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创办了柏林大学,在德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将科研引入大学教育过程中,将大学的职能进一步扩大,明确提出大学应肩负两种职责,即教学和科研。时至今日,教学和科研已经成为了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学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最基本形式,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科研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教师通过科研,不断汲取新知识、产生新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大学若要很好地肩负起国家、社会、公众和时代赋予的使命,就必须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注重两者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一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现实意义 1科教融合是高等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经之路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强调“研究型大学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创新人才培养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高等学校的教育功能正在从注重传播知识、单纯强调教学职能,转向强调教书育人和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教育思想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学依托于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中开展教学,以科研支持教学改革,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学与科研“相长”,并建立基于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于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智力资源优势和科研资源优势,有利于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新教育平台的建设,从而全面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新时期的背景下,高校管理工作者为教学与科研的融合正在不断探索新的运行机制和路径,将科研资源与教学资源整合,推进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教师们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研究性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学生们主动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科学研究,开拓了思维方式,使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所以,只有通过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能够从根本上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 2科教融合是高等院校解决阶段性矛盾的根本路径 虽然高校一再强调科研与教学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高校就教学与科研融合也进行了一些研究与实践,但效果不尽理想。大部分高等院校普遍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科研与教学融合的程度还较低,多年来高等院校存在的科研与教学融合不力的问题,迄今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首先,教学与科研在过程上存在脱节,在教学过程中,一部分教师缺乏激发学生好奇、求知的热情和能量,师生双方都没有从教学中获取学习、研究的灵感。其次,大部分院校对教师的评价过度侧重于其科研的业绩,使得一部分原本热爱教学工作的教师不能专心于教学工作。相对于科研而言,教学的成就较难衡量,部分院校、教师将追求科研成就作为了主要的目标,而或多或少地忽视了教学的任务。再次,虽然不少高等院校的科研总量大,科研经费充足,但科研项目重复立项的情况严重。最后,高校不同类型人员的组合使用在结构、层次和数量方面存在着矛盾和冲突,知名学者、教授和研究人员不参与或很少参与教学特别是本科教学,而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太重,教学时间严重挤占科研时间。在教学与科研间出现的这些矛盾,其实都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性问题,是大学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不断探索科教融合的新路径,使之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促使教学与科研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才可以根本上解决大学建设进程中的阶段性矛盾问题。 二现阶段教学与科研冲突的原因 1国家社会层面的原因 首先,大学理想与社会现实需要间的矛盾是导致教学与科研失衡的重要原因。社会在不同阶段的需要是通过科研反映到大学中来的,而这种需要与大学理想所形成的冲突通过教学和科研的矛盾表现出来。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历史演变中可以看到,每次教学与科研矛盾的激化大都是因为科研被赋予了新的意义[1]。而科研之所以被不断赋予新的意义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它能够给政府、企业甚至是研究者、大学带来许多实际的利益。从这种意义上讲,教学与科研矛盾的激化是大学不断被赋予功利目标的后果之一。 其次,国家的政策导向也是高校中教学与科研关系失衡的重要原因。当今世界,知识无疑已经成为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也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我国明确把“科教兴国”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大幅度增加科研经费,改革科研投入机制,通过调整项目评审、评奖等多种手段,引导和鼓励高等学校面向国家和市场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在国家这种宏观指导思想的带动下,大学争取到科研项目就意味着科研经费的获得,而经费获得的重要条件就是科研规模与实力。因此,教学与科研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科学研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教学却没有得到同等程度的加强,从而导致了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 2学校层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大学对自身的定位不准确,没有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从而没有处理好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关系,工作重心出现了偏差,出现了求高、求大、求全的“攀高”心理。在这些大学里教学与科研产生冲突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搞清楚自己的整体定位及其所属学科的分类定位,有些把某些学科的分类定位错误地上升为学校的整体定位,另外一些则把学校的整体定位普遍套用于全校所有学科的发展定位,使得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教学与科研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 其次,大学内部管理制度的不合理,如大学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教学与科研融合没有形成完善而合理的路径体系等,这些都是导致教学与科研产生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教师有着双重的身份,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所以,就应该从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两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考核与评价。事实上,我国大学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与科研考核评价体系[2]。突出的问题有:在考核过程中过度关注科研结果,评价制度明显向科研成果倾斜,过分强调在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刊物的级别、得到奖项的等级;常常忽略对日常教学过程质量的考核,对教师素质的考核不够重视;对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重视程度不过,不重视将科研活动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相结合,对科教融合多数还停留在理论的认识上,没有形成有效的实践途径;对于科研的奖励政策和评价机制相对比较完善,而教学奖励和评价机制却不太明确。 3教师层面的原因 首先,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有着不同的特点,对教师的内部激励作用也不同。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工作的灵活性和自由度较低,通常需要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而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则可以相对自主地选择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工作与个人的兴趣相结合。教学工作相对于科研工作而言比较单一、机械,而科研工作对于教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可以从中体会到创造与创新的满足感。同时,与教学相比,教师从事科研工作更容易产生成就感,科研成果相对于教学成果而言,更能及时的得到反馈和收获成绩。 其次,从外部激励来说,从事科研可以更好地改善教师的福利。Robert C·Serow(2000)的研究表明,科研工作比教学工作使教师更容易受到同事的尊敬以及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在现有的制度下,教师搞科研更容易评上高一级职称、晋升高一级岗位。高校对教师的学术水平都作了明确要求,规定了很多具体指标。正因为这种情况,很多教师把科研工作看成了第一选择,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加剧了教学与科研的冲突[3]。在大学里,科学研究的影响因素相对较教学少,其成败更多地取决于科研人员本身的努力程度。然而,教学成果即人才的培养不仅仅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关,还与个人的能、性格、家庭背景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关。教师在教学上的投入并不一定与所培养学生的质量成正相关[4]。 三促进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路径 1从高校宏观环境出发促进科教融合 第一,合理的学校类型定位。由于每所学校的基础和发展速度都有所不同,软硬件建设水平不齐,以及社会地位、服务方向和竞争力都不同,每所学校都应有不同的目标定位。目前我国学校大体可分三类:第一类为研究型大学,科研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第二类为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并重;第三类为教学型大学,虽有一定的科研任务,但以教学为主体。不同类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差异意味着科研在学校地位的差异,同时,也说明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程度有所不同。所以,高校只有从宏观上定位其学校类型,明确科研与教学的地位,才能更好的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融合。 第二,合理的专业定位。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和重点发展的专业,对所有专业的重视程度是有所不同的,在不同学科间,师资力量和科研经费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学校内不同专业的定位也就不一致。