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鱼类分类学研究进展论文

发布时间:

鱼类分类学研究进展论文

鱼的分类知识 鱼类在分类上属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这一门包罗着从外形上、生活习性上及栖息条件上式样极其繁杂的许多动物。文昌鱼外形似鱼,脊索和神经管纵贯全身,终生保留,无头颅、无脊椎,无软骨和硬骨,心脏为一能跳动的腹血管,在分类上属头索动物亚门Cephalochordata。但按鱼的定义:真正的鱼类是指一群通常以鳍辅助身体平衡,并以鳃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的变温脊椎动物。从广义上分,通常把头索类鱼形动物文昌鱼也归入鱼类。《鱼类分类学》一书将文昌鱼列入文昌鱼纲(Amphioxi)。 全世界的鱼类总数几乎占整个脊椎动物数量一半左右,约有22396种和亚种,分隶于4纲(盲鳗纲Myxini、头甲纲Cephalaspidomorphi、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和硬骨鱼纲Osteichthyes)57目479科3848属;我国有4纲45目299科1214属约3166种和亚种。(据《鱼类分类学》) 鱼类的科学性研究,一般认为从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开始,他记录了115种生活在爱琴海的鱼类。17世纪由于地理学的进步,大大扩充了鱼类学的领域,在分类上,从人为分类法进入了自然分类法。18世纪瑞典科学家林奈(.)著有《自然系统》一书,确定了双名法,记录了2600种鱼,奠定了鱼类分类学的基础。19世纪中叶对鱼类形态学研究的进展、以及19世纪末叶由于渔业生产需要加深了对鱼类的洄游、生殖、发生和生长的研究,鱼类分类学迅速发展起来,一百多年来陆续形成了许多学派。对鱼的分类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按鱼的外部形态及习性等方面的一个或几个特征作为分类标准,并不涉及亲缘关系和鱼的基本结构及演化关系;另一种是依靠鱼的形态、生态、生理、发生、化石演化关系等来分类,即自然分类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还有细胞分类法、化学分类法、分子分类法等新的分类方法。目前世界上比较著名的鱼类分类学派有:贝尔格分类系统、拉斯和林德贝格分类系统(《中国鱼类志》依据此系统)属于综合系统学派或进化系统学派;纳尔逊分类系统属于分支系统学派(《鱼类分类学》依据此系统),目前为大多数鱼类学者所接受;此外还有数值分类学派。 我是非常用心回答的,请加分tylsixteqq88768820022011-9-23 22:16:33

鱼的分类知识 鱼类在分类上属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这一门包罗着从外形上、生活习性上及栖息条件上式样极其繁杂的许多动物。文昌鱼外形似鱼,脊索和神经管纵贯全身,终生保留,无头颅、无脊椎,无软骨和硬骨,心脏为一能跳动的腹血管,在分类上属头索动物亚门Cephalochordata。但按鱼的定义:真正的鱼类是指一群通常以鳍辅助身体平衡,并以鳃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的变温脊椎动物。从广义上分,通常把头索类鱼形动物文昌鱼也归入鱼类。《鱼类分类学》一书将文昌鱼列入文昌鱼纲(Amphioxi)。 全世界的鱼类总数几乎占整个脊椎动物数量一半左右,约有22396种和亚种,分隶于4纲(盲鳗纲Myxini、头甲纲Cephalaspidomorphi、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和硬骨鱼纲Osteichthyes)57目479科3848属;我国有4纲45目299科1214属约3166种和亚种。(据《鱼类分类学》) 鱼类的科学性研究,一般认为从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开始,他记录了115种生活在爱琴海的鱼类。17世纪由于地理学的进步,大大扩充了鱼类学的领域,在分类上,从人为分类法进入了自然分类法。18世纪瑞典科学家林奈(.)著有《自然系统》一书,确定了双名法,记录了2600种鱼,奠定了鱼类分类学的基础。19世纪中叶对鱼类形态学研究的进展、以及19世纪末叶由于渔业生产需要加深了对鱼类的洄游、生殖、发生和生长的研究,鱼类分类学迅速发展起来,一百多年来陆续形成了许多学派。对鱼的分类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按鱼的外部形态及习性等方面的一个或几个特征作为分类标准,并不涉及亲缘关系和鱼的基本结构及演化关系;另一种是依靠鱼的形态、生态、生理、发生、化石演化关系等来分类,即自然分类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还有细胞分类法、化学分类法、分子分类法等新的分类方法。目前世界上比较著名的鱼类分类学派有:贝尔格分类系统、拉斯和林德贝格分类系统(《中国鱼类志》依据此系统)属于综合系统学派或进化系统学派;纳尔逊分类系统属于分支系统学派(《鱼类分类学》依据此系统),目前为大多数鱼类学者所接受;此外还有数值分类学派。

纲目科属种:纲:硬骨鱼刚和软骨鱼纲软骨鱼纲:数量极少,有鳐、鲨、鲟鱼等(骨头有点像我们吃的猪脆骨)硬骨鱼纲:常见有鲤形目(鲤鱼)、鲈形目(鲈鱼、罗非鱼)、鲇形目(黑斑原鮡、鲶鱼)等鲤形目和鲈形目最好的区别在于背鳍,鲤形目一个,鲈形目两个。下面还有科属种,非常复杂,有兴趣就自己研究一下

