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北京城市学院学生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北京城市学院学生论文发表

是民办大学,但是可以发学位证书,具体问题可以问我,我是城市学院大四的学生

北京城市学院是民办大学.学院前身海淀走读大学,成立于1984年,是新中国第一所具有 北京城市学院颁发国家承认学历资格的民办高校,

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建设优异,是一家不错的学院。

1、教学建设

据2021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北京市级重点专业4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2门,有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1个,有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2、师资力量

2019-2020学年,引进高水平双师型学科带头人2名,其中1名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名为正高级工程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高级职称教师4名,其中正高级3名,副高级1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双师型教师6名;优秀博士24名。

教学成果

据2021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个、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三个;

2019-2022年共出版教材专著20部,出版教材专著150余部,发表高水平论文1200多篇,其中百余篇被EI等三大索引收录,并多次获得国家和北京市奖项。其中2019年共出版教材16种,有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3本。

前身是海淀走读大学,又叫海跑,是北京最差的大学之一,建议你最好别去

北京城市学院学生发表论文

北京城市学院的前身是海淀走读大学,成立于 1984 年,是一所民办公助性质的专科学校,办学初,得到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海淀区政府的支持,构建了很好的基础。 1996 年,国家教委委托试点高等职业教育,成绩突出,受到国务院的奖励和表扬。 2003 年 4 月,教育部决定(教发函 [2003]122 号文),撤消海淀走读大学的建制,在海淀走读大学的基础上成立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城市学院是本科层次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举办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学校建有一个主校区(学校总部)和京南(东方大学城)、城北(海淀区永丰产业基地)、魏公村等三个分校区,共有土地 472 亩,建筑面积 25 万平米。在建工程 3.8 万平米,今年 8 月峻工。计划在昌平区南口镇征地 1000 亩,已列入北京市教育用地规划,完成征地后,将尽快投入建设。学院现设理工、经管、信息、软件工程、应用技术、生物、语言、艺术、法律、现代技术服务和成人教育、培训等 12 个学部。现共开设 16 个本科专业, 81 个专科专业。有计划内全日制在校生 20632 人,其中四年制本科生 6053 人,“专接本”学生 798 人,专科生 13781 人。经过近20年的建设与发展,北京城市学院现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多层次、多学科、多形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体系与办学格局,已成为“中国民办大学的航空母舰”。教学设备:学校现有实验中心 5 个(含 30 个实验室),另外还有独立设置的实验室 19 个,校外实寻训基地 96 个。计算中心等 5 个实验中心、实验室,被北京市教委评为合格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建设项目获 2004 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本校编制教师 543 人(博士 32 人,硕士 239 人,本科 234 人,专科及其他 38 人),其中 414 人任课教学, 129 人担任行政、教学的组织领导工作。返聘校外退休人员 405 人,其中 14 人任课教学, 391 人做班主任等工作。上述两项合计,担任教学工作的专任教师共 428 人。此外,还聘请聘兼职教师 1089 人(本学期)。兼任教师队伍相对稳定,多为来自周边高校、科研院所的优秀教师和生产、建设、管理一线卓有成绩的实践专家,其中不少是知名权威人士。经过几年的建设,在编教师已成为学校的办学主体,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不仅有效地保证了教育质量,而且还吸收了其他高校的经验,推动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干部队伍:学校现有教师党员 340 人,学生党员 158 人,学校设党委,学部设支部,清 华大学 教授傅正泰任校长,刘林(博士 34岁)任党委书记。学校现有校级和中层干部 49 人,其中博士 8 人,在读博士 3 人,硕士 7 人,本科 31 人 , 平均年龄 44 岁。干部队伍建设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打下了重要的人才基础。教育工作:通过广泛研讨,统一了本科建设的思想,明确了为城市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努力构建具有北京城市学院特色的专业体系;教学中贯彻“少而精”“拿到手”的教学原则,深化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设立小学期,为实践教学做出制度上的保证,加强教学管理,保证良好的教育质量和稳定的教学秩序;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勤奋创业的校园文化,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党建工作,营造实用型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 良好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作风正派 , 工作务实,毕业后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2006 年 11 月市教委组织专家,采取随机抽样方式,进行检查性听课,反映很好,优良率超过 90% 。学校已连续八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 98% 左右,如 2006 年,学校共毕业本、专科生 5582 人,初次就业率为 99.62% 。目前已有两届“专接本”学生毕业, 2005 年毕业 249 人,初次就业率为 96% ,(其他高校)学士学位获取率 66% ; 2006 年毕业 334 人,初次就业率为 100% 。(其他高校)学士学位获取率 75% 。由此可见学校的教育质量是好的。科学研究:学院十分重视教育研究和科学研究。历年来,共发表论文近1200篇,专著110余部,在民办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和人工智能、信息安全、城市信息化等方面的研究成绩突出,多次获得国家和北京市奖项。学校设有六个研究所,每年举办学术论坛, 2003 年来,发表论文(作品) 800 余篇,有 23 篇论文被 EI 等三大索引收录。出版教材 100 余部,著作 30 余部。学校重视开展教育研究工作,针对现实矛盾,开展研究,为教学服务。学校在信息安全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参与完成 863 高科技研究项目三项,独立完成国务院信息办委托的研究项目两项。并开发了用于保证百兆网信息安全的《海达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系统》已通过国家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国家保密局的认证,正式生产,投入市场。并在北京市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产品采购招标中,一举中标。新开发的用于保证千兆网信息安全的产品,正送国家公安部等检测认证。学校已成为我国信息安全产品的重要研发基地。2003 年 4 月成立北京城市学院后,学校做了大量工作,学校整体实力大大增强,办学水平极大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是好的,科学研究也取得很大成绩。相信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后,学校一定能迈上新的台阶,办出新水平,办出新特色。 学院大力推进国际化,先后同世界十几个国家的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每年都有学生到有关国家实习交流,学习深造。学院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鲜明的办学特色和高水平的培养质量,使学院成为历年考生报考的热门高校。招生规模连续多年居全市各校前十名之列,是首都地区成长发展最快的高校之一。学院毕业生以“适应能力强、实用本领多,综合素质高”著称于京城各大用人单位,涌现出一大批行业骨干和就业新星。据北京市统计,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六年在首都60多所高校中始终名列前五名之内。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行业骨干和就业新星。学院在保持高就业率的同时,更加注重就业单位的高质量和高待遇,为毕业生发展创造广阔平台。面向未来,学院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努力为首都的现代化事业和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学校网址 ,一切都在里面了