在研究型大学里存在教学型专业,在教学型大学里也存在科研性质较强的专业[5]。因此,学校应考虑到不同专业在学校的地位与发展方向,进而作出符合不同学科的专业定位。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申请科研立项时,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学科的积极作用,培养优秀的研究型人才;另一方面也要给教师提供一个适合教学的平台,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三,创建具有研究性的校园文化。教学与科研的统一是以师生对学习、研究的向往和热情为基础的,这正需要研究性的校园文化来哺育。校园文化是对学校传统、学校精神、学校作风最好的体现,它既是是学校主流价值观的载体,又是大学师生进行教学、科研的共同文化环境。这种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研究性校园文化以激发学习者的探索精神、培养创新人格、学术自由为特征。在这种文化中,教师必须通过亲身实践来验证、发展既有知识,使自己的教学赢得学生的青睐。大学生也能在参与教师真实的科研过程中感受到知识创新、创造发明的乐趣,增强探索知识的能力和本领。 2从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出发促进科教融合 第一,完善人员选拔与分工制度。学校应分别设立教学岗位和科研岗位,学校根据对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考核,并结合教师自身的意愿最终确定教师的岗位。同时,对岗位实行开放流动的运行机制,允许教师在能力范围内在教学岗位与科研岗位间流动。比如有的专家教授暂无科研项目,就可以鼓励这些人走上教学岗位,把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科研的最近动态,同时,也能从和学生的互动与交流中的到一些启示,促进科研活动的发展。在教学岗位上的教师并不意味着只教学不进行科研活动,只是在工作上更侧重于教学工作,对其工作的评价也以教学工作为主。教师在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之余可以将精力投入到科研活动中,通过科研活动了解学科最前沿的发展动向,并将其与书本知识相结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这样更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的融合。 第二,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估与激励机制。关于对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的评价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教师的行为和学校内部科教融合的质量。对于教学的评估应围绕教学活动展开,而对于科研工作的考核则应以科研成果为中心和重点。教学与科研都应各自有适合其发展的衡量标准,两者间的指标是不可以相互替代的。对于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评估机制也应有所差异。针对科研设立科研发展基金、优秀科研成果奖、核心期刊论文奖的同时,也应针对教学工作设立一些激励政策,比如人才培养基金、优秀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称号等。这种评估与激励机制对处在不同岗位的教师来讲,可以借用美国心理学家F·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来解释。对于教学岗位的老师来讲,在教学工作中的成就相当于“保健因素”,在科研活动方面的成果为“激励因素”;而对于科研岗位的人员来讲,科研成果变成“保健因素”,相关的教学活动则变成了“激励因素”。总之,教师间的竞争应该是不层次、多角度的,每一位教师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他们可以通过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业务取得成果,最终得到其价值的体现[6]。 3从教学、科研的内容与主体出发促进科教融合 第一,重新审视研究的内涵。作为一名高校的教师,研究应该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学术研究,另一种是教育研究。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过度关注学术研究而往往忽视了教育研究,从而无法将教学与科研相融合。高校教师是具有双重身份的,既是一位教育者,也是一名学者。教师如果能将自己的教学研究与学术研究相融合,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才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和谐发展。所以作为高校教师,研究的内容不仅仅局限在学术研究,也要发展教学研究,应根据自身的岗位而有所侧重,将两种研究相结合共同发展 第二,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道德修养。教学与科研的融合,从教师的角度来讲,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外,还有道德方面的问题。教师应提高道德情操,根据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要求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师应按照正确的道德规范处理教学与科研间的矛盾,正确看待现实中的利益得失,加强自身道德修养。通过道德调节,激发教师的道德感,引导教师正确看待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的矛盾,正确对待工作中的竞争与协作,进一步加强教师与有关部门的协调、教师之间的合作互动。 总之,高校中教学与科研的融合,要综合运用行政、道德、市场和文化的共同调节作用。只有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看待和分析教学与科研产生冲突的原因,通过多种路径解决问题,才能更好的促进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融合。 参考文献 [1]赵婷婷.从大学与社会的矛盾看教学与科研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1999,(2):47一50. [2]付金会,宋学锋.影响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平衡的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6):29一58. [3] Homer Bates,& Cheryl Frohli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arch productivity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finance faculty. http:∥www. abe. villanova. edu/proc2000/n039. pdf,2000 Academy of Business Education. [4] John Hattie,Herbert W. Marsh. One Journey to Unrave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arch and Teaching."Reaearch and Teaching: Closing the Divide an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Marwell Confer-ence Centre,Colden Common,Winchester,Hampshire,SO21 1 JH,18—19,March,2004. [5]史秋衡.论科学规范与大学科研评价[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2(1). [6]董秋月.大众化时期我国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龙岩学院与福建紫金铜业合作的铜合金带材项目获中国发明协会2021年度发明创业奖创新奖;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福龙马环卫装备产业学院列入省高等职业院校产业学院试点;5所院校入选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11个专业入选省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6家企业入选省级产教融合型培育企业;建设各类创新平台15个、科研及创新创业团队21个,取得创新成果近百项;产教融合信息服务系统启用……
记者昨日从市产教融合联盟秘书处获悉,2020年11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市产教融合联席会议以来,我市产教融合工作不断走深走实、亮点频现,校企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就业培训、社会服务等方面精准深度对接,院校和企业深度参与、教育与产业良性互动的产教融合新格局加快形成,为闽西老区高质量发展夯实了产业和人才支撑。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8家院校、19个行业协会、30家大中型骨干企业深度参与,先后签约并实施360多个产教融合项目,一批高层次人才实现校企互聘,投入各类项目经费达1.1亿多元,校企间各要素加速‘真融真合’,推动了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的衔接贯通。”市产教融合联盟秘书处负责人告诉记者。
协同创新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位于龙岩高新区(经开区)的龙岩学院大学科技园2021年被评为“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和“省级技术转移机构”,去年引进19个项目,培育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3家。“建立了五大产教对接平台,发挥学院科研和人才优势,通过引项目入园孵化培育,全面服务区域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龙岩学院产教融合发展中心负责人李栋渊介绍。
协同创新热潮涌。一年多来,我市精准匹配产业发展需求和教育供给,推动产业资源与办学资源整合优化,深化“聚才创新”,多维度多层次“牵线搭桥”,服务助推校企协同共建创新创业平台、组建创新联合体等,大力开展科技攻关和产学研活动,解决企业生产发展中的“卡脖子”难题,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
龙岩学院以厦门大学龙岩产教融合研究院、大学科技园、奇迈科技创新基金为载体,融通科研优势资源,推进校地、校企、校产协同创新:与厦大合作开展的“连续处理效应的异质性分析及其在政策评估中应用研究”项目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支持;与福建德尔科技共同申报的“工业废气回收提纯电子级六氟乙烷关键技术的研发”获省重大专项专题项目立项;教师申请专利153项,形成企业新标准1项,创造新产品10项,为企业新增产值近亿元。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群建院”理念,主动适应我市构建“5+N”现代产业体系布局,重构形成八大专业群,对接服务相关产业集群,校企共建文旅、电商、机械等产业研究院和协同创新中心。“比如构建文旅创意专业群,组建相对应的文化与旅游学院,新办康养类专业,构建健康服务专业群;融入环境检测环保工艺等组群元素,重构智能环保装备制造专业群。”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梁俊平介绍说。
龙岩技师学院积极服务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建成全省首个职业技能提升中心,发挥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作用,送教上门,送技入企,2021年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1项,校企合作申请专利11项,培训工业园区企业员工近8000人次。“我们积极为区域企业服务,帮助机械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比如帮他们开展机床精度检测,进行工艺优化。”龙岩技师学院教务处主任丰飞说。
协同创新结硕果。2021年,我市新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福建德尔科技有限公司获“创客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我市还获评“国家创新型城市”。
协同育人
打造高素质人才培养高地
3月25日,教育部公布2021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龙岩侨中与华润水泥(龙岩)有限公司的校企协同育人案例在列。
