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发表论文

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的应用论文【1】

摘 要: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两者之间是相辅相依的,未来世界里,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将被人们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人类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艺术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数字化、信息化、虚拟化已成为发展的大趋势,而这一趋势是主要通过数字媒体来实现的,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应运而生。

其实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专业方向,但是两者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实际应用中,技术是艺术表达的最基础的软件操作,而艺术又是技术的内在表现形式,所以,这两者之间确实是分不开的。

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人机互交等方面,它通过一个虚拟的“网线”,把虚拟与现实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可以看得见的技术。

想象一下,在未来的世界里,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坐在电脑前或通过虚拟机器,便可真实的可以触摸的实现周游世界、探索发现、朋友聚会等,当然,这一切要必须通过数字媒体技术来实现。

由此可以看出,数字媒体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当前的数字媒体技术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呢?一是远程教育。

数字媒体技术已经实现“坐在家里就可以面对老师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来选择针对自身的教学;二是虚拟交易。

用户可以通过一个公平的大众认可的第三平台即可实现买卖双方的交易,方便快捷;三是电子商品。

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等,用户不必通过按键等操作方式来实现,只需用手指一点即可达到自己需求的应用;四是生活娱乐。

用户通过无线手柄连接电视等载体,实现运动、玩游戏、打电话等目的。

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它的发展趋势就是由简单的个体用户转向大众用户的互动、枯燥繁琐的操作转向个性简单化、局部的连接转向广泛的连接。

数字媒体技术也正慢慢实现真正的虚拟现实化。

数字媒体艺术是数字媒体技术产品的一个内在表现,它使产品表现为更人性化、艺术化、亲和化,它可以提供给媒体技术更多的创新思维和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数字媒体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设计方面。

如工业设计、建筑设计、艺术设计等等;二是视觉传达。

通过数字媒体技术的虚拟化,呈现在用户眼前的流动媒体平台上;三是数字摄影摄像。

现代电影离不开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它通过数字化的先进技术和机器来制作出一部完整的作品;四是数字绘画等方面。

数字绘画不同于传统的绘画艺术,它表现为更夸张的色彩和形体,非常符合现代城市人类的审美观。

数字媒体艺术以数字媒体技术为基础,将人们对艺术的理性认识和感性的认知有机的统一,使它不仅具有技术方面的魅力,也兼顾了人们对艺术的认识。

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应用于各个领域。

如中央电视台的经典水墨广告案例,将数字技术与中国传统水墨文化结合,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感。

在比如国外的一部风靡全球的电影大作―《阿凡达》,这部电影运用了最先进的数字技术,通过强大的后期制作以及创新才实现的,这是数字媒体技术运用在电影艺术中最完美的表现,也是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完美结合,大有使人们感到真正的数字化世界的到来。

综合来说,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已然成为人们离不开的课目。

当然,如果没有人们对技术的追求和对艺术的渴望,这些是都不可能实现的。

也正是这种动力,才使得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结合得越来越像一门专业科目,也越来越完美。

参考文献:

1、王会,田士威.数字媒体研究述评[j].当代传播,2008

2、邓尚 论数字媒体技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现代传播2011.3

数字媒体技术在艺术中的应用【2】

【摘 要】以数字媒体技术为主体的各种新媒体在世界范围内火速地发展,达到历史上任何传播媒体都无法比拟的发展速度。

从视觉到视听互动,从虚实结合的交互数字媒体技术,技术的发展无时无刻不为艺术家们提供广阔的空间。

科学地认识人与技术、艺术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现阶段思考的主题,艺术家应该关注新技术带来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努力去反映自然及社会的精神文化内涵。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艺术;视听交互

以数字媒体技术为主体的各种新媒体在世界范围内火速地发展,达到历史上任何传播媒体都无法比拟的发展速度。

数字媒体技术让我们进入了一个艺术表现更加生动、互动性更加强的新时代。

视觉、触觉、听觉甚至味觉等丰富的感官体验都通过数字媒体技术进行传播,不管是在音乐艺术方面、美术与设计方面还是在戏剧影视方面都已经广泛地使用了数字媒体技术。

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从视觉到视听互动,从虚实结合的交互数字媒体技术,技术的发展无时无刻不为艺术家们提供广阔的空间。

一、视听交互艺术

数字媒体技术主要有场景美术设计、角色造型设计、游戏程序设计、影视多媒体后期处理、人机工程学等。

网络媒介的高速发展使信息的传播更加方便快捷,实现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无缝互动交流。

现在,无论是音乐艺术、美术创作、戏剧表演还是影视传媒都已经进入全民信息化技术的时代了。

(一)视觉摄影

所谓视觉摄影,指的是一个可以无限复制的视觉影像。

通过数字媒体技术,设计师可以将各种视觉性的图像通过拼贴、滤镜处理、合成、样式等进行处理。

相比传统的摄影,视觉摄影不仅要求摄影师掌握各种各样高超的技术,还要求精巧的暗房技术。

而目前,仅仅需要一款图像处理软件便可将图像处理得更加完美,数字媒体技术下的视觉摄影艺术必定走得更远。

数码照片处理技术可以说是摄影爱好者以及美术设计工作者的一个新世界。

(二)影视艺术

影视作品的拍摄其实和摄影艺术很类似,都是艺术与媒体技术结合所产生的全新艺术形式。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同样对影视艺术有着极大地影响,它使现在的电影电视作品不再需要完全真实的场景、道具,甚至连人物角色的表演都可以通过新技术进行模拟,影视艺术作品的成本不仅大大降低,而且精彩的特效使无数影迷为之疯狂。

如电影《阿凡达》只有25%的内容使用了传统的外景拍摄,而其它的部分均使用数字媒体技术来实现。

用新技术来合成来辅助现场拍摄,甚至替代现场拍摄,使艺术家的想象可以进一步的拓宽,将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场景、人物动作、怪兽等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

(三)关于视与听

视觉的刺激主要是通过眼,按照人对事物感受的次序,人首先接受的是视觉刺激,其次便是听觉刺激。

音乐是听觉刺激中最为重要一部分,而音频制作也是数字媒体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好的音乐通常是声音和画面的组合,可以给受众带来几倍于音乐的力量。

好的.音乐视频,是这个数字时代最有代表性的形式之一。

它所强调的是采用视觉的手段,以艺术的形象来达到人类精神享受的最高峰。

通过视觉的辅助,可以将音乐表达得更加完美。

以时下极为流行的新媒体二维动画Flash为例,它全程使用电脑制作,在视觉画面的处理上可以模拟拍摄的摄影,道具、角色、场景都可以绘制出来,也可以与现实中的场景相配合使用,再将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获得视听双重的艺术享受。

二、虚拟交互技术

虚拟现实是通过数字媒体技术重新构建出来的一个世界。

通过虚拟展示计算机模拟的三维环境,使用户身处其中并能够操作系统中的对象。

与虚拟现实交互的时候,用户可以根据自已的意识来选择所需要的信息。

这种行为与过去被动接受是完全不同的,用户以更加主动的方式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

交互媒体技术的出现将艺术家的生存方式彻底改变了。

网页设计中的按钮图标便是实现交互的最简单方式之一。

只需要轻轻点击按钮便可以起到弹窗、影音播放等交互操作。

这种人机交互的形式在电子游戏领域表现得特别突出,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游戏与影视相结合得越来越密切。

它们的区别在于游戏由玩家直接扮演,而影视艺术则是由他们扮演的。

现在的艺术设计观点也认为,电子游戏已经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了,和过去的简单游戏已经有了质的变化。

在虚拟现实中,用户可以扮演角色与人交往,创建新的生活社区,甚至创建自己的队伍等。

游戏的本质已经由虚拟现实技术彻底改变,已经不再是由开发者决定如何使用,而是以用户为中心,具备完全的交互性,开放过程及结局以达到完全的虚拟现实。

三、对数字媒体的思考

艺术源于生活,同样也离不开它所处的时代。

计算机、网络、移动设备、虚拟技术等数字媒体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模式。

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让众多的视觉设计师成为高超的摄影师、绘画大师,可以将天马行空的想象通过新技术表现出来。

作为数字媒体,我想有两个方面需要认真思索:

一是任何的视听艺术,都只是将数字媒体技术作为艺术表现的工具,艺术的本质是审美,是不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改变,改变的只是形式、技巧、工具。

数字媒体技术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使我们的视听艺术作品超越了传统工具的局限。

但是艺术作品始终不能由数字媒体技术替代,新技术只能作为工作人员的工具和手段。

审美才是艺术目标,艺术家不能过度地依赖新技术而忽视美学素养的提升。

很多人认为只要学好新技术便可以成为优秀的视听设计师,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

好的艺术,作者要拥有审美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双重能力,才能将自己的情感通过技术传达给受众。

二是数字媒体艺术集合了科技和艺术的双重特性,成为科技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必须共同关注的主题。

当人们使用计算机、移动设备在互联网上尽情遨游的时候,历史的车轮已经来到了二十一世纪。

数字媒体将视觉图像、影视艺术、文本、声音等多种视听艺术元素集于一体,使受众更加快捷和方便地接受新事物。

电脑合成、数字媒体是目前的发展潮流,但任何时代的科技都无法替代“人”的主体地位,一切视听艺术都是以人为主导,所以数字媒体艺术不能片面追求技术,要考虑人的情感、感受。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字媒体技术必然会渗透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中,艺术要以人的自身需要和社会的综合发展为出发点,将数字媒体艺术整合成人与人互动交流的一种方式。

四、结语

从纸质媒体到数字媒体,从二维视觉到三维空间,从视觉艺术到视听互动交流……数字媒体的每一步发展都为艺术工作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

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它与艺术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传统的艺术观念与技术思想交融在一起,科学地认识人与技术、艺术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现阶段思考的主题,数字媒体技术是一种技术、是一种手段,艺术家应该关注新技术带来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努力去反映自然及社会的精神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赵琳,徐熳.《阿凡达》:电影特效制作的新纪元[J].电影文学,2010(11).

[2]张倬.数码摄影与PHOTOSHOP的数码暗房[J].无线互联科技,2012(08).

数字媒体产业是数字资讯时代的核心产业之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随着数字媒体产业的蓬勃发展应运而生。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多媒体艺术中的数字音乐特征

摘要:多媒体艺术中的数字音乐是以数字化的方式进行音乐创作、编辑、储存、传播等一系列过程的音乐。数字音乐不仅具有一般音乐的特点,而且因为数字技术的运用,还具有了技术性、即时性、准确性、拓展性、便捷性等特征。

关键词:多媒体艺术 数字音乐 数字技术

多媒体艺术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构成的,集中了音乐、音效、语音等听觉元素和文字、图形、影象、动画、视讯等视觉元素的多资讯媒体的综合视听艺术形式。多媒体艺术中的数字音乐以数字化的方式进行音乐创作、编辑、储存、传播等一系列过程,是多媒体艺术中听觉元素的重要内容。在多媒体艺术作品中,数字音乐的使用可以有效地营造气氛、揭示主题、拓展想象空间,具有极强的渲染效果,使多媒体艺术作品形象更为生动。多媒体艺术中的数字音乐不仅具备一般音乐中音高、音色、节奏、和声、织体等方面的普遍特征,同时由于数字技术的运用,还把夸张、变形、重构、空间等概念也引入到数字音乐元素中来,使其具有了新的艺术特征,具备了新的音乐内涵。

一、音乐创作的技术性

数字音乐创作是音乐技术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进行数字音乐创作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字装置和 软体的技术操作能力。多媒体艺术中的数字音乐有先进的数字技术做后盾,在专业音乐领域和大众音乐领域中彰显著鲜明的个性。多媒体艺术中的数字音乐利用数字化的技术来完成音乐创作,这样就使一般的音乐进入到了特殊的状态中。它不仅具备一般音乐的普遍特征,而且在表现手法和形式构成上更具有了一些特殊的技术特征。

