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服务贸易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服务贸易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服务贸易论文参考文献

服务贸易论文有哪些参考文献可以参考的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服务贸易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1] 钟毓卓. 中外合作办学研究[D]. 天津大学 2008

[2] 张漾滨. 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合作办学问题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 2008

[3] 李勇军. 现代公司的本质:营利性、赢利性抑或盈利性--基于词义辨析与营利性内涵的分析[J]. 北方法学. 2010(04)

[4] 付树林. 非居民税收工作有关问题探讨[J]. 涉外税务. 2010(04)

[5] 徐洁. 宁波大学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6] 税兵. 非营利法人概念疏议[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7] 马强等撰,赵中孚主编.商法总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8] 孔峰,李志文. 浅析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法律性质[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9] 税兵. 民办学校“合理回报”之争的私法破解[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08(05)

[10] 郭健威. 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1

[11] 潘起波,范永辉. 论中外合作办学相关法律问题的完善[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12] 王德广. 发达国家国际间合作办学的特点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3(03)

[13] 张蕾,杨艳,张淑玲. 中外合作办学实践中的`法律问题及法律建议[J]. 高等教育研究. 2001(03)

[14] 王一兵.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趋势与战略选择[J]. 教育发展研究. 1999(02)

[1] 李珊珊. 我国涉外网络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研究[D]. 北京化工大学 2012

[2] 刘峨. 论我国海洋环境侵权的法律适用[D]. 北京化工大学 2011

[3] 聂萼辉. 中国留学生回流的技术外溢效应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4] 杜文睿. 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职业化研究[D]. 天津大学 2014

[5] 赵少钦. 在昆高校越南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状况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 2013

[6] 张晓. 论我国绿色贸易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D]. 北京化工大学 2011

[7] 刘志松. 我国国际私法对弱者利益保护的研究[D]. 北京化工大学 2011

[8] 汪超. 外国留学生演唱中文歌曲的问题及对策[D]. 福建师范大学 2014

[9] 李萌. 创业型留学归国人员满意度及人才引进对策研究[D]. 天津大学 2014

[10] 赵瑞. 日本第三高等学校中国留日学生之研究[D]. 浙江工商大学 2015

[11] 张志群. 加强闽台合作办学学生素质教育管理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3

[12] 王卓.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Based on an Investigation in Chinese Overseas Students in Australia[D].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4

[13] 马菁.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内部质量保障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 2014

[14] 谭舟宇.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立法研究[D]. 北京化工大学 2014

[15] 安仲伟. 中国主权财富基金(CIC)“去主权化治理”路径探究[D]. 北京化工大学 2014

[16] 苏晓敏. CAFTA投资者与东道国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研究[D]. 北京化工大学 2012

[17] 张轩. 中国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研究[D]. 北京化工大学 2010

一般你可以直接去知网里搜相关领域的文章,里面很多参考文献,尤其是EI级别的文章,中英文参考文献都有,现成的。如果你还是找不到,可以百度搜下:普刊学术中心,也有很多参考文献讲解

我的是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很有用 《国际服务贸易》 李小牧电子工业出版社 《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与规则》何茂春 世界知识出版社 《国际服务贸易》程宪 程大中高等教育出版社 《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对外贸易研究》王文举 安广实 经济日报出版社 《国际服务贸易》汪素芹 机械工业出版社 《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贾建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动因分析》 刘绍坚 《国际服务贸易》张汉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服务业跨国转移的趋势、影响及对策》 王子先,王雪坤,杜娟. 《国际服务贸易》 饶友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际服务贸易》 程宪立信会计出版社 《国际服务贸易》 刘东升 中国金融出版社国家统计局 () 《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 Trade Statistics. 2000

我来帮你解决这个疑问:你在google学术搜索上面,查 international service commerce,或者国际服务贸易。然后找到一些能下载的pdf论文,然后它后面附着的参考文献,可以拿过来用就是了。如果你能上维普、CNKI之类,也是一样的操作。

国际服务贸易论文文献参考

国际贸易领域充满了国家之间贸易政策的战略互动,这种政策之间的相互反应既有合作性的,也有非合作性的。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国际贸易政策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国际贸易政策的博弈》

[摘要]国际贸易领域充满了国家之间贸易政策的战略互动,这种政策之间的相互反应既有合作性的,也有非合作性的。用博弈方法分析国际贸易政策,既有助于理解国家间贸易政策的互动行为,也能更好地解释单边贸易保护与多边贸易政策合作共存这一看似矛盾的普遍现象。

[关键词]贸易政策 博弈 纳什均衡

引言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任何一个国家进人国际市场的基本目的都在于谋求增进本国的绝对财富,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然而,这种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交往却像把“双刃剑”,它在为一国国民经济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对该国的经济造成一定的冲击。因此,各个国家都把制定一个符合本国发展需要的贸易政策当作是整个经济发展战略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在国际贸易中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

一、国际贸易政策的基本型别及其演变

从政策本身和作用来看,国际贸易政策有两种基本型别: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国际贸易活动采取不干预或尽可能不干预的基本立场,对进出口易不设定障碍,对本国进出口商不给予各种特权和优待,从而使商品能够自由地进出口和实行竞争的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是相对自由贸易政策而言的,指国家利用权利对外贸活动进行干预和管制,通过高额关税或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进人,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国商品的冲击,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待和补贴以鼓励商品出口, *** 本国工业发展的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主要流行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当时英国率先实行了自由贸易政策,旨在从海外获得廉价原料并推销其工业品,产业资本也因此获得了钜额利润。但是,由于各国工业化发展水平的不同,一些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的美、法、德则实行了保护贸易政策。资本主义进人垄断阶段以后,由于世界市场相对变小,竞争更加激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开始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但是,这一时期的保护贸易政策与以前的保护贸易政策是不同的,是超保护贸易政策,具有更强的保护性,明显的侵略性、扩张性。

从世界范围来看,保护贸易政策和自由贸易政策像孪生兄弟在不同国家、一国之内不同发展时期,同时存在并交叉地使用着。它们似乎是一对永远不能调和的矛盾,主张自由贸易者可以对贸易保护主义大张挞伐,贸易保护者也可以对自由贸易提出异议。尽管自由贸易政策在理论上要优于干预的贸易保护政策,但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差别对贸易政策选择的影响,理想中的自由贸易政策并不是现实中各国贸易政策的真实写照。与此同时,由于任何外贸活动都要涉及到至少两个国家的利益,但就某一项具体的外贸活动来说,一国之所得往往关联到另一国之所让步,所以现实中的国际贸易政策实际上是各国政策博弈的结果。一国当前的贸易政策以及贸易干预程度实际上是各方利益相互平衡的一种反映。

二、国际贸易保护新趋向

1. 从关税壁垒转向非关税壁垒

贸易保护多样化的措施主要包括:***1***按照有效保护税率设定阶梯关税。***2***加强了征收“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的活动。***3***非关税壁垒不断增高。***4***强调管理贸易。