北京城市学院(Beijing City University)位于北京市,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综合性普通高校,具有颁发国家承认的研究生、本科学历学位资格,并举办中职、高职专科教育。

北京城市学院创建于1984年,是新中国第一所实行公有民办体制的新型高校,时称海淀走读大学;2003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北京城市学院”;2011年成为中国大陆第一批拥有硕士研究生招生培养资格的民办高校。

扩展资料:

1、北京城市学院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69号邮编:100083。

2、北京城市学院是一所民办公助性质的高等学府,致力由"北京城市学院"向"北京城市大学"的转型之中。

3、根据2015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教师承担各级科研课题与教改研究项目100余个,研究人员及项目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10余个。教师参与的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课题、各类横向课题200余项,出版教材专著150余部,发表高水平论文1200多篇,其中百余篇被EI等三大索引收录,并多次获得国家和北京市奖项。

4、学校重视开展教育研究工作,针对现实矛盾,开展研究,为教学服务。学校在信息安全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参与完成863高科技研究项目三项,独立完成国务院信息办委托的研究项目两项。

5、开发了用于保证百兆网信息安全的《海达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系统》已通过国家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国家保密局的认证,正式生产,投入市场。

参考资料来源:北京城市学院 Beijing City University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北京城市学院

我就是海跑毕业的!反正在同类型的大学中,算是最好的了!而且要是不出北京市找工作的话肯定没问题的。外省市的话可能知名度不是很高!

北京市教育科学院发表论文

内容补充:专家回应:●幼儿、中小学、高校教师评职称论文发表加分(提升工资):1、不同等级的教师获得的工资和津贴是不同的;2、教师评聘职称要求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论文,所以要发表文章;3、教师也是创造性的工作。为了总结、提高、对社会做贡献,把自己的经验、思考写下来,就是论文。发表了论文,就是对社会的贡献,就可以评聘职称,得到的待遇更高,社会声誉也更高。● 本科在读(加分拿奖学金):现在的学生都比我们当年聪明,都知道想办法发表几篇文章,终测的时候加些分数就可以拿到奖学金了,这样版面费也就赚回来了。既得了名,又得了利,真是比较绝!想当初,我们只是傻不拉唧的一到考试就突击,一考完就打老师电话,早知道再加上这一手,年年也是三好学生了。● 保研推研生:现在保研程序复杂,要学业成绩、社会实践、个人特长等,一些学校还会考虑一下长相身高都不觉得奇怪。不管怎样,研究生毕竟是与研究相关,还是学术水平占最核心的地位,这时有几篇发表的文章,自然是能把很多人抛在后面了。● 毕业或找工作:人到毕业写简历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自己可以拿得出来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但是一时又没有什么表现机会,只好用发表文章这个短平快的方式。水平高的,信息来源广的,一个晚上就搞定一篇文章。当初一个师兄毕业时有一篇文章在手,多少同学羡慕呀!一谈到工作难,别人都说,你有一篇文章呢,还怕什么?管他有用没用,至少也增加自信了不是!●《中国教育科学》(月刊)为国家级刊物(香港政府批办)、国际级认证(有法国世界期刊中心国际标准刊号ISSN 1993-6893),由中国教育科学出版社主管、出版,中国教育科学学会主办,中国国际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国际认证中心、南宁市汪广仁中外教科文研究院协办。发表的论文评职考核全球通用、认可(尤其是大学评教授、授博士需要这样的国际刊物)。正式创办于1995年,主要刊发教育教学论文、经验杂谈等凡与教育相关的各类文章及学生作品(来稿可评奖,发表有稿酬),面向中国及海外公开发行。是中国首家在封面上公开“郑重承诺”确保效益的教育科学类国际刊物(阅读后如觉名不符实可一月内退刊退款),供凡与教育相关的党、政、企、教、文、体、卫等单位和教师、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关心教育的人士阅读。本刊除接受上述单位领导外,还接受当地教育、新闻出版管理机关的指导和监督。《中国教育科学》由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中国国际出版社报刊发行部对外发行。

在期刊上发表教改文章,要选择合适的期刊发表。容易发表教改文章的核心期刊有哪些?小编通过《第八版中文核心目录》整理出三种教育改革核心期刊:《教育学报》、《课程》、《教材》、《教学用品》、《教育理论与实践》,供投稿者参考。

《教育学刊》是一本综合性教育理论双月刊,关注学术和理论方面,服务于国内外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行政人员、教育教学实践者和关注教育理论问题的各界人士。“繁荣教育学术,深化理论研究,将中国教育学术带入教育实践和国际前沿”是她的努力方向。“要有国际视野,关注本土教育;注重学术规范,倡导原创研究”是她的办刊原则。主要栏目有:课程研究与实践、教改园地、学科教育学术研究。

《课程、教材、教法》杂志自1981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术性、指导性、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深受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研究者的欢迎。它是一本关于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权威杂志。读者是中小学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师范院校的教师和学生,课程和教材研究者以及教育行政领导。栏目设置:课程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国内外教育改革趋势、教材建设、师范院校课程设置等。

《教育理论与实践》创刊于1981年,是由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教育科学院、山西省教育学会主办的教育学术期刊。本刊主要栏目有:教育基础理论、教育决策与管理、思想道德教育、教学论、课程论、教育经验、比较教育、教师论坛、青年论坛、学术动态。

除了以上三种核心期刊,还有《教学与研究》、《高等教育探索》、《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研究》,也是发表教育改革文章的好核心期刊。

教育科学研究院主要研究如下:

