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马兰院士发表的论文贡献

发布时间:

马兰院士发表的论文贡献

众所周知,越重要的科研工作者,越重大的任务执行者,身份越要隐秘。因此他们往往是在最恶劣的环境下工作,肩负的重任却越重。他就是我们最高尚的人,他的名字叫林俊德,我们要永远记住这样一位老人。林俊德是“核试验冲击波机测仪器研制小组组长”。林俊德研制的仪器,第一时间准确测得了核爆炸的冲击波参数。当天晚上,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的周恩来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林俊德带领回收小组在爆心附近步行几十公里,圆满完成了核试验爆炸数据的采集任务。医生建议做肠梗阻手术,病情突然恶化的林俊德被送入重症监护室。 林俊德院士的遗言让人泪目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我一起看看吧。

众所周知,越重要的科研工作者,越重大的任务执行者,身份越要隐秘。因此他们往往是在最恶劣的环境下工作,肩负的重任却越重。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活着是为了更多的人更好的活着。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研工作者,从接受命令开始,他就知道自己的命运归宿,他把生命完全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在沙漠扎根52个春秋,一辈子隐姓埋名却是唯一一位参与了中国全部45次核试验任务的院士!

他就是我们最高尚的人,他的名字叫林俊德,我们要永远记住这样一位老人。

提到原子弹之父邓稼先、导弹之父钱学森、天眼(FAST)之父南仁东大家心中都会认为是当之无愧的国之大器。但是对于核试验这一概念也许较模糊。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几组数据:

从1964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1996年中国进行的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参与了中国的全部45次核试验。

林俊德是“核试验冲击波机测仪器研制小组组长”。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他们用了半年时间研制出了第一台样机,一年后成功用于中国的第一次核试验。

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一声春雷,蘑菇云腾空而起。林俊德研制的仪器,第一时间准确测得了核爆炸的冲击波参数。当天晚上,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的周恩来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林俊德带领回收小组在爆心附近步行几十公里,圆满完成了核试验爆炸数据的采集任务。

1969年冬,中国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试验。林俊德的战场从大气层转到了地下,为尽快掌握地下核试验爆炸应力波测量和核试验工程设计技术,他和战友从大山深处的平洞试验到戈壁滩上的竖井试验,先后建立了10余种测量系统,为中国地下核试验安全论证和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数据。

1996年7月29日,中国成功进行了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胜利实现了既定目标。

每次核试验都有他的参与,核试验爆炸后,核辐射最强的时候,核辐射最强的地方就是他的工作环境......一次次的任务采集,一次次的核辐射,正是因为有这些一心为国的伟大的科研工作者的无私,才有了我们辉煌的新中国,才有了我们今天平安的新中国,才有了我们今天富强的新中国。

就在我们所有人在林老等科学家们给与的美好的中国这个大家庭过着幸福生活的时候,噩耗传来,2012年5月4日,解放军总医院的检查结果证实林俊德罹患胆管癌晚期,他为了能再多争取时间,坚守在工作岗位,拒绝接受手术。后来越来越严重,肠梗阻,肚子充满胀气和腹水,心率每分钟达130次。医生建议做肠梗阻手术,病情突然恶化的林俊德被送入重症监护室。醒来后,得悉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只能以日来计数后,他坚决要求搬出无法工作的重症监护室,转回普通病房。2012年5月31日20时15分,林俊德离开人世。

一次次蘑菇云升起,一次次地动山摇……在为国铸核盾、赶超世界核试验技术前沿的征程中,黑发青年变成了暮年老人,始终不变的,是那向事业巅峰不息冲锋的忘我激情。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以智殉国铸就中华民族的铜墙铁壁,至死攻坚绽放成死亡之海的马兰。林院士将有限的生命投身到无限的科学事业中去,他是用一个战士冲锋的姿态跨越了生死之界。他的跨越是那样的壮美、壮烈。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下,这种纯粹的精神值得学习。

临终前的林俊德,唯一的心愿是回到马兰,回到他一辈子战斗生活的那块大漠戈壁。

在最终的遗言中,他念念不忘的也是马兰:“马兰精神很重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希望大家继承马兰精神,让国家、人民尊重我们。”

一朵怒放的戈壁马兰凋谢了。而在罗布泊这片写满传奇的大漠戈壁上,那曲人人皆知的《马兰谣》却将永远传唱——

“一代代的追寻者,青丝化作西行雪;一辈辈的科技人,深情铸成边关恋。青春无悔,生命无怨,莫忘一朵花儿叫马兰……”

林俊德院士的遗言让人泪目相关阅读:

追忆峥嵘岁月,弘扬马兰精神——记林俊德院士事迹学习会

2017年11月25日晚18点,浙江大学党校2017年第二期本科生预备党员培训班现场教学在玉泉校区永谦剧场举行,教学依托机械工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示范基地马兰工作室开展,以“追忆峥嵘岁月,弘扬马兰精神”为主题,引导学生党员学习林俊德院士等一批扎根马兰、投身国防的浙大校友的光辉事迹,传承“甘做隐姓埋名人,勇干惊天动地业”的马兰精神,引领求是学子成长为“公忠坚毅、能担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国之栋梁。

林俊德院士同窗范正翘、张文彬、魏赛珍、高文龙、吴昌海五位老师作为特邀嘉宾出席,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梅德庆、校党委学工部副部长吴子贵、航空航天学院党委副书记戴志潜、机械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项淑芳等出席本次活动。浙江大学党校2017年第二期本科生预备党员培训班学员,机械工程学院全体专职、挂职团干部,机械工程学院2014级本科生以及马兰工作室和马兰精神剧组的同学们也出席了本次活动。

吴子贵致辞。他首先对五位老先生专程回到母校参加此次活动表示诚挚的谢意。他深情缅怀了林俊德院士生前的光辉事迹和崇高精神,并就此向大家分享了他亲身学习马兰精神的三点体会:要志存高远、要不忘初心、要迎难而上。他认为,林俊德院士工作时的“发狂”精神就是浙江大学“求是”精神的最好体现,同时号召同学们深刻学习这种精神,把艰难困苦当作成就事业的“磨刀石”,以此来践行浙江大学“求是”之校训。他希望师生们能够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学工部、机械工程学院以及航空航天学院筹划组建的马兰工作室活动,学习以林院士为代表的马兰精神——“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他也期待浙江大学的学生中能有更多像林院士这样的“马兰人”出现。

全体参会师生观看了林俊德院士《感动中国人物系列》纪录片。视频真实讲述了林院士五十二年扎根大漠戈壁,参加我国核试验任务,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生经历。在生命的最后72个小时,他与死神赛跑,坚持在病房中支起办公桌工作,在医生数次强烈劝阻他继续工作之后,他那一句“坐着休息吧,躺下就起不来了”使在场的同学纷纷落下感动的泪水。

