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研究木材性能的意义和作用论文

发布时间:

研究木材性能的意义和作用论文

在社会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室内功能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室内设计及装饰行业其专业性要求愈来愈离;人们对自己的居住空间及工作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对设计及材料的的要求.从而促进了建筑装饰材料的空前繁荣。随之而带来了材料层出不穷.丰宫多彩.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材料以及先进的加工机具给我们的专业设计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使得我们在进行设计时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构思和创造,让自己的设想成为现实。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本着因地取材.粉实去把握每种材料的性能特征及艺术效果.使材料在环境的界面里发挥应有的作用.切不可机械地照搬罗列,哗众取宠。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在实施设计时.很大程度上受到材料的制约.再好的设计.如果没有相应材料实施的话,也只能成为一种设想,好比巧妻难做无米之炊。无论是雕梁画栋,贴金包银的皇宫庆殿:还是简单典雅.优美统一的现代建筑.回归自然的中国民居无一不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材料来展现设计师的非凡构想和创意境界。腊的神庙.中世纪的教堂和城堡,至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所运用建筑材料多以石材为主.其建筑高耸宏大.丛向发展较为突出。而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工业革命代替手工业他们又寓于理性,强调结构,崇拜机器.执衷于机械美。包豪斯理论的创立.开始推崇功能主义.以简洁为美.建筑全部采用一种最简洁纯粹的形式,一律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镜面玻璃外墙,直接体现西方现代的文化特征。而东方民族相信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城镇村庄的建筑物直接应用自然材料,既亲切又朴素而且富有感染力。古老文明的中国.人们很注重情感主张以心去体验世界。大思想家孔子的”仁’‘、“礼“思想,古代哲学“天人合一“学说,更能体现这一点。木材给人以亲近.舒适的感觉.它是东方民族主要的建筑用材.即所谓’‘大兴土木“。正因为建筑传统的木构体系,使得建筑向高层发展有一定的难处,因而多为横向发展。在同一时代,不同地域,受地理因素、风格习惯的影响.各地区的材料文化也各异。比如地处我国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当地居民利用丰厚的黄土开洞凿室.用土坯石块等材料垒成拱式空间.用土台、土炕、土桌.土壁弃土炉台等来装点自己的生活空间,与大自然成为一体,充分反映我国大西北的建筑面貌。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构木为巢.编竹为壁的居住空间,更别具风味,他们就地取材,用竹、藤、干草来美化自己的环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不同地区.反映出不同的风土人情我们要研究材料首先要了解其文化背景使材料在空间环境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二、自然材料和材料的性能特点随普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装饰的材料要求逐渐把目光移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成为室内设计的重要发展趋势。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材料应用.甚至一些天然材料开始受到设计师和大众的宠爱。人们向往使用自然材料.渴望住在天然绿色环境中去.天然材料具有本来的肌理和面目.较好的大理石经过精密打磨.使得加工过的表层材料效果更加绚丽多彩,棚壁生辉。有的好像“微波荡漾“.“惊涛骇浪“.而有的则似“烟波浩渺’‘、’‘水天相连’‘,更有的如“清泉石上流“、“幽谷出奇烟“。其天然的“笔墨“情趣引人入胜,时时牵动人们的怀乡情思,使人们回归自然的意趣更加强烈。同时,不同的材质有粉不同的性能特点。例如.石材.其结构致密.抗强度高.耐磨耐久.是我们运用的很好材料。然而石材不宜加工.重大、质地坚硬.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而被称为三大建筑装饰材料之一的木材.其优良的特性及装饰效果,在建筑装饰领域中始终保持着重要地位。装饰性好,导热系数小可塑性强.且有良好的天然纹理,也是当今室内装饰所用的理想材料。我们常见的花岗岩其品种繁多,色彩丰富是一种典型的火成岩其矿物组成主要为长石、石英及少t暗色矿物和云母。各种化学成份随产地不同而各异.主要属酸性岩石.某些花岗岩含微t放射性元紊最不易用在室内.而现在我们好多宾馆大堂、餐厅,商场等室内空间用之较多,更有甚者用于居室。表面的材料(主材)容易被人注意构造一、材料与文化浅析材料体现普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所谓文化,简而言之.是一个民族在艺术及智惫方面的高度成就.是人们所创造物质及精神产品的提练。在东西文化中.由于地理因紊、气候差异.历史背景的发展和组合不同而存在粉明显的差异。西方文化认为,自从上帝创造了人,人们就开始宣布他们对世界拥有无上的权利,虔诚地崇拜上帝.他们多强调的是一种绝对理念的永恒性,其建筑艺术,希材料(我们常叫其辅材)往往容易忽视.如何选择环保,性能好、耐久,污染少的材料也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在选用材料时,更应该了解材料的自身物理特性.像隔音、隔热包括对光的反射等。既要考虑它的外观效果还要了解它的特质特征,让材料在设计及空间环境中充分发挥它的作用。纹理的组织排列也是表现其形式美的一种方法许多木纹或大理石,其纹理更是一幅人无法达到的天然意向,在材料的拼凑上也要注意其纹路变化.使得纹理更加完美和谐。天然纹理的巧妙运用也是我们设计中铸要挖掘的一个方面,像用竹、藤、枯树皮等装饰性强、纹理自然,却有反俗为美之称。某画家居室,用竹杆排列组合设计为隔档或电视墙,在灯光的照射下呈现出很强的艺术效果。而过分热衷装饰与质感.无限制地到处滥用,会使人视觉产生乏味,甚至有俗腻之感。三、材料的色彩我们所生存的环境.时时刻刻在接触着色彩,正因为有了色彩.我们才容易辨别不同的物质,色彩给人的生活增添了生机,丰富多彩的材料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的影响更是如此不同色彩的材质.用在不同的环境当中,给人感受有所不同。暖色材料给人温暖、舒适的感觉,而冷色材料,使人感觉轻爽、安静。同样浅色材质让人感到柔和淡雅.深色材质让人感到高贵、庄重。如果使用不当.会使人觉得沉重、压抑。同类材质其色彩从冷到暖、从浅到深有粉微妙的变化.只木材一类,色彩变化极为丰富。不同功能空间.对材质色彩的要求各不一样.不同兴趣爱好.也反映出不同的色彩要求。不同色彩材质在空间面积上的处理也很重要.比如重色材料在面积空间表层上应当慎重,使用不当.会使得空间显得萎缩、狭小、沉闷、压抑。四、质感是材料的本质.性一切物体除形、色以外,材料的质地及纹理与线、形、色一样向周围传递信息。不仅要我们用眼去观看同时身体也直接与它发生接触.使人亲身感知其表面质地。质感给予人的美感中还包括了快感比单纯的视觉现象略胜一筹。表面粗糙与光滑.是软是硬给人的感受大不一样有的坚硬、有的柔软、的的粗糙、有的细腻.根据我们僻求的不同而变化很大。我们对于材质的选择从美观上讲,不同的肌理给人在视觉上有不同的美感.不同材质肌理的对比也会取得异样的效果。粗糙与光滑的对比.透明与封闭的对比,吸光与反光的对比等。五、光作用下的材质任何好的设计作品.都是科学设计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灯光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已经不单是为了照明而同时作为限定空间,强调空间的一种手段.甚至在光的作用下.提高了设计素材的品质.并获得某种特定意境。对粗面材质进行照射时.会产生阴影而加强其立体感并强化材料的空间质感相同材质正面或侧面受光时.则起到强调色彩、质地或在彩度明度上的退晕效果,并且虚实相接.层次丰富。不同种类的灯光效果或散光或聚光.对材质或物体会形成明显的主题强调作用而对于反光材质.则反映周围环境的镜面效应,使得整个空间水天相连,碧波倒影。这类材质在利用灯光时.应避免直射表面。比如镜面下不锈钢等.会出现反光,对人的眼睛或心理都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在灯光的布局上.要发挥其科学适用与艺术于一身的功能,合理利用每一盏灯,既节省能源也要表现质感的艺术效果.而且赋予材质更动人的表情使固有的空间变得更加丰富而富有变化,使室内具有艺术的美感和极强的生活情趣。六、不网功能区的用材随着文化经济繁荣.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的变化,消费水平与文化层次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对各种功能空间的要求更系统、更讲究。例如:商业、办公、居住等环境的功能分区因使用不同有明显区别.从而各环境的设计也充分满足各自的适用要求。对每个功能空间理解的不同.其设计选材也大不一样。正如室内陈设.配景绿化,给人形象和生理上带来的刺激一样.材质也会刺激人的大脑并由感觉转化为感情会给人的心理与精神上产生作用。一般的商业空间.其选材用色多从突出商品本身,激发购物欲望这一主题考虑使顾客动线流畅.主要显示其商品的丰富多样及一派繁荣的购物商业氛围。而办公环境则以其简洁大方的方法.营造出了一种具有稳定感又有安全感的空间气氛.从色彩及质地上转为平素、轻淡,使人觉得井然有序,安静平和.更有心静下来办公。作为人们生活的居室环境,一般选材多以质地柔和.触觉舒适的材料为主.使自己的生活空间更加温特、亲切。不同功能的室内.应有与之相应的设计及材料搭配.会产生出不同的室内环境气氛。一些很高档很美观的材料.不一定用在任何地方都好看。近几年来.许多人把宾馆的用材搬到家中其效果并不是很佳。为了摆阔气、讲攀比、谈紊华材料要进口.要高档.一种新材料出现,便会倍受青睐.拿来便用.觉得社会的流行就是自己的喜好.似乎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身价这种现象依然存在。但随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文化紊质的提高也随着行业的不断完善,这种现象将会越来越少7。随着社会的发展,会有新型材料不断涌出.一些既美观.对人无任何伤害的人工材料将层出不穷.其纹理色彩可与自然材料相她美.这样可以代替一些天然材料,即经济又节省了能源。我国是一个林业人均资源相对水平较低的国家,人口众多.对木材的偷用t大,我们要珍惜材料.多用仿木材料,而作为一名设计者在这里无疑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设计过程中.可诱导业主致力于造价低.高水平的设计,而不是高级材料的堆砌。在设计中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成本,以低造价做出好的设计,并体现设计的高水平.这才是一名设计者追求的最终目标。

