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山东海洋灾害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山东海洋灾害论文发表

你还跪求,一点诚意都没有,不过看你分也确实不多哈~~我就觉得奇了,怎么最近都问这个?江西的啊,贵州的啊,全来了。山东的自然灾害:1、气象灾害:暴雨、寒潮、冷害、霜冻、干旱等;2、海洋灾害:潮灾、赤潮、海水入浸、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回灌等;3、森林灾害:包括森林病虫害、鼠害、森林火灾等;4、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等;5、农作物灾害:包括农作物病虫害、鼠害、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环境灾害等;其实自然灾害是比较复杂的,远不止我们平时知道的那几种。至于原因及对策,自己查,恕难奉上

温室气体排放过量,导至全球温度升高过度开采破坏生态,导致沙土化土地速度加快

单红仙,刘晓磊,贾永刚(通讯作者),郑杰文. 黄河口沉积物固结过程电阻率监测研究. 岩土工程学报,待刊杨秀娟,贾永刚,单红仙,吴? 琼,刘? 辉,水动力作用对黄河口沉积物强度影响的现场试验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10,32(4):常方强,贾永刚,郭秀军等,黄河口粉土液化过程的现场振动试验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9,31(4):609~616常方强,贾永刚,涂帆,波浪引起海床土体液化的概率研究,水利学报,2009,40(4):449-456常方强,贾永刚,张建等,黄河水下三角洲硬壳层特征及其液化过程研究,工程地质学报,2009,,17(3):349~356常方强,贾永刚(通讯作者),常方伟,波浪作用下黄河口埕岛海域海床非均匀液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河口海岸方向),2009,3:83-89常方强,贾永刚(通讯作者). 黄河口埕岛海域土性特征的统计分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28(6):35~39张衍涛,常方强,孟祥梅,张建,贾永刚(通讯作者),黄河口埕岛海域表层沉积物土性的区域变化及其机理分析,海洋科学进展,2009,27(3):351-357单红仙,郑杰文,贾永刚(通讯作者),张民生,刘晓磊. 黄河口粉质土沉积物侵蚀性动态变化试验研究. 海洋学报,2009,31(4):112~119杨秀娟,贾永刚(通讯作者),刘红军,单红仙. 黄河三角洲沉积物超固结特征及其成因.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9(5):30~34常方强,贾永刚(通讯作者),黄河水下三角洲海底管线差异沉降的安全性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39(2):281-284杨秀娟,贾永刚(通讯作者). 黄河三角洲粉质土前期固结压力的探讨. 华东师范大学(自然版),2009,(3):146~152常方强,涂帆,贾永刚,城市主干道软基处理的现场试验研究,华侨大学学报,2009陈友媛,赵文娟,贾永刚,许国辉,黏粒和有机体对黄河口潮间带沉积物微团聚体的影响,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29(1):31-38陈友媛,高丽,刘红军,许国辉,贾永刚,生物洞穴对黄河口土样扰动试验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39(6):1295-1300郎印海,贾永刚,刘宗峰,高振会,王鑫平,黄河口水中多环芳烃(PAHs)的季节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8,38(4):640-646侯晓东,郭秀军,贾永刚,孟庆生,基于探地雷达回波信号获取土壤中污染物含量的研究进展,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3):962-968贾永刚,侯晓东,郭秀军,单红仙,利用探地雷达确定土中污染物含量的研究,湖南大学学报,2008,35(11):50-56常方强,贾永刚,孟祥梅等,波浪引起埕岛海域海床液化程度分区,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8. 28(2):37-43常方强,孟祥梅,刘景昆,何峰,贾永刚,黄河口埕岛海域土性特征的统计分析,海洋地质与第四纪,2008,28(6):35-42张建,常方强,贾永刚,黄河水下三角洲海底管道沉降量确定方法研究,海岸工程,2008.27(3):39-46贾永刚,常方强,孟祥梅等,黄河口埕岛海域海床波致液化模糊综合评判,《工程地质学报》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2008杨秀娟,贾永刚,远航,张建,张衍涛,冯春健,黄河口裸置管线对海床土影响范围实例研究,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8,28(6):27-33黄河口海底裸置管线对海床土强度影响实例研究,杨秀娟,贾永刚,远航,张建,张衍涛,冯春健,海岸工程,2008,28(6)27-34单红仙,刘涛,陈友媛,贾永刚,波浪载荷导致黄河口潮坪沉积物垂向运移现场观测研究,工程地质学报,2008(16):216-222戴茜、单红仙、孟祥梅、夏欣、崔文林、贾永刚(通讯作者),基于电阻率测定海水悬沙含量试验研究,海洋学报,2008,30(5):137-142常方强,涂帆,贾永刚,Verhulst模型在预测软基路堤沉降中的应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增1:3122-3126单红仙、秦昊、贾永刚,黄河三角洲堤前泥沙起动现场观测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37)5:825-828陈友媛、刘道彬、贾永刚、刘红军、刘小丽,生物活动对黄河口潮滩表层沉积物扰动作用的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37)5:829-833许国辉、尹晓慧、王秀海,浅表土体强度对黄河水下三角洲微地貌形成的控制作用,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37)4:657-662贾永刚,董好刚,单红仙,刘小丽,许国辉,黄河口海床硬壳成因机制研究,岩土力学,2007,28(10):2029-2035陈友媛,刘红军,贾永刚,循环荷载作用下海床结构性土的液化渗流机理定性研究,岩土力学,2007(28)8:1631-1635张建民,单红仙,贾永刚,刘红军,许国辉, 黄河口快速沉积海床土在波浪和潮波作用下的孔压响应及固结过程试验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8)7:1369-1375郭秀军,张志阔,贾永刚,黄河口粉土的电性特征及其工程地质意义,岩土力学,2007,28(3):593-598贾永刚 栾海晶,振动导致黄河口粉质土物理力学指标与起动流速的变化,岩土力学,2007,28(6):1123-1128郑琳,崔文林,贾永刚,海洋倾倒导致生态环境变化实例研究,海洋环境科学,2007, 26(5):413-417纪大伟、杨建强、高振会、贾永刚,莱州湾西部海域枯水期富营养化研究,海洋环境科学,2007, 26(5):427-430张珂,贾永刚,刘正银,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基承载力的确定,岩土力学,2007(28)2:0420-0422刘小丽,刘红军,贾永刚,黄河三角洲饱和粉土层地震液化判别方法及液化特征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增1:1-7冯玉岩,郭秀军,贾永刚,魏丽,郭健,黄河口粉土层震动响应过程的电性变化反映,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增1:3271-3276孟庆生,楚贤峰,郭秀军,高分辨率数据处理技术在近海工程地震勘探中的应用,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3:1006-1010马志杰,孟庆生,贾永刚,循环荷载作用下黄河口海床土的动力响应数值模拟研究,中国水运,2007(7)4:68-70顾莹莹,高孟春,贾永刚,王延敦,李丹,海绵铁还原水中硝酸盐的初步研究,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6,22(7):1-4董好刚,张卫明,贾永刚,循环荷载导致黄河口粉质土成分结构变异研究,海洋地质与第四纪,2006,26(3):133-141刘红军,张民生,贾永刚,波浪导致的海床稳定性分析,岩土力学,2006,27(6):986-990贾永刚,杨秀娟,安英杰,透水与隔水夹层对粉质土液化影响试验研究,工程地质学报,2006,14(1):52-59单红仙,张建民,贾永刚,黄河口快速沉积海床土固结过程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8):1676-1682单红仙, 段兆臣, 刘正银, 贾永刚,黄河口潮坪粉质土重复振动液化与效果研究,水利学报,2006,37(1):75-81周其健 贾永刚 马德翠,黄河口潮滩粉土体固结非均匀性研究,岩土力学,2006,27(7):1147-1152马安青,单红仙,贾永刚,陈勇,基于VB的高速公路工程地质信息查询系统的建立,遥感技术与应用,2006马安青,贾永刚,单红仙,王一谋,基于GIS贺兰山两侧沙漠边缘带近二十年来土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水土保持通报,2006,25(6)33-39聂新华,郎印海,贾永刚.胶州湾河口沉积物中耗氧有机物的释放研究.海洋环境科学.,2006郎印海,聂新华,贾永刚.零价铁渗透反应格栅原位修复地下水中氯代烃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土壤. 2006(38)2:23-28郭秀军,贾永刚,黄潇雨,基于电性变化进行黄河水下三角洲饱和粉土触变过程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增):1-6单红仙? 孟祥梅? 贾永刚,振动导致黄河口海床渗透性变化研究,岩土力学,2005,26(增刊):73-78Guo Xiujun, Huang Xiaoyu, Jia Yonggang, Forward Modeling of different types of landslides with multi-electrode electrical method, Applied Geophysics(Journal of the Chinese Geophysical Society),2005,2(1):14-21马媛,高振会,贾永刚(通讯作者)等,海上石油开采导致生态环境变化实例研究,海洋学报,2005(27)5:54-59刘红军,王小花,贾永刚,乔社,张洪岗,黄河三角洲饱和粉土液化特性及孔压模型试验研究,岩土力学2005,26(增刊):83-87贾永刚,周其健,马德翠,生物活动对海床沉积物工程地质特征改造研究,工程地质学报,2005,13(1):49-56贾永刚, 史文君, 单红仙,许国辉, 郑建国, 刘红军,黄河口粉土强度丧失与恢复过程现场振动试验研究,岩土力学,2005,26(3):351-358郭秀军,武瑞锁,贾永刚,李鸿江,不同土壤中含油污水污染区的电性变化研究及污染区探测,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20(2):402-406李鸿江,郭秀军,金春姬,贾永刚,魏丽,垃圾填埋场渗漏电学监测系统设计及室内模拟试验,环境污染与防治,2005,27(4):311-313郭秀军,贾永刚,黄潇雨等,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法确定滑坡面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10):1662-1669贾永刚,霍素霞等,波浪导致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物强度变化现场试验研究,岩土力学,,2004, 25(6):876-882金春姬,李鸿江,贾永刚等,电动力学法修复土壤环境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环境污染与防治,2004,26(5):341-345乔志香,金春姬,贾永刚等,重金属污染土壤电动力学修复技术,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5(6):80-83许国辉,贾永刚,郑建国,刘媛媛,黄河水下三角洲塌陷凹坑构造形成的水槽试验研究,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4,24(3):37-40单红仙,刘媛媛,贾永刚,许国辉,水动力作用对黄河水下三角洲粉质土微结构改造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4,26(5):654-658贾永刚,王俊超等,差异水动力导致黄河口粉质土微结构分形特征变化实例研究, 海洋科学进展,2004,22(2):177-184单红仙,秦建敏,贾永刚,青岛港木质高桩码头边形破坏监测与预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3): 1-7彭轩明,贾永刚等,长江三峡工程库区龙王庙滑坡群稳定性分析及整治,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No.2贾永刚,付元宾等,水动力条件差异导致潮坪分形特征变化实例研究,海洋学报,2003, 25 (3): 59-67许国辉,单红仙,贾永刚,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物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中孔压变化实验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3, Vol. 33(1): 80-86霍素霞,许国辉,贾永刚,黄河三角洲土体非均匀性及对底坡微地貌形成影响,工程地质学报,2003, Vol. 11(2): 138-142许国辉,单红仙,贾永刚,风暴浪导致的黄河口水下土体破坏试验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3, 33(5):675-679郭秀军,刘涛,贾永刚等,土的工程力学性质与其电阻率关系实验研究,地球物理进展, Vol. 18, No.1, 2003, 151-155王卫平,王东生,佘宗莲,陈宗团,贾永刚,青岛城市环境地理信息系统(UEGIS)的设计与实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3, Vol. 33(4): 587-594贾永刚,广红,GIS和SDSS在高速公路选线之中的应用,地球科学,2001,26(6):1~8.单红仙,贾永刚等,波浪诱发的黄河口水下斜坡失稳破坏研究,地学前缘,2001,Vol.8,No.2贾永刚,刘红军等,苏丹膨胀土工程地质研究,清华大学学报, 2000 博士后研讨会增刊(EI), 70-73许国辉,曹雪晴,常瑞芳,贾永刚,黄河口水下三角洲塌陷凹坑地貌形成机制探讨,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0, Vol. 20, 66-70贾永刚,单红仙,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失稳破坏研究,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0,Vol.11, No.1, 1-5贾永刚,方红琪,青岛城市地质环境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1999,Vol.10, No.2,45~52贾永刚,方鸿琪,青岛城市地质环境工程适宜性系统分析,地球科学,1999,Vol.24, No.6,1~8贾永刚,孙永福等,胶州湾工程地质环境评价与区划,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9,Vol.19, No.3,121~126贾永刚,刘红军,青岛城市地质环境系统稳定性研究,环境地质研究,第四辑,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176~180刘红军,贾永刚,深基坑支护设计弹性抗力有限元法,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9,Vol.29, No.1, 309~313刘红军,贾永刚,探地雷达在大范围场区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以苏丹喀土穆炼油厂为例,工程勘察,1999,No.1,69~71贾永刚,谭长伟,地质环境特征及工程适宜性与选择性分析,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7,Vol.27, No.2,212~217单红仙,贾永刚,青岛第四纪沉积物工程地质研究,工程勘察,1997,No.5,19~22贾永刚,单红仙,青岛地质灾害研究,海洋科学,1996,No.2,52~55孙永福,贾永刚,青岛保税区软土地基强夯处理,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6,Vol.26, No.3,84~90贾永刚,孙永福,胶州湾环境与工程建设,海岸工程,1996,Vol.15, No.1贾永刚,单红仙,三峡及邻区晚第三纪以来构造应力场特征探讨,海洋科学,1995,No.2,36~40贾永刚,单红仙,崂山旅游区地质灾害类型、成因、分布研究,海洋科学, 1995,No1,64~67贾永刚,贾信远,方志海,青岛地铁沿线花岗岩风化规律研究,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5,Vol.25,No.3,368~374.贾永刚,青岛地铁工程岩体质量评价方法探讨,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4,Vol.24,增刊,3~8.贾永刚,三峡及邻区上限发震水平预测研究,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3,Vol.23,增刊,68~75.贾永刚,三峡及邻区潜在震源预测,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2,Vol.22,No.4,90~96.贾永刚,三峡及邻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成因,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34~38.贾永刚,沈渭铨,黄河三角洲前缘的短周期内波,L.D.赖特,杨作升,B.D.博恩霍尔德等(译文),河口沉积动力学研究文集(一)黄河口水下底坡不稳定性,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125~132.薄景山、贾永刚,论仙女山地区构造应力场的演化及对三峡水库诱发地震的影响,长春地质学院学报(长江三峡工程专集),1988,25~31.薄景山、李同录、贾永刚,水库地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长春地质学院学报(长江三峡工程专集),1988,54~59.谭周地、李同录、刘树田、贾永刚、薄景山,长江三峡水库库首区断裂壤中汞气分布特征及断裂活动性分析,长春地质学院学报(长江三峡工程专集),1988,18~24.

