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以人为本论文的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以人为本论文的参考文献

班主任论文的参考文献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班主任论文的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苏].苏霍姆林斯基着,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苏].苏霍姆林斯基着,赵玮译.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3]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萧宗六.学校管理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法]卢梭着;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美]马斯洛着;成明编译.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2003

[7]郭毅.班级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8]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编.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9]耿玉明.学校实施量化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10]徐生娥.中学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11]王志君.普通高中班级管理柔性化改革策略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12]庄惠玲.走向学生自主管理[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13]刘军宁.高一班级管理实效性的调查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2

[14]范海强.科学-人文管理与民办中学的师资队伍建设[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9

[15]常虹.大职业教育视野下的校园文化建设[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16]何志燕.苏霍姆林斯基校园文化思想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6

[17]谢玥.量化管理理论基础探源[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2(3)

[18]谭明进.对高中班级实行量化管理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

[19]刘彩凤,常桂英.班级量化管理初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1999(2)

[20]王俊江.量化管理与自我教育--班级管理中的经验和体会[J].教学与管理,2001(10)

[21]王随仁.怎样开展班级量化管理[J].河南教育,2000(4)

[22]崔为民.小议班级量化管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3)

[23]范玉敏,李锋.关于中专学校班级量化管理的质疑及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0(8)

[24]庞云凤.班级量化管理中谨防"过度理由效应"[J].河南教育,2000(7)

[25]李丽华,孙小芹.班级量化管理刍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3(6)

[26]霍永丽.班级量化管理的补充--班级软管理[J].班主任,2005(1)

[27]段炼,朱育婷.班级量化管理应注意的问题[J].教学与管理,2008(12)

[28]孙华.量化管理应体现人本管理思想[J].教育导刊,1998(11)

[29]曾祖斌.浅议中小学班级量化管理的利弊[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12)

[30]宁学功.学校班级量化管理刍议[J].教学与管理,2002(23)

[31]高琪,张锐.班级量化管理必须明确的几个问题[J].班主任之友,2004(4)

[32]莫熙朝.班级量化管理的背后[J].广东教育,2007(5)

[33]范学谦,吴国萍.奖惩预警机制在班级量化管理中的应用[J].班主任,2007(2)

[34]张明芹.我们的态度"评优"不是班级管理的目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7)

[35]任语静.学校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人格修养[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7(3)

[36]臧美莹.浅析硬件设施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3)

[37]张春来.如何制定和执行班级规则[J].教师之友,2001(11)

[38]陈学梅.人治为主、法治为辅、刚柔并济--班级公约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

[39]曹红英.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班级管理策略研究[J].新教育,2014(24)

[40]刘明伟.论学校教育中量化管理的弊端[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7)

[41]王豫.对学校管理工作中量化管理扩大化的质疑[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2)

[42]陆梅芳.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新模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43]张铤.论高校"量化-柔性"学生管理新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

[44]徐鉴民.浅谈"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J].甘肃农业,2006(7)

[45]柳士彬,谭业云.环境潜教育:潜教育的实施型态[J].山东教育(中学版),2000(10)

[46]荣炳新.构建和完善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J].时代教育,2014(2)

[47]黄正平.培养自我管理能力要处理好三个关系[J].班主任,2011(9)

[48]贺桂平.以"法"治班初体验[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6)

[49]劳凯声.重新界定学校的功能[J].教育研究,2000(8)

[50]陈志利.帕夫雷什中学的成功奥秘:一种文化视角的解读[J].基础教育,2011(4)

[51]陈志利,张新平.自下而上:苏霍姆林斯基校长学的思维及贡献[J].基础教育,2012(4)

[52]刘建设.对我国教育量化研究的若干思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53]龚舟.我国中小学班级管理伦理缺失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大理学院学报,2011(1)

[54]贾永儒.以学生为本,让班级管理人性化、民主化[J].才智,2012(2)

[55]刘永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的量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5)

[56]黄崴.20世纪西方教育管理理论及其模式的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

[57]韩秀元.量化积分在班级管理中的实践与反思[J].中小学教育,2011(8)

[58]杜永芳.班级量化管理的好处[J].青海教育,2007(5)

[59]龙永钊.谨防班级量化管理异化育人行为[J].班主任,2006(1)

[60]刘艳萍.浅谈班级管理的目标定位[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1)

[61]叶澜.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

[62]王效美,杨红艳.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创新与途径[J].素质教育,2013(7)

[63]李可.数字量化:发展还是桎梏?[N].光明日报,2010,10(8)::11

[64]杨柳.河北衡水中学的真实一面:半军事化管理,带橘子进教室要受警告[N].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7(18):12

[65]林祺,匡怡蒙."超级高考工厂"争议中前行[N].重庆晨报,2014,4(23):6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国的教育事业必须紧跟形势,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策略。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以人为本的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教育当中的以人为本》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国的教育事业必须紧跟形势,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策略。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是要从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认识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发展需求,“以人为本”注重实现人的自由完成活动和全面自由发展。“以人为本”应该是教育模式的最好方式。同时要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和现实意义,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真正做到教育中的“以人为本”。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育事业形势;重要思想概念内涵

“以人为本”已经变成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指导思想。这些指导思想不仅包括经济中“以人为本”,也包括企业中“以人为本”,甚至是管理中“以人为本”,而即使是科技,其中也包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目前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指导思想。虽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被宣传了很久,但是目前大部分的思路知识只是简单的分析“人”的自然属性,只是表面化的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那样的分析只是简单重视满足人的物质利益,但是,这样的做法却忽视了人所具有的社会性。如果不能完整的理解“以人为本”的道理。那么在指导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就会出现片面化的理论,因此,无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所以,弄清教育视野中的“以人为本”概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科学而全面理解教育事业中“以人为本”概念的内涵

(1)“以人为本”里的“人”指的是受教育者,“以人为本”是要以受教育者作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因此,首先要搞清楚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正确理解“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首要条件。其次,还要分析“以人为本”中“本”的具体含义,要明白怎样工作才能把教育工作达到“以人为本”的条件。搞明白这两个问题是进一步理解“以人为本”概念内涵的重要基础。所以,研究教育中的“以人为本”要弄清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性理论。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论断表现在多个方面。

①人具有自然属性。

人是直接地自然的存在物。人具有与其他动物相同的作为自然生物所存在的物理形态、生物特征和生活本能,其中包括食欲、性欲和自我保护等。

②人具有社会属性。

人是社会中的存在物,人的社会性本质不是指人所具有的胡子、血液和骨头等肉体性,而是指人具有的社会特质”。“人的本质不再简单的局限于其作为个人所固有的物质象征,而是指涵盖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具有社会生物所应有的形态特征,包括语言、创造性思维极其各种衍生物,他们往往具有主体性、目的性、交往性和道德性。

③人具有实践性。

人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存在物。马克思的经典理论认为人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就被称为其生命活动的类特性,而人的类特性就是人可以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其自由自觉的活动。人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改变自身的现状,才能够创造更多价值。马克思所说的“人的类特性”就是指人所具有的一般本性,人的类特性是超越自身生命活动而存在的,人与一般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会不断超越自身规定,追求自身的生命价值。在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后,“以人为本”中的“本”的概念含义就明朗了起来。

