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帽子,没好的平台,年纪大了,也卷不动文章,这都能拿面上项目。。 这种三无教授,就算能找关系,别人也不一定给面子吧。。 就是想不通为啥在这么卷额科研界,年轻人要拼几篇一区,甚至十几篇一区才有资格拿面上。。而这些老教授却能轻轻松松拿面上。。。
因为年轻人只知道水论文,我现在就是,然后我和大佬交流后,发现很多面上是真做实事儿的,我目前和你的想法一样,谁论文好谁上,我觉得我是有很强的局限性的。人家在某一行业10-20年,看的东西和我们都不一样,就像我的硕博现在也达不到我的眼界一样。
知道一位这样的老师,用传统方法做实验,没有高分文章,但是成果确实有产业价值。一直很佩服能在普通院校还能坚持二三十年不放弃科研的老教授。
现实情况恰恰相反,会刷文章的年轻人拿基金容易得多得多
最近5年这种情况很少很少
论文不等于水平,成天除了论文还是论文,不结合实际问题确实是一种悲哀,关键这样走不长远。思想高度才起决定性作用。
这种例子应该不多吧?
请教一下,我一直疑惑这个话题。 你是不是意思是能够发表文章的不一定绝对代表科研能力,很多有经验的老教授,他们的科研能力与科研价值远远强于年轻人,但不是以文章来衡量的。也可以说,他们已经超越了唯文是举的局限了,他们并非发不了,而是不想发文章。是这样理解的吗? 比如我导师是院士候选人,他没必要继续发论文他也没有时间,但是他的科研水平与高度,在他的实际事业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并毋庸置疑的得到了外界的一致认可。这就足以证明了他自己。 我的理解对不对?
我只能想自己为什么拿不到,别人怎么拿到的我们想不了,也没有必要去想
有想法,本子写得好。
写文章和写本子区别很大。文章的创新不一定能够达到基金的高度。不同领域不一样,有些方向对基金的创新是要体现出一定的前瞻性或者体现一定的应用性(应用性中找科学问题)。光有文章,这种高度达不到的,需要对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淬炼才行。
现在年轻人出了在文章上花齐百样,其实有价值或真实的创新太少了
人老了就不想着发论文不切实际,他们更愿意做有价值的事情,某次开会,一个大佬讲的
现在很多论文是蹭热点,堆数据。部分年轻人为了发顶刊,到处找大佬挂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形成寡头垄断,项目评价结果受人情影响干扰极大,大牌教授及其弟子极易获得基金支持,其他人则异常困难,二八效应显著,评审公平性、资金使用效率没有保障。建议将累计影响因子(第一/通讯作者且第一单位)/经费(国家级、省部级、市级基金资助总额)作为一项参考指标,避免经费过度流向学术寡头。学新西兰搞摇号,严格限项,节约评审资源、避免人情干扰,扩大资助面,力保公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很多"是多少?
跑出来的
喝酒喝出来的
332 浏览 5 回答
283 浏览 6 回答
118 浏览 2 回答
86 浏览 4 回答
145 浏览 5 回答
235 浏览 5 回答
254 浏览 4 回答
198 浏览 2 回答
261 浏览 3 回答
125 浏览 6 回答
176 浏览 6 回答
309 浏览 8 回答
223 浏览 3 回答
237 浏览 2 回答
152 浏览 4 回答
172 浏览 4 回答
322 浏览 6 回答
157 浏览 4 回答
236 浏览 6 回答
125 浏览 4 回答
137 浏览 8 回答
292 浏览 4 回答
289 浏览 5 回答
283 浏览 2 回答
345 浏览 9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