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新时代网络媒体舆情传播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新时代网络媒体舆情传播研究论文

问题•新闸与论生成与传播主体素养参差不齐。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舆论生成与传播主体素养参差不齐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专业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相对而言,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专业新闻从业者数量更多且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奥论生成与传播所作出的理解更为深刻与到位。与此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量然许多优秀的传统媒体工作者加入到了新媒体新闻奥论生成与传播工作当中,但是受制手以往工作经验与工作习惯,这些新闻媒体工作者所具有的新媒体眼界以及内容加工能力等都与以新媒体为工作起点的新闻从业者具有一定差距,这对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奥论生成质量与传播成效的提升产生着制约作用: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降低了新闻从业门槛,这直接推动着新问从业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如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大众既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与传播者,特别是存在于社会大众群体中的意见领袖群体,更是在新媒体新闻与论生成与发展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一些具有较大影响力且非专业新闻从业者由于欠缺足够的新闻专业素养,因此也难免会发表一些带有主观色彩甚至有失偏颇的言论,这些言论对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奥论发展产生着一定的负面影响。(二)后真相时代盲目追求“眼球经济”。在新媒体环境下,“后真相” 这种不正常的与论生态也随之产生,这种奥论生态与新媒体平台极快的信息传播速度、极广的传播范围以及极大的影响力都具有紧密的关系,如当新闻媒体开展选择性报道时,由于新闸媒体发布的信息具有较快的发布速度与较大的影响力,因此,这些信息会对新闻受众认知进行误导、对新闻受众情绪进行煽动,进而对新闻受众带来明显的影响,而随着时间的发展,新闻事件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此时的新闻受众才能够对新闻事件所具有的客观事实做出全面的了解。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与论生成与传播中,由于新闻媒体与新闻受众之间的信息不平等且新间受众的新闻素养相对欠缺,因此,新闸受众也难免会受到煽动性信息的影响,并对这些信息进行二次传播,一些新闻媒体也正是利用这一点,通过过度的娱乐化、盲目地追从热点、不负责任地夸大新闻事实等行为求获得新闻受众关注并获得经济利益。显然,新闸媒体这些失范行为,对于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奥论的生成与传播产生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而如何避免新闻媒体盲目这求“眼球经济”、避免新闻媒体对新闻受众以及新媒体平台与论产生误导,则是推动新媒体环境下新闸奥论生成与传播健康发展的关键

新闻传播专业论文如何定题目

首先看是什么专业的题目

其次根据专业和教授的口味来定

题目尽可能不要大众化

(一)选题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本科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长,选择适当的论文题目,但所写论文要与本专业所学课程有关。

(二)查阅资料、列出论文提纲

题目选定后,要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展调研和进行实验,搜集、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加工、提炼,然后列出详细的写作提纲。

(三)完成初稿

根据所列提纲,按指导教师的意见认真完成初稿。

(四)定稿

初稿须经指导教师审阅,并按其意见和要求进行修改,然后定稿。

以下题目仅供参考:

1. 试论大众传播受众权利的保护

2. 试论“媒介殖民主义”

3. 我们为什么喜欢上网

4. 浅论网络传播环境净化策略

5. 大众传播受众价值的再认识

6. 民营网吧生存状况思考

7. 试论网络时代的贫富差距

8. 试论互联网络中的舆论引导

9. 我国大众传播受众权益保障状况及思考

10. 由我国大众传播现状引发对“社会责任理论”的再认识

11. 受众行为对大众传播的作用

12. 我国大众传播内容与社会道德教化的冲突及思考

13. 试论网络传播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14. 论我国大众传播工作者的素质

15. 试论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并存状况下大众传播效果

16. 从蔡智恒网上小说看网络小说

17. 从《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看路遥

18.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19. 试论余华的《活着》

20. 试论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

21. 大众传媒与“少年作家”诞生与生长

22. 试论小说与其改编的电视剧间的互动关系

23. 试论受众对传媒的需求

24. 试析信息不对称的后果

25. 试论手机对传统传播理论的颠覆

26. 试析我国大众传播受众权益的保障状况

27. 试论传播媒介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28. 媒介为我们营造了什么样的世界

29. 职业记者的危机——互联网络、手机对记者职业的影响

30. 大众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31. 试析“易中天现象”

32. 浅析央视10频道“百家讲坛”的选题策略

33. 试论新闻的经济监督职能

34. 试论新闻的法制监督职能

35. 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具体的作家作品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定)

36. 美学与新闻(具体题目同学自定)

37. 美学研究(具体题目自定)

38. 文艺理论研究(具体题目自定)

39. 从“富士康”事件谈新闻工作者的素质

40. 试论在权力和资本影响下的新闻现状

41. 从新闻的内容谈新闻美

42. 从新闻的形式谈新闻美

1. 论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

2. 新闻传播中保障知情权与隐私权保护的平衡

3. 新闻侵权诉讼的应诉对策研究

4. 新闻侵权诉讼的防范与对策研究

5. “新闻审判”的中西比较

6. 论新闻侵权案审判中“公共利益”原则的适用

7. 对舆论监督引发新闻侵权纠纷的实质分析

8. 论信息公开制度对新闻采访权的保障作用

9. 论新闻媒体对保障公民知情权的作用

10. 试论新闻侵权的法律责任

11. 论报道自由、评论自由与“新闻审判之界限

12. 论传播权利的保障和救济

13. 对电视法制节目未来走向的思考

14. 如何克服电视法制节目的负面效应

15. 虚假广告的治理与媒体的责任

16. 电视名牌栏目的广告效应分析

17. 虚假广告治理的对策研究

18. 电视法制栏目的个案分析(选择某一法制栏目,如“拍案说法”或“今日说法”,进行分析)

19. 论“新闻审判”产生的根源

20. 论“新闻的真实”与“法律的真实”

21. 对新闻侵权案件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的思考

22. 论表达自由的限制

23. 论保障知情权与表达自由的实现

24. 论法制新闻报道的价值选择

25.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对新闻法治的价值

26. 论表达自由与名誉权保护的平衡

27. 论司法与传媒的良性互动

28. 论新闻记者的职业权利

29. 新闻自由的法律界限

30. 舆论监督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31. 论新闻媒体侵权的责任豁免

32. 宪法司法化与新闻自由权利的保障

33. 论新闻法制与党对新闻的领导

34. 政府官员的名誉权与舆论监督

35. 舆论监督中“公众人物”的名誉权问题

36. 对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审判中存在的误区及其分析

37. 论舆论监督的法律界限

38. 论隐性采访的法律限制

39. 论广告传播对社会流行的影响

40. 广告对传统的性别偏见的固化作用

41. 对广告新闻化的思考

42. 盲目的偶像追捧与媒体的社会责任

43. 从传媒的影响力看“超级女声现象”

