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研究网络主播行业论文

发布时间:

研究网络主播行业论文

关于网络直播的论文

现在网络直播行业火热,出现了主播平台、网红等新名词。在此,我为大家准备好了关于网络直播的论文,一起来学习吧!

摘要: 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途径,近两年来成为一种大热的现象,笔者以主播和观众两个群体为切入点,分析了网络直播参与者背后的心理动力,发现主播和观众在互动中主要受自我表达欲望的驱使。并在最后讨论了如何引导网络直播健康发展,从而消减其对参与者心理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 网络直播;自我表达;卷入度;孤独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所谓的网络直播应运而生。通过在现场架设独立的信号采集设备(音频+视频)导入导播端(导播设备或平台),再通过网络上传至服务器,发布至网址供人观看。其又可分为“表演性质的网络直播”和“实录性质的网络直播”,前者常见的就是各类主播通过镜头唱歌、模仿、脱口秀以及动作表演等,而后者则是各类会议、活动或事件的网络直播。网络直播无疑是近期的热点之一。直播平台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直播内容也已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观众们总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在线直播平台数量接近200 家,网络直播平台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两亿。其中大型直播平台每日高峰时段同时在线人数接近400 万,同步进行直播的房间数量超过3000 个[1]。本文主要探讨“表演性质的网络直播”参与者背后的心理动力。

一、网络主播的心理动力分析

直播网站由用户创建内容(User-Gennerated Content,UGC),成为网络主播的门槛非常之低,只需要简单的摄像头与麦克风,“主播”们即可创建自己的“房间”(类似于聊天室),向观众实时分享自己的生活。

主播们以观众的“礼物”来获取报酬,但经济报酬绝不是主播们进行“表演”的唯一动力。据笔者访谈的一位网络主播表示,“每当系统提示有新观众进入我的房间,就会觉得自己更加受到关注”,这一心理状态很具代表性。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的个体自我呈现方式,其用户也大多数以青少年为主,这一群体普遍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倾向于积极寻求社会认同,引起他人关注[2],网络直播给了他们展示自我的平台。较之文字表达为主的社交渠道――如微博等,直播的方式更加直观,自我展示的方式更为立体多样,因此受到欢迎。

除去以网络直播为生的专职主播,直播平台上还存在着大量的“业余”主播,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普通的社会角色,如学生、白领、工人。但在直播平台上,很多主播在“粉丝”的关注中感到自我价值获得了提升,有被访谈的主播声称,“坐到摄像头前,我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仿佛突然由龙套变成了主角。”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自我实现”视为人的最高需求,而对于一些主播来说,通过网络直播能够或多或少地实现自我。

此外,在现实生活中,自我展示失败可能会造成自尊心下降等不良后果,但在网络直播中,这些失败的压力很大程度上被消解了。已有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匿名情况下人们的言谈和行为会超越平时的规范[3]。而主播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沟通大多数情况下是匿名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直播的参与者更加自由开放地讨论某些话题,同时越轨行为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开放性出现,比如某些主播在直播时打色情擦边球,或表演一些猎奇的内容。

二、观众的心理动力分析

首先,网络直播中主播与观众的互动形式提升了观众的心理卷入度。卷入度(involvement)这一概念最先由学者库拉格曼(Herbert,)提出,也翻译为“参与度”,在传播效果的研究中是一个重要的指标[4]。一般认为,观众的卷入度越高,传播效果就越好。在一个典型直播场景中:主播主动热情地向新进入“房间”的观众打招呼,也会点名向赠送“礼物”的粉丝表示感谢,并满足其一些表演要求,如演唱指定的歌曲。在这里观众不再是单纯的旁观者和内容消费者,而是与主播一起构建直播内容。这种“共同决定”的形式能够调动观众的参与热情,提升观众的注意力,最终使观众更深入地卷入到直播中去。

其次,网络直播中传递的信息容易吸收,减轻了人们的认知资源负担。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获得知识变得极其简单,只需要耗费极少的认知资源,人们就能即刻获得想要的信息,因此大多数网民面对网络传播的信息常常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记忆。网络直播的形式恰好满足了这一需要:主播形象立体生动,大多用口语传递内容。对于观众来说,欣赏和参与网络直播消耗的精力非常之少,又有足够的娱乐性来排解无聊感。

再次,观众能够察觉到其他人的存在,这有效地排解了孤独感。网络直播的“房间”大多会标示观众人数;在主播表演时,观众之间也能进行一些交流,这些设置都能够让观众产生一种群体归属感。对共同主播内容的兴趣,也能使爱好相似的观众聚集到一起,以产生更多的话题。因此虽然有些直播非常无趣,有时却能聚集起大批的观众对其进行评论。这种集体评论(网络称之为“吐槽”)模式既满足了观众的表达欲望,这些评论反之成为了直播内容的一部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最后,网络主播对自身生活的袒露,满足了观众的窥探欲望。精神分析学家卡伦霍妮曾指出,人一生下来就处于一个看不见、充满敌意的'世界里,有着不安全的恐惧,这种不安全感又导致了焦虑。所以,“窥探欲”属于某种自我保护的需要,也可以说是人类的本能。在网络直播出现之前,窥探别人的生活有悖于社会道德伦理,因此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但网络直播将窥探上升为光明正大的行为,主播们直播自己吃饭,逛街,甚至睡觉,这些原本属于个人私密的内容对观众来说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三、结语

虽然主播与观众参与网络直播的动力并不相同,然而双方的互动却构成了网络直播的核心,观众对主播表演的内容做出积极或消极的回应,而主播会更加频繁地表演观众喜闻乐见的“情节”。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时的反馈对强化行为至关重要,而直播平台能够保证观众和主播之间的反馈是即时有效的,双方的互动也促进了直播行为的持续。

网络直播的出现,满足了参与者的心理需求,但其野蛮生长很容易出现乱象,截止目前,已有多起关于网络直播的负面新闻出现[5]。直播本是为追求个性化的声音而出现,但当观众开始盲目追捧主播,主播开始盲目讨好观众,就会陷入到所谓的“群体迷思”中去。

因此,在需要外部监管的同时,主播与观众也应维持良性的互动;主播以自己的才艺去吸引观众,而非哗众取宠,观众对不健康的直播内容应及时举报,而非拍手叫好,双方共同构建出健康的直播环境,才能促使网络直播这一新兴事物持续发展。(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苏红宇.网络直播:烧钱背后危机四伏.经济[J].2016(16):50-53