鱼类免疫研究进展论文

还有嚒??!我也需要啊~ 可以发多一份给我嚒? 谢谢你们啦~~

鱼类的研究领域:1.鱼用疫苗研究和检验鱼常用于鱼病及鱼用疫苗的研究。目前,已注册的鱼用疫苗有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草鱼出血病活疫苗,牙鲆鱼溶藻弧菌、鳗弧菌和迟缓爱德华菌病多联抗独特型抗体疫苗。2.生物发育学研究鱼类动物胚胎发育上的机制与哺乳动物非常相似,许多重要的调控蛋白的表达机制类似于哺乳动物。体型小、生长快、繁殖力强的鱼类备受青睐,斑马鱼、青_常用于发育学研究。斑马鱼3个月达到性成熟,条件合适隔几日就可产卵一次,胚胎体外发育,而且胚胎在体外1d的发育程度就相当于人类胚胎3个月的发育水平。胚体透明,可观察像原肠期的细胞运动、脑区形成和心跳等胚胎发育事件;结合嵌合克隆和颜料示踪等分析法,可跟踪细胞的发育命运,进行细胞的谱系分析,应用于组织器官的起源研究。孔雀鱼胚体透明且发育速度快,其胚胎由于具备便于观察的特性,广泛用于脊椎动物造血系统的发生、血细胞生成及血循环系统分化时序、调控因子等研究。在对体外培养的鱼胚进行观察时,显示胚心管搏动和血管网中出现红色血流的时间要明显滞后于在胚鱼下腹部出现红色细胞团即脾的时间。证实了孔雀鱼胚胎心血管在发育中,脾和头肾的出现要早于心血管,而且它们有独立的造血功能。3.免疫学研究鱼类是开始出现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其免疫是比较原始的。用鱼类进行免疫学研究,比较容易阐明某些免疫机制。研究免疫学的鱼类常有鳟鱼、鲑鱼、鲤鱼、鲫鱼、罗非鱼和草鱼等。

中国知网 你上去输入关键词“海洋生物的药用”,搜索一下就有了 1. 海洋生物多糖的药用功能 徐旭,于冰,汤立达 文献来自: 天津药学 2004年 第06期 CAJ下载 PDF下载 人们对海洋生物多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发现了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多糖类物质。本文就海洋生物多糖的药用功能综述如下。1 免疫调节作用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 ,海藻多糖、海带多糖、珠蚌多糖等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或免疫增强作用。海带 ... 海洋生物多糖;;药用功能1 薛静波,刘希英,张鸿芬.海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激活作用 ... 被引用次数: 4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2. 海洋生物多糖药用功能的新进展 王琪琳,王海仁 文献来自: 生物学通报 2002年 第07期 CAJ下载 PDF下载 较重要的药用资源 ,同时经过化学修饰 (如硫酸化、乙酰化 ) ,将开发出更多的高效低毒的新型多糖药物海洋生物多糖药用功能的新进展@王琪琳$山东大学生命科学院 ... 被引用次数: 8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3. 药用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 涂洪斌,卫剑文,彭立胜,钟肖芬,杨文利,吴文言,徐安龙 文献来自: 世界科学技术 2001年 第04期 CAJ下载 PDF下载 为海洋生物药用活性物质的产业化铺平道路。综上所述,开展以药用海洋生物为切入点的药用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既是我国在功能基因组研究领域的突破口,同时也为促进我国中医药的现代化和海洋生物肽类活性物质的研究提供了一个 ... 被引用次数: 3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4. 名优海洋生物的药用 刘学谦 文献来自: 家庭医学 2001年 第07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其鱼鳍加名优海洋生物的药用@刘学谦!研究员<正> 茫茫海洋栖息着种类繁多的名优海洋水产生物,男女老少皆宜,容易消化吸收,有效的增进人体健康。现将几种名优海洋水产生物的药用分述如?...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5. 可供药用的海洋生物 秦思昌 文献来自: 解放军健康 2005年 第05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发掘和利用海洋生物防治疾病是造福人类的伟业。下面介绍一些可供药用的海洋生物。海藻类海洋中生长着1万多种海藻,海藻中含有藻胶、氨基酸、维生素、甘露醇、无机盐等重要的医药成分?... 可供药用的海洋生物@秦思昌 ...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6. 略述海洋生物多糖的药用价值 王琪琳 文献来自: 聊城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 第03期 CAJ下载 PDF下载 2海洋生物多糖药用功能 具有整肠和解毒作用 人们通过对多种乳酸菌细胞壁中多糖组分抗溃疡作用的研究表明,它们能诱导胃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合成水平 ... 略述海洋生物多糖的药用价值@王琪琳$聊城大学生物系!山东 聊城 252059海洋生物;;多糖; ...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7. 海洋生物的结构多样性及其药用前途 林文翰 文献来自: 中国海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05年 CAJ下载 借鉴药用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成果,从 药用海洋生物中筛选克隆得到活性物质的相关功能基因并阐明药用的分子生物学机理,运用基因工程技 术对认为确切有效地药用基因进行大规模生产,从而克服传统生化提取方法的产品产量小、纯 ... 海洋生物的结构多样性及其药用前途@林文翰$北京大学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 ...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8. 甘露醇的药用研究进展 詹天荣,宋金明 文献来自: 中国海洋药物 2003年 第03期 CAJ下载 PDF下载 药用;;生物活性甘露醇是一种重要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既可用作原料药配制甘露醇注射液 ... 被引用次数: 11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9.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司玫,展翔天 文献来自: 中国海洋药物 2003年 第06期 CAJ下载 PDF下载 海洋生物由于其独特的代谢方式,产生的活性物质化学结构丰富多样,分子结构独特新颖具有极大的药用潜力,从海洋中寻找生物活性物质并开发研究新的药物前景广阔。现简述2 1世纪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进展。[1] 翁心华 ... 被引用次数: 6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10. 我国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马程琳,邹记兴 文献来自: 海洋湖沼通报 2003年 第02期 CAJ下载 PDF下载 此外许多海洋生物还具有重要的药用及工业价值。因此 ,海洋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实现条件之一 ,?... 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和人类的生存环境 (王斌 ,1996 )。中国海域辽阔 ,海岸线漫长 ,其海洋生物多样性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陈清潮 ,1996 )。1 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现状1 ... 被引用次数: 8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搜海洋生物 的学术趋势 翻译 海洋生物的药用

