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国防科技大学博士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国防科技大学博士论文发表

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1、代数结构理论及其应用代数结构理论及其应用是基础数学硕士点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该方向主要研究矩阵分析与应用、环模理论、同调代数及代数数论,取得了系列成果。近年来,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被SCI、EI检索的论文有39篇,获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方向带头人冯良贵博士2002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2),并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2006年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4),同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在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研究领域,主要从改进研究工具入手,以揭示系统蕴含的新现象、新规律为目标,重点研究周期解、行波解、吸引子等特殊解的性态特征,已在泛函分析的相关领域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要结果发表在JMAA、Proc.Amer.Math.Soc、Fuzzy sets and systems等国际数学杂志上。近年来,新编教材5部,57篇论文被SCI、EI检索。朱健民教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黄建华、刘易成遴选为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在国际方程界产生了较大影响。3、大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大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依托银河巨型系列计算机的研制并通过一系列理论与应用课题作为背景开展研究工作,目前包含快速算法及其在信号与图像处理中的应用、电磁拓扑与计算、微分方程数值解及其应用、函数逼近理论及其在数值计算中的应用和应用数值代数与高可信并行算法在内的五个研究内容。近五年来,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48篇被SCI、EI检索,出版学术专著6部,获部委级科技进步奖2项。其中成礼智教授的博士论文于2005年被评为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唯一的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其撰写的专著《小波的理论与应用》作为科学出版社代表性著作参加2005年国际图书展,获中国图书奖。4、编码密码理论及其应用纠错编码和密码学是信息科学中两个重要的学科方向,前者是保障信息在通信过程中的可靠性,后者是保障信息在通信过程中的安全性。该方向主要研究纠错编码理论、序列密码、分组密码和Hash函数的设计与分析理论,取得了许多成果,近五年来,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Science in 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The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等国内外重要的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40余篇被SCI、EI检索。学术带头人李超教授获部委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排名2)和三等奖2项(排名4),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1项。

截止2014年,学校建有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863”高技术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工程研究中心。建有高性能计算中心、质量与可靠性保障中心等2个科研公共服务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陀螺国家“863”高技术重点实验室新型陶瓷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ATR国家重点实验室并行与分布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光子/声子晶体重点实验室湖南省电子功能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空间仪器工程研究中心(由国防科大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与上海航天电子有限公司联合成立) 论文发表2006年,国防科技大学发表SCI论文321篇、EI论文527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28篇,89篇论文被SCI引用177次,国内引用近3000次。由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王少刚、关鑫璞等于2006年发表于《PROGRESS IN ELECTROMAGNETICS RESEARCH-PIER》的论文《Electromagnetic scattering by mixed conducting/dielectric objects using higher-order MOM》获得“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称号;卢锡城于2006年发表于《中国科学E辑》上的论文《虚拟计算环境iVCE:概念与体系结构》和计算机学院窦文2004年发表于《软件学报》的论文《构造基于推荐的Peer to Peer环境下的Trust模型》获得“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称号。 类别 2006数量 2007年数量SCI 321篇 191篇 EI 527篇 707篇 ISTP 420篇 458篇 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2026篇 2379篇 SCI引用 89篇177次 116篇286次 国内引用 2412次 4331次 科技成果学校承担着从事先进武器装备和国防关键技术研究的重要任务,取得大批科研成果。2000余项成果获国家、军队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级特等奖5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48项,军队及省部级一等奖245项,取得了以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天河”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中低速磁浮列车、高性能路由器、无人驾驶车等为代表的4000多项科研成果,为中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67年6月学院研制生产的“441B—Ⅲ中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交付国防科委第20、21、31试验训练基地使用。1968年12月学院研制的“核动力潜艇水声通讯识别机”交付海军批量生产,装备部队。1974年4月计算机研究所研制的“井壁声波测井仪”受到燃化部重视,被选到北京工业学大庆展览会展览。1975年4月“151—1型计算机图形显示器”研制成功,并参加广交会展览。1981年2月学校研制的151-3/4计算机双机复合系统、DTY-1型多层印制电路板导通测试仪获解放军科技成果一等奖。1983年12月6日学校研制的银河亿次计算机通过国家鉴定。1984年6月28日“银河亿次计算机”荣获特等国防科技成果奖。1986年9月学校科研成果:四频差动激光陀螺实验室样机、侦察引导接收机、汉字字元编码法、高精密车床主轴回转误差运动测量系统,聚碳硅烷、碳化硅纤维、331工程D/V数字视频转换设备等7项科研成果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5月学校的科研成果:宇航压力容器断裂研究、二维两相喷管流场及最佳型面计算研究、GTF-181光弹性数字图像分析系统、X-500显示处理系统、雷达自适应抗干扰设备、YH-F1银河数字仿真计算机系统、银河超级小型计算机7项成果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9月学校的科研成果:“织女一号”气象火箭、FY-20发动机燃烧室计算模型,八毫米变极化电路元件与天线、DR-128测速雷达、RMX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并行推理机模拟实验系统等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6月学校的科研成果:蜂王-1型微型遥控飞行器系统、VM-60单兵多管布烟火箭系统、含非球面的光学系统多功能设计软件、圆度测量与确定性补偿技术、直度测量与补偿技术、军队干部队伍结构动态分析系统、微孔径激光检测装置等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11月学校科研成果,火炮随动系统动态参数测试系统、小型磁悬浮实验样车系统、KD85-466舰船雷达目标自动/智能识别系统等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11月学校的科研成果:YC-2000集成式高速大型电子设备CAD系统、高精度车削尺寸精度控制系统、两足步行机器人、八毫米十字电扫跟踪天线、系统工程教学模拟系统、面向对象的集成化软件开发环境GWOOSE、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等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11月19日学院“银河-Ⅱ”10亿次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中国高性能计算机技术取得重大突破。1992年11月学校的科研成果:织女三号气象探空火箭、连续碳化硅纤维研制、高分辨率中期预报模式银河高效软件系统、虚阴极振荡高功率微波发生器、“软靠模”活塞车削加工技术、X1000-3DS高速三维地形处理实验系统、8912任务等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2月25日计算机研究所研制成功中国首台“银河智能工具机”。1993年3月26日新中国开国中将、沈阳军区原第一政治委员廖汉生来校参观。1993年6月22日学校研制的“银河仿真-Ⅱ”型计算机在长沙通过国家鉴定,标志着中国仿真机研制能力已跨入国际领先行列。 2010年,学校研制的 ”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系统居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榜首。2013年6月,学校研制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在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中再次排名第一。 多个第一中国第一台每秒亿次巨型计算机;中国第一台每秒10亿次巨型计算机;中国第一台每秒100亿次巨型计算机;中国第一台每秒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中国第一个雷达自动目标识别系统;中国第一台全内腔环形激光器;中国第一台两足步行机器人;中国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中国第一台高速信息示范网核心路由器;中国第一条磁悬浮列车试验线;中国超精加工最高纳米精度。 学术期刊1.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双月刊)2.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月刊)3.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季刊)4. 国防科技(双月刊)5. 模糊系统与数学(季刊) 馆藏资源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53年,前身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图书馆,1970年随学校主体南迁长沙,1999年原长沙炮兵学院、长沙工程兵学院、长沙政治学院并入国防科技大学后,三个学院的图书馆也先后并入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图书馆有三座馆舍,包括坐落在一号院区的中心馆和坐落在三、四号院区的两个分馆,建筑总面积33515平方米,阅览座位3670多个,每周开放90小时 。截止2013年,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有印刷型文献320多万册(件),其中中外文图书220多万册,缩微平片90万件,印刷型科技报告及内部资料10万册。每年订购中外文现刊3000多种。建成了包括80多个大型综合数据库,140多个专题数据库的数字图书馆,实现了SCI、EI、ISTP三大系统及其他各类外文文献数据库的国际同步检索。通过CALIS和OCLC与国内外图书情报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资源共享与合作关系 。