数字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多媒体艺术中的数字音乐在形式结构上除了一般音乐常见的具象、抽象等形式外,还产生了意象、重构、空间等多种形式。随着多媒体装置和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音乐创作者可以运用装置和技术将自己的艺术思维进行延伸,按照自己的意愿构建和修改自己的音乐作品,多元化地进行艺术创造。在数字音乐的创作与制作过程中,从音乐材料的获取、音乐引数的设定到音乐作品的传播等,都充分体现了多媒体艺术以 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数字技术性特点。

二、音响效果的即时性

音响效果是多媒体艺术中数字音乐的现实呈现方式,音响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数字音乐创作的成败。数字音乐的录入、设定和除错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音响效果具有了超乎想象的即时性。音响效果的即时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指数字音乐创作时,作者在脑海中出现的灵感,可以通过触控电脑键盘或是MIDI键盘直接输入电脑软体,即时就可以听到音乐,同时乐谱也能即时呈现出来,便于作者感受和修改。二是指进行数字音乐创作时,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通过输入乐谱的形式,把视觉资讯转换为听觉资讯,并即时听到音响效果。三是指作者对数字音乐作品进行编辑的时候,可以通过软体功能对音乐的音量、声响、混响等进行设定,通过对音乐引数的设定可以即时得到不同的音响效果,便于作者进行除错。

三、音乐再现的准确性

数字音乐的再现是指将包括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调式、调性、和声、音区、音色、强弱、长短在内的诸多音乐要素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在传统音乐中,音乐要素的再现主要是靠演唱者和演奏者根据乐谱和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进行二度创作来实现的。由于个别差异性和不确定性,音乐作品的本意通常很难按照作者的意图进行准确演绎。而在多媒体艺术作品中,数字音乐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则和习惯组合为一个整体,并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将音乐各要素进行准确再现,正确地表达音乐创作者的意图,与其他多媒体元素一起,共同体现多媒体艺术作品的思想内容并绽放独特的艺术魅力。

旋律是塑造音乐形象最主要的手段。旋律中出现的一些装饰音、变化音和表情记号等常用记号是经常容易被忽视的,而这些音乐元素恰恰是作者音乐意图的特点所在。数字技术的 机械性,使数字音乐常用记号以及节奏、节拍等方面具有了近乎完美的准确性。同时,音乐作品的快慢和强弱变化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只有按照规定的速度和力度再现音乐,才能准确地表达出作品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数字音乐中数字技术的运用,使音乐创作中速度和力度的计量单位能精确到很小的位数,并可即时进行调整,一般音乐达不到的效果由于数字技术的运用,使音乐创作者的意图得到了准确的表达。

四、音乐元素的拓展性

数字音乐和一般音乐一样,包括音色和音区等元素。音色是不同人声、乐器及组合在音响上的特点,通过音色的对比和变化,可以丰富和加强音乐的表现力。音区体现了音调的高低范围,不同音区的音在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时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功能。传统音乐创作时,要考虑到演唱者和演奏者自身嗓音条件和演奏水平,因此音区和音色的选择会有所受限。而在多媒体艺术数字音乐创作中,由于数字技术的运用,在音区的拓展、音色的选择、速度的表现上,使一些依靠人的演奏和演唱不可能实现的音乐变成了可能,音区和音色的表现不再是问题。数字音乐制作还可以利用音色包括技术对发音体的引数,通过拉伸、逆行、回圈技术、混响、延时、调频、调幅、均衡、放大、缩小等技术手段进行调整,使其在音质、相位、空间布局等方面有所改变,创作出具有原创性音色的音乐,使多媒体作品中数字音乐元素得到了广泛的拓展。

五、音乐制作的便捷性

数字音乐制作是指运用数字化的手段进行音乐创作和编辑,数字技术的运用使数字音乐制作具备了很强的便捷性。采用数字化的手段进行音乐制作使会操作电脑的人能够实现 写作音乐的梦想。各种数字音乐软体的开发,介面越来越人性化,操作越来越简单化,传播也越来越普及化。不同的调式、调性使音乐 语言具有了鲜明的风格特点。在数字音乐制作时,只要作品创作初期设定好作品的调式调性,音乐创作过程中的各种素材和回圈即自动跟随作品的调式调性,使音乐风格得到了统一。而和声这类专业性很强的音乐专业知识,运用数字技术后,作者只需轻点滑鼠,电脑就能快速帮助完成,使原创音乐的实现具备了可能。

多媒体艺术作品中的数字音乐制作,包含了动漫作品以及一些娱乐节目、广告作品经常要使用的音乐。这些多媒体艺术作品中的音乐经常是将素材库里的音乐素材运用数字技术进行简单剪辑后使用,或者使用数字音乐软体自带的一些音乐回圈进行组合编辑,从而合成新的原创性音乐。数字音乐制作的便捷为多媒体艺术作品视听效果的结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目前,多媒体艺术已经被广泛地 应用于 社会各个方面,多媒体艺术中数字音乐的技术性、即时性、准确性、拓展性、便捷性也逐渐地被人们所认识。我们要对多媒体艺术中的数字音乐进一步深入研究,使多媒体艺术作品在视听结合上实现更为完美的声色合一。

参考文献:

[1]邵建平.科技与艺术的和谐“乐章”——论数字媒体产业背景下的“数字音乐”[J].艺术百家,2007***4***.

[2]宋显彪.数字音乐文献资讯的获取[J].音乐探索,2002***3***.

[3]丁龙. 网路 环境下的多媒体艺术[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2***.

