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孙霄兵最近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孙霄兵最近发表论文

自己体验。。

大学生恋爱问题的理性思考( 2005级人文科学院 X X X )摘要:在人自由的原则问题上,《婚姻法》并未规定例外情况。因此,只要男女双方达到法定婚龄,又符合其他法定结婚条件,要求结婚的,婚姻登记机关应予登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干预,也不能擅自提高结婚年龄标准。而国家教委1990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33条、第35条规定: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并且被退学的学生,均不得申请复学。近年来在校大学生能否结婚,该不该结婚日益成为社会上一个讨论的焦点。对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始终没有一个定论。关于能否结婚,婚姻法上明确规定实行婚姻自由制度,禁止干涉婚姻自由,这已经告诉我们大学生只要符合法定条件,就理所当然地享有结婚权利。但有权利不等于应该结婚。大学生不仅面临着极大的学业和就业压力,同时也难以具备结婚的主客观条件,因此,虽然有结婚的权利,但我们仍应该理性地选择远离婚姻。不管大学生结婚是利是毙 但是大学生有结婚的权利,这是否意味着,有关结婚的许多曾经被禁止的事,也可以堂而皇之地发生了呢?曾经在校园接吻都被视为严重错误,现在看来只是小事一桩了。当然结婚权的解禁也带来了许多让老师们意想不到的麻烦,比如可以结婚,那么是否可以在校或者租房同居呢。结了婚如果又要生小孩怎么办?总不能让学生挺着大肚子来上课吧!如果生孩子也可以,那么生了孩子的女生是否又可以休国家规定的产假呢?总之接踵而来的麻烦事还真不少。关键字:大学生结婚;规定;婚姻学引 言教育部已发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取消了“在校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做退学处理”的原规定,对于大学生结婚,今后既不禁止,也不提倡。 不再对大学生结婚作限制,这样的“法律空白”正体现了法治的应有之义。众所周知,《婚姻法》和《婚姻登记条例》并无限制大学生结婚的条款,新《规定》作为这两个法律的下位法,自然不能与上位法相冲突。 过去我们禁止高校大学生结婚,实质上是管理者把高校管理制度单纯当成一个“治”人的工具,忽视了问题的另一面,即高校制定的各种管理制度,主要不是用来“管”人的,而是用来服务于人的,高校的秩序主要应该是通过权利的保护,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而形成的,这样的秩序才是有活力、有张力的秩序。 当前,许多人对允许在校大学生结婚表示了种种担忧,例如大学生尚未自立,没有结婚的物质条件;大学生双方一旦形成夫妻关系,就会给学校管理带来麻烦;婚姻家庭的拖累,会影响大学生们的求学等。这些观点无疑还是把大学生这一成年公民群体当成了未成年人看。 事实上,当代的大学生会失去理智地早早在大学期间步入婚姻殿堂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据教育部称,在70多个已经取消了学生结婚限制的高校中,登记结婚的学生只占总数的万分之一。 退一步说,大学生结婚限制彻底取消后,即使有许多学生去登记结婚,给学校管理造成了很大压力,那也不必为此紧张。因为权利保护的完善必然导致公民自由度的提高,导致秩序维护的难度加大,这是法治社会所必须承担的成本。这些成本与禁止学生结婚规定造成的破坏法治的后果相比,孰轻孰重一目了然。可以说,禁止学生结婚无疑是一个最坏的选择,因为在社会管理的每一个领域中,任何以剥夺个人自由和权利为代价建立起来的秩序,都缺乏基本的合法性。而取消结婚限制虽然可能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但绝对是一个最不坏的选择。 除了不再禁止结婚,新《规定》的其他一些变化也令人关注。如首次增加“学生权利与义务”章节,规定“学校调整学生专业须经学生同意”;取消“保留入学资格、休学期间不得报考其他高校”的规定;开除学籍“不发学历证明”改为“发给学习证明”等。从这些可以看出,新《规定》充分体现了“以权利为本”的主线,这个主线为未来的高校管理改革划定了一个方向:作为高校,它的管理应该与时俱进,紧跟法治进程,而不是被动地等待社会来适应它。高校管理不能总想着如何让管理者运用权力更方便,而应该多一些换位思考,多思考如何让被管理者维护自己的权利更方便。 不过,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高校普遍实行的是单中心的、权力层层传递的管理架构,这种管理架构的运行规律是依靠外部规则来实现内部秩序,这与彻底实现“以权利为本”的管理理念还不太适应。不过,新《规定》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因为它增写了“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内容。建议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能开展相关调研,早日制定一部促进高校管理民主化的制度来。 一、大学生结婚的原因探索经多方考证其原因大致如下:1.可以博老师同情从而考试顺利过关,减轻家庭负担。老师是最善良的一群人,以要带孩子为由向老师诉苦,博取老师的同情心。可使大量在及格边缘的课程得以通过,省去大额重修费,减轻家庭负担。2.大学生结婚有利于增强同学间感情。同学间、师兄弟姐妹间交流结婚心得,同时互相帮忙带孩子,有利于促进同学间的交流和感情。3.大学生结婚有利于积累人生经验,提高各项能力。大学生结婚可以让学生提前感受生活压力,为养孩子积极打工,可以积累大量认识经验,同时大学生婚姻稳定,经常闹离婚,可以极大的锻炼各项能力(如:吵架的口才、争几块钱共同财产而不脸红的水平、耐心等法院判决的毅力、向男孩撒泼的技巧等等日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4.不会举行隆重婚礼,有利于改良社会风气。如今结婚讲排场,动辄几万几十万,使社会形成一种恶性攀比的不良风气,大学生婚礼较经济,同时参加婚礼的均为同学好友,少一份媚俗,多一点纯洁,不必在婚礼上还看老板或上级眼色,给将来留下一个美好的记忆,即使讲给孩子听也能让他(她)被那份纯洁所感动。同时可以打击许多影楼价格高昂的嚣张气焰。这都对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5.对孩子的成长有利,响应优生优育政策。大学是人群素质最高的地方,也是风气最好的地方之一,孩子一出世便可以在这样高雅的环境中成长,且接触的都是高素质的群体,IQ、EQ都将比同龄人高出。孩子是我们的明天,请给他们最好的成长环境!6.孩子在校园中的增长,可以刺激校园经济。女人和孩子的钱是最好挣的,校园里孩子多了,还怕校工受穷——卖玩具、倒零食、带孩子。有钱挣还怕累?这将刺激校园经济,改善学校条件,同时还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7.带小孩去上课,有利于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谁都知道,大学生上课时常常有一半人逃课,去上课的人还有一半睡觉的。因此带者小孩去上课,可以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课间可以逗小孩玩!!!况且总不好当着孩子的面逃课吧?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意义随着新《婚姻法》的颁布和教育部对高考报名年龄限制和婚否的限制的取消,婚姻已不再是人们走进高等学府的一道不可逾越的门槛。“结了婚的人可以考大学”这一政策,不仅为已婚人士提供了一次重圆大学梦的机会,也给平静的象牙塔增添了几分活力。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已婚人士走入大学校门,另一个问题也被摆在了眼前:结了婚的人可以上大学,那么在校大学生是否可以结婚呢?关于这一问题众说纷纭,赞成者认为大学生结婚破坏正常教学秩序;反对者则认为《婚姻法》已做出婚姻自由的规定,第三方不应对此进行干涉,同时国外教育界的经验已证明在校生结婚没有不妥之处。在这一问题上国家的规定也是有一定的矛盾。现行《婚姻法》第二条规定: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第五条规定: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方加以干涉。在结婚自由的原则问题上,《婚姻法》并未规定例外情况。因此,只要男女双方达到法定婚龄,又符合其他法定结婚条件,要求结婚的,婚姻登记机关应予登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干预,也不能擅自提高结婚年龄标准。而国家教委1990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33条、第35条规定: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并且被退学的学生,均不得申请复学。近年来在校大学生能否结婚,该不该结婚日益成为社会上一个讨论的焦点。对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始终没有一个定论。关于能否结婚,婚姻法上明确规定实行婚姻自由制度,禁止干涉婚姻自由,这已经告诉我们大学生只要符合法定条件,就理所当然地享有结婚权利。但有权利不等于应该结婚。大学生不仅面临着极大的学业和就业压力,同时也难以具备结婚的主客观条件,因此,虽然有结婚的权利,但我们仍应该理性地选择远离婚姻。不管大学生结婚是利是毙 但是大学生有结婚的权利。在校大学生结婚有诸多弊端。首先,在校大学生结婚,会影响到学习。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这就存在一个时间和精力合理分配的问题。恋爱、婚姻、家庭,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在校期间的学习,应该说是很紧张的,要想完成好学业,就应当全身心投入,如果把精力用在恋爱、婚姻、家庭中,这对学业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影响。在校学习的时间很短暂,应当好好珍惜得来不易的学习光阴才对,也正应了那句老话,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这种感觉,也许在校的时候是难以体会到的,但当走向社会以后,再想学习,不是说不可以,但工作和生活的重压,会让人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更不会有更多的时间能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还有一点,就是书到用时方恨少,错过了学习的机会,等到感觉所学的知识太少时,为时已晚。所以,在校大学生结婚,会影响到学习,是不值得提倡的。 其次,在校大学生结婚,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我们知道,大多数大学生完成学业,学习费用是需要家庭承担的,即使有的学生在不断地学着自立,边打工边上学,用来补贴学习费用,但也难以完全自理,能够自已解决学费问题的学生,是极少数的。