国防科大博士论文发表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又称之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等)是指高校与企业联合各自优势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培养适应不同需求、素质全面高素质人才的开放式教育模式。校企联合培养的思想最早诞生于美国(19世纪前半叶),20世纪中叶开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盛行,发展至今,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主要有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以及法国的“学徒培训中心”培养模式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音养模式。

校企联合培养依托行业发展,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通过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零距离”实践教学体系、与市场“零距离”接轨的教材体系和基于就业需求的“零距离”素质拓展培养体系,培养接地气的高素质行业人才。问世以来,不仅对各国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大大提升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性。通过借鉴国外成功模式,我国高校与企业积极探索和发展了多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例如:大学科技园、校办企业、国家产学研工程、“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和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等,联合培养本科人才、工程硕士、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

在湖南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简称国防科大)与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时代新材)合作建立了湖南省复合材料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探索联合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全日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在高校,课题研究在企业)、合办工程硕士研究生班、合作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模式和方法。笔者正是该创新基地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现作为教员,对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探索和实践,有些微体会。

一、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校企联合培养共赢的基础

校企联合培养追求“高校一企业一学生”共赢的目标。理论上,共赢目标的愿景无限美好,但实际上国内外不断实践和探索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共赢”必须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基础。深度融合,则“共赢”枝繁叶茂;不然,则空空如也。

根据邢素丽等人的论述,产学研深度融合应包括:

(1)需融学科和产业、学问和技术、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内涵于一体;

(2)需融高校科研、企业课题、国家和省课题内涵于一体;

(3)需融高校学科优势、企业需求内涵于一体;

(4)需融新技术、新需求、新理论、新应用内涵于一体。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基础上,以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为平台,发挥校企各自优势,促进不同领域、不同范畴、不同层次等之间的融合,为研究生营造创新环境、激活创新动力、提升创新水平、增强创新能力。

国防科大与时代新材料,以共同研发兆瓦级复合材料叶片为契机,深度合作,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实现共赢。兆瓦级复合材料叶片研发需要解决四大关键技术:气动布局、结构、制备和全尺寸测试。气动布局直接关系叶片捕捉风能的效率和风能的利用率;合理的结构设计是确保叶片安全运行20年的保证;叶片效能的最终实现,关键在于如何制备出质量稳定的兆瓦级复合材料风电叶片,难点包括模具设计与制备、工艺设计与实现、制备控制与效率等,稍有不慎,整个叶片制备失败或质量差下,动辄就是百万级别的经济损失;制备完成后,在国际认证机构(例如船级社)的监视下,完成全尺寸静力测试和疲劳测试考核,才能获得市场准人资格。

国防科大充分利用自己气动设计、结构设计、大尺寸复合材料整体成型制备和大型构件全尺寸测试等方面的学科优势,结合时代新材资金、场地和人力,共同研发了1.5~4.0MW、低风速型、超长型、海上超大型等多款兆瓦级复合材料风电叶片并实现产业化,目前相关产品巳在国内外50多个风场装机运行,为国家新能源战略计划做出了重大贡献。该项目校企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笔者)全程参与了兆瓦级复合材料风电叶片气动设计、结构设计、成型制备和全尺寸测试的.所有工作,涉及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复合材料力学、流体力学、复合材料学、流变学、热力学、化学等多学科知识,理论知识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同时以超大型碳纤维复合材料风电叶片为研究背景,针对结构设计和成型制备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机制,发表10余篇(其中SCI源刊8篇,EI源刊6篇),申请国家发明10余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顺利完成博士毕业论文研究,相关研究成果支撑了2项科技鉴定成果。高校一企业一学生三方共赢,其根本原因就是校企合一,深度融合!