论文答辩决议(通用6篇)

论文的答辩决议是决定学生的论文通过的关键点,这也取决于老师的评价。以下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论文答辩决议,希望大家喜欢。

本文对分级进风燃烧室内的高温气固两相流动与燃烧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对于了解分级燃烧过程的两相流动、燃烧与污染物生成机理,发展分级燃烧技术,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文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1)建立了分级进风燃烧室高温气固两相流动热态实验装置系统。

2)应用三维激光粒子动态分析仪对分级进风燃烧室内有气相燃烧的高温气固流动进行了测量,得到了气固两相平均轴向与切向速度和湍流脉动特性以及两相轴向与切向速度的概率密度函数,揭示了燃烧室内高温气固两相流动的特点。

3)对分级进风燃烧室内湍流燃烧的温度场和组分浓度场进行了测量,阐明了二次风率对气体温度场、组分浓度场和NO浓度场的影响规律。

论文表明作者掌握了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论文写作规范,图表完备。答辩中叙述清晰,回答问题正确。答辩委员会经表决,5票一致同意通过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郑晓川工学硕士学位。

随着计算机主频、内存的快速发展,显示清晰度和显示尺寸的限制已经成为计算机系统的瓶颈。如何利用高性能价格比的机群实现超高分辨率的高清晰度大尺寸显示正在成为并行可视化方向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李颖敏同学的硕士论文以设计基于机群的拼贴显示系统提供方便的编程接口和编程环境为目的,其选题具有前瞻性,论文的工作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第一段:选题的意义)

论文在分析调研国际目前研究动态的基础上应用“分布式共享显示内存”的新概念提出了一种并行程序环境下的拼贴显示接口,并以两种形式实现了该接口,简化了系统应用的编程实现。提供了一些测试用的应用程序,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研究平台。展示了基于机群作分布式显示的良好前景。同时作者还利用该拼贴显示接口为一个地理图像信息系统实现了多屏显示应用,满足了该应用对高分辨率显示的需求。

(第二段:论文工作取得的成果或新见解)

论文工作表明作者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都比较好,掌握了计算机系统结构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对拼贴显示领域有较深的了解,对机群系统,尤其是有较好的基础知识和技术,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第三段:对科研能力及对论文的评价)

论文组织合理,叙述清晰,文字简洁流畅,理论与实践结合得较好。答辩中表达清楚,思维敏捷,能够正确回答问题。经答辩委员会无记名投票,一致通过该同学的硕士论文答辩,并一致建议授予李颖敏同学工学硕士学位。

(第四段:答辩中的表现及结论性意见)

速生材改性研究是木材科学与应用研究领域十分重要的课题。论文选题紧密结合学科发展和实际应用需要,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较好的应用背景。立题正确。

作者对国内外在木材改性领域的研究情况和发展趋势做了较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三倍体毛白杨木材化学改性研究。论文采用4种不同的方法对木材进行化学改性处理,通过尺寸稳定性、阻燃性、抗吸水性、硬度等的检测,考察了各种改性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能,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

1)用含有纳米SiO2的UF、PF树脂复合处理剂处理木材时,二氧化硅对提高木

材的尺寸稳定性和硬度具有明显的作用,且纳米二氧化硅能够降低处理材的游离甲醛释放量;2)马来酸酐/苯乙烯和马来酸酐/环氧氯丙烷复合处理液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木材的尺寸稳定性、抗吸水性、抗吸湿性和硬度。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论文实验设计合理,数据完整,撰写认真,文字流畅,图表清晰,工作量饱满。论文答辩中,讲解重点突出,回答问题基本正确,表明该同学具有较好的本学科理论基础及相关的专业知识,具备了较好的综合分析能力和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论文达到了硕士学位水平要求。

全体答辩评委一致同意通过论文答辩,建议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xxx研究是xxx领域十分重要的前沿课题。论文选题紧密结合学科发展(和实际应用)需要,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较好的应用背景)。

作者对国内外在xxx领域的研究情况和发展趋势做了较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研究了xxx。其所做主要工作及特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xxx方法,研究分析了xxx,得出了xxx(结论)。

(2)应用方法对xxx 进行了xxx分析和优化,建立xxx(模型)。

(3)......

论文写作规范、层次分明、论述清楚、语言通顺、图表规范、内容翔实,答辩中能正确回答问题,表明该同学具有较好的本学科理论基础及相关的专业知识,具备了较好的综合分析能力和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论文达到了硕士学位水平要求。

全体答辩评委一致同意通过论文答辩,建议授予文(工)学硕士学位。

论文 ([此部分事前由答辩秘书准备]简述论文选题及背景意义) ,具有重要的(较重要 / 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论文采用xxx方法,研究分析了xxx,得出的主要成果为 ([此部分事前由答辩秘书准备]根据评阅意见汇总2-4条) ,有独到的.新见解,成果突出。(有一定的见解和学术价值 /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论文工作表明作者对 (学科范围或课题[此部分事前由答辩秘书准备])领域和相关的研究具有全面深入(较为深入 / 一定的)的了解,并具有很强的(较强的 / 一定的)创新和科研能力。论文概念清晰,层次分明,论证深入,文笔流畅,文字图表规范,学风严谨。(论文概念清晰,结构较完整,论证较为充分,

文字图表基本符合学术规范 / 论文结构较完整,论证较充分,文字图表基本符合学术规范)。答辩阐述清楚,重点突出,很好地回答了答辩委员的问题。(答辩阐述较清楚,能较好地回答答辩委员的问题 / 答辩阐述基本清楚,能正确回答答辩委员的问题)。表明作者具有较好的本学科理论基础及相关的专业知识,具备了较好的综合分析能力和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论文达到了硕士学位水平要求。

全体答辩评委一致同意通过论文答辩,建议授予(工/文学)硕士学位。

为规范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工作,现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写内容与体例要求说明如下,请各单位参照执行:

一、应对博士论文选题是否得当,以及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做出确切评价。

二、应对答辩人是否充分掌握其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及论文对相关前沿学术思想、观点的归纳和梳理工作做出准确的评价。

三、应说明论文的主要创新内容和方法(一般不超过3点),并且明示其创新观点和结论。

四、应对论文的结构、逻辑、行文,及对数据资料的占有和写作是否规范做出评价,并说明其是否达到博士学位论文应有的学术水平(如果具备参加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的条件,则说明其是一篇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

五、必须指出论文的缺陷与不足,或提出继续深入研究的努力方向。

六、结尾部分的体例应统一为:

答辩人对答辩委员会提出的问题做了____回答,答辩委员会表示____满意或基本满意。答辩委员会(共____人),经评议和无记名投票表决,一致(或____票)通过该论文答辩,并建议校学位委员会授予其____学博士学位。