44. 从整合营销传播的视角看“超级女声现象”

45. “超女热”对文化的冲击及其分析——从“超级女声”到“梦想中国”

1. 报纸版面设计趋势分析

2. “厚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 “厚报”的产生与发展

4.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新崛起

5. 论大众传媒与和谐社会

6. 论报纸的形态及变化

7. 中英新闻标题比较

8. 论编辑思维

9. 对美国“新闻自由”的解析

10. 论新闻图片的作用

11. 论报纸头版的新功能

12. 论新闻标题的特点

13. 报纸新闻标题与网络新闻标题比较

14. 论报纸的新闻语言特色

15. 论传统报纸的走向

16. 论编辑的素质要求

17. 《重庆时报》的版面分析

18. 论新闻策划

19. 论报纸副刊的变化及作用

20. 报纸专栏分析

21. 论报纸评论的特点与作用

22. 论新闻编辑的创造性劳动

23. 论报纸编辑的隐性劳动

24. 论编辑的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

25. 论新闻编辑人才的培养

26. 论编辑处理与舆论传播导向

27. 网络新闻编辑的特点

28. 对新闻编辑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29. 论编辑的人文情怀

30. 论毛泽东的编辑思想

31. 都市报的“同质化”分析

32. 论新闻的世俗化

33. 对当前新闻教育的思考

34. 论网络媒体中编辑的角色变化

35. 新闻的“软化”现象思辨

36. 论媒介品牌的建立及注意的问题

37. 论传媒的影响力

38. 论传媒的公信力

39. 论传媒的涵化功能

40. 解读施拉姆的“受众信息选择公式”

41. 网络时代的新闻编辑思维

42. 论新闻编辑的境界

43. 论新闻编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44. 论民生新闻报道现状

45. 论精确新闻报道

46. 论调查性新闻报道

47. 论媒介素养

48. 新闻评论现状分析

49. 论新闻编辑理念

50. 电视产业的困境解析

51. 报业生存现状分析

52. 论媒介产品走向媒介商品的变化

53. 论新媒体变革编辑方式

54. 论新媒体变革传播方式

55. 论新媒体变革传统媒体

56. 论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走向

57. 论传媒整合发展

58. 论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

59. 论网络新闻编辑策划

60. 从美国成立新媒体部队看美国对信息自由流动的威胁

1. 简论新闻的意识形态性质

2. 新闻“真实”的本质探寻

3. 新闻语言特征论

4. 论新闻的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即从“三个代表”的角度来讨论“新时期新闻”的特点)

5. 试论新闻与哲学的关系

6. 试论新闻与道德的关系

7. 试论新闻与文学的关系

8. (从生活中某一具体的新闻事件)试论新闻的社会作用

9. 新时期“新闻种类”的再认识

10. 重新认识新闻与生活的关系——针对目前新闻界存在的“等新闻”现象感言

11. 新闻风格论

12. 新闻的民族特点初探

13. 新闻与文学的关系

14. 现代中国新闻流派初探

15. 新闻美学的理性探讨和认知

16. 从“接受”的角度来谈新闻的写作

17. 新闻“阅读”的心理机制探寻

18. 从“普利策”奖看中西新闻意识的不同

19. 再论新闻批评的性质和任务

20. 关于新闻评论性质的再认识

21. 新闻中的美学规则

22. 新闻传播与民族文化的模铸

23. 可视性新闻与语言性新闻未来的展望

24. 如何正确地认识新闻的“工具”作用

25. 新闻价值论

26. 论大众传播中的个性风格

27. 论新闻自由与自由新闻 ——关于网络媒体现状的思考

28. 论新闻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29. 关于当今中国新闻理论研究的思考

30. 应当正确地开展新闻批评——关于中国新闻批评现状的思考

31. 论新闻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32. 关于新闻的经济价值的思考——从中国资讯业的繁荣看新闻价值的另一极

33. 新闻学与传播学现实关系的正确认知

34. 大众传播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研究

35. 中西方传播理念之异同

36. 现代传播学论

37. 试论新闻的政治监督职能

38. 试论新闻的经济监督职能

39. 试论新闻的法制监督职能

40. 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具体的作家作品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定)

41. 美学与新闻(具体题目同学自定)

42. 美学研究(具体题目自定)

43. 文艺理论研究(具体题目自定)

44. 从“富士康”事件谈新闻工作者的素质

45. 试论在权力和资本影响下的新闻现状

46. 从新闻的内容谈新闻美

47. 从新闻的形式谈新闻美

1. 传播效果浅论

2. 略论传播效果的提高

3. 传播效果评价

4. 博客管理初探

5. 中西采访技巧比较

6. 中西新闻价值观比较

7. 中西电视谈话节目比较

8.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比较

9. 外国电视节目的借鉴与改进

10. 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风格比较

11. 广告的文化策略

12. 电视广告的现状与发展

13. 中国电视广告20年概论

14. 广告创意论

15. 广告的理性诉求与感性诉求

16. 新闻写作的创意

17. 新闻采访中的心理焦虑

18. 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感

19. 从突然公司事件看记者的社会责任感

20. 新闻出版“气功热”反思

21. 民生新闻与社会和谐

22. 浅论突发事件报道

23. 社会和谐与新闻人的社会责任感

24. 科学发展观与经济新闻

25. 科学发展观与新闻传播

26. 社会和谐与社会新闻

27. 新闻报道与社会和谐

28. 隐性采访浅论

29. 独家报道浅论

30. 都市报的现状与发展

31. 中外动漫产生比较

32. 动漫创新初探

33. 法制新闻中的隐性采访

34. 新闻采访中的新闻侵权行为

35. 批评报道与新闻侵权

36. 科学发展观与科技新闻报道

37.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新闻

38. 浅论网络传播

39. 网络传播与社会和谐

40. 短信传播浅论

41. 新闻媒体传播比较

您的新闻传播专业论文具体是什么题目呢

有什么要求呢

论文是需要多少字呢

开题报告 任务书 都搞定了不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论文摘要  :当前,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网络舆论承载着互联网虚拟世界中无数网民的心理寄托和情绪表达。在没有互联网以前,公共舆论是西方政治学和行政学早期研究的一个传统,同时也引起了美国政治学家的高度重视;在互联网产生以后,西方学界从传播学和社会学两种角度上,分析和研究了网络舆论。本文通过网络舆论的优势以及特点,指出网络舆论对社会形成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 网络舆论 现阶段特点 社会影响