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通常是两段式,即课程学习阶段在高校进行,完成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培养阶段在企业进行,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阶段,如果没有产学研深度融合,博士生难以顺利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困难主要是人、财、物三方面的保障问题,此问题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尤为突出。博士生在企业进行课题研究,往往是单枪匹马,企业的性质决定了难以给博士生配备助手,而很多论文的实验研究是必须有帮手才能完成。比如,我们采用光学测试系统监测大型风电叶片极限载荷下的变形,需要十几个助手才能完成,在企业往往一个助手都没有,如果不是深度合作,此类实验就无法完成。此外,材料学科开展研究通常需要购买大量的原材料,购买原材料的资金谁出,如果没有明确,学生就不知所然,如果高校出,学生只能通过高校购买平台进行购买,来回奔波,疲于奔命,浪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假设企业出资,如果需要层层审批和控制,以学生一己之力,难以协调。因此,校企联合培养,深度合作,解决博士生资金和资金使用问题,是保证其论文课题顺利开展的前提。

二、双导师制是校企联合培养成功的保障

校企联合培养,采取双导师制培养方式,即由校方导师与企方导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研究生。校方导师为主导师,企方导师为副导师。校企联合培养课题论文阶段在企业完成,这种双导师制,很好地解决了导师随时指导、监督和协调的难题,可以确保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顺利完成论文研究。

开展综合性基础医学实验 提高中医药专业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政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创浅议发挥开放性实验室在医学研究生实验教学中浅谈研究生科技论文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的方法浅谈打造自主探究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程试论我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研究生统计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探析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教学评价体系浅谈以发展的视角看研究生教材出版研究生英文文献导读课程教学探析

题目及培养人才的需要,负责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学术指导、论文审阅与组织论文答辩等工作。校企双方导师及时交流,共同解决在创新基地研究生的科研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学生每月按时向校企双方导师汇报工作学习情况,双方导师填写《指导情况记录表》,及时指导学生。这样,既保证了研究生培养要求,又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加强科研实际训练,提高研究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以亲身经历而言,两导师的分工,笔者有不同的看法。企方导师的精力首先是以企业为主,负责企业的各种任务,目前令人尴尬的情况是:企方导师根本无暇顾及指导,更别谈负责工作安排、现场学术指导和学位论文的初审。因此,笔者认为,校方导师不仅要负责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学术指导、论文审阅与组织论文答辩等工作,还要负责工作安排。这肯定有人会问,如果这样是不是就不需要企方导师了?答案是当然需要,而且非常必要,只是角色定位应该是负责人、财、物的协调,保证学生论文的顺利开展。人、财、物的协调对于学生开展论文工作至关重要,而且对于企方导师来说,往往易如反掌。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通常都具有高度的自觉性,每周或每月定期向校方导师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完全可以做到积极主动,这样校方导师综合研究的学术和应用价值,与学生一起讨论制定研究方案、工作安排也是水到渠成的事,而且高效可行。

双导师制是一种很好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但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分工,才能保障校企联合培养的成功,否则,就是纸上谈兵,空谈误人。

三、完备的创新平台是校企联合培养可行的前提条件

有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基础、双导师制度的保障,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是否可行,还取决于一个重要条件一一完备的创新平台。

国防科大与时代新材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之所以行之有效,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时代新材拥有一个新材料检测中心,该中心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研究所需的多数检测设备和系统,即便是需要搭建平台,该中心也能快速完成。笔者博士论文涉及的实验和检测,几乎都是在该中心完成。假设时代新材没有该检测中心,即使是简单的力学性能测试都需要在高校完成,那么学生必然疲于奔波,留给论文研究和项目开发的时间还会剩多少?因此,一个开展论文课题研究所需的创新平台,对于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实在是太必要了!如果没有,笔者建议不要轻易提校企联合培养,高校和导师要慎之又慎,以免误人子弟!

四、结语

综上所述,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只有建立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双导师制给予保障,企业拥有开展论文课题研究的创新平台,才能实现高校一企业一研究生的共赢。

研究生,博士论文发表要求每个学校是不一样的:有的学校要求必须在正规期刊上发表的;有的则不作要求,这个就得看你们学校的要求了:正规期刊的话,是有自己的CN的。所谓CN 类刊物是指在我国境内注册、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该类刊物的刊号均标注有CN字母,人们习惯称之为CN类刊物。CN刊号标准格式是:CNXX-XXXX,其中前两位是各省(区、市)区号。而印有“CN(HK)”或“CNXXX(HK)/R”的不是合法的国内统一刊号。这是我在杂志社发表论文的时候,负责的老师告诉我的,有需要的话你可以去问问。