随后,五位老师与同学们分享与林院士的共同成长经历。与林俊德院士同一寝室生活五年的吴昌海老师向大家分享了林俊德院士的“柏油马路”轶事;张文彬老师通过他手写的追忆信向同学们分享了他与林院士“除四害”、“造马达”的故事;魏赛珍老师则回忆起了她与林院士因“点蜡烛”而起的初识,她认为林院士是一位“又红又专”的榜样,用真挚的语气,从“红”和“专”两个方面向同学们描述了林院士的伟大精神。在老师们饱含深情的讲述之下,同学们眼前仿佛浮现出了一个能吃苦、朴实勤奋、追求卓越的青年形象。

现场提问环节中,88岁高龄的范正翘老师就同学“从事科研军工行业需要怎样的专业素养以及科研精神”的问题,做出三点回答:一是要随时做好改行的准备,二是要做好吃苦的准备,三是要有扎扎实实的科学基础。范老师回忆在他们那代人,搞国防科研,不能在大厦里,也不能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而是要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他以此勉励同学们要具备能够吃苦的马兰精神。在回答同学“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怎样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素养”的问题时,高文龙老师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范老师作为一名在1954年抗美援朝前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也向同学们指出了预备党员时期的重要性,并对同学们寄予了殷切的期盼。在互动环节,同学们感动于老一辈国防科研前辈的马兰精神,也被老师们的幽默所感染。几位老师的回忆分享和谆谆教诲在同学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烙印,使学生受益匪浅。

机械工程学院2014级本科生李杨宁同学作为预备党员学生代表,向五位老师表达了谢意,并与同学们分享了他对于林俊德院士的景仰敬佩之情,以及对“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的深刻体会。李杨宁号召大家担负起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把自身价值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恪尽职守、竭尽全力。马兰不死,也不凋零,要让马兰精神永远伴随、激励着我们。

之后,在场领导和嘉宾为马兰精神宣讲团导师以及第一批成员颁发聘书。

最后,梅德庆对此次学习会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历年来为国家国防军工事业输送了大批既有情怀、又有能力的优秀人才,林院士以及今天到场的五位老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对年轻一代人起到了模范作用。梅书记形容林院士的一生就像激光一样,方向性强,能量集中,献身科研、献身祖国。他相信在座的全体同学在未来也将投身于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各个角落,希望马兰精神能够扎根在每一位同学心中,让马兰精神的种子永远传播下去。

本次培训向现场师生生动诠释了“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林院士“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是对浙大“求是创新”精神的有力诠释,也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防建设的有力肯定。林院士用自己的一生,给浙大师生上了一次刻骨铭心的党课。学习会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同学们与手捧鲜花的五位老人温馨合影,那一首《马兰谣》仍在每一位同学的心中回响着。

文 | 求是潮新闻资讯中心马慧子

图 | 求是潮摄影部龚韬懿、章佳琰

美术编辑 | 生煎

科学家们根据黄土形成的年代和特点对黄土进行了划分和命名,如马兰黄土、离石黄土、午城黄土等黄土-释环境演变的“天书”刘东生 生于1917年11月,天津市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第四纪地质学家和环境学家。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早年从事脊椎骨生物研究,填补了我国鱼化石方面的空白。1954年开始从事黄土研究,提出关于黄土--古土壤序列250万年来古气候多旋回学说。开辟了地球上大陆与海洋沉积环境的对比,为全球变化提供了依据。参加和领导了希夏邦马峰、穆朗玛峰、迦巴瓦峰的登山科学考察,填补了我国在高山科学史上的空白。20世纪60年代末开创了我国环境地质研究,推动医学与地质学之间的互相渗透。1991年在南极长城站工作。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黄土堆积》、《黄土与环境》、《环境地质学的出现》等。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最近,刘东生院士以他在黄土古环境研究中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获了美国颁发的2002年泰勒(Tyler)环境成就奖,在诺贝尔奖中未设环境奖的情况下,人们把泰勒奖看成是环境科学的诺贝尔奖,这是中国大陆学者在国际上获得的环境科学最高奖。联想刘先生60年来艰苦奋斗的科学生涯,人们自然想到,研究黄土是怎么拿到金牌的?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他从未间断对黄土的研究,大体经历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理性升华三个阶段。早期,通过对黄土高原的实地考察,查明了黄土时空分布,划分了黄土类型和黄土地层,提出了午城黄土、离石黄土、马兰黄土等新概念,把不同地区分布的黄土有机地联系起来,为开展黄土研究奠定了基础。进而分析了黄土和古土壤的物质成分和结构特征,确立了黄土风成理论,探讨了黄土的成因机制,发现黄土区明显地受东亚季风影响,在受从海上来的东亚季风影响强时,以古土壤沉积为主;而受西风带影响强时,以黄土沉积为主。黄土和古土壤代表着不同的气候环境,前者指示干冷,后者指示暖湿,于是根据黄土与古土壤的分布状况可以追溯季风的轨迹,从而发展了东亚季风学说。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际交流的增多, 黄土研究已经远远超出黄土本身的意义,它与环境和全球变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调查发现,黄土高原有数十层黄土和古土壤,它们交互出现,表明从260万年以来,黄土地区至少经历了近40个干冷和暖湿气候旋回,这些旋回具有周期性。刘东生先生在他的“黄土与环境”等一系列著作中,详细论证了黄土--古土壤多旋回性是气候干冷--暖湿周期变化的表征,这种周期变化印证了米兰科维奇提出的气候变化的地球轨道周期学说,也使从研究深海沉积物和极地冰芯得到的科学认识在陆地沉积物中找到了依据,从而,黄土,特别是中国广泛分布的厚层黄土成为与深海沉积物和极地冰芯并驾齐驱的研究全球变化的三部自然档案。这部自然档案连续记录了自然环境演变历史和人类活动的印记。但如何解译黄土中所包藏的环境信息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科学问题。刘东生先生和他的同事一道,通过研究黄土古土壤的沉积特征、磁性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生物化石特征和测量其中的同位素和宇宙成因核素等途径,建立了气候环境演化的时间序列和转换函数,利用转换函数,恢复某一时段、某一地区的气候环境,例如通过碳氧同位素的分析,可以反演当时的温度、降水量和C3、C4植物类型,通过沉积物中植物孢粉和硅酸体等分析,恢复当时的植被类型,于是可以重建气候环境演变历史和演变规律,为认识现代气候环境,预测未来演变趋势找到科学依据。这种认识上的飞跃,对全球变化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黄土成为解释环境演变的一本天书,构成内容丰富的黄土学,从荒山僻壤进入科学的殿堂,被国际同行誉为黄土学研究者的“麦加”,吸引着国际同行对中国黄土朝圣般的向往。黄土高原的形成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现在250万—140万年之前,为高原物质内部侵蚀循环期;第二阶段出现在140万—4000年之前,为高原物质自然侵蚀外流期;第三阶段出现在4000年以前,为高原物质加速侵蚀外流期。初期黄土高原据研究,黄土高原约250万年来上升了400—500米的高度。现代黄土高原海拔高度自东南向西北一般由1200米增加到2000米左右,减去黄土堆积以来增加的(上升的)400—500米的高度,可知黄土最初沉积时,黄土高原绝大多数地区已达到了高原的高度(海拔大于700米)。地层年代的研究表明,黄土开始堆积的年代距今为250万年左右。因此,黄土高原的初期应从距今250万年算起。在这一时期,广大地区为午城黄土覆盖,形成午城黄土覆盖的黄土高原。中期黄土高原中期黄土高原开始于距今140万年前,结束于大约距今0.4万年前后。这一时期黄土地层不断堆积加厚,在午城黄土的基础上,六盘山以东又沉积了离石黄土和马兰黄土及部分全新世黄土,形成了时代齐全的黄土地层和结构完整的黄土塬。在古地形起伏的丘陵区,新黄土堆积后仍呈现丘陵形态。在六盘山以西地区,在第三纪或更老的地层之上,开始了黄土的发育。这一阶段的侵蚀仍属自然侵蚀,其侵蚀量仍大大小于堆积量。这一阶段是黄土高原发育的最盛时期。近代黄土高原这一阶段黄土高原地貌类型与前一阶段基本相同,只是面积和数量有一定变化。黄土塬的面积有所减少,丘陵面积增加,冲沟密度和规模加大,三门湖消失。这一阶段该区人口大量增加,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甚至改变了自然发展的趋势。由于人类大量开垦土地,原始植被受到破坏,使黄土高原受到强烈侵蚀。一般说来,高原要经历形成、发展和侵蚀衰退的自然发展过程。研究表明,未来100年因地形坡度变化而引起的增加侵蚀量是很有限的,对未来100年黄土侵蚀量的影响不大。由此可以预测,未来100年的黄土高原仍是适于人类生存的好地方

