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经济预测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经济预测论文题目

想要写出一篇具有吸引力的宏观经济学论文,首先得有个好的论文题目,本文整理了 150 个"宏观经济学论文题目范例", 希望能给大家选题时带来一些灵感和收获。     宏观经济学论文题目范例一: 1、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的中国实践及经验 2、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证券分析师预测效果影响研究 3、金融市场中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及其影响 4、宏观经济政策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 5、论稳增长在中国特色经济理论中的性质 6、财政货币政策对通胀剪刀差影响的实证研究 7、论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关系 8、论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关系 9、论审计为宏观调控服务的研究 10、考虑记忆性质与时间滞后效应的非线性经济周期模型分析 11、试析减税在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中的作用 12、宏观调控理论的创新思维模型构建与中国实践 13、货币政策预期与宏观经济效应--兼论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多指标评价体系 14、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的作用分析 15、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16、土地政策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工具和途径探讨 17、浅谈宏观调控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调整--评《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研究》 18、试论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与资源环境保护关系 19、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理性思考 20、宏观经济调控下经济发展趋势探讨 21、宏观经济调控视角下的政府采购模式选择 22、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23、试论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转变 24、我国宏观经济问题及宏观调控面临的困难分析 25、宏观调控法本土资源刍议--以《盐铁论》为例 26、新常态下房地产宏观调控的经济法思考 27、经济法视角下房地产经济宏观调控中的问题与对策 28、北部湾地区土地宏观调控对房地产发展的影响研究 29、新常态下我国地方经济增长质量的转型及其宏观调控的转向 30、基于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分析 31、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宏观调控探析 32、宏观调控情境下商业模式创新的机理分析 33、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宏观调控研究分析 34、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探究 35、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36、宏观经济管理视域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研究 37、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的有效应用研究 38、区域经济在宏观经济管理下的协调发展和思考 39、浅谈积极财政政策对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40、浅谈宏观经济管理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41、新形势下强化国家审计在宏观管理中的地位与对策研究 42、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探析 43、审计监督在国家监督体系中的定位及其功能独特性研究 44、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45、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的应用 46、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47、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策略阐释 48、体育经济职能定位与转变的相关思考 49、浅析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 50、应用经济信息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思考     宏观经济学论文题目范例二: 51、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52、关于应用经济信息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思考 53、基于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的有效应用分析 54、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55、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探讨 56、试析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57、年改革开放研究的时空变迁--基于CNKI大数据的分析 58、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管理的几个问题 59、基于文献计量统计分析的期刊影响力提升 6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进展与制度构建 61、浅析区域经济在宏观经济管理下的协调发展 62、浅析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63、新时代背景下经济管理创新研究 64、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65、试析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66、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法论路径取向与中美比较 67、谈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 68、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69、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70、试论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71、宏观经济管理对企业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72、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73、对宏观经济管理的相关问题研究 74、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75、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管理的协调配合--基于中国六部门DSGE模拟分析 76、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探析 77、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新思维 78、财政融资政策及其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79、凯恩斯主义及其对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启示 80、企业经济管理中会计管理的应用 81、试论宏观经济管理中国家审计的地位与作用 82、浅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下的区域经济增长 83、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原因与经济增长的道路选择 84、浅谈进一步深化宏观经济管理 85、基于VAR模型的我国存贷款利差与房地产开发投资影响分析 86、矿产资源政策参与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研究 87、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变化与地方政府应对--以深圳为例 88、经济信息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9、宏观经济管理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相关思考 90、论宏观经济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91、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探究 92、经济虚拟化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 93、中国的金融稳定及其产出与通货膨胀效应检验 94、不同周期状态下财政政策的异质性产出和通货膨胀效应研究 95、我国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时变效应及其稳健性检验 96、"脱实向虚"与"脱虚向实":基于动态宏观经济效应的分析 97、基于金融稳定目标的规则型货币政策研究 98、人口老龄化与货币政策:研究进展与政策启示 99、探讨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00、"新常态"时期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联机制研究     宏观经济学论文题目范例三: 101、浅谈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102、宏观经济波动与产业结构的关联性 103、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104、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探讨 105、新常态环境下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对策选择 106、浅谈积极财政政策对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107、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探析 108、刍议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宏观调控的新途径 109、邓小平关于经济改革和发展论述中蕴含的宏观调控思想 110、债务融资来源异质性与企业投资--基于宏观经济政策视角 111、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企业资产配置影响研究 11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113、全球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及启示 114、宏观经济政策对通货膨胀预期影响的时变性研究 115、住房市场波动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研究 116、新冠肺炎疫情对宏观经济政策财税改革与全球化的影响 117、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118、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管理转型策略 119、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120、供给侧改革下的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分析 12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内涵研究 122、基于信息网络化视角的宏观经济管理分析 123、综合类科技期刊排名与影响因子修正建议 124、关于宏观调控的经济法问题的探讨 125、基于总供求模型和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 126、宏观经济下电子商务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研究 127、论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28、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129、市场对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多维透视 130、浅析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131、论宏观调控经济政策下经济法的价值体现 132、浅谈进一步深化宏观经济管理 133、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给予我们的思考 134、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探究 135、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模式初探 136、浅析通胀预期是社会公众对未来发生通货膨胀的担心 137、浅析后危机阶段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趋向 138、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数据解说 139、经济周期与房地产波动的关系研究分析 140、后危机时代安徽省财政宏观调控政策研究 141、扩大消费需求的理论与对策探究 142、美国加州生物制药行业资本投资更新变化 143、房地产动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44、浅析对现代经贸教育的三点看法 145、浅论宏观经济剖析和政策前瞻 146、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地区发展不平衡关系研究 147、中国货币政策与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研究 148、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全球经济不平衡关系研究 149、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150、新宏观经济学的演进及研究对象 151、宏观经济学的新突破--评罗运贵的《新宏观经济学》

想要写出一篇具有吸引力的经济学论文,首先得有个好的论文题目,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进行论文选题。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经济学专业 毕业 论文题目_经济学论文如何选题,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微观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1、我国绿化工程监理微观环境分析

2、知识产权对微观经济的作用机理研究

3、外生驱动互联网消费增长的微观空间计量研究

4、房地产市场反周期宏观调控政策绩效的微观探析

5、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现代服务业企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微观企业财务层面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例

6、宏微观因素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7、经济责任审计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途径--基于“中国之谜”中政府官员的作用

8、中级微观经济学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9、基于半鞅过程的中国股市随机波动、跳跃和微观结构噪声统计特征研究

10、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表象和微观基础

11、货币政策、所有制差异与商业信用再配置--兼论新常态背景下供给侧治理的微观路径

12、微观权力、自我技术与组织公民行为-- 人力资源管理 的后现代分析

13、增值税转型对我国微观经济的影响

14、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市场定位微观制度因素分析--以某村镇银行和某小额贷款公司为例

15、城乡关系重构下乡村人口城镇化微观进程研究--基于家庭流动人口的视角

16、微观商业视角下的微信经济

17、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

18、微观开放性视角下创造力的多层次影响机制探究

19、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微观决策

20、微观经济与 企业管理 探讨

21、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内就业的影响--基于温州微观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

22、房产税、房价与住房供给结构--基于上海、重庆微观数据的分析

23、基于微观经济学 方法 的网格资源分配管理模型研究

24、森林转型的微观机制--以重庆市山区为例

25、我国纺织业企业创新与生产率关系的微观测度

26、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域下资源配置的微观机制

27、基于微观企业数据的产业空间集聚特征分析--以杭州市区为例

28、从微观管理视角浅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问题

29、“双创”背景下非正规就业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微观分析--基于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视角

30、我国众筹融资的微观机理及宏观效应

31、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综述

32、利率调控对房地产营销市场波动的微观作用机制探究

33、中国对外并购的绩效研究--基于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微观分析

34、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来自微观企业层面的证据

35、市场微观结构下高频交易流动性--基于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的实证研究

36、工商行政管理在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中的职能与作用

37、典型平原农区土地非农化对乡村发展影响的微观机理

38、贫困地区特色农业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微观农户视角的分析

39、中国政策性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宏观与微观解构

40、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新视角--微观产品质量角度

41、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微观运行障碍调研与政府责任分析--以吉木萨尔县为例

42、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经济分析--基于价格机制与制度结构的视角

43、微观视角下煤炭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4、优化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微观运行机制的策略研究

45、低碳经济政策失灵的原因分析及应对 措施 --基于微观经济个体的视角

46、税制改革推动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微观作用机理研究--基于增值税转型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47、论宏观调控与微观自主的辩证平衡

48、基于微观动力视角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

49、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拓展会计与财务研究新领域

50、以“供给管理”激发微观活力实现经济发展动力转型

宏观经济学论文题目

1、生产率冲击与经常项目失衡--基于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框架的研究

2、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框架下经济稳定的动态分析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税收结构优化研究--基于实验宏观经济学方法

4、对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分析

5、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分歧与融合

6、主流宏观经济学的“麻烦”能解决么?

7、美国金融负债产生的非生产性GDP--经济虚拟化和危机的宏观经济学

8、浅析宏观经济学中微观基础问题的若干问题

9、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下产业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

10、对宏观经济学数学化的思考

11、罗默关于“宏观经济学困境”的困境--基于“理论三分法”的分析

12、休生养息与强筋健骨--卡莱斯基宏观经济学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

13、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大国模型”--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演变

14、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分析

15、国际金融与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研究

16、中国货币之谜:假说

17、存量流量一致性模型原理方法的综述研究--后凯恩斯主义学派对宏观经济学的新探索

18、问题导向型的知识建构方案设计--以“宏观经济学”为例

19、宏观经济学的创新与调控方向的转变探讨

20、在常识的基础上重构宏观经济学

21、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

22、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危机与未来分析

23、贫困救济的宏观经济学思考--以英国《济贫法》为例

24、商品与信用:货币理论的两种本质观--兼论宏观经济学的重建

25、我国行为人认知特征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基于行为宏观经济学的分析

26、 财经 本科院校微

27、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对比与结合

28、当前宏观经济学的盲点

29、关于宏观经济学理论及其发展趋势的探讨

30、试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系

31、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模型与估算--中国特色宏观经济学理论

32、宏观经济学中理论的应用

33、关于我国宏观经济学分析

34、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借鉴与启示

35、布兰查德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36、2017年岭南宏观经济学研讨会

37、浅谈宏观经济学的内在缺陷及科学方法论的构建

38、探究金融危机时期宏观经济学理论受到的威胁及 反思

39、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团队简介

40、生态宏观经济学研究新进展

41、由诺贝尔奖看当前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42、宏观经济学重构发展的实证研究

43、对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一体化趋势的思考

44、从“宏观经济学的麻烦”看行为宏观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

45、宏观经济学中的消费与投资

46、贸易条件与经常项目的动态变化关系

47、反思宏观经济学区块链带来新启示

48、论微观、中观、宏观经济学

49、罗伯特·巴罗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50、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社会经济学论文题目参考

1、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2、探析艺术品市场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影响

3、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探讨

4、清末民国时期四川烟草业与地域社会经济初论

5、基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管理模式探究

6、社会经济发展与电力需求关联研究综述

7、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计问责的内涵与实现途径

8、统计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9、雾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治理对策--基于无锡地区的探索

10、我国房地产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

11、“营改增”对我国社会经济及企业的意义

12、浅析我国房地产行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3、新常态下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14、电子商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演进路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展开

15、新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城市经营的定位转变

16、干旱区耕地景观格局碎化特征及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分析

17、关于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影响的机理和途径的探讨

18、民航安全状况与社会经济指标关联分析

19、新媒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简析

20、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困境与策略选择

21、四川藏区社会经济发展及 财税 扶持政策

22、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财务会计目标探究

23、河南省建设用地扩展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基于STIRPAT模型

24、乌兰察布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25、在杭高校校区的三次扩张:驱动因素及其社会经济效应

26、论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

27、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研究

28、社会经济管理中部门内部审计的现状与思考

29、光电网新兴产业及社会经济融合创新发展

30、浅谈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1、易地扶贫搬迁在推动社会经济效益增长中的作用

32、不丹科达格帕石膏矿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33、喜德县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分析

34、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社会经济影响

35、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6、人力资本投资如何影响社会经济增长

37、合肥市土地利用结构熵时序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分析

38、浅谈港口投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宁波市为例

39、跨境电商税收新政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40、重庆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度研究

41、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的关系分析

4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经济制度的主要论述及其当代价值

43、基于社会经济因素的重庆主城区机动车增长预测研究

44、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视域下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考

45、西安地铁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46、个税递延型养老 保险 制度的政策变量测度与思考--基于上海市社会经济数据的实证测度

47、关于城市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及对地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

48、发挥经济统计职能优化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探究

49、浅析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50、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51、推进社会经济协调绿色发展

52、治出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53、大面积雾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抑制影响研究

54、四川省粮食产量变化与社会经济的相关性研究

55、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社会经济效应研究--以陇南山地为例

56、基于GIS的赣江源地区社会经济空间分异研究

57、核心互联网经济体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核心驱动力

58、社会经济地位对环境认知与环境行为的影响

59、浅谈中国服饰 文化 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60、博斯腾湖流域社会经济调控减污方案研究

2021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大学生论文题目参考2021

★ 优秀论文题目大全2021

★ 国际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最全题目(2)

★ 经济学理论论文

★ 2021政治小论文范文5篇

★ 经济学理论论文

★ 新经济学论文

★ 国际经济论文

★ 国际经济论文题目大全

★ 经济学理论概念论文

经济预测研究论文

经济形势是指国家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和走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17关于经济形势的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与预测》

摘 要:本文对当前全球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并预测了2017年的经济发展走势。首先阐述了上一年世界经济总体的形势,并归纳出了世界经济运行的特点,在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预算和展望了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全球经济 形势 特点 预测

2015年的世界经济已经呈现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复苏迹象,全球整体就业率有所提高,通货膨胀明显得到改善,公共债务水平稳定在正常的层次。同时,各区域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国际贸易水平增长滞缓,大宗产品的价格起伏不定。地缘政治因素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更加明显,整个世界的经济正处于经济危机转向正常化水平的过渡时期。笔者预测接下来的一年中,世界经济仍然不稳定,经济复苏的过程充满艰辛,经济指数大幅度提升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一、2015年世界经济总体形势回顾

(1)经济复苏缓慢,两极分化愈发严重。2015年,世界总体的经济在上一年的基础上,继续呈现缓慢提升的态势,经济增长速度与专家的预期基本相差不大,区域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为,和上一年的水平不相上下。以欧盟为代表的经济体的增速为2%,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为有所提高,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经济仍不乐观,呈放缓趋势,以东盟为代表的新的经济体增长速度为,从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逐渐萎缩。

(2)就业率有所提高,但地区差别比较大。2015年以来,美国高居不下的失业率有所降低,劳动力市场趋于正常化,已经摆脱了金融危机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欧洲地区的就业率稍有提升,总体失业率在左右,金砖国家的整体就业形势呈比较乐观的趋势,但是各个国家的表现各不同。其中巴西的失业率最低,南非的失业率最高,达到25%。

(3)物价水平下降,有可能由通货膨胀变为通货紧缩。纵观2014年,高居不下的通货膨胀是世界经济的典型特征,但到了2015年,通货膨胀率有所下降。据世界权威部门统计,2015年第三季度,美国的物价水平下降了,欧元区国家,如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形势也趋于正常,下降了大约,日本的物价水平有所上升,到2015年第三季度,物价指数上涨了。

(4)贸易低速增长。从世界贸易组织的分析来看,2015年世界贸易增长幅度为,国际贸易收支总体趋于平衡。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预测,世界投资总额将达到万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发达国家经济体的投资额增长幅度较大,增长30%以上。