截止2014年,学校建有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863”高技术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工程研究中心。建有高性能计算中心、质量与可靠性保障中心等2个科研公共服务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陀螺国家“863”高技术重点实验室新型陶瓷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ATR国家重点实验室并行与分布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光子/声子晶体重点实验室湖南省电子功能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空间仪器工程研究中心(由国防科大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与上海航天电子有限公司联合成立) 论文发表2006年,国防科技大学发表SCI论文321篇、EI论文527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28篇,89篇论文被SCI引用177次,国内引用近3000次。由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王少刚、关鑫璞等于2006年发表于《PROGRESS IN ELECTROMAGNETICS RESEARCH-PIER》的论文《Electromagnetic scattering by mixed conducting/dielectric objects using higher-order MOM》获得“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称号;卢锡城于2006年发表于《中国科学E辑》上的论文《虚拟计算环境iVCE:概念与体系结构》和计算机学院窦文2004年发表于《软件学报》的论文《构造基于推荐的Peer to Peer环境下的Trust模型》获得“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称号。 类别 2006数量 2007年数量SCI 321篇 191篇 EI 527篇 707篇 ISTP 420篇 458篇 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2026篇 2379篇 SCI引用 89篇177次 116篇286次 国内引用 2412次 4331次 科技成果学校承担着从事先进武器装备和国防关键技术研究的重要任务,取得大批科研成果。2000余项成果获国家、军队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级特等奖5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48项,军队及省部级一等奖245项,取得了以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天河”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中低速磁浮列车、高性能路由器、无人驾驶车等为代表的4000多项科研成果,为中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67年6月学院研制生产的“441B—Ⅲ中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交付国防科委第20、21、31试验训练基地使用。1968年12月学院研制的“核动力潜艇水声通讯识别机”交付海军批量生产,装备部队。1974年4月计算机研究所研制的“井壁声波测井仪”受到燃化部重视,被选到北京工业学大庆展览会展览。1975年4月“151—1型计算机图形显示器”研制成功,并参加广交会展览。1981年2月学校研制的151-3/4计算机双机复合系统、DTY-1型多层印制电路板导通测试仪获解放军科技成果一等奖。1983年12月6日学校研制的银河亿次计算机通过国家鉴定。1984年6月28日“银河亿次计算机”荣获特等国防科技成果奖。1986年9月学校科研成果:四频差动激光陀螺实验室样机、侦察引导接收机、汉字字元编码法、高精密车床主轴回转误差运动测量系统,聚碳硅烷、碳化硅纤维、331工程D/V数字视频转换设备等7项科研成果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5月学校的科研成果:宇航压力容器断裂研究、二维两相喷管流场及最佳型面计算研究、GTF-181光弹性数字图像分析系统、X-500显示处理系统、雷达自适应抗干扰设备、YH-F1银河数字仿真计算机系统、银河超级小型计算机7项成果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9月学校的科研成果:“织女一号”气象火箭、FY-20发动机燃烧室计算模型,八毫米变极化电路元件与天线、DR-128测速雷达、RMX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并行推理机模拟实验系统等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6月学校的科研成果:蜂王-1型微型遥控飞行器系统、VM-60单兵多管布烟火箭系统、含非球面的光学系统多功能设计软件、圆度测量与确定性补偿技术、直度测量与补偿技术、军队干部队伍结构动态分析系统、微孔径激光检测装置等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11月学校科研成果,火炮随动系统动态参数测试系统、小型磁悬浮实验样车系统、KD85-466舰船雷达目标自动/智能识别系统等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11月学校的科研成果:YC-2000集成式高速大型电子设备CAD系统、高精度车削尺寸精度控制系统、两足步行机器人、八毫米十字电扫跟踪天线、系统工程教学模拟系统、面向对象的集成化软件开发环境GWOOSE、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等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11月19日学院“银河-Ⅱ”10亿次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中国高性能计算机技术取得重大突破。1992年11月学校的科研成果:织女三号气象探空火箭、连续碳化硅纤维研制、高分辨率中期预报模式银河高效软件系统、虚阴极振荡高功率微波发生器、“软靠模”活塞车削加工技术、X1000-3DS高速三维地形处理实验系统、8912任务等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2月25日计算机研究所研制成功中国首台“银河智能工具机”。1993年3月26日新中国开国中将、沈阳军区原第一政治委员廖汉生来校参观。1993年6月22日学校研制的“银河仿真-Ⅱ”型计算机在长沙通过国家鉴定,标志着中国仿真机研制能力已跨入国际领先行列。 2010年,学校研制的 ”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系统居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榜首。2013年6月,学校研制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在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中再次排名第一。 多个第一中国第一台每秒亿次巨型计算机;中国第一台每秒10亿次巨型计算机;中国第一台每秒100亿次巨型计算机;中国第一台每秒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中国第一个雷达自动目标识别系统;中国第一台全内腔环形激光器;中国第一台两足步行机器人;中国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中国第一台高速信息示范网核心路由器;中国第一条磁悬浮列车试验线;中国超精加工最高纳米精度。 学术期刊1.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双月刊)2.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月刊)3.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季刊)4. 国防科技(双月刊)5. 模糊系统与数学(季刊) 馆藏资源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53年,前身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图书馆,1970年随学校主体南迁长沙,1999年原长沙炮兵学院、长沙工程兵学院、长沙政治学院并入国防科技大学后,三个学院的图书馆也先后并入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图书馆有三座馆舍,包括坐落在一号院区的中心馆和坐落在三、四号院区的两个分馆,建筑总面积33515平方米,阅览座位3670多个,每周开放90小时 。截止2013年,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有印刷型文献320多万册(件),其中中外文图书220多万册,缩微平片90万件,印刷型科技报告及内部资料10万册。每年订购中外文现刊3000多种。建成了包括80多个大型综合数据库,140多个专题数据库的数字图书馆,实现了SCI、EI、ISTP三大系统及其他各类外文文献数据库的国际同步检索。通过CALIS和OCLC与国内外图书情报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资源共享与合作关系 。

陈璟国防科技大学发表论文

好像读到过 蛮喜欢的 不是在起点小说网就应该是小说阅读网 找找吧

近日,南开大学成为人们的话题,而现在全网最火爆的就是南开大学的两位教授。无锡市南开大学的胡金牛教授和陈璟教授。而在南开大学的教授其实还有很多,那为什么就偏偏这两位教授能火遍全网的?首先是这两位教授的自我介绍既搞笑又有风趣,所以这就是两位教授火爆的原因之一。

而相对于南开大学的其他教授而言,对比这两位教授可能就没有那么风趣了。其中可能是在他们在对个人建设时比较的严谨。对于学生和网民来说,这就不是那么平易近人了。毕竟其他教授没有给予我们能够了解他们的基础。第2个原因致使他们两位教授能火的。应该就是他们在对自我介绍时,他们所表达出来的真诚,不做作不虚伪。

因此让广大的网友们可以从这些文字中感受到这两位教授的真实和对广大人民的坦诚吧。因为我们都知道在官网的简历就是对外的一张重要演变,一般在这些大学教授都不会拿这种重要的简历来开这样玩笑的。而且在南开大学有很多就读的学生们也感叹胡金伟教授是一个时辰教授,而且因为谷老师的课堂有很多的风气,也正是因为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也让学生们领会到了乐在其中的精神,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师。而且也有很多的学生。

对陈璟教授的评价也是相当的高。学生们评价到陈教授对科学研究非常的严肃,对组内学生也要求很苛刻,教授要求学生要有独立的思考,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追求真理自己表达,不要人云亦云。而且还要求学生们要具有团队合作的能力和意愿。保证每天有三个小时以上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不管是我们从学生对这两位教授的认可和评价,还是从他们自嘲简历中,我们也确实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厉害。因为我们可以看出两位教授的简历中随便拿出一条都是相当厉害的。所以这两位教授能在网上火遍全网也是有原因的。

陈璟挂上了自己与学生、同仁的合影,看得出来相当有人缘。更有个性的是他在荣誉称号方面,只用上了一张电影《少林足球》中的截图,内嵌台词一句:“那些只是虚名而已,就好像浮云一样。”