山东海洋灾害论文发表时间

海洋气象的物理和动力机制研究就是海气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研究。

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主要包括: (1)小尺度的湍流、涡旋,海气界面的湍流影响海气热通量,进而影响海洋大气的边界层结构;(2)中尺度和天气尺度的海气相互作用,其过程包括海陆风、锋面、台风以及风暴潮等;(3)大尺度的季风、信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等。

近年来,人们日益认识到海气相互作用是长期天气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也是研究和预报海洋状况的关键,因而在这方面气象和海洋学家都做了大量研究。

2020年初夏,梅雨系统给江淮地区带来了长时间的异常强降水,降雨总量打破了1961年以来的记录,导致南方大部分地区的江河湖泊水位暴涨,持续引发了山洪、城市内涝、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其中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最严重,安徽歙县的高考甚至因为洪涝灾害无法正常开始。

江淮地区入梅后,梅雨锋的维持和水汽来源是降水量大的原因。

高纬地区的单极型极涡较往年强度更强,而中纬度地区西风带活动频发,有利于冷空气南下;同时,弱的厄尔尼诺与赤道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引起太平洋副热带高亚显著偏强偏西,暖湿空气向北输运。冷空气和暖空气在江淮区域相遇形成稳定的梅雨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以及极地等的 大尺度过程 均可以影响中国的梅雨系统。