二、2015年世界经济运行特点

(1)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并产生溢出效应。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在2014年10月29日决定停止进行资产购买,这也标志着从2008年11月至今的非常规数量宽松货币政策正式结束。这项 措施 从外溢效应上给予其他经济体巨大的压力。首先,其他经济体因为美国逐渐收紧流动性,造成了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资本产生了外逃,导致本来就脆弱的银行体系受到冲击,货币发生贬值。其次,其他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也只能够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也增添了一些新的不确定因素。

(2)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产生分化。2015年,美联储正式退出了数量宽松,并且进入了升息通道,但是美国与日本和欧元区等较为发达的经济体却背道而驰,这些发达经济体仍然采取了战后最大规模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并且这种新兴的经济体进入中高速增长的周期。根据国际货币的相关组织数据可知,国内生产总值在新型的市场经济体下,其平均年增长率从2010年的过渡到了2014年的。其根本原因首先是因为美国货币政策的转向导致了多年间的超低利率环境逐渐消失。此外,由于非常规的激励效果不明显以及增速放缓,以往大宗商品的繁荣时期逐渐消失殆尽。并且,各国的改革所带来的红利丰厚期随着时间而渐渐降低,政府所能够支撑经济增长的潜能不断减弱。最后,这些较为发达的经济体开放周期发生改变,趋向于从本国利益出发建立更加完善的国际经贸体系,因此新兴市场经济体受到了外界环境恶化的挑战。

(3)原油价格因多种因素发生暴跌。能源供给的增加以及需求的疲软是导致原油价格发生暴跌的直接原因。一些能源主要进口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增速逐渐放缓,美国也因为油气产量的增加而减少了对于原油的进口,这导致了国际市场中的能源需求量减少。并且,沙特以及俄罗斯这样的产油大国最近也维持和增加了产量。西方国家为了减少俄罗斯的石油收入而不断打压油价,油气在美国与欧佩克以及沙特三个国家之间的博弈,美国升息预期和2015年美联储正式退出了数量宽松的政策导致了美元指数持续波动上涨,这些因素都对油价的下跌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4)全球债务不断上升和对巩固复苏造成了威胁。根据日内瓦的世界经济 报告 数据指出:2013年包括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在内的全球总负债占据着全球居民总收入的比例高达215%。债务水平高的企业需要维持较低水平的利率,但是总体的全球利率水平较低和借款成本的降低也加速了债务的累积。目前,一些经济体已经出现了低增长、低膨胀以及与高负债的“有毒结合”,而且这个趋势也在不断积累扩大。

三、2017年世界经济形势的预测

与去年相比,2017年全球的经济能够大幅发展的概率较低,而经济增速与去年保持基本持平或者有小幅上升的可能性较大,预计增幅在至之间。对2017年全球的经济走势进行展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关注:

(1)美国与日本和欧元区等较为发达的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背道而驰的程度以及其严重性。伴随着美国货币政策逐渐趋向平稳,若发生通胀抬头,2017年上半年美联储很可能会加大加息的概率。欧日在美国银根收紧的同时也会不断加大刺激的力度,这种背道而驰的宏观政策会导致多种效应,最为显著的是汇率发生波动。美元的升值总体上对于欧日出口复苏是有利的,但也可能会导致欧日的资本向美国汇聚,从而抵消了欧日宽松的货币政策效果。毫无疑问,美元汇率的大幅波动将会导致全球资本和资产价格的大规模波动。

(2)欧洲国家经济所能摆脱低估的可能性。欧洲央行为了避免欧元区经济陷入通缩的问题中,在2014年11月注册1万亿欧元用来购买资产支持债券以及担保债券,与此同时该资产负债也增加到了3万亿欧元的峰值。此外,欧洲央行也决定将再融资的利率维持在的较低水平。这种大规模并且长时间宽松的货币政策尽管能够防止经济的进一步恶化,但是也为经济的长期增长留下了隐患。如果实体经济缺乏有力的增长支撑以及投资,欧洲经济可能会再次发生衰退。

(3)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新一轮改革的范围、力度和成效。2015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一系列改革措施得到落实。2014年5月,印度新莫迪上台后随即启动了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大规模经济改革计划。中印两国的改革所释放出来的“红利”,将直接决定它们能否继续保持目前的中高速可持续增长局面。同时,巴西、俄罗斯经济颓势能否得到遏制,亦会对整个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表现带来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黄荣文.国际贸易风险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 卢新德.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及中国的对策[J].当代亚太,2013(05).

《浅谈当前国内经济形势与经济改革问题》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改革问题,有两个问题:一是当前经济形势,二是当前改革情况。

关键字:经济形势 发展前景 体制改革 宏观调控

一、当前经济形势与发展前景

中国经济,在连续三年实施积极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2000年以来,出现了不少新的可喜的变化,总的形势比较好。具体表现如下:

1.经济增速止跌回升。九十年代初,中国经济年最高增长率曾达14%以上。由于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从1993年下半年起开始实行宏观控制,速度随之下滑,每年差不多回落一个百分点,到1999年最低只有。2000年以来,已经扭转了这种减速运行的局面,前三季度比上年同期增长,比上年全年高一个多百分点。

2.国内需求全面回升。针对连续几年需求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况,从1998年起政府采取了增发国债,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提高职工收入、增加假日天数。实行消费信贷。完善社会保障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国内需求的回升。2000年1一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历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增速加快了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达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增速加快了个百分点。

3.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2000年以来,进出口贸易一直保持快速增长,1一11月累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其中出口增长,进口增长,分别比上年同期的增速高出20多个百分点。4. 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0年1一11月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3700多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盈利增长了倍,亏损下降。

5.通货紧缩局面有了缓解,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增加。从1997年下半年起,中国开始出现通货紧缩,消费价格绝对水平下降,1998年为,1999年为。2000年已基本扭转了这种趋势,1一11月转为上升。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前三季比上年同期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城镇居民收入增长。

上述情况,不仅证明我们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速回升,已经取得明显成效,而且标志着我们已经成功地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出现了重要转机。不足之处是,目前的经济增速回升,受政策性。外部性的影响较大,有碍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需求不足和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依然没有根本解决。为此,我们决定在第四季度增发500亿元国债,以继续扩大投资和内需,促进市场旺销;加之国际经济看好,出口仍将保持一定增长,以及去年第四季度增长基数较低等因素,将使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增长速度有可能达到8%,比上年上升一个百分点左右。到2000年底,第九个五年计划可以全面完成,达到五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8%,国内生产总值全年达到1万亿美元,每人平均超过800美元的既定目标。可以预见,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中,中国经济将一定能够在新的起点上以更大的规模向前发展。

二、当前经济体制改革情况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从1957年就开始了,当时主要是在行政管理权限上放放收收,调整隶属关系,虽然经过二十年的探索,但由于 方法 不对头,没有取得大的成功。改革开放以后,经过 总结 经验 ,才认识到主要应解决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看清了计划经济的诸多弊端,提出来要以市场为取向进行改革,逐步扩大市场的比重,缩小计划的比重,这才使改革一步一步走向前进。但是,社会主义究竟能不能搞市场经济,或者商品经济,在理论上存在着很大的争论,改革也就不可能迈出很大的步子。直到九十年代初,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以后,才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在此以前,不少同志还是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但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来,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不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这样,1992年党的十四大会议上,才把这个理论问题最终突破,明确提出来,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是很不容易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究竟要干些什么?党的十四大规定得很明确,主要要进行四个方面的改革。从现在来看,这四个方面的改革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第一个方面的改革,是建立和发展一个真正的市场,作为整个经济运行的机制。搞市场经济就必须有市场,没有市场就不能成其为市场经济。而且这种市场不仅仅是一般的市场,必须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不仅仅是商品市场,而是包括各种生产要素在内的全面的市场。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在市场改革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也可以说是在经济改革中取得的最大的进展,商品市场现在已基本建立了。因为有没有市场,最主要的衡量标准是价格,即价格究竟是由国家规定,还是由市场根据供求关系来浮动。由国家来规定,就不是真正的市场,而是一个模拟市场,所以不能单纯以有没有东西卖来作为衡量市场的标准。过去较长时期甚至最困难时期也有东西卖,有的地方甚至摆得琳琅满目,但不是真正的市场,而是模拟市场,因为价格是国家规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变化是相当大的。如消费品价格,在改革开放以前,95%以上是国家计划规定的,现在95%以上已变为由市场决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采购价格,过去几乎百分之百由国家计划规定,现在大约80%(有说85%)以上由市场决定。这说明商品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当然,价格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全部放开,任何国家也没有百分之百放开,有少数价格如公用设施。能源价格等一般仍应由国家控制,但在管理方式上要作一些改变。

要素市场主要有两个,一是资金市场,一是劳动力市场,现在看来差距都还很大。资金市场衡量标准是看利率(包括汇率)是否放开,现在看还没有。劳动力市场衡量标准是就业和工资是否由市场决定,这方面目前有两种情况,非国有企业的劳动就业和工资基本上已经市场化了,国有企业的劳动力还没有走上市场。

第二个方面的改革是企业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这是非常根本的。有了市场,但市场是否能很好地运转,取决于市场运行的主体,即企业的体制和机制能不能与市场相适应。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基本上是两种情况:非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与市场经济已基本上相适应,所以发展得很快,发展得很好,而且是当前经济的最主要的增长点;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与市场经济至今还不相适应,尽管国家给了许多优惠政策,但困难还很大,已成为影响整个经济发展。影响整个改革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的改革是宏观管理。基本上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宏观调控手段的改革,或者说是新的宏观调控手段的建立;另一部分是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新的宏观调控手段的改革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过去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是依靠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采取直接调控的办法。搞市场经济就不能采取直接调控了,要运用经济手段进行间接调控。有一部分带强制性的,也只能采取法律手段,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以财政、税收、特别是金融手段为主的新的宏观调控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并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进展较慢。主要是政府本身的改革,精简机构。职能转换进展比较缓慢。

第四个方面是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特别是在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上,有了很大的突破。过去的分配,说是按劳分配,但实际上是平均主义的分配,铁饭碗,大锅饭,没有大多的差别现在在理论上已经明确:分配制度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但是又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效益对,有可能分配,没有效益就没有东西分配。同时还进一步明确提出,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但生产要素如资本、技术、管理等也要参加分配。这些方面目前正在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这是能不能达到合理分配、公平分配、保障社会稳定、保持群众团结的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问题。这方面过去做得不够,现在正在推进。

从以上四个方面,说明改革已取得不小的成绩。正因为改革取得进展,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的经济面貌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各个领域的改革有的进展快,有的进展慢。比如市场这个环节,商品市场的建立进展后面貌改变不了,而且还影响其他方面的改革,如影响金融体制和劳动体制的改革等。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党的十五大已经明确就是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具体组织形式就是公司制和股份制。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条是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实质是一部分要转让和退出;一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组。有了这些指示精神,完全可以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从现在进展情况看,调整所有制结构快一些,真正按规范的公司制改组慢一些,因为对怎样搞好规范的公司制改组,包括:如何做到股权多元化,如何建立起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如何建立起有效的经营者激励和制衡机制等,还没有找到一种切实可行和比较成熟的经验,可能还有个探索过程。第三个方面是宏观调控体系要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财政制度、金融制度等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最为关键的是要加快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即政府机构精简和职能转换。

现在,大家对机构精简都比较重视,但职能转换很不理想,往往是变了一种形式来控制企业,控制经济。比如过去搞计划经济,是用行政命令和指令性计划来控制,现在这方面确实是少了,指令性计划已不多了。但不少地方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想方设法制造了各种各样的审批项目,干什么都要经过他审批。这是绝对不行的。现在中央很重视这个问题,必须想办法解决。深圳对这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大多数审批项目都已取消。因为这个问题不解决,企业还是活不起来。而且审批经济比计划经济的透明度更差,可能带来的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问题会更多。所以,职能转换一定要彻底,绝不能改头换面,把原来的计划权变成审批权。第四个方面就是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当前最突出的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不快,已经影响和制约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因为国企改革必然要进行职工下岗分流,但又没有人“兜底”。当然,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难度也不小,如中央去年就公布了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退休养老制度改革方案,公费医疗制度改革方案等,这些方案都很好,但落实起来比较困难。最大的困难是长期积累下来的社会保障基金欠账无法解决。据说这笔欠账至少有3万亿元,要解决困难确实不小。但社会保障制度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是广大劳动者生活的基本保障。必须想办法抓紧解决这个问题。