超低密度植物纤维材料尺寸稳定性的研究 摘 要:具有“桁架”网状结构的超低密度植物纤维材料在干燥过程中存在外形尺寸收缩的问题,当干燥温度小于100℃时,收缩量与温度之间呈正相关性,最大收缩量可超过5%;当温度大于100℃时,材料内部出现分层的现象。材料置于模具中进行干燥可以消除水平方向的收缩,但高度的收缩率大于无模具干燥的情况。关键词:尺寸稳定性 低密度 温度 成型 干燥Study on dimension stability of low-density mat made from plant fiberXie Yongqun Yang WenbinAbstract: low density mat made from plant fiber have a reticular structure. It’s dimension is reduced in drying process. Under 100℃ tempreture, shrink has a direct proportion with tempreture, maximal is more then 5%. when thempreture higher then 100℃, interstice is keep in the mat. When mat be dryed in form mould, this shrink almost is not keep on the horizon plan, but is carried out more vertical dimension decrease then in case without form mould. Key words: dimension stability, low density, tempreture, form mould, drying 低密度植物纤维材料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在纤维板、刨花板等人造板的研究中不断有相关的研究成果推出。但由于当前的包括人造板、纸板和纸等植物纤维产品的生产工艺主要依靠压力和温度两个参数[1,2],因此密度一般高于,试图取得更低密度的材料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为克服这一困难,研究人员采取了在人造板中添加发泡塑料等低密度材料;采取大片刨花,并同时辅以降低热压压力提高热压温度等措施降低其密度;利用宏观结构的构建,制造蜂窝纸板和瓦楞纸板等广义的低密度材料[3-8]。利用液体发泡原理构筑桁架结构(如图1)[9],可以避开由于使用温度、压力制造工艺带来的困扰,为超低密度材料的生产寻找出一条新路。依照液体发泡原理构筑桁架结构的理论,水是其重要的中间介质[10]。水分子在被帚化的植物纤维端部间构成水桥,使纤维在泡沫溶液中其端部得以接近并连接[11]。当含水坯料被干燥后,水分被逐渐去除,使纤维端部的氢键实现联接(如图2)。水分逐渐去除的过程也是纤维端部接近的过程,其宏观表现为坯料在干燥过程的尺寸收缩。不同的干燥工艺,其产生的收缩率和收缩方向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材料形成的产品外观和性能有直接的影响。1 实验材料及设备 主要原料 南平造纸厂硫酸盐化学木浆、福建将乐森绒绒毛浆厂杉木绒毛浆、福建福人木业有限公司中密度纤维板用纤维(松阔比3:7);萜烯类起泡剂、非离子型烷基表面活性剂、FPC复合胶(自制)。 主要设备: ZSP300高浓盘磨、ZD-2自动电位滴定计、NDJ-9S数字粘度计、7312—I搅拌机、5l定量箱(自制)、成型箱(240×120×60) 、通用干燥箱。 样品参数: 坯料含水率:830~910%(干基)、坯料尺寸:240×120×60mm。 测试方法:将坯料放入干燥箱干燥至恒重(时间6小时),取出测量各边的尺寸变化。2 实验结果与分析 温度对尺寸变化的影响 无模具干燥 无模具干燥是将经过静置,在重力脱水过程结束后,将成型坯料从模具中脱出并放入干燥箱进行干燥,分别设定干燥温度为60℃、70℃、80℃、90℃、100℃、110℃、120℃七个干燥温度值,干燥至恒重,干燥时间分别为:7小时、小时、6小时、小时、小时、小时、小时。图4为样品图,图5为样品各尺寸的收缩率曲线。 带模具干燥 带模具干燥是指坯料在模具内静置,使重力脱水过程结束,坯料随模具一道进入干燥箱。分别设定干燥温度为60℃、70℃、80℃、90℃、100℃、110℃、120℃七个干燥温度值,干燥至恒重,干燥时间分别为:7小时、小时、6小时、小时、小时、小时、小时。图6为样品图,图7为样品各尺寸的收缩率曲线。 实验结果讨论: 1) 无模具干燥情况下,坯料上部品面自由平面和厚度均产生收缩,收缩程度与干燥温度有关。在实验温度范围内,坯料上部自由平面的收缩程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边长收缩为:60℃时%、100℃时%、120℃时达到了%;在高度尺寸上的尺寸收缩则表现为现加大后减少的情况:60℃时为%,100℃时达到%,120℃时则%。而下部尺寸则出现了增大的情况,增大幅度的最大值出现在温度相对较低的70、80℃时,分别为%和%。 2) 坯料随同模具干燥的情况下,坯料上下面在模具中基本保持原有尺寸,从模具中取出后的测量值表明一些无规律的尺寸变化。高度方向的尺寸变化规律与无模具状况呈相同趋势,即:在高度尺寸上的尺寸收缩则表现为现加大后减少的情况,但收缩值更大:60℃时为%,100℃时达到%,120℃时则%。干燥后的坯料总体形状保持良好,其上部表面随高度变化呈水平平行下降。3 结果分析与结论 超低密度纤维材料在干燥过程中,其外形尺寸会产生收缩。各部分尺寸变化原因分析为: 1) 无模具状态下,底部尺寸的扩张是由于坯料在高含水率情况下呈现出一定的流动特性,使其在干燥前受重力作用作用产生流变,导致底部向外扩长,使底部尺寸加大。 2) 各表面尺寸在无约束情况下,在干燥过程中产生收缩,是由于在干燥过程中,由于水分的减少,作用于纤维间的水桥拉近了纤维间的距离,当水分完全消失时,纤维实现联接,这一过程宏观上表现为坯料上边和厚度的收缩,而底部由于它与固体界面的接触阻碍了收缩过程的进行。利用模具作为容器和坯料一同干燥可以解决这重力影响产生的流变问题。参考文献[1] 华毓坤主编.人造板工艺学[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10月[2] 阿伦,马岩. 微米长薄片状木纤维低密度人造板的开发及应用前景[J],木材加工机械.[3] 马岩. 微米木纤维低密度轻质板制造技术探讨[J],木材工业 , 2006,(04) [4] 谢力生,陈志喜.干法低密度纤维板常规热压传热研究[J],林业科技,2005,(1)[5] 谢力生,李英俊. 低密度纤维成形体制造方法及其工艺的研究[J]林产工业2005,(3)[6] 谢力生,刘焕荣.低密度刨花板的常规热压传热[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4)[7] 罗鹏,杨传民,滕立军.改性脲醛树脂胶低密度稻壳-木材复合材料制造工艺的研究[J],林产工业2005(6)[8] 王建萍.缓冲包装材料的研发、改进与利用[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4,, (5)p29-30[9] 谢拥群,陈彦,张璧光. 植物纤维膨化材料的研究[J],木材工业.,(2) p30-33[10] 顾惕人主编.表面化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年6月[11] 王中厚主编.制浆造纸工艺[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2月还有这个网站你看一

研究木材力学性能意义的论文

室内设计毕业生论文摘要

室内设计毕业论文摘要一:

当今社会是一个求新、求异的发展时代,表现在餐厅设计上,大众化、单一化的就餐环境己经完全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精神需求。主题餐厅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文化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顾客所认知感受。然而,主题餐厅的开发却是良莠不齐。很多主题餐厅存在创意上的泛滥和刻意的模仿两大弊病,在后期用来体现主题餐厅设计的材料应用上也大多雷同,没有达到创新的应用;甚至很多现如今的主题餐厅在施工工艺上也太过粗糙滥制,极大的破坏了主题餐厅想要表达的文化特性。因此,在设计创作过程中能够利用主题这一特色优势,并且能够在设计的基础上做到材料和施工的完美呈现成为设计师们普遍开始关注的问题。

本文主要通过对呼和浩特市主题餐厅设计的初步研宄,重点阐述材料的正确应用,以及在后期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工艺对于主题餐厅设计的重要性。以设计师优秀的作品为例,根据主题餐厅在现有空间创作中的表现形式,阐述表现主题餐厅的多种设计手法,以及如何在室内设计实践中准确运用主题元素,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室内设计毕业论文摘要二:

速生杨木资源丰富、产量高、加工性能好,但因其生长速度快、生长周期短,而导致杨木材质差、强度低、硬度小,耐磨性差、机械强度较低等不足,从而严重限制了它在家具及其木制品中的使用范围。改善和提高速生杨木的有关性能,是拓展杨木利用途径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研宄以我国最主要的速生人工林树种一“1-69杨为研究对象,以硅溶胶/VAE作为改性液,采用真空加压浸渍对速生杨木进行改性处理,旨在提高速生杨木的强度,拟应用于家具制造之中。本文研宄了改性液的浸渍性能、改性液与杨木复合的过程和工艺参数;并利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对改性木材进行表征,拟对速生杨木的综合利用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1)用硅溶胶和25%的VAE按一定比例混合作为改性液,其具有较好的成膜性,柔钥不脆,裂纹少;同时,稳定性好,储存时间可达5个月以上。在一定工艺条件下,浸渍处理后杨木增重率可达到.

(2)硅溶胶/VAE浸渍处理速生杨木,在前真空时间45min,浸渍压力IMPa,加压时间60min的工艺条件下,改性木材增重率的平均值为,其顺纹抗压强度为、抗弯强度为、弹性模量为,与素材相比分别提高了 、、.同时研究发现,浸渍压力增大可以提高增重率,但过高的浸渍压力对木材力学性能有不利的影响。

(3)通过SEM观察发现,改性液能渗透进入木材内部,固化后通过物理吸附或以化学结合的方式不规则地沉积在木材的导管与细胞腔中;FT-IR的结果表明,改性液中的Si02颗粒能与木材活性基团发生一定的结合;同时,XRD结果显示,改性木材(002)结晶面对应的衍射峰基本没有变化,但(004)和(101)结晶面对应的衍射峰略有改变,这说明改性液在一定程度上对杨木的结晶度产生了影响,但影响较小。

室内设计毕业论文摘要三: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方便、轻巧、随身携带成为了当代人需求的代名词,便携式产品不仅是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而且也得到了广大商家的喜爱,体积小、轻便可为商家节约一笔不小运输、储藏成本,而坐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离不开的。

通过调查问卷和个人访谈的方式对消费者进行了调研,发现消费者首先关注的是其结构稳定性,造型新颖性,然后是舒适性,只有对便携性要求高的人群才会非常关注其便携性,比如长途旅游或是坐长途火车的人群;根据市场调研发现,现在市场上有比较多的便携式坐具种类,但是大多数便携式坐具的造型单一,大多都是继承了传统的结构和功能,样式老套,有些产品强度差,结构不合理,所以对便携式坐具的研究和再设计是不容忽视的。

该课题的研宄主要是通过市场调查了解便携式坐具现存状况,再结合普通坐具及其他便携式产品设计的`异同,根据结构、材料、功能、消费人群、适用场合、价格等不同方面对便携式坐具进行分类,并分别分析其特点及其与设计之间的关系。结合调研的实际情况对便携式坐具设计进行系统的研究,包括其造型、色彩、装饰方面的艺术设计研究与结构、材料、功能设计的研宄。虽其造型单一,没有普通坐具那么多变,但并非说将其摒弃,可以结合普通坐具造型或是其他的便携式产品造型对其进行探索一一继承一一创新来丰富便携坐具的造型。功能可以是单功能的,坐、卧功能的及多功能组合的,根据不同使用要求对其功能进行设计。

便携式坐具的结构形式除了市场上现有折叠式、充气式,还可以是拼装式、。伸缩式及折叠、滑轮等多结构结合的形式,不同的结构、材料有着不同的连接方式。针对实际问题总结其各个设计要素的设计要求,让便携式坐具设计系统化、规范化、理论化。最后,通过设计实践使便携式坐具设计理论更加清晰、易懂,为设计创新提供可靠依据。

通过对便携式坐具设计的研究,从功能上将坐具更细分了一层,总结和归纳出便携式坐具设计的要点,为以后的便携式坐具设计研宄与创新提供了可鉴的设.计思路,也为现代坐具设计提供了新的灵感,从而能间接推动便携式家具的发展,进而能更好的满足人们对于便携式家具特质的需求。

毕业论文答辩决议书范文(通用10篇)

艰苦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学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应当如何写毕业论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毕业论文答辩决议书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XX的学位论文《XXXXX》从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拷贝数变异(CNV)两个不同的遗传学研究角度对中国人痛风遗传变异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了4个新的痛风易感候选基因,并分析了遗传异质性因素对于遗传因素和痛风易感性关联的影响,从尿酸排泄和炎症反应两个痛风发生的生理过程部分解释了痛风的发病机制。

当前,随着痛风/高尿酸血症研究的不断深入,遗传因素对于疾病发生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论文进一步在中国人群中探讨了遗传因素对于痛风易感性的作用,为今后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本论文立题有一定新意,论文工作量饱满,结构合理,逻辑结构清晰,文字表达清晰,图标清楚,达到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要求。在论文答辩中,该生思路清晰,表达准确,较为清楚地回答了委员们提出的问题。因此,答辩委员会认为XX同学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了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经过答辩委员会讨论和无记名投票,一致通过XX同学的硕士论文答辩,建议授予XX同学硕士学位。同时答辩委员会一致认为学位论文。《XXXXX》是一篇优秀的硕士学位论文。

xxxx大学xxx学院xxx专业研究生xx所完成的题目为“”的学位论文,选题适当,具有较深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用价值。作者系统地归纳和综合地评述了有关文献,掌握了该领域内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本文作者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和亲身的实践经验研究了一种基于xxxx的xxxxx法,完成了对xxxxxx,并设计出了xxxxxxx系统。