他是一位将军,更是一位传奇院士,一辈子隐姓埋名52年坚守在罗布泊,参与了中国全部的45次核试验任务。他活了75年都默默无闻,但最近,一张他离世几小时前与死神赛跑的照片,在网络上传开了。他感动了整个中国!藏身大漠为国铸“核盾”1938年,林俊德出生在福建省永春县的一个偏僻山村。因为家中一贫如洗,刚上完小学就辍学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林俊德靠着政府的资助,上完了初中,又上了高中。1955年,17岁的林俊德硬是打着赤脚考上了浙江大学机械系。林俊德曾说,他这辈子有三个没想到:上大学、做将军、当院士。而他更没有想到的是,一直到生命最后,他都和国家命运绑得很紧。1960年,从浙大机械系毕业的林俊德,被分配到国防科委下属某研究所。报到的第二天,所领导向林俊德交底:“国家正在西北建设一个核试验场,把你挑过来,就是去那里工作。”得知自己将从事核试验时,他激动不已,那一刻他就下定决心,把一生献给这一伟大事业。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林俊德,从未见过冲击波机测仪器长什么样。当时,既没设备,更没技术,他们就根据当时美国、苏联少数解密核试验资料和公开刊物的常规武器试验测量文章埋头研究。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一声巨响,蘑菇云腾空而起。鲜为人知的是,当蘑菇云还在不断向上翻滚时,穿着防护服的科技人员,无所畏惧地向烟云开进,搜寻记录此次爆炸数据的设备。在那些义无反顾的身影中,就有林俊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向周恩来总理报告,总理在电话里谨慎地问:“怎么证明是核爆?”现场指挥帐篷里顿时一片肃静。法国第一次核试验没拿到任何数据,美国、英国、苏联第一次核试验只拿到很少的数据……就在这时,核武器试验研究所所长程开甲带着26岁的林俊德匆匆赶到:“冲击波的数据已拿到,这次爆炸是核爆炸。爆炸当量为2万吨。”张爱萍激动地拍了拍林俊德的肩膀说:“你们立了大功。”1966年,我国为首次氢弹空投爆炸做最后的准备。高空冲击波测量难度更大。仪器要在零下60摄氏度低温下工作,为了创造低温环境,林俊德和同事们背着仪器,爬上3000米,在零下20摄氏度的山顶呆了一宿。林俊德新研制的高空压力自记仪测试系统,为我国首次氢弹试验飞机投弹安全论证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后几年,林俊德和他的团队吃着玉米面和榆树叶合蒸的窝头,喝着孔雀河里那令人肚子发胀的水,睡着冬天寒冷夏天苦热的地窨子……林俊德和战友们坚守大漠,默默攻关,研制出一系列装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核爆炸冲击波机测体系。1996年7月29日,中国成功进行了最后一次地下核实验。从1964年到1996年,32年来,这是中国第45次核试验,也是林俊德参加的最后一次核试验。他的人品如激光一样笔直明亮“他就像激光一样,方向性强,能量集中,单色性好。”“他能52年坚守岗位,取得那么多重大科研成就,是因为他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工作上。”这是林俊德的同事对他的评价。林俊德一辈子被人看作学习狂和工作狂。他这样总结成功:抓住机遇,然后发狂地工作。即使年纪上了七十,在他的日程表里,搞研究、做实验、带学生几乎占去所有时间。他一年只休息三天:大年初一、初二、初三。在林俊德生命倒数第二天,他回首往事,断断续续说了两句话,“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他说自己搞核试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这两个都成了不折不扣的事实。他研究爆炸力学,一辈子都和炸药打交道。为了拿到第一手资料,每次总是尽可能地离炸药近一点。林俊德平时说话硬,讲原则,常常一句话能把人撅一个跟头,这是很多人领教过的。他参加学术评审会,从来不收评审费,他只要材料,不要见人。不是自己主持的项目坚决不挂名。可他的学生们说,老师是一个心里有爱的人,他戴了15年的手表,是大学母校百年校庆时送的纪念品,他一直戴着,旧了磨手就用透明胶粘上。去世后,学生们收拾他的衣物,都潸然泪下,除了军装,老师竟没有几件像样的便装,两件毛衣都还打着补丁。另外,从得知自己身患癌症的那天起,林俊德就在笔记本上写下他的临终清单:1.计算机、保密柜清理;2.**技术(国家机密)3.家人留言4.(空)5.马兰物品清理(宿舍、办公室)。可死神留给他的时间太少了,5条提纲的内容没有完全填满,家人留言这一条完全是空白。他分秒都在与死神赛跑,亲朋好友来看他,他却说:“我没有时间了,看我一分钟就够了,其他的问我老伴儿吧。”他就这样一直拼尽最后一丝气力。生命的最后10小时林俊德是在2012年5月4日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的,从确诊到死亡的27天时间里,他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坐在临时搬进病房的办公桌前,对着笔记本电脑,一下一下地挪动着鼠标……因为在他的电脑里,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藏在几万个文件夹中。还有学生的毕业论文,“他们快要答辩了,不能耽误孩子们毕业”。他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一切都要快,要尽快。5月31日,林俊德病情再度恶化,生命进入倒计时。他9次请求甚至哀求医生同意自己下床工作。在家人法人帮助下,他才终于又坐在了电脑前。上午10点,已经工作了2个多小时的他,颤抖地对女儿说:“C盘我做完了。”他的手开始颤得握不住鼠标,眼睛也渐渐看不清东西,他几次问女儿:“我的眼镜在哪儿?”女儿说:“眼镜戴着呢。”这时候,很多人痛哭起来,因为怕他听到,使劲捂着嘴巴。最后,还是他的老伴儿说了一句:“医生想叫你休息一会儿。”他则回答:“坐着休息。”而他接下来说的一句话,让在场所有人再一次掩面啜泣。“坐着比躺着好啊,我不能躺下,躺下了,就起不来了。”两个小时后,他累得再也支撑不住了。在医护人员的搀扶下,林俊德回到了病床。几个小时后,2012年5月31日20时15分,林俊德,这位让罗布泊发出45次巨大轰鸣的将军,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宁可牺牲生命,绝不拖欠使命。生命最后时刻,林俊德从罗布泊的荒原戈壁转战到医院病房这个特殊战场,完成了一名战士最后的冲锋。林俊德参与了中国全部核试验,他的老伴儿黄建琴也参与了其中的9次。夫妻两人藏身荒漠半个世纪,他们从不属于家庭、不属于彼此,只属于民族和国家。在妻子黄建琴心中,两人虽然相伴45年,但只有林俊德去世前住院那一阵子,才是他们俩在一起最长的一段时间。就在林俊德终于卸下担子,闭上双眼的那一刻,黄建琴才轻轻地对着他说:“老林,你终于属于我了……”“有一个地方名叫马兰,你要寻找她,请西出阳关……”这是《马兰谣》里的歌词,马兰,是在荒漠中也能顽强生长的小花。马兰,也是中国保密的核工业基地(一个地图上搜不到的地方)。对于林俊德院士来说,马兰是他永远的“家”,临终前,他用虚弱的话语再三叮嘱:“死后将我埋在马兰。”

