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知网发表论文被引用20次

发布时间:

知网发表论文被引用20次

亲爱的楼主:论文引用率是指科学论文对文献的引用次数。论文引用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科研文献被其他国家或机构的认可度的标志(或数据等)。中国的论文发表量世界第一,引用率却是100名以外,这种现象是浮躁风、传统文化的影响、科学历史、科学技术上不成熟造成的。我觉得你从被引用频数上还是能初步判断他的学术水平的,当然现在有很多自引的,就是自己的一篇文章引用另一篇文章,如果是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引用频次,那他的水平还是有待考察的祝您步步高升记得点击采纳为最佳答案哦,谢谢咯

如何检索论文被引用次数 如果是在国内发表的中文论文,可以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检索,检出的论文后面有被引用的次数。 如果是在国外发表的英文论文,就需要在汤森路透的SCIE(或SSCI、AHCI)数据库中进行检索。 怎么查外文文献的被引用次数 建议使用百度学术搜索,可以搜索中外文文献。网址是 xueshu.baidu/。对于每篇文献都标示了被引情况,你试一试。 如何查询文章的被引用次数 当然可以,epubki/grid2008/index/ZKCALD,在全文那行输入关键词,检索一下,就能看到被引次数和下载次数了。截个图 如何查询文章的被引用次数 在中国知网中检索出来的文章,每篇后面都自动显示被引用次数。 如何查询文章的被引用次数 ? 请您先进入ISI资料库,您可利用Title、Author、 Year Published等相关条件查询您的文章被引用次数。 ? 将查询结果的Cite:#填入ISI引用次数。 ? 请您先进入ISI资料库,选取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如何查询文献被引用次数 当然可以,epubki/grid2008/index/ZKCALD,在全文那行输入关键词,检索一下,就能看到被引次数和下载次数了。 截个图 在哪里可以查到文章被引用的次数 web of science,scifinder,google都可以 如何在NCBI里查询其中文章的引用次数啊??急用哦 you can not see the total cites at NCBI,but you can do this棱on google scholar 怎么查询文章sci被引用次数 library.shmu.edu/databases/wok 进去有详细说明 点击网页:搜索你的文章,会显示引用次数 如何查询文章被SCI引用次数 打开web of science数据平台检索到文章。 0ISI Web of Science 文献检索方法 在检索结果页面,点击文章题目右侧的“被引频次:”旁边的数字,如图。进入 施引文献页面。 点击“查看其他的被引频次计数”,如图。在右侧会展开一个树状表。 4 在树状表里点击第一个检索范围前面的加号,如图,它包含scie这个库,就可以看到scie的引用次数了,这才是被sci引用次数。

是可以查到被引用的次数的,操作方法如下:

1、首先第一步要百度搜索“中国知网”;

2、查找后看到第一个“中国知网”的官网,点击进入;

3、然后再点击“引文搜索”,如下图所示;

4、以“中国学术”为例,在方框打上“中国学术”字样;

5、最后点击搜索就可查询到引用多次的结果。

被引次数是指该篇论文发表后,截止目前被其他论文在参考文献中引用的次数。

论文引用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科研文献被其他国家或机构的认可度的标志(或数据等)。中国的论文发表量世界第一,引用率却是100名以外,这种现象是浮躁风、传统文化的影响、科学历史、科学技术上不成熟造成的。

论文引用的意义:

科学论文最后所引用的文献,在论文中的作用和地位是相当重要的。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们都知道,一个课题在开始进行研究前,必须对前人做过的工作进行系统的调研和追索,应该对整个课题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和深刻的了解。

调研结果应当表明自己所选的课题一定是前人没有做过的,或者是没有做完的,而且是有意义的课题。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因孤陋寡闻而重复人家做过的工作。

同时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必须不断追踪和课题相关的同行的进展,以修改或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切入点,一句话从事科研工作必须明白阅读是深入研究的基础“这一十分浅显的道理”。

知网已发表论文被引频次

被引频次代表了论文观点被学术圈认可的程度,大体上可以反映学术水平,你选择导师时可以借鉴这项指标。

亲爱的楼主:论文引用率是指科学论文对文献的引用次数。论文引用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科研文献被其他国家或机构的认可度的标志(或数据等)。中国的论文发表量世界第一,引用率却是100名以外,这种现象是浮躁风、传统文化的影响、科学历史、科学技术上不成熟造成的。我觉得你从被引用频数上还是能初步判断他的学术水平的,当然现在有很多自引的,就是自己的一篇文章引用另一篇文章,如果是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引用频次,那他的水平还是有待考察的祝您步步高升记得点击采纳为最佳答案哦,谢谢咯

“被引次数”是指该篇论文发表后,截止目前被其他论文在参考文献中引用的次数。

论文引用率是指科学论文对文献的引用次数。论文引用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科研文献被其他国家或机构的认可度的标志(或数据等)。中国的论文发表量世界第一,引用率却是100名以外,这种现象是浮躁风、传统文化的影响、科学历史、科学技术上不成熟造成的。我觉得你从被引用频数上还是能初步判断他的学术水平的,当然现在有很多自引的,就是自己的一篇文章引用另一篇文章,如果是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引用频次,那他的水平还是有待考察的