本来,供一个大学生上学,对于许多普通家庭来说,高额的费用就是难以承受的,更有许多学生是凭借贷款完成学业的,如果再要承担恋爱、婚姻、家庭的费用,对于家庭来说就是更大的经济负担,可以说大多数家庭是根本无法承受的,所以,在校大学生结婚,会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因而大学生不易在校结婚。 其次,在校大学生结婚,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在校大学生结婚,要经过恋爱,然后走向婚姻,组成家庭以后,会有许多需要做的事,要承担家庭的义务和责任,学生能不能严格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的要求来完成学习任务,就成了一个大的疑问,这给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当然,自2001年高考报名取消年龄25周岁的限制和2003年新婚姻法颁布结婚登记不需要单位证明以后,许多高校已取消了对学生结婚的限制,学校不干预和不禁止,但并不等于教育部门提倡在校学生结婚。二、对在校大学生结婚应有的认识高等学府的一道不可逾越的门槛。“结了婚的人可以考大学”这一政策,不仅为已婚人士提供了一次重圆大学梦的机会,也给平静的象牙塔增添了几分活力。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已婚人士走入大学校门,另一个问题也被摆在了眼前:结了婚的人可以上大学,那么在校大学生是否可以结婚呢?关于这一问题众说纷纭,赞成者认为大学生结婚破坏正常教学秩序;反对者则认为《婚姻法》已做出婚姻自由的规定,第三方不应对此进行干涉,同时国外教育界的经验已证明在校生结婚没有不妥之处。在这一问题上国家的规定也是有一定的矛盾。现行《婚姻法》第二条规定: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第五条规定: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方加以干涉。在结婚自由的原则问题上,《婚姻法》并未规定例外情况。因此,只要男女双方达到法定婚龄,又符合其他法定结婚条件,要求结婚的,婚姻登记机关应予登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干预,也不能擅自提高结婚年龄标准。而国家教委1990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33条、第35条规定: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并且被退学的学生,均不得申请复学。近年来在校大学生能否结婚,该不该结婚日益成为社会上一个讨论的焦点。对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始终没有一个定论。关于能否结婚,婚姻法上明确规定实行婚姻自由制度,禁止干涉婚姻自由,这已经告诉我们大学生只要符合法定条件,就理所当然地享有结婚权利。但有权利不等于应该结婚。大学生不仅面临着极大的学业和就业压力,同时也难以具备结婚的主客观条件,因此,虽然有结婚的权利,但我们仍应该理性地选择远离婚姻。不管大学生结婚是利是毙 但是大学生有结婚的权利,这是否意味着,有关结婚的许多曾经被禁止的事,也可以堂而皇之地发生了呢?曾经在校园接吻都被视为严重错误,现在看来只是小事一桩了。当然结婚权的解禁也带来了许多让老师们意想不到的麻烦,比如可以结婚,那么是否可以在校或者租房同居呢。结了婚如果又要生小孩怎么办?总不能让学生挺着大肚子来上课吧!如果生孩子也可以,那么生了孩子的女生是否又可以休国家规定的产假呢?总之接踵而来的麻烦事还真不少。 也有大学生因为情难自禁而暗怀珠胎,最后弄得悲剧收场。连打掉这错误的结晶,也要偷偷摸摸,更不用说结婚了。我大学时代的一位同学,陪同校女友去校保健所看病,结果发现女友已经怀孕3月有余。结果可想而之,两人差点被开除。 其实这对情侣,平常老老实实,学习成绩中等偏上。真要开除他们,如果我是校方,也会觉得心有不忍。 有人说让大学生结婚,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理由是大学生的“人生观还不成熟”。我们从初中情窦初开时就被贴上了这样的标签。一直到我们成年之后,还不得不违心地承认自己的幼稚,是不是也太不公平了?好事者当然可以找出种种的例证。但试问成年人就没有不成熟的想法吗?如果你拿“是否会在大学时结婚”的问题去问现在的大学生,得到的答案估计大部分都是:即使允许,也不会选择结婚。可见大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不那样幼稚。 情难自禁的事总是有的,这和你是不是大学生没有关系。可不可以结是权利的问题,而结不结则是现实的问题,两者完全不同。我相信新的校规的实行,并不会给校园纯净的生活带来太大影响。更不会出现大量女生挺着大肚子上课的怪现象。在宽松的环境下,成年的大学生会自己考虑,婚姻对自己生活、学业的影响。 关于大学生结婚问题一松口,一枚鹅卵石溅起大浪花。我们可以完全设想一下大学生们纷纷结婚的校园热闹得如何鸡飞狗跳。 同学师长间相互交流结婚心得,互相帮忙带孩子。下课铃一响,立马奔进快餐店打工,即使有外公奶奶支援,好歹孩子他妈他爸也要挣点奶粉钱。校园里男女吵架中频率最高的一句话就是:“我要跟你离!”课堂上要么没人上课,要么带小孩上课。大学根据出现的情况,紧急开设新课,叫做《育儿学》和《婚姻学》,已婚老师才有授课资格。 大学的学生情侣们若是看见这幅画面,十有八九会打消结婚的念头。对于20出头的大学生,他们大概只有享受花前月下的准备,而没有承担柴米油盐的勇气。说到生孩子,他们中的一些,根本自己就是周末把积攒了一周的臭袜子背回家的孩子。 学生情侣谈一天的恋爱至少相当于上班族谈3天的恋爱。吃饭、上课、泡图书馆,逮到机会就粘在一起。俗话说,距离产生美。靠得太近容易审美疲劳,大学生真得草率结婚难保我国的离婚率不上窜一个百分点。 前段时间央视播过的连续剧《完美》里面有一对小情侣,男孩子还没毕业,两人死活要结婚,婚后的生活一波三折。虽然编剧勉强写了个完美的结局,但现实生活中恐怕不会这么完美。可见,结婚不是请客吃饭。领证之前,先摸摸肩上有没有老茧,是否担得起这个担子。 结婚,似乎离大学生活还很遥远。毕竟校园还是适合不食人间烟火的恋爱,两个人真的结婚、生子,那份柴米油烟估计要把爱情熏得面目全非。不过随着毕业脚步的走近,我突然发现,原来大学生结婚还真是好处多多,至少能够帮我加点分:在通过毕业论文答辩。 在大四毕业前一阶段,人人都忙着找工作,每天东奔西跑去面试,定下初步意向的则要留在单位里实习,每天早出晚归,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已经成为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奢求了。去年南京曾有一位自考大学生结婚的大喜之日正好与论文答辩是同一天,新娘披着婚纱去答辩,成功地通过了论文答辩。而听说我的一个研究生师姐去年的论文写得很匆忙,拖到最后关头导师也觉得她的论文写得不够专业。大家都觉得她凶多吉少了,可她在答辩的时候正好怀孕7个半月,挺着大肚子辛苦答辩的样子居然博得了一众评审老师的同情,最后顺利通过答辩。“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是中国的文化赋予了长辈们无比的尊严和绝对的权威。而被称为“最负责任和最操心的”中国父母,无疑是对"大学生结婚"问题极为关心的一个群体。然而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绝大多数的家长听过问题后都表示明确反对,一位高中学生的家长说:“大学时代结婚实在是太早了,现在的年轻人没经历过什么大风大浪,不懂得和平安稳的可贵,在我们那个时代能有学上就已经很不错了,过早压上婚姻的沉重负担,怎么完成学业?!如何安心读书?!试想:当你打开书包准备伏案阅读的时候,你的孩子在一旁哇哇啼哭,你的丈夫对你窃窃私语,你还能集中精力吗?学业和家庭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兼得的。” 另一位家长甚至提出,孩子在大学结婚,增加了家长经济上的负担。“别说孩子找了个什么样的老婆自己不知道,既成事实后,那不是要承担两个孩子的生活费?如果生小孩,就成了3个。真是一场灾难!” 对学生不可不要的权利, 这样的老调的论点的确相当有代表性。相信绝大多数大学生家长都持相似的观点。不过仔细寻味一下,在家长眼里,大学生根本不算是成年人。我的父母虽然原则上觉得开禁没什么不对,但涉及到我的问题,却一再强调,绝对不可结婚。实际我并没结婚打算,说到结婚,对我和我的现在的女友而言,简值是天那边的事。但就算我们不结婚,能不能结婚的权利却仍是重要的。因为这是对我们已经成年这个事实的一种承认。 其实工作之后结婚就不影响工作了吗?我表哥已经工作3年,他的婚礼是父母出钱操办张罗的,婚后表嫂又怕生孩子还丢了饭碗,最后虽然生了,但养孩子全交给父母代理。显然,结婚的影响不仅仅针对我们大学生。什么影响学业的话,难道成年的大学生自己不会考虑?只是经济上的不独立,让已经成年的我们始终被视为未成年人。2001年,国家教育部发布了一条引人注目的消息:高考报名考生不再有年龄和婚否的限制。这项新政策也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关于"是否应该限制大学在校生结婚问题"的大讨论。一些人认为,既然已经结婚的可以参加高考进入大学,那么在校大学生在达到法定婚龄后结婚又有什么不可以。还有一些法律界人士则指出,我国的《婚姻法》规定男22周岁以上、女20周岁以上可自愿结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的条文与《婚姻法》不一致。 2003年 10月 1日,新的《婚姻登记条例》正式实施,《条例》规定,今后结婚登记不用单位开证明,婚检凭自愿,并且提出不限制到法定结婚年龄的在校大学生登记。这意味着,在校大学生,只要符合条例规定的条件,带齐相关证件便可以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正如一些专家所说,从法律上肯定校园婚姻的合法性,给予在校大学生婚姻更人性一点的鼓励和更多一些的人文关怀是必要的,它的象征意义也许要远远大于它的实际意义。事实上,当代大学生对待婚姻问题的态度也比较理性。根据国家教育部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在校本科生结婚者还不到万分之一。三、结论:不提倡也不禁止在校大学生结婚 在今天举行的教育部2005年第四次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法制办公室主任孙霄兵谈到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时表示,不提倡也不禁止在校大学生结婚,对学生婚姻的规定要完整的理解。 针对“《规定》出台后,在校学生如果符合《婚姻法》结婚了,有没有告知学校的义务?”这一提问,孙霄兵表示,应该从两方面来掌握新《规定》:首先,学生在涉及婚姻的时候,必须要达到《婚姻法》及《婚姻登记条例》所规定的年龄和条件,在《规定》里面不禁止大学生结婚。第二,从教育者的角度或者是教育部门或者学校的角度,承认大学生有结婚的权利,和提倡还是有区别的。我们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学校不能限制,但是从大学生本身来讲,也要以学习为重,要妥善的处理好学习和婚姻、家庭的关系。在大学期间,同学们还没有一个婚姻的基础,也没有经济的基础,所以,我们认为还是不提倡结婚。 孙霄兵强调说,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更多地去干预、去制止学生结婚的权利。但同时作为管理者来说,作为教育者来说,有一个劝导的责任,要劝告大学生,不要滥用结婚这样一种权利,但谈恋爱被大多数人提倡。