校企协同汇聚育人合力。我市相关院校和企业以共建产业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园中校”、职业技能提升中心等为载体,深化双主体协同育人,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行“一课多师”“双师同堂”,实施“二元制”“新型学徒制”等,建好建全人才培育链,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高度契合,为企业输送更多高素质“工匠”。
龙岩学院以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为载体,引入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全过程,目前共建课程200多门、“双师同堂”课程354门,打造了5个校企一体化实训平台,共建教师培训基地30个、实践教学基地366个。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多方联动共建字节跳动数字经济产业学院、福龙马环卫装备产业学院以及闽西博恩乡村振兴技术应用研究院,牵头组建汽车维修、学前教育、建筑等3个市级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引入13家行业协会。
龙岩技师学院把学校办进园区,把专业建进产业链,把课堂搬进车间,连续两届入选世界技能大赛CAD机械设计项目中国集训基地,两名学生入选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其中一人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多元化办学培育出更多留下来的“龙岩工匠”。2021年,我市高校龙岩籍毕业生在岩就业落实率62.7%、中职毕业生留岩就业率76.89%。
发挥才智优势
全方位服务老区发展
得益于龙岩学院科技特派员团队的科研支撑,去年武平林下紫灵芝种植面积达5300亩,种植产量提升约6.2%,申请专利3件。这是龙岩学院大力实施“百名教授博士进基层”“千名专家科技服务社会”行动,成立5支专业团队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据悉,2021年,该校有108名教师入选省市级个人科技特派员,37个团队入选省级团体科技特派员,先后开展横向科技服务176项。
将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我市各院校聚焦发展,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全方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021年,全市各院校开展职业培训7万人次;累计派出省、市、县级科技特派员近120人次,服务各类产业发展。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对接机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文旅康养、数字经济、有色金属、建筑等产业需求,搭建产学研训创“五位一体”实训平台,“一师一企”项目对接覆盖率100%;派出20名省、市级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振兴一线。龙岩技师学院成立机械、电器、交通三大专业技术服务团队,利用五轴加工中心、三坐标检测仪、激光干涉仪等先进设备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攻关……
据悉,为推动产教融合不断深化、提质增效,下一步,我市将围绕《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提出的“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教育发展质量水平”等目标任务,进一步调动各方力量、激发融合活力,更好赋能龙岩高质量发展。(融媒体记者 吴洪斌 王大祯 张祺)
产教结合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实践与思考论文
摘 要:校企结合共建实训基地,构建新的实训教学体系,实施“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当前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职业院校紧密结合当地行业企业实际情况,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改革实训教学模式,才能使人才培养更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产教结合 实训基地 工学结合
高等职业院校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根据产教结合的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思路,构建新的实训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使人才培养更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经过三年的改革,已初步建立了与当地汽车产业接轨的实训基地,为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半岛制造业培养了大量应用型技术人才。本文主要探讨了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在实训基地建设、实施“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希望对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新形势下的实训基地建设起到推进作用。
一、汽车专业实训基地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它的构建围绕“岗位”和“技能”目标要求而定,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尤其强调实践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结合,以实现系统功能。同时要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连续性、层次性和应用性,对实践性强的技能培养需要进行连续不间断的训练。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以本校牵头的山东省汽车工程职业教育集团为出发点,根据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半岛制造业建设对人才规格的新要求,结合学院自身条件和办学特点,深入到各大企业进行调研,并与企业专家广泛探讨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安排、职业能力要求、素质拓展等问题,改革课程体系,加强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调研情况,在不同的学期安排不同类型的实训,层层递进。
例如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实训的安排,是根据学生所学知识和实际情况,依次安排汽车构造实训、发动机电控技术实训、底盘电控技术实训、汽车检测技术实训、汽车电器设备与维修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使学生逐步掌握各车系电控发动机的结构、组成与检测方法,零部件拆装后的正确放置、分类及保养方法,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检测、汽车四轮定位检测的原理和方法,能分析各系统的线路及典型汽车的全车线路,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并达到企业要求的熟练程度,逐步适应职业生活,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完成学生从学习岗位到工作岗位的初步过渡,保证了人才培养规格与当地经济建设相适应。
二、汽车专业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
1.实训中心集多功能于一体
通过对企业需求的调研,针对烟台地区以制造业为主、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状况,实训基地在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的同时,建立了相关职业资格培训和技能鉴定中心,为社会和企业提供转岗培训、再就业培训、职业资格培训、技能鉴定等服务,同时为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提供科研场所,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例如开办“企业岗前培训班”、“工长班”、“操作能力培训班”、“中高级理论提高班”等短期班,并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可以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产品完整的设计、试制、小批量生产一条龙服务,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全程参与不同环节的实习,从而实现不同层次上的产教融合。在不断提升学院办学知名度的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办学社会效益。
2.成立专业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成立了由企业专家、高校教授及科研机构专家组成的专业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让企业专家参与学院办学目标的确定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的论证,对学院的教学改革、专业和课程建设给予必要的指导,并参与教材建设和学生实训课程的讲授,保证了基地建设与当地经济建设特点相适应、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特别是职业培训教材、生产工艺、管理教材的编写,使学生提早感受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将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直接融入生产过程,让学生在实习指导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学习、掌握相应知识技能,既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让学生明白了企业生产管理过程。
3.校内基地与校外基地有机结合,构建完整的实训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取决于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学校为主组织实训。同时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校外实训基地企业不仅无偿为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锻炼和学生顶岗实习提供设备、材料和专业技术服务,同时也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机会。这样就把企业和学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校的教学场所延伸到企业,企业既是学生工作的场所,也是学习的场所。学生在企业里既是技术的学习者,又是技术、技能的应用者,是学生,也是员工,从而拓展了学校教学的空间和学生学习的空间,在实习的过程中获得了专业上的提高和动手能力的增强。
4.实训基地实施开放式管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适应毕业生岗位变化,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中心面向在校学生,实施开放式管理模式,实现开放式教学,使学生能够充分使用教学仪器设备,创造性地开展内容先进的业余实训项目,允许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实训基地锻炼,并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这一举措不仅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学生技能,而且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参与开放式教学的积极性很高。同时,以学生为主体,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教师指导下不但强化了技能,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5.营造环境,让素质在环境中养成
为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实训基地的环境布置、岗位设置上应尽量贴近先进企业的布设模式。如将一些企业文化标语贴在学生随处可见的地方,在生产流水线岗位上都粘贴上岗位职责、要求及操作规范等,通过这些环境的布置,营造职业氛围。为贴近职业岗位的实际流程和要求,提升实训基地的管理及文化建设水平,使学生的学习和训练与真实工作场景相一致,实训基地将“5S”管理制度这一企业元素引入了实训室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切实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5S”管理制度是以“S”为开头的日文罗马拼音的5个单词构成,即素养(Shitsuke)、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etsu)、整理(Seiri),故简称“5S”。要提高学生整体的职业素养,让学生从有想法,到内心感受到触动,进而转换为行动,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行动品质,最终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实训基地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