Liu 等认为 北大西洋涛动(NAO)调制持续的冷暖锋 ,可引起极端梅雨事件。日本气象厅认为副热带高压与黄河流域高压脊的相互作用引起了日本和华中地区降水。2019年的超强印度洋偶极子引起2020年初的暖印度洋水体也可以引起我国的强降水。 Zhou 等认为2019年 秋季南印度洋的海洋罗斯贝波 是我国2020年的“暴力梅”事件的重要原因。

国家气候中心2021年以来已组织了三次会商商讨2021年汛期预测。国家气候中心、水利部、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均 预测长江流域汛期为干旱年 。

中国海洋大学孙即霖教授在2021年气候预测报告中指出,受全球气候影响,2021年南亚夏季风建立较往年早,7月强南亚高亚引起南海上空的强对流,导致我国北方及华南沿海地区出现强降水,而江汉流域降水偏少;长江中下游将出现阶段性高温干旱。

东亚夏季风的发生日期、持续时间和总降水量均有显著的年变化。

Duan 等认为 青藏高原热力异常可以作为东亚夏季风起始的先兆 , Li 等和 Hari 等发现印度许多地区的气溶胶光学深度 自2002年以来呈现下降趋势 。

印度洋—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是调制东亚以及南亚夏季风爆发与降水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

ENSO类型对季风降水影响也是研究热点 , Fan 等指出中太平洋型ENSO在导致印度季风降水异常上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Tseng 等发现在东亚冬季风的启动阶段,季风与黑潮锋面及周围大气存在一个直接的局地海气相互作用机制。

Abdillah 等认为热带大气季节内震荡(MJO)可以影响寒潮的路径,而寒潮对热带地区对流活动的影响会反过来影响MJO活动。

季风伴随的低压系统可引起强降水。 强低压系统伴随的次中尺度涡会增强来自阿拉伯海的动态升力、静态不稳定性和水分传输,为大气进行深度对流提供了先决条件。

如 Leung 等指出热带西印度洋的暖异常可 诱发一个热带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之间弱于正常的Walker环流 ,进一步导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东北-西南向,并在南海形成一个弱于常年的季风槽,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增强了华南地区的降水,抑制了中南半岛地区的降水。

亚洲夏季风预测模式的不确定性研究也有了一定进展。 如Xin等发现在中国东部地区,CMIP6在气候降水的空间相关性和标准差(SD)方面更有优势。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东亚高空对流层西风急流是东亚夏季降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东亚夏季降水密切相关。

亚洲季风区的降水预测始终是热点问题。 Park等将偏置校正技术应用于区域气候模式(RCM),表明各分区未来年降水量平均值和极端值的变化在干旱区呈减少趋势,在湿润区呈增加趋势。

2020年,国内外学者在热带气旋的活动变化规律、热带气旋与海洋的相互作用以及热带气旋活动预报的数值模拟方面发表了一系列成果。

台风的活动也会受到大气环流和海温模态的影响。 太平洋经向模态指数影响台风的生成位置、频率和引导气流。印度洋偶极子正相位和强厄尔尼诺的共同作用引起了西阿拉伯海的大规模增温,有利于台风生成。

局地气象条件影响台风的强度。 如Lai等发现台风引起的局部降雨总量显著增加,且台风移动速度与局部降雨总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反相关。在珠三角地区,移动速度较低且降雨总量较高的台风发生频率更高。

台风活动与局地上层海洋的背景条件相互影响。 热带海洋与大气边界层之间的非绝热加热是台风发生发展的重要能量来源,热带海洋上层海水的温度变化对于台风的形成、移动及耗散都具有关键作用。同时,海洋冷涡也会影响台风大气边界层的结构。

台风的数值预报模式具有不确定性。 学者发现增强分辨率的耦合模型有利于提高台风生成的可预测性。海表面温度预报模式的不确定性可能会严重影响南太平洋热带气旋预报的准确性。

中国的台风预报模式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如南海台风模式(TRAMS)形成了3.0版本;Fumin等开发的动力-统计算法的集合预报模型(DSAEF)对热带气旋的累积雨量进行了预测。

在 台风观测方面 ,无人艇成功地穿越了三号台风“森拉克”中心,提供了时间分辨率高达1 min的实时观测数据,检测了台风过境时洋面各要素的详细变化过程,为台风预报、预警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气通量直接决定和调控近海面大气边界层内的动力学结构 , 其中动量通量显著影响海流、海浪和风暴潮的产生。

海表面波浪与其上方风场的相互作用,会产生 动量通量在海气界面之间的双向传递 。

当近海表面处风速极小,并且海表面涌浪占优时,动量通量由海洋传递到大气,使得近海表面风速剪切增加,导致传统对数风廓线的方法难以准确计算该条件下的海气通量。

此后,不同研究者在理论模型和海气数值耦合模式的改进中考虑了 涌浪作用 。

当海表面以上风速为中低风速时,在海表面波浪处于风浪占优的情况下,大气将一部分能量传递到海表面波浪,使得海浪获得一部分动量。

风浪对海气通量的影响是海洋研究中最为基础的问题之一,关于这方面的讨论仍处于完善与补充中。

一些外海观测和实验室数据表明:当风速足够大时,海表面阻力系数不再符合传统模型的随着风速增加而增大的结果。大部分研究将这个现象归因为海洋飞沫液滴,并通过参数化传统模型中的海表面动力学粗糙长度来刻画这一现象。

风暴潮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沿岸地区,通常强风和气压骤变导致海面异常升降,风暴涌浪对沿海设施造成巨大的破坏,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科学家对风暴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的影响方面。

通过 模型对风暴潮进行模拟 是当今研究风暴潮的主流方法。随着风暴潮模型的研究日渐深入,模型与实际结果之间的误差也在不断减小。

全球潮汐、风暴潮和波浪模型 被用于预测未来一个世纪的沿海地区突发性洪水。

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给风暴潮的研究及其灾害预防带来了新的挑战 ,Cheikh等研究了多种风暴潮情景对沿海建筑物的影响,造成风暴潮和洪灾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潮汐放大和飓风的加剧。

在气候变化上,西班牙坎塔布里亚大学环境研究所在未来海平面变化上提出, 风暴潮受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 。

波浪与风暴潮的相互作用对灾害的加剧十分显著, 波-潮相互作用也是一个研究热点 。

研究人员利用耦合模型研究了台风诱发的风暴潮和波浪形成的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台风强度或台风尺寸的增加,有效波高和风暴潮的最大值以及扩展的空间范围都显著增加,但当台风强度大于55 m/s或台风规模大于40 km时,波浪对风暴潮的贡献趋于饱和。

借助高分辨率观测及数值模拟, 海洋气象学未来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全球大洋对我国天气变化的调制;台风与海洋中小尺度动力过程的动力耦合;海面粗糙度(波浪、泡沫)的量化以及波-潮相互作用的研究;梅雨、季风、降水、台风等过程的预测。

论文全文发表于《 科技 导报》2021年第1期

为什么海洋探索如此重要议论文如下:

在地球上,海洋占据了71%的面积,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1、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最早的生命起源于海洋,可以说海洋是人类的生命摇篮;

2、海洋里有丰富的水资源,负担着全球的水体循环系统运转,影响甚至决定了全球的气候变化;

3、海洋里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从全球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方面,提供了生物科学研究的标本;

4、海洋里有丰富的经济鱼类、藻类资源,为人类提供了食物、油脂、化工材料、物等等;

5、海底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深海锰结核的矿藏比例是一个几乎无穷无尽的宝藏,海底也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可燃冰储量;

6、海洋自身的潮汐变化蕴含了几乎无穷的发电能源;

7、海洋运输是目前最有效率的运输方式之一,靠近海洋的港口城市一般都能得到快速发展;

8、海洋也是全球污染物的最终净化厂;

9、海洋蕴含风险.大型海啸、台风往往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

10、由于气候的变化,预计中的海平面上升将淹没许多沿海低洼城市,对人类潜在性的损失无可估量 。

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海洋的中心部分称作洋,边缘部分称作海,彼此沟通组成统一的水体。

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其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中含有十三亿五千多万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而可用于人类饮用只占2%。

