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苏联艺术论文发表在哪本书

发布时间:

苏联艺术论文发表在哪本书

苏联文艺 这个应该是一本书 我以前倒是听说过 但是目前好像没有书店里买 图书馆应该会有

《苏联文艺》以介绍苏联当代文学为主,特别注意选登广泛反映苏联现实的有艺术特色的作品,既重视名家名作,也注意文坛新秀的佳作以及确有价值的有争议的作品。

手机知网APP可以看。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革命导师列宁最钟爱的作家之一,列宁视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一个艺术巨匠”,甚至认为他是“唯一真正伟大的俄国著作家”。列宁始终把艺术作品的思想倾向提到首要地位。对于列宁来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这样的文学才是“真正的文学”,因为“这种文学能够教导人,引导人,鼓舞人。”

尼古拉·加甫里洛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是举世公认的俄国伟大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一位战斗的民主主义者。前苏联学者E·波古萨耶夫认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活动,“在俄国解放运动史和俄国科学文化史上构成了一个时代。”一般认为,他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俄罗斯传布之前的最先进思想体系。车尔尼雪夫斯基与马克思大致生活在同一时代。但由于帝俄社会生活的落后和思想封锁,再加上车尔尼雪夫斯基长年被监禁和流放,他对马克思的著作接触甚少。马克思因为长期关注俄国的革命前景,大量阅读俄文书籍;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很多著作,马克思都是知道的,也是很乐于阅读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学说得到了马克思的高度评价。在《资本论》的第二版跋中,马克思将他尊称为“俄国的伟大学者和批评家”,认为其《穆勒政治经济学概述》宣告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破产。当车尔尼雪夫斯基受到沙皇政权逮捕,身陷囹圄之后,为着从政治上声援和营救车尔尼雪夫斯基,马克思还曾经试图就其生平、个性等写些东西发表,以期在西方引起对他的同情;可惜由于所能搜集的相关传记材料太少,马克思的这一愿意最终未能实现。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十九世纪五十和六十年代俄国革命运动的公认领袖,他参与编辑的《现代人》杂志,是当时革命思想的强大舆论宣传阵地。车尔尼雪夫斯基不仅有革命的理论,更有革命的实践。他的革命活动、革命意志和革命精神,得到过列宁的高度评价。列宁在1912年认为,先后在俄国革命中活动的有三代人物、三个阶级:起初是贵族和地主、十二月党人和赫尔岑,第二代是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从车尔尼雪夫斯基到民意党的英雄们,第三代则是“无产阶级,这个唯一彻底革命的阶级”。其中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列宁引述赫尔岑的话说,是“未来风暴中的年轻航海长”之一。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平民知识分子所领导的革命民主主义运动,迫使沙皇亚力山大二世于1861年初颁布“改革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这一“解放的法令不外是窃贼的伎俩而已。从实际的土地所有者手中剥夺了大部分土地,并且颁布了农民赎买土地的制度。”面对沙皇虚伪的“改革”,进步人士应当怎么办?在此问题上,革命民主主义阵营起了分化,一些人欢呼“胜利”,而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革命派则认为这是一桩彻头彻尾的。同年,车尔尼雪夫斯基参与创建了当时最大的一个反对农奴制的秘密革命组织“土地与自由社”,并撰写《农民的同情者向贵族统治下的农民致敬书》,提出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呼吁暴力推翻沙皇政权。革命派在加强革命活动,沙皇政权也并没有闲着,1862年6月,《现代人》被迫停刊8个月,7月,沙皇 *** 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了车尔尼雪夫斯基,将他关进了彼得保罗要塞的单人牢房中。正是在阴森逼仄的单人牢房中,车尔尼雪夫斯基写就了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生活教科书”——长篇小说《怎么办?》。

《怎么办?》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从小说的显在形式看,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三角恋爱故事:薇拉——一个彼得堡小官的女儿为了反抗父母为自己安排的婚姻,毅然与其弟的家庭教师、医学院学生罗普霍夫出走,组成一个特殊的、不像家庭的家庭。婚后两人分别保留各自的私密空间,进入对方的房间要先经过对方的允许。后来,薇拉按照劳动组合的原则创办起一个缝纫工场,在生产、消费以及工资方面均采取了社会主义的原则。工场由全体女工民主管理,而薇拉既是工场的创办人,也是工场的一名普通缝纫工,她只拿与其他女工相同的工资。工场的红利也在女工中间平均分配。两年后,不满丈夫不能予她以“恬静连绵”的爱情,薇拉与罗普霍夫的好友吉尔沙诺夫发生恋情,不能自拔。在确认薇拉爱好友更甚于爱自己后,罗普霍夫在职业革命家拉赫美托夫的帮助下,设计假装自杀,从而成全了薇拉和吉尔沙诺夫的爱情和婚姻。罗普霍夫本人则漂洋过海,远赴美利坚,参加了那里的废奴运动。过了几年,罗普霍夫又回到俄罗斯,与薇拉的女友卡杰琳娜相爱,建立了家庭。最后,两家比邻相居,其乐融融。