制度建设是基地内涵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实训基地在管理上要建立、健全职教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建立实训基地内部管理制度,普遍建立起主要包括技术管理、设备管理、人员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与其它各项管理在内的各项制度,使实训基地做到人员结构合理、岗位职责明确、运行规范有序、考核办法完备。
1.校企双赢的微利润运行方式
示范基地的定位是“产教结合、重在教学”,要围绕生产搞教学,搞好教学促生产,实现“既出产品又育人才”的高度统一,在经济效益上追求微利润,保证基地自身能正常运转,在参与市场化运作过程中,作为合作企业的一个科研或生产部门,由企业提供原材料及少量的技术和质量管理人员,参与校内生产管理,企业只需支付必要的生产成本。经过校内的生产实训合作,企业可以吸收一批优秀的学生作为自己的员工,解决了企业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最终实现了双赢。
2.围绕教学组织生产,确保教学质量和生产质量
要以基地专职教师为主体,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共同负责基地的生产和校内实训的组织管理。有企业生产任务时,企业和基地要联合制定生产计划,确保生产任务能顺利完成,在制订生产计划的同时,把岗位安排、教学内容、实训内容都融合到生产计划中,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
3.由纯消耗性实训变生产性实训,降低基地实训成本
在合作企业中有很多典型成熟的产品,可以由企业提供原料,在校内组织加工生产,让学生在生产实训中得到锻炼。同时在实训过程中,要加强学生成本控制意识教育,规范学生的操作,以降低器件损坏率,在实训考核时,也将产品的合格率作为技能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使得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成本、质量控制素养。在生产实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次品,这些产品虽然达不到产品质量要求,但是可以让学生平时练习使用。
四、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合作优势,在教师培训、学生实习等关键领域寻求大企业的强力支撑,经过几年来集团化办学的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改革等提供了较理想的平台,同时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体制上的束缚,校企之间还有很多领域没有触及,合作的深度还需进一步拓展,合作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尤其是专业拓展和课程开发方面还有很大的合作潜力,需要我们去不断挖掘。
第一,双师素质教师是基地发展的一个瓶颈。实训基地既要满足教学,又要进行生产,要求老师既熟悉教学又懂得企业管理和生产,否则基地的效能就会降低。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从企业聘请有经验的工程师,由于企业工作的需要,需要经常调整教学计划,对教学秩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第二,专业拓展、课程开发、产学研结合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目前基地的教师多数是兼职,平时有着较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专业拓展和课程开发受到很大限制,企业委托加工的订单、横向合作课题等相关工作延期,影响了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第三,要努力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积极性。多数教师已经习惯于课堂教学,对组织管理真正的生产线缺乏经验,学生在进行生产实训时问题也较多,管理难度大,加上工作强度大,这些因素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需要制定相关的鼓励措施,对老师进行引导。
第四,不断提高现有设备的时间利用率和能力利用率,不断增强实训设备的通用化程度,避免由于专业调整出现实训设备闲置与浪费。
参考文献
[1]张小冰刘杰产教结合的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与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06):160-162。
[2]胡邦曜创建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1):68-70。
摘 要:随着技术革新的不断发展,产业融合正日益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产业融合产生的前提是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以及产业管制环境的变化。按照技术发展的方向,产业融合有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三种形式。由于信息技术的渗透性、带动性、倍增性、网络性和系统性等特征,信息产业的产业融合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信息产业的融合有助于提高信息产业的生产效率,改善信息产业的管制方式,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以及促进信息技术的扩散和渗透。因此,深入研究产业融合理论以及产业融合对于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影响,对推动我国的信息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摘要:香农于1948年10月发表于《贝尔系统技术学报》上的论文《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通信的数学理论)作为现代信息论研究的开端。1984年贝尔研究所的香农在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中系统地提出了关于信息的论述,创立了信息论。信息论主要研究信息的本质和度量方法。它是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理论基础,也是信息科学的理论基础。关键字:信息概念,熵,美国数学家香农参考书目:1。《信息论》 南丰公益书院; 2.《安全科学技术百科全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3.《安全工程大辞典》(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年11月出版)(安全文化网);4.部分资料摘取自互联网。(一)信息的内涵1948—1949年,美国数学家香农(C.E.Shannon)发表了《通信的数学理论》和《在噪声中的通信》两篇论文,提出了度量信息的数学公式,标志着信息论这门学科的诞生。信息论主要研究信息的本质和度量方法。它是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理论基础,也是信息科学的理论基础。它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的规律的表征,其特点是: (1)信息源于物质运动,又不是物质和运动;(2)信息具有知识的秉性,是任何一个系统的组织程度和有序程度的标志;(3)只有变化着的事物和运动着的客体才会有信息,孤立静止的客体或永不改变的事物不会有信息;(4)信息不遵守物质和能量的“守恒与转化定律”, 同样的信息,大家可以共同使用,信息不会减少,相同的信息,能够用不同物质载体进行传播,同一种物质,也可以携带不同的信息,信息不会变化。信息论是一门研究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系统中一般规律的学科。香农在他的《通讯的数学理论》中明确提出:“通讯的基本问题是在通讯的一端精确地或近似地复现另一端所挑选的消息。”信息是“人们在选择一条消息时选择的自由度的量度”。消息所带的信息可以解释为负熵,即概率的负对数。威沃尔指出,‘信息’一词在此理论中只在一种专门的意义上加以使用,我们一定不要把它和其通常用法混淆起来”。也就是说,这里的信息不是我们通常使用的概念(各种消息、情报和资料的总称),而是一个变量,它表示信息量的大小。而信息量则是某种不确定性趋向确定的一种量度,消息的可能性越大,信息就越少。如果一个系统是有序的,它不具有很高的混乱度或选择度,其信息(或熵)是低的。信息论是一门用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信息的度量、传递和变换规律的科学。它主要是研究通讯和控制系统中普遍存在着信息传递的共同规律以及研究最佳解决信息的获限、度量、变换、储存和传递等问题的基础理论。 信息论的研究范围极为广阔。一般把信息论分成三种不同类型: (1)狭义信息论是一门应用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的科学。它研究存在于通讯和控制系统中普遍存在着的信息传递的共同规律,以及如何提高各信息传输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一门通讯理论。 (2)一般信息论主要是研究通讯问题,但还包括噪声理论、信号滤波与预测、调制与信息处理等问题。(3)广义信息论不仅包括狭义信息论和一般信息论的问题,而且还包括所有与信息有关的领域,如心理学、语言学、神经心理学、语义学等。信息有以下性质:客观性、广泛性、完整性、专一性。首先,信息是客观存在的,它不是由意志所决定的,但它与人类思想有着必然联系。同时,信息又是广泛存在的,四维空间被大量信息子所充斥。信息的一个重要性质是完整性,每个信息子不能决定任何事件,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息子规则排布为完整的信息,其释放的能量才足以使确定事件发生。信息还有专一性,每个信息决定一个确定事件,但相似事件的信息也有相似之处,其原因的解释需要信息子种类与排布密码理论的进一步发现。信息论是一门具有高度概括性、综合性,应用广泛的边缘学科。信息论是信息科学的理论基础,它是一门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的科学,是利用数学方法来研究信息的计量、传递、交换和储存的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论研究范围远远超出了通信及类似的学科,已延伸到生物学、生理学、人类学、物理学、化学、电子学、语言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二)信息论发展历史香农被称为是“信息论之父”。人们通常将香农于1948年10月发表于《贝尔系统技术学报》上的论文《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通信的数学理论)作为现代信息论研究的开端。1984年贝尔研究所的香农在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中系统地提出了关于信息的论述,创立了信息论。维纳提出的关于度量信息量的数学公式开辟了信息论的广泛应用前景。1951年美国无线电工程学会承认信息论这门学科,此后得到迅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是信息论向各门学科冲击的时期,60年代信息论不是重大的创新时期,而是一个消化、理解的时期,是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重大建设的时期。研究重点是信息和信源编码问题。到70年代,由于数字计算机的广泛应用,通讯系统的能力也有很大提高,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和处理信息,成为日益迫切的问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认识到信息可以作为与材料和能源一样的资源而加以充分利用和共享。信息的概念和方法已广泛渗透到各个科学领域,它迫切要求突破香农信息论的狭隘范围,以便使它能成为人类各种活动中所碰到的信息问题的基础理论,从而推动其他许多新兴学科进一步发展。目前,人们已把早先建立的有关信息的规律与理论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中去。一门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取、变换、传输、存储、处理、显示、识别和利用的信息科学正在形成。香农把“熵”这个概念引入信息的度量。1965年法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后来这一概念由19世纪奥地利物理学家L.玻尔茨曼正式提出。信息论和控制论又赋予了“熵”更新更宽的含义。 熵是一个系统的不确定性或无序的程度,系统的紊乱程度越高,熵就越大;反之,系统越有序,熵就越小。