科学家们根据黄土形成的年代和特点对黄土进行了划分和命名,如马兰黄土、离石黄土、午城黄土等黄土-释环境演变的“天书” 刘东生 生于1917年11月,天津市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第四纪地质学家和环境学家。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早年从事脊椎骨生物研究,填补了我国鱼化石方面的空白。1954年开始从事黄土研究,提出关于黄土--古土壤序列250万年来古气候多旋回学说。开辟了地球上大陆与海洋沉积环境的对比,为全球变化提供了依据。参加和领导了希夏邦马峰、穆朗玛峰、迦巴瓦峰的登山科学考察,填补了我国在高山科学史上的空白。20世纪60年代末开创了我国环境地质研究,推动医学与地质学之间的互相渗透。1991年在南极长城站工作。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黄土堆积》、《黄土与环境》、《环境地质学的出现》等。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最近,刘东生院士以他在黄土古环境研究中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获了美国颁发的2002年泰勒(Tyler)环境成就奖,在诺贝尔奖中未设环境奖的情况下,人们把泰勒奖看成是环境科学的诺贝尔奖,这是中国大陆学者在国际上获得的环境科学最高奖。联想刘先生60年来艰苦奋斗的科学生涯,人们自然想到,研究黄土是怎么拿到金牌的?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他从未间断对黄土的研究,大体经历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理性升华三个阶段。早期,通过对黄土高原的实地考察,查明了黄土时空分布,划分了黄土类型和黄土地层,提出了午城黄土、离石黄土、马兰黄土等新概念,把不同地区分布的黄土有机地联系起来,为开展黄土研究奠定了基础。进而分析了黄土和古土壤的物质成分和结构特征,确立了黄土风成理论,探讨了黄土的成因机制,发现黄土区明显地受东亚季风影响,在受从海上来的东亚季风影响强时,以古土壤沉积为主;而受西风带影响强时,以黄土沉积为主。黄土和古土壤代表着不同的气候环境,前者指示干冷,后者指示暖湿,于是根据黄土与古土壤的分布状况可以追溯季风的轨迹,从而发展了东亚季风学说。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际交流的增多, 黄土研究已经远远超出黄土本身的意义,它与环境和全球变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调查发现,黄土高原有数十层黄土和古土壤,它们交互出现,表明从260万年以来,黄土地区至少经历了近40个干冷和暖湿气候旋回,这些旋回具有周期性。刘东生先生在他的“黄土与环境”等一系列著作中,详细论证了黄土--古土壤多旋回性是气候干冷--暖湿周期变化的表征,这种周期变化印证了米兰科维奇提出的气候变化的地球轨道周期学说,也使从研究深海沉积物和极地冰芯得到的科学认识在陆地沉积物中找到了依据,从而,黄土,特别是中国广泛分布的厚层黄土成为与深海沉积物和极地冰芯并驾齐驱的研究全球变化的三部自然档案。这部自然档案连续记录了自然环境演变历史和人类活动的印记。但如何解译黄土中所包藏的环境信息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科学问题。刘东生先生和他的同事一道,通过研究黄土古土壤的沉积特征、磁性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生物化石特征和测量其中的同位素和宇宙成因核素等途径,建立了气候环境演化的时间序列和转换函数,利用转换函数,恢复某一时段、某一地区的气候环境,例如通过碳氧同位素的分析,可以反演当时的温度、降水量和C3、C4植物类型,通过沉积物中植物孢粉和硅酸体等分析,恢复当时的植被类型,于是可以重建气候环境演变历史和演变规律,为认识现代气候环境,预测未来演变趋势找到科学依据。这种认识上的飞跃,对全球变化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黄土成为解释环境演变的一本天书,构成内容丰富的黄土学,从荒山僻壤进入科学的殿堂,被国际同行誉为黄土学研究者的“麦加”,吸引着国际同行对中国黄土朝圣般的向往。黄土高原的形成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现在250万—140万年之前,为高原物质内部侵蚀循环期;第二阶段出现在140万—4000年之前,为高原物质自然侵蚀外流期;第三阶段出现在4000年以前,为高原物质加速侵蚀外流期。 初期黄土高原据研究,黄土高原约250万年来上升了400—500米的高度。现代黄土高原海拔高度自东南向西北一般由1200米增加到2000米左右,减去黄土堆积以来增加的(上升的)400—500米的高度,可知黄土最初沉积时,黄土高原绝大多数地区已达到了高原的高度(海拔大于700米)。地层年代的研究表明,黄土开始堆积的年代距今为250万年左右。因此,黄土高原的初期应从距今250万年算起。在这一时期,广大地区为午城黄土覆盖,形成午城黄土覆盖的黄土高原。 中期黄土高原中期黄土高原开始于距今140万年前,结束于大约距今0.4万年前后。这一时期黄土地层不断堆积加厚,在午城黄土的基础上,六盘山以东又沉积了离石黄土和马兰黄土及部分全新世黄土,形成了时代齐全的黄土地层和结构完整的黄土塬。在古地形起伏的丘陵区,新黄土堆积后仍呈现丘陵形态。在六盘山以西地区,在第三纪或更老的地层之上,开始了黄土的发育。这一阶段的侵蚀仍属自然侵蚀,其侵蚀量仍大大小于堆积量。这一阶段是黄土高原发育的最盛时期。 近代黄土高原这一阶段黄土高原地貌类型与前一阶段基本相同,只是面积和数量有一定变化。黄土塬的面积有所减少,丘陵面积增加,冲沟密度和规模加大,三门湖消失。这一阶段该区人口大量增加,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甚至改变了自然发展的趋势。由于人类大量开垦土地,原始植被受到破坏,使黄土高原受到强烈侵蚀。 一般说来,高原要经历形成、发展和侵蚀衰退的自然发展过程。研究表明,未来100年因地形坡度变化而引起的增加侵蚀量是很有限的,对未来100年黄土侵蚀量的影响不大。由此可以预测,未来100年的黄土高原仍是适于人类生存的好地方。