论文取得了下列研究成果:

1、详细介绍了基于xxxx的xxxxxxx法,并与传统的xxxxxx法进行了比较,总结出每种xxxxxxx方法的优缺点,指出采用xxxxxxxx法的优势。

2、研究并设计了基于法的xxxxxxx电路。由于采用该种方法不需要xxxxxxxx电路,因此,解决了传统的xxxxxxx等问题。

3、研究并设计了基于的xxxxxx硬件电路。其中,包括对控制电源、单片机外围电路、驱动电路、逆变电路以及保护电路的设计等,并在硬件电路设计中考虑了软硬件抗干扰措施。

4、介绍了在xxxxxxxx模式下的常用的xxxxxxx方法,详细分析了xxxxxxxx控制中最常用的xxxxx技术,并编写出了程序,使xxxx能够顺利xxxxxxxx。

5、完成了控制系统的调试工作,其中包括硬件电路的调试和整个系统的软硬件联调,最后给出了系统调试结果。

论文工作表明作者已经掌握本学科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入系统的专业知识,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强。论文结构合理,论述清楚,逻辑性强,已达到学术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

答辩过程中表达清楚,回答问题正确。答辩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答辩,并建议授予其学术硕士学位。

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都是由基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临床表现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被用于研究PTPN22基因多态性与云南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相关性。

论文采用2个群体(SLE,RA),应用PCR—RFLP和直接测序的方法,对PTPN22基因7个SNPs(rs1217414,rs1217418,rs3765598,rs1746853,rs2470601,rs1970559,rs3811021)多态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采用、、HaploView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对各个位点的多态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性进行讨论。得到如下结果:

1、PTPN22基因C1858T位点在云南汉族人群中无多态性。内含子rs1217414,rs1217418,rs1746853多态性可能与云南汉族SLE,RA相关。内含子rs1970559与云南汉族SLE,RA无关。rs3765598和rs3811021位点突变可能与云南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rs3811021位点突变可能与云南汉族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

2、rs1217414,rs1746853,rs3811021位点突变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各临床指标无关。rs1217418突变可能与WBC有关,rs1970559可能与BUT,WBC有关,rs3765598可能与抗ANA1和抗ANA2抗体有关。

3、单倍型(CATTCT)为主要单倍型。单倍型(CAGTCC),单倍型(CATTCC)和单倍型(TATTCT)显著降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险性(PPAGTTC)

论文选题新颖,有一定创新性,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科学。论文内容丰富,写作规范,逻辑清晰,结构合理。答辩回答问题正确,思路清晰,已达到硕士研究生水平,一致通过答辩,建议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xxx同学采用实验研究法, 通过干预社区脑卒中患者的功能锻炼, 探讨以保证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更大程度的恢复, 身体状况得到 更大的改善为最终目标, 寻找一种高效的功能锻炼指导模式, 确保社 区居家脑卒中患者能够获得系统、规范、连续的功能锻炼指导,为其 进一步康复提供保证。 使出院脑卒中患者能在住院治疗后的恢复期中 得到持续的卫生保健服务, 最大程度的重建患者肢体功能, 预防再复 发。同时,该探究将有利于节约社区卫生服务成本,提高社区医护人 员对于脑卒中管理的效率及效果,最终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该论文选题鲜明,具有实用性,研究设计较合理,所得数据真实 可信, 统计方法使用得当, 结果分析较深入, 论文撰写格式符合要求, 该论文已达到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 该生在论文答辩中回答问题实事求是, 思路清晰。 经答辩委员会 无记名投票,一致通过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医学硕士学位。

答辩委员会主席:

xxxx年xx月xx日

XX 同学的硕士学位论文《XXXXXXXXX》 ,选题紧跟我国禁烟控烟 的热点话题,科研设计简单合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 《烟草控制框架公约》 和近 5 年来发布的 《中 国控制吸烟报告》 ,确定预防的重点对象是年轻的大学生群体,在文 献研究和时事动态分析的基础上, 对高校大学生吸烟与被动吸烟现况 进行了横断面调查研究,以及详细分析了其各自的影响因素。 论文内容真实,层次分明,逻辑性强,图表清晰度有待加强,论 据比较充分,数据准确,资料详实,统计学处理正确,结论可靠。 答辩时的论述符合一般逻辑,能够正确回答问题,论文表明作者 掌握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医学社会科学研 究方法,知识面比较宽广,拥有较强的独立科研能力。 答辩委员会认为本篇论文达到了硕士学位研究生论文水平, 答辩 委员会委员全体无记名投票通过论文答辩,建议授予医学硕士学位。

本论文主要研究裂褶菌F17锰过氧化物酶的酶学性质,并在单因子分析法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影响该酶活力的各个因素。同时将研究的结果应用于染料脱色中,发挥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作者还初步进行了基因克隆实验,并且优化了反应体系,获得了一些序列。这些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研究、开发应用锰过氧化物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论文立项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该论文目标明确,研究路线合理,实验数据翔实,实验结果可信,观点正确。论文书写规范,层次清晰,图表规范。作者答辩表达清楚,回答问题思路清晰,论文已达硕士论文的学术水平。

经答辩委员会讨论评议和无记名方式投票表决,一致通过其毕业论文答辩,建议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本论文主要探讨了产广谱乳酸菌素菌株的.筛选、鉴定、发酵的全过程。筛选到了一株既可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又可抑制革兰氏阴性菌的乳酸菌,经鉴定是一株植物乳杆菌;又通过摇瓶发酵数据优化了菌株发酵条件;并初步探索了菌株固定化的条件。该论文立意新颖,研究目标明确,数据方案设计较合理,方法可靠。论文研究为进一步探索乳酸菌素的生产条件提供了依据与实验研究基础,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该论文书写规范,逻辑性强。答辩表达清楚,回答问题思路清晰,论文已达硕士论文的学术水平。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分布式视频编码是一种新兴的编码框架, 它可以将计算复杂度从编码端转移 到解码端, 同时具有较好的压缩效率和抗误码能力,非常适合于一些新兴的应用 场合。论文对分布式视频编码中的 WZ 帧编码技术进行了研究,选题科学,具有 较高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论文首先利用统计学的原理分析证明边信息与待解码 WZ 帧之间的较强相似 性,提出以边信息来填充 WZ 帧高频子块的思路,并将其运用到嵌入式分级编码 中,构造出改进的基于 DCT 和小波变换的 WZ 帧编码架构。实验表明,改进方法 与 (帧内编码)、(帧内编码)的性能相当。 论文概念清楚,分析严谨,理论推导正确,做了较多的仿真实验,并对实验 结论作了理论上的阐述和讨论。 论文有创新,表明作者在本专业具有扎实的理论 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有较强的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答辩时,条理清楚,回 答问题正确。经答辩委员会讨论,一致同意通过硕士论文答辩,建议授予工学硕 士学位。

本文对分级进风燃烧室内的高温气固两相流动与燃烧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对于了解分级燃烧过程的两相流动、燃烧与污染物生成机理,发展分级燃烧技术,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文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1)建立了分级进风燃烧室高温气固两相流动热态实验装置系统。

2)应用三维激光粒子动态分析仪对分级进风燃烧室内有气相燃烧的高温气固流动进行了测量,得到了气固两相平均轴向与切向速度和湍流脉动特性以及两相轴向与切向速度的概率密度函数,揭示了燃烧室内高温气固两相流动的特点。

3)对分级进风燃烧室内湍流燃烧的温度场和组分浓度场进行了测量,阐明了二次风率对气体温度场、组分浓度场和NO浓度场的影响规律。

论文表明作者掌握了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论文写作规范,图表完备。答辩中叙述清晰,回答问题正确。答辩委员会经表决,5票一致同意通过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郑晓川工学硕士学位。

速生材改性研究是木材科学与应用研究领域十分重要的课题。论文选题紧密结合学科发展和实际应用需要,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较好的应用背景。立题正确。

作者对国内外在木材改性领域的研究情况和发展趋势做了较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三倍体毛白杨木材化学改性研究。论文采用4种不同的方法对木材进行化学改性处理,通过尺寸稳定性、阻燃性、抗吸水性、硬度等的检测,考察了各种改性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能,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

1)用含有纳米SiO2的UF、PF树脂复合处理剂处理木材时,二氧化硅对提高木

材的尺寸稳定性和硬度具有明显的作用,且纳米二氧化硅能够降低处理材的游离甲醛释放量;2)马来酸酐/苯乙烯和马来酸酐/环氧氯丙烷复合处理液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木材的尺寸稳定性、抗吸水性、抗吸湿性和硬度。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论文实验设计合理,数据完整,撰写认真,文字流畅,图表清晰,工作量饱满。论文答辩中,讲解重点突出,回答问题基本正确,表明该同学具有较好的本学科理论基础及相关的专业知识,具备了较好的综合分析能力和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论文达到了硕士学位水平要求。

全体答辩评委一致同意通过论文答辩,建议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随着计算机主频、内存的快速发展,显示清晰度和显示尺寸的限制已经成为计算机系统的瓶颈。如何利用高性能价格比的机群实现超高分辨率的高清晰度大尺寸显示正在成为并行可视化方向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李颖敏同学的硕士论文以设计基于机群的拼贴显示系统提供方便的编程接口和编程环境为目的,其选题具有前瞻性,论文的工作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第一段:选题的意义)