发表论文被引用次数

如何检索论文被引用次数 如果是在国内发表的中文论文,可以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检索,检出的论文后面有被引用的次数。 如果是在国外发表的英文论文,就需要在汤森路透的SCIE(或SSCI、AHCI)数据库中进行检索。 怎么查外文文献的被引用次数 建议使用百度学术搜索,可以搜索中外文文献。网址是 xueshu.baidu/。对于每篇文献都标示了被引情况,你试一试。 如何查询文章的被引用次数 当然可以,epubki/grid2008/index/ZKCALD,在全文那行输入关键词,检索一下,就能看到被引次数和下载次数了。截个图 如何查询文章的被引用次数 在中国知网中检索出来的文章,每篇后面都自动显示被引用次数。 如何查询文章的被引用次数 ? 请您先进入ISI资料库,您可利用Title、Author、 Year Published等相关条件查询您的文章被引用次数。 ? 将查询结果的Cite:#填入ISI引用次数。 ? 请您先进入ISI资料库,选取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如何查询文献被引用次数 当然可以,epubki/grid2008/index/ZKCALD,在全文那行输入关键词,检索一下,就能看到被引次数和下载次数了。 截个图 在哪里可以查到文章被引用的次数 web of science,scifinder,google都可以 如何在NCBI里查询其中文章的引用次数啊??急用哦 you can not see the total cites at NCBI,but you can do this棱on google scholar 怎么查询文章sci被引用次数 library.shmu.edu/databases/wok 进去有详细说明 点击网页:搜索你的文章,会显示引用次数 如何查询文章被SCI引用次数 打开web of science数据平台检索到文章。 0ISI Web of Science 文献检索方法 在检索结果页面,点击文章题目右侧的“被引频次:”旁边的数字,如图。进入 施引文献页面。 点击“查看其他的被引频次计数”,如图。在右侧会展开一个树状表。 4 在树状表里点击第一个检索范围前面的加号,如图,它包含scie这个库,就可以看到scie的引用次数了,这才是被sci引用次数。

“被引次数”是指该篇论文发表后,截止目前被其他论文在参考文献中引用的次数。

亲爱的楼主:论文引用率是指科学论文对文献的引用次数。论文引用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科研文献被其他国家或机构的认可度的标志(或数据等)。中国的论文发表量世界第一,引用率却是100名以外,这种现象是浮躁风、传统文化的影响、科学历史、科学技术上不成熟造成的。我觉得你从被引用频数上还是能初步判断他的学术水平的,当然现在有很多自引的,就是自己的一篇文章引用另一篇文章,如果是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引用频次,那他的水平还是有待考察的祝您步步高升记得点击采纳为最佳答案哦,谢谢咯

发表论文被引用10次

论文引用次数能说明论文的影响力、质量和水平。 首先,引用次数越多,说明论文的影响力越大,被很多人阅读和引用,足以论文研究是处于前沿位次。其次,引用次数越多,说明论文的质量越高,大家都信赖你的研究结论才引用。第三,引用次数越多说明论文水平越高,人们只会引用高水平的论文开展研究。

一般情况下,论文数据库中一篇论文被引用十次及以上就会有一个高被引标志,会被认为是高被引论文。

研究人员的成就与价值是很难被衡量的,因此学术界行之有年的方法是依据发表的论文引用数来判断。一篇优秀的学术研究发表有可能会因为杰出的实验设计、严谨的逻辑推导或是突破性的发现而被大众所熟知,而有很大的机会成为高被引论文。

高被引论文越多代表这位研究人员的能力被肯定,因此可以为他带来升等或加薪与受人景仰的好处。因此研究学者们都是在为了能够发表高论文引用数的文章而兢兢业业地努力。

一、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有关发表sci论文的奖励暂行条例20011、对发表在Nature和Science上的文章,奖励作者个人150000元人民币。2、对发表在影响因子2以上的SCI文章(影响因子以当年中科院评估中心统计为准,下同),奖励作者10000元人民币课题经费(对于所外人员在我所没有课题经费的,只追加个人奖金,下同),另追加个人奖金10000元人民币。对在中科院评估中心SCI入围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也依此办理。3、对发表在影响因子大于1小于2的SCI文章,奖励作者6000元人民币课题经费,另追加个人奖金6000元人民币。4、对发表在影响因子小于1的SCI文章,奖励作者3000元人民币课题经费,另追加个人奖金3000元人民币。5、对发表在国外正式出版物上的非SCI文章(如出版社出版的会议论文文集和书中的文章),只奖励作者人民币2000元。6、对发表在SCI Extension上的文章,只奖励作者人民币1000元。二、福建师范大学不论级别和影响因子,每篇SCI奖励5000,EI奖励3000元。三 、哈尔滨工业大学对SCI论文的奖励:按照一级学科分类,将高水平的SCI期刊(主要是国外著名英文期刊)的影响因子界限、影响因子界限以上的部分著名期刊名称及该期刊的影响因子列出,供广大师生投稿时参考。1、在Nature、Science 上发表论文,予以特别奖励10万元现金。2、对发表各一级学科中影响因子界限以上的期刊论文,每篇奖励1.5万元,其中0.5万元现金,1.0万元科研经费;3、对发表各一级学科中影响因子界限以下的期刊论文,每篇奖励0.3万元,其中0.1万元现金,0.2万元科研经费。4、对自论文发表之日起,三年内被他人引用(不包括自引)达10次或10次以上的SCI论文,每篇奖励1.5万元,其中0.5万元现金,1.0万元科研经费。此项奖励针对自2001年1月1日起以后发表的论文而言。科技处受理时间为每年10月1日至11月30日。5、设置单篇影响因子最高奖、影响因子累加最高奖、论文篇数最高奖,再分别奖励1万元、0.5万元、0.5万元现金。四、黑龙江大学学校规定:对于SCI论文以我校为第一单位、主要作者(第一名)目前仍在我校工作,按其文章的IF确定。奖励金额按1000乘以影响因子的平方,在扣除所得税。发一篇3.0左右的文章能得7000元左右吧。若是发出Science,Nature,奖励10万。如果影响因子小于1.0,如国内的杂志,则按每篇500元奖励。五、中科院兰化所奖励额度:影响因子×500RMB六、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1、对于SCI论文,每篇按照影响因子奖励,一般在1000-5000元。2、EI论文每篇奖励1000元。通过上述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几个高校及研究所对于学生和员工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奖励政策,可以看到各在单位和高校是比较重视员工和学生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由此也可以看到在sci期刊发表论文的含金量是非常高的。不过,含金量高也就意味着投稿难度大。关于“发表sci论文有什么奖励”就介绍到这里了,有想在sci期刊发表论文的作者,可以咨询期刊天空在线编辑,给您提供专业论文发表服务。关于我们1、期刊天空网具有20年学术咨询服务经验。2、正规期刊。国内、国际期刊齐全。3、服务从论文质量到选择期刊。我们多用心 作者少操心阅读原文