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曾说:“一个系统的熵就是它的无组织程度的度量。”熵这个概念与信息联系在一起后,获得这样的思路:信息的获得永远意味着熵的减少,要使紊乱的系统(熵大的系统)有序化(减少熵)就需要有信息,当一个系统获得信息后,无序状态减少或消除(熵减少);而如果信息丢失了,则系统的紊乱程度增加。一个系统有序程度越高,则熵就越小,所含信息量就越大,反之无序程度越高,则熵越大,信息量就越小,信息与熵是互补的,信息就是负熵,两者互为负值。 信息量=系统状态原有的熵-系统状态确定后的熵 电讯系统不存在功能性因素,即人的主观能动因素,因此不能照搬,但对计算社会信息的量,仍有参考价值。如研究新闻的信息量时就非常有意义。一则新闻讯息中所含信息量的大小是不确定程度的大小决定的,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人们对新闻事件认识上的不确定性的讯息,信息量就大,而不能减少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认识的不确定的,信息量就小,这与讯息的长度、字数和篇幅无关,不是版面大小、字数多寡、“本报讯”多少就能说明信息的大小的。信息科学是人们在对信息的认识与利用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在信息论、电子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系统工程学、自动化技术等多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性新学科。它的任务主要是研究信息的性质,研究机器、生物和人类关于各种信息的获取、变换、传输、处理、利用和控制的一般规律,设计和研制各种信息机器和控制设备,实现操作自动化,以便尽可能地把人脑从自然力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提高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信息科学在安全问题的研究中也有着重要应用。1949年,香农和韦弗提出了有关传播的数学模式。 信源—>消息—>编码—>信号—>信道—>信号+噪声—>译码—>消息—>信宿 噪声—>信道 对上图的概念解释如下: 信源:信源就是信息的来源,可以是人、机器、自然界的物体等等。信源发出信息的时候,一般以某种讯息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是符号,如文字、语言等,也可以是信号,如图像、声响等等。 编码:编码就是把信息变换成讯息的过程,这是按一定的符号、信号规则进行的。按规则将信息的意义用符码编排起来的过程就是编码过程,这种编码通常被认为是编码的第一部分。编码的第二部分则是针对传播的信道,把编制好的符码又变换成适于信道中传输的信号序列,以便于在信道中传递,如声音信号、电信号、光信号等等。如信息源产生的原始讯息是一篇文章,用电报传递的时候,就要经过编码,转换成电报密码的信号,然后才能经过信道传播。 信道:就是信息传递的通道,是将信号进行传输、存储和处理的媒介。信道的关键问题是它的容量大小,要求以最大的速率传送最大的信息量。 噪音:是指信息传递中的干扰,将对信息的发送与接受产生影响,使两者的信息意义发生改变。 译码:是对信息进行与编码过程相反的变换过程,就是把信号转换为讯息,如文字、语言等,这是第一步。第二步译码则是指将讯息还原为信息意义的过程。 信宿:是信息的接受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机器,如收音机、电视机等。作为方法论,香农的这一信息系统模式可以被适用于许多系统,如通信系统、管理系统、社会系统等。传播学学者对这一模式进行改造之后,成为表述人类信息传播的基本模式之一,成为传播学领域最基本的研究范式,而信源、编码、译码、信宿等概念也成为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概念。 香农的信息论为传播学领域提供了基本的范式,它使以前模糊的信息概念变得在数学上可以操纵。香农的信息论与维纳的控制论是相互影响的,维纳也是最早认识信息论价值的学者,并与香农共同发明了有关信息的熵度量法则。
论文题目:民族文化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增强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文化的内涵,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各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二)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成就。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得到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学艺术日益繁荣,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交流不断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提高各族群众文明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困难和特殊问题。文化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比较薄弱,文化机构不够健全,人才相对缺乏,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强,文化遗产损毁、流失、失传等现象比较突出,境外敌对势力加紧进行文化渗透等。因此,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民族团结、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深刻认识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采取更加切实、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着力加以推进。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四)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手段,以推动文化创新为动力,以改革体制机制为保障,以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与全国文化建设、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与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贡献。(五)基本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既要继承、保护、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又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加强交流、和谐发展。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握规律性,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改革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生产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生产更多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先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断完善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六)目标任务。到2020年,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覆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群众读书看报难、收听收看广播影视难、开展文化活动难等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弘扬。实施一批重大文化项目和工程,推出一批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文化艺术精品,创作生产更多更好适应各族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文化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服务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政策法规更臻完备,政府文化管理和服务职能显著增强。文化市场体系更加健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格局更加合理。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迈出重大步伐,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三、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政策措施(七)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建设,保障民族地区基层文化设施有效运转。地广人稀的民族地区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和相关设备,建设和完善流动服务网络。大力推进数字和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和普及,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国家实施各项重大文化工程时,切实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倾斜力度。(八)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事业。加大对民族类新闻媒体的扶持力度,加快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改造,提高信息化水平和传播能力,扩大覆盖面和受益面。对涉及少数民族事务的重大宣传报道活动、少数民族文字重大出版项目,给予重点扶持。逐步实现向少数民族群众和民族地区基层单位免费赠阅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普及科学文化技术知识的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等出版物。加强少数民族语文翻译出版工作,逐步提高优秀汉文、外文出版物和优秀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双向翻译出版的数量和质量。扶持民族类重点新闻网站建设,支持少数民族文字网站和新兴传播载体有序发展,加强管理和引导。少数民族出版事业属公益性文化事业,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加大对纳入公益性出版单位的少数民族出版社的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增加对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财政补贴。(九)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广播影视事业。巩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成果,扩大民族地区广播影视覆盖面,对设施维护进行适当补助,确保长期通、安全通。提高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节目制作能力,加强优秀广播影视作品少数民族语言译制工作。提高民族地区电台、电视台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自办率,改善民族地区尤其是边远农牧区电影放映条件,增加播放内容和时间。推出内容更加新颖、形式更加多样、数量更加丰富的少数民族广播影视作品,更好地满足各族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十)加大对少数民族文艺院团和博物馆建设扶持力度。重点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少数民族文艺院团建设,积极鼓励少数民族文艺院团发展。扶持民族自治地方重点民族博物馆或民俗博物馆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民族博物馆。民族自治地方的综合博物馆要突出少数民族特色,适当设立少数民族文物展览室、陈列室。加强少数民族文物征集工作,改善馆藏少数民族文物保存条件,做好少数民族文物鉴定、定级工作,提升管理、研究和展示服务水平。(十一)大力开展群众性少数民族文化活动。