2001年整体经济运行状况 过去的一年,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和贸易明显减速。从全球范围来看,估计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约为%,远低于2000年%的水平,美国2001年的经济增长率仅为%;日本2001年经济的下滑幅度将为%;欧盟2001年的经济增长率预计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数据)。与世界经济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经济在国内需求强劲扩张的推动下,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据权威部门的初步预计,200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9万亿元大关,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可以认为,2001年作为“十五”计划的第一年,其各项主要指标已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整体上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2001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质量明显提高。前三个季度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相关,行情)达到点,比2000年提高点;全年实现利润达到或略高于去年的4300亿元,前三个季度财政收入实现242%的增长率,高于名义GDP的增长幅度,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与涉外企业所得税的增长速度均在50%以上。 2001年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若干亮点。亮点之一是多年亏损的煤炭行业实现全行业扭亏为盈。在国家重点监控的14个重点行业中,2000年只有煤炭和军工行业没有实现扭亏。今年19月份,煤炭全行业实现利润亿元,同比减亏增盈亿元。房地产投资与消费的迅猛增长是2001年我国经济运行中第二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受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和国内投资环境的改善导致资本净流入的大幅度增长是第三个亮点。第四个亮点是西大开发的综合效应开始显现,对基本建设投资、最终消费和国际资本流入的增长均产生积极的正面效应。最后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我国经济运行抹上浓彩的一笔。2001年通过一系列对市场主体行为的规范与监管以及市场运行规则的变化从整体上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开放与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1年经济运行基本特征 之一财政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消费需求贡献度下降 2001年我国实现GDP7%的增长主要归功于积极财政政策作用下的政府投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的增长上。由财政资金支持的基本建设投资在前十一个月的增长率为,比上年同期提高个百分点,而且政府通过国债资金对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加大,导致前十一个月的更新改造投资增长203%,比上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 2001年我国消费需求基本上是平稳增长的态势,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左右,与2000年基本持平,但是与去年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影响而言,2001年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下降。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中国消费者信心监测报告》显示,2001年12月份,综合描述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状况满意程度和对未来经济走向预期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在经历了4个月的下挫之后,再次呈现攀升势头,从11月份的点回升至点。这说明,尽管世界经济前景扑塑迷离,消费者仍然对中国经济的走向保有信心。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回升,首先应归功于消费者即期收入的增长以及消费者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牵引消费者信心指数回升的第二个因素是总体经济的表现,牵引消费者信心指数回升的第三个因素是物价及消费环境的变化。 之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速度加快 2001年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效表现在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是,重点行业全部盈利,长线产业(煤炭)成功扭亏,垄断行业破冰在即,新兴行业引领大势。 结构调整优化的第一个表现是2001年全国14个重点行业实现全行业盈利,尤其是长期亏损的煤炭行业终于扭亏为盈。结构调整优化的第二个表现是企业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对内需的拉动明显。110月份,国有及其他工业企业完成更新改造投资3160亿元,同比增长。在880个国债技改项目中,已经开工604个,到年底将有290个左右项目建成投产。这批项目的建成,预计可实现新增利润158亿元,新增税金88亿元,出口创汇亿美元。结构调整优化的第三个表现是,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快于其他行业的增长,这些新兴行业包括移动通讯设备、电子计算机、程控交换机和光通讯设备行业,其中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1-10月份销售收入增长率达到,居各行业之首,比全部工业高出8个百分点。结 构优化的第四个表现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开始有所转变。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投资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投资增长速度远高于东部发达地区和中部地区。结构优化的第五个表现是,一些垄断行业包括民航业和电信业,在进行大规模的业内重组的同时,打破垄断鼓励竞争的政策方案相继推出。 之三资本净流入替代出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2000年我国出口出现超常增长,因此,今年的出口是在去年基数很高的基础上起步的。今年出口增速逐季下降其中有正常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美国经济减速,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美国的经济规模和进出口贸易均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左右,美国经济发展的减缓,导致国际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40%以上,外贸出口的下降,不但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而且对于就业、税收等也产生不利的影响。尽管从年中开始,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出口的措施,延缓了出口下滑的速度,但是预计今年出口能保持4%左右的增长速度已是难能可贵。 2001年利用外资的意外增长是世界经济发展放缓给我国带来的仅有的外部拉动因素。国际资本内流甚至可能接近500亿美元,成为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新“三驾马车”之一。2001年在外部投资环境发生变化的同时,我国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改善投资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和新的优惠政策,尤其是《中外合资企业经营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和《外资企业经营法》的修订,使我国今年在利用外资方面扭转了自99年开始出现的增长率减缓的态势,2001年合同外商直接投资增长速度达到45%以上,实际外资直接投资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 2经济增长预测 经济增长的引擎 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强劲的政府投资,其中主要归功于房地产投资与更新改造投资的大幅增长,其二是外资增长对2001年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加大,而出口和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下降。展望2002年的投资、出口、消费和资本净流入,我们基本的观点是,由政府投资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和资本净流入仍将左右着明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依然较小,出口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继续趋弱。 由于预期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2002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可能保持平稳增长,估计其增长幅度将在11%-13%之间,略低于2001年。其中房地产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高速增长的态势将继续保持,估计其投资增幅分别在20%和18%左右,基本建设投资增幅度相对较低,大约仍在8%左右的水平徘徊。 2002年将是我国利用外资的最佳时机,有利的因素远远多于不利因素。其有利的因素主要表现在:1)2002年的国际经济环境不容乐观,甚至更加严峻。最乐观的预期是美国经济最快在2002年下半年才可能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因此中国将成为国际资本的避风良港”。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健也鼓励了境外投资者的信心,据美国全球商业政策委员会2001年4月的调查,外商直接投资中国的信心指数为1.69,居世界第二位,是世界上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2)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WTO将对2002年的引进外资产生巨大的推动。3)为了有效利用国际资本参与西部大开发,国家推出了吸引外商投资的10大优惠政策,并把“西气东输”等重要工程向外资全面开放。预计2002年我国的资本净流入将在2001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保持强劲增长的态势。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我国GDP增长率平均增加个百分点(张昌彩),资本净流入将继续成为2002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之一。 2002年的出口由于国际环境未有改善和国内政策调整的空间有限,因此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呈持续下滑态势。在2000年度,我国出口增长了27.8%,但这样的强劲增长显然在2001年急剧失速,出口增长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预计出口在2002年的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将继续呈下降的态势。 2002年的消费预期将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增长水平,一般的预测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略低于2001年的增长水平或基本持平,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预期会继续下降。但是由于最终消费在我国GDP构成中的比例高达,因此其对经济增长的意义仍然不可低估。 2002年经济增长速度预测 权威的IMF对中国2002年的经济增长持有乐观的预期,据其估计,2002年即使全球经济成长放缓,中国今明两年经济仍将强劲成长,预估2001年将达到的增长率,2002年预估为。IMF预估中国将不会像亚洲其他各国受到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因为高科技产品出口仅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小部份,远低于亚洲其他新兴国家。其他机构对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最乐观的预测是增长,最悲观的预测为。下面是全球权威机构对中国2002年经济增长的预测数据: ●野村综合研究所:2002年中国GDP增长 ●所罗门美邦:2002年中国GDP增长 ●OECD:2002年中国GDP增长 ●IMF:2002年中国GDP增长 ●亚洲开发银行:2002年中国GDP增长 ●摩根士丹利:2002年中国GDP增长 ●世界银行:2002年中国GDP增长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对2002年GDP增长的预测结果是,依2002年国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力度,存在三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性是在继续保持增发国债规模(1500亿元)和货币政策不保持稳定的情况下,GDP将实现7%的增长;第二种可能性是将国债发行规模提高到1800亿元,同时要求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不再持续下滑,GDP将实现的增长;第三种可能性是长期建设债券发行规模达到2000亿元同时货币政策开始松动,M1增长,GDP的增长速度将达到8%。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预测结果是,在保持扩大内需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必要力度的条件下,我国经济仍能达到7%左右的增长率,如果世界经济形势较快转入复苏,又能把入世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经济增长率也可望达到2001年的水平。反之,经济增长率则可能略低于2001年。 在综合分析2002年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多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基础上,考虑到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我们估计2002年GDP的增长有望维持在2001年的水平,围绕7%的增长率水平其上下波动的幅度估计不会超过个百分点,而向下波动的可能性大于向上波动。 2002年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 1)由于美国经济复苏和世界经济前景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国际投资环境的持续恶化对我国吸引外资将十分有利。 2)我国仍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从国家宏观政策的取向上看,2002年将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 3)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目前,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国家制定的西部大开发的具体优惠政策正在逐渐落实。结合国家的“十五”计划,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特大型工程项目已经启动。同时,西部地区也出台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吸引内外资的优惠政策,这将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投资的增长。 4)最终消费的平稳增长将为2002年的经济增长提供内需的基础。国家调整居民收入政策有利于扩大居民的消费,农村费改税和减负力度的加大、增加扶贫和转移支付的财政支出将有望提高农民的收入;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提高基本工资的办法来增加收入,全国各省市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等政策措施都将对2002年的最终消费产生正面影响。同时2001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税收政策和价格政策其效应将在2002年显现出来。另外最近几年逐步形成的部分消费亮点如假日经济和住宅消费等,将在2002年继续成为带动消费的积极力量。 2002年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 1)世界经济持续下滑,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将产生不利影响。由于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去年接近,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活动与国际市场有关,因此全球经济的衰退与不稳定将使2002年我国的出口贸易形势显得异常严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1月中所作的预测显示,2001年全球经济的增速仅为,而联合国10月10日发表的一份报告则认为,2001年全球经济增速将只有。全球经济2002年的前景将主要取决于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西方各主要经济体,特别是美国经济的运行情况。从目前来看,美国经济衰退出现放缓迹象。由于经济衰退程度尚属温和,美国连续11次降低利率也将逐步对经济产生刺激作用,美国经济明年年中前后开始复苏的可能性较大。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世界石油价格下跌、美国消费开支回升、企业库存调整以及阿富汗战事得手等有利因素,将使美国经济有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内开始反弹。在美国经济遭遇经济衰退的同时,全球几乎所有地区的经济出现了20年来最严重的同步下滑。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今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1%,明年将下降到。今年欧盟经济增长率为,明年放慢到。日本经济今年将下滑,明年将再下滑1%。 世界银行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谨慎乐观。尽管其预期全球经济将在2002年将开始复苏,其中发展(相关,行情)中国家的增长率预计将从2001年的增加至2002年的,随着美国联储一再降息和推出财政刺激措施,美国消费者支出将会恢复,与此同时欧盟的降息和石油价格的下降,世界经济在2002年将以的速度增长,但是世界银行对全球经济的复苏预期显然缺乏信心,其认为在全球经济运行态势不稳的情况下,任何意外的冲击影响均会被放大,并有可能将世界经济推向衰退。 2)制约民间投资回升的体制性障碍未得到有效的解决。2001年政府在启动民间投资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收效并不显著,2001年前三个季度集体投资与个体投资的增幅落后于国有经济,远远低于其他经济类型的投资尤其是股份制经济的投资增幅。2002年影响民间投资的几个主要的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尚存疑虑。其一是投资的体制与机制问题,包括特殊行业的进入壁垒、融资机制、税收制度等。其二是经济结构失衡带来投资环境不利的问题。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失衡、消费品投资结构失衡和投资品的投资结构失衡从长期看对民间投资形成制约。 3)2002年将可能重新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通货紧缩是近年来一直困扰着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在经历了2000年和2001年上半年的通货紧缩缓解之后,自2001年第四季度开始,各类价格指数走势再次全面走低,作为反映通货膨胀先行指标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在2001年5、6月份由正变负,预示着2002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可能再次受到通货紧缩的负面影响。 4)其他将对2002年的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的因素包括: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在继续扩大;下岗失业压力有增无减,影响居民的收入预期与消费信心,目前正在开展的事业单位改革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使下岗分流问题更趋突出;社会风气不良、腐败现象普遍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经济运行,带来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2002年经济增长;企业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微观基础尚不健全。 2002年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 2002年至少存在着下列的不确定因素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一是世界经济的下滑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双重的。对我国的出口将产生消极影响的同时却可能加快我国的资本净流入。二是入世后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将会为符合WTO规则而进行调整,由于政策调整尚待时日,因此这种可能的政策调整会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何种性质的影响目前难以判断。三是我国入世后各贸易成员国与我国的贸易往来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从长期来看是有利的,但是就短期而言,入世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都存在,判断那种效应更大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四是市场化进程加速,2002年各要素市场是否完全走出传统经济的模式,资源配置是否真正能够市场化尚难预料。 3宏观经济政策 就财政政策而言,积极的财政政策在2001年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效显著,其对2002年的经济增长仍然是最重要的驱动力,尽管其影响力有减弱的趋势。同时对积极财政政策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必要性开始凸现出来。 始于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是我国在特殊的时期采取的一项特殊政策,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反周期调节的一种尝试。实践表明这种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了巩固前三年的政策效果,保持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和健康的发展,2001年我国政府继续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2001年的主要政策内容包括:增发1000亿元建设国债,用于弥补前期基础设施在建项目后续资金不足,一般不开工新项目;发行500亿元特种国债,以支持西部开发,主要用于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生态建设等一些重大基础设建设;继续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休人员的养老金。 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我国持续保持GDP达到7%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开始受到批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积极的财政政策作为一种短期的政策被长期化,以增发国债为主的政策其积极效应开始减弱。据有关人士测算(张昌彩),1998年下半年发行建设国债1000亿,拉动当年GDP增长个百分点;1999年发行建设国债1100亿,拉动当年GDP增长2个百分点;2000年发行建设国债1500亿,仅拉动当年GDP增长个百分点。其二,以增加财政收入为目的的税收政策开始对非政府投资和消费需求产生负面影响。近年来我国的财政税收增长大幅度超过GDP的增长,2002年元至九月份的财政收入达到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高于GDP的三倍多。这种财政税收的超常规增长在反经济周期的政策中有其合理性,但是由此给企业尤其是非国有经济和农民带来沉重的税收负担,其结果是直接导致民间投资和农村消费的减少。 因此,2002年是否需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理论界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我们的观点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进行结构性的调整但是不宜取消。2002年我国经济面临的国际经济形势将不容乐观导致我国的出口形势依然严峻,投资与消费的增长也存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依靠出口、民间投资和最终消费均难以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尤其是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前高后低的走势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对2002年实现7%以上的GDP增长仍然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因此不宜取消。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结构性的调整主要应当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在继续维持较高的长期建设国债总规模(1000亿-1500亿)的前提下,调整建设国债的投资方向,适当减少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在保证在建项目和必要的新基础设施项目资金需求的同时,加大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投资力度,对制度性的改革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中小科技性企业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其二,调整和完善现行的税收制度,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范围,切实减轻农民的税收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和刺激农村消费的增长;继续推进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型,统一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所得税,调动企业投资和消费的积极性。 就金融政策而言,加强监管、防范风险和制度建设是我国2001年金融政策的主要基调,其中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和消费信贷政策是今年金融政策的亮点。2002年金融政策的重点应当放在改革银行体制疏通货币传导机制、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和谨慎制定国有股减持与流通政策等三个方面。 2001年我国货币政策继续贯彻扩大内需为主的方针,在保持稳健的同时具有相对的灵活性,表现在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了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但是总体表现稳健有余而发力不足,对2001年的经济增长的作用不甚理想。利率政策方面,人民银行调高再贴现利率,从提高到,外币存款利率自2000年以来连续9次调低,今年元至八月份先后7次调整外币利率,一年期美圆存款利率由5%下调至2%,比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低个百分点,利率政策的另外一个重要表现是公开市场操作招标利率已经成为货币市场交易主体的主要参考指标,对市场利率的走势起着重要的作用。信贷政策方面的突出表现是加大消费信贷的支持力度,使2001年的消费信贷获得迅猛发展,截止八月底的消费信贷余额达到6115亿元,累计增加188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83亿元。 有必要对2001年的货币政策的得失进行反思与调整。在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完成的情况下,金融监管超前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过分强调金融风险,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灵,货币供应量严重不足,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增长需要。2002年的货币政策至少面临着两个方面的挑战,首先,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缺乏配合。通货紧缩压力犹存,导致实际利率过高,严重抑制了民间投资的快速增长,使政府投资对社会资金的带动力与影响力受到限制。从资金供求的角度看,2001年存贷差进一步扩大,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速减缓,特别是M0和MI增速均较上年同期有较大下降。2001年10月,M0增长66%,比上年同期低33个百分点,M1增长率为123%,比上年同期低37个百分点,两相指标均未达到年初设定的目标值。第二,从2001年9、10月份开始,银行放贷困难,货币供应量下降。11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1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仅增长%;1至9月份货币流动性比率(M1/M2)为%,比年初有所降低,表明货币的流动性在减弱。由于人民币的低利率政策已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2002年降息政策的操作空间很小,降息的意义不大,甚至可能导致利率陷入“流动性陷阱”。 我们认为,2002年的货币政策的重点应当是继续推进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以发挥其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建议适度放松金融监管,积极疏通货币传导机制。由于银行体制改革关系到货币传导机制是否正常发挥作用,因此需要通过银行内部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再造,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和多存少贷的问题。在利率政策方面,2002年在贷款利率下调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应大幅度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实际利率,为社会民间投资的启动和增长创造条件。 与货币政策的表现平平相比,2001年金融政策反映在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方面成效卓著。2001年证券市场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政策措施,包括对境内投资者开放B股市场,使B股市场再次成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投资场所和恢复其筹集资本的功能;实施新股发行由审批制向核准制的转变,使证券市场由一个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的市场向市场化方向迈出了具有革命性的步伐;而相继实施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开放式基金的推出、加强对市场主体行为的监管与打击力度以及实行国有股减持政策等,对证券市场从微观制度到市场规则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从而为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奠定基础。 2002年证券市场的政策将在以监管与规范为主基调的前提下,维护市场的稳定将受到重视,其中,国有股减持与流通政策将对2002年的证券市场产生广泛与深远的影响,我们对此保持谨慎乐观。