[2]赵亮.青少年学生的网络心理表现及其疏导.教学与管理[J].2012(36):61-62

[3]王礼申.去个体化效应――群体偏差行为的心理学解释.科协论坛[J].2009(6):72

[4]胡晓云,徐芳.关于卷入度(involvement)问题研究的追踪溯源.广告研究[J].2006(1):22-26

[5]张F.热闹的“网红”:网络直播平台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中国记者[J].2016(5):64-65

今天有2位好友告诉我,一个对我说她自己网恋了。还有一个对我说,和我分手的那个人要和我复原。先恭喜那个网恋的人,开心点,祝幸福吧。后面那个我劝她不要回头了,不知道自己劝的对不对。多少次走进房间,看见桌子上一把把锁,一对对男女在里面,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私聊,有人把这个叫做开房间,呵呵。男女之间在一起时间长了,渐渐的开始彼此相互吐入点心里的声音,让彼此互相安慰也好,互相劝解也好。随时间的点点增加,爱在这里萌芽了,终于有一天有一方鼓起勇气对那个对方说出了心里的话。我想问你,在你鼓起勇气对对方说爱的时候,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你有做好爱的准备?你有想到过她的感受吗?你又能给她点什么?网络虚拟,人海穿梭,你和我有缘能够认识其实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为什么不去好好珍惜这友情,硬要把她化成爱,让彼此在爱过后受伤,让彼此去痛。呵呵,或许你会说为什么你就这么悲观,事情总有好的一面的时候。不错,确实有些人走到了终点,但更多的是在网上的离去,对着显示器流下泪,我一直认为自己不是前一个,因为我不是幸运儿。所以自己不网恋,只在网上做朋友。或许有人提问你没有恋过又怎么知道会不会成功?我回答你,我恋过,正是因为自己有过经历所以不再爱。我承认网络中有爱,因为那个显示器背后的人都是真实的,有血肉之躯,更是有思想会动情的。其实我可以放开自己去爱别人,就想我现在可以对你说我爱你那样,不去在乎别人心里的感受。但当自己曾有一段时间把自己锁起来,反省后,我才发现,爱不是那么容易说出口的,我想你也可以做到我这样。不要把冲动去掩盖你自己的理性思想,那样当你在对你爱的那个人说爱的时候,你才会让自己得到真正的爱。所以自己一直对身边的好友说不爱,有时候也劝别人不要网恋,是因我不想看到自己身边的朋友都受伤,都因为那该死的网络把自己一次次的拉到爱的旋涡里。能上网的朋友,都已经不年轻了,我们都不那种没有爱过的人,都深刻的体会过,爱过,伤过,痛过,付出过,所以在爱的时候记住不要给错了信号。在网络中要学会的是保护自己,而不是轻易的付出爱。或许这都因为了网络给予的那所谓的缘分太多,才让我们不得不去爱。那又怎么样,网络中的海誓山盟,那甜蜜的语言。或许会在一时之间麻痹了你的意识,但那不过是过眼云烟,我们需要的是最真实的爱情基础,物质,金钱,惟有这些才能让爱更有安全感,更有温暖。别在让那谎言伤的到自己了,朋友保重。

网络直播行业自律机制研究论文

关于网络直播的论文

现在网络直播行业火热,出现了主播平台、网红等新名词。在此,我为大家准备好了关于网络直播的论文,一起来学习吧!

摘要: 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途径,近两年来成为一种大热的现象,笔者以主播和观众两个群体为切入点,分析了网络直播参与者背后的心理动力,发现主播和观众在互动中主要受自我表达欲望的驱使。并在最后讨论了如何引导网络直播健康发展,从而消减其对参与者心理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 网络直播;自我表达;卷入度;孤独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所谓的网络直播应运而生。通过在现场架设独立的信号采集设备(音频+视频)导入导播端(导播设备或平台),再通过网络上传至服务器,发布至网址供人观看。其又可分为“表演性质的网络直播”和“实录性质的网络直播”,前者常见的就是各类主播通过镜头唱歌、模仿、脱口秀以及动作表演等,而后者则是各类会议、活动或事件的网络直播。网络直播无疑是近期的热点之一。直播平台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直播内容也已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观众们总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在线直播平台数量接近200 家,网络直播平台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两亿。其中大型直播平台每日高峰时段同时在线人数接近400 万,同步进行直播的房间数量超过3000 个[1]。本文主要探讨“表演性质的网络直播”参与者背后的心理动力。

一、网络主播的心理动力分析

直播网站由用户创建内容(User-Gennerated Content,UGC),成为网络主播的门槛非常之低,只需要简单的摄像头与麦克风,“主播”们即可创建自己的“房间”(类似于聊天室),向观众实时分享自己的生活。

主播们以观众的“礼物”来获取报酬,但经济报酬绝不是主播们进行“表演”的唯一动力。据笔者访谈的一位网络主播表示,“每当系统提示有新观众进入我的房间,就会觉得自己更加受到关注”,这一心理状态很具代表性。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的个体自我呈现方式,其用户也大多数以青少年为主,这一群体普遍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倾向于积极寻求社会认同,引起他人关注[2],网络直播给了他们展示自我的平台。较之文字表达为主的社交渠道――如微博等,直播的方式更加直观,自我展示的方式更为立体多样,因此受到欢迎。

除去以网络直播为生的专职主播,直播平台上还存在着大量的“业余”主播,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普通的社会角色,如学生、白领、工人。但在直播平台上,很多主播在“粉丝”的关注中感到自我价值获得了提升,有被访谈的主播声称,“坐到摄像头前,我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仿佛突然由龙套变成了主角。”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自我实现”视为人的最高需求,而对于一些主播来说,通过网络直播能够或多或少地实现自我。

此外,在现实生活中,自我展示失败可能会造成自尊心下降等不良后果,但在网络直播中,这些失败的压力很大程度上被消解了。已有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匿名情况下人们的言谈和行为会超越平时的规范[3]。而主播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沟通大多数情况下是匿名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直播的参与者更加自由开放地讨论某些话题,同时越轨行为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开放性出现,比如某些主播在直播时打色情擦边球,或表演一些猎奇的内容。