发表论文被引用16次

影响因子越高越好,因为直接代表你的论文在业界的影响力,代表有多少的权威性。

科学引文索引以布拉德福(S. C. Bradford)文献离散律理论、以加菲尔德(E. Garfield)引文分析理论为主要基础,通过论文的被引用频次等的统计。

对学术期刊和科研成果进行多方位的评价研究,从而评判一个国家或地区、科研单位、个人的科研产出绩效,来反映其在国际上的学术水平。因此,SCI是国际上被公认的值得借鉴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

科学引文索引以其独特的引证途径和综合全面的科学数据,通过统计大量的引文,然后得出某期刊某论文在某学科内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即时指数等量化指标来对期刊、论文等进行排行。被引频次高,说明该论文在它所研究的领域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被国际同行重视,学术水平高。由于SCI收录的论文主要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领域,所以SCI指标主要适用于评价基础研究的成果,而基础研究的主要成果的表现形式是学术论文。所以,如何评价基础研究成果也就常常简化为如何评价论文所承载的内容对科学知识进展的影响。

唐爽做为一名科学家,在国内有一些争议,有人说他徒有虚名,也有人说他是个名副其实的科学家。唐爽主要科研成就是:与MIT首席教授崔瑟豪斯提出了唐爽_崔瑟豪斯理论。该重大成就被美国物理世界等媒体以多种语言在美、英、加、韩等国家报道,唐爽也因此成为2012年麻省理工学院主页封面人物。 在物理学中,“狄拉克锥”指的是电子能在二位平面内像光一样传播的体系。2010年,石墨烯被发现有“狄拉克锥”现象,发现者因此获得诺贝尔奖。而唐爽这次找到了另一种合金材料,不仅具有多数石墨烯的特殊性质,还有一些更为复杂和有趣的特殊功能和性质。这种材料就是铋锑合金薄膜,这一重大发现将在量子计算机、发热、发电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唐爽这一重大发现 ,在美国科学界都引起轰动。中国有些人反而对它嗤之以鼻,有点狐狸吃不到葡萄,硬说葡萄是酸的感觉。尤其是唐爽卷入周立波的口水战以来,一些别有用心者更是对唐爽发起人身攻击,说他是接机炒作自己,说他的发现一钱不值!这纯属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唐爽周立波案即将尘埃落定,唐爽也完成了他打假除恶的使命,他会悄悄离去,不带走一片云彩,因为科学研究才是他的根,他的魂。 唐爽最多只算是一个 科技 工作者,根本构不成科学家。其历程:国内学霸 美麻省理工学院博士 美国大学助教(月薪5千美元)。作为博士,在著名导师指导下,发表较有质量的论文,且署有导师名字,并获 科技 理论界好评,这在美很正常。由于其导师很有名气(杨振宁师妹),也可能是美 科技 理论界不看僧面看佛面。唐作为 科技 工作者,潜身钻研是做得不够的,甚至是沽名钓誉,老是热衷于混美国社交圈、谈周易、做红楼梦。试想,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还有剩下多少精力去深入研究 科技 ?从另一例子可专业鉴定出其学术水平,唐多次回国应聘大学教授(绝大多数教授还构不上科学家,只算 科技 工作者、学者),但至目前为止,还没明确哪所大学接纳唐,因为国内大学对各层次的应聘人才都有一支专业评估团队。因而,唐爽被吹(或自吹)得太高,但远构不上科学家,最多是 科技 工作者、学者而以。至于他与周的恩怨纠葛就不想去评论。 他是一个 科技 工作者,还不能算是科学家。 一个人要被称为科学家,至少要在某个领域工作一段时间,并且连续做出比较重要的贡献,对这个领域有实质的贡献,并且这个工作还是他自己主要贡献,尤其是想法要是自己的,而不能是别人的想法,自己跟别人合作实现了这个想法。 根据这个定义,唐爽不能算是科学家。个人对他的科研领域不了解,说实话,对其经历和发表的论文也不感兴趣。