一、网络舆论的优势

1.提供的意见通道要更为广阔。

2.与传统媒体交互作用,使网络舆论功能内涵得到进一步的强化。网络舆论和传统媒体开始将相互分离,互不相干的僵局打破,逐渐实现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网友在网络上频繁地发帖引起传统媒体的注意,通过传统媒体将这一事件进行深入采访和报道,从而使全社会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

3.政治民主在网络舆论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和进步。

4.文化的试验、培育基地。在当今的网络经济时代驱使下,人们的消费重点已经逐渐向精神和文化沟通进行转移,而这种诉求也通过网络舆论充分地体现出来。网络媒体划分在文化载体范畴中,在传承优秀文化,塑造良好社会风气已经网民的文化诉求中,都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

二、现阶段网络舆论的特点

(一)多元性

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每一个人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但是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人们所扮演的角色就不仅仅是自己,表现出更多的随意性,每个人会扮演医生、记者、导演、歌手等与生活可能毫无关系和联系的角色,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将自己的生活阅历运用各种形式公开,与网友共同分享,所体现出来的主题涉及面也较为广泛,通常话题的确定也是自发的,或者比较随意的。

因为网民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他们的话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等多层面内容,网民在不受到任何干扰的情况下,将言论提前写好,想什么时候发在网上就什么时候发,发表以后,此言论可以在网上被网友任意转载和跟帖。

(二)自由性

网络本身草根性较为强烈,这一点对于社会舆论而言,提供了更自由的言论空间。通过网络媒体,人们发表言论自由性得到了一定的保障,而且这种自由的表现形式也十分多姿多彩,这样的话,社会舆论就与政治上的空话套话相分离,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百家争鸣的状态。当前,电脑已经逐渐普及到每一个家庭中,互联网在中国的使用人数逐年递增,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直到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已经达到亿的规模,从这个数据中可以发现,网络具备的很强的自由行,民众的参与意识也很高,也只有这种社会舆论才能够将百姓身边的事件充分直接地反映出来。因为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公众的信心就十分高涨,在舆论监督的.平台上也更有发言权,将自己的意愿和意见充分地表达出来。

(三)互动性

在互联网上,网民的参与意识显得十分踊跃。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交流信息和获取信息。针对某一问题或者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想,在这个过程中,通常都会有很大一部分网民参与交流和讨论,并且网络中存在匿名性,很多网民会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和观点表达出来,或者将自己的真实情绪体现出来。网民与网民之间经常会出现一个互动的场面,其中有赞同的讨论,也有反对的讨论,这两种观点会同时出现,相互探讨,相互争论,观点与观点的交集,观点与观点的分歧,更激烈的场面还会出现意见交锋。通过这样的相互交流,可以使网民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及时地表达和反馈出来,讨论的内容随之延伸,涉及面也更为广泛,很多民众观点也可以实现集中体现。

(四)突发性

当前,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随之也得到了较为广泛地应用,在此基础上,网络媒体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成为大众传媒、民意表达以及群众意见反映和反馈的平台。因为使用互联网的人数与日俱增,通常情况下,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也相当快,只要捕捉到一个突发性事件的时候,与个人的情绪意见相结合,就可以引发一系列的舆论。网民在网络中发表的意见,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公共意见,从而使意见声势迅速扩大。

三、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一)网络舆论对社会的正面影响

网络舆论作为一种兴起不久的舆论形式,所产生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传统媒体也因为网络舆论的出现而有了新的合作伙伴,从而使信息在更大范围中进行传播,使民意的反馈渠道更为广阔,这样的话,民众和政府之间的距离就会拉近很多,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也更加强烈。网络舆论对社会的正面作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体现:

第一,公众意愿在网络舆论的基础上可以更自由地表达,使社会问题得到了及时地解决和处理。网民在社会公共事务上所发表的建议和意见是群众共同的努力和智慧的象征,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客观事物,其中也存在很多合理的成分。网民在判断社会问题的时候,虽然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各执所词,但是还是会有很大一部分网民的意见可以达成统一。而这些意见中,体现了更多普通民众的心声,体现了公众的意志,政府部门也可以在互联网上,更方便地了解民情,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工作更为顺利进行,更为有效地进行。

第二,政府部门通过网络舆论可以对社会情绪进行疏导,对社会矛盾进行缓解。所谓网络舆论最重要的来源就是社会各阶层,各领域人们所产生的真实情绪的表达,在这些情绪表达中,虽然也存在着某些非理性成分,但是总的来讲,我国网民已经开始逐渐成熟起来,责任感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公众可以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观点表达出来,参政议政也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实现,而政府对网络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掌握社会最新动态,尽最大的努力找到可以舒缓社会情绪的基本依据和条件。

(二)网络舆论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尽管在网络舆论中,存在很多网民真实的意见和建议,但是同时也有很多网民表达的感想也是毫无责任感可言的,或者情绪过于激动,导致言论的非理性表达,除此之外,那些敌对组织、敌对势力或者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在互联网上发表的煽动性言论,使社会出现动荡,并且造成极严重的影响。

个人感觉,一是提升从业者素质问题,二是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三是政府监管。这个是整体而言的,具体则可以展开。

新媒体传播论文

浅论新媒体视觉传达的特征理论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 视觉传达 信息传播

论文摘要:信息时代,人类生活方式变化,传统视觉传达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信息传达的需求。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手段的成熟,为视觉传达提供了新的形式一新媒体。作为新技术、靳媒介条件下的特定传达方式,新媒体吸纳传统媒介的优势,结合互联网及各种交互技术,更有效地实现信息传播,逐渐成为视觉传达最主要的方式。与传统设计门类相比,新媒体视觉传达有两个明显的特点:首先,它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多种媒体综合运用,全方位地进行信息传达;其次,在设计方法上,既借鉴已有媒体又有所创新,发展出适应新媒体特性的设计方法。

1媒体形式的发散

数字化时代的今天,视觉传达设计逐渐超越了它的原有范畴,走向更宽厂一的领域。数码艺术、数字影像、网页交互、多媒体广告等相继出现,数字视觉在不断挑战已有视觉形式的同时,也在充实着视觉传达的外延。多元化的视觉观念暗示着新的视觉传达方式将打破传统设计门类的界限,产生一种新的媒体,以传统视觉传达设计为基础,在新媒体和新技术手段支持下开拓新的传达领域,继承发展传统视觉传达设计。这种“新媒体”综合多种媒体形式,集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动画等于一身,结合互联网与交互技术,使作品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和交换性,成为新媒介、新技术条件下一种特定的传达方式,真正实现全方位、多感官地信息传播。