(3)“以人为本”的“本”应表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本”要符合受教育者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性特点,因此,既要满足社会性的要求又要满足人的社会性的要求,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尊重人所具有的社会性。另外,以人为本”要满足受教育者的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人所具有的独特本质决定了人应该与人所具有的本质相对应,然而对于人的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首先需要满足衣食住行。所以,在历史上每个活动的首要阶段就是要去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就是要开发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所需的物质。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需求之后。就要开始满足受教育者的社会性需要,人的社会性需要表现为人对理想、劳动、纪律、道德、艺术等的精神需要。最后,要促进受教育者发挥潜能和实现自觉活动,具体则包括人的体力、智力、社会素质、能力素质、以及自由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教育教学中不能简单的把受教育的对象看成一个劳动者,一个经济动物。而是应该通过更加全面的眼光把教育对象看成是一个具有奋斗目标、高尚审美和理想信念的人。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重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双方面需求,要培养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要在教育活动中实现人自由自觉活动和全面自由发展为主的教育模式。

2教育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1)要遵循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教育对象都存在个性差异。作为具有社会性的人,人的思想是通过参加实践活动的时候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的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会对形成和发展人们的思想产生巨大影响,具体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所以深入分析这些社会关系对人造成的影响,有助于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形成过程和其发展的规律。要遵循人在形成思想和发展思想过程中所具有的规律性,只有这样才会提高教育的效果,也会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要遵循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也要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具体的身体条件、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因素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由于不同的教育对象对相同的客观事物存在不同看法,所以其对教育教学工作存在不同的接受方式,所以针对教育教学工作要坚持“对症下药”的思想。

(2)确定教育的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需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比如:在一次邓小平理论课的考试试卷中发现一名学生没有回答答卷中关于邓小平平理论的论述题,考试之后找到这位同学,他解释道,因为是他是一名韩国留学生,因此不应该答有关中国政治理论的问题。这件事的发生提醒教育者一定要考虑受教育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我国,教育对象往往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国内所开展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在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是要服务于社会主义、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所以,教育对象所身处的社会环境应该是要一致的。但是,由于地理,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时并不一致。因此,在确定教育教学工作具体目标,选择教育方法时,需要针对性的仔细考虑教育对象所处的条件。如果其脱离了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教育教学中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3)必须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思想武装青年学生的目的是构建学生的精神支柱,要使其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历史使命,同时要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政治方向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培养其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加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中央的信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爱国主义情操、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在现阶段的集中体现。

3结语

坚持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可以代表中国人民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历史复兴的重要条件。教育可以决定人生的方向。因此,基于学生良好的教育,其在就必然会拥护“以人为本”的教育态度,一定会以“以人为本”基础,在教育事业中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十六大”报告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专题读本[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2.

[2]肖川.教育的视界[M].长沙:岳麓书社,2003.

[3]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以人为本论文的文献

关于班主任论文参考文献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班主任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牛海彬.赏识教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

[3]王柳珍.赏识教育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J].[EB/OL].2006

[4].苏霍姆林斯基着.杜殿坤编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5]金晓华.浅谈赏识教育[J].邵阳师专学报.2003,

[6]贺乐凡主编.中小学教育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P194—195.

[7]黄艳.赏识教育与“后进生”教育问题的探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201

[8]卢彬彬.赏识教育对小学生发展的有效性实证研究.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0501.

[9]程婷.近几年关于赏识教育的研究综述[J].沈阳.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

[10]韩丽萍.赏识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教育新论.2009,

[11]李海英.赏识教育之我见[J].教育教学论坛.2011,

[12]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

[13]邹惠芬.小学生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基础学科.2013,

[14]李小燕.小学赏识教育初探[J].新课程.2012,

[15]兰利.赏识教育的功能及实施方法[J].西华大学学报.2006,—65

[16]张永彬.浅谈赏识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57

[17]严俊辉.浅谈赏识教育[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24

[18]崔学鸿.赏识教育出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19]周泓.赏识你的孩子[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

[20]李睿鹏.简析赏识教育的心理学依据[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

[21]赖永健.“赏识教育”的认识与实践[J].西部教育研究.2010,12第10卷第4期.P88

[22]贺乐凡主编.中小学教育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P194—195.

[23]骆舒洪、周卫红.中小学班级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1年第11期.P8—9.

[24]贺乐凡主编.中小学教育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P31

[25]丁志强主编.教育管理心理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P45

[26]白铭欣主编.班级管理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P29—30

[1]现代心理学流派[M].出版.—61

[2]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54

[3]燕国材.素质教育论[M].—85

[4]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文集[J].1999

[5]叶澜著.“新基础教育”——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2006

[6]叶澜、卜玉华.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102

[7]邰江波.班级岗位轮换制——走向民主与公正的起点[J].中国教师.—45

[8].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M].—142

[9]李伟胜.班级管理新探索[M].—95

[10].学校管理实话[M].华东师范入学出版社.—152

[1]王枬,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

[2]王彦,王枬,教育叙事—从文学世界到教育世界[J]《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3]张晓乐,框架理论视野下的道德叙事[J],《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4]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第10期

[5]丁钢教育与日常实践[J],《教育研究》北京,2004年第2期

[6]丁钢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7]丁钢教育叙事:接近日常教育‘真相'[N],《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年2月19日

[8]丁钢日常教育实践的意义[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9]田静曹芳与项目一同成长:一位村中心完小校长的个案[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10]丁钢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11]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北京,2003年第2期

[12]刘云杉帝国权冲实践下的教师生命形态:一个私塾教师的生活史研究[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3]黄向阳学校春秋:一位小学教师的笔记[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14]丁钢教育叙述何以可能?[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5]耿涓涓教育理念:一位初中女教师的叙事探究[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16]许美德现代中国精神:知名教育家的生活故事[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辑

[17]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8]鞠玉翠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19]肖正德山村小学青年教师需要的叙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3

[20]余丽反思性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

[21]康永久,施铁如,刘良华等整理教育叙事:来自广州的视角[J],《教育导刊》2003年12月

[22]李明汉,教师校本科研与教育叙事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12月12期

[23]韦桂美,教育叙事研究:教育科研回归生活的方式[J],《教书育人》

[1][苏].苏霍姆林斯基着,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苏].苏霍姆林斯基着,赵玮译.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3]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萧宗六.学校管理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法]卢梭着;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美]马斯洛着;成明编译.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2003

[7]郭毅.班级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8]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编.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9]耿玉明.学校实施量化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10]徐生娥.中学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11]王志君.普通高中班级管理柔性化改革策略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12]庄惠玲.走向学生自主管理[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13]刘军宁.高一班级管理实效性的调查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2

[14]范海强.科学—人文管理与民办中学的师资队伍建设[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9

[15]常虹.大职业教育视野下的校园文化建设[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16]何志燕.苏霍姆林斯基校园文化思想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6

[17]谢玥.量化管理理论基础探源[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2(3)

[18]谭明进.对高中班级实行量化管理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

[19]刘彩凤,常桂英.班级量化管理初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1999(2)

[20]王俊江.量化管理与自我教育——班级管理中的经验和体会[J].教学与管理,2001(10)

[21]王随仁.怎样开展班级量化管理[J].河南教育,2000(4)

[22]崔为民.小议班级量化管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3)

[23]范玉敏,李锋.关于中专学校班级量化管理的质疑及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0(8)

[24]庞云凤.班级量化管理中谨防"过度理由效应"[J].河南教育,2000(7)

[25]李丽华,孙小芹.班级量化管理刍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3(6)

[26]霍永丽.班级量化管理的补充——班级软管理[J].班主任,2005(1)

[27]段炼,朱育婷.班级量化管理应注意的问题[J].教学与管理,2008(12)

[28]孙华.量化管理应体现人本管理思想[J].教育导刊,1998(11)

