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战(基)友们,为什么你的基金这么难中? 不要总是谴责自己,因为很多时候你真的尽力了,但是大环境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加残酷。 (备注:本帖里所举的一些例子,论坛里有些友(尤其刚好是同校的)可能能认出来是谁。如果本帖点到了这个例子,只能说明他/她具有代表性。先强调一下,本帖不是举报帖,我无心、无证据、也无精力去干这事儿,但是下述所有数据都是摆在明面、任何人可见可查的。人敢做就要敢当,既然大家共吃这一口饭,那么就亮出来给大家看一看,品一品当今基金申报环境的一些大佬团队的吃相) 2022年基金终落幕,从趋势来看,基金的中标率快要从“二家欢喜八家忧”演变为“一家欢喜九家忧”了。以NSFC最大学部医学科学部为例,近几年面青地中标率已经快跌破10%。但对于广大所谓的 “三无人员”(青椒)来说,真正留给你的“真实资助率”有10%吗?究竟有多少?说实话,没有人能具体说出来,但是不妨让我们来看一看几个例子: 9月8日上午:几乎所有大学老师的工作群都充斥着“恭喜XX..祝贺XX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等字眼,喜庆且刺眼,但不妨碍后面立马跟随着一大波五味陈杂,且要好久才能翻完的“烟花儿”、”玫瑰”、“大拇指”。 毫无悬念,他、她、还有它,又在中榜名单里,因为距离他们上一次中标已经隔了一年了! 如果今年作为“三无人员”的你不幸和他们申报了同一个口子,那么真的很遗憾,有可能神仙来了也救不了你(毕竟有绝对绝对实力的三无人员真的太少太少了,比如有几个青椒能手握几篇CNS、怀揣着“创新性极强、可行性极高”的idea横着走?)。 以其中一个代表性的团队为例:团队大佬Y,头衔无数,领域内10个“专家”有9个都认识的那种,明面上刚刚退休,但实际仍活跃在领域内,学生嫡系毕业后大量留校。在位期间大佬自己自然而然可以把各级项目当自助吃。国家级项目(包括科技重大专项、“863”、“973”)、省部级、市、校级各类项目是根本罗列不完的。仅以“有限渠道收集”、“摆在明面”的“部分”NSFC“面”、“重”项目为例: 2003(面上) 2006(重大) 2010(面上) 2011(重大) 2012(重点) 2015(面上) 2017(面上) 2019(重点) 光看这一些,你可能觉得跟你关系不大,所谓大佬吃肉,小鬼喝汤。但是别忘了,人家是一个团队,其潜伏的子弟们才是真正跟你直面竞争的人。作为“三无”众生的你真的能舔到几口汤? 所以重点来了,让我们来看看下面几组数据:(Y早期的学生,有些已经是准大佬级别了,这种就不提了,不具代表性),我们仅仅罗列几个从年龄上看跟广大友一样还处于“青椒”阶段的人: 第一例:Y的学生嫡系Z:(86年的),12年博士毕业留校,省基三件套自然先后到手: 2013(青基)、 2017(青基结题,直接优青) 2021(优青结题,直接杰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方面: 2013(青基) 2017(面上) 2019(面上) 2022(面上) 对,你没看错!86年左右的友们,很多很多人还活在“青基要过年纪了,该怎么生存下去?”