孙霄兵,1956年11月21日生,山西闻喜人,就读于闻喜中学,1977级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2003届博士研究生,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2006届博士后

吉林江城中学孙霄兵,男,1956年生,山西闻喜人,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2006届博士后。曾任国家督学(第十届)、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执行会长、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系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2013年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高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法学。长期致力于教育法学、教育政策研究和教育法制建设工作,著有《受教育权法理学》、《教育优先法理研究》、《教育的公正与利益》、《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等。主持多部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具体起草修订工作。2009至2017年三次荣立三等功。2014年获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

孙大文院士最近发表的论文

徐扬生徐扬生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先进院副院长。1982年及1984年分别获得浙江大学学士、硕士学位,1989年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1989年至1997年在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任教,1997年起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现为自动化与计算机辅助工程学讲座教授。同时他担任系主任(1997-2004),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2006至今),香港中文大学协理副校长(2008-2011)。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陈国良中国科学院院士。1938年生于安徽颍上。1961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无线电系。1973年起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1981年至1983年,在美国普度大学作访问学者。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先进计算与数字工程研究所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软件学院院长、国家高性能中心(合肥)主任。陈国良教授20多年来系统地开展了并行算法的理论、设计和应用的研究,提出了并行算法研究的一系列新观点和新方法,形成了“并行算法——并行计算机——并行编程”一体化研究体系。在非数值并行算法和高性能计算及其应用的研究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成就和重大贡献。他承担了国家级项目15项,已完成11项。发表论文170多篇(他和学生第一作者 110多篇),著作8册,他引540余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共12项,11项排名第一。培养了一批从事算法研究的高级人才,已毕业博士生26名。学风正派,为人师表。汪正平现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工程院院长、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董事教授,广东省“电子封装材料”团队负责人。其研究领域包括聚合物电子材料、电子、光子及微电子器件封装及互连材料、界面结合、纳米功能材料等。曾成功开创多种崭新材料,为半导体的封装技术带来革命性影响,多年来其研究成果丰硕,发表专业论文1000 余篇,申请60 多项美国专利。汪正平院士在先进电子封装材料领域的学术和产业界均享有颇高的声望,被誉为“现代半导体封装之父”。