[29]曾祖斌.浅议中小学班级量化管理的利弊[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12)

[30]宁学功.学校班级量化管理刍议[J].教学与管理,2002(23)

[31]高琪,张锐.班级量化管理必须明确的几个问题[J].班主任之友,2004(4)

[32]莫熙朝.班级量化管理的'背后[J].广东教育,2007(5)

[33]范学谦,吴国萍.奖惩预警机制在班级量化管理中的应用[J].班主任,2007(2)

[34]张明芹.我们的态度"评优"不是班级管理的目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7)

[35]任语静.学校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人格修养[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7(3)

[36]臧美莹.浅析硬件设施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3)

[37]张春来.如何制定和执行班级规则[J].教师之友,2001(11)

[38]陈学梅.人治为主、法治为辅、刚柔并济——班级公约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

[39]曹红英.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班级管理策略研究[J].新教育,2014(24)

[40]刘明伟.论学校教育中量化管理的弊端[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7)

[41]王豫.对学校管理工作中量化管理扩大化的质疑[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2)

[42]陆梅芳.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新模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43]张铤.论高校"量化—柔性"学生管理新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

[44]徐鉴民.浅谈"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J].甘肃农业,2006(7)

[45]柳士彬,谭业云.环境潜教育:潜教育的实施型态[J].山东教育(中学版),2000(10)

[46]荣炳新.构建和完善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J].时代教育,2014(2)

[47]黄正平.培养自我管理能力要处理好三个关系[J].班主任,2011(9)

[48]贺桂平.以"法"治班初体验[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6)

[49]劳凯声.重新界定学校的功能[J].教育研究,2000(8)

[50]陈志利.帕夫雷什中学的成功奥秘:一种文化视角的解读[J].基础教育,2011(4)

[51]陈志利,张新平.自下而上:苏霍姆林斯基校长学的思维及贡献[J].基础教育,2012(4)

[52]刘建设.对我国教育量化研究的若干思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53]龚舟.我国中小学班级管理伦理缺失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大理学院学报,2011(1)

[54]贾永儒.以学生为本,让班级管理人性化、民主化[J].才智,2012(2)

[55]刘永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的量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5)

[56]黄崴.20世纪西方教育管理理论及其模式的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

[57]韩秀元.量化积分在班级管理中的实践与反思[J].中小学教育,2011(8)

[58]杜永芳.班级量化管理的好处[J].青海教育,2007(5)

[59]龙永钊.谨防班级量化管理异化育人行为[J].班主任,2006(1)

[60]刘艳萍.浅谈班级管理的目标定位[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1)

[61]叶澜.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

[62]王效美,杨红艳.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创新与途径[J].素质教育,2013(7)

[63]李可.数字量化:发展还是桎梏?[N].光明日报,2010,10(8):11

[64]杨柳.河北衡水中学的真实一面:半军事化管理,带橘子进教室要受警告[N].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7(18):12

[65]林祺,匡怡蒙."超级高考工厂"争议中前行[N].重庆晨报,2014,4(23):6

[1]袁佩奇.班主任工作细节之:感恩教育[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10).

[2]周传刚.弘扬传统美德 实施感恩教育[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2(11).

[3]周容.寸草报春晖: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感恩教育[J].课外阅读,2010(7).

[4]刘昌起.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J].科技视界,2012(26).

[1]王荣德.现代教师人格塑造[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51.

[2]韩传信.德育原理教程[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3]蔡汀.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二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14.

“以人为本”的提法由来已久,它具有深层次的哲学内涵。 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有关以人为本的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以人为本”理论的哲学内涵

摘 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的提法由来已久,它具有深层次的哲学内涵。

关键词:以人为本;哲学基础;人本主义

从哲学上讲,“以人为本”是一个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与人道主义都能接受的概念。仅凭这个概念,人们不能把它们区别开来,所以,打出“以人为本”旗号的并不都是唯物主义者。“以人为本”原则的提出,既有其古典哲学的根基,又是时代特征的体现,更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根本点和归宿点。

一、“以人为本”提法的来源

欧洲新兴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专制和神权统治,强调人的价值高于上帝的价值。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格言是:“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无所不有。”他们主张以人代替神,重视人的世俗生活和世俗享受,提倡世俗教育和科学知识,反对作为封建制度精神支柱的中世纪神学。

在继承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和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费尔巴哈第一次提出“人本主义”的哲学口号,并创立了自己的人本学。其本质特征是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最高对象。根植于这一哲学思潮的“以人为本”的提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对人本主义关于人和社会问题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简单概括。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以及后来的人本主义思潮在人论方面的共同特征主要是: 在世界观上,坚持人是世界的尺度;在认识论上,强调人的非理性因素;在方法论上,主张从先验的人性出发考察社会和历史;在价值观上,强调个人本位。历史地看,这种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实现了从“以皇权为本”“以神权为本”“以物为本” 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但是,费尔巴哈的这个“人”具有抽象性和不确定性,由此一方面它可能导致唯心史观,另一方面它又不得不回答“以什么人为本”的问题,而后者不可避免地涉及“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谁为主体”的问题。因此,它最终无法区分是唯物史观还是唯心史观,所以说他的“以人为本”虽然具有进步意义,但是仍然有很大的缺陷。

二、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与以人为本的不同之处

人本主义发展到当代,已经转变为反思科学和技术的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认为,哲学研究应该突破传统模式,应由以往所强调的对外部世界的研究转向对人本身内在的研究;由倡导感觉经验或理性思维的可靠性转向对人本身的内在结构的研究,由对普遍性即人类共同本性以及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的颂扬转为对个人的独特个性、生命、本能的强调。

既然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让人们开始重新重视和研究人的时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发展又有很长的历史,那么为什么中国没有直接引用西方人本主义,而是在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以人为本,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道德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冲突。西方著名的人本主义思潮代表人物詹姆士说:“善的本质就是真正满足要求。”杜威认为:“善,离开经验的满足,只是一个空名词。”而对中国来讲,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沉淀,则要求“内外兼修”达到无所欲求的圣人境界,认为“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坚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排斥功利主义,推崇道德至上。第二,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冲突。西方现代社会以高科技文明为特征的工业一体化与个人自由的生活相矛盾,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形成的重要根据,这是因为在西方社会一直都有着很深厚的自由的情感,个人自由对于他们来讲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只是为个人服务的机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传统的中国社会来说,个人在社会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每个人都在为祖国的强大而奋斗,乃至献出自己的生命都毫不在意。同时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在理论上不再持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就像叔本华所认为的:由于人的唯一的真实的存在即某种非理性的盲目的生存意志,它驱动着人们去满足自己永无止境的欲望,人生是悲惨的,因为即使欲望得到暂时的满足,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围拢过来,而同空虚和无聊作斗争并不减于同困乏作斗争,任何人生都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被抛来抛去。基尔凯戈尔在《致死的疾病》中谈到,人的个体存在是一个精神个体,它只与它自身发生关系;它们与人的忧虑感相结合,表现为一种悲观主义。这一切都使得中国不可能直接引入并采用现代西方的人本思潮,而是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融贯古今,洋为中用,结合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本主义。