的痛楚中,而人家已经省基大满贯,国基方面别说青基,面上都干了三个了!其他各类项目、帽子和奖项就不提了,请问你该怎么跟人家比? 那么,Z有绝对实力这样横着拿项目吗?我当然没有资格妄下论断,但仅从论文这一重要指标来看,Z也并没有CNS(甚至大小子刊都没有)那种硬通货,其早中期的所有论文几乎都以4-5分左右(当年影响因子)的期刊见顶,数量也称不上多,我没精力细查,但似乎甚至没有任何一篇独立通讯的文章(Y大佬当然都是共同通讯)。那Z的项目为什么能这么顺利的拿,就只能大家自己品了。对了,Z刚刚中了一篇Angew,立马上了学校主页,恭喜!但我想,既然基金方面滚了这么大的雪球,再不出点好的成果也说不过去。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后面国家优青、杰青应该已经在计划中了吧。 第二例:Y的学生嫡系X:(同86年的),14年博士毕业留校,省部级及以下的项目就不啰嗦了,仅仅看NSFC: 2015(青基) 2018(面上) 2020(面上) 2022(面上) 对,你依然没看错!依然是86年的,7年连拿四个国基,18年的面上还没结题呢,相当于手头同时攥三个面上?似乎能阻止人家拿项目的仅有基金委的限项政策了!别说这样每隔一年拿一个面上,一辈子拿三个面上你们有这个信心吗? 同样分析一下X有绝对实力这样横着拿项目吗?我同样没有资格妄下论断,但从X自己公开的介绍来看,“已发表论文15篇(档次同Z,以那几个当年4-5分的期刊见顶,Y佬还是其中一个期刊的编委)”。这其中还包括共一的作者,同样没有任何一篇独立通讯(Y大佬当然还是共同通讯)。不知道这个研究基础是如何支撑起四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 似乎想不通,又似乎很容易想通。 此外,我这两年听过不少本学部的NSFC会评专家报告会,言语之间很多次都提到这几年很卷很卷,“会评时凡是有在研项目的申请人,很可能会被拿下”。现在我才真正理解这句话,其真正含义应该是“会评时凡是有在研项目的陌生人,请自觉退下!” 第三例:Y的学生嫡系G:(87年的),14年博士毕业留校,从简:2015(青基)、2018(面上)、2021(面上); 第四例:Y的学生嫡系J:(88年的),15年博士毕业留校,从简:2016(青基)、2017(面上)、2021(面上); 第五例:Y的学生嫡系W:(91年的),18年博士毕业留校,从简(引用):2020(青基)、2021(面上); 考虑篇幅,还有很多就不一一罗列了。 大致扫了一眼,仅仅列出的这五个留校小弟子,其手头的NSFC在研项目高达十个(18年申报的面上现在还是在研状态,可以理解为目前在研9个面上,1个青基)!刚刚好平均一人两项NSFC在研?为什么只有两项在研?那是TMD基金委政策规定最多只允许两项在研!!现在是隔一年捞一项吃满,那要是没这个政策,你能想象吗??? 你们一个大佬吃不够,再带着这么多弟子年年轮流捞,捞得朱门酒肉臭,外面饿殍遍野!! 另外请注意,这里列出的仅仅是他们手头的NSFC的限项项目,其他同级别或省部级的项目人家一样吃的满嘴油,仅以上述五例子弟中最小的一个为例(第五例),“目前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课题项目9项”!好家伙!真敢亮出来啊! 