2. 被保护的商品专案不断增加

被保护的商品从传统商品、农产品向高阶工业品和劳务部门。

3. 从国家贸易壁垒转向区域贸易壁垒

经济一体化和区域性贸易集团的发展,是当代国际经济体中一个最主要特征。区域性集团的建立本身就带着排他性,在对内加强自由化的时候,势必排挤、打击集团外的竞争者。

三、两国国际贸易政策的非合作博弈

博弈是对许多人在一个策略相互依存的架构中,相互作用的这种情况的表述,主要研究竞争者如何根据环境和竞争对手的情况变化,采取最优策略的问题。所谓相互依存,通常是指博弈中的任何一个局中人受到其他局中人的行为的影响,反过来,他的行为也影响到其他人。由于这种相互依存行为,博弈的结果依赖于每一个局中人的决策,没有一个人能完全地控制所要发生的事情,也没有一个人处于孤立状态。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各国的贸易政策是策略互动的,具有鲜明的博弈特征。一般情况下,各国的最优贸易政策不仅依赖于它自己的选择,而且还依赖于其他国家的行动。各国的贸易政策,实际上意味着各国 *** 根据贸易博弈的局势如何“决策”。

在两个国家的国际贸易竞争中,两国国际贸易政策选择可能有四种情况,即两个国家都采用闭关锁国的保护国际贸易政策;两个国家都采取完全自由的国际贸易政策;一个国家采用保护贸易政策,而另外一个国家不采用任何的关税壁垒政策即自由贸易政策;一个国家采用自由贸易政策,而另外一个国家采用保护贸易政策。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双方都有两种方案可以选择:一种是采取自由贸易政策,另一种是实施保护贸易政策。其估计值如图:

显然,不论A国做何种选择,B国都会选择保护保护贸易政策,同样不论B国做何种选择,A国的最优选择都是采取保护贸易政策。这样的政策决策过程与“囚徒困境”的结果完全一致,虽然左上方的数值***8,8***要比***2,2***的结果好得多,但从一个两国同时决策的博弈来看,各国为了使自己的决策最优,最终都会选择保护。所以***保护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是优势策略均衡,同时也是一个非合作的纳什均衡。

可见,对于一个追求国民福利最大化的国家来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选择单方面的自由贸易措施。而双方均选择贸易保护政策,毫无疑问这不仅会给本国也会给整个世界带来损失,并可能会导致保护逐步升级直至发生贸易大战。这种非合作产生的低效结果是两国都不愿看到的,要降低或者消除这种低效率就要通过贸易国之间的政策合作。下面将从动态博弈的角度进行分析。

四、两国国际贸易政策的合作博弈

上面例子中的博弈是一次博弈,如果博弈重复多次,情况会有所不同,在博弈理论中,无限次重复博弈存在着合作解。重复博弈是指同样结构的博弈重复多次,其中博弈的不同阶段是相互依赖的,这就使得理性行为人的决策不仅受其过去经历的影响,其决策还要受未来可能的影响。如果博弈无穷次,双方就会逐渐从不合作走向互相合作。因为任何一次背叛都会招致对方在下一次博弈时的报复,而双方都采取合作态度会带来合作收益。

在上面的例子中,A国B国为了摆脱这种“囚徒困境”,谋求一种长期关系,使其福利最大化,两个国家只能由非合作博弈向合作博弈转化,双方协商缔结贸易协定,共同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在贸易政策上采取合作的态度。只要两国都遵守协定,就能获得最大利益,如果其中任何一国违背承诺,必然会遭到另一国的报复。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把其成员同时纳入一个统一的规则中,对各成员 *** 来说,该协议既是一种承诺,又是一种强有力的约束,如果有哪国不遵守该协议,将遭到别国的报复或惩罚。一般来说,所有其他成员方对他的惩罚所带来的损失要比他单方面采取贸易保护政策所带来的利益大得多。世贸组织完善的多边贸易体制协调各个国家的国际贸易政策,使各个国家的收益都得到提高,从而推动贸易自由化,并使之进入一个良性回圈。

可见,国际贸易政策的博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贸易自由化必然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是短期内,各国在顺应贸易自由化潮流的同时,是不会完全放弃贸易保护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贸易量显著扩大,国际贸易地位迅速提高。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入世承诺的进一步履行,我国面临的国际贸易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在制定国际贸易政策时,既不能盲目开放也不能退回到闭关锁国的状态,而应该采取适当保护、逐步开放的策略,充分利用WTO这个大舞台,积极参与到国际贸易的博弈中去,提高我国的博弈能力,争取在博弈中寻找最大盈利。

参考文献:

[1]程大中,国际服务贸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贾建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1.李金林.国际贸易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李溯婉.多哈中止中国贸易摩擦将居高不下.第一财经日报,.李金林.我国的市场经济与市场经济地位.中国当代经济,2004(12)1.朱颖.美国储蓄不足和全球储蓄过剩是美国贸易逆差产生的根本原因.国际贸易问题,.李晓.“经济主义”时代的中日关系.国际经济评论,-4[1]胡锦涛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J]1当代贵州,2005,(11)1[2]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读本编写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读本[Z],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4]许兴文,许建明.转型社会的乡村发展与政府效能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5]艾医卫,李健,唐美元.提高乡镇行政效能的几点思考[J],乡镇建设,1999,(9).[6]任翔.新形势下乡镇工作的难点和对策[J],铜仁地委党校学报,2005,(3).[7]龚志兴.加强党在农村执政能力建设的途径和方法[J],党建,2005,(10).[8]杜赞奇.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1]谷祖莎.贸易、环境与中国的选择[J],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6).[2]李慕菡,等.我国国际贸易中污染产品的跨境转移[J],国际贸易问题,2005,(10).[3]程名望,等.国际贸易中环境成本内在化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5,(3).[4]沈亚芳,应瑞瑶.对外贸易、环境污染与政策调整[J],国际贸易问题,2005,(1).[5]马丽,等.外商投资对地区资源环境影响的机制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3,(10).[6]邵宏华,等.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J],世界经济,1996,(12).