贝类分类学研究进展论文

比如常见的挂在墙上的旗鱼标本是怎样制作的?鲨鱼也能这样做吗?以及其他海洋生物的标本制作方法,还有需要的工具和药物。

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是现代分类的基本格局 分类的7个等级自上而下依次为: 界 门 纲 目 科 属 种 根据生物在分类上的位置,可以知道彼此在演化方面关系的亲疏远近 月季与玫瑰为同属 月季与玫瑰,苹果,梨为同科 月季与虎耳草为同目 由此可见, 月季与玫瑰的关系要比月季与虎耳草的关系 更亲近 例如: 最基本的等级是 种 等级越高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较低等的等级包含的种类就较少,但彼此的机构特征却越相似 猫 月季 界——动物界 植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被子植物门 纲——哺乳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食肉目 蔷薇目 科——猫科 蔷薇科 属——猫属 蔷薇属 种——猫 月季 生物分类学是研究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理的生物学分支。分类就是遵循分类学原理和方法,对生物的各种类群进行命名和等级划分。 地球上现生的物种以百万计,千变万化,各不相同,如果不予分类,不立系统,便无从认识,难以研究利用。分类的对象是形形色色的种类,都是进化的产物。因而从理论意义上说,分类学是生物进化的历史总结。 分类学是综合性学科。生物学的各个分支,从古老的形态学到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新成就,都可吸取为分类依据。分类学亦有其自己的分支学科,如以染色体为依据的细胞分类学,以血清反应为依据的血清分类学,以化学成分为依据的化学分类学,等等。动物、植物和细菌,作为三门分类学,各有其特点;病毒分类则尚未正式采用双名制和阶元系统。 生物分类学的历史 人类在很早以前就能识别物类,给以名称。汉初的《尔雅》把动物分为虫、鱼、鸟、兽4类:虫包括大部分无脊椎动物;鱼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低级脊椎动物及鲸和虾、蟹、贝类等,鸟是鸟类;兽是哺乳动物。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动物分类,四类名称的产生时期看来不晚于西周。这个分类,和林奈的六纲系统比较,只少了两栖和蠕虫两个纲。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采取性状对比的方法区分物类,如把热血动物归为一类,以与冷血动物相区别。他把动物按构造的完善程度依次排列,给人以自然阶梯的概念。 17世纪末,英国植物学者雷曾把当时所知的植物种类,作了属和种的描述,所著《植物研究的新方法》是林奈以前的一本最全面的植物分类总结,雷还提出“杂交不育”作为区分物种的标准。 近代分类学诞生于18世纪,它的奠基人是瑞典植物学者林奈。林奈为分类学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第一是建立了双名制,每一物种都给以一个学名,由两个拉丁化名词所组成,第一个代表属名,第二个代表种名。第二是确立了阶元系统,林奈把自然界分为植物、动物和矿物三界,在动植物界下,又设有纲、目、属、种四个级别,从而确立了分类的阶元系统。 每一物种都隶属于一定的分类系统,占有一定的分类地位,可以按阶元查对检索。林奈在1753年印行的《植物种志》和1758年第10版《自然系统》中首次将阶元系统应用于植物和动物。这两部经典著作,标志着近代分类学的诞生。 林奈相信物种不变,他的《自然系统》没有亲缘概念,其中六个动物纲是按哺乳类、鸟类、两栖类、鱼类、昆虫、蠕虫的顺序排列的。拉马克把这个颠倒了的系统拨正过来,从低级到高级列成进化系统。他还把动物区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类,并沿用至今。 由于林奈的进化观点在当时没有得到公认,因而对分类学影响不大。直到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以后,进化思想才在分类学中得到贯彻,明确了分类研究在于探索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使分类系统成为生物系谱——系统分类学由此诞生。 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内容 分类系统是阶元系统,通常包括七个主要级别:种、属、科、目、纲、门、界。种(物种)是基本单元,近缘的种归合为属,近缘的属归合为科,科隶于目,目隶于纲,纲隶于门,门隶于界。 随着研究的进展,分类层次不断增加,单元上下可以附加次生单元,如总纲(超纲)、亚纲、次纲、总目(超目)、亚目、次日、总科(超科)、亚科等等。此外,还可增设新的单元,如股、群、族、组等等,其中最常设的是族,介于亚科和属之间。 列入阶元系统中的各级单元都有一个科学名称。分类工作的基本程序就是把研究对象归入一定的系统和级别,成为物类单元。所以分类和命名是分不开的。 种和属的学名后常附命名人姓氏,以标明来源,便于查找文献。变种学名亦采取三名制,分类名称要求稳定,一个属或种(包括种下单元)只能有一个学名。一个学名只能用于一个对象(或种),如果有两个或多个对象者,便是“异物同名”,必须于其中核定最早的命名对象,而其他的同名对象则另取新名。这叫做 “优先律”,动物和植物分类学界各自制订了《命名法规》,所以在动物界和植物界间不存在异物同名问题。“优先律”是稳定学名的重要措施。优先律的起始日期,动物是1758年,植物是1820年,细菌则起始于1980年1月1日。 鉴定学名是取得物种有关资料的手段,即使是前所未知的新种类,只要鉴定出其分类隶属,亦可预见其一定特征。分类系统是检索系统,也是信息存取系统。许多分类著作,如基于区系调查的动植物志,记述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动植物种类情况,作为基本资料,都是为鉴定、查考服务的。 物种指一个动物或植物群,其所有成员在形态上极为相似,以至可以认为他们是一些变异很小的相同的有机体,它们中的各个成员间可以正常交配并繁育出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元。 物种概念反映时代思潮。在林奈时代,人们相信物种是不变的,同种个体符合于同一“模式”。模式概念渊源于古希腊哲学的古老的概念,应用到整个分类系统,概念假定所有阶元系统中的各级物类单元,都各自符合于一个模式。 物种的变与不变曾经是进化论和特创论的斗争焦点,是势不两立的观点。但是,分类学的事实说明,每一物种各有自己的特征,没有两个物种完全相同;而每个物种又保持一系列祖传的特征,据之可以决定其界、门、纲目、科、属的分类地位,并反映其进化历史。 分类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区分物种和归合物种,前者是种级和种下分类,后者是种上分类。种群概念提高了种级分类水平,改进了种下分类,其要点是以亚种代替变种。亚种一般是指地理亚种,是种群的地理分化,具有一定的区别特征和分布范围。亚种分类反映物种分化突出了物种的空间概念。 变种这一术语过去用得很杂,有的指个体变异,有的指群体类型,意义很不明确,在动物分类中已废除不用。在植物分类中,一般用以区分居群内部的不连续变体。生态型是生活在一定生境而具有一定生态特征的种内类型,常用于植物分类。人工选育的动植物种下单元称为品种。 由于种内、种间变异错综复杂,分类学者对种的划分有时分歧很大。根据外部形态的异同程度作为划分物种依据而划分的称为形态种,由于对各种形态特征的重要性认识不一,使划分的种因人而异,尤其是分类学者对某些特征的“加权”常使它们比其他特征更具重要性,而造成主观偏见。 一个物种或物类,以至整个植物界和动物界,都有自己的历史。研究系统发育就是探索种类之间历史渊源,以阐明亲缘关系,为分类提供理论依据。尽管在分类学派中有综合(进化)分类学、分支系统学和数值分类学三大流派,但在其基本原理上都有许多共同之处,不过各自强调不同的方面而已。 特征对比是分类的基本方法。所谓对比是异同的对比:“异”是区分种类的根据,“同”是合并种类的根据。分析分类特征,首先要考虑反映共同起源的共同特征。但有同源和非同源的不同。例如鸟类的翼和兽类的前肢是同源器管,可以追溯到共同的祖先,是“同源特征”。恒温在鸟兽是各别起源,并非来自共同祖先,是“非同源特征”。系统分类采用同源特征,不取非同源性状。 林奈把生物分为两大类群:固着的植物和行动的动物。两百多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这个两界系统存在着不少问题,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仍为一般教本所遵从,基本没有变动。 最初的问题产生于中间类型,如眼虫综合了动植物两界的双重特征,既有叶绿体而营光合作用,又能行动而摄取食物。植物学者把它们列为藻类,称为裸藻;动物学者把它们列为原生动物,称为眼虫。中间类型是进化的证据,却成为分类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在19世纪60年代,人们建议成立一个由低等生物所组成的第三界,取名为原生生物界,包括细菌、藻类、真菌和原生动物。这个三界系统解决了动植物界限难分的问题,但未被接受,整整100年后,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流行了一段时间,为不少教科书所采用。 生命的历史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最初的生命应是非细胞形态的生命,当然,在细胞出现之前,必须有个“非细胞”或“前细胞”的阶段。病毒就是一类非细胞生物,只是关于它们的来历,是原始类型,还是次生类型,仍未定论。 从非细胞到细胞是生物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早期的细胞是原核细胞,早期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细苗、蓝藻)。原核细胞构造简单;没有核膜,没有复杂的细胞器。 从原核到真核是生物发展的第三个重要阶段。真核细胞具有核膜,整个细胞分化为细胞核和细胞质两个部分:细胞核内具有复杂的染色体装置,成为遗传中心;细胞质内具有复杂的细胞器结构,成为代谢中心。由核质分化的真核细胞,其机体水平远远高出于原核细胞。 从单细胞真核生物到多细胞生物是生命史上的第四个重要阶段。随着多细胞体形的出现,发展了复杂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系统,最后产生了高级的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 植物、菌类和动物组成为生态系统的三个环节。绿色植物是自养生物,是自然界的生产者。它们通过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质合成有机养料,供应自己,又供应异养生物。菌类是异养生物,是自然界的分解者。它们从植物得到食料,又把有机食料分解为无机物质,反过来为植物供应生产原料。动物亦是异养生物,它们是消费者,是地球上最后出现的一类生物。 即使没有动物,植物和菌类仍可以存在,因为它们已经具备了自然界物质循环的两个基本环节,能够完成循环过程中合成与分解的统—。但是,如果没有动物,生物界不可能这样丰富多彩,更不可能产生人类。植物、菌类和动物代表生物进化的三条路线或三大方向。 当前最流行的分类是一种五界系统。五界系统反映了生物进化的三个阶段和多细胞阶段的三个分支,是有纵有横的分类。它没有包括非细胞形态的病毒在内,也许是因为病毒系统地位不明之故。它的原生生物界内容庞杂,包括全部原生动物和红藻、褐藻、绿藻以外的其他真核藻类,包括了不同的动物和植物。