2视觉传达的变异

作为视觉传达的最新发展,新媒体视觉传达的设计原则、设计流程和设计方法与传统视觉传达、设计形式具有原则上的相似性,但在传播、显示、操作等方面,“新”“旧”媒体有着很大差异。例如:相对于印刷品而言,显示屏幕更适合“浏览”而不易于“阅读”;“新媒体”中各种信息以相互链接的方式存在,彼此没有顺序上的固定位置,信息随浏览者的选择以非线性的方式输出,而传统媒介,无论是书籍或是影像,信息呈现都受到预先安排的顺序制约:传统传达领域对于技术更新的反应相对迟缓,而以高速发展的科技为其信息传播基础的“新媒体”则要求设计时刻与科技紧密结合,并随科技的进步不断发展出更新的传达形式。发展迅速的“新媒体”为设计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表现手段,帮助实现更多的创意可能,为大众带来更新鲜的视觉体验与更富于趣味性的信息获取过程。“新媒体”不仅使得设计过程发生变化,对设计风格、设计思维方式也产生深刻影响。活动的版面布局及全方位的交互要求设计者时刻以运动的眼光看待版式编排和视觉效果,不但考虑静态的视觉效果,还要设想视觉元素与观众互动之后可能呈现出的种种样貌,通过针对性的设计避免对信息传达的干扰或画面的不美观。视频、动画将作为常用元素,与文字、图形共同构成版面。“新媒体”的.易编辑性也使设计师可以设计多种版面方案和视觉效果,随时更换以应对观众的日益细分及不同喜好,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更有效完成信息传达。

3互动式编排灵活自由

融合多种媒介形式与多媒体技术的新媒体实现了同一平面中多个、多层信息的同时显示,并可根据浏览需要任意放大缩小、摆放、堆叠屏幕内容,信息呈现不再受版面尺寸或显示区域大小限制,交互式操作的加人也为传达过程增添了趣味。德国波恩联邦美术馆内陈列有一个以法老图坦卡蒙统治下的古埃及为主题的互动展示。在4。5平方米的展台上投射,有顺着尼罗河谷延伸的整个法老统治区域地图,重要的城市、寺庙或历史事件发生地等信息在地图相应位置都有标注。参观者用手触击任意信息点,与之相关的文化、宗教信息便会以文字、图像、视频或动画的形式展开,每组信息下方都会显示一些控制图标,可实现浏览链接信息、重新播放等功能。参观者面前的展示区域往往会有多个信息点,若在当前信息播放时又点击另一信息点,当前信息会自动关闭,并在原位置展开新的信息。同一位置、同一显示区域中,通过参观者自己选择、控制可交替显示多组信息,结合标注于地图上的地理位置,使参观者更易于理解各组信息之间的联系,也实现了有限的显示区域内尽量详尽的信息的展示。在实现有效信息传达的基础上获得最佳视觉美感是对视觉媒介的普遍要求,“新媒体”继承了传统媒介的版式风格又结合自身特性发展出了独特的编排方式。

4传达方式丰富多彩

新的媒体、新的技术、更细分的信息受众、人们对信息获取方式与审美需求的改变……,从内容到载体再到对象,各种各样的新情况需要视觉传达来面对,更加多样化的传达手段则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不同媒体形式在视觉传达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当多种媒体综合应用于同一场合、目的时,信息的传播就更加全面和贴切。2006年在墨尔本举办的欧莱雅时尚周中,宝MINICOOPER车的展台吸引了众多观众的视线。场内的MINI车借由投影与身后幕布及展台融为一体,投影在幕布与车两侧的动画、文字播放的同时,展台内车的引擎盖上也投射出各种虚拟人物形象和时尚图形。当感应到观众触摸时,相应元素与车后屏幕的显示内容便会产生与之呼应的不同变化。借助触摸屏幕、摄像头、红外感应等方式实现与观众的交互已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优秀的交互设计能够充分调动观众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感官的投人,以互动的方式获取信息,具有非常强的带人感。苹果公司有一套十分成功的平面广告,色彩鲜艳的背景前不同动作、穿戴的黑色人影,手里举着一个白色小盒子尽情舞动。看到这个形象人们就会联想到ipod音乐播放器,随着这套广告,有iPod,随时享受音乐的观念也深人人心。

位于柏林的一家ipod专卖店的橱窗就布满了这组著名的形象,每个橱窗被不同色彩背景与人物动作的广告分割成三部分。与普通橱窗不同之处在于,一旦有路人经过,广告内的人物便会立即舞动起来,直至路人离开才停止行动,如果行人足够的多,整组剪影人物会一起跳动,变身为一群疯狂的舞者,随着音乐扭动身形,时而还会带动路人加人舞动的行列,享受iPod带来的动感体验。美国女性新媒体艺术家凯密乐·乌特贝克曾做过一个名为“未命名5(Untitleds)”的互动视频作品,透过这个作品我们看到了互动感应技术能够为视觉传达带来的种种可能性。作品使用摄像探头感应观众的动作,当人们在屏幕前走动、挥手、跳跃、做出各种动作时,身体所覆盖到的显示区域内的抽象图形便会发生变化,视觉元素在屏幕内流动、挤压、伸缩,产生各种偶然性的视觉画面。作品原本的创作意图在于创造一个视觉系统,通过对展示空间内物理动作的感应产生流动的、耐人寻味的视觉画面。类似的方式若应用于实际的信息传达当中,我们可以想象,在不影响正常阅读的情况下,信息的背景将可能是动态的,感应浏览者的身体动作,展现给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的视觉效果。借助于各式各样的交互技术,观众可以加人、影响信息传播的过程,通过不同方式的参与决定信息传达的最终效果。

新闻传播专业论文如何定题目

首先看是什么专业的题目

其次根据专业和教授的口味来定

题目尽可能不要大众化

(一)选题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本科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长,选择适当的论文题目,但所写论文要与本专业所学课程有关。

(二)查阅资料、列出论文提纲

题目选定后,要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展调研和进行实验,搜集、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加工、提炼,然后列出详细的写作提纲。

(三)完成初稿

根据所列提纲,按指导教师的意见认真完成初稿。

(四)定稿

初稿须经指导教师审阅,并按其意见和要求进行修改,然后定稿。

以下题目仅供参考:

1. 试论大众传播受众权利的保护

2. 试论“媒介殖民主义”