>>>下页带来更多的

数字媒体艺术发表论文

数字媒体技术论文篇二 数字技术环境下传统媒体发展的再思考 摘 要:文章通过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对比研究,发现传统媒体虽然在信息形式及信息传播方面面临着新兴媒体的冲击,但在信息内容的质量与易读性方面,传统媒体仍有着自身的优势。为此,传统媒体可通过媒体的构成形态、经营方式以及运作模式的重新调整,来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策略。最后,文章还指出,电子商务、物流信息链以及网络信息平台等新的服务内容整合,以及资本运作手段的介入是传统媒体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数字技术 传统媒体 新兴媒体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010-03 一、引言 从媒体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来看,以互联网、多媒体制作以及光纤电缆通讯为基础的数字技术已经全面介入新闻传播领域,吸引社会大众利用新技术去共享信息和娱乐休闲;同时,网络远程通信技术的全面升级,也促使数字电视、车载移动电视、互联网媒体以及手机媒体等多种新媒体的出现,这为信息传播以及文化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与趋势。而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兴媒体无疑具有其无法比拟的优势;传播信息的快速化、内容的综合化以及主体的多元化都使得传统媒体的消费者在逐年减少,并使得新兴媒体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更为严峻地是,随着新兴媒体的全面扩张,传统媒体正面临着以下的连锁窘境:传统媒体消费者规模的缩减,导致传统媒体收益的减少;传统媒体收益的减少,进而导致传统媒体行业人才的流失;传统媒体行业人才的流失,又导致传统媒体传播内容质量的下降;传统媒体传播内容质量的下降,最后再导致传统媒体消费者规模的进一步缩减。与新兴媒体相比,传统媒体虽然有不足之处;但就传播信息的内容质量而言,在文字编排的严谨性与易读性方面,传统媒体也有着自身的优势。因此,传统媒体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地面对新兴媒体的挑战,力争做到与新兴媒体有限竞争与共存发展。 二、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对比研究 为了更好地把握传统媒体面临的现状,以提出可行的发展策略,本文特选取了上海师范大学女子学院于2010年4月所开展的上海都市居民文化消费调研的部分数据,以对比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消费现状,从而发现居民在不同媒体选择上的消费分布,并为数字技术环境下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决策的依据与支持。 本次调研以分布全市徐汇、静安等10个区的上海居民作为调研的对象,通过随机访问的形式完成。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1713份,得到有效问卷1601份。在调研的样本分布上,男女的性别比例、年龄层次、教育程度、职业等级及收入水平等都进行了认真的甄别,并按照各年龄阶层的真实人口分布,以中青年作为调研的主要对象,从而保证了调研的数据结果能够真实地反映当前新兴媒体消费的现状。 (一)调研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1.调研群体的性别比例。从此次调研的性别比例来看,男性人数为766,占调研总体的47.8%;女性的比例为835,占调研总体的52.2%。这表明,女性的人数略占优势,但是从整体来看,男女双方比例接近,可保证本调研结论因性别差异而造成的内在误差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具体的男女比例分布结果可见表1-1: 2.调研群体的年龄层次。从此次调研的年龄层次来看,25岁-29岁群体占据样本总体的30%,为人数最多的群体;45岁-49岁群体占据样本总体的18.2%,为人数较多的群体。这表明,在调研的总体年龄分布上,中青年群体成为本调研的主体;一方面,青年人代表着社会消费的主流趋势,另一方面,中年人因社会地位及购买力使得自身群体成为最有可能的实际消费者,这也从侧面保证本调研的对象在年龄层次的分布比较符合社会消费的现状,从而极具参考的价值。具体的年龄层次分布结果见图1-1: 3.调研群体的教育程度。从此次调研的教育程度来看,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群体占据总体样本的48.4%,将近调研总体的一半比例;具有大专学历的群体占据总体样本的18.7%,与高中及以下学历水平的群体比例基本持平。这表明,本调研对象的整体教育素质较高,可以保证调研对象对本调研目的及意图的认知水平。具体的教育程度分布结果见图1-2: 4.调研群体的职业等级。从此次调研的职业等级来看,机关事业单位职员、公司或企业普通职员及一般专业技术人员等初级职位群体占据样本总体的53%左右;机关或事业单位干部、企业或公司部门经理及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等中级职位群体占据样本总体的30%左右。这表明,本调研群体在职业等级的分布上比较全面,各等级层次上的群体都有所涵盖,并比较符合社会现状中的职位等级分布情况。具体的职位等级分布结果见图1-3: 5.调研群体的收入水平。从此次调研的收入水平来看,4000元以下的较低收入群体占据总体样本的40%左右,基本与4000-7999元中等收入群体在总体样本中的比例持平。这表明,在居民收入分配上,上海保持着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合理消费结构,其在较高层次的媒体文化消费上的现状将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意义。具体的收入水平分布结果见图1-4: (二)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阅读现状对比分析 在关于阅读“纸质报纸”与“数字报纸”时间的对比研究中,可发现有15.7%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不会阅读纸质报纸,有17.7%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泛读纸质报纸1-10分钟,有42.4%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略读纸质报纸10-30分钟,其余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精读纸质报纸30分钟以上;同时还可发现有72.9%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不会阅读数字报纸,有8.3%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泛读数字报纸1-10分钟,有12.1%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略读数字报纸10-30分钟,其余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精读数字报纸30分钟以上。这表明,在即时性信息的传播方面,可能是由于文字编排及易读性的原因,传统媒体比新兴媒体具有更大的阅读优势;同时,在需要对信息进行深入解读时,较多的调研者都会选择传统的报纸作为信息了解的渠道。具体的对比结果可见图2-1: 在关于阅读“纸质杂志”与“电子杂志”时间的对比研究中,可发现有26.1%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不会阅读纸质杂志,有17.7%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泛读纸质杂志1-10分钟,有40.3%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略读纸质杂志10-30分钟,其余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精读纸质杂志30分钟以上;同时还可发现有64.6%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不会阅读电子杂志,有5.9%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泛读电子杂志1-10分钟,有13.6%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略读电子杂志10-30分钟,其余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精读电子杂志30分钟以上。这表明,在延时性信息的传播方面,可能由于阅读易读性的原因,传统媒体仍是社会大众主要获取信息的渠道。具体的对比结果可见图2-2: 在关于收看“有线电视”与“网络电视”时间的对比研究中,可发现有16%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不会收看有线电视,有2.9%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收看有线电视1-10分钟,有19%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收看有线电视10-30分钟,其余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收看有线电视30分钟以上;同时还可发现有51.8%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不会收看网络电视,有2.4%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收看网络电视1-10分钟,有13.9%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收看网络电视10-30分钟,其余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收看网络电视30分钟以上。这表明,在社会大众工作之余的娱乐休闲方式上,传统的收看电视节目消遣仍是其主要的娱乐休闲方式。具体的对比结果可见图2-3: (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消费内因对比分析 在关于不购买“传统图书”和“电子图书”的原因调查上,可发现因图书内容质量问题而不愿意买书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10.1%,因价格原因而不愿意买书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16.1%,因没有时间阅读而不愿意买书的人数占总体的20%,因网络可以下载的原因而不愿意买书的人数占总体的27.3%;同时还可发现因图书内容质量问题而不愿意买书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30.2%,因价格问题而不愿意购买电子图书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6.9%,因电子屏幕小而不愿意购买电子图书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32.7%,因不了解电子图书而不愿意购买电子图书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5.2%,因拥有传统图书而不愿意购买电子图书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22.1%。这表明,传统图书在内容质量与易读性方面比电子图书更具优势,而电子图书在价格因素上更为占优。具体的对比结果可见表2-1: 在关于不收看“有线电视”和“手机电视”的原因调查上,可发现因节目质量问题而不愿意收看电视节目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62%,因生活忙绿而没有时间收看电视节目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9.2%,因个人兴趣而不愿意收看电视节目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17.5%;同时还可发现因屏幕问题而不愿意收看手机电视节目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36.3%,因价格因素而不愿意收看手机电视节目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28.1%,因节目质量问题而不愿意收看手机电视节目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16.7%,因信号问题而不愿意收看手机电视节目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12.7%。这表明,对于传统的有线电视,社会大众更多的关注于节目的质量因素,而对于新型的手机电视,画面的可视效果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另外,对于新兴媒体的收费模式,因网络等新技术环境下资源免费的影响,消费者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付费收看习惯。具体的对比结果可见表2-2: 三、传统媒体的发展策略研究 通过以上的调研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人们的消费习惯开始发生转变,传统媒体在与新兴媒体比较中,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的内容质量、可信度以及易读性方面,明显占据着优势。另外,由于纸质媒体存在的稀缺性,通常情况下,越是稀缺的版面资源,其广告收入越高。因此,在传统媒体发展策略的制定上,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融合新兴媒体互动的多元化、即时性,并结合消费者消费习惯的迁移等特征,寻求在内容和渠道上的创新,以提升传统媒体的竞争力。具体的策略建议如下: 1.媒体的形态应该将传统平媒与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结合起来。传统平媒是由信息的发布方决定信息的内容及形式,其核心价值在于其背后拥有强大的新闻报道团队,能挖掘新闻背后的信息,这不仅是信息,是知识和智慧。因此,传统媒体应在确保传统阵地不失的同时,利用数字技术力求内容及渠道的创新。 以IPAD这个数字出版平台为例,一线平媒纷纷出版IPAD版。如《时代》周刊的IPAD版,《国家地理》杂志的IPAD版。他们充分利用了IPAD的极具视觉优势的功能,对平媒内容组合进行了创新,这种创新给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冲击。同时,平媒内容商和掌握数字技术的渠道商的结合也给内容提供商带去了丰厚的利益。 2.媒体的经营应该将付费化与免费化结合起来。传统媒体的业务模式主要是依靠营运收入及版面收费,与网络环境下免费享受的信息咨询相比,消费者无疑更愿意选择后者;因此,在媒体业务的调整上,传统媒体应大力发展版面收费的模式,并采用DM直投来进行发行,以应对新兴媒体免费模式的冲击。在版面收费模式的制定上,传统媒体应根据自身的定位,来选取是以广告版面的收费为主,还是以内容版面的收费为主;DM直投的发行商,也应根据自身消费者阶层,来选择是在公共场所免费发放,还是选择通过定点直邮或在目的地定点投放的方式去发放。 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业务的部分免费化也不是意味着信息质量的下降,相反应根据现代社会的文化特征,针对自身媒体的受众,传播易于该受众群体接受并认可的“共同生活文化形态理念”。所谓的“共同文化生活形态理念”,不仅涉及到目标受众的性别、年龄及收入等浅层次的社会阶层信息,也应包括其相关的爱好兴趣、价值观念等信息综合形成的地理和信息轮廓;并通过此种“共同文化生活形态理念”的形成,来保持自身受众对媒体的兴趣及忠诚度。 3.媒体的运作应该将职业化与业余化结合起来。传统媒体在信息的采集上主要是依靠职业记者通过专业的设备来完成,而在数字技术环境下,业余人员可以简单地通过数码相机或手机等工具来完成对新闻信息第一手的收集。在信息来源的广度及参与度上,新兴媒体具有更大的优势;因此,在媒体具体的运作上,传统媒体应更多地吸引业余人士作为编外记者,以为其提供第一手的新闻线索,并推动自身向专业的纵深向发展。如传统媒体可设立新闻热线,或者在其网络版中设置上传区域,以为社会大众提供信息传播的平台,同时还将对质量高的信息提供者提供奖励,以激发其参与的兴趣与动机,并最终形成所谓的“肖像部落”。 在此“肖像部落”中,参与信息传播的成员,不限年龄与职业等外在的条件,仅以“有社会正义感与偏爱信息传播”作为肖像特征的最好表征;同时,也通过此种媒体信息来源方式的创新,以引导传统媒体从报道角度到新闻素材、从表达方式到话语形态、从外在形式到内在特征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形成媒体文化的再次整合,以新形成的互动性“平民文化意识”去弥补传统单向性“精英文化意识”的局限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媒体的变革及新媒体的冲击带给社会的影响和改变是巨大的;而传统媒体也正在面临着新一轮的产业重组与整合。所谓的重组是指传媒的信息内容生产,读者定位以及运营模式都要更为准确与合理,并在广告投放上也要采取创新的理念,以保证媒体自身内容的独特性,从而保持差异化竞争优势;所谓的整合是指,传媒的发布方在信息的采集、编辑、传播及接受方式上进行重新的组合与再造,从而引发信息采编内容及方式的全新变化,并保证信息互动中主体的多元化,以最大程度地聚集消费者的参与。 尤其值得注意地是,传统媒体的变革,将会让许多既定的社会传统与管理控制体系需要再次的重新建构,而不能简单地采用传统的管理思想和体制去强制和保护传统媒体的发展,因为这很可能会抑制因新媒体的冲击而带给传统媒体的开放性和创造性,并让传统媒体丧失了一次通过产业的重组整合而完成自我调整过程的市场机会。另外,如何利用资本运营的手段将电子商务、物流信息链以及网络信息平台等新兴的服务内容整合进传统媒体的发展中,也是传统媒体产业面临的新课题,这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女子学院 上海 200042) 看了“数字媒体技术论文文献”的人还看: 1.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论文 2. 数字媒体技术论文(2) 3. 浅谈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论文 4. 电子商务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5. 数字电视技术论文3000字

数字媒体产业是数字资讯时代的核心产业之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随着数字媒体产业的蓬勃发展应运而生。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多媒体艺术中的数字音乐特征

摘要:多媒体艺术中的数字音乐是以数字化的方式进行音乐创作、编辑、储存、传播等一系列过程的音乐。数字音乐不仅具有一般音乐的特点,而且因为数字技术的运用,还具有了技术性、即时性、准确性、拓展性、便捷性等特征。

关键词:多媒体艺术 数字音乐 数字技术

多媒体艺术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构成的,集中了音乐、音效、语音等听觉元素和文字、图形、影象、动画、视讯等视觉元素的多资讯媒体的综合视听艺术形式。多媒体艺术中的数字音乐以数字化的方式进行音乐创作、编辑、储存、传播等一系列过程,是多媒体艺术中听觉元素的重要内容。在多媒体艺术作品中,数字音乐的使用可以有效地营造气氛、揭示主题、拓展想象空间,具有极强的渲染效果,使多媒体艺术作品形象更为生动。多媒体艺术中的数字音乐不仅具备一般音乐中音高、音色、节奏、和声、织体等方面的普遍特征,同时由于数字技术的运用,还把夸张、变形、重构、空间等概念也引入到数字音乐元素中来,使其具有了新的艺术特征,具备了新的音乐内涵。

一、音乐创作的技术性

数字音乐创作是音乐技术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进行数字音乐创作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字装置和 软体的技术操作能力。多媒体艺术中的数字音乐有先进的数字技术做后盾,在专业音乐领域和大众音乐领域中彰显著鲜明的个性。多媒体艺术中的数字音乐利用数字化的技术来完成音乐创作,这样就使一般的音乐进入到了特殊的状态中。它不仅具备一般音乐的普遍特征,而且在表现手法和形式构成上更具有了一些特殊的技术特征。

数字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多媒体艺术中的数字音乐在形式结构上除了一般音乐常见的具象、抽象等形式外,还产生了意象、重构、空间等多种形式。随着多媒体装置和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音乐创作者可以运用装置和技术将自己的艺术思维进行延伸,按照自己的意愿构建和修改自己的音乐作品,多元化地进行艺术创造。在数字音乐的创作与制作过程中,从音乐材料的获取、音乐引数的设定到音乐作品的传播等,都充分体现了多媒体艺术以 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数字技术性特点。

二、音响效果的即时性

音响效果是多媒体艺术中数字音乐的现实呈现方式,音响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数字音乐创作的成败。数字音乐的录入、设定和除错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音响效果具有了超乎想象的即时性。音响效果的即时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指数字音乐创作时,作者在脑海中出现的灵感,可以通过触控电脑键盘或是MIDI键盘直接输入电脑软体,即时就可以听到音乐,同时乐谱也能即时呈现出来,便于作者感受和修改。二是指进行数字音乐创作时,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通过输入乐谱的形式,把视觉资讯转换为听觉资讯,并即时听到音响效果。三是指作者对数字音乐作品进行编辑的时候,可以通过软体功能对音乐的音量、声响、混响等进行设定,通过对音乐引数的设定可以即时得到不同的音响效果,便于作者进行除错。

三、音乐再现的准确性

数字音乐的再现是指将包括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调式、调性、和声、音区、音色、强弱、长短在内的诸多音乐要素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在传统音乐中,音乐要素的再现主要是靠演唱者和演奏者根据乐谱和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进行二度创作来实现的。由于个别差异性和不确定性,音乐作品的本意通常很难按照作者的意图进行准确演绎。而在多媒体艺术作品中,数字音乐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则和习惯组合为一个整体,并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将音乐各要素进行准确再现,正确地表达音乐创作者的意图,与其他多媒体元素一起,共同体现多媒体艺术作品的思想内容并绽放独特的艺术魅力。

旋律是塑造音乐形象最主要的手段。旋律中出现的一些装饰音、变化音和表情记号等常用记号是经常容易被忽视的,而这些音乐元素恰恰是作者音乐意图的特点所在。数字技术的 机械性,使数字音乐常用记号以及节奏、节拍等方面具有了近乎完美的准确性。同时,音乐作品的快慢和强弱变化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只有按照规定的速度和力度再现音乐,才能准确地表达出作品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数字音乐中数字技术的运用,使音乐创作中速度和力度的计量单位能精确到很小的位数,并可即时进行调整,一般音乐达不到的效果由于数字技术的运用,使音乐创作者的意图得到了准确的表达。

四、音乐元素的拓展性

数字音乐和一般音乐一样,包括音色和音区等元素。音色是不同人声、乐器及组合在音响上的特点,通过音色的对比和变化,可以丰富和加强音乐的表现力。音区体现了音调的高低范围,不同音区的音在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时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功能。传统音乐创作时,要考虑到演唱者和演奏者自身嗓音条件和演奏水平,因此音区和音色的选择会有所受限。而在多媒体艺术数字音乐创作中,由于数字技术的运用,在音区的拓展、音色的选择、速度的表现上,使一些依靠人的演奏和演唱不可能实现的音乐变成了可能,音区和音色的表现不再是问题。数字音乐制作还可以利用音色包括技术对发音体的引数,通过拉伸、逆行、回圈技术、混响、延时、调频、调幅、均衡、放大、缩小等技术手段进行调整,使其在音质、相位、空间布局等方面有所改变,创作出具有原创性音色的音乐,使多媒体作品中数字音乐元素得到了广泛的拓展。

五、音乐制作的便捷性

数字音乐制作是指运用数字化的手段进行音乐创作和编辑,数字技术的运用使数字音乐制作具备了很强的便捷性。采用数字化的手段进行音乐制作使会操作电脑的人能够实现 写作音乐的梦想。各种数字音乐软体的开发,介面越来越人性化,操作越来越简单化,传播也越来越普及化。不同的调式、调性使音乐 语言具有了鲜明的风格特点。在数字音乐制作时,只要作品创作初期设定好作品的调式调性,音乐创作过程中的各种素材和回圈即自动跟随作品的调式调性,使音乐风格得到了统一。而和声这类专业性很强的音乐专业知识,运用数字技术后,作者只需轻点滑鼠,电脑就能快速帮助完成,使原创音乐的实现具备了可能。

多媒体艺术作品中的数字音乐制作,包含了动漫作品以及一些娱乐节目、广告作品经常要使用的音乐。这些多媒体艺术作品中的音乐经常是将素材库里的音乐素材运用数字技术进行简单剪辑后使用,或者使用数字音乐软体自带的一些音乐回圈进行组合编辑,从而合成新的原创性音乐。数字音乐制作的便捷为多媒体艺术作品视听效果的结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目前,多媒体艺术已经被广泛地 应用于 社会各个方面,多媒体艺术中数字音乐的技术性、即时性、准确性、拓展性、便捷性也逐渐地被人们所认识。我们要对多媒体艺术中的数字音乐进一步深入研究,使多媒体艺术作品在视听结合上实现更为完美的声色合一。

参考文献:

[1]邵建平.科技与艺术的和谐“乐章”——论数字媒体产业背景下的“数字音乐”[J].艺术百家,2007***4***.