我的是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很有用 《国际服务贸易》 李小牧电子工业出版社 《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与规则》何茂春 世界知识出版社 《国际服务贸易》程宪 程大中高等教育出版社 《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对外贸易研究》王文举 安广实 经济日报出版社 《国际服务贸易》汪素芹 机械工业出版社 《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贾建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动因分析》 刘绍坚 《国际服务贸易》张汉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服务业跨国转移的趋势、影响及对策》 王子先,王雪坤,杜娟. 《国际服务贸易》 饶友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际服务贸易》 程宪立信会计出版社 《国际服务贸易》 刘东升 中国金融出版社国家统计局 () 《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 Trade Statistics. 2000

服务贸易论文国外参考文献

随着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转向服务业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服务业对外投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中国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将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进入该领域。跨国公司投资服务业,对东道国服务业的发展既有积极影响即外溢效应,也有消极影响即内敛效应。本文主要探讨服务业跨国投资对我国的双重影响,分析利弊,提出对策,并为即将全面开放的服务业市场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服务业;外溢效应;内敛效应

一、服务业跨国投资的双重影响

(一)正面影响:外溢效应

外溢效应,是指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或发展能力发生无意识影响的间接作用。这种外溢效应既可表现为正面的,也可表现为负面的。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正面的外溢效应。外商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主要表现为除资本和劳动力之外的其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从而使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实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的贡献主要可分为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三个方面。

1.产业结构效应。产业结构变动主要是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情况。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国经济发展的过程是工业和服务业取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的过程。第一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越小,说明产业结构变换的速度越迅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越高。关于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以日本学者赤松要的“雁行模式”最为著名。赤松要认为,一国某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进口、当地生产、开拓出口、出口增长等几个发展阶段。某产业随着进口的不断增加,先后出现国内生产和出口,其图形如飞行的雁群。“雁行模式”表明,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效应来源于有效地利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外国直接投资所带来的“一揽子”资源,尤其是技术和管理技能,不仅有助于中国建立新产业,而且还能使传统产业升级,使内向型产业向出口导向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演进。

随着加入WTO,我国大多数第三产业部门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调整,第一产业的投资比重已经逐年下降,而第二产业制造业的比重日益提高,这与前几年跨国投资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密切相关。作为投资新 热点 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尽管增长率不明显,但是服务业投资已经成为全球投资的趋势,因此,第三产业投资占GDP的比重会日益提高,从而带动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由制造业大国转向服务业大国。

2.技术外溢效应。技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生产技术和 方法 ,也包括管理技术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等方面。因此,这里主要用人力资本和R&D资本来衡量技术进步。根据内生增长理论的分析,技术进步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本和R&D资本的生产。因此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也应通过人力资本和R&D资本两个 渠道 来实现。对人力资本的影响主要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培训当地雇员。而受过培训的雇员的“跳槽”是技术扩散的主要途径。外国直接投资R&D资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跨国公司国外分支机构在中国进行的研发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技术扩散效应;二是跨国公司参与中国市场竞争而产生的竞争效应。从长期来看,当外国公司与当地公司在同一个市场上相互竞争时,当地公司为了在竞争中不处于劣势,必然会增加研发经费,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服务业FDI带来了先进技术、知识与技能,包括诸如设备和工艺流程的硬技术以及管理、营销等软技术。但是,服务业中包含的技术组合不同于制造业,FDI并非是服务业获得硬技术的主要途径,而软技术却是转让知识和技术的主要形式。例如,在银行、 保险 和饭店等行业,投资方会对其子公司进行一系列的技能与知识培训。

3.制度变迁效应。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制度变迁,中国经济制度的变迁主要表现在产权制度的变迁、市场化程度提高、分配格局变化和对外开放程度四个方面。一国经济增长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中实现的,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作用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行为之一,其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变迁。此外,外国直接投资主要来源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为了吸引更多投资,必须改善市场环境,从而促使中国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增长要素,一国通过制度变迁会促进经济增长及发展,从而产生制度绩效。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产生的制度绩效,主要是指它通过影响中国决定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的某些因素,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二)负面影响:内敛效应

1.大部分服务业FDI旨在市场开拓,寻求非交易性活动,并有可能以对外支付的形式进行利润汇出,所以,不仅可能对增加外汇收入无任何作用,反而可能对国际收支造成负面影响。许多跨国公司通过利润转移方式来进行逃税,从而严重干扰了东道国的市场秩序。20世纪90年代后期,跨国企业逃税一年高达3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近年中国财政收入的二十分之一。六成以上的外企存在非正常亏损,虚亏实盈。目前中国40多万家外资企业,年亏损金额逾1200亿元,但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外企通过各种避税手段转移利润,造成账面上大面积亏损。

2.东道国相关行业受到很大冲击。在东道国原有的高度保护下,诸如银行、电信、旅游等行业,其国内市场是非完全竞争的,甚至是垄断的,因而适应市场的能力和提高竞争优势的自身能力有限。随着外资在这些行业的进入,东道国国内原有企业从资金、 经验 、技能和创新方面都受到巨大挑战。跨国公司往往凭借其资金雄厚的优势大规模收购当地同行业企业甚至龙头企业及其原有品牌,从而在当地形成技术、品牌、市场和产业垄断。这种情况在我国的许多行业都存在,有些还十分突出,不仅严重压抑了民族产业的发展,而且在形成品牌市场垄断后还会侵害消费者权益,对我国的经济和产业安全都构成严峻挑战。

3.外资服务机构将与东道国本地企业更加激烈地争夺人力资源,其工作条件与薪酬状况可能导致大批优秀人才流向外资企业,这样对本地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困难。以金融业为例,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大量中资银行的骨干跳槽或被高薪聘请去外资银行,这对于发展不够完善的中资银行来说带来的风险和压力是双份的。

4.服务业FDl可能带来三方面的风险。如果东道国政府管理控制不善,缺乏有效的 规章制度 ,有可能在体制方面带来严重的本国经济动荡;如果在管理公用事业和私有化时缺乏有力控制,有可能导致私人垄断;此外,因为各国在社会 文化 背景上差异极大,外资在这些领域的运作容易造成冲突和伤害。

二、我国服务业的对策

中国在2000年到2002年间服务业FDI的平均流入量为亿美元,2002年存量为亿美元;服务业占2002年FDI总流入的,占总存量的;我国将履行入世承诺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因此在吸引更多的服务业FDI上有很大潜力,并且,我国服务业的“走出去”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这种“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进程中,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前提下,我们应该科学地分析环境,建立和强化自己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服务业FDI所产生的正向效应,同时提高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水平和能力。

1.进一步提升国内服务业产业结构,提高承接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的能力。

根据产业投资的一般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资主体的等量资本投资在与母国产业发展结构水平相同或较高地区比投资在产业结构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可能获得更高的收益。就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而言,由于国际服务业的结构朝着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因而只有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国家(地区)才能为国际直接投资提供更高的收益,也才能吸引更多的国际直接投资。鉴于中国目前服务业结构水平较为低下,餐饮、商业零售、交通运输等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仍然占据主体地位,现代服务业如电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比重偏低的状况,无论就中国今后自身产业结构调整而言,还是就吸引更多的国际直接投资而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不断优化服务业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都是十分必要的。提升国内服务业产业结构,提高承接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的能力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优先发展信息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支持国民经济高效运行的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中介服务行业,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体育等需求潜力大的行业。这些都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只有充分发展这些行业,才能形成高水平、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结构体系。