发表论文60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高达250多篇 (SCI收录):1. Da-Wen Sun, Inspecting Pizza Topping Percentage and Distribution by a Computer Vision Method,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44 [4] (2000) 245-249.2. Da-Wen Sun, Comparison and Selection of EMC/ERH Isotherm Equations for Rice, Journal of Stored Products Research, 35 [3] (1999) 249-264.3. Da-Wen Sun,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erformance of an Ejector Refrigeration Cycle Operating with Various Refrigerants,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40 [8] (1999) 873-884.4. Da-Wen Sun, The Aqua-Ammonia Absorption System - an Alternative Option for Food Refrigeration, Journal of Food Processing & Preservation, 22 [5] (1998) 371-386.5. Da-Wen Sun, Selection of EMC/ERH Isotherm Equations for Shelled Corn Based on Fitting to Available Data, Drying Technology, 16 [3/5] (1998) 779-797.6. Da-Wen Sun, Evaluation of a Combined Ejector-Vapour Compress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Research, 22 (1998) 333-342.7. Da-Wen Sun, Comparison of the Performances of NH3-H2O, NH3-LiNO3 and NH3-NaSCN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s,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39 [5/6] (1998) 357-368.8. Da-Wen Sun, Computer Simulation and Optimisation of Ammonia-Water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s, Energy Sources, 19 [7] (1997) 677-690.9. Da-Wen Su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a Steam Jet Refrigeration System, Energy Sources, 19 [4] (1997) 349-367.10. Da-Wen Sun, Solar Powered Combined Ejector-Vapour Compression Cycle for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38 [5] (1997) 479-491.11. Da-Wen Sun, Thermodynamic Design Data and Optimum Design Maps for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s,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17 [3] (1997) 211-221.12. Da-Wen Sun, Variable Geometry Ejector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Ejector Refrigeration Systems, Energy, 21 [10] (1996) 919-929.13. Da-Wen Sun, Thermodynamic Analysis of Two-Stage Metal Hydride Heat Pumps with Different Operating Modes, Applied Energy, 54 [1] (1996) 29-47.14. Da-Wen Sun, New Methods for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Metal Hydride Heat Pumps,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Energy, 68[476] (1995) 121-129.15. Da-Wen Sun, Designs of Metal Hydride React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12 (1992) 945-949. (SCI收录):16. Da-Wen Sun and L. J. Wang, Development of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Vacuum Cooling of Cooked Meats,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77 [3] (2006) 379-385.17. Da-Wen Sun and L. Y. Zheng, Vacuum Cooling Technology for the Agri-Food Industr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n Da-Wen Sun and L. Y. Zheng (eds), “Progress in Bioproducts Processing and Food Safety”, special issue of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77 [2] (2006) 203-214.18. Da-Wen Sun and L. J. Wang,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Performance of Vacuum Cooling for Commercial Large Cooked Meat Joints,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61 [4] (2004) 527-532.19. Da-Wen Sun and C. J. Du, Segmentation of Complex Food Images by Stick Growing and Merging Algorithm, in Da-Wen Sun (ed) Computer Vision Applications in the Food Industry, special issue of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61 [1] (2004) 17-26.20. Da-Wen Sun and B. Li, Microstructural Change of Potato Tissues Frozen by Ultrasound-Assisted Immersion Freezing,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57 [4] (2003) 337 - 345.21. Da-Wen Sun and T. Brosnan, Pizza Quality Evaluation Using Computer Vision - Part 2. Pizza Topping Analysis,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57 [1] (2003) 91-95.22. Da-Wen Sun and T. Brosnan, Pizza Quality Evaluation Using Computer Vision - Part 1. Pizza Base and Sauce Spread,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57 [1] (2003) 81-89.23. Da-Wen Sun and L. J. Wang,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Cooked Meats Using Different Cooling Metho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23 [7] (2000) 508-516.24. Da-Wen Sun and X. Zhu, Effect of Heat Transfer Direction on the Numerical Prediction of Beef Freezing Processes,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42 [1] (1999) 45-50.25. Da-Wen Sun and Tadhg Brosnan, Extension of the Vase Life of Cut Daffodil Flowers by Rapid Vacuum Cool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22 [6] (1999) 472-478.26. Da-Wen Sun and C. Byrne, Selection of EMC/ERH Isotherm Equations for Rapeseed,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Research, 69 (1998) 307-315.27. Da-Wen Sun and J. L. Woods, Deep Bed Simulation of the Cooling of Stored Grain with Ambient Air: A Test Bed for Ventilation Control Strategies, Journal of Stored Products Research, 33 [4] (1997) 299-312.28. Da-Wen Sun and J. L. Woods, Simulation of the Heat and Moisture Transfer Process during Drying in Deep Grain Beds, Drying Technology, 15[10] (1997) 2479-2508.29. Da-Wen Sun and I. W. Eames, Optimisation of Ejector Geomet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jector Air Conditioning and Refrigeration Cycles, Emirates Journal for Engineering Research, 2 [1] (1997) 16-21.30. Da-Wen Sun, I. W. Eames and S. Aphornratana, Evaluation of a Novel Combined Ejector-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1. Computer Simul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19[3] (1996) 172-180.31. Da-Wen Sun and I. W. Eames,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HCFC-123 Ejector Refrigeration Cycl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Research, 20[10] (1996) 871-885.32. Da-Wen Sun and I. W. Eames,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Design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of Ejectors - A Review,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Energy, 68[475] (1995) 65-79.33. Da-Wen Sun and J. L. Woods, Low Temperature Moisture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Barley: Thin Layer Models and Equilibrium Isotherm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Research, 59 (1994) 273-283.34. Da-Wen Sun and J. L. Woods, Low Temperature Moisture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Wheat During Thin Layer Drying, Transactions of the ASAE, 37 (1994) 1919-1926.35. Da-Wen Sun and J. L. Woods, The Selection of Sorption Isotherm Equations for Wheat Based on the Fitting of Available Data, Journal of Stored Products Research, 30 (1994) 27-43.36. Da-Wen Sun and J. L. Woods, The Moisture Content/Relative Humidity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of Wheat - A Review, Drying Technology, 11 (1993) 1523-1551.37. Da-Wen Sun and Roy J. Crawford,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Internal Heating and Cooling During the Rotational Moulding of Plastics, Polymer Engineering & Science, 33 (1993) 132-139.38. Da-Wen Sun and Roy J. Crawford, Computer Simulation of Rotational Moulding Heat Transfer Processes, Plastics, Rubber and Composites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s, 19 (1993) 47-53.39. Da-Wen Sun, Manfred Groll and Ronald Werner, Selection of Alloy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Oper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a Two-Stage Metal Hydride Heat Transformer, Heat Recovery Systems & CHP, 12 (1992) 49-55.40. Da-Wen Sun and Song-Jiu Deng,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action Rate in Metal Hydride Be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16 (1991) 751-754.41. Da-Wen Sun and Yu-Cheng Peng, A Practical Method to Design Hollow Profile Dies, Plastics, Rubber and Composites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s 16 (1991) 109-114.42. Da-Wen Sun and Song-Jiu Deng, Theoretical Descriptions and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on the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in Metal Hydride Powder Beds, Journal of Less-Common Metals, 160 (1990) 387-395.43. Da-Wen Sun and Song-Jiu Deng, A Theoretical Model Predicting the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in Powdered Metal Hydride Be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15 (1990) 331-336.44. Da-Wen Sun and Song-Jiu Deng, Numerical Solution of the Two-Dimensional Non-Steady Heat and Mass Transfer Problem in Metal Hydride Be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15 (1990) 807-816.45. Da-Wen Sun and Song-Jiu Deng, Study of th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Metal Hydride Beds: A Two-Dimensional Model, Journal of Less-Common Metals, 155 (1989) 271-279.46. Da-Wen Sun and Song-Jiu Deng, Study of th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Metal Hydride Beds, Journal of Less-Common Metals, 141 (1988) 37-43. (SCI收录):47. N. A. Valous, K. Drakakis and Da-Wen Sun, Detecting Fractal Power-law Long-range Dependence in Pre-sliced Cooked Pork Ham Surface Intensity Patterns Using Detrended Fluctuation Analysis, Meat Science, (2010) (in press).48. T. Norton, J. Grant, R. Fallon and Da-Wen Sun, Improving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rmal Boundary Conditions of Livestock during CFD Modelling of the Indoor Environment,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 (2010) (in press).49. S. Yu, Y. Ma and Da-Wen Sun, Effects of Freezing Rates on Starch Retrogradation and Textural Properties of Cooked Rice during Storage, LWT -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in press).50. T. Norton, J. Grant, R. Fallon and Da-Wen Sun, A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Study of Air Mixing in a Naturally Ventilated Livestock Building with Different Porous Eave Opening Conditions, Biosystems Engineering, (2010) (in press).51. S. Yu, Y. Ma, L. Menager and Da-Wen Sun,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Starch and Flour from Different Rice Cultivars, Food and Bioprocess Technology, (2010) (in press).52. P. Jackman, Da-Wen Sun, P. Allen, N. A. Valous, F. Mendoza1and P. Ward, Identification of Important Image Features for Pork and Turkey Ham Classification Using Colour and Wavelet Texture Features and Genetic Selection, Meat Science, 84 [4] (2010) 711–717.53. T. Norton, J. Grant, R. Fallon and Da-Wen Sun, Assessing the Ventilation Performance of A Naturally Ventilated Livestock Building with Different Eave Opening Conditions,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 71 [1] (2010) 7-21.54. N. A. Valous, F. Mendoza and Da-Wen Sun, Emerging Non-contact Imaging, Spectroscopic and Colorimetric Technologies for Quality Evaluation and Control of Hams: A Review, Trends i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1 [1] (2010) 26-43.55. P. Jackman, Da-Wen Sun, P. Allen, K. Brandon and A.-M. White, Correlation of Consumer Assessment of Longissimus Dorsi Beef Palatability with Image Colour, Marbling and Surface Texture Features, Meat Science, 84 [3] (2010) 564–568.56. A. Iqbal, N. A. Valous, F. Mendoza, Da-Wen Sun and P. Allen, Classification of Pre-sliced Pork and Turkey Ham Qualities Based on Image Colour and Textural Featur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Consumer Responses, Meat Science, 84 [3] (2010) 455–465.57. N. A. Valous, F. Mendoza, Da-Wen Sun and Paul Allen, Supervised Neural Network Classification of Pre-sliced Cooked Pork Ham Images Using Quaternionic Singular Values, Meat Science, 84 [3] (2010) 422–430.58. T. Norton, J. Grant, R. Fallon and Da-Wen Sun, Optimising the Ventilation Configuration of Naturally Ventilated Livestock Buildings for Improved Indoor Environmental Homogeneity,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45 [4] (2010) 983-995.59. N. A. Valous, Da-Wen Sun, P. Allen and F. Mendoza, The Use of Lacunarity for Visual Texture Characterization of Pre-Sliced Cooked Pork Ham Surface Intensities,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43 [1] (2010) 387–395.60. B. Wang, S. Y. Xu and Da-Wen Sun, Application of the Electronic Nose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Different Milk Flavorings,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43 [1] (2010) 255–262.61. S. Yu, Y. Ma, T. Liu, L. Menager and Da-Wen Sun, Impact of Cooling Rates on the Staling Behavior of Cooked Rice during Storage,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96 [3] (2010) 416-420.62. P. Jackman, Da-Wen Sun and P. Allen, Prediction of Beef Palatability from Colour, Marbling and Surface Texture Features of Longissimus Dorsi,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96 [1] (2010) 151-165.63. F. Mendoza, N. A. Valous, Da-Wen Sun and Paul Allen, Characterization of Fat-Connective Tissue Size Distribution in Pre-sliced Pork Hams Using Multifractal Analysis, Meat Science, 83 [4] (2009) 713-722.64. S. Yu, Y. Ma and Da-Wen Sun, Impact of Amylose Content on Starch Retrogradation and Texture of Cooked Milled Rice during Storage, Journal of Cereal Science, 50 [2] (2009) 139-144.65. P. Jackman, Da-Wen Sun and P. Allen, Automatic Segmentation of Beef Longissimus Dorsi Muscle and Marbling by an Adaptable Algorithm, Meat Science, 83 [2] (2009) 187–194.66. P. Jackman, Da-Wen Sun and P. Allen, Comparison of Various Wavelet Texture Features to Predict Beef Palatability, Meat Science, 83 [1] (2009) 82–87.67. A. E. Delgado, L. Y. Zheng and Da-Wen Sun, Influence of Ultrasound on Freezing Rate of Immersion-frozen Apples, Food and Bioprocess Technology, 2 [3] (2009) 263–270.68. T. Norton, J. Grant, R. Fallon and Da-Wen Sun, Assessing the Ventilation Effectiveness of Naturally Ventilated Livestock Buildings under Wind Dominated Conditions Using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Biosystems Engineering, 103 [1] (2009) 78-99.69. P. Jackman, Da-Wen Sun and P. Allen, Comparison of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Beef Surface Wavelet Texture Features at High and Low Magnification, Meat Science, 82 [3] (2009) 353-356.70. R. Zhao, E. Chen, M. Lin, Da-Wen Sun and B. Xu, Characteristics of Chamber Temperature Change during Vacuum Cooling, Journal of Food Process Engineering, 32 [2] (2009) 177-186.71. Y. Ma and Da-Wen Sun, Hardness of Cooked Rices as Affected by Varieties, Cooling Methods and Chill Storage, Journal of Food Process Engineering, 32 [2] (2009) 161-176.72. C. J. Du and Da-Wen Sun, Retrospective Shading Correction of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Beef Images for Three-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 Food and Bioprocess Technology, 2 [2] (2009) 167-176.73. N. A. Valous, F. Mendoza, Da-Wen Sun and P. Allen, Texture Appearance Characterization of Pre-Sliced Pork Ham Images Using Fractal Metrics: Fourier Analysis Dimension and Lacunarity,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42 [3] (2009) 353-362.74. P. Jackman, Da-Wen Sun, C. J. Du and P. Allen, Prediction of Beef Eating Qualities from Colour, Marbling and Wavelet Surface Texture Features using Homogenous Carcass Treatment, Pattern Recognition, 42 [5] (2009) 751-763.75. T. Norton, A. Delgado, E. Hogan, P. Grace and Da-Wen Sun, Simulation of High Pressure Freezing Processes by Enthalpy Method,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91 [2] (2009) 260-268.76. F. Mendoza, N. A. Valous, P. Allen, T. A. Kenny, P. Ward, and Da-Wen Sun, Analy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Commercial Ham Slice Images Using Directional Fractal Dimension Features, Meat Science, 81 [2] (2009) 313-320.77. N. A. Valous, F. Mendoza, Da-Wen Sun and Paul Allen, Colour Calibration of a Laboratory Computer Vision System for Quality Evaluation of Pre-sliced Hams, Meat Science, 81 [1] (2009) 132-141.78. W. Wu, H. Zhang and Da-Wen Sun, Mathematic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a Modified Zeolite 13X-Water Adsorption Refrigeration Module,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9 [4] (2009) 645-651.79. L. Drummond, Da-Wen Sun, C. T. Vila and A. G. M. Scannell, Application of Immersion Vacuum Cooling to Water-Cooked Beef Joints – Quality and Safety Assessment, LWT -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2 [1] (2009) 332–337.80. F. Xu, W.-J. Yu, Da-Wen Sun, X.-Q. Xu and T.-C. Hua, 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Free and Immobilized Chicken Liver Esterase Inhibited by Four Different Pesticides,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88 [14] (2008) 2538-2542.81. P. Jackman, Da-Wen Sun, C. J. Du, P. Allen and G. Downey, Prediction of Beef Eating Quality from Colour, Marbling and Wavelet Texture Features, Meat Science, 80 [4] (2008) 1273-1281.82. C. J. Du, Da-Wen Sun, P. Jackman and P. Allen, Development of a Hybrid Image Processing Algorithm for Automatic Evaluation of Intramuscular Fat Content in Beef M. Longissimus dorsi, Meat Science, 80 [4] (2008) 1231-1237.83. L. Drummond and Da-Wen Sun, Temperature Evolution and Mass Losses during Immersion Vacuum Cooling of Cooked Beef Joints – a Finite Difference Model, Meat Science, 80 [3] (2008) 885-891.84. L. Drummond and Da-Wen Sun, Immersion Vacuum Cooling of Cooked Beef - Safety and Process Considerations Regarding Beef Joint Size, Meat Science, 80 [3] (2008) 738-743.85. Y. Xu, T.-C. Hua, Da-Wen Sun and G.-Y. Zhou, Experimental Study and Analysis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Frozen Rabbit Aorta by Fracture Mechanics Approach,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41 [3] (2008) 649-655.86. Y. Ma, L. Lin and Da-Wen Sun, Preparation of High Fischer Ratio Oligopeptide by Proteolysis of Corn Gluten Meal, Czech Journal of Food Sciences, 26 [1] (2008) 31-40.87. C. J. Du and Da-Wen Sun, Multi-Classification of Pizza Using Computer Vision and Support Vector Machine,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86 [2] (2008) 234–242.88. T. Norton and Da-Wen Sun, Recent Advances in the Use of High Pressure as an Effective Processing Technique in the Food Industry, Food and Bioprocess Technology, 1 [1] (2008) 2-34.89. Q. F. Cheng and Da-Wen Sun,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Water Holding Capacity of Red Meat Products: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Advances,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48 [1] (2008) 1–23.90. P. Barreiro, C. Zheng, Da-Wen Sun, N. Hernández-Sánchez, J. M. Pérez-Sánchez and J. Ruiz-Cabello, Non-Destructive Seed Detection in Mandarines: Comparison of Automatic Threshold Methods in FLASH and COMSPIRA MRIs,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 47 [2] (2008) 189–198.91. L. Guo, Y. Ma, Da-Wen Sun and P. Wang, Effects of Controlled Freezing-Point Storage at 0oC on Quality of Green Bean as Compared with Cold and Room-Temperature Storages,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86 [1] (2008) 25-29.92. Z. W. Cui, L. J. Sun, W. Chen and Da-Wen Sun, Preparation of Dry Honey by Microwave-Vacuum Drying,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84 [4] (2008) 582-590.93. D. Wu, Y. He, S. Feng, and Da-Wen Sun, Study on Infrared Spectroscopy Technique for Fast Measurement of Protein Content in Milk Powder Based on LS-SVM,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84 [1] (2008) 124-131.94. Y. Xu, T.-C. Hua, Da-Wen Sun, G.-Y. Zhou and F. Xu, Effects of Freezing Rates and Dimethyl Sulphoxide Concentrations on Thermal Expansion of Rabbit Aorta during Freezing Phase Change as Measured by Thermo Mechan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40 [14] (2007) 3201-3206.95. P. F. Yang, X. Wang, T.-C. Hua, Da-Wen Sun, Z. H. Chang and Y. L. Cao, Water Transport during Freezing of Human Dermal Fibroblast as Affected by Various Freezing Rates, Cell Preservation Technology, 5 [3] (2007) 137-143.96. C. J. Du and Da-Wen Sun, Food Image Segmentation Using an Improved Kernel Fuzzy C-Means Algorithm, Transactions of the ASABE, 50 [4] (2007) 1341-1348.97. X. Wang, T.-C. Hua, Da-Wen Sun, B. Liu, G. Yang and Y. Cao, Cryopreservation of Tissue-Engineered Dermal Replacement in Me2SO: Toxicity Study and Effects of Concentration and Cooling Rates on Cell Viability, Cryobiology, 55 [1] (2007) 60-65.98. Y. Li, S. Y. Xu and Da-Wen Sun, Preparation of Garlic Powder with High Allicin Content by Using Combined Microwave-Vacuum and Vacuum Drying as well as Microencapsulation,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83 [1] (2007) 76-83.99. A. E. Delgado and Da-Wen Sun, Influence of Surface Water Activity on Freezing/Thawing Times and Weight Loss,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83 [1] (2007) 23-30.100. T. Jeliński, C. J. Du, Da-Wen Sun and J. Fornal, Inspec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and Amount of Ingredients in Pasteurized Cheese by Computer Vision,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83 [1] (2007) 3-9.等约600篇.

