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不能乱服止痛药 调查中还发现,很多女孩在每次来月经时服用止痛药。为此,妇科专家、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邵教授告诫,止痛药更会造成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记忆力降低、失眠、甚至癌症等不良后果。 据邵教授介绍,调查中不少女孩都属于原发性痛经,一般从初潮后开始,几乎每月都有,使许多女孩都有一种恐惧感,更加重了痛经的发作,甚至产生恶性循环。另外,经期剧烈运动、受风寒、湿冷侵袭等,均易引发痛经。由于痛经属正常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时腹痛,月经完毕时痛感消失,所以不应随便服用、乱用止痛药。 为避免痛经,在月经期间应注意阴部清洁卫生,禁止使用阴道药物及坐浴药物,不能使用各种泻剂。另外,在生活起居上要注意保暖,不要受凉、淋雨。同时还应少食生冷食物,不要喝冷水。痛经的止痛方法 (1) 卧床休息、下腹置热水袋 (2) 服用阿托品、消炎痛等解痉挛止痛药或者打针。 (3) 用先进科学的止痛 止痛原理 现今世界上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来镇痛。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是根据美国科学家Melzack&wall发表的标志性论文 "疼痛的机制--新理论(Pain Mechanism-Anew Theory)"中的闸门控制学说(Gate Control)在70年代研究发展起来的。 是通过温和的低频电脉冲经电极传到人体疼痛相关的神经末梢,刺激人体皮肤下的感觉神经粗纤维,帮助人体产生更多的减轻疼痛的物质-内啡肽,从而抑制疼痛信号传入大脑。 目前,在欧美国家非常普及,并被世界范围内的疼痛诊所和物理治疗诊所广泛使用。 权威学术研究九七年以色列Rabib医学中心在Gynecol Obstet Invest 文献中发表研究,指102名需要服药舒缓痛经的女士,使用痛经止痛仪两个月后,八成半以上皆觉得痛楚减轻,六成人更感效果显著。 另一方面,六成女士即时可停止服药,44%亦可减低止痛药剂量。研究亦发现,止痛疗程一般需时只约25分钟,而成效包括:减低腹泻(%) 缓疲累(%)减少上出血(%)减少血凝(%) 使用止痛的好处(1)欧洲先进技术 (2)安全可靠、无副作用 (3)一用立即见效 (4)省却求医、吃药、打针的麻烦
痛经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人天生就不疼,有些人是后天保养不好,着了凉才开始疼的。我用的是金百合痛经 贴贴好的。我就是先天性的痛经,特别痛苦,来了之后就下不了床了,不但红糖水温牛奶止痛片伺候着,还得拿热水袋暖着肚子。现在贴好了,兴奋了好一段时间…
关于痛经症状的缓解,可以先了解下痛经的原因,再看看有什么方法。1、常见痛经原因痛经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性痛经,也就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导致的痛经,虽然大多由于前列腺素的增加导致的,但仍然常常找不到原因和规律。另外一种叫继发性痛经,包括了所有可能导致痛经的疾病造成的痛经,常见的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子宫肌瘤等。2、有哪些止痛的方法首先,如果妹纸真的被痛经折磨得死去活来,满地打滚,上吐下泻,翻江倒海,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医院!器质性的病变早发现早治疗,不要只想着在百度找处方,然后自己瞎吃药!妹子,这样是对自己极其的不负责任!什么都能找度娘解决,那医生就可以全体失业了。然后再来说说关于部分人认为痛经很好解决或是无法解决的看法,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解决痛经,是需要对女性整个生殖系统的调理,这绝非一件容易而简单的事情,但也绝非无法解决的。接下来来看看目前主要用于痛经治疗的方法:方法1、性激素类如口服避孕药,主要针对原发性闭经,2009年国外有一群闲着淡疼的科学家们总跟踪比较了496位女性,听上去像是尾随痴汉?o(* ̄︶ ̄*)o,最后结论是相比不吃药的人群,吃药的人群的痛经多数得到明显改善,不要问我那种口服避孕药好!我没吃过,也没跟踪过496个妹纸,反正感觉效果应该差不多吧。以下是09年相关测试文献内容摘要的节选(有医学院的同鞋可以查阅09年关于OCP测试的一些文献,应该可以找到)One study of low dose oestrogen and four studies of medium dose oestrogen combined OCPs compared with placebo,for a combined total of 497 women,reported pain improvement,For the outcome of pain relief across the different OCPs the pooled OR suggested benefit with OCPs compared to placebo(7 RCTs: Peto OR [95% CI ]).The Chi-squared test for heterogeneity showed there is significant heterogeneith with an I2 statistic of 64% and a significant chi-square test().A sensitivity analysis removing the studies with inadequate allocation concealment suggested significant benefit of treatment with the pooled OR of (95% CI ) and heterogeneity no longer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nd I2 statistic of 0%. 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制剂(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疼痛),诸如戈舍瑞林、曲普瑞林和亮丙瑞林,至于什么厂家,这里就不提供了,请自行询问医生。这次医生们同样纳入了一部分人群观测,但这一次人数多达4935人,可信度远高于2009年的实验,结论是比起不用药的女性,用药的女性得到显著的环节,同时还认为,不同的GnRH-a制剂差别不大(前提是,不是假药,劣质药,过期药),不过,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遵医嘱!遵医嘱!遵医嘱!如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同样无所谓那个厂家,只要是正规医院建议的都可以,白话一点,就是安个环来止痛,主要作用就是安了环之后,持续四到五年缓慢释放左炔诺孕酮,起到缓解疼痛的效果,这次同样有做实验和跟踪,不过只有48位女性,结论当然是安了环之后的痛经症状缓解显著了,但是和GnRH-a的效果差别不大。方法2、非甾体抗炎药,为避免广告,请大家自行去药房咨询,有很多厂家生产,有进口的有国产的,请遵医嘱。直白点就是止痛药了,包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萘普生、萘普酮、双氯芬酸、布洛芬、尼美舒利、罗非昔布、塞来昔布等,这些药的共同特征就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发挥其解热、镇痛、消炎作用,这个大家应该都知道,和不吃止痛药相比,肯定可以缓解疼痛,但重点是“这类药物都有很多副作用”,“副作用”“副作用”“副作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止痛药不能乱吃,同样必须遵医嘱,妹纸们可不能因为疼痛就乱吃药哦。方法3、中医,民族遗产嘛,对部分人群还是相当有效的,包括针灸、中药,这个就有点碰运气了,到底是坑蒙拐还是名医传承只有试过才知道。如中草药,国内对此近几年都有各种深入的研究,各种相关痛经治疗的不同的研究偏向共纳入3475名女性,结论是,部分中草药制品确实有一定改善痛经的效果,普遍比针灸的普适性要好,但须持续调养。如针灸,同样有各种深入研究,并且各种不同的研究偏向也纳入了4640位女性,结论是无论何种针灸方法,对痛经症状的效果都不具备充分的证据,有效的有,无效的也很多,简单来说,就是针对性较强,可能只适合特定人群,不具备普适性。方法4、运动,我曾认真的咨询过曾任北京301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的朋友母亲,和曾有或仍有痛经的女性朋友,都有提过运动对痛经有一定作用,包括非经期时持续的适量有氧运动,和经期时适当的行走,应该也是看各人体质。有部分研究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有效降低MDQ评分,也就是痛经症状会通过运动得到有效缓解,此处的运动特指有氧运动,以及有氧运动前后的热身和拉伸,不过由于运动的特殊性,必须持续较长时间周期的跟进才能产生实验数据,所以近三十年都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其效果真实性,不过运动嘛,只要适当别过量,总是没坏处的,就算缓解不了痛经,至少也能减肥瘦身美容美体不是o(* ̄︶ ̄*)o。方法5、饮食,每个痛经的妹纸应该都尝试过,红糖水、生姜茶之类的,不管有效没效,至少暖身。关于饮食疗法,这个应该是吃货妹纸们的最爱了,最近八年,科学家们在多个研究项目中纳入和跟进了3101位女性,就各类食物对痛经的效果进行分析,包括黄春菊,肉桂,大马士革玫瑰(好像是最近很火的Aesop英国伊索护肤),小茴香(莳萝),茴香,胡芦巴,生姜,番石榴,大黄,欧缬草,缬草,野蔷薇,另外还包括(鱼油,镁,维生素B和E,硫酸锌)等,结果,当然是......无法证明饮食对痛经症状的缓解有任何效果!简单的说,就是有效无效谁也不知道,谁吃谁知道。方法6、手术治疗,这个是医生的工作范畴了,妹纸们可以在就医时详细咨询。方法7、其他各类,包括但不限于诸如,硝酸甘油、钙离子通道阻断剂、皮神经刺激、β2肾上腺受体激动剂等。最后,需要告诉各位妹纸的是,爱惜身体,务必保持良好作息,别熬夜,多锻炼,注意忌口。痛经是长期战斗,不要寄希望于一些所谓的偏方,特效药。身体底子好了,一切才好。
妇科是医疗机构的一个诊疗科目,妇科是妇产科的一个分支专业,是以诊疗女性妇科病为诊疗的专业科室。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妇科中医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妇科中医论文篇1 浅析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用药特点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妇科疾病的发病率成逐年上升趋势。中医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已经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由于妇科疾病的特点,其辨证用药具有独具一格的特色,该文按照妇科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杂病的顺序,结合古今文献的论述及名老中医治疗妇科病的经验体悟,举例说明中医在治疗妇科疾病时选药关键之处,启示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选择恰当的中药是获得疗效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整理分析治疗经、带、胎、产、杂疾病的用药特点,可以帮助了解妇科病各个时期病症的特点,提升运用中药的能力,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医;妇科疾病;治疗;用药特点 中医在治疗妇科疾病上拥有独特的优势,运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是其关键之处,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中药则更为重要,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本文按照妇科经、带、胎、产、杂病的顺序,分析中医治疗妇科病时的用药特点。由于历代医家用药经验众多,且各具特色,因此只能抽取其中一小部分浅谈,希望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启迪。 1 妇科疾病概述 中医妇科根据女性月经、带下、妊娠、产育、哺乳的生理现象,将妇科疾病分为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杂病五类。其中“月经病”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发生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或在经断前后出现明显不适症状为特征的疾病;“带下病”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味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妊娠病”是指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又叫“胎前病”;“产后病”指产妇在新产后或产褥期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除经、带、胎、产疾病以外,各种与妇科解剖、生理、病理密切相关的疾病,统称为“杂病”,本文主要论述瘕、不孕症。瘕指妇女下腹胞中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异常出血者。不孕症是指有正常性生活,未避孕一年未妊娠者。 2 浅谈用药特点 月经病 月经病的发病居于妇科疾病之首,在治疗用药方面,古代文献记载颇多,如《校注妇人良方・调经门》有“经行之际,禁用苦寒辛散之药”的告诫;《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有“调经不宜过用寒凉药论”及“调经不宜过用大辛热药论”的专论。 月经病种类较多,如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痛经、闭经等,治疗时根据“经前勿乱补,经后勿乱攻”的原则选择药物。如在行经期间,多采用活血通经、乘势利导的药物,以促进经血排出,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之类,但应注意月经过多者慎用红花、丹参等活血化瘀功效较强的药物,以免引起阴道出血过多。 可以选用夏枯草[1],独降肝火,避免因经期阴血下聚胞宫,肝失所藏,疏泄不利;蒲黄,生用活血,助益母草收缩子宫之力,又能利尿消水,缓解经期水肿;炒用则祛瘀止血,以防行血活血太过,血不归经;病在冲任者[2],用血肉有情之品直入冲任,峻补气血阴阳,补益阴精常用炙龟板、炙鳖甲,温补肾阳多用鹿角胶或鹿角霜,滋养阴血则以紫河车、阿胶为主。经后期,多用滋养肝肾之品,如白芍、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丹参等。经前期则常用柴胡、郁金、橘叶、合欢皮疏肝理气,调畅情志。但应注意柴胡用量,柴胡虽有疏肝之效,但是如若疏肝太过,则会引动相火,伤及阴津,患者表现为耳鸣、头胀头痛,自觉有热气从尾椎循后脊向上到大椎,后分散为两股从凤池处入脑,脑鸣甚,心中烦躁[3]。 月经稀发者多属脾虚湿盛者,选择桑白皮、威灵仙、冬瓜皮、生苡仁可健脾祛湿,痛经者多为肾阳亏虚,不通则痛,采用生麻黄、桂枝、吴茱萸、干姜、肉桂等到达温阳行气止痛之效,阴道出血淋漓不尽者可选用侧柏叶、蒲黄炭、海螵蛸参、三七等止血药,对于长期阴道不规则出血而致气血亏虚者,可加入人参、炒白术等补气药,但为防止人参温燥之性,常配麦冬、沙参等甘寒滋润之品。 治疗月经病,应注意以“调”、“和”为主。不宜过用辛温燥烈之品,以免耗血伤阴,宜选择黄芪、淫羊藿、巴戟天、续断、菟丝子较平和之品;亦不可过用寒凉,如阴虚火旺者,常用炒黄柏、白薇之类,恐“热邪虽除,火退寒生,瘀血滞留”;且不可过用破血药,行瘀忌过于攻伐,以免太过耗气伤血伤正,宜益母草、泽兰之类;不宜理气过于香窜,以免劫阴耗气,可用玫瑰花、枳壳、青皮、陈皮、佛手等轻灵之品[4]。 带下病 带下病用药,《素问玄机原病式》主张用辛、苦、寒药按法治之,使郁结开通,热去燥结而愈,不可用辛热药。《丹溪心法》提出,治法以燥湿为先,湿痰下注者采用升提为主。薛立斋主张用健脾升阳止带为主。 《傅青主女科・带下篇》指出“带下俱是湿证”,因此辩证治疗多从湿论治,临床常用完带汤、易黄汤、四妙散之类清热健脾除湿止带的方剂。但完带汤对于脾虚湿盛症情较轻者疗效确切,对劳倦过度、中气下陷者则力有不逮,可改用益气聪明汤治疗。对于湿热内蕴,兼有阴虚内热者,可用四妙丸合青蒿鳖甲汤治疗,将苍术易以白术,燥性大减,且白术多脂,无伤阴之弊。二方合用,以清、透为主,滋阴而不腻,化湿而不伤阴,使湿热除而阴虚复[5]。由于带下病与湿关系密切,因此考虑到白芍养阴助湿,故多不用,而用白芷燥湿止带,兼以止痛。有医家总结到[6]:治疗带下病,祛湿药多用、苦寒药慎用、滋阴药少用、辛热药不用。 除了内服用药外,使用中药熏洗,借助药物的挥发作用,疗效亦佳。常用外洗药为蛇床子、苦参、黄柏、蒲公英、百部、枯矾、花椒等,伴阴道干涩者减枯矾加马鞭草、丹参、甘草;外阴白色病变者减枯矾加姜黄、补骨脂;有皲裂破溃者减花椒加乌梅、诃子,并用蛋黄油外涂[7]。 妊娠病 妊娠期间用药,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以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宜慎用或禁用,因为可能对孕妇的健康及胎儿的发育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甚至会引起堕胎、小产或胎儿畸形,因此,重视妊娠病用药意义重大。 《妇人大全良方》指出:“妊娠用药,宜清凉,不可轻用桂枝、半夏、桃仁、芒硝等类。凡用药,病情退则止,不可尽剂,此为大法”。