3. 我们为什么喜欢上网

4. 浅论网络传播环境净化策略

5. 大众传播受众价值的再认识

6. 民营网吧生存状况思考

7. 试论网络时代的贫富差距

8. 试论互联网络中的舆论引导

9. 我国大众传播受众权益保障状况及思考

10. 由我国大众传播现状引发对“社会责任理论”的再认识

11. 受众行为对大众传播的作用

12. 我国大众传播内容与社会道德教化的冲突及思考

13. 试论网络传播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14. 论我国大众传播工作者的素质

15. 试论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并存状况下大众传播效果

16. 从蔡智恒网上小说看网络小说

17. 从《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看路遥

18.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19. 试论余华的《活着》

20. 试论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

21. 大众传媒与“少年作家”诞生与生长

22. 试论小说与其改编的电视剧间的互动关系

23. 试论受众对传媒的需求

24. 试析信息不对称的后果

25. 试论手机对传统传播理论的颠覆

26. 试析我国大众传播受众权益的保障状况

27. 试论传播媒介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28. 媒介为我们营造了什么样的世界

29. 职业记者的危机——互联网络、手机对记者职业的影响

30. 大众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31. 试析“易中天现象”

32. 浅析央视10频道“百家讲坛”的选题策略

33. 试论新闻的经济监督职能

34. 试论新闻的法制监督职能

35. 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具体的作家作品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定)

36. 美学与新闻(具体题目同学自定)

37. 美学研究(具体题目自定)

38. 文艺理论研究(具体题目自定)

39. 从“富士康”事件谈新闻工作者的素质

40. 试论在权力和资本影响下的新闻现状

41. 从新闻的内容谈新闻美

42. 从新闻的形式谈新闻美

1. 论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

2. 新闻传播中保障知情权与隐私权保护的平衡

3. 新闻侵权诉讼的应诉对策研究

4. 新闻侵权诉讼的防范与对策研究

5. “新闻审判”的中西比较

6. 论新闻侵权案审判中“公共利益”原则的适用

7. 对舆论监督引发新闻侵权纠纷的实质分析

8. 论信息公开制度对新闻采访权的保障作用

9. 论新闻媒体对保障公民知情权的作用

10. 试论新闻侵权的法律责任

11. 论报道自由、评论自由与“新闻审判之界限

12. 论传播权利的保障和救济

13. 对电视法制节目未来走向的思考

14. 如何克服电视法制节目的负面效应

15. 虚假广告的治理与媒体的责任

16. 电视名牌栏目的广告效应分析

17. 虚假广告治理的对策研究

18. 电视法制栏目的个案分析(选择某一法制栏目,如“拍案说法”或“今日说法”,进行分析)

19. 论“新闻审判”产生的根源

20. 论“新闻的真实”与“法律的真实”

21. 对新闻侵权案件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的思考

22. 论表达自由的限制

23. 论保障知情权与表达自由的实现

24. 论法制新闻报道的价值选择

25.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对新闻法治的价值

26. 论表达自由与名誉权保护的平衡

27. 论司法与传媒的良性互动

28. 论新闻记者的职业权利

29. 新闻自由的法律界限

30. 舆论监督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31. 论新闻媒体侵权的责任豁免

32. 宪法司法化与新闻自由权利的保障

33. 论新闻法制与党对新闻的领导

34. 政府官员的名誉权与舆论监督

35. 舆论监督中“公众人物”的名誉权问题

36. 对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审判中存在的误区及其分析

37. 论舆论监督的法律界限

38. 论隐性采访的法律限制

39. 论广告传播对社会流行的影响

40. 广告对传统的性别偏见的固化作用

41. 对广告新闻化的思考

42. 盲目的偶像追捧与媒体的社会责任

43. 从传媒的影响力看“超级女声现象”

44. 从整合营销传播的视角看“超级女声现象”

45. “超女热”对文化的冲击及其分析——从“超级女声”到“梦想中国”

1. 报纸版面设计趋势分析

2. “厚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 “厚报”的产生与发展

4.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新崛起

5. 论大众传媒与和谐社会

6. 论报纸的形态及变化

7. 中英新闻标题比较

8. 论编辑思维

9. 对美国“新闻自由”的解析

10. 论新闻图片的作用

11. 论报纸头版的新功能

12. 论新闻标题的特点

13. 报纸新闻标题与网络新闻标题比较

14. 论报纸的新闻语言特色

15. 论传统报纸的走向

16. 论编辑的素质要求

17. 《重庆时报》的版面分析

18. 论新闻策划

19. 论报纸副刊的变化及作用

20. 报纸专栏分析

21. 论报纸评论的特点与作用

22. 论新闻编辑的创造性劳动

23. 论报纸编辑的隐性劳动

24. 论编辑的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

25. 论新闻编辑人才的培养

26. 论编辑处理与舆论传播导向

27. 网络新闻编辑的特点

28. 对新闻编辑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29. 论编辑的人文情怀

30. 论毛泽东的编辑思想

31. 都市报的“同质化”分析

32. 论新闻的世俗化

33. 对当前新闻教育的思考

34. 论网络媒体中编辑的角色变化

35. 新闻的“软化”现象思辨

36. 论媒介品牌的建立及注意的问题

37. 论传媒的影响力

38. 论传媒的公信力

39. 论传媒的涵化功能

40. 解读施拉姆的“受众信息选择公式”

41. 网络时代的新闻编辑思维

42. 论新闻编辑的境界

43. 论新闻编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44. 论民生新闻报道现状

45. 论精确新闻报道

46. 论调查性新闻报道

47. 论媒介素养

48. 新闻评论现状分析

49. 论新闻编辑理念

50. 电视产业的困境解析

51. 报业生存现状分析

52. 论媒介产品走向媒介商品的变化

53. 论新媒体变革编辑方式

54. 论新媒体变革传播方式

55. 论新媒体变革传统媒体

56. 论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走向

57. 论传媒整合发展

58. 论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

59. 论网络新闻编辑策划

60. 从美国成立新媒体部队看美国对信息自由流动的威胁

1. 简论新闻的意识形态性质

2. 新闻“真实”的本质探寻

3. 新闻语言特征论

4. 论新闻的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即从“三个代表”的角度来讨论“新时期新闻”的特点)