实际上,《怎么办?》并不仅仅是一部纯粹的家庭或爱情小说。小说的内在结构按照四个层次进行,这就是庸俗的人(薇拉的母亲玛利亚·阿列克塞芙娜、 *** 斯托列希尼科夫及其狐朋狗友,以及帝俄 *** 的高级特务“有教养的要人”等),新人(以罗普诺夫、吉尔沙诺夫、薇拉为代表),最高尚的人(以拉赫美托夫为代表)和薇拉的四个梦。除了讨论家庭婚姻和妇女解放之外,《怎么办?》至少还有两条重要的线索,一是拉赫美托夫等所进行的反抗帝俄政权的革命斗争,另外一个线索,则是薇拉的工场所践行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自由劳动。

在其著名的学位论文《艺术和现实的审美关系》(1855) —书中,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艺术之“高尚而美丽的使命”是“成为人的生活教科书”。具体而言,是指艺术所具有的三大社会作用:再现生活、说明生活和对生活现象下判断。艺术的主要作用,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看来,是再现生活中引人兴趣的一切事物,艺术成为生活的替代品;说明生活是指艺术能说明生活本身所不能说明的现象,提出或解决生活中所产生的问题,使人更好地理解生活;对生活现象下判断则是指艺术家对他感到兴趣的现象作出生动的判断,艺术“有充分的可能去表现一定的思想”,能成为人的一种道德活动,推动人们改造生活。自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是遵照他自己所倡导的这种美学思想来创作其长篇小说《怎么办?》的。

在车尔尼雪夫斯基而言,文艺并不修正现实,并不粉饰现实,而是去忠实地再现它。正如《怎么办?》的副标题《新人的故事》所提示的,整部小说忠实地再现了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一个黑暗渐隐,光明且进的时代。一方面车尔尼雪夫斯基简介,是令人压抑的帝俄社会,整个社会充斥着瞒和,魑魅魍魉张天,污泥浊水遍地;玛利亚等“庸俗的人”是旧世界的代表,但是他们的世界正在隐退,故而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他们身上着墨有限。另一方面,小说主要的笔墨放到了对“新人”的再现上面,他们的代表是罗普诺夫、吉尔沙诺夫、薇拉,尤其是拉赫美托夫;他们与“旧人”,与旧世界进行着不懈的斗争。车尔尼雪夫斯基抱持着极大的兴趣和热诚,对其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而这也是作者的同时代人所尤为感兴趣的。为着求得民众的解放,这群“新人”不仅“鼓与呼”,号召民众与“旧人”、与旧世界决裂,而且躬身实践,或创办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工场,或投身于推翻旧世界的革命斗争。实际上,他们是以车尔尼雪夫斯基自身为代表的、具有牺牲精神的一代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忠实写照。甚至小说的女主人公以假结婚的形式逃离旧家庭的火炕(当然最后假戏真做了)这样乍看起来显得离奇的情节,在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是有其丰富的生活原型的。

文艺除了再现生活之外,还可以说明生活。说明生活的关键在于提出或解决生活中所产生的问题。《怎么办?》这一小说的标题,就鲜明地体现了车尔尼雪夫斯基以文学为“生活的教科书”的理论立场和态度。从婚姻和爱情的角度来看,《怎么办?》不啻于一部社会主义者的婚恋圣经,它着重探讨了在泯灭人性的旧制度的重压之下,应该倡导何种新的道德观念,又应当如何基于新道德,来处理现实中的爱情与婚姻问题。薇拉面对心狠手辣、贪财好货的母亲和庸俗不堪的贵族求婚者,该如何抉择?如何逃脱视婚姻为买卖的社会罗网?薇拉在普罗霍夫的帮助下跳脱火炕,与普罗霍夫结合后,该如何自立?普罗霍夫在发现薇拉另有所爱之后,该如何守护和成全所爱女性的幸福?吉尔沙诺夫在爱上好友之妻后,该如何自处?以职业革命家为职志的拉赫美托夫又是如何面对自己所爱的女性的?这些问题,车尔尼雪夫斯基基于自己对现实和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基于自己炽热的社会主义理想,在小说中均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决之道。比如,三角恋爱在以往的俄罗斯文学中,基本都是以悲剧而告终的,当事人不是进行决斗,就是自杀,抑或是郁郁而终。而在《怎么办?》中,薇拉、普罗霍夫和吉尔沙诺夫这三位“新人”以崭新的方式(普罗霍夫“假自杀”,与薇拉自然解除婚姻关系,数年之后归来,与薇拉和吉尔沙诺夫重续友谊)处理了这一棘手的三角恋爱关系,这一处理方式和解决之道,充分体现“新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新型人际关系。毕竟,新人们信奉的爱情,用小说中普罗霍夫的话来说,“就是因为所爱的人快乐而快乐, 因为他的痛苦而痛苦……”。 而作品中之所以能提出此种解决之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的俄罗斯社会中,已经出现了一批以大多数人的幸福为幸福、以公共利益为自身利益的社会主义新人。