发表论文为医院做贡献

职称论文的好处对于不同职业的人来说好处也是不同的,像一些公职人员,比如医生,护士,教师等等,职称论文无疑是升职加薪路上的唯一途径,没有这些论文,你能力再好也没用,无疑体制内的政策导致了论文的必要性。

一件工作、一项任务完成之后必须进行 总结 ,在总结中全面、深入地回顾、检查,找出成绩与缺点。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卫生院办公室个人 年终总结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卫生院办公室个人年终总结 范文 1 弹指一挥间一年过去了,在各科室同志的支持和帮助下,我勤奋踏实地完成了本职工作,也顺利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自身在各方面都有所提升,为做好办公室各项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来医院快三年的时间了,其间有喜乐,也有哀愁,但更多的是对医院心存感激,因我在工作中不仅学到了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与 方法 ,还学习到了如何做人、怎样为人处世,这是比任何东西都宝贵的人生财富,并将受益终生。所以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工作着、学习着。又是年底了,我对一年来的工作进行一下总结与归纳,如有不妥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 一、持续学习,提高素质,主动适应办公室工作要求 2018年,我从临床科室来到院办室工作,角色和职责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领导和同志们的热情帮助和大力支持下,我从头学起,从零做起,从新干起,积极协助院办室主任做好院办室的每一项工作,做到边干边学,在实践中历练,在历练中提高。 一是向书本、报刊和网络学。读书、看报、上网已成为我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三大法宝,记 读书笔记 、积累报刊资料、下载网上文件已成为我每天必做的功课。三年来,我越来越深切的体会到,知识和信息的更新是永无止境的,要做好办公室工作,首先要不停地学习、学习、再学习。 二是向院领导学。在办公室工作,与领导接触的机会较多。三年来,院领导的人格魅力、领导风范和工作艺术,使我受益匪浅,收获良多。 三是向同事们学。古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从不同角度看,包括在座各位的医院每位同事都是我的老师,无论是为人处事、管理 经验 ,还是业务能力、写作水平,我都从中学到了很多,使自己的思想意识和工作水平取得了很大进步。 二、严于律己,团结奉献,认真履行 岗位职责 院办室作为医院沟通上下、协调左右、联系各方的枢纽,它的职能和作用是非常特殊和重要的,可谓“干好了默默无闻,干砸了轰轰烈烈”。 三年来,我始终注意把握好自己的一言一行,积极配合好主任的工作,做到到位不越位,对上不轻漫,对下不张狂;日常工作中,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时时、事事注意团结同志,维护领导的权威,维护医院的形象,维护医院的大局。 三年来,我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是完成了大量的文件起草和公文处理工作。对于领导交给的每一项材料写作任务,都能按时按要求完成,加班熬夜成了家常便饭。据粗略统计,三年共撰写各种材料300余篇,约50万字。 二是与同志们一起完成了20__ 年以来《医院院志》和《医院 规章制度 》的编印和修订,在医院 文化 建设和加强医院管理方面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三是在质控方面,积极协调组织各有关部门做好每月的质控检查,并不断改进工作方法,编好每月的《质控简报》。 四是与相关科室同志们密切合作,共同做好医院宣传工作。在宣传材料的写作、医院形象 广告 的制作、电视广告的发布等方面,努力发挥自己的能量,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宣传任务。 五是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努力做好领导的参谋助手。一方面,积极收集整理有关信息,进行调查研究,为领导决策提高参考,协助领导处理好日常事务;另一方面,热情为各科室和全院职工服务,特别是在车辆调配使用等一些敏感问题上,坚持向一线倾斜,把一线的事、病人的事看成院办室的大事,不推、不脱、不等,全力保障一线需要。 六是做好档案管理,提升管理水平。经过我们的积极努力和认真准备,档案管理工作得到了省卫生厅和省档案局的充分肯定,档案管理工作被认定为国家二级,使医院档案工作上了层次、上了水平。 三、廉洁清正,脚踏实地,正确对待名和利、得与失 走上办公室这个岗位后,我不断提醒自己要执着地追求,尽力地干好,不同别人计较享受的条件和优势,要经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严格遵守党纪国法,不把以权谋私看作本事,在任何情况下,对待名利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努力做到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欲所惑。 扎扎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在与同事们的合作中,甘为他人做嫁衣、作铺垫,把别人的工作当作自己的工作,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从而赢得同志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合作,创造更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卫生院办公室个人年终总结范文2 本人于_月份正式进入市三院,被安排在办公室工作。在各位院领导的关心重视和办公室同事的帮助指导下,开始全面了解我院的运行管理情况,逐步适应了在医院工作和生活的模式。现就我的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全面熟悉医院的运行管理 医院的运行管理,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为尽快适应院办工作,我在__ 主任和其他同事的协调指导下,学习了我院的规章制度和 工作计划 、院办的工作职责、二甲医院评审标准、我院文件拟发和会议组织的具体要求等内容,熟悉了我院的科室人员结构和医院的运行管理现状。 这几个月来,我积极学 习 主任和其他同事好的工作方法,取长补短,注重与同事的协调配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二、踏实工作,认真履行办公室工作职责 医院办公室是一个综合协调部门,工作繁杂琐碎,一般难以量化。所以,为使自己的工作规范、高效,根据__ 主任的一周工作计划安排,本着“服务好院领导、服务好科室、服务好医护人员”的工作理念,认真完成好本职工作。 这几个月来,我共协助或组织了_多次会议(包括院长办公会议、二甲创建例会、行风监督员会议、医患关系座谈会、灾害易损性分析工作会议等),拟制印发了_份文件,协助__ 主任完成了二甲医院创建初评意见整改反馈情况汇总,积极完成年度医院双拥工作考评资料整理、各科室人员考勤统计、跟随__ 主任参加了两次急诊科早会和我院中层干部推荐工作、协助__ 主任开展医院行风监督、满意度调查以及二甲创建办公室所承担的如院务公开、平安医院等工作。 三、认清不足,努力提高自己各项工作水平 来医院工作以来,虽然我所参与的办公室工作有序开展,自己的本职工作基本完成,但我深知我的工作离各位领导的要求和同事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与其他科室的沟通协调较少,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和医院运行管理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__ 年的工作中,我将加强对医疗卫生工作政策制度和办公室事务性工作的学习,通过向领导、向同事、向书本、向网络学,努力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和工作效率。 我来医院的时间不长,对医院的运行发展还在深入认识中,对于我院发展的建议,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医院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多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提高福利待遇,留住现有人才。