预测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十大趋势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成为三大主线站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新起点上,世界都在瞩目中国的复兴之路。新华社经济分析师们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对未来十年人民币国际化、能源产业、粮食安全等十方面经济趋势进行了预测。预测显示,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将贯穿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进程。经济国际化明显地反映在新兴市场的金融和资本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深度与广度上。分析师们认为,未来十年人民币将加快国际化步伐,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国际储备、外汇交易中的比重都将明显提高。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分析师们对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作出预期,预计到2020年,上交所上市的境外公司比率将达15%左右,约为1000家,其中世界500强至少有50家;B股市场将有可能与A股合并。中国国债将成为外国央行外汇储备资产的一部分,企业债也将成为大型金融机构全球资产组合的组成部分。产业高级化表现在新产业的拓展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两方面。金融危机之后,新能源将支撑全球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周期。分析师们预测,到2020年,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比例将从目前的70%下降到60%以下,相对清洁高效的油气比例将从23%提高到近27%,非碳基能源比例将从7%提高到15%甚至更多。同时,新能源汽车可能把中国带入汽车强国。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拥有各类新能源汽车最多的国家之一。产业高级化还表现在,十年之后,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占国内市场比例将提高到60%;物联网将在消费电子产品中广泛应用;文化创意产业将迅速崛起;科技进步对粮食单产的贡献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十年我国粮食增产将超过10%。市场深度化表现为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的 百货公司 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的形成,同时也表现为实体经济外延扩大化和服务高端化。分析师们认为,到2015年,我国新车销售市场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但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十年之后,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占国内市场比例将提高到60%,出口将占我国汽车产量比例的20%。未来十年,作为传统产业的纺织工业的增长点及对社会的贡献将主要体现在产业用纺织品上。产业用纺织品市场规模将急剧扩张,覆盖交通、铁路、水利、机械、医药卫生、军工等领域。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也将充分释放装饰用纺织品、床上用品等家用纺织品市场需求。新中国即将迎来六十华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中国经济走向,新华社经济分析师们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对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新能源对中国汽车业的影响、未来中国能源消费格局、未来中国银行业发展趋势、中国纺织业的前景、文化创意产业的兴盛、网络生活的新阶段、粮食供求的平衡、资本市场的深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等作出了全方位预测。从中不难看出,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将贯穿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全过程#p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1左右,年均升值约。今后10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更多地受到我国经济和外贸持续较快增长的推动,人民币加快国际化将推动我国利率汇率改革、资本市场扩展、货币监管调控水平提高。相对于我国经济规模和外贸占全球总量的比例,目前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已明显滞后,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监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现有主要国际货币尤其是美元的冲击,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预计今后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8%,至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万亿元左右,按目前汇率计算,大约相当于11万亿美元。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届时我国经济规模可能接近美国水平,超过日本一倍,相当于全球GDP总量的20%。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也将年均增长8%,仍将快于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国外贸总额至2020年将达到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占届时全球贸易总额的13%。并且我国外贸将由顺差转为逆差。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将大致与我国外贸占全球贸易的比例相当,而人民币在储备资产中的比例或许更高。人民币国际化的羁绊依然存在。首先,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贸易和投资的双顺差阻碍了人民币的输出,而这是本币国际化的首要条件。即使外贸和投资全部以人民币结算,出口和投资双顺差也将吸干通过进口支付和对外投资流出的人民币,造成境外人民币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汇储备来支持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汇的流入换取人民币的输出。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还将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拓展,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提供较充分的可供投资的 资产池 。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也将更加市场化,使得持有人民币的风险降低。资本项下的资金进出管制将放松,以满足人民币资产投资者对投资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动性要求。这些趋势都将推动我国货币金融调控手段的完善。10年之内,人民币依然难以成为自由兑换货币。但人民币稳健升值则是大势所趋。预计至2020年对美元将累计升值60%以上,先慢后快,年均升值约。#p趋势之二:新能源助中国成汽车强国在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将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大众品牌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汽车市场高速成长带来的能源和环保压力将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可能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缩小与汽车强国之间差距的一个契机。过去10年,我国汽车生产和市场以超过GDP增速近一倍的高速度成长,私人消费成为推动我国汽车市场快速增长最大的动力。10年之后,汽车在我国城市的普及程度将像今天的彩电一样,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大城市家庭拥有两部或多部汽车将非常普遍,汽车也将大规模地进入农村地区,一些即可用作代步工具又可作为生产资料的车型,如轻卡、皮卡和越野车等,将在农村开拓出广阔的市场。中国新车消费市场规模超过美国的时间可能比想象的要快,这一天将在2015年来临。2020年,我国汽车年产量将超过2000万辆,比今年翻一番。届时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至少亿辆,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高速成长的中国汽车市场将给能源和环保带来巨大的压力,迫使中国将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步伐,同时继续提高传统汽车的节能减排技术。技术进步将促使中国汽车工业缩小同世界汽车强国的差距。如果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坚持以我为主的发展思路,我国很有可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率先突破,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拥有各类新能源汽车最多的国家之一。2020年,我国汽车出口占整个国内生产的比例将会由去年的提高到20%左右。伴随着汽车的大量出口,中国将在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的大众品牌。10年前,中国有110家整车生产企业,一汽、二汽和上汽三大汽车集团的产量占整个国内产量的44%。2008年,国内整车生产企业数虽然降到82家,但三大集团的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比例只提高不到五个百分点,为。未来10年,三大集团在国内的地位有可能面临其他企业后来居上的挑战。#p趋势之三:能源消费居世界第一国内能源产出与需求间差距拉大,能源进口占总消费比例进一步提高未来1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但人均能源消费量仍只有日本和西欧国家的一半,不到美国的1/3,相当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国国内能源产出与需求间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能源进口占总消费的比例将从目前3%提高到2020年的20%。我国能源政策将面临巨大压力,国际上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减排义务的呼声将逐渐高涨。国内民众环保意识也将明显加强。两者将共同推进我国能源结构向清洁化转变,经济结构向低碳化转变。近年,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力度加大,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自2004年的逐渐回落,2008年降至,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型经济体极其罕见。如果这一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超低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够维持,今后10年我国GDP平均增长8%的情况下,能源消费将年均增长约4%,至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超过45亿吨标准煤,相当于32亿桶原油,接近美、英、法、德、意的总和。国内能源的增产将无法满足需求的增长,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上升,预计到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近20%需要通过进口满足。预计2020年,我国能源净进口将超过八亿吨标煤,相当于亿桶油当量,约占全球能源出口总量的1/5。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能源需求增长将快速推高能源价格。以石油为例,10年后原油价格将冲上200美元/桶(2008年不变价),至少牢牢站稳在150美元/桶以上。煤炭、天然气、液化气以及铀的实际价格比今天翻番也基本没有悬念。能源消费增长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正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今后10年全球气候和环境问题将超过恐怖主义成为头号国际议题。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0年至2008年,全球能源年消费增加约20亿桶油当量,其中我国消费增量占一半以上。大力发展水电、核电、风电乃至太阳能等非碳基能源,并大力发展和推广硫回收、碳捕集等清洁能源技术,是我国走出能源困境的唯一出路。预计到2020年,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比例将从目前的70%下降到60%以下,相对清洁高效的油气比例将从23%提高到近27%,非碳基能源比例将从7%提高到15%甚至更多。#p趋势之四:银行走向 金融百货公司 银行杠杆化产品将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实体经济投资产生积极影响未来10年,我国商业银行将从传统以 融资中介 为核心向以 财富管理 为核心转变,零售业务将成为未来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目前对银行利润贡献最大的对公业务占比将明显下降。未来银行将减少对靠存款筹集资金的依赖,金融创新带来的高杠杆化金融衍生品将大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传统银行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将逐渐让位于中间业务的盈利模式。未来银行对客户的意义不再是 存钱罐 和 贷款批发商 ,而是以银行业务为核心,辐射保险、证券、基金、产权经营等多个领域的 金融百货公司 。对客户的财富资产管理将是银行最核心的业务。未来银行在代客理财时,投资领域将从股票、债券、基金等传统领域扩展到结构性衍生品、商品乃至艺术品。银行将不再以柜台服务为主,目前在银行网点供客户缴费、存取款、查询的金融终端有望 飞入寻常百姓家 ,网上银行将完成过去只能在银行网点办理的各种业务。作为银行为客户推出的最便捷的支付工具,银行卡在功能和外型上将有大的飞跃。随着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逐渐向银行渗透,出于追求规模经济和分散风险的考虑,大银行不得不采取兼并、收购等手段,扩大自身规模,以提高竞争力,由此将催生一批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从事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作为金融加速器,银行杠杆化产品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实体经济投资产生积极影响。同时,银行消费信贷推动消费者杠杆化率提高,对扩内需、调结构的经济转型战略发挥积极作用。#p趋势之五:由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创新将促使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结构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未来10年,中国将由纺织工业大国跃变为强国。在纺织服装市场整体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家用尤其是产业用纺织品市场的扩展将尤为引人注目。就纤维消费总量而言,服装、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将 三分天下 。作为时代变迁的重要符号,服装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历史的变迁。未来10年服装更加多元化是不容置疑的趋势,休闲生活理念将更广泛更深入地渗入服装消费,人们更加追求通过服装显示自己的文化层次和品位。我国服装市场的发展前景未可限量。回顾改革开放30年,我国服装企业数从仅约两万家增加到近30万家,从业人员从不到百万增加到超过400万,服装产量从不到20亿件增加到超过200亿件,服装出口从约10亿美元发展到超过1000亿美元,我国成衣出口总量占全球出口总量份额超过三成。目前我国城镇人均衣着支出超过1000元,是农村居民的五倍以上。未来城乡服装消费市场都将呈现巨大的发展空间。相对于服装,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市场空间更为广阔。目前我国服装、家用、产业用纺织品消费纤维的比重为53:33:14,与本世纪初的68:22:10相比,服装占比明显下降,预计10年后,这一比例将演化为40:35:25,类似于当今欧美国家 三分天下 的格局。未来10年,我国纺织工业的增长点及对社会的贡献将主要体现在产业用纺织品上。产业用纺织品市场规模将急剧扩张,覆盖交通、铁路、水利、机械、医药卫生、军工等领域。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也将充分释放装饰用纺织品、床上用品等家用纺织品市场需求。未来10年,纺织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实现本世纪头20年发展目标的进程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纺织工业产业规模将保持增势,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产业结构得以优化提升。预计到2020年,我国纤维加工总量将突破4000万吨,保持在全球总加工量中40%的比重。#p趋势之六: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潜力最大的是文化与其他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深层次结合未来10年,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将快速融合,形成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范式文化创意经济。文化和创意元素的融入将提升传统产业,而传统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也将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互联网等数字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将极大地激发全民创意,并将加速创意的商业化实现。今后10年大量文化创意企业将层出不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数个综合性旗舰企业。2020年,这些企业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将从目前的3%提高到约7%。今后10年将是我国文化消费高度繁荣的10年。传统文化产业在自身升级发展的同时,将加速向其他产业的渗透。文化和创意将大规模地作用于旅游业、制造业甚至农业等其他产业,全面催生以传统文化产业为基础的文化创意经济,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未来10年,扩大内需和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政策,将为文化创意经济的发展添加新的催化剂。潜力最大的还是文化与其他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深层次结合。高新技术将是文化创意经济的加速器。数字传播技术传入千家万户,使个人随时随地参与和发表创作成为可能,数以亿计的网民是一笔非常巨大的创意资源。个人化属性强烈的数字传播技术还将催生无数中小文化创意个人和企业。目前,我国已有约32万家注册登记的文化企业,从中将会崛起一批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跨地区的文化多媒体集团,其中将会产生三到五家跨国界的超大型旗舰集团。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将在专业化、精细化的细分市场各领风骚,但大量零散的创意人才和企业趋向于按领域、流派、功能在一定的区域集聚。这些文化创意集聚区也将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p趋势之七:网络生活进入物联网阶段 物联网 将引领电子消费进入一个更便捷、人性化、智能化的新时代未来10年,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将加速相互融合,我国消费电子产业融合创新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物联网将在消费电子产品中广泛应用,引领电子消费进入一个更便捷、人性化、智能化的新时代。消费类数码产品设计将呈现出更加便携化、个性化的趋势。小型化、超薄化并具有时尚、轻巧、简单易用特性的数码产品将成为消费的主流。绿色技术成为消费类电子产业首要关注的焦点,节能、环保、健康的产品设计理念,成为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主要发展趋势。未来10年,高科技结合人性化、个性化将成为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技术追求和研发哲学。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催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应用不断涌现,消费电子产业的边界将日益模糊,产品门类五花八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大屏幕、可上网液晶电视、大容量快速存储技术、高清晰数码影像产品、高度集成的信息终端等产品将实现结构的不断创新和彼此无缝连接,在工艺设计领域趋于实现人与信息的充分完美结合。数字家庭将成为消费类电子产品未来的强劲增长点。信息技术的家庭应用实现了家电产品高度的数字化和联网化。数字娱乐产品设计更注重个性和时尚,更强调用户的情感体验和用户界面的设计,追求让用户在使用中得到乐趣甚至是惊喜。工业设计由产品设计转向与商业模式相结合,由硬件设计为主转向软硬件设计融合。超薄产品进入普及时代,无数新产品将以更轻、更小的面貌呈现。健康消费成为消费类电子产品创新的主流之一。消费者对消费类电子产品特别是家电产品的关注点已从价格向产品、技术、品质和使用成本转移,尤其对节能降耗的关注度普遍提升。未来10年, 物联网 这个高科技名词将由概念逐步走向大规模应用,掀起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它通过感应器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形成普遍连接的互联网络,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神奇整合。借助 物联网 ,人类能够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全新的网络新体验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p趋势之八:粮食长期处于紧平衡良种推广、化肥应用和提高机械化水平仍然是粮食增产的有效手段未来10年,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膳食结构改善,将对我国人均粮食消费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粮食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来自人口总量增加。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数将达到亿左右,粮食工业和出口需求在政策调控下有望保持相对稳定,粮食需求的增长将在10%左右,需求刚性较强。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对保障粮食供应至关重要,而科技进步对粮食单产的贡献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10年我国粮食增产将超过10%。但长远来看,粮食生产受资源、气候、技术、市场等因素影响,大幅增产的难度加大,我国粮食中长期仍处于紧平衡状态。未来10年应着眼于粮食安全的国际视角,树立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粮食安全观;着眼于我国丰富的食物资源,树立以谷物为中心、粮食为重点的综合化食物安全观,最终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当前,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关键因素是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水平。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等,我国粮食总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但随着科技进步、农业投入加大等因素影响,我国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却不断上升。2008年我国粮食单产提高对总产提高的贡献率达到81%。预计到2020年粮食单产年均增长。根据粮食安全战略目标规划,到2020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将稳定在至16亿亩,粮食产量将达到至亿吨。若此期间,粮食单产能保持年均增长以上的较高水平,到2020年,我国粮食产量将突破六亿吨关口,达到至亿吨,步入一个新台阶。良种推广、化肥应用和提高机械化水平仍然是粮食增产的有效手段。良种将是提高粮食单产的首要因素,预计未来10年,小麦、玉米、水稻良种覆盖率将接近100%,大豆将提高到95%以上,良种因素可使粮食单产提高10%左右;化肥利用率将会不断提高,预计未来10年,化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在10%左右;农业机械化可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和提高粮食单产,预计到2020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到70%,实现主要作物关键环节生产机械化。生态农业和转基因技术对未来10年我国粮食生产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和环保的发展模式,是一个长期趋势,短期内还不会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对于转基因技术的争议也难以很快得出明确结论,因此主粮大规模转基因商业化种植仍将受到严格限制。要保障未来10年我国的粮食安全,必须做到 四个确保 :确保粮食总产量持续稳步上升,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突破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实现400公斤;确保我国大宗谷物基本自给,大米、小麦和玉米的自给率保持在90%95%,大豆自给率力争恢复到55%60%,豆类、荞麦、谷子等小杂粮扩大出口;确保国家粮食储备规模保持在相当于当年粮食消费总量的25%30%的水平上,小麦和稻谷的储备量分别保持在50%和25%左右;确保形成建全和完善的现代粮食物流系统。#p趋势之九:资本市场趋于国际化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将提升我国在全球资本市场的份额和地位未来10年,中国资本市场将进一步向市场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基本完成从 新兴加转轨 向成熟市场的过渡,初步形成完善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格局。我国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将大为拓展,股票、债券、商品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全面发展,市场层次更为丰富,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发展、提升,成为与中国经济地位相匹配的、在全球资本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国际化的资本市场。未来10年,上海将跻身于国际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市场种类比较完备的金融中心,形成包括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OTC衍生品、产权交易等在内的金融市场体系。创业板主战场在深圳。创业板上市公司将给中国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中小企业注入生机。2020年,沪深市场市值将达到80100万亿元人民币,比目前翻两番,上市公司数量有望从目前的1638家增加到5000家。机构投资者快速发展,其中共同基金、信托基金、企业年金、保险基金和社保资金等机构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的份额将占到90%左右。届时债券市场规模将超过股票市场,可能会是股票市场规模的2至4倍,债券融资占国内金融机构部门融资的比重将从目前的提高到35%以上。更多的大宗商品期货品种将陆续推出,能源、金属、农粮畜牧产品等期货品种日趋完善。金融衍生品,如股指期货、利率期货、债券期货和外汇期货也相继推出。在我国资本市场广度和深度扩展的同时,其市场化改革到2020年也将基本完成。市场各主体分工更加明确。一是市场在产品、交易工具、募集方式以及监管要求上,将具有可供投资者选择的多个层次。二是监管部门的主要职能将从目前代替市场对发行人和投资者作实质性判断和审批,转变为完善各市场的监管规则并监督市场参与者执行。三是投资者可视其需要自主选择参与哪个金融市场,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由监管部门决定其参与哪个市场以及如何参与。未来10年,外国企业和投资者将不断进入中国市场。两年之内,外国企业很可能有望获准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预计到2020年,上交所上市的境外公司比率将达15%左右,约为1000家左右,其中世界500强至少有50家;B股市场将有可能与A股合并;同时更多优秀的外国企业可以在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随着资本流动限制的逐渐放松和外汇管制的不断改革,资金雄厚的机构投资者将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投资机会。预计到2020年,境外的机构投资者会成为上海、深圳等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中国大陆资本市场掌管投资资金将超过2000亿美元。外国投资者将成为国内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国债将成为外国央行外汇储备资产的一部分,我国的企业债也将成为大型金融机构全球资产组合的组成部分。其次,人民币 外国债券 ,即国外政府、企业在中国大陆发行以人民币为面值的债券,市场规模将越来越大。第三,到2020年在海外还将出现相当规模的人民币 欧洲债券 市场,我们认为中国香港最有可能成为人民币 欧洲债券 的主要市场,上海也将为人民币 欧洲债券 交易提供离岸市场服务。#p趋势之十:城镇化率将接近六成户籍制度将逐步开放,中小城市将成为吸纳农村人口转移的主力。未来1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达到八亿,城镇化率将接近60%。与发达国家普遍的80%的城镇化率仍有很大差距。户籍制度将逐步开放,尤其在中小城市。中小城市将成为吸纳农村人口转移的主力。计划生育政策将长期实行,因此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城镇人口增加与过去20多年一样,将主要来自农村人口的转移。按户籍计算,我国目前城镇人口不到五亿,比常住人口少一亿多。这一亿多城镇常住人口属于 不完全迁移 ,其特点是单身、短期流动,人在城市工作,其家庭、消费、权利行使和保障都在农村地区进行。这部分 不完全迁移 人员今后若得不到制度设计的保障,将成为中国社会重大的不稳定因素。因此,现有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相关的配套公共服务的完善是大势所趋。预计未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进程将加快,进一步清除农村进城务工劳动力在城市落户的体制和制度障碍。由此,今后10年我国实际城镇化率将从目前的约37%提高到42%以上。