2002年以来,共发表论文160篇,其中英文论文32篇(SCI论文27篇、SSCI论文2篇),国际期刊收录英文论文摘要10篇(SSCI期刊收录),中文论文115篇,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9篇。获得两项省部级人民政府等级奖励;出版专著、教材(含章节)10种。 (1) 陈安涛,李红,冯廷勇,高雪梅,张仲明,李富洪,杨东. 分段设计条件下归纳推理的多样性效应,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5,35(3):275~283(通讯作者)(2) 陈安涛, 李红, 邱江, 罗跃嘉. 视觉分类的时间过程: 来自事件相关电位研究的电生理证据. 科学通报. 2006, 51(11):1281~1286(通讯作者)(3) 陈安涛,张庆林,王乃弋,邱江,李红,王秀芳,李小晶. 分类活动中的认知控制:一项事件相关电位研究,自然科学进展,2006,16(11):1388~1394(通讯作者)(4) 何媛媛,袁加锦,伍泽莲,李红. 正性情绪刺激效价强度的变化对外倾个体注意的调制作用. 心理学报(通讯作者)(5) 马晓清,冯廷勇,李宇,李红. 抑制控制对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影响. 心理学报(通讯作者)(6) 李富洪,孙弘进,李红,曹碧华,邬德利.几何模块论的局限性——来自梯形实验的证据. 心理学报, 2008, 40(2):175~183(通讯作者)(7) 吴文婕,张莉,冯廷勇,李红.热执行功能对儿童标准窗口任务测试的影响. 心理学报, 2008, 40(3):319~326(通讯作者)(8) 张婷婷,李红,龙长权,冯廷勇,陈安涛,李富洪,王秀芳. 归纳推理中的属性中心性效应. 心理学报, 2007,39(4):400~410(通讯作者)(9) 陈安涛, 王乃弋, 李红, 刘强, 冯廷勇. 类别归纳的时间过程和源定位. 心理学报, 2006, 38(6):815-823(通讯作者)(10)冯廷勇, 苏缇, 李红, 张莉. 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状况的测验编制,心理学报,2006:38(5),497~501(通讯作者)(11)李一员,吴睿明,胡兴旺,李红,P D Zelazo. 聋童执行功能发展:聋童与正常儿童的比较,心理学报,2006,38(3):356~364(通讯作者)(12)龙长权,吴睿明,李红等. 3.5~5.5岁儿童在知觉相似与概念冲突情形下的归纳推理,心理学报,2006,38(1):47~55(通讯作者)(13)张婷,吴睿明,李红,P D Zelazo等. 不同维度的执行功能与早期心理理论的关系,心理学报,2006,38(1):56~62(通讯作者)(14)廖渝,吴睿明,P D Zelazo, 李红, 张婷,张莉,高山,李小晶. 意外地点任务中不同测试问题及意图理解与执行功能的关系,心理学报,2006,38(2):207~215(通讯作者)(15)李富洪,李红,陈安涛,冯廷勇,高雪梅,张仲明,龙长权. 物体颜色与质地相似度对幼儿归纳推理的影响,心理学报,2005,37(2):199~209(通讯作者)(16)魏勇刚,吴睿明,李红,冯廷勇,Philip David Zelazo. 抑制性控制在幼儿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中的作用,心理学报, 2005,37(5):598~605(通讯作者)(17)胡兴旺,蔡笑岳,吴睿明,李红,张志杰. 白马藏族初中学生文化适应和智力水平的相关研究,心理学报,2005,37(4):497~501(通讯作者)(18)李红,郑持军,高雪梅。推理方向与规则维度对儿童因果推理的影响研究,心理学报,2004,36(5):550~557(19)李红,冯廷勇。4—5岁儿童单双维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与特点,心理学报,2002年第4期,395~399。(20)李红,林崇德。个体解决三项系列问题的心理模型,心理学报,2001,33(6):518~525(21)陈安涛,李红,杨耘云,龙长权,李富洪. 归纳推理是领域特殊还是领域一般的?一项实验研究证据. 心理科学,2008,31(3):567-570(通讯作者)(22)李富洪,李红,曹碧华,陈安涛,龙长权.视觉归纳概括的加工机制与策略. 心理科学,2008,31(2): 332-335(通讯作者)(23)刘凤英,张庆林,李红,姚志刚。类别学习中分类学习与推理学习的对比研究。心理科学,2008,31(2):308-311(24)魏勇刚,李红。心理账户的作用机制与儿童认知发展.心理科学, 2007,30(6):1514~1516(通讯作者)(25)张仲明,李红. 个体解决5项系列问题符合模型的实验研究. 心理科学, 2007,30(1):104~107(通讯作者)(26)雷怡,李红.5岁儿童能够理解假装的心理表征:对Moe任务的质疑,心理科学,2007,30(3):741~745(通讯作者)(27)李红,王永芝.幼儿认知灵活性的发展及其言语能力的关系,心理科学,2006,29(6),1306~1311(通讯作者)(28)冯廷勇,李宇,李红,苏缇,龙长权. 3~5岁儿童表面相似性类比推理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6,29(5):1091~1095(通讯作者)(29)龚银清,李红,方美玲. 规则顺序与规则类型对儿童规则推理的影响。心理科学,2005,Vol.28(6) : 1318~1323(通讯作者)(30)文萍,李红,彭宇,罗卫华. 青年学生价值目标结构的研究,心理科学,2005,Vol.28(6) : 1487~1489(通讯作者)(31)李红,白琼英.某些影响儿童视觉写实绘画因素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5,Vol.28(2):277~280(通讯作者)(32)李红,王乃弋。论执行功能及其发展研究,心理科学,2004,27(2):426~430(通讯作者)(33)高雪梅,李红,郑持军。社会游戏情境在幼儿遮挡绘画中的作用,心理科学,2004,27(4):884~886(通讯作者)(34)李红,陈安涛,冯廷勇,李富洪,龙长权。个体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及其机制研究展望,心理科学,2004,27(6):1457~1459(通讯作者)(35)李红,郑持军,高雪梅。儿童内包量概念发展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3年第26卷第1期,53~55(通讯作者)(36)李红,龚银清。婴儿物理因果感知能力的发展,心理科学,2003年第26卷第3期,448~451(通讯作者)(37)丁月华,李红。三种处理下条件三段论推理加工过程的发展研究,心理科学,2003年第26卷第5期,947~950(38)白琼英,李红。儿童绘画中深度表征的研究进展,心理科学,2002年第25卷第1期,113~115(通讯作者)(39)李红,高雪梅,郑持军。幼儿几何体绘画“知”,“见”矛盾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2年第25卷第2期,234~235,230(通讯作者) (1) 何媛媛,李红. 外倾性和正性情绪关系的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2) 李鹏,李红. 反馈负波及其理论解释. 心理科学进展,(3) 吴文婕,李红. 标准窗口任务与儿童早期多种认知能力的发展. 心理科学进展,(4) 邬德利,李富洪,孙弘进,李红. 