论文在分析调研国际目前研究动态的基础上应用“分布式共享显示内存”的新概念提出了一种并行程序环境下的拼贴显示接口,并以两种形式实现了该接口,简化了系统应用的编程实现。提供了一些测试用的应用程序,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研究平台。展示了基于机群作分布式显示的良好前景。同时作者还利用该拼贴显示接口为一个地理图像信息系统实现了多屏显示应用,满足了该应用对高分辨率显示的需求。(第二段:论文工作取得的成果或新见解) 论文工作表明作者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都比较好,掌握了计算机系统结构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对拼贴显示领域有较深的了解,对机群系统,尤其是有较好的基础知识和技术,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第三段:对科研能力及对论文的评价)

论文组织合理,叙述清晰,文字简洁流畅,理论与实践结合得较好。答辩中表达清楚,思维敏捷,能够正确回答问题。经答辩委员会无记名投票,一致通过该同学的硕士论文答辩,并一致建议授予李颖敏同学工学硕士学位。(第四段:答辩中的表现及结论性意见)

研究菜名的意义和作用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俗话说就是填饱肚子,就是一个“吃”字。形式比较原始,只解决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境界一“果腹”吃的第一大境界当然是“果腹”,俗话说就是填饱肚子,就是一个“吃”字。形式比较原始,只解决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这个境界的吃,不需要费心找地儿,各种商场的小吃城;街头的成都美食和中式的快餐店,如:各式面馆、永和豆浆等,西式快餐的麦当劳、肯德基也可列入其中,一盘宫保鸡丁,一盘白菜豆腐,外加一小碗汤,一碗主食足以。一个人,两个人,三五人均可。这个境界的吃千万别麻烦,一麻烦就脱离了本质,吃起来也就十分不爽。境界二“饕餮”吃的第二大境界应该是“饕餮”。吃的是一个“爽”字。呼三五好友去一家稍大众的馆子,稀里哗啦点上满满的一大桌菜,价钱却不贵,胡吃海塞一通,兴致所致,还能吆喝两声,划几下拳,甚至还可以赤膊上阵。适合这种吃法的有涮肉、大众菜等。但免不了一个“俗”字,有不雅之嫌疑,同时也有浪费之嫌疑。境界三“聚会”吃的第三大境界应该是“聚会”。此境界重在这个“聚”字。家人、朋友、加班聚餐等都属于这一类。这种吃不需要太多的讲究,“吃”是个形式,关键在“聚”背后的引申含义。逢年过节、生日聚会、升迁发奖,友人来访,随便找个理由都可以去趟馆子,这是一种礼节上的习惯。这种吃讲究个热闹。不需要太豪华和奢侈。金百万、金鼎轩、小土豆、稍微高档一点的川菜馆如巴国布衣等之类都可以满足需要,高档一点的还可以去吃一些比较流行和有名气的馆子。境界四“宴请”吃的 西餐第四大境界应该是“宴请”。多以招待为主。商场招待、官场招待、公务招待、上下级招待、危机处理招待、重大事情招待等都属于这一范畴。这种吃不以“吃”的本质为主旨,关键在于这个招待背后的目的。所以,这种吃重在讲究一个排场,价钱昂贵,因此也多以公款招待为主。在京城,这是支撑餐饮经济的重要支柱。这种吃都有一个共同点,大多都是在“包间”进行,所以,对馆子的要求要严格一点。如各大宾馆饭店的豪华餐厅,知名大酒楼等、海鲜、鱼翅、鲍鱼宴、官府菜等。但这个境界的吃难免给人一种有暴殄天物之叹,吃后回来,却又发现没有吃饱。境界五“养生”吃的第五大境界应该是“养生”。它比较讲究“食补”,是大吃大喝在认识观念上的一种理性升华。这种吃多以正宗的煲汤为主:甲鱼汤、老鸦汤、野山菌汤等,足足地焖上十多个小时,满满地端上来,味道纯正,饱饱地喝上一顿,无比滋润,真乃人生一大幸事,就是从心理上对积劳的身体也是一个安慰。在北京,这样的馆子有很多,进入饭店的正门,有一排瓷罐摆着,大多比较正宗。江西来的瓦罐、广东来的各式煲、云南来的野山菌汤、正宗的鱼翅煲、潮洲来的燕窝汤、官府菜的南瓜鱼翅都是比较典型的。但有时价钱却是一个瓶颈,不是一般人轻易就能上口的。境界六“解馋”吃的第六大境界应该是“解馋”,吃的东西一定要“鲜”。这个境界有两个层次:一是吃“物”,如那些只常听说却鲜见的鲜物鲍鱼、龙虾、法式大餐之类;二是吃“名”、吃“文化”:如大董和全聚德的烤鸭,顺峰、黎昌的海鲜以及淮扬菜、杭州菜、本帮菜、谭鱼头火锅、皇城老妈、孔乙己酒店等境界七“觅食”吃的第七大境界应该是“觅食”,那就得四处去“找”。在寻找中获得“吃”的乐趣,是本境界的一大妙处。这个“找”又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有目的地去找口头盛传的流行馆子;一个是漫无目的地找寻意中的吃处。这个“找”字重在一个偶然发现,豁然开朗,一下子就对上了当时的心情和感觉。境界八“猎艳”吃的第八大境界应该是“猎艳”,所以馆子要“奇”。这样的馆子都是比较稀罕的特色店,如:非洲来的、越南来的等都在这一范畴。“新”、“奇”、“特”是主要特征。适合这类馆子的人群一般是时尚人士、有品位的少夫少妻、白领人群等。价钱中档,不用担心被宰。境界九“约会”吃的第九大境界应该是“约会”,这时吃的已经不是“物”,而是“情”。大多的时候,点的多,吃的少。这种吃千万不要是两个同性别的人,以免让人误会,最好也不要是夫妻,因为已过了“约会”的阶段。凡是到这种地方来吃的,两人之间大多都有一种心灵上的默契,说出来就变得俗,不表现出来又压抑。于是,以一个“吃”的借口“会”在一起,吃也吃了,谈也谈了,尽管大多的时候没有吃。适合这类吃的馆子如:茶餐厅、有餐饮服务的咖啡店,而且一定还要有柔软的沙发。境界十“独酌”吃的最后一个境界应该是“独酌”,在于一个“品”字,吃什么不太重要,关键是一个寥落的心情,要么伤感、要么闲适。这种馆子一定要是隐匿在很深的巷子里,店面古朴,又十分宁静。这个时候还应该有一瓶古典的酒,最好屋外再飘着零星的雨丝或雪花。一个人浅斟低酌,物我两忘。惟一的遗憾是,这种店已经很少有,恐怕只有在梦里才可以见得着。