地球四个主要的大洋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大部分以陆地和海底地形线为界。目前为止,人类已探索的海底只有5%,还有95%大海的海底是未知的。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坐落在青岛市市中心天主教堂圣山的西山坡上,右临繁华的中山路,左边与著名的圣弥厄尔大教堂为邻,南面碧波荡漾的前海青岛湾,北依风景秀丽的观象山。研究所为德国歌德式建筑,她与天主教堂高低错落有致,色彩格调协调,形成一道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典型的青岛特色的亮丽风景线。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占地2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研究所始建于1966年,是中国海洋仪器研究、开发、生产的中心。现有职工205人,科技人员121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82名。研究所设有专业研究室、省级重点实验室、信息资料室、实验工厂及从事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公司。研究所主要从事海洋环境监测技术、自动化技术、海洋环境污染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特别是海洋资料浮标的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海洋仪器适用于军、民两用。改革开放以来,研究所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4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院市级科技进步奖25项,申请专利12项。研究所固定资产5000万元以上。研究所内有一个山东省海洋环境监测重点实验室,下设海洋环境例行实验室、海洋水文气象仪器实验室、海洋环境污染监测实验室和数据分析实验室四个设备种类较齐全的实验室,能开展海洋环境监测技术领域的多种课题研究,能接纳近百名科研人员来室开展学术讨论、科学试验、编著科技论文和著作等学术研究活动。实验室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为海洋环境、海洋灾害和海洋污染的发生机理、发展规律、现象观察、程度监测、综合防御和治理提供有效的预报、预警、防灾、抗灾和减灾用的海洋工程设备和测量仪器。实验室拥有上百台先进的仪器设备,象电动振动实验台、冲击碰撞台、摇摆台、压力罐、恒温槽、温盐槽等设备可进行各种环境例行试验,液相色谱仪、自外/可见/荧光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谱仪等可进行海洋污染监测研究,是当前国际上的先进仪器,另外,有一个功能齐全的内部局域网可进行各种数据处理,种类齐全的常规海洋气象测试设备。研究所的目标是将实验室建成国内先进的可进行海洋污染监测和海洋仪器研究的综合性实验室。为了规范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研究所于2000年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为研究所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我所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进行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灾害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开发,主要内容是:海洋资料浮标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海洋自动台站监测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海洋气象仪器的研究和开发;海洋污染监测仪器仪表的研究和开发;海洋调查设备的研究和开发;军工产品的研制与开发。我所现目前正在承担国家863项目6项。主持4项:大型海洋环境多层监测浮标关键技术、海水化学耗氧量的臭氧法分析技术、微型质谱仪的研制与开发技术、光学方法现场实时测量海水中多种有机物技术;参研2项:海洋环境腐蚀能力现场监测技术;海洋光学浮标浮体和锚系研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研究所的领导意识到,要使研究所水平提高档次,使研究所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就必须研究世界上的先进技术,争取到高层次的研究课题,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走出去,请进来,从国际化合作的高度上去考虑问题。因此,近年来,研究所先后多次派技术人员到美国、俄罗斯等先进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并请俄罗斯的专家来所讲学,经过多次交流,现已同俄罗斯科学院生态环境保护中心签定了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共同合作开发研究合同,并计划派科技人员前望俄罗斯进行共同开发研究工作。地址:青岛市浙江路28号邮编:266001电话:传真:

山东海洋灾害论文发表要求

1 本刊以报道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为主,重点刊载有影响的重要技术研发成果论文。内容主要涉及江河湖海、沼泽湿地等方面的高端科技论文,学科涵盖生物、物理、化学、地质等多个学科及其分支,形式有研究论文、研究简报、高新技术、高水平综述、学术争鸣等。2 来稿要求语言通顺,逻辑严密,论点明确,数据可靠。每篇论文必须附有中、英文提要和中、英文图表题。提要要求简洁明了,其内容要“拥有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英文图表题与中文图表题的信息量要保持一致。3 本刊对所有投稿在初审前和发表之前都将要接受至少2次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的检查,以阻止任何可能的学术剽窃或科学不端行为,如抄袭与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行为。被证实的抄袭(包括自抄)造假稿件或一稿多投将会被直接退稿并列入黑名单。4 每篇论文应按《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4或5版)确定本文的专业分类号。5 项目来源、基金号、通讯作者E-mail地址等信息请置入论文首页脚注。6 本刊特别欢迎中外合作或来自国外资助项目的高端论文。7 文中的量和单位要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外文字母符号的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要清晰。8 语言文字和科技名词的使用应该符合国家有关规范和术语标准。具体内容请访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网站。9 凡涉及国界和领土权益的地图,均须以中国地图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地图作为本图件的底图。10 参考文献排列顺序为先中文后英文,中文文献按笔划顺序排列; 英文文献按字母顺序列。详细投稿格式请参阅我刊主页“常用下载”栏下载格式模版文件。11 稿件文责自负。凡编辑部对稿件所做的实质内容的修改须经作者同意。12 本刊现已采用在线投稿,请登录我刊网站,第一次登录请点击“作者”—“注册”—“登录”。登录后按照提示投稿,请提供Word版本稿件。投稿时请推荐4-5个审稿人,提供其专业特长、姓名、职称及地址、电子信箱等通讯方式。稿件收到后即通知作者。审稿优秀者优先刊用。13 投稿时请在系统提交版权页的扫描文件(在我刊主页“常用下载”栏下载,填写扫描后作为附件上传,并命名为xxx-HYHZ论文著作权转让书); 请提供所有作者的详细信息(姓名,工作单位,电话,email,身份证号等)。14 图件要求:(1) 投稿时请一并上传文中所有插图的原始格式的图文件。所谓原始格式,即该图件首次生成时所用软件的内置默认格式,请勿转换格式。请尽量提供矢量图。建议的格式如eps、emf、xls、cdr、psd等,尽量不要使用jpg、bmp格式。如确实无法提供矢量图,请“另存为”或“导出”原始位图(tiff格式),文字图层不要栅格化并合并到图层;在设定图件的长宽大小后,设定分辨率至少600dpi。可用普通打印机打印出图片判断是否合乎出版要求,也可以在电脑上放大500倍后观察;如出现模糊、毛边、像素点等现象,图片质量不合格。图中线条粗细至少要求0.5磅以上,不大于1.5磅,以便在pdf文档或互联网上能清楚显示。(2) 插图要求线条圆滑;图中的文字数字尽量少,不能重叠; 地名、数据等要与文中出现的一致。欢迎提交彩色图件。黑白照片要求反差明显、内容清晰。(3) 所有图做好后请直接插入主文件Word文档中,版式请用嵌入型,并同时将所有图件一起打包压缩(zip或rar格式)上传。