二、观众的心理动力分析

首先,网络直播中主播与观众的互动形式提升了观众的心理卷入度。卷入度(involvement)这一概念最先由学者库拉格曼(Herbert,)提出,也翻译为“参与度”,在传播效果的研究中是一个重要的指标[4]。一般认为,观众的卷入度越高,传播效果就越好。在一个典型直播场景中:主播主动热情地向新进入“房间”的观众打招呼,也会点名向赠送“礼物”的粉丝表示感谢,并满足其一些表演要求,如演唱指定的歌曲。在这里观众不再是单纯的旁观者和内容消费者,而是与主播一起构建直播内容。这种“共同决定”的形式能够调动观众的参与热情,提升观众的注意力,最终使观众更深入地卷入到直播中去。

其次,网络直播中传递的信息容易吸收,减轻了人们的认知资源负担。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获得知识变得极其简单,只需要耗费极少的认知资源,人们就能即刻获得想要的信息,因此大多数网民面对网络传播的信息常常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记忆。网络直播的形式恰好满足了这一需要:主播形象立体生动,大多用口语传递内容。对于观众来说,欣赏和参与网络直播消耗的精力非常之少,又有足够的娱乐性来排解无聊感。

再次,观众能够察觉到其他人的存在,这有效地排解了孤独感。网络直播的“房间”大多会标示观众人数;在主播表演时,观众之间也能进行一些交流,这些设置都能够让观众产生一种群体归属感。对共同主播内容的兴趣,也能使爱好相似的观众聚集到一起,以产生更多的话题。因此虽然有些直播非常无趣,有时却能聚集起大批的观众对其进行评论。这种集体评论(网络称之为“吐槽”)模式既满足了观众的表达欲望,这些评论反之成为了直播内容的一部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最后,网络主播对自身生活的袒露,满足了观众的窥探欲望。精神分析学家卡伦霍妮曾指出,人一生下来就处于一个看不见、充满敌意的'世界里,有着不安全的恐惧,这种不安全感又导致了焦虑。所以,“窥探欲”属于某种自我保护的需要,也可以说是人类的本能。在网络直播出现之前,窥探别人的生活有悖于社会道德伦理,因此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但网络直播将窥探上升为光明正大的行为,主播们直播自己吃饭,逛街,甚至睡觉,这些原本属于个人私密的内容对观众来说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三、结语

虽然主播与观众参与网络直播的动力并不相同,然而双方的互动却构成了网络直播的核心,观众对主播表演的内容做出积极或消极的回应,而主播会更加频繁地表演观众喜闻乐见的“情节”。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时的反馈对强化行为至关重要,而直播平台能够保证观众和主播之间的反馈是即时有效的,双方的互动也促进了直播行为的持续。

网络直播的出现,满足了参与者的心理需求,但其野蛮生长很容易出现乱象,截止目前,已有多起关于网络直播的负面新闻出现[5]。直播本是为追求个性化的声音而出现,但当观众开始盲目追捧主播,主播开始盲目讨好观众,就会陷入到所谓的“群体迷思”中去。

因此,在需要外部监管的同时,主播与观众也应维持良性的互动;主播以自己的才艺去吸引观众,而非哗众取宠,观众对不健康的直播内容应及时举报,而非拍手叫好,双方共同构建出健康的直播环境,才能促使网络直播这一新兴事物持续发展。(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苏红宇.网络直播:烧钱背后危机四伏.经济[J].2016(16):50-53

[2]赵亮.青少年学生的网络心理表现及其疏导.教学与管理[J].2012(36):61-62

[3]王礼申.去个体化效应――群体偏差行为的心理学解释.科协论坛[J].2009(6):72

[4]胡晓云,徐芳.关于卷入度(involvement)问题研究的追踪溯源.广告研究[J].2006(1):22-26

[5]张F.热闹的“网红”:网络直播平台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中国记者[J].2016(5):64-65

弄死那些愤青 就ok了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交流平台,已成为网民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传播新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新的技术手段。由于网络社会是一个可以产生异化的地方。因此,更要特别强调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什么是网络道德所谓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道德是时代的产物,与信息网络相适应,人类面临新的道德要求和选择,于是网络道德应运而生。网络道德是人与人、人与人群关系的行为法则,它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规范,赋予人们在动机或行为上的是非善恶判断标准。网络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人们对网络持有的意识态度、网上行为规范、评价选择等构成的价值体系,是一种用来正确处理、调节网络社会关系和秩序的准则。网络道德的目的是按照善的法则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关系和自身,其社会需要除了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之外,还有提升和发展自己内在精神的需要。网络的虚拟与真实性特点匿名性是网络数字化环境特征的外在表现。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已不是面对面的直接交往,没有了现实社会直接交往所具有的互相监督和道德约束,这样就使一些人在网上随心所欲,可以干自己想干的任何事。这样,就出现了一个误区,许多人认为网络是虚拟的,不是现实的,从而把网络看成是一个不需要任何约束的公共场所。这种认识是极端错误的,也是十分危险的。首先,网络和现实应该是一致的。网络仅仅是一种信息化的联络工具,网络交往是现实社会的人借助互联网工具发生的行为和交往。虽然从技术的角度看,网络行为是数据的传递交换,但是每一个虚拟角色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真实的行为主体。网络是现实社会的延伸,是现实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虽然给了个人极大的空间和自由度,但不可以随心所欲,也决不意味着网上个人与他人毫无关系。其次,网络与现实是互动的。因为现实与网络是相互作用关系,网上不道德问题不仅影响网络空间,而且会直接影响到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一些不道德问题会反映到网络上并会被放大,网络空间的不道德现象反过来会对现实社会产生严重影响。如果网络空间允许存在与现实社会道德规范冲突的道德,最终会危及社会现有道德体系的维系。再次,网络的发展趋势是真实。一个有道德的人,就能够做到自律,他在互联网上的行为必定是自尊自重自爱的。为了增强社会责任感,一些专家提出实行实名制,《大众摄影》杂志社在组织的网上摄影比赛活动中,要求参赛者先注册,填写真实信息,作品在网上交流时用网名,获奖后在杂志上发表时使用实名。这样虚实结合,通过技术控制,既便于网友在网上交流,又保证网友个人真实信息不失密,深受网友欢迎。网络道德的提高,归根到底需要网民素质的提高。网络的道德特点,是依靠网络主体理性、信念和内心自觉来自律。因此,我要树立网络真实的公共空间意识,从而逐步建立网民的社会责任感。网络道德主要靠自律网络道德是传统道德规范在互联网环境中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一切网络行为必须服从于网络社会的整体利益,要求当个人参与网络活动时,不得以任何形式损害网络社会的整体利益。尤其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上网的道德底线是“于己无害、于人无损”。网民要加强自律。与传统道德比较,网络道德的一个突出特点或发展趋势,在于从道德他律到道德自律的明显变化。网络社会中的道德不像传统道德那样,主要依靠舆论来规范个体行为,而是靠网民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因此,网民要自我约束自己的网上行为,在网上只发布对社会有用和有益的信息,不做有损于网络道德的事。网络行业要加强自律。网络行业要进一步增强做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先进技术手段将不健康的内容拒之门外和及时清除出网。网络把关人要恪守“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遏制虚假、色情和垃圾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流通,使信息传播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要逐步加大网络管制和监督力度。网络道德构建,需要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在网络中发布信息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随意性,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对上网的各种信息缺乏必要的过滤、质量控制与管理机制。网络管制最有效的方式是法治,只有网络立法,才能使网络空间主体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遵守法律规则,恪守网络规定,并通过法律约束其道德规范,做到网络空间违法必究,确保网络世界的健康发展。