然而这不等于说潮菜就不重视调味。古代所谓的“五味”,材料包括盐、酱、醢(肉酱)、梅、蜜、饴、葱、姜、韭、薤、桔皮、花椒、芥子等等,大半是天然产品,也有部分人工制品。这些调料几乎全部被潮菜继承下来,连最古老的用以“和羹”的盐、梅,现在有些潮菜还在配合着使用。以后调料还加上从西域移来的胡荽(芜荽)、胡蒜(大蒜),从海外传来的胡椒、辣椒,从东南亚引进的沙菜酱、芥辣以及本地特有的鱼露、桔油、梅膏、普宁豆酱等,使得潮菜的调料越来越丰富。 调料虽多,关键在“调”。高明的潮菜厨师绝不会按照菜谱规定的分量、比例下调料,而是综合食料、季节、上菜先后、顾客口味等多重因素来考虑加什么,加多少,分寸感很强,随机性很大。换句话说,调味不只是一门技艺,还是一门艺术。天天与大海打交道,易于形成对于力量和技术的崇拜;海上的冒险生活(包括生产、商贸和海战)需要勇敢、智慧和过人的膂力;海上生活的流动性和相对独立性使海上民族酷爱自由,并得以发挥其独立不羁的个性,同时又需要以群体力量抵御自然灾害或外族入侵。海洋文明所崇尚的个性美,似乎更符合人类生命的天性。[4]潮菜既要尊重个性,又要保持原汁原味,不少海产品采用白灼,把配味权留给食客。在潮菜中,出现了以“白灼”命名的菜肴。如白灼青龙仔、白灼象拔蚌、白灼银雪鱼、白灼赖尿虾、白灼蚶。 白灼在于保持原味,而原味注定着无味,潮菜为这些白灼菜配味调料。高明的潮菜厨师绝不会按照菜谱规定的分量、比例下调料,如潮菜一款名菜,白灼明螺,其制作是把螺片投入滚水中,用铁壳转动一下,马上捞起,再淋上汤,倒入调好味的大汤碗内拌匀,放落事先准备好的碟中(碗内汁不用),跟芥末酱、梅膏酱2碟。有食客根据各人口味醮来吃,能保持色泽洁白,爽脆美味特点。又如潮州古属八闽,以前并不嗜蛇。近十几年吃蛇之风渐盛,就演绎出一种不同广府的潮式吃法:汤水清鲜,务求涮出蛇的原味;酱料则是普宁豆酱。在龙岩也可以见到这种吃法,说明福建也受到了潮菜的影响。 与白灼相对应的,潮菜还以调味料命名菜肴,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潮菜重视调味的特色。如沙茶牛肉、南乳炖羊、豉味蒜蓉煎虾、冬菜虾、冬菜银丝鳎沙鱼、梅汁河鳗等。单以豆酱命名的菜就有豆酱煎煮乌头、豆酱火局鹌鹑、豆酱火局鸡、豆酱火局乳鸽、豆酱火局水鸭、豆酱火局蟹、豆酱蒸肉。 2.艺术命名法 一道菜名本身就是从诗词歌赋、典故、成语或者优美的传说中引化用而来的,一张食(菜)单本身就具备了很高的文学欣赏的价值,一个拼盘更重装盘造型,因此带有更大的装饰艺术的性质,像“孔雀开屏”、“百鸟朝凤”这些大菜,五彩缤纷,堆砌雕琢,华贵而热烈;利用果蔬原料刻出的花卉、鸟兽、风景,形态逼真,悦人眼目;点心因为材料可塑性的优势,各种精致美丽的立体造型栩栩如生,让食客浮想联翩,大饱了眼福和口福,平添不少情趣……潮菜很好地在“情趣”二字上作文章,所谓“三分食物,七分情趣”,从情趣上体味到潮菜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潮汕人的灵活性格特征,使厨师针对顾客的猎奇心理,抛开菜肴的具体内容而另立新意的一种命名方法,尽管这类菜名不能直接反映菜肴的特征,但高雅的名称,增加了菜肴的艺术感染力,可以引起人们的兴趣,启发联想,增进食欲。其名称有绝句妙语组成的趣名,有生动传说构成的巧名,有历史典故形成的雅名,亦有谐趣笑谈造就的俗名,护国菜、绉纱甜肉,这些艺术名称都体现出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的一个方面,它们大多是闻名遐迩的地方名菜,其名称早已被人们接受、认可,此类菜名数量虽少,但能较好地保存下来,其原因不仅在于肴馔本身的魅力,也在于使用了得当的菜名,名从菜得,菜因名传。 3.虚实命名法 这是就菜肴某一方面特征进行美化的命名方法,其名称由实指词汇和虚指词汇组合构成,其特点是:实中有虚,看菜名即知其原料,同时,还有几分雅趣,因而受到厨师和美食家的推崇,潮菜的菜名也体现这种艺术美,水晶龙虾、炸芙蓉蚝、佛手排骨、棋只豆腐、太极马蹄等都是艺术化的名称,如佛手排骨和水晶龙虾,“佛手”表示排骨成菜后的造型,这是对菜肴形状的美化,而“水晶”则表示龙虾的色泽,这是对色彩的美化。 如果再具体分类,潮菜的菜名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是喜庆型,即用一些吉祥的祝福的字句,讨人喜欢。 千禧麒麟鱼、鲤鱼跃龙门、金玉满堂这几品菜特别在逢年过节、重大庆典,是必不可少的。张华云文曰:“近来筵席有红烧番薯砂芋的甜拼盘,名曰金玉满堂。与护国菜一样把粗俗变为珍稀,化腐朽为神奇。庖人之功也。”我国民间自古就有爱说吉利话、讨口彩的风气,因此在喜庆场合,用一个皆大欢喜的名字,是大家所乐于接受的。[10](P102) 第二类是夸张型、豪华型,就是把食品加以夸张和想象,安上一个华贵的名称,从而提高筵席的级别。 韩江花似锦、满园秋菊、竹林藏奇珍等等菜名,都属于这一类。桌面上全是珠光宝气,足以满足某些人摆阔气的心理。 第三类是典故型,即菜名含有故事,非同一般。 护国菜是用番薯叶为主料的。关于它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相传,南宋帝南逃至潮州的一座寺院里,饥饿难捱,僧人本想作点丰盛的饭菜款待他们,无奈寺中也无好菜。最后只好到后园里摘了一把软嫩的番薯叶烹成羹汤奉上。宋帝吃后得以解饥,赐封为“护国菜”,后来此菜传到市肆,经名师发展而成为名菜。其衍生出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足见这道菜的魅力了。护国菜这一命名,不仅使潮菜具有浓郁的文化情韵,同时也极好地表明了潮菜源远流长的烹饪工艺。 第四类是艺术型,即用藻丽的词句,使菜名富有诗情画意。 玉枕白菜,这种奇妙的富有文采的联想,多数出于文人雅士,能使人产生审美联想。在潮州菜传统菜中,有一道闻名遐迩、深受人们喜爱的甜菜“太极芋泥”。它的制法是在汤窝中装上又热又甜的潮州芋泥,一边是深色的乌豆沙,和谐对称,生动活泼,飞舞灵动,体现了一种既对立又统一、既柔美又壮美的和谐美,表达了一种如意、健康、明朗、喜庆、吉祥、幸福的愿望。 四、关于规范菜肴命名的几点建议 潮菜的取名很讲究,广为流传的菜名有很多,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反映了潮汕饮食文化的历史,也折射出国人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有浓郁的地域性文化特色,充分利用这些特色对菜肴命名,使人感到货真价实、独具特色,产生乡土感、自然美感、信誉感。 菜肴命名的心理策略和方法与店名命名的心理策略和方法大致相同,但给菜肴命名时,不仅要娴熟社会心理,掌握饮食消费者需求,而且要通晓烹饪知识,使菜肴的命名,具有社会知觉中的初始效应,增强食欲,给饮食消费者形成良好的印象。 饮食文化的交流与传承离不开菜名,饮食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更离不开菜名,菜肴名称的重要性决定了菜名不应该随机乱造或任意胡编,应合乎命名规律。潮汕的地理环境视野开阔,心境恬适且清清淡淡,崇尚原汁原味,这可算是“陆相文化”与“水相文化”的交融点,潮菜饮食素以原料丰富著称,天上飞的,地上跑的,田里长的,水里游的,没有不能吃的,允许吃的都是成了美味佳肴,其原因首先就取决于潮汕的海洋文化。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证、物产资源的丰富多采形成粤菜特有的鲜、嫩、爽、滑脆的区域性、历史文化性的饮食风格,“不时不食”、“不鲜不食”的潮菜风格更大程度地发挥潮汕饮食文化的区城资源优势。潮菜饮食文化的内涵已注入了一个更新、更高、更深、更广阔的境界,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与生存,更多地体现在各种清新、朴实、自然、味美的菜品,以回归大自然和恬静田国生活的饮食观念为起点,人们审美上的需求从来就是烹饪的一部分。不过,现代人的审美观处于变动之中。过去的美,不一定等于今天的美。此地的美不一定等于彼地的美。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在烹饪上要求简洁,对烹饪美的追求同样要求简洁明快,反对繁琐噜嗦。现代人的审美观是强调个性的。在过于共性化的生存环境中,人们特别欣赏带有个性色彩的审美对象。对于日常的饮食,那些有着鲜明个性的菜肴点心和就餐方式总是更受欢迎。自由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审美,人类的饮食活动现在已经从往昔固定的模式中走出来,去追求一种自由的方式。自助餐方式的受人欢迎,就是人们追求饮食自由的具体反映。这也是时代的产物,时代的特点。所以潮菜的命名也应顺应人们饮食观念的变化,促进人与大自然的亲近和谐的关系。 潮菜名菜的开发,还要立足于当地,保持本土化,突出地方特色。目前许多地方忽视本地美食的特色,由于过于追求仿照,难以把握原汁原味,从而使一些菜系纷纷串味,失去了原来的风味特色,失去了潮汕饮食文化独特的魅力,这也是对潮汕饮食文化资源的一种直接的破坏。因此,加强对潮菜菜名文化资源的开发,必须重视突出潮菜美食的地方特色,共同创立具有浓郁的潮汕风味特色的美食品牌。对于一些传统的名菜,要发扬光大,不断创新;以鱼类品种为主的海洋鱼肴,要有潮汕的风采和特色。汕头八景名字优雅,其实也可以用来为潮菜冠名(用材最好是景点当地的特产),如“海湾虹影”、“龙滩逸韵”、“莲峰浩气”(取达濠鱼丸为材料)、“瀛南翠色”和“月苑莺声”等,用潮汕八景命名菜肴,具有艺术特色,又宣传潮汕的风光,还可以用其它景点冠名,如“飘然xx”。当然,菜名应符实,有些筵席菜单中的菜名应附加正名,当前艺术菜名用得最广泛的是筵席菜单,为筵席增趣生色,活跃气氛,提高档次,例如:婚席上的菜名多用连理、并蒂、鸳鸯、百合等字样,表达了对新婚夫妇美好的祝福;寿席上的菜名多用蟠桃、银杏、白鹤、青松等吉言,寄托期望老人洪福齐天的情感。欣赏这些菜名时,如不与菜肴对号,很容易让人不知所云,因此开列菜单时,应结合写实的名称,具体方式为艺术名称附加正名,使人一目了然,又不失高雅。 总之,潮菜的命名,受潮汕文化的影响是很鲜明的。潮菜各具个性的菜品命名,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着潮汕山水的奇秀特点以及海洋文化、民俗文化的情韵。这对于提高潮菜在全国菜系中的地位,增强在市场中的集体竞争能力,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