敢问一下大佬还有你的弟子们,你们这样吃着人血馒头,良心不会痛吗。吃饱就行了,非要撑死了才罢休吗?你们每掠夺一个本该不属于你的项目,就可能有一个倾尽所有,本该收获一次的年轻人颗粒无收,面临生活、尤其是事业(甚至非升即走丢掉饭碗)的巨大压力。 要知道医学科学部的资助率已经快跌破10%了,而你们就如同伸伸手自取这么简单!在上述例子中,几乎所有的项目都集中在此学部两个不同的二级学科代码下。以其中一个代码为例,这个代码下的面上项目近年资助数量每年仅有4-6项。如果他们当年报(你可以看到上面的数据,以他们的资历或人脉或许不应该叫“报”,而应该叫“保”)了一项,那么够你去争取的还有几项? 如果他们报两项呢?如果还有别的大佬呢?别的大佬的弟子也来申报呢?你觉得谁能救你?靠本子质量?不如自己掂量掂量。(为什么我对这个口子刻骨铭心,因为我就在这个口子陪玩了几年才发现这个现实)。 而更残酷的事实是,上面所举的例子仅仅是豪多豪多大佬团队中的一个,而且Y还不是最顶尖的大佬啊。之前出过一个大佬所在学部NSFC基金资助总额度的top50名单,Y佬甚至排不进这top50。大家可以想想,每个口子有多少大佬自己也把面上当家常饭吃(尤其是在近年的不太好的经济因素下),还有多少大佬的子弟们也要去分食。人家彼此都认识,有的时候甚至他们自己可能都不够分,这种情况下假如你也很不幸地申报了这个口子,幻想大佬带着弟子们吃完肉,再赐你啃个骨头,那么只能告诉你,可能轮到你时骨头渣子都没了。 那么芸芸众生就真的一点机会都没有了吗? 当然也不是,NSFC每年面青各资助两万多项,也不可能每个口子全部都被大佬及其子弟们侵蚀了。尤其是青基,情况可能会比面上要好一些(因为青基他们只能吃一口,而面上项目他们能无限量每隔一年捞一口!),所以每年都会充斥着一些“NSFC是最公平的基金”这样的论调,因为肯定还是会有不少“三无人员”凭努力、智慧和汗水拿到一些项目(尤其是青基),但这种幸存者偏差肯定也是存在的。只是真正留给我们公平竞争的资助率还剩多少呢?10%(10中1)?5%(20中1)?还是更低?谁知道呢? 难道不喜欢抱大腿、跪舔、喝酒应酬跑关系的年轻人就不配做科研了吗? 我不善于抒情,更不善于说一些假大空的鸡汤去给大家鼓励,我只是罗列了一些明面上的数据,想告诉各位战(基)友们,在越来越卷的时代背景下,基金的申请已经远远不是光看学术实力了,所以如果你没拿到项目,无需那么自责,或许你已经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最好了,那么就放下悲愤,保持初心,等待幸运女神眷顾的那一次。 一些客观的不利因素似乎总是翻不过去的大山。这种风气极其恶心,但我们似乎也无力去改变,也许到了哪一天,等情况变得超出了容忍,血雨腥风之后,学术之风或许会迎来转机呢? 最后想跟大家说,我们身上的角色不只是一个科研人员,我们还是妻子,是丈夫,是父母,是儿女,是朋友,是你自己! 世界很精彩,不只是基金! 祝大家快乐、健康! ——— 一只子 2022年教师节
我说得可能有点难听,如果伤到楼主先说声对不起!其实科研只是极少一部分博士适合做的工作,绝大多数三五人员就不合适做科研,你都三无人员了,说明科研潜力很有限,如果你科研能力强科研成果好,当时找工作时你就直接去211甚至985好平台了。你说对吗?所以对于广大的三五人员与其去做一些不痛不痒的科研,还不如做做横向,多搞点钱,老婆孩子热炕头!
