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阳新铜矿论文发表时间

发布时间:

阳新铜矿论文发表时间

论文发表一般需要的时间如下:1、普刊即省级国家级一般安排周期是1到3个月;2、本科学报的安排周期一般为2到4个月;3、北大核心以上级别期刊的安排周期一般为6到8个月,审稿周期为一个月;4、科技核心期刊从投稿到录用发表,一般是3到6个月。

这个要看具体情况的,一个是如果你发的是普刊,那么周期就会短一些,一个是如果你发表的是核心期刊,有可能一年多才能见刊发表,前提是录用的情况下。还有一个情况是,如果你是自己投稿,会慢一些,如果你是找一些论文机构帮忙投稿发表,会快速一些。我之前找淘淘论文网发表的经济类论文,2个月就给你加急发表了,是普刊,如果是核心他们也没法加急。所以看你发表的什么刊物了。

省级期刊:普通论文大概需要三到六个月的时间,要提前做好准备。国家级期刊:需要六个月左右,核心期刊难度会更高,六个月以上,甚至更长时间。不同类型的论文,发表时间也不一样,比如,医学类论文,难度会更高,时间也更长。如果自己选择期刊投稿的话,审核时间不稳定或无限延长,加上中间修改时间,成功发表的周期更长。

论文从初稿到发看需要三四个月左右。

一般的省级、国家级论文审稿需要1~2天,出刊需要1~3个月。个别快的0.5个月,还有个别慢的需要4~7个月。

质量水平高一些的期刊,还有一些大学学报,投稿的出刊需要6个月左右,快一些的3~4个月。

科技核心期刊审稿需要1~3个月,出刊另需要6~10个月左右,总的算起来大约是1年~1年半。

北核、南核审稿需要3~4个月,出刊另需6~15个月左右,跨度较大总的算起来1年~2年。

综上所述,评职称发表论文一定要对各不同级别论文的发表周期做到心里有数,提前准备,以免时间上赶不及白白错过评审多等一年。尤其是核心论文,一定要提前。

阳新铜矿论文发表

一、大地构造单元

丰山洞铜矿床位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褶带通山-瑞昌坳褶断束内丰山洞复式向斜的东端。

二、矿区地质

(一)地层

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是下三叠统大冶群第四(T1dy4)至第七岩性段(T1dy7)(图2-49),其中第五、六段(T1dy5、T1dy6)与成矿关系密切。

T1dy7:灰黄色厚层和薄层状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夹角砾状白云岩,厚79m。

T1dy6:上部为厚层状间夹薄层状灰岩,局部有少量燧石条带(或结核)和泥质条带,中部为中厚层状灰岩,具缝合线构造;下部为中-薄层状灰岩,厚122m。

T1dy5:上部为淡黄色、灰色薄层状白云质灰岩;中部为浅灰-灰色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白云岩;下部为薄层状白云质灰岩,含石膏条带状灰岩,厚121m。

T1dy4:上部为厚层状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下部为灰白色夹紫红色厚层状灰岩、白云岩,具鲕状构造,厚205m。

(二)构造

矿区位于鸡笼山-苗母山复式倒转向斜核部。该向斜轴面走向近东西,倾向南。核部地层为三叠系碳酸盐岩,两翼地层为二叠系—志留系。两翼地层总体向南倾,倾角40°~60°。核部次级褶皱发育,主要有大垅倒转向斜、仙人洞倒转背斜、立头倒转向斜和柯家塘倒转背斜(图2-49),其中与成岩成矿关系密切的是立头倒转向斜和柯家塘倒转背斜。

断裂构造主要有近EW向、NWW向,近SN向和NE向。近EW向断裂规模较大,以压性结构面为主,多为逆断层。NWW向断裂以张性、张扭性为特征,地表并不明显。NE向断裂比较复杂,有平移断层,NW盘南移,SE盘北移,表现为左旋扭动,矿田南部还有NE向逆断层。近SN向断层既有正断层,也有逆断层,切割岩体和矿体,为成岩成矿后断裂。岩枝、岩墙、岩脉主要呈EW向展布,受近EW断裂控制。而岩株主要呈NWW向展布,受NWW向构造控制。

图2-49丰山洞铜(钼)矿床地质图Fig.2-49Geological map of Fengshandong copper-molybdenum deposit(据翟裕生等,1992)(after Zhai Yusheng et al.1992)

1—大冶群五段白云质灰岩;2—大冶群六段厚层-中厚层灰岩;3—大冶群七段白云质灰岩、白云岩;4—花岗闪长斑岩;5—侵入交代角砾岩;6—卵石化角砾岩;7—震碎角砾岩;8—夕卡岩型矿体;9—倒转向斜;10—倒转背斜;11—断裂;①大垅倒转向斜;②仙人洞背斜;③立头倒转向斜;④柯家塘倒转背斜

(三)侵入岩

丰山洞岩体沿柯家塘倒转背斜和立头倒转向斜侵入,平面上近似椭圆形,长轴呈NWW向延伸,向北超覆,向南倾伏,上大下小,为一蘑菇状岩株。岩株长约2200m,中部最大宽度800多米,地表长宽比为3∶1,在—400m标高为1.5∶1。出露面积约1.6km2,由多次侵入活动形成。

丰山洞岩体可划分为四次侵入-爆发活动,第一次侵入活动形成岩株的主体,岩性主要为花岗闪长斑岩,在岩体的边缘,部分为石英闪长斑岩或石英二长闪长斑岩,是岩体同化围岩后形成的边缘相。

第二次岩浆活动以形成隐蔽爆发角砾岩体(筒)为特征,角砾成分复杂,有大理岩角砾、花岗闪长斑岩角砾、夕卡岩角砾以及矿石角砾等。胶结物有花岗闪长斑岩和热液蚀变产物。

第三次岩浆活动主要形成一个花岗闪长斑岩大岩墙,宽2526m,长近数公里。侵入到主岩体的西南部,并切穿了夕卡岩型矿体和隐爆角砾岩。

第四次岩浆活动形成了粗面质凝灰角砾岩和石英粗面质角砾凝灰岩,呈岩筒、岩墙产出,具有次火山岩和火山喷发岩间的过渡特征,是超浅成岩浆活动的结果。

各次岩浆的规模从早到晚由大渐小,说明岩浆活动强度从早到晚由强渐弱。从分布上看,第一次花岗闪长斑岩分布广,是主岩体,第二次主要分布在主岩体中部及西南部,第三次主要分布在主岩体西南部,第四次主要分布在主岩体东南部。在露天采场内,各次岩浆活动的产物穿插交织明显。