研究网络直播的论文

从消费者角度切入,写直播带货。理论有很多,比如消费行为,使用和满足

1.丰富了获取信息的途径网络直播中有着繁杂多样的直播内容,应有尽有的信息,当代大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获得需要的任何信息。有的热爱游戏、有的钟情于体育赛事......,这些都可以通过观看网络直播得以实现。通过弹幕和送礼等方法,还可以与主播进行实时的交流,使大学生的的课余时间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是丰富大学生取得信息途径的不二之选。2.拓宽了当代大学生利用直播的方法直播的作用,除了作为观众,我们还可以自己当主播来锻炼自己。有的大学生通过直播自己的实验,钻研题目等等而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进行专题研讨、学习交流;甚至借此机会发展成了一个研究团队,实现互帮互助

近两年,“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潮流与应用越来越火,“网络主播走红”成为互联网特色文化。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亿,占网民总体的;在各类网络直播使用率中,“真人聊天秀直播”和“游戏直播”分别占到了和。[1]“网络直播”特别是“真人聊天秀直播”和“游戏直播”为何会有如此大的用户市场?“网络主播”为何能快速走红?分析“网络直播”对青年学生的综合影响、梳理“网络直播”带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机遇与挑战,是当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必然要求。网络直播与网络主播”走红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分析与思考一、“网络直播与网络主播”走红的背景与原因分析1.网络直播与网络主播的界定(1)网络直播的概念“网络直播”目前大概有两种界定。一是指在网上提供电视信号的观看,或称“网络电视”,它是“将电视(模拟)信号通过采集,转换为数字信号输入电脑,实时上传网站供人观看”,如足球赛、篮球赛等体育赛事直播,及大型晚会、重要会议直播等。二是指“在现场架设独立的信号采集设备(音频+视频)导入导播端(导播设备或平台),再通过网络上传至服务器,发布至网址供人观看”。这种直播形式最近几年才逐渐兴起,更接近于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直播”。本文研究的“网络直播”是指后一种的“网络直播”,以电商直播、网红秀场、游戏直播等为代表。(2)网络主播的定义与传统主播不同,“网络主播”是指“在互联网节目或活动中,负责参与一系列策划、编辑、录制、制作、观众互动等工作,并由本人担当主持工作的人或职业。”一方面,它没有严格的选拔程序与入职的“高门槛”特性,没有特别专业的技能认可,宽进宽出。另一方面,它不是一个人自言自语或一个人与几个人之间的现场对话,而是要常常面对同时在线的数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乃至几百万的网络用户,进行实时交流互动。从直播内容来看,它有很多类型,但主要的还是秀场主播和游戏主播。从2016年4月18日起,国家规定网络主播必须实名认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网络直播和网络主播的持续升温。网络直播与网络主播”走红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分析与思考2.网络直播与网络主播走红的原因分析国内网络直播较早是以9158视频社区为代表,通过超清晰视频聊天和文化娱乐等形式抢占市场,引得一批视频网站纷纷跟进。随后,游戏直播开始兴起,以YY、斗鱼社区为代表;接着,秀场直播日益火爆,以六间房等为代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催生了当前网络直播与网络主播走红的热潮,主要有:第一,在于其具有典型的互联网属性。据腾讯研究院发布的视频直播报告显示,“YY、9158等公司直播互动模式的兴起,标志着互联网直播正式进入直播时代。随着技术的逐渐发展进步,过去的十年间互联网直播经历了三次迭代,并即将迈入VR直播的时代,每个时代都有其代表的互联网直播应用。”[2]网络直播形式丰富、主题多样,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而随时切换、随时调整,增加了平台黏度。网络直播能实时互动,可以同时观看、同时参与,用户的代入感强,更符合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特点,也更能体现用户至上的原则。第二,在于其参与的“零起点”、“零成本”特征。虽然不同的主播有不同的人气,各有“看家本领”,直播内容也有差异,但总体上进入“网络主播”行业和职业的门槛较低,且对每个人的机会相对平等。只要你有足够的时间、舍得在网络上投入、愿意把自己展示给陌生的网友,经过一段的培训就可以顺利上岗;再经过实践的“打磨”“锻炼”,就有可能被网友认可和肯定,成为“人见人爱”“万众期待”的“人气主播”。但这种低门槛的进入成本,保证了原有主播流失后能得到及时补充,也保证了网络主播身份和人员的“新鲜度”。第三,在于其既切中了每个人心中的“明星梦”,又填补了当前不少人精神生活相对空虚的空白。一方面,网络主播人气高涨,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粉丝同时在线,“在万人群中被肯定”,一呼百应;网络主播平均月薪过万,与平台商按比例分成,属于“白富美”。网络主播做得好,还能建成自己的品牌,既能为知名品牌代言,也可以为自己代言。2017年初,Papi酱广告费拍卖出了2200万的高价,更是唤醒了无数人心中的“明星梦”“一夜暴富梦”。另一方面,网络通过虚拟生活的设计,借助真实的聊天背景,让用户公开“窥探”网络主播的隐私,使得疲惫了一天的受众在虚拟空间中得到适当的放松,调整线下生活、丰富精神生活,消磨空闲时光,做好“网络陪伴”。第四,在于市场资本的推动。虽然网络主播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但网络直播平台的系统建设和宣传推广需要大量的资金。此外,在直播内容同质化现象异常突出的情况下,要想在抢占市场份额、巩固市场地位,更需要大投入。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本来支撑和运作,网络直播平台的存在周期将会大大缩短。作为互联网应用的一种典型代表,网络直播有着较大的市场需求,能快速聚拢人气,形成超大的网络流量,吸引了市场资本的高度关注。虽然当下就能兑现盈利的网络直播平台还很少。

