;硕博要求一般是5%-10%,所以同学们在查重前咨询下学校的要求,这样才能够有把握。 5、检测系统多少还是会有一点浮动,同学为了保险起见提交到学校之前用定稿系统检测一遍比学校要求底个5%最为保险6、知网查重价格和次数都有一定的限制,同学在初稿检测的时候可以用paperfree系统检测,这个系统有免费检测的次数,关键是方便修改。
论文查重的规则是什么?一般来说,机构都是使用内部规定的论文查重,而论文查重规则是:将用户上传的论文跟论文查重系统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对比,有点数据库中会加入互联网的数据,所以数据库的资源是极其庞大的。论文检测对比时,如果一个句子中存在了有连续13个字重复,就会被认为重复,并计算全文查重率。而大部分的论文查重系统都只能检测文本数据,对于图片、图表是无法进行识别的,因此不会参与检测过程。参考文献只要进行正确地格式标注、引用,也是不会参与查重检测的。如果参考文献格式规范、错误引用、虚假引用等,那么参考文献将会被认为是正文部分而参与查重检测,那么可能会导致论文查重率变高。
论文查重的标准是什么?不同的单位对于论文查重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不同的论文查重系统对同一篇论文的查重结果也不一样的,因为每个论文查重系统的数据库、查重算法是不一样的,所以检测的结果肯定是不相同的。其实,就算是同一篇论文在同一个查重系统检测,其结果也是会有波动的。因为很多查重系统里面都是加入了数据库的数据的,而互联网的数据是实时更新的,所以在进行查重检测结果也是有波动的。我们需要了解清楚单位规定的查重系统是什么,然后选择对应的查重系统检测,这样可以节省时间。现在一般情况下,本科论文查重率要求一般在20%-30%之间,硕博论文查重比较严格,一般查重率要求在5%-10%之间,而期刊论文查重率要求一般在10%-20%之间。
PaperFree论文查重软件通过海量数据库对提交论文进行对比分析,基于大数据指纹比对算法,相比常规比对速度提升10倍,在保证查重质量的情况下,几秒钟就可以出查重结果,准确地查到论文中的潜在抄袭和不当引用。
论文查重是借助论文查重系统进行的,论文作者只需要把论文上传到查重系统,系统会根据论文目录进行分段查重。
1、在查重报告中,标黄色的文字代表这段话被判断为“引用”,标红色的文字代表这段话被判断为“涉嫌剽窃”。
2、查重是以“连续13个字重复”做为识别标准。如果找不到连续13个字与别人的文章相同,就检测不到重复。
3、论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部分也是会计算相似度的。
4、在知网的对比文库中,外文资料相对较少。
5、对比文库里不包括书籍,教材等。但有一个问题要注意,当你“参考”这些书籍教材中的一些经典内容时,很可能别人已经“参考”过了,如果出现这样子的情况,那就会被检测到相似。
6、检测系统对论文的分节是以“章”作为判断分节的。封面、摘要、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等等这样一系列的都会各自分成一个片段来检测,每一个片段都计算出一个相似度,再通过这样每章的相似度来计算出整篇论文的总重复率。
7、当查重系统识别到你论文中有某句话涉嫌抄袭的时候,它就会对这句话的前面后面部分都重点进行模糊识别,这个时候判断标准就变得更严格,仅仅加一些副词或虚词(比如“的”、“然后”、“但是”、“所以”此类词语)是能够识别出来的。
8、在查重进行中,检测系统只能识别文字部分,论文中的图片、word域代码、mathtype编辑的公式、是不检测的,因为检测系统尚无法识别这些复杂的内容格式。可以通过[全选]——[复制]——[选择性粘贴]——[只保留文字]这样步骤的操作来查看具体的查重部分。另外,在编辑公式时,建议使用用mathtype,不要用word自带的公式编辑器。
9、在论文提交到学校之前,一定要自己先到网站查一下,如果有检测出来相似度较高的片段,自己先改一改。 论文修改一次以后,不要以为就肯定能过了,因为系统会根据论文内容的不同自动调整着重检测的段落,所以有时候第一次查重的时候是正常的,一模一样的句子,第二次检测的时候会判断为“抄袭”。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只能多查多改。
10、官方检测系统不对个人开放,学生自己是无法自行到知网去检测论文的,只能通过第三方检测平台进行。
论文查重的相关说明
论文查重,不同学校要求也不同,当然对于硕博与本科等区别也比较大;本科院校30%以内的也有,15%的也有;硕博的10%内的也有,所以同学们在查重前咨询下学校的要求,这样才能够有把握。
对于查重的原理基本上是一致的,没有区别;但是对于投稿的论文查重,建议使用跟杂志社要求的系统一致,比如知网期刊;如果需要排除作者自己的论文,那么只有查知网的才可以,其他的系统无法进行排除。
对于论文查重系统,并不是什么内容都查的出的,主要看文献库是否收录了当前内容,如果没有,那么就是查不出的。
对于论文查重系统来说并没有那么神秘的地方,同学们查重完成后,只要根据查重报告好好的修改,基本上都是没问题的。
昨日少年,今日未来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题记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回首过去那个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战场,多少战士用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大地,为了换来我们民族的荣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像春潮般温暖着我的心。“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成为我奋斗的目标。我们中国曾经有一段屈辱的历史,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肆意妄为,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七十年前的那些日子,可恶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烧杀抢掠,三十五万无辜的南京老百姓们,成为了疯狂的刺刀下的牺牲品。更早一些,北京圆明园,一个当时世界最大的博物馆,就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又被一把大火烧毁,付之一炬。