经济预测与决策论文选题

随机行走的世界与计量经济学在这篇文章里,我试图论说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个是科学史上关于宇宙本质的争论。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因为对宇宙是有序运转的,还是无序地紊乱地运转的认识支撑了我们对于科学的信仰、我们的情感和某种程度上我们的人生哲学。也是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计量经济学得以建立。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几个基本问题。第三个问题,我将之称为“计量之美”。我一直相信任何一个学科都是极其美丽的,因为,它们不仅告诉我们很多关于世界是如何运行的真知灼见,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许多世俗智慧甚至一种人生哲学。因为我一直坚信,即使是读同一本书,不同的人也会得到不同的读书体会。因此,在这个问题之下,我仅就自己的体会谈谈计量经济学的世俗智慧和对我们人生态度的启迪。 一、随机行走的世界 对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宇宙的认识和思考,一直以来吸引着各个时代思想家们的智慧。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本质上是什么样的呢?是以一种有序的、有规律的方式在运转还是无序的、杂乱无章的运转?这种运转能否为我们的智慧所认识?人们对这些关于宇宙问题的渴求正是造就了人类自身的智力进化和卓越品质的重要动力之一。 在我们今天的视野所及的范围,我们知道对这些问题思考的最有影响力的思想是由18世纪的思想家们做出的。18世纪的思想家们建立了近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体系,他们设计了一个“有序的”世界。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世界观是一种“决定论”的世界观,坚信这个世界正在按照某种已经设计好的秩序在运行。持有这个“决定论”观点的人包括诸如牛顿、爱因斯坦等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这个体系的科学性则是由牛顿定律和对牛顿体系进一步思考的数学定律所保证的。当然,自然科学家们这种关于宇宙的信念和洞见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思想家们,其中也包括经济学家。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的思想根基也是源于这样的一种信念。他把这种自然科学的有序世界的观点应用到人类社会里,形成了一种从看似“无序”到“有序”的观念,提出了一个“和谐的经济系统”的观点。这种和谐的经济系统的动力则是人的自利动机。 我们决不应该低估这种关于世界的观点的影响力和洞察力。事实上,我们一直在这种“决定论”的世界观下生活并做出各种与我们自身息息相关的决策。一种对于人类经济社会的“完美和谐”的信念直接导致了大家对政府干预经济的效果的质疑,并且主导了许多关于政府问题的争论。这种“决定论”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我们对于自由经济的信心和我们对于世界的信仰。 但是这一体系在历经几个世纪之后,遭到了怀疑。对于这种“决定论”的世界观的挑战来自于统计观点,尤其是概率论的成功。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二者对于世界的看法的分歧。比如我们说,消费函数是 ,其中, 是自发消费, 是可支配收入,c是边际消费倾向。进而我们可以把消费函数写作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 。这个消费函数是更加广泛意义上的数学若干函数中的一个。这个函数明白无误地说明,居民的消费量将精确地取决于可支配收入、自发消费和边际消费倾向。这种函数关系是一种确定性的关系。但是,我们知道,这种关于居民消费的断言在现实中毫无疑问是会受到质疑的,居民的消费量并不是精确地取决于这几个因素。在很大的程度上,这种消费关于自发消费、可支配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的关系是不确定的,或者说是随机的,有着概率分布的。这就是二者之间的差别,持有决定论观点的人依据一种确定性的函数关系认为,这个世界将会精确地按照数学定律所描述的那样运转。而持有统计观点的人却认为,即使是知道了这种关系,消费与其他几个因素之间仍然是一种偶然的,不确定的,有着概率分布的关系。 我们把后一种对于世界的观点叫做统计观点,正是这种统计观点,打破了原来思想家们头脑中的有序结构。但是,这二者之间的分歧似乎是让人迷惑的。因为,当我们在利用统计方法的时候,我们却得出了一些几乎完全可靠的定律。而且,统计总体越是偶然、紊乱,就越能更好地表现出统计规律和必然性。比如,我们投掷硬币,当我们投掷的次数足够多的时候,我们发现,出现正面和反面的概率竟然惊人地各是。再比如,我们对于某种考试成绩的统计发现,如果样本足够的大的话,成绩分布将会呈现一种正态分布。并且,人数越多,成绩就越呈现标准正态分布。更加令人惊奇的是,看起来我们做事情可能犯错误的情况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人几乎不能随意地犯错误!总之,某些看起来是无迹可寻的东西,似乎又都可以找到规律。这样,决定论和统计观点二者之间又有什么差别呢?事实上,二者之间的差别仅在于,统计观点认为不存在绝对的定律,任何所谓的定律其实都是有着某种概率的“可能的”情形。在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什么事情是确定无疑的。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是随机行走的,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尤其是在人类社会中,如果我们相信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都是随机行走的,那么人类社会也会表现出这种随机性看来并不是不可以接受的。 但是,这并不就意味着随机行走的世界会因为其不确定性而无法认识,即使这种随机行走的世界确实可能形成一种混沌状态。我们能够在“决定论”和关于世界的“统计观点”那里架起一座桥梁。那就是:我们相信,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定律,这些定律是对某些事情本质的一种最好近似,即使这些事情的本质可能并不是一元的。或者说,这个世界会从无序走向某种程度上的有序。对这些统计定律的发现,在我们的专业范围内,就是计量经济学的任务了。 二、随机行走的世界与计量经济学的任务 事实上,统计的成功应用在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大约在17世纪,有一位叫做格兰特的英国商人就通过研究注意到:因事故、自杀、各种疾病而死亡的人的百分比是固定的。这几乎叫人感到惊奇!而且也是统计学的成功使得人们日益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定量材料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政府决策者,都应该思考数据。 计量经济学就是为了在一个随机行走的世界中探讨统计性规律!因为只要知道了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认识这个世界。但是要记住这种认识肯定是不完全的。而且根据需要,我们还可以根据这个规律来进行预测。进行预测是我们关心规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更加值得称道的是,计量经济学在推断统计规律时所用的方法和理念。因为,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永远是不会完全的,我们只能根据部分“样本”来推断这个世界的整体状况。可以假设这样一种情况:如果我们能够对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进行完全的观察,我们就期望可以得出一个关于这个世界本质的定律。可是,我们不能把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都观察到,也可以说,我们认识的局限是不确定性的来源。能否由样本近似地认识整体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没有一种坚信可以由样本来推断整体规律的信念的话,我们就不能建立这门学科。 这种由样本来对整体进行推断的方法是计量经济学的主要方法。我们要通过一种叫做回归分析的技术来达到这个目的。“回归”这个词最先由F.加尔顿(Francis Galton)爵士引入。加尔顿研究发现,父母和孩子的身高有这样的一个趋势:父母高,儿女就高;父母矮,儿女也矮。但是高个父母的儿女们在同龄人中并不像父辈那样在同龄人中显得那样高,儿女辈的平均身高将“退化”到或者说“回归”到全体人口的平均身高。这也叫加尔顿的“普遍回归定律”。加尔顿在智力遗传的方面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一般来说,天才是要遗传的。但是天才的后代却要比他们的父辈们平庸,也就是他们的智力水平将“回归”到中等水平。但是,对于这种回归背后的动力分析可能已经超出了计量经济学这个学科的研究范围,即使这种研究也许会导致一种有意思的哲学的建立:所有的有机组织都将趋于标准状态! 回归的现代意义则稍微有点不同。现代意义上的回归是指,一个叫做因变量的量和其解释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也可以说是一种相关的关系。实际上,回归和相关是两个极容易混淆的概念,容易混淆的原因既是因为这两个概念的相近性,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哲学上宣称,这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个宣称的深刻性在于确认了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完全独立的。比如,我们可以发现在现代社会死于癌症的人逐渐增多,这二者是相关的。但是我们并不能就此认为,是现代社会导致了更多的人染上癌症。再比如,这也经常被用来反驳统计结论,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的情况可能和这个国家一个时期的太阳黑子出现的情况存在一种相关关系,但是这种相关关系却不能作为我们行动的任何指导。在这个问题的区分上,就是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之间的分歧了。计量经济学讨论的是回归关系,这种回归的特点在于,我们试图根据某些变量的数值来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我们要依据这种关系进行预测。比如,我们试图通过研究父母的身高来估计其孩子的身高。这种估计就要依赖于我们所关心的两个量之间存在的一种理论上的联系。而相关关系则充斥着统计学的各个方面。并且因为世界的普遍联系性,相关关系是一种常态。 基于上面的差别,在回归中,我们要求解释变量是确定的,可以控制的,但是被解释变量(因变量)可以是随机的(被解释变量正是我们要估计的)。但是在相关关系中,这二者并不加以区分。之所以说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是源于这个世界的复杂性,是因为,这个世界本质上就存在一种难以言明的精密联系。我们实在不能够足够自信地认为我们可以确定哪些变量可以控制,哪些变量之间可以精确地被认为是一种回归关系。比如,事实上,我们也可以找出一种机制使得癌症和现代社会之间存在一种回归关系,就像我们可以发展一种理论来说明,太阳黑子的活动和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存在着回归关系。这个世界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必须对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保持谦虚。同时请记住:具有回归关系可能并不必然地意味着具有因果关系。在判断因果关系时,我们必须要很小心。因为,这个因果关系很不好说,也许看似因果的两个事件,实际上可能是互为因果的。就像佛经中认为的那样:因果是循环的。 我们讲了这么多关于计量经济学的性质,实际上是为了表达我们这样的信念:我们可以在一定的层次上认识世界,我们坚信这个世界存在着某些统计规律,应用这些规律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的错误”的前提下认识和改造世界。计量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可以借助近似地描述了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间联系的函数,主要是回归函数,来描述这种关于世界运行的定律。 但是,计量经济学在得到这个回归函数时所使用的复杂的数学推导可能会让我们在特定的时段感到计量经济学的混乱和无序,即使在最后我们坚信可以实现一种理解上的有序。但是,过程中的痛苦可能会让很多人驻足。这里,我们想提前接触一下,那条驾驭计量经济学研究内容的灵魂。 因为,认识世界的理论的建立来自于对世界本质表现出来的现象的分析。有两种对现象进行分析的方式:一种是对现象直接进行操作。这种操作极其便捷,简单而且有洞察力,但是对天赋的要求非常高。其不利之处在于这种对现象的思考得出的结论可能广受争议。另一种方式则是对现象的属性——数据来进行操作。过程中要遵循严格的科学方法。第二种方法就是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了,这种方法因为是用数据说话,可能争议较少。但是,不利之处却是,这种分析结论却要严格的依赖于数据的质量,也就是说,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的质量不会比数据的质量更好。 尽管有这样的困难,我们还是推荐计量的方法。因为,数据的质量可以通过统计手段和统计工具的完善加以解决。并且,根据我们的概率知识,即使这种有误差的数据,其误差也是有规律的,误差情况总是会表现为正态曲线。那么如何来对数据进行操作呢?计量经济学的思路通常是这样:最简单的情况下(双变量回归),在一个坐标平面上画出散点图,发现其大致的规律,通常我们可能发现,我们关心的两个简单量之间呈现一种类似于线形的关系(当然,也可能不是线性的,这种情况下需要更高深的数学工具)。把这种线形的关系利用解析几何的知识转化为直线方程并不困难。获得了这样的一个直线方程是一个极大的成功。因为,这个方程,就是在“某种程度的错误”的前提下的一种描述世界如何运行的定律。事实上,计量经济学的任务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发现这样的关于世界如何运行的定律。 但是,在从数据那里获得一些关于变量间“规律”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另外的方式来进行。也就是在使用数据之前,通过对先验的知识进行演绎和推理从而得出一系列“定律”。这就是我们在数理经济学中所看到的那些数理方程式。这些数理方程就是我们对世事认识的理论,这种理论能够给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指导。尤其是在确定我们所考虑的变量之间的可能具有的关系时很有作用。但是我们是否可以应用这些方程式来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并没有得到证明。计量经济学提供了一种这样的证明。我们可以利用数据来检验这些先验的定律是否符合实际,或者得出一种明确的可以应用于实际的形式,从而对数理方程做出了适合实际的修正。尤其是在不同的国家中,因为不同的文化等隐性的制度因素,这些定律可实施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事实上,始于一种对世界认识的先验的推理,建立一种解释世事的假说并用以改造世界,是每一个学者的虚荣心。 因此,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的思路或者说计量经济学的灵魂是:通过先验的演绎和推理得出理论模型,最好是数理模型。数理模型中会有参数,那么利用数据对这个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得出一条回归方程,并通过假设检验来确认这个方程式。如果这个方程式满足了理论建立时的要求,那么就证明了那个先验的理论是正确的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理论进行预测。接下来的计量分析就是在这些思路下进行的技术探讨了。 对计量经济学这套思想方法和其技巧的同时掌握,是掌握这门学科并加以实际运用的重要素质。尤其是计量经济学的技巧,是一个计量人的必备素质。因为我们一直坚信,伟大的思想来源于熟练的技巧。就像武侠中的“打狗棒法”虽然只有十八路,但是,一个使过无数次“打狗棒法”的丐帮帮主足可以因这十八招而笑傲江湖了。但是,如果过于沉迷于高级计量的数学推导,我们就很可能失去欣赏这门学科所固有的魅力的机会,并且因为数学知识的缺乏而造成的沮丧可能会阻碍对其进一步的学习,从而失去了领悟计量经济学所蕴含的大量关于生活的智慧的机会。因此,这篇文章里,我们不对计量经济学的技术过多的论及,而主要是看其蕴含的智慧之美。三、计量经济学:智慧之美 最能让我们感受到美感的就是计量经济学这种从样本推断整体的思想。如果能够认识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复杂性的话,我们对这种思想可能会更加珍视。比如,如果我们有一种信念,比如相信我们能够通过努力成为一个书法家。那么我们能够怎么做呢?计量经济学和书法家们都会这样建议你:先选取几十个字来,集中精力把这几十个字练好,最好是临摹以往大师们的作品。这样,你就几乎能够发现写好字的要领。因为,我们不能够把这个世界上的字都练习到,我们只能够由“样本”来推断所有字的写法。并且,我们坚信这些“样本”蕴含了足够多的关于写字的要领或者说是写字规律的信息。这就是计量经济学的智慧之一。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几乎将这种计量经济学的思想推广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可以指导我们成就卓越。无论是学习、应试、还是搞艺术,甚至想要成为武林高手,都可以应用这种思想。“样本”往往是我们窥看世界本质的窗口!有心人自会从这里得到无尽的启发。 计量经济学就像从一个古老的神谕里蹦出来的智慧精灵,它几乎全面的改变了我们对于脚踏实地的看法!掌握一种过硬的分析数据的能力,无疑会全面的改变你的工作方式和效率。这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是极其重要的。经济理论经常地被认为是一门空洞无用的理论,这是在未有数据之前做出分析的常见批评,先验和演绎的方法,很多人认为,不能够对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什么意义。但是,有了计量经济学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就可以从数据出发来进行我们的分析和预测,这种工作方式无疑会培养我们踏实做人的人品。并且因为处理问题的独特技巧和思维,掌握计量工具的人会得到青睐——来自上司和运气。 在我看来,计量经济学还对我们的人生哲学有着指导意义。人的一生其实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就好像那滑过天际的流星,留下的只是瞬间的美丽。这瞬间如何解释?采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度过这一个瞬间? 人不过是苍茫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如果这个宇宙尚且遵循着从无序走向有序,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将这个信念加以演绎到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呢?!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也只是在一个随机行走的世界中的随机行走过程。 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在下一个时段,我们会经历什么、会遇到什么,甚至我们对于我们未来的规划都是不确定的。这个过程是随机的、紊乱的、偶然的和无序的。但是,这种无序和紊乱最终会走向有序。用计量经济学的说法,我们会从这些紊乱偶然的样本中得到一个回归方程。这个回归方程就是我们的人生轨迹! 当然我们对于这个轨迹的认识永远是后验的。我们不可能在这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之前就得出一个回归轨迹作为我们人生的预测,这种东西没有预测意义。那么这种有序的观念究竟能给我们什么人生启发呢? 那就是: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对于发生于我们周围的看起来是好事或者坏事的东西耿耿于怀,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太过挑剔上天对我们的似乎是不公正的待遇,中国自古就有“福祸”的智慧之言。以一种应有的宽容心态来对待我们的人生无疑会让我们感到快乐。甚至我们的职业追求也是如此,没有什么绝对的好或者不好,我们的人生轨迹在我们某些年里需要紊乱和无序,根据计量经济学的思想,越是紊乱和无序的样本,我们就越容易得出稳定的统计定律——一条稳定的人生轨迹!假如大家去看看人物传记就可以发现,在那些人的人生里,他们可能做过记者,参过军,被抓到过牢里,看起来和其最终的路径有了很大的背离,可是这些背离最终回归到这条路径上。事实上,我们并不好确定,是不是这种每个阶段的紊乱和无序最终造成了他们稳定的人生轨迹?! 人生需要这种随机性。并且如果我们要想有一条稳定的人生轨迹,依照计量经济学的理念,我们还要让我们的人生经历这一样本足够大。如何让自己的人生经历更多?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随机性?那就是:我们要过主动追求的人生。当我们在生活中有意识地主动去追求时,我们就在客观上丰富了自己的经历,并且扩大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样本。因为,在你主动追求的时候,才能够发现惊喜和奇遇。消极和封闭的人生态度不利于扩大自己的人生经历样本,样本不具有变异性,就难以得出好的回归方程。我们都应该学学“苍蝇的哲学”,苍蝇的四处乱撞让苍蝇即使在被困的时候也有机会逃脱。这也许是更有含义的古语的一句话的意思吧:树挪死,人挪活。但是,在我们的追求中,因为,我们应该珍视随机性,因此,对于得失就不必太让自己负累。得失是随机的。我们在生活中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也许在这冥冥之中的东西面前,可能只是一个慈悲的玩笑。太过于在意也许是失去了更多。 参考文献: [1]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第三版)[M],林少宫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罗伯特S.平狄克,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计量经济模型与经济预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3]M.克莱因.《西方文化中的数学》[M],张祖贵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袁荫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马尔科夫链对经济预测和决策是通过模型来进行的。马尔可夫链,是指数学中具有马尔可夫性质的离散事件随机过程。该过程中,在给定当前知识或信息的情况下,过去(即当前以前的历史状态)对于预测将来(即当前以后的未来状态)是无关的。马尔科夫链是一种预测工具。适宜对很多经济现象的描述。最为典型的就是对股票市场的分析。有人利用历史数据预测未来股票或股市走势,发现并不具备明显的准确性,得出的结论是股市无规律可言。经济学者们用建立马尔科夫链模型来进行预测和决策,一般分为三步,设定状态,计算转移概率矩阵,计算转移的结果。