本区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燕山早期,第一次花岗闪长斑岩的同位素年龄为149Ma(K-Ar法),第四次粗面质角砾凝灰岩138Ma(K-Ar法),时差为11Ma。从现场看,不同期次岩体虽然有明显的穿插关系,但冷凝边和烘烤边都不太发育,说明早、晚期岩浆岩时间间隔不大,是在统一的构造-岩浆背景下多次脉动活动的产物。

本区与成矿活动关系密切的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侵入的花岗闪长斑岩,它们的化学成分与中国同类岩石化学成分相比,SiO2含量略低,Na2O+K2O含量偏高,w(Fe2O3)/w(Fe2O3+FeO)第一次偏低,第二次偏高。FL与之相近,MF略低,为2.37~3.05,属钙碱性岩系列。岩石化学成分总体变化特征与区域内已知含矿斑岩(城门山、铜山口)十分相似。

稀土元素:w(∑REE)=167,w(∑Ce)/w(∑Y)=8.08,δEu=0.98,(La/Yb)N=31.56,说明岩浆的来源可能为下地壳或上地幔。

成岩深度不大,据初步推算,岩体侵位深度小于1km。岩体剥蚀深度也不大,因此丰山洞岩体为—超浅成侵入体。

三、矿床地质

(一)矿体形态、产状

丰山洞矿床由近百个大小不等的矿体组成,其中1号、501号和558号矿体规模较大,这三个矿体的储量占矿床总储量的90%以上。

1号矿体:位于岩体南缘接触带上,走向NW300°,倾向SW,倾角陡,一般在500左右。矿体沿走向长800m,矿体厚度一般30~40m。最大厚度可达85m,矿体倾斜延深最大为400m,总的形态为一复杂的扁豆体,走向上和倾向上都有分支复合现象,剖面上有叠瓦状排列的特点(图2-50)。最近查明,该矿体位于—400m上下的叠瓦状部分,在接触带大理岩褶曲突入岩体时,或凹兜部位时相连接,构成厚大的沿接触带受小褶曲控制的完整矿体。这一发现,使该矿体的储量成倍增长。

图2-50丰山洞铜(钼)矿床联合剖面图Fig.2-50Combined profile of Fengshandong Copper-Molybdenum Deposit(据翟裕生等,1992)(after Zhai Yusheng etc.1992)

1—大理岩;2—花岗闪长斑岩;3—夕卡岩型矿体;4—斑岩型矿化带;5—矿体编号

501号矿体:产于岩体北缘接触带上,矿体走向随接触带变化而变化,总体上向南倾,倾角在—100m标高以上为350左右,在—100m以下变陡,为50°~70°。矿体东西向长约1500m,厚8~15m,最厚达36m,沿矿体倾斜延深最大在500m以上。矿体形态较为规则,分支复合现象少,分布较稳定,呈似层状沿接触带分布。

558号矿体:产于岩体西北部,501号矿体的上盘,距北部接触带约50m的隐爆角砾岩筒内。大致呈东西向延伸,已控制长度为200m,厚25~40m,最厚60m。矿体赋存标高为+60~—200m。矿体在平面上呈不规则的扁豆状,横剖面上为不规则筒状,受多组断裂控制,在断裂交汇处,角砾岩体厚度大,矿石品位较高。

总的来说,主要矿体产于接触带,与夕卡岩关系密切。岩体南缘的1号矿体形态复杂,赋存部位较高,上部矿体厚度较大。岩体北缘501号矿体形态较规则,分布稳定,延深最大。558号矿体产于岩体内部,受隐爆角砾岩体的控制,赋存部位也较高。

(二)矿石特征

1.矿物成分

常见的金属矿物有黄铜矿、黄铁矿、辉钼矿、磁铁矿、斑铜矿;其次有方铅矿、闪锌矿、赤铁矿;少量的有辉铜矿、铜蓝、黝铜矿和磁黄铁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石榴子石、透辉石、硅灰石、斜长石、石英、方解石、白云石、绢云母、绿泥石、蛇纹石、绿帘石等。

2.矿石的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有自形—他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和碎裂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有块状、角砾状、细脉浸染状、网脉状和脉状构造等。

3.矿石类型

包括夕卡岩型、角砾岩型、斑岩型和大理岩型等4种。

夕卡岩型矿石是主要矿石,产在夕卡岩体中,矿石品位较高,Cu平均品位为0.9%~1%以上。主要矿物成分是黄铜矿、黄铁矿、磁铁矿、斑铜矿、石榴子石、透辉石、硅灰石等,可见块状黄铜矿矿石、块状磁铁矿-黄铜矿-黄铁矿矿石,细脉—细脉浸染状黄铜矿-黄铁矿矿石以及浸染状黄铜矿黄铁矿矿石。

角砾岩型矿石主要产在隐爆角砾岩体中,角砾和胶结物中都有矿化,胶结物中主要矿物是黄铜矿、黄铁矿、绿泥石、方解石等。角砾中成分比较复杂,既有矿化夕卡岩、矿化斑岩,也有矿化大理岩。矿石Cu品位平均约为0.65%。

斑岩型矿石主要产于花岗闪长斑岩中,主要形成细脉浸染状黄铁矿黄铜矿矿石,也有浸染状黄铜矿-黄铁矿-辉钼矿矿化,Cu品位较低,一般为0.2%~0.4%。

大理岩型矿石产于岩体接触带附近的大理岩、蛇纹石化大理岩中,呈团块状、脉状。主要是黄铜矿、黄铁矿(含铜黄铁矿),此外还有方铅矿、闪锌矿等。

(三)蚀变-矿化期次与成矿阶段

本区矿化蚀变是多阶段的,与第一、二次岩浆活动关系密切。与第一次侵入活动有关的蚀变和矿化可分为气液期和热液期。气液期的主要产物是岩体中的钾长石化和接触带的夕卡岩化。钾长石化较普遍,岩体中心最发育,向岩体边缘逐渐减弱。以交代斜长石斑晶为主,其次交代黑云母,还形成钾长石-石英脉或黑云母脉贯入基质之中。这期钾长石化是花岗闪长斑岩结晶晚期的残余热液交代早期岩石生成的。在花岗闪长斑岩与三叠系碳酸盐岩的接触带,断续地形成一圈夕卡岩,其主要组成矿物为硅灰石、石榴子石、透辉石和绿帘石等。矿物成分虽比较简单,但有明显的分带性。外带主要为硅灰石,内带主要为石榴子石和透辉石,二者呈过渡关系。在气液期末,有磁铁矿、辉钼矿及少量黄铁矿的形成。