2018-2019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共认定决策服务成果130份,发表学术论文792篇,其中核心报刊论文514篇。2017-2019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出版各类学术著作163本。

2019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拟订《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部印发的首个教育科研规范性文件。

2019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表《“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内涵释要与路径选择》《普惠性幼儿园弹性定价机制构建》等论文共计381篇,其中国内核心报刊发表258篇、国外核心期刊发表2篇(SCI本领域A区期刊论文、SSCI期刊论文各1篇),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30篇;

出版《大数据时代的课程教学》《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等学术著作共计86本;《光明日报》《瞭望》《半月谈》《环球时报》和新华网、教育部网站等重要主流媒体发表教育时评共计48篇。

北京农学院发表论文

蒋和平教授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农业技术经济》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45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等刊物全文转载。近年来,在国内出版10本专著。 1. 蒋和平等,《建设中国现代农业的思路与实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1月;2. 蒋和平,《农业科技园专家大院运行机制与模式》,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10月;3. 蒋和平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4. 蒋和平,《农业知识产权管理培训教材》,中国气象出版社,2006年12月;5. 蒋和平,《农业知识产权管理会议论文集》,中国气象出版社,2006年9月;6. 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北京传统农业思路与实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6月;7. 蒋和平,《当代农业新技术革命与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8. 蒋和平等,《农业科技园建设理论与模式探索》,中国气象出版社,2002年8月;9. 蒋和平,《科技进步.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中国气象出版社,2002年1月;10. 蒋和平等,《农业现代化项目建设规划与评价》,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年10月;11. 蒋和平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2月;12. 蒋和平,《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4月。 1. 蒋和平,《北方干旱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与抗旱对策》,中国发展观察,2009年第3期。2. 蒋和平,《北方干旱影响我国粮食和生态安全》,生态经济,2009年第3期。3. 蒋和平,《关于改善我国农业补贴的政策建议》,中国发展观察 2009年第5期 。4. 蒋和平,《推进中国现代农业建设与农业技术选择》,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年第3期。5. 蒋和平,《建设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途径与政策建议》,世界农业,2009年第10期。6. 蒋和平,《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应走什么道路》,经济学家,2009年第10期。7. 蒋和平,《现代农业发展的四种模式及启示》,中国经贸导刊,2009年第20期。8. 蒋和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科技成果纵横,2009年第4期。9. 蒋和平,《湖南省汨罗市实施粮食补贴补贴政策的绩效评价》,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11期。10. 蒋和平,《建立粮食主产区对主销区转移支付的政策建议》,中国发展观察,2009年第11期。11. 蒋和平,《美国构建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体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世界农业,2009年第8期。12. 蒋和平,《日本建设现代农业模式及借鉴》,科技与经济,2008年第2期。13. 蒋和平,《《我国种植业的现状与对策》,世界农业,2008年第7期。14. 蒋和平,《北京劳动力转移培训思路与对策》,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年第8期。15. 蒋和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实证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8年增刊。16. 蒋和平,《建设丘区特色现代农业的实践与思考》,农村经济,2008年第4期。17. 蒋和平,《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实证分析》,乡镇经济,2008年第1期。18. 蒋和平,《北京市农民收入构成及增收对策》,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2008年第1期。19. 蒋和平,《北京市农民收入构成及增收对策》,新疆农垦经济,2008年第1期。20. 蒋和平,《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及改善对策》,农业科技管理,2007年第5期。21. 蒋和平,《巴西现代农业建设模式及其借鉴和启示》,科技与经济,2007年第4期。22. 蒋和平,《新农村建设分类指导的政策建议》,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6期。23. 蒋和平,《中国现代农业建设成就》,农业展望,2007年第2期。24. 蒋和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对接机制的运行模式》,科学管理研究,2007年第2期。25. 蒋和平,《2006年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纪要》,农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2期。26. 蒋和平,《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特征与模式》,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第2期。27. 蒋和平,《构筑北京新型农业现代化服务体系》,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28. 蒋和平,《农业专家大院与农民进行科技对接的运行模式分析》,农业科技管理,2007年第1期。29. 蒋和平,《以建设现代农业为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7年第4期。30. 蒋和平,《国家农业科技园的运行模式研究》,科技与经济,2006.第6期。31. 蒋和平,《北京市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6.增刊。32. 蒋和平,《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评价》,科技与经济,2006.第4期。33. 蒋和平,《国外实施植物新品种管理规划及对我国的借鉴》,科技与经济,2006.第2期。34. 蒋和平,《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评价》,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第2期。35. 蒋和平,《“十一五”期间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与发展重点》,科技与经济,2005.第6期。36. 蒋和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导刊,2005年1期。37. 蒋和平,《改进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议》,农业科技管理,2005年6期。38. 蒋和平,《对试点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重新定位的思考》,科技与经济,2005.第4期。39. 蒋和平,《高技术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高科技与产业化,2005年3期。40. 蒋和平,《关于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的思考》,农业技术经济,2005年1期。41. 蒋和平,《中国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的政策支持和前景展望》,农资导报,2004年第10期。42. 蒋和平,《中国农业技术产权运行管理的模式分析》,科学管理研究,2004年第4期。43. 蒋和平,《中国科技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农业科技管理,2004年第5期。