通过对外招聘和提供进修学习机会等,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为打造我院的特色优势专科奠定基础,增强我院的社会知名度。 最后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帮助,希望各位领导、同事们对我的工作提出意见,使我进一步完善自己。我将以此次座谈会为契机,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和大家一道为医院的跨越式发展增添一份微薄之力。 卫生院办公室个人年终总结范文3 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兄弟科室的支持下,我认真履行职责,恪尽职守,带领全科人员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现对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思想政治立场坚定 能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积极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自觉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反对邪教组织等斗争中,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始终和党委保持高度一致。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能做到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作风扎实,办事公道正派。工作中,时刻以医院利益为重,顾全大局,保证政令畅通。 二、领导能力与管理水平 熟悉、掌握了国家相关的卫生工作政策和法律法规,积极学习相应的 管理知识 ,运用于实际工作,经常深入临床一线科室,掌握第一手资料,积极为医院发展出谋划策,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能够摆正位置,配合领导做好工作,在坚持“到位不越位,分工不分家”的原则下,坚持了两条,这就是大事要 报告 ,小事不推诿。对于原则性、政策性强的大事,多报告,多请示。至于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则责无旁贷,绝不推诿。 在工作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办公室不同于临床医技科室,不能直接产生效益,但通过对一线科室工作的管理、监督和提供服务,也同样可以为医院发展做贡献,对物资供应、后勤维修、库存保管、专家食堂管理等环节均制定了相应的制度规定,既为医院精打细算节约支出,又为科室提供满意优质的服务。 三、科室建设与发展 院办室作为医院沟通上下、协调左右、联系各方的枢纽,它的职能和作用是非常特殊和重要的,许多工作都要和相关科室配合、协调才能完成。与兄弟科室的合作中,我们摆正位置,甘为人梯,从而赢得了兄弟科室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合作,创造了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三年来,我们办公室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是抓好执行力建设,做好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监督工作。对医院制定的各项制度,积极配合协助主管部门进行监督检查,进行督促,检查落实完成情况,保证医院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完成了医院文件的起草、公文处理和医疗统计、汇总等工作。为领导提供真实完整的统计数据。做好医院各类档案管理工作,规范程序,使档案管理工作初步规范。 三是做好后勤物资账目的管理。重新整理了医院后勤低值易耗办公用品帐目,理清了十几年呆账,并将所有物品重新盘库,录入计算机,目前,物品入出存单据打印,已全部实现了的微机化管理,解决了管理上人手少、易出错、难统计的问题。 四、专业技术能力与水平 有创新精神和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工作中敢闯敢试,对办公室日常管理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曾参与了医院的筹建、开院、学术会等重大活动的筹办工作,并且参与组织了多期大型学术活动,积累了丰富的办事、办会、办文经验。 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还协助网络中心完成 网络技术 维护工作。参与医院HIS的考察、筹建和二期工程的系列升级工作,保证了医院HIS系统的正常投入运行,顺利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目标。 在几年时间内,保障了网络7_4小时正常运行,为医院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目前,我院HIS为市卫生系统功能完善、运行稳定的样板工程。 此外,针对医院科室工作需要,积极参与技术开发工作,开发编写了相关应用程序,满足医院工作需要,并配合领导工作,陆续完成了院内电子图书馆、院内外网站的创建与维护、服务器远程容灾和机房搬迁等项目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为了能够适应医院快速发展的节奏,我在业余时间学习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课程,时刻注意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多次参加了省市的医院信息化管理培训等学习班,并撰写发表了3篇论文,参与完成科研两项。 五、职业道德 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爱岗敬业 ,工作投入。遵守医院有关反对商业贿赂方面的纪律规定,廉洁自律,加强自身医德医风修养,坚决抵制行业不正之风。在所参与的经济活动中,多次谢绝了厂商宴请和各类商业贿赂,牢筑道德底线,坚持秉公办事。 六、职工满意度 落实医院“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职工实行人性化管理,经常与科室成员交换意见,认真听取对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不断改进自身工作。几年来,科室成员关系融洽,相互配合,支持,团结协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七、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1、在处理重大问题时,不够大胆果断。 2、工作方法简单,对科室人员生活关心不够。 3、办公室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部分规章制度流于形式,缺乏检查落实。 4、宣传、信息工作开展的不够,在对外宣传上,稿件总量不足,稿件份量不重;在信息反馈上,有价值的信息太少,为领导提供的数量也不多。 八、任职后的目标和工作计划 以上问题或不足,对我来说都是不称职的,有的甚至是失职的,借此机会,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做深刻的检讨。同时,这些问题和不足也是我今后努力克服和主攻的方向。如果我能继续担任本项职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注意发挥好五个作用: 一是在科学的决策中进一步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积极学习医院管理的新方法和新理论,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 二是在掌握全院工作动态方面,进一步发挥好综合反映作用;积极常入临床和医技科室,掌握第一手资料,为临床医技术科室提供一流的服务。 三是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进一步发挥好协调作用;在做好检查监督的基础上,为临床医技科室服好务,做好保障工作,保障一线工作顺利进行。 四是在树立医院形象上,发挥好窗口示范作用。对于办公室这样的窗口单位,尤其要做好营销工作,做好医院的宣传牌。为医院的形象建设增砖添瓦。 五是要争取在近期内实现固定资产的微机化管理,为全院的后勤物资实现微机化管理进行探索。