三、“以人为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演变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是《共产党宣言》中最著名的一句话,是马克思毕生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所希望达到的社会状态,激励着无数有无产阶级理想的人为此前赴后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一直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的提出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很大的关系。“人”一直都是马克思重视的对象,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一个理想社会是他终其一生所要达到的目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两者结合的真理。我们同时也看到,只有自然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彻底的自然主义就等于彻底的人道主义”,“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一方面是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的身上”,“在社会主义的人看来,整个所谓的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这些都是马克思在研究的初期对人的描述,虽然在很多地方还不成熟,但是至少表明了马克思在一开始就懂得要把研究人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之后,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都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着自己的关于人的学说。最终,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无产阶级所追求的近期和远期的目标,提出了最终要实现共产主义,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把人的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目的,也提出了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理论。必然王国是指人被物化的社会关系所支配即人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则是人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即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在必然王国里人得不到自由,被物所控制,而只有在自由王国里,人们才可以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类能力的发展才能成为目的本身,人不再屈从于任何外在的目的,人成了人本身的主人;也只有在自由王国,人才能够自己给自己做主,这就是人的自由的最高体现。这些内容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精华,因此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也就必然会更加重视人的发展,把人作为自己的目的,提出以人为本是同马克思主义相符合的,也是有其马克思主义根源的。

人的解放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根本点和归宿。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精髓。马克思的以人为本和资产阶级抽象的人道主义的本质界限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科学的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人的解放的科学理论;二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革命实践基础上的人的解放的革命理论;三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文明发展基础上的人的解放的文明理论。目前,学术界对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和理论边界的讨论都要涉及马克思哲学中的人学理论。从讨论的情况看,许多人仍然对马克思哲学的人本主义理念存有误解。其实,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规定,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科学性之所在,在马克思哲学视域中,以人为本具有自己的特殊意义和性质。

总之,“以人为本”理论融合了众多的因素,采纳了西方人本主义思潮正确的部分,吸取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在我国现实的土壤上把二者准确地结合到一起,根据我国的具体现状来诠释“人”,为更好地发展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魏金声.现代西方人学思潮的震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席忻.马克思主义人的哲学初探[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3]崔龙水,马振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4]赵吉惠.中国儒学简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5]李瑜青.人本思潮与中国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有关以人为本的哲学论文

关于以人为本的论文

《论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新特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适应时代要求,转换传统教育的思维方式,构建思想教育工作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本文将就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做出深入探讨,提出一些建立新的教育模式的方法和措施,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形势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构建科学发展观对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校作为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传播先进文化的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建设者。因此,当前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大学生造就成和谐的人,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那么在社会转型发展中,我们该如何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适应和促进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本文认为要实现这一要求,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一个全新的教育模式转变--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思政教育工作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制度、社会环境等从不同方面影响着教育目标任务的实现。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经济领域发生的各种重大的新变化,必然会给意识形态、思想文化和科技教育等领域带来极大的冲击和新的挑战,并深刻地影响到我国的政治、文化和观念等领域,使人们旧有的观念和意识受到冲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难度将会加大,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开展思想理论建设所承受的压力也会增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如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时间观念、效益观念等)日益丰富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本身的消极因素也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伴随着社会生活中日益发展着的经济成分多样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和分配方式多样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一些大学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滋生。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随着社会转型,大学生面对信息开放化,意识形态多元化的社会,出现迷茫与困惑。随着网络覆盖面的日益扩大,学生获取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信息量以几何级数增加。由此而来的是,课堂这一主导的信息渠道的垄断地位和权威地位大为削弱,思政教育工作的可信度降低,权威性受到质疑和挑战。过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占有绝对的信息优势,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信息落差。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信息优势地位在逐渐丧失。同时,学生总是在校园里学习生活,所接触的人比较单一,范围比较狭小,思想相对比较单纯,一旦面向社会,遇到各种比较复杂的现象和实际问题时,特别是碰到诱惑力比较大、一时难以辨清是非的问题,依然会产生辨不明、分不清、判断不准、把握不住的困惑。这些导致当前大学生出现政治冷漠、价值观扭曲、心理素质欠佳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也让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

(二)一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工作实践中都存在着一个误区,以为只要讲的明白、讲的多,学生就懂的多;只要学生懂的多,就会接受,信的多;只要信的多,就会做的好。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方法,是目前众多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通过照本宣科式的讲解,试图将理论生硬地植入学生的头脑中,将一个复杂的思想和道德品质形成过程,给简单化了。而在教学中,过分重视理论架构,使应用性极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入了形而上学的误区。真正能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使学生云开雾散的情况少。这种培养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武装了学生的大脑,提高了他们的理论素养,但是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提高,作用则不是非常明显。同时,在教学中由于大班教学和工作量较大,使教师很难真正的做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使学生与思政教育工作者之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和个性化的沟通,导致思政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需要一无所知,只注重"传道",没有"解惑"。让学生觉得思政教育对现实生活中没有帮助,对一些问题依旧疑惑,不能信服理论内容,从而使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热情大大降低。

(三)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师生的思想心态越来越复杂多变。思想认识问题和理论政策问题往往与评优、评定奖学金、工资待遇等个人利益问题,心理障碍、人际矛盾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一部分师生对改革的承受能力与改革的力度和速度出现反差,新的矛盾不断激发,原有的矛盾不断凸显;加上社会上出现的价值取向多元化、人生态度功利化、政治定位边缘化趋势,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越来越呈现出复合性,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承载的任务空前复杂多样,那种空对空、说教式、灌输式、单一化的思想教育模式在利益结构变动、新旧矛盾交织面前已显得苍白无力。

同时,在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技能教育轻人文素养培养"的观念。当今社会需要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21世纪人才不仅要接受现代科技与专业知识技能的系统教育.更要接受思想道德、个性品行、人文素养和健全心智的全面训练。一些高校仍然把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放在第一位,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同步发展。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所谓以为人本,说到底就是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在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普遍把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尺度、一种原则、一种要求,作为维护人的利益的一种需要、一种追求、一种目的。这种理念思想内涵深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高等教育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育理念上应当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高校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自然这个"人"指的就是在校大学生。就是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为落脚点,以学生为最终目的,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竭诚尽力为学生谋利益,千方百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但要求我们善于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改造学生,还要求我们更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认真尊重学生的权利,维护学生的利益,满腔热情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以人为本不仅能以思想教育为本,还要以为学生服务,满足学生需要为本。而不是老是站在管理者的角色上不思改变,认为学生就是被管理的对象,丝毫没有为学生服务的观念。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为学生服务为本,重点解决学生最关心,关系最密切的实际问题,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服务于学生的生活,一句话,要服务于学生的全面成才。以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高兴不高兴、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

(一)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修养,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数量剧烈增长,到现在达几百万之众,作为被人们称为的"天之骄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高校的稳定就显的尤为重要。它的稳定不仅关系到高校自身的建设与发展,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稳定的大局。当今大学生都是80年代出生的,大多对于政治冷淡,对社会热点现象关注不够,这与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主体的地位不符。这就需要用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来唤醒大学生的政治热情,关注社会民生。大学生毕业后将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大军进入社会,如果仅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而没有良好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作指导,也会发生大学生学到的业务本领用在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利局面。而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改变过去单一说教的方式,改变过去空洞乏味的理论宣讲模式,将尊重人,理解人的理念根植于学生内心,让学生形成一种人本理念。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体系

1、以人为本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在高校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疏导长期淤积便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这便要求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具备心理咨询师的素质,为学生解决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当然,这不是高校教育者坐在办公室里就能发现的,需要他们与学生打成一片,密切接触才能发现。思政工作者应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实行目标分类,循序渐进地开展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有助于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从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和谐社会建设这个更高的层次上。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就是要在日常工作中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关心、尊重、激励学生,把学生的冷暖放在心上,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解放思想,确实转变思想观念,加强思政工作者队伍建设