鼓励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展演和体育活动,支持基层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活动,加强指导和管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发挥各族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努力探索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办好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十二)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开展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调查登记工作,对濒危少数民族重要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加大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力度,加快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强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扶持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搜集、保管、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工作,逐步实现少数民族古籍的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工作,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予以重点倾斜,推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大对列入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力度。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工作,有计划地进行整体性动态保护。加强保护具有浓郁传统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建筑、村寨。(十三)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尊重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国家保障各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鼓励各民族公民互相尊重、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尊重语言文字发展规律,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处理工作。在有利于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前提下,使各民族饮食习惯、衣着服饰、建筑风格、生产方式、技术技艺、文学艺术、宗教信仰、节日风俗等,得到切实尊重、保护和传承。加强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特点和规律研究,不断开辟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推进和谐文化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十四)大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创新。促进现代技术和手段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应用,鼓励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优秀文化作品创作,提高少数民族文化产品数量和质量。加大对少数民族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力度,打造一批有影响的少数民族文学、戏曲、影视、音乐等文化艺术品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要进一步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倾斜。国家各级各类文化奖项,少数民族文化作品获奖应占合理比重,对优秀少数民族文化作品及有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给予奖励和表彰,进一步激发少数民族文化创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十五)积极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把握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特点和规律,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培育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鼓励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多样化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信息、体育、旅游、休闲等领域联动发展。确定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推出一批具有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一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在重点领域取得跨越式发展。(十六)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支持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新闻出版业发展,增加公共文化产品特别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化产品有效供给。进一步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率和影响力。发挥边疆少数民族人文优势,加强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促进和谐周边环境建设。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产品进出口市场监管,清除各类非法印刷品,加强卫星接收设施监督管理工作,防止非法盗版、接收、传播境外广播电视节目,有效防范境外敌对势力文化渗透活动,维护边疆地区文化安全。(十七)努力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切实增加少数民族文化在国家对外文化交流中的比重。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参与中外互办文化年和在国外举办的中国文化节、文化周、艺术周、电影周、电视周、文物展、博览会以及各类演出、展览等,促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打造一批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精品,巩固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已有品牌,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文化国际影响力。大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与海外华人华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的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为促进国家和平统一服务。四、完善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十八)完善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政策法规。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立法工作,适时研究制订有关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快制定和完善从事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政策和资质认证、机构和团体建设等方面的相关标准和办法。研究、制定或修订有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政策法规时,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增加专条专款加以明确。推动国家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十九)深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实行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业务分类管理,对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引入竞争机制,采取政府招标、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形式,对重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给予扶持。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单位按照有关规定转企改制,在一定期限内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做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的政策衔接,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制定相关政策。(二十)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经费保障,加大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在安排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和宣传文化发展相关经费时,逐步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继续实行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二十一)加大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队伍,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着力培养一大批艺术拔尖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积极保护和扶持少数民族优秀民间艺人和濒危文化项目传承人,对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突出贡献的传承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抢救濒危文化,推动相关学科建设,培养濒危文化传承人。五、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领导(二十二)切实把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评体系。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调查研究,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做出部署,狠抓落实。关心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工作部门和单位的建设,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突出困难和特殊问题,充分调动和有效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十三)推动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政府统筹协调、业务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格局。各有关部门编制规划、部署工作,要把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加大支持力度,确保目标任务完成。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开创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论产业链整合>作者: 任江波 / 刘明宇 / 芮明杰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第一,揭示分工从工艺分工发展到功能性分工以后,产业链形态、产业链关联方式、整合方式、整合主体发生的变化。第二,在一个基于分工演进的报酬递增框架下,将交易费用理论和企业知识理论融合起来,综合分析了产业链整合分化的微观机理,从知识共享的视角,研究产业链的整合。第三,在对产业链、企业集群的价值创造方式深入细分的基础上,对基于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经济、模块化经济、网络效应的价值创造过程和知识共享的内容进行比较,揭示了不同类型产业链价值创造和知识整合的差异。第四,提出了产业链的知识整合、价值模块整合与产品整合的三维度模型,并在野中郁次郎SECI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动态知识价值链,构造了一个新的知 识创新模型,深化了对模块化体系中产业链知识整合机制的认识。第五,将产业链理解为一个知识体,从知识角度研究了产业链分化整合的机理,探讨了产业链整合过程中知识共享的动力机制、模块创新机制、知识创造机制,以及产业链整合的组织模式,并分析了具有创新外部性的模块化产业链的政策规制要点。这本书应该适合你,建议你去看看
