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不惑,在一部属京外所工作,副高一名,白丁一位。
今年的研究内容,是对之前青年(14)、面上项目(19)的深入研究;但是,对之前结果的分析、总结不够深入,申请书的整体架构在3月14日才确定下来(见“此事了结,开始忙其他事情了”),好在对各部分研究内容的逻辑性比较满意,修改了几稿之后,仓促之间,于19日最终提交。
函评之前,也将打印稿回看了几遍。“立项依据”比较冗长,好在通俗易懂,对于同行专家而言,易于理解,不需要再去查专项资料。另外也发现了两三处错别字(见“申请书提交后,您还认真地看过本子没有,发现了哪些问题?”);另有一部分,可再补充一些内容。
7月下旬,会评结束,一直没有得到消息。领导说单位今年的资助率不高,甚为失落。也有同事安慰说,会评专家也不可能把所有结果都记住,一切以最终放榜结果为准。会评结束后,大约3次收到“科研之家”“科研人”之类的项目推荐邮件,感觉真的凉了。
7月底调休了几天,独自驾车回老家看望父母,路上时间充裕,较为完整地听了一下梁冬同张一指老师在“中国之声”聊的《周易》,10期节目,主要是易理。
再回过头来,审视提交申请书之后的一系列心理及行为变化,感觉自己已经有些膨胀了。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有关:自己认为各部分研究内容环环相扣、逻辑通顺,试验手段较为成熟,结果可预期;研究基础比较扎实,而且本团队近十年来一直围绕相关主题,在开展工作。内心中具体是怎么飘的,现在想想都丢人。
这段时间也在思考,来年如何进一步完善申请书,要补充的那部分研究,具体如何开展,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先行开展一点工作?拟开展研究的一部分,已经安排研究生来做了,前几天刚刚提交了开题报告。另外,也争取到一次全国学术会的分会报告,将申请书中的一些研究基础及后续工作汇报了一下。为来年的申报做点准备。
虽说在七月底没有收到好消息,也没有收到坏消息(尽管没有好消息,大概率就是坏消息);但内心中还是有丝丝期望,希望能有奇迹发生。因为在14年时,上会专家也说没有看到我的青基,当时自己就认为我们没有专程嘱咐,人家也不可能把所有结果都记住,结果就真的如愿了,看评审意见应该是全a上会的。
8月24日一早,还看了,没有放榜的迹象。上午也就在忙其他琐碎事情了。临近11点时,单位科管部门的同事发来祝贺消息,“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问同事是否确定,有无截屏?!
好事多磨!接下来就是将相关工作做好,也给学生说了一下,相关试验要认真对待。另外,也给首席汇报了,拟补充的内容,兴许可以在省上报个其他项目。
8月25日,看了一下评审意见,应该是全a上会的。
经此波折,希望以后能更稳当些。
一点感触,就是研究内容之间的逻辑性要完整,团队的工作基础很重要,相关平台的条件会增彩的。博士毕业的各位同道,比较不同单位待遇的同时,应该更多的考虑一下平台、学科、团队等。
恭喜各位同年;恭祝其他同道顺遂无虞,皆得所愿。
[ Last edited by yangyue9876 on 2023-8-27 at 1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