照车尔尼雪夫斯基来看,文艺的功用还在于对生活现象下判断。文艺不仅能够再现生活和现实中的美,也能够传达思想。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文艺作品“主要诉诸读者的心灵,但同时对他的理智也是不无益处的,它们使得理智能够对人的生活有正确的理解”。通过文艺对生活“有正确的理解”也好,对生活进行判断也好,都是强调文艺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基于此,车尔尼雪夫斯基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所谓“纯艺术论”、“为艺术而艺术论”,认为这种理论是贵族和资产阶级用来使人脱离社会改造的方法,他说:“信奉纯艺术论的人,他们把艺术当作一种应当和日常生活互不相谋的东西,他们不是自欺,就是做作;所谓‘艺术应当离生活而独立’这种话,从来只是目的在使文学为另一种在口味上和这些人们更适合的倾向而服务,而反对这些人所不喜欢的倾向的一种掩饰。”(引自车氏《俄国文学果戈里时期概观》)在《怎么办?》中,车尔尼雪夫斯基通过自己的如椽大笔,对腐朽的帝俄旧世界下了判断,对维护旧体制的牛鬼蛇神、魑魅魍魉们下了判断,更对薇拉、拉赫美托夫等“新人”们所倡导的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及其所憧憬的黄金世界、水晶世界下了判断;对前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无情地作出了有罪的裁决,而对后者,他鲜明地表达着其由衷的颂赞之情。由此可见,《怎么办?》确实是一部生动、鲜明和予人助益的“生活教科书”。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革命导师列宁最钟爱的作家之一,列宁视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一个艺术巨匠”,甚至认为他是“唯一真正伟大的俄国著作家”。在一个夏天里,列宁把《怎么办?》读了五遍,每一次都在其中发现一些新的令人激动的思想。列宁尤其赞许《怎么办》中所塑造的拉赫美托夫型的真正的革命者、大无畏的战士的杰出形象。列宁是如此地喜爱这部作品,以至于以《怎么办?》来命名自己在1901-1902年写就的政论名著。列宁始终把艺术作品的思想倾向提到首要地位。他曾说,“俄国人们不应该向托尔斯泰学习如何求得美好的生活”,对于列宁来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这样的文学才是“真正的文学”车尔尼雪夫斯基简介,因为“这种文学能够教导人,引导人,鼓舞人。”

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年轻一代共产主义信念的形成》《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我把心献给孩子》《学生的精神世界》《教育的艺术》《致女儿的信》《失去的一天》

人物简介: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全称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生平简介: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也译作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

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苏联艺术论文发表在哪

大部分论文都在期刊上发表,CN期刊。

少数的是发表到国外的期刊,或者直接是在杂志的官网上线,比如SCI。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发表CN期刊就可以了。

期刊,定期出版的刊物。如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等。由依法设立的期刊出版单位出版刊物。期刊出版单位出版期刊,必须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持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领取《期刊出版许可证》。

广义上分类

从广义上来讲,期刊的分类,可以分为非正式期刊和正式期刊两种。非正式期刊是指通过行政部门审核领取“内部报刊准印证”作为行业内部交流的期刊(一般只限行业内交流不公开发行),但也是合法期刊的一种,一般正式期刊都经历过非正式期刊过程。

正式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办刊申请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办刊实力,正式期刊有独立的办刊方针。

“国内统一刊号”是“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简称,即“CN号”,它是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分配给连续出版物的代号。“国际刊号”是“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的简称,即“ISSN号”,我国大部分期刊都配有“ISSN号”。

此外,正像报纸一样,期刊也可以不同的角度分类。有多少个角度就有多少种分类的结果,角度太多则流于繁琐。一般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类:

按学科分类

以《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期刊分类表》为代表,将期刊分为五个基本部类:

(1)思想(2)哲学(3)社会科学(4)自然科学(5)综合性刊物。在基本部类中,又分为若干大类,如社会科学分为社会科学总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

按内容分类

以《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为代表,将期刊分为四大类:

(1)一般期刊,强调知识性与趣味性,读者面广,如我国的《人民画报》、《大众电影》,美国的《时代》、《读者文摘》等;