开辟产城融合新天地何平感言 传统农区泌阳,从城市建设入手,建章立制,科学规划,同步推进产业集聚区和城镇化建设,产业与城市、社区互融互动,集约节约发展,闯出了农区产城融合发展共生、共兴、共荣的新天地。产城融合、产区融合,是促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一大着力点。产城互动,城镇化就能为工业化集聚要素、营造环境、提供平台;产城互动,就能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兴城市兴,城市强产业旺。探索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各地要找准自己的产城融合切入点,把产业发展摆在优先位置,发挥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达到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目标。□高万象盘古山下、泌水河畔,泌阳素以好山好水著称。多少年来,泌阳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是,单纯地依赖资源初级开采发展,路子越走越窄。“十五”末全省县域经济排序,泌阳居第100位。县内工业项目几乎为零,在全市项目观摩中被迫弃权。县城更像一个山乡小镇,道路坑坑洼洼,车子一颠簸就知道“到泌阳了”。知耻而后勇,途穷则求变。如今,盘古山下兴起一座新泌阳。县城建成区扩大了一倍多,县城人口增加近一倍,城镇化率提升15个百分点。2011年全省排序上升到第66位,比5年前提升34个位次。过去的项目观摩交白卷,现在黄淮四市产业集聚区评比,我们居第二名。作为传统山区农区,泌阳工业薄弱、城镇化落后,“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任务尤其艰巨。但是换个角度看问题,一张白纸好作画,我们的发展潜力很大、上升空间很大。由此,我们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逐步厘清了思想认识。泌阳的工业要实现新突破,城镇化要破题,只有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同步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城镇化建设,让产与城共生共进、互融互动,加速“三化”协调推进。领导方式的转变要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最终要靠制度来规范约束,必须从制度创新上找到转变突破口。当时的泌阳,一方面,是城市要扩张,项目要落地;另一方面,是县城土地市场乱象丛生,有地用不成。“十五”末,像其他偏远县城一样,全县没有一处像样的住宅小区,县城到处建私房、建独家小院,有门子、有路子的人违规占地、违规建房。城市规划落实难,项目建设征地难,群众上访要说法。土地资源科学配置事关新型城镇化建设,泌阳的制度创新必须从此破题。从土地规划审批入手,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我们探索出规划证、土地证、房权证“三证”办理网上审批制度,在全省首家实行网上办证。用制度创新管事、管人,我们一举扭转了房地产秩序的混乱局面,土地市场乱象得到遏制。土地要素“活了”,我们的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有了空间、少了束缚。产业集聚区离开了城市基础设施,就不能实现集约节约发展。城市缺少产业支撑,只能是一座“空城”。我们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基础弱、起点低,做好产城融合这篇文章,大有可为。基于此,我们把产业集聚区、城市发展、土地利用统一规划、统一实施。五年来,城市建设投入65亿元,贯通4条环城公路,形成了城区内“九横十纵”道路网络,建成泌水河公园、梁河公园等21座公园和小游园。产业集聚区建成“三纵四横”主干道,与县城互通互联;县城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与产业集聚区互融共用。公共服务向产业集聚区延伸。在产业集聚区建设廉租房、公租房,配套了职工服务中心、超市、医院、学校等。产与城互动互融,资源集约利用,以产立城,藉城兴产。产城共生,体现了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城镇化是展现城市魅力、有力承接产业转移、把产业做大做强的有效载体。突出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是传统山区农区加快发展、摆脱落后的必由之路。泌阳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盘古山下,山偎着城,水环着“产”,泌阳“产”与“城”尽在好山好水中。产城融合,我们打生态招牌,让好山好水成为泌阳独具魅力、吸引投资的一张“王牌”。在把泌阳建成具有高质量生态环境、高标准生活环境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的同时,我们按照合理布局、经济可行、控制有序的原则,着力打造工业、行政等六大城市功能区。通过产城联建,目前泌阳县城建成区面积23.5平方公里,比“十五”末增加近13平方公里。城市功能的完善,促进了产业的集聚与发展,带动了人口向城镇集中。“十一五”期间,全县农民以平均每年2万人的规模向县城转移。产城共生,体现了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以产兴城,产城共荣,核心是强化新型工业的主导作用。为了把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我们提出,要“用项目带动产业,由产业发展到产业集群,再由产业集群向产业基地发展”。五年中,泌阳建成产业集聚区7.8平方公里,引进企业81家,完成投资119亿元,初步形成了食品加工和轻工制造两大主导产业。一是以巨龙科技为代表的电子产业集群。其中,巨龙科技年产网络通信变压器3亿只,是国内较大的网络通信变压器专业生产企业。二是以恒都食品、懿丰油脂为代表的食品产业集群。中恒集团的生产线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肉牛加工基地;懿丰油脂年生产多品种植物食用油20万吨,是豫南地区最大的食用油生产企业。产城共生,体现了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产城互动,就是要发挥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带动农业人口向城镇集中,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农民向城镇转移,加快了土地经营权流转。全县流转土地25万多亩,发展食用菌、啤酒小麦、黑花生等农民专业合作社185户,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通过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引进,拉长了产业链条,促进了以泌阳花菇等为品牌的食用菌业等现代农业长足发展。产城互动使得土地集约利用率提高。几年来,我县的耕地面积不减反增,开发整理出耕地5.9万亩,有效保障粮食产量十连增,更加夯实了农业的基础地位。持续求转、持续求进,盘古新城泌阳在产城共生、“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脚步铿锵。 (作者系中共泌阳县委书记)原载2012年11月4日《河南日报》一元复始五星高照万象更新四海欢腾一门五福六畜兴旺三多九如五谷丰登一家瑞气人勤物阜万里春光国泰民安三星拱户山清水秀四柱擎天地利人和三阳开泰风调雨顺四喜临门人寿年丰春和景丽物华天宝国泰民安人杰地灵春回大地梅开五福福满人间竹报三多
产教融合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如下:
一、现状问题。
1、产教融合工作浮于表面,缺少校企之间深入的合作关系。
在产教融合实行的口号提出后,我国每所高职院校都在寻求产教融合的机遇,各地高职院校纷纷开展了产教融合的热潮。
2、高职院校对产教融合工作不重视。
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多数高职院校对于产教结合工作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学生实习的层面上,并没有将其作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率、培养综合性人才的有效方式,仅仅是将建立学生的实习基地来作为产教融合工作的主要内容。
3、产教融合难以获得持续发展。
在国家号召高职院校开展产教融合工作后,多数高职院校及企业往往会积极地做出回应,并投入到国家的号召中。例如,高职院校往往会请到企业的实践人员来到学校进行教学,并派遣学生到相关企业去参加教学实践及课题研发。
二、对策。
1、紧抓产教融合切入点,将产教融合工作落到实处。
我国社会科技及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持。我国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大,而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职业教育。
2、转变教学观念,深入贯彻落实产教融合思想。
高职院校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我国科技创新及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3、互惠互利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我国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良好的产教融合关系,应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上。
产城融合的优势: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并为学生工读结合、勤工俭学创造条件。
职业学校兴办专业产业,并使之与教学相结合,这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实习条件和难得的锻炼机会。
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职业学校的老师大多是从高校直接分配的,他们专业水平高,理论知识丰富,但缺点是知识应用能力不强,实际操作水平不高,这也极大地影响了职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3、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发展。
职业教育是最直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它与当地经济建设关系密切、联系广泛,职业学校设置的专业都与当地经济建设密切相关。
4、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类人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技能性、实用性等岗位特征。
这是一个繁茂富饶的福鼎,特产丰盛,致富有方。
这是一个经济活跃的福鼎,产业向好,质效齐升。
这是一个风景秀丽的福鼎,山海相依,全域兴旅。
近年来, 福鼎市 主动融入“福建篇章”“宁德篇章”,团结拼搏、鼎力争先,开启了逐梦千亿工业时代、建设宁德大湾区沙埕湾生态临港产业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新篇章,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蓄势赋能。
绿叶生金富茶乡
6月29日,福鼎启动“世界白茶中心”总体城市设计及重点地段详细设计国际竞赛活动,通过赛事活动,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风貌、白茶特色、“三茶”统筹、产城融合、高点定位、智慧活力的要求建设,打造“一城、一镇、一校、一带”四位一体的全域式世界白茶地标空间体系。
按照规划,“世界白茶中心”将在福鼎中心城区规划选址建设,总体规划面积约40平方公里,涵盖白茶交易、仓储、研发、智造、金融以及文化展示等功能,创新融合互联网茶世界和实体茶世界。建成后,将作为“主引擎”带动全产业链发展,成为福鼎走向世界、享誉全球的世界白茶地标。
“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如何擦亮“茶名片”,做好“茶文章”?
福鼎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立足资源、区位、生态、品牌、资金、文化等特色,统筹“三茶”发展,全面推进“中国白茶高效生态生产示范区、中国白茶加工贸易引领区、全国智慧茶产业创新先行区、全国茶旅融合发展样板区”建设。
——开展基地化生态茶园、信息化可追溯体系、茶业数字化建设,在全国首创福鼎白茶大数据溯源平台,推进福鼎白茶智慧茶园监控、8K+5G高清视频系统连接央视专线和福鼎白茶茶园立体气象监测等系统建设项目。
——提升茶叶加工清洁化、自动化、信息化设施装备,加强与茶业科研院校的交流合作,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茶业科技创新体系。
——推动“白茶+”“+白茶”,促进白茶产业与畲族文化、美食文化、红色文化、农旅渔旅文化等跨界“联姻”,开发茶庄园、茶民宿、茶创意基地等项目……
“我们着力推进茶园管理基地化、生产加工标准化、产品信息可溯化、发展经营品牌化、产业升级规模化等‘五化’工作,做大做强福鼎白茶公用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产业竞争力和产地美誉度,让福鼎白茶香飘天下、誉满四海。”福鼎市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张青碧说。