通过网络直播大学生不仅可以实时了解他们感兴趣的一些信息、增长相关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培养锻炼他们与别人沟通的技巧,甚至有些大学生可以通过做直播增加收入来源,拓展自己的就业面。

有关网络主播的毕业论文

云南的一位学子论文中采用了直播带货者典型案例,文章中对薇娅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且采用了大量的相关信息和数据。然而,薇娅却因偷税漏税被罚款亿。距离答辩只有九天的时间,老师建议这位学子将主要的人物更换成李佳琦或者罗永浩。

直播带货已经成为促进互联网电商行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电商主播的盈利额变得越来越高,从而使得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进入了直播行业。然而,主播能够获得更高的佣金,他们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最终导致个人事业受损,偷税漏税现象十分严重。

直播行业拥有着太多的商品和链接,每当大主播直播的时候,直播间中的坑位费和佣金会有所提高。除此之外,直播带货行业促进了网络电商的发展,但是它对实体经济和线下实体店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打击。逛街的人数越来越少,直播间中的观看人数越来越多,这势必会导致部分工作人员失去工作。

众所周知,每一个平台都会根据用户的访问量向用户推荐合理的主播,从而使得用户获得更多的购买机会与挑选机会。除此之外,我们更应该利用网络直播带货,不应该做出违反法律法规的事情,尤其是偷税漏税。与此同时,各行各业应该建立比较严格的赏罚制度,从而促进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总的来说,直播带货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经济促进作用,但对实体经济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云南这位学子需要更改论文中的数据和信息,从而保证论文顺利的通过答辩,从而获得更好的学历和学位证书。

1. 谈话节目主持人礼貌原则制约下的会话艺术

2. 草根的娱乐庶民的狂欢——真人秀电视节目研究

3. 改革与创新:制度创新论视野下的央视新闻改革

4. 试谈电视节目主持人和主持人节目

5. 论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

6. 论电视小品中的幽默语言艺术

7. 性别差异在节目主持人语言中的反映

8. 论受众在电视媒介中的主体心理和行为

9. 浅论名人访谈节目中的主持人角色

10. 关于播音主持专业技能培养的思考

11. “真人秀”节目在国内的实践与思考

12. 论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培养

13. 从某节目看访谈类主持人的个性风格

14. 论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15. 浅谈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情商培养

16. 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的主持风格透视

17. 节目主持人快语应对能力的培养

他的论文是不可能通过的,因为薇娅现在已经有了污点,是一个很多人都会避讳的一种话题,需要重新开题。

关于网络直播的论文

现在网络直播行业火热,出现了主播平台、网红等新名词。在此,我为大家准备好了关于网络直播的论文,一起来学习吧!

摘要: 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途径,近两年来成为一种大热的现象,笔者以主播和观众两个群体为切入点,分析了网络直播参与者背后的心理动力,发现主播和观众在互动中主要受自我表达欲望的驱使。并在最后讨论了如何引导网络直播健康发展,从而消减其对参与者心理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 网络直播;自我表达;卷入度;孤独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所谓的网络直播应运而生。通过在现场架设独立的信号采集设备(音频+视频)导入导播端(导播设备或平台),再通过网络上传至服务器,发布至网址供人观看。其又可分为“表演性质的网络直播”和“实录性质的网络直播”,前者常见的就是各类主播通过镜头唱歌、模仿、脱口秀以及动作表演等,而后者则是各类会议、活动或事件的网络直播。网络直播无疑是近期的热点之一。直播平台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直播内容也已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观众们总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在线直播平台数量接近200 家,网络直播平台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两亿。其中大型直播平台每日高峰时段同时在线人数接近400 万,同步进行直播的房间数量超过3000 个[1]。本文主要探讨“表演性质的网络直播”参与者背后的心理动力。

一、网络主播的心理动力分析

直播网站由用户创建内容(User-Gennerated Content,UGC),成为网络主播的门槛非常之低,只需要简单的摄像头与麦克风,“主播”们即可创建自己的“房间”(类似于聊天室),向观众实时分享自己的生活。

主播们以观众的“礼物”来获取报酬,但经济报酬绝不是主播们进行“表演”的唯一动力。据笔者访谈的一位网络主播表示,“每当系统提示有新观众进入我的房间,就会觉得自己更加受到关注”,这一心理状态很具代表性。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的个体自我呈现方式,其用户也大多数以青少年为主,这一群体普遍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倾向于积极寻求社会认同,引起他人关注[2],网络直播给了他们展示自我的平台。较之文字表达为主的社交渠道――如微博等,直播的方式更加直观,自我展示的方式更为立体多样,因此受到欢迎。

除去以网络直播为生的专职主播,直播平台上还存在着大量的“业余”主播,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普通的社会角色,如学生、白领、工人。但在直播平台上,很多主播在“粉丝”的关注中感到自我价值获得了提升,有被访谈的主播声称,“坐到摄像头前,我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仿佛突然由龙套变成了主角。”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自我实现”视为人的最高需求,而对于一些主播来说,通过网络直播能够或多或少地实现自我。

此外,在现实生活中,自我展示失败可能会造成自尊心下降等不良后果,但在网络直播中,这些失败的压力很大程度上被消解了。已有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匿名情况下人们的言谈和行为会超越平时的规范[3]。而主播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沟通大多数情况下是匿名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直播的参与者更加自由开放地讨论某些话题,同时越轨行为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开放性出现,比如某些主播在直播时打色情擦边球,或表演一些猎奇的内容。