生物教学标本以其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海洋生物种类繁多,仅就无脊椎动物而言,不同的动物种类,其标本制作和处理的方法亦不相同。本文介绍几种最常见、最具代表性的海洋动物的标本制作和处理方法。 一、水母类 采集到完整水母后,先置于装有新鲜海水的容器中静置,待其恢复自然状态后,以1%的MgSO4液麻醉,大约20分钟左右,动物不再运动时,就用7%的福尔马林液将其杀死,然后移入5%的福尔马林液中保存。 二、海葵类 海葵喜固着生活,采集时最好连石块一起敲下,然后置于盛海水的容器中,待海葵触手全部伸展时,先用薄荷脑缓缓进行麻醉(薄荷脑用纱布包成黄豆大小),3~5小时后,轻触其身体不再收缩时,即用40%的MgSO4饱和液对准海葵口喷几次,20~30分钟后,再用5%~7%的福尔马林溶液将其杀死,2~3小时后移入5%的福尔马林液中保存。 三、贝类 贝类系软体动物门中具有石灰质贝壳的一类动物的总称。不同的贝类,其贝壳的大小、形态、条纹、花色均有差异。因此,在贝类分类学上,贝壳的形态是最常见,最重要的分类依据之一。在制作贝类标本时,有干制和浸制标本之分。 1、干制标本的制作 制作贝类干制标本有水煮和沙埋两种方法。 沙埋法:除去内脏团,取其石灰质外壳作为标本保存。将采集到的贝类置于沙中掩埋,待其完全腐烂后,取出,用清水冲尽污物,晾干即可保存。 水煮法:有的贝类为海品,本身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如毛蚶、泥蚶、扇贝、贻贝、珍珠贝、江珧等,在制作干制标本时,我们首先用水煮熟,食用肉质部分后,将贝壳洗净即可。 2、浸制标本的制作 将采集到的贝类标本置入盛海水的容器中,待其充分伸展后,用MgSO4麻醉3小时,倒出海水,用10%的福尔马林液将其杀死,8小时后,移入5%的福尔马林液中保存。 四、蟹类 将采集的蟹放有一口大玻璃瓶中,用脱脂棉蘸少许氯仿或乙醚放入,紧塞瓶盖,麻醉半小时后,投入10%福尔马林固定液中保存。切忌直接投入固定液中,否则会出现切肢现象。