职称论文。 高级职称论文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说:甘肃等省、山东工程师评职称时要检测论文。也即:发表后也要检测。详搜:高级职称论文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经济师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农经(会计、审计、统计、政工、工程、人力资源管理、教)师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等。;高级/核心期刊职称论文查重率<8%-15%为合格。高级职称业绩材料、工作总结都是围绕评审条件写。即评审条件的具体化,目的是说明你符合条件。如评审条件规定:在省级以上发表本专业论文3篇以上。就这样写:论文《标题1》发表《刊物1》哪年第几期;论文《标题2》发表《刊物2》哪年第几期;论文《标题3》发表《刊物3》哪年第几期;论文《标题4》发表《刊物4》哪年第几期;论文《标题5》发表《刊物5》哪年第几期。详情搜:高级职称论文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经济师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农经(会计、审计、统计、政工、工程、人力资源管理、教)师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等。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充分发挥海洋预报系统的整体效益,加强对海洋预报业务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管理,更好地为沿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预防和减轻海洋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服务,特制订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遵循建立和完善分工明确、避免重复、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海洋预报业务体制的原则。第三条本规定适于各级海洋预报台和相关业务单位从事的海洋预报工作。第四条各级海洋预报台应根据本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台特点的实施细则,并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第二章海洋预报业务分工第五条国家海洋预报台:(一)负责全球气象资料(GTS),海洋站、浮标、雷达站、航空监测、卫星遥感和传真资料及公共信息网资料的获取、处理、质量控制以及传输。(二)制作并发布我国近海、邻近洋区和大洋海洋预报、警报以及预报要素的诊断分析产品。(三)开展为沿海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防灾减灾和海上其他活动的专项海洋预报服务和海洋环境条件评价等活动。(四)对全国的年度海洋灾害进行分析评估及预测;对重大海洋灾害进行灾情调查、分析评估和预报经验总结,并报上级主管部门;编制《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五)对全国海洋预报技术进行指导、解释和示范,开展与各级海洋预报台的预报会商。(六)开展海洋预报业务的科技攻关、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及业务培训,促进海洋预报技术的发展。(七)对各级海洋预报台(站)海洋预报新技术、新方法业务化的检验和评审;对本台海洋预报质量的评定。第六条区域海洋预报台:(一)负责所辖海区海洋站、浮标资料的获取、处理、质量控制及传输。(二)制作并发布所辖海区及邻近洋区海洋预报、警报及预报要素的诊断分析产品。(三)开展为沿海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防灾减灾和海上其他活动的专项海洋预报服务和海洋环境条件评价等活动。(四)对所辖海区的年度海洋灾害分析评估及预测;对所辖海区的重大海洋灾害进行灾情调查、分析评估和预报经验总结,并报上一级主管部门。(五)对所辖海区海洋预报技术进行指导与示范,开展与各级海洋预报台的预报会商。(六)开展所辖海区海洋预报业务技术攻关、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以及业务培训。(七)对本台海洋预报质量的评定。第七条省(市)级海洋预报台:(一)制作并发布辖区内及邻近海区海洋预报、警报及预报要素的诊断分析产品。(二)开展为沿海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防灾减灾和海上其他活动的专项预报服务和海洋环境条件评价等活动。(三)对辖区内的年度海洋灾害分析评估、预测和预报经验总结;对辖区内海洋灾害进行灾情调查、分析评估,并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四)对所属的海洋站(台)海洋预报业务的技术指导,参加与各级海洋预报台的预报会商。(五)对本预报台海洋预报质量的评定。第三章海洋预报资料获取及传输第八条海洋站观测资料:(一)各海洋观测站必须根据《海滨观测规范》,及时、准确采集各类海洋环境要素,并按照《海洋站海滨观测报告电码》的格式按时传输观测资料。(二)各中心海洋站负责将海洋站发报资料汇总、整理、校正,按时向区域海洋预报台传输资料。(三)各区域海洋预报台负责将辖区内的海洋站资料按时向国家海洋预报台传输。(四)各海洋站按照预约部门确定的时间、时次、方式,向预约部门及时传输资料(预约报OWT)。(五)海洋站资料传输流程为:海洋站--中心海洋站--区域海洋预报台--国家海洋预报台。第九条浮标资料:(一)各分局浮标队负责接收辖区内浮标资料,并按时传输到区域海洋预报台。(二)各区域海洋预报台负责将浮标资料按时传输到国家海洋预报台。(三)浮标资料的传输按照《海洋资料浮标实时数据传输规程》进行。(四)浮标资料传输流程为:浮标--浮标队--区域海洋预报台--国家海洋预报台。第十条航空监测资料:负责航空监测的单位,应及时将与海洋预报有关的航空实时监测资料处理分析后,传输到国家海洋预报台和飞行辖区的区域海洋预报台。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发生,提高自然灾害风险综合防治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自然灾害风险调查、评估、监控、防御和监督保障等活动,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本办法所称自然灾害,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森林火灾和草场火灾等。第三条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全面排查、综合防治的原则,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属地为主的工作机制。第四条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工作的领导,将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防汛抗旱、森林防火、防震减灾等指挥协调机制,保障资金投入,定期研究解决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依法落实自然灾害风险防治相关职责,指导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开展自然灾害风险防治相关工作。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负责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工作的指导、协调。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水利、林业、地震、气象等负有自然灾害风险防治职责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工作。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自然灾害风险防治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开展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公益宣传。第七条对在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风险调查与评估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定期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建立自然灾害数据库。普查包括历史灾害调查、致灾孕灾调查、承灾体调查、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调查等内容。第九条历史灾害调查应当以区域内有关单位、个人和相关历史资料为调查对象,对各类自然灾害发生次数、灾害强度、灾害损失、灾害影响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研判,推断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第十条致灾孕灾调查应当以自然灾害致灾孕灾要素为调查对象,对各类致灾因子频率、强度、范围等信息进行研究和分析,了解自然灾害致灾孕灾的影响因素和发生机理。第十一条承灾体调查应当重点对人口、房屋建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环境、工矿企业等承灾体的空间分布、结构类型以及与灾害相关的属性特征进行调查、收集和归纳,掌握承灾体个体信息、区域特征和承灾能力。第十二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调查应当对决策指挥、队伍建设、物资储备、通信保障、交通运输、工程防御和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查清区域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十三条发生新的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区域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自然灾害的类型、强度以及灾害损失等情况,对致灾孕灾因素、承灾体属性特征和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进行更新性调查。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根据普查结果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对本地区易发生自然灾害的类型、致灾风险、承灾体脆弱性、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区域多灾并发群发、灾害链特征等情况进行评估,确定存在自然灾害风险的区域、时段、部位。第十五条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将自然灾害风险区域、时段、部位分为重要防控区域与一般防控区域、重点防控期与一般防控期、重大风险点与一般风险点。法律、法规对地震防御、森林防火、地质灾害防治等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按照自然灾害风险分布情况和本地实际,划定自然灾害风险重要防控区域、重点防控期和重大风险点,编制本行政区域主要自然灾害风险图和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图。第三章风险监控与防御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根据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和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图,制定自然灾害风险防治方案,明确防治目标任务、监控与防御措施、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落实防治责任。

山西灾害救助论文发表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与社会面向有贫困人口与不幸者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提供贷款服务皆系和辅助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 社会救助的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需要 社会救助的对象是容易遭遇生活困境的社会脆弱群体 社会救助的基本特征 :全民性,权利义务单向性,按需分配,最低保障性。 社会救助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低收入群体以及不信者所进行的各种救助项目所形成的一整套制度框架体系。 依据救助的实际内容分类:分为生活救助,扶贫开发,教育救助,失业救助,灾害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法律援助。 依据救助的手段来划分:分为现金救助,实物救助,服务救助,以工代赈。 在中国救助对象大致分为三部分人员:⒈三无人员(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        ⒉贫困人口    ⒊灾民      ⒋特殊的社会成员,如艾滋病人。 最低生活标准主要受以下四个因素的影响:⒈一定时期的社会生产的水平          ⒉一定时期的社会平均收入水平            ⒊消费品价格指数          ⒋贫困人口数量第三节:最低生活保障 最低生活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为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之下的社会成员,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帮助的一一种社会救助制度安排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需遵循的原则:⒈普遍性原则      ⒉生存保障原则        ⒊与当地实际生活水平相联系的原则          ⒋维护救助者尊严的原则        ⒌法制化,规范化原则第四节:农村五保制度 五保制度:是指针对农村中缺乏或丧失劳动能力,无依无靠,没有生活来源的老,弱,残疾人员,由乡、村两级组织负责向其提供提供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保教等五个方面的援助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第五节灾害救助 灾害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在遭遇各种自然灾害,及其及其他特定灾害事件,并因此而陷入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一定的现金或实物或服务援助。 灾害救助的特征:非经常性、不确定性、突发性和多样性。 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 灾害救助的实践内容包括:⒈救助灾民生命  ⒉为灾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⒊安抚灾民情绪,实施精神救灾      ⒋帮助灾民确立自行生存的能力。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及时、高效应对地震灾害事件,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规范地震应急与救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和《山西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省境内地震灾害事件的应急准备、预警、处置、救援等活动,适用本规定。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应急救援与抗震救灾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地震应急与救援社会动员机制和省、市、县之间,相邻省、市、县之间,有关部门之间的应急协作联动机制。第四条地震应急与救援遵循“以人为本、防救并重,政府统一领导、分级、分部门负责,协调行动、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第五条根据发生地震的震级,地震事件及其响应分级如下:特别重大地震灾害事件,震级7.0级以上,实施Ⅰ级响应;重大地震灾害事件,震级6.5~6.9级,实施Ⅱ级响应;较大地震灾害事件,震级6.0~6.4级,实施Ⅲ级响应;一般地震灾害事件,震级5.0~5.9级,实施Ⅳ级响应;较轻地震灾害事件,震级4.0~4.9级,实施Ⅴ级响应;其他地震事件是指强有感地震 (含省外发生地震本省强有感)、地震谣传。震区各级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可视本行政区域内的震情、灾情、灾害严重程度和社会影响调整应急响应级别。第六条特别重大地震灾害事件的应急与救援,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下,由省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指挥,震区各级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实施。重大地震灾害事件的应急与救援,在省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下,由震区各级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实施。较大地震灾害事件的应急与救援,在震区市级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下,由震区县级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实施。一般地震灾害事件的应急与救援,由震区县级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并组织实施。较轻地震灾害事件、其他地震事件的应急处置,由震区或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并组织实施。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地震灾害事件的应急与救援,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若某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遭受毁灭性破坏,由其上一级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派出现场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组织实施该行政区域的应急与救援。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级政府地震应急预案规定的职责,负责相应的地震应急与救援工作。第八条震区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有关部门应对地震灾害事件作出的决定、命令,应当及时公布。震区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有关部门、有关单位采取应对地震灾害事件的措施,应当与地震灾害事件已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适应,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的,应当选择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的措施。震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必须服从本地人民政府及其基层组织的部署、调动和安排。第九条驻晋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是地震应急与救援的突击力量。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加地震应急与救援活动。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保障地震应急与救援所需的经费。第二章组织机构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平时负责检查、督促应急与救援准备,指导、协调应急与救援工作;进入地震预警期或者发生地震灾害事件后,领导地震应急与救援。第十二条省人民政府组建山西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市、县级人民政府应整合资源,组建本级地震灾害综合救援队。县级人民政府组织成年人,组建各类地震救助志愿者队伍。大中型企业单位应当组建本单位专职或兼职地震应急、抢险、抢修、救护、救援队。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为本级救援队和志愿者队配备必要的装备,建立管理和联动、协调机制,组织培训与演练。第十三条各地震灾害救援队有义务参加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或重大事故的救援;在执行任务时有权要求有关单位、人员协助,有关单位、人员有义务协助;根据救援行动的需要,可以占用场地、征用必需的物资、装备,使用完毕及时归还,若有毁损、灭失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补偿。地震灾害救援队员应当经过专业技能培训,并在本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确认、备案。