二、观众的心理动力分析

首先,网络直播中主播与观众的互动形式提升了观众的心理卷入度。卷入度(involvement)这一概念最先由学者库拉格曼(Herbert,)提出,也翻译为“参与度”,在传播效果的研究中是一个重要的指标[4]。一般认为,观众的卷入度越高,传播效果就越好。在一个典型直播场景中:主播主动热情地向新进入“房间”的观众打招呼,也会点名向赠送“礼物”的粉丝表示感谢,并满足其一些表演要求,如演唱指定的歌曲。在这里观众不再是单纯的旁观者和内容消费者,而是与主播一起构建直播内容。这种“共同决定”的形式能够调动观众的参与热情,提升观众的注意力,最终使观众更深入地卷入到直播中去。

其次,网络直播中传递的信息容易吸收,减轻了人们的认知资源负担。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获得知识变得极其简单,只需要耗费极少的认知资源,人们就能即刻获得想要的信息,因此大多数网民面对网络传播的信息常常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记忆。网络直播的形式恰好满足了这一需要:主播形象立体生动,大多用口语传递内容。对于观众来说,欣赏和参与网络直播消耗的精力非常之少,又有足够的娱乐性来排解无聊感。

再次,观众能够察觉到其他人的存在,这有效地排解了孤独感。网络直播的“房间”大多会标示观众人数;在主播表演时,观众之间也能进行一些交流,这些设置都能够让观众产生一种群体归属感。对共同主播内容的兴趣,也能使爱好相似的观众聚集到一起,以产生更多的话题。因此虽然有些直播非常无趣,有时却能聚集起大批的观众对其进行评论。这种集体评论(网络称之为“吐槽”)模式既满足了观众的表达欲望,这些评论反之成为了直播内容的一部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最后,网络主播对自身生活的袒露,满足了观众的窥探欲望。精神分析学家卡伦霍妮曾指出,人一生下来就处于一个看不见、充满敌意的'世界里,有着不安全的恐惧,这种不安全感又导致了焦虑。所以,“窥探欲”属于某种自我保护的需要,也可以说是人类的本能。在网络直播出现之前,窥探别人的生活有悖于社会道德伦理,因此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但网络直播将窥探上升为光明正大的行为,主播们直播自己吃饭,逛街,甚至睡觉,这些原本属于个人私密的内容对观众来说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三、结语

虽然主播与观众参与网络直播的动力并不相同,然而双方的互动却构成了网络直播的核心,观众对主播表演的内容做出积极或消极的回应,而主播会更加频繁地表演观众喜闻乐见的“情节”。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时的反馈对强化行为至关重要,而直播平台能够保证观众和主播之间的反馈是即时有效的,双方的互动也促进了直播行为的持续。

网络直播的出现,满足了参与者的心理需求,但其野蛮生长很容易出现乱象,截止目前,已有多起关于网络直播的负面新闻出现[5]。直播本是为追求个性化的声音而出现,但当观众开始盲目追捧主播,主播开始盲目讨好观众,就会陷入到所谓的“群体迷思”中去。

因此,在需要外部监管的同时,主播与观众也应维持良性的互动;主播以自己的才艺去吸引观众,而非哗众取宠,观众对不健康的直播内容应及时举报,而非拍手叫好,双方共同构建出健康的直播环境,才能促使网络直播这一新兴事物持续发展。(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苏红宇.网络直播:烧钱背后危机四伏.经济[J].2016(16):50-53

[2]赵亮.青少年学生的网络心理表现及其疏导.教学与管理[J].2012(36):61-62

[3]王礼申.去个体化效应――群体偏差行为的心理学解释.科协论坛[J].2009(6):72

[4]胡晓云,徐芳.关于卷入度(involvement)问题研究的追踪溯源.广告研究[J].2006(1):22-26

[5]张F.热闹的“网红”:网络直播平台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中国记者[J].2016(5):64-65

论文名校网络直播课研究

慕课在高等专科学校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1慕课的定义、分类以及在国内外的发展

慕课MOOC是一种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其特点分别是大规模参与、开放式、在线访问、精品化[1]。2008年,第一门慕课出现,201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推出的Coursera、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推出的Edx以及私立教育组织推出的Udacity成为国际慕课教育三驾马车。2013年北大清华加盟慕课,复旦、上海交大与Coursera签约,2014月3月,中国医学教育慕课平台建设暨慕课联盟成立;在中国知网搜索关键字为“慕课”的文献数量,2012年、2013年、2014年分别为1篇、167篇与1395篇,慕课开始在中国蓬勃发展。慕课主要包含CMOOC、XMOOC及TMOOC三类教学模式[1]。其中,CMOOC以联通主义理论为指导,师生运用社交软件每隔一定时间围绕专题开展研讨共建教学,是一种基于交流的慕课,这是慕课设立的初衷;XMOOC以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以教学视频讲解为主,结合在线测评、同伴互助及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学习,是一种基于知识传播的慕课;TMOOC让学生运用工具独立完成一些任务,老师对利用网络提交的作品进行点评,是一种基于任务的以掌握复杂技能为目的的慕课;Coursera、Udacity、EdX三大MOOC机构的开放课程主要采用XMOOC模式。此外,通过慕课教学互动获取的学生行为数据和反馈信息还可用于基于大数据的教学分析与评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慕课目前正逐步推出学分学位认证与就业推荐等内容,以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2慕课相对远程教育、精品课程、微课的优点

慕课与远程教育的比较

慕课是从远程教育发展而来,但它完全免费对外开放,实行突出重点难点的片段教学(单课时长一般控制在10~20分钟),提供在线论坛互动,因此大幅度提高了课程利用率、降低学生认知负荷、增进学生学习效率。

慕课与精品课程的比较

精品课程强调对一门课程的综合性评价,包括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机制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六个方面内容,由于重申报、轻建设以及设置了访问权限,导致建设效果低下、建成资源闲置;慕课的师生互动共建和开放式访问模式有效弥补了这些不足。