(2)学术期刊,主要刊载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评论等文章,以专业工作者为主要对象;

(3)行业期刊,主要报道各行各业的产品、市场行情、经营管理进展与动态,如中国的《摩托车信息》、《家具》、日本的《办公室设备与产品》等;

(4)检索期刊,如我国的《全国报刊索引》、《全国新书目》,美国的《化学文摘》等。

按学术地位分类

可分为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通常所说的普刊)两大类。

关于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是指在某一学科领域(或若干领域)中最能反映该学科的学术水平,信息量大,利用率高,受到普遍重视的权威性期刊。

1.《论据与事实》(《Аргументы и факты》)

反映社会政治生活的周报,创刊于1978年1月,最初是以小册子的形式发行。因为当时是半公开形式发行,所以该报在当时并不零售,订阅也是有限制的。报纸的选材十分严格,并受到严格审查。该报1980年正式出版,是目前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1990年曾以33500000的发行量被收入世界吉尼斯大全。据社会学家估计,目前《论据与事实》的读者不少于1000000人,读者分布于独联体国家,东欧,西欧,美国,加拿大,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国。

2.《消息报》(《Известия》)

刊登政治,经济,文化等新闻的日报,创刊于1917年。周一至周四为16版,周五为48版,彩页(目前只局限与莫斯科)。读者包括世界许多国家。该报现已脱离俄罗斯共产党。发行量:234500份。

3.《俄罗斯报》(《Российская газета》)

俄罗斯政府报,由俄罗斯政府出资,日报,周一至周六出版,每周三次发行地方版。创刊于1990年11月,16版。发行量:374000份。《俄罗斯报》一方面是官方报,政府文件在该报纸上刊登后即开始生效。另一方面,该报又是读者的报纸,它刊登包括新闻、采访等,也包括对政府各项政策的解释。该报只在俄罗斯境内发行。

4.《真理报》(《Правда》)

始创于1912年,曾是苏联共产党党报,现已脱离俄罗斯共产党。16版。每周发行三次。读者年龄大多在18——45岁之间。

5.《莫斯科共青团员报》(《Московский комсомолец》)

面向青年人的反映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日报,创刊于1919年,8——12版。该报的主要特点是带有明显的市井色彩。新闻的真实性、见解的独特性、文章内容的尖锐性是该报吸引众多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的有力武器。

6.《文学报》(《Литературная газета》)

周报,16版,每周三出版。发行量为83000份。

在普希金的参与下,《文学报》第一期报纸发行与1830年1月1日,直到1831年6月30日。后来又与1840年到1849年发行。著名诗人普希金曾在该报发表自己的作品。在该报发表作品的还有果戈里,别林斯基,涅克拉索夫等。《文学报》与1929年4月22日在高尔基的帮助下恢复,并从该日起如期发行。从1929年到1932年该报为苏联作家协会联盟的机关报。从1942年起与《苏联艺术报》合并,更名为《文学与艺术》。1944年11月恢复原名。

最权威的就是全国文联的官方报《中国艺术报》,是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及各边缘艺术门类的综合性报纸。其下面还有中国书法报、中国美术报,以及曲艺、等等艺术方面的类别专栏。它的联系方法:北京西城区前海南沿11号(100009)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苏联艺术论文发表在哪里

巴赫金出生于1895年,前苏联著名文艺学家、文艺理论家、批评家、世界知名的符号学家苏联结构主义符号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理论对文艺学、民俗学、人类学、心理学都有巨大影响。

1855年,车尔尼雪夫斯基重返彼得堡后,经革命组织介绍到第二军官学校任教,并且成了当时著名的杂志《现代人》的撰稿人。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这里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是《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苏联艺术论文发表

巴赫金出生于1895年,前苏联著名文艺学家、文艺理论家、批评家、世界知名的符号学家苏联结构主义符号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理论对文艺学、民俗学、人类学、心理学都有巨大影响。