5. 试论新闻与哲学的关系

6. 试论新闻与道德的关系

7. 试论新闻与文学的关系

8. (从生活中某一具体的新闻事件)试论新闻的社会作用

9. 新时期“新闻种类”的再认识

10. 重新认识新闻与生活的关系——针对目前新闻界存在的“等新闻”现象感言

11. 新闻风格论

12. 新闻的民族特点初探

13. 新闻与文学的关系

14. 现代中国新闻流派初探

15. 新闻美学的理性探讨和认知

16. 从“接受”的角度来谈新闻的写作

17. 新闻“阅读”的心理机制探寻

18. 从“普利策”奖看中西新闻意识的不同

19. 再论新闻批评的性质和任务

20. 关于新闻评论性质的再认识

21. 新闻中的美学规则

22. 新闻传播与民族文化的模铸

23. 可视性新闻与语言性新闻未来的展望

24. 如何正确地认识新闻的“工具”作用

25. 新闻价值论

26. 论大众传播中的个性风格

27. 论新闻自由与自由新闻 ——关于网络媒体现状的思考

28. 论新闻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29. 关于当今中国新闻理论研究的思考

30. 应当正确地开展新闻批评——关于中国新闻批评现状的思考

31. 论新闻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32. 关于新闻的经济价值的思考——从中国资讯业的繁荣看新闻价值的另一极

33. 新闻学与传播学现实关系的正确认知

34. 大众传播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研究

35. 中西方传播理念之异同

36. 现代传播学论

37. 试论新闻的政治监督职能

38. 试论新闻的经济监督职能

39. 试论新闻的法制监督职能

40. 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具体的作家作品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定)

41. 美学与新闻(具体题目同学自定)

42. 美学研究(具体题目自定)

43. 文艺理论研究(具体题目自定)

44. 从“富士康”事件谈新闻工作者的素质

45. 试论在权力和资本影响下的新闻现状

46. 从新闻的内容谈新闻美

47. 从新闻的形式谈新闻美

1. 传播效果浅论

2. 略论传播效果的提高

3. 传播效果评价

4. 博客管理初探

5. 中西采访技巧比较

6. 中西新闻价值观比较

7. 中西电视谈话节目比较

8.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比较

9. 外国电视节目的借鉴与改进

10. 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风格比较

11. 广告的文化策略

12. 电视广告的现状与发展

13. 中国电视广告20年概论

14. 广告创意论

15. 广告的理性诉求与感性诉求

16. 新闻写作的创意

17. 新闻采访中的心理焦虑

18. 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感

19. 从突然公司事件看记者的社会责任感

20. 新闻出版“气功热”反思

21. 民生新闻与社会和谐

22. 浅论突发事件报道

23. 社会和谐与新闻人的社会责任感

24. 科学发展观与经济新闻

25. 科学发展观与新闻传播

26. 社会和谐与社会新闻

27. 新闻报道与社会和谐

28. 隐性采访浅论

29. 独家报道浅论

30. 都市报的现状与发展

31. 中外动漫产生比较

32. 动漫创新初探

33. 法制新闻中的隐性采访

34. 新闻采访中的新闻侵权行为

35. 批评报道与新闻侵权

36. 科学发展观与科技新闻报道

37.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新闻

38. 浅论网络传播

39. 网络传播与社会和谐

40. 短信传播浅论

41. 新闻媒体传播比较

您的新闻传播专业论文具体是什么题目呢

有什么要求呢

论文是需要多少字呢

开题报告 任务书 都搞定了不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可参考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选题如下:

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建设研究——以拼多多为例。

新媒体时代基层政府形象的定学号姓名位与塑造为例——以 XX市为例新媒体时代Vlog新闻的影响力。

当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转变后——定制化交互所带来的语言表达的变化新媒体传播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分析。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企业危机公关管理研究———以马蜂窝旅游网为例网络综艺与传统综艺对比研究——以《火星情报局》与《天天向上》为例自媒体发展的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以抖音为例。

浅析民俗文化纪录片的纪实性和艺术性——以《敦煌》为例。

针对 IP 产品的沉浸式VR影像设计与应用——以盲盒公仔《嫌疑人》为例。

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反转的原因——以"榆林孕妇坠楼事件"为例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暴力的社会效应与思考。

选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自己感兴趣且有一定把握的内容,这样写的时候不至于一头雾水。

2、在确定研究方向之后,通过关键词全面搜集研究课题的相关资料文献,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3、选题范围不能过大,最好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

4、切忌空和泛。如果题目的观念模糊、研究方向不清晰就会导致论文的研究缺乏指导和依据,无法得出明晰的结论,更谈不上实践指导作用了,甚至可以说是毫无价值和意义。

5、要避开有争议性的选题。在选题时一定要避开具有争议性或者发展方向还不明朗的选题,因为这些选题的参考文献较少,所以极有可能会存在很多主观性的内容,而这有悖于学术论文的严谨和客观。

网络舆情研究论文

今日其地方政府网络应对能力探讨论文选题的原因就是这属于考试题啊,对这个政府能力的一个应对。

真正的能够化解舆情危机的方法,还是在第一时间掌握汇总舆情,再进行有效的疏导。也即是:网络舆情监控 堵不如疏。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网友言论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通过这种网络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都无法忽视的地步。可以说,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以行业常用的乐思舆情系统为例子: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主要通过 BBS论坛、博客、新闻跟贴、转贴等实现并加以强化。当今,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前迅捷,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也日益多元。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对相关政府部门来说,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舆情监控,整合互联网信息采集技术及信息智能处理技术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实现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和新闻专题追踪等信息需求,形成简报、报告、图表等分析结果,为客户全面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

这个论文选题还是比较好的,因为新时期地方政府的网络舆情和以前不一样,要及时应对,而不是进行封闭式的管理。

论文摘要  :当前,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网络舆论承载着互联网虚拟世界中无数网民的心理寄托和情绪表达。在没有互联网以前,公共舆论是西方政治学和行政学早期研究的一个传统,同时也引起了美国政治学家的高度重视;在互联网产生以后,西方学界从传播学和社会学两种角度上,分析和研究了网络舆论。本文通过网络舆论的优势以及特点,指出网络舆论对社会形成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 网络舆论 现阶段特点 社会影响

一、网络舆论的优势

1.提供的意见通道要更为广阔。

2.与传统媒体交互作用,使网络舆论功能内涵得到进一步的强化。网络舆论和传统媒体开始将相互分离,互不相干的僵局打破,逐渐实现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网友在网络上频繁地发帖引起传统媒体的注意,通过传统媒体将这一事件进行深入采访和报道,从而使全社会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

3.政治民主在网络舆论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和进步。

4.文化的试验、培育基地。在当今的网络经济时代驱使下,人们的消费重点已经逐渐向精神和文化沟通进行转移,而这种诉求也通过网络舆论充分地体现出来。网络媒体划分在文化载体范畴中,在传承优秀文化,塑造良好社会风气已经网民的文化诉求中,都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

二、现阶段网络舆论的特点

(一)多元性

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每一个人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但是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人们所扮演的角色就不仅仅是自己,表现出更多的随意性,每个人会扮演医生、记者、导演、歌手等与生活可能毫无关系和联系的角色,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将自己的生活阅历运用各种形式公开,与网友共同分享,所体现出来的主题涉及面也较为广泛,通常话题的确定也是自发的,或者比较随意的。