你好,方便时告诉我论文的具体要求

请问您找到了吗?我找到了几篇,可以互相分享一下吗?我是大四生,写论文是这个方向~

研究生活史的作用和意义论文

第二章 中国古代饮食生活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从整体上感受人类饮食生活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内涵。同时,通过对中国古代酒文化的具体讲授,使学生认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重点难点】 饮食结构及其演变、用餐制度及其演变、饮食思想与养生理念等。 〈/P> 第一节 饮食结构与饮食方式 人类的饮食生活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行为事像,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它是人类饮食实践所反映的社会层次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各种形式的总和,其变化主要反映在饮食结构和方式变化方面。 一、古代饮食结构的变化 以谷粒制成的食品为主食,是古代农业民族的共同饮食特征。中国古代的饮食结构,一直遵循着“五谷为养”的传统,以稻麦为主,兼吃杂粮。古代,肴是指鱼肉等荤菜,羞是指美味食品,核是指蔬菜果核食品,所以,菜肴是经过烹饪调制而成与主食搭配摄用的荤素菜的总称。 【名词解释】 主食 菜肴 五谷为养 二、古代饮食方式的变化 先秦时期,中国先民习惯于席地而坐,席地而食。到商周时,富贵人家中还置有食案。用餐制度方面,人类在很早以前就形成了用餐制度。周秦时期较为普遍的是一日两餐制,而上层社会已经有三餐的食俗了。 【名词解释】 食案 用餐制度 分食制 寒具第二节 酒的起源及其功用 一、酒的起源与发展 关于酒的起源,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曾经留下过许多记载,其制酒技术以唐为转折点,唐以前,大多为自然发酵酿成的米酒或果酒,酒精的含量很低,唐以后,酿酒技术发展,酒精度数变高。此外,中国古代已有酿造果酒的技术,如葡萄酒等。 【名词解释】 “第五大发明” 杜康 二、酒的功用 古往今来,酒始终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饮料,但酒不是一般意义的饮料,而是一种特殊的饮料。酒对于人类具有以下的作用:刺激人们的感情,在人们神经活动过程中起着催化作用;用于各种礼仪,即古人所谓“成礼”;对文学艺术具有催化作用。 【名词解释】 酒以成礼 《饮中八仙歌》 三、酒祸与酒禁 漫长历史中,因饮酒不加节制而失礼、误事或影响朝政,最终导致杀身亡国的酒祸几乎俯拾皆是。主要表现在:一是纵饮而早丧;二是滥饮而猝死;三是贪杯罹灾祸。 正是因为过度饮酒,既能使人伤身减寿,丧德败性,又浪费粮食,中国早从夏代始,就不断有酒禁的诏令和呼声。 【名词解释】 酒祸 酒禁 酒诰 【思考题】 1、 试述古代饮食制度的演变。 2、 如何理解“酒以成礼”?第三章 中国古代服饰风俗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服饰的历史渊源及其流变,进而进一步理解服饰流变过程中的历史文化因素。 【重点难点】 服饰的历史渊源与形制类别、服饰的社会性等。第一节 历代服饰流变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不标志。服饰活动及其文化,既是一个时代变化的“晴雨表”,更是检测该时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具体而论,服饰除了满足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精神生活。它是各族人民生活内容、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和精神风貌的外在反映。因而各代服饰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一、春秋战国服饰的创新;二、考究的秦汉服装;三、开放的魏晋隋唐服装;四、高雅的宋装;五、异族风情:辽金元的服饰;六、明代恢复汉族衣冠;七、清代对服饰的改制。 【名词解释】 胡服 上衣下裳制 深衣制 袍服 上俭下丰 胡装 “质孙服”制 比甲 水田衣 四方平定巾 花衣 水脚 第二节 服饰的社会性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事象,深受一个时代的政治、积极、文化甚至学术的影响,它深刻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成为一个时代社会文化的体现方式,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内涵。服饰的社会性主要指它的等级性、地域性、民族性、论理性和功能性等。 一、等级性 等级性主要表现在:等级森严的冠服制;不可僭越的常服制度;服饰色彩的等级限制;服饰用料的等级要求;服饰纹章的等级规定;服饰消费的等级差别。 二、地方性 服饰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和一种物质文化,它的产生和发展变化与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各地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呈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主要表现在用料差别和样式差别方面。 三、 民族性 民族性是指各民族在服饰上所表现的不同特点。我国有着众多的民族,其服饰样式、图案、饰品都精彩纷呈,各具特色。 四、 伦理性 古代中国,在特定的时间内,服饰是守礼尊规的一种表现,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服饰要求,这便使服饰带有强烈的论理色彩。 五、 功能性 中国古代,在社会生活中,用服饰来显示、界别自身所从事职业、身份的功能内涵,是其重要内容之一。不同服饰,是不同行业、不妥你刚身份的符号,让人一望,便知其业,便明其行,便晓其身份,这一切,恰是“以服寓功,以饰别业甲胄”的功能性内涵的真实显现。 【名词解释】 斩衰 缌麻 离染服 幢相衣 【思考题】 1、 试述中国古代服饰的社会性。 2、 举例说明服装形制与各民族生产生活的联系。第四章 中国古代行旅交通生活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行旅生活的习俗,以及行旅生活所体现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取向。 【重点难点】 古代民间行旅食宿服务业的经营理念、行旅生活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取向等。 第一节 行旅习俗 “行旅”,一般指历时较久、行程较远的出行活动。由于古代地理条件的差异和人们社会身份的不同,古人的行旅习俗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并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演进,生动折射出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习俗的内容和变迁轨迹。 一、卜行择吉与行神祭祀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有很多方面都表现出浓重的东方神秘主义色彩,其中,与行旅生活相关的某些习俗,也具有这种特色。卜行择吉、行神祭祀,是行旅之前心理准备的习俗,体现出行旅生活开始时心理上的庄重与严肃。 【名词解释】 择吉 祖神 二、行旅送别习俗 送别时行旅生活的开端。为行旅之人饯行也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送别形式。此外,古代送行时又有赠言赠物的礼俗。 【名词解释】 灞桥折柳 饯行 三、题记 行旅之人中有一部分文人学士喜欢在一些有纪念意义的地点题字,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古代行旅生活中的题记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秦代,汉晋以来逐渐成风,此后,更为盛行。 四、尚早?尚俭?尚快 行旅之人在途中注意尽早出发赶路,以便在天黑以前找到投宿的旅店,注意节省开支,注意尽快打到目的地,也是自古就有的行旅习俗。 【名词解释】 尚早 尚俭 尚快 五、软脚?洗尘?接风 行旅知人归来,民间一般有软脚、洗尘、接风等慰劳行旅远归者的仪礼习俗。除此以外,旅人在远行之时,祈求神灵途中庇护,由此也产生中国古代行旅生活中的行路信仰和一系列禁忌。 【名词解释】 软脚 洗尘 接风第二节 价值功能与社会取向 一、行旅生活的社会功能 行旅生活作为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自有其独特的社会意义,它在古代世界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其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政治教化功能、经济交流功能、文化传播功能、科技催化功能等方面。 二、行旅生活的价值取向 从本质上说,行旅活动实为在特定时空、特定背景、特定物化条件下,参与者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文化互动、对应体察活动,加之需求上的各异,致使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多元化态势:审美的价值取向、求知的价值取向、“察世”的价值取向、休闲娱乐的价值取向。 【思考题】 1、试述中国古代行旅习俗的演变。 2、简述中国古代行旅生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五章 中国古代婚姻生活 【教学目的】 婚姻是人际关系的基本形式,而且有什么样形式的婚姻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组织形式。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人类婚姻形态、古代婚嫁仪式,以及历代婚姻形式的演变过程,进而理解婚姻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人类婚姻形态及其演进轨迹、历代婚姻形式、嫁娶仪式、婚姻观念及其演变等。第一节 婚姻的起源及婚嫁过程 一、婚姻的起源与进化 婚姻是人际关系的基本形式,而且有什么形式的婚姻,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组织形式,人类婚姻形式经历了从血缘群婚、族外婚、对偶婚到一夫一妻制的发展演变历程。 【名词解释】 班辈婚 兄妹婚 等级婚 摩尔根 普那路亚 阿注 父权制 二、古代婚嫁仪式 婚姻是人一生中的大事。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民族和地区,在男女正式结婚时,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以表示庆贺。这种仪式,叫做“婚礼”。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婚礼,其主要仪式有:六礼、催妆、铺房、送嫁、拜堂、撒帐、合卺、拴红线、闹房、征诗择婿。第二节 婚姻形式 一、掠夺婚;二、买卖婚;三、表亲婚;四、童养婚;五、招婿婚;六、交换婚;七、冥 婚;八、私奔婚。 第三节 婚姻禁忌 一、同姓不婚;二、同宗不婚;三、宗妻不婚;四、尊卑不婚; 五、中表不婚;六、良贱不婚;七、官民不婚;八、僧道不婚;九、奸逃不婚;十、仇雠不婚;十一、居尊亲丧不婚;十二、居配偶丧不婚。 【思考题】 1、简述人类婚姻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 2、试述中国古代的早婚及其危害。第六章 中国古代生老礼俗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生成长的习俗,掌握人生礼仪的社会功能与价值。 【重点难点】 人生礼仪及其演变、人生礼仪的社会功能与价值。第一节 人生成长礼俗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完备的传统礼仪不仅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之间,也存在于个人社会生活的经历之中。 一、诞生与生日礼俗 中国传统的人生礼仪纷繁复杂,贯穿于个体整个的生命历程中,在个体人生中每一个特定的时间或时间段上总有特定的礼仪相伴随。 【名词解释】 求子 妊娠与胎教 诞生礼俗 生日礼俗 二、成年礼俗 丰富完备的礼仪影响和规范着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他会受到各种礼仪的熏陶和教化,同时,他也会从这些礼仪中习得社会规范并遵守之,经由这种社会化的过程,在成长过程中,有多种人生礼仪相伴随,如童蒙之礼、家教礼俗、生日礼俗等。 【名词解释】 童蒙之礼 家教礼俗 生日礼俗第二节 敬老养老 一、敬老礼俗 中国的敬老风尚,可以追溯到肉食的渔猎时代。此后历代都有所改进。统治者推行了各种敬老举措,如赐几杖、赐官爵、刑罚优免及建坊等。 二、养老礼俗 养老突出了敬老的现实意义,侧重于从物质层面对老人予以优抚。在中国古代,这些养老举措主要体现在赐物、减免赋役、兴建养老救济机构及保障老人权益等方面。 三、民间敬老养老习俗 中国古代民间敬老养老风俗的形成,首先是由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的历史所决定的。其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无疑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而儒家历来强调尊卑不同、长幼有序。再者,统治阶级对“孝”的大力提倡和鼓励,也促使了尊老尽孝观念的深入人心。其习俗,可归为以下三个方面:尊重长辈、侍奉尽孝、祭祀怀念。尊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明的具体体现。其功能需要辩证地看待,其积极方面,尊老是农业社会传承文明的必然选择与社会稳定的基础。同时也是人道精神和人际关系和谐的体现。但也有消极方面,尊老绝对化,使青年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从而形成了保守、被动、缺乏探求的精神状态,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名词解释】 敬老礼俗 养老礼俗 【思考题】 1、试述我国尊老文化的价值及其消极影响。 、简述人生礼俗的社会功能。第七章 中国古代卫生保健习尚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卫生保健在历史、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疫病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中国古代养生与养性习俗。 【重点难点】 疫病发生原因、疫病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第一节 古代对环境卫生的重视 一、重视环境与健康长寿的关系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认识到地理位置、环境、水质等与健康长寿有密切的关系,此后历代都有世人对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尤以清代医学家徐大椿为代表。 二、讲究环境卫生 在中国古代,人们十分重视环境卫生,表现有三:一是在选择住宅建筑方面,指出应选择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的吉地而建宅;二是注意房屋内外的清洁卫生;三是对于厕所的清洁卫生,古人也特别注意。为了保持环境卫生,古人还很重视住宅内外水沟的修浚和打扫。在维护和治理定居生活区环境卫生方面,古人亦有不少很好的做法。 第二节 疫病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历代流行病种类 从历史上看,中国是各种流行病多发的国家,先秦至汉初、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四个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疫病多发的时期,其中,明清时期的流行病复杂且频繁。 二、古代疫灾原因 中国古代疫灾之所以频频发生,原因主要有三,即疫灾的发生往往与灾害频发、流动人口加巨,以及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三、疫病与社会 疫病发生后,往往在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都打上其烙印,而社会发展的各层面都受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卫生事业、信仰、人际关系和道德价值体系的关系上。 【名词解释】 环境 《素问》 疾疫 《伤寒论》 食疗 养生与养性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疫病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简述中国古代人们对环境与健康关系的认识。第八章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的葬俗与葬仪,掌握丧葬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葬俗和葬仪的起源与演变、丧葬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第一节 葬俗与葬仪 一、葬俗 丧葬习俗是一个社会、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风情的体现,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以及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不同的丧葬习俗。这主要表现在形式各异的葬式、种类繁多的葬法以及形制结构多样的坟墓上。 【名词解释】 葬式 葬法 悬棺葬 天葬 树葬 坟墓 二、葬仪 葬仪是指丧葬礼仪。丧葬产生后,经历代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一套从初死、停棺、送葬到祭祀极端繁琐而讲究的礼仪。 【名词解释】 葬仪 丧葬程式 丧服 居丧 祭祖 小敛第二节 丧葬与中国传统文化 安葬死去的亲人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存在的文化现象,它不仅寄托了生者对死去的哀思和留恋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人类对生命的关注。 一、人生礼仪的终结 人的一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形成了各自的礼仪。丧葬礼俗作为人生终结礼仪,深深的扎根于人们的意识里,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成为一个民族自觉或不自觉的遵守的安置死者的行为规范,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乃至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名词解释】 灵魂观念 山顶洞人 二、社会风貌的折射 丧葬风俗是一个民族长时期积累形成的,它作为意识形态范畴的上层建筑,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与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演进变化。也可以说,丧葬风俗是此时期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状况、不同民族风情、社会等级秩序的反映。 三、葬俗衍化的文化基因 丧葬风俗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容,其衍化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并受宗教意识观念的影响和支配。宗族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也是葬俗衍化的重要因素。此外,古代葬俗的演进,还受到传统孝道观念的影响。 【名词解释】 宗教意识 宗族观念 孝道观念 【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的葬俗与葬仪。 2.简述中国古代葬俗所衍化的文化基因。第九章 中国古代信仰习俗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民间主要信仰习俗,掌握中国传统信仰习俗的特点等。 【重点难点】 佛教的基本教义与善恶报应心理、道教的基本教义与神仙情结、中国传统信仰习俗的特点等。第一节 民间信仰 信仰是人类社会历史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更是古代人们进行社会生活活动时重要的心理依托。信仰理念的共遵、共奉、共识与泛化,对社会生活稳定的衍化,其内聚精神与文化“磁力”作用,不可低估。信仰习俗识人们根据一定的信仰观念和崇拜心理形成的习俗。中国传统信仰习俗始终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并在发展、变迁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的社会观、价值理念等,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信仰习俗文化。 一、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首先发现于北美印第安人中,我国的图腾崇拜产生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以狩猎、采集为生的原始人认为,自己的氏族或部落与某种动、植物或微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并以之为氏族的崇拜对象和标志。 二、自然崇拜和灵物崇拜 中国人对自然和灵物的崇拜,源远流长,崇拜的对象众多,地区不同崇拜的事物也不尽一致,这些崇拜是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它们大多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信仰的主要内容,主要有:天地、日月星辰、 风 凤、麒麟、松柏崇拜等。 三、社会崇拜和祖灵崇拜 人神人鬼信仰源于人们灵魂不灭的观念。秦汉以前,由于天堂、地狱观念尚未形成,因此,鬼神的去向亦不是十分明朗,世人出于种种心理需要,不仅重视祭祀宗教的祖宗,祭祀黄帝等,还要为许多有惠政的官吏立祠。正是在为死后的灵魂安排住所的过程中形成了人神、社会神和行业神的崇拜习俗。 四、占卜与巫术 占卜是我国最古老的民间信仰类型,是对未来吉凶进行预测,占卜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较为流行的有:算命、相面、测字、风水、占梦等。 五、禁忌 禁忌是建立在巫术、占卜、星象等基础上的十分普遍的民间信仰观念,它是民间为了择吉避凶,禁止与某些“神圣”或“不洁”的事物接近,是对某种神秘力量产生恐惧而采取的消极防范性措施。 在中国传统社会,禁忌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名词解释】 图腾崇拜 自然崇拜 灵物崇拜 社会崇拜 祖灵崇拜 占卜第二节 传统信仰习俗的特点 中国传统信仰习俗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有其鲜明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信仰心理上的不虔诚性、功利性,信仰对象上的多样性、多重性,信仰意识上的伦理、人文色彩和信仰传承上的巫术、神秘色彩等。 一、信仰心理上的功利性 严格的讲,大多数中国人在多数时候都不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任何宗教、神灵或思想、主义也不曾完完全全占有过人们的灵魂。人们信仰上的这种功利性主要表现在:笃信神灵的功利色彩;宜忌观念的根深蒂固;信仰的急功近利性等。 二、信仰对象上的多样性 中国不是一个信仰单纯的国度,在这里“安家落户”的既有各类宗教,又有不计其数的迷信习俗。宽松的信仰环境、丰富的信仰资源和不平和的地域经济文化发展差异使中国人在信仰对象上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多样性和多重性的特征。 三、信仰意识上的人文气息 中国人信仰意识上的人文气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伦理型文化观念渗透进入人们的信仰意识里;信仰意识里的现世关怀;神灵的人情味。 四、信仰传承上的巫术色彩 传统信仰习俗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巫术色彩。它们在信仰风俗的延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仰传承上的巫术、神秘色彩体现在,在传统社会,迷信活动盛行,由此产生出一批迷信职业者。因而,在迷信作为一种落后的民俗现象,在传统社会信仰风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其不可理解性,正是诱人盲目信仰的魅力所在。 【名词解释】 堪舆 现实关怀 巫术 巫傩文化