在学校里,老师和学生均是平等交往的主体,不要老停留在学生是受教育者的和被管理者的角色上。"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调整,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教育不仅是一种管理活动,也是一种消费,大学生也不仅是受教育者,也是一名消费者。"老师和学生均是学校的主体。没有老师,学校便无法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没有学生,学校教育便失去了教育对象,学校也便无从发展。因此老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谅解。

同时,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就整体而言,在政治素养、个人品德上是合格的,但在驾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本领上还与现实要求有较大差距。因此,每个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应把提升自身本领与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先要加强自身作为建设者的建设。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职兼职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构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格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

3、注重增加教育手段的科技含量,注重教育手段的多样化

当今时代是一个网络时代,大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于尝试新鲜事物,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便要"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进宿舍,进社团。’在新形式下,传统的教育载体已经无法满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宿舍、社团等载体对大学生进行全面教育。"

4、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在高校有着许许多多的学生团体,这是学生的自治性组织,他们聚集着一批志趣相投的学生,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自然不可避免。那么我们便可以在学生社团的活动中注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学生易于接受。在长江大学有一个自律委员会,它通过与学生工作处联合举办各种活动,实现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建会宗旨。既达到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又达到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以认为本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时代前进的结论。诚信为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永不褪色的箴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合,而诚信是人的根本。

人生在世离不开吃穿用度,安居出行,旅游娱乐,精神享受,乃至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等。因此人的种种需要,各行各业便由此催生,为人们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服务。

人为自己的生存而建设创造又不断享有和享受着各行建设创造的结果,世界在人的改造中变得绚丽夺目,社会在人的创造中呈现勃勃生机,人的需要也因此而变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人又是一切劳动成果最终的和最有价值的评论者。

在人的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中,世界与社会不断地向更高,更深,更广的层次迈进,人类幸福生活也不断得到提高,因此不论是思考还是行动,人既是主角,又是最终目标,以人为本是一切思考和行动的关键。

以人为本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然而我看到的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当人们需要呈现丰富和多元化趋势的时候,许多思考和行动却显得滞后,还停留在过去人的要求层次上。

准以满足现在人的种种需求,而掌握一定能力的人,有的是从个人,小部门,小集体出发,想当然,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为了局部利益而牺牲了国家利益群众利益,还有些人为了工作而工作。

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以至脱离实际,见物不见人,凡此类都不适合以人为本的要求,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甚至是与以人为本的理念背道而驰。实现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坚持的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而不是以个人小部门为本,满足人们的需要是现实的,适时的,以人为本是我们一切思考和行动的落脚点和最终出发点,因此,以人为本既是一种对广大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和地位的肯定,又是一种价值取向,还是一种思维方式。

肯定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我们就努力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部门国家的利益,眼前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做到权为人民所用,情为人民所系,利为人民所谋,我们要讲究处处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关心人,乃至依靠人,塑造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三杯吐然诺,五岳到为轻”一句话说出了诚信的重要性。诚实守信是做人和做事的基本准则。这不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家长教育孩子的准则。从古至今,诚实守信这一话题的故事可谓举不胜举感人至深。

纵观当今商海却使人叹息,一些小商小贩,到处人不讲究诚信,以至于诚信这个词,早就失去了他原有的光泽,更有甚者。在2000年的高考作文中写到,如果我身背着金钱,友情,诚信等多个包裹过河的时候,如果有选择让我丢弃一个。

首先丢掉的是诚信,因为现在的社会尔与我诈,诚信已过时了。我不禁为这为考生的想法感到可耻,因为他忘本了。其实这个社会的诚信一点也没有褪色

不信你看看自己的周围,哪位同学老师失信于你了?哪位大商家老板不是以诚信待人的,那些失信于你的小人和伪君子都会受到惩罚的,并且会被社会抛弃的。诚信,我们永远的朋友!

如果说人是整个社会的基石,那么诚信则是一块一块的砖。如果想筑一座社会大厦,人与诚信缺一不可。以人为本,诚信为根是人民的本质需求。社会的根本所在。

这个可以这样来写:首先开篇以人为本的反例现象并写出期负面影响或者说危害,引出我们的论文并表明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重要性,其次我们有意正反俩个案例,深刻分析以阐明主题,最后我们以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得一个美好场景结束,给人们以驱策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以人为本方面的论文

以认为本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时代前进的结论。诚信为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永不褪色的箴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合,而诚信是人的根本。

人生在世离不开吃穿用度,安居出行,旅游娱乐,精神享受,乃至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等。因此人的种种需要,各行各业便由此催生,为人们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服务。

人为自己的生存而建设创造又不断享有和享受着各行建设创造的结果,世界在人的改造中变得绚丽夺目,社会在人的创造中呈现勃勃生机,人的需要也因此而变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人又是一切劳动成果最终的和最有价值的评论者。

在人的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中,世界与社会不断地向更高,更深,更广的层次迈进,人类幸福生活也不断得到提高,因此不论是思考还是行动,人既是主角,又是最终目标,以人为本是一切思考和行动的关键。

以人为本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然而我看到的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当人们需要呈现丰富和多元化趋势的时候,许多思考和行动却显得滞后,还停留在过去人的要求层次上。

准以满足现在人的种种需求,而掌握一定能力的人,有的是从个人,小部门,小集体出发,想当然,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为了局部利益而牺牲了国家利益群众利益,还有些人为了工作而工作。

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以至脱离实际,见物不见人,凡此类都不适合以人为本的要求,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甚至是与以人为本的理念背道而驰。实现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坚持的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而不是以个人小部门为本,满足人们的需要是现实的,适时的,以人为本是我们一切思考和行动的落脚点和最终出发点,因此,以人为本既是一种对广大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和地位的肯定,又是一种价值取向,还是一种思维方式。

肯定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我们就努力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部门国家的利益,眼前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做到权为人民所用,情为人民所系,利为人民所谋,我们要讲究处处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关心人,乃至依靠人,塑造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三杯吐然诺,五岳到为轻”一句话说出了诚信的重要性。诚实守信是做人和做事的基本准则。这不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家长教育孩子的准则。从古至今,诚实守信这一话题的故事可谓举不胜举感人至深。

纵观当今商海却使人叹息,一些小商小贩,到处人不讲究诚信,以至于诚信这个词,早就失去了他原有的光泽,更有甚者。在2000年的高考作文中写到,如果我身背着金钱,友情,诚信等多个包裹过河的时候,如果有选择让我丢弃一个。

首先丢掉的是诚信,因为现在的社会尔与我诈,诚信已过时了。我不禁为这为考生的想法感到可耻,因为他忘本了。其实这个社会的诚信一点也没有褪色

不信你看看自己的周围,哪位同学老师失信于你了?哪位大商家老板不是以诚信待人的,那些失信于你的小人和伪君子都会受到惩罚的,并且会被社会抛弃的。诚信,我们永远的朋友!