[2]宋显彪.数字音乐文献资讯的获取[J].音乐探索,2002***3***.

[3]丁龙. 网路 环境下的多媒体艺术[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2***.

>>>下页带来更多的

数字媒体设计期刊投稿

数字媒体产业是数字资讯时代的核心产业之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随着数字媒体产业的蓬勃发展应运而生。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多媒体艺术中的数字音乐特征

摘要:多媒体艺术中的数字音乐是以数字化的方式进行音乐创作、编辑、储存、传播等一系列过程的音乐。数字音乐不仅具有一般音乐的特点,而且因为数字技术的运用,还具有了技术性、即时性、准确性、拓展性、便捷性等特征。

关键词:多媒体艺术 数字音乐 数字技术

多媒体艺术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构成的,集中了音乐、音效、语音等听觉元素和文字、图形、影象、动画、视讯等视觉元素的多资讯媒体的综合视听艺术形式。多媒体艺术中的数字音乐以数字化的方式进行音乐创作、编辑、储存、传播等一系列过程,是多媒体艺术中听觉元素的重要内容。在多媒体艺术作品中,数字音乐的使用可以有效地营造气氛、揭示主题、拓展想象空间,具有极强的渲染效果,使多媒体艺术作品形象更为生动。多媒体艺术中的数字音乐不仅具备一般音乐中音高、音色、节奏、和声、织体等方面的普遍特征,同时由于数字技术的运用,还把夸张、变形、重构、空间等概念也引入到数字音乐元素中来,使其具有了新的艺术特征,具备了新的音乐内涵。

一、音乐创作的技术性

数字音乐创作是音乐技术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进行数字音乐创作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字装置和 软体的技术操作能力。多媒体艺术中的数字音乐有先进的数字技术做后盾,在专业音乐领域和大众音乐领域中彰显著鲜明的个性。多媒体艺术中的数字音乐利用数字化的技术来完成音乐创作,这样就使一般的音乐进入到了特殊的状态中。它不仅具备一般音乐的普遍特征,而且在表现手法和形式构成上更具有了一些特殊的技术特征。

数字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多媒体艺术中的数字音乐在形式结构上除了一般音乐常见的具象、抽象等形式外,还产生了意象、重构、空间等多种形式。随着多媒体装置和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音乐创作者可以运用装置和技术将自己的艺术思维进行延伸,按照自己的意愿构建和修改自己的音乐作品,多元化地进行艺术创造。在数字音乐的创作与制作过程中,从音乐材料的获取、音乐引数的设定到音乐作品的传播等,都充分体现了多媒体艺术以 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数字技术性特点。

二、音响效果的即时性

音响效果是多媒体艺术中数字音乐的现实呈现方式,音响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数字音乐创作的成败。数字音乐的录入、设定和除错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音响效果具有了超乎想象的即时性。音响效果的即时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指数字音乐创作时,作者在脑海中出现的灵感,可以通过触控电脑键盘或是MIDI键盘直接输入电脑软体,即时就可以听到音乐,同时乐谱也能即时呈现出来,便于作者感受和修改。二是指进行数字音乐创作时,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通过输入乐谱的形式,把视觉资讯转换为听觉资讯,并即时听到音响效果。三是指作者对数字音乐作品进行编辑的时候,可以通过软体功能对音乐的音量、声响、混响等进行设定,通过对音乐引数的设定可以即时得到不同的音响效果,便于作者进行除错。

三、音乐再现的准确性

数字音乐的再现是指将包括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调式、调性、和声、音区、音色、强弱、长短在内的诸多音乐要素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在传统音乐中,音乐要素的再现主要是靠演唱者和演奏者根据乐谱和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进行二度创作来实现的。由于个别差异性和不确定性,音乐作品的本意通常很难按照作者的意图进行准确演绎。而在多媒体艺术作品中,数字音乐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则和习惯组合为一个整体,并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将音乐各要素进行准确再现,正确地表达音乐创作者的意图,与其他多媒体元素一起,共同体现多媒体艺术作品的思想内容并绽放独特的艺术魅力。

旋律是塑造音乐形象最主要的手段。旋律中出现的一些装饰音、变化音和表情记号等常用记号是经常容易被忽视的,而这些音乐元素恰恰是作者音乐意图的特点所在。数字技术的 机械性,使数字音乐常用记号以及节奏、节拍等方面具有了近乎完美的准确性。同时,音乐作品的快慢和强弱变化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只有按照规定的速度和力度再现音乐,才能准确地表达出作品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数字音乐中数字技术的运用,使音乐创作中速度和力度的计量单位能精确到很小的位数,并可即时进行调整,一般音乐达不到的效果由于数字技术的运用,使音乐创作者的意图得到了准确的表达。

四、音乐元素的拓展性

数字音乐和一般音乐一样,包括音色和音区等元素。音色是不同人声、乐器及组合在音响上的特点,通过音色的对比和变化,可以丰富和加强音乐的表现力。音区体现了音调的高低范围,不同音区的音在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时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功能。传统音乐创作时,要考虑到演唱者和演奏者自身嗓音条件和演奏水平,因此音区和音色的选择会有所受限。而在多媒体艺术数字音乐创作中,由于数字技术的运用,在音区的拓展、音色的选择、速度的表现上,使一些依靠人的演奏和演唱不可能实现的音乐变成了可能,音区和音色的表现不再是问题。数字音乐制作还可以利用音色包括技术对发音体的引数,通过拉伸、逆行、回圈技术、混响、延时、调频、调幅、均衡、放大、缩小等技术手段进行调整,使其在音质、相位、空间布局等方面有所改变,创作出具有原创性音色的音乐,使多媒体作品中数字音乐元素得到了广泛的拓展。

五、音乐制作的便捷性

数字音乐制作是指运用数字化的手段进行音乐创作和编辑,数字技术的运用使数字音乐制作具备了很强的便捷性。采用数字化的手段进行音乐制作使会操作电脑的人能够实现 写作音乐的梦想。各种数字音乐软体的开发,介面越来越人性化,操作越来越简单化,传播也越来越普及化。不同的调式、调性使音乐 语言具有了鲜明的风格特点。在数字音乐制作时,只要作品创作初期设定好作品的调式调性,音乐创作过程中的各种素材和回圈即自动跟随作品的调式调性,使音乐风格得到了统一。而和声这类专业性很强的音乐专业知识,运用数字技术后,作者只需轻点滑鼠,电脑就能快速帮助完成,使原创音乐的实现具备了可能。

多媒体艺术作品中的数字音乐制作,包含了动漫作品以及一些娱乐节目、广告作品经常要使用的音乐。这些多媒体艺术作品中的音乐经常是将素材库里的音乐素材运用数字技术进行简单剪辑后使用,或者使用数字音乐软体自带的一些音乐回圈进行组合编辑,从而合成新的原创性音乐。数字音乐制作的便捷为多媒体艺术作品视听效果的结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目前,多媒体艺术已经被广泛地 应用于 社会各个方面,多媒体艺术中数字音乐的技术性、即时性、准确性、拓展性、便捷性也逐渐地被人们所认识。我们要对多媒体艺术中的数字音乐进一步深入研究,使多媒体艺术作品在视听结合上实现更为完美的声色合一。

参考文献:

[1]邵建平.科技与艺术的和谐“乐章”——论数字媒体产业背景下的“数字音乐”[J].艺术百家,2007***4***.

[2]宋显彪.数字音乐文献资讯的获取[J].音乐探索,2002***3***.

[3]丁龙. 网路 环境下的多媒体艺术[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2***.

>>>下页带来更多的

一、《萌芽》简介: 《萌芽》杂志创刊于1956年7月,是中国第一本青年原创文学刊物,至今已走过了50多年的辉煌历程。目前《萌芽》发行量已达50万份,是对中国青年深具影响力的一本原创文学杂志。1999年,萌芽联合13所著名高校合办中国权威作文大赛—新概念作文大赛。大赛发掘出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80后文化偶像,《萌芽》因而被誉为“80后偶像摇篮”。二、投稿要求:对于不同体裁的稿件,萌芽有不同的要求:1、小说字数要求:10000字左右内容要求:反映青年人的生活风貌。爱情,校园,社会,成长等。有青春气息,有完整故事架构,有清晰情节走向,人物个性饱满,情怀诚恳真挚,文字流畅好读。2、散文字数要求:5000字以内内容要求:叙事、抒情或者议论,3、非虚构作品(也即“真实”作品)字数要求:3000至10000字内容要求:强调从主题到细节的“真实性”,不可虚构、拼凑、杜撰。稿件涵盖报告文学、长篇通讯等。“非虚构”作品既可全景式描述,也可小角度开掘,校园内外、青春百态,题材无边界。文字生动、畅达、平实、有表现力。4、长篇小说内容要求:语言流畅,故事情节紧凑,人物形象丰满,题材以都市、校园为主(类型小说可适当放宽)。另要求,来稿须附故事梗概。5、插图内容要求:绘画、摄影作品投稿邮箱:。要求邮件主题一栏标明“插图”。三、《萌芽》杂志社向投稿者要约如下:1.投稿稿件自发出之日(以邮戳和电子邮件发送日为准)起,三月内未收到本杂志采用通知,可转投其他媒体。2.凡在本刊发表的作品,本刊享有专有出版权与转载权。包括但不限于:传统媒体、出版物,数字媒体、数字出版物,网络平台等各种媒介载体。任何人如需转载、摘编本刊已发表的作品,均须同时获得本刊授权。3.投稿者若抄袭、模仿他人作品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或者稿件内容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人格权的,由投稿者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自负文责。4.本刊一律不退稿,请自留底稿。切勿一稿二投。稿件发表后,本刊即寄样刊和稿酬。5.凡在本刊发表的作品,视为投稿者已经授权本刊通过各种媒介结集出版或发表,本刊享有相应的汇编权。投稿者的作品由本刊汇编成书出版后,将按照著作权法规定的汇编作品稿酬标准一次性支付稿费。6.凡在本刊发表的作品,视为投稿者已经授权本刊数字出版权和发表权,本刊支付的稿费已包括上述使用方式的稿费。7.凡向本刊投稿者,除附有书面特别声明外,均视为投稿者承诺本刊上述各项要约。

非黄非暴力,内容积极向上!字数怎么也要5000以上!还有,这是一本青春文学杂志!