贝类的身体柔软,贝类左右对称,不分节,由头、斧足、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5部分组成。头部生有口、眼和触角等感觉器官。斧足在身体的腹面,由强健的肌肉组成,是爬行、挖掘泥沙或游泳的器官。内脏囊位于身体背部,包括心脏、肾脏、胃、肠、消化腺和生殖腺等内脏器官。外套膜包被于身体的外面,系由内外两层表皮和其间的结缔组织、少许肌肉组成。外套膜的表皮细胞分泌贝壳,外套膜和贝壳都是贝类的保护器官。贝类的神经系统由脑、足、侧、脏 4对神经节和与其联络的神经构成。脑神经节位于食道的背侧,派出神经至头部和体前部;足神经节位于足的前部,派出神经至足部;侧神经节位于身体前部,派出神经至外套和鳃;脏神经节位于身体之后部,派出神经至内脏诸器官。贝类原始的种类神经系统简单,没有显著的神经节,较进化的种类形成神经节,更进化的种类则是各神经节集中在头部形成“脑”。感觉器官主要有触角、眼、平衡囊、嗅检器等。贝类的各种图片(5张)消化系统包括口、齿舌食道、胃肠、肛门和附属的消化腺,其中齿舌是贝类比较特殊的舐食和磨碎食物的器官,又是分类的重要根据之一。贝类靠鳃和肺呼吸。水生的种类有鳃,通常由外套膜内面皮肤伸展形成的,称为本鳃。每一鳃片鳃轴的两侧或一侧生有鳃丝,鳃上生有纤毛。依纤毛的运动使呼吸水流按一定线路通过鳃进行气体交换。有的种类本鳃消失,而用皮肤表面或在皮肤表面形成二次性鳃(后鳃类)进行呼吸。陆生种类外套膜的一部分形成脉网密集的肺室,借以在空气中呼吸。循环系统一般是开管式的,但在高等的头足类动脉管和静脉管由微血管联络成为闭管式。贝类循环系的中枢为心脏,心脏有1个心室,1个、2个或4个心耳。血液含血青素,一般无色,仅少数种类如双壳类的蚶和腹足类的扁卷螺有血红素,血液为红色。排泄系统的主要器官为肾脏。肾由具纤毛的肾管形成,一端与围心腔相通,另一端在外套腔中开口。肾脏的数目因种类而异,有6对、2对、1对或仅1个的。除肾脏外,有的种类围绕心腔壁上的腺体或肝脏的一部分也有排泄功能。生殖系统包括生殖腺、生殖输送管、交接器和一些附属腺体。雌雄异体或雌雄同体。编辑本段生物学特性贝类的生活方式因种类而异。陆生种类属于腹足类,都用肌肉健壮的足部在陆地上爬行。水生的种类生活方式有浮游、游泳、爬行、固着、穿孔和寄生等类型。浮游生活的种类都是随波逐流地在水中过漂浮生活。一般个体较小,贝壳薄或无贝壳,有的种类足特化成鳍,如翼足类(Pteropoda)、异足类(Heteropoda)中的许多种;有的种类足能分泌一个浮囊,携带动物在海洋表面漂浮,如海蜗牛(Janthina)。游泳生活的种类能在海洋中长距离洄游,如头足类中的乌贼、枪乌贼、柔鱼(Ommastrephes)等,它们的足特化成腕和漏斗,胴部两侧生有鳍,靠漏斗喷水和鳍的摆动可迅速平稳地游泳。某些双壳类如扇贝、栉孔扇贝(Chlamys)、日月贝(Amussium)、锉蛤(Lima)等虽不是游泳生活的种,但必要时可凭借贝壳的急剧开合和外套膜触手的作用在海中进行蝶式游泳。大部分水生贝类营底栖生活,或在水底匍匐、爬行,或在底质中挖穴隐居,或附着在其他外物上生活。例如玉螺、泥螺(Bullacta)等在泥沙底爬行,鲍、马蹄螺(Trochus)、蝾螺(Turbo)等在岩石上爬行,一些裸鳃类如海牛(Doris)、淡水中生活的萝卜螺(Radix)、扁卷螺(Planorbis)等都在水生植物上爬行。它们的足部肌肉特别发达,蹠面广平,适于爬行。很多底栖贝类营埋栖生活,大部分的双壳类属于这种类型。它们的足部肌肉发达,呈斧刃状,适于在泥沙滩挖掘泥沙将身体全部埋藏于底下生活,如帘蛤(Venus)、樱蛤(Tellina)、竹蛏(Solen)、海螂(Mya)等等,它们靠发达的入水管和出水管与底表交通以摄食和呼吸。有些底栖贝类营附着生活,像贻贝、扇贝、不等蛤(Anomia)等,足部能分泌足丝,用以附着在岩石、珊瑚礁、其他贝壳或物体上生活。牡蛎、猿头蛤(Chama)、海菊蛤(Spondylus)等则以一扇贝壳固着在外物上生活,这些种类在固着后一般不再移动。有些底栖贝类在岩石、珊瑚礁、贝壳、竹木等外物上穿孔穴居,亦称穿孔生物,如石蛏(Lithophaga),海笋科(Pholadidae)中的一些种、钻岩蛤(Saxicava)、船蛆(Teredo)、马特海笋(Martesia)、食木海笋(Xylo-phaga)等,都靠发达的水管与洞外交通,汲取海水进行呼吸及摄取水中的微小生物和有机碎屑等作为食料。贝类中也有营寄生生活的。外寄生的如圆柱螺(Stilifer),寄生在棘皮动物腕的步带沟中;内寄生的如内壳螺(Entovalva)寄生于锚海参的食道内。贝类的繁殖方式也因种类而不同。单板纲、多板纲、掘足纲、头足纲和绝大多数的前鳃类都是雌雄异体,后鳃类、无板纲、前鳃类和双壳类的很少一部分以及全部肺螺类都是雌雄同体。也有一些种类有性转变,如某些种的牡蛎、船蛆和帆螺(Calyptraea)等。雌雄异体的种类有的是通过交配受精,有的是将精、卵分别排放在水中或母体的鳃腔或“子宫”中受精。雌雄同体的种类两个个体互相受精,有些种类许多个体连成一列交配,第一个个体只起雌性作用,最后一个个体只起雄性作用,中间的个体既起雌性也起雄性作用,如无角螺(Acera)、海兔(Aplysia)等。产卵有的是成粒分散产出,有的是卵子包在卵鞘里,许多卵鞘粘连在一起形成卵群。卵群形状,构造因种类而异,如玉螺(Natica)卵与泥沙粘合成领状,红螺(Rapana)的卵鞘呈花瓣状,连在一起很象菊花;海兔的卵群呈粉丝状,俗称海粉。乌贼的卵每一粒包在1个圆形的胶囊中,连在一起很象一串串葡萄。贝类的产卵数量因它在受精和孵化过程中受到保护的情况而有很大差别,一些将卵产生在水中受精孵化的种类,产卵量特别高,如卵生型的美洲牡蛎(Crassostrea virgnica)产卵几千万至1亿以上。