如果说人是整个社会的基石,那么诚信则是一块一块的砖。如果想筑一座社会大厦,人与诚信缺一不可。以人为本,诚信为根是人民的本质需求。社会的根本所在。

文章主要内容:首先是说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其次引出现代教育,怎样做到以人为本,最后怎么引导学生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时代前进的结论。诚信为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永不褪色的箴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诚信是人的根本。人生在世离不开吃穿用度,安居出行,旅游娱乐,精神享受,乃至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等。

在现代教育的建设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并围绕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教学中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制。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人,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问题。

古代教育家孔子强调一个人的成长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刚,毅,木,讷,近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等等从而使到自己达到全面发展成为当时的“君子”。王国维的认为“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单单需要智育,更需要德育、美育、体育等的教育。智育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运用,培养探索的精神,使学生拥有智慧,能够独立思考,创造生活,改造世界;德育健全学生的性格品质,这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陶冶真善美的情操;体育使学生强身健体,精神饱满,意志坚强。这样才能培养出完整的人,全面的人。

教学过程把课程主体还给学生,做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思考学生要什么,而不是老师要教什么。丰富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各种感觉能力,审美能力,交流能力,潜移默化中培养健全的人。

不信你看看自己的周围,哪位同学老师失信于你了?哪位大商家老板不是以诚信待人的,那些失信于你的小人和伪君子都会受到惩罚的,并且会被社会抛弃的。诚信,我们永远的朋友!

如果说人是整个社会的基石,那么诚信则是一块一块地砖。如果想筑一座社会大厦,人与诚信缺一不可。以人为本,诚信为根是人民的本质需求。社会的根本所在。

《论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新特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适应时代要求,转换传统教育的思维方式,构建思想教育工作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本文将就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做出深入探讨,提出一些建立新的教育模式的方法和措施,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形势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构建科学发展观对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校作为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传播先进文化的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建设者。因此,当前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大学生造就成和谐的人,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那么在社会转型发展中,我们该如何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适应和促进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本文认为要实现这一要求,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一个全新的教育模式转变--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思政教育工作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制度、社会环境等从不同方面影响着教育目标任务的实现。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经济领域发生的各种重大的新变化,必然会给意识形态、思想文化和科技教育等领域带来极大的冲击和新的挑战,并深刻地影响到我国的政治、文化和观念等领域,使人们旧有的观念和意识受到冲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难度将会加大,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开展思想理论建设所承受的压力也会增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如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时间观念、效益观念等)日益丰富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本身的消极因素也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伴随着社会生活中日益发展着的经济成分多样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和分配方式多样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一些大学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滋生。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随着社会转型,大学生面对信息开放化,意识形态多元化的社会,出现迷茫与困惑。随着网络覆盖面的日益扩大,学生获取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信息量以几何级数增加。由此而来的是,课堂这一主导的信息渠道的垄断地位和权威地位大为削弱,思政教育工作的可信度降低,权威性受到质疑和挑战。过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占有绝对的信息优势,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信息落差。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信息优势地位在逐渐丧失。同时,学生总是在校园里学习生活,所接触的人比较单一,范围比较狭小,思想相对比较单纯,一旦面向社会,遇到各种比较复杂的现象和实际问题时,特别是碰到诱惑力比较大、一时难以辨清是非的问题,依然会产生辨不明、分不清、判断不准、把握不住的困惑。这些导致当前大学生出现政治冷漠、价值观扭曲、心理素质欠佳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也让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

(二)一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工作实践中都存在着一个误区,以为只要讲的明白、讲的多,学生就懂的多;只要学生懂的多,就会接受,信的多;只要信的多,就会做的好。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方法,是目前众多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通过照本宣科式的讲解,试图将理论生硬地植入学生的头脑中,将一个复杂的思想和道德品质形成过程,给简单化了。而在教学中,过分重视理论架构,使应用性极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入了形而上学的误区。真正能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使学生云开雾散的情况少。这种培养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武装了学生的大脑,提高了他们的理论素养,但是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提高,作用则不是非常明显。同时,在教学中由于大班教学和工作量较大,使教师很难真正的做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使学生与思政教育工作者之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和个性化的沟通,导致思政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需要一无所知,只注重"传道",没有"解惑"。让学生觉得思政教育对现实生活中没有帮助,对一些问题依旧疑惑,不能信服理论内容,从而使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热情大大降低。

(三)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师生的思想心态越来越复杂多变。思想认识问题和理论政策问题往往与评优、评定奖学金、工资待遇等个人利益问题,心理障碍、人际矛盾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一部分师生对改革的承受能力与改革的力度和速度出现反差,新的矛盾不断激发,原有的矛盾不断凸显;加上社会上出现的价值取向多元化、人生态度功利化、政治定位边缘化趋势,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越来越呈现出复合性,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承载的任务空前复杂多样,那种空对空、说教式、灌输式、单一化的思想教育模式在利益结构变动、新旧矛盾交织面前已显得苍白无力。

同时,在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技能教育轻人文素养培养"的观念。当今社会需要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21世纪人才不仅要接受现代科技与专业知识技能的系统教育.更要接受思想道德、个性品行、人文素养和健全心智的全面训练。一些高校仍然把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放在第一位,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同步发展。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所谓以为人本,说到底就是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在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普遍把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尺度、一种原则、一种要求,作为维护人的利益的一种需要、一种追求、一种目的。这种理念思想内涵深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高等教育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育理念上应当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高校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自然这个"人"指的就是在校大学生。就是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为落脚点,以学生为最终目的,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竭诚尽力为学生谋利益,千方百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但要求我们善于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改造学生,还要求我们更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认真尊重学生的权利,维护学生的利益,满腔热情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以人为本不仅能以思想教育为本,还要以为学生服务,满足学生需要为本。而不是老是站在管理者的角色上不思改变,认为学生就是被管理的对象,丝毫没有为学生服务的观念。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为学生服务为本,重点解决学生最关心,关系最密切的实际问题,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服务于学生的生活,一句话,要服务于学生的全面成才。以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高兴不高兴、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

(一)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修养,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数量剧烈增长,到现在达几百万之众,作为被人们称为的"天之骄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高校的稳定就显的尤为重要。它的稳定不仅关系到高校自身的建设与发展,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稳定的大局。当今大学生都是80年代出生的,大多对于政治冷淡,对社会热点现象关注不够,这与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主体的地位不符。这就需要用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来唤醒大学生的政治热情,关注社会民生。大学生毕业后将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大军进入社会,如果仅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而没有良好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作指导,也会发生大学生学到的业务本领用在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利局面。而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改变过去单一说教的方式,改变过去空洞乏味的理论宣讲模式,将尊重人,理解人的理念根植于学生内心,让学生形成一种人本理念。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体系

1、以人为本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在高校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疏导长期淤积便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这便要求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具备心理咨询师的素质,为学生解决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当然,这不是高校教育者坐在办公室里就能发现的,需要他们与学生打成一片,密切接触才能发现。思政工作者应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实行目标分类,循序渐进地开展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有助于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从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和谐社会建设这个更高的层次上。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就是要在日常工作中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关心、尊重、激励学生,把学生的冷暖放在心上,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解放思想,确实转变思想观念,加强思政工作者队伍建设

在学校里,老师和学生均是平等交往的主体,不要老停留在学生是受教育者的和被管理者的角色上。"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调整,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教育不仅是一种管理活动,也是一种消费,大学生也不仅是受教育者,也是一名消费者。"老师和学生均是学校的主体。没有老师,学校便无法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没有学生,学校教育便失去了教育对象,学校也便无从发展。因此老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谅解。

同时,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就整体而言,在政治素养、个人品德上是合格的,但在驾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本领上还与现实要求有较大差距。因此,每个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应把提升自身本领与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先要加强自身作为建设者的建设。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职兼职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构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格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

3、注重增加教育手段的科技含量,注重教育手段的多样化

当今时代是一个网络时代,大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于尝试新鲜事物,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便要"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进宿舍,进社团。’在新形式下,传统的教育载体已经无法满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宿舍、社团等载体对大学生进行全面教育。"