、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法的涵义单个生产厂家的产品在同类商品总额中所占的比率,称为该厂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激烈的竞争中,市场占有率随产品的质量、消费者的偏好以及企业的促销作用等因素而发生变化。企业在对产品种类与经营方向做出决策时,需要预测各种商品之间不断转移的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的预测可采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法,也就是运用转移概率矩阵对市场占有率进行市场趋势分析的方法。马尔科夫是俄国数学家,他在20世纪初发现:一个系统的某些因素在转移中,第n次结果只受第n-1的结果影响,只与当前所处状态有关,与其他无关。比如:研究一个商店的累计销售额,如果现在时刻的累计销售额已知,则未来某一时刻的累计销售额与现在时刻以前的任一时刻的累计:销售额都无关。 ,在马尔科夫分析中,引入状态转移这个概念。所谓状态是指客观事物可能出现或存在的状态;状态转移是指客观事物由一种状态转穆到另一种状态的概率。马尔科夫分析法的一般步骤为:①调查目前的市场占有率情况;②调查消费者购买产品时的变动情况;③建立数学模型;④预测未来市场的占有率。二、马尔科夫分析模型实际分析中,往往需要知道经过一段时间后,市场趋势分析对象可能处于的状态,这就要求建立一个能反映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马尔科夫市场趋势分析模型是利用概率建立一种随机型的时序模型,并用于进行市场趋势分析的方法。马尔科夫分析法的基本模型为:X(k+1)=X(k)×P公式中:X(k)表示趋势分析与预测对象在t=k时刻的状态向量,P表示一步转移概率矩阵,X(k+1)表示趋势分析与预测对象在t=k+1时刻的状态向量。必须指出的是,上述模型只适用于具有马尔科夫性的时间序列,并且各时刻的状态转移概率保持稳定。若时间序列的状态转移概率随不同的时刻在变化,不宜用此方法。由于实际的客观事物很难长期保持同一状态的转移概率,故此法一般适用于短期的趋势分析与预测。三、马尔科夫过程的稳定状态在较长时间后,马尔科夫过程逐渐处于稳定状态,且与初始状态无关。马尔科夫链达到稳定状态的概率就是稳定状态概率,也称稳定概率。市场趋势分析中,要设法求解得到市场趋势分析对象的稳态概率,并以此做市场趋势分析。在马尔科夫分析法的基本模型中,当X:XP时,称X是P的稳定概率,即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时的概率向量,也称X是P的固有向量或特征向量,而且它具有唯一性。四,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法的应用马尔科夫分析法,是研究随机事件变化趋势的一种方法。市场商品供应的变化也经常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带有随机性,若其具有"无后效性",则用马尔科夫分析法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市场趋势分析五,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策略预测市场占有率是供决策参考的,企业要根据预测结果采取各种措施争取顾客。提高市场占有率一般可采取三种策略:(1)设法保持原有顾客;(2)尽量争取其他顾客;(3)既要保持原有顾客又要争取新的顾客。第三种策略是前两种策略的综合运用,其效果比单独使用一种策略要好,但其所需费用较高。如果接近于平稳状态时,一般不必花费竞争费用。所以既要注意市场平稳状态的分析,又要注意市场占有率的长期趋势的分析。争取顾客、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策略和措施一般有:①扩大宣传。主要采取广告方式,通过大众媒体向公众宣传商品特征和顾客所能得到的利益,激起消费者的注意和兴趣。②扩大销售。除联系现有顾客外,积极地寻找潜在顾客,开拓市场。如向顾客提供必要的服务等。③改进包装。便于顾客携带,增加商品种类、规格、花色,便于顾客挑选,激发顾客购买兴趣。④开展促销活动。如展销、分期付款等。⑤调整经营策略。根据市场变化,针对现有情况调整销售策略,如批量优待、调整价格、市场渗透、提高产品性能、扩大产品用途、降低产品成本等,以保持市场占有率和扩大市场占有率

提供一些经济统计类的学年论文题目,供写作参考。 1. 某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2.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的应用研究 3. 某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分区研究 4. 某省市消费拉动第三产业增长的实证分析 5. 某省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趋势研究 6. 某省普通高等教育生源变动趋势与对策研究 7. 某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比较研究 8. 某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统计分析 9. 课堂教学评估体系与方法研究 10. 某市各区县经济综合实力评价研究 11. 基于多元统计的某省经济分区研究 12. 因子分析在某省利用外资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13. 因子分析在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分析中的应用 14. 因子分析在企业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 15. 深沪股市收益率分布特征的统计分析 16. 某省市农民收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17. 最优加权组合法在GDP预测中的运用研究 18. 最优加权组合法在粮食产量预测中的运用研究 19. 最优加权组合法在能源消耗预测中的运用研究 20. 我国(某省)实际人均GDP的趋势分析及预测 21. 某省市工业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 22. 工业企业科技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23. 某省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地区差异分析 24. 某省市各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评价 25.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评价研究 26. 某省工业化进程统计测度及实证分析 27. 某省城市化进程统计测度及实证分析 28. 某省城市规模发展水平分析与比较研究 29. 某省市工业行业结构特征的因子分析 30. 城镇居民消费的典型相关分析 31. 我国(某省)各地区人口素质差异的统计分析 32. 我国(某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统计分析 33. 某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证研究 34. 某省外贸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35. 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的实证研究 36. 某省各县市经济发展的聚类分析 37. 某省各县市产业结构的聚类分析 38. 某省(市)信息化实现程度实证评价 39. 某省(市)环境保护综合评价 40. 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度 41. 某省(市)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实证评价 42. 某省(市)经济外向度实证研究 43. 县级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 44.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证研究 45. 我国东西部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实证研究 46. 某省市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结构变化趋势研究 47. 某省市投资拉动GDP增长的实证研究 48. 耐用品需求预测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49. 某省市GDP周期波动实证研究 50. 某省市工业周期波动实证研究 51. 某省市零售市场周期波动实证研究 52. 某省市农民收入周期波动实证研究 53. 某省市人口最优预测模型与应用研究 54. 某省市人口老龄化趋势与对策研究 55. 某省市财政收支变化趋势与对策研究 56. 某省市城镇居收入差距变化趋势与对策研究 57. 某省市农民收入差距变化趋势与对策研究 58. 长江水质的综合评价与预测 59.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股票市场板块中的应用研究 60. ARCH族波动模型研究及其在我国股市中的应用研究

浅议中小企业薪酬激励问题

大三下了,学的是财务管理专业,老师要求我们写五千字的学年论文,题目自拟,但最好是写经济类的,说是从掌握的经济咨询里面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就有东西可写了,而且如果这次写的好,直接可以和毕业论文相关联。 拜求各位童鞋们给点建议,或者给个思路,题目之类的 小女子不甚感激……给各位鞠躬了```3Q

你可以上网上看一下赵国庆教授写的论文,我觉得还不错。 求采纳

韩国词性分析,比如阴性词阳性词 韩国助词分析例如이/가 은/는 词尾之类的分析 还可以比如说韩国泡菜看韩国人 韩国电视剧的发展 韩国电影 韩国语汉字词分析都可以 韩国韩服 韩国韩服和中国旗袍 韩国礼仪等等 总之文化类的范围广,词性之类的引用很多~

《股票价格的影响因素》这题目比较有吸引力

运筹学知识 论我来写的 的

好像没有类似设计类的专业。 经济类的专业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财政学、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一般的院校有前三个专业,后三个专业在重点院校才有)。 (1)经济学专业:该专业课程设置与国外大学经济学专业接轨,为有志成为经济理论研究者、宏观经济管理者和职业经理的青年学生提供一个成长和发展的舞台。毕业生既适合到 *** 经济决策部门、金融研究机构、教学研究机构和公司企业工作,也为在国内或出国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具备国际经济基本理论与较高的外语和电子商务运用等实践技能的,能从事国际经济、贸易、金融、商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以深厚的理论基础与开阔的创新思维为竞争优势,有较为自由的选择空间。 (3)金融学专业:该专业在与国际上金融学专业教学接轨的同时,也提供实践应用性课程,从而全面提升学生个人的竞争能力。毕业生既有去国外名校留学深造的,也有选择到咨询管理公司、投资银行、中央银行、外资或国有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国家部委机关等工作的。 (4)风险管理与保险学专业:该专业致力于培养"有专长、基础宽、素质高",能够胜任国内外风险管理与保险经营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及风险管理与保险教学科研工作的学术人才。毕业生或者去国外名校留学,或者供职于各大保险公司、保险监督管理机构、金融证券机构。 (5)财政学专业:该专业顺应公共管理事务在中国的勃兴,旨在培养具有宽厚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财政税务、财务会计知识,具备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运用水平、较强的研究能力、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可从事 *** 部门的公共经济研究和政策制定工作,可任职于各类大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资产评估、税务代理等工作,还可以留在大学或是研究机构,从事研究教学工作。 (6)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专业:该专业是一门兼有文、理、工三栖特点的综合型经济学科,侧重于环境、资源与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毕业生将能胜任在 *** 部门、大中型企业、跨国公司、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国际组织等的管理与研究工作。 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一般大学都会有的。

与版式设计有关的

经济预测与决策论文三农问题课题

不告诉你。。。。。

坚定不移走自然发展的科学道路,鄙弃化肥和农药,大力提倡农业生态循环发展之路

农村包围城市。

三农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三农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在社会经济和国家安全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这样的形势下,三农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成为社会热门问题,引起强烈反响。现阶段我国三农问题形势,表现为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趋势和俨然严峻现状并存,严峻的形势有浅层次的因素,也有深层次的矛盾;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新形势下产生的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⒈教育水平普遍低下,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部到位;医疗体制机构不够完善,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严重存在。⒉农村产业结构化不够完善,剩余劳动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土地耕地的保护措施没有做到位。⒊农民生活水平较低,与城市贫富差距较大。国家农业税重,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农业设备都要自己掏钱;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不够,没有得到足够的国家扶持。⒋地方政府官员也农民沟通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加强“三农问题”的工作的思路是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统领三农问题工作,实施“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加快实施治本之策,推动法制,科技,教育,医疗投入等要素,落实到位,建立长期机制,加快实现我国三农问题的明显好转。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⒈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从构造和谐社会,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正确处理协调机制。给予农民相关扶持,如:提供教学的各种设施,明言规定必须要做到九年义务教育。医疗设施和健全农村医疗队伍。从根本解决关系到农民生活的问题。⒉给予农民更多的就业条件,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大力支持农业产业结构化,让农民更充分的实现民主自治。严格保护农民的耕地,严厉打击为了自身利益所要农民耕地的行为。⒊让城市也农村接轨,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如大学生下乡行政等。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缩小城乡差距。产少农民负担,如减税,国家提供农业设备,科学发展农业的指导和扶持。⒋科学发展观重点在领导,关键在各级干部能带头示范,核心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多与农民交流,给农民提供农业生产中的咨询和帮助。三农问题的妥善解决与否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相信党和领导的正确引导和决策下,在全社会的努力下,这个问退一定能得到解决。