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专门去网上查了一些唐爽的资料,除了他跟周立波一起被抓以及他和周立波之间的各种纠葛,网上对唐爽个人资料介绍比较有限。根据有限的资料,可以大概理出唐爽的求学经历,高中就读于成都七中,属于四川省顶尖的中学了;然后考入复旦大学,也是国内顶尖大学;然后去MIT拿到了硕士和博士学位。从求学经历来看,无疑是一个学霸,尤其是能够在去MIT读研究生并且能过顺利毕业,确实是货真价实的有学习和研究能力。网上关于他发表的论文信息不够详细,只是介绍他与他的导师一起提出了一个"唐爽-崔瑟豪斯理论"的东西,我也去查了一下这篇论文,是2012年唐爽和他的导师在Nanoscale这个期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 因为不是这个领域的,不能从具体科学贡献上来评价这篇文章,只能从期刊的档次和文章的引用来评价。首先来说,Nanoscale是一个很好的期刊,但是在纳米领域,算不上顶级期刊,国内不少纳米领域的博士生也能在这个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MIT的博士,在这上面发论文是很正常的,不需要多么优秀。另外,这篇文章自2012年发表至今,目前根据Google Scholor的引用率也就才16次,作为纳米材料领域,发表这么多年引用数量这么少显然不能说明现在引起了同行的的多大注意。说这么多的目的就是说他所提出的这个理论的重要性目前并没有得到验证。最后,在退一万步来说,即便这个理论是非常重要的理论,这个理论是他在他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并不能算是他独立工作的,所以主要的贡献会算在他的导师身上,而不是他的身上。综上,从求学经历来说,唐爽算是一个学霸,求学经历也是非常亮眼。但是目前他只能算是一个科研工作者,还不能算是一个科学家。 这唐爽的最出名的科学就是:‘过桥拆桥板’,把先人发明的俗句应用发挥到极致!而且继续在与时俱进,过两年又可以写一篇伪科学论文了!而且他好像在这个嘈杂 社会 中悟出了一个最时髦也最实惠又火爆的道理和诀窍就是:‘与人吵嘴’,与人在法庭吵,在场下吵,然后再到网上吵!吵他个全世界都知道,吵他个鸡犬不宁,四邻不安!什么工业科学,自然科学,物理科学通通的没有这斗嘴科学来的实际,出名的快!所以说唐爽作为一个新生代的与人斗嘴‘科学家’那可是在世界吵嘴功夫上,可是了不得啊!否则他也不会放弃曾经的学识,毅然摇身一变成为专业与人吵嘴狡辩专业户!也不会专门从美国吵到中国来! 不管唐爽是科学家也好, 科技 工作者也好,首先,这个人的人品是非常可以肯定的,因为那个有前科的犯罪分子,虽然以前想拉她做女婿,对他有一些好处,但是在关键时刻,当发现有前科的犯罪分子继续作案时他坚决予以抵制,体现了 科技 工作者的人格所在。 从某名人嘴里鼓吹出来的科学家,我们千万可不能当真啊!唐爽自己也不见得愿意接受这种不切实际的称谓,这对真正的科学家太不公平了!如果我是唐爽,当听到有人在“舞台上”不着边际鼓吹我时,我会一身鸡皮疙瘩撒满地的,会无地自容的,也会骑虎难下!在你无法立刻登上舞台去反驳的时候,你的心里剩下的是什么呢?我是不清楚的!但我的心里一定会像吞下了一个苍蝇一样而感到恶心,怨恨在心!因为,这会极大的影响到我的声誉和今后他人对我成就的质疑,所以,我会对不切实际、不着边际鼓吹我的人恼怒!因为,我不愿意做一个他人手中吊线的木偶。 唐爽年纪轻轻,别把科学家的高帽戴在他头上,他想发明的东西人家早以发明,轮不到他,人品不好发明的成果也是次品,他那张狼皮才是上等品。 不管他是什么家,从他对周立波恩将仇报的角度来说,他就是一个人渣,他的血管里流淌的每一滴血液和他身上每一个细胞都是这世界上最恶毒的病菌组成。唐爽最终会抑郁而死然后下地狱。大家拭目以待。 谁给他确定的科学家?如果都是这样的科学家恐怕人类的灾难就要到来了,脑袋不用在科学上而是用在婆婆妈妈的拨弄是非上,今天阿姨叔叔的叫着明天就拿出通话录音力争把你置于死地,真是太可怕了,这样的科学家要不得,还是留给美国吧。 唐爽是科学家?中国居然又出了成天搅在八卦里的科学家?我也太抬举唐爽了,作为一个学者,起初倒是还敬重几分,但天天对一些无厘头事情纠缠不清,中国哪朝哪代出过这样的科学家?有这样的科学家吗?