热液期在花岗闪长斑岩体边缘发生石英-绢云母化,在岩体内部与钾长石化重叠。石英-绢云母主要交代长石,既交代原生长石,也交代次生钾长石。花岗闪长斑岩中铜、钼矿化作用主要是伴随石英-绢云母化作用产生的,铜、钼矿化网脉或细脉充填于岩体边部的细小裂隙和网状裂隙,分布比较普遍,但矿化强度不大。含矿热液主要在夕卡岩中充填、交代,形成很富的夕卡岩型矿体。夕卡岩和斑岩中的矿化是贯通的,一些含铜黄铁矿脉同时贯入岩体和夕卡岩的裂隙中,金属矿物的组合也是一致的,只是它们的含量有差别,斑岩中矿化较为微弱,夕卡岩中矿化强烈,形成了重要的工业矿体。

第二次岩浆活动产生的隐爆作用,使主岩体、夕卡岩以及矿石发生破碎,在隐爆中心,形成爆破角砾岩体(筒)。与之有关的蚀变作用主要有钾长石化、石英-绢云母化、绿泥石、碳酸盐化等。钾长石化主要发生在花岗闪长斑岩角砾的边缘,使角砾镶上一层肉红色钾化边,也有的沿花岗闪长斑岩角砾的裂隙交代。

石英-绢云母化、绿泥石-碳酸盐化比较发育,以交代隐爆角砾岩中的岩屑胶结物为主,也有交代部分花岗闪长斑岩角砾。这两类蚀变往往共生,相互重叠,在露天采场所见绿泥石-碳酸盐化比石英-绢云母化更为普遍。这两类蚀变作用均伴随有铜钼矿化,主要呈浸染状、细脉状分布,矿化较弱,一般不具工业价值。但当这期矿化与早期矿化重叠时,便形成工业矿体。

(四)蚀变-矿化分带

本区蚀变、矿化作用是多期次的,相互叠加,且具有一定分带性。从岩体中心向外,可分为钾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夕卡岩化带-蛇纹石化带。

钾长石化带:主要分布于岩体中部和北部,以交代斜长石斑晶为主,其次交代黑云母,也有黑云母-钾长石细脉、石英-钾长石细脉贯入基质之中。该带有浸染状辉钼矿、黄铜矿和黄铁矿等。

石英-绢云母化带:主要发育于岩体边缘部分,细晶石英和鳞片状绢云母呈“面型”交代,或沿原生硅酸盐矿物边缘和节理缝交代。该带局部叠加有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细脉浸染状,细脉状、网脉状铜钼矿比较发育。

夕卡岩化带:在岩体接触带断续地形成一圈夕卡岩。该带由内到外又可分为夕卡岩化花岗闪长斑岩亚带-石榴子石夕卡岩亚带-透辉石夕卡岩亚带-夕卡岩化硅灰石大理岩亚带。该带构成主要矿体,矿石具典型的夕卡岩矿物组合。金属矿物分带明显,在夕卡岩化花岗闪长斑岩亚带,主要是辉钼矿、黄铜矿、黄铁矿;在石榴子石夕卡岩亚带,主要是磁铁矿、黄铁矿和黄铜矿;在透辉石夕卡岩亚带和夕卡岩化硅灰石大理岩亚带,主要是黄铜矿、斑铜矿;在夕卡岩化硅灰石大理岩亚带可见方铅矿和闪锌矿。

蛇纹石化带:蛇纹石沿层间裂隙充填交代。该带常叠加有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可见含铜黄铁矿脉或团块以及闪锌矿和方铅矿团块。

四、成矿条件

丰山洞矿床的成矿作用是多期、多类型的,以夕卡岩矿化为主,也有斑岩型矿化和角砾岩型矿化,这些矿化都与岩浆活动有密切联系。

(一)矿化特征

矿体主要产于岩体接触带和岩体内部,矿化强度与岩浆活动强度呈正相关性。第一次岩浆活动规模大,形成了岩株的主体,与之有关的矿化作用在斑岩中和接触带普遍发生,在接触带形成了主要矿体。随着岩浆活动的减弱,矿化作用也越来越弱。

与国内已知斑岩铜矿相比,本区主岩体具有含矿斑岩的特征。岩体的化学成分与城门山、铜山口等花岗闪长斑岩相似。岩体中铜、钼含量比正常花岗闪长斑岩高若干倍,银、铅、锌等的含量也高于同类岩石的维氏值。

岩体与矿石中主要元素含量变化一致。

(二)控矿条件分析

构造裂隙控矿:矿化作用受构造控制明显。成矿流体(含矿热液)由深部沿断裂构造上升,经过次级断裂裂隙构造的分配,然后在接触带构造、岩体中捕虏体以及岩体中裂隙交代充填成矿。由于接触带的物理化学环境优于岩体中的裂隙构造,因此,接触带构造是主要容矿空间,矿体规模大,矿石品位富。而岩体中矿化虽然普遍,但品位较低。

隐爆角砾岩控矿:与隐爆角砾岩有关的含矿热液,在上升过程中,部分沿用了第一次矿液运移的通路。容矿空间则主要受角砾岩体和断裂裂隙构造控制。如前述对558号矿体的厚度,矿石品位与坑道编录结合起来分析,可以看出在构造交叉部位,角砾岩体厚度较大,矿石品位也较高。

(三)稳定同位素

硫同位素:在花岗闪长斑岩矿化带及夕卡岩型矿体内、大理岩及角砾岩中,采硫化物测定的硫同位素结果如表2-38。测定结果表明,硫化物的硫同位素δ34S基本一致,大多变化在—0.4‰到+2.7‰。这表明形成夕卡岩型矿体和花岗闪长斑岩中矿化热液的硫源是一致的,且主要是来自深部岩浆。

氧同位素:对矿区石榴子石、石英、钾长石等测定的氧同位素值列于表2-39。

表2-38丰山洞矿床硫同位素组成Table 2-38Sulfur isotope composition jn Fengshandong deposit

表2-39丰山洞矿床氧同位素组成Table 2-39Oxygen isotope composition in Fengshandong deposit

根据夕卡岩和蚀变矿物的氧同位素δ18O分析,本区至少在早期成矿阶段,成矿热液的δ18O值接近岩浆水。

(四)矿物流体包裹体特征

矿物流体包裹体特征反映出蚀变矿化过程中含矿热液的一系列物理化学性质。在石榴子石矿物包裹体的液相成分中,阳离子以K+含量最高,Na+次之;阴离子以Cl-和 为主,Mg2+、Ca2+和F-等含量较低。在石英矿物包裹体的液相成分中,阳离子Na+含量最高,其次是K+、Ca2+;阴离子以Cl-为主,F-和 浓度较低。矿物包裹体的气相成分都以H2O为主,其次是CO2和CO。这些特征也可说明含矿热液的主体应属NaCl-KCl-H2O体系。