发表的有关孙子兵法的论文

《孙子兵法》思想体系中的原则和方法论文

摘要 :被后世奉为“百世谈兵之祖”的《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兵家思想的代表作,其内容不仅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而且作为一部主要论述作战“方法”的经典著作,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具体而言,借鉴价值的挖掘必须首先揭示二者的内在联系,明确借鉴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着力从《孙子兵法》思想体系中挖掘可以借鉴的原则方法、具体方法以及方法艺术;最后,对借鉴的过程进行辩证反思。

关键词 :孙子兵法; 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创新;

Sun Tzu's Art of War and Methodology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bstract: Regarded as the“founder of art of war for a hundred generations”,Sun Tzu's Art of War is the masterpiece of ancient Chinese military strategists' thought and the treas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ilitary culture. It not only embodies broad and profound military thought,but also,as a classical work dealing with methods of combat,has inherent correlations with the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is,therefore,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developing the space of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for enriching its methodology to reveal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Based on the above,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Art of War from principles and methods,specific methods,and art of methodolo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 Sun Tzu's Art of Wa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ology innovation;

《孙子兵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其意义早已超出军事着作的范畴,其思想已被管理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学科广泛借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不例外,同样能够从《孙子兵法》中汲取营养,其根本原因在于二者存有内在的联系。同时,由于《孙子兵法》在思想上具有层次性,呈现出战略思想与战术思想的统一,因此,它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借鉴价值不仅体现在对其原则方法的完善上,而且还体现在对具体方法和方法艺术的优化上。

1、《孙子兵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在关联性

1. 1 《孙子兵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均具备方法论属性

继承与借鉴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重要路径,但并非所有的传统经典都可以借鉴、便于借鉴。从这一层面讲,由于《孙子兵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均探讨“方法”问题,均具有方法论属性,因而使借鉴成为可能。《孙子兵法》中的许多思想可以直接嫁接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中,如“知己知彼”和“因地制流”的原则方法在思想信息获取中的运用; 而即便不能直接移植的方法,也可以经过挖掘、引申、转化之后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如将“妙算”思想引申为思想政治教育预测方法,将“击虚避实”中的“虚”与“实”分别转化为教育对象的接受心理和抵制心理; 同时,正是由于其方法论属性,《孙子兵法》呈现出一个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的方法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层次结构部分吻合,大体可以概括为原则方法、具体方法和方法艺术三个层面,还可以划分为认识方法、实施方法与管理方法三个层面,因而大大增强了《孙子兵法》的借鉴价值,为多层次、多角度借鉴奠定基础。

1. 2 《孙子兵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均以人的活动为关注焦点

《孙子兵法》作为一部兵书,其实践目标在于指导一方取得战争的胜利,但它所关注的焦点并非战争本身,而主要集中在与战争相关的人以及人的活动上。例如在论述预测战争胜负的“五事”与“七计”中,人的因素占据了绝大多数; 在战争进行中,则要求坚持“上兵伐谋”的战略原则,将人的谋略作为赢得胜利的“法宝”,最终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标,从而将人的力量发挥到极致; 与此同时,《孙子兵法》对人的重视不仅体现在“以人为主”上,还体现在“以人为本”上,即不仅要挖掘和培养人,发挥其在战争中的主导作用,而且要关心和爱护人,做到“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由此可见,《孙子兵法》以人作为指导对象,以人的智谋的发展为关注焦点,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同样以人为实践对象,以人的思想行为转化为关注焦点[1],这种相似性,为深入借鉴《孙子兵法》提供了有利条件。

2、《孙子兵法》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价值

2. 1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方法

“先胜”、“全胜”、“变胜”是《孙子兵法》所追求的三大战略目标,但从动态操作的角度来讲,却是十分宝贵的原则方法,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容并相互联系,内在统一,其中的许多观点能够作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方法的重要补充。

2. 1. 1 先胜后战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是《孙子兵法》“先胜后战”思想的集中体现,即参战一方要从自我出发,充分准备,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之后再发起或参与战争。具体而言,“先胜后战”思想是一个完整体系,有学者将其归纳为“先知,先算,先备,先机,先势”[2]五个方面,而在辩证考量的基础上,将“先胜后战”思想作为原则方法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一方面启示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育实践时,应当推动教育准备的科学化与系统化。即注重教育信息掌握的精确性、完备性和时效性,并为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物资准备; 进而对教育过程及效果展开科学预测,并将理论预测与实践调整相结合; 想方设法在教育过程开始前抢占教育先机; 营造容易使受教育者接受的教育态势,从而达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要求。另一方面,“先胜后战”的原则方法要求正确处理教育准备与实际教育行为的关系,事实上是“慎教”原则的一种体现,即教育活动必须谨慎开展,必须在有科学、系统准备的情况下进行,否则,那些未经准备的教育活动可能不仅不会产生正面影响,而且还会带来负面作用。

2. 1. 2 求全致胜

求全致胜的原则方法引申自《孙子兵法》中的“全胜”思想,其内涵主要包括如下三个层面: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目标之“全”.孙子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目标,认为战争应超越战争本身,实现“不战”.具体而言,即要“全国、全旅、全军、全卒、全伍”.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应当超越教育本身,与“不战而屈人之兵”相呼应,树立“不教而化人之心”的目标,使受教育者在无形中自主接受教育信息。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策略之“全”.为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提出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战争方法运用策略,将方法划分等级,指出“伐谋”、“伐交”等柔性方法为“上策”,而“伐兵”、“攻城”等刚性方法为“下策”.思想政治教育为实现“不教而化人之心”的目标,应借鉴上述方法的运用策略: 一是实现方法运用顺序的梯次化,针对不同教育情境建立相应的方法选择机制; 二是使各类柔性手段发挥主要作用,将刚性手段作为补充; 三是要最大程度实现“不教”,即要大力开发隐性教育方法与自我教育方法。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运用效益之“全”.在孙子看来,“伐谋”与“攻城”相比,之所以为上策的原因之一在于前者代价小但效果明显,能够实现“兵不顿而利可全”的战略目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当注重方法运用的效益,尽可能采用代价小但效果好的方法。