科学家在人们眼中都是成功的,你知道他们的一些事例吗?我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科学家成功的事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家成功的事例篇1:科林·安格尔 科学家也顽皮

“让老人能够享受机器人贴身的照顾。”这是科林·安格尔的梦想。身为iRobot公司的全球首席执行官,科林·安格尔正在用行动证明这个梦想的可行性。

在iRobot的新品发布会上,科林·安格尔又给人们带来了一些“震撼”:刚刚推出的iRobot Roomba系列的新产品——Roomba·880吸尘机器人,颠覆了人们用鬃毛刷头来清洁地面这个维持了近百年的习惯。“选择了这个行业,注定就要创造颠覆性的东西,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在科林·安格尔看来,研究机器人绝对是一件很“COOL”的事。

然而,“颠覆”谈何容易,iRobot的创新基因能否在机器人领域创造奇迹?科林·安格尔对此充满信心。这位将毕生心血倾注于机器人研究的科学家,曾带领全球顶级的机器人专家,研制了一系列实用的军事机器人,目前有超过5000台iRobot军事机器人在全球安全防御部门服役,维护人类安全。

在iRobot早期发展阶段,科林·安格尔和他的团队曾为美国宇航局设计了可受控制的探路者,该技术帮助美国索杰纳号火星车在1997 年成功登陆火星。他们因此获得了美国宇航局颁布的团队成就奖,而他的名字也被刻在了美国宇航局展出的勇气号火星车上。

科林·安格尔坚信,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日趋成熟的今天,未来机器人会对人们生活进行深度渗透,iRobot将创造这些奇迹。

给机器人赋予生命从科学家到企业家

“机器人的梦想要追溯到大学时代,那时提到机器人,大家都觉得很难,而且离人们的生活很远。”在麻省理工大学时,科林·安格尔就专注于对机器人的研究,从开发一个模仿昆虫的人工智能仿生机器人开始,他真正踏上了这个领域。

“它的效率比当时大型计算机支持的效能高出10万倍以上。”科林·安格尔介绍,加上中控的软件系统,这个六条腿的机器人就像被赋予了“生命”一样,而它的商业价值从那一刻开始彰显。

学生时期的“处女作”很快得到索尼公司的认可。直到今天,一款名为索尼电子狗的产品就是基于“昆虫机器人”的雏形制造的。如今,科林·安格尔的这个作品已经作为机器人发展史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产物被陈列于美国航空博物馆。

虽然与太空探索相关的机器人研发作为iRobot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个项目,让iRobot声名鹊起,但“项目并没有盈利,顶多算收支平衡”,科林·安格尔认为项目涉及的领域过于窄众,一单生意做完只能让团队积累一些该领域的经验,并不能收获持续的盈利。

“当时我们就决定要建立一个专注于生产实用性机器人的公司。”科林·安格尔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

于是就有了iRobot公司与美国庄臣公司的合作,后者是一家生产化工原料的公司,iRobot应需为其开发了大型清洁机器人。这可以说是iRobot里程碑式的转折,它为iRobot日后在清洁机器人领域的开疆辟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知人善任海军上将加盟助力

“想从机器人的事业赚钱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科林·安格尔从踏进这个领域起,就感觉到了举步维艰。无论他们尝试任何项目,都需要拥有高精尖技术水平的精英们一起从零开始。早期的摸索、试水,尽管曲折艰难,却让科林·安格尔有了意外收获:一个原来只懂技术、埋头产品的人,学会了如何“用人”。

iRobot的团队,各色人才聚集,甚至还有美国海军的三星上将。这位上将管理的部队规模曾达到32000人。起初,iRobot只是他们的客户,但是在频繁的业务接触和往来中,这位上将开始对iRobot的研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加入这支团队。“我们感到很惊喜,他的到来也让我很放心地把安防领域的机器人事务都交给了他。”科林·安格尔表示。

很难想象一个科学家从技术大拿到管理者的角色转型会如此之快,并且效果惊人。也许正因为自己也是一个科学家,科林·安格尔在管理科学家时时常能做到“感同身受”。“我自己就是一个科学家,我了解放权给他们,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将激发他们的研究潜能。” “放权管理”是科林·安格尔的王牌,他经常让团队的核心成员独当一面。

事实上,这些都是在协同工作的过程中,科林·安格尔观察和总结的心得。“当我们在完成一个项目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比你优秀的人就在身边,让他们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发展,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林·安格尔说道。

改变生活科学家也顽皮

iRobot公司不断扩张壮大,科林·安格尔也在iRobot的成长中已在展现他对机器人产业的远见卓识和其卓越的经营管理能力。

直到iRobot与美国孩之宝公司合作,大家才发现,原来科学家也有顽皮的一面。孩之宝公司希望开发玩具型机器人,与iRobot的合作是希望这支团队能够让玩具变得有“生命”。

其中,孩之宝一款名为“my real baby”的玩偶产品正是双方合作的结晶。“你能看到这个玩偶的喜怒哀乐表情,以及对身边环境感知的反应。”科林·安格尔也像个孩子一样,扮起了玩偶的鬼脸。

和玩具公司的合作,让科林·安格尔第一次接触中国当地的生产制造商,也与消费者更加接近。这让科林·安格尔更加确信了自己的方向。有了此前在清洁领域的研究积累,他果断地选择家用清洁机器人的发展方向,这一决定得到了资本的支持。

这项事业从2002年开始盈利,在此后的12年里,收益增长从未降低。在科林·安格尔看来,如果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本质是科技对传统生产力的再造,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最有可能颠覆生产和生活的会是一场率先的机器人革命,iRobot一定是下一个时代的颠覆者。