探讨石油化工重大危险源灭火救援问题论文

石化产业是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囊括了从石油开采炼制到农药、化肥、橡胶助剂、合成材料加工等深度加工的各个环节,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石油化工企业由于物料易燃易爆、剧毒腐蚀、工艺复杂、高温高压等特点,一旦发生火灾,危险性高,扑救困难,易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历来是消防部队灭火救援的难点。笔者针对陕西全省石化危险源调研情况,提出有关灭火救援的建议。

1 陕西石油化工基本情况

(1)石化单位概况。陕西省地处我国西北,煤炭和石化资源丰富,特别是陕北地区,油、气蕴量巨大。陕西省内石化行业有影响的单位约166家,其中较大的有中央直属企业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简称“长庆油田”,石油总资源量85.88亿t,天然气总资源量10.7万亿m3)、省属企业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延长石油”,年产原油1089.73万t、加工原油1112.79万t、销售各类油品1051万t)等。中小石化产业主要为成品油的储存和销售,各地市都有石油库,县级单位以加油站为主。

(2)原油、成品油储存情况。原油储存形式有三种:采油企业选油站储存、原油集输站储存、制造企业定量储存。储存具有动态性,主要分布在延安、榆林、咸阳和西安市,其中存量最大的为咸阳市商业储备油库,储量达到70万m3,单罐储量达到10万m3。成品油储存在各地市都有不同形式的成品油库,储量在20000~240000m3之间,储量最大的为中油管道线输油气分公司咸阳输油站,储量达到240000m3。

2 存在的问题

(1)库区环境不利于灭火救援。绝大多数化工企业和危险品储存区都设有固定消防设施,但其使用的可靠性在火灾面前难以保证。一些石油库区消防通道少,仅有一条单向道路,不能形成环形通道,消防车只能从一个门进出,一旦受阻,灭火力量就难以到达。油库、液化气站、化工储存类场所防火堤设置不规范,质量标准不一。有的采用单砖单墙抹灰,厚度仅15cm,长时间明火条件下易垮塌而导致灾害扩大。2014年4月26日,延安炼油厂油罐发生火灾。当日凌晨,延安炼油厂轻质油储罐区4个储罐发生爆炸燃烧,陕西省消防总队先后调集5个支队、3个企业消防大队、85辆消防车及515名官兵,经过14h的战斗将大火扑灭。该库区建于20世纪90年代,石头堆砌而成的防火堤在长时间明火烧烤和水的浸泡下垮塌,造成油品溢流形成大面积流淌火。有的库区环境不利于灭火救援,如中石油安康分公司油库设置在山丘顶上,进入库区只有一条上坡路和一个大门,防护措施就是单一的防火堤,如油罐着火后长时间燃烧一旦引起垮塌,大量油品泄漏会溢出防火堤,造成大面积流淌火,处于油库下方沿线的作战力量会被火吞噬,甚至影响山下周围居民的安全。同时还发现旧罐间距小、管线布局不科学、防火堤密封不严、泡沫泵房紧邻储罐区等现实问题,影响灭火救援行动。

(2)灭火剂储备量严重不足。目前,各单位用于扑救石油化工火灾的泡沫、干粉灭火剂储备量少,有的已经达到报废期限。一旦发生大火,只能靠远距离调度,错过初期火灾扑救的最佳时机。大部分油库、石化企业建设年代久,水池容量和供水管道口径相对较小,大多靠自备泵或自备井小流量补水,补水形式单一。根据以往灭火战斗经验,消防灭火实际用水量远远高出设计用水量,大部分油库消防用水储量不足,仅能维持短时间内固定设施灭火用水,很难满足24h恢复补水的要求,不能保证较高压力较大流量较长时间的冷却灭火用水量。水源是消防部队灭火作战的根本,没有可靠充足的水源作保障,灭火作战的难度无疑将大大增加。另外,处置泄漏的个人防护装备、石棉毯、沙袋等存量少,不足以应付大型火灾和泄漏事故处置需要。

(3)辖区消防力量相对薄弱。整体来看,陕西全省除延安、榆林、西安等市外,其余地市针对石油化工灾害事故处置的现役消防和企业专职消防力量还是比较薄弱。一是石化企业专职消防队配备率低,仅有的专(兼)职消防队大多仅配备一辆消防车,队员多为兼职且年龄老化,装备落后,业务不精,力量薄弱。二是特别是大型石化企业,高度20m以上的油罐和化工装置随处可见,常规水枪的射程远远不够,必须配备30m以上的灭火喷射器具和特种器材,但实际是辖区现役消防队扑救石油化工火灾所需的移动水炮、泡沫炮及高喷车、多剂联用高喷车、防化洗消车、化学事故抢险救援车、大流量远射程重型水罐(泡沫)消防车以及化学抢险、侦检、堵漏、救生器材等特种装备配备较少,能提供大流量远程供水系统缺乏(目前全省仅西安市消防支队配有1套),灾害发生后不能第一时间有效控制灾情扩大。大多数支队除车辆自身携带泡沫外,库存泡沫和干粉量不足20t,无法满足油罐油类火灾扑救需要。

(4)灭火救援准备工作不足。一是灭火救援预案实用性不强。石化企业单位内部预案仅列举简单的事故处置程序,实用性不强;辖区消防部队预案设置简单,战术措施单一,修订不及时,缺乏大灾情多部门联动措施,针对性不强。二是容易忽视对特殊理化性质、消防处置难度大的典型石化灾害事故的调研。2013年6月1日,位于商洛市商州区的延长石油氟化硅产业园区200m3 氟化氢发生泄漏事故,消防部队共出动3个中队7台车70余官兵,经过7个多小时连续奋战,疏散厂区和邻近村庄2 000余人,彻底排除险情。氟化氢(HF)为无色液体或气体,熔点-83.7℃,沸点19.5℃,相对水密度1.15,相对空气密度为1.27,剧毒、腐蚀性和极强刺激性,能与各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堵漏困难,残液容易造成二次环境污染。该起事故的发生引起消防部队对典型石化灾害高度重视,同时也暴露了部分中队对辖区重大危险源单位情况不熟、底数不清的事实,制定的救援方案没有实战性和可操作性,缺乏针对性的训练和实地演练。三是演练实战性不强。实战化演练开展少,针对性的训练缺乏,灭火救援准备不足,一旦发生火灾,势必束手无策。四是技战术研究不够。近年来,陕西省高层建筑、地下建筑等重大危险源单位典型火灾案例相对较少,缺乏对石化火灾技战术的研究,器材装备性能测试不够,对如何组织远程供液、如何精准有效泡沫覆盖缺乏研究,没有形成有效的作战力量编成。