44. 蒋和平,《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与对策措施思路》,知识产权,2004年第2期。45. 蒋和平,《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模式研究》,农业科技管理,2004年第2期。46. 蒋和平,《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特点和类型分析》,科技与经济,2004年第1期。47. 蒋和平,《转基因抗虫棉专利分析》,知识产权,2003年第10期。48. 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运行模式》,农业产业化,2003年第5期。49. 蒋和平,《北京市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基本思路》,北京农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50. 蒋和平,《农业科技园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与增加农民收入模式研究》,农业产业化,2003年第6期。51. 蒋和平,《SARS对中国农村与农业经济冲击有多大》,调研世界,2003年第7期。52. 蒋和平,《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与功能的研究》,古今农业,2003年第4期。53. 蒋和平,《抗虫棉国内外专利现状及应对策略》,知识产权发展研究,2003年第5期。54. 蒋和平,《贫困地区农业补贴的政策选择》,调研世界,2003年第10期。55. 蒋和平,《中外农业补贴政策的比较分析》,农业科技管理,2003年第5期。56. 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基础理论、运行模式和机制研究》,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2002年12月。57. 蒋和平,《21世纪初中国主要农产品需求和生产能力的预测》,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 蒋和平 2002年12月。58. 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运行模式》,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年第4期。59. 蒋和平,《北京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综合评价体系》,农业技术经济,2002年第6期。60. 蒋和平,《北京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思路与对策》,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61. 蒋和平,《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与模式研究》,北京软科学优秀成果论文集,2002年8月。62. 蒋和平,《1995-1999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定》,农业技术经济,2001年第5期。63. 蒋和平,《改造我国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选择》,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1年第2期。64. 蒋和平,《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农业科技管理,2001年第6期。65. 蒋和平,《北京农业科技园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年第3期。66. 蒋和平,《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高科技产业化,2001年第3期。67. 蒋和平,《我国农业科技园的特点和类型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10期。68. 蒋和平,《建立农业高新科技示范项目风险防范机制的构想》,农业科技管理,2000年第2期。69. 蒋和平,《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分类》,农业科研管理,2000年第3期。70. 蒋和平,《不同地区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项目的方向和重点》,农业综合开发,2000年第3期。71. 蒋和平,《正确认识和评价农业科技园区》,农业技术经济,2000年第6期。72. 蒋和平,《农业科技园区的特点和类型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5期。73. 蒋和平,《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农业科技的需求》,调研世界,2000年9期。74. 蒋和平,《我国农业科技园建设特点和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江苏农业,2000年第4期。75. 蒋和平,《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路与对策》,大自然探索,1999年第69期。76. 蒋和平,《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科学管理研究,1999年第6期。77. 蒋和平,《关于加速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发展的建议》,农村实用工程技术,1999年第11期。78. 蒋和平,《北京市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布局》,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年第六期。79. 蒋和平,《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应用及其发展现状与对策》,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80. 蒋和平,《农业高新技术的科学界定》,农业技术经济,1999年第3期。81. 蒋和平,《我国农业科技园发展现状及政策性建议》,农业技术经济,1998年第6期。82. 蒋和平,《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大自然探索,1998年第65期。83. 蒋和平,《我国农业离现代化还有多远》科技导报 ,1998年第4期。84. 蒋和平,《加强与完善我国农业市场体系建设的构想》,经济体制改革,1998年第2期。85. 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经济分析》,经济学家,1997年第2期。86. 蒋和平,《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的技术体系》,科学学与科技管理,陆世宏 1997年第1期。87. 蒋和平,《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转化模式》,南方农村,1997年第2期。88. 蒋和平,《广东省发展“三高”农业的对策与措施》 农业现代化研究,1997年第2期。89. 蒋和平,《建立我国扶贫资金投入产出机制的设想》 调研世界,1997年第4期。90. 蒋和平,《优化政府调控中国农业的市场行为构想》 中国研究,1997年第4期。91. 蒋和平,《合理确定政府宏观调控农业的界限》,经济问题 ,1997年第12期。92. 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的研究》,管理世界,1996年2期。93. 蒋和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发展高科技农业的战略选择》,华南理工大学学报,1996年。94. 蒋和平,《农业高新技术创新运行模式的探讨》,科学管理研究,1996年第1期。95. 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基础理论和指导思想》,农业技术经济,1996年第6期。96. 蒋和平,《建立农业高新技术传递系统的探讨》,农业现代化研究,1996年第1期。97. 蒋和平,《论我国农业工程技术开发的对策与措施》,大自然探索,1996年第2期。98. 蒋和平,《农业发展宏观调控制约及矫正思路的研究》,经济研究 ,1995年11期。99. 蒋和平,《沿海发达地区发展高科技农业的模式选择》,中国软科学,1995年10期。100. 蒋和平,《沿海发达地区高科技农业的发展方向》,未来与发展,1995年第6期。101. 蒋和平,《沿海发达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科技导报,1995年11期。102. 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的指导思想》,科学学与科技管理,1995年12期。103. 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的运行机制》,科技进步与对策,1995年第11期。104. 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的运行模式》,科学管理研究,1995年第5期。105. 蒋和平,《广东省工厂化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农业技术经济,1995年6期。106. 蒋和平,《建立农业科技传递机制的构想》,农业技术经济,1995年5期。107. 蒋和平,《建立农业科技投入机制的探讨》,科技管理研究,1995年5期。108. 蒋和平,《建立农业科技导向的宏观政策体系的构想》,中国农村经济,1995年9期。109. 蒋和平,《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发展战略的对策与措施》,大自然探索 1995年第4期。110. 蒋和平,《农业工程技术创新》,科研管理,1995 第1期。111. 蒋和平,《农户技术行为的诱导》,科学学与科技管理,1995年4期。