医生发表职称论文对自己是非常有好处的首先提高了自己的学术见识其实在医院可能增长工资

据学术堂了解,医生发表论文,尤其是能在国外的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大多有着实实在在的利益。许多医疗机构为了能在同行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都提倡“科研”与“临床”并重的发展思路,为了补齐科研的短板,就会订立诱人的激励措施,在省级杂志发表论文奖励多少、国家级奖励多少,而登上了国外杂志更是水涨船高,这种名利双收的事情,何乐不为? 当然,更多的医生发表论文则是为了晋升职称的需求。医院里,不同级别的医生有着不同的权限,工资收入有差别,连挂号费也有三六九等,所以职称是每个医生绕不开的坎。圈子里有“手术千台不如论文一篇”的说法,足见论文的重要。要想升到高级职称,有一两篇国外杂志的论文,无疑也就增添了很重的砝码。 有的医生已经是主任医师、教授、研究员了,却仍然热衷于发论文,考虑的就是“学术地位”了。评定职称后,医生要在自己的领域有所作为,靠的也还是论文,论文多了,还发到了国外,那么也就更容易成为“学科带头人”,谋上一官半职,或是拿到一些 “含金量高的”科研项目,进入学术团体,成为“权威”。 说到底,医生之所以热衷发论文,就是个利益的驱使。但造成这一畸形状况的却是我们主管部门的奇葩的人才评价标准,正是由于政府和社会的推波助澜,才会出现不会看病的“论文专家”,才会出现“著作等身”却身无长技的平庸医生。

发表论文的贡献

通俗来说就是论文作者排序,一般第一作者的论文贡献自然要比第二作者要大一些。

别的要求呢?说全了

就是你的论文,在学术上做了哪些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

你是要找相关资料吗?

兰州大学马院发表论文

这些论文都非常的优秀,论文的领域有点跳跃,从医学研究到城市的产业发展。

在武侠小说中有这么一句话:"十年磨一剑,一剑惊江湖。"侠客们都渴望自己有一天凭借武功盖世从而震惊整个江湖,但是这背后所需要的时间,付出的努力,往往让人退却。

2018年7月6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杂志《Science》报道了有关共价有机框架材料领域中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而关于这项研究的文章的第一作者便是兰州大学女博士:马天琼。

一个默默无闻的博士生居然能研究出如此成果,让不少人惊叹。在人们了解了马天琼博士奋斗的心酸历程后,一时间,鲜花掌声围绕着她,人们称赞她,肯定她。因为她值得。七年的时光,真的很少人能够坚持下来。

热爱兰大,成长兰大

马天琼,甘肃省临夏人。2006年考入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她的四年本科生活中,可不是人们的那种认为只会读书的"呆子"。她的爱好十分广泛,虽然学的是有关物理的专业,但是她的口才能力极其出色,且控场能力强。例如在她参加的许多辩论赛中,都得到了"优秀辩手"的称号,各种大会的现场也经常会出现她主持的身影。

不仅如此,在大二时,马天琼还担任了08级材料化学班副班主任一职。这对于她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一边要兼顾自己的学业,一边要操心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可是她并没有退缩,她把这看成锻炼自己能力的一个机会,同时她也希望为自己所爱的兰大做出一点贡献:教育好学弟学妹们。

更令人敬佩她的是,本科毕业后,她选择赴榆中县第二中学支教一年。支教期间,她曾同时承担两个年级五个班的课程,一度成为全校课时量最大的老师。马天琼从不后悔自己这样做,在她看来,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坚持自我,走常人难走之路

在支教一年回来后,马天琼继续钻研自己的科研事业,也继续在这条艰辛之路上挥洒自己的青春。

2011年,马天琼自主合成出一例新的COF材料,命名为LZU-111。但欣喜之余问题也随之而来,因为那时关于记录COF材料结构的资料非常少,所以对于这项前途渺茫的研究,大多数人都放弃了。

可是马天琼却不甘心就这样完了,为了研究LZU-111的结构,她决定自学晶体学和计算机结构模拟。自学这两个字说起来简单,可唯有当事人才知道这两个字背后的不容易。

没有人的成功是靠走别人的老路而得来的,要想得到成果,必须靠自己探索出一条道路来。没有人知道马天琼是否会成功,马天琼自己也不知道,但是她知道研究晶体结构是她的理想,是绝对不能放弃的。

她每天待在实验室里看书做实验,但是她的实验却一点进展也没有。

没有人知道那是一段怎样黯淡的时光,明明满怀着热血,却总是得不到好的结果。马天琼每天工作完,疲惫地从实验室里出来后,经常抬头仰望天空,默默的告诉自己:要继续坚持下去。她的导师王为教授也将她的不懈努力看在眼里,并没有给她任何压力,只是默默地鼓励她,告诉她:"不要怕,尽管放手去做"。

功夫不负有心人,马天琼终于在历经无数次实验后,第一次模拟出了晶体材料的粗略结构。王为教授十分开心地向她竖起了大拇指,这一举动也极大地鼓舞了马天琼继续做科研的决心。

沉浮七年,一鸣惊人

后来的马天琼在导师王为教授的帮助下认识了在药物多晶型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殷小天博士。在一番交流学习后,马天琼得到了诸多的启发。她开始自己尝试在各种条件下培育出COFs材料的大单晶,然后通过单晶衍射方法得到晶体的准确结构。

要知道这并不容易,甚至很难。当时的马天琼不仅在研究上受阻,生活上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父母着急她的年纪越来越大却还没有工作,身边早已毕业的朋友不解她为何如此坚持。很多人劝她放弃,以后安安心心毕业找个好工作就可以了。

但是马天琼不甘心,她始终坚持做自己的原创性工作。就这样凭着自己不服输的精神,她实现了控制生长大尺寸单晶COFs的方法,并且依靠自己的能力合成出了多种单晶COFs,不仅如此,马天琼还通过此方法研究出LZU-111的精确结构。

最终她的研究成果在2018年7月正式被美国《Science》发表。在这之后,马天琼终于能够坦然地参加博士学位答辩,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以后,马天琼并没有凭借自己获奖去选择找一个高薪工作生活下去。因为她知道科研事业需要她,而她也不会停止研究。她说她将继续前往下一个地方去实现她关于单晶结构那个美丽的梦。

整整七年的时光,就为了研究清楚晶体的结构。这让许多人为马天琼感到不值,可是我们需要的不就是这种"工匠精神"么?一心一意的研究自己的课题,多年如一日的热爱自己的事业,遇到困难不放弃,敢于创新,走自己的路。

老话常说:"行百里者半九十"。真正困难的不是一开始,而是快接近成功的时候。

假若马天琼在家人朋友的疑惑不解下犹豫,在面对实验停滞不前时候放弃,那么今天的她还有如此作为吗?