二是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服务业国际产业转移。一般而言,国际产业转移有项目外包、业务离岸化、外商直接投资三个层面,具体形式包括新设投资、收购兼并、风险投资等。服务业国际产业转移也不例外。我们应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支持中国企业承接国际项目外包,有关部门要为国内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咨询服务,引导其积极参与国际项目外包市场,承接外包项目,与外国服务企业进行有效合作;允许并鼓励境外投资者通过并购等方式对中国进行投资,培育有利于吸纳并购投资的制度环境,为服务业跨国公司参与企业的改组、改造创造有利条件。

2.尽可能地利用FDI的外溢效应,努力减少内敛效应。

外溢效应是否容易实现取决于东道国公司从事投资和学习吸收外国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和动机。外资不仅带来了丰富的资金、技术、知识,通过外资在中国的运作和培训,可以学习到先进的专业技能、营销理念以及科学的管理经验。其间接效应有二,一是服务于我国的制造业发展,二是为我国的服务业发展树立典范。中资企业可以尝试加入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参加到它们的产业链和本土化进程中,获得提高自主研发与创新的能力。

建立健全国内的机构和机制,监控外资在中国的发展,减少内敛效应。联合国贸发会议认为,发展中国家有必要对服务业吸收外资持谨慎态度。因为在一些垄断性的行业(如电信服务)或公用、基础设施中,如果缺乏有效监控,容易发生市场权力滥用的问题,导致私人垄断。此外,跨国公司利用转移价格,也会对国内经济造成损害。在人力资源上,我国政府应该加大 教育 投资,提升人才的总体水平,同时改革户籍和人才管理制度,减少人才流动的成本,不仅为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提供人力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与中资企业争夺优秀人才的优势,保证中资企业充足的人力资本、知识积累和技术创新能力。

3.提高国内服务消费水平,解除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的后顾之忧。

投资所生产的产品能否实现市场出清是影响投资的最终限制性因素。理论上,只有所有产品都能销售出去,实现市场出清,投资才能顺利实现再生产。服务业的投资也不例外。目前中国人均收入水平还不高,城市化进程较慢,城乡差距过大,客观上限制了服务业发展的需求空间;另一方面,由于过去对服务业和服务消费认识上存在某些偏见,把服务业作为非物质生产而忽视其高附加值的特点,把工业化简单等同于工业发展而忽视服务业对产业竞争力提高的支撑作用,过分强调服务业的消费性而忽视其产业性,造成对服务业发展长期重视不够,服务消费在低水平徘徊。国内一些服务业得不到发展,外资引不进来,与缺乏市场需求不无关系。因此,培养居民服务业消费能力,提高国内服务业消费水平,也就成为解除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后顾之忧、吸引更多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姜志美.当代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新趋势与我国的对策[J].经济纵横,2006,(9)

[2]赵书华,宋征.服务业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分析[J].国际贸易探索,2006,(1)

[3]Daniels, lndustries in the world World Economy,BlaekwelI oxford USA,1993

[4]Zhang,Kevin H.(1999).“How does FDI interact with economic growth in a large developing country?The case of China”.Economic Systems,23(4).291-303

一、服务业投资壁垒的界定

按照《与贸易有关的投资 措施 协定》(TRIMS)的规定,投资壁垒是指为了促使外国投资者达到某种业绩标准而采取的措施,包括投资准入壁垒、投资经营壁垒和投资退出壁垒。TRIMS所指的投资壁垒仅限于扭曲国际货物贸易的投资措施。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把外国直接投资(FDI)壁垒分为市场准入限制、所有权和管理限制以及运营限制三大类。因此,一般来说,投资壁垒主要是东道国政府设置的、对外国企业在本国的投资行为有障碍作用的政策措施,也就是说,凡是直接或间接地使外资企业增加生产或销售成本的政策措施,都有可能被外国服务厂商认为属于投资壁垒。

迄今为止,对于服务业投资壁垒还没有一个具体的国际多边协定对其进行明确界定,但是在许多国际和区域性贸易协定中所规定的投资措施实际上就是服务贸易中的投资壁垒。本文主要针对中国服务业中政策性投资壁垒的演变过程讲行分析。

二、中国服务业投资的开放过程

(一)严格限制准入:1979~1987年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外开放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开放模式,因此实行国际上先工业后服务业的开放路径。该阶段是中国利用外资的起步阶段,初步建立了管理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框架,创造了基本的投资环境,制定并颁布了管理FDI的法律法规,形成初步的FDI政策框架,实行区域性的FDI优势政策,对FDI准人的行业进行严格限制等。在此期间,允许准入的行业主要在制造业部门,服务业总体的投资壁垒非常高,但在旅游、房地产和餐饮服务业部门对外资的限制相对较松。1987年底,原国家计委颁发了《指导吸收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把外商投资项目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四类,其中对外资准人领域做了较大的限制,服务业的对外开放还没有提上议程,禁止性和限制性投资壁垒都很高。

(二)跟随性发展:1988~1995年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中国的投资环境逐步规范改善,但对外开放的部门依然集中在第二产业,对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没有明显的放松,投资壁垒依然较高。大多数服务部门,特别是生产者服务部门还没有对外资企业开放。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下列行业禁止设立外资企业:(1)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2)国内商业、对外贸易、保险;(3)邮电通信;(4)中国政府规定禁止设立外资企业的其他行业。第五条规定,下列行业限制设立外资企业:(1)公用事业;(2)交通运输;(3)房地产;(4)信托投资;(5)租赁。可以看出,禁止性和限制性部门主要集中在服务业。虽然对外资企业所作的出口规定及其对出口比率的限制作了根本性变更,从过去的70%下降到40%,但是由于服务业的投资壁垒很高,这些规定对服务业利用外资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激励作用。

1992~1995年是中国外商直接投资自由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但该阶段主要是放松第二产业的投资壁垒。对服务业而言,一方面由于重工业、轻服务业的思想存在,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还没有受到重视;另一方面,由于认为金融、电信、交通运输等服务业属于自然垄断部门,不适宜对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开放,因此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1995年,中国重新发布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同时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项目具体化,除此之外,皆为允许对外开放的领域。《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成为指导外资进入的重要法律文件。

(三)逐步降低:1996-2001年

1995年底到2001年11月15日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关键阶段。随着中美双边关系的发展和高层互访,中国政府代表团权限增大,关键时刻政治决断,1999年和美国达成双边协议,清除了中国人世的主要障碍。之后,中国又和欧盟就中国人世达成一揽子协议。这些谈判的障碍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关税减让和服务贸易开放领域和开放程度。在此期间,中国颁布了一批新的涉外法律法规,其中一些就是专门针对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例如,2001年8月14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发布《外商投资租赁公司审批管理暂行办法》,允许投资性公司为国内企业提供相关技术培训。但要求只能采用合资或合作形式,设立外商投资租赁公司,应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租赁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促进中国租赁业的发展,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0年6月23日,卫生部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联合发布了《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对在中国中、西部地区或老、少、边、穷地区设立合资医院的条件适当放宽。此外,相关部门还发布了《中外合资对外贸易公司试点暂行办法》、《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试点办法》、《外商投资铁路货物运输业审批与管理暂行办法》、《外商独资船务公司审批管理暂行办法》等。通过公布这些规定,允许外国投资者以合营方式从事铁路货物运输;扩大了投资者在中国从事医疗机构、租赁、船务公司等行业可以拥有的股权和管理经营权。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在1997年再次修改,使得对外资开放的行业和部门大幅度增加,许多新的领域逐步开始向外商开放。例如,在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矿产开发等行业,许多国家视为涉及本国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领域,中国将其列入了鼓励类的外商投资行业。最引人注目的是对银行、保险、外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零售商业等服务行业有限度的开放,此举走在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完全禁止外国投资的行业已经比较有限,其中服务业主要是新闻业和广播影视业。