投稿方式1、纸质投稿:上海市巨鹿路675号《萌芽》杂志社,邮编200040。请在信封上标明稿件类别(小说、散文、非虚构、连载、诗歌等)2、电子投稿: 。邮件主题栏标明稿件类别(小说、散文、非虚构、连载、诗歌等)《萌芽》杂志向投稿者要约如下:1.投稿稿件自发出之日(以邮戳或电子邮件发送日为准)起,三月内未收到本杂志采用通知的,可转投其他媒体。2.投稿者若有抄袭、模仿他人作品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行为的,或稿件内容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人格权的,由投稿者自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文责自负。3.本刊一律不退稿,请自留底稿,切勿一稿多投。稿件发表后,本刊即向作者寄出样刊和稿酬。4.凡在本刊发表的作品,本刊享有出版权与转载权。包括但不限于:传统媒体、出版物、数字媒体、数字出版物、网络平台等各种媒介载体。作者本人若要用于自媒体发布的,须在作品发表在本刊三个月后。任何人如需转载、摘编本刊已发表的作品,均须同时获得本刊书面授权。5. 投稿者的作品由本刊汇编成书出版后,将按照著作权法规定的汇编作品稿酬标准一次性支付稿费。6.投稿者的作品用于数字媒体、数字出版物、网络平台发表的,本刊支付的稿费已包含上述使用方式的稿费。7.凡向本刊投稿者,除附有书面特别声明外,均视为投稿者接受上述要约。参加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请留意近期《萌芽》杂志赛事启事和报名表,赛事咨询新浪微博 @萌芽 。《萌芽》杂志每月9元,除各地零售,邮局订阅,邮发代号4-4;《萌芽》编辑部邮购 电话:(周一至周五,10点-16点);公众号微店—萌芽小铺 。

数字媒体艺术学术期刊投稿

常有人问:你发表了文章,你否在该杂志社有关系。我肯定地说:“我不认识杂志社的人,只要你的文章质量高,一定有地方发表”。又有说,我的文章投出去怎么就没有发表,有多种原因:你的文章质量不高;虽然质量高但投错了地方,不信你将一篇研究中学化学教学的论文投到《有机化学杂志》看结果如何,这就是投错了地方。下面结合笔者自己的体会,谈谈怎样提高投稿的命中率。 大多数报刊杂志都有相对稳定的作者群和稿源,要在激烈的用稿竞争中获胜,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使自己的作品尽可能变成铅字,让你的研究成果为更多的人认可和受益,也让大家与你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投稿时须注意以下5个问题: 1.投稿要对路 每种报刊杂志都有自己特定的办报(刊)方针和宗旨,有自己的读者对象,投稿前必须先对此进行了解,搞清它的发行出版周期是双月刊、季刊、月刊还是半月刊、周刊,如果是报纸的话,是日报、周二报、周报还是半月报、月报,接下来要了解各种报刊都开设了哪些栏目,各栏目都发表些什么样的文章,可能的话还应该了解一下报刊的办刊历史,看看近年都发表过什么样的文章,对照一下你研究的问题以及撰写的论文原来有没有人研究过写过,研究现状如何,原来发表过的此类文章是从哪些角度写的,你的文章有无创新发展。此外,还应对报刊的发稿动态和走向以及下一步热点稿件是哪一类进行研究,最后看看你撰写的文章适合于哪些报刊的哪些栏目,投寄时最好在信封上注明栏目名称,以便于编辑人员及时准确地处理稿件。要做到这一点,平时对有关报刊必须多看、多翻阅, 至少对近期目录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投稿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致于把中学化学教学方面的稿件寄给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报刊。 例如:中学化学教学研究的权威杂志——《化学教育》是中国化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月刊。经常在每年第一期刊登《化学教育》栏目简介,《化学教育》征稿简则。如果要向这家杂志投稿,就必须仔细研究这两篇文章。其它几家杂志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化学等也会对其读者对象、投稿要求、杂志栏目等方面进行介绍。 2.注意把握时机 教研论文按时效性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时效性强,与教学进度配合(例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的新教材教学参考,各种同步练习等),另一类时效性不强,与教学进度无关。后者什么时候投稿都行, 而前者必须掌握一定的提前量,到底提前多长时间投稿,一般报刊都会通过报刊启示提醒读者和作者。正常情况下,如果报刊没有规定,与教学进度配合的稿件,双月刊、月刊应提前4—6个月。总的说来,新闻类稿件越及时越好,报刊发行周期越短,提前量相应要小些。投稿最忌讳“马后炮”,一般不是很出色的稿子,“马后炮”是很难发表的,比如:与下学期一开学要学的内容有关的稿件, 一般在上学期期末最迟在假期当中就要发,这样才能给教师备课提供借鉴和参考,如果你等到教完这部分内容后再写出来投出去,那就成了“马后炮”,这类稿件不是极有价值一般不会保留到第二年再发。这便产生了矛盾,因为大多数与教学进度有关的稿件都是在教学后发现了问题才研究撰写出来的,而此时已经错过了投稿时机。怎么办?笔者的经验是可以先写出来慢慢加工仔细斟酌,到第二年合适的时候再投出去,这样经过冷加工后,稿件会更成熟。有些报刊采用期长达几个月甚至半年,即使只有一个月,由于不能一稿多投,等到收到答复,再投给其它报刊也已错过了时机。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上述办法,只是最好有个发稿记录,记下何时发给谁?结果如何?再投稿时心中有数。 3.注意格式要规范 如果稿件是手写的,要注意书写认真规范,整洁清楚,无错别字,标点符号准确无误,而且必须使用方格稿纸誊清,注明每页字数。如果是打印稿,还应注意字不可太小,一般正文部分以三号字或小三号字为宜,页脚须注明页数与字数,便于编辑排版时参考。一般报刊编辑部都不收复写稿和复印稿。不少报刊编辑部对稿件格式都有详细而明确的要求,投稿前要认真研究。正规论文的格式应该是标题、标题之下是通讯地址、通讯地址之后是加小括号的邮政编码,然后空格后是作者姓名。较长的论文在正文之前应有200—300字的“摘要”,和不超过5个的关键词,以便于编辑阅稿时节约时间,了解要点,通常正文之后还应注明“引文出处”或“备注”以及主要参考书目,参考书目要写清书名、出版社名、版本、编著者等。如果是第一次投稿,最好文后加“作者简介”,以方便编辑了解情况,建立作者档案,同时这也是自我推销的需要。当然,简介必须实事求是,不可海吹,因为稿件最后能否采用,不是看你的简介来决定,关键还是稿件的质量,提高命中率的根本还在于稿件质量。 4.适当控制字数 不同的刊物,对论文字数的要求不同,而且差别很大,有的喜欢长篇大论,有的喜欢短小精悍,投稿时应对各刊物发表的文章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出一些规律,这样投稿才有针对性。一般说来,寄给报刊发表的文章,应尽量短些,选题最好小一点,内容实用些,可操作一些,让别人看了能受到启发教育或拿过来就可以用;而参加评选的论文,理论性应强些,选题可稍大点,字数亦应适当多一些,这样才能将问题说清说透。通常组织论文评选的部门下通知或发启示时,对论文选题、格式、字数都有明确要求,撰写时应充分注意,如果没有要求,笔者以为参加评选的论文字数以3000- 5000字为宜,一般不要少于3000字,也不要多于7000字,根据选题只要论述清楚了就行,不必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字数多少上。就发表的文章来看,字数多少的差别亦很大,这主要与选题性质、报刊容量、些读者对象等因素有关,一般理论性较强的选题可稍长些,应用性较强的选题应短些,投给杂志的稿件可稍长些,而投给报纸的稿件应尽量短些,面向教师及研究工作者的论文可稍长些,面向学生的作品应尽量短些,选题较大的、学术性强的论文可稍长些,选题很小、学术性不强的、普及性的作品应尽量短些。这里的“稍长”或“稍短”是相对而言,没有严格规定,在笔者看来,“稍长”一些的文章可掌握在 3000-5000字之间,当然,如果1500-2000字能解决问题则最好;“ 稍短”一的文章以不超过2000字为宜,如果500-1000字顶多1500 字能说清问题则最好。不论哪类文章,在控制字数的同时应十分注意文章的科学性和可读性。所谓科学性是指文章的观点不能出错,引用的论据资料应准确无误,论证过程应经得住推敲;所谓可读性主要是指文字表述要让人喜闻乐读,一看题目就想看内容,一看内容就让人爱不释手,非一口气读完不可,当然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时间磨炼,文字功底是练出来的。 例如:《化学教育》的“化学与社会”栏目字数应在5000字以内,“复习指导”字数应在3000字内,“调查报告”字数在3000字内,“实验教学与教具研制”字数在500—2000。 5.讲究投稿策略 刚开始投稿的人,将稿子投出后总希望尽快得到编辑部的回音。事实上,由于编辑部每天要处理的稿件无以数计,所以,不少刊物收到稿件后常常连收稿通知都懒得发,这挫伤了不少作者的积极性,甚至有人从此不再写稿。还有个别刊物大量地照顾“关系稿件”,眼睛只盯住几个“名人”,结果使很多新人退避三舍。但应该承认,任何刊物都会考虑自己的信誉,真正有生命力的刊物在用稿上一定会坚持认稿不认人的原则,只要稿件对路时机合适,质量属于上乘之作,任何编辑部都没有舍优求次的道理。基于这种考虑,从撰稿者角度出发,笔者以为,投稿时应注意以下策略:一是持之以恒,管寄不管发,即经常投稿,投出后就不要再去想它,不要指望它一定能发表,压低期望值,用不用让编辑部去考虑,事实上你想也没有用;二是猛打猛冲,以多取胜,越不发越寄,时间长了,编辑就会有印象,特别是一些稿源充足级别较高的刊物,很可能你寄的稿子连仔细看都未来得及就提出了处理意见,“屡投屡退,屡退屡投”就可能感动上帝,如果你写的稿件确有水平,不用说,只仔细看一次就可能改变你的命运,甚至连你以前投的稿子都会引起编辑的注意; 三是认准的路走到底,只要你感到你的稿件确有价值,就可以反复投,也可以转投其它同类刊物,相信是金子就一定有被人发现认可的时候;四是由低到高,循序渐进,一般来说,刊物的级别越低,发行范围越小,稿源越不足,同样质量的稿件投给这样的刊物就可能增加命中的机会,刚开始写稿打知名度的新人尤其应注意这一点,梦想一鸣惊人一口吃成个胖子是不现实的;五是趁热打铁,即收到刊物的采用通知后马上再寄,趁编辑部对你的稿子还有印象,继续开拓。六是注意对准档次,即投稿时注意稿件的质量与刊物的级别影响对应一致,这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原来发表过文章有一定知名度的作者,可以“好稿子”对“高级别”刊物,这样可以扩大影响、创牌子、打名声,提高知名度,当然作品一定是“ 拳头产品”,如刊物多次发表过你的稿子属于“熟门熟路”,可采取中档稿子对高级刊物的策略;第二种情况是原来未发表过文章,没有什么名气,门路不熟,属于淌路子的作者,可采用“田忌赛马”的办法,以好对中、以中对低,如此可取得“三局二胜”的效果。 最后说一下“一稿多投”。各刊物都有自己的规定,都反对“ 一稿多投”,都要求过了采用期之后再改投它刊。但是很多稿子时效性很强,特别是配合教学进度的稿件常常是“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在这种情况下,有两个办法:一是按规定办,过期改投或留待明年再投,二是采取变相的“一稿多投”,变通的办法就是作好投稿记录,收到采用通知后立即通知其它刊物,不要再发。一般说来,知名度不大、刚开始写稿的作者,特别是质量一般的稿件,即使一稿多投,也很少会出现几家刊物同时采用的情况。从这个角度出发,从维护作者权益的角度出发,笔者赞成第二种办法,各报刊杂志编辑部似亦不应反对这种办法。要说责任的话,作者写稿很不容易,你不用又不及时通知作者,耽误了用稿时机,这个责任编辑部应该负,不知笔者的看法是否正确。 从事文学刊物编辑工作十五余年,对作者不规范的投稿感触颇深,现将投稿应该注意的事项告诉广大作者,以便提高投稿命中率。 一、 稿件首先要书写整齐,字迹不要潦草,稿纸要用方格纸。不少作者在这一方面不太注意,抄写得乱七八糟,字迹潦草。更有甚者,随便将一首诗抄在烟盒上或写在用过的稿纸背面。有些作者虽然用稿纸抄写但未用方格稿纸等等。对于这一类来稿,编辑一般都不会认真去阅读。一是阅读起来太费劲。二是编辑感觉到作者创作不严谨,投来的稿件质量肯定好不到那里去。三是不用方格稿纸抄写,若稿件刊用修改起来也不方便,算行距,字数也不好计算。 二、 投稿时作者要谦虚。不少作者投稿时总爱附言。作者附言可以说五花八门。附言适当地介绍一下自己未尝不可,但要言简意赅,谦虚有礼。记得我刚参加工作在一家市级文学刊物作编辑工作时看到过不少类似的附言:我是某协会会员,某华人文学联谊会会员``````在全国各地文学大赛中多次获奖,可以说我是有一定影响的作家、诗人。今寄诗作几首,在你们这类市级刊物上发表应该是绰绰有余吧``````。诚想,有哪一位编辑愿发这种骄傲自大的作者稿件。你既然这么高的水平,既然眼中没市级刊物,何以给市级刊物投稿呢!当时,我还年轻,耐着性子看完诗作,其实所谓的诗作连上县级刊物的水平都达不到,纯粹是作者自吹自擂罢了。再者作者往往不了解自己的创作水平,总认为自己的稿件水平高,真应了那句“孩子是自己的好”的谚语,来稿时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稿件,甚至讲已得到了某主编的肯定或得到了某位作家的赏识。其实,稿件的好与坏,编辑阅完便知,作者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往往适得其反。因此,投稿时作者一定要谦虚,不要过高地宣传自己。 三、投稿要有的放矢。目前,国内报刊林立,据不完全统计,文学报刊在国内有一千余家,再加上各类报纸的文学副刊,那就数不胜数。经常有作者埋怨自己的稿件得不到编辑的赏识,除了质量外,不外乎是作者没找对投稿的报刊。其实,每一家报刊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用稿的标准,不能写完稿不加选择就投,那肯定是不容易投中。一般来讲,报纸副刊发表的文章都要比纯文学刊物发表的作品水平低,而且报纸副刊发表的文学作品一般都要配合本时期报纸宣传主题,也可以说是应景之作。如果是这种稿件,一般不易在纯文学刊物发表。当然,也有一些大报副刊发表的文学作品水平并不低,这要看是什么报了。文学刊物一般分为市级、省级、中央级。通常来讲,级别的不同,所选稿件质量就不同,比如说《小说月报》、《小说选刊》可以说选载的都是小说精萃,一般作者的作品不易被选中。如何让自己的稿件提高命中率,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创作水平,根据自己的创作水平向相应的报刊投稿,这样就容易投中。 四、 稿件最好不要寄给某一位编辑。作编辑久了,认识的文友也就多了。因此,编辑的私人信件或寄给编辑的稿件就多了,案头上压满了来信、来稿,处理都处理不完。编辑部都有专门的收发人员,来稿及时登记,及时分发,一般都不会积压,反而寄给某一位编辑的稿件常常会积压,得不到及时处理。 五、 稿件要自留底稿,便于一稿多投。现在所有报刊都不退稿,一是工作量大;二是支付不起大量的邮费。一般来讲二个月(有约定的除外)内未见采用通知可另投它刊。稿件还是要多投几家报刊(同一时间不要一稿两投),说不定被哪一家报刊选上了。未发表不一定就是水平低,关键是要有的放矢的投稿。 六、给报纸副刊投稿切忌投长稿。众所周知,报纸副刊的容量极其有限,稿件字数太多,版面无法容纳,编辑修改起来费时费脑,在这种情况下,编辑一般都会选择其它稿件,稿件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七、 寄稿时要在稿末写清固定地址、邮编、姓名,以便编辑联系。不要认为这是一件小事,有不少作者往往忘了在稿末写地址,使编辑无法与作者取得联系。 推荐几个每稿必复的好编辑和E-mail 来源:中国投稿在线 2005-10-9 15:15:00 《京华时报》家长里短.生活幽默 张莉丽 家长里短 (华小克) 家庭之友 解新锋(辛雨) 《家庭科技》 《家家乐》杂志社编辑葛颂 《家家乐》杂志上半月编辑吴桐 《今日文摘》杂志 警探 副刊 《江南视野》 《家庭》张佩玲 家庭保健报副刊 金莲花 江苏法制报 副刊 《金陵晚报》副刊朱晖先生 《今晚报》副刊 张晓明 今晚报特稿部穆娴静编辑 今晚报副刊部霍春光编辑 《解放军报》副刊 《江淮晨报》综艺.娱乐 陈晓敏 金沙江文艺 《今古传奇.故事版》郑鸣 今古武侠 今日早报 镜报副刊 检察日报 《检察风云》杂志社 蔡鹰扬 《健康博览》 李开 《健康之友》赵聪慧 家庭教育导报 家庭教育 教育信息报副刊 教育时报副刊 教育导报 副刊 教学月刊(中学文科) 教师之友 女报时尚. 王相明编辑(海兰察)飞快的回复,提出中肯意见 女报纪实. 肖海生编辑 不论用否,都会很快回复 言情时代. 黄花菜编辑 好就一个字 爱人. 田华编辑( 悠然) 2周内必有回复 女士》的晓洁 每稿必复