全球经济现状及预测研究论文

我也是房院的 、 哈哈

经济形势是指国家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和走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17关于经济形势的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与预测》

摘 要:本文对当前全球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并预测了2017年的经济发展走势。首先阐述了上一年世界经济总体的形势,并归纳出了世界经济运行的特点,在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预算和展望了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全球经济 形势 特点 预测

2015年的世界经济已经呈现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复苏迹象,全球整体就业率有所提高,通货膨胀明显得到改善,公共债务水平稳定在正常的层次。同时,各区域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国际贸易水平增长滞缓,大宗产品的价格起伏不定。地缘政治因素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更加明显,整个世界的经济正处于经济危机转向正常化水平的过渡时期。笔者预测接下来的一年中,世界经济仍然不稳定,经济复苏的过程充满艰辛,经济指数大幅度提升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一、2015年世界经济总体形势回顾

(1)经济复苏缓慢,两极分化愈发严重。2015年,世界总体的经济在上一年的基础上,继续呈现缓慢提升的态势,经济增长速度与专家的预期基本相差不大,区域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为,和上一年的水平不相上下。以欧盟为代表的经济体的增速为2%,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为有所提高,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经济仍不乐观,呈放缓趋势,以东盟为代表的新的经济体增长速度为,从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逐渐萎缩。

(2)就业率有所提高,但地区差别比较大。2015年以来,美国高居不下的失业率有所降低,劳动力市场趋于正常化,已经摆脱了金融危机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欧洲地区的就业率稍有提升,总体失业率在左右,金砖国家的整体就业形势呈比较乐观的趋势,但是各个国家的表现各不同。其中巴西的失业率最低,南非的失业率最高,达到25%。

(3)物价水平下降,有可能由通货膨胀变为通货紧缩。纵观2014年,高居不下的通货膨胀是世界经济的典型特征,但到了2015年,通货膨胀率有所下降。据世界权威部门统计,2015年第三季度,美国的物价水平下降了,欧元区国家,如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形势也趋于正常,下降了大约,日本的物价水平有所上升,到2015年第三季度,物价指数上涨了。

(4)贸易低速增长。从世界贸易组织的分析来看,2015年世界贸易增长幅度为,国际贸易收支总体趋于平衡。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预测,世界投资总额将达到万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发达国家经济体的投资额增长幅度较大,增长30%以上。

二、2015年世界经济运行特点

(1)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并产生溢出效应。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在2014年10月29日决定停止进行资产购买,这也标志着从2008年11月至今的非常规数量宽松货币政策正式结束。这项 措施 从外溢效应上给予其他经济体巨大的压力。首先,其他经济体因为美国逐渐收紧流动性,造成了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资本产生了外逃,导致本来就脆弱的银行体系受到冲击,货币发生贬值。其次,其他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也只能够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也增添了一些新的不确定因素。

(2)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产生分化。2015年,美联储正式退出了数量宽松,并且进入了升息通道,但是美国与日本和欧元区等较为发达的经济体却背道而驰,这些发达经济体仍然采取了战后最大规模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并且这种新兴的经济体进入中高速增长的周期。根据国际货币的相关组织数据可知,国内生产总值在新型的市场经济体下,其平均年增长率从2010年的过渡到了2014年的。其根本原因首先是因为美国货币政策的转向导致了多年间的超低利率环境逐渐消失。此外,由于非常规的激励效果不明显以及增速放缓,以往大宗商品的繁荣时期逐渐消失殆尽。并且,各国的改革所带来的红利丰厚期随着时间而渐渐降低,政府所能够支撑经济增长的潜能不断减弱。最后,这些较为发达的经济体开放周期发生改变,趋向于从本国利益出发建立更加完善的国际经贸体系,因此新兴市场经济体受到了外界环境恶化的挑战。

(3)原油价格因多种因素发生暴跌。能源供给的增加以及需求的疲软是导致原油价格发生暴跌的直接原因。一些能源主要进口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增速逐渐放缓,美国也因为油气产量的增加而减少了对于原油的进口,这导致了国际市场中的能源需求量减少。并且,沙特以及俄罗斯这样的产油大国最近也维持和增加了产量。西方国家为了减少俄罗斯的石油收入而不断打压油价,油气在美国与欧佩克以及沙特三个国家之间的博弈,美国升息预期和2015年美联储正式退出了数量宽松的政策导致了美元指数持续波动上涨,这些因素都对油价的下跌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4)全球债务不断上升和对巩固复苏造成了威胁。根据日内瓦的世界经济 报告 数据指出:2013年包括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在内的全球总负债占据着全球居民总收入的比例高达215%。债务水平高的企业需要维持较低水平的利率,但是总体的全球利率水平较低和借款成本的降低也加速了债务的累积。目前,一些经济体已经出现了低增长、低膨胀以及与高负债的“有毒结合”,而且这个趋势也在不断积累扩大。

三、2017年世界经济形势的预测

与去年相比,2017年全球的经济能够大幅发展的概率较低,而经济增速与去年保持基本持平或者有小幅上升的可能性较大,预计增幅在至之间。对2017年全球的经济走势进行展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关注:

(1)美国与日本和欧元区等较为发达的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背道而驰的程度以及其严重性。伴随着美国货币政策逐渐趋向平稳,若发生通胀抬头,2017年上半年美联储很可能会加大加息的概率。欧日在美国银根收紧的同时也会不断加大刺激的力度,这种背道而驰的宏观政策会导致多种效应,最为显著的是汇率发生波动。美元的升值总体上对于欧日出口复苏是有利的,但也可能会导致欧日的资本向美国汇聚,从而抵消了欧日宽松的货币政策效果。毫无疑问,美元汇率的大幅波动将会导致全球资本和资产价格的大规模波动。

(2)欧洲国家经济所能摆脱低估的可能性。欧洲央行为了避免欧元区经济陷入通缩的问题中,在2014年11月注册1万亿欧元用来购买资产支持债券以及担保债券,与此同时该资产负债也增加到了3万亿欧元的峰值。此外,欧洲央行也决定将再融资的利率维持在的较低水平。这种大规模并且长时间宽松的货币政策尽管能够防止经济的进一步恶化,但是也为经济的长期增长留下了隐患。如果实体经济缺乏有力的增长支撑以及投资,欧洲经济可能会再次发生衰退。

(3)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新一轮改革的范围、力度和成效。2015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一系列改革措施得到落实。2014年5月,印度新莫迪上台后随即启动了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大规模经济改革计划。中印两国的改革所释放出来的“红利”,将直接决定它们能否继续保持目前的中高速可持续增长局面。同时,巴西、俄罗斯经济颓势能否得到遏制,亦会对整个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表现带来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黄荣文.国际贸易风险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 卢新德.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及中国的对策[J].当代亚太,2013(05).

《浅谈当前国内经济形势与经济改革问题》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改革问题,有两个问题:一是当前经济形势,二是当前改革情况。

关键字:经济形势 发展前景 体制改革 宏观调控

一、当前经济形势与发展前景

中国经济,在连续三年实施积极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2000年以来,出现了不少新的可喜的变化,总的形势比较好。具体表现如下:

1.经济增速止跌回升。九十年代初,中国经济年最高增长率曾达14%以上。由于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从1993年下半年起开始实行宏观控制,速度随之下滑,每年差不多回落一个百分点,到1999年最低只有。2000年以来,已经扭转了这种减速运行的局面,前三季度比上年同期增长,比上年全年高一个多百分点。

2.国内需求全面回升。针对连续几年需求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况,从1998年起政府采取了增发国债,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提高职工收入、增加假日天数。实行消费信贷。完善社会保障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国内需求的回升。2000年1一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历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增速加快了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达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增速加快了个百分点。

3.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2000年以来,进出口贸易一直保持快速增长,1一11月累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其中出口增长,进口增长,分别比上年同期的增速高出20多个百分点。4. 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0年1一11月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3700多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盈利增长了倍,亏损下降。

5.通货紧缩局面有了缓解,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增加。从1997年下半年起,中国开始出现通货紧缩,消费价格绝对水平下降,1998年为,1999年为。2000年已基本扭转了这种趋势,1一11月转为上升。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前三季比上年同期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城镇居民收入增长。

上述情况,不仅证明我们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速回升,已经取得明显成效,而且标志着我们已经成功地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出现了重要转机。不足之处是,目前的经济增速回升,受政策性。外部性的影响较大,有碍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需求不足和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依然没有根本解决。为此,我们决定在第四季度增发500亿元国债,以继续扩大投资和内需,促进市场旺销;加之国际经济看好,出口仍将保持一定增长,以及去年第四季度增长基数较低等因素,将使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增长速度有可能达到8%,比上年上升一个百分点左右。到2000年底,第九个五年计划可以全面完成,达到五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8%,国内生产总值全年达到1万亿美元,每人平均超过800美元的既定目标。可以预见,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中,中国经济将一定能够在新的起点上以更大的规模向前发展。

二、当前经济体制改革情况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从1957年就开始了,当时主要是在行政管理权限上放放收收,调整隶属关系,虽然经过二十年的探索,但由于 方法 不对头,没有取得大的成功。改革开放以后,经过 总结 经验 ,才认识到主要应解决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看清了计划经济的诸多弊端,提出来要以市场为取向进行改革,逐步扩大市场的比重,缩小计划的比重,这才使改革一步一步走向前进。但是,社会主义究竟能不能搞市场经济,或者商品经济,在理论上存在着很大的争论,改革也就不可能迈出很大的步子。直到九十年代初,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以后,才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在此以前,不少同志还是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但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来,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不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这样,1992年党的十四大会议上,才把这个理论问题最终突破,明确提出来,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是很不容易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究竟要干些什么?党的十四大规定得很明确,主要要进行四个方面的改革。从现在来看,这四个方面的改革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第一个方面的改革,是建立和发展一个真正的市场,作为整个经济运行的机制。搞市场经济就必须有市场,没有市场就不能成其为市场经济。而且这种市场不仅仅是一般的市场,必须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不仅仅是商品市场,而是包括各种生产要素在内的全面的市场。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在市场改革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也可以说是在经济改革中取得的最大的进展,商品市场现在已基本建立了。因为有没有市场,最主要的衡量标准是价格,即价格究竟是由国家规定,还是由市场根据供求关系来浮动。由国家来规定,就不是真正的市场,而是一个模拟市场,所以不能单纯以有没有东西卖来作为衡量市场的标准。过去较长时期甚至最困难时期也有东西卖,有的地方甚至摆得琳琅满目,但不是真正的市场,而是模拟市场,因为价格是国家规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变化是相当大的。如消费品价格,在改革开放以前,95%以上是国家计划规定的,现在95%以上已变为由市场决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采购价格,过去几乎百分之百由国家计划规定,现在大约80%(有说85%)以上由市场决定。这说明商品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当然,价格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全部放开,任何国家也没有百分之百放开,有少数价格如公用设施。能源价格等一般仍应由国家控制,但在管理方式上要作一些改变。

要素市场主要有两个,一是资金市场,一是劳动力市场,现在看来差距都还很大。资金市场衡量标准是看利率(包括汇率)是否放开,现在看还没有。劳动力市场衡量标准是就业和工资是否由市场决定,这方面目前有两种情况,非国有企业的劳动就业和工资基本上已经市场化了,国有企业的劳动力还没有走上市场。

第二个方面的改革是企业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这是非常根本的。有了市场,但市场是否能很好地运转,取决于市场运行的主体,即企业的体制和机制能不能与市场相适应。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基本上是两种情况:非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与市场经济已基本上相适应,所以发展得很快,发展得很好,而且是当前经济的最主要的增长点;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与市场经济至今还不相适应,尽管国家给了许多优惠政策,但困难还很大,已成为影响整个经济发展。影响整个改革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的改革是宏观管理。基本上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宏观调控手段的改革,或者说是新的宏观调控手段的建立;另一部分是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新的宏观调控手段的改革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过去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是依靠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采取直接调控的办法。搞市场经济就不能采取直接调控了,要运用经济手段进行间接调控。有一部分带强制性的,也只能采取法律手段,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以财政、税收、特别是金融手段为主的新的宏观调控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并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进展较慢。主要是政府本身的改革,精简机构。职能转换进展比较缓慢。

第四个方面是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特别是在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上,有了很大的突破。过去的分配,说是按劳分配,但实际上是平均主义的分配,铁饭碗,大锅饭,没有大多的差别现在在理论上已经明确:分配制度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但是又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效益对,有可能分配,没有效益就没有东西分配。同时还进一步明确提出,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但生产要素如资本、技术、管理等也要参加分配。这些方面目前正在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这是能不能达到合理分配、公平分配、保障社会稳定、保持群众团结的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问题。这方面过去做得不够,现在正在推进。

从以上四个方面,说明改革已取得不小的成绩。正因为改革取得进展,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的经济面貌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各个领域的改革有的进展快,有的进展慢。比如市场这个环节,商品市场的建立进展后面貌改变不了,而且还影响其他方面的改革,如影响金融体制和劳动体制的改革等。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党的十五大已经明确就是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具体组织形式就是公司制和股份制。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条是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实质是一部分要转让和退出;一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组。有了这些指示精神,完全可以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从现在进展情况看,调整所有制结构快一些,真正按规范的公司制改组慢一些,因为对怎样搞好规范的公司制改组,包括:如何做到股权多元化,如何建立起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如何建立起有效的经营者激励和制衡机制等,还没有找到一种切实可行和比较成熟的经验,可能还有个探索过程。第三个方面是宏观调控体系要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财政制度、金融制度等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最为关键的是要加快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即政府机构精简和职能转换。

现在,大家对机构精简都比较重视,但职能转换很不理想,往往是变了一种形式来控制企业,控制经济。比如过去搞计划经济,是用行政命令和指令性计划来控制,现在这方面确实是少了,指令性计划已不多了。但不少地方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想方设法制造了各种各样的审批项目,干什么都要经过他审批。这是绝对不行的。现在中央很重视这个问题,必须想办法解决。深圳对这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大多数审批项目都已取消。因为这个问题不解决,企业还是活不起来。而且审批经济比计划经济的透明度更差,可能带来的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问题会更多。所以,职能转换一定要彻底,绝不能改头换面,把原来的计划权变成审批权。第四个方面就是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当前最突出的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不快,已经影响和制约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因为国企改革必然要进行职工下岗分流,但又没有人“兜底”。当然,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难度也不小,如中央去年就公布了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退休养老制度改革方案,公费医疗制度改革方案等,这些方案都很好,但落实起来比较困难。最大的困难是长期积累下来的社会保障基金欠账无法解决。据说这笔欠账至少有3万亿元,要解决困难确实不小。但社会保障制度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是广大劳动者生活的基本保障。必须想办法抓紧解决这个问题。

不好意思 我是房院建设系工程造价班的 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跪求解决

当代世界经济领域中的重大变化,或迟或早必然会反映到当代世界政治的斗争(包括它在特殊手段上的继续——军事斗争)和国际关系中去,而这些斗争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又必然会反作用于世界经济。我为大家整理的当代世界经济政治论文2000字,希望你们喜欢。

世界经济的现状和近期走势

去年,世界 经济 受美国衰退的影响 ,增长大大放慢。今年以来,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但前景并不十分明朗,不确定因素也日益增多。与此同时,世界经济有阴有晴,差异性十分突出,且都在变化之中。这里且就今年到现在为止的经济形势做一些说明,对影响世界经济的若干因素进行一些分析 。