在该阶段,中国也开始认识到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出于人世谈判中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压力,开始放松对服务业的管制,降低对服务业利用外资的限制。

(四)严格遵守入世承诺:2002~2006年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世贸组织的一员。在人世法律中,中国对服务贸易作了相当大的承诺,其中绝大部分是针对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按照人世承诺,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在商业、外贸、运输、医疗、教育、金融、保险、电信等各类中介服务等服务贸易领域进一步放宽对外商投资的限制,使外商在更广阔的层面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作用。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制定或修改了《外商投资电信 企业管理 规定》、《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等,加强对服务业开放的管理。

为适应加入WTO的需要,

2002年3月11日又重新修订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的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在投资准入方面进一步开放。主要变动如下:一是将鼓励类目录由186条增加到262条,而限制类目录则由112条减少到75条,大幅度放宽了行业准入限制,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将原先禁止外商投资的电信、燃气、热力、供排水等城市管网建设首次列为对外开放领域。二是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领域开放度,如外资银行、保险、证券、基金、金融、商业、外贸、运输、旅游、法律服务、会计审计、音像制品、外商商业特许经营、直销经营等行业,均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在开放的地域、数量、经营范围、股比要求上做出了更为宽松的规定,使得服务贸易成为新的外国直接投资热点。与此相适应,在外商投资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体系构建方面,有关建筑、会计服务、教育、商业、物流、医疗、教育、民航等行业的市场准人规定及相关法律规范正在制定中。2004年,国务院根据发展需求,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行第五次修订,进一步缩小服务业限制和禁止的范围。

(五)全面降低:2007年至今

2006底人世过渡期结束,中国全面履行了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承诺。随后,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也于2007年12月1日起生效。在服务业领域,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在全面落实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同时,积极稳妥扩大开放,增加承接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等鼓励类内容;减少限制类和禁止类条目,将原限制外商投资的货物租赁、货运代理、外贸公司等调整为允许类条目,将原禁止外商投资的期货公司、电网建设和经营列为对外开放领域;对金融业外资投资限制尺度有所放宽,鼓励类包括银行、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货币经纪公司;保险公司(寿险公司外资比例不超过50%);证券公司(限于从事A股承销、B股和H股以及政府和公司债券的承销和交易,外资比例不超过1/3);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外资比例不超过49%)以及保险经纪公司和期货公司(中方控股)。但对部分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性和敏感性行业,对外资开放较为谨慎。

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标志着中国服务业进入对外资企业全面开放阶段,投资壁垒进一步降低。但是,为了抑制房地产泡沫,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房地产业列人限制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以规范对房地产市场的管理。

三、政策启示

从中国服务业投资壁垒的演进过程来看,中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是渐进发展的。投资壁垒的设置既与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相关和国家产业政策相关,也与国际压力(如人世谈判)相关。目前,中国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依然存在较多限制。随着人世过渡期的结束,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自由化将面临进一步的压力与挑战。在全球服务业外商投资自由化的背景下,政府有两个策略选择:对外逐步降低投资壁垒和对内促进服务业竞争。

(一)对外降低投资壁垒

在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降低服务业投资壁垒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不能回避的问题,但是鉴于降低投资壁垒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及部分服务部门在国家政治、经济与文化安全中的重要地位,东道国不会盲目降低投资壁垒。迫于国际压力,开放是必然的,但不是一蹴而就。由于不同的服务部门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因此在设置投资壁垒时对不同的服务部门应该选择不同的投资壁垒。对于发展较成熟的服务业部门,可以选择较低的投资壁垒;而对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的部门,可以选择较高的投资壁垒。对于不涉及国家安全的服务部门,可以选择较低的投资壁垒;而对于涉及国家安全的服务部门,则可以选择较高的投资壁垒。并且,对同一个服务部门,可以时间作为自由化的控制手段,在不同的时间选择不同的投资壁垒。在该部门竞争力比较弱的时候,选择较高的投资壁垒;当该部门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时,就可以选择较低的投资壁垒。可见,中国可以通过投资壁垒的灵活控制,有步骤、有计划地对外资开放本国的服务业市场。在每一阶段,都要选择最具有竞争力的部门首先开放,对于那些不具备开放条件的部门,要创造以后能够开放的条件。

(二)对内促进服务业竞争

中国服务业垄断程度高,市场竞争严重不足。中国在对外开放的同时,要打破国内服务业的部门垄断,降低市场准入壁垒,依靠国内服务行业自身竞争促进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水平。虽然促进服务业国内竞争会使本国服务生产企业的生存压力加大,但本国的服务消费者或使用者(比如服务作为商品或其他服务生产中间投入时)将因为服务价格的下降而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时,鼓励竞争将有利于本国服务业发展,同时抑制外资企业在本国市场上的扩张。因此,东道国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促进除涉及国家利益不宜对外开放外的其他服务部门进行充分竞争,并把促进竞争当作推动本国服务业发展的长期战略。

浅谈服务业对外投资论文相关 文章 :

1. 中国服务贸易论文

2. 浅谈国际经济贸易毕业论文

3. 国际服务贸易论文

4. 试论厦门市现代服务业的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路论文

5. 浅谈中国贸易政策论文

服务贸易论文参考文献

服务贸易论文有哪些参考文献可以参考的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服务贸易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1] 钟毓卓. 中外合作办学研究[D]. 天津大学 2008

[2] 张漾滨. 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合作办学问题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 2008

[3] 李勇军. 现代公司的本质:营利性、赢利性抑或盈利性--基于词义辨析与营利性内涵的分析[J]. 北方法学. 2010(04)

[4] 付树林. 非居民税收工作有关问题探讨[J]. 涉外税务. 2010(04)

[5] 徐洁. 宁波大学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6] 税兵. 非营利法人概念疏议[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7] 马强等撰,赵中孚主编.商法总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8] 孔峰,李志文. 浅析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法律性质[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9] 税兵. 民办学校“合理回报”之争的私法破解[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08(05)

[10] 郭健威. 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1

[11] 潘起波,范永辉. 论中外合作办学相关法律问题的完善[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12] 王德广. 发达国家国际间合作办学的特点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3(03)

