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友爆料某些科研人员申请科研经费时提前「打招呼」,这种情况普遍吗?如何让评审更公平?
看这个问题,我想我们首先要把格局打开。“打招呼”不仅存在于申请科研项目里,而是在生活里的方方面面。孩子上好学校要找人,去医院看病要找人,谁都希望自己能获得更多的便利,办事得找人好像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思维方式。但有资源的人肯定是少数,而且这种资源一定也是要建立在交换基础上的。所以回过头看,申请科研经费打招呼似乎就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问题,这只是一个社会共性问题在学术圈的缩影。
“打招呼”大多数时是损害公平的,是损人利己的,但怎么杜绝这种社会共性现象,问题太大,我回答不了。只能回到科研项目申请的范畴里不知高低的说几句。
第一,科研项目“打招呼”的根源来自于同行评议的评审制度,这个评审制度的弊端就是一定会形成圈子评审,为自己或某某的项目“打招呼”避免不了。
第二,“打招呼”能不能真正起到作用在于你能不能为对方提供相对同等的价值。所以刚出山的青椒们不必过多焦虑,背靠大树的年轻人毕竟只占少数。像青年基金这种起步项目,“打招呼”并不会导致系统性风险。青年基金每年十几万的申请,两万多的资助,说10%靠打招呼获得我都觉得有点多,更多的是打了招呼也白打的哈哈哈。但那些强度大的高层次项目,几乎都是顶级大佬…所以…
第三,“打招呼”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自身要处在合格线以上,同等或相近条件下对方才有可能拉一把。差的离谱,对方不可能冒着巨大风险去帮忙,即使关系感情极其到位,毕竟雪中送炭少,锦上添花多。如果强行为难对方,也许占一次便宜,就没有以后了。所以做大做强自己,永远是第一优先级。
但“打招呼”存在即合理么?这肯定不对。我们也许杜绝不了,但起码可以努力减少这种现象。
像基金委的两轮评审,函评一般是小同行,会评则更倾向大同行,有的学部会议评审专家构成由基础专家(小同行)+交叉领域专家+战略科学家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破除小圈子评审的问题,并且能够多角度的研判项目价值。还有试点的原创探索项目的双盲评审,减少了个人符号信息的体现,更多注重研究思想本身的价值,这些都是不错的尝试。
但更重要的根本还是要转变全社会的文化氛围。手机码了一个小时,到最后还是想对老铁们说一句,这个社会是很难做到绝对公平的,面对不公平,是愤世嫉俗的一味抨击然后沉沦,还是骂完两句起来继续干,都是我们个人的选择。只希望等你经过努力积累有了资源有了能力的那一天,杀死恶龙的你,不会再变成恶龙。
作者:自然早知道
链接: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Last edited by nkpolymer on 2022-9-6 at 1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