2. 1. 3 变中取胜

《孙子兵法》十分强调“变”在战争中的作用,强调以变制胜,变中取胜。这一思想与当前以快速变革为特征的信息社会相契合,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和适用性具有借鉴价值。具体而言,变中取胜的原则方法主要概括为三层含义: 其一,孙子曰: “兵者,诡道也”,“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启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善于运用不寻常之方法,通过“出其不意”之策激发受教育者对教育信息的接受兴趣。其二,孙子曰: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启示教育方法不能随意变化,要“因地”“因敌”变化而为之,即要跟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和环境采取相匹配的措施。其三,孙子曰: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并要从“奇正变化”实现“奇正相生”.在这里,所谓“正”可引申为正面、传统的教育方法,“奇”可以引申为多样、新颖的教育方法,而所谓“奇正之变”、“奇正相生”即要实现传统与新颖之间的深度结合与相互转化。具体而言,新旧两类方法应实现优势互补,在运用过程中,既要出新出“奇”,又要避免因单独使用全新方法而使受教育者产生突兀感与质疑感。

2. 2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

《孙子兵法》中诸多战术思想可以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但鉴于部分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原有的成熟方法相统一,因而,这里只借鉴一些富有新意的思想,以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的创新。

2. 2. 1 “策之,作之,形之,角之”: 构建思想信息“试探获取法”

思想信息的获取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而《孙子兵法》恰为我们提供一套较为新颖的信息获取法,孙子曰: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策之,作之,形之,角之”可分别简述为判断分析、引导挑动、假装示形、试探进攻四个动作,将这一策略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获取中,可简要概括为“试探获取法”.它综合了观察法和调查法的有利因素,但又与二者相异,有自身独特的优势。首先,“策之”与“作之,形之,角之”相结合,即实现理论分析与实地操作的统一,并从四个角度对教育对象进行试探,从而保证信息获取的全面性,也从不同侧面相互验证所获信息的精确性; 其次,试探法的运用要求达到“形人而我无形”的理想状态,因而,信息获取活动可以有效避免“打草惊蛇”,降低教育对象的防卫心理。再次,由于试探活动本身的特性,更容易将受教育者思想深处的矛盾和问题暴露于教育者面前,为彻底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2. 2. 2 “故兵之情: 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创立 “情境激励法”

孙子曰: “故兵之情: 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即士卒在不同的外部情境中,会产生与之相应的心理状态: 陷入包围就会竭力抵抗,形势逼迫就会拼死战斗,身处绝境就会听从指挥。将这一思想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可以进一步完善其激励方法,即通过创设相应的外部环境来激励受教育者。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研究也证实了外部环境对人的激励作用,认为: “人的行为是对外部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映,只要改变外部的操作条件,人的行为就会随之改变。”[3]45在辩证吸收这一思想合理性的基础上,应当认识到,环境的改变涉及纷繁复杂的变量,可控性和操作性较弱,因此不妨将环境缩小为情境,通过操纵若干可控变量,创设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形成具有明确目标指向的群体氛围,以达到相应的激励目的。事实上,孙子也是从“围”、“不得以”、“过”等具体情境来阐释这种方法。需要指出的是,情境激励法是一种综合激励方式,其优势在于可以根据需要在情境中结合传统的奖惩激励、目标激励、竞争激励等,因而对受教育者的激励作用是经过多重强化的.。

2. 2. 3 “围之,攻之,战之,分之,逃之,避之”: 改进“冲突化解法”

《孙子兵法》中蕴含着丰富的冲突化解思想,孙子曰: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即在用兵作战时,我强敌弱则可直接“围之,攻之,战之”,势均力敌则需设法分散敌人各个击破,敌强我弱则要避免与之正面对抗。在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化解冲突时也可以采取相似的三类操作模式。即在教育主体能够调动的力量较大,而冲突较小时,要果断处置,迅速化解; 在教育主体力量有限,而冲突态势复杂时,应当重视分解冲突,使冲突化整为零,进而依次解决,或在有条件时直接抓住冲突的主要方面,集中力量化解,切不可平均分配力量; 在教育主体的力量严重不足,而冲突来势凶猛时,应在制止冲突进一步蔓延的前提下,尽可能不与之正面交锋,而采用迂回策略。例如,教育者并不直接对过错一方批评教育,而是先安抚双方情绪,并寻找恰当机会邀请亲友等进行劝导,待其思想有所转化,再采取下步行动。

2. 3 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

《孙子兵法》不仅揭示了战争所内含的客观规律以及应对战争的一般套路与方法,而且结合前人用兵智慧将方法运用提升至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因此,其英译名为“The Art Of War”,即“战争艺术”.具体而言,《孙子兵法》中的“势”论最能体现其艺术境界,而“势”又体现在“分数”、“形名”、“奇正”、“虚实”四个方面。

2. 3. 1 巧用“分数”---依靠组织编制施展借力育人的艺术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需要面对人数众多的受教育者,如果单靠教育者个人的力量承担全部教育工作,是必分身乏术,顾此失彼。因此,如何化解“少”与“多”的矛盾,时刻考验着教育者的智慧。《孙子兵法》同样注意到在将帅用兵中遇到的类似矛盾,并提了解决办法: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即将帅应当学会运用组织制度,进行分级编制,递相统属来治理军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就是要熟悉自身以及教育对象所处的组织及其运用模式,从而借助组织成员的力量展开教育活动,实现借力育人。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例,教育者要重视发挥班委、团委、党支部、学生会、社团等组织及其相应学生干部的影响力; 也要重视探索学生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关注“意见领袖”或其他有较强号召力的人物,优先转化其思想,进而推动其发挥自身影响,带动周围同学思想的积极转化[4]; 同样,还要重视发挥家长、社区等校外力量展开教育。

2. 3. 2 妙用“形名”──改善信息传播提升沟通实效的艺术

良好的沟通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一把利剑,但在对象人数众多,性格各异的条件下,要实现准确、顺畅的沟通并非易事,需要教育者掌握并熟练运用相应的沟通手段与技巧。孙子曰: “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孙子认为,只有因地制宜的选择并运用恰当的工具进行指挥,才能够达到指挥大部队如同指挥小部队一样的境界。事实上,沟通与指挥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也遵循同样的道理。一方面,如上所述,《孙子兵法》就提出了巧用“形名”的思想,曹操将其注释为: “旌旗曰形,金鼓曰名。”孙子也引用《军政》中的观点说明“形名”的具体用法,曰: “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 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即通过刺激听觉与视觉两种知觉,来促进指挥信息的有效传递。这启示教育者在沟通时,工具的选择应多样化,尽可能使沟通对象的不同知觉器官都能接受到教育者发出的信息,从而发挥各类知觉器官的信息接收优势。另一方面,也要特别重视多种沟通手段运用的主次与方向问题。既要根据沟通情境的不同选择主要与次要手段,又必须保证多种手段作用方向的一致性,正如孙子云: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

2. 3. 3 善用“虚实”──探察薄弱环节寻找教育突破口的艺术

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受教育者思想的转化,犹如攻打一座处处设防的坚固城堡,如果集中力量进攻其重兵把手的城门或其它防御工事,必定事倍功半,即便攻克也是损失惨重。因此,必须善于寻找相应的突破口,以求达到事半功倍,“以瑕投卵”的效果。而孙子曰: “兵之所加,如以瑕投卵者,虚实是也。”即攻击敌军,如同用石头砸鸡蛋一样容易,关键在于正确处理虚实关系。具体到操作层面来讲,则要“避实而击虚”.也就是说,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运用于受教育者之“虚”,避开受教育者之“实”,在容易获得突破性进展的地方下手。这里的“虚”即我们所探求的突破口,它既可以是某一受教育群体中容易内化教育思想的个人,通过首先转化他们的思想带动整个群体思想的快速转化; 也可以是某人思想体系中与教育思想相契合的部分,通过以这部分思想为切入点,进而转化其全部思想; 还可以是一个群体或个人对教育思想的防御心理有所松动的某一时间段,通过把握时机,迅速介入,有效转化受教育者思想。

3、借鉴《孙子兵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辩证反思

3. 1 在充分认识《孙子兵法》内在局限的基础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孙子兵法》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我们在借鉴其思想时,不仅要大胆取其精华,更要注重识别和剔除其思想局限,正如孙子在文中所指出的: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即在看到事物优势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劣势所在。对于《孙子兵法》的局限性而言,首先要看到其哲学思想的朴素性,特别是其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如孙子认为“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过分夸大了将帅的作用,这类思想决不能被思想政治教育所采纳。其次,要看到其立论的根据在于维护奴隶社会统治阶级的利益,因而其思想中存在一些愚民策略。如孙子曰: “犯之以利,勿告以害”,而目的在于达到“使之无知”,这类方法策略已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再次,要看到《孙子兵法》毕竟为一部兵书,提出的全部思想均针对战争这一特殊环境,许多方法在和平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并不适用,如孙子提出“以诈立”的恶意欺思想,通过“用间”获取信息的思想等,有些甚至涉及到违法犯罪,切不可直接借鉴。