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研究昆虫的世代及年生活史对预警提示病虫害发生,防止具有重要意义。第二,举例来说,比如螟虫,如二化螟、三化螟的世代和生活史,它们的若虫到成蛾都是有规律可循,依据其发育规律,可以进行针对性预防。国家农业局每年有害昆虫都会发布预报预警信息,指导农业防治。

第一,加强社会生活史研究,是史学研究向纵深发第二,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发展能够带动中国史学研究范式的革新发展的需要。第三,社会生活史研究能够促进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第四,开展社会生活史研究,还可以为清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陈规陋俗、封建主义残余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贡献。

当然有意义啊,这个意义就很大了,比如说有哪些昆虫对农作物损害很大,他如果一旦繁殖特别厉害的话,就会让产量减少,这样的话,让让大家都饿肚子了

研究传播机制的意义和作用论文

从你问的问题就知道你不是一般的人,不过我还是班门弄斧一下。传播机制是传播中的传播模式、传播层次、传播类型的总体概括。集合现象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1)结构性压力。(2)触发性事件。集合行为一般都是由某些突发性事件或突然的信息刺激引起的。(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集合行为的特殊传播机制:1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2群体模仿与“匿名性”那个推荐答案只是集合行为的发生条件,除了我上述的还有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也就是流言。每个机制具体内容都挺多,可以参考郭庆光老师的《传播学教程》第六章第二节。回答完毕。

传播学中传播机制是指传播模式、传播层次、传播类型的总体概括。集合现象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1)结构性压力。(2)触发性事件。集合行为一般都是由某些突发性事件或突然的信息刺激引起的。(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的定义Communication :通信,交流,会话,交往,沟通.传播: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美国社会学家库力 《社会组织》1909年传播的唯一手段是像(icon)的集合.————美国学者皮尔士《思想的法则》1911年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传播学家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传播学家阿耶尔〈什么是传播〉传播就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活动.徐耀魁 1990传播是信息的双向流通过程.李彬1993美国传播学者丹斯(FrankDance)就在《人类传播功能》一书中对传播的定义作过统计,结果有126个各不相同的定义.中国古代关于传播的说法_ "传播",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与"传播"相近的词有"传","播","布","流","宣","扬"等.通常,"传"示纵横地传播,"播"示广泛地传播,"布"示伸展地传播,"流"示连续地传播,"宣"示庄重地传播, "扬"示宏大地传播(黄金贵,1994).《墨子·所染》:"此王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此义象为纵向传播; 《礼记·祭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此义体为横向传播.《国语·晋语三》:"夫人美于中,必播于外".《文心雕龙·檄移》:"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其义象为广泛地宣传和散布. "传"与"播"合成为"传播"一词,大约最早见于〈〈北史·突厥传〉一书:"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含义为长久而广泛地宣布,传扬.此义已与今义相近._一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有动机的.二 传播的特点_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__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_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_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相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案例:山羊goat/buck领带与菊花电扇)5,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一个系统. _三 传播的作用沟通信息 传承文化协调关系 监视环境规范行为 生产意义(互动)特殊作用——麻醉心灵,消解烦闷等(乞讨技巧,马超事件与伊莎贝拉事件)总之,传播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社会化不可或缺的因素,是构成群体社会的必备要素.四 传播与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定物质,也不定能量.它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描述.信息分为:非人类信息与人类信息.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我们讨论的信息是: 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精神内容,是主客体的统一,符号与意义的统一.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信息概念引入,是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重大贡献.传播的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五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2,研究传播,要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他们所属集团,组织,和社会关系;研究他们怎样相互影响.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传播过程".社会传播的系统性指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这五种传播系统,也称信息系统.重要概念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理论,以社会信息交流尤其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