慕课与微课的比较

首先,慕课和微课都是以视频教学为主要模式,但是微课强调的是个别教学点的片段教学,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在国内主要应用于中小学基础教育[2];慕课强调的是整个“微课程”的课程体系建设,在国内主要应用于高等教育;慕课有开课周期,教学视频是随着课程进度进展而陆续放出,当下一轮教学视频有更新时还会暂停下载;慕课视频的开放程度远大于微课。第二,慕课在教师视频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隐去授课人的PPT视频教学与高成本的情景剧式视频教学(包含设备、视频剪辑和后期处理、人力成本)两种模式。著名的“可汗学院”采用的就是PPT教学视频模式;麻省理工学院制作的“物理学的地标”课程是在意大利、荷兰和英格兰实地拍摄后创设出虚拟旅程,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将实际地点与物理学概念结合起来的高成本情景剧式慕课。第三,慕课增设了可进行师生互动的社区论坛,当该课程达到一定规模,拥有一定数量的在线答疑人员和广大学生后,这种互动式交流将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最后,慕课通过仿真实验、交互测试、无纸化考试软件测评等措施进行课程效果评估,并根据学生在视频学习中所产生的行为数据、互动热点、测评结果,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跟踪记录、推理分析和意义挖掘,实现反馈分析。总之,与远程教育、精品课程、微课的比较再次突出了慕课的.开放性、规模性、互动性、可评估性等优点,它不仅包括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和课程标准,还大幅度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与教学效率。

3慕课在教学中的应用意义与优点

增强预习效率,推动翻转式教育的发展

以课堂授课为主的传统教育提倡通过“预习—学习—复习—练习”提高学习效率,是一种接受性学习;传统教育被诟病的“填鸭式”教学通常也是由于学生缺乏预习等主动认知学习过程,导致教师不得不采用被动式传授模式。新兴的翻转式教育强调学生加强预习过程,将部分接受性学习翻转到课前,课堂中与教师通过互动进行探究性学习,促进教师因材施教,进而提升教学效果。相对于以书本和电子课件为主的传统预习模式,慕课是信息时代的预习复习新手段,它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预习效率,也是实现翻转式教学的必要辅助方式。但是,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指出,“人际互动思维碰撞是完整教育的必备过程”,翻转式教育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授课教育,而只是一个有益补充。

提高优质课程利用率,促进高校课程建设

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郭英剑院长提出,“特色高校、品牌教授、精品课程是慕课吸引听众的三大要素”。优质名校优秀教师的慕课,一方面可以提高该校其他平行班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其他普通院校的相应课程建设,但这也导致高等专科学校自身构建的慕课访问率不高,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名校之间的竞争在于做出特色课程,达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而高等专科学校建设的慕课资源,应首先面向校内生和成人教育学生,达到实效获得认可,提高社会知名度后再逐渐向校外拓展。

4慕课在高等专科学校教学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思路

硬件设施不足以及学生自觉性较差是慕课在高等专科学校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只有着力解决这两个问题,才能进一步推动慕课在高等专科学校的建设与普及。

硬件设施薄弱

国内重点高校的电脑和网络普及率较高,但是高等专科学校网络带宽较小、服务器较少、校内学生拥有的电脑不多,使得“硬件”薄弱点较为突出。以某高等专科学校的网络选修课为例,该校推行网选选修课政策,数千名学生抢登校内服务器,造成整个校园网瘫痪,平时5~10分钟内可以完成的选修操作竟然需要耗费1~5小时完成,学生因此将选修课戏称为“抢修课”;仅仅是数千人的登陆操作都会造成网络拥塞,这样的网络肯定无法满足慕课视频对外开放多点播放的客观需求。

学生完成率较低

在欧美国家,传统家庭、学校教育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好的独立自主习惯,因此他们进行慕课学习时自觉性较强;中国传统家庭和中小学教育塑造的学生学习依赖性较高(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尤为突出),专科学校教师是对“半定型”学生进行再塑造,多数学生的自觉性往往是留级与考试制度逼迫产生,具有较强的被动特征。此外,慕课视频时间大约为传统授课时间的1/3,会大幅增加学生课后学习压力。因此,缺乏学习压力和目标的“放养式”慕课教育在高等专科学校的完成率较低,只有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与认证体系,才能更好地提高慕课课程完成率与达成效果[3]。

发展思路

投入资金拓宽校园网带宽、增加服务器数量是做好慕课对外开放的前期准备;增加机房计算机数量,将慕课资源存入机房电脑中,在不耗费网络资源的前提下解决校内学生拥有电脑较少导致的内部慕课学习瓶颈问题。将慕课中的专业核心课程作为相关专业学生的预习资源和其他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资源,普通课程作为所有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资源;抓大放小,安排慕课在重点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局部施行,降低学生必修课的额外学习压力;同时以选修课方式促进慕课学习在所有专业的全面推广。

慕课与选修课、成教课的有机结合

将慕课引入选修课体系,既可以弥补选修课课程数量的不足,又可以提高学生课程学习质量,并扩充知识面。一方面,专业核心慕课作为本专业的前置选修课,以视频自学的慕课模式让学生提前预习推动翻转式教育的施行,为后续的授课式课堂教学打下坚实基础,更好地提高重点核心课程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作为其他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可进一步扩充学生知识体系结构。为确保慕课出勤率,以选修课班级为单位,在校内机房实施,由机房人员进行考勤;并可以通过QQ学习群以及校园网论坛,实现以宿舍、班级或专业为单位的互动学习,提高慕课教学质量。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与课程结束时,利用无纸化考试软件测评学生学习成效。成绩数据一方面可作为后期的选修学分和质量认证依据;另一方面还可作为教学反馈的有效补充和测评依据,与未参加慕课学习的学生进行对照比较,检验慕课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改善幅度。慕课应用于成教课程,既可解决外地学生上课难问题(并进一步扩充外地生源),也可扩大学校慕课的社会影响力与认可度,推动其社会化发展进程。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中断式问题和每隔几次课的电子学习报告,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率,学习结束后以回校考试,确保慕课课程的质量评估以及成教学分的认证。

构建高等专科学校慕课教学体系测试平台

国内外不少知名高校已经开始试行对慕课质量进行评估认证,比如运用网络视频远程监控考试,将某些慕课学分与必修课学分挂钩;不少学者也对慕课在高校教学等领域的运用进行了深入分析[4-6]。但相关研究主要从宏观角度分析慕课给传统教育带来的改变以及大型高校新型课程体系的构建;由于高等专科学校的资金和技术限制,大范围实施网络监控考试等评估手段还较难实施,因此其慕课与必修课学分挂钩措施目前尚不成熟。本文从微观角度探讨慕课在高等专科学校的示范应用,提出了构建以校园网和计算机机房为硬件平台,以选修、成教学分为激励机制,以无纸化考试软件为测评系统,以翻转式教育为预期目标的慕课教学体系测试平台(如图1),对高等专科学校慕课校内实施和校外推广有一定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贺斌.慕课:本质、现状及其展望[J].江苏教育研究,2014(1):1-7.