因为网民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他们的话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等多层面内容,网民在不受到任何干扰的情况下,将言论提前写好,想什么时候发在网上就什么时候发,发表以后,此言论可以在网上被网友任意转载和跟帖。

(二)自由性

网络本身草根性较为强烈,这一点对于社会舆论而言,提供了更自由的言论空间。通过网络媒体,人们发表言论自由性得到了一定的保障,而且这种自由的表现形式也十分多姿多彩,这样的话,社会舆论就与政治上的空话套话相分离,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百家争鸣的状态。当前,电脑已经逐渐普及到每一个家庭中,互联网在中国的使用人数逐年递增,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直到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已经达到亿的规模,从这个数据中可以发现,网络具备的很强的自由行,民众的参与意识也很高,也只有这种社会舆论才能够将百姓身边的事件充分直接地反映出来。因为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公众的信心就十分高涨,在舆论监督的.平台上也更有发言权,将自己的意愿和意见充分地表达出来。

(三)互动性

在互联网上,网民的参与意识显得十分踊跃。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交流信息和获取信息。针对某一问题或者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想,在这个过程中,通常都会有很大一部分网民参与交流和讨论,并且网络中存在匿名性,很多网民会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和观点表达出来,或者将自己的真实情绪体现出来。网民与网民之间经常会出现一个互动的场面,其中有赞同的讨论,也有反对的讨论,这两种观点会同时出现,相互探讨,相互争论,观点与观点的交集,观点与观点的分歧,更激烈的场面还会出现意见交锋。通过这样的相互交流,可以使网民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及时地表达和反馈出来,讨论的内容随之延伸,涉及面也更为广泛,很多民众观点也可以实现集中体现。

(四)突发性

当前,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随之也得到了较为广泛地应用,在此基础上,网络媒体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成为大众传媒、民意表达以及群众意见反映和反馈的平台。因为使用互联网的人数与日俱增,通常情况下,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也相当快,只要捕捉到一个突发性事件的时候,与个人的情绪意见相结合,就可以引发一系列的舆论。网民在网络中发表的意见,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公共意见,从而使意见声势迅速扩大。

三、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一)网络舆论对社会的正面影响

网络舆论作为一种兴起不久的舆论形式,所产生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传统媒体也因为网络舆论的出现而有了新的合作伙伴,从而使信息在更大范围中进行传播,使民意的反馈渠道更为广阔,这样的话,民众和政府之间的距离就会拉近很多,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也更加强烈。网络舆论对社会的正面作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体现:

第一,公众意愿在网络舆论的基础上可以更自由地表达,使社会问题得到了及时地解决和处理。网民在社会公共事务上所发表的建议和意见是群众共同的努力和智慧的象征,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客观事物,其中也存在很多合理的成分。网民在判断社会问题的时候,虽然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各执所词,但是还是会有很大一部分网民的意见可以达成统一。而这些意见中,体现了更多普通民众的心声,体现了公众的意志,政府部门也可以在互联网上,更方便地了解民情,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工作更为顺利进行,更为有效地进行。

第二,政府部门通过网络舆论可以对社会情绪进行疏导,对社会矛盾进行缓解。所谓网络舆论最重要的来源就是社会各阶层,各领域人们所产生的真实情绪的表达,在这些情绪表达中,虽然也存在着某些非理性成分,但是总的来讲,我国网民已经开始逐渐成熟起来,责任感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公众可以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观点表达出来,参政议政也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实现,而政府对网络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掌握社会最新动态,尽最大的努力找到可以舒缓社会情绪的基本依据和条件。

(二)网络舆论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尽管在网络舆论中,存在很多网民真实的意见和建议,但是同时也有很多网民表达的感想也是毫无责任感可言的,或者情绪过于激动,导致言论的非理性表达,除此之外,那些敌对组织、敌对势力或者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在互联网上发表的煽动性言论,使社会出现动荡,并且造成极严重的影响。

新媒体广告传播研究论文

1、数字化新媒体简介: 起源 发生 发展 包括哪些方面2、数字化新媒体 有哪些形式,不同的形式有不同的受众3、对受众的影响 受众描述 主要是哪类人群,在哪个时间段 受众能够接触并且注意到新媒体里面的广告4、新媒体应该采取哪些对策 让更多的人注意到这种媒体形式 也就是扩大受众人群,受众人群越大 媒体价值也就越高有点儿乱,大概就这些了。这个问题其实你可以和你的导师联系,跟他谈谈让他帮你理一理~~个人觉得你的论文题目有点儿大。

