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认真真折腾了大半年,虽然尘埃落定,一切归于平静,但发现自己其实还是挺喜欢做研究,并且更坚定了继续的方向和方式。感觉半年里,像是脑门上突然有个萤火点亮,也感叹不惑之年才有此顿悟。于我,很多已经都是过去时了,但希望写出来,对年轻的学弟学妹们有些借鉴。
先背景介绍一下,985高校本博,师从CJ导师,发了些数量和质量还OK的文章,后留校到另一领域CJ课题组,应该说背景还可以。博士阶段比较后悔没出国,那是一段特别渴求解决研究问题的阶段,但自身局限,没能积极要求出个国,弄上一两篇好工作。于是,伏笔就此埋下,注定之后十年的艰辛。虽然如此,我还是很感激这些历程。人的一生,总是在挫折中懂得珍惜、懂得感恩吧。
博士毕业,结婚生子。我觉得什么样的年龄就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情。一切都很顺利,当然也很忙碌,除了科研,还有孩子和家庭。作为女博士,周围大部分会在这一时期放弃或少量参与科研。或许还是喜欢吧,我把精力对半平分,看孩子的间隙里保持对科研的热情。如果是女博士,也在这个阶段,或许会有深切体会,那是争分夺秒的像打游击仗一样的紧张日子,也常常忘记接娃,或者扔给娃一个ipad之类的对付。小学时期,其实对孩子还蛮关键,所以出差开会等等跟科研、养娃次相关的事情都得排后面。有时真的很累,也会想,差不多得了,教教书、做做研究,把娃带好,已经很好了。在这样一个指导思想下,而且并没什么家长式要求必须怎样,就造成了现在的局面,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尽管研究方面也有一些收获,但也不是NS正刊这种硬通货。加上数年来学术圈的半消失状态,其实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奇迹一般都是期待的,不是现实的。
帽子和称号虽然被圈子文化圈的越来越不像话,但好的始终还是可以脱颖而出。对于可上可不上的大部分人,积极主动的交流往往有好的促进作用,毕竟,大牛的提点和鼓励都是很有鼓动性的,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利于专注和成长,所以从另一方面说,当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申请某个项目过程中的所有活动也意味着积极寻求对自己来说更适合的路,因此一个积极的心态和谦虚的学习态度或许可以为下一阶段工作降低错误机会。这里的时间成本还是很高的,因此也感叹,即便自己更早知道该如何做,也未必能有时间去做。生命短暂,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不虚度光阴,就应该原谅自己。但若是有机会, 千万不要因为自己不知道该如何去做而荒废了光阴。
总结一下:有拿的出手的工作,本子要写到位,让潜在专家指导并提出建议,积极主动开会交流拜访,凝练形成自己的研究路径,静待水到渠成时。先写这些吧,不打算总熬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