从气液期到热液期,K+和 含量迅速降低。Na+含量逐渐降低,[Na+]/[K+]值、Cl-和F-的浓度逐渐增加,Ca2+和Mg2+的含量变化不明显。这些特点与蚀变作用是相吻合的。

矿物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变化范围较宽,气液期(如石榴子石、硅灰石和钾长石-石英脉)温度为340~600℃,个别高于600℃;热液期(如石英-辉钼矿脉)为330℃左右,而晚期的碳酸盐,石膏脉形成温度为110℃左右。因此,金属硫化物的主要形成阶段为200~350℃。

根据矿物流体包裹体确定的成矿压力为(146~345)×105Pa,推测成矿深度为0.58~1.3 6km。据上覆地层厚度,推算岩体侵位深度为543~915m,说明成岩成矿都处于浅部环境。

(五)成矿作用和矿床成因

综上所述,本区成矿作用始于花岗闪长斑岩的侵入,在与灰岩的接触带形成夕卡岩。在岩浆结晶的晚期,在岩体内形成钾长石化。以后,含矿热液从深部沿断裂-接触带构造上升,在夕卡岩带形成铜、钼矿体,同时在岩体边部发生石英-绢云母化,并形成细脉浸染状和网脉状铜钼矿化。在这以后,深部岩浆继续沿着第一次侵入的通道上侵,但因上部岩浆(第一次侵入)固结成岩,加上围岩裂隙受第一次侵入岩的热变质作用而愈合,形成封闭环境,使得大量气液流体在岩浆通道上部聚集,在内压急剧升高超过外压时,便冲破上部早期已固结的岩浆岩和上覆地层向上逃逸,由于能量的急剧释放,在地下一定深度发生爆炸,使得上部岩浆岩破碎,形成隐爆角砾岩,上覆大理岩被震碎崩塌,形成塌陷角砾岩。深部的高压气液流体沿断裂带上升,携带通道中的各种岩石碎块,形成角砾岩墙。角砾岩在热液作用下,发生蚀变和矿化,但矿化强度不大。当其叠加在早期矿化花岗闪长斑岩或含夕卡岩型矿石角砾时,便形成工业矿体。因此,丰山洞应为斑岩-夕卡岩型复合铜(钼)矿床。

由于丰山洞矿床类型与铜山口矿床相似,其矿床物化探异常特征及找矿标志可以互相借鉴。

阳新铜矿论文发表要求

以中级职称论文为例,因为中级职称论文的要求就是论文发表的基本要求,中级职称评定对论文的要求并不算高,比较适中,一般要求发表1-3篇职称论文即可,发表刊物是省级或是国家级就可以,要求看上去确实不高,但有一些细节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主要还是集中在论文的写作上,虽说要求不高,但也需要申报人员认真对待的,如果抱着浑水摸鱼走走过场的心态,按照当下职称评审制度的考核标准,很难通过评审,如今的职称评审越来越注重申报人员能力水平的考核,职称论文就是其中一个关键的科研成果形式,如果在论文写作达标过程中有疑问或者需要专业指导,可以登陆职称驿站咨询在线编辑。

首先,你要根据你们单位的评职文件了解单位是否对期刊有特殊的要求。有特殊要求的话就根据相应的标准来进行投稿就可以了。一般评初级职称不用发表论文,晋升中级职称(讲师,工程师)需要本专业或相近专业论文三篇,公开发表,省级期刊。晋升高级职称(高讲,副教授,高工)需要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学术论文五篇,公开发表;三篇国家级期刊,两篇省级期刊,如果名额有限,需要核心期刊发表几篇。另外,评职称也不是只有发表论文这一项,申请专利或者著作教材挂名副主编也是可以的哦!专业发表九年,只做正刊,流程完善,有保障。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找我哦。

发表中级职称论文有什么要求?一般来说,中级职称对发表论文的期刊比中级职称的期刊要求更高。如果期刊的级别更高,论文的质量也会提高。据我所知,对中级职称的综合评价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以下是中级职称论文的要求摘要。论文发表的准备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标题、作者姓名、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有些期刊需要英文摘要和英文关键词。一、标题标题应与全文内容一致,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层次概括。标题通常不超过20个汉字。如果20个汉字还不能表达清楚,可以增加一个副标题。二、作者姓名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都需要有作者的姓名。作者的名字叫作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等等。一般情况下,作者的创作人数是不受限制的,也就是说,如果文章是由几个人完成的,就应该标注署名几个人,但一般不超过5人。有些杂志最多要求3到2个人。三、作者单位作者单位是在职称评审中,特别是在学术论文中,决定作者身份的信息。通常的格式是:单位,省,邮政编码。四、 摘要摘要又称内容摘要,是本文的总论。摘要通常在200字左右。摘要是全文的指南,是论文格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摘要要求对全文进行总结,不能部分片面囊括论文。五、英文摘要有些杂志要求文章需要有英文摘要。英文摘要是中文摘要的译文,要求译文准确无误。六、关键词关键词是文章索引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字要求准确、恰当。使其他人更容易理解基于关键字文章的主要讨论问题,这也是文章分类的基本方法。七、英语关键词有些杂志要求文章中有英文关键词,英语关键词需要正确翻译。八、文本学术论文的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文章层次要明确,论点要有根据,论文题目要明确。论文的准备工作不能一概而论,把小问题写在大帽子下面。一篇发表论文的正文长度通常在2000到8000字之间,数字太多应该精简,数字太少应该补充。九、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有一定的格式。文中如有引用文献,应按引文顺序在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加上括号在右上角标出,并在文中按照引用的先后顺序标注出引用参考文献的作者名、引用文题名、出版单位以及出版日期。核心期刊的质量要求较高。对送审的文章的专业性,思想性,前瞻性以及创新要求会比较挑剔。投稿核心期刊应该注意论文撰写的质量。对于工科核心论文,最基本应该附图表说明。国内核心期刊安排周期通常较长,杂志社安排时间甚至更长,以至于中间有好几个月的间隔。对于国家级期刊发表要求偏低,但也需要正规的学术论文格式,具备可读性,科学性和严谨性。一般发表中级职称论文选择核心期刊,对这种职称论文的质量要求很高,基本职称论文要求要满足论文具备可读性,科学性和严谨性。