现在考研的热度是越来越高,每年报名的人数都在刷新历史纪录。专科生也是其中比较大的比例。在北京,哪些学校允许专科生报考呢?下面猎考考研为同学们整理了专科生报考北京院校的报考条件,仅供同学们参考:院校名称 院校代码 是否211 是否34所 同等学历要求(注:红色标注院校为无附加要求)北京大学 10001 是 是 四级 需发表论文 需进修本科段所有课程人民大学 10002 是 是 四级 需发表论文清华大学 10003 是 是 四级 需发表论文 需进修本科段所有课程北京交通大学 10004 是 否 不可跨专业 四级 需发表论文 需10门本科成绩北京工业大学 10005 是 否 无附加要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0006 是 是 四级 需发表论文 需进修本科段主干课程北京理工大学 10007 是 是 四级 需发表论文北京科技大学 10008 是 否 不可跨专业 四级 需发表论文北方工业大学 10009 否 否 不可跨专业北京工商大学 10011 否 否 无附加要求北京服装学院 10012 否 否 不可跨专业北京邮电大学 10013 是 否 四级 需发表论文 需6门本科成绩北京印刷学院 10015 否 否 无附加要求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10016 否 否 不可跨专业 需2门本科成绩中国农业大学 10019 是 否 四级 需发表论文 需6门本科成绩北京农学院 10020 否 否 四级 需发表论文首都医科大学 10025 否 否 不可跨专业 四级 需9门本科成绩北京中医药大学 10026 是 否 四级 需进修本科段所有课程北京师范大学 10027 是 是 四级 需发表论文北京外国语大学 10030 是 否 需发表论文院校名称 院校代码 是否211 是否34所 同等学历要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10031 否 否 不可跨专业 需发表论文北京语言大学 10032 否 否 需出具本科段课程成绩北京广播学院 10033 是 否 需发表论文 需8门本科成绩中央财经大学 10034 是 否 需发表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10036 是 否 四级北京物资学院 10037 否 否 不可跨专业外交学院 10040 否 否 不可跨专业 四级 需发表论文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10041 否 否 四级 需发表论文国际关系学院 10042 否 否 需发表论文北京体育大学 10043 否 否 不可跨专业中央音乐学院 10045 是 否 无附加要求中国音乐学院 10046 否 否 无附加要求北京电影学院 10050 否 否 不接收同等学历报考北京舞蹈学院 10051 否 否 无附加要求中央民族大学 10052 是 否 需发表论文中国政法大学 10053 否 否 需发表论文北京机械工业学院 11232 否 否 需发表论文 需5门本科成绩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11412 是 否 不可跨专业 四级 需4门本科成绩石油大学(北京) 11414 否 否 无附加要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1415 否 否 无附加要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11625 否 否 四级 需发表论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11912 否 否 四级以上就是猎考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们提供的专科生报考北京院校的报考条件,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各位考生在选择学校时作为参考。最后预祝各位考生金榜题名,取得理想佳绩!2016年考研复习已经开始了,希望考生能够好好利用,做好规划。猎考考研推出2016考研全年集训、半年集训、魔鬼集训、vip1对1、系列备考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希望考生参考借鉴。同时,猎考考研还推出了考研直播课堂,不用出门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提高复习效率。推荐阅读:2016考研常识:专科生考研常见问题汇总2016考研学习交流群:410257364官方微信号:猎考考研网(zgkaoyan365) 考研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考研考点内容、不清楚考研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姚华,女,汉族,1976年8月出生,博士,2006年9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现为北京农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讲师。2006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临床兽医学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基础医学博士后。主要从事营养代谢病与小动物临床疾病方向研究。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中国兽医杂志、第二届北京宠物医师大会报告等各类期刊及会议论文集上发表多篇论文。