科学家成功的事例篇2:天才少年,在车库造核反应堆

10岁时,他制造了一个炸弹;14岁时,他建造了核聚变反应堆,成为世界上完成核聚变壮举最年轻的人;2013年2月28日,19岁的泰勒·威尔森登上了科技、娱乐、设计大会(简称TED大会)的演讲台,向坐在台下的那些世界顶级科学家、企业家们介绍他设计的小型核裂变反应堆。这个反应堆造价低廉,以废旧核武器的放射性物质为原料,可以持续供能30年,能产生50兆瓦至100兆瓦电力,足够为10万个家庭提供清洁能源。最棒的是,因为存放在地下,且放射物浓度极低,这个简易反应堆对人身健康影响甚微,也不会被恐怖分子滥用。

听到这番演讲,相信没人会把这位天才少年仅仅看作一个智商超高的书呆子。威尔森是抱着改变世界理想的、全球最年轻的核专家。

生日礼物是一辆吊车

威尔森1994年出生在阿肯色州特克萨卡纳,父亲肯尼斯曾是足球运动员,后来在一家公司工作,母亲蒂凡尼是名瑜伽老师。5岁生日时,威尔森告诉父母,他想要一个吊车作为生日礼物。而当大人拉着他去玩具店时,他跺着脚嚷道:“不,我要真的!”也许很多父母会一笑而过,肯尼斯却找了个在建筑公司工作的朋友帮忙。于是,在威尔森生日那天,一辆6吨重的吊车停在了他家门口。威尔森兴冲冲爬上去,坐在驾驶员的腿上,学习操纵这个庞然大物,乐得合不拢嘴。

10岁时,威尔森不知从哪弄来一张元素周期表,不到一周,他不仅记住了所有元素,还把它们的质量和熔点也记得清清楚楚。一天,威尔森穿着实验室外套,一手攥着医用手术刀,煞有介事地告诉家人,他要从每个人的手指头上弄点血,在车库做“基因比对实验”,结果每个人都乖乖伸出手指任他摆弄。还有一次,威尔森把家人召集到后院,只见他拿出一个药瓶——瓶里装着糖和硝酸钾,点燃了瓶底的导火线,随后就是天崩地裂般的爆炸声。邻居们惊慌失措地跑出来,竟发现一团小小的黑色烟雾从威尔森家后院中升起。

一次小小的爆炸远不能满足威尔森,他又开始迷上了核反应堆。为了庆祝他11岁生日,奶奶带他去书店买书。威尔森挑中了一本讲述制造核反应堆的书。他完全被这本书迷住了,看了又看,还常常大声朗读其中一些章节。“制造核反应堆的事情,我肯定也能做到!”

等到威尔森12岁时,学校已经没法教给他任何东西了。他每天只能无所事事地坐在教室。于是,父母答应让他收集一些常见的放射性物质,为学校的科技比赛做准备。为此,父亲肯尼斯借了一个用于测量放射性物质的盖格计数器,一到周末就带着威尔森到各个古董店搜货。威尔森发现了带有放射性物质的闹钟、灯罩、瓷器;他还拽着父母跑到新墨西哥州的沙漠找铀矿石,然后一箱箱地带回自家车库研究。

这个对放射性物质感兴趣的孩子,让父母有了一丝担忧。还好,一位专业人士告诉他们,这些放射物浓度极低,不会危害到威尔森的健康。

每当有人看不下去,告诫肯尼斯要管管威尔森时,这位父亲总会感叹:“在威尔森眼里,根本就没有‘不能’这个词。”

用几百美元造出核武器检测仪

正当威尔森忙着研究放射性物质时,他的外婆患上了癌症,常常要做放射性治疗。威尔森发现,用于诊断和治疗癌症的同位素价格高昂,许多病人因此得不到治疗。“如果能找到一种更便宜的方式获得这些同位素,或许可以挽救更多患者。”一天,当他看着太阳时,突然灵光一闪,“太阳放光发热靠的就是核聚变反应。如果我能制造核聚变,不就能得到高能中子来获取同位素了吗?”

可威尔森只是一个高中生,没有仪器,也没有实验室,怎么能做得到呢?威尔森试图在家里车库自造核反应堆。恰好此时,他的父母得知内华达州立大学雷诺分校可以为高中里的尖子生提供研究所需的仪器和实验室。于是,威尔森拜访了该校的一位物理系教授。听说他想要造核聚变反应堆时,这位教授嚷道:“你才13岁,就想捣鼓上千万伏高压和致命的X射线?”

不过,威尔森最终还是得到了物理学家法诺夫的支持。威尔森每天下午都泡在法诺夫实验室里寻找材料和解决技术难题,还铆足了劲,自学了化学、工程学、等离子物理学等20多个领域的知识。慢慢地,他开始试着组装核反应堆了。14岁生日那天,一切准备就绪,他神情专注地往反应器里注入氘,然后通上几万伏的高压电。他成功了——威尔森成为了世界上第31个完成核聚变反应的个人,而且是年龄最小的。

不过,这只是威尔森实现理想的第一步而已,“核聚变能用来做些什么?”一天,他看到一篇报道,每天数以万计的集装箱被运入美国,探测仪根本不可能一个个检测箱子里面是否藏有核武器;而且这些探测仪需要用到的氦-3元素非常昂贵。“何不利用核聚变产生的中子来探测核武器呢?”接下去的几个星期里,他构思出一套快速检测装置:如果集装箱中藏有核武器,核聚变产生的中子会迫使武器中的原子发生裂变,从而发出伽马射线或氮气,探测器就会采集到信号,并发出警报。他用几百美元造出的核武器检测仪比海关几十万美元的还要灵敏。