论文发表第1个要求就是这个论文需要是你自己研究成果,也就是自己,你自己写的不能抄别人的,第2点就是你现在的这个观点需要是别人没有的或者是至少有创新的点。

新余绿色矿山论文发表时间

据学术堂了解,论文发表不是随时想法就可以发的,需要杂志社安排版面,如果下个月版面没,那么只能再往后安全了。省级、国家级期刊的职称论文发表需要提前1-3个月准备我们都知道,省级国家级别的刊物算是普刊,它也是职称发表的起跑线,相对来说,从期刊的选择到发表成功收到刊物的时间不需要很久,有些刊物快的话基本1个月左右就收到刊物了,慢点的话也就3个月左右,但是前提是你的论文已经通过审稿并确定版面了。这里还牵扯到论文的投稿数量问题,如果一个刊物虽然说是普刊,但是在业内的影响非常大,那么向其投稿的作者肯定不会少,这就需要作者有足够的耐心等待通知了。核心期刊的职称论文发表需要提前5-10个月准备除了刚讲过的普刊准备时间因素外,如果你自己投稿核心期刊,那么时间方面更是不能用月份单位来形容了,即使是通过代理来投稿,也只是让你的论文更早的呈现在编辑面前,从审稿修改到录取至出刊也需要5个月左右。具体的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一个核心期刊的每期刊载量是有限的,这就犹如是一个独木桥,都想过去,但是木头只有一根。此时你就需要珍惜编辑看到你论文的机会,用大量的时间来提高自己论文的创新度和针对性,杂志社编辑那里论文如海,如果编辑连你的第一段都没看完就关闭了,可想而知,机会就是这么浪费的,即使编辑能读完你的论文,也不代表就通过,可能论文还需要修改和润色,这种情况也可能会重复的修改来达到要求,这样一去一来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普刊(省级国家级)一般安排周期是1到3个月,比如现在是3月,现在基本都是征收四月的稿件,本科学报的安排周期一般在2到4个月,现在大部分本科学报基本都是安排的六七月的版面。北大核心以上级别期刊的安排周期一般在6到8个月,审稿周期一个月。三月安排的话,基本上要十月十一月的版面了。更高端的一些期刊已经在征收13年版面了,如SCI EI等。 ————中国期刊库

出版时间跟你发表时间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区分开来,我的经验告诉我,早点发表会好些

论文发表一般需要的时间如下:1、普刊即省级国家级一般安排周期是1到3个月;2、本科学报的安排周期一般为2到4个月;3、北大核心以上级别期刊的安排周期一般为6到8个月,审稿周期为一个月;4、科技核心期刊从投稿到录用发表,一般是3到6个月。

