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第一轮评审的时候,把申请人信息、依托单位平台、代表作都去掉;就评审本子研究思路、研究内容;淘汰60-70%,杜绝本子质量不高靠大团队运作拿到基金的情况。 第二轮再综合考虑申请人基础平台,把第一轮和第二轮分数按照一定比例算总分。 不用搞什么会评,会评都是给有背景的人捞本子用的!
你只管建议吧,反正你的建议也没人采纳
一个职位干几年就走了,谁会干这些事,基金委的主任副主任都是大佬,他们代表的谁的利益。再怎么改革,也改变不了僧多粥少的现状,取消会评还会衍生出其他不公平问题,没有彻底的解决之道。
没会评,大佬怎么办!
这么搞大佬就没有存在感了,动人家蛋糕了,是不能被允许的。
你说的和博后基金的评审过程一样,建议你去看看博后们对评审过程的吐槽。
堂下所跪何人,胆敢状告本官!
会评与否似乎对普通人影响不大,据了解会评期间差本子被捞起来的比较罕见,会评基本只讨论少数有争议的项目,其它大部分项目都是按照函评结果予以通过。当然,我也不认为会评有多大必要性,取消未为不可,减少了基金委工作量,加快了评审过程,还减少了人为操纵的空间。 至于建议函评阶段隐去申请人、依托平台和代表作信息,我感觉可行性不强,而且不合理。我们就拿青年和面上项目来说,首先青年项目属于人才类项目,不仅要看项目本身是否有新意,还必须评价申请人的学术背景或者经历,自然需要了解申请人的代表作;其次面上项目,当然要重视项目本身的价值和研究意义,但是没有依托平台和代表作支撑,凭什么让评审人相信你可以实现项目目标?会吹牛的人太多了,项目写得天花乱坠,但都是空中楼阁!其实,除了面上和青年项目,其他项目也很有必要知道申请人科研背景信息,比如重点项目、穿心群体、杰青、优青、青年千人等项目皆如此。 一个项目能否获批,首先要考虑的当然是项目本身是否具有创新性、可行性等,但是这远远不够,必须根据申请人科研背景信息,进一步确认申请人是否确实有能力、有条件完成这个项目。我在评审项目的时候,首先关注的确实是本子,但我肯定也要参考一下申请人的科研背景信息。事实上,确实有些人科研背景非常棒,比如发表过一二十分子刊,但是本子不行,我依然不会让其通过。 另外,据我所知,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科研项目申请,也不会隐去申请人科研背景信息,看起来这似乎也是国际惯例。
应该取消会评,大佬们会评都是为了捞自己人,根本也不关注什么价值和意义!
知道没人采纳,这不是发发牢骚么,不然这个板块干嘛用的
这不就是博后基金的评审模式嘛,相对还是比较公平的
哦哦,原来博后基金是这种方式啊!那挺好的
希望通过改变规则获得改变的思维基本上算是底层思维
这不就是为了杜绝大佬么
人才啊,确实体现公平性
把会评改为摇号靠谱
我都说过了,从函评中,根据分数按资助数的2倍选择项目到第二轮,第二轮进行抽签。这样最公平。
……
有道理
加油
同意,今年就执行
那就不见得是自己写的了,可能效果更不好
我也领一个金币
现在的情况是大佬团队的不仅可以本子不是自己写,还能找人;至少减少找人环节,本子其他人写这个压根没法杜绝!
这也是可以,瑞典还是哪个国家好像就是用摇号
你这个太复杂,工作人员不愿意,而且流程一多,可靠性可能不增反降,不如综合起来,一次性搞定。
自我革命多难
君主立宪制…
155 浏览 7 回答
115 浏览 4 回答
84 浏览 4 回答
284 浏览 2 回答
232 浏览 5 回答
169 浏览 4 回答
146 浏览 3 回答
204 浏览 5 回答
196 浏览 6 回答
105 浏览 5 回答
278 浏览 3 回答
229 浏览 5 回答
172 浏览 4 回答
350 浏览 3 回答
89 浏览 10 回答
235 浏览 5 回答
354 浏览 9 回答
146 浏览 4 回答
166 浏览 5 回答
340 浏览 2 回答
173 浏览 4 回答
182 浏览 4 回答
123 浏览 2 回答
240 浏览 2 回答
341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