关于用药原则,《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曰:“胎前清热养血为主,理脾疏气是为兼,三禁汗下利小便,随症虚实寒热看。” 自古有“胎前宜凉”的说法,因此妊娠早期一般以清热理脾安胎为主,多用黄芩、白术、栀子;中晚期则重滋阴安胎,多用白芍、熟地、山茱萸、枸杞子。用药虽以益阴敛阴药物为主,但不能选用过分苦寒或有走下作用的药物,如寒水石、黄柏、泽泻等,防止过分苦寒伤阴,导致胎元不固;另外,清热之品应选择性味较为平稳的药物,以免过分寒凉影响胎儿的发育,常用金银花、黄芩、青蒿等;不宜用当归、川芎等辛温“走而不守”之品。考虑早孕期妊娠反应的问题,慎用过分滋腻的药物,如大枣、白芍等,以防碍胃[8]。 对于兼症,如大便秘结者,可用山药、生地黄、肉苁蓉等滋补肾精,润肠通便之品,慎用茯苓、泽泻等渗利之药;夜尿频者,可用覆盆子、益智仁;腰痛者,常加杜仲、黄精、狗脊等。对于母儿血型不合者,常用茵陈降低其抗体效价,疗效甚佳。 对于妊娠禁忌药,如半夏、莪术、牛膝、水蛭、甘遂、芫花、蜈蚣、全蝎等,治疗时应慎用或禁用,但在病情需要的情况下,亦可适当选用,即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但用药时应注意[9]:宜选择作用和缓之品如柴胡、苏梗、大腹皮、枳壳、香附、桃仁、丹皮、丹参、当归、川芎、五灵脂、益母草等;应适当配伍养血安胎药如阿胶、桑寄生、何首乌等;严格掌握剂量,“衰其大半而止“,以免动胎伤胎。如妊娠浮肿者,宜选择皮类利水药,如茯苓、扁豆、桑白皮、大腹皮等。 产后病 尽管目前尚无中药能否进入乳汁的文献资料,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应假定药物能通过血乳屏障转运到乳汁为乳儿所吸收,因此凡大辛大热、大苦大寒、大滋大补、峻下滑利、破血耗气、回乳与影响乳汁分泌及有毒之品,均应禁用或慎用。如应用番泻叶、大黄等药性寒凉的泻药时应停止哺乳,以免药物成分进入乳汁造成乳儿腹泻。应用中药治疗期间,乳母应在哺乳后立即服用药物,以使下一次哺乳时药物浓度尽可能低一些[10]。 关于产后用药,前人提出“三禁”:禁大汗以防亡阳,禁峻下以防亡阴,禁通利小便以防亡津液。即解表不可过于发汗,攻里不可过于削伐,清热慎用芩连,温里慎用附桂,产后胃气虚弱,加之需要哺乳,消导之品既重伤胃气,又使乳汁减少,故不可重用,如三棱、莪术、麦芽、神曲之类尤当慎之[11]。如产后缺乳者,可加入漏芦、通草、王不留行、路路通等行气通络药,与猪蹄并煎,起到通络增乳之效。 杂病 瘕 《济阴纲目》中记载:“善治瘕者,调其气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衰其大半而止,不可猛攻峻施,以伤正气”。 《医学衷中参西录》[12]指出:“三棱、莪术、水蛭,皆为消瘕专药”,并用人参、黄芪等诸药保护气血,使瘀血去而气血不至伤损。除应用活血化瘀药外,可配伍祛痰散结类药物,如浙贝母、鸡内金等,正如李东垣所说“善治瘕者,调其气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加上橘核、荔枝核等行气散结之药,使气血畅通,结消散。此外,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经前顺其疏泄之性,加入香附、郁金等药加强疏肝之力,经后则顺其充盈之性促进血海之充盈,通过补益肝肾,适当配合理气化瘀药,如熟地黄、山药、山萸肉、菟丝子、金樱子等[13]。 不孕症 不孕症的治疗一般采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理念,在明确西医诊断的基础上,根据脏腑、气虚、经络等辨证分型治疗。 排卵障碍性不孕者,常在经后期以补肾药为主,如紫河车、鹿角胶等,配合赤芍、丹参活血化瘀,促进卵泡发育、成熟,排卵期则在补肾药的前提下,加重行气活血药的应用,如泽兰、益母草、蒲黄、川牛膝等。若兼有气郁,加柴胡、郁金、香附、乌药;血瘀重者,白芍改为赤芍,加川牛膝、益母草、泽兰、水蛭、土鳖虫;血虚有寒者,加肉桂、吴茱萸;血虚有热者,熟地易为生地,加黄芩、牡丹皮[14]。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多采用三棱、莪术、乳香、没药、夏枯草、荔枝核等活血化瘀,穿山甲、地龙、水蛭等行气通络,路路通、王不留行、海藻、皂角刺、白芥子等散结利水[15]。临床亦可采用中药灌肠,这样内服外用疗效甚佳。 3 小结 关于妇科疾病的治疗选药,应根据经、带、胎、产、杂病各自病证的特点,把握用药的原则,注重经验用药的积累,这样才能药到病除,提高临床疗效。月经病,一般以四物汤为基础方,辨证加减治疗,但应注意在理气、活血、温阳、滋阴的同时,不可过用破气、攻血、温燥、寒凉之品,否则尽管治疗大法正确,但却达不到原先设想的效果,反而耗损人体气血。带下病的治疗,谨遵“祛湿药多用、苦寒药慎用、滋阴药少用、辛热药不用”的原则,另外重视外用药的熏洗,多采用清热祛湿解毒止痒之品,内服外用,则可在极短时间内祛除病邪。妊娠病与产后病者,根据“产前宜凉,产后宜热”的原则,多采用滋阴或温热之品,辨证用药。对于妊娠禁忌药慎用或不用,但是在病情需要的情况下,酌情使用,不拘泥于传统束缚,即可谓真正达到“辨证论治”的要求。对于瘕、不孕症等杂病,在症情适宜的情况下,应大胆使用虫类药、破气药等性味稍峻猛之品,这样可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疗效,免于长期使用一些理气药,不仅疗效不明显,而且耗伤正气。 由于众医家临床用药经验颇丰,本文只浅谈一小部分用药特点,希望通过这些用药特点启发大家,重视临床用药原则及选药特点,提升中医治疗水平,产生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朱梅.刘琨治疗月经病的经验[J].北京中医,2005,24(6):336. [2] 季春红.陆启滨教授治疗月经病经验探析[J].广西中医药,2010,33(1):41. [3] 王绵之.王绵之方剂学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 陈学奇,葛蓓芬.陈大治疗月经病用药特点[J].中医杂志,2014,55(13):1096. [5] 杨利.章文庚先生治疗带下病的特色经验[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27(4):51. [6] 吴玲.吕美农治疗带下病经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20(5):435. [7] 李玲玲,郭瑞,何春晖.褚玉霞教授治疗带下病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9):746. [8] 华苓,佟庆,张巨明.柴松岩治疗妊娠病经验探讨[J].北京中医药,2010,29(10):751. [9] 文乐兮,尤昭玲,袁振仪,等.妊娠病组方用药规律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8):25. [10] 解海,李泽民,朱林峰.妊娠期和哺乳期中药应用与风险控制[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9):357. [11] 文乐兮,魏飞跃.产后病组方用药规律与特色探讨[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3(3):67. [12] 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M].2版.王云凯,李彬之,韩煜重校.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3] 邓德强,马骏.马德孚教授治疗瘕经验[J].河北中医,2004,26(4):248. [14] 单婧.马运用补肾活血法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4):748. [15] 何东杰.卫爱武教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经验[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3):210. 妇科中医论文篇2 试论中医调理妇科月经失调效果 在临床妇科中,月经失调是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青春期到绝经前的各年龄段妇女均可能发病。月经失调的类型包括月经先期、后期(及闭经)、前后不定期3种,患者多伴有经血淋漓不尽、月经过多或量少等[1]。我院妇产科在月经失调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了中药调理方式,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98例月经失调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月经不调诊断标准。随机将其分为2组(每组49例):西医组年龄在20~43岁之间,平均为(±)岁,未婚20例、已婚29例,病程在5个月~8年之间,平均为(±)年;中医组年龄在21~44岁之间,平均为(±)岁,未婚21例、已婚28例,病程在6个月~7年之间,平均为(±)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方法。 西医组:采用孕激素、雌激素周期治疗方法,以2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中医组:采用中药调理。患者在经期完后第1d,应用补肾养血汤(取当归20g、熟地20g、仙茅15g、淫羊藿15g、菟丝子15g、肉苁蓉15g、丹参10g、党参10g、紫河车10g),以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服用;在经期后第12d,应用理气活血汤(当归10g、赤芍10g、郁金10g、牛膝10g、充蔚子10g、香附10g、桃仁6g),以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服用;在经期后第22d,应用活血促经汤(泽兰10g、香附10g、牛膝10g、川芎10g、白术10g、茯苓10g、党参10g、赤芍10g、肉桂2g),以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服用,以2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疗效评价。 调经疗效。治愈:经治疗,患者的经期、经量及月经周期均恢复正常;好转:经治疗,恢复月经周期,经量及经期基本恢复正常;进步:经治疗,月经周期、精良及经期有明显改善者;无效:经治疗,月经周期、经量及经期均无变化者。总有效例数=总例数―无效例数。 止血疗效。阴道出血在3~5d内停止,月经量恢复正常,为治愈;阴道出血在5~10d内停止,月经量<100ml或比治疗前减少30%,为好转;阴道出血时间在10d以上,月经量比治疗前有所减少,为进步;治疗前后阴道出血时间及量均无改善者,为无效。总有效例数=总例数―无效例数。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应用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进行X2检验,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止血效果对比,详见表1。表1显示,中医组的止血总有效率为,西医组为,组间比较,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祖国医学中,认为月经的调节、产生主要与脏腑气血有关,同时经络通畅与否也会对月经产生一定的影响,月经与肾脏的关系最为密切。通过中医辨证,采取调节冲任、补气血、养肝肾等方法,可有效纠正月经紊乱,逐渐恢复正常的月经周期[2]。 理气活血汤,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其能有效疏通血液循环,消解淤血;补肾养血汤的功效在于温肾补血,其能有效增强机体能量代谢,患者服药后,全身会有明显的温热感,振奋精神[3];活血促经汤的功效在于养血祛瘀、温经散寒,其能有效改善子宫的血液循环,促进子宫内膜脱落。在对月经不调患者实施中药调理时,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分别对三脏(肝、肾、脾)的生理功能进行调节,如:青春期肾气初盛,月经不调可归结于肾;中年期月经不调可归于肝失所养;更年期可归于肾气渐衰[4,5]。 在本次研究中,结果显示:应用中药调理的中医组患者,在止血、调经总有效率方面,均显著高于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的西医组,P<,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妇科月经失调应用中医调理方式进行治疗,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潘敏.中医调理妇科月经失调效果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04(3):315 [2] 严群.浅析中医调理妇科月经失调的好处[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8):3798-3798 [3] 何雪萍,田红霞,潘展霞等.中医体质调理在防治月经不调中的临床应用[J].河北中医,2012,34(4):533-534 [4] 李虹.月经失调中医药周期疗法治愈临床观察[J].中医学报,2010,25(4):769-770 猜你喜欢: 1. 有关中医妇科护理论文 2. 妇科临床医学论文 3. 关于妇产科的论文范文 4. 妇产科医学毕业论文 5. 关于妇科护理论文范文
三叉神经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有以下三个:一是肿瘤压迫以后造成的疼痛,是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也叫症状性三叉神经痛;最常见的就是血管压迫,也叫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三是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感染后也会产生三叉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
1. 本刊欢迎下列各方面的论著、经验总结等文章,(1)疼痛性疾病的诊治,如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疼痛、舌咽神经痛、头部疼痛、面肌痊孪或麻痹、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雷诺病、癌痛以及某些内脏性疼痛,如顽固性心绞痛、膜腺炎疼痛及某些非疼痛性疾病用疼痛治疗方法有良好疗效者;(2)各种神经阻滞疗法的操作技术、用药、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与合并症;(3)疼痛性疾病的药物治疗及镇痛药的临床应用;(4)手术后镇痛、无痛分娩及各种无痛诊疗技术;(5)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6)文献综述;(7)疼痛科室(中心)介绍;(8)述评。论著要求有丰富而具体的临床资料,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有合理合适的对照组,评定治疗效果有适宜的标准,有随诊。2. 为了突出对疼痛性病症诊疗方法的介绍,本刊论著性文章的段落除前言外第一部分为方法,详细介绍治疗操作技术或研究方法,并详述效果评定标准和随诊时间;第二部分为临床资料,又分为一般资料与结果两部分。在资料内要求有症状与体征分析,在结果内应全面介绍研究结果,一般不加评论;第三部分为讨论,请密切联系本文临床资料,引证文献,总结经验,忌大段摘引与本文资料元关的书本知识,也忌将讨论写成文献综述。参考文献应主要为近 3~5年杂志上的,以亲自阅读全文者为限,不应引用文献中的文献,也不应从摘要中摘用,来稿请附全部参考文献的复印件。3. 论著文稿一般不超过 5000字(包括: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标点符号及图表所占用版面),并附 100字左右的中英文摘要,两者应基本致,按目的( Objective)、方法 (Methods)、结果 (Results)、结论 (Conclusion)的顺序书写。综述等文稿也请附简短的中英文介绍。英文摘要希请熟谙英文的本专业专家修正,字母拼写请认真核对。药物名称、特殊术语、英文缩略语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时请加英文全文,本刊不用“封闭”术语,请改为局部注射、穴位注射或神经阻滞疗法等适当词语。4. 本刊栏目有述评、论著、临床经验总结、实验研究、短篇报道、病例讨论、综述与讲座、继续教育、新疗法与新药物介绍、疼痛科室(诊疗中心)简介、编委简介、业界先驱人物介绍和各种信息.其书写格式视具体内容而定。5. 表格一般采用三线表,分组进行比较的数字还应做统计学处理:图可用线条图、影像片或照片,要求灰度对比明显,影像片需附示意图;文中的数字及外文要认真核对,做到准确无误;附表与附图请排在文末,但应在文中表明位置。6. 来稿请打印式三份,要求 Word格式、 A4幅面、页边距均为 3cm、正文用 4号宋体、行距 倍,图表及其题目均居中。也可在网上投稿,稿件直接发送的本刊电子信箱,并在邮件主题中注明投稿,在邮件中注明自己的单位、通讯地址、电子信箱、联系电话;来稿需附寄稿件处理费 50元,被采用稿件刊登前按规定交纳版面使用费,发表后致稿酬。 1.文题应以最简明的词组表达论文的主要内容,文题与内容要一致,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尽可能不设副题;2.论著应有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中文摘要按目的、方法、结果与结论共4段连续书写。摘要应反映全文的主要内容,不加评论和解释,结果内应有主要数据;3.英文摘要的主要内容应与中文摘要基本一致,也按Objective,Methods,Results,Conclusion的顺序书写,还应包括文题、作者、单位、市省及邮编。应请熟谙英文的本专业专家修正,一般不用缩略语,务必核对拼写无误;4.关键词的中、英文应一致,分别列在中、英文摘要下方,论著文稿一般2~5个,首标关键词应反映全文最主要的内容。