化验铜矿发表论文

蒋少涌发表论文(其中带*号为SCI杂志):1. Jiang SY,Yang JH,Ling HF,Chen YQ,Feng HZ,Zhao KD,Ni P,2007,Extreme enrichment of polymetallic Ni-Mo-PGE-Au in Lower Cambrian black shales of South China: an Os isotope and PGE geochemical investigation. 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254(1-2): 217-228.2. Jiang Shao-Yong,Zhao Hai-Xiang,Chen Yong-Quan,Yang Tao,Yang Jing-Hong,Ling Hong-Fei,2007,Trace and rare earth element geochemistry of phosphate nodules from the lower Cambrian black shale sequence in the Mufu Mountain of Nanjing,Jiangsu province,China. Chemical Geology,doi:10.1016/j.chemgeo. 2007.07.0103. Dai Bao-Zhang,Jiang Shao-Yong,Jiang Yao-Hui,Zhao Kui-Dong,Liu Dun-Yi,2007,Geochronology,geochemistry and Hf–Sr–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Huziyan mafic xenoliths,southern Hunan Province,South China: Petrogenesis and implications for lower crust evolution. Lithos,doi:10.1016/j.lithos.2007.08.010.4. Zhao K.-D.,Jiang S.-Y.,2007,Rare earth element and yttrium analyses of sulfides from the Dachang Sn-polymetallic ore field,Guangxi Province,China: Implication for ore genesis. Geochemical Journal,vol.41,no. 2,p.121-134.5. Hou M-L,Jiang Y-H,Jiang S-Y,Ling H-F,Zhao K-D,2007,Contrasting origins of late Mesozoic adakitic granitoids from the northwestern Jiaodong Peninsula,east China: implications for crustal thickening to delamination. Geological Magazine,144⑷: 619-631.6. Zhao KD,Jiang SY,Ni P,Ling HF,Jiang YH,2007,Sulfur,lead and helium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sulfide minerals from the Dachang Sn-polymetallic ore district in South China: implication for ore genesis.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89(3-4): 251-273.7. Chen Yongquan,Jiang Shaoyong,Ling Hongfei,Yang Jinghong and Wan Defan, 2007,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small shelly fossil Anabarites from Lower Cambrian in Yangtze Platform of South China: Implications for palaeocean temperature。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s,17⑾: 62-68.8. Yang SY,Jiang SY,Ling HF,Xia XP,Sun M,Wang DJ,2007,Sr-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Changjiang sediments: Implications for tracing sediment source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50⑽: 1556-15659. 侯明兰,蒋少涌,沈昆,连国建,刘其臣, 2007,胶东蓬莱金矿区流体包裹体和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岩石学报,23⑼,2241-2256。10. 李艳平,蒋少涌,2007,墨西哥湾东北部海区常压与超压沉积盆地孔隙水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第四纪研究,27⑸: 870-879.11. Jiang SY,Chen YQ,Ling HF,Yang JH,Feng HZ,Ni P.,2006,Trace- and rare-earth element geochemistry and Pb-Pb dating of black shales and intercalated Ni-Mo-PGE-Au sulfide ores in Lower Cambrian strata,Yangtze Platform,South China,Mineralium Deposita,41⑸: 453-467.12. Ding X,Jiang S-Y,Zhao K-D,Nakumura E,Kobayashi K,Ni P,Gu L-X,Jiang Y-H,2006,In-situ U-Pb SIMS dating and trace element (EMPA) composition of zircon from a granodiorite porphyry in the Wushan copper deposit,China.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86: 29-44.13. Jiang Yao-Hui,Jiang Shao-Yong,Ling,Hong-Fei,and Dai Bao-Zhang,2006. Low-degree melting of a metasomatized lithospheric mantle for the origin of Cenozoic Yulong monzogranite-porphyry,east Tibet: Geochemical and Sr-Nd-Pb-Hf isotopic constraints. Earth Planet. Sci. Lett.,241: 617-633.14. Jiang Yao-Hui,Jiang Shao-Yong,Zhao Kui-Dong and Ling,Hong-Fei,2006. Petrogenesis of Late Jurassic Qianlishan granites and mafic dikes,Southeast China: implications for a back-arc extension setting. Geological Magazine,143 ⑷: 457-474.15. Jiang Yao-Hui,Ling Hong-Fei,Jiang Shao-Yong,Shen Wei-Zhou,Fan Hong-Hai,and Ni Pei,2006,Trace element and Sr-Nd isotope geochemistry of fluorite from the Xiangshan uranium deposit,SE China. Economic Geology,101⑻: 1613-1622.16. Liangshu Shu,Michel Faure,Shaoyong Jiang,Qun Yang,and Yujing Wang,2006,SHRIMP zircon U-Pb age,litho- and biostratigraphic analyses of the Huaiyu Domain in South China— Evidence for a Neoproterozoic orogen,not Late Paleozoic-Early Mesozoic collision. Episodes,Vol. 29 No.4,244-252.17. Zhou JC,Jiang SY,Wang XL,Yang JH,Zhao MQ,2006,Study on lithogeochemistry of Middle Jurassic basalts,from southern China represented by the Fankeng basalts from Yongding of Fujian Provinc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49⑽: 1020-1031. [周金城,蒋少涌,王孝磊,杨竞红,张孟群,2005,华南中侏罗世玄武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福建藩坑玄武岩为例,中国科学,35: 927-936.]18. 蒋少涌,赵葵东,姜耀辉,等.2006,华南与花岗岩有关的一种新类型的锡成矿作用:矿物化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岩石学报,22⑽: 2509-2516.19. 蒋少涌,杨涛,李亮,赵葵东,凌洪飞,2006,大西洋洋中脊TAG热液区硫化物铅和硫同位素研究. 岩石学报,22⑽: 2597-2602.20. 侯明兰,蒋少涌,姜耀辉,凌洪飞,2006,胶东蓬莱金成矿区的S-Pb同位素地球化学和Rb-S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岩石学报,22⑽: 2525-2533.21. 马芳,蒋少涌,姜耀辉,倪培,凌洪飞,2006,宁芜盆地凹山和东山铁矿床流体包裹体和氢氧同位素研究. 岩石学报,22⑽: 2581-2589.22. 姜耀辉,蒋少涌,戴宝章,凌洪飞,2006,玉龙斑岩铜矿含矿与非含矿斑岩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对比研究. 岩石学报,22⑽: 2561-2566.23. 邱检生,蒋少涌,胡 建,McInnes B I A,凌洪飞,2006,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对江西会昌密坑山锡矿田成矿作用的启示. 岩石学报,22⑽: 2444-2450.24. 赵葵东,蒋少涌,姜耀辉,刘敦一,2006. 湘南骑田岭岩体芙蓉超单元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岩石学报,22⑽: 2611-2616.25. 周金城,蒋少涌,王孝磊,杨竞红,张孟群,2006,东南沿海晚中生代镁铁质岩的Re-Os同位素组成。岩石学报,22⑵:407-413.26. 姜耀辉,蒋少涌,凌洪飞,戴宝章,2006,陆-陆碰撞造山环境下含铜斑岩岩石成因-以藏东玉龙斑岩铜矿带为例。岩石学报,22⑶:697-706.27. 李艳平,蒋少涌,2006,氯同位素测量方法及其地质应用研究新进展。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42⑶:87-96.28. 李艳平,蒋少涌,杨涛,濮巍,2006,海洋沉积物中孔隙水的氯同位素测量方法研究. 高校地质学报,12 ⑶: 388-391.29. 杨涛,蒋少涌,赖鸣远等,2006,连续流同位素质谱测定水中溶解无机碳含量和碳同位素组成的方法研究。地球化学,35⑹,675-680。30. 张建龙,蒋少涌,白玉英等,2006, 辽河盆地欧利坨子富钾质火山岩特征与成因探讨。高校地质学报,12⑵,271-280。31. 马芳,蒋少涌,姜耀辉,王汝成,凌洪飞,倪培,2006,宁芜地区玢岩铁矿Pb同位素研究. 地质学报,80⑵: 279-286.32. 杨涛,蒋少涌,葛璐,杨竞红,凌洪飞,吴能友,张光学,刘坚,陈道华,2006,南海北部陆坡西沙海槽 XS-01站位沉积物孔隙水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天然气水合物的指示意义. 