内容摘要:从新闻传者与受众的定义以及相互关系入手,分析不同传者传播信息的心理 关键词:定义 关系 为什麽 怎么做 看到这个标题,我首先第一个想到的问题就是:为什麽要从受众角度去看传者心理?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清楚的了解受众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受众与传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所谓受众就是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第四媒体网络的兴起使得受众的范围越来越大了。自大众传播学成为一门科学以来,谁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中心,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和讨论的焦点之一。早期的传播学者从宣传的角度出发,先后提出了“枪弹论”、“强效果论”等理论,其实质就是把受众看作是被动的信息的接受者,很明显,在这些理论中传者是居于中心地位的。随着研究的发展,传播学者们发现受众并不是单纯的、被动的接受者,也不是同质的,不同的受众对于同一传播信息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开始受到重视。受众是积极主动的信息寻受者,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寻求各种信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受众对于外来信息进行有选择的接触、理解和记忆。受众的这些特征,对信息传播的过程与效果具有制约作用。 那么传者又包括哪些呢?原来的传者单指媒介从业人员,主要是指新闻传播机构、媒介管理者与媒介传播者即那些从事最基本的采编、制作和播出如记者、编辑、导演、制片人和新闻主播等一线工作的从业人员。但是随着第四媒体的介入,新闻传播不再是新闻媒体(传者)的"专利"。由于因特网的独特功能,使许多的机构和个人进入到了新闻传播的行列之中,成为了新的传者,而他们原来也可能是受众,所以我认为新闻的传者与受众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那么如何分析传者的心理呢?举个简单的例子,有时候我们经常可以看见报纸上有些长篇大论,整篇报道很难找出哪里是重点,过分的渲染细节,使得文章枯燥乏味,读者看了就烦,这就是因为新闻传者,在传播过程中,片面的希望把自己的文章多登点,登长点,他们总是认为说的多,说的长,就是比说的少,说的短好。如果他们明白受众心理就会知道,其实未必总是如此。有的时候说的过多,过长,受众反而产生逆反心理,这叫做“过犹不及”。 再比如《人民日报》2006年8月23日第六版刊登的《透视“不流血死亡”》一文,为说明尘肺病、化学品中毒、铅尘污染、非电力辐射、振动和噪声污染等职业危害对职工生命的严重威胁,作者不惜笔墨详尽地列举了河南省1997~2001年尘肺病的发病情况分析、河南省职业病防治研究所2002~2003年对用人单位进行维护劳动者职业病卫生权利状况的调查、湖南省2004~2005年全省职业病危害企业使用农民工情况的调查分析以及其他全国性的数据。报道中,数据详实,并且作者竭力去强调这些数据来源的不容置疑的权威性。那我们来分析下这位作者的心理,在新闻报道中大段引出权威性数据,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传者的意图,有效的影响我们受众的态度,因为从受众角度看,一般越是权威人士的发言,越是可信,所以传者利用受众这样的心理,经常在报道中引用权威的数据,让读者信服,尽管那些数据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还有一些娱乐八卦周刊,他们为什麽能存在呢,尽管这些散播的信息,有的是捕风捉影,毫无权威可言,可是依然有受众去相信,这是因为那些传者,利用了读者的兴趣,原因就是人们有一种愿意模仿自己所崇拜的对象的倾向,因而更容易赞同他们的观点,这就是所谓的“明星效应”。其次,根据认知平衡理论,当人们对问题所抱的态度与自己所喜欢的人相一致时,就能得到心理上的平衡。所以,那些八卦周刊的娱乐记者,充分利用读者这样的心理,投其所好,使受众接受他们的信息,这就是他们的动机,再加上,即使受众不相信,但是有关喜欢的偶像的信息,他们也会立刻充满兴趣而去阅读。 另外针对近年来互联网上开始流行的非专业人士的传者,他们的心理又如何呢?这一类人大多是从受众转变为传者,他们传播的意图无非是想扩大群体,即希望大多数人认可他们所认可的观点。还有一类恶意在网上散播谣言虚构事实,那些人的心理,我看来有可能是为了好玩,也有可能是为了出名。最著名的例子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3线演员,在网上大爆与某某导演的“潜规则”,之后,立即身价大涨,接受媒体采访,这类人应该是为了出名。也有的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需要帮忙,引起社会的重视,这一类多半是遇到的极大麻烦的人,为了更好的得到帮助,和解决的办法,利用网络媒体传达信息,希望被更多人听到,从而获得最大,最多的帮助。

前一阵热映的一部微电影叫《变幻的年代》堪称新媒体广告的典范,将广告片搬到了大荧幕上。这部片子不仅很好地介绍了广告产品三星Galaxy SII手机,而且还与手机软件结合起来,也是新媒体广告的一次很棒的尝试。做这个项目的公司是北京百分通联传媒技术有限公司,能将这个项目做好做精也是该公司实力的体现。以上内容希望对你的论文有所启迪。。这部微电影是一贯坚持娱乐营销路线的三星公司,为将其重点推广的"微电影"价值最大化,力邀百分通联以更具互动、创意的形式迎合不断变化着的消费者媒介接收需求而定制开发的一款APP,是三星Galaxy SII为推广挖掘电影《变幻的年代》而设计的配套营销手段。

你好。我们可以帮您完成,什么时间要

研究新媒体传播的论文题目

新闻学也是包含很多方面的吧,要看你想了解哪些方面的来说,不然范围太广对你是不利的。还有就是你如果要找范围,你可以根据你的方向去网上搜索下,应该有很多的。在这之前你必须要有方向,否则就会跟无头苍蝇一样的。

据学术堂了解,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选题众多,但核心的要求有这么几点:(1)可借鉴性,以便于换汤不换药,博采众长,搞好自己的论文。知网上有现成的论文可借鉴,单数量不可以太多,否则会被怀疑抄袭;也不能太少,不然浪费时间去选题和整理宏观思路还被老师否定,如你的题目太大不易写深入而 pass 掉。(2)紧跟热词,最近几年的社会热点问题会让论文显得很有新意,但最好也是有依葫芦画瓢的参考对象。(3)贴合案例,理论型文章对数学模型和软件仿真能力要求极高,故必须贴合案例,以便于换汤不换药,快速写好论文。(4)结构完整,选题最好能结合学科理论知识和模型,注重问题导向和数学语言的应用,不然论文口水话连篇;但切记炫技,整高大上的题目,应用复杂的数学模型,不顾是否能收集到个案实证资料和工作量的多寡。(5)字数相仿,不要本科、硕士论文选博士论文做参考,因为博士细节过多论证更充分,没宏观驾驭能力的人控制不好章节字数,会多写一两万字。

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选题的要求:

1、选题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本科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长,选择适当的论文题目,但所写论文要与本专业所学课程有关。

2、查阅资料、列出论文提纲题目选定后,要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展调研和进行实验,搜集、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加工、提炼,然后列出详细的写作提纲。

3、完成初稿根据所列提纲,按指导教师的意见认真完成初稿。

4、定稿初稿须经指导教师审阅,并按其意见和要求进行修改,然后定稿。

扩展资料:

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选题的题目参考:

1、试论大众传播受众权利的保护。

2、试论“媒介殖民主义”。

3、我们为什么喜欢上网。

4、浅论网络传播环境净化策略。

5、大众传播受众价值的再认识。

6、民营网吧生存状况思考。

7、试论网络时代的贫富差距。

8、试论互联网络中的舆论引导。

9、我国大众传播受众权益保障状况及思考。

10、由我国大众传播现状引发对“社会责任理论”的再认识。

11、受众行为对大众传播的作用。

12、我国大众传播内容与社会道德教化的冲突及思考。

13、试论网络传播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14、论我国大众传播工作者的素质。

15、试论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并存状况下大众传播效果。

16、从蔡智恒网上小说看网络小说。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

你应该说一个大概想写的方向哦!!例如直播、新媒体、自媒体、短视频、网红、网红经济、突发新闻报道、热点新闻事件(当年比较热议的事件)等等,这样我可以针对每个方向再给你量身定制题目!!!!!

现在我就给你推荐几个吧:

城市品牌的电视传播,以《魅力中国城》为例

报纸经济报道的瓶颈与突破初探

碎片化传播对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研究

党报媒介融合研究——以某一具体党报为例

浅析电视纪录片的平民化和故事化创作趋向

电视媒体媒介融合研究——以某一电视台为例(从芒果TV的崛起看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

群体性事件中基于新媒体的流言传播现象考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