3 火灾危险性

(1)爆炸危险性大。化工企业爆炸类型有三种情况:一是物理性爆炸。化工生产的压力设备、容器及配管系统,由于韧变、脆变、蠕变和疲劳、腐蚀所引起,或在火场热传递的作用下,产生物理性爆炸。二是化学性爆炸。许多气、液、固相的化学危险物品,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化学性爆炸,同时引起燃烧。三是混合爆炸。物理性和化学性连锁式爆炸往往交织发生在大型化工企业的装置群火灾中,破坏力较大。

(2)燃烧状态复杂。一是容易形成立体燃烧,多层厂房的气体扩散、液体流散火引起建筑厂房火灾,以及露天、半露天的高大装置设备的爆炸燃烧等,均能引起立体形式的燃烧。二是容易形成大面积燃烧,化工企业火灾发展蔓延速度快,加上化工企业占地面积大,建筑、设备毗连,生产连续性强,极易造成大面积火灾。油罐区大面积火灾常伴随油罐的爆炸,油品的沸溢、喷溅、流淌;大型液化石油气储罐破裂,气体向外扩散,扩散面积越大,形成火灾的面积也就越大;一般多发生在大型化工企业的露天、半露天装置区,由于燃烧时发生连锁反应而造成大面积火灾。

(3)燃烧速度快,易造成人员伤亡。化工企业一般都连片设立,燃烧的物质多为危险化学品,其燃烧速度相当快,一旦发生火灾,容易造成人员伤亡、装备损失和设备损毁。2001-2015年上半年间,全国共发生有影响的石化类火灾27起,其中有10起发生在输卸油操作中,7起发生在正常操作工艺情况下,有4起火灾发生在检修过程中。如: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苯胺车间发生爆炸火灾,造成当班的6名工人中5人死亡、1人失踪,60多人不同程度受伤。泄漏的有毒物料造成吉林市消防支队14名官兵和吉化公司消防支队5人轻度中毒,还造成苯胺装置及3个储罐报废,车间及辅助设施严重损毁。

(4)易复燃和复爆。灭火后的油罐、容器、设备的壁温过高,若不继续进行冷却,会引起油品、物料复燃;灭火后,燃烧区内的压力设备仍然持续升温升压而造成复爆;可燃气体、易燃可燃液体,在灭火后未切断气源、液源的情况下,继续扩散、流淌,遇到火源而发生复爆、复燃。

4 相关对策

4.1 提高化工类场所设施防护能力

一是甲、乙、丙类液体储罐或储罐区要尽量布置在地势较低的地带,当受条件限制不得不布置在地势较高的地带时,需采取加强防火堤或另外增设防护墙等可靠的防护措施。液化石油气储罐区要尽量远离居住区、工业企业和建有剧场、电影院、体育馆、学校、医院等重要公共建筑的区域,单独布置在通风良好的区域,尽量不要布置在低洼地带。二是加强消防车道规划。石化企业必须设置标准的环形车道,并保证至少2个出入口。要充分考虑消防水源的来源和补水要求。甲、乙类气、液储罐应设置快速自动控制阀门,增设事故备用储罐,在泄漏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倒出。化工企业设置消防队站应明确装备器材配备,配备必要的水炮、泡沫炮和高喷车等。三是储罐区的防火堤应满足堤内有效体积不小于罐区最大储罐的容积(浮顶罐发生爆炸的概率较低,取最大罐一半体积),且应设置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确保牢固结实可靠。液化石油气罐区设置防护墙,高度不应小于1.0m,储罐距防护墙的距离,卧式储罐按其长度的一半,球形储罐按其直径的一半考虑为宜。

4.2 加强灭火剂储备工作

(1)泡沫灭火剂。相对来说,泡沫灭火剂在扑救油类火灾中应用较为广泛,泡沫液的储备量太大易造成浪费,太小满足不了大型火灾基本要求。在实战中,油罐火灾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无法在短时间内扑灭,往往需要几小时或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几夜。如3000m3 的固定顶油罐着火,灭火物资准备按4h以上预计比较符合灭火救援实际。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多个储罐区并存的情况下,按照火灾延续时间确定泡沫液的储存量较为科学合理,应按照最大区域最大罐计算灭火剂用量;二是储罐区单一且罐容较小时,泡沫液储备以30min常备量来储存符合现实,但单罐容量大、罐区总容量较大时,则应该按照灭火延续时间计算比较合理。根据供泡沫液量计算公式:Q =6%×燃烧面积×泡沫供给强度×供泡沫时间÷6.25;直径不超过20m的油罐,其冷却、灭火供水(泡沫)延续时间按4h计,直径超过20m的固定顶罐和直径大于20m 浮盘用易熔材料制作的内浮顶罐,其冷却、灭火供水(泡沫)延续时间按6h计。此油罐灭火泡沫液用量计算方法,仅作为消防部队和石化企业灭火剂储备参考。

(2)干粉灭火剂。主要用于扑救易燃液体、可燃气体和电气设备火灾,也可与氟蛋白泡沫或“轻水”泡沫联用,扑救大面积的油类火灾。但干粉灭火剂扑救易燃液体火灾费用高,同时,扑救时必须在充分冷却情况下进行,否则易发生复燃,起不到灭火作用。干粉常备量不应小于计算量的2倍。例如,某一桶装油品库房为50m2,桶装汽油泄漏后着火使用干粉枪灭火,按一次性灭火时间为30s计,该场所计算量为Q=60Aqt=60×50×0.35×0.5=525kg,其干粉常备量为525×2=1 050kg。

(3)正确选用灭火药剂。灭火剂使用不当,不仅会损耗物资,还将贻误战机,造成火势扩大。要根据不同的燃烧对象科学选用灭火药剂,油罐火灾应以泡沫扑救为主,适当联用干粉压制火势。对化工火灾产生的各种有毒气体,除应采取通风驱散措施外,还可将中和剂掺入水中,利用喷雾水枪边灭火边中和有毒气体。不同的有毒气体使用不同的中和剂,如氨气用水中和,氯气用消石灰溶液、苏打等碱性溶液及硫代硫酸钠等中和,氯化氢气体用水、苏打等碱性溶液中和,硫化氢、溴甲烷、一氧化碳等用苏打等碱性溶液中和。

4.3 加强专勤消防车辆配备

一是辖区消防部队要针对石化火灾特点重点配备高喷车、多剂联用车、防化洗消车、化学事故抢险救援车,大流量(不小于160L/s)、远射程(不小于120m)重型水罐(泡沫)消防车,大流量拖车消防炮和远程供水系统及化学抢险、侦检、堵漏、救生器材等特种装备,提高专勤类消防车配备比例。二是加大对石化企业专职队的指导力度,严格车辆配备标准,提高初战控火能力。三是加大专业救援队建设力度,组建石化专业救援队,构建人员精炼、装备优良的专业攻坚力量体系,担负石化灾害事故的专业处置。四是加强实战化训练,完善石油化工模拟训练设施,开展真火真烟的实战化训练,加大官兵在高温、浓烟、有毒、爆炸、倒塌等恶劣环境下的.作战训练及心理适应训练,提高部队实战能力。五是加强石化灾害的战法研究,加大器材装备的测试和熟悉,特别是针对干粉泡沫联用消防车、泡沫消防车等不同喷射状态的切换、喷射器具性能等开展系列测试,熟练掌握装备操作及性能,加强力量编成和调派,提高遂行作战能力。