儿童空间再定向的几何模块论及其局限.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2):319~325(通讯作者)(14)陈安涛,李红。归纳推理心理效应的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第11卷第6期,607~615(通讯作者)(15)白琼英,李红。0~1.5岁婴儿表征能力的研究概述,心理科学进展,2002年第10卷第1期,57~64(通讯作者)(16)龙长权,路晓英,李红,范籍丹.儿童早期分类与基于类别的归纳的一致性,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2):6~12(通讯作者)(17)陈璟,李红.幼儿心理理论愿望信念理解与情绪理解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1):7~13(18)文萍,张莉,李红等,儿童执行功能对数学能力的预测模型,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3(3):13~18(19)高山,李红,陈安涛,白俊杰. 老年人和大学生决策规则稳定性的比较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3(1):72~75(通讯作者)(20)胡兴旺,李红,吴睿明. 学前儿童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方法述评,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 22(2):127~130(通讯作者)(21)龚银清,李红。3~4岁儿童规则因果推理能力的训练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2(4):12-16(通讯作者)(22)吴睿明,黄彦萍,李红,冯廷勇,龙长权. 3.5~5.5岁儿童时序认知能力的发展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Vol.21(3):7~12(通讯作者)(23)李红,高山,白俊杰. 从儿童赌博任务看热执行功能的发展.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Vol.21(1):21~25(通讯作者)(24)高雪梅,李红.幼儿遮挡绘画的表征策略及其内在机制的探讨,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Vol. 21(2):109~113(通讯作者)(25)崔云,李红。论儿童的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0(2):80~83(通讯作者)(26)龚银清,李红。学前儿童二维合取规则推理能力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2004,22(4):48~52,62(通讯作者)(27)李红,陈安涛。从知觉到意义——婴儿分类能力与概念发展研究述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2003年第2期,78~86(28)王儒芳,李红。影响学前儿童规则推理的因素研究综述,学前教育研究,2004年第1期,21~24(29)袁琳,李红,李宇。目前国外智力教学的新方向,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30卷第6期,28~32(30)文萍,李红,马宽斌. 不同时期我国青少年价值观变化特点的历时性研究.青年研究,2005,12(通讯作者) (1) 吴霞,李红,儿童对人的行为进行推理的多样性效应,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1):(2) 文萍,李红,6-11岁儿童执行功能发展研究,心理学探新,2007,27(3):38~43;(3) 张仲明,李红。智力测验分数解释的发展趋势,心理学探新,2004,24(2):24~28。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B4心理学全文复印(4) 冯廷勇,李红。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初步研究,心理学探新,2002年第22卷第1期,44~48(5) 王儒芳,阴山燕,李红。军人自我和谐,总体幸福感及其关系的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Vol.13(1):64~65(6) 白俊杰,高山,李红。儿童家庭和个人危险因素与性侵犯行为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5):309~310,302(7) 高飞,李红。心理卫生工作者的过劳问题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年第11卷第3期,179~180(8) 李红,陈璟。国外关于青春期慢性反社会行为问题发展的组合模型及理论。江西社会科学,2004,225~228(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B4心理学全文复印,2004年第9期(9) 李小晶,李红,胡朝斌.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中国临床康复,2005,9(12):157~159(10)贾红桃,李红,孙翠碧,胡梅. 论婴儿类别形成的过程.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6(3):66-68(11)陈璟,李红.关于儿童责任行为的研究.教育探索,2006,11,102~104(12)文萍,李红,马宽斌.1987-2004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纵深研究及教育建议.社会科学家,2005.2(13)崔云,李红。心理理论与语言能力关系的研究进展,北方论丛,2003年第2期,136~137(14)何琳琳,李红, 潘春妮. 3—8岁儿童假装理解和绘画理解能力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7,33(1):143~147(15)张仲明,李红,杜建群. 学习能力培养教学原则探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5,Vol.31(1):27~31(16)李宇,李红,袁琳. 论智力的文化观,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5,Vol.31(1):35~38(17)李红,李一员. 儿童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关系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5,Vol.31(2):21~25(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5.6:29-33)(18)魏勇刚,李红.任务转换中的执行控制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5,Vol.31(2):36~40(19)何莹,张庆林,李红。