幼生型的食用牡蛎(Ostrea edulis)则仅产数十万至 100万粒。一种湾锦蛤(Nucula)能把卵子保护在一个附于其贝壳后的几丁质囊中,卵仅产20~70粒。原始腹足类将卵直接产在海水中受精,产卵数量多,如鲍可产10万以上,而卵子产于“子宫”中受精孵化的种类如田螺(Viviparus)仅产数十粒,螺蛳(Margarya)则仅产3~5个。贝类中有一些种类一周年即达到性成熟,寿命只有1年,如裸鳃类和头足类中的一些种。有一些种类寿命较长,但大多也是1年达性成熟。生长的速度随种类和环境条件不同而异。温度适宜,饵料充足则生长快,反之则生长慢。贝类的寿命以双壳类为最高,贻贝和海螂(Mya arenaria)能活10年,马氏珠母贝(Pinctadamartensi)可活12年,蚌类的寿命较长,珍珠蚌(Margari-tana margaritifera)能活80年,砗磲(Tridacna)甚至可活1个世纪。贝类的摄食方式有捕食和滤食之分。捕食性种类又可分为草食性和肉食性。许多原始性腹足类如鲍、马蹄螺、笠贝等和许多肺螺类,如椎实螺 (Lymnaea)、蜗牛、烟管螺 (Clausilia)等都是草食性。中腹足目中的一些有水管的种类,如凤螺(Strombus)和新腹足目中的种类大多为肉食性的,它们有的摄食动物的尸体,有的吃水螅、环虫、双壳类、蟹类、鱼类等食物。头足类也都为肉食性,它们捕食双壳类、蟹类,甚至追逐鱼群捕食鱼类。双壳类绝大多数是滤食性的。编辑本段食用方法要想尽量避开贝类的安全隐患,放心享受美味,就必须要从清洗烹饪等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不吃内脏。重金属等污染物容易富集在贝类生物的内脏团中,而肌肉中的重金属含量最低。因此,只能吃贝类的肌肉部分。“看颜色”是较简单的判断方法。打开壳后,略微发黑的肉块多是内脏团。有些贝类内部有一根黑色的沙线,也不能吃。第二,挑外壳平滑的。相对外表疙疙瘩瘩的生蚝、扇贝等,蛏子、贻贝等外表干净、平滑,附着脏东西少,相应污染也少。第三,盐水浸泡,充分加热。烹饪前,先要把贝类放入食盐水中“养”一段时间。这样能帮助贝类排出各种毒素和沙子。然后,要用小刷子仔细清洁贝壳的表面。烹饪手法首选蒸、煮等,能彻底加热、杀死细菌。加工时,要冷水下锅,保证内外生熟度一致。烧烤的方法易造成受热不均、外熟里生,建议少用。[1]编辑本段经济价值贝类中绝大多数种均可食用,很多贝类的肉质肥嫩,鲜美可口,营养丰富。头足类中的乌贼、枪乌贼、柔鱼、章鱼 (Octopus)等海洋生物,腹足类中的鲍、凤螺、香螺 (Neptunea)、东风螺(Babylonia)、涡螺(Voluta)、红螺,以及很多陆生的蜗牛等都是捕捞对象,鲍等还是养殖对象。双壳类中的很多种类如蚶科(Arcidae)、扇贝科(Pectinidae)、贻贝科(Mytilidae)、珍珠贝科(Pteriidae)、牡蛎科(Ostreidae)、蛤蜊科(Mactridae)、帘蛤科 (Veneridae)、蚌科(Unionidae)、竹蛏科 (Solenidae)等科中的许多种类资源丰富,已发展为海水养殖的重要对象,产量也极为可观,除鲜食外,还可干制、腌制或罐藏,产品有淡菜(贻贝干)、干贝(扇贝闭壳肌)、蚝豉(牡蛎干)、蛏干、蛤干、墨鱼干、乌贼蛋(乌贼的缠卵腺)和各种贝肉罐头。不少贝类是不可缺少的优良中药材,如珍珠和珍珠层粉、鲍的贝壳石决明、宝贝的贝壳海巴、乌贼的内壳海鳔蛸、蜗牛肉、海兔的卵群等。产量大的小型贝类可作为农田肥料和家禽家畜的饲料。贝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是烧制石灰的原料,还可制作油漆的调和剂、贝雕等工艺美术品,而珍珠更是名贵的装饰品。贝类(18张)但贝类对人类也有一定危害。有一些贝类有毒,人类食用或接触后会中毒。有些淡水和陆生的腹足类是人体和家畜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如日本血吸虫的幼体寄生在钉螺体内。海洋中的船蛆、海笋等是专门穿凿木材或岩石穴居的种类,对木船、木桩及海港的木、石建筑物为害很大。天然海贝公元前21世纪--前2世纪,主要使用于中原地区,后逐步被金属货币取代,单位为“朋”,每拾枚币为“一朋”。在先秦时期贝同时具有币和饰的双重作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直到明末清初还使用贝作为货币,称为“ba (左右结构,左为‘贝’,右为‘巴’)”。天然海贝公元前11世纪,产于海滨,因其坚固美观,便携带,又能计数,而逐步演变为实物货币。天然海贝公元618-1368年,产于海滨,因其坚固美观,便携带,又能计数,而逐步演变为实物货币。人工贝类(石贝)公元前16世纪--前2世纪商周时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货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为弥补自然货币流通不足而仿制的玉贝、骨贝、陶贝、石贝等,被统称为人工贝类货币。它们形态大抵仿照自然海贝,其交换价值,约等于或稍低于天然货贝。人工贝类(骨贝)公元前16世纪--前2世纪人工贝类(玉贝)公元前16世纪--前2世纪人工贝类(陶贝)公元前16世纪--前2世纪铜贝公元前11世纪包金贝公元前11世纪,商代中晚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掌握了冶炼技术,于是便出现了金属贝类货币。形仿天然海贝。有金贝、银贝、铜贝等。用青铜浇铸的无文铜贝,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金属铸币。