3. 2 在充分掌握《孙子兵法》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借鉴《孙子兵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首先必须尽可能尊重原着,如果脱离原着,或错误理解原着思想,即便生发出精彩的启示,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也就无借鉴可言。但与此同时,借鉴的过程也绝不能总是从起点开始,而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批判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而言,一方面,要特别关注前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孙子兵法》的借鉴,着力弥补前期研究的缺失,修正借鉴中存在的明显错误。事实上,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角度借鉴《孙子兵法》的相关成果相对较少,研究缺乏系统性,因而尚大有空间可为; 另一方面,还可以从其它学科对《孙子兵法》进行借鉴的成果中汲取营养,即进行适度的“二次借鉴”.例如,当前对《孙子兵法》思想借鉴最多的非经济管理领域莫属,《孙子兵法与企业战略》《〈孙子兵法〉的管理学阐释》等书籍层出不穷。因此,可以从这些成果中关注《孙子兵法》对营销策略、管理方法、商战谋略等内容的启示,进而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关联,以寻求可借鉴之处。

3. 3 在充分赋予《孙子兵法》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孙子兵法》诞生于2 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局限性,必须将鲜明的时代特征注入其中,因为借鉴的直接目的在于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只有赋予《孙子兵法》以时代性,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其思想的局限性,进而才有可能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具体来说,赋予其时代性,体现为如下三个层面: 将《孙子兵法》的思想精髓与现代科技成果的工具价值相结合,使其方法策略通过现代科技得以延伸。如将“妙算”的信息预测思想与大型计算机或网络“云计算”相结合,通过现代化工具使“妙算”的结果更加精确。再次,要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话语体系阐释并表述《孙子兵法》,例如,将《孙子兵法》中内含的方法体系按照现代方式划分为“原则方法”、“具体方法”、“方法艺术”3类,将“击虚避实”的思想转化并表述为“寻找突破口的艺术”等等。

首先,孙子在《孙子兵法》中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从整体上筹划战争。论述了战争中的一系列矛盾及其相互依存和转化关系,主张在战争中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因此,孙子辩证法实属唯物辩证法范畴;其二,孙子辩证法是孙子势哲学系统中的方法论,它揭示了战争规律和势的本质、功能、运作规律性;其三,孙子辩证法产生于军事,但其广泛的应用价值是超越时空的,哪里有势的存在,哪里就有孙子辩证法的应用;其四,孙子辩证法的实际操作,可以直接转化为战略势或战术势,是为势的技术、手段;其五,孙子辩证法体现了孙子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方式,是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思想武器。据此,孙子辩证法可具体称作为势辩证法,它类于电路中正负两极间的电位差,形成电流从高电位流向低电位趋势,透视事物表里,明析事物的本质。孙子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在《孙子兵法》中,辩证法内容极为丰富,孙子运用它把战争发展变化的规律与操作对策揭示得淋漓尽致,其主要内容有:对立统一规律方面。在孙子辩证法中,以对立统一观为多见,如:战与和、势与事、君与将、彼与己、胜与负、治与乱、奇与正、虚与实、攻与守、迂与直、分与合、人与物、生与死、信与疑、屈与伸、行与止、利与害、表与里、文与武、速与久、刚与柔、攻与守、众与寡、先与后、强与弱、劳与逸、内因与外因、战争与经济等。质量互变规律方面。孙子把质量互变规律运用到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中,力图从量的优势营造质的优势。如:《军争篇》中关于“气”的变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形篇》中关于敌我双方面力量对比的分析,也是由量到质的过程:“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否定之否定规律方面。在《孙子兵法》中有的句式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如《用间篇》中:“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在这里,“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是肯定的;“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是否定之否定;“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是新升级的肯定。在《孙子兵法》中,还有系统分析的方法、信息的方法、控制的方法。(四)孙子管理哲学孙子管理哲学,是体现军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对立统一关系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的总和。在古代,除国家管理外,最大的管理实体是军队。如果说,国家管理重在构建和谐社会;那么,孙子管理哲学则重在国家安全、优化为势资源。管理主体。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自然是一个对立统一体,二者相辅相成,彼此依存。孙子高度重视管理主体在管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并针对管理主体提出与其作用相适应的要求,恰如现代能级理论。在《孙子兵法》中,把君、将作为决策层管理者。指出作为决策层管理者应具有慎战、善战的素质,从而构成明君贤将管理决策层。管理决策层要特别处理好权力的运用。国君一经命将出征,就不可“乱军引胜”:“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谋攻篇》)孙子强调将要“重权”、“经权”:“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篇》);“将受命于君”,“君命有所不受”(《九变篇》);同时,孙子还强调有权之将要有“五德”(《计篇》)、戒“五危”(《九变篇》)、防“败道”(《地形篇》),“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谋攻篇》)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它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于中国历代政治家、军事家以及军事理论家的影响非常深远。三国时曹操曾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唐太宗李世民也说:“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不仅如此,《孙子兵法》也受到世界上众多的外国军事家的重视。英国著名军事学家利德尔*哈特在其《战略》一书的序言中说:“在导致人类自相残杀、灭绝人性的核武器研制成功以后,就更需要重新而且更加完整地翻译《孙子兵法》这本书了。”美国的军事理论家约翰*柯林斯在《大战略》一书的序言中说:“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孙子十三篇可与历代名著,包括2200年后的克劳塞维茨的著作媲美。今天没有一个人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考虑的问题和所受的制约比他有更深刻的认识。他的大部分观点在我们当前的环境中仍然有其和当时同样重大的意义。”可见,《孙子兵法》以其对战争规律的科学总结和对战略战术所作的精辟论断,不仅受到了中国军事家的推崇,而且得到了外国军事家的极高评价。因此,我们向普通读者介绍《孙子兵法》原文和介绍孙武生平的同时,介绍一下孙子的军事思想也是十分必要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的奠基之作。孙武在这部军事学圣典中,系统地揭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提出了一套十分完备的军事思想体系和战略战术原则。 首先,孙子对于战争胜负有着十分科学的、整体的认识。他认为战争是“国之大事”,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与人民的安危,因此,必须慎重地对待。孙子认为,进行战争要从政治、经济、军事、自然条件、气候条件等各个方面出发,立足于国家的全局,认真地分析战争的利弊,“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交战前,要通过这种对交战双方利弊的分析,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孙子为了阐述战争与国家全局的关系,在《孙子兵法*始计篇》中详尽地论述了战前进行“五事”、“七计”的衡量和比较的重要性,并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要求战争的决策者必须在战争前首先发现敌我双方的各种基本条件,从而把握战争的全局。除此而外,孙子认识到战争的胜负还决定于军队与国家(国君)的密切协调。孙子认为:国君应做的事是修道而保法;国君不可”怒而兴师“,不可以随便干预军队的事务。如果国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其结果只能是自乱其军。可见,孙子对决定战争胜负手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之一点,有较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其次,孙子对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有较深刻的理解。孙子认识到,战争必须以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基础,没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做后盾,战争是无法取胜的;同时,战争还会给国家的经济造成破坏,给人民增加沉重负担。基于这种认识,孙子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1.兵贵胜,不贵久。战争需要“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其“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因此,为了尽量减轻战争对于国家经济造成的负担,就应当争取速战速决。2.因粮于敌。孙子指出,国家在战争中会因为远道运输而导致贫困。因此,战争中应当就地征粮,以解决粮食的补给问题。3.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孙子指出,为弥补战争中物资供应以及兵源的不足,可以将缴获的敌方战车和我方车辆掺杂在一起使用,对俘虏的敌军士卒给予优待,让他们为我所用,以补充自己兵源的不足。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孙子在2500多年前对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就已有相当的认识了。还有,孙子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也有独到的见解。战争会给经济造成破坏,这是战争不利的一面;然而,军事家孙子在那个时代看到的不仅仅是战争有害的一面,同时,也看到了战争的有利的一面。战争的胜利能实现政治目的,可以弥补国家土地与资源的不足,能够暂时解决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总之,战争的最终取胜与政治的关系十分密切。开明的政治观点、能得到大多数人民拥护的政治主张,会为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所以,孙子在兵法中将“道”列在“五事”的首位,指出国君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需要“令民与上同意”。孙子还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可见,孙子不仅认识到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同样,他也认识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还以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论述了战争的胜负与主观、客观之间的关系。孙子一方面指出,战争的胜负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在战争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做到“先为不可胜”,因为“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这里,孙子指出,战胜敌人的关键之处在于客观条件,在于敌人是不是有隙可乘,我方能做的事只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等待、捕捉有利的战机;另一方面,孙子有指出,在战争中如果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做到了“致人而不致于人”,那么,客观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因此,“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这里,孙子又论述了在战争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指出人们如果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能成功地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那么,客观条件也是可以改变的,不利的条件也可以变为有利的条件。孙子总结出了胜败之间诸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孙子的军事思想时时处处闪烁着哲学的智慧与光辉。孙子的军事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战略战术原则也是备受人民推崇的。孙子在《孙子兵法》中,对于战略战术的总结如下。1.避实击虚。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指出,战争中兵力的布置是战争指挥者依照所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强有弱。我方在作战中应当避开敌人兵力强大的部分,而重点进攻敌军兵力薄弱的部分,这样就能夺取战斗的胜利。这一点,孙子在其兵法《虚实篇》中有精辟而形象的阐述。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同时,对于如何实施之一作战原则,孙子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办法。如集中优势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总之,这一原则的关键是集中力量,寻找弱点并迅速出击。2.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的另一作战要点是: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即调动敌人,让敌人依照我的意图行事;“致于人”,即被敌人调动。孙子指出,在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掌握战斗的主动权,没有主动权,便会被敌人牵着牛鼻子走,就会陷入被动、消极防御甚至处处挨打的境地。而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则能改变不利的形势,让敌人“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这一点是取胜的必备条件。3.先胜而后求战。 孙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写道:“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于孙子认识到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因而提出了以慎重的态度对待战争的观点。孙子提出,在战争前,应认真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力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无把握之仗。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这些话的意思,立意均在于此。4.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指出,在战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了解自己,也了解敌人。知彼知己,才能去实施避实击虚之计,才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终战胜敌人。同时,孙子还指出,要真正做到“知彼知己”,就必须舍得花大力气去探知敌情,掌握敌情,这是进行“庙算”的基本前提。5.以正合,以奇胜。 孙子在其兵法理论中,提出了一个“奇正”的命题,即在作战的战术部署中,兵力部署以承担正面作战为正,进行侧击、包围、迂回的为奇;担任钳制敌人主力的为正,列阵对敌、明攻的为正;承担突击的为奇,采用机动、偷袭或者特殊战法的为奇。孙子提出作战必须有“正奇”的变化,要“以正合,以奇胜”,才能最终赢得主动。孙子的这一军事思想,已为后来众多的军事家所运用。以此战略战术为指导而赢得战争胜利的战例几乎俯拾皆是。6.识众寡之用者胜。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还总结出了兵多与兵少的不同用法。孙子一方面指出了兵力的多少在作战运用时的一般规律,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这是使用兵力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孙子又说:“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他指出,打仗、用兵应视不同的情况而灵活地使兵力分散或集中,在我方兵力不如敌人时,要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这样,在局部上造成“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的相对优势,给敌人以有力打击。孙子在他的兵法中总结了兵多与兵少的用法后,指出:“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可见,孙子提倡兵力的部署要以敌我力量的对比为依据,在作战中要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从以上孙子提出的战略战术中可以看出,孙子战略思想的精髓在于他的“避实击虚”的观点,其军事战术的立足点在于如何卓有成效地打击敌人。孙子强调必须在对敌情、作战地理条件等情况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选择适宜的作战形式,出奇制胜。这些战略战术思想,对后世均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完)