第四纪研究, 26⑶: 442-448.33. *Jiang S-Y,Wang R-C,Xu X-S,Zhao K-D,2005,Mobility of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 (HFSE) in magmatic-,metamorphic-,and submarine-hydrothermal systems.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PartsA/B/C,30(17-18): 1020-1029.34. *Ling H-F,Jiang SY,Frank M et al. 2005,Differing controls over the Cenozoic Pb and Nd isotope evolution of deepwater in the central North Pacific Ocean. Earth Planet. Sci. Lett. 232(3-4): 345-361.35. *Zhao,K.D.,Jiang,S.Y.,Jiang,Y.H.,and Wang,R.C.,2005,Mineral chemistry of the Qitianling granitoid and the Furong tin ore deposit in Hunan Province,South China: Implication for the genesis of granite and related tin mineraliz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Mineralogy,v.17,635-648.36. *Jiang Y-H,Ling H-F,Jiang S-Y,Fan H-H,Shen W-Z,and Ni P,2005,Petrogenesis of a Late Jurassic Peraluminous Volcanic Complex and its High-Mg,Potassic,Quenched Enclaves at Xiangshan,Southeast China. Journal of Petrology,46⑹: 1121-1154.37. *Jingchen Zhou,Shaoyong Jiang,Xiaolei Wang,Jinghong Yang,Mengqun Zhang,2005,Re-Os isochron age of Fankeng basalts from Fujian of SE China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Geochemical Journal,39⑹: 497-502.38. *Pesquera A,Torres-Ruiz J,Gil-Crespo PP,and Jiang S-Y,2005,Petrographic,Chemical and B-Isotopic Insights into the Origin of Tourmaline-Rich Rocks and Boron Recycling in the Martinamor Antiform (Central Iberian Zone,Salamanca,Spain),Journal of Petrology,46 ⑸: 1013-1044.39. *Ling H-F,Gao J-F,Zhao K-D,Jiang S-Y,Ma D-S,2005,Comment on Molybdenum isotope evidence for widespread anoxia in mid-Proterozoic oceans,SCIENCE,309 (5737): AUG 12 2005.40. *Jiang Yao-Hui,Jiang Shao-Yong,Zhao Kui-Dong,Ni Pei,Ling Hong-Fei and Liu Dun-Yi,2005. SHRIMP U-Pb zircon dating for lamprophyre from Liaodong Peninsula: Constraints on the initial time of Mesozoic lithosphere thinning beneath eastern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50: 2612-2620 [姜耀辉,蒋少涌,赵葵东,等,2005。辽东半岛煌斑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对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开始时间的制约。科学通报,50:2161-2168.]41. 杨竞红,蒋少涌,凌洪飞,陈永权,2005,黑色页岩与大洋缺氧事件的Re-0s同位素示踪与定年研究。地学前缘,12⑵: 143-150.42. 马芳,蒋少涌,2005,与陆相火山岩有关的铁、铜、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地质找矿论丛,20⑷: 233-241.43. 陈永权,蒋少涌,凌洪飞,杨竞红,陈建华,2005,华南寒武纪海洋中沉积矿床及其古环境. 海洋地质和第四纪地质.25⑴: 79-84.44. 陈永权,蒋少涌,凌洪飞,潘家永,赖鸣远,2005,利用Finnigan MAT-252气体同位素质谱计分析碳酸盐氧同位素的结果校正。质谱学报,26⑵: 17-21.45. 陈道华,蒋少涌,刘坚,2005,西沙海槽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海洋地质和第四纪地质.25⑵: 37-43.46. 蒋少涌,杨涛,薛紫晨,杨竞红,凌洪飞,吴能友,黄永样,刘坚,陈道华,2005,南海北部海区海底沉积物中孔隙水的C1-和SO42-浓度异常特征及其对天然气水合物的指示意义。现代地质,19⑴: 45-54.47. 杨涛,蒋少涌,杨竞红,葛璐,凌洪飞,吴能友,陈道华,2005,孔隙水中NH4+和HP042-浓度异常:一种潜在的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勘查新指标。现代地质,19⑴: 55-60.48. 丁昕,蒋少涌,倪培,顾连兴,姜耀辉,2005,江西武山和永平铜矿含矿花岗质岩体锆石SIMS U-Pb年代学。高校地质学报,11⑶: 383-389.49. *Jiang,S.-Y.,Yu,J.-M.,Lu,J.-J.,2004,Trace and rare earth element geochemistry in tourmaline from the Yunlong tin deposit,Yunnan,China: implication for migmatitic-hydrothermal fluid evolution and ore genesis. Chemical Geology,209(3-4): 193-213.50. Jiang,S.-Y.,Yang,J.-H.,Ling,H.-F.,Yang,T.,Chen,D.-H.,Xue,Z.-C.,Ji,J.-F.,Ni,P.,2004,Search for gas hydrat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 geochemical approach. Marine Geology & Quaternary Geology,vol.24⑶: 103-109. (In English).51. *Yang Jing-Hong,Jiang Shao-Yong,Wang Xiao-Rong,Wang Ying,2004,Heavy metals in coastal waters from Sanya Bay,Hainan Island: Implication for Human Impact on the Estuarine Coastal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Special issue no. 43,171-178.52. *Ling,H-F.,Jiang,S-Y.,Feng,H-Z.,Chen,Y-Q.,Chen J-H.,& Yang,J-H.,2004,Oxygen isotope geochemistry of phosphorite and dolomite and palaeo-ocean temperature estimation: A case study from the Neoproterozoic Doushantuo Formation,Guizhou Province,South China.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vol. 14,no.1,p. 77-84.53. *Feng,H-Z.,Ling,H-F.,Jiang,S-Y.,& Yang,J-H.,2004,13Ccarb and Ceanom excursions in the post-glacial Neoproterozoic and Early Cambrian interval in Guizhou,South China.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vol. 14,no.2,p. 188-192.54. *Yang,J-H.,Jiang,S-Y.,Ling,H-F.,Feng,H-Z.,Chen,Y-Q.,& Chen,J-H.,2004,Paleoceangraphic significance of redox-sensitive metals of black shales in the basal Lower Cambrian Niutitang Form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South China.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vol. 14,no.2,p. 152-157.55. *Shao-Yong JIANG,Cong-Xi CHEN,Yong-Quan CHEN,Yao-Hui JIANG,Bao-Zhang DAI,Pei NI,2004,Geochemistry and genetic model for the giant magnesite deposits in the eastern Liaoning province,China,岩石学报(Acta Petrologica Sinica),20⑷: 765-772.56. *Gondim AC,Jiang SY,2004,Geologic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tic models for the talc deposits in Parana and Bahia,Brazil,岩石学报(Acta Petrologica Sinica),20⑷: 829-836.57. *de Parseval P,Jiang SY,Fontan F,Wang RC,Martin F,Freeet J,2004,Geology and ore genesis of the Trimouns talc-chlorite ore deposit,Pyrenees,France,岩石学报(Acta Petrologica Sinica),20 ⑷: 877-886.58. 邱检生,蒋少涌,张晓琳,胡建. 2004. 大别苏鲁造山带南北两侧晚中生代富钾火山岩的成因微量元素及Sr-Nd-Pb同位素制约. 地球学报,25⑵:255~262.59. 赵葵东,蒋少涌,2004,金属矿床的同位素直接定年方法。地学前缘,vol.11,no.2,p.425-434.60. 姜耀辉,蒋少涌,凌洪飞,2004,地幔流体与铀成矿作用。地学前缘,11:528-538 丁悌平、蒋少涌、万德芳、李金城、宋彪、赵敦敏,1992,华北元古宙铅锌成矿带稳定同位素研究。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27p. Ding T-P, Jiang S-Y, Wan D-F, Li J-C, Sun B, Zhao D-M., 1992, Stable isotope study of Proterozoic Pb-Zn deposits in North China. Beijing Science and Techonology Publishing House, 127p. 丁悌平、蒋少涌、万德芳、李延河、李金城、宋鹤彬、刘志坚、姚晓梅,1994,硅同位素地球化学,地质出版社。102p.英文版:Ding, T.-P., Jiang, S.-Y.,et.al., 1996, Silicon Isotope Geochemistry,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Ching, 125p. 韩发、赵汝松、沈建忠,Hutchinson, R.W.,蒋少涌、陈洪德,1997,大厂锡多金属矿床地质及成因,地质出版社,213页。 姜耀辉、蒋少涌、戴宝章、凌洪飞,2008,玉龙斑岩铜矿含矿斑岩成因。地质出版社。122p.

