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非学校,博士毕业那年,由于换工作,没写本子。
申请第1年,对基金没概念,也体会不到基金的重要性,按发表文章的思路写了个本子,结果可想而知。
第2年,意识到基金的重要性,参加了学院组织的几次培训,重新选定课题,查文献,写了新的本子,3个函评意见有1个较差,未上会。
第3年,根据学院专家意见、函评意见、最新的研究进展修改,由于手头新接了项目,没花太多时间,换了个口投,抱了较大希望,函评意见还可以,但没亮点,上会未过。有点慌,同期来的同事大多数都拿到了青基。
第4年,寒假期间花了1个多月时间打磨,改到改不动,在第3年申请的学部下换了个方向投,得中。
回首这段经历,尤其是最近两年,离青基年龄上限越来越近,基金如魔咒般罩在头上,从提交到今天,没任何消息,也没想找人,只是静静等待,好在只是迟到,没有缺席。
感觉本子还是要好好打磨,虽然论文基础可以,但基金评审绝对不是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的排序,故事要讲好,说服力要强。
终于拿到青年科研人员的起步资金,以此自勉,再接再厉。
同祝获批的友们基金高中,中秋快乐!
没上岸的友们继续加油,守得云开见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