一、投稿方式 投稿方式有两种,一种为传统邮寄投稿方式;另一种为网上投稿方式。一般来说,每个刊物对于手写稿、打印稿、磁盘稿或网上投稿都没有具体要求,只要内容好他们都会考虑刊登,当然了,在同等情况下,网上投稿采用的可能性更大。因为这样可以加快编辑的处理速度,还可减少咱文章出差错的机会。如果程序是关于数据库的,请别忘了同时将有关数据库发去,至少是库结构文件,以利于众编们调试您的程序。另外,手写稿您可一定誊写清楚,不容易辨别字母、数字等,您可以在边上用另色笔注明嘛!如“0”与“o”、“1”与“l”等。 二、投往何处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各种媒体提供了广大发展空间,也为各为撰稿人投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如何选择刊物来投稿呢?首先确定你投稿的目的,如果只是为了上报发表,那么把稿件投到那些所谓小报小刊的效果要好的多;如果你是为了稿费,那么把稿件投到大报大刊,但相对的,采用率却非常低,因为投稿的较多,但只要用了,稿费是不会少的,并且知名度会随着你的文章发表多少相应增加,说不定哪一天编辑会找上门来,约你写稿。 除了传统媒体的选择,目前一些大的站点也开始接收投稿及付给作者稿费了。比如电脑报站点、ChinaByte站点、中华网站点、所有网站点等等。对于投稿给站点优势在于采用较快,稿费较高。对于初学者是个好选择。 三、刊登查询 一般来说,对于网上投稿,回复都是比较快的,是否采用最少一两天就能知道,而最多也就个把星期,也有部分刊物回复比较迟甚至不回复,对于这些刊物,实际上这也是对作者不负责任,你可以根据媒体确定时效期来是否他投,在超过这个期限后可以另作处理。我想你可以先投回复比较快的,他们不用稿件你再投向对作者不怎么负责任的刊物。投稿后你可以去留意你所投的刊物,一些已上网的刊物可以很快查到你的稿件是否刊登。 对于投稿一定要保存好原始邮件,这是以后出现投稿问题的解决依据。比如你投给了一个媒体,过了时效期,也没有收到采用通知,这时你又转投了另一家并采用,但前一家媒体却又采用了,这时侯不明的读者及编辑会认为你一稿多投,那么你保存的原始邮件就是证据了,证明了你是过了时效期才另投其它媒体的。 四、网上投稿注意事项 凡通过E-Mail向电脑报投稿的作者,要在主题中注明稿件名称,具体投到哪一版,哪位编辑收。稿件可用纯文本格式和word格式,图片可用jpg和gif格式。投给不同编辑的文章要分别寄出,正文中要注明自己的真实姓名、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

大学学数字谜谜底,艺术很烧钱吗?相对别的专业来说,肯定相对来说也比较烧钱的呀,因为来说的话,媒体艺术的话,他跟艺术有关的这个项目他是比较多的你要学习的东西比较多所以花钱比较多

通常学费不会低,基本上也是上万一年的,一些艺术类或私立的学校,两万多一年的学费也是有的。

不仅如此,还需要配备学习的材料,好比说高配相机、电脑、数绘板,这一套配齐下来至少也要花个好几万,可以说是很烧钱了。

例如:中国戏曲学院专业: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动画、绘画、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学费:8000-10000不等。

一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学科,集中体现了“科学、艺术和人文”的理念。这一术语中的数字反映其科技基础,媒体强调其立足于传媒行业,艺术则明确其所针对的是艺术作品创作和数字产品的艺术设计等应用领域。

该领域属于交叉学科领域,涉及交互设计、影像设计、计算机语言、计算机图形学、信息与通信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军校中最有名的是国防科技大学这个大学毕业生的出路也是最好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军校甚至还有专科的院校。不过能够报考的考生不多其一的身体素质达不到,其二是学习成绩达不到。

数字媒体艺术核心论文发表

数字媒体产业是数字资讯时代的核心产业之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随着数字媒体产业的蓬勃发展应运而生。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多媒体艺术中的数字音乐特征

摘要:多媒体艺术中的数字音乐是以数字化的方式进行音乐创作、编辑、储存、传播等一系列过程的音乐。数字音乐不仅具有一般音乐的特点,而且因为数字技术的运用,还具有了技术性、即时性、准确性、拓展性、便捷性等特征。

关键词:多媒体艺术 数字音乐 数字技术

多媒体艺术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构成的,集中了音乐、音效、语音等听觉元素和文字、图形、影象、动画、视讯等视觉元素的多资讯媒体的综合视听艺术形式。多媒体艺术中的数字音乐以数字化的方式进行音乐创作、编辑、储存、传播等一系列过程,是多媒体艺术中听觉元素的重要内容。在多媒体艺术作品中,数字音乐的使用可以有效地营造气氛、揭示主题、拓展想象空间,具有极强的渲染效果,使多媒体艺术作品形象更为生动。多媒体艺术中的数字音乐不仅具备一般音乐中音高、音色、节奏、和声、织体等方面的普遍特征,同时由于数字技术的运用,还把夸张、变形、重构、空间等概念也引入到数字音乐元素中来,使其具有了新的艺术特征,具备了新的音乐内涵。

一、音乐创作的技术性

数字音乐创作是音乐技术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进行数字音乐创作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字装置和 软体的技术操作能力。多媒体艺术中的数字音乐有先进的数字技术做后盾,在专业音乐领域和大众音乐领域中彰显著鲜明的个性。多媒体艺术中的数字音乐利用数字化的技术来完成音乐创作,这样就使一般的音乐进入到了特殊的状态中。它不仅具备一般音乐的普遍特征,而且在表现手法和形式构成上更具有了一些特殊的技术特征。

数字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多媒体艺术中的数字音乐在形式结构上除了一般音乐常见的具象、抽象等形式外,还产生了意象、重构、空间等多种形式。随着多媒体装置和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音乐创作者可以运用装置和技术将自己的艺术思维进行延伸,按照自己的意愿构建和修改自己的音乐作品,多元化地进行艺术创造。在数字音乐的创作与制作过程中,从音乐材料的获取、音乐引数的设定到音乐作品的传播等,都充分体现了多媒体艺术以 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数字技术性特点。