库里肖夫效应苏联蒙太奇学派是20世纪20年代世界电影发展史中涌现出来的一个重要电影学派,以爱森思坦、普多夫金、库里肖夫和杜甫仁科为代表的电影工作者们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拍摄实践,提出的电影蒙太奇理论第一次在电影理论研究中涉及心理学问题(这种涉及虽然是无意识的)也使他们成为百年电影史中少有的集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于一身的伟大电影艺术家。一、谈到苏联蒙太奇学派,首先有必要明确的是何谓蒙太奇蒙太奇一词源于法文montage,原意为建筑学上的装配、构成的意思,而在艺术创作中则是由苏联摄影家罗德钦柯第一次提出。他通过将不同的照片拼贴以造成新的效果,称“照相蒙太奇”。由此可见,在电影中蒙太奇实际上就是指把不同的或原本不连续的素材接在一起,使之产生新的效果和意义。同时值得一提的是蒙太奇并不是电影的专有名词,而时下盛行的将各类影片原声消去再配上方言笑话的节目,称之为“开心蒙太奇”也是对蒙太奇概念的曲解,另外,蒙太奇只是单纯的电影手段,本身并不带有革命性(就像语言没有阶段性一样)。二、苏联蒙太奇学派发展的历史背景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艺术家们面临的不是经济危机和生活的惨剧,而是一次推翻沙皇统治的国内革命的成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创作方向和创作激情。1917年10月革命前,我国的电影工业在世界电影工业中的地位并不突出,只在莫斯科和彼德格勒有一些私营电影公司。1910年后,由于战争的影响,使进口影片大幅削减,这种情况就使俄国的私营公司有机会发展,于是从1910年到1917年前俄国推出了许多节奏缓慢的通俗喜剧,这类影片在当时吸引了许多本国观众,但国外则鲜少能看到。1917年十月革命后,次年7月,苏联国家教委的电影部门开始对电影胶片实施管制,这就导致了许多私营公司囤积胶片,有些甚至带着器材逃往别国,另一小部份公司勉强接受了这一管制,但内心盼望红军在战争中失利,使其运作能恢复到战前状态。真正的苏联电影应该从1919年8月27日列宁签署将旧俄国电影收为国有化的一项法令开始的。这种投资方式的变化,在战后苏联物资条件极差的情况下,由国家出资保证电影事业的发展,无疑对一个新兴的民族电影是有益处的和积极的。1922年,列宁又发表讲话提出:“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这句话成为苏联电影的运动纲领,使得苏联电影得到飞速的发展,但是这样的投资方式也将影片的内容局限在社会主义的宣传和规劝上。三、苏职蒙太奇学派的主要成员及理论1、爱森思坦的理性蒙太奇1958年在布鲁塞博览会电影节中,来自世界各国的127位理论家和史评家评选电影史上最优秀的影片,结果爱森思坦的《战舰波将金号》以100票位列首席。②这次评选证明了爱森思坦的理性蒙太奇理论在世界电影史中的地位。爱森思坦早年学习机械工程,懂得修路架桥等机械规律和操作机器的有关原理,所以他认为通过严密的分析,能够发现支配一切艺术形式的规律。爱森思坦的理论研究主要受到以下几种理论的影响:①19世纪黑格尔关于“正题、反题、合题”三段论的辩证法和马克思提出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爱森思坦试图把这种哲学运用于电影,提倡使两个不同性质的镜头或段落(即“正题”和“反题”)相冲突,以建立一个新概念(即“合题”)在《电影形式的辩证方法》(1929)一文中,爱森思坦说明了镜头与字幕的关系,以及镜头与蒙太奇的关系,代表着各个辩证阶段;“命题(抽象概念)内部的冲突——在字幕的辩证法中阐明自身——在镜头内部的冲突中形成自己的空间形式——在蒙太奇中越来越强烈的爆发——在不同的镜头之间发生冲突。”③爱森思坦力求通过这种辩证的冲突使观众入迷,使之摆脱消极和自我。例如:《战般波将金号》中“敖德萨阶梯”一段,爱森思坦通过在岸上欢乐的人群与波将金号上胜利的水兵间反复切换,建立自己的“正题”。步兵到来,镇压岸上示威人群时,爱森思坦引出自己的“反题”,波将金号上的水兵对阶梯上的镇压、屠杀作出反应,向镇压者的总部开炮了,这代表“合题”。②要森思坦的理论还受到日本象形文字的启发。爱森思坦认为蒙太奇与日本象形文字之间有一致之处,两个不同形象的文字融合在一起,即构成一个表义的文字,例如鸟的图形加上嘴的图形即成为“鸣”,而“鸣”字的意思不是“口”“鸟”之和,而是它们的乘积。也由此,爱森思坦提出了电影中蒙太奇的概念就是“将描绘性的,含义单一的,内容中性的各个镜头结合成有思想的前后联系和系列。”④爱森思坦早年从事舞台导演工作,在他的第一部戏剧作品《智者干虑,必有一失》中,爱森思坦提出了“吸引力蒙太奇理论(在我国的翻译著作中将之译为“杂耍蒙太奇”,这是不恰当的。