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4,30(3):44~48(20)李红,陈安涛。“仁”对中国人基本人格结构的影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3年第29卷第2期,16~21。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B4心理学全文复印(21)冯廷勇,李红。类比推理发展理论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2,Vol.28(4),44~48。(22)李红。论大学生智力开发的理论与实践,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1年第3期。(23)李红,刘兆吉。儿童青少年审美心理的发展,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0年第2期(24)李红。3~11岁儿童解决解决形象语言的三项系列问题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2000,Vol.25(4),487~494(25)李红,陈安涛,儿童归纳推理基础理论探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2002,Vol.31(4),103~108。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B4》,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5期转载。(26)龚银清,李红。婴儿感知因果关系的能力发展研究综述,西北师大学报(社),2002年3期,270~274(27)李红,贾宜锋,张富洪。儿童传递性关系推理的发展及其心理模型,西北师大学报(社),2004,41(4):93~97(28)贾谊锋,李红。智力的二元三层次论,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2003年第35卷11月版,127~129(29)彭文会,周鹊虹,李红. 婴幼儿基于概念的归纳推理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2006,29(1):54-57(30)卢天玲,李红。国外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与规则使用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119~123(31)张仲明,李红,陈璟。当代儿童传递性推理模型研究的新进展,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97~101(32)潘春妮,李红,何琳琳。浅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2004,19(1):67~69(33)贾谊锋,李红。智力理论的统合观,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2004,33(10):46~50(34)李宇,李红。儿童认知脑机制研究进展及其对教育的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2003年第1期(总9),22~25(35)贾宜锋,李红. 高效率教学观.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2(36)高山,李红,白俊杰。关于智慧的心理学探讨,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140~142(37)王儒芳,李红,罗昆仑。学前儿童规则推理的研究进展及影响因素,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2005,Vol.7(2):70~74(38)潘春妮,李红,何琳琳. 家庭暴力与子女的人格障碍,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2005,Vol. 29(1):130~132(39)郑红兰,李红,延迟满足与心理理论、执行功能的关系,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2005.6(40)白俊杰,高山,李红。有关当代人类智力模型的思考——神经功能模型和层次模型的构建及其启示,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2004年第2期,86~89(41)陈璟,李红,张仲明。论青春期慢性反社会行为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2004,5:82~85(42)陈安涛,李红。信息加工的中介状态——国外对表征的一种新看法,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2002,Vol.20(2),99~103(43)何磊,李红。推理任务中的工作记忆。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教),2003年第2卷第2期,82~85(44)张仲明,李红。学习能力研究取向述评,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4:136~139(45)魏勇刚,李红. 儿童归纳推理中的单调性效应和非单调性效应研究.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2005第5期,97-102(46)李红,高雪梅.心理理论的发展:回顾与展望,西华大学学报(哲),2005,Vol.24(1):86~90(47)崔云,李红。语言与儿童心理理论关系的一种新观点,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Vol.3(1):76~80(48)高山,白俊杰,李红。智力内隐理论研究探析,江南大学学报(人文),2004,3(4):17~19(49)陈璟,李红,宋宜,唐艳。儿童孤独症的早期识别和干预策略,国际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4,5(2):117~118(50)王儒芳,李红,阴山燕,罗昆仑.军人自我和谐与总体幸福感及其关系的研究,中国公共卫生,2005,Vol.21(3):273~274(51)王儒芳,李红。表面相似性问题类比推理问题解决中的情感效应,宁波大学学报(教),2005,27(2)(52)贾谊锋,李红。传递推理脑机制研究进展,宁波大学学报(教),2004,26(1):47~50(53)王儒芳,李红。婴儿认知加工原理(IPP)综述,宁波大学学报(教),2004,26(4):27~30,92(54)魏勇刚,李红。智力落后者的记忆的信息加工研究,宁波大学学报(教),2003年第25卷第1期,15—17(55)陈安涛,李红。儿童归纳推理基础研究综述,宁波大学学报(教),2002年第24卷第1期,50~53(56)魏勇刚,李红。同伴指导在智力落后者教育干预中的作用,教育探索,2003年第12期,92~93(57)王儒芳,李红。对儿童早期自我意识发展及人—我关系理解的新探索,重庆大学学报(社),2003年第9卷第6期,127~129(58)高飞,李红。由大学生自杀率增高质疑高校心理健康机构的有效性,青年探索,2003,2