英文关键词应以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写的Medical Subject Headings(MeSH)为准,其中文译名应按照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译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切勿杜撰;5.前言 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即引用文献对本病诊治的疑难处或各种诊治方法的优缺点及存在的问题做一简要评价,然后指出本文的目的,并说明本研究起止日期。本法治疗结果如何不应写在前言内;6.方法 除前言外,第1部分为治疗(诊断)方法。本刊要求资料与方法分开写, 将方法写在资料之前, 目的是突出诊治方法,使读者对方法学先有全面了解。在方法内主要介绍研究方法、试验方法、诊断与治疗方法,并介绍观察指标、疼痛评估方法、随访时间、效果评定标准及统计学处理。在方法内以介绍实际操作为主,不加评论与解释,文字难以描写清楚时,请用图示。仪器设备应注明产地、型号,所用参数如电压、频率等要描述,药品、试剂应注出其产地、批号、生产时间并加注英文,复合药物的成份与剂量必须写出。某些常规操作如消毒、铺巾等宜省略。个人创造的方法要详述其细节,改进的方法要详述改进之处,可用参考文献之角码标注原方法之来源,原封不动地使用他人之方法时不用角码,而直接写为“……方法见参考文献[1]”。随机对照研究应描述随机方法和所采用的盲法(单盲、双盲)。统计分析应说明其方法及选择依据。7.临床资料 此为全文的第2部分,其中又包括一般资料与结果两段,一般资料应有年龄、性别、诊断、病程、分组等基本资料,尤其强调某些特殊资料如特殊检查和一般资料的进一步整理,例如疗效与年龄、疗效与病程、疗效与不同治疗方法、疗效与不同病种、疗效与不同用药等多种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在疾病诊断上,应对症状与体征进行统计分析,例如某种症状或体征有多少例,从而为诊断提供依据,而不是从书籍或杂志上抄录诊断标准。对于CT等放射学检查也要有分析统计,而不能仅写符合影像诊断。在临床资料内希作两组或两组以上资料的对比性观察。设立对照组,将使论文更具说服力。应在年龄、病种、病程、病变等一般情况基本相同(似)的前提下进行两种不同方法的对比。对照组必须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采用合理、合适的治疗方法,以双盲或单盲法进行。对照组应在开始研究时设立,摘引过去的病例与现时相比较的方法不可取。充分的临床资料与详细的统计分析是讨论的依据。评定治疗效果应有严格而适宜的标准,不仅靠症状,还要有体征的复查。疗效的判定应在随诊时,而不是在治疗刚结束时。随诊时间的长短与随诊患者的多少直接反映论文的水平。只有长期,甚至数年的随诊,方能对某病的诊治结果做出恰当的评价。随诊时应尽可能包括完整资料,例如治疗后进行放射学复查,这对治疗方法的远期效果、适应证与作用机制可提供客观根据。结果或治疗效果作为临床资料的后一段,应客观真实、简洁明了,不必解释,不应与讨论内容混淆,可用文字说明,但最好用图、表表示,能收到一目了然的效果。文中若有图、表,则正文不需要重述其全部数据,只需摘述其主要发现或具有重要意义者。数据应翔实准确,避免数字不符。8.讨论为第3部分,是全文的关键,但充分的临床资料是写好讨论的基础。讨论应密切联系本文的临床资料,将作者的经验总结成理论,发展、修改或提高现有文献上的观点。讨论不应是操作技术的解释,也不是无临床资料作根据的主观臆断,更不能凭想象做推测或凭印象做结论,例如只有在分析统计并比较了两组不同病程患者的治疗效果后才能写病程长的效果差。参考或引用文献,尤其是近3~5年外文和中文期刊杂志上的文献全文十分重要,应该有针对性地引用其某观点、某看法、某方法或某数据.结合自己的临床资料加以评论,延伸自己的观点。引用文献不应大段摘录与本文临床资料无关的文字。众所周知的基本概念或书本上已明确记载的理论,不必抄袭。原本是一篇研究临床治疗效果的文章,却从文献中大量抄写发病与治病机制,是初写论文的通病,讨论的重点应是针对临床效果。非研究作用机制的文章,虽可涉及机制,但无必要用较多篇幅写机制。在描述镇痛合剂的作用时,习惯写的“局麻药止痛、维生素营养神经、激素抗炎”不必反复重述。引用文献尽量不以书籍作参考,因为即便是新出版的书籍,其内容也是陈旧的。参考文献的另一目的是和其他作者的研究相对照、相比较,同意或不同意某作者的观点均可写在讨论中,以便将自己的研究摆在该课题国内外整体研究范围之内写讨论,而不是只写自己的研究结果。参考文献是论文必不可少的内容,这是因为任何研究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不参考他人的经验不可能搞好研究。9.表 一律采用三线表,表的序号与表题在表的上方,只有1个表时,序号为表l,表内数据的单位相同时,计量单位在表题后注明。表格的主语如分组,一般在表的左侧,谓语如统计指标在表的右侧,尽量避免主、谓语倒置。表内计量单位不相同时,计量单位应标在该统计指标后,主、谓语项目较多时可分层。表内某项未测,填入“一”符号;结果为零的例数或百分数均写“0”;同一栏上下各行的数字应按个位数对齐,若数值中有(士)或(~)号者,则按此符号上下对齐;同栏内的数字要求小数点后的位数一致;表内数字或文字需加备注时,在其右上角依次标注“*”、“#” 、“△”、“☆”符号,在表下以简练文字注释。表内某项未测,填入“一”符号;结果为零的例数或百分数均写“0”;同一栏上下各行的数字应按个位数对齐,若数值中有(士)或(~)号者,则按此符号上下对齐;同栏内的数字要求小数点后的位数一致;表内数字或文字需加备注时,在其右上角依次标注“*”、“#” 、“△”、“☆”符号,在表下以简练文字注释。10.图 插图应有自明性,即只看图、图题与图例,即可理解图意。一般用线条图,要求线条均匀、主辅线分明。图的高度与宽度之比为5:7,图中文字在缩放后以6号或新5号为宜,图例一般标注在图形内的空白处,图号与图题在图的下方。照片图要求清晰、准确,灰度对比明显。病理照片应标明染色方法与放大倍数如HE×200。影像片需附示意图,便于读者看懂。11.量和单位 体内压力恢复使用mm Hg、cm H2O。在组合单位中斜线不应多于1条,例如mg/kg/d应写成mg/(kg·d)或mg·kg-1·d-1。时间的表示,日用d,小时用h,分用min,秒用s,但不能用第×d。平均值±标准差用(平均值士标准差)单位符号表示,例如(±)kg。数量范围用~符号,例如1~2h,1%~2%。12.统计学符号均用英文斜体,如算术平均数用小写x,标准差用小写s,标准误用英文小写斜体sx,,t检验用小写t,相关系数用小写斜体r,但F检验用英文大写斜体F,中位数用英文大写斜体M ,卡方检验用希腊文小写斜体χ2,样本数用英文小写斜体n ,概率用英文大写斜体P,概率数值用小数表示,例如P<,不用百分数(P<5%)13.药名在第1次出现时需加注英文,医学名词、药品名称应以通用名称为准。不应使用商品名,但可注出商品名及其产地,。冠以人名的综合征、体征、方法等,人名后不加“氏”,外国人名后也不加“'s”,例如霍纳综合征(不加氏字),但若人名为单字,加“氏”,例如唐氏综合征。14.中、英文缩略语在第1次出现时应写出其全称或英全文,本刊不采用非规范的缩略语,例如静注应写成静脉注射。英文名词除专用名词(国名、地名、姓名、公司、注册商品名)首字母大写外,其余首字母均小写。本刊不用“封闭”术语,请改为“神经阻滞疗法”。 实用疼痛学杂志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按照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1 文内引用参考文献的标注文内标注引用文献,以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号,并将序号置入方括号中。正文中引用参考文献按下述3种格式之一标注角码,角码在右上角:(1)Birbaumer等[1]指出吗啡从体内排泄缓慢。(2)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有3种机制参与[2, 4, 6]。如序号连续(统一论点参考了连续的4篇论文),可书写成[1-4]。(3)间质细胞cAMP含量测定方法见文献[7]。正文指明原始文献作者姓名时,角码标注于作者姓名之后(如例1);正文未指明作者时,角码标注于句末(如例2);正文直接述及文献序号时,不用角码标注(如例3)。标注应尽可能靠近有关引文。标注写在标点符号之前。如引文在全句之末,其中句号在引号之内,则应标注在引号之外(“……。”[x] ),否则应标注在句号之内(“……”[x]。)图中引用参考文献,按其在全文中出现的次序编号,序号标注写在图的说明或注释中,图中不应出现引文序号标注。表中引用参考文献,按在全文中出现的顺序编号,在表注中依次标注;若必须在表身中标注,可另列一栏并将引文序码置于方括号之中,以避免与表中其他数字相混淆。2 文后参考文献表文后参考文献表的顺序应按文中引文的顺序依次排列,用阿拉伯数字书写,不加方括号,也不用标点,序号后空一字,按GB 7714-87要求依次著录。只有1条参考文献时,序号写为1。著录用文字原则上要求用文献本身的文字,数字除版次、期号、册次、页数、出版年等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外,均保持文献上原有的形式。责任者(个人作者或集体作者)不超过3位时全部照录。责任者超过3位时,只著录前3位责任者,其后加“, 等”或者其他与之相应的字(西文加“, et al”,日文加“, 他”,俄文加“, идр”)。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健康路12号,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内《实用疼痛学杂志》杂志社 邮政编码:050011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是支配颌面部的感觉与运动功能的主要脑神经之一。三叉神经痛是指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的阵发性电击样剧烈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间歇期无症状。病程呈周期性发作,疼痛可自发,也可因刺激扳机点引起。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员无论病程长短,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口服卡马西平治疗有效。三叉神经痛应注意与下列疾病相鉴别:牙痛和其他牙源性疾患、鼻旁窦炎、偏头痛、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舌咽神经痛、非典型面部神经痛。 参考资料: 三叉神经痛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二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的、短暂的剧烈疼痛,无三叉神经损害的体征,其病因尚未完全明了。 本病多见于女性,常在40岁以上发病。绝大多数为单侧性,个别病例为双侧性。疼痛发作突然,常从面颊、上颌或舌前部开始,很快扩散。疼痛剧烈难以忍受,有针刺样、刀割样、触电样或撕裂样。发作严重时可伴有面部肌肉抽搐、流泪和流涎等症状,因此称为痛性抽搐。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很短,短至数秒钟,长至1~2分钟,可连续多次发作。发作间歇期可完全无疼痛。一般白天或疲劳后发作次数增多,症状较重,休息或夜间发作次数减少,症状亦轻。病人的唇部、鼻分、颊部、口角、犬齿及舌等处特别敏感,稍一触碰即可引起一次发作,称为“触发点”。发病初期,发作次数较少,间歇期较长,以后发作次数增多,间歇期也缩短,这样反复发作可持续数月,然后缓解一时期,接着再发作,很少能自愈。一般在冷天易发作。 诊断时需与牙痛(为持续性钝痛,可发现病牙)、副鼻窦炎(为持续性胀痛,副鼻窦处多有压痛)、青光眼(前额痛为持续性胀痛,有怀疑时可测眼压)鉴别。当三叉神经痛伴有三叉神经受损害的体征或其他颅神经损害体征以及肢体功能障碍时,称为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说明颅内严重病变,需及时去医院作必要的检查。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首先应采用药物治疗,可选用痛痉宁、苯妥英钠、氯丙嗪、安定、七叶莲以及各种止痛剂。对长期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或服药后有反应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发作严重,服药治疗无效,又不愿接受手术,或健康情况不能承受手术者,可考虑作三叉神经封闭治疗。 原发性、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分别是什么? 目前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仍不清楚,有以下几种说法: (1)血管压迫学说: 1920年Cushing提出,原因不明的颅神经麻痹,可由脑干附近的动脉压迫所致。压迫血管可能是脑底动脉和小脑上动脉。 (2)机械压迫学说: 1937年Lee提出三叉神经痛是由于三叉神经根受到岩骨嵴的压迫所致。有人发现三叉神经痛患者齿状突的位置平均较正常人为低。而颅底陷入是导致三叉神经痛的主要原因。 (3)缺血学说: 因三叉神经痛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因易合并有动脉粥样硬化及脑缺血,故有人提出,三叉神经节的神经细胞因反复缺血而致三叉神经痛。 (4)中枢病源学说: 有人把三叉神经痛解释为丘脑症候群,类似癫痫发作。病灶并不在三叉神经根、半月神经节或周围支上,而是由于丘脑�皮层机能障碍和脊髓三叉神经核团异常引起,三叉神经脊髓束核罗氏胶质内中间神经元变性,中枢性门功能的抑制解除而致疼痛发作。 (5)其他学说: 有人认为三叉神经痛是病灶性或病毒感染所致,提出感染学说;还有人认为由于患者胃酸减低、蛋白质消化不良,产生组织胺或类组织胺物质,使三叉神经过敏性水肿而致三叉神经痛的变态反应学说。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沿三叉神经走行的肿瘤、炎症、血管病变及颅骨病变所致。 (1)脑干病变: 延脑和桥脑的病变,如脑干空洞症、血管病、炎症、多发性硬化、肿瘤等。疼痛表现不典型伴有脑干结构损害的表现。 (2)三叉神经干病变: 多为桥小脑角肿瘤、蛛网膜炎等。伴有三叉神经分布区的感觉和运动障碍。 (3)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病变: 颅底肿瘤、颞叶下部脑膜瘤、转移瘤或颅底蛛网膜炎等可侵犯半月神经节。三叉神经分布区的带状疱疹是其主要特征。 (4)三叉神经根病变: 眶内肿瘤、眶上裂综合征、海绵窦部病变都可侵犯三叉神经根而致三叉神经痛。 因上述原发性或继发性种种原因造成三叉神经局部脱髓鞘,由此引起周围性异位性复发性电活动及三叉神经核的节段性抑制的丧失,致使原发性传入纤维活性增加,这样在存有正常三叉神经核内控制传入活动的抑制机制受损害时使三叉神经核中间神经元阵发性释放,因而,当累及三叉神经的易损伤性三叉丘脑转换神经元时发生神经元活性的阵发性爆发而出现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其药物治疗、封闭法治疗、手术治疗如何实施? 三叉神经痛的发病年龄较广,文献报告最小的发病年龄为10岁,最大的为89岁,但多数发病年龄为中、老年人,有人统计平均为51岁。当20~40岁出现三叉神经痛应多考虑为多发性硬化致桥脑脱髓鞘损害。女性发病稍高于男性,一般认为男女之比为2∶3。 疼痛通常局限于一侧三叉神经分布区内,最多为第2支(主要为颊部、上唇和上齿龈处)和第3 支(下唇和下齿龈)同时受累,其次为单独第2支和第3支,再次为三支同时受累。疼痛通常为发作性的闪电式,短暂而极端剧烈的疼痛,呈电击、刀割、烧灼或针刺样疼痛,疼痛大多浅表,由一定的痛灶开始,并向受累神经的分布区域放射,也可由一支串到另一支或波及整个3支范围,甚至偶见放射至枕部或肩部,但从不跨越中线而及对侧。有时疼痛发作时可伴有流泪、流涕,由于疼痛剧烈,患者常以手用力揉搓疼痛部位,以致患侧颜面发生皮肤擦伤、增厚甚至眉毛脱落等。有的患者疼痛发作时,不断地作吮口唇、咀嚼等动作,以期减轻疼痛。短暂而迅速的反复发作是三叉神经痛的重要特征,疼痛骤然发生而无先兆,开始每次几秒又第2次疼痛。有些在每次疼痛间歇期仍有钝痛,并未完全缓解,因而,病人常诉说疼痛持续几小时甚或几天。疼痛可见周期性发作,尤其在发病后最初几年内,每次发作期可持续数周至数月,然后不明原因地突然疼痛自行缓解,间歇数周、数月乃至数年后再度复发。一般多于冬夏季缓解,春秋季复发。 三叉神经痛药物治疗有:(1)卡马西平:又称酰胺咪嗪、卡巴咪嗪、痛痉宁,是目前认为治疗三叉神经痛最好的药物。治疗开始口服~克,每日1~2次。逐渐加量,直到疼痛消失,维持2周左右,再逐渐减量。一般每日用量~克,最大剂量不超过克/日。 (2)苯妥英钠:成人开始治疗每次克,每日3次口服,逐渐增量,最大不超过克/日,待疼痛消失一周后再逐渐减量。肌肉或静脉注射一次~克,每日总量不超过克,临时用等渗盐水溶解后应用。副作用有头晕、嗜睡、共济失调。 (3)氨苯氨丁酸:可作为以上两种药物的替代药物。剂量为每次10毫克,每日3次,逐日加量至每日60~80毫克。副作用有嗜睡、恶心或呕吐。 (4)氯硝安定:口服开始剂量为1毫克/日,分3次口服,即可产生治疗效应,而后每三日调整药量~1毫克,直至有满意的治疗作用,维持剂量为3~12毫克/日。此药个体差异大,最大可达20毫克/天。停药时应逐渐减量。 (5)唛酚生:口服每次1克,每日3次,如能耐受,渐增每次3克,每日3~5次,至疼痛消失。或将4克唛酚生溶于5%葡萄糖500毫升中,于12小时滴完,用药2~3天疼痛缓解后改为口服。 (6)维生素B12:用法每次100微克,每日1次,肌肉注射,连用10天,改为每周2~3 次,持续3周。一般常与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合用。 (7)山莨菪碱:即“6542”,口服每次5~10毫克,每日3次。肌注每次10毫克,每日2~3 次,疼痛减轻后改为10毫克,每日1次。 (8)七叶莲:每次3片,每日4次。肌注每次4毫升,每日1~2次。可与其他药物合用。 (9)毛冬青:每次2~4片,每日3次。症状严重者可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2次。 