孙子兵法军行第四篇: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 ,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译文:孙子说:从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首先创造出不可被战胜的条件,然后去等待敌人可被我战胜的条件的出现。不可被战胜的条件,其创造在于我方自身;而可以为我所战胜的条件或可乘之隙的是否出现,那就在敌人方面了。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够创造出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而不能迫使敌人一定会为我所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但不能单凭自己的主观努力就会实现。创造不可被战胜的条件,是我方在防御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一旦敌方出现可以被战胜的条件,那么我方就需采取攻势动作了。采取防御,是由于敌人的力量比我强大;而采取攻势,则是由于敌人的力量较我弱小。善于防御的人,能深密隐蔽兵形,犹如藏在极深的地下,敌莫知所在;善于进攻的人,能高度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犹如动作于九霄云外,敌莫知所御。所以,这样既能保存自己而又能取得完全胜利预见胜利不超过常人的见识,就算不上高明中最高明的;经过激烈的战斗而夺取胜利,并博得天下人的称赞,也不能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就好比能举秋毫之重算不上多力,能见日月之光算不上眼明,能闻雷霆之声算不上耳聪一样。古时所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都是在敌人已经处于可能为我战胜的情况下取得胜利的。[原文]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译文]古时所说的善于打仗的人,总是取胜于容易战胜的敌人 。"胜于易胜"在实际的战争中可以最简单地演化为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如何创造条件,发现敌人最容易战胜的一面(即最弱的一面)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解放战争时期的宿北战役就是个先打弱敌、胜于易胜的好战例。 1946年12月,国民党军集中25个半旅,分兵四路,从东北台、淮阴、宿迁和峰县向我进犯,企图占领苏北,消灭华东解放军主力。敌军来势汹汹,单从兵力对比来看,敌军显然是强者。但它有弱点,其最大的弱点是进攻面过宽,各路间隙太大,很难互相策应支持,战役上协同配合不力,这一弱点有利于我军在内线实行机动应战,有利于我军各个歼灭敌人。 拣弱的来打,哪一路较弱就先打哪一路,陈毅,粟裕经过分析认为:从宿迁进攻沐阳、新安镇的这一路,由徐州绥署副主任吴奇伟指挥,辖整编师第11师和第69师,和其他几路相比,这一路比较好打,而这一路中,11师是强者,是蒋军的"五大主力"之一,但这一路第69师突出冒进,所辖3个半旅也是拼凑起来的"插花"班子,战斗力不强,内部矛盾亦多,该师师长戴之奇是特务出身,虽属反共死硬分子,但缺乏军事指挥才能,在战役部署上,他的3个旅在东西一线展开,师部只带一个团,位于最右翼,翼侧暴露,便于我南北对进,首先从敌之左翼打开缺口,而后实行两面夹击。经过战略合围和战术分割,使敌首尾不能相顾,无法互相支援。 所以陈毅、粟裕决定集中兵力打戴之奇的整编69师。结果,在宿北全歼戴的69师3个半旅共约2万余人。戴之奇无路可走,自杀身亡。 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拣弱的先打,无异于变整体弱势为局部强势,变战略防御为战役战斗的局部反攻。我兵力就整体来说与敌相差甚远,但集中力量对付一支弱敌,就显得绰绰有余。把弱敌消灭了,强敌必将受到威慑和削弱,就比较容易对付了。 再强大的敌人也有其软弱的一面,而善战的将领,必须先使自己立于不败,再调动自己较为有力的部分,击溃敌人弱的力量,抓住机会,取得胜利,这就是"胜子易胜"计谋的精髓之处。 比例中,陈粟二位大将正是运用这一思想,果断地攻打敌人"易胜"的69师,既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又使整体局势向利于我方的情况发展。他们可以称为"善战者"了。 所以孙子说:“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他们打了胜仗,没有令人惊奇之处,也没有料敌制胜的名声和勇武威猛的战功。他们获取战争胜利而不出任何差错;其所以不出差错,是由于他们所采取的制胜措施都是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之上,是战胜那早已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放过敌人可能被击败的机会。所以,胜利的军队,总是首先创造必胜的条件而后才去寻求与敌交战;失败的军队则往往是先贸然与敌交战,然后再在交战过程中去争取侥幸的胜利。

最近发表论文

可以通过预定获得某期刊最新发表的论文。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2020年12月24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提出,本科毕业论文抽检每年进行一次,抽检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2% 。

发表论文的平台如下:

1.知网

这里所说的是知网,是清华大学和清华同方共同办的这个数据库。在前些年他也叫中国期刊网,由于后来有人自己建了个网站也叫中国期刊网,自己收录期刊,假李逵装真李逵。玩文字游戏,导致很多作者上当。

所以现在知网对外不称中国期刊网了,就是叫知网。从论文发表来说,知网是最权威的,最有说服力的数据库。

凡是知网收录的期刊,一定是正规的,可以放心大胆的发表的,但是最近这两年知网变得更严格,所以知网收录的期刊发表费用比较贵一些。

2.万方数据库

万方数据库,也是一个比较大的论文数据库,仅次于知网。其权威性和重要性就等于是一个弱化版的知网,但是也是比较大。

从期刊正规性来说,如果一个期刊,知网不收录,但是万方数据库收录,说明还是比较正规的,虽然不如知网收录的那么正规。但是对于一般单位来说够用。

对于大学这样的单位可能必须要求知网。而对于一些企业单位,只要万方数据库能检索到已经发表的论文,就算不错了。所以,万方数据库也是一个必须参考的标准。

3.维普网

维普网在前些年实际上假刊比较多,比较泛滥,这两年所说期刊审核严格,上面审核严格,但是维普网收录的期刊从正规性和权威性上来说,都是严重不如知网和万方数据库。

对于很多要求不高的单位,或者评一些初级职称的单位,只有维普网收录的期刊还能管点用。稍微严格一些的,就不大灵光了。

1. 访问该期刊的官方网站。通常,期刊的官方网站上会有最新的论文发表信息,包括期刊名称、出版周期、出版方向、最新论文列表等。2. 在网站上查找最新的论文。通常,期刊的官方网站上会有详细的论文列表,可以在列表中查找最新的论文。如果期刊的官方网站没有列出所有的论文,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找相关的论文。

3. 阅读论文全文。获取论文全文是获取最新论文的关键步骤。在阅读论文全文时,可以了解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等方面,从而对该期刊的最新论文有更全面的了解。4. 关注期刊的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如果对某期刊的最新论文感兴趣,可以关注该期刊的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及时了解期刊的最新发表信息。

郭霄发表的论文

《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室内设计研究》是由徐桦发表的论文。该论文指出,文化创意类企业的有效运营必需满足特定的空间要求,需要室内设计来激发工作者的创新能力。该论文将从文化创意类企业室内设计的历史、起源、发展及特征等方面对文化创意类企业室内设计进行综合探讨,找出文化创意类企业室内设计模式和创新措施。该论文发布于2017年6月, 即徐桦在清华大学完成毕业设计报告的时间。该论文以实际案例研究的方法来深入研究室内设计对文化创意类企业的影响,探讨如何结合文化创意类企业需求,实施良好的室内设计。

回答是:通常情况下,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室内设计研究徐桦的论文发布时间是2022年4月25日。

徐桦的论文发布时间为不确定,因为没有提供具体的信息。然而,针对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室内设计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企业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些企业需要一个能够促进创意、激发灵感、提高生产力的办公空间,同时也要具备美学、文化和创新等方面的特征。在设计这样的空间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需求和文化背景,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环保技术,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因此,对于这个领域的研究和探索,有助于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徐桦的论文《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室内设计研究》发表于2014年。该论文共分为八个部分,包括绪论、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的特点与设计原则、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设计的实践案例、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设计中的问题与对策、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的未来发展趋势、总结与展望等。总字数为1.2万字左右。该论文主要研究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的室内设计,分析其特点与设计原则,并以实践案例为基础,探讨了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同时预测了未来文化创意类企业办公空间的发展趋势。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