一、美国经济复苏起落不定

美国全国经济研究 局于去年11月26日宣布,美国经济从当年3月份起陷入衰退。但实际上,美国GDP只在当年第三季度是负增长。9·11恐怖袭击使美国受到意料不到的打击,但其影响并未像人们当初估计的那么严重。去年全年,美国GDP仍增长了。今年1季度,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强劲,GDP以年率计算 ,增长5%。特别是生产率竟跃升8%,这种情况也是异乎寻常的,人们对美经济前景普遍表示乐观。但到第二季度,形势又发生新变化,回升转趋疲弱,GDP只增长。其间,安然公司、世界 通信 公司等大公司假帐丑闻接踵而至,全国为之震惊, 投资 者对股市乃至整个经济的信心受到极大挫伤,成为影响美国经济稳定回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如此,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于7月16日在国会作证时,仍确认美经济在走向全面复苏。他预计今年全年美GDP的增幅为一,高于2月份的预测(—3%)。但他也不无保留地说:“目前 困境的影响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随着不良影响的消除,如果不出现进一步重大影响,美国经济将重新呈现可持续增长的态势”。与美联储的预测不同,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对今明两年美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下调,先前的预测数字分别为和,现在下调到和。

但无论如何,这次美国经济衰退时间短暂,经济下降轻微,是前所未有的。美 经济学 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说,美国的衰退“非常非常轻微”,保罗·克鲁格曼认为,这次不是标准的衰退,还有人认为这是“新式衰退”。

美经济衰退轻微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在此期间,消费者开支始终保持在高水平上,不见减少。消费开支占美GDP近2/3,它的稳定增长,支撑了美国经济不会大幅下滑。为什么美消费开支不减,这是因为自1996年以来美国家庭收入不断增加,构成其收入的三大部分一一工资,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都大幅增长。首先,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职工工资和薪金收入有所增长,直到2002年头两个月,仍增长近4%(年率)美国约60%的家庭拥有股票。几年来股市持续攀升,家庭收入也相应增长,美2/3的家庭拥有住房,一年来房价上涨9%,家庭的资产也随之增长。总之,美国居民“家底”厚了,他们有可能放手花钱,是美经济衰退格外缓慢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美联储于去年11次降低利率,把利率降到的低水平上,布什政府上台后,又实行减税和增加 公共 开支政策,这些也都对减轻经济衰退,促进经济复苏,起了一定作用。

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起相反作用的因素,影响着美国经济难以快速回升。

首先,这次衰退是信息技术投资过度,信息技术股市形成的泡沫破裂,信息技术部门公司大批破产,并波及其他部门,美企业 投资大幅下降。2001年第4季,美固定资本投资猛跌,2002年第1季又下降。与此同时,民用资本货物订单不断减少。格林斯潘曾多次强调,资本货物的 统计 数据是重要的投资晴雨表,而固定资本投资又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当前企业投资疲软无力,今年下半年能否恢复尚难下定论,不能不影响经济复苏。

其次,正因为消费开支没有大减,住房 建筑 业保持繁荣,在经济复苏中,也不可能再有新的增长。

再次,美国外资大量回流,也将给美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在美国经济繁荣时期,外国投资者热衷于购买美元资产。2001年外国投资流入美国总额高达4550亿美元。但现在已大为减少,其中美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已从2000年的3080亿美元骤降到2001年的1310亿美元,预计2002年还将进一步下降到1030亿美元。

最后,美国大公司丑闻使美国投资者对资本 市场 的信任发生动摇,其深远影响远未消除;美国人对可能再次遭到恐怖袭击惴惴不安;布什政府反恐战争,特别是打伊拉克如何进行,心中无数。凡此种种,都增加了美国人对经济前景的疑虑。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对美经济可能发生的变化提出了种种猜测,有人认为美国经济将出现“双谷底”;有人认为美国经济有可能步日本后尘,进入“失去的十年”,还有人认为如果美股市继续下跌, 银行 可能无法收回贷款,导致银行危机,从而使美经济陷入严重危机之中。尽管诸如此类的看法是少数人提出的,但也足以令人警醒。

二、世界经济 参差错落

美国经济衰退和复苏中的波折,通过“扩散效应”,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世界经济大大放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今年4月18日一份 报告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2000年4%,2001年为),明年可能恢复到4%。而到6月份,联合国的一份报告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不高于2%,2003年有望超过3%。

全球经济放慢与各国经济不同。从70年代以来,还从未有过一次世界GDP负增长,即使是在主要发达国家发生衰退年份,世界经济仍是正增长,只不过是“放慢”或“下滑”,如1975年,世界GDP增长,1982年增长,“放慢”或“下滑”幅度也不大。据IMF的报告说,这反映了近年来,一些 发展 中国 家,特别是 中国经济 的迅速增长,其在世界经济中的权数加重。此外,全球经济虽受美国衰退的影响,但应变能力比过去增强,这是因为,首先,近些年来,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通货膨胀率低,有更大可能采取放松银根的货币政策和 财政 政策 ;其次,各国为稳定 金融 所作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最后,一些国家采取扩大内需政策。但是,各国具体情况大有差异,因此,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状况也参差不齐,颇不平衡。

欧洲。当美国经济高度繁荣时,欧洲明显落后。美国发生衰退,欧洲又受到牵连,2001年其GDP仅增长1%。美经济开始回升后,欧洲经济仍低迷不振,今年1季度只增长。多数人认为欧洲经济到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初才能真正恢复。据IMF报告预测,欧盟2002年的增长率在左右,2003年可达,另一预测称,欧元区今年经济增长仅约。欧盟各成员国也有很大差别,其中英国最好,德国最差。据德六大经济研究 所春季报告预测,德今年仅增长,明年可达。德国改革进展迟滞,企业 大批破产,失业增加。尤其是德国东部,更处于停滞状态,今年只能增长。

日本。多年来,日本经济在困境中挣扎。2000年仅增长,2001年降至负1%,据IMF的报告预测,日本今年和明年的增长率分别为负和。日本失业率不断上升,今年4月份已达。

日本的严重问题 之一是政府 债务 不断积累,到2002年末,将达693万亿日元,占GDP的140%。如继续增长下去,就可能导致市场对政府偿债能力产生怀疑, 国债 价格急剧下跌,长期利率上升,不排除会出现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另一严重问题是银行坏帐太多,估计多达万亿美元,约占亚洲坏帐2/3。日本银行机能严重削弱,这一老大难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

日本政府在美欧等国压力下,承诺深化改革,为此制订一个又一个振兴经济的 计划,但说的多,做的少。最近日本内阁人士说,日本经济已经“触底”,即将回升,但实际情况仍相当严峻。

日本和德国是世界第二、三号经济大国,它们过去都曾快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和地区经济起着火车头作用。但现在时过境迁,风光不再。究其根源,在于它们 历史 包袱重,隋性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放不开手脚,进展迟缓。当然,它们的经济实力仍然强大,科技 水平和生产率水平高,未可小觑。

东亚和东南亚。亚洲经过金融风暴的洗礼,认识到必须加强和改善金融监控和企业结构治理,为此采取了相应改革措施,解决呆账问题,加速银行重组,加强金融立法和企业 管理 法规等等,呆帐有所减少,银行对企业放款回升,尽管这一改革尚未完成,但过去一度泛滥的官商勾结如今已大为收敛,传统的家族集团式企业衰败,物价下跌,经济活力增强。这次美国经济衰退和全球经济放慢,东亚和东南亚虽也受到重大冲击,但经济仍保持较高增长率。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这一地区2002年平均增长率将达,2003年为。世界银行的预测与此相近。与此同时,这一地区通货膨胀率却保持在4%以下的较低水平上。但这一地区各经济体GDP的增长各有不同,东亚的韩国改革成效显著,经济增长率最为强劲:今年第一季度其GDP比去年同期增长,预计全年可望增长6—7%;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也有较快增长,而印尼、菲律宾和泰国则增长率较低。

南亚地区(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增长也较快,据IMF预测,2002年,这一地区平均增长率为,2003年更将高达,这主要是由于印度经济快速增长的缘故。

拉美地区。这里一些主要国家接连发生 金融危机 。1999年巴西金融动荡甫告缓和,阿根廷就发生金融危机,且愈演愈烈,今年经济走到崩溃边缘,第一季度经济下降,失业率超过18%,据预测,今年阿根廷将有10—15%的负增长。接着委内瑞拉和乌拉圭也发生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全年经济将分别下降和。与此同时,巴西再度发生金融动荡,经济前景暗淡。墨西哥今年第一季度经济下滑2%,全年即使会有增长,也只在上下。这种状况,与亚洲成为鲜明对比。究其原因,多数人认为这些国家奉行“新自由主义”,金融自由化过快,失去控制,受强大邻国美国的影响,经济不稳。

三、 国际经济 活动缩减

美国经济衰退和世界经济放慢,导致世界贸易、国际投资大幅度下降,美元汇率走低,与此同时,石油价格涨落不定,这一切反过来,又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制约因素。

世界贸易。过去长期以来,世界贸易增长速度高于生产增长,这对发达国家和发展 中国 家的经济发展都有利。但2001年,这种情况已不复存在,当年世界贸易仅增长1%(2000年为12%),低于世界GDP的增长。预计今年世界贸易有可能增长3%,但如美国经济复苏乏力,这一预期将落空。布什政府在自由贸易方面出现倒退,保护主义抬头,给美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包括欧盟、日本和亚洲国家都造成重大压力。如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对美出口,其中新加坡经济25%有赖于对美出口,马来西亚这一比例为18%,泰国和菲律宾也在10%以上。美国经济状况对这些国家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力。

国际投资,近些年来,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增长。2000年达到万亿美元的最高纪录。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国虽然高度集中在美国、欧洲和中国、韩国、印度等十多个发展中国家,但对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从而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然而,2001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骤减至7600亿美元,对美国投资的外国资本大量逃离,但欧盟国家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也从2000年的1250亿美元减少到970亿美元。只有中国和亚洲其他一些国家仍为外资所青睐。

美元汇率下跌。由于外国投资者纷纷撤离美国,加上美国公司丑闻不仅使美国人对美资本市场信心动摇,也大大挫伤外国投资者的信心,美国股市大幅下跌,这一切导致一直坚挺的美元趋弱。今年年初以来,美元与欧元的比价一路下滑。7月15日曾一度突破1:1。美元对日元的汇率也已下降约8%,到6月初,对韩元汇率下降6%,对泰铢下降4%,对新加坡元下降,对菲律宾比索下降。这些货币对美元的升值,有助于抑制有关各国的通货膨胀,刺激内需增长,但也会不同程度地阻碍各国对美出口。对美国来说,美元走弱,有利于增加美对外出口,但也会促使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增加其通货膨胀的压力。

石油价格波动不定。由于世界经济放慢,中东地区形势动荡,今年以来,世界市场原油价格波动不已。近来,美国原油库存迅速减少,致使原油价格上涨。据报道,纽约商品交易所9月份交货的原油价格已连续9个交易日上涨,并于20日突破30美元大关,达到15个月来的最高点。虽然,由于俄罗斯等非欧佩克产油国石油产量迅速增长,中东地区在世界原油供应中地位有所削弱,但如中东紧张局势加剧,石油价格难免上涨,如超过每桶30美元,势将加大美国通货膨胀压力,影响美经济的复苏进程,也会对欧盟和其他石油进口国的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

对世界经济失衡的思考

[摘 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已成为世界 经济 发展 的主流,但与此同时,反全球化运动也应运而生并呈蓬勃发展之势,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一定的 影响 。近几年,世界经济失衡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与谈论的一个 热点话题。2005年l0月中旬在 中国 河北香河召开的20国集团 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全球经济失衡是讨论的重要议题。为此,本文对世界经济失衡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失衡 经济失衡 经济 失衡

2005年以来,全球经济学家谈论最多的话题莫过于日益加剧的世界经济失衡,“失衡并增长着”成为世界经济 金融 最令人迷惑难解的现象。虽然不断有学者提醒,持续失衡的世界经济将面临崩盘的危险,但是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实却让人大跌眼镜:过去的四年里(2003年~2006年),全球GDP的平均增幅接近5%。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拉古拉姆·拉詹也表示,世界经济形势“从未这么好过”。那么,为什么主流经济学界还不停地在“盛世”中 发表“危言”呢?是居安思危,还是别有所图。

事实上,世界经济失衡并不是一种新的现象。上世纪80年代,以美国巨额贸易和财政“双赤字”为主要特征的世界经济失衡就曾经出现过,只不过当时并未明确以“经济失衡”来对这种以贸易失衡为显著特征的经济现象进行概念上的诠释。直至2005年2月23日,IMF总裁拉托在对外政策协会主办的一次会议上发表了题为《纠正全球经济失衡——避免相互指责》的主题演讲,才正式提出了世界经济失衡(Global imbalance)的概念,随后国际经济学界即对这一 问题 展开热议。当下,主流国际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世界经济失衡正在持续加剧,主要表现在中国持续猛增的贸易顺差和美国的巨额贸易财政“双赤字”。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即南北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并导致南北矛盾日益突出。20世纪80年代以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高于西方发达国家,但经济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从8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开始落后于世界平均发展速度。进入90年代,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仍没有迅速得到扭转,尤其是非洲和拉美地区的经济增长仍然缓慢。1990年~1993年,非洲经济的增长率分别只有1%、、和,拉美经济增长率分别仅有 、、和3% ,再加上这些地区人口增长速度较快,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最后导致人均国内产值明显下降,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首先反映在南北贫富差距还在拉大。据联合国《1992年的人类发展》 报告说,占世界人口20%的发达国家,却拥有世界的收入,而占世界人口60%的发展中国家,却只拥有世界总收入的。有关资料 统计,1960年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是贫困国家的30倍,而1993年的这一差距扩大到62倍。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非洲的经济贫穷问题最为严重。20世纪80年代是非洲经济发展“失去的十年”,每年人均国内产值为负增长。1992年非洲人均国内产值比10年前下降15%,其中一些贫穷国家下降幅度达30%。近几年,由于非洲的人口1∶3增长率居高不下,一直保持在3%以上,加上多年的战乱和灾荒,非洲难民人数增至1180万,约占世界难民总数的二分之一,这就加重了非洲的贫穷。

国际资本流动中的二元结构:国际直接投资与金融证券投资的二元分裂。但是,当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天平向发展中国家这边倾斜的时候,全球的资本流动却仍然偏爱高收入国家,尽管中低收入国家资本总流量(双向)对GDP之比从1990年的提高到了2003年的13% ,增长了一倍左右,可是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数仍然只有高收入国家的一半。而且,有必要指出的是,虽然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量从总体上讲增长速度较快,但是国际资本特别是直接投资在流向发展中国家时也是高度不平衡的,2003年中国得到的外国直接投资要占到该投资流量(以流入量计)总额的9%,占发展中国家流入总量的35%。这种失衡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造成发展中国家处在低端加工制造的地位、发达国家处在资本运作与 科技 创新的地位之国际分工模式凝固化的主要根源。

全球发展失衡加剧,但调整机会降临,失衡真相被全球化混淆。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明显改变对全球失衡的看法,由忧虑转向客观,认为在全球化程度提高的背景下,资本自由跨境流动,为国家间储蓄和投资结构优化创造条件。资本从储蓄丰富的地区流向投资机会较多的地区,创造出更高的资本回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对世界经济有积极作用。然而,全球失衡是有限度的,一旦过度就会引发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加剧相关国家经济关系紧张,恶化国际贸易和投资 环境。调整无序会导致美元贬值失控,金融市场动荡乃至危机。

综上所述,世界 经济 发展 到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 历史 时期,国际经济 环境和条件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很多新特点。其中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不断加剧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最令人瞩目的一个重大特征。

参考 文献 :

[1]王 宇:世界经济失衡是一种动态均衡[J].国际经济评论,2006,(03)

[2]张燕生:全球经济失衡条件下的政策选择[J].国际经济评论,2006,(02)

[3]张幼文:要素流动与全球经济失衡的历史 影响 [J].国际经济评论,2006,(02)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