4.4 做好灭火战斗准备

一是制定科学的灭火救援预案。针对石油化工火灾灾害类型,合理估算灭火力量,建立模块化力量编成。在灭火方面,要考虑可利用泡沫数量能否保持不间断供应,能否坚持到跨市增援力量到达;在冷却方面,不但要考虑着火罐的冷却,还要考虑1.5倍距离范围内邻近罐的冷却,如固定设施满足不了,如何使用移动装备远程供水,使用消防车接力、运水或其他方式供水需要消防车的数量是多少,如何保证供水不间断;在力量估算方面,要考虑高度超过17m的油罐不能用水枪冷却的战术要求,还要考虑高喷车、车载炮、移动炮、固定炮等装备数量;在灭火战斗时间来看,直径超过20m的油罐要考虑6h以上时间内灭火力量是否充足。二是要合理应用灭火战术。抢救和疏散人员是灭火的首要任务。尤其是对油库处在高位、居民区在低位的,首战力量的主要任务就是人员疏散,一旦油罐有爆炸流淌的迹象,要撤离处于库区下方的所有灭火力量。油罐火灾扑救的重点是冷却,保证灭火剂不间断是基本要求,集中力量是核心,灭火后的冷却降温是防止复燃的唯一手段。生产装置火灾,关阀断料是实现快速灭火的关键,工艺处置(倒罐)是成功扑救火灾的重要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厂房建筑和化工生产配置上的固定、半固定1211、干粉、氮气、蒸气、烟雾等灭火装置灭火,如自动系统损坏时,可以使用手动装置打开灭火装置灭火。有半固定灭火装置的,可将到达火场的相应消防车与设备上的半固定装置接合器组合灭火。三是加强联合演练。完善与地方单位的应急联动机制,定期组织石化企业、社会联动单位和消防部队开展联合演练,做好三方的预案衔接和协调配合,确保发生大型灾害事故能“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

山东作为海洋强省论文发表

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奖是高等级别。科技创新概念的提出与运用有它的历史必然性,是技术创新的深化与发展。技术创新是熊彼特于20世纪上半叶提出的经济发展概念。在熊彼特看来,技术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转化为可获利的商品及其产业。在能彼特的创新概念中,仅仅提到技术创新而非科技创新。由于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表现为科学与技术之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征,所以就产生了科技创新这一新概念。

为加快海洋生态产业化、海洋产业生态化,推动海洋生态经济 健康 发展,11月12日-13日,2020海洋生态经济国际论坛在威海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太平洋学会和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主办,威海市海洋发展局和威海南海新区管理委员会承办,威海蓝色经济研究院协办。论坛以“海洋生态与海洋经济融合发展”为主题,突出国际性、专业性和创新性,倡导海洋生态经济,促进人海和谐发展。来自国内及英国、瑞典等国的近百名海洋生态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现场和连线方式参加了论坛。论坛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余兴光主持。 出席论坛开幕式的有: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司长王斌,中国太平洋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海洋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李正楼,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杨红生,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副主任彭伟,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张秋丰,山东省海洋局副局长付日新,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专员罗辉,山东省海洋与渔业监督监察总队总队长辛荣民,原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巡视员、山东省委省政府咨询专家王诗成,威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学文,威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高书良。王斌、李正楼、付日新、罗辉、高书良作了致辞。 王斌强调,海洋生态经济将海洋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挑战有机结合,前景广阔。发展海洋生态经济,需要科学理论指导和持续深化实践,发展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经济学,增加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需要 科技 创新引领和健全政策法规,发掘海洋生态系统产物的有用价值,扩大生态产品实物供给和产出空间。需要规范市场交易和绿色金融支持,传递准确的市场信息和价格信号,加大信贷、基金、资本市场和保险支持力度。需要加强部门协调和多方参与,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合力。 付日新提出,山东是海洋大省,海域面积与陆域面积相当,海岸线约占全国的1/6,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居全国首位。海洋生态经济是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经济发展的融合,是低碳、循环、绿色、可持续的经济模式,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机遇。 罗辉指出,发展海洋生态经济正当时,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希望威海市能够一如既往地坚持发展海洋生态经济,弘扬生态精神,努力打造海洋经济发展新高地。 高书良在致辞中说,威海因海得名、依海而兴,“海洋”是威海最为独特的基因,蓝色是威海最厚重的城市底色。威海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GDP是33%,是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市和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目前威海正在加速建设威海国际海洋 科技 城,海洋生态经济,将是威海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希望与会嘉宾把最前沿的海洋生态经济理念和学术成果带到威海,在威海结出丰硕的果实,支持威海创建海洋生态经济示范区。 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通过连线方式做了题为《实施海洋负排放,践行碳中和战略》的报告,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面临的压力和碳汇出口,提出了一揽子“海洋负排放综合工程技术”包括陆海统筹生态增汇工程、研发碳指纹标识和碳足迹体系、建立海洋碳汇示范区等,旨在对应“碳中和”国家需求,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杨红生围绕海洋生态保护与现代渔业融合发展,阐述了现代渔业需要在理念、装备、技术、管理等方面实现“第三次飞跃”,并提出了开展海域生产力与承载力评估、基于环境保护增养殖生产、实施海水养殖原良种工程、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等系列建议。 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蒋增杰做了《海水养殖绿色发展实践及其碳汇功能》的报告,介绍了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理念的原理、研究进展及典型模式,从碳汇视角解读了海水养殖承载的生态服务功能,提出了渔业碳汇生态价值实现的可行路径。 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区主任高思介绍了欧洲智慧海洋典型案例以及智慧海洋与海洋生态经济融合发展情况,建议将智慧海洋放在发展海洋生态经济的突出位置。 亚洲大洋洲地球科学学会AOGS主席David Higgitt、大自然保护协会TNC高级顾问Robert Joseph Tansey通过连线方式交流了对于海洋生态经济的看法。 论坛上,与会代表与浙江洞头、海南海口、广西北海连线,分享了蓝色海湾整治、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红树林保护利用等领域的经验做法和最新成果。论坛上举行了“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蓝碳)实验基地”共建启动仪式,基地位于南海新区,这是国内第一个蓝碳主题的实验基地。 论坛期间,山东省海洋局、威海市人民政府与中科院院士焦念志签订了共建院士工作站协议书。院士工作站将发挥各方优势资源,加速在海洋 科技 研发、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等创新突破,推动海洋经济持续 健康 发展。 论坛发布了《实施海洋负排放,践行碳中和战略倡议书》,呼吁加强陆海统筹、降低陆地施肥,查明海洋缺氧环境中的碳循环过程与机制、实施负排放技术研发与科研示范工程,开展海藻养殖区上升流增汇工程、发展低碳环保型海洋牧场建设、增加近海固碳增汇,开展滨海湿地碳汇核算与增汇工程、实现海岸带生态系统碳汇资源恢复重建和扩增,开展外海开阔海区有机碳传输过程和微型生物储碳机制研究、增加海洋负排放技术储备,开展海底碳封存技术研发、实施海洋碳封存工程,开展中国典型碳汇资源碳指纹标识体系和碳足迹研发、建立碳汇资源核查方法与技术规范以及海洋碳汇标准体系,加快海洋碳汇交易体系建设、建立碳中和核算机制与标准方法学,开展海岛/岛礁综合碳汇工程、建立珊瑚岛礁碳指纹标识与碳流追踪体系,实施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倡议全 社会 共同努力,使海洋负排放成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柱。 论坛上,专家围绕海洋信息技术、红树林北移实践、可持续蓝色经济发展机遇、牡蛎多样性与牡蛎礁保护等举行了专题报告,并围绕“海洋碳汇价值实现突破”进行了深入研讨。 论坛期间,与会代表现场观摩了威海远遥浅海 科技 湾区和南海新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蓝碳)实验基地。 本次论坛是海洋生态经济领域的一次盛会,为 社会 各界聚焦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交流平台,对促进地方经济和 社会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助推海洋强国建设。

依海而兴,向海图强。作为海洋大省,山东提出了打造活力海洋、和谐海洋、美丽海洋、开放海洋、幸福海洋的五大行动方向。到2035年,山东将基本建成与海洋强国战略相适应,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生态优良、海洋文化先进、海洋治理高效的海洋强省。多地提出要建设政府、高校及科研院所、企业三位一体的“1+1+1”联合创新模式,科技创新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1.开发海洋矿产资源2.向海洋索取食物3.利用海水运动发电4.淡化海水5.建设海底城市,开拓生存空间。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