[13] 张蕾,杨艳,张淑玲. 中外合作办学实践中的`法律问题及法律建议[J]. 高等教育研究. 2001(03)

[14] 王一兵.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趋势与战略选择[J]. 教育发展研究. 1999(02)

[1] 李珊珊. 我国涉外网络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研究[D]. 北京化工大学 2012

[2] 刘峨. 论我国海洋环境侵权的法律适用[D]. 北京化工大学 2011

[3] 聂萼辉. 中国留学生回流的技术外溢效应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4] 杜文睿. 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职业化研究[D]. 天津大学 2014

[5] 赵少钦. 在昆高校越南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状况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 2013

[6] 张晓. 论我国绿色贸易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D]. 北京化工大学 2011

[7] 刘志松. 我国国际私法对弱者利益保护的研究[D]. 北京化工大学 2011

[8] 汪超. 外国留学生演唱中文歌曲的问题及对策[D]. 福建师范大学 2014

[9] 李萌. 创业型留学归国人员满意度及人才引进对策研究[D]. 天津大学 2014

[10] 赵瑞. 日本第三高等学校中国留日学生之研究[D]. 浙江工商大学 2015

[11] 张志群. 加强闽台合作办学学生素质教育管理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3

[12] 王卓.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Based on an Investigation in Chinese Overseas Students in Australia[D].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4

[13] 马菁.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内部质量保障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 2014

[14] 谭舟宇.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立法研究[D]. 北京化工大学 2014

[15] 安仲伟. 中国主权财富基金(CIC)“去主权化治理”路径探究[D]. 北京化工大学 2014

[16] 苏晓敏. CAFTA投资者与东道国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研究[D]. 北京化工大学 2012

[17] 张轩. 中国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研究[D]. 北京化工大学 2010

国际贸易美国增加对欧洲不锈钢废钢的出口量,南非禁止铬矿出口,南非取消不锈钢产品进口关税,首届揭阳五金不锈钢制品博览会今年11月举办。作者:无刊名::市场与信息机构:不详分类:F740 关键词:国际贸易 不锈钢制品 进口关税 出口量 钢产品 博览会 南非国际贸易一、简答题1.假定国际分工前,英国和葡萄牙都生产酒和毛呢两种产品,各自的产量与劳动人数如下表所示;如果国际分工后,两国劳动力的数量不变,则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两国应如何进行国际分工?分工后,酒与毛呢的产量分别为多少?作者:无刊名:河北自学考试机构:不详分类:F740关键词:国际贸易 国际分工 比较优势理论 劳动力 简答题 葡萄牙 产量国际贸易印度有关机构建议继续对美日不锈钢征收反倾销税;2005年8月美国不锈钢进口量上升3%;2005年第四季度南非铬铁价格谈判延长。作者:无刊名::市场与信息机构:不详分类: 关键词:印度 不锈钢 反倾销税 美国 进口量 铬铁 市场价格国际贸易欧洲钢铁工业联盟对中国不锈钢提起反倾销诉讼;2007年欧洲进口中国不锈钢数量趋势尚未明朗;五矿钢协声明:中国出口钢材未损害欧钢企;广东新会区不锈钢制品出口增长35.9%;德国政府表示支持欧盟对中国钢材启动反倾销程序作者:无刊名::市场与信息机构:不详分类:F740关键词:国际贸易 不锈钢制品 钢铁工业 德国政府 反倾销 中国 新会区 欧洲国际贸易欧盟电子垃圾法规出台中国百亿美元出口犯难 美国可能因盗版问题制裁中国 菲旅游贸易合作重点瞄准中国 中国对原产美韩荷的三元乙丙橡胶进行反倾销调查 作者:无刊名:当代经理人机构:不详分类:F832 F752关键词:中国 旅游贸易 出台 美元 国际贸易 反倾销调查 出口 制裁 盗版问题 欧盟国际贸易欧盟未来9个月暂停对中国钼铁产品征收反倾销关税;上海克虏伯10月份不锈钢出口量情况;原料价格上涨 日本12月份不锈钢出口价格上涨;韩国近期对中国出口以430冷轧料为主。作者:无刊名::市场与信息机构:不详分类:F740关键词:国际贸易 价格上涨 出口量 不锈钢 反倾销 中国 关税 征收国际贸易美国不允许终止来自4个国家不锈钢棒材产品的反倾销税美国商务部基于一项快速的“日落评审”做出决定,将不允许终止来自4个国家不锈钢棒材产品的反倾销税。不过,据了解,在今年后期,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可能会以最终的伤害判决而推翻这一决定。作者:无刊名::市场与信息机构:不详分类:F740关键词:国际贸易 反倾销 不锈钢 商务部 美国 委员会 产品 棒材国际贸易作者:无刊名:当代经理人机构:不详分类:F752关键词:中国 鱼 虾 袜子 家禽 出口 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太钢继续上调出口韩国的不锈钢价格;韩国可能对中国不锈钢采取反倾销措施;俄罗斯对进口不锈钢管展开安全调查;日本将取消高碳铬铁进口关税 最快2008年4月实施;欧盟开始对中国钢材进行价格调查.作者:无刊名::市场与信息机构:不详分类:F740关键词:国际贸易 不锈钢管 进口关税 价格调查 安全调查 高碳铬铁 反倾销 俄罗斯国际贸易电解铝铁合金出口退税取消,土耳其将我42类纺织品列入特保广度深度超美国,洋酒关税大降国产葡萄酒价格全面松动作者:无刊名:当代经理人机构:不详分类:关键词:国产葡萄酒 洋酒 国际贸易 出口退税 关税 取消 电解铝 广度 深度 美国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然而,按照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要求,很多刊物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2007年8月20日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研讨会”决定,2008年起开始部分刊物开始执行新的规范“综合性期刊文献引证技术规范”。该技术规范概括了文献引证的“注释”体例和“著者—出版年”体例。不再使用“参考文献”的说法。目前这两类文献著录或引证规范在中国影响较大,后者主要在层次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得到了应用。⑴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为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适用于“著者和编辑编录的文后参考文献,而不能作为图书馆员、文献目录编制者以及索引编辑者使用的文献著录规则”。⑵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⑶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专著M ; 报纸N ;期刊J ;专利文献P;汇编G ;古籍O;技术标准S ;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 ;录音带A ;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乐谱I; 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 ;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