2008年,威尔森带着这个核检测仪参加了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全球最高级别的中学生科学展。英特尔首席执行官保罗听说一个14岁的孩子造了核反应堆时,径直走向威尔森,与他交谈了20分钟,然后,保罗带着难以置信的表情离开,“我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我太庆幸这孩子是我们国家的了!”威尔森毫无悬念地摘得了大奖。之后两年里,他获得了9个奖项,奖金总额达到10万美元(约合62万元人民币)。2012年,威尔森应邀参加在白宫举行的科技展,为总统奥巴马介绍了他的检测仪,成为媒体竞相报道的对象。

热情才是关键

瘦瘦的威尔森头发蓬松,留着齐刘海,模样乖巧。大部分时间,他都在野外寻找放射性物质或者埋头做实验。“一些人不愿意研究科学,因为他们觉得只有书呆子才会做那个,科学一点也不酷。其实,科学比什么都酷,只有科学能改变世界,改变未来。”热衷于科学并没有影响威尔森的社交生活,相反,这还让他成了名人。

“有时我会带女生到实验室参观,这招很有用,当我说‘你想看我的核反应堆吗?’哪个女生会拒绝呢!”平时,威尔森还喜欢和朋友们踢足球,性格随和的他也成了大家开玩笑的对象,“别惹威尔森,那家伙有核反应堆!”威尔森听了哈哈大笑。

去年5月,威尔森高中毕业了,却不打算读大学。他想建立一家通过核裂变反应堆获得清洁能源的公司,并计划5年内将产品推向市场。他乐观地表示,这项发明,不仅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廉价的清洁能源,还能用于太空项目。

威尔森是一个智商高并善于表达的“综合型人才”。一次,美国国土安全部邀请他参加讨论会,看他的设计能否用于反恐。官员们对这个十几岁的孩子没抱什么期望,但威尔森却是有备而来。他先是礼貌地和每个人握手,然后出人意料地说:“你们都知道这栋楼有放射物吧?”威尔森随身携带的盖格计数器一直发出“哔哔”的声音,原来大楼装饰用的花岗岩含有放射物,虽然危害很小,却让这些官员对他另眼相看。“他们总算开始认真对待我,不把我当小孩了。”威尔森不无得意地表示。

虽然许多人认为他太年轻了,缺乏经验,但威尔森觉得年轻人能够改变世界。“因为我们没有接触到科学领域的官僚和限制,更愿意尝试。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能做得更好!”

谈到自己成功的最大原因,威尔森表示:“也许我的脑子挺好使,但我的热情才是关键。真正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比如乔布斯,一直都有种热情和干劲,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有独特的认识。”

科学家成功的事例篇3:喝细菌求真相的科学狂人,巴里·马歇尔

这个世界如果没有他,那么国际医学界还将长期处于消化性溃疡发病机理的悖论当中!这个世界如果没有他,那么数以万计的消化性溃疡患者还将长期陷入这种令人痛苦的慢性疾病的煎熬中!他就是造福千万人的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的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凭借杰出的观察力、非凡的勇气与信念,马歇尔点亮了消化性溃疡治愈之路的光明。

贪玩会玩的“无所不知先生”

1951年9月30日,巴里·马歇尔出生于澳大利亚西部城市卡尔古利市。父亲是名铁路工人,母亲是护士。马歇尔从小就是个自信的孩子,当他才3岁的时候,就表现得好像什么都懂。上学的时候,如果听不懂老师的课,他便会想:“这是个坏老师,讲得一点都不好。”

同时,小马歇尔还一直是妈妈眼中的“麻烦的孩子”。有次,他用螺丝刀拆开祖母的一块表,然后试图把零件都装回去,结果最后“多出来”好几个零件,当然表也就此报废了。玩得最出格的一次是,他偷买了很多化学制剂,用报纸卷着火药制成一个超级烟花,点燃后剧烈的爆炸声吓得周围邻居纷纷逃出屋子一探究竟。结果炸碎的纸屑不但散了满屋都是,他的小脸也被灼伤,头发被烧焦,甚至连眉毛也被烧光了。

但这次经历并没有妨碍他探究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在十几岁的时候,他对工程学、化学、物理、生物这些学科都很感兴趣。因在家中总是拆装东西,所以在学校开始做实验期间,甚至是在医学课上实验无法进行或出了问题时,同学们就会说:请马歇尔过来吧!他只需看上几秒钟,就会告诉他们:“哦,你应该拧这个钮。”或者“这个地方连接不对。”

1968年,当他高中毕业时,同学们都认为马歇尔升学方向应该会选择理工科,将来成为工程师。但他却选择了上医学院,因为他认为学医不仅可以学习到科学知识,从事医学研究,而且还可以多结交一些很有趣的人。

医学院的考试很多,淘汰率也很高。刚入学时,他班上大概有100名学生,但一学年后教室只能坐下90个人了。如不想被淘汰只能采取两种策略:一是必须成为班上最好的,肯定不会被淘汰,但这是比较辛苦的一种做法;还有一个比较轻松的做法,就是要让成绩超过10个人,那就行了。马歇尔选择了后者,因而在校期间他的成绩并不属于拔尖的,一直都处于安全区间。1974年,他获得西澳大利亚大学医学本科学位。