目前,福鼎全市茶园可采摘面积30.5万亩,2021年实现茶叶总产量3.24万吨,其中白茶产量2.53万吨。茶产业综合总产值119.53亿元,同比增长12.2%。福鼎白茶连续13年进入“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品牌价值52.22亿元。
工业焕新增活力
沙埕湾畔,福鼎时代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平地上已建起一排排厂房,现场桩基耸立,吊臂挥舞,火热的施工场景一览无余。
该项目是宁德时代迄今为止全球布局的最大单体项目,也是助力福鼎迈向“宁德大湾区沙埕湾生态临港产业城市”的重要“金娃娃”项目,一期布局1#2#3#工厂,二期布局4#5#超级工厂,另布局4个模组车间,形成锂电新能源电池、电芯千亿产业集群。
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在“龙头”带动下,福鼎不断增强产业聚集效应和带动支撑作用,推进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项目、有机溶剂项目、精品钢项目建设,打造锂电配套电解液、有机溶剂千亿产业集群和新材料千亿产业集群,持续壮大新能源产业生态圈。
新兴产业迎风而立,传统产业加速转型。福鼎进一步实施工业升级工程,逐步推进机器换人、自动化生产线改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支持企业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
走进福建盈浩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各生产车间,圣诞礼品琳琅满目,一条条全自动生产流水线不停运转,满负荷生产。
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盈浩文创自落户福鼎以来,不断从核心技术革新入手,先后添置国际最先进的真空镀膜机,生产过程无废水、废渣、废气;改造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引进打盖机、插球机、描绘机;率先开展生产管理、外贸业务等数字化管理,实现自动启用、智慧反馈;与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产品生产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年产圣诞球2.5亿个,并带动上下游协同发展,实现年销售额超4亿元。
工业支撑有力,发展质效齐升。2021年,福鼎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18亿元,工业增加值196.62亿元,占福鼎全市GDP比重43.3%。全年工业投资增长65.3%,技改投资增长49.3%,制造业投资增长130.8%,先进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13.6%,超10亿元以上项目占项目总投资95.7%。
“今年,我们围绕构建宁德万亿工业时代的重要增长极,极力打造‘3+X’制造业体系,着力培育规上企业,增强工业发展后劲。以基地化、链条化、智能化方向,积极融入 宁德市 大湾区经济,主动承接四大主导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着力打造沙埕湾万亩生态产业新城。”福鼎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说。
全域皆景引客来
山岳、海岛、岸线、湖区……到福鼎旅游,哪里好玩?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因为在这里,处处是美景。
福鼎山川秀美、文化底蕴深厚,不仅坐拥世界地质公园太姥山、全国十大最美海岛之一的嵛山岛等优质旅游资源,还是闽越和瓯越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近年来,福鼎坚持“旅游兴市”战略,深入实施“旅游+”“+旅游”战略,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全域兴旅,一座城就是一个大景区。
位于桐山溪下游的潮音公园景色宜人,景观布局有序,绿植相映成趣,游人或拍照打卡,或闲谈散步,与自然和谐相融,“城市绿心”焕发无穷魅力。
移步异景,福鼎市将生态保护、城市更新、全域旅游相结合,先后建成江滨休闲广场、鼎文化公园、城东公园、东岸景观、水北溪生态公园和一批口袋公园、绿道慢道,加快鹿龟山综合性公园、双桂(智慧体育)公园、梅澳湿地公园等建设步伐,打造全域宜游的新城市,实现“主客共享、近悦远来”。
出城向海,国道G228线福鼎段全面布局海岸线,将沿线山川、海域、乡村串联,重点打造环晴川湾、敏灶湾、环玄武湖等旅游示范公路。
该路段全长111公里,线路主题为“海上仙都·白茶故里”,预计年内动工。建设时,将结合福鼎区域特点,加强与主要景点衔接,注重与自然环境、城镇整体风貌协调,打造视域景观优美、配套体系完善、沿线体验丰富、旅游业态创新、出行信息智慧的滨海风景道,推动形成“交旅文产”多元融合、“山海城村”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环湾而行,星级酒店、乡村民宿、自驾车宿营地等持续“出圈”,先后建设灶澳NOMI酒店、渔井村海上白宫、潋城村民宿、渔井观澜民宿等,迎来一拨拨接待热潮。福游精品线路、“周末趣玩,每周一线”福鼎微旅游线路、乡村四时好风光旅游线路等渔旅、茶旅、研学旅游、工业旅游等六条精品线路再“上新”,带领游客观山海、赏风光、寻历史……
“未来一段时间是福鼎旅游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将以全域融合发展为主线,助推乡村振兴相衔接,充分利用‘山岳、海岛、岸线、湖区’四大资源,围绕品牌推介、精准营销、景区建设、补齐短板、文体旅融合等方面,建设国内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福鼎市文体和旅游局局长张里冰说。(王婷婷)
文创产品毕业论文研究背景的写作,应当从国内外文创产品的发展历史、市场现状、发展趋势、文创产品的定义、文创产品的分类、文创产品的特点等方面出发,全面概括文创产品的现状,从而为文创产品毕业论文的研究提供良好的背景。文创产品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文化部就开始把文创产品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积极推动文创产品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创产品也在不断演变,从最初的文学、音乐、绘画等传统文创产品,发展到如今的影视、动漫、游戏等新型文创产品,逐渐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创产品的市场现状则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根据统计,我国文创产品的市场规模在近几年持续增长,2017年达到2.2万亿元,其中,文创产品的消费支出占比超过50%,表明文创产品的市场前景十分乐观。文创产品的发展趋势则主要是以技术驱动、产品多样化、产业融合的方向发展,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使得文创产品的创新更加容易,产品多样化也使得文创产品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而产业融合则使得文创产品能够更好地与其他产业融合,从而提升文创产品的价值。以上就是文创产
1、主推地方特色产业,其余产业有序融合进来。实践证明,以往那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不适宜现代化的发展,无法通过规模化大批量生产来吸引相关产业的聚集。只有发挥区位优势,找到当地的特色资源,打造成为优势主导产业,才能形成地域品牌,从而吸引相关的二三产业的入驻,并进一步将当地其他产业纳入进优势产业的生态之中,为优势产业提供服务,做好产业融合。2、将一些粗加工留在生产地进行。经济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在一个产业链中,越靠后的环节产生的附加值越大,而农产品的生产是最前端的环节,因此也就是附加值最小的工作。目前限制加工业下放的原因主要是农产品生产的分散化,如果形成地域特色产业,做到地区规模化生产,那么农产品加工就可以在原产地进行,也就是将第二产业下放至农村。不仅节省了运输仓储的费用,还能够有效拉动当地农村的经济,促进农村的城镇化发展。3、尽量延伸产业链。农村经济大多属于第一产业,如今随着互联网的下沉和城市人口消费升级的发展,“旅游+”、“互联网+”等模式在农村大有可为。比如通过发展农村观光和体验式旅游,可以将花卉、苗木、林果和茶叶等产品的产业链从第一产业延伸到第三产业。而畜牧业、养殖业,可以通过推动和第二产业的衔接,在当地进行加工和包装,还可以搭上互联网的便车,直接线上销售。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产业链延伸不能千篇一律,要一个产业一个产业、一个产品一个产品的研究。4、引入资本技术人才。资本、技术和人才三大资源的欠缺一直是限制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原因,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必须要让这些配套资源跟上发展的步伐。把工商业所积累的人力、物力、财力、科技等资源投入到农业中去,使工商资本与农业生产要素相结合,以解决农业发展中面临的资金、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经营模式创新。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更容易打破产业界限,通过整体策划,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获取更高的附加值。
中国文创产品,即文化创意产品,是指以传承中华文化底蕴,结合现代科技和设计理念,将文化创意转化为具有特色、有价值、可持续发展的物品或服务,满足社会不断演变的需求。文创产品创新潮流,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复合型和新型的文化消费产品发展势头日趋强劲,文化产业发展的迅速发展,更加加速了文创产品的发展。随着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文创产品的研究也受到了重视,引起了业界各方的广泛关注。科学研究决定了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背景要从文创产品的定义和发展趋势、市场结构、消费者个性及其影响、产品特色及其创新模式等角度出发。从定义上讲,文创产品是指以传承中华文化底蕴,结合现代科技和设计理念,将文化创意转化为具有特色、有价值、可持续发展的物品或服务,满足社会不断演变的需求。文创产品的发展趋势,受到政府政策的引导,正在发生变化。文创产品的市场结构也在不断发展,新的文创产品迅速涌现,消费者对文创产品的个性化需求也日益增强。消费者对文创产品的需求也受到了年龄、地域、文化背景、性别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也在不断发展,对文创产品的影响也
不管你医生、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学生,都要清楚的是要发表不同的期刊对论文投稿的字数的要求是不同的。期刊不同,对论文的字数要求也有所区别,论文作者在写作前要先对所投期刊的字数要求有所了解。 关于论文发表的字数要求:论文发表字数起码是2000字起发(期刊的一个版面),所以字数最少要2000字以上(期刊一般来讲是2000-2500字符数),这里的2000字指的是计空格字符数,并且不含图片、表格、公式等字数统计里统计不出来的元素。举例子: 社科类核心期刊发表,稿件应遵守学术期刊规范要求,字数一般以6000-8000字为宜,论文应有创新意识,内容充实、观点鲜明、论据充分、立意新颖、文字简练。核心期刊论文要求正文篇幅一般在5000--10000字不等,包括简短引言、论述分析、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北大核心刊物:核心期刊一般对论文字数要求比较高,在5000-6000字左右,每篇的数最好控制在4500-6000字左右; CSSCI刊物:每篇的字数控制在7000字以上为宜; 普通期刊:字数要求都在2200-3000字这样(1页以上),一般是安排1-2个版面即可,小部分医学类期刊要求较高!
文章在投稿的时候首先就是必须要和杂志社征稿的内容相符合才可以,要符合主题的要求,比如说是庆祝建国多少周年的一些文章,那么你的论文内容就要向这方面靠拢。杂志社征稿,相对竞争也是比较激烈的,尤其是一些知名度比较高的杂志社,在正稿的时候会有很多投稿者,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竞争自然也会增加,那么就要求你的文章内容质量一定要高。文章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吸引审核者才是最关键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想办法让你的文章更加具有吸引力,可以在开头或者是引言的部分埋下伏笔。
(1)投稿前必须和所有作者确认:① 发给所有作者投稿的文稿,并请所有作者修改;② 作者署名和单位无误;③ 作者署名位置无争议;④ 作者同意投稿和发表;⑤ 请他们回信并确认“同意”。请务必确保每个作者都知情且同意署名。以免有人不同意,导致撤稿。另外,保密稿件需要单位同意。(2)查重报告,避免剽窃(3)伦理批件(伦理证明)(4)授权发表同意书(5)推荐审稿人/回避审稿人(6)其他
科技论文投稿是非常严谨的,首先我们需要把我们的作品尽量的写好,主要是逻辑清楚,没有标点符号这样的常识性错误。我们的论文才更有可能被编辑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