鱼类育种技术研究进展论文

我晕……同学啊!咱们是一个班的吧,哈哈哈

育种是指通过创造遗传变异、改良遗传特性,以培育优良动植物新品种的技术。以遗传学为理论基础,并综合应用生态、生理、生化、病理和生物统计等多种学科知识。对发展畜牧业和养殖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育种技术主要有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又可以分为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技术,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杂交选择育种法的各种缺点日益明显,而分子育种技术却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逐渐成为动物育种的趋势和主流。与动物育种有关的现代生物技术包括胚胎工程技术,动物克隆技术,转基因动物技术和DNA标记辅助技术等。转基因动物育种技术和DNA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共同构成动物分子育种的基本内容。加上胚胎工程育种技术和动物克隆技术,则构成动物分子育种的基本技术框架。按照常规的动物育种方法要改良动物的遗传性状,提高其生长速度,产奶量,产毛量,产蛋量,饲料利用率及产品质量等,往往要经过多代的选择和选配杂交,才能得到高产的纯种家畜或品种。目前大多数生产上所用的家畜都是用这种选择和选配相结合的传统动物育种方法培育出来的。然而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一是所需时间长,二是一旦品种育成,就不易引入其他的新的遗传性状。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杂交选择育种法的各种缺点日益明显,而分子生物育种技术却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逐渐成为动物育种的趋势和主流。通过各种现代生物技术的综合应用,结合传统的育种方法,可以大大加快育种发展。无论是水产动物育种还是畜牧动物育种,都在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水产动物育种和畜牧动物育种都加大了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我国水产动物养殖现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大国,同时也是海水养殖大国。2003 年1-9月份海水养殖产量达万吨。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水产动物只是进行单一的野生品种的养殖,很多养殖品种一直处于野生状态。长期近亲繁育、累代养殖,导致了近交衰退,种质逐年下降,表现为生长缓慢、经济性状下降、抗逆性降低等等。再加上病害的发生、养殖海区环境恶化等因素,致使近些年几种重要的养殖水产动物均发生了大规模的死亡事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获得生长快速、经济性状较好、抗病能力强、抗逆性好的优良品种成为实现水产养殖业增产、增效的关键。水产动物遗传育种方法(一)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水生生物与其他转基因生物一样,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某一特定目的基因导入水生生物体内,其遗传组成和遗传背景发生相应改变的水生生物。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动物得益于1982年美国学者Palmiter得“超级小鼠”的培育成功。自此以后,转基因技术得以飞速发展。1985年我国学者朱作言将人的生长技术基因导入给予体内,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鱼。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为克服生物种间杂交不育以及远缘杂交困难等问题,显示出极大优势。目前,国内外对转基因技术在水产上的应用日益多元化、完善化。设计的对象包括各种海、淡水经济鱼类,海洋贝类等。转入的目的基因有生长激素基因、抗冻基因、抗病基因等。整合率也提高20%以上,部分品种高达50%。转基因鱼具有诸多生物性状优势。据此,有关学者预言,转基因技术将成为水产养殖业的一场技术革命。(二)性别控制在养殖动物中,由于性别不同而表现出生产速度不同是比较常见的生物学现象。养殖则往往希望养殖生长较快的性别占优势种群,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例如,中国对虾在体长10厘米以后,雌虾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雄虾;牙鲆在二龄鱼以后,雌鱼的生长速度也明显加快。而在某些鱼类则是雄性个体生产快于雌性,如罗非鱼。因此,才用生物学技术或其它相关技术手段,能达到提高产量和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三)杂交育种杂交育种研究已经开展多年,该技术在品种的改良和生产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杂种优势的利用实践表明,杂种优势的遗传学基础是杂种基因型的杂合性,而要增加杂交种基因型的杂合性,杂交亲本之间就要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传统的杂交育种方法具有周期长、投资大、费时费力等缺点,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特别是分子辅助育种已成为有效的育种工具。传统的育种方法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相结合将是水产养殖育种的必然趋势。(四)细胞工程染色体操作三倍体应用染色体技术培育三倍体,以获得生长快、抗病力强的新品种,是生物领域广泛尝试的一项工作。由于三倍体是高度不育的,如果鱼类能获得三倍体的话,则可把营养物质用于生长上,能获得较快的生长速度.雌核发育鱼类雌核发育可分为天然雌核发育和人工雌核发育,鱼类雌核发育对当前鱼类育种工作具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利用这种技术,可以快速建立纯系、稳定杂种优势及提高选择效率。 细胞核质杂交(核移植) 技术细胞核移植是应用显微操作,将一种动物的细胞核移入同种或异种动物的去核成熟卵内的方法。将一种动物细胞核移植到另一种动物卵细胞,由此发育成的杂种称核质杂种。获得的核质杂交品种具有较高的养殖价值。 细胞融合技术鱼类细胞融合技术指采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将2 个或多个紧连的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它改变了以往的传统鱼类育种方式,可按照人们的主观意愿,把来自不同组织类型的细胞融合在一起。鱼类细胞融合法在遗传育种、培育新品种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正日益成为生物技术和细胞工程中的热点。水产动物育种还是畜牧动物育种大致相同的,但因为水产动物的特殊性,与畜牧动物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水产动物的生长环境特殊,水产动物育种是难度较大的动物,难度高是因为生活在水体内,研究人员不易观察,不易区分,这也是水产生物的育种技术不像其它农业生物有那样多的育种技术方法的原因.就我国而言,目前应用最多的是群体选育出的品种(草鱼/鲢鱼/鳙鱼等)和杂交培育的品种;难度大的第二个原因是水产生物多数在出生时个体很小,无法进行物理标记,这样使家系选育在我国水产生物中应用较少选择育种时水产动物的标记难度要高于畜牧动物,水产动物的个体大小。一般水产动物的个体小于畜牧动物,繁殖时间也要短于畜牧动物,所以水产动物提取某一个优良品质要比畜牧动物所需时间少,水产动物的地域性。水产动物的地域性要强于畜牧动物,所以育种时水产动物的基因交流比畜牧动物困难但水产动物与畜牧动物的育种技术还是大致相同的,都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应用科学技术,开发出更多的优良品质,减少育种时间,降低育种成本,获得更好的品种,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给分