“杂耍”是指由小丑在换场时进行的表演,意在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爱森思坦的蒙太奇理论中强调的不是“杂耍”的过程,而是吸引观众注意力这一本质,所以应称为“吸引力蒙大奇”)吸引力蒙太奇强调选择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手段加以适当的组合,以影响观众的情绪,使观众接受作者的思想结论。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使爱森思坦走向了电影艺术创作,在1924年他的第一部作品《罢工》中成功运用了这一理论——沙皇俄国屠杀工人和屠宰场宰杀牲口的镜头交替剪辑,表现工人像牲口一样任人宰割的典型蒙太奇段落。在继续拍摄和研究中,爱森思坦认为单个镜头是一个蒙太奇细胞,作为单独的实体是没有价值的,正如他在《电影的语言》一书中的论述:“个别形象本身越引人注目,影片就越像一系列漂亮而互不相关的照片。”⑤只有通过剪辑才能获得无限的意义。因此,在20世纪20年代末,爱森思坦提出了理性蒙太奇理论。在他的蒙太奇观中,镜头A不仅仅是与镜头B先后出现,也不是A和B加在一起成为“A+B”或“AB”,而是产生了一个全新的意识“X”。这个变化的原因既是生理的,又是心理的。正如他所说:“任何种类的两段影片放在一起,就会从那种并列的状态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新的概念,一种新的性质。”⑥这一理论是爱森思坦蒙太奇观的基础。爱森思坦以冲突为基础建立其蒙太奇理论的,我们过去对爱森思坦的理论认识有一个误区,总认为他将单个镜头视为无意义的,而事实上,在建立蒙太奇的体系过程中,爱森思坦考虑了三个层面的意义:单个镜头、镜头组合以及影片的整个形式。通过其变化、运动和冲突的宇宙观引伸出单个镜头内部可能产生的几种冲突:1、线条的冲突;2、平面的冲突;3、立体的冲突;4、空间的冲突;5、光的冲突;6、速度的冲突;7、物体和观点的冲突(即采用罕见的拍摄角度);8、物体及空间的冲突(即通过透镜使物体失真);9、事件及其时间性的冲突(例如:慢动作或快动作)⑦爱森思坦的理性蒙太奇理论和他的电影作品不但在世界电影史中具有及高的地位,也对其后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34年希特勒上台后,与戈贝尔召见了德国著名制片厂乌发的制片人,给他们观看《战舰波将金号》并要求他们拍摄出一部德国的“《战舰将金号》”以讲述南非的布尔战争;《教父》中导演将孩子洗礼与黑帮杀人交叉剪辑在一起,使用了交叉蒙太奇;科波拉在《现代启示录》中借鉴了《罢工》中的屠杀段落在杀上校一段中插入杀牛的镜头,用以表达观点;《巴顿》中巴顿将军打士兵的延时镜头则是受到敖德萨阶梯段落中婴儿车的启发……(附影片实例)而爱森思坦的理性蒙太奇观念被普遍大量运用则是在广告中,通过组合,使两个镜头表达出新的意义,在广告中不但明确,且节省时间。(例如:酒杯+急驰的车撞=不要酒后驾车)另外,爱森思坦认为声音是一个独立的元素,单独的声音和画面相结合也能产生出新的意义,这就是在声音出现后爱森思坦提出的“对位法”,爱森思坦曾经说过:“如果搞理论的人知道什么是对位那么电影的声音只存在对位和同步。”⑧在雷内•克莱尔的影片《百万法郎》中实现了这种“对位”的表现手段。导演在一群人抢彩票的画面同时加上了足球赛的赛场争球声,使画面具有了更进一步的含义。(爱森思坦的叙事方法、结构和使用演员等方法将在普多夫金的叙事蒙太奇段落中与之对比阐述。)2、库里肖夫提出的“库里肖夫肖效应”库里肖夫效应的实验过程中,库里肖夫与普多夫金将一个演员没有任何表情的特写镜头与另外三个镜头:桌上的一盘汤、棺材里的女尸、小女孩玩着玩具狗熊相互组接起来。结果在观看中观众却似乎发现了莫兹尤辛的情绪变化,产生了对他的表演评价。由此,库里肖夫总结出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也就是说,单个镜头只不过是素材,而不成其为艺术,只有通过蒙太奇的创作才能成为电影艺术,并提出了积极的创作纲领:影片结构的基础不是来自现实素材,而是来自空间结构和蒙太奇。⑨“库里肖夫效应”对于认识电影,及其表达方式是非常重的,而且在今天看来这也是一个被认可的心理学现象。在云南艺术学院影视系的教学中,就有一个练习,要求将《红高梁》中土匪抢劫一段和姜文、巩俐在高梁地中的段落顺序打乱,重列(见实例)结果,观众看到的姜文的表情较之于影片本身的情节就产生了严重改变。这个练习不但使我们了解了剪辑的作用,也足以证明“库里肖夫效应”。但是不以电影本体出发,不从电影实质研究电影的“综合论”则没有看到库里肖夫效应的重要作用。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张俊祥就在一次影剧讲习中说:“库里肖夫效应是无稽之谈。”3、普多夫金的叙事蒙太奇普多夫金大学时期主修自然科学,在接触电影前当过演员,做过场记,搭过布景,也写过剧本。后进入国立第一电影学院学习。1922年,普多夫金进入库里肖夫实验室工作,与库里肖夫一起进行了大量实验,前文提到的“库里肖夫效应”就是由普多夫金协助完成的。普多夫金的影片创作和理论观点深受格里菲斯影响,力求通过剪辑使思想和情感有效沟通。