二、音响效果的即时性

音响效果是多媒体艺术中数字音乐的现实呈现方式,音响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数字音乐创作的成败。数字音乐的录入、设定和除错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音响效果具有了超乎想象的即时性。音响效果的即时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指数字音乐创作时,作者在脑海中出现的灵感,可以通过触控电脑键盘或是MIDI键盘直接输入电脑软体,即时就可以听到音乐,同时乐谱也能即时呈现出来,便于作者感受和修改。二是指进行数字音乐创作时,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通过输入乐谱的形式,把视觉资讯转换为听觉资讯,并即时听到音响效果。三是指作者对数字音乐作品进行编辑的时候,可以通过软体功能对音乐的音量、声响、混响等进行设定,通过对音乐引数的设定可以即时得到不同的音响效果,便于作者进行除错。

三、音乐再现的准确性

数字音乐的再现是指将包括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调式、调性、和声、音区、音色、强弱、长短在内的诸多音乐要素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在传统音乐中,音乐要素的再现主要是靠演唱者和演奏者根据乐谱和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进行二度创作来实现的。由于个别差异性和不确定性,音乐作品的本意通常很难按照作者的意图进行准确演绎。而在多媒体艺术作品中,数字音乐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则和习惯组合为一个整体,并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将音乐各要素进行准确再现,正确地表达音乐创作者的意图,与其他多媒体元素一起,共同体现多媒体艺术作品的思想内容并绽放独特的艺术魅力。

旋律是塑造音乐形象最主要的手段。旋律中出现的一些装饰音、变化音和表情记号等常用记号是经常容易被忽视的,而这些音乐元素恰恰是作者音乐意图的特点所在。数字技术的 机械性,使数字音乐常用记号以及节奏、节拍等方面具有了近乎完美的准确性。同时,音乐作品的快慢和强弱变化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只有按照规定的速度和力度再现音乐,才能准确地表达出作品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数字音乐中数字技术的运用,使音乐创作中速度和力度的计量单位能精确到很小的位数,并可即时进行调整,一般音乐达不到的效果由于数字技术的运用,使音乐创作者的意图得到了准确的表达。

四、音乐元素的拓展性

数字音乐和一般音乐一样,包括音色和音区等元素。音色是不同人声、乐器及组合在音响上的特点,通过音色的对比和变化,可以丰富和加强音乐的表现力。音区体现了音调的高低范围,不同音区的音在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时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功能。传统音乐创作时,要考虑到演唱者和演奏者自身嗓音条件和演奏水平,因此音区和音色的选择会有所受限。而在多媒体艺术数字音乐创作中,由于数字技术的运用,在音区的拓展、音色的选择、速度的表现上,使一些依靠人的演奏和演唱不可能实现的音乐变成了可能,音区和音色的表现不再是问题。数字音乐制作还可以利用音色包括技术对发音体的引数,通过拉伸、逆行、回圈技术、混响、延时、调频、调幅、均衡、放大、缩小等技术手段进行调整,使其在音质、相位、空间布局等方面有所改变,创作出具有原创性音色的音乐,使多媒体作品中数字音乐元素得到了广泛的拓展。

五、音乐制作的便捷性

数字音乐制作是指运用数字化的手段进行音乐创作和编辑,数字技术的运用使数字音乐制作具备了很强的便捷性。采用数字化的手段进行音乐制作使会操作电脑的人能够实现 写作音乐的梦想。各种数字音乐软体的开发,介面越来越人性化,操作越来越简单化,传播也越来越普及化。不同的调式、调性使音乐 语言具有了鲜明的风格特点。在数字音乐制作时,只要作品创作初期设定好作品的调式调性,音乐创作过程中的各种素材和回圈即自动跟随作品的调式调性,使音乐风格得到了统一。而和声这类专业性很强的音乐专业知识,运用数字技术后,作者只需轻点滑鼠,电脑就能快速帮助完成,使原创音乐的实现具备了可能。

多媒体艺术作品中的数字音乐制作,包含了动漫作品以及一些娱乐节目、广告作品经常要使用的音乐。这些多媒体艺术作品中的音乐经常是将素材库里的音乐素材运用数字技术进行简单剪辑后使用,或者使用数字音乐软体自带的一些音乐回圈进行组合编辑,从而合成新的原创性音乐。数字音乐制作的便捷为多媒体艺术作品视听效果的结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目前,多媒体艺术已经被广泛地 应用于 社会各个方面,多媒体艺术中数字音乐的技术性、即时性、准确性、拓展性、便捷性也逐渐地被人们所认识。我们要对多媒体艺术中的数字音乐进一步深入研究,使多媒体艺术作品在视听结合上实现更为完美的声色合一。

参考文献:

[1]邵建平.科技与艺术的和谐“乐章”——论数字媒体产业背景下的“数字音乐”[J].艺术百家,2007***4***.

[2]宋显彪.数字音乐文献资讯的获取[J].音乐探索,2002***3***.

[3]丁龙. 网路 环境下的多媒体艺术[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2***.

>>>下页带来更多的

数字媒体技术论文篇二 数字技术环境下传统媒体发展的再思考 摘 要:文章通过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对比研究,发现传统媒体虽然在信息形式及信息传播方面面临着新兴媒体的冲击,但在信息内容的质量与易读性方面,传统媒体仍有着自身的优势。为此,传统媒体可通过媒体的构成形态、经营方式以及运作模式的重新调整,来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策略。最后,文章还指出,电子商务、物流信息链以及网络信息平台等新的服务内容整合,以及资本运作手段的介入是传统媒体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数字技术 传统媒体 新兴媒体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010-03 一、引言 从媒体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来看,以互联网、多媒体制作以及光纤电缆通讯为基础的数字技术已经全面介入新闻传播领域,吸引社会大众利用新技术去共享信息和娱乐休闲;同时,网络远程通信技术的全面升级,也促使数字电视、车载移动电视、互联网媒体以及手机媒体等多种新媒体的出现,这为信息传播以及文化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与趋势。而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兴媒体无疑具有其无法比拟的优势;传播信息的快速化、内容的综合化以及主体的多元化都使得传统媒体的消费者在逐年减少,并使得新兴媒体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更为严峻地是,随着新兴媒体的全面扩张,传统媒体正面临着以下的连锁窘境:传统媒体消费者规模的缩减,导致传统媒体收益的减少;传统媒体收益的减少,进而导致传统媒体行业人才的流失;传统媒体行业人才的流失,又导致传统媒体传播内容质量的下降;传统媒体传播内容质量的下降,最后再导致传统媒体消费者规模的进一步缩减。与新兴媒体相比,传统媒体虽然有不足之处;但就传播信息的内容质量而言,在文字编排的严谨性与易读性方面,传统媒体也有着自身的优势。因此,传统媒体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地面对新兴媒体的挑战,力争做到与新兴媒体有限竞争与共存发展。 二、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对比研究 为了更好地把握传统媒体面临的现状,以提出可行的发展策略,本文特选取了上海师范大学女子学院于2010年4月所开展的上海都市居民文化消费调研的部分数据,以对比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消费现状,从而发现居民在不同媒体选择上的消费分布,并为数字技术环境下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决策的依据与支持。 本次调研以分布全市徐汇、静安等10个区的上海居民作为调研的对象,通过随机访问的形式完成。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1713份,得到有效问卷1601份。在调研的样本分布上,男女的性别比例、年龄层次、教育程度、职业等级及收入水平等都进行了认真的甄别,并按照各年龄阶层的真实人口分布,以中青年作为调研的主要对象,从而保证了调研的数据结果能够真实地反映当前新兴媒体消费的现状。 (一)调研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1.调研群体的性别比例。从此次调研的性别比例来看,男性人数为766,占调研总体的47.8%;女性的比例为835,占调研总体的52.2%。这表明,女性的人数略占优势,但是从整体来看,男女双方比例接近,可保证本调研结论因性别差异而造成的内在误差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具体的男女比例分布结果可见表1-1: 2.调研群体的年龄层次。从此次调研的年龄层次来看,25岁-29岁群体占据样本总体的30%,为人数最多的群体;45岁-49岁群体占据样本总体的18.2%,为人数较多的群体。这表明,在调研的总体年龄分布上,中青年群体成为本调研的主体;一方面,青年人代表着社会消费的主流趋势,另一方面,中年人因社会地位及购买力使得自身群体成为最有可能的实际消费者,这也从侧面保证本调研的对象在年龄层次的分布比较符合社会消费的现状,从而极具参考的价值。具体的年龄层次分布结果见图1-1: 3.调研群体的教育程度。从此次调研的教育程度来看,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群体占据总体样本的48.4%,将近调研总体的一半比例;具有大专学历的群体占据总体样本的18.7%,与高中及以下学历水平的群体比例基本持平。这表明,本调研对象的整体教育素质较高,可以保证调研对象对本调研目的及意图的认知水平。具体的教育程度分布结果见图1-2: 4.调研群体的职业等级。从此次调研的职业等级来看,机关事业单位职员、公司或企业普通职员及一般专业技术人员等初级职位群体占据样本总体的53%左右;机关或事业单位干部、企业或公司部门经理及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等中级职位群体占据样本总体的30%左右。这表明,本调研群体在职业等级的分布上比较全面,各等级层次上的群体都有所涵盖,并比较符合社会现状中的职位等级分布情况。具体的职位等级分布结果见图1-3: 5.调研群体的收入水平。从此次调研的收入水平来看,4000元以下的较低收入群体占据总体样本的40%左右,基本与4000-7999元中等收入群体在总体样本中的比例持平。这表明,在居民收入分配上,上海保持着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合理消费结构,其在较高层次的媒体文化消费上的现状将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意义。具体的收入水平分布结果见图1-4: (二)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阅读现状对比分析 在关于阅读“纸质报纸”与“数字报纸”时间的对比研究中,可发现有15.7%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不会阅读纸质报纸,有17.7%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泛读纸质报纸1-10分钟,有42.4%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略读纸质报纸10-30分钟,其余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精读纸质报纸30分钟以上;同时还可发现有72.9%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不会阅读数字报纸,有8.3%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泛读数字报纸1-10分钟,有12.1%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略读数字报纸10-30分钟,其余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精读数字报纸30分钟以上。这表明,在即时性信息的传播方面,可能是由于文字编排及易读性的原因,传统媒体比新兴媒体具有更大的阅读优势;同时,在需要对信息进行深入解读时,较多的调研者都会选择传统的报纸作为信息了解的渠道。具体的对比结果可见图2-1: 在关于阅读“纸质杂志”与“电子杂志”时间的对比研究中,可发现有26.1%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不会阅读纸质杂志,有17.7%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泛读纸质杂志1-10分钟,有40.3%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略读纸质杂志10-30分钟,其余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精读纸质杂志30分钟以上;同时还可发现有64.6%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不会阅读电子杂志,有5.9%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泛读电子杂志1-10分钟,有13.6%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略读电子杂志10-30分钟,其余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精读电子杂志30分钟以上。这表明,在延时性信息的传播方面,可能由于阅读易读性的原因,传统媒体仍是社会大众主要获取信息的渠道。具体的对比结果可见图2-2: 在关于收看“有线电视”与“网络电视”时间的对比研究中,可发现有16%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不会收看有线电视,有2.9%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收看有线电视1-10分钟,有19%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收看有线电视10-30分钟,其余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收看有线电视30分钟以上;同时还可发现有51.8%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不会收看网络电视,有2.4%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收看网络电视1-10分钟,有13.9%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收看网络电视10-30分钟,其余的调研者表示每天会收看网络电视30分钟以上。这表明,在社会大众工作之余的娱乐休闲方式上,传统的收看电视节目消遣仍是其主要的娱乐休闲方式。具体的对比结果可见图2-3: (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消费内因对比分析 在关于不购买“传统图书”和“电子图书”的原因调查上,可发现因图书内容质量问题而不愿意买书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10.1%,因价格原因而不愿意买书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16.1%,因没有时间阅读而不愿意买书的人数占总体的20%,因网络可以下载的原因而不愿意买书的人数占总体的27.3%;同时还可发现因图书内容质量问题而不愿意买书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30.2%,因价格问题而不愿意购买电子图书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6.9%,因电子屏幕小而不愿意购买电子图书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32.7%,因不了解电子图书而不愿意购买电子图书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5.2%,因拥有传统图书而不愿意购买电子图书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22.1%。这表明,传统图书在内容质量与易读性方面比电子图书更具优势,而电子图书在价格因素上更为占优。具体的对比结果可见表2-1: 在关于不收看“有线电视”和“手机电视”的原因调查上,可发现因节目质量问题而不愿意收看电视节目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62%,因生活忙绿而没有时间收看电视节目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9.2%,因个人兴趣而不愿意收看电视节目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17.5%;同时还可发现因屏幕问题而不愿意收看手机电视节目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36.3%,因价格因素而不愿意收看手机电视节目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28.1%,因节目质量问题而不愿意收看手机电视节目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16.7%,因信号问题而不愿意收看手机电视节目的人数占样本总体的12.7%。这表明,对于传统的有线电视,社会大众更多的关注于节目的质量因素,而对于新型的手机电视,画面的可视效果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另外,对于新兴媒体的收费模式,因网络等新技术环境下资源免费的影响,消费者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付费收看习惯。具体的对比结果可见表2-2: 三、传统媒体的发展策略研究 通过以上的调研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人们的消费习惯开始发生转变,传统媒体在与新兴媒体比较中,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的内容质量、可信度以及易读性方面,明显占据着优势。另外,由于纸质媒体存在的稀缺性,通常情况下,越是稀缺的版面资源,其广告收入越高。因此,在传统媒体发展策略的制定上,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融合新兴媒体互动的多元化、即时性,并结合消费者消费习惯的迁移等特征,寻求在内容和渠道上的创新,以提升传统媒体的竞争力。具体的策略建议如下: 1.媒体的形态应该将传统平媒与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结合起来。传统平媒是由信息的发布方决定信息的内容及形式,其核心价值在于其背后拥有强大的新闻报道团队,能挖掘新闻背后的信息,这不仅是信息,是知识和智慧。因此,传统媒体应在确保传统阵地不失的同时,利用数字技术力求内容及渠道的创新。 以IPAD这个数字出版平台为例,一线平媒纷纷出版IPAD版。如《时代》周刊的IPAD版,《国家地理》杂志的IPAD版。他们充分利用了IPAD的极具视觉优势的功能,对平媒内容组合进行了创新,这种创新给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冲击。同时,平媒内容商和掌握数字技术的渠道商的结合也给内容提供商带去了丰厚的利益。 2.媒体的经营应该将付费化与免费化结合起来。传统媒体的业务模式主要是依靠营运收入及版面收费,与网络环境下免费享受的信息咨询相比,消费者无疑更愿意选择后者;因此,在媒体业务的调整上,传统媒体应大力发展版面收费的模式,并采用DM直投来进行发行,以应对新兴媒体免费模式的冲击。在版面收费模式的制定上,传统媒体应根据自身的定位,来选取是以广告版面的收费为主,还是以内容版面的收费为主;DM直投的发行商,也应根据自身消费者阶层,来选择是在公共场所免费发放,还是选择通过定点直邮或在目的地定点投放的方式去发放。 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业务的部分免费化也不是意味着信息质量的下降,相反应根据现代社会的文化特征,针对自身媒体的受众,传播易于该受众群体接受并认可的“共同生活文化形态理念”。所谓的“共同文化生活形态理念”,不仅涉及到目标受众的性别、年龄及收入等浅层次的社会阶层信息,也应包括其相关的爱好兴趣、价值观念等信息综合形成的地理和信息轮廓;并通过此种“共同文化生活形态理念”的形成,来保持自身受众对媒体的兴趣及忠诚度。 3.媒体的运作应该将职业化与业余化结合起来。传统媒体在信息的采集上主要是依靠职业记者通过专业的设备来完成,而在数字技术环境下,业余人员可以简单地通过数码相机或手机等工具来完成对新闻信息第一手的收集。在信息来源的广度及参与度上,新兴媒体具有更大的优势;因此,在媒体具体的运作上,传统媒体应更多地吸引业余人士作为编外记者,以为其提供第一手的新闻线索,并推动自身向专业的纵深向发展。如传统媒体可设立新闻热线,或者在其网络版中设置上传区域,以为社会大众提供信息传播的平台,同时还将对质量高的信息提供者提供奖励,以激发其参与的兴趣与动机,并最终形成所谓的“肖像部落”。 在此“肖像部落”中,参与信息传播的成员,不限年龄与职业等外在的条件,仅以“有社会正义感与偏爱信息传播”作为肖像特征的最好表征;同时,也通过此种媒体信息来源方式的创新,以引导传统媒体从报道角度到新闻素材、从表达方式到话语形态、从外在形式到内在特征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形成媒体文化的再次整合,以新形成的互动性“平民文化意识”去弥补传统单向性“精英文化意识”的局限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媒体的变革及新媒体的冲击带给社会的影响和改变是巨大的;而传统媒体也正在面临着新一轮的产业重组与整合。所谓的重组是指传媒的信息内容生产,读者定位以及运营模式都要更为准确与合理,并在广告投放上也要采取创新的理念,以保证媒体自身内容的独特性,从而保持差异化竞争优势;所谓的整合是指,传媒的发布方在信息的采集、编辑、传播及接受方式上进行重新的组合与再造,从而引发信息采编内容及方式的全新变化,并保证信息互动中主体的多元化,以最大程度地聚集消费者的参与。 尤其值得注意地是,传统媒体的变革,将会让许多既定的社会传统与管理控制体系需要再次的重新建构,而不能简单地采用传统的管理思想和体制去强制和保护传统媒体的发展,因为这很可能会抑制因新媒体的冲击而带给传统媒体的开放性和创造性,并让传统媒体丧失了一次通过产业的重组整合而完成自我调整过程的市场机会。另外,如何利用资本运营的手段将电子商务、物流信息链以及网络信息平台等新兴的服务内容整合进传统媒体的发展中,也是传统媒体产业面临的新课题,这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女子学院 上海 200042) 看了“数字媒体技术论文文献”的人还看: 1.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论文 2. 数字媒体技术论文(2) 3. 浅谈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论文 4. 电子商务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5. 数字电视技术论文3000字