北京智慧城市建设论文发表

2015- 吴志强、邓雪湲、干靓,《面向包容的城市规划,面向创新的城市规划——由《世界城市状况报告》系列解 读城市规划的两个趋势,《城市发展研究》,2015年4期,第28-33页。- 吴志强,陆天赞,《引力和网络:长三角创新城市群落的空间组织特征分析》,《城市规划学刊》,2015 年第2期,P31-39。- 吴志强,杨秀,刘伟,《智力城镇化还是体力城镇化——对中国城镇化的战略思考》,《城市规划学刊》, 2015年第1期,P15-23。2014- 吴志强、刘朝晖,《城市规模和区域差异对中小城市发展影响及其启示》,《城市规划学刊(英文版)》第 23期 P50-57- 吴志强、柏旸,《欧洲智慧城市的最新实践》,《城市规划学刊》,2014年05期,第15-22页。- 刘海涛、吴志强,《生态文明视阈下水城共生理论框架与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城市规划学刊》,2014年04期,第52-56页。- 吴志强、刘朝晖,《“和谐城市”规划理论模型》,《城市规划学刊》,2014年03期,第12-19页。- 吴志强、王兰,2013年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动态,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报告(2013-2014),201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432-435,2014.09。- 吴志强、杨秀、刘冠鹏,50%城镇化率转折点上的城市生态思考,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报告(2013-2014),201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51-58,2014.09。2013- 吴志强、刘朝晖、王兰. 2012年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报告(2011-2012),2013,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刘朝晖、吴志强. 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规划,第五届欧洲美洲规划院校联合大会,2013年7月,爱尔兰 都柏林。- 王伟,吴志强,《中国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集合能效测度与比较》,《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第7期,第63-71 页。- 吴志强,汪滋淞.《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编制要点及评估案例[J].建设科技,2013年06期,82-86- 吴志强,汪滋淞. 绿色教育—提高全民环境素养—中国绿色校园与绿色建筑知识普及教材编写[J].建设科 技,2013年12期,22-24。- 吴志强,汪滋淞.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编制情况及主要内容[J].建设科技,2013年12期,20-24- 吴志强,汪滋淞. 绿色校园-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绿色校园学组工作[J]. 建设科技,2013年12期,16-19。2012- 吴志强,吕荟. 《“欧洲绿色之都”评选与城市可持续性评估的思议》,《上海城市规划》,2012(6):81-84.- 吴志强,汪滋淞,干靓.《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编制研究,《建设科技》,2012年3月。2011- 《中国城镇化的科学理性支撑-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城镇化与村镇建设动态监测关键技术)综述》,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11(04),吴志强、仇勇懿、干靓等,第1-9页。- 《世博梦想2.0-上海世博园区后续利用与上海城市整体发展的关系》,刊于《时代建筑》, 2011.01,第45-47页。2010- 吴志强,仇勇懿,《城市创意氛围的比较分析—以上海、嘉兴等地为例》,刊于《时代建筑》,2010.06,第20-24页。- 《世博会与城市规划学科发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的回顾》,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10.05,第14-19页。2009- 吴志强,朱晓玲,《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案例布局与动线研究》,刊于《城乡规划论文汇编》,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编,2009.10,第473-479页。- 吴志强,《主题语境下的上海世博会建筑类型解析》,刊于《时代建筑》,2009.04,第4-8页。- 吴志强,《走向可持续的人居环境 对话吴志强教授》,刊于《时代建筑》,2009.03,第58-65页。- 王建军、吴志强,《城镇化发展阶段划分》,刊于《地理学报》,2009.02。- 吴志强,干靓,《上海世博会的生态规划设计》刊于《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9年第4期,第57-68页。- 吴志强,《在灾难和重建中反思与学习- 吴志强教授访谈》,刊于《时代建筑》,2009年01期,第30-33页。2008- 吴志强,宋雯珺,《欧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案例研究》,刊于《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第3期,p113-116。- 吴志强,《重大事件对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意义及启示》,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8.06,第16-19页。- 吴志强,《世博会:城市转向永续的催化剂》,刊于《时代建筑》,2008.04,第11-17页。- 杨迎旭,吴志强,《英格兰“地方发展框架”(LDF)及其启示》,刊于《国际城市规划》,2008.04,第78-85页。- 吴志强,邓雪湲,《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刊于《建设科技》,2008.06,第20-22页。- 吴志强,邓雪湲,《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刊于《城市住宅》,2008.04,第66-69页。- 吴志强、邓雪湲,《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战略之三:战略的推进与展望》,刊于《城市住宅》,2008.06.25。- 吴志强、邓雪湲,《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战略之二:战略的形成过程》,刊于《城市住宅》,2008.05.25。- 吴志强、邓雪湲,《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战略之一:战略总体构成》,刊于《城市住宅》,2008.04.25。- 吴志强,王伟,李红卫,《长三角整合及其未来发展区势-20年长三角地区边界、重心与结构的变化》,2008.02,第1页-10页。- 吴志强,杨婷,《世博会遮阳系统的空间设计导则探索》,刊于《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文集4》,建设部科学技术司,2008.0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ISBN 978-7-112-09927-6,156-163页。- 吴志强,干靓,《基于室外热舒适度的世博园区控制降温技术研究》,刊于《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文集4》,建设部科学技术司,2008.0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ISBN 978-7-112-09927-6,477-483页。- 吴志强,邓雪湲,《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战略研制》,刊于《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文集4》,建设部科学技术司,编委会成员,2008.0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ISBN 978-7-112-09927-6,930页。- 吴志强,王伟,《新时期我国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展望》,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8.01,第23-29页。2007- 王建军,吴志强,《1950年后世界主要国家城镇化发展-轨迹分析与类型分组》,刊于《城市规划学刊》, 2007年第6期,第47-53页。- 吴志强,《对规划原理的思考》,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第6期,第7-12页。- 吴志强,《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设计及其哲学思考》,刊于《建筑学报》, 2007年10月,第35-37页。- 姜涛,吴志强,《西欧1990年代空间战略性规划案例的比较研究》,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5月,第53-64页。- 王伟,吴志强,《城市空间形态图析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济南市为例》,刊于《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04月,第40-44页。-王伟,吴志强,《基于制度分析的我国人口城镇化演变与城乡关系转型》,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4期,第39-46页。- 吴志强,《吴志强教授谈中国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历程》,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3月,第9-13页。- 吴志强,李欣,于泓,《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与城市发展》,刊于《建设科技》, 2007年第11期,第25-27页。-吴志强,陈小龙,钱锋,周俭,曲翠松,魏崴,《同济大学文远楼:历史保护建筑的生态更新》,刊于《建设科技》, 2007.06,第30-31页。注:本文荣获“第三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优秀论文奖。- 王伟,吴志强,《Robert Fishman的郊区化研究述评与启示》,刊于《国外城市规划》,2007年02月,第51-57页。- 吴志强,《五个境界的城市观-吴志强教授谈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观》,刊于《城市中国》,2007.01,第23-35页。- 王伟、吴志强,《基于Voronoi模型的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济南市区小学为例》,刊于《 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6- 吴志强,朱嵘、孔晡虹,《从世博会城市设计看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更新》,刊于《城市规划学刊》,第86-89页,2006年增刊。- 吴志强,姜楠,《沈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刊于《城市规划学刊》,第226-229页,2006年增刊。- 吴志强,《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与展望》,刊于《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5》,2006年07月,356-369页。- 于涛方,吴志强,《京津冀地区区域结构与重构》,刊于《城市规划》, 2006年09月,第36-41页。- 李红卫,吴志强等,《Global-Region: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区域现象》,刊于《城市规划》,2006年08月,第31-37页。