[1]金雯飞,刁化功. 浅谈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J]. 现代经济探讨,2001,(12). [2]梁峰.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 北方经济,2010,(3). [3]李宝杨. 浅析GATS对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影响[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04,(4). [4]蒋庚华,张曙霄.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失衡问题分析[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5]李仲广.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潜力惊人[J]. 中国经贸,2011,(2). [6]李小牧.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1985—2004年的国际收支分析[J]. 国际贸易,2006,(10). [7]林贤瑛.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现状及法律对策[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4). [8]齐述丽,俞会新.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 对外经贸实务,2009,(2). [9]梁峰.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2010. [10]王志伟. 中美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及启示[J]. 对外经贸实务,2009,(11). [11]王瑞. GATS对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影响的法律研究[D].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2007. [12]刘伟.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产业竞争力研究[D]. 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 [13]曾宪梅,江河. GATS框架下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 [14]马骊.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入世承诺研究[D]. 西南政法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2003. [15]余彬.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2008. [16]孙夏. 提升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D]. 河海大学: 河海大学,2007. [17]姜义茂,刘慧芳,李俊. 中国旅游服务出口国际竞争力探析[J]. 中国经贸,2006,(11). [18]王岩. 浅析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06. [19]赵冬东.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20]林沛泉.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21]阮德寿. 越中旅游服务贸易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2008. [22]韩燕.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分析[D]. 兰州商学院: 兰州商学院,2009. [23]谭鹏成. 关于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流量变化的研究[D]. 江南大学: 江南大学,2009. [24]陈科. 贸易自由化下的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D].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2008. [25]肖小文. 论CAFTA《服务贸易协议》与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J]. 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08,(11). [26]蒋庚华,张曙霄.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失衡问题分析[A]. 李小牧,钱建初.中国商务出版社(China Commerce and Trade Press)[C].: 中国商务出版社(China Commerce and Trade Press),2010:. [27]谭鹏成. 入境旅游:基于福利恶化型增长视角的分析[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12). [28]陈昊.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与服务贸易总协定[J]. 沈阳大学学报,1997,(4). [29]何伟,江旸.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策略分析[J].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30]周经,吕计跃.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2008,(4). [31]陈科.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竞争力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09,(12). [32]李璐.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D]. 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2006. [33]蒋庚华,张曙霄.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地区差距与地区经济差距的关系[J]. 经济问题,2011,(3). [34]汪志伟. GATS框架下中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立法完善[J]. 黄山学院学报,2006,(6). [35]孙夏. 提升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 [36]冯姝姝. 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研究[J]. 生态经济,2007,(10). [37]李小牧,宋玮玮.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收支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生产力研究,2008,(23). [38]周经娟,万红光.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39]张汉林,樊莹. 景美更需服务好——服务贸易总协定与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J]. 国际贸易,1997,(2). [40]梁峰.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空间集聚特征分析[J]. 经济论坛,2010,(3). [41]周广威.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D].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2010. [42]史玉江.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河北大学: 河北大学,2008. [43]林贤瑛. WTO《服务贸易总协定》对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影响及法律对策[D].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2005. [44]文斐婧,王柏彬,逄忠臣. 我国入境旅游服务贸易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1,(6). [45]苏科五,李明星. 中国与东盟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1990~2006[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46]冯建栋.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现状及其前景与对策分析[J]. 中国商贸,2011,(9). [47]李桂香.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宜春学院学报,2011,(3). [48]曾兴.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J]. 才智,2009,(23). [49]王永玲,希冷洛.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浅析[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50]徐军.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及其对策[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1] 戴凡. 旅游持续发展行动战略[J]旅游学刊, 1994, (04) . [2] 田道勇. 浅谈旅游可持续发展[J]人文地理, 1996, (02) . [1] 马钊. 泰安城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 [2] 杨晓瑜.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中的入境旅游发展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 2001 . [3] 徐柯健. 四川海螺沟冰川公园旅游资源特色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 2002 . [4] 李娴.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八美生态旅游区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探讨[D]成都理工大学, 2004 . [5] 李雄华. 可持续旅游资源保护制度体系建设的研究[D]中南林学院, 2003 . [6] 吴书光. 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5 . [7] 李建华.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森林旅游资源可持续经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6 . [8] 潘夏宁. 我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分析与评价[D]广西大学, 2006 . [9] 王震. 山东省海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与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 2006 . [10] 吴永红.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风景区保护性规划[D]兰州大学, 2007 .