4、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在高校有着许许多多的学生团体,这是学生的自治性组织,他们聚集着一批志趣相投的学生,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自然不可避免。那么我们便可以在学生社团的活动中注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学生易于接受。在长江大学有一个自律委员会,它通过与学生工作处联合举办各种活动,实现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建会宗旨。既达到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又达到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以人为本,诚信为根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时代前进的结论.诚信为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永不褪色的箴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合,而诚信是人的根本. 人生在世离不开吃穿用度,安居出行,旅游娱乐,精神享受,乃至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等.因此人的种种需要,各行各业便由此催生,为人们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服务.人为自己的生存而建设创造又不断享有和享受着各行建设创造的结果,世界在人的改造中变得绚丽夺目,社会在人的创造中呈现勃勃生机,人的需要也因此而变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人又是一切劳动成果最终的和最有价值的评论者.在人的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中,世界与社会不断地向更高,更深,更广的层次迈进,人类幸福生活也不断得到提高,因此不论是思考还是行动,人既是主角,又是最终目标,以人为本是一切思考和行动的关键. 以人为本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然而我看到的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当人们需要呈现丰富和多元化趋势的时候,许多思考和行动却显得滞后,还停留在过去人的要求层次上,准以满足现在人的种种需求,而掌握一定能力的人,有的是从个人,小部门,小集体出发,想当然,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为了局部利益而牺牲了国家利益群众利益,还有些人为了工作而工作,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以至脱离实际,见物不见人,凡此类都不适合以人为本的要求,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甚至是与以人为本的理念背道而驰.实现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坚持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而不是以个人小部门为本,满足人们的需要是现实的,适时的,以人为本是我们一切思考和行动的落脚点和最终出发点,因此,以人为本既是一种对广大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和地位的肯定,又是一种价值取向,还是一种思维方式.肯定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我们就努力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部门国家的利益,眼前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做到权为人民所用,情为人民所系,利为人民所谋,我们要讲究处处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关心人,乃至依靠人,塑造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三杯吐然诺,五岳到为轻”一句话说出了诚信的重要性.诚实守信是做人和做事的基本准则.这不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家长教育孩子的准则.从古至今,诚实守信这一话题的故事可谓举不胜举感人至深.

坚持以人为本的论文

以认为本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时代前进的结论。诚信为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永不褪色的箴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合,而诚信是人的根本。

人生在世离不开吃穿用度,安居出行,旅游娱乐,精神享受,乃至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等。因此人的种种需要,各行各业便由此催生,为人们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服务。

人为自己的生存而建设创造又不断享有和享受着各行建设创造的结果,世界在人的改造中变得绚丽夺目,社会在人的创造中呈现勃勃生机,人的需要也因此而变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人又是一切劳动成果最终的和最有价值的评论者。

在人的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中,世界与社会不断地向更高,更深,更广的层次迈进,人类幸福生活也不断得到提高,因此不论是思考还是行动,人既是主角,又是最终目标,以人为本是一切思考和行动的关键。

以人为本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然而我看到的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当人们需要呈现丰富和多元化趋势的时候,许多思考和行动却显得滞后,还停留在过去人的要求层次上。

准以满足现在人的种种需求,而掌握一定能力的人,有的是从个人,小部门,小集体出发,想当然,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为了局部利益而牺牲了国家利益群众利益,还有些人为了工作而工作。

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以至脱离实际,见物不见人,凡此类都不适合以人为本的要求,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甚至是与以人为本的理念背道而驰。实现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坚持的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而不是以个人小部门为本,满足人们的需要是现实的,适时的,以人为本是我们一切思考和行动的落脚点和最终出发点,因此,以人为本既是一种对广大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和地位的肯定,又是一种价值取向,还是一种思维方式。

肯定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我们就努力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部门国家的利益,眼前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做到权为人民所用,情为人民所系,利为人民所谋,我们要讲究处处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关心人,乃至依靠人,塑造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三杯吐然诺,五岳到为轻”一句话说出了诚信的重要性。诚实守信是做人和做事的基本准则。这不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家长教育孩子的准则。从古至今,诚实守信这一话题的故事可谓举不胜举感人至深。

纵观当今商海却使人叹息,一些小商小贩,到处人不讲究诚信,以至于诚信这个词,早就失去了他原有的光泽,更有甚者。在2000年的高考作文中写到,如果我身背着金钱,友情,诚信等多个包裹过河的时候,如果有选择让我丢弃一个。

首先丢掉的是诚信,因为现在的社会尔与我诈,诚信已过时了。我不禁为这为考生的想法感到可耻,因为他忘本了。其实这个社会的诚信一点也没有褪色

不信你看看自己的周围,哪位同学老师失信于你了?哪位大商家老板不是以诚信待人的,那些失信于你的小人和伪君子都会受到惩罚的,并且会被社会抛弃的。诚信,我们永远的朋友!

如果说人是整个社会的基石,那么诚信则是一块一块的砖。如果想筑一座社会大厦,人与诚信缺一不可。以人为本,诚信为根是人民的本质需求。社会的根本所在。

《论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新特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适应时代要求,转换传统教育的思维方式,构建思想教育工作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本文将就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做出深入探讨,提出一些建立新的教育模式的方法和措施,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形势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构建科学发展观对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校作为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传播先进文化的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建设者。因此,当前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大学生造就成和谐的人,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那么在社会转型发展中,我们该如何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适应和促进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本文认为要实现这一要求,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一个全新的教育模式转变--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思政教育工作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制度、社会环境等从不同方面影响着教育目标任务的实现。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经济领域发生的各种重大的新变化,必然会给意识形态、思想文化和科技教育等领域带来极大的冲击和新的挑战,并深刻地影响到我国的政治、文化和观念等领域,使人们旧有的观念和意识受到冲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难度将会加大,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开展思想理论建设所承受的压力也会增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如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时间观念、效益观念等)日益丰富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本身的消极因素也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伴随着社会生活中日益发展着的经济成分多样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和分配方式多样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一些大学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滋生。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随着社会转型,大学生面对信息开放化,意识形态多元化的社会,出现迷茫与困惑。随着网络覆盖面的日益扩大,学生获取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信息量以几何级数增加。由此而来的是,课堂这一主导的信息渠道的垄断地位和权威地位大为削弱,思政教育工作的可信度降低,权威性受到质疑和挑战。过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占有绝对的信息优势,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信息落差。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信息优势地位在逐渐丧失。同时,学生总是在校园里学习生活,所接触的人比较单一,范围比较狭小,思想相对比较单纯,一旦面向社会,遇到各种比较复杂的现象和实际问题时,特别是碰到诱惑力比较大、一时难以辨清是非的问题,依然会产生辨不明、分不清、判断不准、把握不住的困惑。这些导致当前大学生出现政治冷漠、价值观扭曲、心理素质欠佳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也让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

(二)一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工作实践中都存在着一个误区,以为只要讲的明白、讲的多,学生就懂的多;只要学生懂的多,就会接受,信的多;只要信的多,就会做的好。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方法,是目前众多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通过照本宣科式的讲解,试图将理论生硬地植入学生的头脑中,将一个复杂的思想和道德品质形成过程,给简单化了。而在教学中,过分重视理论架构,使应用性极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入了形而上学的误区。真正能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使学生云开雾散的情况少。这种培养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武装了学生的大脑,提高了他们的理论素养,但是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提高,作用则不是非常明显。同时,在教学中由于大班教学和工作量较大,使教师很难真正的做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使学生与思政教育工作者之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和个性化的沟通,导致思政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需要一无所知,只注重"传道",没有"解惑"。让学生觉得思政教育对现实生活中没有帮助,对一些问题依旧疑惑,不能信服理论内容,从而使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热情大大降低。