封闭疗法是将无水酒精或其他化学药物直接注入到三叉神经的周围支、神经干或半月神经节内,使注射部位神经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阻滞神经的传导功能,致使该神经分布区域内感觉丧失,从而消除疾病。 封闭疗法最常用的药物是无水酒精,其次是甘油、维生素B12、强地松龙等。 穿刺部位选择相应的三叉神经痛的发作区域的固定穿刺点,如第一支的眶上孔、第二支的眶下孔、第三支的颏孔。 经药物、酒精封闭等综合治疗无效,病情严重而身体条件又允许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目前手术治疗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 (1)三叉神经周围支切断术; (2)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为目前的首选术式; (3)延髓三叉神经脊髓束切断术,仅适用于个别伴有严重的第一支痛或在双侧三叉神经痛时选一侧行此手术; (4)半月神经节及后根减压术,适用于患第一支痛的年轻人或双侧三叉神经痛者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三叉神经痛分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应针对病因治疗(如肿瘤切除等)。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不是很明确,其治疗方法有很多。药物治疗、针刺疗法、封闭疗法、理疗、组织疗法、半月神经节射频控温热凝术、手术疗法均可应用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中。但应首选对机体损害较小的方法。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首选药物治疗。卡马西平(又称痛痉宁或酰胺咪嗪)100mg,口服,每日2次,若不能止痛,则每日增加100mg,直至疼痛被控制为止,其每天最大用量不可超过。也可用苯妥英钠100mg,口服,每日3次,其每天最大用量为600mg。此外,可肌注维生素B12�,2周为一疗程。也可口服中成药七叶莲3片,每日4次。654-2(山莨菪碱)5~10mg,每日3次等。 针刺时应选择邻近神经干的穴位,要使患者有强烈的针感。眼神经痛常选下关、太阳、丝竹空、头维等配合谷穴;上颌神经痛可选下关、迎香、颊车、听会、四白配合谷穴;下颌神经痛选合谷、下关、大迎、地仓、颊车等穴位。 封闭疗法对三叉神经痛也有一定效果。可用1%~2%普鲁卡因与维生素B12行疼痛神经支阻滞麻醉,或穴位封闭,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理疗时,可将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和普鲁卡因用离子导入疼痛部位或穴位,使疼痛减轻。组织疗法是把1cm的缝合肠线埋入罹患分支的神经孔附近或膈俞穴处,也可将冷藏的组织浆2~3ml注射于腹部皮下组织或肌内,每周1次。注射疗法常用无水酒精注射于罹患部位的神经干或半月神经节,使局部神经纤维变性,以阻断神经传导。半月神经节射频控温热凝术止痛效果好,复发率较低,可重复使用,采用能精确控温的热源�射频发生器及其配套的温控电极和19号绝缘针,将针刺入卵圆孔达半月神经节,利用射频电流在组织内产生热,根据不同神经纤维耐受的温度不同,有选择的破坏传导痛觉的纤维,而对热抵抗力较大的触觉纤维不受影响,但操作必须精确,严格消毒。 当其他所有治疗均无效时,可采用手术治疗。如X线片示有病理骨腔,可予以清除;怀疑埋伏智齿为病灶牙时,应予以拔除。必要时行三叉神经周围支撕脱术,常撕脱下牙槽神经和眶下神经;还可行颅内手术,以切除部分三叉神经根及行微血管减压术。 中医是怎样治疗三叉神经痛的? 三叉神经痛以单侧面部的阵发性、电击性、短促而剧烈的疼痛为特征,临床可分为原发性与症状性两类,其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多在40岁以上人中发生,女性较为多见。中医认为病因虽然多端,但以风、热、痰、虚四者为害最多,具体辨证论治如下: 风寒外袭型,起病较急,疼痛较甚,或面颊有拘急收紧之感,得温熨痛减,吹风受寒辄发或加重,或兼头痛,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或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或弦紧。治拟疏风散寒,方用川芎茶调散加减,其中川芎12克,荆芥12克,防风9克,羌活12克,白芷12克,薄荷6克,甘草6克,细辛3克。 胃火上攻型,面颊及齿龈疼痛如灼,遇热痛增,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心烦,大便秘结,溲赤,舌质红苔黄,舌边红,脉滑数。治拟清泻胃火,方用清胃散加减,其中当归15克,黄连12 克,生地20克,丹皮12克,升麻9克,生石膏30克,知母12克,白芷9克。 肝胆郁热型,患侧阵发性灼痛,痛连头角,时作抽掣,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心烦易怒,面红目赤,口苦,舌尖红,苔黄,脉弦数。治则为清肝利胆,方用当归龙荟丸加减,其中当归12克,龙胆草15克,栀子9克,黄连9克,黄芩9克,大黄6克,芦荟9克,青黛1克,柴胡12克,白芍30克,钩藤12克,地龙9克。 阴虚风动型,面部胀痛,面肌或作抽搐,或麻木不仁,郁怒加重,头晕目眩,心烦易怒,面部烘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耳中蝉鸣,咽干目赤,舌质红少苔,脉弦细而数。治应滋补肝肾、平肝熄风,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其中天麻9克,钩藤12克,石决明18克,栀子9克,山萸肉15克,白芍30克,牛膝15克,杜仲9克,益母草15克,桑寄生20克,夜交藤20克,茯神1 2克。 气血亏虚型,头面痛频发,痛势隐隐,有空痛感,起则痛甚,卧则减轻,遇劳易发,面色苍白,肢体倦怠,气短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治应益气养血,方用补中益气汤合四物汤化裁,其中黄芪15克,党参12克,升麻3克,柴胡6克,当归15克,陈皮9克,白术12 克,川芎9克,熟地15克,白芍20克,炙甘草6克。 瘀血阻络型,面痛屡发,痛有定处,或痛如针刺,日久不愈,日轻夜重,面色晦滞,舌质紫暗,脉弦涩或细涩。治拟逐瘀通络,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其中赤芍15克,川芎15克,桃仁15克,红花9克,麝香(冲服)克,全虫9克,蜈蚣2条,生姜6克,老葱3根,大枣7枚,黄酒适量。 风痰阻络型,面颊闷痛,或麻木不仁,眩晕恶心,或时吐痰涎,胸脘满闷,肢重体倦,舌苔白腻,脉弦滑。治应祛风化痰,方用牵正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其中白附子5克,僵蚕12 克,全虫5克,半夏12克,白术15克,天麻9克,茯苓12克,橘红15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4枚,白芷9克,蔓荆子6克。 针灸:第一支痛选阳白、攒竹、太阳;第二支痛选四白、迎香;第三支痛选大迎、夹承浆、下关。配穴为合谷、内庭;如因风热引起的,可配风池、外关;若因肝阳头痛,可配太冲、太溪、风池;阴虚火旺的,可配复溜、太溪。由于本病经年不愈,故常间日或3日针灸1次,30次为1疗程。 推拿:病人仰卧,以一指禅、点、按、揉、抹、直推等手法施于阿是穴、阳白、鱼腰、太阳、上关、下关、颧�、颊车等穴各2分钟,而后让病人坐起拿风池、天柱、合谷各2分钟。如属风热者,在手阳明、手少阳肘以下循行线上施以擦法;属肝阳上亢者,在足厥阴经膝下循行线上施以擦法;如属虚火上炎者,在足少阴膝以下部位施以擦法,均以透热为度。 梳头可治疗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患者,每天起床后和睡觉前,可用木梳从前额经过头枯梳至后颈部,开始时生分钟梳25次左右,5分钟后逐渐加快速度。用力均匀,以不划伤头皮为度,每次梳10分钟,一周后疼痛可逐渐减轻,1个月后便基本痊愈。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西医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 病史及症状 体检发现 辅助检查 鉴别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 药物治疗 封闭疗法 手术治疗 4 中医 古人对三叉神经痛的论述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现代研究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病机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 疗效标准 辨证治疗 风寒外袭 症状 方药治疗 推拿治疗 胃火上攻 症状 方药治疗 肝火上炎 症状 方药治疗 痰瘀阻络 症状 方药治疗 单方验方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用药规律 针灸治疗 体针 穴住注射 电针 耳针法 推拿治疗 其他措施 医案 三叉神经痛患者日常保健 5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穴位 2 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成药 3 三叉神经痛相关药物 1 拼音 sān chā shén jīng tòng 2 英文参考 epileptiform neuralgia face ague forthegillFothergill’s neuralgia prosopalgia tic douloureux TN tortua facies trifacial neuralgia trigeminal neuralgia trismus dolorificus 3 西医 三叉神经痛系叁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阵发性剧痛的一种疾病,原因不明,也可继发于其他疾病。以中老年人多见。临床表现多见于一侧面部,剧痛往往骤然发作,持续数秒在1~2分钟,重者可出现面部抽搐。多在40岁以后发病。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至今不明,现代西医学亦缺乏有效而又无副作用的疗法。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 病史及症状 常无预兆骤然出现的闪电式、短暂而剧烈的疼痛。如电灼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剧痛。病人常以手掌或毛巾紧按病侧面部或用力磨擦面部,以期减轻疼痛。严重者伴有面部肌肉反射性抽搐,口角牵向一侧,并有面部发红、结合膜充血、流泪、流涎等症状,又称"痛性抽搐"。每次发作仅持续数秒到12分钟即骤然停止.间歇期一切如常,发作频度可数日一次,或数分钟一次。 体检发现 神经系统检查多无阳性体征,但可有以下发现:1.板击点:病人面部叁叉神经分布范围的某个区域内特别敏感,稍加触发即可引起疼痛发作,以上下唇、鼻翼、颊部等常见,故称此区域为"板击点"。 2.病人因痛而不洗脸、刷牙、进食,致面部、口腔卫生极差,精神抑郁、情绪消极。 3.由于痛时经常磨擦面部皮肤致患侧面部皮肤粗糙,眉毛稀少或缺如。初起病人多疑为牙痛而误拔牙齿。 辅助检查 原发性叁叉神经痛辅助检查多无异常,继发性叁叉神经痛、腰穿CSF可有异常,必要时内听道X线摄片,头颅CT或MRI检查。 鉴别 三叉神经痛常需与三叉神经炎、牙痛、舌咽神经痛等相鉴别。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 药物治疗 原发性叁叉神经痛用卡马西平或得力多100mg 3/d次,苯妥英钠100mg 3d/次。中药七叶莲片,每次4片, 3/d次。继发性叁叉神经痛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封闭疗法 5%石碳酸、95%酒精等注射于叁叉神经半月节或分枝处以阻断其神经传导获得止痛效果。 手术治疗 分为 ①周围支切断术; ②叁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 ③叁叉神经脊髓束切断术; ④叁叉神经减压术。用于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采取手术治疗。 4 中医 古人对三叉神经痛的论述 中医学无相类似病名,一般将其归属于“偏头痛”、“面痛”等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类似本病的记载,如《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提到颔痛、颊痛、目外眦痛;《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有“齿唇寒痛”之症等。后世医家对本病的征候特点有较细致的描绘和较深入的认识。如《医林绳墨》谓:“亦有浮游之火,上攻头目或齿异不定而作痛者。”阐述了其病机与症状。《张氏医通》中云:“面痛……不能开口言语,手触之即痛。”《证治准绳》还进一步加以分类曰:“面痛……暴痛多实,久痛多虚。”《医学纲目》和《普济本事方》尚有面痛治验的记述,以上表明我国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证治已积累了一定经验。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现代研究 现代首篇以针灸治疗本病的报道见于1955年,而用中医中药证治的临床文章则迟至60年代中期才出现。自70年代起,开始有较大样本的观察资料公诸于世,对一些有效的中草药如七叶莲等进行了一系列发掘研究。取得明显进展是在80年代,这一时期所发表的有关论文达70余篇,为六、七十年代总数的10倍以上。通过大量实践,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在治疗上,创制新方,改进剂型,产生了不少重复性强的有效专方,发现了活血化瘀之法对本病的作用,如活血与祛风并用,或突出活血,或加虫类药逐瘀,往往可以明显提高疗效。值得一提的是针灸治疗,近十余年来,随着穴位刺激方法的不断增多和对针刺部位的反复探寻、筛选,其有效率亦获得迅速提高。目前,还有一些单位重视中西药物协同增效途径的探索。 从已收集到的文献统计,中医药和针灸治疗本病的有效率在90%左有。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病机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为:一是外感风寒或风热,二是内伤七情、饮食或劳倦。其病机可归纳如下: 风寒外袭 风寒侵犯阳明,风阳升发,易犯头面,而寒为阴邪,其性凝滞,致血脉收引,气血闭塞,而产生疼痛。 胃热上攻 过食炙赙辛热之物,胃热偏盛,或外感风热,邪热犯胃,胃火熏蒸,循经上攻头面。 肝火上炎 多因内伤七情,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或因肾阴不足,水不涵木,阴虚阳亢,肝胆之火升腾。肝火循胃络上扰面颊而发病。 痰瘀阻络 多因病程长久,脾虚运化失常,痰浊内盛,阻塞脉络;或久病入络人血,瘀血内阻,络脉不通,不通则痛。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 疗效标准 目前对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级尚不一致,有分三级,有分四级。且本病可以出现较长的缓解期,故应包含一定随访期。据多数医家的意见,综合如下: 缓解:痛止,诸症消失,随访半年以上未见复发者。 显效:痛止,诸症基本消失,随访时间不足半年,或在3~6个月内复发,但症状较前轻,再治仍有效者。 有效:疼痛减轻,发作间歇期明显延长,症状改善者。 无效:疼痛程度及发作次数减轻不明显或症状无改善者。 辨证治疗 《证治汇补·面痛》:“面痛皆属于热,但暴病多实,久病多虚。饮食妨碍,皆因膏粱风毒;食卧少安,无非胃虚有火。” 《张氏医通·诸痛门》:“面为阳明部分,而阳维起于诸阳之会,皆在于面,故面痛皆因于火,而有虚实之殊。” 实火者治宜清热解毒,用犀角升麻汤等方。 老人过劳,饥则面痛,用补中益气加芩、栀、连翘、鼠粘、黑参。 郁结积成胃热,而致面痛,用越鞠丸加山栀、连翘、贝母、橘红之类。 风寒外袭 症状 常因冷天或感风寒而发作或加重,痛时面肌有紧缩感,呈阵发性短暂抽搐样剧痛,局部喜热敷,口不渴。舌苔薄白或白滑,脉浮紧或沉迟。 疼痛呈阵发性抽动样痛,痛势剧烈,遇冷加重,得热则舒,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1]。 方药治疗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止痛。 处方:川芎、白芷各30克,制川乌、藁本各9克,细辛3克,荜拨12克,甘草6克。 加减:疼痛剧烈加麻黄、制附子;久治不愈,配合外治,其法为:细辛10克,胡椒或川椒10克,干姜6克,白酒15~30毫升,加水适量,置于锅内煎煮,煮沸后用一喇叭形纸筒,一端罩在药锅上,另一端对准鼻孔,令病人吸入药气,每日2次,每次10分钟。 常用成方:川芎荼调散、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等。 推拿治疗 选穴:太阳、头维、上关、下关、翳风、颊车、听宫、听会、耳门、颧髎、睛明、四白、外关、合谷[1]。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或坐位。医者以一指禅推法从太阳至头维、从太阳到上关和下关,往返6~8遍。以一指禅推法沿眼眶做“8”字型操作,往返5~6遍。指按揉翳风、颊车、下关、听宫、听会、耳门、太阳、颧髎、睛明、四白,每穴1分钟。用扫散法在颞部胆经循行路线,自前上方向后下方操作,两侧交替进行,各做30次左右。用大鱼际揉法在颜面部应用约3分钟。用点法、指揉法在触发点上施用1分钟左右,刺激要强。拿外关、拿合谷,每穴约1分钟,用力以酸胀为度。[1] 胃火上攻 症状 面颊呈阵发性剧痛。遇热诱发,痛如火燎肉裂,龈肿口臭,烦躁不安,口渴喜饮,大便干结,小便赤黄,或有胃脘隐痛。舌质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数。 方药治疗 治法:清胃泻火祛痛。 处方:川芎10克,生大黄12克(后下),芒硝10克(分冲),板蓝根10克,银花10克,枳壳10克,僵蚕6克,全蝎粉3克(分冲)。 