别的不想说,就是来顶楼主,本来就顶着很大的压力,还遇到许多既得利益者来维护这个圈子,三无人员只是没有关系和圈子而已,不代表没有科研实力。大佬团队的人不见得每个人都有很强的科研实力,但是人家却有关系和自己圈子。身边有些大佬团队的人霸占“小圈子”,自己团队的人每年都有面上或青年进账,靠的是什么,不就是他们有评审别人基金和人才项目的权利或者其他可交换的资源吗?所以,他们在函评的时候可以到处打听,并且大家都很“买账”。请问这种“买账”真的是针对“科研能力”吗?科研应该回归到“科学研究”本身,不能让“搞关系、进圈子”做为“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否则,我们不是在“搞科研”,是在借着“搞科研”的大旗“搞关系,搞项目”。
各个学科都这样,这就是圈子文化~~~以前杰青、优青圈子严重,现在全国高校弄什么飞升即走,这种文化已经渗透到面上和青年了,拿不到连工作都会丢的!!!我周围评审的专家,基本上别人全都知道在谁那里~~大佬的一个错误方向(我周围一院士,哈哈),也会出来好多杰青、优青等,只是浪费国家钱,消费消费耗材,没啥用。~~
你们有没有认真看帖?占据这么多资源却只发4-5分的论文,这叫科研潜力?这叫水平?投入产出比如此之低居然有这么多恬不知耻的给他们鼓掌。稍有点基础的三无人员看了心都凉透了,太可怕
这不是很正常吗,人家有平台、有资源、有基础,不资助他们难道资助个啥都没有的吗
没真本事的人才去争基金,发破文章骗国家的钱,真正把技术用于国家发展的才没时间倒腾这些,黄大年教授无帽子无基金,但人家才是真正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而不是写在sci里。
卢瑟福课题组成员一共拿了15个诺贝尔奖
所以,多挣点钱,对家人有个交代,不要太对这个东西太上心了,能做就做一下,不能做,去带带儿女
基本如此,认识的一个成果一般,去年面上,今年优青
青基还好,面上的话留给三无人员的机会可能连5%都没有。
自然基金应该以解决科学问题和创新为首要,建议评审全匿名,取消研究条件、研究基础和成果介绍,有基础有条件有平台有论文的,在科学问题和创新上更有优势,应该更有条件更有信心把标书写的更好,没有理由反对,反对就是没信心或耍流氓(可能说的不对啊)。义务评审专家7名,量化打分,取5名中间分,再加上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差值,累计后按高低排序,高分者资助。男女平等,不设年龄差别,取消地区和联合基金(让地区和企业、行业自己面向社会招标),取消会评以禁止捞人。不予资助的申请者,分数排在前15%-20%的,允许对评审意见提出质疑,可进入复审环节,建议基金委预留10%的资金用于复审后的资助项目。瞎逼逼一下,反正也不可能实行。
你是举例的第几呀?用的着这么激动?戳到你的痛处了?
图片误用,五重跨膜,973可是985和211的专长啊?你的文章数据心里啥情况自己心里还没点比数。
一声叹息,强烈建议不能同时主持两个国基金。
深有感触,科学研究也被玩坏了
这确实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但他们真不会痛,还很快乐!可能还嫌自己团队捞少了!
楼主说的非常诚恳,看得出是很用了心了,但是能怎么办呢?整个社会都类似,尤其是竞争性的好事。凡事做到问心无愧就好。真的要为你点赞,如果我有能力也愿意帮你一把。
你前后的话还不够打你的脸吗?即然你是靠硬实力拿了青基,那你为啥对一个与你素不相识,说了一下国内目前存在的一些现象反应如此之强烈?一个985博士后,居然会骂人家那根葱?谁给你的勇气和优越感?说白了还是楼主说到的现象戳到你的痛处了。
存在这么几个问题 1. 挡住你升职称的从来都不是基金。合同里写出来的考核标准都是表象的表象,本质是考核。现在拿基金难度大,所以你1个国家基金就升职称了,如果拿基金难度低了,你的考核标准可能是拿100个国家基金。或者干脆去掉基金了,换成其他让你难受的标准。所以,你说的问题确实客观存在,也有很大必要去解决。可它不能为考核背锅,只有考核为考核背锅。 2. 另外一个层面来说,大佬子弟跟一般人压根不是一个赛道,所谓的国家基金,人才帽子,都是虚无虚空。本质上就是用来生产评不上帽子的符号学机制。符号系统为那些已经拿到帽子的人,再定制新的符号学机制,继续生产剩余生产“拿不到”。杰青上面还有院士,院士上面还有共和国勋章。走出国门还可以再多拿几个外国院士。当然这都比不上开创学术流派,统一全世界学术界,让诺奖求着给你颁奖
同等条件,人家大佬弟子拿项目不很正常。申请不了国家的,就去帮企业攻关呗,凭本事吃饭。没那金刚钻就安心教书呗。再不行放弃编制,下海呗,到大厂做技术研发,不比死工资赚的多?