(三)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师生的思想心态越来越复杂多变。思想认识问题和理论政策问题往往与评优、评定奖学金、工资待遇等个人利益问题,心理障碍、人际矛盾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一部分师生对改革的承受能力与改革的力度和速度出现反差,新的矛盾不断激发,原有的矛盾不断凸显;加上社会上出现的价值取向多元化、人生态度功利化、政治定位边缘化趋势,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越来越呈现出复合性,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承载的任务空前复杂多样,那种空对空、说教式、灌输式、单一化的思想教育模式在利益结构变动、新旧矛盾交织面前已显得苍白无力。

同时,在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技能教育轻人文素养培养"的观念。当今社会需要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21世纪人才不仅要接受现代科技与专业知识技能的系统教育.更要接受思想道德、个性品行、人文素养和健全心智的全面训练。一些高校仍然把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放在第一位,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同步发展。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所谓以为人本,说到底就是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在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普遍把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尺度、一种原则、一种要求,作为维护人的利益的一种需要、一种追求、一种目的。这种理念思想内涵深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高等教育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育理念上应当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高校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自然这个"人"指的就是在校大学生。就是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为落脚点,以学生为最终目的,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竭诚尽力为学生谋利益,千方百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但要求我们善于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改造学生,还要求我们更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认真尊重学生的权利,维护学生的利益,满腔热情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以人为本不仅能以思想教育为本,还要以为学生服务,满足学生需要为本。而不是老是站在管理者的角色上不思改变,认为学生就是被管理的对象,丝毫没有为学生服务的观念。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为学生服务为本,重点解决学生最关心,关系最密切的实际问题,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服务于学生的生活,一句话,要服务于学生的全面成才。以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高兴不高兴、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

(一)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修养,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数量剧烈增长,到现在达几百万之众,作为被人们称为的"天之骄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高校的稳定就显的尤为重要。它的稳定不仅关系到高校自身的建设与发展,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稳定的大局。当今大学生都是80年代出生的,大多对于政治冷淡,对社会热点现象关注不够,这与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主体的地位不符。这就需要用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来唤醒大学生的政治热情,关注社会民生。大学生毕业后将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大军进入社会,如果仅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而没有良好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作指导,也会发生大学生学到的业务本领用在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利局面。而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改变过去单一说教的方式,改变过去空洞乏味的理论宣讲模式,将尊重人,理解人的理念根植于学生内心,让学生形成一种人本理念。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体系

1、以人为本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在高校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疏导长期淤积便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这便要求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具备心理咨询师的素质,为学生解决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当然,这不是高校教育者坐在办公室里就能发现的,需要他们与学生打成一片,密切接触才能发现。思政工作者应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实行目标分类,循序渐进地开展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有助于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从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和谐社会建设这个更高的层次上。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就是要在日常工作中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关心、尊重、激励学生,把学生的冷暖放在心上,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解放思想,确实转变思想观念,加强思政工作者队伍建设

在学校里,老师和学生均是平等交往的主体,不要老停留在学生是受教育者的和被管理者的角色上。"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调整,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教育不仅是一种管理活动,也是一种消费,大学生也不仅是受教育者,也是一名消费者。"老师和学生均是学校的主体。没有老师,学校便无法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没有学生,学校教育便失去了教育对象,学校也便无从发展。因此老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谅解。

同时,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就整体而言,在政治素养、个人品德上是合格的,但在驾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本领上还与现实要求有较大差距。因此,每个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应把提升自身本领与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先要加强自身作为建设者的建设。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职兼职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构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格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

3、注重增加教育手段的科技含量,注重教育手段的多样化

当今时代是一个网络时代,大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于尝试新鲜事物,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便要"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进宿舍,进社团。’在新形式下,传统的教育载体已经无法满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宿舍、社团等载体对大学生进行全面教育。"

4、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在高校有着许许多多的学生团体,这是学生的自治性组织,他们聚集着一批志趣相投的学生,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自然不可避免。那么我们便可以在学生社团的活动中注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学生易于接受。在长江大学有一个自律委员会,它通过与学生工作处联合举办各种活动,实现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建会宗旨。既达到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又达到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以人为本,诚信为根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时代前进的结论.诚信为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永不褪色的箴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合,而诚信是人的根本. 人生在世离不开吃穿用度,安居出行,旅游娱乐,精神享受,乃至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等.因此人的种种需要,各行各业便由此催生,为人们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服务.人为自己的生存而建设创造又不断享有和享受着各行建设创造的结果,世界在人的改造中变得绚丽夺目,社会在人的创造中呈现勃勃生机,人的需要也因此而变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人又是一切劳动成果最终的和最有价值的评论者.在人的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中,世界与社会不断地向更高,更深,更广的层次迈进,人类幸福生活也不断得到提高,因此不论是思考还是行动,人既是主角,又是最终目标,以人为本是一切思考和行动的关键. 以人为本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然而我看到的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当人们需要呈现丰富和多元化趋势的时候,许多思考和行动却显得滞后,还停留在过去人的要求层次上,准以满足现在人的种种需求,而掌握一定能力的人,有的是从个人,小部门,小集体出发,想当然,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为了局部利益而牺牲了国家利益群众利益,还有些人为了工作而工作,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以至脱离实际,见物不见人,凡此类都不适合以人为本的要求,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甚至是与以人为本的理念背道而驰.实现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坚持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而不是以个人小部门为本,满足人们的需要是现实的,适时的,以人为本是我们一切思考和行动的落脚点和最终出发点,因此,以人为本既是一种对广大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和地位的肯定,又是一种价值取向,还是一种思维方式.肯定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我们就努力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部门国家的利益,眼前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做到权为人民所用,情为人民所系,利为人民所谋,我们要讲究处处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关心人,乃至依靠人,塑造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三杯吐然诺,五岳到为轻”一句话说出了诚信的重要性.诚实守信是做人和做事的基本准则.这不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家长教育孩子的准则.从古至今,诚实守信这一话题的故事可谓举不胜举感人至深.

文章主要内容:首先是说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其次引出现代教育,怎样做到以人为本,最后怎么引导学生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时代前进的结论。诚信为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永不褪色的箴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诚信是人的根本。人生在世离不开吃穿用度,安居出行,旅游娱乐,精神享受,乃至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等。

在现代教育的建设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并围绕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教学中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制。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人,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问题。

古代教育家孔子强调一个人的成长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刚,毅,木,讷,近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等等从而使到自己达到全面发展成为当时的“君子”。王国维的认为“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单单需要智育,更需要德育、美育、体育等的教育。智育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运用,培养探索的精神,使学生拥有智慧,能够独立思考,创造生活,改造世界;德育健全学生的性格品质,这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陶冶真善美的情操;体育使学生强身健体,精神饱满,意志坚强。这样才能培养出完整的人,全面的人。

教学过程把课程主体还给学生,做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思考学生要什么,而不是老师要教什么。丰富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各种感觉能力,审美能力,交流能力,潜移默化中培养健全的人。

不信你看看自己的周围,哪位同学老师失信于你了?哪位大商家老板不是以诚信待人的,那些失信于你的小人和伪君子都会受到惩罚的,并且会被社会抛弃的。诚信,我们永远的朋友!

如果说人是整个社会的基石,那么诚信则是一块一块地砖。如果想筑一座社会大厦,人与诚信缺一不可。以人为本,诚信为根是人民的本质需求。社会的根本所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