服务贸易论文著作文献

RENMINBI CONTROVERSIESMorris GoldsteinNo topic in international monetary economics has probably been more debated over the past three years than what should be done about China’s currency regime and about the exchange rate for the renminbi (RMB). In this article, I take up three questions that are at the center of the current debate, namely:① Is the RMB undervalued and, if so, by how much?② Would an RMB appreciation of 20–25 percent be particularly harmful for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for its domestic financial stability? ③ Was the July 21, 2005, currency reform a large or tiny step forward?⑴Is the RMB Undervalued?Among the many approaches available for estimating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s, I prefer two: the “underlying balance” approach and the “global payments” approach. In both cases, I am going to assume that no wholesale change occurs in China’s capital-account regime over say, the next three years.⑵ Under the underlying balance approach, one asks what level of the 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that is, the trade-weighted average of nominal exchange rates adjusted for inflation differentials between the home country and its trading partners—would produce equilibrium in the home country’s balance of payments, where equilibrium means an “underlying” current account position that is approximately equal (and opposite in sign) to “normal” net capital flows. Suppose we take the average of China’s capital account balance over the 1999–2002 period—a surplus equal to percent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as a rough estimate of its normal net capital flows.⑶ China’s capital account surplus in 2003 and 2004 was much larger than that—on the order of 7–8 percent of GDP—but much of that appears to have been driven by speculative capital inflows, induced primarily by an expected appreciation of the normal net capital flows are in surplus by percent of GDP, equilibrium then calls for an underlying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equal to percent of GDP. The “underlying current account” can be defined as the actual current account balance adjusted for two factors: cyclical movements in the economy that make the demand for imports unusually high or low, and the lagged trade effects of earlier exchange rate changes that are not yet visible in the published statistics. China’s actual, overall current account surpluses in 2003 and 2004 were and percent of GDP, respectively. The underlying current account surplus was undoubtedly higher than the actual ones in those two years because the overheated state of the Chinese economy was pushing the demand for imports way up and because the real, trade-weighted value of the RMB depreciated during that period, suggesting positive trade-balance effects in the pipeline (see Goldstein 2004). Without pretending to undue precision, the underlying current account surplus in 2003–2004 was probably in the neighborhood of –5 percent of GDP. China’s actual global current account surplus in 2005 was much larger still. Based on official figures just recently released, the actual current account surplus last year was percent of GDP. The underlying surplus would be somewhat lower because domestic demand growth slowed in China last year—reducing the growth of imports— and because the RMB appreciated in real, trade-weighted terms in 2005.⑷ Nevertheless, the underlying current account surplus in 2005 was likely on the order of 5–6 percent of GDP. The foregoing implies that China’s current account balance needs to deteriorate by a whopping – percent of GDP to restore equilibrium to its overall balance of payments. If one does some simulations with a small trade model to calculate what size real appreciation of the RMB would generate such a large negative swing in China’s current account—using a range of plausible price elasticities, giving due consideration to how the high import content of China’s exports affects its export prices, and making alternative assumptions about the second-round feedback effects of income changes on the demand for imports—the answers tend to congregate in the 20–35 percent range.⑸ Note again that this estimate of undervaluation of the MB is not dependent either on the large speculative capital inflows of recent years or on China’s large and rising bilateral trade surplus with the United second complementary approach, the global payments approach, asks what role RMB adjustment should play in the correction of large existing payments imbalances around the world—not just in China. Here, the elephant in the room is the large . current account deficit—running at about percent of GDP in 2005 and threatening to go higher over the medium term (see Cline 2005). An analysis of . external debt dynamics suggests that a deficit only about half that size is likely to be sustainable. As argued by Mussa (2005) and others, one key element in any effective strategy to correct the . external imbalance, while simultaneously sustaining healthy global economic growth, is a further depreciation in the real trade-weighted dollar from its current level—on the order of 15–25 percent.⑹ Emerging Asia plus Japan account for about a 40 percent weight in the trade-weighted dollar index. Whereas the euro, the Canadian dollar, and the Australian dollar, among other market-determined exchange rates, have shown strong (real effective) appreciations during the first wave of dollar depreciation (since February 2002), the Asian currencies—with the notable exceptions of the Korean won and Indonesian rupiah—have either appreciated only slightly (., Thai baht and the Indian rupee) or have actually depreciated.⑺In some cases (the Malaysian ringgit, the Japanese yen, and the Taiwanese dollar), the depreciation has been large despite sizable current account surpluses. If the Asian currencies do not lead the way in the needed second wave of dollar depreciation, either the resulting overall depreciation of the dollar will be too small, or the burden of appreciation will fall heavily on economies where a further large appreciation would not be warranted by their economic circumstances (see Goldstein 2005).⑻ Under the global payments approach, China is a prime candidate for significant real currency appreciation: it has experienced massive reserve accumulation equal to 10 percent of GDP over each of the past three years; its real, trade-weighted exchange rate has depreciated over this period; and it has now recorded 10 successive quarters of 9 percent plus economic growth. Moreover, an appreciation of the RMB would likely induce some appreciation in some other Asian currencies. To sum up, the message I take away from these approaches to assessing the equilibrium value of the RMB is that it remains significantly undervalued on a real, trade-weighted basis— on the order of 20– 35 percent.⑼A wholesale liberalization of controls on capital outflows could wipe out most of this undervaluation, but the fragile state of China’s banking system makes this policy neither desirable nor likely for the next several years. True, there are other approaches to valuing the RMB (., purchasing-power-parity calculations, structural models of the RMB, and VAR models), and there are other ad hoc adjustments one could make to obtain estimates of underlying current accounts and normal capital flows. None of those approaches, however, yields results persuasive enough and different enough to overturn the large undervaluation verdict.⑽Would an RMB Revaluation Be Bad for China’s Growth and Financial Stability?Many have argued that even if the RMB is undervalued, it would be most unwise to undertake a large revaluation since this could be catastrophic for China’s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well as its social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In this context, some opponents of RMB revaluation emphasize the large-scale and continuing migration out of agriculture, the sizable employment losses in state-owned industries, and the large annual flow of graduates looking for work. Taken together, these labor force trends are said to create irresistible social pressures for rapid economic growth that can only be accommodated with the high export growth emanating from a highly undervalued exchange rate. Still others opposed to revaluation assert that the rigid link of the RMB to the dollar—along with its undervaluation —has served as an essential pillar of China’s domestic financial stability and as a way of encouraging large inflow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hat can compensate for the weaknesses of China’s domestic banking find these arguments against a significant RMB revaluation unpersuasive. Getting the arguments right about 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an RMB revaluation is important because China cannot be expected to undertake an exchange rate policy that is perceived to be counter to its self-interest. Let me offer three observations. First, it is an exaggeration both to equate any significant real appreciation of the RMB with very slow growth and to regard exports as the main driver of China’s growth. Between 1994 and early 2002 the real, trade-weighted exchange rate of the RMB appreciated by almost 30 percent (see Figure 1), yet the Chinese economy grew at an average annual rate of 9 percent and growth never dipped below 7 percent growth in any single year (see Figure 2). True, this large real appreciation of the RMB did not come all at once, but there were individual years in which the appreciation was 8 percent or more (13 percent in 1997 and 8 percent in 2000).⑾Also, the record over this eight-year period demonstrates that the Chinese economy is capable of growing at a robust pace when the real exchange rate is following strong trend appreciation. The export-to-GDP ratio in China is now approaching 35 percent. But as Anderson (2005a) has recently argued,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the Chinese economy is “ export led.” Adjusting for the relatively low domestic content of exports makes China’s “ true” export exposure lower than suggested by the headline export-to-GDP ratio. Anderson (2005a) goes on to argue that one salient characteristic of an export-led economy is that fluctuations in trade growth should be similar to those in broader GDP growth— whereas an economy that relies more on domestic demand for growth would display fluctuations in GDP growth that were considerably smaller than those for trade growth. On this count, Anderson (2005a) finds that while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rade growth has been very similar to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GDP growth for a group of seven Asian economies,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GDP growth has been only about a third as high as that for trade growth in China. In f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DP growth and trade growth in China looks much closer to that in the United States than it does to China’s Asian neighbors.

一般你可以直接去知网里搜相关领域的文章,里面很多参考文献,尤其是EI级别的文章,中英文参考文献都有,现成的。如果你还是找不到,可以百度搜下:普刊学术中心,也有很多参考文献讲解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然而,按照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要求,很多刊物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2007年8月20日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研讨会”决定,2008年起开始部分刊物开始执行新的规范“综合性期刊文献引证技术规范”。该技术规范概括了文献引证的“注释”体例和“著者—出版年”体例。不再使用“参考文献”的说法。目前这两类文献著录或引证规范在中国影响较大,后者主要在层次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得到了应用。⑴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为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适用于“著者和编辑编录的文后参考文献,而不能作为图书馆员、文献目录编制者以及索引编辑者使用的文献著录规则”。⑵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⑶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专著M ; 报纸N ;期刊J ;专利文献P;汇编G ;古籍O;技术标准S ;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 ;录音带A ;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乐谱I; 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 ;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

我的是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很有用 《国际服务贸易》 李小牧电子工业出版社 《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与规则》何茂春 世界知识出版社 《国际服务贸易》程宪 程大中高等教育出版社 《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对外贸易研究》王文举 安广实 经济日报出版社 《国际服务贸易》汪素芹 机械工业出版社 《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贾建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动因分析》 刘绍坚 《国际服务贸易》张汉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服务业跨国转移的趋势、影响及对策》 王子先,王雪坤,杜娟. 《国际服务贸易》 饶友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际服务贸易》 程宪立信会计出版社 《国际服务贸易》 刘东升 中国金融出版社国家统计局 () 《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 Trade Statistics. 2000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