那楼主为啥不选Y当导师
自然基金需要双盲评审,这样起码给打招呼的人增加一下难度。评审方式可以按博后基金的来
谁都有关系,自己亲戚和同学也是关系。但是“三无人员”指的是那些没有动用学术圈关系来干扰基金评审的人。
基金其实没有多大意义了,现在随便一个像样点985大学每年预算都是100亿上下,这些学校校园动辄就是3000亩,分校、异地研究院随便搞,这些学校老师们平均来说实验室面积足够、实验设备更是不输英美;他们经常愁钱怎么花,这种情况下再给他们经费有什么太大意义?锦上添花吗?但基础科学研究不是一大堆所谓人才、实验室、高档设备集团军式冲锋就能搞出来的(举国体制在某些重大工程方面可能有效果),再这样子下去,估计20年后还是解决不了所谓的钱学森之问
唉 这就是国内的真实情况
首先,写的很好!尤其是最后几句话。 其次,努力做好研究,纵向不行横向,只要把自己的成果尽可能展示出去,会有人感兴趣的! 最后,所有的路都走不通,内心也不愿屈从这肮脏的权势,那就降低要求,整点不花钱的研究,有可能去赚点外快,兼职培训或者顾问啥的,收入也还可以。
有些人说了,平台不好、资源不好,就是你科研实力不行,不该继续做。说这句话前,你又忽视了一个问题,或者你又想当然的认为能留校这个事件是公正的前提了。但事实呢?根据我们的文化传统,你觉得同样两位院士弟子,油腔滑调的弟子能够留下,还是知懂埋头苦干的留下的可能大?昂?埋头苦干,不会拍马屁,不招人喜欢,与他的科研实力有关系吗? 再举个简单例子,同样是985的一届学生,学生会里面的学生个个能说会道,八面玲珑,而他们在留校的时候就是容易讨人欢心,他们科研实力能和天天在教室学习的学生比吗?甚至有些人因为过于内向,不会言谈,连个工作找不到。做科研,需要那么巧舌如簧吗?那么人情世故吗?老一辈的艰苦卓绝没学到,谦虚做学问没学到、低调含蓄没学到,反而堂而皇之游走在酒席宴会上、阿谀奉承、结党营私成了无上荣光?
说到点子上了,目前大佬团队的嫡系们并非科研能力最强的,而是公关能力最强或者最听话的,不听话的早被挤兑出去了。所以现在的科研对有的团队来讲就是幌子,真正的目的是搞经费,而不是解决了多少科学问题或者工程难题,已经被玩坏了。 老一辈的科学家那种潜心科研的精神已经不存在了,更多的是竖大旗,搞关系,站队伍,搞吹捧,从而达到永远霸占圈子资源的目的。
知乎自然早知道对基金评审公平性的看法:知友爆料某些科研人员申请科研经费时提前「打招呼」,这种情况普遍吗?如何让评审更公平? 看这个问题,我想我们首先要把格局打开。“打招呼”不仅存在于申请科研项目里,而是在生活里的方方面面。孩子上好学校要找人,去医院看病要找人,谁都希望自己能获得更多的便利,办事得找人好像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思维方式。但有资源的人肯定是少数,而且这种资源一定也是要建立在交换基础上的。所以回过头看,申请科研经费打招呼似乎就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问题,这只是一个社会共性问题在学术圈的缩影。 “打招呼”大多数时是损害公平的,是损人利己的,但怎么杜绝这种社会共性现象,问题太大,我回答不了。只能回到科研项目申请的范畴里不知高低的说几句。 第一,科研项目“打招呼”的根源来自于同行评议的评审制度,这个评审制度的弊端就是一定会形成圈子评审,为自己或某某的项目“打招呼”避免不了。 第二,“打招呼”能不能真正起到作用在于你能不能为对方提供相对同等的价值。所以刚出山的青椒们不必过多焦虑,背靠大树的年轻人毕竟只占少数。