加减:火烙样痛加石膏、黄芩;第一、二支痛为主加葛根,第三支痛为主加升麻、丹皮。 常用成方:清胃散、白虎汤合泻心汤。 肝火上炎 症状 患侧频发电击样疼痛,痛时面红目赤,烦躁易怒,怒则发作,胁肋作胀,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沉弦。如为虚火上炎,则抽搐剧痛,午后加重,颧红烦热,失眠健忘。舌红少苔,脉细弦数。 方药治疗 治法:泻肝降火止痛。 处方:川芎30克,龙胆草15克,生地10克,当归、白芍、丹参各12克,黄芩、白芷、全蝎、蝉蜕、地龙各9克。 加减:便秘加大黄;血压高加钩藤、夏枯草;阴虚加女贞子、石决明、知母。 常用成方:清肝散加减。 痰瘀阻络 症状 经久不愈,时作时止,剧痛时如锥刺刀割;如为痰阻,胸睦满闷,呕吐痰涎,便溏面晦,舌质暗淡,苔滑腻,脉沉滑;如为血瘀,痛处固定不移,午后加剧,舌质偏暗,或见瘀斑瘀点,脉细涩。 方药治疗 治法:化痰祛瘀通络。 处方:川芎、羌活、僵蚕、秦艽各10克,细辛5克,鸡血藤30克,蜈蚣2条,全蝎、甘草各6克,桃仁9克,红花10克,姜半厦6克,胆南星5克。 加减:瘀重加赤芍、丹参;寒重加制川乌。 常用成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疗效:上述四型,按以上方药共治疗456例,缓解及显效220例,有效156例,无效80例,总有效率为% 单方验方 ①七叶莲制剂 组成:以七叶莲配制成注射液(每安瓿2毫升9相当于原生药5~10克)或片剂(每片含干浸膏0.4克,相当于生药5克)。 用法:肌肉注射,每次2~4毫升,每日1~2次;口服片剂,每次3片,每日4次。 疗效:共观察82例,缓解2例,显效30例,有效29例9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 ②桑椹煎剂 组成:桑椹子150克。 用法:将桑椹子清洗后水煎,分3次口服。 疗效:以本药治疗6例,疗效颇好。适用于阴虚内热者。 ③蓝根僵蚕丸 组成:板蓝根60克,僵蚕60克。 用法:将二药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梧桐子大,每瓶装60克。日服2次,每服10克。温开水送服。 疗效:以本方治疗4例,均有效。适于风热外袭所致者。 ④川芎止痛汤 组成:川芎20~30克,荆芥、防风、全蝎各10~12克,地龙15~25克,细辛3~6克。 加减:寒重加炙附子(先煎1小时至无辣味,再纳人余药)、荜拨;热重加生石膏、黄芩、黄连;瘀重加赤芍、丹参、五灵脂;阴虚加生地、天麻、龟版、黄柏、知母。 用法:每日1剂,水煎,重者每日2剂。 疗效:共治86例,缓解44例,显效32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 ⑤止痛汤 组成:生地30克,玄参20克,生石膏(打碎先煎)30克,细辛3克,没药15克,麦冬15克,牛膝6克,白芷10克,当归10克,川芎12克。 加减:寒重加赤芍、红花;便秘加大黄或火麻仁;痛剧加珍珠母;反射性抽搐加钩藤、蜈蚣。 用法:每日1剂,水煎,剧痛可日服2剂,分4次服。 疗效:共治疗56例,缓解15例,显效32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 ⑥三叉Ⅰ号片 组成:川芎、桃仁、红花、蔓荆子各9克,菊花、地龙、白芍各12克,细辛9克。 用法:先将细辛、菊花提取挥发油备用,再将已提过挥发油的细辛、菊花同余药(白芍用半量)煎制成膏状,加等量的95%乙醇过滤,再浓缩至膏状,再以半量白芍细粉与煎膏制成颗粒,喷入挥发油,加润滑剂压片。每片重克(含生药克)。每次服8片,每日3次。大剂量,每次可服16~20片。 疗效:共治疗100例,缓解18例,显效22例,有效23例,无效37例,总有效率为63%。 ⑦颅痛宁 组成:川芎2份,荜拨1份。 用法:上药用水醇法提取,制成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药2克。每次肌肉注射4毫升,每日3次,缓解后减半量。 疗效:共治疗82例,显效52例,有效2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与西药治疗相比,发现本法疗效较佳。 ⑦龙蝎饼 组成:地龙5克,全蝎20个,路路通10克,生南星、生半夏、白附子各50克,细辛5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加一半面粉,用酒调成饼,摊贴太阳穴,以敷料固定,每天1次。 疗效:以上法治疗45例,显效42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100%。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用药规律 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本病治疗用药己取得一定经验。现将所收集的观察人数在30例以上的18首专方归纳统计,其用药情况娜下表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300 8~10 川芎、细辛。 5~7 防风、全蝎、地龙。 100~299 3~6 石膏、羌活、白芷、当归、白芍、白僵蚕、蔓荆子。 2 生地、玄参、麦冬、牛膝、红花、荜拨、桃仁、生半夏、川乌。 30~99 2~3 蜈蚣、赤芍、陈皮、附子。 1 知母、路路通、独活、黄芩、苍术、黄芪、夏枯草、熟地、甘草、木瓜。 上表表明,诸药中以川芎、细辛两药的使用频度最高。在药理上,川芎有解痉镇静扩张血管的作用,能行气开郁,活血止痛;细辛亦有明显的镇静镇痛、局部麻醉作用,能祛风散寒,温经止痛。故成为三叉神经痛治疗的首选药物。其次是散风胜湿解痉之防风和搜风逐瘀之全蝎、地龙等。这是由于本病病程多久长,久病必瘀。在王清任头痛从瘀血证治经验的启示下,联系“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在临床上活血逐瘀药和治风药同时并用,故这两类药物在本病治疗中有相当大的比重。 针灸治疗 体针 取穴:主穴:鱼腰、四白、下关。配穴:夹承浆。夹承浆穴位置:前正中线左右各旁开厘米,口角下一横指凹陷处。 操作: Ⅰ支痛,取鱼腰。从鱼腰斜向下方刺人~寸,待有触电感传至眼及前额时,提插20~50次。 Ⅱ支痛,取四白。从四白斜向上方约45度角进针,刺人~寸,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上唇与上牙等处时,反复提插20~50下。四白穴用1~寸26号毫针,斜向上方45°角刺入~寸,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上唇与上牙等处,提插20~50次[2]。 Ⅱ与Ⅲ支或Ⅲ支痛,取下关。针法:直刺进针1.5寸深左右,当有触电样针感传至舌或下颔等处时,提插20~50次。下关穴用2寸26号毫针,向对侧下颌角方向刺入,当触电样针感传至患侧下颌时,提插20~50次[2]。 效果不显加取夹承浆。针法:从夹承浆斜向前下方约30度角进针,刺入寸左右,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下唇时,提插20~50次。均针患侧,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症情重者每日1次。夹承浆用1~寸26号毫针,斜向前下方约300角刺入寸左右,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下唇时,提插20~30次[2]。 疗效:共治疗1000例,痛止率%,显效率%,总有效率为%。其中540例,随访半年至5年,复发率为%。 穴住注射 取穴:主穴:阿是穴;配穴:Ⅰ支痛加鱼腰、阳白;Ⅱ支痛加四白、迎香、翳风;Ⅲ支痛加地仓、颊车、迎香。 阿是穴位置:扳机点。 操作:用654-2注射液或注射用水。每次取阿是穴及2~3个配穴。以4号针头刺入皮内,注人毫升注射用水或5~10毫克654-2注射液。每日1次,发作不频繁者,隔日1次。 疗效:共治疗89例,总有效率为96%~100%。 电针 取穴:主穴:Ⅰ支痛:鱼腰,Ⅱ支痛:四白、下关,Ⅲ支痛:地仓;配穴:阳白、水沟、承浆、迎香。 操作:据疼痛之神经支选穴,加取1~2个配穴,均取患侧。针刺得气后,接通G6805电针仪,采用可调波,频率150~600次/分,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留针通电10~20分钟。留针期间,根据病人感应,略增大电流量1~2次。每日治疗1次,重者每日2次。 疗效:共治疗126例,总有效率为%~%。 耳针法 选穴 肝阳 神门 面颊 颌 胃 肾 方法 每次选2~3穴,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亦可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推拿治疗 以下方法对骤然发作、没有先兆、多为一侧者有效[3]: ①用双手食指轻轻按揉四白1分钟。 ②用食指指腹轻轻按压颧髎1~3分钟。 ③用双手食指指腹按揉下关1分钟,力度适中。 ④用双手食指同时按压翳风1分钟。 其他措施 疼痛剧烈者,可适当配合某些止痛镇静的西药(痛痉宁、苯妥英钠等)。久治无效者,可试用纯酒精注于疼痛的神经支或其分支上,但本法有一定并发症。对顽固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医案 患者,女,48岁。右侧面部疼痛突然发作,以眼部、上颌部为甚,呈针刺样疼痛,持续数秒至2分钟,发作次数不定,间歇期无症状。舌质红,苔白腻,脉弦紧。以上法治疗8次,疼痛明显减轻。再治疗2次,休息6天,又继续1个疗程,疼痛消失,无面部不适感。嘱其适当活动,调节自己情绪。随访半年未复发。 黄丈东医案: 史××,女,38岁。初诊日期为964年1月24日。患者自1961年起左侧面部及头部剧烈疼痛,类似触电。经中西药治疗3年,未见显效。最近一月发作尤甚,头面剧痛并引起呕吐。曾流产5次,失血较多。夜寐不安,舌尖红,苔根厚腻,脉细。治拟养血柔肝,和络熄风。 处方:煨天麻3克,钩藤12克(后下),生石决15克,丹皮4,5克,赤芍9克,丹参9克,炙甘草3克,陈木瓜克,忍冬藤12克,制胆星9克,茯神9克。 2月21日二诊,前方服后症减,近日头痛较轻,夜寐尚安,胃痛时作。舌尖红刺,苔薄白,脉细弦。再拟平肝理气,佐化痰瘀。 处方:石决明15克,白蒺藜9克,桑寄生9克,钩藤9克(后下),陈胆星6克,赤芍9克,丹参9克,木瓜克,云苓9克,炙甘草克。之后,以前法出人加减。 3月13日五诊。头痛已减,胃中不舒,经脉窜痛,肝胃不和,肝火易动,舌尖红,苔薄黄,脉细弦。再予清肝调气,和胃畅中之法。 处方:白蒺藜9克,蔓荆子9克,生石决18克,稆豆衣6克,甘菊花9克,陈皮克,香附9克,赤芍9克,木瓜克,嫩桑枝30克,面部抽痛消失,再以丸药调理而愈。 按:本例头面疼痛已有3年病史,痛势剧烈,引起呕吐。5次流产,失血过多,以致阴血不足。风阳扶痰瘀上扰,导致头面疼痛时作,乃本虚标实之症。各诊选用天麻、钩藤、石决明等以平肝熄风,丹参、赤芍、木瓜等化瘀通络。最后以丸药调理,三年宿恙,得以治愈。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三叉神经痛患者日常保健 (1)嘱患者慎起居,避风寒,以防御外邪侵袭[1]。 (2)适当参加锻炼,以增强体质,避免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1]。
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打击,毕竟写毕业论文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而且也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同时也决定了他是否能够毕业。
当时我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其实还是蛮坎坷的,因为我那个时候已经过了好长时间,我的选题还没有选好,这段时间我是特别的忙,既要去写毕业论文,要去我找的公司工作,那段时间真的就是学校公司两头跑,感觉自己整个人都懵了,自己整个人都有一点的崩溃。这段时间真的是我最近几年来最痛苦最辛苦的一阵子了,但是结果还是比较好的,最后毕业论文通过了,我也有了自己的工作。
当时女生的心情肯定是特别的崩溃的,也是非常的难过的,也是非常的绝望的,真的特别的心疼她。
大学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因为现如今的年轻人的受教育程度都很高,有相当大部分的人群都可以体验一下大学时光,几年时间一晃而过,有美好,又苦涩,一般来说苦涩都在快毕业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学论文和准备毕业的东西,特别是写论文让很多的大学生晚上痛哭流涕,因为现如今的论文并不大可能随便,因为发生过很严重的学历造假问题,前段时间贵州大四女生毕业论文保存失败仰天痛哭,这对她来说是一种怎样的打击? 这可能比他来亲戚还痛苦,要知道一篇论文并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写和改正,写过论文的都可以体验到。
大学作为最高学府是我们向往的地方,毕竟从小我们就被灌输要努力学习,然后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就可以不用像父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确实农民的日子现如今的人群几乎都受不了,但是考上好的大学并不容易,甚至是考上大学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的,到了大学以后我们并不是完全解脱,就拿这个贵州大四学生来说,毕业论文忘记保存这种一般来说几乎不可能发生,要知道现在的文档好会提示你是否需要保存,而且我们都知道鸡蛋不能够放在一个篮子里面,但是事情已经发生,对于他来说要做的就是赶快弥补,趁着还有一点记忆,这也在告诫其他人要小心。上了大学很多人的电脑还是用作泡面盖子,连基本的打字都不太会,这是应该出现的情况,要知道大学里面有很多情况都需要这个东西,就算是你读书的时候不能够碰这些东西,那么买了电脑之后网上有一系列的学习方法,这是也可以了解的。
中医学的论文篇2 浅谈中医学与气功 【摘 要】 中医学的气的概念和气机的变化,对气功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大力整理和应用中医理论指导气功和学术非常必要。中医学对于气功的指导地位的提升有助于规范中医气功学的术语和临床技术规范。 【关键词】 气功;中医学;内养功 中医学中对气的论述是权威的、实用的。千百年来在临床运用中经过严格的实践检验,对中医的气的理解有助于气功练习和指导病人有效地习练功法健身祛病。历来气功的解释多趋于使用佛家和道家术语,而使用中医术语进行是对气功诠释有助于加深对气功术语和气功医疗操作的规范,而且易于接受。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谈到了主观精神因素的平静恬淡,会使气机畅达回归到原来的自然状态,精神内守对于防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关于气:何为气?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特性。气的生成来自于: 先天之精气:即受之于父母的先天禀赋之气。其生理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肾藏之精气的生理功能; 水谷之精气:即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后所得的营养物质; 吸入之清气:即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 其中先天之精气为基础,奠定了总体的根基,后天之气补充和滋养先天之气使之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循环不止。水谷之精气和肺吸入的大自然之清新之气汇聚于胸中形成宗气,走息道司呼吸、贯心脉辅心行血。呼吸和心血的运行直接影响气血之运行,在气功中呼吸调节能很好的调节气血的运行可见一斑。 2 气的分布与分类 根据所在的部位、功能及来源的不同,气分可为以下三类。 元气: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主要由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化生,并受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补充和培养。元气根源于肾,通过三焦而循行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无处不在。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因此说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机体的元气充沛,则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就旺盛;反之就会因元气虚衰而产生种种病变。 在气功练习中,动功能使气机调达,推动元气敷布三焦。静功意守丹田则有温补元气的功效,在练习中动静结合达到完美的练功效果。 宗气: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由肺吸入之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而生成。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和脾胃之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与宗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又名为膻中。 宗气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走息道以司呼吸。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二是贯注心脉以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肢体的温度和活动能力、视听的感觉能力、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若宗气不足,临床可见语声低微、呼吸微弱、脉软无力等症。 