鱼类育种方法有很多种,如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雌核发育、雄核发育、分子辅助育种等。1选择育种又称系统育种,是鱼类育种最基本、最常规的手段。根据目标性状的不同,又分为隐性基因选择育种和显性基因选择育种。在隐性基因选择育种方面,最为成功的例子为蛋种金鱼;而通过显性基因选择育种生产出五花金鱼。.2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将两个不同性状的个体彼此交配,使其优良性状综合在一起,再经过选育的育种方法。杂交育种是观赏鱼育种的重要方法之一。杂交育种并不产生新基因,而是将现有生物资源的基因和性状进行重新组合,将分散于不同群体的基因组合在一起,建立符合人们意愿的基因型和表型。目前,观赏鱼育种中杂交技术运用得比较成熟的有金鱼、孔雀鱼、德国锦鲤(日本锦鲤与散鳞镜鲤杂交)、血鹦鹉等.包括自交、品系间杂交、种间杂交、属间杂交、复合杂交等3多倍体育种就是通过增加染色体组的方法来改造生物的遗传基础,从而培育出符合人们需要的优良品种.加拿大的全雌三倍体虹鳟已投入商品化生产4单倍体育种是采用各种途径产生单倍体以迅速获得优良品种的一种育种方法。单倍体产生的途径主要有孤雄生殖、孤雌生殖、雌核发育以及雄核发育。最著名的是异育银鲫的发育5核移植技术即通常所说的“克隆”,它是应用显微技术,将一个细胞的核移入另一个细胞中去,从而培育动植物新品种的精细技术。我国的核移植技术在鱼类方面已经成熟,如1963年童第周等人首次实现中华鲭皱和金鱼之间的核移植.6基因转移即转基因,是基因工程的一部分,它是借助于基因工程技术将确定的外源基因通过生殖细胞或早期胚胎导入动物体的染色体中。

异:前者对象是水产动物,后者对象是畜牧动物。同:两者都是强调育种,且两个专业就业都很困难。

鱼类烂鳃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摘要

病原为黏细菌,寄生于鳃组织。病鳗软弱无力,呼吸急促,体色苍白。挤压鳃部可见鳃孔流出混有血液的黏液,鳃部呈淡白色,溃烂并附着污物或藻类。割开腹腔,内脏无血色。

防治措施①加强水质管理,可减少该病发生和危害。②初夏至盛夏期间,注意投饵量,不要过多投喂,以2%为宜。同时可在配合饵料中添加铁剂,以防治鱼贫血。③在饲料中经常添加鑫洋稳C,有一定疗效。④全池泼洒二氧化氯,连用2次,同时内服菌毒杀星、鑫洋稳C的合剂,连喂5~7天。⑤全池泼洒鑫洋血尔,连用2次,同时内服肠鳃宁、鑫洋稳C的合剂,连喂3~5天。

添加胆汁酸600-800g,连续五天拌料投喂。五天后可见鱼体明显好转,死亡逐渐减少。当草鱼发生细菌性烂鳃疾病时,会使用抗生素防治疾病,细菌被抗生素杀灭后会产生大量的内毒素,内毒素可引起肝脏的损伤。胆汁酸通过结合或分解肠道内的内毒素,阻止内毒素通过肠粘膜屏障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减少肠道对内毒素的吸收,防止内毒素对肝脏乃至鱼体的危害。另外,胆汁酸在代谢过程中,会有一部分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大肠段,胆汁酸可以有效的控制肠道的pH值,抑制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肠道常在菌的增殖。另外,对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等呼吸道常见菌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病因与症状

引发烂鳃病的原因很多,有的由寄生虫引起,有的由细菌侵染所致,有时水中毒物也会造成烂鳃。

一般来说,感冒引起鱼体质下降,鳃丝组织增生,可导致细菌性或真菌性烂鳃;由水质骤变引起的鳃丝组织充血、增生、肿大、溃疡,可导致细菌、真菌和原虫的寄生而形成烂鳃;由机械损伤或捕捞刺激也可形成机械性烂鳃,并发细菌和真菌的感染;直接受真菌的感染而引起微小伤口,并发细菌性烂鳃病等。

烂鳃病严重时,鳃组织大面积恶性梗阻、溃疡,引起呼吸困难,导致热带鱼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

发现热带鱼患病时应升高水温,保持在28℃~30℃,并不断投喂活饵料,增强热带鱼体质;增加溶解氧,促进鳃部伤口迅速愈合。

用有益菌排异法治疗,即往水中添加EM菌,使水体浓度达到2010-6,隔天后再加1次,以后每2天加1次EM菌,连续6~7天。在水中添加福尔马林,次日添加碘液,或者孔雀绿。

在水中添加溴氯海因,使水体浓度达到,以后每天添加,连续加药4~5天,可以痊愈。

在水族箱中添加呋喃唑酮,使水体浓度达到1010-6,次日添加庆大霉素,或添加氯霉素,以后每天添加庆大霉素,或添加氯霉素,使水体浓度达到110-6,连续3~4天,可以逐渐痊愈。

拌料内服一些药物,一般三天就可以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