像青年基金这种起步项目,“打招呼”并不会导致系统性风险。青年基金每年十几万的申请,两万多的资助,说10%靠打招呼获得我都觉得有点多,更多的是打了招呼也白打的哈哈哈。但那些强度大的高层次项目,几乎都是顶级大佬…所以… 第三,“打招呼”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自身要处在合格线以上,同等或相近条件下对方才有可能拉一把。差的离谱,对方不可能冒着巨大风险去帮忙,即使关系感情极其到位,毕竟雪中送炭少,锦上添花多。如果强行为难对方,也许占一次便宜,就没有以后了。所以做大做强自己,永远是第一优先级。 但“打招呼”存在即合理么?这肯定不对。我们也许杜绝不了,但起码可以努力减少这种现象。 像基金委的两轮评审,函评一般是小同行,会评则更倾向大同行,有的学部会议评审专家构成由基础专家(小同行)+交叉领域专家+战略科学家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破除小圈子评审的问题,并且能够多角度的研判项目价值。还有试点的原创探索项目的双盲评审,减少了个人符号信息的体现,更多注重研究思想本身的价值,这些都是不错的尝试。 但更重要的根本还是要转变全社会的文化氛围。手机码了一个小时,到最后还是想对老铁们说一句,这个社会是很难做到绝对公平的,面对不公平,是愤世嫉俗的一味抨击然后沉沦,还是骂完两句起来继续干,都是我们个人的选择。只希望等你经过努力积累有了资源有了能力的那一天,杀死恶龙的你,不会再变成恶龙。 作者:自然早知道 链接: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所以我告诉自己,不要怀疑自己总PUA自己,虽然我水平确实还是有差距,但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了,在这样的环境下,不能逼死自己
如果大佬做的科研是真的好,真学术好大家其实还真服气。但是有的大佬的文章,有的顶刊idea真是low,靠名气发表获得利益。普通学者有好的工作顶刊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现在大佬拿的资源又多,其实也没做出啥,这估计是大家比较不满的地方。
不要用圈子文化否定了大佬极其学生们的努力,包括已毕业的学生们,在他们入学的时候也都是相当优秀的学生,再加上大佬们的培养,他们形成的基础(包括研究基础和自身的素质)都不可以被否认。
建议直接去国务院反映
我就看不惯这么多怨天尤人,别人拿了都是关系。,也不看看多少事三无人员的发中基金的帖子。大家科研都很辛苦,干嘛还要再听你负能量再传播一遍。现在这么卷,我们不更应该提升自己,躺下不就中了别人的招了,又少一个竞争者。 这么多本来不想回复你的。看你这么认真,我就在回复你,我还以为你是什么三无人员,原来老板比我导师厉害多了,你们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啊,结果发现是吃着有关系的红利,还在扮猪吃老虎。 更为重要的实事就是,我就随便看了一下,2017fig 4a和2018fig 4a就误用,你可真一语成谶。
人生百态,看开些吧、
对了,我可从没觉得我有优越感。到时你这个985博后优越感满满,动不动你是那根葱,动不动因为你中了国基然后就是国基资助优秀的人(这个没错,但中国基的一些不一定优秀),动不动你对国家的贡献是啥?还是一个刚中青基人说的话,真的不害臊吗?不打脸吗?