徐州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是江苏省开办较早、发展较快、唯一的江苏省本科特色专业和国家级特色专业。2006年教育技术学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2009年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陈琳教授主持),2012年成为江苏省重点专业且成为重点专业类中的核心专业(陈琳教授主持),该学科拥有全省省批教育技术学教授的50%(王太昌、陈琳、马德俊、徐明、杨成、于素云),承担2项国家级课题、10多项省部级课题,承建2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分别为陈琳教授主编的《现代教育技术》和《数字影像技术》),拥有国家精品教材(《数字影像技术》,陈琳教授编著,全国教育技术学科唯一的国家级精品教材)、省精品教材(《现代教育技术》)、2门省精品课程(《现代教育技术》和《摄影技术与艺术》,都是陈琳教授主持)、1门省研究生优秀课程(《数字影像技术与艺术研究》,陈琳教授主持),学生在全国、省多媒体网络课件、摄影、DV作品、毕业设计等评比与竞赛中屡获大奖,包括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一等奖、全国多媒体课件特等奖、国际大学生DV比赛二等奖。现有硕士生导师22人,侯庆来、王运武、张伟、殷旭彪、杨叶、方兵等研究生先后获得省研究生优秀论文奖,胡永斌、王运武、周惠颖、李磊、席春荣、王斌、杨叶、薛婧、杨叶、郑旭东、赵苗苗、王林丽等研究生先后取得省研究生优秀创新项目,每年有几十篇研究生论文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或CSSCI来源期刊,研究生就业率100%,绝大多数研究生毕业后工作于高校(2012届毕业研究生有15人进入本科高校工作)。本科毕业生主要从事信息技术教学与培训、计算机网络建设与管理、动画创作、电视片制作、数字媒体策划、资源设计制作等工作,半数就业于省、市、县重点中学和市县电教馆,相当比例的就业于电视台、高等学校、党政机关和新兴的媒体公司。本科生考研录取率稳定在30%左右。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为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12年成为江苏省重点专业且成为重点专业类中的核心专业,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和良好的专业实践条件。45岁以下的老师实现了博士化,承担3项国家级(刘行芳教授、贾广惠博士、王平老师主持)、4项省部级课题,拥有省精品教材(刘行芳教授主编),毕业生适宜在各级各类广播电台、电视台和其他新闻宣传部门从事新闻采访、编辑、录音、摄影、摄像、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播音与主持等相关工作。本专业开设新闻学原理、广播电视技术基础、新闻摄影、电视摄像、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新闻编辑学、播音与主持、新闻评论学、电视专题与电视栏目、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专业课程,致力于文化修养、科学素质、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的培养。本专业十分注重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掌握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熟练运用各种技术手段独立进行广播、电视新闻采写、编辑和节目编导与制作。2004年由该专业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电视片《向日葵的微笑》获省大学生DV短剧大赛6项大奖。 广告学专业是省级本科特色专业,2012年成为江苏省重点专业,也是全省高校最早开设的专业点。该专业下设两个方向:广告策划与创意方向,广告设计与制作方向。广告策划与创意方向本着“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强调整合营销传播教育,注重实践教学,着力培养社会需要、专业综合素质较高、整体策划创意能力较强的应用复合型广告人才。除开设广告学专业的所有主干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外,还增设了市场类、经济类、艺术类、文学类课程,加大了实验与实践教学时数,构建了全程立体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及整合营销传播能力、广告策划创意能力。每年都有多名在校学生在全国及国际广告创作大赛中获奖,已就业的毕业生80%以上在上海、北京、南京、苏州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工作。广告设计与制作方向2007年开始招生,参加美术类专业考试的艺术类考生可以报考。该专业侧重培养学生的平面广告设计、影视广告创作、网络广告创作与动漫制作能力,毕业生适宜在专业广告公司、平面或影视设计制作公司、新闻媒体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各类广告设计与制作、平面设计与影视、网络作品创作等工作。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承担1项国家级(吴匀博士主持)、4项省部级课题,主持拍摄多部在全国和全省有影响的电视片,包括教育部、中央电视台组织评比的电视片一等奖。该专业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广播电视事业发展需要,能够在各级各类广播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广告公司和新闻宣传部门从事新闻节目、文艺节目、广告和电视剧采编、拍摄、制作等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该专业既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新颖的电视观念、扎实的电视基本理论知识,又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熟练运用电视节目制作的技巧技能,在采、编、播等环节均能独立进行操作和高质量作品的创作。学生的就业率和考研率高。本专业按艺术类招生,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数字摄影、影视多媒体制作、影视文案写作、影视节目编导、电视摄像、电视编辑、电视专题片创作、电视节目主持、三维动画设计、网络媒体制作等。本专业师资力量强,创作了多部在全省、全国获电视大奖的作品。 以数字媒体艺术为核心的新媒体艺术,已经成为数字创意产业的核心部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具有较高艺术修养和理论水准、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手段进行创作设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能在电视机构、广告制作公司、网络公司、影视制作公司、文化传播公司、教育机构及企事业单位从事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与艺术设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人才能够在网页设计与开发、多媒体作品开发、数字图形图像作品设计开发、视频作品设计与开发、非线性编辑、动画设计与制作等领域独立开展创造性的设计工作。本专业开设课程主要有电脑绘画、数字摄影、MIDI音乐创作、电视摄像、电视编辑、电视编导、平面动画、三维动画、多媒体设计、网络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游戏开发、虚拟现实设计等。数字媒体艺术方兴未艾。江苏师范大学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为江苏省首批设立,安徽、河南、河北等周边省份尚没有该专业。本专业将依赖学院多专业、师资强、实践条件好的优势,形成高起点、综合化、强能力、专业化的鲜明特色,成为全国一流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院先后三任院长:曹劲松、蔡国春、陈琳 教授

吉首大学艺术学院怎么样 ===========================一般啦。 毕竟是公办的。 ====================祝你好运。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