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国基金会评专家都差不多。既然要杜绝打招呼,就不要公布会评专家,大家都不知道谁是会评专家,岂不是更好。另外,会评专家年重复率可以控制一下比例,比如30%,滚动进行。严选涵评专家,可以涵评了就应该有会评资格。
只看到jjw一直在造势,各种口水稿,在各大媒体上给自己贴金、邀功!也没看出啥有意义的举措 估计还会有庆功宴!
不排除有部分人照着前几年的会评去找关系,并且好些年会评专家库几乎不怎么变动。
或者干脆不会评,函评成绩高的,也就是现在A类上会的,系统审查是否有造假抄袭等学术不端,没有的话直接资助。剩下的也就是B类上会的那些,直接随机抽奖即可
确实是,很多会评专家重现率极高,我们领域参加会评的差不多年年就是那么几个人,几乎都能猜到。今年有一个好的现象是,近几年新上的年轻有帽子的专家参加了会评,比以前全是老专家把持会评好一点。我觉得可以大量启用年轻专家参加会评,每个组有几个资历老的坐镇也就差不多了,没必要大部分都是老专家,这样那种老圈子很难被打破,包括函评也是如此。
大哥,会评专家名单都是会评以后才公布的……
会评专家都是有帽子的或者拿过重点项目的,其实可以扩大范围,让更多RCC反馈结果很好的函评专家参与会评,凸显公正性
球毛。天下乌鸦一般黑。白色乌鸦是特例。
这个建议很有道理,明年我让基金委跟进
最好,一个会评专家5-10年轮一次。
直接双盲,打分排名。然后前一定百分数之内的抽签。可以一定程度上杜绝函评阶段熟人打高分。
说到点子上了,要从内部解决问题,内因是根本。
因为每个领域参加会评的专家重现率很高,而且基金委的惯例差不多是2-3年才对会评专家大换血一次,因此比照往年的名单大概率能找到今年的会评专家。
确实,公布什么会评专家目的何在呢?
会评专家都是和JJW CZ关系比较好的,一般人去不了
其实B类也是有分数的,按照排名就行。我也觉得没必要会评,按照函评成绩打分排序即可,据我所知北美就是这种打分制,申请人最后都知道自己在总体中的ranking,没听说人家有函评。
在学术圈出镜率高,人缘好的,基本都能拿到,评审专家还会提前祝贺你,这不就是卖了人情。 top学科的学校肯定有人去,都是为自己学院的站台。
基金委公开会评专家是公告世人哪些人是基金委认定的课题负责人。面地青不要去瞎琢磨了。面地青内部尽管存在强烈鄙视链,然而在基金委那里都一样,供金养士,维持稳定,就这个样子了
110 浏览 5 回答
166 浏览 6 回答
256 浏览 5 回答
112 浏览 5 回答
252 浏览 6 回答
82 浏览 5 回答
302 浏览 2 回答
269 浏览 4 回答
92 浏览 3 回答
220 浏览 3 回答
135 浏览 9 回答
196 浏览 8 回答
260 浏览 5 回答
90 浏览 5 回答
195 浏览 4 回答
157 浏览 7 回答
214 浏览 5 回答
194 浏览 8 回答
216 浏览 3 回答
167 浏览 3 回答
257 浏览 5 回答
236 浏览 3 回答
355 浏览 3 回答
335 浏览 9 回答
122 浏览 7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