答案当然是不能的。要知道当年我们的国家从一穷二白的困窘中站起来靠的是每个人的实干,苦干。在日益浮躁的生活中,人们缺少静下来的心态和坚持下来的决心,总想着投机取巧,耍小聪明,这样当然是行不通的。不要整天想着如何走捷径,要知道通往成功的路都是自己奋斗出来的!

如今她过得很好,她也从事了事业,为社会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也希望她能够越来越好。

是关于机械业,农业,医疗业,教师行业,法律行业的,我觉得她真的很厉害。

发表论文是对学院做贡献吗

1.对于保研、考研的同学来说,论文是其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对于打算保研的同学来说,发表学术论文是保研的前提条件。没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保研将是一句空话。笔者有一位师兄在本科学习阶段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最后轻松保研中国人民大学!读研期间又发表高质量CSSCI论文若干,出版专著一部,最终又成功保送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进入复试之后,导师非常看重学生的科研能力。因为导师最喜欢的学生就是科研型的学生,能够帮助自己做各种课题,成为自己研究工作的得力助手。所以,如果在本科、研究生阶段有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发表,将为自己进入硕士、博士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研究生复试中占尽优势。2.对于准备就业的同学来说,论文是其增加就业竞争力的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有人认为,现在就业比拼的是就业能力。但是,就业能力怎么体现呢?作为一名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最能体现自己的就业能力的,恐怕还是自己的专业知识。平时的考试成绩固然重要,但是现在的高校期末考试是怎么一回事,相信大学生们心里也有谱:考前半个月拼命背背书,考后半个小时全部忘光光。用人单位对考试成绩其实不是太看重了,关键是看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而学术论文则恰恰是一个学术创新能力的最直接的体现。发表论文的同学跟那些两手空空的同学相比,优势是不言而喻的。3.对于打算出国的同学来说,发表学术论文有利于自己申请到更好的学校。出国留学目前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国外的高校也是良莠不齐的。如果没有申请到一流的大学,回国后还是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而国外的大学教育不比国内“填鸭式”的灌输教育,其特别看重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勇敢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发表一定量的学术论文,可以证明自己是具有以上能力的!国外的教授也很乐意培养具有研究能力的学生。所以,无论是为取得外国教授的好感也好,还是为申请到一流的学校也好,发表论文其实就是一种高额回报的智力投资,你还犹豫什么呢4.对于在校学习的同学来说,发表论文对自己在学校里的发展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情。现在的大学对于学生的评价存在很多机制:奖学金评选、优秀干部评选、党员评选、科研积极分子评选、社团活动优秀分子评选、实践活动评选等等,在这些评选过程中都存在一个量化评分的问题。如果发表了学术论文,在很多情况下,都会有不少的加分。毕竟高校是一个重知识,重学术的地方。笔者的一名学生,平时爱写论文,也发表了不少论文,结果在各种评选中,只要其把论文一亮,他的分数都是最高的。大学里,靠着自己的学习成绩和论文加分,拿奖拿到手软。所以,想获奖的同学也可以用好这一机制。5.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来讲,发表一定量学术论文是拿到学位证的必要条件。发表论文关系到我们读大学的最终成果——学位证。很多大学明确规定,学分不够或者其他原因不能拿到学位证者,如果能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省级以上(含省级)学术性期刊发表论文一样颁发学位。硕士生、博士生要想顺利毕业,拿到文凭,发表规定级别的学术论文那是必须的。所以发表论文的重要性在此可见一斑。其实,大学生发表论文的好处,远远不止这些。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同学都要发表论文的需要,但是要么由于自己学历过低,论文没有期刊愿意刊载;要么找不到论文发表渠道;要么论文质量不高,被期刊社拒之门外。而发表吧却能为同学们提供绿色论文发表渠道,根据同学们的论文学科门类,量身打造论文发表计划,并为同学积极修改论文,提供各种有益的修改意见直至论文成功发表。

1.对于保研、考研的同学来说,论文是其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对于打算保研的同学来说,发表学术论文是保研的前提条件。没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保研可能将是一句空话。2.对于准备就业的同学来说,论文是其增加就业竞争力的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应聘时,发表论文的同学跟那些两手空空的同学相比,优势是不言而喻的。3.对于打算出国的同学来说,发表学术论文有利于自己申请到更好的学校。4.对于在校学习的同学来说,发表论文对自己在学校里的发展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情。现在的大学对于学生的评价存在很多机制:奖学金评选、优秀干部评选、党员评选、科研积极分子评选、社团活动优秀分子评选、实践活动评选等等,发表论文可以提高竞争力,大学里,靠着自己的学习成绩和论文加分,拿奖拿到手软。5.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来讲,发表一定量学术论文是拿到学位证的必要条件。发表论文关系到我们读大学的最终成果——学位证。

1、对保研、考研、出国留学的同学来说:论文是他们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对打算保研的同学来说,发表论文是保研的必须具备条件。如果没有相关的论文发表,是无法申请保研的。对考研的同学来说,如果有一定数量的论文发表,那么在考研的大军中将占有很大优势。而且一般老师也比较喜欢有自己科研作品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可以帮老师一起完成课题。出国留学的同学来说,发表论文可以证明自己的实力,需要注意的是:发表的论文最好是国外期刊,更容易被认可。2、对评职人员来说,发表论文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论文是评审衡量评职人员是否拥有过硬的专业水平,以及有没有能力胜任这一职称。如果没有论文发表,是无法参与职称评比的。目前,职称级别不同,对论文要求及发表数量也是不同的。3、对即将就业的人来说,论文是敲门砖,可以让公司更直观地了解到你的专业水平。是增加就业竞争力的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可以让你在众多求职人员中脱颖而出。4、对在职人员来说,更能体现个人的工作能力,对以后职位晋升、薪资待遇都是有很大帮助的,尤其是一些事业单位的员工。

当然有用了,所以现在大学毕业都要求完成一篇论文,有很多成果都是从发表的论文中获取而来的,因此现在本科,研究生,博士都必须完成论文,就是希望能够不少新的东西,新的发现,新的观点出现。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