[2]王秋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4(8):15-18.

[3]邓宏钟,李孟军,迟妍,等.“慕课”发展中的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19(7):212-215.

[4]李斐,黄明东.“慕课”带给高校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高等教育,2014(7):22-26.

[5]邰杨芳,贺培风,袁永旭,等.基于MOOC构建高校课程教学新模式[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4,23(7):2-7.

[6]殷丙山,李玉.慕课发展及其对开放大学的启示[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5):29-34.

原文链接 [摘 要] 本文认为网络课程的数量和质量是当前制约远程学习者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我国目前网络教育学院开发和使用的网络课程作为调查和分析的对象,结合对“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第一、二期的部分网络课程以及部分网络教育学院自行制作使用的一些网络课程的调查分析,对网络课程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反思,同时提出了远程教育网络课程设计、开发、应用等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从1998年9月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试点现代远程教育至今,全国已有67所普通高等院校建立了网络教育学院。随着网络教育试点实践的实施,对我国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认为制约远程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因素很多,其中之一便是课程问题。调查显示,现有的网络课程无论从质量和数量上,都不能适应网络学习者的需求;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网络课程始终处于非主流的辅助地位。本研究试图对我国当前网络课程的现状作一调查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网络课程之角度对远程开放学习做一反思。本课题调查与分析的对象,涵盖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第一、二期的部分网络课程以及部分网院自行制作使用的一些网络课程;涉及网院的母体学校包括,清华大学、湖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学科包括理论力学、日语初级教程、刑事诉讼法学、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脑广告设计与制作、机械原理、针灸学、财政学、画法几何和工程制图、动物生物化学等等。一、对网络课程进行分析后的总体评价课题组在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对网络课程的总体评价如下:1.几乎所有的网络课程都非常重视教学内容的”讲解”、“演示”环节,不同院校不同学科各展所长,如流媒体视频、文本、Flash动画等,更有使用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以尽可能将课程知识讲全、讲细、讲系统,且大部分教学内容皆按印刷课本章节顺序编排。2.网页的设计在布局、风格、色彩、链接、超文本等诸方面已相当专业化,基本不存在什么问题。3.学科特点非常突出。不同学科在栏目设计、技术实现,及内容安排上皆能发挥学科所长、突出学科优势、符合学科特点。比如,语言学科能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听、读训练和情景对话;工科则利用各种图片、虚拟现实技术、Flash动画等演示与讲解原理与过程;其他学科如法学的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的角色扮演;医学的各种病理图片、体内器官动画,药剂配方图表等。4.常用的几种教学方式归纳如下:文字+图片+表格文字+图片+表格+多媒体动画(多以Flash为主) 文字+图片+表格+视频(流媒体、其它格式)文字+图片+表格+多媒体动画十教师的电子讲稿(PPT)5.网络课程基本栏目包括:导航、课程

就我个人来说,还是比较喜欢网课的。网络直播不仅可以在线看,而且之后想复习了还可以再翻出来看。这一点上,是普通授课所不能比的,好比学生走神漏听了一个知识点,网课的话就可以倒退进度条重新听一下,普通授课老师只会按自己的节奏和绝大多数学生的理解能力来上课。在大学,几乎考研和考证是需要这样的网课的,就我所知道的什么华图网校,233网校,甚至几乎所有的考研培训班也是网络授课的居多。因为考研和考证可以说是独立在大学的教育体系和方案外的,而且一般都会有大型的辅导机构。全国名师也是有很对,但不可能名时们每个学校都能做到面授讲课,所以网课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为迎合95后开网络直播课,哎呀,感觉这所高校好开明啊!懂得什么才是跟进时代潮流和满足学生需要的,而且是九校共享资源,这一点很好啊!普通高校的学生也能欣赏到名校老师的风采,大学就该这样才对啊。网络直播授课和传统教学方式比效果的话,还真比不出个所以然来。如果是为了考研和考证这样的目的来听课,无论是网课还是传统教学,学生都会认真听的。如果是普通上课,要知道学生们有的都不去上课或者说去了教室也是不听的,这样的话,网课对于他们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更不用谈什么效果了。时代在发展,教育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改革着。无论哪种授课方式,都应该本着老师讲好课,学生能听好课的目的去才是正道。其实完全不用做比较,非要比个高低,完全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直播传统授课,听传统授课的学生好好听,在网络上听课的学生也能做到好好听才能真正达到效果。

现在国家科技已经取得很多进步,特别在互联网技术应用日趋的今天,已经把人们的生活与科技的距离拉的更近,对于当前国家实力条件而言,开设网络直播授课已经不再是多大的难事,而更为人们所关心的就是网络直播授课与传统教学方式哪种效果更好? 就网络授课而言,它的优势在于,可以节省办学空间,如原有的校舍都可以免除,同时可以把更多优秀的师资集中在一块,为更多学生一起共享。像学生也只需在家就可以实现听课学习。然而它的缺点就在于,不能对学生学习起到监督,同时由于学生自觉性不高,能否坚持长期自律听课学习很难得到保证。这就是现在网络授课的一些优缺点。 我们再来看一下传统教学吧,传统教学的优势在于,他能把学生集中在一块,让学生能亲身体验到现有的学习氛围,有问题可以相互讨论或之间询问老师,老师也可以在一旁以身师范的讲解。同时老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应规定要求,并有效督促达成共识。此外这种群体学习还可以让学生实践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些基本原则。它的缺点在于,要占用很多场地建设校舍,师生都被限定在同一个地方,自由度不高。 综合对比网络直播授课与传统教学方式优缺点之后,我们可以明确一点就是,就现在来说,还是应该采用以传统教学为主,网络直播授课为辅的教学模式较为妥当。如果高校为了迎合95后开始网络直播授课,我想还是传统教学方式效果会更好一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