呼吸的停闭调节有助于宗气的生成和运行,改善气血的运行,加强心肺的功能,心主神明、主血脉、为一身之大主,肺主气,为脏腑之华盖,为相辅之官,心肺功能的提高对于防病治病是非常重要的,习练气功不能不行呼吸之功以改善一身之气血状态,气功一词由兹而生不足为奇。 营气: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因其富有营养,于脉中营运不休,故称之为营气。营气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血关系密切,可分不可离,故常常将“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营阴”。 营气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营养和化生血液两个方面,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是营气的主要成分,是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同时又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卫气:卫气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防御、温煦和调节三个方面,包括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调节脾胃功能的气功练习方法内养功是首选,早期时候的科研和临床都已证实。 3 气的功能 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推动作用:气的推动作用,是指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气是功能极强的精微物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殖、生长与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推动经气的运行、血液的循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温煦作用:是指气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驱除寒冷。气维持并调节着人体的正常体温,保证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及经络的生理活动,并使血液和津液能够始终正常运行而不致凝滞、停聚。 防御作用:正如《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指气具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一方面,气可以护卫肌表,防止外邪入侵;另一方面,“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素问·评热病论》),气又可以与入侵的邪气作斗争,以驱邪外出。 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是指气可以保持胃、肾、子宫、大肠等脏腑器官位置的相对稳定;统摄血液防止其溢于脉外;控制和调节汗液、尿液、唾液的分泌和排泄,防止体液流失;固藏精液以防遗精滑泄。 气化作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生理功能效应,气化过程就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具体表现在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如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然后再化生为气、血、津液等;津液经过代谢,转化成汗液和尿液等。 气的各种功能相互配合,相互为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比如,气的推动作用和气的固摄作用相反相成,一方面,气推动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排泄;另一方面,气又控制和调节着血液和津液的分泌、运行和排泄。推动和固摄的相互协调,使正常的功能活动得以维持。 4 气机:气的运动形式 气机,即是气的运动。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升、降、出、入四个方面,并体现在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之中。人体之气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在,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因而气的功能是通过气机来实现的。升与降,出与入,以及升降与出入,相互为用,相反相成,共同完成人体内部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化过程。升者升其阳,降者降其阴,出者吐其故,入者纳其新。升降出入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终,是生命规律的高度概括。五脏中,心肺位置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位置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出入的枢纽。如肺呼气为出,吸气为入,宣发为升,肃降为降。六腑则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气机的升降出入应当保持协调、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气机失常又称气机失调,是气的运动紊乱,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形成疾病。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而引起人体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紊乱,导致体内出现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理状态。 气机失常是人体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出现紊乱的概括,也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与转归的内在表现。 气滞 “滞”是指阻塞,不畅之意。气滞,是指气机郁滞而阻塞不畅的病理状态。 气滞的发生多与情志不畅、痰饮、水湿、食积、瘀血、结石等阻滞有关。由于上述因素,影响到局部或全身气的运行,形成气机郁滞不畅,可出现胀满、疼痛。“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因此气滞可导致血行滞涩,而形成瘀血。若气滞导致水湿停滞,则可形成痰饮。 气滞还可以使某些脏腑功能失调而形成脏腑气滞,常见的肺气、肝气和脾胃气滞,可见脘腹胀痛,时作时止,得矢气、嗳气则舒,以及完谷不化等症。 气逆 “逆”是违背,不顺从之意。气逆,是指体内气机升降失常,当升者升之太过,或当降者不降而上逆的病理状态。气逆的发生,多由情志内伤、饮食寒温不适、痰浊壅阻及外邪侵袭等所致,与肝、肺、胃等脏腑关系密切。因肝主疏泄,升泄太过,肝气上逆,可见头痛而胀、目赤面红、烦躁易怒等症状,甚则导致血随气逆,出现咳血、吐血、中风、昏厥等症。因肺主肃降,肺失肃降而致肺气上逆,则见咳嗽、气喘、痰鸣等症。胃主降,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而见呕吐、嗳气、呢逆、腹胀等症状。 气陷 “陷”是升举无力,不足之意。气陷,是指在气虚的情况下,以气的上升不及和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气陷的发生常因素体虚弱,久病耗伤或思虑劳倦等所致。气陷多发生于脾脏,故又称“中气下陷”。脾主升清,一方面上输水谷精微于头目清窍,另一方面托举维系人体内脏器官位置的相对恒定。因此,在气虚升举无力的情况下,既可导致清气不能上养头目清窍,而见头晕、眼花、耳鸣等症;又可出现脏腑器官的维系乏力,而引起某些内脏的下垂,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还可兼见脘腹或腰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等症。此外,因气陷是因气虚发展而来的,故临床中常见疲乏无力、气短声低、少气懒言、面色不华、脉弱无力等气虚征象。 气闭 “闭”为闭塞,不能外达之意。气闭,是指气之出入障碍,气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而出现的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气闭多于情志刺激而气郁之极,或痰饮、外邪、秽浊之气阻阔气机所致。其发生,可因外感寒邪,束于肌表,阳郁而不达而无汗,感受秽浊之气而致闭厥、外感热病过程中的热盛内厥、突然遭受巨大的精神刺激所致的气厥等。临床上,还可因气机闭郁,壅于心胸,闭塞清窍,可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则见四肢逆冷,拘挛、两拳握固、牙关紧闭;肺气闭郁,气道阻滞,则见呼吸困难、气急鼻煽、面青唇紫;气闭于腑,则见二便不通。 气脱 “脱”即脱落、不内守之意。气脱,是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逸脱,从而导致全身性严重气虚不足,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气脱多由正不敌邪、正气骤伤,或正气长期持续耗损而衰弱,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或因大出血、大汗出、大吐泻等,使气随血脱或气随津泄所致。临床上,因气大量外散脱失,脏腑功能突然衰竭,常出现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等危象。 5 病因中七情对于气机的影响 七情的致病特性 过度的情志活动可以直接干扰气机运动,造成气机的紊乱,如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思则气结等,气功的练习可以干预气机运动,气机平和则机体有机会得到修复,阻断了致病因素。内养功初级静功中松静筑基法,在自然呼吸同时配合松静的练习,使大脑和身体同时放松和入静,改善和提高机体的内环境,使身体处于较舒适的状态,而得到将息温养。 七情内伤直接影响其相应内脏,使其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 直接伤及内脏 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相应的脏腑。因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而心是五脏六腑的统帅,它主宰着人的心理、情志活动。为此,七情致病均可损及心,并影响到其他脏腑,在七情致病中心起主导作用。另外,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故情志致病,以心肝脾三脏失调为多见。如过喜、惊吓、思虑劳神均可伤心,致心神不宁,症见心悸、失眠、健忘,甚则精神失常。郁怒伤肝,肝气郁结,证见两胁胀痛、善太息或咽中似有异物梗阻;妇女可见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肝气上逆,出现呕血、面红耳赤、晕厥。思虑忧愁伤脾,脾失健运,见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等症。若思虑劳神,不仅损伤心脾,而且可导致心脾两虚,同时会出现上述心神不宁及脾失健运的兼症。 影响脏腑气机 七情对内脏的直接损伤主要为影响脏腑气机,气血运行紊乱。《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致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见头胀痛、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喜则气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可缓和精神紧张,营卫通利;二是暴喜过度,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见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悲则气消,过度悲忧损伤肺气,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见气短声低、倦怠乏力、精神萎靡不振。恐则气下,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见溺频、溲多或二便失禁,甚则面白、昏厥、遗精。惊则气乱,突受惊吓,损伤心气,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见心悸、惊惶失措。思则气结,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致气机郁结,脾运无力,见食欲减退、脘腹胀满、便溏等。 七情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病情的发展 情绪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如肝阳上亢证,情绪的波动可诱发中风偏瘫,此时对于情绪的调摄,运用气功调神之法使患者能处于安静愉悦的状态,则可以避免和阻断,能处于安静愉悦。 6 气功对于气机的干预 气功练习中,调神运用合理的良性意念替代和阻断不良情绪的侵扰,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动功的练习可以使身体的气机得到调整,动功的练习在中医里也与中医肝藏血,主筋,主疏泄行气。 气功通过三调的合理练习,对身心有序的调节,可以安神定志、养气、行气活血、舒筋通络,达到健身祛病的目的。动功如内养功动功、五禽戏、八段锦等。吐纳如内养功的停闭呼吸法、六字诀等功法,辨证选功、辨证练功,符合中医学理论的规律,合理的使用三调为宗技术,指导患者通过调神、调息、调身高效而安全的练功、养生祛病,练养结合来调达气机。 在气功的练习中,随着功夫的提高会逐渐形成自然的深长的腹式呼吸,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自然提高了水谷精气的形成。使宗气生成和气血的生成有了生化之源。深长呼吸更能获得充足的自然清新之气,使宗气更加充足,气血的运行动力更强劲。 在气功练习中,由于是自我调控的功夫和技能,故在很多急重的情况下是很难完成这一技术操作的,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气功的练习需要在缓则治本的阶段来使用,对于气功自我练习的适应症上亦以慢性病或疾病的恢复期为主,总之,是以病人自身能够完成操作为前提。 总 结 通过上述的这些内容从生理到病因病机,中医学对于气的论述和实践运用都是完善而成熟的,用于临床亦行之有效。气功学,尤其是中医气功学或医学气功、医疗气功如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合理指导病患者辨证的习练气功,是我们中医气功学研究的的主要目标和方向。 猜你喜欢: 1. 中医学职称论文 2. 中医临床毕业论文 3. 中医学教学现状分析以及未来趋势论文 4. 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
题目的拟定对于一篇医学论文来说至关重要,选题有意义,写出来的 文章 才有学术价值,如果选定的题目毫无意义或过于偏狭,也毫无价值可言。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医学专业的 毕业 论文题目有哪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医学影像技术论文题目
[1]培养医学影像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教学效果
[2]大学教材《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出版发行
[3]_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 报告 相关数据——《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4]《中国医学影像技术》被数据库收录情况
[5]肺结节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专业实习生教学中的初步应用
[6]基于网络资源“探究式-理实一体化”教学在超声诊断学中的应用
[7]医学物理学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8]角色扮演教学法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临床示教中应用的研究
[9]中国超声医学的发展与展望
[10]《中国医学影像技术》被数据库收录情况
[11]医学影像实训教学大型设备拆移、软件处理探讨
[12]现代医学影像科核磁机房施工技术分析——以江苏省妇幼保健院为例[
[13]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在核医学科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及应对
[14]高职高专医学影像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研究
[15]医学影像技术学中CT与MR教学分析
[16]SPOC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17]全数字化_线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科的应用价值