接下来我将普多夫金和爱森思坦的理论及创作观点进行对此,以阐述普多夫金的叙事蒙太奇理论。首先在剧作方面:普多夫金强调剧中本创作的重要作用,属再现美学的传统形式。在他的影片中延续了格里菲斯的叙事形式,强调严谨的叙事结构和深思熟虑的情节;而爱森思坦的影片则相反,这些影片都没有明显的故事情节脉络,结构松散,不讲求连贯。在演员选择方面:北京电影学院教材《外国电影史》一书中说普多夫金“一般都依靠杰出的演员来扮演剧中人物……”(《见外国电影史》P78)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普多夫金认为在电影中“舞台表演”是危险的。普多夫金在1929年二月三日对英国电影协会作的演讲中说:“我只要处理真实的素材——这就是我的原则。我坚决认为,在表现真水、真树和真的花草的同时,演员的脸上却粘着假胡了和画着一道一道的假皱纹,或是仍像在舞台上一样地表演,是令人不能忍受的。因为这样就违反了电影风格最基本的概念。”⑩普多夫金也在影片创作中进行了实践,例如,在《成吉思汗的后代》一片中,普多夫金就雇用了一些真正的蒙古人进行表演,为了表现他们带着惊喜的神情看着一块珍贵的狐皮,还特别请来一位魔术师在蒙古人面前表演,拍下他们观看时的神情,然后把这个镜头同商人手里拿着狐皮的镜头接起来,得到了所需要的效果。而为了达到倒叙事目的,在普多夫金的影片中都有主要角色、主人公。爱森思坦的影片中多采用具有典型人群代表特征的“类型演员”,爱森思坦影片中的人物都是集体人物,没有主人公。与爱森思坦一样,普多夫金也常在影片中使用隐喻,但他的喻体则来自叙事和场面中,不象爱森思坦那样任意选择喻体。例如《母亲》中,普多夫金用春暖花开和死囚被释放相接,用冰雪融化和人民正义行动开始相接(附实例)。正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状物抒情”手法。而爱森思坦在《战舰波将金号》“敖德萨阶梯”一段最后则运用三个不同姿势的石狮接的镜头来表达对事件的看法(附实例)。这些例子也说明在情绪表达上,普多夫金的叙事观念使他表达情绪时用现场有关对象的实际影像来表达;爱森思坦则刻意使影片刻意摆脱表面上的前后连接。从以上的对比也不难看出在剪辑观念上普多夫金的电影本质是古典式的,镜头偏向积累性质,追求由故事支配的全面情绪效果;而爱森思坦的影片则是通过理性蒙太奇的手法进行剪接,表现一系列的思想交锋。普多夫金的叙事蒙太奇理论对故事片的发展影响深远,其场景抒情的手法也被广泛借鉴使用。在郑君里的影片《枯木逢春》中,见到毛主席的村民回村时,山花开放这一片段就仿照了《母亲》中的段落。在沈西苓《女性的呐喊》一片中工人抢饭吃时,接旁边一群鸡啄米的镜头,隐喻工人非人生活的段落也可见叙事蒙太奇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但从中国电影的发展来看,苏联蒙太奇学派对其影响似乎仅限于叙事蒙太奇上,究根朔源我想首先是因为中国电影受好莱坞影响甚深,爱森思坦超越叙事让镜头间的衔接产生新含义的观念与中国电影人的观念想距太远,不能完全为人所理解;再者,我国当时对爱森思坦的理论研究著作翻译不多。普多夫金对其后电影人的影响也很大。著名的导演库布里克从未受过专门训练,他就曾说:“我学会拍电影是因为一本普多夫金的书和看许多影片。”4、杜甫二科的诗意蒙太奇所谓诗意即是指脱离现实,具有诗的概括能力,而诗意蒙太奇只能存在于默片中。因为这是一种艺术的概括,默片因其无声,是纯视觉的所以不接近生活,具有这种概据能力,可以抽象。从杜甫仁科的影片《兵工厂》中,我们能看到许多片段体现了这种表现手段。德国兵看到自己被自己毒死;乌克兰士兵则在战斗中不会死亡;画框中沙皇的画像变活,画中的沙皇开始活动;甚至被鞭打的马匹也张口说话(通过字幕表现)……(附实例)这些非真实的情况都是通过杜甫仁科诗意的处理来表达含义的。萨杜尔在他编著的《世界电影史》一书中称赞杜甫仁科的另一部作品《土地》表现了他用别具一格的抒情手法表现了大自然、爱情和死亡。在他的默片中详谥着充满话力的,新鲜的抒情气息。我对蒙太奇,苏联蒙太奇学派的认识和理解还是很粗浅的,但是我深知对于电影本体和电影表现手段的认识研究对于学习电影的重要。因此必将继续钻研。感谢周传基教授和宋杰教授在写作过程中的悉心指导。注释:②引自:1958年北京电影局译委会《电影艺术译丛》第八期②引自1929年爱森思坦论文《电影形式的辩证法》见《电影形式和电影感》P53④引自:1929年发表的爱森思坦论文《电影的原理和象形文字》⑤引自:《电影的语言》爱森思坦著P111⑥引自:《蒙太奇的方法》爱森思坦著 1929年⑦“九种冲突”引自:《电影的语言》爱森思坦著1934年⑧引自:爱森思坦的手稿,周传基教授翻译保存⑨引自:《外国电影史》P71⑩引自《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普多夫金著参考书目及文献:《世界电影史》《电影的形式与风格》《电影形式的辩证方法》《电影形式和电影感》《电影的原理和象形文字》《电影的语言》《蒙太奇的方法》《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外国电影史》转自:

