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有七八年不上了,可能是自己已经老了(今年马上40了),也不太擅长网络表达。看到大家焦急的心态,也想到了曾经年轻的自己为了基金是如何备受折磨。作为过来人,谈谈自己经历和看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过青年基金,记得当时报了两次(拿过优博),第二次中的。主要经验是尽量避开大团队大热门,项目研究主题不能太大,围绕一个小问题有创新,技术路线和方案要写实写具体(很难但很关键)。 面上申请过几次都没有中,评审意见有些自己不认同的,但尽量还是选择兼听则明,个别意见很有建设性的。自己之前也评过几年的青年和面上基金,给A的基本上都是前期论文成果突出、立意新颖、方案具体可行、有较好研究基础的本子。今年也报了,在去年的基础上改的,逐字逐句斟酌过了不下20遍,看到想吐。尽人事,听天命,也不想去打招呼,有违本心,求人不如求己。任教10年,创建了自己的实验室和课题组,申请基金及各种项目资助,虽然开始不易,但逐渐越来越顺,找到了自己科研的道。在这过程中也走了很多弯路,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有一些观点供大家参考:1.建议大家多去工程现场和企业交流学习,最好是去行业领军企业挂职锻炼半年以上,唯有源头活水来。有些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及对新技术、新思想的掌握程度远强于高校。在现场挖掘工程问题,提出独特的解决思路,沿着这个方向做顶天立地的科研,确保科研方向可以从自然科学基金最后做到实际产品,持续做下去,这是做科研最好的捷径。2. 不要总围绕着学术圈套路,天天琢磨发表多少高影响因子的论文,个人认为那是少数人能成功的道(有大团队资源支持),毕竟优青、杰青、长江、院士比例还是很低的。在自己研究方向干了十年二十年年还停留在SCI论文阶段,那要不没有认真做,要不就是自欺欺人。如果论文不能为社会和企业创造价值,不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有何用?就是评上院士也没有多大意义。做学术也要有实干精神和诚实品德,科研成果要写在祖国大地上。自己在企业挂职锻炼两年后感觉思路和眼界顿时开阔了很多,敢于去做真真有创新有价值的科研,可以发高水平论文,也可以真真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科研做的很有激情心里也很踏实,也能沉下心来,有几项技术持续做了很多年后也被企业看中在做产业化,也没有了太大的生活经济压力。跟某个企业家交流后发现人家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可以吊打我,对科学的尊崇态度也让我很震撼。从学术的象牙塔里面走出来多看看,会感觉天高海阔,收获满满。文笔不好,写的有点凌乱,但是自己切身经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期待学术圈风清气正,我们所有青年科学家都能够乐观向上勤恳踏实做自己喜欢的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