我说国自然仍然是国内最公平的,也是实际情况。不过不正之风越来越多也是事实,感觉越来越严重,基金委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看来也无能为力,这是个社会风气问题,不是基金委能够扭转的。自己也接到过请托的电话,给委婉地拒绝了,身边能看得见的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有些专家的水平不知道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东拉西扯,甚至申请书都不看,就胡言乱语,胡说八道。不说了,说多了就生气,身体重要。
国自科也应该跟社科一样,有在研项目不能申请新项目
什么叫沾满鲜血?去杀人了?国家资助本来就是优中选优,有些真以为半斤八两科研潜力低就适合做科研?摸着良心,一点都没造假。倒是你们,摸着良心,你能为国家做点什么贡献
建议国家给每个人分配的基金数目固定,比如一辈子只能拿3个国家项目。如果资助三次都没有什么大成果,以后就不再资助了,不要再厚着脸皮浪费纳税人的血汗钱了。另外,基金评审实行双盲审,成果单独打分,监听所有科研人员的信箱,手机和电话,请托的判刑;评审项目是公事,接受监听和人民监督也是应该的。杜绝圈子文化对科研资源公平分配的极大干扰。单独公布每个科研人员所获得的基金项目和成果,请第三方对每个人和项目进行评价,投入产出比是否值得继续进行资助。另外建议设立国家实验室,提高仪器和平台,欢迎国内的各种研究人员去借助平台进行研究,消除平台和设备对创新思想的限制。
兄弟,送你俩字“淡定”。目前的环境,包括学术之外的一些领域,就是这样一种江湖规矩。那种理想化的、绝对公平的评审机制,至少目前还没有,理论上也不可能找到。尽管有专门的政府部门、官员,组织全部流程,但是,这种流程,是不可能脱离圈内大佬们的支持的,所以,理想化的评审机制,根本不可能存在。
黄教授没有基金,实验费用自己出么?如果黄教授只是副教授甚或讲师,没有基金如何升教授? 青年教师没有基金,不得喝西北风? 新闻联播一点不看肯定不行,看多了就成层主这样了。。。
在大咖的团队,在好的平台,也是能力的一种!就连研究生导师招学生的时候,都要挑挑选选呢,看成绩,看出身,看大学三年做了哪些事情,何况大老板团队招学生了,能做大咖的弟子,也是有能力呀!
顶楼主,说的基本都是事实,建议反映到JJW。
为何你不属于那个圈子?为何你没有进入大佬的课题组?人多资源少就会有江湖,强化自身进入大佬圈子才是解决方法,而不是抱怨。如果自己博士或者博后期间没有很好的成果,大佬凭什么让你进入他的课题组呢?
从某种意义上看,优中选优的考核本身就是资本主义逻辑,根本目的是生产“考核不通过”。极少数通过考核的幸运儿在正面维护符号系统,声称他们是名副其实;绝大多数不通过考核的普通人全都盯着少数幸运儿,批判幸运者德不配位,实际上在反面维护符号系统。在正反两面加持下,僵死的符号成为人的主,在空中敕令:侍奉我吧,我将给你这万国的荣耀!
现在的管理模式,黄大年是个案。再说了,人家回来前已经是名人了
算了,不要吵了。拿到基金是英雄,但也并不是说,对国家有多大贡献。没拿到基金的也不一定不是英雄。
估计50%的公平吧,还有50%确实存在熟人相互捧,做交换之类的
确实有少量专家谈不上是专家。熟人之间相互送人情,这个太多了。最好是都提交英文申请书,发给国外的专家审,哈哈
这不就是现实吗
223 浏览 6 回答
238 浏览 6 回答
90 浏览 3 回答
184 浏览 3 回答
209 浏览 9 回答
131 浏览 6 回答
239 浏览 5 回答
342 浏览 7 回答
115 浏览 8 回答
109 浏览 8 回答
105 浏览 2 回答
257 浏览 5 回答
87 浏览 2 回答
250 浏览 4 回答
255 浏览 9 回答
281 浏览 3 回答
103 浏览 4 回答
153 浏览 7 回答
111 浏览 8 回答
118 浏览 5 回答
101 浏览 5 回答
356 浏览 5 回答
246 浏览 8 回答
131 浏览 4 回答
241 浏览 1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