屈辱的历史在人们心中无法磨灭,虽然已是过去,但却成为人民永恒的回忆。岁月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行,作为新一代的蓬勃少年,我们必须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将自己的成长发展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社会中,但我们不能忘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不能忘记了国耻。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青少年只有将国耻铭记心中,以此为动力,奋发图强。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孙中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我们是早晨六七点钟的太阳,我们需要时刻爱自己的祖国,将祖国文化传承一代代。时刻铭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名自强有为的爱国人,无时无刻不把祖国大事放在心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新时代的青少年必须要勤奋学习,用自己的知识为祖国献出一份力量,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让我们在学习中要更加精益求精,不怕吃苦,肯下功夫,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要想报国,先要学习;每天学习一点点,就是为祖国献出力量的一大步。遥想曾经,中国人的苦难与抗争,激励今人,昭告后世。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未来的烛光已经点亮,需要新一代的我们在这光亮下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开辟出一条光明的道路,在这条路上不断成长,报效祖国,为了祖国的明天。未来,为了祖国,我将会有所作为。当我的生活中充满着一种渴望,想去看到未来祖国的美丽,那美妙的事情就会出现:平凡的生活变得非凡。我会努力,传承红色基因,做一名时代新人。(作者 管晨宇) 480
还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作文,我觉得这类选材一定要联系过去的历史,通过对过去历史的一种甄别,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先烈们的英勇牺牲不断的进取和奋进,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这种红色基因的传承应该在少年的身上得以继承和发扬,这是中华人民拥有的本色
朱东润爷爷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文学史家、书法家和教育家。跨进大门高高的门槛,就看见了爷爷所居住过的四合院。我们站在一个不大的前院上,面前是几座平房。前院靠墙的一边还有个草坪,上面种着一小片竹林和几棵饱经风霜的树。干干净净的卧室,特别是书房,一个长长的书柜,上面摆满了爷爷不知翻遍了多少遍的书,没有丝毫的杂乱,依然很整洁。关于朱东润爷爷有一串数字,是“一”“二”“三”“四”这些数字。“一”说的是一个人,而这个人就是家喻户晓的朱东润爷爷。1896年12月4日,朱东润爷爷降临在这。“二”指的是朱东润爷爷的两句名言:1.人不可以有傲气,但不可以没有傲骨。2.读书人一生两件大事,做人,做学问。做人始终是第一位的,人的才能有高低,但做人可马虎不得。一个人的文章再好,品行不足取,也就不足取了。“三”是说朱东润爷爷爱祖国、爱党、爱家乡,爷爷热爱家乡的殷殷情怀,感人至深,比山如海。“四”是四个故事,其中一个讲述的是文革初期,爷爷为复旦大学第一批“资产阶级反动学权威”横遭批斗。爷爷风骨凛然,义正词严的反驳:“我嘛,‘权威’勉强算一个。‘反动’嘛,则未必吧。”造反派头头恼羞成怒,将日本军刀架在爷爷脖子上,斥问:“你是什么东西?”爷爷倔强以对:“我是中文系主任。”这位为泰兴添光的伟大人物,就在1928年与世长辞,享年92岁。朱东润爷爷在世时是一位远近闻名的书法家,他是因为没有在老师临终前送给老师一幅漂亮的毛笔字,才下定决心练好它。可是我呢,就是做不到“定”,每次坚持了一会就半途而废,想起来时才后悔莫及。我真的十分敬佩朱东润爷爷,他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得到伟大的成就,真了不起!朱东润爷爷,您是我们泰兴的骄傲,是我心中的榜样。
写作技巧:根据题目要求,介绍红色基因的象征意义,最后总结自己的感受。
范文如下:
在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革命先驱,他们付出了心血,在敌人的拷打下,依旧临危不惧。
五星红旗正在迎风飘扬,它的红色是血色,是对祖国的一个承诺,是对祖国的赤胆忠心,才能使他们做出这种牺牲自己的事。
李大钊便是其中的一位,他支持革命事业,被反动派抓走,但他在监狱中还依旧在宣传革命,第二天他临死的时候还在宣传革命。他被处以绞刑致死。这位伟大的战士壮烈牺牲了,如果李大钊没有对革命的这种热忱,他能为革命心甘情愿的付出生命吗?
黄继光是一位伟大的战士,在执行一次任务时,他用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口,等到战役结束时,他已经壮烈的牺牲了,他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作为一名21世纪的青年,如今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今天的幸福是革命者用生命换来的,对于如今的美好生活,我们更不能不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我们应当努力学习,为祖国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这才不会愧对这面鲜红五星红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