- 吴志强,李欣,《历届世博会园内交通组织的发展演进及特点分析》,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5月,第46-52页。- 吴志强,李欣,《历届世博会到达交通组织的比较研究》,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4月,第61-67页。- 王雷,吴志强,《试论城镇组团式规划的区域协调模式的选择-以中山市东部组团发展规划为例》,刊于《城市规划》,2006.06,第15-21页。- 吴志强,李华,《1990年代北京市外商投资空间分布动态特征研究》,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3期,第1-8页。- 于涛方,吴志强,《 “Global Region”结构与重构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刊于《城市规划学刊》, 2006年02期,第4-11页。- 吴志强,史舸,《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中的空间拓展方向分析方法》,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1期,第69-74页。- 吴志强,姜涛,《关于武汉市都市核的初步战略研究》,刊于《规划师》, 2006年01期,第66-72页。2005- 吴志强,于泓,《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刊于《城市规划学刊》, 2005年06期,第2-10页。-《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城市》,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王伟,吴志强,第132-137页。- 吴志强,李华,《1990年代北京外商投资空间分布的产业特征研究》,刊于《城市规划》,2005第9期,第14-21页。- 吴志强,《世博规划中关于“和谐城市”的哲学思考》,刊于《时代建筑》,2005第5期,第18-23页。- 吴志强,干靓,《世博会选址与城市空间发展》,刊于《城市规划学刊》, 2005第04期,第10-15页。- 于涛方,吴志强,刊《199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世界500强”投资研究》,于《城市规划学刊》,2005.02,第13-20页。- 吴志强,邓小兵,《从技术主义到理想主义-全球化背景下上海世会理念的建设》,刊于《规划师》,2005.02,第75 -78页。2004- 吴志强,邓小兵,车乐,《2010上海世博会规划的绿色思考》,刊于《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 2004.12,第180-191页。- 吴志强,姬凌云,《从绿色中找寻快乐-上海世博会快乐生态规划及其智能与绿色建筑设计体系探索》,刊于《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2004.12,第45-50页。- 于涛方,吴志强,《大城市周边中小城市崛起的条件和机制研究》,刊于《同济大学学报》,2004年06月,第51-56页。- 吴志强,《同济建筑规划设计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刊于《时代建筑》,2004年06月,第12-15页。- 吴志强,冯凡,《2010上海世博会规划同济国际联合体方案构思解读》,刊于《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05月,第8-19页。- 吴志强,《都市缝合-20年柏林和上海规划设计分析的都市发展空间意义透视》,刊于《时代建筑》,2004年第03期,第48-53页。- 吴志强,侯丽,《西方空间战略规划的理论及复兴》,刊于《国外城市规划》,2004年第02期,第1页。2003- 吴志强,崔泓冰,《近年来我国城市规划方案国际征集活动透析》,2003年第06期,第16-22页。- 吴志强,崔泓冰,《境外规划设计事务所近年在中国大陆发展的记录与思考》,刊于《时代建筑》,2003年03月,第29-35页。- 吴志强,于泓,姜楠,《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的整体方法-沈阳实例中的理性思维的导入》,刊于《城市规划》,2003年01期,第38-42页。- 吴志强,《论上海世界博览会Expo2010主题》,刊于《现代城市研究》,2003年第01期,第7-10页。2002- 吴志强,《50周年艰辛创业 新世纪再创辉煌》,刊于《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03期,第01页。- 陈小龙,吴志强,《从学生意向看第五代校园空间走向》,刊于《时代建筑》,2002年第02期,第18-19页。2001- 吴志强,《为21世纪的全球的规划教育奠基》,刊于《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第01期,第1-5页。- 吴志强,《通过国际交流把握世界一流学科发展的脉搏》,刊于《教育改革与管理》,2001年第02期,第8-10页。- 吴志强,《从首届世界规划院校大会看世界城市规划发展动态》,刊于《国外城市规划》,2001年第06期,第1-3页。- 吴志强,《“新时代住宅”理念-德国住宅设计竞赛历史经验的思考》,刊于《时代建筑》,2001年第02期,第20-25页。- 吴志强,《论中国城市规划制度与世界接轨》,刊于《规划师》,2001年第01期,第5-9页。2000- 吴志强,《全球化理论的实证研究:上海城市土地开发空间特征》,刊于《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第04期,第38-46页。- 吴志强,《Lindblom与渐进决策理论》,刊于《国外城市规划》,2000年第02期,第39-41页。- 吴志强,《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进》导论,刊于《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第02期,第9-18页。- 吴志强,《波茨坦广场设计过程述评》,刊于《国外城市规划》,2000年第01期,第40-42页。- 吴志强,《城市规划核心法的国际比较研究》,刊于《国外城市规划》,2000年第01期,第4-7页。`- 吴志强,《论新世纪中国大都市发展战略目标-从国际城市发展趋势及城市管理学科研究热点着手》,刊于《规划师》- 吴志强,《城市发展将决定中国21世纪的发展命运》,刊于《城市规划》,2000年第01期,第37页。- 吴志强,《论进入21世纪时中国城市规划体系的建设》,刊于《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第01期,第1-5页,2001.01,p1-5。- 吴志强,《城市发展将决定中国21世纪的发展命运》,刊于《城市规划》,2000年01月,第37-38页。1999- 吴志强,《百年建筑与城市发展》,刊于《中外建筑》,1999年第06期,第9-10页。- 吴志强,《论都市建筑学的世纪探索与新世纪的挑战》,刊于《时代建筑》,1999年第04期,第20-23页。- 吴志强,《博士风采》,规划师,1999年第04期。- 吴志强,《德国空间规划体系及其发展动态解析》,《国外城市规划》,1999年第04期,第2-5 页。- 吴志强,《21世纪的城市建筑:走向三大和谐》,刊于《城市规划》,1999年第10期,第20-22 页。- 吴志强,《论21世纪中国城市面临的严峻挑战及其准备》,刊于《建筑师》,ISBN7-112-03844-8,1999年第04期,总87期,第4-7页。- 吴志强,姜楠,《评介David Clark的新著<都市的世界/全球城>》,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7月第4期,第77页。- 吴志强,《Shanghai's Xiahai, Xiagang: Wirtschaftliche strukturelle Wanderung in Shanghai huete(上海的下海与下岗:论上海今天的经济结构的提升)》,刊于德国《Stadtbauwelt(城市建筑世界)》1999年06月,总142期,第1324-1325页。- 吴志强,《Hinein in die Stadt und aus der City raus, an der Wohnlagesverlagung in Shanghai (先进城再出城:论上海居住地从市中心到城市边缘的迁移)》,刊于德国《Stadtbauwelt(城市建筑世界)》1999年06月,总142期,第1344-1347页。- 吴志强,《城市规划中不变的精神和责任》,刊于《东方建设》1999年05月第02期,第12-13页。- 吴志强,《百年现代城市规划中不变的精神和责任》,刊于《城市规划》1999年第01期,第27-32页。1998- 吴志强,《建筑与城市》,刊于《建筑学报》,1998年第10期,第4-7页。- 吴志强,《“扩展模型”:全球化理论的城市发展模型》, 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第05期,第1-6页。- 吴志强,陈秉钊,唐子来,《21世纪城市规划师宣言(草案)》,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第04期,第1-2页。- 吴志强,《若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规划体系的评述》,刊于《规划师》,1998年第03期,第95-100页。- 吴志强,李京生,童明,陈秉钊,《现代农业与新型的城乡关系-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规划》,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第03期,第1-5页。- 吴志强,《论城市规划法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演进》,刊于《城市规划》,1998年第03期,第11-19页。- 吴志强,《“全球化理论”提出的背景及其理论框架》,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第02期,第1-6页。- 吴志强,《21世纪城市规划师宣言(草案)》,刊于《规划师》,1998年第01期,第1-5页。- 吴志强,《德国城市规划编制过程》,刊于《国外城市规划》,1998年第02期,第30-34页。- 吴志强,《介绍David HARVEY 和他的一本名著》,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第1期,第48-49页。1997- 吴志强,《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收入《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成立45周年教师论文专集》1997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1-3页。1994- 吴志强,《Koexitanz der Grossstaedte in Industrielaendern and Entwicklungslaendern (工业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大城市的共生)》,刊于《Urbanologie(城市学)》1994年04月,第18-26页。1990-1985- 吴志强,《九十年代大城市研究的重大课题-记在联邦德国召开拓一次为“九十年代城市建设科研方向”的学术研讨会》,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90年第04期,第12-16页。- 吴志强,《上海城市用地开发的一个突出问题及其对策》,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87年第01期,第64-65页。- 吴志强,《选址-规模框架理论-城市用地开发活动的理论探索》,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86年11月,第17-25页。- 吴志强,《选址规模框架理论-城市用地开发活动力的理论探索》,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86年第06期,第17-26页。- 吴志强,《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86年第05期,第1-7页。- 吴志强,《大城市土地使用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刊于《城市开发》,1986年第03期,第15-18页。- 吴志强,《如何处理软信息,城市用地规划中多标准分析方法》,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85年第03期,第41-49页。