尹国龙 廖志杨 李世燕 钟佩燕 郎文宗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403地质队)

摘要 四川拉拉铜矿经历了50多年的勘查历程,在这一历程中,地质资料的多次开发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拉拉铜矿概况,总结了地质资料开发所取得的成果,提出了进一步工作设想。

关键词 四川;拉拉铜矿;地质资料;开发

四川省会理县拉拉地区铜矿田,是我国川滇铜铁矿带著名的铜铁矿产地,由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403地质队(以下简称403地质队)发现、普查、详查、勘探,直至开发。

拉拉铜矿从发现到开发经历了55个春秋,其间几经起落。2004年后,403地质队科研人员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整理和岩心的再次利用,结合新技术、新方法,在拉拉地区取得了重大找矿突破。

一、拉拉铜矿田概况

拉拉铜矿田及外围,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康滇地轴中段东缘,攀西-东川拗拉槽北部,是EW走向的金沙江褶断带与川滇经向构造带的交接复合部位,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为多种矿产的形成提供了优越的地质条件。

该区以前震旦系变质岩硅质结晶为基底。晋宁运动形成的构造线呈近EW向展布,此后的新元古代晋宁岛弧造山运动、SN向主干断裂及其配套的剪切带应运而生。区内不同矿床类型受不同构造期次的控制,其中“拉拉式”铜多金属矿受河口期火山地堑成矿期控制。

拉拉铜矿田,北起黎溪 -河口,南至云南 -四川交界的黎洪,南北长约30km,东西宽2~5km,北宽南窄,面积107km2(图1)。提交铜矿资源/储量80×104t,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预测潜在资源量26×104t;提交铁矿资源/储量3000×104t,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预测潜在资源量16000×104t。

图1 拉拉铜矿田露天采场

拉拉铜矿床赋存于河口群落凼组之黑云母片岩、二云片岩及钠长岩中。矿床在平面上大致呈EW向展布,长1900m,宽900m,由50个矿体组成,厚度大于3m者共有24个。其中1~5号矿体规模最大,延伸较长,其余矿体较小。矿体一般呈重叠-叠瓦状产出,形状多呈不规则的似层状、透镜状,膨缩现象明显,并有分叉复合现象。矿物成分为黄铜矿、斑铜矿、赤铜矿、自然金、自然铜、黄铁矿、磁铁矿、辉钼矿。以粒状结构为主,矿石构造为浸染状、条带状、条纹状。拉拉铜矿区是一个含有多种有益伴生组分的铜矿床,有益组分有铜、钴、钼、铁、硫、硒、碲、铼、稀土、金、银、磷、镍等13种元素。

二、地质资料二次开发及取得的找矿成果

1.2004年以前的找矿历程

403地质队三分队从1956年开始对该区落凼铜矿田开展普查、详查、勘探。1956~1970年,以小面积找铜为主,主要是在落凼矿区及外围寻找铜矿。1970~1984年铜铁并举,大面积、全方位、多兵种、多手段、教学科研齐上,集中了大量物力、财力,开展拉拉、黎溪、毛姑埧3个地区的铜铁矿床勘探和面上找矿工作,于1982年12月提交了《四川省会理县拉拉铜矿落凼矿区详细勘探地质报告》。1984~2004年,403地质队工作陷入低谷,拉拉矿区勘查停滞。

2.2004年以后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及找矿突破

2004年以后,403地质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开始重新认识拉拉铜铁矿田,组织多名专业人员反复查阅拉拉矿田历史勘查报告、科研报告、论文、原始工程编录等资料,并多次现场查看钻孔岩心,分析成矿机理,研究铜铁矿床的源、运、储、存,提出了找矿新思路。所用资料清单见表1。

表1 拉拉地区地质资料清单

续表

3.资料开发形成新的找矿思路

通过对落凼组钠质火山岩与黎洪钠质火山岩以及拉拉以北大团箐组含锰菱铁矿与云南姜驿含锰菱铁矿的对比分析,同时参照地层产状,提出红泥坡为复式向斜的新认识。在此思想指导下,403地质队在拉拉至黎洪之间施工了4个深800 m以上的钻孔(拉拉ZK764、红泥坡CK743、十里牌之北ZK-1301、黎洪ZK1)和若干中深孔,确认拉拉铜矿含铜层位和含铜岩石(落凼组钠质火山岩)绵延到了黎洪、姜驿。红泥坡复式向斜的确定,开辟了深部找矿和外围找矿的广阔前景(图2,图3)。

图2 地质专家查看岩(矿)心

图3 地质专家进行实物地质资料与原始资料、成果资料对比

4.利用测试资料建立样品数据库,动态评估矿床价值

铜的工业指标品位是一个动态指标,根据市场-品位-资源储量动态关系,研究建立了落凼铜矿样品资料数据库,编制了不同工业指标圈矿的储量计算剖面图;用不同工业指标计算矿床资源储量,编制了拉拉落凼矿区Ⅰ、Ⅱ、Ⅲ、Ⅳ、Ⅴ矿体储量计算水平投影图,建立了落凼铜矿品位-吨位数学模型。完成工作量:4线至8线,利用301个钻孔、3198件样品、13组工业指标计算储量,编制1∶2000矿区地形地质图1张、1∶2000矿区储量计算水平投影图65张、1∶1000矿区储量计算剖面图117张,建立落凼铜矿样品资料数据库一个。

利用这一模型,2006年重新对落凼矿区进行资源量估算,新增铜矿资源量18.21×104t,相当于新发现一个中型铜矿床。

5.斑岩型铁矿资源估算

根据选矿实验,拉拉地区火山岩系中的磁铁矿是可以回收的,通过资料分析,拉拉地区前震旦系河口群天生坝组、新桥组、落凼组、大团箐组、小铜厂组和白云山组的岩石中均含磁铁矿物,分布在F27(东界)至F13(西界)断层之间。上述6 组低品位斑岩型铁矿的资源/储量估算约17×108t(表2)。

表2 斑岩型铁矿资源量表

三、推进地质资料进一步开发利用工作设想

403地质队资料室依法严格执行地质资料汇交制度,开展地质资料专项清理,推进地质资料研究开发,并依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与交流。加快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实施“数字地质”工程,建立地质勘查图形库、专业数据库及典型矿床成矿模式、矿床预测模型,建立综合分析系统,更新查询信息系统,解决现有地质勘查和矿产资源信息分散、保存方法落后、查询不便和共享困难等问题,提高地质矿产资源信息的利用效率和社会共享程度。收录四川省各地质勘查行业和各工业部门的地质矿产信息,依法为全社会提供基础地质、矿产资源信息等地质服务公共产品,让全社会享受到地质工作的公共成果。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