国防科大硕士论文发表

也要发论文的,研究生要毕业就要发论文。望题主和网友采纳感谢。

截止2014年,学校建有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863”高技术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工程研究中心。建有高性能计算中心、质量与可靠性保障中心等2个科研公共服务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陀螺国家“863”高技术重点实验室新型陶瓷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ATR国家重点实验室并行与分布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光子/声子晶体重点实验室湖南省电子功能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空间仪器工程研究中心(由国防科大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与上海航天电子有限公司联合成立) 论文发表2006年,国防科技大学发表SCI论文321篇、EI论文527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28篇,89篇论文被SCI引用177次,国内引用近3000次。由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王少刚、关鑫璞等于2006年发表于《PROGRESS IN ELECTROMAGNETICS RESEARCH-PIER》的论文《Electromagnetic scattering by mixed conducting/dielectric objects using higher-order MOM》获得“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称号;卢锡城于2006年发表于《中国科学E辑》上的论文《虚拟计算环境iVCE:概念与体系结构》和计算机学院窦文2004年发表于《软件学报》的论文《构造基于推荐的Peer to Peer环境下的Trust模型》获得“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称号。 类别 2006数量 2007年数量SCI 321篇 191篇 EI 527篇 707篇 ISTP 420篇 458篇 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2026篇 2379篇 SCI引用 89篇177次 116篇286次 国内引用 2412次 4331次 科技成果学校承担着从事先进武器装备和国防关键技术研究的重要任务,取得大批科研成果。2000余项成果获国家、军队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级特等奖5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48项,军队及省部级一等奖245项,取得了以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天河”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中低速磁浮列车、高性能路由器、无人驾驶车等为代表的4000多项科研成果,为中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67年6月学院研制生产的“441B—Ⅲ中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交付国防科委第20、21、31试验训练基地使用。1968年12月学院研制的“核动力潜艇水声通讯识别机”交付海军批量生产,装备部队。1974年4月计算机研究所研制的“井壁声波测井仪”受到燃化部重视,被选到北京工业学大庆展览会展览。1975年4月“151—1型计算机图形显示器”研制成功,并参加广交会展览。1981年2月学校研制的151-3/4计算机双机复合系统、DTY-1型多层印制电路板导通测试仪获解放军科技成果一等奖。1983年12月6日学校研制的银河亿次计算机通过国家鉴定。1984年6月28日“银河亿次计算机”荣获特等国防科技成果奖。1986年9月学校科研成果:四频差动激光陀螺实验室样机、侦察引导接收机、汉字字元编码法、高精密车床主轴回转误差运动测量系统,聚碳硅烷、碳化硅纤维、331工程D/V数字视频转换设备等7项科研成果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5月学校的科研成果:宇航压力容器断裂研究、二维两相喷管流场及最佳型面计算研究、GTF-181光弹性数字图像分析系统、X-500显示处理系统、雷达自适应抗干扰设备、YH-F1银河数字仿真计算机系统、银河超级小型计算机7项成果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9月学校的科研成果:“织女一号”气象火箭、FY-20发动机燃烧室计算模型,八毫米变极化电路元件与天线、DR-128测速雷达、RMX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并行推理机模拟实验系统等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6月学校的科研成果:蜂王-1型微型遥控飞行器系统、VM-60单兵多管布烟火箭系统、含非球面的光学系统多功能设计软件、圆度测量与确定性补偿技术、直度测量与补偿技术、军队干部队伍结构动态分析系统、微孔径激光检测装置等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11月学校科研成果,火炮随动系统动态参数测试系统、小型磁悬浮实验样车系统、KD85-466舰船雷达目标自动/智能识别系统等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11月学校的科研成果:YC-2000集成式高速大型电子设备CAD系统、高精度车削尺寸精度控制系统、两足步行机器人、八毫米十字电扫跟踪天线、系统工程教学模拟系统、面向对象的集成化软件开发环境GWOOSE、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等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11月19日学院“银河-Ⅱ”10亿次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中国高性能计算机技术取得重大突破。1992年11月学校的科研成果:织女三号气象探空火箭、连续碳化硅纤维研制、高分辨率中期预报模式银河高效软件系统、虚阴极振荡高功率微波发生器、“软靠模”活塞车削加工技术、X1000-3DS高速三维地形处理实验系统、8912任务等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2月25日计算机研究所研制成功中国首台“银河智能工具机”。1993年3月26日新中国开国中将、沈阳军区原第一政治委员廖汉生来校参观。1993年6月22日学校研制的“银河仿真-Ⅱ”型计算机在长沙通过国家鉴定,标志着中国仿真机研制能力已跨入国际领先行列。 2010年,学校研制的 ”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系统居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榜首。2013年6月,学校研制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在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中再次排名第一。 多个第一中国第一台每秒亿次巨型计算机;中国第一台每秒10亿次巨型计算机;中国第一台每秒100亿次巨型计算机;中国第一台每秒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中国第一个雷达自动目标识别系统;中国第一台全内腔环形激光器;中国第一台两足步行机器人;中国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中国第一台高速信息示范网核心路由器;中国第一条磁悬浮列车试验线;中国超精加工最高纳米精度。 学术期刊1.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双月刊)2.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月刊)3.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季刊)4. 国防科技(双月刊)5. 模糊系统与数学(季刊) 馆藏资源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53年,前身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图书馆,1970年随学校主体南迁长沙,1999年原长沙炮兵学院、长沙工程兵学院、长沙政治学院并入国防科技大学后,三个学院的图书馆也先后并入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图书馆有三座馆舍,包括坐落在一号院区的中心馆和坐落在三、四号院区的两个分馆,建筑总面积33515平方米,阅览座位3670多个,每周开放90小时 。截止2013年,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有印刷型文献320多万册(件),其中中外文图书220多万册,缩微平片90万件,印刷型科技报告及内部资料10万册。每年订购中外文现刊3000多种。建成了包括80多个大型综合数据库,140多个专题数据库的数字图书馆,实现了SCI、EI、ISTP三大系统及其他各类外文文献数据库的国际同步检索。通过CALIS和OCLC与国内外图书情报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资源共享与合作关系 。

一般在你入学的时候会给你分研究方向,但只是大致的,你问问师兄或者同学都填什么,随便填一个相关的就行了,没有什么关系。我的论文就是随便填的,始终没人问,你的可以叫数据集成研究之类的,没人关心这个,只要你的大专业不错就行了。

山东科技大学博士论文发表

研究生没有发表论文能考博的,(博导并不看重考博学生发表的论文。学术论文发表与否的掌控权,一般不在硕导和博导手中,而在杂志编辑的手中。清华大学校长亦认为:学术权力不应当掌握在期刊编辑手中。考博学生的学术思想考核不应当掌握在期刊编辑手中,而应当掌握在招收博士生的博导手中。故此,考博的重点不是要发表多少篇论文,而是要看学术思想到底如何——有没有广度和深度。

山东科技大学毕业生,博士毕业生要享受国家学位论文评鉴专家和学位论文答辩专家评定后的劳务费。毕业博士生一般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市场条件及有关政策标准发放综合补助费。山东科技大学毕业生,博士毕业生要享受国家学位论文评鉴专家和学位论文答辩专家评定后的劳务费。毕业博士生一般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市场条件及有关政策标准发放综合补助费。

山东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在青岛、泰安和济南三地办学,具有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和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一、我校2009年博士生招生总数拟定为70人,各专业招生人数根据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规模及考生考试成绩确定。    二、报考条件: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2、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全日制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在博士入学前获得硕士学位);获得学士学位后六年以上并达到与硕士毕业同等学力且在相应的科研领域做出突出成绩的人员。    三、同等学力人员报名时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且近五年内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至少6篇与所报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其中至少有1篇被SCI、EI检索收录;(2)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且近五年内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至少3篇与所报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且作为主持人承担过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或作为第一完成者获得过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奖励;(3)近五年作为主持人承担过国家级科研项目或获得过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励;(4)近五年有重大发明、创新成果,经我校招生领导小组审核批准者。    四、考试科目选择方法:非同等学力考生共考3门,即从科目组①②③中各选一门,同等学力考生共考6门,即从科目组①②③④⑤⑥中各选一门。

这个好象有点困难哦。其实这个结果应该是能检索到的,但一定要自己构造SQL语句。利用CNKI之类的只能查到作者单位中有"山东科技大学"的,而不能保证该文章的作者是第一作者。第一作者、作者单位,在检索系统中是两个检索字段,单位与作者是一个一对多的关系,即山东科技大学的第一作者有很多个,无法组合。如果是查到具体的某篇文章可以组合,但无法得到总量--只有将山东科技大学的所有师生都检索一遍。按照CNKI的作者著录规则,多个作者的论文,第一作者的单位出现在第一位置。所以,要检索第一作者的单位为山东科技大学的,只能使用一个检索条件:作者单位,但要求限制:检索词匹配方式为“前方一致”。如果检索目录在你当地,你可以自己用SQL语句在后台检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