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支撑,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互动化、协同化、融合化”为主要特征,全面感知、监测、分析、整合城市资源,对各种需求做出迅速、灵活、准确反应,为公众创造绿色、和谐环境,提供泛在、便捷、高效服务的城市形态。1、智慧公共服务建设智慧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系统。通过加强就业、医疗、文化、安居等专业性应用系统建设,通过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有效促进城市公共资源在全市范围共享,积极推动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调高效运行,在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2、智慧城市综合体采用视觉采集和识别、各类传感器、无线定位系统、RFID、条码识别、视觉标签等顶尖技术,构建智能视觉物联网,对城市综合体的要素进行智能感知、自动数据采集,涵盖城市综合体当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灯光照明、信息通信和显示等方方面面,将采集的数据可视化和规范化,让管理者能进行可视化城市综合体管理。3、智慧政务城市综合管理运营平台此类项目已有实际落地案例,郑州市金水区的“金水区联动指挥中心平台”包括指挥中心、计算机网络机房、智能监控系统、和平区街道图书馆和数字化公共服务网络系统四个部分内容,其中指挥中心系统囊括政府智慧大脑六大中枢系统,分别为公安应急系统,公共服务系统,社会管理系统,城市管理系统,经济分析系统,舆情分析系统,该项目为满足政府应急指挥和决策办公的需要,对区内现有监控系统进行升级换代,增加智能视觉分析设备,提升快速反应速度,做到事前预警,事中处理及时迅速,并统一数据、统一网络,建设数据中心、共享平台,从根本上有效的将政府各个部门的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并对整个和平区的车流、人流、物流实现全面的感知,该平台在和平区经济建设中将为领导的科学指挥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作用。4、智慧安居服务开展智慧社区安居的调研试点工作,在部分居民小区为先行试点区域,充分考虑公共区、商务区、居住区的不同需求,融合应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各种信息技术,发展社区政务、智慧家居系统、智慧楼宇管理、智慧社区服务、社区远程监控、安全管理、智慧商务办公等智慧应用系统,使居民生活“智能化发展”,例如金水花园智慧社区平台。加快智慧社区安居标准方面的探索推进工作,为今后全市新建楼宇和社区实行智能化管理打好基础。5、智慧教育文化服务积极推进智慧教育文化体系建设。建设完善我市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工程,推动智慧教育事业发展,重点建设教育综合信息网、网络学校、数字化课件、教学资源库、虚拟图书馆、教学综合管理系统、远程教育系统等资源共享数据库及共享应用平台系统。继续推进再教育工程,提供多渠道的教育培训就业服务,建设学习型社会。继续深化“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先进网络文化的发展,加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电子娱乐等行业信息化步伐,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构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更加便捷的旅游服务,提升旅游文化品牌。6、智慧服务应用组织实施部分智慧服务业试点项目,通过示范带动,推进传统服务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加快向现代智慧服务产业转型。1)、智慧物流配合综合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推广射频识别(RFID)、多维条码、卫星定位、货物跟踪、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加快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及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整合物流资源,实现物流政务服务和物流商务服务的一体化,推动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物流企业和物流产业发展。2)、智慧贸易支持企业通过自建网站或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网上营销,网上支付等电子商务活动。积极推动商贸服务业、旅游会展业、中介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领域运用电子商务手段,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层次。结合实体市场的建立,积极推进网上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鼓励发展以电子商务平台为聚合点的行业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培育发展电子商务企业,重点发展集产品展示、信息发布、交易、支付于一体的综合电子商务企业或行业电子商务网站。3)、建设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积极通过信息化深入应用,改造传统服务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加快向智能化现代服务业转型。结合我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加快推进现代金融、服务外包、高端商务、现代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7、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建设重点推进“数字卫生”系统建设。建立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全市区域化卫生信息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平台,促进各医疗卫生单位信息系统之间的沟通和交互。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建立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以实现医院服务网络化为重点,推进远程挂号、电子收费、数字远程医疗服务、图文体检诊断系统等智慧医疗系统建设,提升医疗和健康服务水平。8、智慧交通建设“数字交通”工程,通过监控、监测、交通流量分布优化等技术,完善公安、城管、公路等监控体系和信息网络系统,建立以交通诱导、应急指挥、智能出行、出租车和公交车管理等系统为重点的、统一的智能化城市交通综合管理和服务系统建设,实现交通信息的充分共享、公路交通状况的实时监控及动态管理,全面提升监控力度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确保交通运输安全、畅通。金鹏信息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