[18]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初探
[19]放射测量与防护教材的改革策略
[20]OBE教学理念在《断层解剖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研究与探索
[21]数据挖掘技术在医学影像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22]“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全面提升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育人质量
[23]本科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多维度毕业考核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24]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教学与技能大赛结合的实践
[25]医学影像技术专业CT科室实习带教 方法 探讨
[26]对医学影像技术技能大赛选手辅导的体会
[27]PBL-LBL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上的应用探索
[28]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习生在普通放射科DR摄影的带教心得
[29]基于TBL与CBL教学法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教学研究
[30]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中医院校医学影像学教学探讨
[31]医学影像技术在影像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探析
[32]基于FPGA的Micro-CT采集控制系统设计
[33]医用模拟人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训中的应用效果
[34]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教学模式分析
[35]基于云课堂的混合式学习在医学影像技术课程 教育 中的应用——以《盆部影像检查技术》为例
[36]20_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相关数据——《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37]《中国医学影像技术》被数据库收录情况
[38]PBL教学法在MRI检查技术实习带教中的效果
[39]微信辅助改良式PBL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实习带教中的应用
[40]医学影像技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方式研究
[41]医学影像技术在慢性肾脏病早期肾功能评估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42]基于“医、教、研、赛”四维协同平台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实践
[43]基于计算机的医学影像后处理技术定位癫痫致痫灶研究进展
[44]图像增强技术在数字x射线医学影像中的应用分析
[45]基于视觉优化的医学影像数据可视化技术研究
[46]医学影像学导航技术在穿支皮瓣的应用进展
[47]安徽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安徽省淮北卫生学校
[48]基于深度学习的医学图像分割研究进展
[49]《中国医学影像技术》被数据库收录情况
[50]20__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相关数据——《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中医论文题目
[1]胁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2]发生学视角下中医肝藏实质探溯
[3]口疮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4]基于数据挖掘中医古籍中肺热病症状及证型分布规律分析
[5]基于数据挖掘中医古籍治疗肺热病遣方用药分析[
[6]“冲气”观与中医学
[7]基于现代文献的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型与证素分布规律研究
[8]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9]疏肝健脾法治疗肝郁脾虚型卒中后抑郁的疗效meta分析
[10]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脊髓损伤内治处方分析
[11]中医治未病·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专家共识
[12]氟骨症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13]三子养亲汤加减对肺气虚型尘肺病患者中医证候的影响
[14]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医四诊中的应用研究
[15]热敏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预后的影响观察
[16]中医综合护理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17]基于“脾肾相关”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18]无症状颈动脉狭窄人群认知功能障碍与中医体质分布特点研究
[19]基于数据挖掘对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组方规律的分析
[20]温脾散穴位敷贴联合理中复元方对脾虚痰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21]中成药在子宫腺肌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2]中药复方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疗效Meta分析及用药规律分析
[23]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沈舒文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规律
[24]中药膏方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临床观察
[25]温阳通络方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心室重构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26]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中医体质和中医证型调查研究
[27]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镜像及病理表现相关性分析
[28]透刺配合热补针法治疗风寒湿阻型膝关节滑膜炎疗效及对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前列腺素E_2和滑膜动脉血流指数的影响
[29]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治克罗恩病
[30]循证医学与中医学的 反思
[31]艾灸治疗肛肠术后尿潴留研究进展
[32]基于中医理论的智能养生餐厅探析
[33]基于文献研究与专家共识法的原发性痛经中医证候研究
[34]基于虚实辨证的补泻平衡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研究
[35]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探讨失眠的辨证论治
[36]郭志华运用桔梗治疗心衰 经验
[37]谢林运用风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38]基于病历数据的中医临床能力数字化评价体系研究
[39]基于临床调查的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证症状组成的文献分析
[40]安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寒热错杂证的临床观察
医学检验免疫毕业论文题目
1、基于纳米颗粒的分子展示应用于超灵敏检测
2、SLE患者中几种新型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诊断价值的探讨
3、多肽酶检测和细胞表面荧光标记的新方法研究
4、区域检验服务协同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5、胶体金喷膜仪的设计与开发
6、重庆市乡镇卫生院医疗资源的调查研究
7、基于氧化石墨烯和硫化铅纳米颗粒的荧光生物传感器研究
8、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快速诊断金标试纸条的研制及初步应用
9、纳米粒子免疫层析法在检测异位妊娠和膀胱癌中的应用
10、现代医院检验科模块化设计研究
11、酶免工作站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2、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血清快速测定的性能评估
13、基于微型压电与光谱生化分析系统的POCT新技术研究
14、长江三角洲地区犬猫皮肤真菌病调查及体外药敏试验
15、我国医学检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6、基于电化学分子信标基因传感技术的HIV-1核酸检测新方法研究
17、Free β-hCG和PAPPA光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试剂的研制
18、乙肝快速分析仪的研究与开发
19、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中PPAR γ的作用研究及相关炎症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建模分析
20、综合性医院医学检验资源优化管理研究
21、全自动多功能免疫检验过程关键问题的优化研究
22、HMGB1通过NF-κB激活TGF-β1诱导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
23、若干病毒感染模型的动力学分析
24、现代综合医院检验中心空间设计研究
25、大型公立医院创建医学独立实验室可行性研究
26、高血压病证型与血清褪黑色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27、医用臭氧与α-干扰素对照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28、网织血小板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应用
29、G公司第三方独立医学实验室服务营销策略研究
30、临床毛细管电泳的研究
31、基于光电检测与信息处理技术的纳米金免疫层析试条定量测试的研究
32、贫铀长期作用后的吸收分布特点及其主要蓄积器官的损伤效应研究
33、基于磁性微球的PMMA微流控免疫分析芯片系统的研究
34、hr HPV、L1壳蛋白、p16蛋白与宫颈病变的关系及诊断价值研究
35、76例急性白血病的MICM分型及预后
36、国产化学发光法诊断系统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评价
37、蛋白A-藻蓝蛋白β亚基双功能蛋白的性质及其在免疫检测中的应用
38、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开展现状及检验项目合理化设置研究
39、__ 医学检验集团发展战略研究
40、胃肠肿瘤标志物诊断大肠癌之检验医学实践
41、广州KM公司分析前流程优化方案制定
42、医学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43、脑脊液中ADA、LA、CRP、LDH的检测在小儿颅内感染诊断中的价值
44、MiR210和Stat3全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的表达通过HIF-1α通路对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45、医学检验器材智能化物流系统的设计与运营
46、上海市嘉定区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检验质量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47、六西格玛管理在临床检验流程中的应用研究
48、基于纳米材料修饰的新型生物传感器检测D-二聚体
49、新城疫快速诊断金标试纸条的研制及初步应用
50、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蛋白的原核表达和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分子诊断研究
医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有哪些相关文章:
★ 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论文
★ 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5000字(2)
★ 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5000字
★ 大专临床医学毕业论文(2)
★ 医学的毕业论文
★ 临床医学生毕业论文(2)
★ 临床医学内科毕业论文(2)
★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 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 关于医学生的毕业论文3000字怎么写(2)
中医护理学是我国中医药学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护理工作是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护理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药薰蒸疗法是近几年在传统中医疗法的基础上,利用 现代科技手段,将中药的有效成分以药物蒸气离子的形式作用于机体局部或全身,从而达到舒经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是中医药外 治疗法的进一步延伸和 发展,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风湿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软组织损伤、肌肉劳损、虚寒性胃肠疾病、中风后遗症、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及周围血管病变,妇科慢性盆腔炎、痛经、慢性前列腺炎、毛细血管炎及雷诺氏症等多种结缔组织病。我院自2005年开展此项治疗 方法 以来,护理人员运用护理程序实施个体化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2892例中药薰蒸患者护理体会 总结 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2010年3月我院中西医结合科采用中药薰蒸疗法的患者共2892例,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12岁,其中腰椎间盘突出352例,类风湿关节炎263例,骨性关节炎487例,肩周炎275例,风湿性关节炎170例,颈椎病125例,中风偏瘫者130例,软组织损伤50例,虚寒性胃肠炎76例,慢性盆腔炎78例,慢性前列腺炎15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72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者23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周围血管病变195例,毛细血管炎23例,雷诺氏症者12例,其中住院患者657例,门诊患者2235例。
2 方法
中药薰蒸治疗前准备:①治疗前访视:薰蒸室护士接到病区通知后,在治疗前1天到病区查看病人情况并了解病情与患者交谈并预约薰蒸治疗时间;②薰蒸室的准备,常规消毒,根据医生开具的协定处方为不同患者准备不同薰蒸药液,同时准备血压计、听诊器、温开水、生理盐液、口服补液盐。
中药薰蒸程序 将事先粉碎的中药配方加水3000ml,放入薰蒸锅内浸泡30分钟后加热煮沸后至薰蒸舱内温度达45℃时将患者薰蒸部位放入薰蒸舱内根据患者耐受力及病情将温度调控在45℃-52℃之间,时间定位30-45分钟,在薰蒸过程中根据患者自我感觉,测血压、心率1-3次并根据患者出汗量的多少,给予250-500ml温开水或生理盐液(ORS液)口服。
中药薰蒸结果后的护理 中药薰蒸时间达到设定时间后待薰蒸舱温度降至37℃时将舱打开,扶病人出舱,用温水冲洗干净药液,干毛巾擦干全身皮肤穿好衣服,在薰蒸室休息10-20分钟,待全身无出汗迹象后,送患者返回病房。