苏联艺术论文发表于哪一年

1.《论据与事实》(《Аргументы и факты》)

反映社会政治生活的周报,创刊于1978年1月,最初是以小册子的形式发行。因为当时是半公开形式发行,所以该报在当时并不零售,订阅也是有限制的。报纸的选材十分严格,并受到严格审查。该报1980年正式出版,是目前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1990年曾以33500000的发行量被收入世界吉尼斯大全。据社会学家估计,目前《论据与事实》的读者不少于1000000人,读者分布于独联体国家,东欧,西欧,美国,加拿大,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国。

2.《消息报》(《Известия》)

刊登政治,经济,文化等新闻的日报,创刊于1917年。周一至周四为16版,周五为48版,彩页(目前只局限与莫斯科)。读者包括世界许多国家。该报现已脱离俄罗斯共产党。发行量:234500份。

3.《俄罗斯报》(《Российская газета》)

俄罗斯政府报,由俄罗斯政府出资,日报,周一至周六出版,每周三次发行地方版。创刊于1990年11月,16版。发行量:374000份。《俄罗斯报》一方面是官方报,政府文件在该报纸上刊登后即开始生效。另一方面,该报又是读者的报纸,它刊登包括新闻、采访等,也包括对政府各项政策的解释。该报只在俄罗斯境内发行。

4.《真理报》(《Правда》)

始创于1912年,曾是苏联共产党党报,现已脱离俄罗斯共产党。16版。每周发行三次。读者年龄大多在18——45岁之间。

5.《莫斯科共青团员报》(《Московский комсомолец》)

面向青年人的反映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日报,创刊于1919年,8——12版。该报的主要特点是带有明显的市井色彩。新闻的真实性、见解的独特性、文章内容的尖锐性是该报吸引众多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的有力武器。

6.《文学报》(《Литературная газета》)

周报,16版,每周三出版。发行量为83000份。

在普希金的参与下,《文学报》第一期报纸发行与1830年1月1日,直到1831年6月30日。后来又与1840年到1849年发行。著名诗人普希金曾在该报发表自己的作品。在该报发表作品的还有果戈里,别林斯基,涅克拉索夫等。《文学报》与1929年4月22日在高尔基的帮助下恢复,并从该日起如期发行。从1929年到1932年该报为苏联作家协会联盟的机关报。从1942年起与《苏联艺术报》合并,更名为《文学与艺术》。1944年11月恢复原名。

苏联蒙太奇学派奠基人:库里肖夫(1899—1970) 普多夫金(1893—1953) 爱森斯坦(1898—1948) 维尔托夫(1896—1954) 杜甫仁科(1894—1965)蒙太奇学派出现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的苏联,以爱森斯坦、库里肖夫、普多夫金为代表,他们力求探索新的电影表现手段来表现新时代的革命电影艺术,而他们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对蒙太奇的实验与研究上,创立了电影蒙太奇的系统理论,并将理论的探索用于艺术实践,创作了《战舰波将金号》《母亲》《土地》等蒙太奇艺术的典范之作,构成了著名的蒙太奇学派。

巴赫金出生于1895年,前苏联著名文艺学家、文艺理论家、批评家、世界知名的符号学家苏联结构主义符号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理论对文艺学、民俗学、人类学、心理学都有巨大影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