喝幽门螺杆菌的“科学狂人”

1981年,马歇尔在皇家佩思医院做内科医学研究生时遇到了罗宾·沃伦—— 一位日后成为他的合作伙伴,对他帮助极大的病理学家。他们以100例接受胃镜检查及活检的胃病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最终证明了幽门螺旋杆菌的存在确实与胃炎相关。此外,他们还发现,这种细菌还存在于所有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大多数胃溃疡患者和约一半胃癌患者的胃黏膜中。大量研究表明,超过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左右的胃溃疡,都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导致的。1982年,他们提取了幽门螺旋杆菌的初始培养体,并发展了关于胃溃疡与胃癌是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假说。那年,马歇尔才31岁。

而之前,主流学说认为胃溃疡主要是由于压力、刺激性食物和胃酸过多引起的。由于胃溃疡会导致出血,所以,有这个病史的人都不敢作长途旅行。否则,一旦胃出血而没有及时医治,24小时内就可能丧命。他们提出的“细菌引起胃溃疡”的说法直接挑战了当时的主流观点——“消化性溃疡是由情绪性的压力及胃酸引起,只能够以重复的制酸性药物疗程来治疗”。巴里·马歇尔主动要求医界科学家向他提出挑战,证明他是错的。很快,在美国及其他国家所进行的许多用以反驳他的实验,得到的结果却反而证明他的假设是正确的。此后是漫长的反质疑与验证。他与搭档沃伦在《柳叶刀》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在1984年是16次,到了1988年达到了283次,而到1993年更是跃至762次之多。截至1992年,全世界至少进行了3组大规模临床试验。在此基础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于1994年召开了一次大会,基本上同意幽门螺杆菌是胃溃疡的元凶。此时距离两人在《柳叶刀》杂志上第一次发表论文的时间正好是10年。此后,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假说又经过了11年的考验,巴里·马歇尔才在2005年终于获得了诺贝尔奖。

而这当中,马歇尔以身试菌的故事一直被外界津津乐道。幽门螺旋杆菌假说在刚刚提出时被科学家和医生们嘲笑,他们不相信会有细菌生活在酸性很强的胃里面。由于动物实验失败且缺乏人体试验对象,1984年的一天,马歇尔吞服了含有大量幽门螺杆菌的培养液,试图让自己患上胃溃疡。5天后,冒冷汗、进食困难、呕吐、口臭等症状接踵而来。直到10天后,马歇尔在胃镜检查时发现,自己的胃黏膜上果然长满了这种“弯曲的细菌”,而穿过胃壁而出的白细胞正努力吃掉并杀死那些幽门螺杆菌——这就是造成胃溃疡的原因。为此他狂喜不已,但经不住妻子的劝说,这才服下抗生素,真正向炎症宣战。“马歇尔疯了!”当人们惊呼这种“疯狂举动”的同时,也逐渐认同了幽门螺杆菌才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罪魁祸首。

对科学孜孜不倦的“小男孩”

幽门螺杆菌及其作用的发现,纠正了当时已经流行多年的人们对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发病机理的错误认识,被誉为是消化病学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的革命。由于马歇尔与搭档沃伦的发现,溃疡病从原先难以治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变成了一种只要采用短疗程的抗生素和抑酸剂就可治愈的疾病,大幅度提高了胃溃疡等患者痊愈的机会,为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作出了贡献。这一发现还启发人们去研究微生物与其他慢性炎症疾病的关系。虽然这些研究目前尚没有明确结论,但正如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所说:“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加深了人类对慢性感染、炎症和癌症之间关系的认识。”

马歇尔的妻子常评价他做事很多时候像个“小男孩”,为此他不仅欣然接受,而且还乐于此道。他意味深长地说道:“其实,科学的探索过程特别像侦探故事。你可以看见犯罪现场,然后你说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接着你开始寻找线索。我觉得这也许是一个线索,让我们找找看这个线索是从哪里来的,那个又是从哪来的,所以我们把幽门螺杆菌当成线索,这里有胃溃疡并且还存在幽门螺杆菌,于是我们建立联系,然后一点点拼凑出谜题答案。如果你具备小男孩的性格,那么你会对一些不寻常的事情感兴趣或做一些与大多数人不同的事情,而不仅仅是延续别人的工作。”

此外,他还曾多次告诫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学子:“不要害怕被别人拒绝。每个人都有可能被拒绝,但不要因为别人的拒绝而心生恐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这个真理,因为他在研究初期也曾有过被别人拒绝的经历。那是在1983年,他将关于幽门螺旋杆菌的论文投递给西澳大利亚大学的一个学术论坛,当时评审委员要从67篇论文中选择56篇,结果他的论文被拒绝了。但他富有远见性地藏起了这封拒绝信。2005年在他获得诺奖时,那封早年的拒绝信被天性坚定、不服输的巴里·马歇尔找出来,现在就挂在他在西澳大利亚大学的办公室墙上。

如今,年过六旬的马歇尔仍从事与幽门螺杆菌相关的疫苗研究,他立志于食物化疫苗的研究。当今世界,疫苗技术50年来并没有大的突破,他坚信未来通过细胞培养,食物化疫苗将是大方向。马歇尔就像是个永远不知疲倦的奔跑者,科研的快乐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停止,为人类的健康,他将生命不息,奔跑不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