3 中药薰蒸的适应症及禁忌
适应症 中药薰蒸适用于风湿类疾病,肌肉劳损,退行性关节病变,腰椎间盘突出症、虚寒性胃肠病、慢性盆腔炎、痛经、慢性前列腺炎、毛细血管炎、雷诺氏征等结缔组织病、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及周围血管病。
禁忌症:①合并严重心肺功能减退者;②合并化脓性皮肤病或皮肤溃烂者③合并急性炎症性、传染性疾病者。 4 中药薰蒸护理注意事项
薰蒸前做好患者心理疏导工作,中药薰蒸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传统疗法,很多患者对此疗法持持怀凝或恐惧心理,故在薰蒸 治疗前1天,根据患者的病情需仔细向患者说明薰蒸治疗的作用及薰蒸过程安全性,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薰蒸前应对薰蒸舱进行严密消毒,防止一些未发现的传染病交叉感染
针对第1次薰蒸的患者应由护士全程陪同并交流,了解患者自身感受,防止皮肤烫伤,一般将温度调控止最低耐受点42℃然后在薰蒸过程中根据患者的耐受力逐渐上调,一般不要超过52℃,对于合并高血压、心脏病、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以全身微微发汗为原则,并及时监测血压及心率,防止血压及心率骤增。
薰蒸过程中根据患者出汗量可给予生理盐水或温开水250-500ml频频口服以防止出汗过多造成血容量骤减而诱发心脑供血不足甚至梗塞。
薰蒸结束后,不要让患者急于出舱,防止温度突降,引起全身不适,甚至感冒,出舱后应了解患者的自我感受,监测血压、心率,并与入舱前作对比,防止血压心率骤升、骤降造成对身体的损害。
5 讨论
中药薰蒸疗法适用范围广,临床疗效佳、安全舒适,是一种无毒无害的绿色疗法,近几年,此项业务在我院广泛开展,对护理流程及护理质量的要求逐年提高,通过对2800余例患者临床护理观察,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了针对性护理,通过薰蒸治疗前后的评估,不断 总结,改进护理方法,针对不同病种的患者,不同年龄的患者,不同 文化 层次的患者,不同心理素质的患者,进行个体化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使中药薰蒸这一疗法取得了长足的 发展。
中医护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护,并运用传统护理技术与方法,对患者及人群施以照顾和服务,保护人类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1]。在生活起居、情志、饮食、以及卫生保健、预防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 经验 。中医护理具有以下优势。
1 优势
理论优势
中医护理主张从人的圣体、心理、精神以及社会等各方面调理患者,现代医学发展到上世纪末才把生物医学模式转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整体护理”的理念,到今天才知道以“人”为中心。中医护理切合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方面的需要,因此获得了人们的喜爱。在人类最求返璞归真、尽享天年的今天,中医护理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方法优势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有八法:汗、吐、下、温、清、消、补,这八法针对病因、症状和发病的部位,指出了治疗的方向。传统医学的医护不分家,即“三分医,七分护”,相对西医护理来说,中医更注重服药时间、饮食等方面的配合。在非药物治疗方法方面,针刺、艾灸、推拿、火罐、热敷、熏洗、挑割、药枕、面浴、足浴、日光浴、温泉浴等,均属于中医护理方法。这些技术操作具有器具简单,操作方便,适应范围广,见效快、费用低廉、无毒副作用的特点,深受群众欢迎。
应用优势
通俗易懂、简便易行、参与性强,易于推广。中医护理的方便性、实用性是其他现代护理无法比拟的,因此也就拥有更广大的用武之处。按摩、气功、药浴等方法很容易掌握和运用;中医“四气五味”理论对饮食分类,指导患者饮食调养,亦很容易被理解和运用。中医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一些西医不能有效控制的疾病,运用中医就会起到很好的疗效。
2
独特的诊疗技术
望、闻、问、切是中医采集病史,收集疾病资料,作出诊断,实施治疗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我们对患者病情作全面了解,准确反映病情,正确地预检分诊
望 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头、五官、皮肤, 如有甲亢体征患者分诊到内分泌科。
闻 根据听患者说话声音的高低,呼吸声以及咳嗽、呕吐、呃逆声音的变化,来判断病位的深浅、虚实、寒热等,以采取适宜的护理方法,做好相应的用药指导,解除患者的痛苦。 如声音嘶哑者分诊到耳鼻喉科。
问 通过询问患者及家属,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生活、饮食习惯、家族史和既往史。根据这些资料, 及时准确地进行分诊, 不能主观导问或暗示患者, 以免分诊不准。例如头痛为例, 头痛仅是一科症状, 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因此, 在询问病史时,要了解发生头痛原因, 性质和规律。若系持续性头痛并伴有进行性加重, 应考虑安排到神经内科就医。如为外伤后引起的头痛, 就有可能是脑外伤后遗症, 由神经外
科检查比较合适。如高热, 头痛, 耳内有脓性分泌物, 考虑是中耳炎引起的, 应分诊到耳鼻喉科就医。
切 门诊患者述说有心悸, 心累时, 我们应脉诊, 了解是否是急症。
3 饮食护理?
中医饮食保养:是指通过饮食的方法来治疗与调护和预防疾病,包括药膳、药酒、药茶、药粥、药饮等.食疗既有利于疾病的治疗与调护、病后的调理,又有利于 儿童 的生长发育、妇女的养颜美容。中老年人的延年益寿抗衰老[2]。如当归羊肉生姜汤中羊肉得姜配合加强温补之功,起协同作用,可治疗虚寒性腹痛。如有些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喜好大鱼大肉,此时应耐心讲解危害性,改变其饮食习惯,宜进清淡饮食。肥胖患者应予清淡、化痰食物:体瘦者多食滋阴生津、补血食物、老年人及久病者脾胃功能虚弱,宜予清淡有营养、易消化食物,孕妇和哺乳期宜食富于营养易消化的清淡饮食;儿童生长发育时期,宜食谷肉果菜营养丰富的食物;哮喘患者和过敏体质者忌食鱼、虾等海腥及一些甘温、香燥之品。
4 基本护理操作应用?
如可遵医嘱对风湿性关节炎、消化不良、痛经者予以温灸理疗:又如体质虚弱者可教患者经常按摩足三里穴以起到保健作用;呃逆患者按压合谷穴可止呃逆等。
5 结语?
培养分诊护士的中医护理素质,要求处处关心患者,一心扑在患者身上,一丝不苟对待分诊工作,经常关心患者的病情,加强中医理论学习,贯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护的中医护理理念,才能使中西医护理学理论知识互补,临床并用,才能使患者受益。?
参 考 文 献
[1] 李玉霞,李丽萍.中医护理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与探讨.齐鲁护理杂志,2009,17:90-91.
[2] 任娟,曾远.中医护理在社区医院中的运用.新疆中医药,2009,5:51-52.
可以写具体的某一科室的案例分析,之前也不会,还是学长给的雅文网,帮了大忙居家老年人健康状况及护理需求调查研究系统性护理干预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基于Beck口腔评分的综合口腔护理干预方案在气管插管病人中的应用研究绍兴地区外籍患者护理服务需求及满意度的调查研究民办养老机构护理队伍建设研究——以黑龙江省大庆市民办养老机构为例上海市失能老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研究实习期师生关系对护理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图文式临床护理路径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护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护理学院为例腹腔镜手术护理中断事件的现况调查与原因分析护理本科毕业生流失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山西某高校护理本科毕业生为例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湖南省医院护理人员对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认知与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心理支持护理对改善癌症化疗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效果研究基于我国口腔清洁护理用品行业品牌塑造策略研究有声思维法在护理本科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技能素质提升研究现代岗位价值评价在医院护理岗位中的应用研究广东省高职护理专业就业问题研究——以广州医科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综合护理干预对烧伤患者换药疼痛的影响研究护理论文哪些题目好写呢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好写的护理论文题目供你进行参考:1、协同护理模式对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干预效果研究2、基于医院的延续性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3、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医院-社区-家庭护理模式构建的研究4、综合护理干预对中青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负性情绪及预后的影响5、山东省三级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现状调查研究6、精神病患者照料家属的护理压力及应对策略研究7、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提升方案的制定、实施及效果评价8、膜滤对药品和个人护理品的去除特性研究9、安徽某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学生无偿献血知识、态度、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10、护理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11、灾害护理专科护士培训课程核心知识体系的构建12、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的初步研究13、运用ECS评价护理本科生临床综合能力指标体系的研究14、医院志愿者活动对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影响的研究--以某省属医科大学为例15、护生实习前后护理伦理认知现状及培养策略的研究
护理的话一般来说就是护理一些。特殊的疾病呀,或者是护理老人。或者是护理宝宝,可能论文题目会比较好,写一点吧。
论文的选题要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要和大众关心的话题中去挖掘,引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妇科护理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妇科护理论文题目(一) 1. 川蜀中医妇科流派研究 2. 香薰疗法和治疗性触摸对妇科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 3. 妇科盆腔恶性肿瘤的MRI诊断 4. 妇科腹式手术后疲劳影响因素的研究 5. 陈自明对张仲景妇科诊治思想之继承与发展 6. 湖湘医学妇科学术源流研究及临证经验整理 7. 当代妇科名老中医学术流派研究 8. 妇科腹式手术后疲劳相关症状群影响因素的研究 9. 妇科恶性肿瘤住院化疗患者的需要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10. 利用TBS全文检索系统构建中医妇科数据库的研究与实践 11. 老年妇科肿瘤临床分析 12. 当归芍药散治疗妇科病的现代临床应用文献研究 13. 徐升阳妇科桂枝汤证的临床经验研究 14. 护理干预对妇科肿瘤术后化疗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 15. 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在妇科应用中的临床对比 16. 2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妇科肿瘤相关性的遗传学研究 17. 妇科千金胶囊和去氧孕烯炔雌醇片用于人流术后恢复的临床观察 18. 补肾疏肝法干预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及放化疗后抑郁症状的研究 19.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妇科护理论文题目(二) 1、循证护理在预防化疗期白血病患者口腔溃疡中的应用 2、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预防性护理 3、高血压患者不遵医饮食行为的原因分析和对策 4、神经外科危重病人人工气道的护理研究 5、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分析 6、护理干预对糖尿病遵医行为影响的研究 7、医院专职陪护人员压力因素的分析 8、腹腔镜异位妊娠手术患者的护理查房 9、急诊护理质量管理应用ISO9001标准的实践探讨 10、医院供应室护士职业危害与自我防护措施 11、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应用问题分析与对策 12、护士在护患纠纷中的心理应激与对策 13、对早产儿家属实施系统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 14、化疗药物对肿瘤科护士的危害与职业防护 15、老年患者腹部手术近期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妇科护理论文题目(三) 1. 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 2.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 3. 外科术后病人镇痛满意度调查及护理对策 4. 急诊护士工作压力源及相关因素分析 5. 护士长非权力影响力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6. 影响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7. 影响产妇泌乳不足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8. 产妇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9. 陪护人员的负性心理对癌症患者的影响 10. 维持性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 11. 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12.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院前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的应用 13. 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14. 循证护理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作用 15. 肿瘤病人化疗后并发便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16. 运用人性排班法提高儿科护理工作满意度 17.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自我防护对策 18. 血液病患者静脉渗漏性损伤的护理 19. PBL教学法在护理查房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20. 手术室护理记录常见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21. 术中应用气压止血带的不良反应及护理对策 22. 内科住院病人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及护理 23. 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调查及护理对策 24. 脑卒中患者抑郁状况调查分析与护理对策 25. 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锐器致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26. 外伤性截瘫患者抑郁状况调查及护理对策 猜你喜欢: 1. 关于妇科护理论文范文 2. 妇产科护理论文精选 3. 浅谈妇科护理论文范文 4. 有关妇产科护理论文 5. 妇产科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